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情分析、命题预测及备考指导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情分析、命题预测及备考指导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情分析、命题预测及备考指导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情分析、命题预测及备考指导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情分析、命题预测及备考指导

文/ 王学华

一、考情分析

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查的能力层级主要是理解(B级)与分析综合(C级)。2016年高考全国9套语文试卷都有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注重文本内容的社会文化价值和人文特性

1.选文文化气息浓郁,文化特征明显,给考生以强烈的文化熏陶。如全国新课标卷的《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塞壬的歌声》《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江苏卷的《成人不自在》,上海卷的《考据、批评与欣赏》等。

2.选文富有艺术品位,能够引导考生重视人格或艺术品格的培养。如山东卷的《唐人古体》等。

3.选文人类的最新生存状态,包括科技与创新、新的消费观念等,紧贴考生生活实际。如北京卷的《自主科技创新,催生蛟龙入水》、天津卷的《消费者的文化资本研究》等。

此外,文本篇幅一般在1000字左右,而且语言规范、文体鲜明,对阅读教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题型丰富多样,与以往相比试题难度增大

1.单项选择题。如全国新课标卷的第1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填空题。如上海卷第1题:第段画线的词语现身说法在文中是指。

3.主观简答题。如浙江卷第10题:根据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指出文言在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中的两点作用。

4.应用探究题。如北京卷第8题: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从蛟龙号到彩虹鱼号,我国载人深海潜水事业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三)考查重点明确,考点略有变化,体现了高考稳中有变的特点

1.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即要求考生将文中相关而又分散的信息提取并集中起来,加以处理。这类试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既体现为考查能力层次的综合,又体现为对文本信息的高度综合。

2.归纳内容要点。要点是指几句话、一个段落、一个或几个层次、整个作品的主要内容或基本观点。对归纳能力的考查:一是将抽象、含蓄的内容加以阐发、解释,使之具体化;二是将具体的内容进行准确的概括,提炼出核心内容。

3.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侧重考查考生是否具有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对考生的思维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的与考查。

4.考查文章的思路、结构。这类试题多从文章的开篇构思或段落间关系入手,考查考生对作品结构脉络的把握能力,以及在整体感知基础上分析段落之间或段落内部的层次关系的能力。

二、趋势预测

预测1:定位更加清晰,命题难度适中。侧重于选取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历史学等方面的文章,越来越注重对考生基本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总体上试题难度并不会很大。设题尽可能贴近考生实际,不会过分为难考生。

预测2:命题形式稳定,调整幅度不大。对于全国新课标卷而言,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形式是3道单选题,且考点相对固定。大多数省市将会继续沿用单项选择或加上简答题的

命题形式。简答题的设题策略会尽可能回避一题多问,以使得分点尽可能集中。同时,简答题将逐步强化分析、探究的成分。

预测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一新增加的考点在2017年的高考试题中会有一定程度的体现。

三、新题例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支毛笔,负载起了千年的历史重托,记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宣纸上留下的一点一横、一撇一捺都变幻无穷,点线的奇妙组合,使得空间形式无限扩展。

它无色而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一部中国书法史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绵延不绝,博大精深。从殷商开始,书法历经秦汉的辉煌、魏晋的风流、隋唐的昌盛、宋元的神意、明清的繁荣,直至今天仍百花齐放,盛传不衰。书法在中国的流行是如此的广泛,它对知识阶层精神生活的影响是如此的深远。它在世界艺苑独树一帜,放射出灿烂的光芒,并从中华大地走向世界,其魅力世所公认,其影响波及日本、韩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甚至让远隔重洋、完全生长在另一种文化环境、对书法艺术知之甚少的西方历史学家也不得不发出神奇而不可思议的东方艺术的赞叹。据说,毕加索在观赏了中国的书法之后,惊叹其为艺术中的艺术,并说:如果我出生在中国,我想我将成为一位书法家而不是画家,我希望去写我的画。他还说:艺术都是共通的,如果你用文字写一幅画,你也可以去画一首诗。此后,他的寓所中挂起了书法作品,表明他对中国书法的抽象线条艺术心悦诚服。

中国书法在民族艺术家庭中独受亲宠。长期以来,无论是在世界的认同中,还是在国人的民族情结里,它一直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最能代表中国的艺术。在几千年的演变发展中,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哲学思辨、美学思想乃至人文情怀,都在书法中得到尽情的抒发和深刻的体现。甚至可以说,在中国众多的艺术门类之中,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比书法能够更直接、更深刻地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本质和精髓。

书法这门艺术自古以来就深植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是中国最有众基础的艺术,而它的境界又远远超逸于人们寻常的生活之外:它美化人们的生活,使生活艺术化;它又把艺术融入生活,使艺术生活化。书法之所以千年不衰,是因为它表现的是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书法是中国人的独特创造,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世界上最独特的对应人类心灵的一种表述方式,也只有中国人才以如此美丽的方块字来表述人文和传承文化。

数千年来,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下至贩夫走卒、平民百姓,都倾心于书法,陶醉其间,并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感人至深的书法图卷。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大都有书法情结,对书写骨子里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表达感情、传递思想的工具,而中国的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文字与书法具有一种天然的血缘关系。所以说,中国书法既是入世的也是出世的,既是实用的又是艺术的。自古以来,人们除了用毛筆书写交流信息之外,还通过练习书法来修身养性,表达情感意绪,使之具有了艺术传播的功能。所以,书法既是专业化的又是日常化的,并在两者的交融中折射出人们的审美观和世界观。也因此,中国人把字看得很重,甚至称作人的门面。

时至今日,随着电脑的普及,人们用毛笔书写来传播信息的功能基本被淘汰,人们的表达方式和习惯已经改变,书法的功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字书写的实用功能愈来愈弱化,使书法失去了与生活相融相生的土壤,但只要汉字还在被书写使用,书法艺术决不会在中国消亡。今天,人们对汉字书写的艺术追求更加强烈。因为书法这门艺术是中国人襟怀、品格、学养和才情的总和。书为心画、字如其人,这种比喻,只有中国人才能真正感觉得到。书法情结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心理,依然是中国人一个挥之不去的文化雅好、精神家园。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1月17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最能代表中国的艺术,是中国人襟怀、品格、学养和才情的总和。

B.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流行广泛,影响深远,在民族艺术家庭中独受亲宠,在世界艺苑独树一帜,是艺术中的艺术。

C.书法是世界上一种最独特的对应人类心灵的表述方式,只有中国人才能以如此美丽的方块字来表述人文和传承文化。

D.中国文人大都在骨子里对书写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书法情结,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心理,它是中国人挥之不去的文化雅好和精神家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说法过于绝对。原文在表达这个意思时有一个前提条件,即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答案】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自古以来,书法就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中国最有众基础的艺术,既是专业化的又是日常化的,既有艺术性又有实用性。

B.中国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哲学思辨、美学思想以及人文情怀,都在书法中得到尽情的抒发和深刻的体现。

C.在中国众多的艺术品类中,书法这门艺术比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能更直接、更深刻地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本质和精髓。

D.通过练习书法,可以修身养性、表达感情、传递思想,折射出人们的审美观和世界观,因而书法具有艺术传播的功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信息的筛选和理解能力。D项张冠李戴,遗漏信息。原文相关说法是: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表达感情、传递思想的工具。书法既是专业化的又是日常化的,并在二者的交融中折射出人们的审美观和世界观。

【答案】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法艺术的魅力世所公认,影响到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甚至被完全生长在另一种文化环境、对书法艺术一无所知的西方史学家赞叹为神奇而不可思议的东方艺术。

B.书法之所以千年不衰,主要是因为它表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美化人们的生活,又把艺术融入生活。

C.人们用毛笔书写来传播信息的功能基本被淘汰,使书法失去了与生活相融相生的土壤,但只要汉字还在被书写使用,书法艺术就不会在中国消亡。

D.这篇论述文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论证了书法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和其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论据充分,思路清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A项言过其实,一无所知错。原文是其影响波及日本、韓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甚至让远隔重洋、完全生长在另一种文化环境、对书法艺术知之甚少的西方历史学家也不得不发出‘神奇而不可思议的东方艺术的赞叹。

【答案】A

四、复习策略

1.研读考纲,明确考点。无论高考命题形式如何变化,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就是《考试大纲》中提到的几个方面。明确了考查方向,备考便有了针对性。

2.探究试题,对症下药。《考试说明》上的样题为我们提供了考试怎么考的典型范例,认真研究、试做这些以往的真题和样题,有利于我们对高考怎么考形成直观感性的认识。做题时,要认真研究每一道题目,明确命题人想通过这道题考查什么。

3.细读文本,把握用意。在答题前,逐字逐句细读原文,逐段总结。明确文本中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喜欢什么,厌恶什么;欢迎什么,拒绝什么,等等。弄清了这些,也就弄清了的观点和态度。

4.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除了包括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外,还包括对段落、主旨的理解,即的论点、论据和结构安排等。做题时,应当针对具体题目审读题干,按要求作答。

5.掌握方法,区分正误。要依据题干的要求,判断选项的正误。答题一般分三步:读(吃透阅读材料,把握全文观点)——找(在阅读材料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文段)——比(将选项与阅读材料中的对应文段细加对比,求同寻异)。即首先确认与题目有关的信息区间,然后把所给选项的信息与原文中的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最后紧扣语境,结合题干中的相关要求准确筛选。

6.善于总结,积累经验。做题是必要的,但做题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借做题积累解题经验,努力做到一题一得,题题有得。

7.洞悉选项,巧辨正误。论述类文本阅读设置的错误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考生若明确了各种设误类型,在阅读选项时就会有意识地揣摩选项容易设置错误之处,快速准确地锁定答案。常见的选项设误类型主要有:

(1)无中生有。在解说原文或述文意时,增添了原文中没有的信息,也就是选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2)张冠李戴。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将甲的观点态度(或行为状态)说成是乙的观点态度(或行为状态)。

(3)说法绝对。命题者设置选项时,不尊重原文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的地位、功能等。

(4)因果关系不当。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把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因果关系。

(5)以偏概全。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程度轻重的词语,造成选项与原文叙述不同。具体表现为以部分代整体、以个别代一般、以特殊代普遍等。

(6)偷换概念。选项用一些似乎等同的概念偷换了原文中的概念,实际上却改变了原文中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属性等,造成概念的属性、本质特征、具体作用或发展趋势等发生改变。

(7)混淆时间。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故意把事物产生或事件发生的时间弄混,如把前期表述为后期,把后期表述为前期,将前期或后期表述为前期和后期等。

8.积淀文化,有备无患。要适当积累一些文化知识,哪怕是在做题中,也要文本讨论的对象;对于文化交流与碰撞和社会科学的新发现、新观点等热点话题都要适当,略知一二。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开阔视野,触类旁通,对解题大有裨益。

五、备考指导

(一)对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分析与理解

重要概念是指那些含义丰富、深刻,能够蕴含文章重要思想、体现观点态度的概念。通常指: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概念;体现意图或感情倾向的概念;重点代词的指代内容;有深层含义的词语。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是指理解其深层内涵、隐含义和语境义。

这一考点的设题重点一般是:概念术语类词语。这类词语多指在阅读文本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或术语,它们常常是文章的写作对象。对这类概念的考查以理解为主,要求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或外延。指代类词语。考查对具体语言环境中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和指代范围的把握,以弄清其具体含义。对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分析与理解,几乎每年各省市的考卷都

有所涉及,考查频率较高,而且大都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解题注意事项:

1.审清题干要求,看清是选正确的一项,还是选不正确的一项。

2.对概念含义的考查,命题人往往通过换表述角度、改变陈述对象等方式设置陷阱,所以一定要抓住概念的本质特点进行判断。

3.对概念的理解,还要抓住概念含义的外延,不能宽泛,也不能缩小。重要概念是论述说明的重点,要注意把握它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尤其注意辨别相近概念之间的区别。

4.语境理解。对概念的理解,要看其所在的句子,从而判定概念的内涵。具体而言,即将各个选项还原到原文,找到对应的文字,一一对照。主要看选项与原文所阐述的概念的本质特征是否一致;如果改变了,则要看是语言形式改变了,还是概念的本质特征改变了。

(二)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与把握

重要句子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结构等的内容或形式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句子。主要包括: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能揭示文章题旨或主旨(文眼)、概括段意的句子。从结构上说,指能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句子,能承前启后的过渡句。从表达方式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从修辞上说,指运用了比喻、对比、象征等手法的句子。从位置上说,指段首的观点性、提示性或引导性的句子,段末的總结性、论断性的句子。

这类试题或结合有关句子设置选项,或针对具体句子要求理解其含意,常见的设问形式主要有: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意;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等等。常见设误方式有:扩大或缩小概念范围,混淆与其他概念的关系,更换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等。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与把握,在每年各省市的考卷中也经常出现。

解题技巧:

1.由词语而句子,即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含意。

首先找到主要句子中的关键词,将对句子的理解缩小到对词语的理解,再弄清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关键词来理解句子。这些句子一般都不太长,关键是句中个别词语用得别致、有特色,使整个句子显得非同一般。所以,只要抓住了关键词语,整个句子的含意也就很好理解了。

2.由位置而句子,即根据句子所处的位置,理解句子含意。

有些句子所处的位置很独特,或在文章开头,有总领下文的作用;或在文章中间,有着承上启下的过渡功能;或在文末,概括总结全文,揭示某种意义。对于这样的句子,一定要根据它的位置来分析,准确把握其含意。

3.由形式而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或修辞手法,理解句子含意。

句子的结构和其所用的修辞手法,也是我们理解句子含意的重要依据。对于长句,可以根据它的成分构成、分句间的关系来理解句子含意;对于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要结合修辞手法的作用来理解分析句子含意。

4.由篇章而句子,即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含意。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才能产生一定的意义。理解句子含意,当然要把句子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

5.客观性题目,要将选项与原文进行细心比照。

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符合文意,即将每一个选项逐一进行比照,比照该选项与原文意思是否相同。符合题意,即在判断选项符合文意的前提下看看该选项是否符合题干的意思。排除陷阱。命题人常常通过设置陷阱的方式对考生进行干扰,考生应了解命题人设置陷阱的方式,适当地进行排除。解题时,要认真对照原文,核查每个选项有没有或增加

或删减或偷换词语,是否犯了强加因果条件、随意判断、以偏概全等错误。

(三)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高考的一大重点,经常在各省市考卷中出现。做此类题目时要准确把握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与思想倾向,用探究概括的思维方式进行整合。

(1)命题角度主要有:

文章的基本观点、最新知识和基本概念。文章论述的基本观点、最新知识和基本概念是一篇文章的主要价值所在,也是阅读时首先要的地方,要注意辨析、筛选出这些内容包含的深层意义。

阐述重要概念、知识的材料。论述类文本中,对概念的解说、知识的阐述大多采用事例说明的方法。有时对有关材料进行的辨别或评价,表现在阐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上,这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和难点。要在抓主要信息、把握概念本质特征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具体辨析、认真筛选信息。

体现观点或作品主旨的句子。文章的语言材料中往往蕴含着的思想倾向、观点态度等,如在的评说中一般蕴含着文章的主旨,在对事物的评价中体现着的观点。

(2)解题步骤:

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涉及的内容范围一般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明确题干要求后,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对应区域,找准与试题选项对应的原句,将选项直接与原句挂钩、对照。如果对应原句无法找到,就要根据命题意图,提炼对应区域的句意和文意。

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往往有一定的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如夸大其词、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曲解原意、混淆是非、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因果倒置等。做题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归纳内容要点,指对具体的现象加以概括、抽象,得出几点认识。

(1)主要考查:概括、归纳文章的中心(或中心论点);揭示写作文章的意义、价值、目的。做题时,要从分析句子间的语境关系入手,揣摩文中的隐含信息,从材料出发,推求的表达意图,进而把握的观点态度。

(2)解题技巧:

去粗取精,即紧扣材料中的关键语句,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由点带面。

去伪存真,即综合句意法。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重点段(句),我们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或几个相对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

紧扣题目,在组织文字进行表述时,要紧扣题目要求。要有针对性,并注意回答角度、词句来源(有的要求用原文语句,有的要求用自己的话)、字数限制等。

3.概括中心意思,可以遵循从文内到文外、由客观到主观的原则。

抓住关键。对文章中心而言,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抒情句段、文眼都是需要注意的关键部位。文题常能反映的立意,从多个方面与文章中心相关联。文眼更是思想情感的凝聚点。只有抓住这些关键部位,才能更好地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综合归纳。从文章中分解出要点,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出中心思想,是一种传统的方法,也是概括文章中心思想最有效的方法。

纵横。的人生经历、思想状况和作品产生背景,甚至与文章运用的材料相关的一些情况,都是我们概括文章中心思想所不能不了解的。这样的纵横可以帮助我们揣摩意图,对文章内

容进行正确定位,从而概括出文章中心思想。

扣得分点。根据题目分值,扣住得分点,抓住有效信息,进行提炼与概括,分条论述。

(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指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并在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厘清行文的思路。

解题技巧:

1.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情,把握大致内容及的倾向,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这一步的作用是把握文章全貌。

2.以段为单位仔细读,用简明的几句话把段意表述出来。这一步的作用是把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显露出文章的脉络。

3.分析段落的内在,划分文章层次。这一步的作用是厘清脉络,把握全文的结构。根据本论部分各分段所用材料的性质、角度,我们要分清它们是并列结构、对照结构,还是递进结构;也可根据观点和材料的性质、角度来判断,引论、本论、结论三者之间是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分—总,分—总),还是破立式结构(先破后立、先立后破、边破边立、破中有立等)。

4.寻找标志性词语。

(1)关联词。如表并列的和并且以及等;表递进的而且甚至等,表折的然而但是不过其实与其相反等;表因果的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等。

(2)顺序词。顺序词能表示主次轻重或问题的几个方面,如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第三一方面……另一方面……此外同时等。

(3)总结词。总之由此可见,一般表示是分总关系。

5.寻找关键语句。论述类文本常用各类句子来提示文章内容之间的关系。如设问句表示领起下文,展开下一层的论述,另一方面表示下文与上文存在并列关系,总而言之表示由分到总或得出结论;还有起统领作用的领起句、总起句,起总结作用的小结句,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以及前后呼应的句子、各段的中心句等。

(五)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推断

1.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推断,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并正确把握文意的前提下,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有时候,阅读材料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这就要求根据文章已有的内容进行分析,然后做出合理的推断和想象,这既是分析的过程,也是推断的过程。

考查内容包括:(1)对文中明确提出的观点进行分析、阐释或评价。(2)对文章没有直接给出的结论进行推断。(3)对在文章中对事件发展趋势所做的暗示进行推断、想象。(4)将对某些观点或现象的看法,或对某些事物的评价、态度进行提炼、分析、概括,进而做出推断。

2.分析与推断四妙招:

(1)全面深入地把握文章内容,针对题目选项,做出合情合理的分析和推断。立足文本,整体解读。虽然一些推断题中的观点无法直接从原文找到,但是只要依据文本,在整体解读的基础上进行细致的分析,还是能够找到正确答案的。

(2)分析材料,把握观点。论述类文本运用的材料包括事实材料和征引的文献资料。分析这些材料,正确理解其本身的含义和其在文中的作用,便成了把握文章思想内容的重要手段。

(3)比较印证,辨析正误。要把选项中的内容与原文的相关词句进行对照印证,认真加以辨析,找出细微的区别,从而分析它们在表意方面存在的差异。

(4)梳理信息,准确判断。在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的基本观点和态度的基础上,

梳理有关信息,如有些内容是文本有的,有的内容是文本没有的,属于命题者强加的;有些内容是的观点,有些是别人的观点。此外,还要识别陷阱,辨清关系,如部分与整体、或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原因与结果、前期与后期等,全面整合,从而做出准确合理的判断。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类)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类)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2007年选考内容的“实用类作品阅读”包括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类文等实用类的文本。其中新闻和传记应该是重点。本堂课预备通过引领学生阅读来实现新闻类文本的几个考点的突破。 教学目标:1、分析新闻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 2、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准确解读文本,把握新闻文体的基本特征并对文本的特色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究。 教学准备:1、让学生自行搜集到一两篇新闻(提示学生可以在报纸、杂志、电视或者网络的媒体上面找到),让学生通过阅读新闻文本来总结回顾其基本特征。 2、提前印发学案,要求学生完成阅读题《今天我们都会死去》。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对新闻有了一定的了解。它的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其中消息、新闻点评将会在语言运用中考查,其它形式将会在2007年考纲增设的实用类文本阅读中考查。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考纲要求。 二、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考试大纲》,实现在做题之前“胸中有考纲”的目标。 《考试大纲》对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类)的要求: 1.分析综合 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⑵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⑶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⑴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⑵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⑶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⑵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⑶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通过师生一起分析考纲明确新闻类文本阅读得要注意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附答案)

高中语文专题训练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最新整理)

2018 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共6 题;共54 分) 1.(2018?卷Ⅰ)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 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 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 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 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 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 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 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 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 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 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 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接着讲”主要指连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讲的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2019届二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作业(全国卷用)(12)

2019届二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作业(全国卷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怀念陆蠡 陆蠡因为留下了《海星》《竹刀》《囚绿记》三本散文集,翻译了不少外国书籍,而被誉为“绝代散文家”。他更是一位崇高的爱国主义者。1938年,卢沟桥事变第二年,陆蠡来到已沦为“孤岛”的上海,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他坚持斗争,出版了大量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抗日书籍,引起日本侵略者的注意。1942年4月13日,上海中央巡捕房和法租界巡捕房联合派人到出版社,拿着陆蠡的照片,指名要抓人。这时陆蠡恰好外出,巡捕们便入内翻箱倒柜大搜查,最后带走了两个人和部分书籍。陆蠡回来后,为了营救被抓走的两位同事,找巡捕房交涉,当即被拘捕,不久转到日本宪兵队。在日本人面前,陆蠡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据说,有一次日本人提审陆蠡:“你爱不爱国?”陆蠡坦然回答:“爱国。”又问:“你赞不赞成南京政府(指汪精卫伪政府)?”他毅然回答:“不赞成!”再问:“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把中国征服?”他断然答道:“绝对不能征服!”一字一句,气壮山河。 后来,陆蠡没有了音讯。他的亲友四处寻找,多方营救,终属徒然,他就这样在世界上永远地消失了。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们似乎忘记了这位杰出的天台人。但陆蠡在文学史上留下的业绩,不会因时间而消逝。我们应该重新认识陆螽,重新认识他那带着浓郁乡土味的优美散文和独具个性的人格魅力。 据说,陆蠡从小便显示出不同凡响的聪慧,有神童之称。7岁时,县知事到学堂视察,命陆蠡作文,他面无难色,略作思索,便提笔成文。知事阅后,大为赞赏,当即掏出随身携带的所有银元,奖励陆蠡,一时传为佳话。后来知事升至台州府任职,便向陆蠡父亲提出带陆蠡到台州府读书。陆蠡12岁时,又由耶稣堂一位姓邵的先生带到杭州教会学堂惠兰中学补习英语。第二年,跨越初中,直接考入之江大学附属高中部。从此,陆蠡从平桥小镇走向外面的世界。以后,陆蠡相继进入杭州之江大学、上海国立劳动大学读书,完成学业后先后在福建泉州平民中学、上海南翔立迭学园、临海回浦中学任教,后来再到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 在走南闯北的二十多年里,陆蠡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散文,这些散文表达了他向往光明、追求快乐的美好理想。在三十年代的散文家中,陆蠡的散文最是奇丽明朗,清新可诵。他的散文有许多写到故乡的山水,是天台山的神秀山水给了他聪慧和灵气。故乡的山水、童年的

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及答案(可修改).doc

实用类文本阅读真题训练 (一)、分层级赋分选择题突破要领 明确各分项的设误形式 ▲有分值项各项特点 1 分值项:(有小错误)①信息有偏差②信息有遗漏③以次充主 2分值项:(无错)(①信息表述比较概括②信息量比较少③难度较小) 3 分值项:(无错)(①信息表述比较精确②信息量比较多③难度较大) ▲ 0 分项常见的陷阱 主要在人物(主要是传主)、事件上设陷阱。 ★人物:张冠李戴(对象) 行为有偏差(行为) 曲解观点或建议(语言) ★事件:张冠李戴(对象) 篡改时间或时态(时间) 以偏概全(范围) 绝对化(程度) 曲解原因、篡改结果、因果倒置(因果) 总结: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选择题解题指导 步骤:读原文——找原句——比原意不管是0分项、1分项,还是2分项,或3分项,我们都要根据选项内容找到文本对应句子,细心比较,来确定选项内容原文意思是否相符。策略:用排除法,先排除0分题选项,再排除 1分题选项,最后验证正确选项是否正确。排除0分选项时,要特别留意人物(言行、观点等)、事物(时间、因果等) 二、真题训练 1、达尔文的拖延 斯蒂芬·杰·古尔德 ①没有什么事比一些名人长期而难以解释停滞行为更能引发人们猜测的了。罗西尼因《威廉·退儿》而达到他歌剧创作的辉煌巅峰,可是此后的30年他几乎什么也没写。多罗西·赛耶斯在名望达到顶点时却背弃了彼得·温姆西勋爵,转向笃信上帝。查尔斯·达尔文在1838年就得出了全新的进化理论,却直到21年后才发表他的观点。 ②通过历时5五年乘坐格尔号与自然的接触,达尔文对物种固定不变的信念发生了动摇。1837年7月,他航海回来后不久,便开始记第一本关于“递变”的笔记。这时的达尔文已经确信进化的发生,他正在寻找一种理论来解释进化的机制。经过最初的猜想和少数不成功的假说,他逐渐建立了他的中心观念。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1838年10月,我为了消遣,偶尔翻阅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当时我根据长期对动植物习性的观察,应经可以正确认识生存斗争。我马上联想到,在这种情况下,有利的变异会趋向于保存下来,而不利的变异将被淘汰,这一结果将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③达尔文早就认识到动物驯养者所做的人工选择的重要性。但是直到马尔萨斯的斗争与拥挤的观点凝练他的思想之后,他才确定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因。达尔文知道得出的是什么理论,我们不能将他的拖延归因于他没有认识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的重要性。到1844年,他写出了他的理论的基本纲要。他还向妻子作了认真的交代,假如他生前不能完成他的主要著作,希望她发表这些手稿。 ④他为什么等了21年才发表自己的理论?我们可能会把过去正常的时期错误地看作漫长的

高三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真题展示(文本略) 2015年课标一卷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 B.“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 C.朱东润虽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 D.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则。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 E.朱东润虽然认为“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还是在自传中釆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 (2)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6分) (4)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8分) 2015年课标二卷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样的《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常常手自笔录并吟唱,以此激发自己和官兵的爱国热忱。 B.在给夫人王荷馨的家书中,戴安澜表明了为国战死的决心,认为这是军人的极大光荣,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 C.面对形势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困境,戴安澜坚决不同意要他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的提议,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 D.戴安澜从缅甸“马革裹尸还”的情景,感动了沿途无数民众,有人献出楠木寿材抚慰英灵,也曾出现万人空巷跪迎灵车的盛况。 E.戴安澜临危受命,率第200师官兵驰援缅甸,固守东瓜,收复棠吉,以浴血沙场、为国捐躯的壮举,谱写了抗日救国的新《采薇》。 (2)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6分) (3)戴安澜率第200师赴缅途中,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又表达了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4)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截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8分) 2014年课标一卷问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爱因斯坦与玻尔在争鸣中惺惺相惜,爱因斯坦高度评价玻尔的贡献,玻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他们之间建立了长久的友谊。 B.玻尔以自己创办的研究所为平台,通过邀请各国科学家前来交流学习,使团队的成员能有机会博采众长,不断发展量子力学理论。

语文高考真题 2019年全国语文卷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含答案

文档说明: 1. 本文档经过本人认真校对并排版,能力有限,难免有不良之处。欢迎指出。 2. 文档板式:题目字体是宋体五号,材料字体是楷体五号,1.5倍行距;页眉有内容提要, 页脚有页码。 3. 全国I卷适用地区:安徽、湖北、福建、湖南、山西、河北、江西、广东、河南、山东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 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延长可移动文化遗产寿命的专业性活动。保护技术推进的核心是找到与遗产变化状况相适应的保护方法,以便及时对藏品进行预警、干预,使藏品保持健康的状态。在此过程中,预防、治理、修复三个方面的技术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防是所有的减缓文化遗产恶化和损毁的行为的总称,它涉及光照度、环境条件、安全、防火和突发事件的准备等方面。治理是通过外界的干预直接作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是为了消除正在损毁遗产的外界因素,从而使遗产恢复到健康的状态。根据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病痛”情形的差异,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修复是对已经发生变形或变性的遗产进行处理,使之恢复到原有的形态或性质。修复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二是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 (摘编自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材料二: 以温度25℃、相对湿度50%为标准寿命(设其指数为1.00),计算在温度15℃、35℃和湿度10%、30%、70%条件下,纸张的寿命和标准寿命的倍数关系,结果见下表:

(摘编自李景仁等《图书档案保护技术手册》) 材料三: 毛里求斯是非洲一个岛国,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气候湿热多雨。毛里求斯拟修复的档案文件,形成于18世纪,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双面手写。以手感鉴别,柔韧性极差,几乎一触即碎。通过测试数据可知,文件纸张严重酸化。应毛里求斯大使馆的要求和委托,国家图书馆图书保护组和图书修整组的技术人员,对部分档案文件进行了实验性去酸和修复,方案如下: (1)去酸方案 酸是纸张纤维发生化学降解的催化剂,能加快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纸张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直至脆裂粉碎,不能使用。为避免酸性对文献纸张的损害,人们研究了各种去除纸张酸性的方法。根据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损坏程度和特点,技术人员认为采用氢氧化钙溶液去酸法比较好,以氢氧化钙溶液去酸,可根据纸张酸化的程度调节去酸溶液的浓度和去酸时间,去酸彻底,可操作性强,在操作处理过程中也不会使文件出现新的损坏。 (2)修复方案 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的修复法。用纸浆补书机修补书页,既不遮挡字迹又能增强纸张强度。但纸浆补书机也有其不足,如对书页的边缘残缺处和书口的断裂处补后的强度不够,主要原因是书口的断裂处及书页上的裂口缝隙过小,使得纸浆难以通过,边缘残缺处的纸浆与书页的连接方式属单侧直线连接,不够牢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显然是必要的。 档案文件修复后,纸张的强度和柔韧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原来一触即碎的文件纸张,现在不但可以正常翻阅,甚至可以拿起抖动。对于文件修复前后的变化,毛里求斯大使馆人员表示惊讶,称之为“魔术般的变化”。 (摘编自周崇润等《关于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去酸与修复》)4.下列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是(3分) A.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 B.使用盐酸、硝酸等化学试剂给青铜器除锈。 C.使用纸浆补书机对破损的古籍进行修补。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情分析、命题预测及备考指导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情分析、命题预测及备考指导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情分析、命题预测及备考指导 文/ 王学华 一、考情分析 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查的能力层级主要是理解(B级)与分析综合(C级)。2016年高考全国9套语文试卷都有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注重文本内容的社会文化价值和人文特性 1.选文文化气息浓郁,文化特征明显,给考生以强烈的文化熏陶。如全国新课标卷的《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塞壬的歌声》《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江苏卷的《成人不自在》,上海卷的《考据、批评与欣赏》等。 2.选文富有艺术品位,能够引导考生重视人格或艺术品格的培养。如山东卷的《唐人古体》等。 3.选文人类的最新生存状态,包括科技与创新、新的消费观念等,紧贴考生生活实际。如北京卷的《自主科技创新,催生蛟龙入水》、天津卷的《消费者的文化资本研究》等。 此外,文本篇幅一般在1000字左右,而且语言规范、文体鲜明,对阅读教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题型丰富多样,与以往相比试题难度增大 1.单项选择题。如全国新课标卷的第1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填空题。如上海卷第1题:第段画线的词语现身说法在文中是指。 3.主观简答题。如浙江卷第10题:根据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指出文言在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中的两点作用。 4.应用探究题。如北京卷第8题: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从蛟龙号到彩虹鱼号,我国载人深海潜水事业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三)考查重点明确,考点略有变化,体现了高考稳中有变的特点 1.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即要求考生将文中相关而又分散的信息提取并集中起来,加以处理。这类试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既体现为考查能力层次的综合,又体现为对文本信息的高度综合。 2.归纳内容要点。要点是指几句话、一个段落、一个或几个层次、整个作品的主要内容或基本观点。对归纳能力的考查:一是将抽象、含蓄的内容加以阐发、解释,使之具体化;二是将具体的内容进行准确的概括,提炼出核心内容。 3.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侧重考查考生是否具有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对考生的思维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的与考查。 4.考查文章的思路、结构。这类试题多从文章的开篇构思或段落间关系入手,考查考生对作品结构脉络的把握能力,以及在整体感知基础上分析段落之间或段落内部的层次关系的能力。 二、趋势预测 预测1:定位更加清晰,命题难度适中。侧重于选取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历史学等方面的文章,越来越注重对考生基本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总体上试题难度并不会很大。设题尽可能贴近考生实际,不会过分为难考生。 预测2:命题形式稳定,调整幅度不大。对于全国新课标卷而言,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形式是3道单选题,且考点相对固定。大多数省市将会继续沿用单项选择或加上简答题的

2020届高三语文最新专项综合演练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课后限时作业(十八)

2020届高三语文最新专项综合演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后限时作业(十八)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创新离不开批判性思维 黄朝阳 批判性思维可以理解为,为决定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正确决策的思维。一般认为,批判性思维由认知技能和情感意向构成。前者包括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和自我调控;后者又称批判精神,包括求真、思想开放、分析性、系统性、质疑、自信和好奇等。面对日常生活中五花八门的问题,人们时时需要进行正确思考并作出行动。作为强有力的理性思维工具,批判性思维应运而生。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批判性思维往往存在两种误解。一种是认为批判性思维旨在发现他人而非批判性思维者自身的思想或行为错误。其实,“批判”在这里是中性词,在很大程度上也可理解为“评论”。因此,批判性思维不是人们所误解的对人不对己的“找茬思维”。另一种是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破坏性思维。实际上,批判性思维并没有试图否定一切。在检查发现有合理的理由后,它必然要肯定某些思想。所以说,批判性思维是审慎、客观和公允的,也是建设性的。 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创新是产生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内容一致、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批判性思维对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创新离不开批判精神的支持和帮助。在面对 及时改正错误,校准方向。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6月11日,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批判性思维是人们面对日常生活中五花八门的问题时,为决定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正确决策的思维。 B.批判性思维的构成,一般认为包括了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和自我调控等方面的认知技能。 C.批判性思维的构成,一般认为包括求真、思想开放、分析性、系统性、质疑、自信和好奇等情感意向。 D.批判性思维旨在发现他人而非批判性思维者自身思想或行为错误,是怀疑、否定一切的破坏性思维。 【解析】这是人们对批判性思维存在的两种误解。

高三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阅读教案

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阅读》 教案 【学习目标】 1.整理新闻的基本知识,能够陈述考点要求和解题技巧。 2.通过练习,能够说明题型特点。 3.依据典型例题,掌握解题技巧,规范答题格式。 4.通过强化练习,能运用解题技巧并做到规范答题。 【学习重点难点】掌握答题方法,规范答题步骤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讨论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印发卷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提问:由提问引出新闻访谈及其设题方向 二、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现代文阅读主要涉及三个方面,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而实用类中的新闻阅读属于新设的考试内容,试题的编制、考查角度,还在摸索之中。一般选择内容比较丰富、新闻价值比较突出的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等形式的新闻作品作为考试文本。高考选文要求1200 字左右,通讯和特写的篇幅比较适合,所以应重点关注。 三、明确目标 四、新课过程: 1、明确考纲要求:(多媒体显示) 根据考纲的能力要求,新闻阅读主要考查: ①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概括其主要内容;②把握文章结构,分析语言特色; ③分析新闻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④评价新闻文本的主要观点和作者的基本倾向;⑤对新闻文本的写作意图和实效作出评判;⑥对新闻文本某种特色作深度思考和判断; ⑦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新闻文本的深层意蕴,对文本作多角度多层次解读; ⑧探究新闻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2、【自学指导】(多媒体显示) (一)新闻的含义 (二)、新闻的基本特征 (三)、新闻的分类 3、整体阅读指导 新闻属于记叙文的一种类型,包含了记叙文的基本特点,解读时我们可以借鉴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但又不能照搬全套。根据新闻的特点,我们在复习时按照如下六个步骤进行阅读,基本上就能掌握阅读一篇新闻的要点、方法:第一,看清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第二,抓住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第三,理清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第四,辨析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第五,挖掘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第六,分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 4、题型分类指导 以下是根据《考纲》要求,按照考查的不同考点和题型进行具体的方法指导。 ①、分析综合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题型解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包括信息的筛选和整合两个方面。 【方法指导】第一步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新闻要点; 第二步看清题目,明确筛选要求。在原文中找准信息范围。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情分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情分析、命题预测及备考指导 一、考情分析 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查的能力层级主要是理解(B级)与分析综合(C级)。2016年高考全国9套语文试卷都有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注重文本内容的社会文化价值和人文特性 1.选文文化气息浓郁,文化特征明显,给考生以强烈的文化熏陶。如全国新课标卷的《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塞壬的歌声》《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江苏卷的《成人不自在》,上海卷的《考据、批评与欣赏》等。 2.选文富有艺术品位,能够引导考生重视人格或艺术品格的培养。如山东卷的《唐人古体》等。 3.选文关注人类的最新生存状态,包括科技与创新、新的消费观念等,紧贴考生生活实际。如北京卷的《自主科技创新,催生“蛟龙”入水》、天津卷的《消费者的文化资本研究》等。此外,文本篇幅一般在1000字左右,而且语言规范、文体鲜明,对阅读教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题型丰富多样,与以往相比试题难度增大 1.单项选择题。如全国新课标卷的第1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填空题。如上海卷第1题:第②段画线的词语“现身说法”在文中是指。 3.主观简答题。如浙江卷第10题:根据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指出文言在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中的两点作用。 4.应用探究题。如北京卷第8题: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从“蛟龙”号到“彩虹鱼”号,我国载人深海潜水事业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三)考查重点明确,考点略有变化,体现了高考稳中有变的特点 1.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即要求考生将文中相关而又分散的信息提取并集中起来,加以处理。这类试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既体现为考查能力层次的综合,又体现为对文本信息的高度综合。 2.归纳内容要点。“要点”是指几句话、一个段落、一个或几个层次、整个作品的主要内容或基本观点。对归纳能力的考查:一是将抽象、含蓄的内容加以阐发、解释,使之具体化;二是将具体的内容进行准确的概括,提炼出核心内容。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侧重考查考生是否具有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对考生的思维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的关注与考查。 4.考查文章的思路、结构。这类试题多从文章的开篇构思或段落间关系入手,考查考生对作品结构脉络的把握能力,以及在整体感知基础上分析段落之间或段落内部的层次关系的能力。 二、趋势预测 预测1:定位更加清晰,命题难度适中。侧重于选取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历史学等方面的文章,越来越注重对考生基本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总体上试题难度并不会很大。设题尽可能贴近考生实际,不会过分为难考生。 预测2:命题形式稳定,调整幅度不大。对于全国新课标卷而言,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形式是3道单选题,且考点相对固定。大多数省市将会继续沿用单项选择或加上简答题的命题形式。简答题的设题策略会尽可能回避一题多问,以使得分点尽可能集中。同时,简答题将逐步强化分析、探究的成分。 预测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一新增加的考点在2017年的高考试题中会有一定程度的体现。

2019年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每小题3分,共9分) ①若想要叙述整个世界的历史,不偏不倚地讲述整个人类的故事,便不能仅仅依靠文字。因为世界上只有部分地区拥有文字,大多数地区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没有发展出文字。书写是人类在发展后期才取得的成就,直至近代,即使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在记录自己的忧虑与渴望时,使用的载体依然不仅有文字,也包括物品。 ②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该把文字和物品结合起来,但在很多情况下这是无法完成的。最能清楚地表现文字历史与非文字历史不对称的例子也许是库克船长的探险队与澳大利亚土著在植物学湾的第一次相遇。在英国方面,我们对这一特殊的日子有科学记载及船长日志为证,而在澳大利亚方面,他们仅有一面木制盾牌。如果我们想要重构那一天的真实情境,就需要像对待那些文字记录一样,深入而严谨地对这面盾牌进行研究和解读。 ③除了双向误解之外,还有由胜利带来的有意或无意的扭曲。历史通常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尤其在只有胜利者知道如何书写的时候。至于失败者,那些被征服或毁灭的社会,通常只能通过物品来讲述事件。当我们研究有文字的社会与无文字的社会之间的接触时,需要参考的则不仅有文字,也应包括物品。 ④这些全部知易行难。通过文献解读历史是人们熟知的程式,数百年来我们已经学会该如何判断文字材料的坦白、失真与诡计。而对于物品来说,当然也有考古学、科学和人类学的专业知识结构来帮助我们提出关键性的问题,但我们还必须加上一定程度的想象,才能构建出这些物品的前世今生。我们需要借助尽可能丰富和诗意的想象,才能真正理解它们所传达的深刻内涵。 ⑤这是我们了解许多文化的唯一途径。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这些历经层层文化转译的物品需要再次被严格审视,重新想象。 ⑥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解读和欣赏是“通过文物看历史”的关键,对过往文化的重建是理解人类共性的基石。启蒙时代的收藏家与学者们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既仰赖对史实的科学排序,也发挥了诗意地进行重建的罕见能力。 ⑦通过物品思考历史或去了解一个遥远的世界,是一种诗意的重构过程。我们承认自己所确知的事物有限,因此必须找到一种全新的认知方式:既然,这些物品的制作者从根本上说都是和我们一样的人类,那么,我们理应能够解密他们制造这些物品的用意及用途。有时,这甚至是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不只针对过去,也包括现在。我们是否真能了解他人?也许可以,但一定要借助诗意的想象,再结合严谨获取和归纳的知识。 ⑧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叙述历史时,文字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只有在人类发展后期文字才开始发挥作用。 B. 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当靠文字和物品的结合来记录,尤其是当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记录自己的历史时更是如此。 C. 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地位的不平等使只凭文字叙述历史变得不客观公正,而物品可以消除这种有意无意的扭曲。 D相对于人类熟知的通过文字解读历史的方式,借助物品时还必须加入诗意的想象才更能理解它们传达的内涵。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前三段分别从文字叙述历史的局限性、历史事件双方的文字不对等、战争双方的记录文字不对等三个方面论述研究历史时所用方法的必然性。 B. 文章的第④段是个过渡段,指出人们对通过文献解读历史的方式很熟悉也很擅长,而要通过物品解读历史却有一定难度,因为这要借助想象。 C. 文章的后四段反复强调想象在借助物品解读历史时的巨大作用,由“唯一途径”“关键”“全新的认知方式”等词句可以看出作者思维的轨迹。 D. 整篇文章论述的是“通过文物看历史”时必备的认知能力——想象力的问题,以前后对比组织结构,以大量史实支撑观点,极有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物品和文字对历史记录同等重要,离开两者中任何一个去还原历史都意味着失真和变形,由此可知现在所见相当多的历史记录都是不准确、不真实的。

实用类文本阅读教案陈老师

实用类文本阅读教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为高考试卷中选做题,其中实用类阅读主要包括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几种实用类文体。对于实用类问题阅读题的解答最主要的就是要注重对原文的挖掘,问题答案与原文的关系基本就是镜中花水中月的关系,甚至答案就直接显现在原文中,所以,在做实用类文本阅读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仔细阅读文章,对每一段落所讲述的内容有所了解。回答问题时要回归到原文,以原文为根据,捕捉文中与题目相关的关键词语,文中的关键词句实际上就是答案要点。同时还要注意问题的分值,如果一道题2分,要求概括回答,一般概括一个要点即可;要求用原文词句回答,则一般要在原文中找出两个恰当的词语。如果是4分或6分题,一般一点2分,答案要点就两到三个。题目的分值,是答题要点的重要提示。 一、访谈类文本阅读 阅读访谈文本关键是迅速把握访谈的主题、理清访谈的线索、归纳访谈的主要内容、分析访谈的技巧、评价访谈的收效、探究访谈的价值。 (一)、阅读访谈文本的方法 1、首先要通读一遍全文,整体把握讨论话题和关键内容,明白它写什么人,叙述什么事,分几个部分,作者的写作意图基本倾向是怎样的……也就是必须知道文本呈现的一些最基本的事实情况。很多

时候一些很重要的信息就在文章不起眼的地方,如果走马观花,自作聪明就会很容易造成信息筛选疏漏。 2、将访问者和访问对象的文字分开,先读提问者的问题,掌握主要有哪些问题,再阅读访谈对象的文字,对其回答的内容进行重点圈画。 3、精度一些关键问题的回答,通过阅读被访者的回答,归纳出其主要观点、立场、态度;并以此了解被访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他对某个问题的建议主张。 (二)、访谈的表现手法 访谈文本的表现手法主要是针对提问者而言,我们在阅读时主要关注提问者的艺术技巧。 针对提问者的技巧,一般有单刀直入式和旁敲侧击式两大类,可细分为: 1、趣闻: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进行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 2、直问:不转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的提出来。 3、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 4、旁问:有意岔开,先谈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 5、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顺着自己的思想继续予以回答。 6、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领域,避免片面性。 7、对比:有时候,访谈对象究就某一问题在回答时的陈述不尽相同,如果发现这样的一点可以进行对比提问。也可以引入一些其他人同一问题觉得观点进行对比提问。 另一方面是针对回答者的技巧,一般有引用、比喻、打比方、反问、反复等修辞技巧,还有开门见山表明态度,委婉含蓄呈现观点,层层推进揭示本质,顾左右而言他巧避锋芒等。 在语言风格上有的朴实无华,有的浅显易懂,有的巧用俗语民谚,有的引述诗文,有的生动形象等。 (三)、对访谈进行鉴赏评价

【全国卷-暑假作业1】实用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 +语言文字运用(含答案)

【暑假作业】实用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近日,国际权威调研机构发布了《全球人脸识别设备市场研究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研究了全球人脸识别技术的市场状况,指出中国是人脸识别最大的市场,中国AI独角兽云从科技目前市场份额排名全球第一。 报告称,2017年,全球人脸识别设备市场价值为10.7亿美元,到2025年底将达到71.7亿美元,在2018年至2025年期间将以26.80%的速度增长。而我国是人脸识别技术最大的市场,2017年占全球比例29.29%,预计2023年将达到44.59%,在2018-2023年复合年增长率为29.53%,这主要得益于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计划》等政策的出台。 报告称,全球排名前三的制造商,在2017年的收入市场份额占全球所有制造商收入的20.37%。其中,云从科技(即重庆中科云从科技有限公司)在2017年的市场份额是12.88%,是人脸识别技术及设备研究制造的领头羊。 (摘编自《重庆晨报》)材料二: 材料三: 如今,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重庆江北机场、上海虹桥机场等全国80%的枢纽机场过安检时,“刷脸”技术可以让乘客快速通关。重庆的多家银行也能实现“刷脸”取款。这项技术来源于云从科技。 位于重庆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的中国AI独角兽云从科技成立于2015年3月,是一家由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孵化的专注于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的高科技企业。作为人脸识别初创公司之一,中国AI独角兽云从科技是一家从“出生”就贴上“国家队”标签的公司,也是唯一一家受邀制定人脸识别国家标准、公安部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 看嘴型就知道你在说什么。位于重庆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的海云数据是人工智能与可视分析领域的领军企业。在唇语识别技术上,海云数据对英文的识别准确率在80%左右,中文准确率为71%。如应用到场景教育、身份识别、公共安全、军工军事等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 今年5月,由海云数据承建的“白云机场可视分析智能指挥决策系统”在广州白云机场投入使用,该系统将机场内飞行区、航站区、综合区的各项业务数据进行整合,结合大数据可视分析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对飞机流、旅客流、行李流、货物流、交通流的全区域覆盖、全流程管控,每分钟可处理6万条信息。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梳理及题型建模指导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梳理及题型建模指导 一、基本概念 论述类文本又叫说理文(过去叫议论文)。它是以论述、分析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事理、表明主张的文章,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等“三强”特点。 从内容上分,它主要包括社会科学类(指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考古、文化、教育、语言、文艺、美学等内容)和杂感类(指作者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发表的议论、感叹等)文章。 从论证上分,它主要有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种: 立论文指针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正面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同时用充足的有说服力的论据来证明所提出的论点的议论文。 驳论文指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自己的观点的议论文。 1、论述类文本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指作者在文中发表的观点。一般是一文一个中心论点,在整个论证过程中,紧紧围绕着这个论点来展开议论。中心论点下可以有若干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是论证中心论点的。 论点在文本中的特点:①从全文看,论点必然是能统摄全文的中心句(而不是某一段的中心句)。②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论点的提出,有时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的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论述中心的写法。有时在文章的中间,有时文章标题就是全文论点。当然,也有少数议论文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需由读者自己进行概括。③一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为了论述得更深刻,更有条理,常有支撑中心论点的分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是统帅与被统帅的关系。 (2)、论据指用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可行性的依据。议论文中的论据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选用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称为事实论据;一类是人们公认为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原理、定律等,称为事理论据。 (3)、论证指的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论证的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直接论证的方法主要有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因果法。间接论证的方法主要有喻证法、类比法、归谬法等。直接反驳的方法有反驳论点法、反驳论据法、反驳论证法。间接反驳的方法有反证法、归真法。 2、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结构 论述类文本在结构上包括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和解决问题(结论)。 3、论述类文本的基本形式 并列式:在同一层面,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 递进式:步步为营,逐层深入论证。 对比式:用正反事例或事理比较论证。 总分式: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进行论证。 二、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原则 ①要正确认知该文章阐述、说明、分析、辩驳、介绍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其中心意思是什么,是怎样表达和写作的,并标示一下,做到心中有数。 ②抓住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证明、阐发什么,怎样论证、阐发的,用了哪些论据和方法,论点与论据有怎样的联系等。 ③要关注文中表示对情况的推测和估计、表示消息的来源或依据、表示肯定或强调的语气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