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接驳设施设计技术指南

轨道交通接驳设施设计技术指南
轨道交通接驳设施设计技术指南

ICS03.220.20

R 80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 1236—2015

轨道交通接驳设施设计技术指南

Rail transit interchange facilities design guideline

2015-09-23发布2016-04-01实施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术语和定义 (1)

3 总体设计要求 (2)

3.1 一般规定 (2)

3.2 设施组成 (3)

3.3 设施规模预测 (3)

3.4 交通组织 (3)

3.5 技术路线 (4)

4 行人接驳设施 (4)

4.1 一般规定 (4)

4.2 站前广场 (4)

4.3 行人过街设施 (6)

5 非机动车接驳设施 (6)

5.1 一般规定 (6)

5.2 非机动车停车场 (6)

6 公交接驳设施 (8)

6.1 一般规定 (8)

6.2 公交车停靠站 (8)

6.3 公交场站 (9)

7 出租汽车接驳设施 (10)

7.1 一般规定 (10)

7.2 出租汽车停靠站 (10)

7.3 出租汽车调度站 (11)

8 小汽车接驳设施 (12)

8.1 一般规定 (12)

8.2 小汽车驻车换乘停车场 (12)

附录A(规范性附录)轨道交通接驳设施方案设计编制要求 (15)

附录B(资料性附录)非机动车接驳设施需求预测方法 (17)

附录C(资料性附录)非机动车车辆停放形式及停车场设计标准 (19)

附录D(资料性附录)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型式 (20)

附录E(资料性附录)小汽车驻车换乘停车场车辆停放方式 (21)

参考文献 (2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张仁、刘勇、张建军、沈建文、刘智丽、顾启英、聂大华、陈金川、安志强、俞宏熙、李高芳、钟建、金涛、冯燕宁、刘跃、张伟、赵强、袁倩倩、潘京。

轨道交通接驳设施设计技术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轨道交通接驳设施设计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及行人接驳设施、非机动车接驳设施、公交接驳设施、出租汽车接驳设施、小汽车接驳设施的具体设计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轨道交通接驳新建、改建工程的设计阶段,规划阶段可参考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轨道交通接驳设施rail transit interchange facilities

为轨道交通乘客与其他交通方式进行转换所设置的交通设施。

2.2

行人接驳设施pedestrian facilities

为轨道交通乘客提供集散空间及路径的交通设施。

2.3

站前广场station square

为轨道交通乘客提供集散及公共服务功能的场所。

2.4

非机动车停车场non-automobile parking lot

为轨道交通乘客提供驻车换乘功能的非机动车停放场所。

2.5

港湾式公交车停靠站bus bay

公交运营车辆停靠时不占用正常行车道的公交车停靠站。

2.6

直线式公交车停靠站curbside bus stop

公交运营车辆直接停靠在外侧行车道上的公交车停靠站。

2.7

DB11/T 1236-2015

出租运营车辆停靠时不占用正常行车道的出租汽车站。

2.8

直线式出租汽车停靠站curbside taxi stop

出租运营车辆直接停靠在外侧行车道上的出租汽车站。

2.9

出租汽车调度站taxi dispatching station

设立在轨道交通车站周边的,具备调度管理功能的出租汽车站。

2.10

小汽车驻车换乘停车场park & ride (P+R) parking lot

为轨道交通乘客提供驻车换乘功能的机动车停放场所。

2.11

绿化停车场green parking lot

栽植乔木为主,乔木株间距不大于6m×6m,种植数量一般不少于4行×4列,可计算为绿化用地面积的停车场。

2.12

公共服务信息指示牌 public information sign

为轨道交通乘客服务,设置在交通接驳设施场地内的标志牌。

注:版面内容一般包括乘客所处的方位、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位置、各项轨道交通接驳设施平面位置、周边重要建筑物位置、场站收费标准及其他相关规定等。

3 总体设计要求

3.1 一般规定

3.1.1 总体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

——设计原则及技术路线;

——交通接驳设施规模、服务等级;

——交通组织设计。

3.1.2 轨道交通接驳设施宜按照行人、非机动车、公交车、出租汽车、小汽车的优先顺序进行设计。

3.1.3 轨道交通接驳设计应与城市交通发展政策以及城市用地规划相协调。

3.1.4 轨道交通接驳设施设计应按照安全、环保、节能、节地、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设计。

3.1.5 轨道交通接驳设施应具备必要的市政接入条件。

3.1.6 轨道交通接驳设施应设置无障碍设施,并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3.1.7 轨道交通接驳设施应与市政道路设施相连接,或预留与规划市政道路设施衔接的条件。

DB11/T 1236-2015 3.2 设施组成

轨道交通接驳设施组成及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交通接驳设施组成

交通接驳设施交通接驳设施内容设置要求

行人接驳设施

站前广场应设置行人过街设施应设置

非机动车接驳设施非机动车停车场应设置

公交接驳设施公交车停靠站应设置

公交场站

结合需求及规划用地

条件设置

出租汽车接驳设施出租汽车停靠站应设置

出租汽车调度站

结合需求及规划用地

条件设置

小汽车接驳设施小汽车驻车换乘停车场结合需求及规划用地

条件设置

3.3 设施规模预测

3.3.1 轨道交通接驳设施的规模应根据交通接驳需求预测确定。

3.3.2 轨道交通接驳设施需求预测应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预测,具体要求如下:

——定性分析应综合考虑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城市公共交通线网规划、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现况与规划、城市交通政策等各项影响因素,并为远期发展预留条件;

——定量分析应以各预测目标年限全市域(或中心城)范围的居民总体出行特征为基础,以各预测目标年限的全线客流、车站客流、分段客流、换乘客流、超常客流、全日和高峰小时各车站出入口分方向客流量等轨道交通线路客流预测结果为依据进行预测。

3.4 交通组织

3.4.1 应保证轨道交通接驳设施与外部各类交通的流线顺畅。

3.4.2 应减少各类轨道交通接驳设施之间的交通流线交叉干扰。

3.4.3 应保证各类轨道交通接驳设施内部的交通流线连续、合理、便捷。

3.4.4 应合理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对行人和车辆进行有序引导。

DB11/T 1236-2015

3.5 技术路线

轨道交通接驳设施设计应与轨道交通设计阶段相对应,两者应密切配合,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轨道交通接驳设施工程方案设计编制要求见附录A 。

图1 技术路线

4 行人接驳设施

4.1 一般规定

4.1.1

行人接驳设施设置应安全、连续、舒适,同时满足消防安全要求。

4.1.2 行人接驳设施应保障行人通行基本要求,任何其他设施不应侵占行人通行空间。

4.1.3 行人接驳设施应结合轨道交通车站的位置、相邻道路等级、客流量大小、周边建筑性质与规模等因素进行合理布设,并设置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

4.2 站前广场

4.2.1 平面、竖向

测等相关资料,进一规模;

l 提出交通接驳设施所l 确定车站总平面设计 l 稳定各站口分向客流预测

l 预留交通接驳设施水电容见进行方案调整 落实方案的可行性及合理性 站设计配合

用地要求

DB11/T 1236-2015 4.2.1.1 站前广场应紧邻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布设,面积应根据客流预测确定,不宜小于50m2。

4.2.1.2 站前广场设计应满足消防安全要求。

4.2.1.3 站前广场设计时应与其他交通接驳设施、人行步道、周边建筑相接,当无法直接衔接时应设置人行步道,人行步道通行宽度应大于3m,并满足儿童车、轮椅及残疾人的使用要求。

4.2.1.4 站前广场竖向设计应综合考虑周边地形、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相邻建筑物及道路、河道、市政设施等相关标高以及排水要求等因素。

4.2.1.5 站前广场竖向设计坡度宜为0.3%~2.0%,与相邻区域有高差时,应设置坡道或阶梯,并设置护栏等安全防护设施。

4.2.2 铺装、结构

4.2.2.1 站前广场铺装应结合区域环境特点进行选择,按照平顺、耐久、防滑、美观、经济、环保的原则进行设计。

4.2.2.2 站前广场的铺装材料应满足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的要求。

4.2.2.3 站前广场的结构设计形式应根据荷载、筑路材料、路基土种类、水文情况以及当地经验等因素确定。

4.2.2.4 站前广场的结构一般由面层、基层组成。面层材料应防滑透水,基层材料的选择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水泥稳定类或级配碎石等材料作为基层材料。

4.2.3 绿化

4.2.3.1 站前广场绿化应结合环境及竖向特点设置,并协调好交通与绿化的关系。

4.2.3.2 站前广场树种选择应适应当地土壤与环境条件,因地制宜选择树种。

4.2.3.3 站前广场绿化设计内容及规模宜与站前广场规模相匹配,绿化设计适用范围参见表2。

表2 站前广场绿化设计适用范围

绿化设计广场规模

结合市政绿化,不单独做绿化景观设计站前广场面积≤50m2

考虑一定绿植、花坛、街景及小品设计50m2<站前广场面积<200m2

宜进行详细的景观设计站前广场面积≥200m2

4.2.3.4 应根据站前广场绿化规模设置相应的供水设施,满足绿化用水需求。

4.2.4 附属设施

4.2.4.1 站前广场附属设施包括公共服务设施、排水设施、照明设施、交通安全设施等。设计时应合理安排各项设施之间的关系,不应侵占行人安全疏散空间,影响行人交通组织流线。

4.2.4.2 附属设施的设计应不妨碍行人的通行安全,并与客流规模相匹配。

4.2.4.3 站前广场宜根据规模及周围环境设置垃圾桶、餐饮购物车、座椅、公共卫生间等公共服务设施。场馆周边、景点附近等瞬时客流较大的站前广场其公共服务设施应配备齐全,规模适当增加。

DB11/T 1236-2015

4.2.4.4 站前广场排水应采用明排或管道排水,设计时应结合区域排水规划、毗邻道路和周边的地形环境条件以及周边市政排水设计统筹考虑。

4.2.4.5 站前广场照明设计应按照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节能环保、维修方便的原则进行,采用对称式布灯、周边式布灯等方式,灯具按照无眩光标准控制,照度应略高于与其衔接的道路。

4.2.4.6 站前广场宜设置交通标志、人行护栏、人行道桩、智能监控设施等交通安全设施。

4.2.4.7 交通标志应包含公共服务信息指示牌、引导牌等。

4.2.4.8 人行道桩设置在站前广场与市政道路相接处,设置间距应控制在1.0m~1.5m,高度不低于0.4m。

4.2.4.9 在易引发限流的轨道交通车站站前广场宜设置遮阳、防雨设施。

4.3 行人过街设施

4.3.1 行人过街设施分为平面过街和立体过街两种形式。平面过街设施主要包括人行横道线、行人安全岛、行人信号灯等设施。立体过街设施主要包括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空中连廊等形式。

4.3.2 行人过街设施以平面过街形式为主,立体形式为辅。道路等级较高或车流量较大时,宜结合轨道交通车站设计采用立体过街形式。

4.3.3 行人过街设施距公交车停靠站、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宜小于等于50m。

4.3.4 当相邻道路主路设置有公交车站时,应在辅路上设置人行过街横道,并配备相应的交通安全设施。

5 非机动车接驳设施

5.1 一般规定

5.1.1 非机动车停车场宜结合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分别布置。

5.1.2 非机动车停车场应根据轨道交通车站服务等级、周边道路交通条件、规划用地条件、客流需求等,进行合理设计,并设置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非机动车接驳设施需求预测方法参见附录B。

5.1.3 非机动车停车场在用地允许的条件下应设置专用场地集中停放车辆,用地条件困难时,可利用行道树池间道路设施带、过街天桥、高架桥桥下空间等区域分散布设。

5.1.4 非机动车停车场宜结合公租自行车站点需求设置一定规模的车位。

5.1.5 非机动车停车场出入口至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距离宜小于等于50m。

5.2 非机动车停车场

5.2.1 平面、竖向

5.2.1.1 非机动车停车场平面设计合理安排停车区、通道及附属设施的位置,满足防火安全要求。

5.2.1.2 非机动车停车场平面设计宜与绿化设计相结合,用地面积可参考以下指标:

——非绿化停车场设计指标为1.8m2/ 辆;

DB11/T 1236-2015 ——绿化停车场设计指标为2.8m2/辆。

5.2.1.3 非机动车停车场设计应结合用地条件选取适当的停放形式。非机动车车辆停放形式及标准参见附录C。

5.2.1.4 非机动车停车场内车位布置应按纵向或横向分组排列,每组停车长度宜为15m~20m。

5.2.1.5 非机动车停车场车行出入口宜与人行出入口分开设置,人行出入口应与轨道交通车站站前广场或人行步道连接。

5.2.1.6 非机动车停车场停车位大于500辆时车行出入口不应少于2个, 并应设置专用人行出入口。车行出入口宽度宜为2.5m~3.5m;人行出入口宽度宜为0.75m。

5.2.1.7 非机动车停车场竖向设计应根据周边地形、相邻建筑物及道路标高、河道控制标高、管线控制标高以及排水要求等因素结合考虑。

5.2.1.8 非机动车停车场最小净空不宜小于2.5m。

5.2.1.9 非机动车停车场竖向设计应与排水设计相结合,坡度宜为0.3%~2.5%。非机动车停车场车行出入口与非机动车道存在高差时,应设置坡道连接。

5.2.2 铺装、结构

5.2.2.1 非机动车停车场铺装应满足平整、坚实、防滑、美观的要求。

5.2.2.2 非机动车停车场内停车区及通道的铺装在颜色或铺设形式上应区别处理,并施化标线。

5.2.2.3 非机动车停车场的路面结构应根据车辆荷载、筑路材料、路基土种类、水文情况以及当地经验等因素进行设计。

5.2.3 绿化

5.2.3.1 非机动车停车场绿化设计应结合城市布局及环境要求,发挥遮阳与美化环境的作用。

5.2.3.2 非机动车停车场绿化设计应符合净空要求,植物分支点高度应不小于2.5m。

5.2.3.3 非机动车停车场绿化设计应选择本地区适宜种植的植物种类,树池应设置树池盖板。

5.2.3.4 应根据非机动车停车场绿化规模设置相应的供水设施,满足绿化用水需求。

5.2.4 附属设施

5.2.4.1 非机动车停车场内宜设置公共服务信息指示牌、围栏、停车棚、停车架、配套用房、给排水、消防、照明、智能监控、交通安全设施等附属设施,附属设施的设置不应影响乘客集散。

5.2.4.2 非机动车停车场外围应设置围栏,高度宜为1.2m~1.5m。

5.2.4.3 停车棚宜结合车站周边环境及景观要求设置,布设应满足视距及净空要求。

5.2.4.4 停车架应分单元布设,长度以15m~20m为宜。用地条件受限时,可采用立体停车架。

5.2.4.5 非机动车停车场的车行出入口处均应设置配套用房,面积宜不小于6m2,并配备打气筒、自行车修理工具等便民服务设施。

5.2.4.6 非机动车停车场应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凸面镜等交通安全设施。

DB11/T 1236-2015

6 公交接驳设施

6.1 一般规定

6.1.1 公交接驳设施应根据轨道交通车站服务等级、周边道路交通条件、规划用地条件、客流需求等,进行合理设计,并设置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

6.1.2 公交接驳设施的设置应与公交线网规划相结合,并根据轨道交通线路、车站站位、客流特性等,对公交线路、公交车停靠站站位进行优化调整。

6.1.3 公交接驳设施应考虑公交线路输送能力、接驳换乘距离、设施服务水平、公交与轨道交通的应急配合支援等因素进行设计。

6.1.4 公交车停靠站距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宜小于等于50m。公交车停靠站与站前广场结合设置时,应增加站前广场面积。

6.1.5 公交车停靠站宜与出租汽车停靠站分开设置。

6.1.6 公交场站的位置、规模应符合城市规划布局和道路交通组织要求,根据轨道交通车站服务等级、周边道路交通条件、规划用地条件、客流需求等,进行合理设计,以接驳中远距离换乘客流为主。

6.1.7 公交场站出入口至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距离宜小于等于150m。

6.2 公交车停靠站

6.2.1 平面、竖向

6.2.1.1 公交车停靠站按几何形状分为港湾式公交车停靠站和直线式公交车停靠站。道路交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宜设置为港湾式公交车停靠站,常见港湾式公交车停靠站型式参见附录D。

6.2.1.2 道路中央无分隔设施的路段,上下行公交车停靠站应错开设置。

6.2.1.3 每个公交车停靠站停靠的线路数不宜超过6条;线路超过6条时,可分站台布设,站台总数不宜超过3个。

6.2.1.4 港湾式公交车停靠站由减速段、站台、加速段组成,减速段长度宜为12~15m,加速段长度宜为15m~20m,站台的长度可按公式(1)确定:

L b=n(l b+2.5) (1)

式中:

L b——公共汽电车停靠站站台长度(m);

n——同时在站台停靠的公交车辆数,无实测数据时,取n=公交线路数+1;

l b——公交车辆长度,一般为15m~20m。

6.2.1.5 港湾式公交车停靠站的车道宽度应为3m,条件受限制时,不应小于2.8m;公交车道与相邻车道之间应设置专用标线。

6.2.1.6 公交车停靠站站台的高度宜为0.15m~0.3m;站台宽度不应小于2m,条件受限制时,不应小于1.5m。

6.2.1.7 公交车停靠站最小纵坡度应大于等于0.3%,最大纵坡度应小于等于2%,地形困难路段应小于等于3%。站台横向坡度应坡向道路雨水口、雨水边沟等排水设施处,坡度不应大于2%。

DB11/T 1236-2015 6.2.2 铺装、结构

6.2.2.1 公交车停靠站站台铺装应满足平整、坚实、防滑、美观的要求。

6.2.2.2 公交车停靠站车道路面结构设计应根据公交车车型、停靠数量、进出站特性等因素,并结合相邻道路结构进行设计。

6.2.3 附属设施

6.2.3.1 公交车停靠站应设置站牌、公共服务信息指示牌、候车亭、安全护栏、地面标线、垃圾桶等附属设施,附属设施不应设置在乘客集散通道上。

6.2.3.2 公交站牌应包含轨道交通换乘信息,并与轨道交通车站及公交车内换乘信息一致。

6.2.3.3 公交车停靠站上下客区域宜设置安全护栏,护栏设置应符合道路限界要求,平行于路缘石外沿,距路缘石外沿0.25m,护栏高度不宜小于1.1m。

6.3 公交场站

6.3.1 平面、竖向

6.3.1.1 公交场站平面设计应合理安排停车区、通道及附属设施的位置,满足防火安全要求。

6.3.1.2 公交场站规模应根据线路所配运营车辆总数确定,每辆标准车用地面积宜按100m2~120m2计算。首末站面积不宜小于1000m2。

6.3.1.3 公交场站出入口不宜直接设置在主干路及以上等级道路上,距交叉路口转角缘石曲线端点不宜小于100m,并不应设置在人行横道、公交车停靠站及桥隧引道处。

6.3.1.4 公交场站车行出入口宜与人行出入口分开设置,人行出入口应与轨道交通车站站前广场或人行步道连接。

6.3.1.5 公交场站车行出入口宜分开设置,宽度为

7.5m~10m,出入口合并设置时,其总宽度不应小于12m。

6.3.1.6 公交场站内部人行、车行等交通组织应统筹考虑,车行应为单向交通组织。公交场站车行出入口宜采用右转进入右转驶出的交通组织方式。

6.3.1.7 公交场站绿化用地不宜小于用地面积的20%。

6.3.1.8 公交场站竖向设计应根据周边地形、相邻建筑物及道路标高、河道控制标高、管线控制标高以及排水要求等因素结合考虑。

6.3.1.9 公交场站最小净空不应小于4.5m。

6.3.1.10 公交场站上下客站台宜高出路面0.15m~0.3m,最小纵坡度应大于等于0.3%,最大纵坡度应小于等于2%,地形困难路段应小于等于3%。站台横向坡度应坡向道路雨水口、雨水边沟等排水设施处。

6.3.1.11 公交场站停车坪的坡度宜为0.3%~0.5%。

6.3.2 铺装、结构

6.3.2.1 公交场站上下客区域站台铺装应满足平整、坚实、防滑、美观的要求。

DB11/T 1236-2015

6.3.2.2 公交场站的路面结构应根据公交车行驶特性、车辆荷载、筑路材料、路基土种类、水文情况以及当地经验等因素进行设计。

6.3.3 附属设施

6.3.3.1 公交场站内宜设置站牌、公共服务信息指示牌、候车亭、办公用房、给排水、消防、照明、智能监控、交通安全设施、公共卫生间、充电桩等附属设施,附属设施的设置不应影响乘客集散。

6.3.3.2 办公用房应在满足场站管理、人员办公的基础上,结合周边建筑风格、自然环境、道路环境等条件进行设计。

6.3.3.3 公交场站应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凸面镜等交通安全设施。

7 出租汽车接驳设施

7.1 一般规定

7.1.1 出租汽车接驳设施应根据轨道交通车站服务等级、周边道路交通条件、规划用地条件、客流需求等,进行合理设计,并设置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

7.1.2 出租汽车接驳设施应考虑出租汽车输送能力、接驳换乘距离、设施服务水平等因素进行设计。

7.1.3 出租汽车停靠站距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宜小于等于50m。出租汽车停靠站与站前广场结合设置时,应增加站前广场面积。

7.1.4 出租汽车停靠站宜与公交车停靠站分开设置。

7.1.5 出租汽车调度站应根据轨道交通车站服务等级、周边道路交通条件、规划用地条件、客流需求等因素进行合理设计,出租汽车调度站应具有上下客、停车、换乘、到发、调度、运营管理等功能。

7.1.6 出租汽车调度站的位置、规模应符合城市规划布局和道路交通组织要求,根据轨道交通车站服务等级、周边道路交通条件、规划用地条件、客流需求等,进行合理设计,以接驳中远距离换乘客流为主。

7.1.7 出租汽车调度站出入口至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距离宜小于等于150m。

7.2 出租汽车停靠站

7.2.1 平面、竖向

7.2.1.1 出租汽车停靠站按几何形状分为港湾式出租汽车停靠站和直线式出租汽车停靠站。道路交通条件允许情况下,宜设置为港湾式出租汽车停靠站。

7.2.1.2 直线式出租汽车停靠站停靠数量宜为2辆~4辆;港湾式出租汽车停靠站停靠数量应根据客流需求,结合用地条件、道路交通条件等因素确定,宜为3辆~5辆。

7.2.1.3 港湾式出租汽车停靠站由减速段、站台、加速段组成,减速段长度宜为9m~10m,加速段长度宜为6m~7m,站台的长度可按6m×停车数量确定。

7.2.1.4 港湾式出租汽车停靠站的停车位宽度宜为3m,条件受限制时,不应小于2.5m。

DB11/T 1236-2015 7.2.1.5 出租汽车停靠站站台的高度宜为0.15m~0.2m;站台宽度不应小于2m,条件受限制时,不应小于1.5m。

7.2.1.6 出租汽车停靠站最小纵坡度应大于等于0.3%,最大纵坡度应小于等于2%,地形困难路段应小于等于3%。站台横向坡度应坡向道路雨水口、雨水边沟等排水设施处,坡度不应大于2%。

7.2.2 铺装、结构

7.2.2.1 出租汽车停靠站站台铺装应满足平整、坚实、防滑、美观的要求。

7.2.2.2 出租汽车停靠站车道路面结构设计应与相邻道路路面结构一致。

7.2.3 附属设施

7.2.3.1 出租汽车停靠站应设置站牌、公共服务信息指示牌、候车亭、安全护栏、地面标线、垃圾桶等附属设施,附属设施不应设置在乘客集散通道上。

7.2.3.2 出租汽车停靠站应施划地面标线,停车位内附加“出租车”文字。

7.3 出租汽车调度站

7.3.1 平面、竖向

7.3.1.1 出租汽车调度站平面设计应合理安排停车区、通道及附属设施的位置,满足防火安全要求。

7.3.1.2 出租汽车调度站规模应根据所配运营的车辆总数及运营管理需求确定,每辆标准车用地面积宜按25m2~30m2计算。

7.3.1.3 出租汽车调度站出入口不宜直接设置在主干路及以上等级道路上,距交叉路口转角缘石曲线端点不宜小于100m,并不应设置在人行横道、公交车停靠站及桥隧引道处。

7.3.1.4 出租汽车调度站车行出入口宜与人行出入口分开设置,人行出入口应与轨道交通车站站前广场或人行步道连接。

7.3.1.5 出租汽车调度站车行出入口宜分开设置,单向行驶的出入口宽度宜不小于5m。出入口合并设置时,总宽度宜不小于9m。

7.3.1.6 出租汽车调度站内部人行、车行等交通组织应统筹考虑,车行应为单向交通组织。出租汽车调度站车行出入口宜采用右转进入右转驶出的交通组织方式。

7.3.1.7 出租汽车调度站竖向设计应根据周边地形、相邻建筑物及道路标高、河道控制标高、管线控制标高以及排水要求等因素结合考虑。

7.3.1.8 出租汽车调度站上下客站台宜高出路面0.15m~0.2m,最小纵坡度应大于等于0.3%,最大纵坡度应小于等于2%,地形困难路段应小于等于3%。站台横向坡度应坡向道路雨水口、雨水边沟等排水设施处。

7.3.1.9 出租汽车调度站停车坪竖向设计坡度宜为0.3%~2.0%。

7.3.2 铺装、结构

7.3.2.1 出租汽车调度站上下客区域站台铺装应满足平整、坚实、防滑、美观的要求。

DB11/T 1236-2015

7.3.2.2 出租汽车调度站的路面结构应根据车辆荷载、筑路材料、路基土种类、水文情况以及当地经验等因素进行设计。

7.3.3 附属设施

7.3.3.1 出租汽车调度站内宜设置站牌、公共服务信息指示牌、候车亭、办公用房、给排水、消防、照明、智能监控、交通安全设施、公共卫生间、充电桩等附属设施,附属设施的设置不应影响乘客集散。

7.3.3.2 出租汽车调度站内的办公用房应在满足场站管理、人员办公的基础上,结合周边建筑风格、自然环境、道路环境等条件进行设计。

7.3.3.3 出租汽车调度站应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凸面镜等交通安全设施。

8 小汽车接驳设施

8.1 一般规定

8.1.1 小汽车接驳设施应符合城市规划布局和道路交通组织要求,根据轨道交通车站服务等级、周边道路交通条件、规划用地条件、客流需求等进行设计,并设置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

8.1.2 小汽车驻车换乘停车场选址应根据交通接驳需求以及车站周边规划用地等综合考虑,宜设置在中心城外围的远端车站。

8.1.3 小汽车驻车换乘停车场宜结合绿化、高架桥桥下空间及地块开发进行设置,宜采用立体停车方式。

8.1.4 小汽车驻车换乘停车场出入口至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距离宜小于等于150m。

8.2 小汽车驻车换乘停车场

8.2.1 平面、竖向

8.2.1.1 小汽车驻车换乘停车场平面设计应合理安排停车区、通道及附属设施的位置,满足防火安全要求。

8.2.1.2 小汽车驻车换乘停车场内部人行、车行等交通组织应统筹考虑,车行宜为单向交通组织,必要时应设置环形通道。

8.2.1.3 小汽车驻车换乘停车场规模应根据需求预测确定,非绿化停车场指标宜为25m2~30m2/辆,绿化停车场指标宜为40m2/辆。小汽车驻车换乘停车场的规模划分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小汽车驻车换乘停车场规模划分

类型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

停车数(辆)>500 301~500 51~300 ≤50

8.2.1.4 小汽车驻车换乘停车场平面应根据车辆类型、停放方式、车辆进出、乘客上下所需的纵向与横向净距的要求布设。小汽车驻车换乘停车场车辆停放形式以及停车场设计参数参见附录E。

8.2.1.5 小汽车驻车换乘停车场内车位的布置可按纵向或横向分组排列,每组停放长度不宜超过

150m。

DB11/T 1236-2015 8.2.1.6 小汽车驻车换乘停车场车行出入口宜与人行出入口分开设置,人行出入口应与轨道交通车站站前广场或人行步道连接。

8.2.1.7 小汽车驻车换乘停车场车行出入口宜采用右转进入右转驶出的交通组织方式。车行出入口不宜直接设置在主干路及以上等级道路上,距交叉路口转角缘石曲线端点不宜小于100m,并不应设置在人行横道、公交车停靠站及桥隧引道处。

8.2.1.8 大、中型小汽车驻车换乘停车场的车行出入口不应少于2个,特大型不应少于3个,两个车行出入口之间的净距应不小于15m。中型及以上小汽车驻车换乘停车场应设置专用人行出入口。

8.2.1.9 小汽车驻车换乘停车场车行出入口宜分开设置,单向行驶的出入口宽度宜不小于5m,出入口合并设置时,总宽度宜不小于9m。

8.2.1.10 小汽车驻车换乘停车场竖向设计应根据周边地形、相邻建筑物及道路标高、河道控制标高、管线控制标高以及排水要求等因素结合考虑。

8.2.1.11 小汽车驻车换乘停车场最小净空不应小于2.5m。

8.2.1.12 小汽车驻车换乘停车场竖向设计坡度宜为0.3%~2.0%。

8.2.2 铺装、结构

8.2.2.1 小汽车驻车换乘停车场内的铺装应满足平整、坚实、防滑、美观的要求。

8.2.2.2 小汽车驻车换乘停车场内停车区、行车区及人行区的铺装在颜色或铺设形式上应区别处理,并施化标线。

8.2.2.3 小汽车驻车换乘停车场的路面结构应根据车辆荷载、筑路材料、路基土种类、水文情况以及当地经验等因素进行设计。

8.2.3 无障碍

8.2.3.1 小汽车驻车换乘停车场内应设置一定比例的无障碍停车位,并符合表4的规定。

表4 无障碍停车位数量设置标准

分类无障碍停车位数

特大型停车场总车位的1%

大型停车场4个

中型停车场2个

8.2.3.2 应将通行方便、行走距离路线最短的停车位设为无障碍机动车停车位。

8.2.3.3 无障碍机动车停车位一侧,应设宽度不小于1.2m的无障碍通道。

8.2.3.4 无障碍停车位一侧的无障碍通道与人行通道存在高差时,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2m的坡道。

8.2.3.5 无障碍机动车停车位的地面应施划有停车线、轮椅通道线和无障碍标志,在停车位的尽端应设置无障碍标志牌。

8.2.3.6 小汽车驻车换乘停车场至站前广场以及市政道路之间的无障碍设施应保持连续。

8.2.4 绿化

DB11/T 1236-2015

8.2.4.1 小汽车驻车换乘停车场绿化设计应结合城市布局及环境要求,发挥遮阳与美化环境的作用。

8.2.4.2 小汽车驻车换乘停车场绿化设计应符合净空要求,植物分支点高度应不小于2.5m。

8.2.4.3 小汽车驻车换乘停车场绿化设计应选择本地区适宜种植的植物种类,树池应设置树池盖板。

8.2.4.4 应根据小汽车驻车换乘停车场绿化规模设置相应的供水设施,满足绿化用水需求。

8.2.5 附属设施

8.2.5.1 小汽车驻车换乘停车场内宜设置公共服务信息指示牌、配套用房、给排水、消防、照明、智能监控、收费系统、交通安全设施、公共卫生间、充电桩等附属设施,附属设施的设置不应影响乘客集散。

8.2.5.2 小汽车驻车换乘停车场的车行出入口处均应设置配套用房,面积宜不小于6m2。

8.2.5.3 小汽车驻车换乘停车场应设置交通标志、标线、车档器、凸面镜等交通安全设施。

8.2.5.4 小汽车驻车换乘停车场宜设置车位使用监控设施,并与路况信息联动。

DB11/T 1236-2015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轨道交通接驳设施方案设计编制要求

A.1 文件名称

文件名称应为“轨道交通××线交通接驳设施方案设计”。

A.2 编制依据

编制依据如下:

——业主委托;

——轨道交通可行性研究报告;

——轨道交通沿线用地规划;

——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报告;

——轨道交通初步设计文件(轨道交通车站平面总图应表示出入口方向及高程);

——轨道交通车站周边1:500地形图;

——轨道交通接驳设施规划条件;

——相关设计规范及技术要求等。

A.3 文件组成

A.3.1 设计方案说明书

设计方案说明书应包括以下内容:

——项目背景:说明轨道线路交通接驳工作任务来源及项目概况;

——设计依据:说明进行交通接驳设计所依据的基础资料、相关规范以及设计任务委托书等;

——设计原则:提出交通接驳设计方案的总体设计原则,并针对轨道线路自身特点,对各项交通接驳设施提出设置原则;

——线路总体情况:说明轨道线路在轨道线网中的功能定位、线路走向以及车站分布等;

——轨道线路周边用地规划及现状用地调查:说明轨道线路周边用地规划及现状情况;说明轨道交通各车站周边用地规划及现状情况;

——轨道交通车站周边路网调查及分析:说明轨道线路各车站周边路网规划以及现状道路情况,包括道路等级、红线宽度、断面形式及实施情况等;

——轨道交通车站周边公交站点调查及分析:说明轨道线路各车站周边现况公交站线路及公交站点设置情况;

——车站类型:分析说明轨道线路各车站吸引范围内的用地性质,根据用地性质确定车站类型。

——近远期客流预测结果:给出轨道线路各车站近远期全日客流预测数据及高峰小时客流预测数据;

——交通接驳设计方案:分析得出各轨道交通车站交通接驳设施需求,给出相应设置方案及接驳设施的规模、数量、用地性质汇总表;

DB11/T 1236-2015

——全线交通接驳设施汇总表:提出轨道线路全线交通接驳设施的规模、数量、用地性质汇总表。

A.3.2 方案设计图纸

A.3.2.1 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图

A.3.2.1.1 图纸名称应为“××××年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图”。

A.3.2.1.2 图纸内容应包括××××年内规划实施的轨道线网,并重点标示出所研究的轨道线路。

A.3.2.2 轨道交通线路车站示意图

A.3.2.2.1 图纸名称应为“轨道交通××线线路车站示意图”。

A.3.2.2.2 图纸内容应包括轨道线路的线路走向以及车站个数、名称。

A.3.2.3 轨道交通各车站交通接驳设施设计图

A.3.2.3.1 交通接驳设施方案设计平面图

A.3.2.3.1.1 图纸名称应为“轨道交通××线××站交通接驳设施方案平面设计图”。

A.3.2.3.1.2 图纸应包括以下内容:

——指北针及图纸比例;

——轨道交通车站平面,应标示出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位置及朝向;

——轨道交通车站周边用地现况;

——轨道交通车站施工占地围挡范围;

——各项交通接驳设施平面布置;

——各项交通接驳设施规模简表;

——说明;

——图例。

A.3.2.3.2 轨道交通接驳设施方案设计用地图

A.3.2.3.2.1 图纸名称应为“轨道交通XX线XX站交通接驳设施方案设计用地图”。

A.3.2.3.2.2 图纸应包括以下内容:

——指北针及图纸比例;

——轨道交通车站平面,应标示出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位置及朝向;

——轨道交通车站周边用地规划;

——各项交通接驳设施平面位置、占地面积及坐标;

——接驳设施汇总表;

——说明;

——图例。

A.3.2.3.3 轨道交通接驳设施交通组织流线图

A.3.2.3.3.1 当轨道交通接驳设施中包含公交场站、小汽车驻车换乘停车场时,应给出交通组织流线图。

A.3.2.3.3.2 图纸名称应为“轨道交通XX线XX站交通接驳设施交通组织流线图”。

DB11/T 1236-2015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

非机动车接驳设施需求预测方法

B.1 根据轨道交通车站吸引范围内用地性质的不同可将轨道交通车站分为四类,如表B.1所示。

表B.1 车站分类

大型居住型大型居住型的车站周边多以大规模居住区为主

一般居住型一般居住型的车站周边多以中、小型规模的居住区为主

综合型综合型的车站周边用地类型包含有金融、文化、科教、休闲娱乐、居住、交通枢纽等多种类型

商业办公型商业办公型的车站周边多以商业、商务办公等性质为主

B.2 非机动车停车场面积应根据车站所处区域、车站分类、轨道交通全日预测进站客流量、高峰小时系数、非机动车比例系数等综合确定。非机动车接驳需求量可按公式(B.1)确定:

R b=Q h×2×K2b×T ………………………………………………………(B.1)式中:

R b——非机动车接驳需求量(辆);

Q h——早高峰小时客流量(人次);

K2b——早高峰两小时非机动车比例系数,市区线非机动车比例系数的选取参见表B.2;

T——非机动车周转率,非机动车停车周转率宜取1.0。

表B.2市区线非机动车比例系数表

区域车站分类非机动车比例系数(K2b) 控制数量(辆)备注

二环内大型居住型

16% 400~500

对于车站分类为综合

型的车站,当车站周

边用地类型为三种及

以上时,应对非机动

车需求的控制数量进

行适当扩大。

一般居住型

综合型

商业办公型

二环~四环大型居住型15% 1200~1500 一般居住型12% 1000~1200 综合型15% 600~800 商业办公型15% 500~600

四环以外大型居住型5% 1000~1200 一般居住型5% 500~600 综合型10% 500~600 商业办公型10% 400~500

注1:非机动车接驳需求量可参考表中各类型车站所对应的控制数量,通过计算得到的非机动车接驳需求量不应小于表中控制数量。

电子技术基础数字温度计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论文) 题目名称数字温度计 课程名称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学生姓名屈鹏 学号1141201112 系、专业电气工程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指导教师李海娜 2013年12月17日

邵阳学院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 年级专业11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生姓名屈鹏学号1141201112 题目名称数字温度计设计设计时间2013.12.9—2013.12.20 课程名称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课程编号121202306 设计地点电工电子实验室408、409 一、课程设计(论文)目的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已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知识的综合性训练,这种训练是通过学生独立进行某一课题的设计、安装和调试来完成,着重培养学生工程实践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进行综合设计的能力,并要求能设计出完整的电路或产品,从而为以后从事电子电路设计、研制电子产品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已知技术参数和条件 用中小规模集成芯片设计并制作一数字式温度计,具体要求如下: 1、温度范围0-100度。 2、测量精度0.2度。 3、三位LED数码管显示温度。 三、任务和要求 1.按学校规定的格式编写设计论文。 2.论文主要内容有:①课题名称。②设计任务和要求。③方案选择与论证。④方案的原理框图,系统电路图,以及运行说明;单元电路设计与计算说明;元器件选择和电路参数计算的说明等。 ⑤必须用proteus或其它仿真软件对设计电路仿真调试。对调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说明解决的措施;测试、记录、整理与结果分析。⑥收获体会、存在问题和进一步的改进意见等。 注:1.此表由指导教师填写,经系、教研室审批,指导教师、学生签字后生效; 2.此表1式3份,学生、指导教师、教研室各1份。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地铁篇.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地铁篇

目录 第一章综述 (3) 第二章地铁线路网规划 (3) 2.1 线网合理规模论证问题研究 (3) 2.2 线网空间形态与构架问题研究 (5) 2.3 关于地铁线网与城市其它交通方式的衔接 (8) 第三章地铁站站址规划 (9) 3.1车站开挖对地标建筑物的影响 (9) 3.2车站开挖对地下建筑物的影响 (10) 3.3车站开挖对地下管线的影响 (11) 3.4车站开挖对地面交通和周围环境的影响 (12) 3.5地铁车站开挖方法受多因素影响时的选择 (13) 3.6小结 (13) 第四章发展与展望 (13)

第一章综述 近年来, 我国城市地铁建设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勃发之机,不仅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加速地铁建设, 一些百万以上人口规模的大城市如西安等也在积极筹划和兴建地铁, 无疑,这是我国城市交通加速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好兆头。 地铁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内在组成结构及外部运行环境都是决定系统整体效能的关键因素。地铁网络总体布局规划的任务一方面是要研究其内在结构,另一方面是要研究它与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中其它子系统(如道路及地面常规公共客运等)的协调关系,乃至与城市形态和土地使用布局的协调关系。不言而喻,如果没有地铁线网的总体布局规划作为线路建设的依据,将来形成的地铁系统很难保证有较理想的运行效能。在地铁线网规划中如何确定线网合理规模、线网空间构架形态以及与其它交通方式的衔接关系是线网规划理论中尚待探讨的问题, 同时也是涉及规划方法的问题。 第二章地铁线路网规划 2.1 线网合理规模论证问题研究 线网规模(线网营运总里程)取决于城市规模、城市形态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换言之,一个城市地铁线网的总体规模无疑应当与上述客观条件相匹配,否则无法保证线网运营的整体社会经济效益。编制线网总体布局规划时,往往只注意线网覆盖面及线网的具体构架,而不作合理规模的论证,这是当前我国城市地铁网规划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从国外的情况看,伦敦、巴黎、东京以及莫斯科等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题目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目的: 1.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机电专业学生一个重要实践环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并制作一个实用电子产品,巩固加深并运用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 2.经过查资料、选方案、设计电路、撰写设计报告、答辩等,加强在电子技术方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本掌握常用模拟电子线路的一般设计方法、设计步骤和设计工具,提高模拟电子线路的设计、制作、调试和测试能力; 3.课程设计是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和培养创新能力,通过熟悉并学会选用电子元器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设计、毕业后从事生产和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设计收获: 1.学习电路的基本设计方法;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完成指定的设计任务,理论联系实际,实现书本知识到工程实践的过渡; 3.学会设计报告的撰写方法。 三、课程设计教学方式: 以学生独立设计为主,教师指导为辅。 四、课程设计一般方法 1. 淡化分立电路设计,强调集成电路的应用 一个实用的电子系统通常是由多个单元电路组成的,在进行电子系统设计时,既要考虑总体电路的设计,同时还要考虑各个单元电路的选择、设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连接。由于各种通用、专用的模拟、数字集成电路的出现,所以实现一个电子系统时,根据电子系统框图,多数情况下只有少量的电子电路的参数计算,更多的是系统框图中各部分电子电路要正确采用集成电路芯片来实现。 2. 电子系统内容步骤: 总体方案框图---单元电路设计与参数计算---电子元件选择---单元电路之间连接---电路搭接调试---电路修改---绘制总体电路---撰写设计报告(课程设计说明书) (1)总体方案框图: 反映设计电路要求,按一定信息流向,由单元电路组成的合理框图。 比如一个函数发生器电路的框图: (2)单元电路设计与参数计算---电子元件选择: 基本模拟单元电路有:稳压电源电路,信号放大电路,信号产生电路,信号处理 电路(电压比较器,积分电路,微分电路,滤波电路等),集成功放电路等。 基本数字单元电路有:脉冲波形产生与整形电路(包括振荡器,单稳态触发器,施密特触发器),编码器,译码器,数据选择器,数据比较器,计数器,寄存器,存储器等。 为了保证单元电路达到设计要求,必须对某些单元电路进行参数计算和电子元件 选择,比如:放大电路中各个电阻值、放大倍数计算;振荡电路中的电阻、电容、振荡频率、振荡幅值的计算;单稳态触发器中的电阻、电容、输出脉冲宽度的计 算等;单元电路中电子元件的工作电压、电流等容量选择。

设备维护平台接口技术设计规范方案说明书[2013_05_13]

设备维护平台 接口技术规范说明书 (版本号V1.0) 杭州天梦科技有限公司

二?一?年五月

更改履历 注:更改人除形成初稿,以后每次修改在未批准确认前均需采用修订的方式进行修改

目录 1 概述 (2) 1.1编写目的 (2) 1.2预期读者 (2) 1.3参考文献 (2) 2 接口平台设计 (2) 2.1技术架构 (2) 2.1.1接口架构图 (2) 2.1.2业务流图 (3) 2.2部署方式 (4) 2.3接口标准 (4) 2.3.1技术标准 (4) 2.3.2数据规约 (5) 2.3.3 示例 (6) 3 WEBSERVICE 服务 (8) 3.1设备维护平台提供的服务 (8) 3.1.1接口服务清单 (8) 3.1.2接口服务设计 (8)

1概述 1.1编写目的 为设备维护平台的信息同步和共享,制定了统一的接口规范,用来指导各系统的接口设计、开发、联调及迁移工作。 范围:本文档主要是对设备维护平台与外围业务系统的数据交互需求进行说明。 1.2调试要求 强烈要求第三方调用者,先做测试库的接口调试,确保接口及参数调用正确, 否则将对正式库可能出现的系统故障承担主要责任。 1.3预期读者 项目组人员、各交互系统涉及到的开发厂家。 1.4参考文献 《智能交通设备维护管理系统设备接入标准》杭州天梦科技有限公司 2接口平台设计 2.1技术架构 2.1.1接口架构图 (暂缺)

2.1.2业务流图 说明:用户通过接口。 2.2部署方式 接口服务层包括 Webservice 服务、展现集成服务。 I 审權不逋i±l TT. 維修移交 是否塞俵底虽范国 「 人工确认 维楼反逮 [否 ] 稈序椎测 V 是否堆楼完工.A*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PWM调制解调器 班级:电信1301 姓名:曹剑钰 学号:3130503028

一、设计任务与要求 1.要求 设计一款PWM(脉冲宽度调制)电路,利用一可调直流电压调制矩形波脉冲宽度(占空比)。 信号频率10kHz; 占空比调制范围10%~90%; 设计一款PWM解调电路,利用50Hz低频正弦信号接入调制电路,调制信号输入解调电路,输入与原始信号等比例正弦波。 2.提高要求: 设计一50Hz正弦波振荡电路进行PWM调制。 3.限制: 不得使用理想运放、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 基本要求的输入电压使用固定恒压源接自行设计的电路实现可调; 同步方波不得利用信号发生器等软件提供设备产生。 二、总体方案设计 1.脉宽调制方案: 方案一:三角波脉宽调制,三角波电路波形可以由积分电路实现,把方波电压作为积分电路的输入电压,经过积分电路之后就形成三角波,再通过电压比较器与可调直流电压进行比较,通过调节直流电源来调制脉宽。 方案二:锯齿波脉宽调制,锯齿波采用定时器NE555接成无稳态多谐振荡器,和方案一相似,利用直流电压源比较大小调节方波脉宽。 方案三:利用PC机接口控制脉宽调制的PWM电路。 比较:方案一结构简单,思路清晰,容易实现,元器件常用 方案二与方案一相似,缺点是调整脉冲宽度不如方案一 方案三元器件先进,思路不如方案一清晰简单,最好先择了方案一 2.正弦波产生方案: 方案一:RC正弦波振荡电路。 RC正弦波振荡电路一般用来产生1Hz--10MHz范围内的低频信号,由RC 串并联网络组成,也称为文氏桥振荡电路,串并联在此作为选频和反馈网络。电路的振荡频率为f=1/2πRC,为了产生振荡,要求电路满足自激震荡条件,振荡器在某一频率振荡的条件为:AF=1.该电路主要用来产生低频信号。

电子政务云平台设计指南

(一)“信息孤岛”的形成 由于政府各部门的信息系统基本上都是各自规划、分散建设、独立运行的,而且数据格式与标准互不相同,导致各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组织、规划和互联。“数据王国”仍然存在“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本来可以向公众公开的文件、信息、资源依然被掌握在各个部门手中,不能由其他部门和社会公众及时共享造成了“信息孤岛”现象。 五、设计内容及重点 (一)需求设计 1.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是指由县级以上信息化主管部门,组织专业技术服务机构,运用云计算技术,统筹利用已有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信息资源、应用支撑等资源和条件,统一建设并为各政务部门提供基础设施、支撑软件、应用功能、信息资源、运行保障和信息安全等服务的电子政务综合性服务平台。 2.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应紧紧围绕各级政务部门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提高履行职责能力的迫切需要,为各部门实现政务、业务目标提供公共的技术环境和服务支撑。 3.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应有效支持政务部门灵活、快速部署业务应用,满足业务不断发展和改革的需要。 4.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应满足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共享,以及行业系统与地方应用条块结合的需要。 5.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应满足大量数据访问、存储和智能化处理的需要。 6.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应满足安全可靠运行的需要。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 QWB_2014智慧城市圈子专注产业链的概念普及、报告分析及趋势等的行业分享,致力于搭建IT大佬、政界、商界、学界的跨界智力及项目对接平台!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工作的通知》(中办发﹝2011﹞13号)、《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3号)和《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工信部规﹝2011﹞567号),充分发挥既有资源作用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潜能,开展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继续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全面提升电子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特制定本指南。 一、设计目的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大纲-本科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一、性质及目的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利用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各种具有不同功能单元电路的设计、安装和调试方法,在单元电路设计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的技术指标,独立进行电路设计估算、实验测试与调整,制作出一个实际电子产品和写出总结报告。把定性分析、定量估算和实验调整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做到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并通过这一综合性训练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为以后从事电子电路设计和研制电子产品打下初步基础。 本大纲根据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我校的具体情况制定。 二、培养目标 1.总体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掌握模拟和数字电子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典型实践题目的设计与实现,使其加深对模拟和数字电子技术知识的理解,初步掌握现代电子系统的设计方法,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工程设计的技能。 2.知识目标: (1)熟悉各种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内容; (2)按要求完成整个电路的分析和设计; (3)对整个系统仿真并会调试。 3.能力目标: (1) 能熟练掌握操作万用表、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稳压电源等常用电子仪器仪表; (2)能熟练查阅常用电子元器件和芯片的规格、型号等资料; (3)能熟练用Multisim对系统进行仿真; (4)完成整个电路的硬件连接,并学会排错、解决故障; (5)掌握整个系统的连调。

4.素质目标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操作意识; (2)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 (3)具备严谨的科学作风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4)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三、内容及要求 项目一:方波-三角波-正弦波函数发生器 1.任务:用555定时器构成的方波、三角波、正弦波发生器 2.要求:(1)方波发生器电路输出频率范围:10-1KH可调;占空比0-100%连续可调;输出方波 Vp_p<=12v;输出三角波Vp-p>0.2v;输出正弦波Vp-p<1v; (2)设计以上电路工作电源。 项目二:篮球竞赛30秒定时电路 1.任务:设计一个符合功能的30秒篮球计时器电路 2.要求:(1)具有显示30秒的计时功能; (2)设置外部操作开关,控制计时器的直接置数、清零、启动和暂停; (3)计时器为连续30秒递减计时时,其计时间间隔为1秒; (4)当计时器递减计时到零时,数码管显示器不能灭灯,LED变亮报警。 项目三:数控直流稳压电源 1.任务:设计一符合要求的数控直流稳压电源 2.要求:(1)直流电源要求输出精度高,步进电压在0.1V 左右,并且调整方便; (2)使用通用器件; (3)要求输出电压在0~9.9V 项目四:数字式温度测量电路 1.任务:设计一能对物体进行温度测量的电路 2.要求:(1)被测温度和控制温度均可数字显示; (2)测量温度为0~1200C,精度为±0.50C; (3)控制温度连续可调,精度±1OC; (4)温度超过额定值时,产生声、光报警信号。 项目五:声控小夜灯 1.任务:设计一声光控灯控制系统 2.要求:(1)同时实现光控和声控;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模板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一、明确电子系统的设计任务 对系统的设计任务进行具体分析, 充分了解系统的性能、指标及要求, 明确系统应完成的任务。 二、总体方案的设计与选择 1、查阅文献, 根据掌握的资料和已有条件, 完成方案原理的构想; 2、提出多种原理方案 3、原理方案的比较、选择与确定 4、将系统任务的分解成若干个单元电路, 并画出整机原理框图, 完成系统的功能设计。 三、单元电路的设计、参数计算与器件选择 1、单元电路设计 每个单元电路设计前都需明确本单元电路的任务, 详细拟订出单元电路的性能指标, 与前后级之间的关系, 分析电路的组成形式。具体设计时, 能够模拟成熟的先进电路, 也能够进行创新和改进, 但都必须保证性能要求。而且, 不但单元电路本身要求设计合理, 各单元电路间也要相互配合, 注意各部分的输入信号、输出信号和控制信号的关系。 2、参数计算 为保证单元电路达到功能指标要求, 就需要用电子技术知识对参数进行计算, 例如放大电路中各电阻值、放大倍数、振荡器中电阻、电容、振荡频率等参数。只有很好地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 正确利用计算公式, 计算的参数才能满足设计要求。 参数计算时, 同一个电路可能有几组数据, 注意选择一组能完成

电路设计功能、在实践中能真正可行的参数。 计算电路参数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1)元器件的工作电流、电压、频率和功耗等参数应能满足电路指标的要求。 (2)元器件的极限必须留有足够的裕量, 一般应大于额定值的 1.5倍。 (3)电阻和电容的参数应选计算值附近的标称值。 3、器件选择 ( 1) 阻容元件的选择 电阻和电容种类很多, 正确选择电阻和电容是很重要的。不同的电路对电阻和电容性能要求也不同, 有些电路对电容的漏电要求很严, 还有些电路对电阻、电容的性能和容量要求很高, 例如滤波电路中常见大容量( 100~3000uF) 铝电解电容, 为滤掉高频一般还需并联小容量( 0.01~0.1uF) 瓷片电容。设计时要根据电路的要求选择性能和参数合适的阻容元件, 并要注意功耗、容量、频率和耐压范围是否满足要求。 ( 2) 分立元件的选择 分立元件包括二极管、晶体三极管、场效应管、光电二极管、晶闸管等。根据其用途分别进行选择。选择的器件类型不同, 注意事项也不同。 ( 3) 集成电路的选择 由于集成电路能够实现很多单元电路甚至整机电路的功能, 因此选用集成电路设计单元电路和总体电路既方便又灵活, 它不但使系统体积缩小, 而且性能可靠, 便于调试及运用, 在设计电路时颇受欢迎。选用的集成电路不但要在功能和特性上实现设计方案, 而且要满足功耗、电压、速度、价格等方面要求。 4、注意单元电路之间的级联设计, 单元电路之间电气性能的 相互匹配问题, 信号的耦合方式

信用信息体系平台建设详细设计方案

信用信息体系平台建设详细设计方案 1.1.标准规范建设 1.1.1.数据规范编制 1.1.1.1.数据标准 ?元数据标准。元数据是指对数据的描述,例如数据交换频率、数据字段、共享范围等信息。元数据标准制 定是为各监管部门数据收集、整合与应用时提供统一 的指引作用,本项目元数据标准定义市场监管信息资 源的核心元数据及扩展方法,分别定义关系数据表、 文件格式数据、服务数据三类格式数据的核心元数据 定义,为市场监管目录设计与资源目录模块开发奠定 标准模板基础; ?数据元标准。数据元是指数据库中字段的格式规定。 因历史原因,各监管部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没有 统一的数据标准统一开发规范,当前跨部门监管数据 资源不对称、格式不统一等问题严重,本项目在整合 数据过程中,数据元标准制定统一规范了跨部门监管 数据的字段与格式要求,向各监管部门明确提供数据 的统一格式要求,也是本平台数据ETL过程的重要标 准。 ?信用信息分类规范:为加强社会信用信息资源的记录、

整合、应用,规范和指导各部门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建 设,将制定信用信息分类规范。规范是在梳理市信用 信息资源基础上,参照省、国家信用信息相关标准规 范编制而成。 1.1.1. 2.目录标准 ●信息资源目录编码标准。根据资源提供部门、数据类 型等提出社会信用信息目录、资源、市场监管号、资 源目录版本的统一编码规则; ●社会信用信息共享目录。基于数据标准与信息资源目 录编码标准制定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信息共享目录》,通过定期更新发布方式提供各监管部门使用。 1.1. 2.技术规范编制 1.1. 2.1.开放接口接入规范 为方便第三方系统接入,以加快数据实时共享性,提供丰富的数据应用方式本期为第三方系统提供开放接口,开放接口包括第三方系统向《社会信用体系信息平台》提供数据的接口,以及第三方系统应用《社会信用体系信息平台》的数据接口。数据交换接入规范提出数据开放接口的提供与应用规范,为第三方接入单位提供标准的指引技术文档。 1.1. 2.2.信息资源公开技术规范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

贵州理工学院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主撰人:明德刚 主审人: 电气工程学院 2015年8月

前言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在“电路原理”和“模拟电子技术”等课程后专门开设的集中实践课程。着重介绍电子线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相关模拟、数字集成电路的原理和应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电子线路的基础知识结构,基本理论体系及基本实验技能。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分析方法,掌握各种单元电路的特性及使用方法、性能扩展方法,通过各种实验实践教学的配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掌握好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电气自动化类专业的一大特色是采用弱电电路来控制强电电路,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首先应当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其次,模块化是目前电子、电气技术发展的趋势,应当培养学生以全局的观念来设计电路,以模块的思想来规划子电路;再次,当代电路对工艺和抗电磁干扰的要求越来越高,应当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线路布局和焊接技能。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用实践来提高理论水平是自动化专业开设相关实践课程的主要目的。 电学基础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分为实验和课程设计两大环节。通过实验环节,要求学生巩固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环节,要求学生初步具备电路的设计能力和分析能力,在焊接和调试电路的过程中了解电路的工艺和布局。课程设计时间为两周,在课程所在学期进行。分别进行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简单设计 本课程设计指导书以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为基础,首先通过每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提高学习兴趣,了解电子线路的基本测试和使用方法,一方面提高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进而通过查阅资料和不断的练习来提高分析和设计电路的基本能力。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现代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电路功能越来越强大,结构越来越复杂。单靠实验教学中的实验箱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如果设计、调试每一个电路

城市轨道交通复习试题汇总

1.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集多工种、多专业于一体的复杂系统。那么城市轨道交 通系统是由哪些基础设备和子系统所构成的 答: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由多个分别完成不同功能的子系统所构成的,包括线路、车辆、车站三大基础设备和电气、运行和信号等控制系统。 2.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是城市轨道列车运行的道路设施,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 基本组成部分。那么轨道交通线路按其在运营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进行分类答:可划分为①正线(用于运营线路,即乘客搭乘的线路)、②辅助线(用于辅助正线运营的线路,如渡线、临时停车线、折返线等)和车场线(主要在车辆段和停车库的线路,如检修线、出入库线、试车线、洗车线等)。 3.钢轨是轨道的主要组成部件。它的功用在于引导机车车辆的车轮前进,承受 车轮的巨大压力,并传递到轨枕上。那么钢轨自身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答:轨道断面形状主要为工字形,由轨头、轨腰、轨底三部分组成。 4.城市轨道交通的轨枕置于钢轨之下,是轨道重要的组成部分。轨枕的需要量 较大,因此,原材料应资源丰富,价格适中。那么轨枕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按制造材料如何分类 / 答:轨枕是轨道的基础部件,其功能是支撑钢轨,保持轨距和方向,并将钢轨对它的各向压力传递到道床上。按制造材料可分为木枕、混凝土枕及钢枕3种。 5. 为保证行车安全,凡接近轨道的各种建筑物及设备,必须与线路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对在轨道上运行的机车车辆的断面尺寸,也有一定规定。为此,制订了限界。那么限界一般分为哪几种根据不同限界的要求,车辆受电弓限界属于哪种限界类型 答:①限界可分为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和建筑限界。 ②受电弓限界或受流器限界是车辆限界的组成部分,接触轨限界则属于设备限界 的内容。 6. 城市轨道交通的供电电源要求安全可靠,通常由城市电网供给。目前,国内各城市对城市轨道交通的供电方式有哪些其特点 答:集中式:城市电网向轨道专用主变电所供电,主变电所再向牵引变电所供电;分散式:城市电网分别向轨道沿线各牵引变电所供电; 混合式:两种供电方式相结合。 7. 地铁区间隧道目前有多种设计方案,每种形式各有优缺点,在设计中需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线路埋深和周边环境加以选择。试说明主要有哪几种区间隧道结构 答:①明挖法隧道结构形式(方法简单、施工风险小、工程进度快、浅埋时造价费用低,但对城市地面交通及居民生活有影响、对环境有破坏) ②暗挖法隧道结构形式(即矿山法,适应城市地下复杂环境、对地面交通干扰少,但容易引起地下水流失而地面沉降,容易引起坍塌) ③盾构法隧道结构形式(施工进度快、无噪音、对地面交通影响少、质量容易控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

湖北文理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课 程 设 计 指 导 书

前S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巩固和加深在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或低频电子技术)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基本掌握常用电子电路一般设计方法,提高电子电路的设计和实践能力,为以后从事生产和科研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论设计、仿真、安装与调试方法及写出设计总结报告等。其中理论设计又包括选择总体方案设计、单元电路设计、选择元器件及计算参数等步骤,是课程设计的关键环节。安装与调试是把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通过安装与调试,进一步完善电路,使之达到课程所要求的性能指标,使理论设计转变为实际产品。课程设计的最后要求写出设计报告,把理论设计的内容、仿真、组装调试的过程及性能指标的测试结果进行全面的总结,把实践内容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第一章课程设计的一般设计方法 (一)、总体方案的选择 1、选择总体方案的一般过程。 设计电路的第一步就是选择总体方案。所谓总体案根据所提出的任务、要求和性能指标,用具有一定功能的若干单元电路组成一个整体,来实现各项功能,满足设计题目的要求和技术指标。 由于符合要求的总体方案往往不止一个,应针对任务、要求和条件,查阅有关资料,以广开思路,提出若干不同的方案,然后分析每个方案的可能性和优缺点,加以比较,从中取优。在选择过程中,常用框图表示务种方案的基本原理。框图一般不必画得太详细,只要说明基本原理即可。 2、选择方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应当针对关系到电路全局的问题,多提出不同的方案,深入分析比较。从而找出最优方案。 (2)既要考虑方案的可行性,又要考虑性能、可靠性、成本、功耗等实际问题。 (二)、单元电路的设计 在确定了总体方案、画出框图之后,便可进行单元电路设计。一般方法和步骤: 1、根据设计要求和己选择的总体方案的原理框图,确定对各单元电路的设计要求,必要时应详细拟定主要单元电路的性能指标。应注意各单元电路之间的相互配合,但要尽量少用或不用电平转换之类的接口电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电子技术 课程设计 成绩评定表 设计课题:串联型连续可调直流稳压正电源电路学院名称: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设计地点:31-225 设计时间:2014-7-7~2014-7-14

电子技术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名称:串联型连续可调直流稳压正电源电路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课程设计地点:31-225 课程设计时间:2014-7-7~2014-7-14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任务书

目录 前言 (5) 1串联型连续可调直流稳压正电源 (5)

1.1 设计方案 (5) 1.2 设计所需要元件 (7) 2 设计原理 (8) 2.1 电源变压部分 (9) 2.2 桥式整流电路部分 (10) 2.3 电容滤波电路部分 (11) 2.4 直流稳压电路部分 (12) 2.5 原理及计算 (14) 3 电路仿真 (15) 4 电路连接测试 (16) 4.1使用仪器 (16) 4.2.测试结果 (16) 5 设计体会 (17) 参考文献 (19) 串联型连续可调直流稳压正电源电路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电子产品的性能要求也更高。我们做为21世纪的一名学电子的大学生,不仅要将理论知识学

会,更应该将其应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使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电子课程设计是电子技术学习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能够真正体现我们是否完全吸收了所学的知识。 目前,各种直流电源产品充斥着市场,电源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然而,基于成本的考虑,对于电源性能要求不是很高的场合,可采用带有过流保护的集成稳压电路,同样能满足产品的要求。 本次设计的题目为设计一串联型可调直流稳压正电源:先是经过家用交流电源流过变压器得到一个大约十五伏的电压U1,然后U1经过一个桥堆进行整流在桥堆的输出端加两个电容C1、C2进行滤波,滤波后再通过LM7812(具体参数参照手册)输出一个固定的12V电压,这样就可以在一路输出固定的电压。在LM7812的输出端加一个电阻R3,调整端加一个固定电阻R1和一电位器R2,这样输出的电压就可以在5~12V范围内可调。 经过自己对试验原理的全面贯彻,以及相关技术的掌握,和反复的调试,经过自己的不断的努力,老师的耐心的指导,终于把这个串联型输出直流稳压输出正电源电路设计出来了。 1串联型连续可调直流稳压正电源 1.1 设计方案 本电路由四部分组成:变压电路、整流电路、滤波电路、稳压电路。 (1)变压电路:本电路使用的降压电路是单相交流变压器,选用电压和功率依照后级电路的设计需求而定。 (2)整流电路:整流电路的主要作用是把经过变压器降压后的交流电通过整流变成单个方向的直流电。但是这种直流电的幅值变化很大。它主要是通过二极管的截止和导通来实现的。常见的整流电路主要有半波整流电路、桥式整流电路等。我们选取桥式整流电路实现设计中的整流功能。 (3)半波整流: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巩固和加深在《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基本掌握常用电子电路的一般设计方法,提高电子电路的设计和实验能力,为以后从事生产和科研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论设计、安装与调试及写出设计总结报告等。其中理论设计又包括选择总体方案、设计单元电路、选择元器件及计算参数等步骤,是课程设计的关键环节。安装与调试是把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通过安装与调试,进一步完善电路,使之达到课题所要求的性能指标,使理论设计转变为实际产品。课程设计的最后要求写出设计总结报告,把理论设计的内容、组装调试的过程及性能指标的测试结果进行全面的总结,把实践内容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衡量课程设计完成好坏的标准是:理论设计正确无误;产品工作稳定可靠,能达到所要求的性能指标;电路设计性能价格比高,便于生产、测试和维修;设计总结报告翔实,数据完整可靠等。 一、设计任务 设计一个供电电源为交流220V、50Hz的占空比可调的矩形波、三角波、锯齿波发生器。主要电路指标要求波形频率为1KHz~10KHz,波形幅值小于12V,其它指标要求尽可能多的信号多样性。本设计是设计一个完整的信号发生器,单元电路必须包括整流电路、滤波电路、稳压电路、信号发生电路。 设计过程中的硬件电路安装调试借助启动计算机厂有限公司的“模拟电路试验箱”进行,有关可利用单元电路组件、元器件见附录一。 设计完成后要提交课程设计报告。 二、设计的一般步骤 1.选定总体方案,画出方框图; 设计电路的第一步就是选择总体方案。所谓总体方案是根据所提出的任务、要求和性能指标,用具有一定功能的若干单元电路组成一个整体,来实现各项功能,满足设计题目提出的要求和技术指标。 由于符合要求的总体方案往往不止一个,应当针对任务、要求和条件,查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交通运输类专业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服务于城市客运交通,通常以电力为动力,在固定导轨上轮轨运行方式为特征的车辆或列车与轨道等各种相关设施的总和 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的作用:1.高城市交通供给水平,缓解大城市日益拥挤的道路交通;2.导城市格局按规划意图发展,支持大型新区建设;3.过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巨大投入,从源头为城市经济链注入活力,并通过巨大的社会效益提高整个城市的综合价值 轨道交通的优势(特点):1.列车化编组运行,运量大,单向最高断面可以达到5万人/小时2.运行系统封闭独立,列车运行稳定、干扰小、速度高,旅行速度达到35km/h以上3.可采用高架和地下敷设方式,占地空间小4.采用电能,清洁环保5.线路固定,易设置明确标志,形成交通习惯6.技术水平高,发展余地大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由车体、转向架、牵引缓冲装置、制动装置、受流装置、车辆内部设施、车辆电气系统7大部分 限界是指列车沿固定的轨道运行时所需要的空间尺寸。限界越大,安全度越高,但工程量及工程投资也随之增加。限界可分为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建筑限界、接触轨或接触网限界。接触网分为架空式接触网和接触轨式接触网。架空接触网安全性较好,但运行维护作业量大,运行费用高,适应于电压较高的制式。接触轨是沿牵引线路敷设的与走行轨道平行的附加轨,又称第三轨,是敷设在铁路旁的具有高导电率的特殊软钢制成的钢轨。电动车组伸出的受流器与之接触取得电流。接触轨使用寿命长,维修量小,简单,运行费低,能充分利用隧道空间,在地面或高架运行时对城市景观没有影响,但在隧道内保养,检修或在车库内检修作业时应注意安全,适应于净空受限的路线和电压较低的制式 轨道交通系统规划的目标:1.协调好交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2.实现城市土地规划发展目标3.实现交通战略目标 我国轨道交通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1.与城市总体规划联系不够紧密2.对客流预测中的不确定性考虑不够3.规划方案没有充分重视用地控制规划,使规划方案缺乏可操作性4.网络规划缺乏层次性,难以体现发展重点5.车站交通功能定位模糊,对交通枢纽认识较浅。 概念规划是把以时间期限为主导的规划模式转为以规模为主导,淡化规划期限。即在区域规划的指导下,在可预见的将来,对城市远景发展进行战略性的分析研究,提出城市发展战略的方针政策并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和总体规划的支撑和依据 概念规划的主要内容:1.社会经济环境发展战略的目标对策2.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的布局3.主城区在内的市域重点城镇的规模和布局形态,城市化促成区域和城市化控制区范围以及远景发展框架4.研究城市能源,交通,供水,供气等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绿地,水域系统开发的重大原则问题 概念规划的战略特点是在充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前提下,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找准每个城市发展的定位 轨道交通线网中的线路按照功能可分为两个类型:1.客流追随型(SOD):解决目前交通紧迫问题,符合现状最大客流2规划引导型(TOD):目前客流不大,但可以引导土地发展导向,支持新区建设 系统分析:通过对系统的分析,认识各种替代方案的目的,比较各种替代方案的费用,效益,功能,可靠性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得出决策者进行决策所需要的资料和信息,为最优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系统分析的基本要素有:目标,可行方案,费用,模型,效果,准则和结论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基本思路:1.在城市规划方案基础上拟定多个可行路网方案2基于四阶段法进行客流预测3对方案进行综合评价,确定近期与远期分阶段实施方案四阶段法:就是交通发生,交通分布,交通方式划分,交通分配四个步骤 线网长度、线网密度规划指标的确定:1服务水平法2交通需求分析法3吸引范围几何分析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摘要 本次课程设计彩灯控制器是对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的实践性的应用。该彩灯设计主要由几个器件构成,分别是移位寄存器、计数脉冲、分频器、数据选择器等器件。通过着几个主要器件来实现对彩灯的设计和控制。彩灯的设计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即时钟脉冲产生电路模块、彩灯开关控制模块以及花样输出电路模块。其中时钟脉冲由555定时器构成的多谐振荡器产生。彩灯开关电路设计模块应用数据选择器74LS163。花样输出由移位寄存器74LS194和发光二极管组成。为了验证设计的准确性,我们在Proteus环境下进行仿真和调试。通过验证进一步确定其设计的可行性。 关键词:彩灯;时钟脉冲产生电路模块;彩灯开关控制;花样输出电路

目录 摘要.............................................................................................................I 1 前言 (1) 1.1 序言 (1) 1.2目前彩灯的应用情 (1) 1.3主要工作概述 (1) 2 总体方案设计 (3) 2.1方案比较 (3) 2.2方案论证 (4) 2.3方案选择 (4) 3 单元电路设计 (5) 3.1时钟信号发生器 (5) 3.2 序列信号发生 (7) 3.3 移位输出显示电路 (11) 4 调试与试验 (14) 4.1 Proteus软件介绍 (14) 5 proteus仿真图 (15) 6致谢和心得体会 (16) 参考文献 (17)

1前言 1.1 序言 集成电路的迅速发展,使得数字逻辑电路的设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设计中更多的使用规模集成电路,不仅可以减少电路组件的数目,使电路简洁,而且能提高电路的可靠性,降低成本。因此,用集成电路来实现更多更复杂的器件功能则成为必然。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和发展,各种装饰彩灯、广告彩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城市中。在大型晚会的现场,彩灯更是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道景观,小型的彩灯多采用霓虹灯电路。在彩灯的应用中,装饰灯、广告灯、布景灯的变化多种多样,也可以做成各种各样和多种色彩的灯管或是以日光灯、白炽灯作为光源,另配大型广告语、宣传画来达到效果。这些灯的控制设备多为数字电路。而在现代生活中,大型楼宇的轮廓装饰或大型晚会的灯光布景,由于其变化多、功率大,常采用长明灯、流水灯及变幻灯。长明灯的特点是只要灯投入工作,负载即长期接通,一般在彩灯中用以照明或衬托底色,没有频繁的动态切换过程,因此可用开关直接控制,不需经过复杂的编程。流水灯则包括字形变化、色彩变化、位置变化等,其主要特点是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周期性地花样变化。本文所要设计的彩灯是用八个发光二极管代替的,能通过外部开关的操作,来实现彩灯亮点的左移、右移、全亮、全灭的效果。因此其会在越来越多的场合中使用,这使本设计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这种控制电路可靠性,灵活性高,使用范围广,特别适合中小城市的交通灯、霓虹灯等的应用。而且,它对其他类似系统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2目前彩灯的应用情况 LED彩灯由于其丰富的灯光色彩,低廉的造价以及控制简单等特点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用彩灯来装饰街道和城市建筑物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彩灯广泛应用于流水灯、跑马灯、鸳鸯戏水灯、流水灯、控制功能,并给出了具体的硬件电路和相应的程序。此课题设计具有很大现实意义,LED彩灯广泛应用于商业街广告灯,也可作为歌厅、酒吧照明等。 1.3主要工作概述 本文所要设计的八路彩灯的功能要求是通过手动开关操作,实现彩灯的两亮两灭

云计算资源池平台技术设计规范方案书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增值业务系统基础资源统一平台一期工程 技术规书 2012年7月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目录 1综述 (5) 1.1定义 (5) 1.2标准和性能 (6) 1.3卖方供货围、服务围和应用案例 (6) 1.4技术建议书容要求 (7) 1.5技术附件 (8) 2工程描述 (9) 2.1背景 (9) 2.2建设目标 (10) 2.3建设规模 (10) 2.4界面 (10) 3总体技术要求 (10) 3.1总体要求 (10) 3.1.1 设计标准 (11) 3.1.2 安全性 (11) 3.1.3 扩展性 (11) 3.1.4 兼容性 (11) 3.1.5 易用性 (11) 3.1.6 易实施性 (11) 3.2云平台功能要求 (11) 3.2.1 用户管理 (12) 3.2.2 门户系统 (12) 3.2.2.1 服务门户 (13) 3.2.2.2 CI管理门户 (13) 3.2.3 视图管理 (13) 3.2.3.1 资源视图 (13) 3.2.3.2 业务视图 (14) 3.2.4 资源管理与监控 (15)

3.2.4.1 资源管理 (15) 3.2.5 资源控制 (17) 3.2.5.1 资源申请与部署 (17) 3.2.5.2 资源配置变更 (17) 3.2.5.3 资源回收 (17) 3.2.6 设备管理 (18) 3.2.6.1 计算设备管理 (18) 3.2.6.2 存储设备管理 (18) 3.2.6.3 网络设备管理 (18) 3.2.7 虚拟化管理 (18) 3.2.8 通用功能 (19) 3.2.8.1 日志管理 (19) 3.2.8.2 统计分析 (19) 3.2.8.3 设备监控和告警 (20) 3.3组网要求 (21) 3.3.1 组网方案建议 (21) 4项目管理要求 (21) 4.1进度控制 (21) 4.2人员要求 (21) 4.3质量控制 (21) 5设备厂验、安装调试、开通及试运行 (21) 5.1交货 (21) 5.2安装和调试 (22) 5.3验收 (22) 6系统维护服务 (23) 6.1.1 基本维护服务 (23) 6.1.2 升级支持服务 (24) 6.1.3 新需求开发服务 (24) 6.1.4 7×24小时技术咨询服务 (24) 6.1.5 技术资料支持 (24)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课程负责人 开课系部机电工程系 教研室电气自动化 二0一四年四月一日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英文名称:A Course Design on Digital Electronic Technology 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类专业 先修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设计周数:1周 学分:1分 二、课程设计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之后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设计性课程,目的在于提高和增强学生对电子技术知识的综合分析与应用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电子工程素质和科学实验能力非常重要,是电子技术人才培养成长的必由之路。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应达到以下目的: (1)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能将其熟练应用,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学会查寻资料、方案比较,以及设计计算及制作调试等环节,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要求学生根据技术指标进行理论设计,并制作调试完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对本次课程设计,原则上指导老师只给出大致的设计要求,在设计思路上不框定和约束同学们的思维,所以同学们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并力求设计方案凝练可行、思路独特、效果良好。 三、课程设计的内容 以《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中所涉及到的电阻、电容、电感元件、无源滤波电路、变压器、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及

基本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信号发生器、直流电源、门电路及触发器、小规模集成电路SSI、中规模集成电路MSI为基础,两人一组分工协作、独立设计具有可靠性高及功能明确的实际应用价值的电子电路,最后编写课程设计总结报告。设计内容可参考设计题目,也可根据自身情况自己拟定。 参考题目如下: 1.数字电子钟逻辑电路设计:设计一个多功能数字钟,要求能准确计时并以数字形式显示时、分、秒的时间,能校正时间;(如准点报时、定时闹钟等)2.智力竞赛抢答器逻辑电路设计:设计一个可供四组参赛的数字式竞赛抢答器,每组设置一个抢答按钮,要求具有第一抢答信号的鉴别和锁存功能,具有计分及计时功能,设置犯规报警电路。(电路具有鉴别和锁存功能,用数码管显示第一抢答组别且该组别对应指示灯亮,电路的自锁功能,使其余抢答开关不起作用;有主持人开关、有复位功能;增加部分扩展功能(如抢答计时及加分、减分电路等) 3.交通信号灯控制器逻辑电路设计:满足绿灯30秒,黄灯5秒,红灯35秒的时序。采用两位数码显示器显示南北方向时间。 4.汽车尾灯控制电路设计:转向侧的3灯应按全灭、1灯亮、2灯亮、3灯亮得顺序动作,周期性明亮与暗,一周约需一秒;当紧急闪烁起作用时,六个尾灯大约以1Hz的频率一致地闪烁着亮与暗;制动时,若转弯开关未合上(或错误地将两个开关均合上的情况)所有六个尾灯均连续燃亮。 5.数字温度计逻辑电路设计:设计一个可以测量温度范围0-800C的数字式温度计,精度± 10C。 6.多路防盗报警电路设计:采用多路输入、同一报警输出方式实现,输入端带延时触发功能,具有显示报警地点功能。 7.电梯控制电路设计:设计一个简易4层电梯控制电路,能记忆电梯内、外的所有请求信号,并按照电梯运行规则按顺序响应,每个信号保留至执行后消失。 8.倒计时计时器的设计:最长记时时间为999秒,有三位数码管显示记数状态。 9.洗衣机控制电路设计: 设计一个洗衣机控制器,具有如下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