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的特征

资本主义的特征
资本主义的特征

资本主义的特征

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关系.

资本家通过雇佣关系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

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基本特征①商品生产发展到最高阶段,成为社会生产普遍的和统治的形式,劳动力也变成了商品。②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用雇佣劳动的方式剥削无产者,生产的目的是攫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③以使用机器的大生产为特征,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始终,它在经济上具体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两大阶段——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④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统治形式相适应,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上层建筑被资产阶级的上层建筑所代替,产生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法律制度和思想体系,形成包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社会制度。⑤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大对抗阶级之间矛盾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

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于封建社会内部。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解体使资本主义的要素得到解放。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但是资本主义时代是从16世纪才开始的。在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解体,引起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这种分化,造成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一方面产生大批失去生产资料而不得不出卖自己劳动力的无产者;另一方面巨额的货币和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转化为资本。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强制地使劳动者同他们的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而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是全部过程的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从而既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劳动力市场,又给它造成了商品市场。剥夺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历史在不同国家带有不同的特点,经历不同的阶段。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向资本主义生产的过渡,也标志着对劳动者的剥削形式的变换,即由封建剥削变成资本主义剥削。资本原始积累还包括对殖民地的侵占和掠夺,以及其他利用国家权力的暴力手段。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封建制度的地方特权、等级制度和人身依附是相矛盾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力量不断壮大,为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荷兰在16世纪末,英国在17世纪中叶,法国在18世纪末,德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在19世纪中叶,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变革了封建制度,从而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的生产方式扫清了道路。

资本主义制度是经过工业革命,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以后最终确立的。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殖民地的开拓,使销售市场扩大了许多倍,加速了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转化。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由于在工场内部实行劳动分工,比资本主义初期实行简单协作的手工业,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到18世纪,在英国等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越来越同工场手工业的狭隘的技术基础发生矛盾。资本家为了在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利润,要求进一步改进生产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诞生的机器大工业,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已经建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的阶级结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于生产,促进了生产力迅速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扩展到一切生产部门,同时也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各个国家具有共同的规律并带来类似的后果,但是各个国家由于具体的历史条件不同,也具有各自的特点。

基本矛盾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也在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把从前个人的生产资料变为社会化的,即由大批人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生产本身也从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成一系列的社会行动,产品从个人的产品变成社会的产品。但是,这些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和产品却不是归那些真正使用生产资料生产这些产品的劳动者所共有,而是归资本家所有。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产生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这个基本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的发现证明,雇佣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大超过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所支付的价值,两者的差额就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在资本的竞争中,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不仅产业资本家,而且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都参加了剩余价值的瓜分。在资本主义社会,地租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是整个资本家阶级发财致富的源泉,是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获取剩余价值或追求利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资本家进行生产和从事各种活动的唯一目的和动机。一切提高生产力的手段,同时都是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即缩短再生产工人劳动力价值的时间,相对延长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的手段。机器的改进使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受到排挤,形成一支产业后备军。这支后备军是工人阶级对资本家进行斗争的绊脚石,是资本家把工资抑制在合乎其需要的低水平上的调节器。机器的改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本来是增加社会财富、缩短劳动时间的有力手段,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却变成了提高劳动强度、增加失业人口、使无产阶级陷于贫困的手段。所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无产阶级创造的社会财富越多,它自身受剥削的程度也越深。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体系内部,一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法都是靠牺牲工人个人来实现的,不管工人的报酬高低如何,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是工人贫困的积累。

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所有制之间的矛盾还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简单商品生产已经包含着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把这种无政府状态推向极端。大工业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资本家之间的斗争具有普遍性和空前激烈性。资本家为了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同时也在竞争规律的支配下,竭力应用科学技术的成果,不断改进机器,加强自己企业中社会化生产所具有的组织性,其结果是不断加剧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资本主义大工业巨大的扩张遇到了资本主义占有所造成的市场相对狭小的限制,社会化生产所必需的客观比例遇到了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破坏,冲突便成为不可避免。1825年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地爆发,就是这种冲突的突出表现。在危机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机构在自己创造的生产力的压力下失灵了。周期性经济危机表明,社会生产力以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性质。生产力的这种反抗,迫使资本家阶级不得不在资本关系内部可能的限度内,部分地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质。由资本集中而产生的股份公司、垄断组织以及国家占有就是这种趋势的表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它的最高阶段,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见帝国主义)。但是,无论转化为股份公司和垄断组织,还是转化为国家财产,都没有消除资本的属性。资产阶级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君主立宪制也好,议会共和制也好,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理想的总资本家。而工人仍然是雇佣劳动者、无产者。资本关系并没有被消灭,反而被推到了顶点。因此要真正解决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冲突,真正在事实上承认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本性,必须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只有在实现它的实际条件已经具备的时候,才能成为现实。资本主义在它的发展中已经为自己的灭亡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在现代,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已经使资产阶级对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占有,以及对政治、精神的统治,成为经济、政治和精神发展的严重障碍。生产资料从资本主义的桎梏下解放出来,是生产力不断地加速发展的先决条件。实现社会主义,为消除资本主义对生产的人为障碍、消除资本主义对生产和产品的明显浪费和破坏创造了前提。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生产不仅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和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经济条件已经具备。资本主义还为自己准备了掘墓人——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者,它是最具有革命性、组织性的阶级。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武装,建立了自己的政党,它同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新的阶段。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证实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革命和其他一些国家革命的胜利,更使社会主义的实现在地球的大片土地上成为现实。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它们的性质根本对立,但在当代同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第二大形态,具有共同的“社会存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

会,需要经过一个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用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摆脱对物的依赖性,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当代最主要的两种价值观,也是当代最基本的两种社会制度。

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18世纪的启蒙运动等三大思想运动,孕育了西方国家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就在同一历史时期的1516年,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写下了《乌托邦》一书。他以生动的文学笔调,揭露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罪恶,描绘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一种理想社会,从此开启了人们批判资本主义、追求美好社会的先河。在人类思想史上,这被看作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开端。

随后,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在一次又一次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得到完善。在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诞生的《人权宣言》就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它较为完整地表述了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核心:人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国家的主权在于人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等。这种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思想,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潮流,并且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登上了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舞台。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也同时得到发展。继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出现之后,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与人类价值观的矛盾,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共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的确立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揭示了私有制是一切剥削制度的根源。因此,“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1]。社会主义从此摆脱了空想,走出了乌托邦荒原,成为令人信服的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有力地指导并推动无产阶级的解放地运动。当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终于获得了自己的制度载体——社会主义国家。

两种价值观和两种社会制度发生、发展的历史清楚地表明:第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它们几乎同时产生,又同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第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对立,集中体现在生产关系上:一个要维护私有制,一个要消灭私有制。第三,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它反对剥削,但继承人类一切美好的价值追求:自由、民主、人权、平等。第四,当代社会可以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运动中找到存在的意义: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资产阶级占据社会的统治地位,而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广大劳动群众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第五,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社会生产力相对发达的条件下,资本主义表现出存在的合理性;在社会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的条件下,社会主义也表现出存在的必要性及其理想的价值。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日益显现出比较优势,现代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得不借鉴和吸收社会主义的营养。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总是在相互比较中存在、在对立统一中发展。而先进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总要取代落后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所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共存于人类社会。它们之间既对抗又传承。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运动虽然错综复杂,但两者的共存占现实主导地位。它们的存在都是现实的,都有其合理因素。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都还远远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那种高度发达的程度,贫富差别是目前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完全战胜资本主义还不可能上升到现实主导地位。

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要策源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自然进程中的一次巨大的历史性飞跃。20世纪初到五六十年代,核能、半导体、合成化学等技术接踵诞生并得到初步发展;80年代后半期,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宇航技术、新材料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所有这一切,仿佛巨大的羽翼,把人类从机器大生产时代提升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自动化生产时代。

2、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就业结构的调整。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一、第二产业大大下降,第三产业迅速上升,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目前已达到2/3左右。第三产业的领头雁是高科技产业,而雁头就是信息产业,它们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和1/6左右。与此相随,蓝领工人减少,白领工人增多;非知识型工人减少,从事信息处理的知识型工人增多。近年来,在美国数百万新的就业者中,知识型工人约占90%左右。工人阶级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直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组织形式发生变化。战后,银行信用体系膨胀,金融组织不再仅有商业银行,而且还有大量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金融资本与工商资本进一步融合,形成更为庞大的金融资本,扩大和加深了金融资本的统治。股份公司进一步发展,吸收的社会资本更多,企业组织管理更加严密,垄断资本可以用更少的股份控制整个公司,进而垄断市场,榨取更多的利润。从事高新技术行业的新型公司异军突起。公司兼并之风此起彼伏,资本日益集中和垄断,跨部门跨行业的超级企业集团和巨型跨国公司联翩涌现。从某个方面来看,企业组织形式的这些变化,增强了垄断资本抵御风险、增殖自身的能力。

4、国家从市场经济的“守夜人”,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干预者。国家或者利用各种财政和货币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或者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实行一定的发展计划,直接投资某些产业特别是公共设施,交替实行国有和私有,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或者实施一定的税收政策和社会再分配政策,限制过高收入和过度垄断,建立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所有这些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私人占有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

5、加速推进经济全球化,为资本的扩张和增殖开辟了新的天地。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继续存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还没有建立的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

经济、科技甚至军事优势,扩大资本输出,进行不等价交换,甚至操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巩固它们在经济全球化以至整个世界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把广大第三世界变成它们的廉价资源供应地、获取高额利润的投资对象和推销剩余产品的市场,从而造成了西方财富的不断增加。无偿利用巨额世界资本,是国际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

首先要分清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虽然从现象和本质上看,两者都属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但是需要认清其根本性质。

资本主义国家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体,逐步巩固和强化资产阶级专政,目的在于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根本权益;而社会主义国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逐步巩固和强化无产阶级专政,目的在于维护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根本权益。

其次要看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全过程,不能用片面和孤立的眼光来认识。

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的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必然会带有一些“旧社会的痕迹”;而社会主义又是向共产主义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那么相比于共产主义又势必会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所以说,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完全消除剥削,也不能完全消灭剥削阶级,但能够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逐步限制和减少剥削程度,直至剥削阶级完全消失(实现共产主义),因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的。

最后要看到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的现状和不足。

社会主义国家的两大显著标志就在于“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无产阶级专政”。如何确保社会主义国家垄断资本的合理运用以及如何确保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民主政治,将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国家未来发展的性质和方向。

目前我国存在的很多问题,其根源就在于这两点在一定范围内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一定社会范围之内,无产阶级人民群众既无法对国有资本的管理运作进行有效控制和监管,也无法对政治权力进行有效监督和约束。这就造成了当前众多社会矛盾、经济矛盾和阶级矛盾。

因此解决当前问题的重点还是应放在“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如何完善监管制度”上面,以便从根本上维护和确保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根本权益。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阶段特征

第八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资本主义在其发展中经历了两个阶段,即以自由竞争占统治地位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以垄断占统治地位的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本章重点在于通过对“垄断”的分析,了解帝国主义的本质、经济特征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的发展 一、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所谓生产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产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集中是资本集中的结果和表现,资本集中是生产集中的前提和条件。它们是自由竞争的必然结果,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股份公司是资本突破私人资本数量有限性的主要形式,它的形成和发展,使资本更加社会化。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现在采取了联合起来的社会资本的形式而与单个的私人的资本相对立。因而,它的产生,表现为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迅速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大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以及大资本对中小资本的吞并和统治。 二、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必然引起垄断 所谓垄断,又叫独占,是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操纵和控制某一部门或几个部门的产品的生产、销售以及原材料来源等,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成立的协定、同盟或者联合。垄断是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必然后果。因为,一方面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产生了垄断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产生了垄断的必要性。只要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会走向垄断,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1)垄断组织的萌芽时期。这个时期发生在19世纪的60年代和70年代,当时自由竞争已经发展到了顶点,卡特尔等垄断组织已经开始出现,但还只是一种不太明显的迹象。(2)垄断组织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从19世纪70年代一直延续到90年代初期。在1873年经济危机之后,卡特尔之类的垄断组织有了广泛的发展,但还不够稳固,还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3)垄断统治确立的时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卡特尔、托拉斯等形式的垄断组织已经遍及工业各部门,特别是重工业部门,它们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于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了垄断的资本主义。 三、垄断组织 垄断的产生与发展以垄断组织的产生和发展为标志,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从流通领域到生产领域,从松散到紧密的多个阶段。其形式也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 卡特尔是生产同类商品的资本主义企业之间的一种同盟。参加卡特尔的企业在生产上、商业上、财务上和法律上各自独立,它们只是根据协定瓜分销售市场,确定商品产量,规定价格等等。 辛迪加是同一生产部门的少数大企业结成的销售组织,它比卡特尔的组织联系更加稳定。参加辛迪加的企业在生产和法律上仍然独立,但在商业上丧失了独立性,它们的商品销售与原材料供应,都由辛迪加的总办事机构统一控制。 托拉斯是更为发达的垄断组织形式,它把许多生产同类商品或在生产上有密切联系的企业联合成一个庞大的企业,由理事会及其委托的经理统一负责经营和管理。参加托拉斯的企业完全丧失了生产、商业、财务和法律上的独立性,原来的企业主则变成了托拉斯的股东,

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

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福利制度的积极作用 福利制度是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税收的形式把一部分国民收入集中起来,而后用于社会上收入不高的居民,以部分改善他们在初次分配中收入过低状况的一种制度。它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最主要的分配方式。福利制度从创设至今,大体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危机、调整五个阶段。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福利制度发展为由一系列社会福利措施和项目组成,并且各有一整套具体内容和详细规定的制度,虽说其最初目的之一是为了驱散社会主义的威胁,但它对于战后缓和经济危机,缓解劳资矛盾,保证社会稳定,巩固资本主义制度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一种社会分配制度,它是资产阶级政府采取的重要改良主义措施,是资本主义社会调节生产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相对稳定、阶级矛盾趋于缓和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一,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福利是通过高税收来实现的。各国政府通过对不同收入的阶层实行有差别的税收政策,特别是累进税减少了由所有权产生的分配不合理,缩小了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增强了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制度下的凝聚力,这一税制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得以稳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缓冲器”、“减震器”。广 泛的社会福利措施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状况,保障了大多数人的最低经济要求和社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社会动荡,平息社会不满,起到缓解社会矛盾的“安 全网”作用,同时向社会成员灌输现存体制和价值观的合理性,减轻对现有制度 的离心力。从而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前提和保证。 第二,调节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发展。根据一般规律,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潜力较大,其新增收入绝大部分能够转化为现实消费;而高收入阶层由于其阶段性消费已基本饱和,在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出现的情况下,其新增收入则会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储蓄或其它金融资产。“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覆盖全社会公民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网络,居民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自社会福利,使居民在生活上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从而可以当期消费甚至适度超前消费。例如,美国大部分社会福利开支是以政府转移支付形式进入低收入家庭,在贫困家庭或个人较高边际消费作用下,这些支付的90%以上形成了社会购买力,使 美国经济不断维持了一种较高的有效需求状态。[2]因此,社会福利制度作为国 家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它对经济的发展能起到“稳定器”和“调节器”的作用, 政府通过福利支出可以适当调节社会需求,刺激或抑制消费,适度的福利开支能推动经济发展。 第三,促进社会服务,缓解就业压力。资本主义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因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

垄断资本主义(习题及答案)

第八章垄断资本主义 一、不定项选择 1.垄断资本占统治地位的是: A.工业资本( ) B.银行资本 ( ) C.金融资本( ) ) D.产业资本( ) 2.垄断条件下的利润率平均化规律的变换: A.规律已消失( ) B.只存在垄断部门,不存在于非垄断部门( ) C.只存在于非垄断部门,不存在于垄断部门 ( ) D.在垄断和非垄断部门起作用( ) 3.垄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作用 A.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 B. 削除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C.削除了资本主义竞争() D. 部分地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 4. 垄断价格是: A.不受价值规律制约() B.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 C.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规定的商品价格( ) D.商品价值加垄断利润() 5.垄断利润是: A.是通过市场的高卖低买而获得的超额利润 B.通过资本自由转移而形成的一种利润( ) C.是来源于垄断企业先进的机器设备 ( ) D.是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 6.金融资本主要通过哪种方式来实现其在经济上的统治: A.参与制( ) B.人事联合( ) C. 买方垄断( ) D. 买方垄断( ) 7.垄断形成的原因是: A.生产高度集中的必然产物( ) B.为获取稳定利润大企业相互勾结( ) C.资本高度集中必然会引起垄断( ) D. 大规模生产所具有的经济优势促使少数大资本走向垄断( ) 8.垄断的基本特征: A.垄断是一种经济权力( ) B.垄断的基础是大企业的支配地位( ) C.垄断的实质是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 D. 垄断的基础是大企业的高效率( ) 9.垄断资本的主要组织形式: A.辛迪加( ) B.卡特尔( ) C.康采恩( ) D.托拉斯( ) 10.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 A.垄断不能削除商品经济的竞争基础( ) B.中小企业仍然大量存在( ) C.垄断组织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生产( ) D.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激发新的竞争( ) 11.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A.资本集中度较高( ) B.产品有差异( ) C. 信息较完备 ( ) D.存在一定的资本进入壁垒( ) 12.金融资本的新特征: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发展趋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发展趋势 【复习提示】 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了解;考查的可能性较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 1.国家资本所有制形式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1)国家资本所有制形式的主要特点是:国家作为出资人,拥有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国有企业的重要职能是推行政府的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为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2)国家资本所有制形式的性质仍然是资本主义形式,体现着总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关系。 2.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法人资本所有制是法人股东化的产物。(1)法人资本所有制的基本特点是:各类法人取代个人或家族股东成为企业的主要出资人,企业的股票高度集中于少数法人股东手中,法人股东直接参与公司治理,监督和制约管理阶层的经营行为,使公司资本的所有权与控制权重新趋于合一。(2)法人资本所有制有两种形式:①企业法人资本所有制、②机构法人资本所有制。(3)法人资本所有制在性质上是一种基于资本雇佣劳动的垄断资本集体所有制,它仍体现着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 (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识记;易考选择题)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从进入生产过程开始已经隶属于资本,表面是平等的交换关系,背后是资本对劳动的实际支配和控制。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这些制度主要有: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此外,社会福利制度的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劳动者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改善了劳动者的社会状况。【考点:当代资本主义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识记;易考选择题) 1.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资本家一般不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而是靠拥有的企业股票等有价证券的利息收人为生。 2.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3.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考点: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阶级、阶层结构的新变化】 (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识记;易考选择题) 1.经济调节机制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国家已经承担起提供财产保护、增强国家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保持经济稳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以及维护竞争秩序等重要职能。【考点:资产阶级国家经济调节机制的变化】 2.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在经济调节机制变化的同时,经济危机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1)危机对社

福利资本主义的逻辑

福利资本主义的逻辑 读《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 阅读艾斯平-安德森的这本《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是个矛盾的过程。 它的行文严谨意涵深刻,似乎每句话里面都可以引申出许多的观念,又与其他段落与章节形成完整体系。正因此,对于我这个社会福利的初学者来说,阅读每个段落都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过程:尝试理解行文的真意,同时不得不面对大量陌生的专业用语;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感觉到一个个概念在头脑中逐渐形成,对福利的理解的也不断深入,有时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通透感,但后来通常发觉实际上只是自以为理解了的错觉。 这个阅读的矛盾过程,自然不可期待能获得什么货真价实的真知,最后也没有将整本书读完。不过回顾起来,观念的积累和更新,确实可以算作阅读中最大的收获了。 一什么是“福利国家”? 本书的题目是《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顾名思义作者是将实行不同福利资本主义的国家按照体制分成了三个类别。因此书中大量使用到了“福利国家”、“福利体制”、“福利世界”等词,但是在书中并没有对它们进行准确的定义。而似乎是以一种“约定俗成”的方法在传达他的含义。 有时候会疑惑这样直接使用这些未加厘定的概念是否会导致不准确与偏颇,但后来发现界定这些概念的确存在非常大的困难。这些概念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各领域,而且因为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分类与模式,内涵相当模糊。艾斯平-安德森在这本书中引用了教科书上常见的定义:“国家对于公民的一些基本的、最低限度的福利负有保障责任”,但他紧接着就对这个定义提出了一大堆问题来质疑。但质疑完了后他并没有正面提出他的定义。 在书后附的译者跋中,郑秉文教授补充到福利国家这个概念的基本范畴应该包括转移支付、物资服务和充分就业。通过这种方式,才基本让人明白了福利国家的大概内涵。 二为什么会出现福利国家? 对于这个复杂问题,我认为艾斯平-安德森的这本书提出的核心逻辑概念是“商品化”与“非商品化”。 1.前资本主义时代的前商品化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法律的阶级性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法律的阶级性 阅读次数:118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法律的阶级性 张飞岸 尽管在人类法律思想史上,只有马克思主义法学公开承认法的阶级性,但西方资产阶级法学家(尽管他们不承认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却在对法律的综合研究中发现了一些与西方传统的法律理念相悖的法律现象。例如极度倡导法律中正义价值的综合法理学代表人物博登海默就在研究中发现“法律所标示的自由、平等及安全等正义价值并没有像秩序价值那样获得很好的实现”。由于博登海默的阶级局限性,他并没有从这些现象中发现法律的阶级本质,而把其归结为人们对法律中的正义理念重视不够所致。仅就对法律阶级性的认识这一点而言,批判法学的代表人物昂格尔要比博登海默高明得多,他认为“美国的法律保护自由的资本集中却限制工人的联合;法律允许资本的罢工(即拒绝在某一领域投资)却限制工人的罢工;法律允许资本家对劳动组织的控制;法律连同其所确立的政治经济制度也使富人们得以通过做出重大投资决定来控制社会的发展方向。总而言之,美国的法律处处体现统治地位集团的特殊利益,而不像其倡导的那样是为公众利益服务的。” 尽管由于新一轮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到来,资产阶级又开始逐渐暴露其阶级本质(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美国政府的对外扩张和对内减税政策),尽管一些治学严谨的西方法学家逐步发现并承认了西方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法律的不公正性,但中国还是有一些法学家一厢情愿的认为现代资本主义已不同于马克思所描述的初始阶段的资本主义,由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制度的完善,这些国家的法律已超越了阶级性进而成为制约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资产阶级即使想进行阶级统治,他们也不得不通过法律程序进行工作,而由于法律的公正性,它已悄然从制度上限制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使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人民国家。”北大一位法学博士在其博士论文中的这段评述是我到目前为止见到的对资本主义国家法律的最高评价,在他看来,只要全世界都实现了资本主义法制,共产主义就实现了。但事实是否如此呢?为什么一个人民国家不能选举一个人民总统呢?为什么一个在法律上奉行“无罪推定”理念的国家在国际上会奉行“先发制人”战略呢?为什么一个在世界上几乎已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制度会允许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呢?答案就在于资本主义国家根本就不是其所标榜的人民国家,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和过去一样,仍然是资产阶级意志的反映,是资产阶级国家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既然是工具,它就必然不可能脱离统治阶级的控制;既然是工具,那么无论这个工具形式多么完美,内容多么完善,它的运作程序多么无懈可击,它都不可能摆脱它的使用者的阶级性;既然是工具,当我们研究它的阶级性时,就不能就工具论工具,而必须深入其本质,看看这个工具的使用者是怎样在幕后操纵它的。 尽管不是法学家,但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托马斯?戴伊却通过对美国权势集团进行长期的追踪研究及大量的个案分析,揭开了隐藏在法治背后的美国最有权势的大资本家进行阶级统治的秘密。他在他那本举世闻名的代表作《谁掌管美国》中论述:“在美国,有这样一个权势集团,他们仅占美国人口的百万分之二,却拥有全国半数的工业资产,五分之四的银行资产,一半以上的交通运输业与公共事业和三分之二的保险业资产。由于这个集团的存在,美国国家的政治权力形成了双层结构,即掌握最高权力的权势集团和政府、国会、联邦法院等‘直接决策者’,

评价资本主义

我看资本主义 在人类社会发展和规律的作用下,人类社会经过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又经过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因此,在正式评价资本主义之前,我们必须明确资本主义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产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那么,究竟资本主义什么呢?资本主义并没有准确定义,不同的经济学家也对资本主义有不同的定义,一般而言资本主义指的是一种经济学或经济社会学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都归私人所有,并借着雇佣或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利润。 马克思曾说过:“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实现。”但在我看来,对待资本主义,我们必须要辩证地,客观的评价。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资本主义进行评价: 一、要从同一国家实行两种制度的选择中判断制度的优劣性,而不是站在不同的国情立场上。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而内因是最根本的条件。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一样。所以,对一定条件下同一实体的不同发展取向作比较,才是对事物作正确判断的前提,否则,就会出现判断的失真。因此,在评价资本主义时,我们要立足于每一个国家的实际国情。在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资本主义这是由其国家的发展历史,社会背景,经济发展状况等综合决定的;而在中国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更是在不断探索,不断失败中得到的经验成果。国情决定其制度,所以不存在大多数国家实行资本主义,或者部分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大就得出资本主义优于社会主义,或中国也应实行资本主义的结论,那是不符合实际,是违反历史发展规律的。 二、要从同一起跑线的制度竞争上认识资本主义,而不是只看现状。的确,当今世界发展现状,部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达,而社会主义国家仍停留在发展中国家行列,但我们必须明确这不是判断制度优劣的标准。不同国家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基础是不一样的,不看历史,只看现在就做出判断,是不正确的。 三、要在事物内在本质和发展趋势中评价资本主义,即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资本主义,而不是只看发展中的某一阶段就草率判断。如果当从现状来看,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比社会主义好的,但若以发展的观点看,资本主义在其发展的150多年来,始终没有解决其本质存在的弊端:资本主义必将导致贫富两极分化严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个人主义等问题,为社会矛盾的爆发埋下了导火线。因此,在以后,资本主义发展将会如何,资本主义到底是利是弊,仍不是就今天就能草率下结论的。 经过以上分析,我认为资本主义肯定是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当然也有其无法掩盖的弊端。但由其发展的历史,其发展条件,其本质而言,其于资本主义国家是适合国情的制度;可是由中国的发展基础,社会背景决定了中国必须始终毫不动摇地走社会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在中国是注定失败的,这也是历史告诉我们的事实。因此,在评价资本主义时,必须要立足于各国的具体国情,以发展的,辩证统一的观点来看待。

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统治方式

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统治方式 所谓福利国家,指的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方式。 在福利国家里,国家通过政策或者制度,规定最低的住房、医疗、工资和教育等标准,通过高税收缩小贫富差距,以最大限度保证所有公民享有最低标准的收入、营养、健康、住房、教育和就业机会。其主要载体是社会保障制度,其主要内容就是国家干预国民收入的分配,使每一个公民能保证一定水准的社会福利。 单从现象上看,生活在福利国家的公民,没有的贫富差距的鸿沟,没有紧张的生存压力,竞争也不激烈,生活安逸舒适,社会矛盾缓和,人们的幸福指数较高。而福利国家既有别于经济发达、节奏紧张、贫富差距巨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别于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并存,多种分配体制并存让一部分先富起来的改革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的一种新的现象。 那为什么会出现福利国家呢?实际上,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因为贫富分化造成社会下层的贫困引发政治上的动荡实际上往往是玉石俱焚两败俱伤的局面,西方国家的政治家早就明白这个道理,因此改革社会制度,制定有利于社会下层的福利政策实际上是有利于社会各阶层的稳定。正如肯尼迪所言,“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也就不能保全少数的富人”。此言可谓道出了某些国家实行福

利政策的实质。英国前首相萨切尔夫人曾说过一句话,“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很显然安全网就是福利国家制度,而梯子大概可以理解为不同的人们在财产拥有上应该体现个人的才能,私有财产之间还不能因福利制度而大家一致的公平。 虽然福利国家的福利程度高而且范围广,但其高税收和福利平均化却也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北欧各国的高福利是靠征收高额累进税来支撑的。税收过高,意味着追加的劳动生产物大部分将落入政府手中,这就“截断了劳动与收益之间的联系”,打击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 同时,由于福利政策给予无业者和失业者的社会保险同在职人员的收入相差无几,依赖社会保障不但可以维持基本生活,而且不用纳税,其结果是不愿意工作的懒汉越来越多,造成了一批寄生于该制度的“食利者”阶层,这批“食利者”的存在,不仅破坏了福利制度建设的初衷,而且造成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贝克则把上述现象称为福利国家中的“工作泄劲”,他指出,在高税收和高福利的情况下,产生出一种所谓“替代效应”,即人们宁愿以多缺勤来取代过去的多工作,以便在家里从事某种服务性生产,有的甚至干私活,搞黑市交易,或者以“失业”替代“就业”,以便靠失业救济金生活而等待更好的工作。他认为高税收和高福利所造成的人们“工作泄劲”问题,乃是生产率下降的一个深刻原因。

垄断资本主义的最基本特征

建立起严密的管理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其结果,一方面工人为垄断资本家创造的财富日益增多,工人收剥削的程度日益加重;另一方面使更多的工人成为失业者。在流通领域,垄断资本家通过垄断价格进一步剥削广大工人和劳动群众。在分配领域,通过资本阶级国家的财政信贷、通货膨胀,对国民收入进行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再分配,使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负担更加沉重。这一些都加深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贫富的鸿沟,使两个阶级的矛盾加剧。1996年,美国20%最富裕家庭占有国家全部收入的49%,收入比上年增长2.8%,而20%最贫家庭的收入却减低1.8%。资产阶级国家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实行了调节劳资关系,开展失业救济,加强社会保险等一系列所谓"福利"措施,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 第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不断加深。战前,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的高额垄断利润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其他经济落后国家的剥削和掠夺,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劳动人民过着十分悲惨的生活。二次大战过后,虽然旧殖民体系瓦解了,亚、非、拉出现了一大批民族独立、发展中国家,而新殖民主义仍然像一副外表美丽的枷锁套在发展中国家的脖子上,世界上穷国和富国之间的鸿沟不断扩大,据1991年统计,占世界人口20%的莫桑比克、印度等30个穷国,同占世界人口20%的瑞士、美国等38个富国比较,前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163美元,仅相当于后者22808美元的1/140.发展中国家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外债2002年已经达到25000亿美元,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沉重负担。这都表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论断认识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论断理解 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论断产生的理论依据 1、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有规律地发生马克思、恩格斯(以下简称“马恩”)在相关著作中详尽阐述了资本家的个人本位和 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为获取高额利润和剩余价值而不择手段,最大 限度地榨取巨额财富,而整个社会又提倡完全自由竞争主义,由此导 致了两个方面的矛盾:个人企业生产高度组织化和整个社会生产无序 状态,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生活消费资料购买水平相对缩小。由此 引起的直接结果就是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从而产生社会生产力的极 度破坏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 动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 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合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防碍;而它 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 级所有制的存有受到威胁。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 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 机呢?”[1]这种危机的最终避免只有一个办法,即用一个更先进 的社会形态来代替资本主义社会。 2、资本主义的发展使阶级对立简单化资产阶级的持续发展,造成了 生产资料的高度集中,他们为了谋取高额剩余价值,不得不招募大量 的雇佣工人,并加重了对工人的剥削。他们通过法律、权力、资本等 等使越来越多的自由职业者、农民、妇女甚至儿童走进工厂,为了生 计而承受高强度的体力劳动,遭受非人的剥削与压迫。整个社会日益 分化为两大敌对的阵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财富的快 速增值中,这两大阶级的矛盾却持续积累,激化,对抗,甚至到了不 可调和的地步。 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使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工人,即无产者。”[2]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依附它而生的无产阶级在 同一水准上也得到很大发展。在资本家统治的社会中,随着工业的发

《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作者:泰格、利维 序前言导论 第一篇第二篇第三篇第四篇 第五篇第六篇第七篇第八篇 第九篇第十篇第十一篇第十二篇 第十三篇第十四篇第十五篇第十六篇 第十七篇第十八篇第十九篇第二十篇 第二十一篇第二十二篇 https://www.360docs.net/doc/2114473967.html,/zhexue/flyzbzydxq/ind ex.html 法律的革命与革命的法律(代序)——论西方法制史的两个对立观点 在70和80年代之交,相继有两本法律史著作出版:泰格和利维的《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1977),以及伯尔曼的《法律与革命》(1983,中译本已由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在1993年出版)。这两本著作都是以西欧法律系统之形成为主题;都是大量文献实证研究的结果;甚至,它们所追溯的西欧法系渊源与及所列举的一些关键事件也大致相符。然而“独立存在的一般”、“隐蔽的质”等,都是多余的东西,应该,令人惊讶的是,这两本著作所反映的观念,和所得到的结论却又可以如是之不同,乃至于截然相反。 《法律与革命》是一本六百多页的巨著,书题中所谓“革命”是指11世纪末期由教皇格列高里七世对神圣罗马皇帝亨利四世所发动的授职权之争(Investi-ture Content),以及由此引发的全面政教冲突。此书的中心论旨(其实更是伯尔曼的划时代创见)是整个西方文化的形成,就是由这一争端所触发。在法律上,这争端导致对立双方对法理学的狂热研究都由“逻各斯”而产生。中国古代老子认为“有无相生,难易,以及对古代法典的大肆搜索。 1080年左右古罗马《查士丁尼法典》全书的重现,以及1087年伊内留斯(Irnerius )在意大利波隆那创办欧洲第一所法学院,从而推动整个西欧的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产生伯尔曼所谓第一种现代科学的雏形(即法理学,特别是教会法理学)中最本质的,世界上的一切都由这种“纯粹经验”所构成,所,就是其最直接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与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第一、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是开创社会生产新时代的必要前提。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建立在对直接生产者小私有制剥夺基础上的。它从一开始就以货币和财富的集聚为前提,它能够把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结起来,组织社会化的生产过程,从而成功地把个人生产力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在所有和雇佣劳动相结合的社会生产方式下,它适应了自发分工的商品生产所具有的生产要素全面流动的客观要求,因此能有效地组织社会化的商品生产过程。 第二、资本主义具有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历史使命 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以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生产者为决定条件的,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市场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因为商品生产者只有通过市场的交换,才能把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才能确定和实现商品的价值,从而确定是否为其生产者带来物质利益。所以,市场的需求状况同商品生产者的物质利益和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因为只有适合市场需求的商品生产者才能获利,这样商品生产者之间必然会为争夺有利的生产销售条件展开剧烈的竞争。同时,由于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生产者就必然要使自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展开竞争。再者,由于商品交换的比例是以价值为基础,而供求关系的变化必然使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商品生产者又必然为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商品展开竞争。可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论是生产领域还是流通领域,社会经济到处都是剧烈的竞争,生气勃勃,蕴含着不断发展和前进的动力。这既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也是它历史进步性的重要体现。 从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本质来看,由于资本使用的是自由劳动才能够以财富积累为目的,由于资本追求的是财富的一般形式和一般的社会权力,由于剩余价值质的无限性和量的有限性的矛盾的刺激,由于资本的无止境的致富欲望及其唯一能实现这种欲望的条件不断地驱使劳动生产力向前发展,因此,资本是生产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的关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的使命就是发展生产力。 第三、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为创造新的生产力和广泛应用自然力和科学技术开辟了道路。

谈谈你对对资本主义的认识

一、谈谈你对对资本主义的认识?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的确立和发展,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它创造了空前巨大的生产力,积累了空前的社会物质财富;它开辟了世界市场,不断把世界上各个孤立地区的人群从互相隔绝状态中解放出来,逐步融为一体;它创造了政治文明改变了世界的政治面貌,使民主共和制度为一切文明民族所认同;它所创造的一系列可操作性的政治规范则被证明是颇具效果的社会管理方式而称为人类文明的公共财富;它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得民主、平等、自由等等成为人类社会所追求的共同理想与新年的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它创造了空前灿烂的资本主义文化,促进了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文化素质和社会价值观念。虽然资本主义具有这些优点,但其同时也存在缺点:资本主义以最大的欲望追求剩余价值,造成社会的贫富分化加剧,用血和火去侵略亚非拉美各民族地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无法解决,造成经济危机的出现。在资本主义早期,大幅度发展经济,追求工业化,造成环境的恶化等等。随着生产的发展,贫富差距也在增大,劳动者无力消费起这么多的“过剩产品”,也就是马克思讲的劳动力再生产环节受到了阻碍。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大环节中,分配和消费两大环节出现在故障。这就导致资本主义固有的经济危机。虽然可以通过税收调节贫富差距,通过补贴,信贷等措施增强底层劳动者的消费能力来避免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间的阶级斗争,但是资本主义本身存在的这些问题,使其注定要灭亡。1、根据马哲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变化是螺旋式上升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不可能永远存在,社会形态也一样,更高一级的社会形态一定会取代原来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为合理的也是更适合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形态,所以社会主义一定要取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一定要灭亡的。2、根据马哲中的质量互变规律,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即临界点时,就要发生质变。质变过后,又会在新的阶段不断发生量变。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也是由一系列的量变积聚最后发生质变来完成的。所以资本主义的灭亡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当资本主义还能容纳(通过生产方式的不断调整)一定的现代生产力时,它就不可能灭亡,所以也就不能认为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是一蹴而就的事。它的灭亡有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3、矛盾统一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尽管它不断调整统治策略,也只能是暂时缓和了下矛盾而已,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一定的,只是时间的问题。 二、人类对自身本质的探索? 探索 1、原始蒙昧时期:西方古代神话传说:人本有罪,人性向恶。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本来自于自然。事在人为,人能胜天。 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者,人也。”孟子最早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了“性恶论”。 3、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人是理性的生物。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德谟克里特:“人是一个世界”。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4、文艺复兴时期:人是有理性的生命体。人本平等,应当友爱。人有追求享乐的天性。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高福利的本质

当资代本主义国家实行高福利的原因及其本质 【摘要】福利制度最早可追溯到英国1601年颁布的《贫穷法》,该法旨在安抚因“圈地运动”而失地的大量农民。二战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繁荣,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实施“福利国家”政策,尽管这些政策有利于提高工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资本主义阶级的剥削本质并没有得到改变。 【关键词】资本主义高福利原因本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有了很大的发展,被称为“从摇篮到坟墓”,“从胎儿到天堂”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们宣称国家主要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贫困已不再是资本主义社会间题,而是一个正在消失的回忆”,即所谓实现了充分就业,实现了公平合理的收入和财富的分配。资本主义的一切弊端都可以在“福利国家”中得到解决。【1】不可否认这一政策对改善人民生活,缓和社会矛盾,保持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长期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把握这一制度的基本内容,理性分析这一政策产生的原因,了解其实施所导致的困境和最新进展,进而深入把握其本质,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资本主义,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高福利政策的内容和成果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一般有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补助。社会保险,主要包括老年退休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事故保险等内容。这些保险一般以在职职工在工作期间每年按期交纳的部分收入、政府承担的部分财政支出与雇主承担的相应部分共同组成。当职工年老退休、失业或患病而丧失工作能力时,可领取部分津贴,以资补偿。社会福利补助主要由政府财政拨款,给低收入或无收入者以一定的经济补助,以保障他们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一定的社会服务享受。【2】例如,医疗保健服务、国民免费教育、交通补助、住房补助、儿童营养补助、单亲家庭补助与多子女补助等。需要提出的是西方各国的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补助的项目与分类不尽相同,某些国家的社会保险内容,可能在另外一些国家成了社会福利补助。例如,失业补助政策在美国属社会保险内容,在澳大利亚却属社会福利补助内容。这一社会福利制度,使公民的生老病死、伤残孤寡、交通、教育、住房、休假等无一不在其内。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了高工资高福利政策,工人生活状况有明…显变化。工人的实际工资有所增长,1970年和1949年比较,美、日、西德、法、英等国制造业工资分别提高了48.8%、289.7%、242.4%、120.4%、46.1%。随着工资的增长,劳动群众购买力有所提高,电视机、电冰箱、小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基本上已经普及。工人居住条件有明显好转。医疗、卫生、教育事业得到相应发展。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人劳动时间有所缩短,由战前的每周47小时缩短到40小时。【3】 二、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高福利政策的原因 第一,马克思说. 劳动力的价值, 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战后,西方国家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造就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繁荣。这一阶段,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带来了资本主义经济空前的繁荣。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一方面,要长久保持经济繁荣的发展势头,就必须改善劳动者的生活状况以激发其劳动积极性,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生产劳动的新需要:因此,战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西方发达国家实施“福利国家”政策的首要原因 第二,战后, 资本主义国家工人争取提高工资和反对通货膨胀的经济斗争和要求改善政治地位的政治斗争连绵不绝、此起彼伏。面对日益强大的工人有组织的斗争, 资产阶级为了缓和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资本主义在其发展中经历了两个阶段,即以自由竞争占统治地位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以垄断占统治地位的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本章重点在于通过对“垄断”的分析,了解帝国主义的本质、经济特征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的发展 一、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所谓生产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产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集中是资本集中的结果和表现,资本集中是生产集中的前提和条件。它们是自由竞争的必然结果,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股份公司是资本突破私人资本数量有限性的主要形式,它的形成和发展,使资本更加社会化。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现在采取了联合起来的社会资本的形式而与单个的私人的资本相对立。因而,它的产生,表现为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迅速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大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以及大资本对中小资本的吞并和统治。 二、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必然引起垄断 所谓垄断,又叫独占,是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操纵和控制某一部门或几个部门的产品的生产、销售以及原材料来源等,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成立的协定、同盟或者联合。垄断是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必然后果。因为,一方面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产生了垄断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产生了垄断的必要性。只要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会走向垄断,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1)垄断组织的萌芽时期。这个时期发生在19世纪的60年代和70年代,当时自由竞争已经发展到了顶点,卡特尔等垄断组织已经开始出现,但还只是一种不太明显的迹象。(2)垄断组织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从19世纪70年代一直延续到90年代初期。在1873年经济危机之后,卡特尔之类的垄断组织有了广泛的发展,但还不够稳固,还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3)垄断统治确立的时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卡特尔、托拉斯等形式的垄断组织已经遍及工业各部门,特别是重工业部门,它们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于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了垄断的资本主义。 三、垄断组织 垄断的产生与发展以垄断组织的产生和发展为标志,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从流通领域到生产领域,从松散到紧密的多个阶段。其形式也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 卡特尔是生产同类商品的资本主义企业之间的一种同盟。参加卡特尔的企业在生产上、商业上、财务上和法律上各自独立,它们只是根据协定瓜分销售市场,确定商品产量,规定价格等等。 辛迪加是同一生产部门的少数大企业结成的销售组织,它比卡特尔的组织联系更加稳定。参加辛迪加的企业在生产和法律上仍然独立,但在商业上丧失了独立性,它们的商品销售与原材料供应,都由辛迪加的总办事机构统一控制。 托拉斯是更为发达的垄断组织形式,它把许多生产同类商品或在生产上有密切联系的企业联合成一个庞大的企业,由理事会及其委托的经理统一负责经营和管理。参加托拉斯的企业完全丧失了生产、商业、财务和法律上的独立性,原来的企业主则变成了托拉斯的股东,

社会主义法与资本主义法的比较

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的比较 在比较法的发展过程中,对同一社会制度的法律之间的可比性(comparability)似乎从未发生过怀疑,但对不同社会制度的法律之间(实质上是指社会主义法律和资本主义法律之间)的可比性,却长期存在着争论。 一、比较的背景 一般地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无论在西方法学界或苏联法学界,占优势的观点是否认它们之间的可比性。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从50年代后期开始,社会主义法律和资本主义法律之间有可能进行比较的观点,才逐步流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生,标志着一个崭新的法律体系——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出现。但当时并没有两种社会制度下的法学的交流和比较法研究的开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欧洲、亚洲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西方比较法学家再采取这种“鸵鸟政策”不行了。50年代以后,西方学者的著作中开始出现,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或社会主义法系这一概念。50、60年代以来,苏联学者也开始重视比较法研究,参加国际比较法组织,在苏联、东欧一些国家中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比较法著作。 进入70年代以来,无论在西方还是在苏联东欧国家对于社会主义法与资本主义法的可比性问题提有了新的认识。 二、影响两大阵营法律进行比较的因素 资本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法律就各自而言,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社会制度、经济基础、阶级意志、指导思想等。最终还是由意识形态的差异导致的。二者,更多的是从政治上去强调一种阵营的对立性,根本没从法律本身去探究是否能进行比较。 三、可比性的发展 (1)不可比: 主要论据:在同一性质的事物之间才可能进行比较,在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缺乏可比的基础或共同的起点。Apple and orange不同质则不可较量 按照这一哲学思想的演绎可以得出,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本质根本不同的法律制度不可比较。在同一性质的事物之间才可能进行比较,在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缺乏可比的基础或共同的起点。什么不可比呢?一切,包括长短优劣也包括量,如立法的数量。 但是不同质不可较量虽然是对的,但是这是有特定的含义的,指的是与质相联系的量。我们可以将不同社会性质的法律加以“对照”(contrast),但这不是比较法学意义上的比较,而只是为了表明它们的性质是根本对立的,或用以表明其中之一的优越性。 表现:西方比较法学著作中谈不到社会主义法律的地位 主观主义的互相批驳 一般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无论在西方法学界还是苏联法学界,占优势的观点是否认它们之间的可比性。虽然这种观点并不体现为系统的、鲜明的理论或激烈的论战,但一个简单的事实就足以表明这种观点的优势地位。(详) 资本主义法学家他们对社会主义法律作出的价值判断是建立在主观主义的批判基础之上的,即用资产阶级的法律价值观来评价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 社会主义法学家对比较法的研究在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之初一直徘徊于比较法研究的领域

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问:(在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一课。)请问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什么时间在哪一个国家诞生的? 学生回答:略。 设问:你能列举当今世界上的几个主要的社会主义国家吗?为什么你的列举中没有苏联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引导:苏联建立后因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直到他解体前,他一直都是社会主义的代名词。在他发展的最高峰他甚至可以与资本主义的老大哥美国平起平座。既然如此他又怎么会解体呢?其解体对世界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再重温那段震惊世界的历史巨变。 ―――设计意图:一巩固知识,概括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二是设计坡度较小的问题,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是为后面的分析奠定基础,进行铺垫。 多媒体展示:影片剪辑“苏联解体” 教师引导:看了这段影片,我有几个问题想与同学们一起探讨几个问题。

①假设你是生活在当时的社会主义中国的一位普通公民,苏联的解体会对你产生什么影响? ②假设你是生活在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苏联解体 又会对你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评:的确如此,如果连苏联都解体转轨成了资本 主义国家,得出上面的结论似乎也在情理之中。社会主 义的前景似乎大大不妙。事实果真如此吗?社会主义到 底能不能代替资本主义制度,即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是 怎样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板书: 3.3.2 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设计意图:一是设计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和实践能力;二是初步引导学生认识苏联解体的影响。 二、探究学习 1.社会主义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 (1)资本主义制度的神话 ①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也趁火打劫,为了证明资本主义 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他们列举了许多事例进行证明。他们会从哪些方面进行举例说明呢?请讨论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