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道元《三峡》优秀学案(共2课时,含答案)

郦道元《三峡》优秀学案(共2课时,含答案)
郦道元《三峡》优秀学案(共2课时,含答案)

三峡

学习目标

1. 通过反复朗读,能有感情地背诵课文,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2. 能说出作者写作的思路;品析句子,学习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3.领略三峡的景物之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之情。

学法指导

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内容;通过品味语言,共同领略三峡的美景,学习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__

)

(7)林寒涧肃.()(8)哀转久绝.()

(9)属引

..凄异()(10)春冬之时.()

4. 熟读课文

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探究一:初读课文,理解文意

翻译课文

探究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有人给课文第一段加了“山峻”的小标题,请你说说加小标题的好处,并给其他三段也分别加上小标题。

2.这几个段落的位置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第二课时

探究一:品析课文,领略美景

请你说说,三峡的美,美在。

探究二:欣赏课文,揣摩笔法

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你能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远近等)来作赏析吗?

探究三:说说各段的朗读语气语速,并背诵。

我的收获

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是这篇课文的最主要的写作特点。三峡的山,三峡的水;但山水中有穿插其间,寓于之中,写出三峡整体富于动感的美景。

23.三峡

自主学习

1.郦道元北魏《水经注》地理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 quē zhàng xī xiāng sù tuān yǎn xiào zhǔ shù

3.逆流而上冲上急流的水冲刷奔驰的快马太阳萎缩断绝,消失

连续不断季节

4.略

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探究一:略

探究二:

1.使用小标题能概括主要内容,使行文条理清楚,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能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②段水急;③段水清;④段水枯。

2.顺序不能打乱。三峡的地貌是造成水急的原因,必须先写;夏天的水是承接山势而写,再者夏天的水,气势宏大,汹涌澎湃,最能体现三峡的特点,所以先写;春冬的水特点相似,所以放在一起写。秋天的水量最少,较凄清,所以最后写。这样安排是按由因到果,由主到次的顺序,可以突出夏水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课时

探究一:

例:三峡的山美,美在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探究二:

例:课文的描写手法美,如描写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回清”是动态,“绿潭”“倒影”是静态,寓静态于动态之中,动静结合,写出三峡的整体的富于动感的景色。

探究三:

①段稍高昂,语速中;②段语速快,突出奔放美;③段语气舒缓,稍慢;④段低沉,稍慢。我的收获

高峻清澈(水势浩大等)四季变化静态动态

《三峡》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三峡》文言文阅读 在括号中加拼音: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本文选自 ________ ,作者是北魏的 1.我能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略无阙.处通不见曦.月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飞漱.其间夏水襄.陵 属引.凄异良.多趣味林寒涧肃.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晴初霜旦.自.非亭干夜分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袁转久绝 2. 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或:或王命急宣或以钱币乞之 B.故:故渔者歌曰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C.绝:哀转久绝沿溯阻绝 D.素: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 下面朗读停顿有误 ..的一项是() A、自/三峡七百里中 B、自非亭/午夜分 C、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D、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一词多义: 绝:绝巘多生怪柏()沿溯阻绝()哀转久绝() 自: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三:巴东三峡()猿鸣三声() 属: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召令徒属曰。。。。。。() 词类活用: 回清倒影()乘奔御风()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填空:文中用“”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八年级上语文公开课三峡优秀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语文公开课《三峡》优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积累实词和理解文意。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 3.品味语言。 4.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感受三峡的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教学重点积累实词、品味语言、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两个句子。 品味语言。 2.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长江,我国最长的河流,全长6300多公里,流经四川盆地东缘冲开崇山峻岭,奇路奔流形成雄奇壮丽,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 欣赏“三峡风光”(多媒体展示),观察山与水的特点,页1 第 说说你的感受。今天,我们就随着北魏的郦道元一起走进

1500年前的三峡。 二、郦道元和《水经注》郦道元是一个忠于国家/忠心耿耿的人。汝南王元悦趁雍州刺史萧宝夤企图反叛之机,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去做关右大使,被拒.途中,萧宝夤派人把他和他弟弟道峻及两个儿子一同杀害。 郦道元是一个治学求真的人。他收集大量资料引书437种,辑录了碑刻350种左右,采录了不少民间歌谣,谚语方言,传说故事等,并分析研究,实地考察,寻访古迹,追根溯源。(学生根据故事评价郦道元其人) 《水经注》:1.是对《水经》的注释,注:解释说明。2.《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还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深厚的文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以上内容幻灯展示。) 让我们怀着对郦道元的崇敬之情来读《三峡》。 三、朗读训练 1.根据多媒体上的字音提示,学生自读课文,正音。 2.教师范读,生听、注意哪些地方的断句和你读得不页 2 第 同? A.清/荣/峻/茂 (单音词,一个字等于一个词,甚至等于一个句子的含义)

三峡郦道元(省一等奖优质课)

《三峡》教学设计(附:省优质课一等奖课堂实录) 学习目标: 1.借助课文页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感知课文内容。 2.能正确、顺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的奇丽风光。 3.学习本文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体味文章意境。 学习过程: (一)课前学习要求: 1.借助工具书和页下注,读准字音,准确、顺畅地朗读课文。 2.疏通文意,能用现代汉语说出文句的主要意思。 3.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多种途径搜集长江三峡、郦道元及《水经注》等有关知识。 (二)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 播放电视片《话说长江》有关“三峡”的片断,学生观看影片后,教师导入: 美丽的三峡的确让许多人为之陶醉,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三峡的俊美。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三)检查学生课前学习情况 1.学习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作者和《水经注》的材料,教师巡视; 2.提出课前学习中遇到的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小组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给老师。教师可以让学习小组以小字条的形式将问题记下交上来,然后到下一环节学生疏通文意的时候,再将问题交由大家讨论。 (四)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初步领略山水之美。 2.请2-3名学生配乐朗读课文,其他学生点评。 3.请大家齐读课文。 4.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教师有意识地参与一到二个小组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五)深入研读: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①作者是选取了哪些景物来展现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这些景物具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来回答。 ②作者在描绘景物时,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这样安排是否合理?请说说你的看法。2.把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抄下来,同时写上鉴赏性的文字。(体会用词简洁精当。)(六)课堂拓展 1.学生以导游身份介绍长江三峡雄伟壮丽景观。将学生分为四组,分别介绍三峡春、夏、秋、冬四季风光。 2.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三峡风光、三峡工程或与三峡有关的传说、故事等资料,并设计好本组的导游词。 3.学生讲述,屏幕上播放相应的三峡景观。 4.老师评价

三峡优秀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初二语文 课题:三峡(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2013年11月 26日 授课班级 初二(10) 授课教师 何兰芳 一、教材分析 《三峡》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八年级上册一共安排了两个文言单元。基本上是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古代散文和诗歌。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散文和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本文在第二个文言单元,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正面侧面、动静相结合的描写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七年级和八年级上一个单元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来疏通文意已能很好完成,但八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要赏析文章,尤其是写景散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是:在欣赏“语言之美”环节。为了较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我通过从赏析内容到写法再到意境,逐步深入,并在“语言之美”环节时举例,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领会课文内容,体会三峡风光自然美。 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学习正面、侧面相结合和动静相结合等描写方法。 3、通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深入学习文本后,概括出各段的景物特点,提高概括能力。 2、通过示例,能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分析、欣赏美文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讨论、合作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共同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2、逐步领略文本的美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3、多媒体课件和丰富的网上资料,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热爱阅读古代优秀散文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三峡风光自然美。掌握作品景物描写的方法。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字字珠玑的精美的语言的妙处。 2013年福州第四十中学 区级公开课教案

三峡阅读理解题(含答案)

《三峡》阅读理解题含答案 一、原句回答。 1、写出山的高峻、陡峭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从侧面渲染了山峰的高峻,江水的狭窄的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比较的方法表现夏日江水迅疾的句子: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或:朝发 白帝,暮至江陵。 4、表现了春冬三峡山水的美丽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飞溯其间。 5、文中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有珠联璧合、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有时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 有高猿长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二、回答问题。 1、第四段写秋景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2、由“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句可以想到李白的哪首诗中的哪两句?答:《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3、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夏、春、秋季的景物特色。 答:夏:险春:秀秋:凄 4、第三段写“高猿长啸”有什么作用? 答:突出秋天三峡的凄冷。 5、文章第一段总写三峡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6、文中写出了三峡江水的什么特点?李白有一首诗表达了与它相同的的情景,你能默写这首诗吗?(三峡的景色吸引了许多迁客骚人,三峡文化业源远流长,请写出关于三峡的两句诗。) 答:湍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7、“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俯视;“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溯其间”

是仰视。(提示:从视觉角度) 8、在三峡景物描写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对祖国河山雄伟秀丽景色的热爱赞美之情 9、文章描写了三峡美丽的风光,请你利用文中的词句,组成一幅对联。答:素湍绿潭三峡水,林寒涧肃秋日山。 10、给本文分为两层,概括各层大意及中心思想。 答:①写三峡两岸的山的特点②按夏、冬、春、秋的顺序,写三峡的水势。 主题: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壮丽风光。11、作者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 答: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是承水势的涨落安排,先写夏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再春冬合写,是因春冬风平浪静;最后写秋无水枯谷空,三峡内一片悲凉气氛,也是顺势而下,合情合理。12、文章2、3、4段分别写了三峡夏、春、冬、秋四季怎样的景色? 答:①写三峡夏天江水之大,水流之急 ②写三峡春冬水清、树荣、山高、草茂的奇丽景色 ③写三峡秋季晴初霜旦的凄清景色。 13、三峡的奇观数不胜数,且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各有不同的特点,对这些美丽的景观作者并未细加描绘,仅以寥寥数笔勾勒三峡的山势,这样叙写有何意? 答:作者重点写山势,突出其“连”而“高”的特点,为下文写长江的水势和江水两岸带来的四季不同的景色作了铺垫。

《三峡》优秀教案

《三峡》教案 教材分析 《三峡》一文中,作者首先干脆利落直接勾勒了三峡峰峦重叠的景观,再用或浓烈或淡雅的笔调,凝炼生动地描绘了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不过,无论写什么季节的江水,又都与三峡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山的特点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至于三峡的其他景观作者均未触及。所以,《三峡》是一篇以“山”为首,以“水”为纲,描述流经三峡的长江之水四季变化及其所带来的沿江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 教学目标 1、利用书中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掌握生字,学会翻译,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进而达到快乐背诵的目的。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诗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 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峡》。 二、三峡简介

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宜昌的南津关是其东端,四川奉节的白帝城是其西端,其间全长193公里。三峡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西陵峡以“险”著称,巫峡以“秀”见长,瞿塘峡以“雄”著称。 三、作者简介 郦道元(公元470——527年),南北朝时北魏著名的散文家、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不仅是地理学的重要著作,也是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散文名作。 四、初读课文 1、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 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襄(xiāng)陵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巘(yǎn) 长啸(xiào) 属(zhǔ)引哀转(zhuǎn) 2、辨明词义。 (1)通假字。略无阙处(通“缺”空缺);哀转久绝(通“啭”声音转折)(2)古今异义。 夏水襄陵(襄:冲上);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实在) (3)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如果) (4)重点词语。 重岩叠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衬托夏水顺流行船之快) 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 清荣峻茂(清:指水;荣:指树;峻:指山;茂:指草) 哀转久绝(绝:消失) 3、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沿//溯/阻绝。 (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教案(两课时)

《三峡》教案(两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3.引导学生在想像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文章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郦道元的《三峡》抓住了三峡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 2.拓展阅读法。选择与三峡有关的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三峡》图。 设计(一)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峡》。(板书文题) 设计(二)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来吧。 设计(三) 电视里不断报道三峡移民乔迁新居的消息,当你为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时,你可曾想追溯三峡的过去,一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呢?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走近她了。(板书文题)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 三、朗读课文,正确把握节奏,感受作品的音韵美 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①读准字音:

郦道元《三峡》袁枚《浙西三瀑布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 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乙)壬寅岁①,余游天台石梁。梁长二丈,宽三尺许,若鳌脊跨 山腰,其下嵌空。水来自华顶②,平叠四层,至此会合,如万马结队,穿梁狂奔。凡水被石挠必怒,怒必叫号。以崩落千尺之势,为群磥砢 ③所挡④,自然拗怒⑤郁勃,喧声雷震,人相对不闻言语。瀑上寺曰上 方广,下寺曰下方广。以爱瀑故,遂两宿焉。 (袁枚《浙西三瀑布记》,有删改)注:①壬寅岁: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②华顶:天台山峰名。③磥砢:石众多而乱的样子。④挡:阻挡推击。⑤拗怒:抑制怒火。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略无阙.处阙:______ (2)至于夏水襄.陵襄:______

(3)沿溯.阻绝溯:______ (4)良.多趣味良:______ (5)林寒涧肃.肃: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以爱瀑故,遂两宿焉。 3.甲文中,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夏水水流湍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乙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水势浩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4.甲文第四段中“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一句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 1.(1)同“缺”,空隙,缺口(2)漫上,冲上(3)逆流而上(4)很,甚(5)肃杀,凄寒 2.(1)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2)我因为喜欢这个瀑布的原因,就在两座寺都住了。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如万马结队,穿梁狂奔 4.侧面描写。烘托出三峡秋景萧瑟、凄凉的特点。

郦道元《三峡》教案(课时)

26、三峡 郦道元 备课者:郑时仁 目的要求: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全文。 5.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6.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案重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3.背诵课文。 ●教案难点 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奇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文字投影):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例如: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延绵,隐天蔽日的山势。 教案方法 1.诵读法。郦道元的《三峡》抓住了三峡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 2.拓展阅读法。选择与三峡有关的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具准备:U盘 课时安排:2课时 教案过程 第一课时 [教案要点]

初二上语文公开课《三峡》优秀教案设计

初二上语文公开课《三峡》优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积累实词和理解文意。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品味语言。 4.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感受三峡的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教学重点 积累实词、品味语言、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两个句子。 2.品味语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长江,我国最长的河流,全长6300多公里,流经四川盆地东缘冲开崇山峻岭,奇路奔流形成雄奇壮丽,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 欣赏“三峡风光”(多媒体展示),观察山与水的特点,说说你的感受。今天,我们就随着北魏的郦道元一起走进1500年前的三峡。 二、郦道元和《水经注》 郦道元是一个忠于国家/忠心耿耿的人。汝南王元悦趁雍州刺史萧宝夤企图反叛之机,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去做关右大使,被拒.途中,萧宝夤派人把他和他弟弟道峻及两个儿子一同杀害。 郦道元是一个治学求真的人。他收集大量资料引书437种,辑录了碑刻350种左右,采录了不少民间歌谣,谚语方言,传说故事等,并分析研究,实地考察,寻访古迹,追根溯源。 (学生根据故事评价郦道元其人) 《水经注》:1.是对《水经》的注释,注:解释说明。

2.《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还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深厚的文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以上内容幻灯展示。) 让我们怀着对郦道元的崇敬之情来读《三峡》。 三、朗读训练 1.根据多媒体上的字音提示,学生自读课文,正音。 2.教师范读,生听、注意哪些地方的断句和你读得不同? A.清/荣/峻/茂 (单音词,一个字等于一个词,甚至等于一个句子的含义) B.沿/溯/阻绝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三峡》语言的特点,简洁.语言简洁,表意十分丰富,郦道元不愧为擅写山水的大家。 3.学生练读 规则:不读破词义,不读断韵味。 4.指名读课文 四、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小组合作) 1.不会译的、拿不准的、有疑问的写在黑板上,或请老师帮写在黑板上。 2.全班讨论解疑。 实词积累:阙、沿溯、襄陵、疾、绝谳、飞漱、属引、传响 难解词义:峡:两山这间从水涧:夹在两山之间的水沟 悬泉:从山上流下的山泉,小的叫悬泉,大的叫瀑布。 (提示:借助注释加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重点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即“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两句合为一句,既精简了字词,又保持了愿意)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回清波,绿潭映倒影) 师总结:两句均为合叙句。 五、思考题

《三峡》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重庆市B卷中考题)

《三峡》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0年重庆市B卷中考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 -12题。 (15分) 三峡 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声泪沾袭。”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 分) (1)略无阙处 (2)至于夏水襄陵 (3)沿溯阻绝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1.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展现了三峡独具特色的山水美景,字里行间洋没着作者的赞叹之情。 B.文中“或王命急……不以疾也”一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回环曲折的特点。 C.第③段从俯视、仰视的角度描绘出三峡春冬之时清出秀美的景象。 D.本文语言凝练生动,句式骈散结合,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12.写景要抓住最物的特点,请说出“链接材料”与选文第④段分别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4分) 【链接材料】 滟滪①大如马,瞿塘②不可下;滟滪大如牛,瞿塘不可留;滟滪大如幞,瞿塘不可触…… (节选自《乐府诗集》) [注]①[滟(yàn)滪(yù)]瞿塘峡口的一个巨大礁石,枯水期露出水面 时如牛马般高大。 ②[瞿(qū)塘]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③ [幞(fú)]古代男子束发用的头巾。 答案: 二115分) 9.(1)分江口时联”(空障,缺口),(2)中上(漫上) (3)逆流而上

《三峡》公开课教案

《三峡》公开课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虚实词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 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 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它迭出 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 峡》。(板书文题) 二、 自学质疑 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和《精讲精练》,初步理解文意。 (1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词语。①读准字音: 阙 g 聲嶂 £ zh-cmg J 睡月 ■ 沿拗如G 素湍 C *■ 绝雳< yan ) 曙 飞锻(鈕0 ■ 长啸C TCI M V- M (zh.Li> 弓 I 哀转Czh.皿口7 ②辨明词文 通假字:略无辱处<通“缺J 空缺 哀号久绝〔通':曙S 声 音转折) 古鸟异文二主要了解在具体语境中所表达的古文: 至于超水寧陳,沿溯阴绝龙冲 清東峻茂:艮叢趣味(:真,实在7 一词參文:' 丄[克三峡七百里中(在》 冃I 直非亭午夜分C 如果》 車点;司语: 重岩睡嘻£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牢遡阻绝〔沼: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集吝■御凤〔牟奔马,衬托貝水顺流行舟之快J 事石绿淳匚素:白芭的;惴:急流;畚流溅起的雪白浪花亠 素诂、绿淳,一动 -静) 曰冶倒毕C 回清:动宾短语+回錠着清波a 倒影:动宾短语.倒映着影子) 请亲畋康:四字并列+濟,垢水;荣t 指树;峻,指山;茂躺草Q 盘孱入龜C 转十婉餐;维,悄失〉 ? *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㈠、根据文章想象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 整体布局的巧妙。

郦道元《三峡》刘基《活水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选文,完成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木多枫、多松。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①居之。有泉焉。 其始出石罅②,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③为小渠,冬夏不枯。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华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④白野公恒⑤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⑥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深爱之也。 (选自刘基《活水源记》,有删节) (注释)①奎上人:人名。②石罅(xià):石头裂缝、缺口。③浸:渐渐地。④秘书卿:官名。⑤恒:常常。⑥群动:各类动物。 225.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涓涓然.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 B.有泉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C.其上.曰金鸡之峰苔痕上.阶绿(《陋室铭》) D.名.之曰活水源有仙则名.(《陋室铭》) 226.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 227.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 228.两文都是首段写山,次段写水。(甲)文中写夏水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乙)文结尾作者抒发感想,表示他爱这“活水源”的三个特点。其中

《三峡》优质课教案

三峡》优质课教案 执教者:王永涛 单位:漯河市源汇区空冢郭乡初级中学

《三峡》优质课教案 教材分析:《三峡》一文选编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 26 课,是本单元描写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之一,体现了本单元的单元特色。该文节选自《水经注》,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它以简洁凝练、富有概括力的语言,简单勾勒了三峡峰峦重叠的景观,并用浓墨重彩描绘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如夏季的水流迅疾,春冬的清澈明丽,秋季的凄凉肃杀。文章富有诗情画意,朴素自然,意味隽永,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抒发了作者对三峡的赞美之情和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把握文意,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感知三峡之美,体会作者欣赏大美山水,与自然山水为知己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把握三峡景物特点。 2.引导学生感知三峡之美,体会作者欣赏大美山水,与自然山水为知己的情怀。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多种形式诵读,在读中悟,在读中赏。 2.合作探究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合作中成长。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文言文水平参差不齐,对一些特殊用法的文言词汇难以做出正确的理解,导致在理解文意上还有一定的障碍,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让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自己疏通文意,同时对课文中某些词句的翻译理解,还需要老师的指导。至于朗读的指导、品析语言等重点环节,更需要老师通过多种手段、不同角度的引导点拨,以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由于我们面对的是农村学生,学生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够宽阔,对三峡的了解不多,因而在课前老师应提醒学生收集三峡的相关资料,以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主动参与学习交流。 教学设想: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想体现一种新的文言文教学思路。教师在课前做好教学设计,准备好教学资源(PPT 课件),采用现代教育技

郦道元三峡教案精选版

郦道元三峡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

《三峡》教案 刘霞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鉴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峡》。(板书文题) 二、自学质疑 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和《精讲精练》,初步理解文意。 (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①读准字音: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㈠、根据文章想象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组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选几位同学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1段重点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 学生齐读第1段,想像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三峡美景。 2.学生明确:第2、3、4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第2段写夏季三峡情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突出大水猛涨。“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 学生齐读第2段,想像江水浩荡、日行千里的画面,感受其奔放美。

三峡课内阅读专项训练附答案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 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早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 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 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本文选自《水经注疏》,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2、注音 阙(que)叠嶂(zhang)曦月(xi)襄陵(xiang)沿溯(su)素湍(tuan)绝巘(yan)飞漱(shu) 长啸(xiao)属引(zhu)哀转(zhuan) 3、重点字词的翻译 略无:毫无阙:通“缺”中断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襄陵:漫上丘陵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虽:即使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疾:快 素湍:白色的激流绿潭:碧绿的深潭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献:极高的山峰飞漱:激流冲荡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霜旦:下霜的早晨属引:接连不断 4、重点句子的翻译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从三峡全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天洪水暴涨满上山冈的时候,上行还是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 或王命急宣,有时早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早晨坐船从白帝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多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者疾风,也不如它快.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谭,回旋着清波,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每到秋天初晴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凄凉和寂静,常常有高处的猿猴 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在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 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5区分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沿溯阻绝自三峡七百里中回清倒影 绝献多生怪柏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清荣峻茂 哀转久绝 理解性填空[/B] 1、作者大笔勾勒磅礴地理三峡全景的四句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描写三峡两岸群山巍峨绵亘,夹江对峙的壮丽景色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第一段中正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侧面写山之高的句 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第2段中描写江水凶猛和急速的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早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长江三峡教案

长江三峡教案 导读:课文题解 长江三峡雄伟壮观,变幻多姿,具有神话般的魅力。我国古代文人曾留下许多吟咏三峡的脍灸人口的诗文。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李白的《上三峡》、《朝发白帝城》、白居易的《初入峡有感》等,都是盛赞长江三峡的名篇。作者刘白羽在幼年时期就熟读过一些描写长江三峡的作品,一心想从大江顺流而下,领略三峡美妙风光。1960年11月中旬,他如愿以偿,从重庆乘“江津”轮驶往武汉,历时三日。他的散文《长江三日》记述了这一航程,并描绘了沿途景色。课文所写的是《长江三日》中的第二日,因所写内容为穿行三峡时所见的瑰丽奇特的景象,故编者将课文题目定为《长江三峡》。课文简析课文以激越奔放的感情,运用抒情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长江三峡雄伟、瑰丽、险峻的山川景色,热情地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不畏艰险、奋勇直前的革命精神,并启示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一条前进途径,就能战胜困难险阻的生活哲理。 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航行三峡总的感受。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描写瞿塘峡的雄伟险峻。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描绘巫峡神奇绮丽的动人姿态。 第四部分(第6—9自然段),写西陵峡的凶险和作者的实际感受。 全文以“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这条思想线索贯串全

文,统帅全篇,这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特点提示 本文即写了三峡水陡,流急、滩险的共同特征,又写了三峡各自的特点,写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不同特点又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如对瞿塘峡的描写,则从正面写它的形、声、色、势以壮其观;对巫峡的描写,则多采用贴切的比喻以状其秀;对西陵峡的描写,则通过“江津号”的艰难行进和上行船的小心翼翼从侧面来突出其险。除了挥酒自如地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作者还大量引用民歌、民谣、民间传说来扩展意境。这些引用不仅充实了文章内容,增加了历史知识,而且把读者带进了神妙奇幻的境界。尤应注意的是,作者在写景状物的同时,托物言志,使文章寄寓了深刻的思想,给人以启迪。以上几个特点使这篇散文达到诗情、画意、哲理的完美结合。 问题思考 作者在叙写西陵陕这一节江流虽险,却流传着无数优美的传说时,为什么重点表达了对屈原和王昭君的怀念之情? 解题思路 因为这里是屈原和王昭君的故乡,这两个人在历史上有过贡献,屈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王昭君因促进民族团结而为后人所怀念。这里作者所发的不是一般的思古之幽情,而是提示了这样的一个生活哲理:凡是在历史上有过功绩的为人民作出过贡献的人物,他们的形象将永该在世世代代人民的心中。

三 峡(郦道元)教学设计

三峡(郦道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去过三峡的同学,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 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 正音: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襄(xiāng)陵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巘(yǎn) 长啸(xiào) 属(zhǔ)引哀转(zhuǎn) 三、研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 朗读停顿训练重点: 第1自然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讨论: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第2自然段 至于/夏水矿襄陵[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 沿//溯/阻绝[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讨论:“沿溯阻绝”,朗读的时候怎样停顿,才能把意思传达得更准确? 第3自然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 [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讨论:“清荣峻茂”,朗读时该怎样停顿才能准确传达文意? 第4自然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畅读全篇。 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妙处。 讨论: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有什么特点? 五、品读课文,

郦道元《三峡》柳宗元《游黄溪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古文阅读,完成7~10题。(共14分)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自郦道元《水经注》) 乙 黄溪距州治七十里,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祠之上,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其缺者为崖峭岩窟。水之中皆小石,平布黄神之上。揭水①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其略若剖大瓮,侧立千尺。溪水积焉,黛蓄膏渟②。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石皆巍然,临峻流,若颏颔龂腭③。其下大石杂列,可坐饮食。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方东向立。自是又南数里,地皆一状,树益壮,石益瘦,水鸣皆锵然。又南一里,至大冥之川。山舒水缓,有土田。(选自柳宗元《游黄溪记》,有删节) 【注】①揭水:撩起衣服,涉水而行。②黛蓄膏渟(tíng):溪水积在潭里,乌光油亮,像贮了一瓮画眉化妆的油膏。③龂(yín)腭(è):龂,牙根。腭:牙床。 7.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或短语。(4分) (1)略无阙处: (2)飞漱其间: (3)两山墙立: (4)其下大石杂列: (5)方东向立: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5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 9.乙文运用丰富的写作手法描绘沿途所见黄溪风光,请分析“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所采用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效果。(3分) 10.请选出下列选项中对甲乙两文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2分)() A甲文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视觉的角度,正侧面描写结合,刻画出三峡两岸山石的高窄。 B甲文通过猿猴哀转啸叫的描述,并引用渔人的歌,共同体现出三峡凄清的氛围下人与动物处境的凄凉。 C乙文作者在描摹景物的过程中直接流露出自己对景色的情感,例如“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树益壮,石益瘦,水鸣皆锵然”。 D乙文像甲文一样,也采用总起的方式,先介绍对象的整体面貌,而后再选择不同的角度和内容做具体描绘,思路清晰,秩序井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