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局解实验报告

腹股沟局解实验报告
腹股沟局解实验报告

腹股沟局解实验报告

解剖腹股沟区设计性试验

一解剖腹股沟区的程序

1. 解剖腹外斜肌腱膜先修结腱膜表面的筋膜,观察腱膜纤维走向。在髂前上棘与耻

骨结节之间寻认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向下反折增厚形成的腹股沟韧带。在耻骨嵴外上方,找

出男性的精索或女性的子宫圆韧带穿出腹外斜肌腱膜处,此即腹股沟管浅环处所在。剖开

精索外筋膜至腹股沟浅环的边缘,观察浅环的形态,修洁浅环的内外侧脚,以及位于浅环

外上方的脚间纤维。提起精索,观察位于后方的腹股沟韧带内侧端腱纤维自耻骨结节向内

上方形成的反转韧带,纤维融合于腹直肌鞘前层。

检查已做的腹外斜肌腱膜下的横切口,自此切口的内侧端至腹股沟浅环内侧脚的内侧

切开腹外斜肌腱膜,注意勿切损腹股沟管浅环的内侧脚。向下外翻开腹外斜肌腱膜,显露

腹股沟管,找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精索。分离并提起精索,以其为标志辨认:(1)腹股沟管,即容纳精索的部位;(2)腹股沟管后壁,即精索后方的腹横筋膜与联合建;(3)精索外侧端的前面被腹内斜肌起始部所覆盖。

2. 解剖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下部修洁腹内斜肌表面的筋膜,验明起自腹股沟韧带外

侧1/2的腹内斜肌下部纤维,在精索(或子宫圆韧带)上方找出其下缘的纤维与腹横肌下

缘的纤维呈

弓状走行,越过精索走向其后内方。提起精索,在腹股沟管后壁内侧份观察两肌纤维

彼此融合形成腹股沟镰(联合腱),并至精索的后方,止于耻骨梳内侧份,成为加强腹股

沟管后壁的一部分。修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下缘,观察其发出的部分肌纤维随精索下行,共同形成提睾肌。

约在髂前上棘内侧2.5cm 处,于腹内斜肌表面找出髂腹下神经,将其修洁至穿出腹外斜肌腱膜处。

3. 解剖腹横筋膜沿附着点切开腹内斜肌起始部并向上翻起,用手指将精索游离后,

提起精索,观察腹横筋膜。约在腹股沟韧带中点的上方一横指处,腹横筋膜包绕精索呈漏

斗状向外突出,随精索下降形成精索内筋膜。此漏斗状突出的开口即腹股沟管深环(腹环)。切开此筋膜可见输精管、睾丸血管通过腹股沟管深环(腹环)。

4. 观察腹股沟管的内容翻开腹外斜肌腱膜后,在男性标本找出精索,在精索的前上

方找到髂腹股沟神经,随精索穿出腹股沟浅环。在精索的后内方找出生殖股神经生殖支,

与精索伴行穿出腹股沟浅环。在女性标本找出子宫圆韧带,追踪至腹股沟浅环为止。

5. 观察腹股沟三角再腹股沟深环内侧,分开腹横筋膜深面,找出腹壁下血管,可看

见由腹壁下血管、腹直肌外侧缘和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即腹股沟三角。

二主要内容

1. 腹股沟区层次结构

(1)腹外斜肌膜:腹外斜肌腱膜的纤维走向与及纤维走向相同,在耻骨嵴外上方形

成一个三角裂隙,男性有精索通过,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此即腹股沟管浅环。腹股沟

管浅环外下部的纤维称为外侧脚,止于耻骨结节;内上部的纤维称为内侧脚,止于耻骨联合。在腹股沟浅环外上方,连接内侧脚与外侧脚的纤维束称为脚间纤维。外侧脚处有部分

纤维经精索深面向上内反折至白线,称为反转韧带。腹股沟浅环由外侧脚、内侧脚和反转

韧带共同围成,正常人的腹股沟管浅环可容纳一小指尖。

(2)腹内斜肌与腹横肌:在腹股沟区,腹内斜肌与腹横肌分别起自腹股沟韧带的外

侧1/2与1/3,两者的肌纤维都向内下行走,下缘构成弓状,越过精索前、上方,在其

内侧都折向后方,止于耻骨结节。在手术和尸体解剖中,发现腹内斜肌下缘弓多为肌肉,

甚至少形成腱膜;而位于深面的腹横肌下缘多为腱膜结构,称腹横腱膜弓。此腹横腱膜弓

在各类疝修补术中是修补的基本用物,有极重要的临床意义。有约5%的病例,腹横腱膜

弓与腹内斜肌下缘腱膜结构在精索内后侧互相融合,形成联合肌腱或称腹股沟镰,止于耻

骨结节。

(3)腹横筋膜:在腹股沟区,腹横筋膜外侧与腹股沟韧带,内侧与耻骨梳韧带相连。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2cm 处,腹横筋膜有一卵圆状裂隙,即为腹股沟内环。精索由此通过,腹横筋膜向下将其包绕,成为精索内筋膜,腹横筋膜在内环内侧增厚

致密,形成凹间韧带;而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则覆盖股动静脉,并随伴至股部,形

成股鞘前层。

(4)神经

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

(5)腹膜外组织又称腹膜外筋膜外脂肪,位于腹横筋膜与壁腹膜之间。腹股沟区此

层的脂肪组织较多,并与腹膜后间隙的脂肪组织相连续。腹膜外组织内有髂外血管发出的

腹壁下血管和旋髂深血管。

腹股沟三角是由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缘和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围成的三角形区域,

是腹前外侧壁的一个薄弱区。腹壁下动脉为腹股沟管深环与腹股沟三角的分界结构,也是

手术中鉴别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的重要标志之一。

(6)壁腹膜在脐以下,腹前外侧壁的壁腹膜形成五条皱襞:位于正中显得为脐正中襞,其中有脐正中韧带;位于脐正中襞外侧者为脐内侧襞,内有脐动脉索;最外侧者为脐

外侧襞,其中有腹壁下血管。在腹股沟韧带上方,脐外侧襞的内外侧,分别为腹股沟内外

侧窝,是腹前壁的薄弱部位。腹股沟内侧窝的位置相当于腹股沟三角,腹股沟外侧窝的尖

对向腹股沟深。

2. 腹股沟管

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1/2的上方由外向内下斜行的肌肉筋

管有4个壁及内外两个口。管的前壁为腹外斜肌腱膜,在外侧1/3处有腹内斜肌的起

始部,后壁为腹横筋膜,在内侧1/3处有联合腱,上壁为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内口为腹环,外口为皮下环。

三临床意义

腹股沟疝

以后逐渐下降,同时在未来的腹股沟管内环处带动腹膜、腹横筋膜以及各层肌肉径腹

股沟管逐渐下移,并推动皮肤而形成阴囊。随之下移的腹膜形成一鞘状突,而睾丸则紧贴

在鞘状突的后壁。鞘状突在婴儿出生后不久,除阴囊部分成为睾丸固有鞘膜外,其余部分

即自行萎缩闭锁而遗留一纤维索带。如环不闭锁,就可形成先天性斜疝,而未闭的鞘状突

就成为先天性斜疝的疝囊。有时,未闭的鞘状突只是一条非常细小的管道,则在临床上并

不表现为疝,仅形成交通性睾丸鞘膜积液。如果鞘状突下段闭锁而上段未闭,也可诱发斜疝;如两端闭锁而中段不闭,则在临床上表现为精索鞘膜积液。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略晚,鞘突闭锁也较迟,因此,右侧腹股沟疝较为多见。

后天性斜疝较先天性者为多,其发病机理则完全不同。此时,腹膜鞘状突已经闭锁,

而有另外新的疝囊形成,经腹股沟所引起的。它是因为腹股沟区存在着解剖上的缺陷所致,即腹股沟管区是腹壁薄弱区,又有精索通过而造成局部腹壁强度减弱,但主要

是发育不良或腹肌较弱而腹横肌与腹内斜肌对内环括约作用减弱,以及腹横肌弓状下

缘(或为联合肌腱)收缩时不能靠拢腹股沟韧带,均诱发后天性斜疝。二、腹股沟直疝:腹股沟直疝绝大多数属后天性,主要病因是腹壁发育不健全、腹股沟三角区肌肉和筋膜薄弱。老年人因肌肉萎缩退化,使腹股沟管的间隙变得宽大,同时腹内斜肌、腹横肌和联合

肌腱的支持保护作用也减弱,当有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或排尿困难而致腹内压增高时,

腹横筋膜反复遭受腹内压力的冲击,造成损伤、变薄、腹腔内脏即逐渐向前推动而突出,

形成直疝。

直疝与斜疝的区别

腹股沟斜疝在很多方面都是与直疝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发病年龄: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直疝多见于老年人。

2. 回纳疝块后压住疝环:斜疝可不再突出;直疝的疝块仍可突出。

3. 疝块外形:斜疝的疝块为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直疝的疝块为半球形,基

底较宽。

4. 疝突出途径:斜疝是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直疝是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入阴囊。

5. 精索与疝囊的关系:斜疝发生时,精索在疝囊后方;直疝

者精索是在疝囊的前外方。

6. 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斜疝的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直疝的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的内侧。

7. 嵌顿机会:斜疝发生疝嵌的机会较多;直疝发生嵌顿的机会极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