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受伤现场救护方法

人员受伤现场救护方法
人员受伤现场救护方法

现场救护方法

一、现场救护的应急程序

(一)现场救护的目的:

1、维持、抢救伤病员的生命;

2、改善病情,减轻病员痛苦;

3、尽可能防治并发症和后遗症。

伤害或急症发生后,在场人员应立即进行现场急救,并通知驻地医生和施工现场的值班干部。

(二)人员受伤现场救护的应急程序:

1、在生产现场一旦发生人员受伤事故,伤者或目击者应立即大声疾呼“受伤了”,同时赶赴报警点发出急救信号,并报告值班干部(如果有值班医生,应立即通知)。

2、用电话、对讲机与120急救中心或医院联系,通报伤者情况、出事地点、时间,要求医院做好急救准备,必要时马上出动救护车。

3、单位应急小组人员(含医生)立即赶到受伤现场,必要时启动车辆做好护送准备。

4、检查受伤情况并采取必要的救护和有针对性的急救措施。

5、运送伤员去医院。运送人员在途中要与急救小组时刻保持联系,随时报告伤者的病情和具体位置。

6、基层干部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三)现场救护的一般原则是:

1、先确定伤员是否有进一步的危险,立即使伤病者脱离危险区。

2、先救命后救伤,沉着、冷静、迅速地对危重病人给予优先紧急处理。

3、最大限度地争取快速投入救护的时间。

4、搬运伤病员之前,应将骨折及创伤部位予以相应处理,保留离断的肢体或器官,如断肢、断指等。

5、对呼吸、心力衰竭或停止的病人,应清理呼吸道,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或胸

外心脏按压。

6、控制出血。

7、考虑是否有中毒的可能性。

8、如必要时,尽快寻找援助或送医疗部门。同时,加强运送医院途中的监护。

在伤病员较多的情况下,应首先判断病情轻重。在一般现场急救中,应首先抢救危重病人,然后再处理较轻病人。

二、外伤的现场急救

(一)外伤现场急救处理的基本项目

1、进行紧急临时止血:利用现场能够达到止血的一些日常用品如手帕、毛巾、衣服撕成的布条等,包扎出血伤口的近心端,直到停止血流。止血后,要记住时间,每30分钟可进行松绑1~2分钟,将伤员迅速送医院处理。

2、对伤口进行临时包扎:用急救包内的包扎材料进行包扎。在无包扎材料时,可就地取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进行现场包扎。

3、对骨折处做临时固定:就地取材,用木板、桌椅腿、竹片、树枝等对伤员进行临时固定。如果没有合适的材料时,也可以利用躯干固定上肢,用一侧健肢固定另一侧伤肢。只有进行适当的固定之后,才能把伤员转送医院。

4、抗休克处理:发生休克的人多会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冰冷、额部出冷汗、脉搏细弱、呼吸浅快或失去知觉等症状。急救时,应迅速将伤员平卧、保暖,查看伤情,及时进行止血、包扎、固定伤肢、减少疼痛等处理。也可以针刺人中、十宣、百会、内关、中腕、足三里、合谷等2~3个穴位。

5、解救窒息:引起窒息和呼吸困难的原因很多,在现场抢救伤员时,应根据各种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要尽快清除堵塞于呼吸道中的异物。用手将泥土、血凝块等异物取出,紧急情况下可进行口对口吸痰。发生呼吸停止时,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对胸部创伤伤员,禁止采用压胸人工呼吸法,急救时应用口对口(或口对鼻)人工呼吸法。对呼吸困难或有可能窒息的伤员,一般不宜采取平仰卧位。应根据伤情,采取半卧位或侧卧位,以防加重呼吸困难。对开放性气胸者,应立即用大纱布铺于伤口上,加压包扎,勿使漏气。

6、人工呼吸急救方法

1)口对口人工呼吸法:

施行人工呼吸前,应迅速将伤者身上妨碍呼吸的衣领、上衣、腰带等解开,并迅速取出伤者身上妨碍呼吸的食物、血块、黏液等,以免堵塞呼吸道。

做口对口人工呼吸时,应使伤者仰卧,并使其头部充分后仰,用一只手托在伤者颈后,使鼻孔朝上,以利呼吸畅通。

口对口人工呼吸法操作步骤如下:

(1)使伤者鼻或口紧闭,救护人员深吸一口气后,紧贴伤者的口鼻

向内吹气。

(2)吹气完毕,立即离开伤者的口鼻,并松开伤者的鼻孔或嘴唇,

让他自己呼气,为时3秒。如发现伤者胃部充气鼓胀,可一面用手轻

轻加压于腹部,一面继续吹气换气;如果无法使伤者张开嘴,可改用

口对鼻人工呼吸法。

2)胸外心脏挤压法

胸外心脏挤压法是伤者心脏停止跳动后的急救方法。做胸外心脏挤压时,应使伤者仰卧在较结实的地方,姿势与口对口人工呼吸法相同,操作方法如下:(1)救护人员跪在伤者一侧或骑在其腰部两侧,两手相叠,手掌根

部放在心窝上方(胸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处)。

(2)掌根用力垂直向下朝脊背方向挤压,压挤心脏里面的血液,对

成年人应压陷3~4cm,以每分钟挤压60次为宜。

(3)挤压后掌根迅速全部放松,让伤者胸部自动复原,放松时掌根

不必完全离开胸部。当伤者一旦呼吸和心脏跳动都停止了,应及时进

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法,每次吹气2~3次,再挤压1

0~15次,吹气和挤压的速度都应慢慢提高。

三、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常用灭火器按外形分为手持式和车推式两种。

手持式灭火器的分类

按使用灭火器的种类分为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等,其中以干粉灭火器最为常用。

使用时,将灭火器提到起火地点,拔去保险销,将喷嘴对准火源压下压嘴阀,即可将干粉喷出。

1、干粉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1)该灭火器筒内充装的是磷酸铵盐(A、B、C)干粉,以及作为驱动力的氮气。可扑灭固体易燃物(A类)、易燃液体及可溶化固体(B类)、易燃气体(C类)、和带电器具的初起火灾。

2)拔出黑色环状保险销。

3)将灭火器喷口对准火焰根部,按下压把,灭火器喷嘴就会喷出粉雾状灭火剂,迅速将火扑灭。

4)使用时喷嘴与火的距离要近些,最好不要超过2米,否则,药粉不能完全发挥作用。

5)灭火器要放在醒目易取的地方,以免发生火险时,手忙脚乱,延误扑救时机。

6)要避免潮湿、雨淋、烘烤或者腐蚀性的环境。

7)要经常检查压力表显示的压力是否正常,有问题要及时检修。

8)灭火器一经喷射使用后,必须重新充装药剂,方能再次有备无患。

2、车推式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车推式灭火器,它由车体、桶身、阀门、喷枪等构成。

通常车推式灭火器由两人共同操作,一人推车,一人灭火。使用时,将灭火器推到起火地点,一人将灭火器阀门打开,一人将胶管喷枪展开对准火源根部喷射。

3、灭火常识

1)怎样拨打火警电话

发生火灾不要惊慌失措,要保持镇静,火警电话号码119要记清。手机请拨63845119。

报警时需要讲清的内容

(1)火警电话打通后,应讲清楚着火单位,所在街道,门牌或乡村

的详细地址。

(2)讲清起火部位,燃烧物质和燃烧情况。有没有爆炸物品和毒气

泄露?有没有被困或受伤人员?

(3)报警人要讲清自己姓名,电话号码。

(4)报警后要派专人到路口等候消防车到指引消防车去火场的道

路,以便迅速,准确到达起火地点。

2)电器线路着火

电器或线路着火,要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或气体灭火器灭火,不可直接泼水灭火,以防触电或电器爆炸伤人。

四、空气呼吸器的使用方法

便携式正压空气呼吸器的结构

便携式正压空气呼吸器分为5部分:储存

压缩空气的气瓶、支承气瓶和减压阀背托

架、安装在背托架上的减压阀、面罩和安装

于面罩上的供气阀。

使用前缓慢打开气瓶阀,随着系统压力上升,报警器会发出短暂哨音,如果报警器没有发出声响表明报警器失灵,在使用时应特别关注气瓶压力的变化。气瓶阀完全打开后,检查压力表上的读数值,其值应在28——30MPa之间,关闭气瓶阀门,观察压力表的读数。在5分钟内压力下降值不大于0.583MPa,表明其中压力系统气密性良好。

使用时气瓶背在身后,拉紧肩带、系牢胸带。

带面罩将面罩上的长脖带套在脖子上,面罩跨在胸前。一手握住面罩的进气口,另一只手抓住面罩系带。由下向上戴或由上向下戴,不要让头发或其他物体压在面罩的密合框上,然后收紧系带。用手掌堵住进气口,检查面罩的气密性,深吸一口气,面罩内就会产生负压,这时面罩体就会向人体面部移动,人就会感到呼

吸困难。证明面罩的气密性好,可以使用,系带不必收得过紧,以于面部贴合良好,且面部感觉舒适为合适。然后马上打开气瓶阀门,连结供气阀和面罩进气口就可以正常呼吸了。

在使用过程中,应随时观察压力表的指示数值,当压力下降到5-6MPa时,应及时撤离现场。同时报警器也会发出报警声响,提醒使用者及时撤离现场。

创伤现场急救.

创伤现场急救 现场急救,是指对职工在工作现场进行生产活动时,因某种不安全的因素而导致的事故,采取应急救治。其目的是防止伤情的扩展,减轻受害者的痛苦,以利于安全生产。因此,矿山企业应利用各种途径,普及职工现场急救知识,如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请富有急救知识的医师讲课、派有经验的医生到生产一线宣传急救知识等,不断提高职工现场急救能力,当现场有人发生创伤时,能正确而又稳妥地进行急救。 一、伤口简易包扎止血法 职工在现场发生创伤出血,应用绷带(或手巾、手帕)在动脉血管上部(近心端)进行缠绕加压法止血,或用手指指压法止血及用止血带进行止血。待医生到来后再进行处理。 二、骨折固定法 (一)四肢骨折的固定法 (1)小腿骨折,在两踝、两小腿中段和两膝三个部位,利用腱肢拼拢固定。大腿骨折时除采用小腿骨折固定方法外,还对两大腿上段、髋部分别用3—5条布条或皮带分段扎紧固定。 (2)利用木板或棍条代用夹板固定,夹板的长度必须超过骨折肢体两个关节的长度。 (二)脊椎骨折的固定法 在担架上铺好棉被(或代用被袄),在相当于脊椎损伤的部位,放置一个小枕头,然后用手托搬动法将伤员平稳搬移到担架上,使骨折的脊椎正好放在枕头上,使伤员脊椎保持在伸展位。再用布条或皮带将肩、胸、腹部、臀、两膝部紧系在担架上,使胸腰段脊柱固定不动,防止脊椎二次损伤,送往医院治疗。 (三)颈椎骨折的固定法 由三人协同搬运,即一个固定头部,托住下颌和颈部,保持头部在正中位。另两人托起肩背、臀和下肢,步调一致地将伤者平放在担架上,颈部两侧各用小枕头(也可用衣服折叠)将胸腰部、髋臀部、两膝部塞紧,再用皮带紧固定在担架上,有效地防止搬运时臀部摆动增加出血和加重出血休克。 三、人工呼吸法 人工呼吸法适用于触电休克、溺水、有害气体中毒窒息或外伤窒息等引起的呼吸停止、假死状态者。如果停止呼吸时间较短,都能采用人工呼吸方法进行抢救。 (1)施行人工呼吸方法前,先应将伤者运送到安全、通风良好的地点,解开领口,放松

受伤人员现场救护方法

受伤人员现场救护方法 1 机械伤害应急方案 1.1 止血方法:用纱布覆盖伤口,再用绷带或其它布包扎,如果四肢或头部动脉出血,可以用手指用力压迫血管靠近心脏的一端来止血; 1.2 断指(趾)处理:手指或脚趾切断,千万不能用水清洗断指(趾),应将断指(趾)用干尽的布包好,放到塑料袋内,最好将此塑料袋放在另一个装有冰块的塑料袋中,不要让冰块直接接触断指,然后迅速送往医院。 2 高处坠落伤害应急方案 2.1 搬动处理:高处坠落的伤员不能盲目搬动,否则容易造成高位或四肢瘫痪,造成终身残疾或死亡。搬动时不能扭动伤者身体,也不能在担架上垫软物,以免加重损伤; 2.2 检查要求:人员严重撞击或跌落后在没有外伤或疼痛感觉的情况下也要到医院检查,以防止有内伤。 3 触电事故应急方案 3.1 使触电者脱离电源:一旦有人触电,应立即断开电源开关;如果电源开关距离远,可用绝缘工具(干木棍、绝缘棒等)将电线挑开或用绝缘刀斧砍断电源线。如果触电者在高处,还要采取防坠落措施; 3.2 抢救办法:人触电后可能出现“假死”,这时不能中断抢救,可以先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然后立即送往医院急救。 4 烧伤、化学品灼伤应急方案 4.1 烧伤或烫伤后应用大量的冷水冲洗降温,一边冲水、一边小心脱下衣服,必要时可用剪刀剪开,如果被烧部位出现水泡,不要挤破; 4.2 化学性灼伤,要坚持用流动的清水将化学品冲洗,以减少皮肤进一步损害。 5 急性中毒应急方案 5.1 事故发生区域的人员应尽快撤离将病人转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脱去污染衣物。迅速用大量清水和肥皂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同时要注意保暖。眼内污染者,用清水至少清洗10分钟; 5.2 对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实施人工呼吸(急性中毒人员不宜)和胸外心脏按压,有条件的可肌肉注射呼吸兴奋剂; 5.3 出现食物中毒症状,应喝大量的洁净水以稀释毒素,用筷子或手指头伸向喉咙深处刺激咽后壁,进行催吐,紧急就医;了解与病人一同进餐的人有无异常,并告知医生; 5.4 拨打120电话迅速将其送往医院。 6 人工呼吸法(对非头、颈、胸、背部导致呼吸心跳中止者) 6.1 首先解开伤者的衣领、清除口、鼻的堵塞物,让伤者仰面躺好,一只手的手掌按住伤者前额将伤者头部向后仰,使呼吸道畅通;

现场救护程序及原则

现场救护程序及原则 一、迅速判断事故现场的基本情况 在意外伤害、突发事件的现场,面对危重病人,作为“第一目击者”首先要评估现场情况,通过实地感受,眼睛观察、耳朵听声、鼻子闻味来对异常情况做出初步的快速判断。 1.现场巡视 (1)注意现场是否对救护者或病人造成伤害。 (2)引起伤害的原因,受伤人数,是否仍有生命危险。 (3)现场可以利用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以及需要何种支援,采取的救护行动等。 必须在数秒钟内完成。 2.判断病情 现场巡视后,针对复杂现场,需首先处理威胁生命的情况,检查病人的意识、气道、呼吸、循环体征、瞳孔反应等,发现异常,须立即救护并及时呼救“120”或尽快护送到附近急救的医疗部门。 二、呼救 1.向附近人群高声呼救 2.拨打“120”急救电话 (1)电话中应说明:伤员人数、大概病情及本人的姓名、身份、联系方法。(2)发现伤员所在的确切地点,尽可能指出附近街道的显著标志。 (3)病人目前最危重的情况,如昏倒、呼吸困难、大出血等。 (4)现场已采取的救护措施,如止血、心肺复苏等。 注意:不要先放下话筒,要等救援医疗服务系统调度人员先挂断电话。急救部门根据呼救电话的内容,应迅速派出急救力量,及时赶到现场。 三、排除事故现场潜在危险,帮助受困人员脱离险境 四、交通事故需保护事故现场 在事故现场周围放置三角形警告标识,指派专人指挥交通。 将出事汽车引擎关闭,拉紧手刹,并用石块固定车轮。 禁止用火或抽烟。即使夜间,也只能凭手电筒或车灯处理事故现场。 一般不随意把伤员移出事故现场,但若伤员处于潜在危险之中或伤情急迫,应迅速施救,伤员出事位置要作标记。 巡查四周有无被撞击而抛出车外的人,若有,应妥善处置。 切勿接触有电流、电线的车辆及物体。 小心保管伤员的财物,清点登记,并找旁证人签字。 五、伤情检查及伤员分类 1.伤情检查 要有整体观,切勿被局部伤口迷惑,首先要查出危及生命和可能致残的危重伤员。 ①生命体征 判断意识——呼唤伤员,轻拍其肩部,10秒钟内无任何反应可视为昏迷。如表情淡漠,反应迟钝,不合情理的烦躁都提示伤情严重。 对意识不清者不要随便翻动,以免加重未被发现的脊柱或四肢骨折。 判断脉搏——触摸颈动脉,判断心跳是否存在,是否变得快而弱。(小儿触摸

人员受伤现场救护方法

现场救护方法 一、现场救护的应急程序 (一)现场救护的目的: 1、维持、抢救伤病员的生命; 2、改善病情,减轻病员痛苦; 3、尽可能防治并发症和后遗症。 伤害或急症发生后,在场人员应立即进行现场急救,并通知驻地医生和施工现场的值班干部。 (二)人员受伤现场救护的应急程序: 1、在生产现场一旦发生人员受伤事故,伤者或目击者应立即大声疾呼“受伤了”,同时赶赴报警点发出急救信号,并报告值班干部(如果有值班医生,应立即通知)。 2、用电话、对讲机与120急救中心或医院联系,通报伤者情况、出事地点、时间,要求医院做好急救准备,必要时马上出动救护车。 3、单位应急小组人员(含医生)立即赶到受伤现场,必要时启动车辆做好护送准备。 4、检查受伤情况并采取必要的救护和有针对性的急救措施。 5、运送伤员去医院。运送人员在途中要与急救小组时刻保持联系,随时报告伤者的病情和具体位置。 6、基层干部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 (三)现场救护的一般原则是: 1、先确定伤员是否有进一步的危险,立即使伤病者脱离危险区。 2、先救命后救伤,沉着、冷静、迅速地对危重病人给予优先紧急处理。 3、最大限度地争取快速投入救护的时间。 4、搬运伤病员之前,应将骨折及创伤部位予以相应处理,保留离断的肢体或器官,如断肢、断指等。 5、对呼吸、心力衰竭或停止的病人,应清理呼吸道,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或胸

外心脏按压。 6、控制出血。 7、考虑是否有中毒的可能性。 8、如必要时,尽快寻找援助或送医疗部门。同时,加强运送医院途中的监护。 在伤病员较多的情况下,应首先判断病情轻重。在一般现场急救中,应首先抢救危重病人,然后再处理较轻病人。 二、外伤的现场急救 (一)外伤现场急救处理的基本项目 1、进行紧急临时止血:利用现场能够达到止血的一些日常用品如手帕、毛巾、衣服撕成的布条等,包扎出血伤口的近心端,直到停止血流。止血后,要记住时间,每30分钟可进行松绑1~2分钟,将伤员迅速送医院处理。 2、对伤口进行临时包扎:用急救包内的包扎材料进行包扎。在无包扎材料时,可就地取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进行现场包扎。 3、对骨折处做临时固定:就地取材,用木板、桌椅腿、竹片、树枝等对伤员进行临时固定。如果没有合适的材料时,也可以利用躯干固定上肢,用一侧健肢固定另一侧伤肢。只有进行适当的固定之后,才能把伤员转送医院。 4、抗休克处理:发生休克的人多会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冰冷、额部出冷汗、脉搏细弱、呼吸浅快或失去知觉等症状。急救时,应迅速将伤员平卧、保暖,查看伤情,及时进行止血、包扎、固定伤肢、减少疼痛等处理。也可以针刺人中、十宣、百会、内关、中腕、足三里、合谷等2~3个穴位。 5、解救窒息:引起窒息和呼吸困难的原因很多,在现场抢救伤员时,应根据各种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要尽快清除堵塞于呼吸道中的异物。用手将泥土、血凝块等异物取出,紧急情况下可进行口对口吸痰。发生呼吸停止时,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对胸部创伤伤员,禁止采用压胸人工呼吸法,急救时应用口对口(或口对鼻)人工呼吸法。对呼吸困难或有可能窒息的伤员,一般不宜采取平仰卧位。应根据伤情,采取半卧位或侧卧位,以防加重呼吸困难。对开放性气胸者,应立即用大纱布铺于伤口上,加压包扎,勿使漏气。 6、人工呼吸急救方法 1)口对口人工呼吸法:

灾害事故现场伤员抢救的基本原则.

灾害事故现场伤员抢救的基本原则 意外伤害、突发事件,一般都发生在动荡不安全的现场,而专业人员到场需要十多分钟甚至更长时间。因此,作为“第一目击者”首先要评估现场情况,注意安全,对伤员所处的状态进行判断,分清伤情、病情的轻重缓急,不失时机地、尽可能地进行现场救护。 现场救护目的是挽救生命,减轻伤残。在生命得以挽救,伤病情得以防止进一步恶化这一最重要、最基本的前提下,还要注意减少伤残的发生,尽量减轻病痛,对神志清醒者要注意做好心理护理,为日后伤员身心全面康复打下良好基础。总之,要记住现场救护的原则是:先救命,后治伤。 ——迅速判断致命伤;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维持循环稳定; ——呼吸心跳骤停立即心肺复苏(CPR)。 无论是在作业场所、家庭或在马路等户外,还是在情况复杂、危险的现场,发现危重伤员时,“第一目击者”对伤员的救护要做到: (1)保持镇定,沉着大胆,细心负责,理智科学地判断。 (2)评估现场,确保自身与伤员的安全。 (3)分清轻重缓急,先救命,后治伤,果断实施救护措施。 (4)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采取措施减轻伤员的痛苦。 (5)充分利用可支配的人力、物力协助救护。 (一)自救、互救 1.紧急呼救 当紧急灾害事故发生时,应尽快拨打电话120、110呼叫急救车,或拨打当地担负急救任务医疗部门的电话。 2.先救命后治伤,先重伤后轻伤 在事故的抢救工作中不要因忙乱而受到干扰,被轻伤员喊叫所迷惑,使危重伤员落在最后抢出,处在奄奄一息状态,或者已经丧命,故一定要本着先救命后治伤的总原则。 3.先抢后救,抢中有救,尽快脱离事故现场 在可能再次发生事故或引发其他事故的现场,如失火可能引起爆炸的现场,应先抢后救,

常见创伤的现场急救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常见创伤的现场急救 导语:四肢骨折立即用夹板,如无夹板,可木棍或树枝等临时固定骨折处,注意其长度要超过骨折部位上下二关节距离。 创伤是最常见的急症,据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院前急救疾病谱分析,因交通事故、高空坠落伤、运动过度造成的互相冲撞、遭遇暴力和日常生活中的不慎碰撞和跌倒等引起的各类创伤,其呼救数始终占全年救护量的首位,大约占全年院前急救人数的30%~40%。由于这类伤员发生突然,伤情极其凶险,若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因此,一旦出现这种意外事件,应当及时、高效地进行现场急救。 首先,应立即打“120”急救电话,向急救中心呼救。电话中简单叙述伤员的数量、伤情、出事地点等,以便救护人员准备急救设备和及时到达事故现场。 现场急救,对不同的症状及时进行现场对症处理: 出血皮肤少量出血,可用消毒纱布(如无消毒纱布,则应就地取材,选用毛巾、布带等柔韧的类纱布物)压迫止血后包扎;喷射状出血,说明动脉破裂,应用钳夹血管止血,在没有工具的情况下,可在出血伤口上端即近心端找到搏动的动脉血管,用手指或手掌将血管压迫在所在部位的骨头上止血;对四肢出血,一般可用止血带或毛巾、手绢等扎在近心端,扎一小时放松2分钟。如出血过多或已休克者,应先在现场输血和补液后转送病人。 颅脑伤急救者应清除伤员口腔内的呕吐物和血块,头偏向一侧,牵拉出舌头,以防舌头后坠和呕吐物返流到气管,造成窒息。如血液沿鼻腔和耳道流出,切勿用棉球、纱布或其它物品堵塞,以免造成血液返流,引起颅内压升高,细菌也趁机逆行至颅内引起脑膜炎。此时,急救者应用消毒棉花或纱布轻擦流出的血液,保持局部清洁,并将病

事故现场救护的基本原则

事故现场救护的基本原则 意外伤害、突发事件,一般都发生在动荡不安全的现场,而专业人员到场需要十多分钟甚至更长时间。因此,作为“第一目击者”首先要评估现场情况,注意安全,对伤员所处的状态进行判断,分清伤情、病情的轻重缓急,不失时机地、尽可能地进行现场救护。 现场救护目的是挽救生命,减轻伤残。在生命得以挽救,伤病情得以防止进一步恶化这一最重要、最基本的前提下,还要注意减少伤残的发生,尽量减轻病痛,对神志清醒者要注意做好心理护理,为日后伤员身心全面康复打下良好基础。总之,要记住现场救护的原则是:先救命,后治伤。 ——迅速判断致命伤;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维持循环稳定; ——呼吸心跳骤停立即心肺复苏(CPR)。 无论是在作业场所、家庭或在马路等户外,还是在情况复杂、危险的现场,发现危重伤员时,“第一目击者”对伤员的救护要做到: (1)保持镇定,沉着大胆,细心负责,理智科学地判断。 (2)评估现场,确保自身与伤员的安全。 (3)分清轻重缓急,先救命,后治伤,果断实施救护措施。 (4)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采取措施减轻伤员的痛苦。 (5)充分利用可支配的人力、物力协助救护。 (一)自救、互救 1.紧急呼救

当紧急灾害事故发生时,应尽快拨打电话120、110呼叫急救车,或拨打当地担负急救任务医疗部门的电话。 2.先救命后治伤,先重伤后轻伤 在事故的抢救工作中不要因忙乱而受到干扰,被轻伤员喊叫所迷惑,使危重伤员落在最后抢出,处在奄奄一息状态,或者已经丧命,故一定要本着先救命后治伤的总原则。 3.先抢后救,抢中有救,尽快脱离事故现场 在可能再次发生事故或引发其他事故的现场,如失火可能引起爆炸的现场,应先抢后救,抢中有救,尽快脱离事故现场,以免发生爆炸或有害气体中毒等,确保救护者与伤者的安全。 4.先分类再运送 不管伤轻伤重,甚至对大出血、严重撕裂伤、内脏损伤、颅脑损伤伤者,如果未经检伤和任何医疗急救处置就急送医院,后果十分严重。因此,必须坚持先进行伤情分类,把伤员集中到标志相同的救护区,有的伤员需等待伤势稳定后方能运送。 5.医护人员以救为主,其他人员以抢为主 救护人员应各负其责,相互配合,以免延误抢救时机。通常先到现场的医护人员应该担负现场抢救的组织指挥职责。 6.消除伤员的精神创伤 一切有生命威胁的刺激对人都能引起强烈的心理效应,‘进而影响行为活动。灾害给伤员造成的精神创伤是明显的,对伤员的救护除现场救护及早期治疗外,尽可能减轻其精神上的创伤。 7.伤面的救护措施

烧伤现场急救原则及措施

烧伤现场急救原则及措施 一、迅速脱离致伤源或消防致伤原因 1.火焰烧伤时,伤员应迅速灭火,立即平卧于地,慢慢滚动躯体以灭火,或者跳入附近之水池、小河中灭火,切勿站立、呼喊或奔跑,以免火焰因奔跑而燃烧更旺,因喊叫吸入炽热气体而造成吸入性损伤,赤手扑打火焰可致手部烧伤,深部烧伤多可造成手功能障碍,亦应避免。他人或消防人员除指导伤员自救以外,应使用大量清水或其他灭火材料将火扑灭,或用棉被、毯子、大衣覆压在伤员身上灭火,并尽快协助伤员离开现场。 2.热流体或蒸气烫伤时,应使病人迅速离开现场并立即脱去浸湿的衣服,以免衣服上的余热继续产生作用,使创面深化。要尽可能避免将泡皮剥脱,可先用冷水冲洗带走热量后剪开热液浸湿的衣服。如贴身衣服与伤口粘在一起时,切勿强行撕脱,以免使伤口加重,可用剪刀先剪开,然后慢慢将衣服脱去。 3.化学物质烧伤时,最简单、最有效的处理办法是,脱离现场后即刻脱去化学物质沾染或浸透的衣服、手套、鞋袜等,用大量清洁冷水冲洗烧伤人员,时间不得少于20—30min,一方面可冲洗去化学物品,另一方面可使伤者局部毛细血管收缩、减少对化学物品的吸收。除现场备有拮抗剂或中和剂以外并有使用经验的人在场,切勿因寻找拮抗剂、中和剂而耽搁冲洗时间。应特别注意病人眼部感觉并仔细检查,在有损伤情况下应予冲洗。对个别具有剧毒的化学物质(如氰化物),应在大量冲洗的同时,尽早采取相应的解毒措施。生石灰烧伤时,应在除去生石灰料后方行冲洗,防止生石灰遇水生热,加重损伤。磷烧伤时则应将创面浸于水

中,或以多层湿纱布覆盖,以防止磷在空气中继续燃烧,加重损伤,并尽量剔除磷粒。 4.电烧伤时,立即切断电源,再接触患者,并扑灭着火衣服。在未切断电源以前,急救者切记不要接触伤员,以免自身触电。灭火后,如发现伤员呼吸心跳停止,应在现场立即行体外心脏按摩和口对口人工呼吸抢救,待心跳和呼吸恢复后,及时转送就近医院进一步处理;或在继续进行心肺复苏的同时,将伤员迅速转送到最近的医疗单位进行处理。如电弧烧伤,应切断电源后,按火焰烧伤处理。 二、保护创面与镇静止痛 现场烧伤创面一般无需特殊处理。为防止创面污染而加重损害,应进行简单包扎,或以清洁的被单、衣服等覆盖、包裹以保护创面。不管是烧伤或烫伤,创面严禁用红汞、龙胆紫等有颜色药物,以免影响对创面深度的判断和处理,且大量涂擦红汞,可因创面吸收而致汞中毒。勿用盐、糖、酱油、牙膏等涂抹创面,防止污染。天寒季节。尤其是夜间应注意保暖,以避免加速发生或加重休克。病人剧痛、情绪紧张或恐惧,可酌情应用镇痛剂,常静脉缓慢推注稀释的度冷丁,也可合用度冷丁及异丙嗪,或皮下注射杜冷丁50毫克或吗啡10毫克。但吸入性损伤、并发颅脑损伤及1岁以下婴儿忌用度冷丁,以免抑制呼吸,可改用苯巴比妥钠或异丙嗪。对持续躁动不安的患者要考虑是否有休克,切不可盲目镇静。 三、重视全身检查,以及处理危及生命的合并伤

创伤现场的救护方法

现在生活中遇到的创伤不像战争时期负伤后出血、骨折等那样简单,而主要以多发伤、复合伤的形式出现。这就要求在场及时、正确的救护和搬运后送,不仅仅要挽救伤者的生命,而且要尽可能地减轻伤残。地震灾害、交通事故中发生的脊柱损伤很多,正确的现场救护、搬运,可以避免截瘫的发生。 在现场救护中,要掌握“先脱险,后救人”的原则,救人时,首先要注意施救者自己的安全,注意保护自己,以免增加伤亡,背离初衷。地震或其他意外事故受伤者大多是多发伤、复合伤,救治时应本着先救命,后救伤的原则,即对呼吸心跳停止者,先进行心肺复苏,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危急重症和外伤的处理。 1.止血法 创伤一般多会有出血,特别是较大的动脉血管损伤,会引起大出血,如果抢救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就可能使伤员出血过多而危及生命。 血液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成人的血液约占自身体重的8%,大约每公斤体重有60~80毫升血液。骨髓、淋巴是人体的造血“工厂”。 失血的速度和数量,是影响伤员健康和生命的重要因素。一般失血达到总血量的20%以上,就会出现血压下降、休克等严重症状。失血超过总量的40%~50%就有生命危险。及时止血,可挽救伤员的生命。所以,遇有创伤出血尤其是大出血的伤员,首先要在现场争分夺秒准确有效地止血,然后再进行其他有关的急救处理。

(1)外伤出血的种类 当人体受伤出血时,依身体血管的种类通常分成3种,可根据出血的情况和血液的颜色来判断。 ①动脉出血 由于动脉血管内压力较高,所以出血随心脏跳动的频率从伤口向外喷射(在大的动脉出血时),或一股一股地冒出。血液呈鲜红色,流出不止,故常使人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出血,容易引起生命危险。 ②静脉出血 血液徐缓均匀外流,呈紫色。如大静脉出血,往往受到呼吸运动而继续,吸气时流出较缓,呼气时流出较快。静脉出血的危险性小于动脉出血。 ③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出血是很微小的血管出血,血液像水珠样流出,血液是红色的,多能自己凝固止血,故危险性小。 另外,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还有皮下出血,外出血和内出血之分。 皮下出血多见于跌、撞、挤、挫伤,造成皮下软组织内出血,形成血肿、瘀斑,不久自愈。外出血多见外伤引起,血液从伤口流出,能够看见。 内出血是深部组织和内脏损伤,血液流入组织内或体腔内,从外表看不见,只能根据伤员的全身或局部症状来判断。内出血对伤员的健康和生命威胁很大,必须密切注意。

最新整理创伤现场急救

最新整理创伤现场急救 现场急救,是指对职工在工作现场进行生产活动时,因某种不安全的因素而导致的事故,采取应急救治。其目的是防止伤情的扩展,减轻受害者的痛苦,以利于安全生产。因此,矿山企业应利用各种途径,普及职工现场急救知识,如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请富有急救知识的医师讲课、派有经验的医生到生产一线宣传急救知识等,不断提高职工现场急救能力,当现场有人发生创伤时,能正确而又稳妥地进行急救。 一、伤口简易包扎止血法 职工在现场发生创伤出血,应用绷带(或手巾、手帕)在动脉血管上部(近心端)进行缠绕加压法止血,或用手指指压法止血及用止血带进行止血。待医生到来后再进行处理。 二、骨折固定法 (一)四肢骨折的固定法 (1)小腿骨折,在两踝、两小腿中段和两膝三个部位,利用腱肢拼拢固定。大腿骨折时除采用小腿骨折固定方法外,还对两大腿上段、髋部分别用3—5条布条或皮带分段扎紧固定。 (2)利用木板或棍条代用夹板固定,夹板的长度必须超过骨折肢体两个关节的长度。 (二)脊椎骨折的固定法 在担架上铺好棉被(或代用被袄),在相当于脊椎损伤的部位,放置一个小枕头,然后用手托搬动法将伤员平稳搬移到担架上,使骨折的脊椎正好放在枕头上,使伤员脊椎保持在伸展位。再用布条或皮带将肩、胸、腹部、臀、两膝部紧系在担架上,使胸腰段脊柱固定不动,防止脊椎二次损伤,送往医院治疗。 (三)颈椎骨折的固定法 三人协同搬运,即一个固定头部,托住下颌和颈部,保持头部在正中位。另两人托起肩背、臀和下肢,步调一致地将伤者平放在担架上,颈部两侧各用小枕头(也可用衣服折叠)将胸腰部、髋臀部、两膝部塞紧,再用皮带紧固定在

担架上,有效地防止搬运时臀部摆动增加出血和加重出血休克。 三、人工呼吸法 人工呼吸法适用于触电休克、溺水、有害气体中毒窒息或外伤窒息等引起的呼吸停止、假死状态者。如果停止呼吸时间较短,都能采用人工呼吸方法进行抢救。 (1)施行人工呼吸方法前,先应将伤者运送到安全、通风良好的地点,解开领口,放松腰带,注意保持体温。仰卧时腰背部要垫上软的衣服等,使胸部张开。并应清除口中脏物,把舌头拉出或压住,防止堵住喉咙,妨碍呼吸。 (2)操作前应将伤者仰卧,救护者在其头部的一侧,用手将伤者鼻孔捏住,以免吹气时从鼻孔漏气;自己深吸一口气,紧对伤者的口将气吹人(最好放两层纱布或手帕再吹),造成吸气;然后,松开捏鼻的手,并用一手压伤者的胸部以帮助呼气。如此有节律均匀地反复进行,每分钟吹14—16次,如图11—2所示。

事故现场救护的基本原则(一)

事故现场救护的基本原则(一) 意外伤害、突发事件,一般都发生在动荡不安全的现场,而专业人员到场需要十多分钟甚至更长时间。因此,作为“第一目击者”首先要评估现场情况,注意安全,对伤员所处的状态进行判断,分清伤情、病情的轻重缓急,不失时机地、尽可能地进行现场救护。 现场救护目的是挽救生命,减轻伤残。在生命得以挽救,伤病情得以防止进一步恶化这一最重要、最基本的前提下,还要注意减少伤残的发生,尽量减轻病痛,对神志清醒者要注意做好心理护理,为日后伤员身心全面康复打下良好基础。总之,要记住现场救护的原则是:先救命,后治伤。 ——迅速判断致命伤;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维持循环稳定; ——呼吸心跳骤停立即心肺复苏(CPR)。 无论是在作业场所、家庭或在马路等户外,还是在情况复杂、危险的现场,发现危重伤员时,“第一目击者”对伤员的救护要做到: (1)保持镇定,沉着大胆,细心负责,理智科学地判断。 (2)评估现场,确保自身与伤员的安全。 (3)分清轻重缓急,先救命,后治伤,果断实施救护措施。 (4)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采取措施减轻伤员的痛苦。 (5)充分利用可支配的人力、物力协助救护。

(一)自救、互救 1.紧急呼救 当紧急灾害事故发生时,应尽快拨打电话120、110呼叫急救车,或拨打当地担负急救任务医疗部门的电话。 2.先救命后治伤,先重伤后轻伤 在事故的抢救工作中不要因忙乱而受到干扰,被轻伤员喊叫所迷惑,使危重伤员落在最后抢出,处在奄奄一息状态,或者已经丧命,故一定要本着先救命后治伤的总原则。 3.先抢后救,抢中有救,尽快脱离事故现场 在可能再次发生事故或引发其他事故的现场,如失火可能引起爆炸的现场,应先抢后救,抢中有救,尽快脱离事故现场,以免发生爆炸或有害气体中毒等,确保救护者与伤者的安全。 4.先分类再运送 不管伤轻伤重,甚至对大出血、严重撕裂伤、内脏损伤、颅脑损伤伤者,如果未经检伤和任何医疗急救处置就急送医院,后果十分严重。因此,必须坚持先进行伤情分类,把伤员集中到标志相同的救护区,有的伤员需等待伤势稳定后方能运送。 5.医护人员以救为主,其他人员以抢为主 救护人员应各负其责,相互配合,以免延误抢救时机。通常先到现场的医护人员应该担负现场抢救的组织指挥职责。 6.消除伤员的精神创伤

22项创伤现场救护手册

创伤的现场救护要点 1内出血 (2) 2颈部骨折 (3) 3肋骨骨折 (4) 4四肢骨折 (5) 5踝关节扭伤 (6) 6断肢伤与断指伤 (7) 7膝关节损伤 (8) 8腰背部外伤 (8) 9脊柱骨折 (9) 10头部外伤 (10) 11颅脑损伤 (11) 12耳外伤 (12) 13鼻外伤 (13) 14眼外伤 (14) 15塌方伤 (15) 16爆炸伤 (16) 17挤压伤 (17) 18刃器刺伤 (18) 19高处坠落伤 (19) 20踩踏致伤 (20) 21胸部外伤 (21) 22腹部外伤 (22)

创伤的现场救护要点 人体是非常脆弱的,在遭受外力打击下,很容易受到伤害。即使是身体健康的青壮年,在遭受严重创伤后,如不能及时急救,也会很快死亡。据统计,35岁以下的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第一是创伤。创伤经常发生在生产过程中、户外活动过程中,人意外地受到伤害,并可在短时间内对身体造成巨大的损害。 根据创伤的类型决定采取的急救方法,与创伤预后有密切的联系。 脊柱损伤的急救关键在于正确固定和搬运,避免造成截瘫。严重的创伤易并发创伤性休克,全身多处受伤可导致多脏器衰竭,容易造成死亡。开放性伤口早期处理不当,可造成伤口感染,还可导致破伤风。 在交通事故、空难、爆炸、塌方、地震等意外灾害事故中,有时在短时间内会造成许多严重创伤的伤员。伤员通常处于生命垂危状态,生与死取决于能否在早期得到有效的现场急救。 伤后1小时是救护创伤伤员的最佳时间,又叫做“黄金1小时”。

1内出血 当身体受到外力撞击、挤压时,可能出现内出血,而这时皮肤表面可能没有明显的损伤。 严重的内出血是很危险的,虽然血液没有流到体外,但已从血管内流出,使循环的血容量大大减少,机体组织严重缺血缺氧,如外力打击造成肝脏、脾脏破裂,造成大出血,会导致出血性休克而危及生命。 症状 →皮肤表面无明显破损,受伤的部位疼痛、严重肿胀或立即出现青紫,触摸时疼痛加重。肝、脾破裂引起出血量大时腹部可见膨隆。 →严重创伤后,外表未见明显伤口,病人有休克表现:皮肤苍白、四肢湿冷、表情淡漠、少言寡语、呼吸变浅、烦躁不安、口渴等休克的表 现。 →有时内出血由一个孔道或多个孔道(如耳、鼻)流出。 急救要点 轻度内出血(淤血)的处理 ?冷敷。用冷毛巾或冰袋(热水袋 内装入冰水或冰块)敷在受伤的 部位约30分钟,必要时用绷带固 定冰袋,以免移动。 ?肢体抬高,减轻肿胀。 严重内出血的救护 ?受外力打击,如发生车祸,出现 休克而表面无伤,应怀疑有内出 血,首先使伤者就地安静躺下休 息。如果下肢没有严重损伤,可 将下肢抬高,以保持血液流向 心、脑等重要脏器。

急性中毒现场急救原则知识讲解

急性中毒现场急救原则 1迅速脱离现场:急性中毒发生后,应迅速将受毒害人员移离现场至上风向的安全地带,以免毒物继续侵入。医务人员根据病情迅速进行分类,以保证对重症病人的全力抢救;同时对一般病员加强观察,予以必要的检查和处理,特别要注意毒物对机体的潜在危害,以免贻误治疗。救护人员在现场急救中,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如佩带防毒面具、化学防护服等,同时有人监护,以便掌握情况,及时紧急处理。 2防止毒物继续吸收:当皮肤被酸、碱灼伤或被易于经皮肤吸收的化学品污染后,应当脱去污染的衣服、鞋袜、手套,用大量清水彻底清洗,特别要注意清洗受污染的毛发,冲洗时间不少于15min。忌用热水冲洗。在急救现场不强调使用中和剂,以免贻误治疗。对眼化学灼伤患者,及时、充分地冲洗是减少组织损伤最重要的急救方法,可就近用自来水冲洗,时间一般为10~15min。吸入中毒者,应立即送到空气清新处,安静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 3 心、肺、脑复苏:患者被救出事故现场后,如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脑复苏。 4对意识丧失患者,注意瞳孔、呼吸、脉搏及血压变化,及时除去口腔中的异物。 5特别解毒剂的应用:对某些有特效解毒方法的中毒,解毒治疗开始越早越好。在现场急救中,医务人员要尽快查清毒源,明确诊断,以利针对性治疗。在病因一时不能明确的情况下,应根据临床表现,边抢救边查找原因,以免丧失抢救时机,其治疗要点是维持心、肺、脑功能,保护重要脏器以及对症支持疗法。经现场抢救后,在医护人员的密切监护下,根据病情迅速而安全地转送至附近医院或有关医院进一步抢救与处理。

警示标识在不同场所使用指南一览 序号图形标识警示语句标识含义设置场所 与要求 说明 1 注意防尘表示应注意 粉尘危害 存在粉尘危害的作业 场所 1.见《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 录》第一类粉尘类 2.图形标识和警示语句必须同 时使用 2 噪声有害表示应注意噪声 引起的健康危害 产生噪声的 作业场所 1.见《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 录》第八类(一)导致噪声聋 的危害因素; 2.图形标识和警示语句必须同 时使用 3 1.当心中毒 2.有害气体 3.有毒有害 4.接触可引起伤害 和死亡 5.接触可引起伤害 表示应注意 中毒危害 可能引起急性中毒危 险的作业场所和仓储 场所 1.见《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 录》 2.图形标识和警示语句必须同 时使用 3.警示语句视职业病危害因素 种类而定 4 戴护耳器表示必须戴 护耳器 噪声超过标准的作业 场所 1.见《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 录》第八类(一)导致噪声聋 的危害因素; 2.图形标识和警示语句必须同 时使用 5 戴防尘口罩表示必须戴 防尘口罩 粉尘作业场所 1.见《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 录》第一类粉尘类 2.图形标识和警示语句必须同 时使用 6 注意通风表示应设置 通风设施 存在有毒物品和粉尘 的作业场所 1.见《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 录》 2.图形标识和警示语句必须同 时使用

火灾事故现场的紧急救护原则及程序通用版

管理制度编号:YTO-FS-PD608 火灾事故现场的紧急救护原则及程序 通用版 In Order T 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Of Daily Behavior, The Activities And T asks Are Controlled By The Determined Terms, So As T o Achieve The Effect Of Safe Production And Reduce Hidden Dangers.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火灾事故现场的紧急救护原则及程 序通用版 使用提示:本管理制度文件可用于工作中为规范日常行为与作业运行过程的管理,通过对确定的条款对活动和任务实施控制,使活动和任务在受控状态,从而达到安全生产和减少隐患的效果。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火灾是一种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发生频率最高,危害最持久、最剧烈的灾害。为避免在火灾中受害,掌握群众性自救互救的救护常识就显得尤为重要。火灾事故的现场救护应该组织现场人员搞好自救互救,使受伤者能够尽快脱离事故现场,进而处在一个安全环境之中,它对挽救生命、避免伤情加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且能为后续救护人员实施快速救治奠定基础。增强群众自救互救的能力,掌握火灾事故现场的救护原则,与减少火灾事故现场人员的伤亡率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火灾的特点、危害及救护原则 当发生火情时,火场烟雾的蔓延速度是火的5-6倍,烟气流动的方向就是火势蔓延的途径。美国消防组织曾做过一次模拟测试,点燃一只废纸篓,发现仅2分钟烟探测器报警,约3分钟后起火,房间达到使人致死温度,同时楼内充满有毒气体,约4分钟楼内过道被烟火封堵而彻底无法通行。测试结果表明楼房内一旦起火,4分钟后逃离现

创伤现场急救技术

创伤现场急救技术 发生创伤时急救人员首先应迅速了解伤员生命体征,包括呼吸、脉搏、血压及机体各部位伤情。处理,首先如有心肺功能障碍,应立即施行有效心肺复苏;其次昏迷患者保证开放气道;休克患者积极抗休克;同时及时止血、包扎、固定,然后再考虑搬运等措施。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是创伤急救的四大技术。 【止血术】 大的外出血如不及时处理,短时间内可致患者休克死亡,因此必须首先做好临时止血措施。识别不同类型的出血有助于对出血的处理:动脉出血呈鲜红色,常随心脏收缩呈间歇性喷射状;静脉出血多为暗红色,持续涌出:毛细血管损伤多为渗血。常用止血法: (一)指压动脉止血法 用手指压迫出血血管的近心端,阻断血流。此法仅适用于急救,压迫时间不宜过长。为临时应急措施,要求指压部位及方法正确。 1.头颈部出血,常用指压血管部位(图1): (1)颞动脉:用拇指在耳前对着下颁关节上用力加压,可将颢动脉压住。 (2)面动脉:用拇指压迫下颌角处的面动脉,面部的大出血,常需压主双侧才能止血。 (3)颈动脉:在颈根部及气管外侧与胸锁乳突肌前缘交界处,拇指摸到搏动的颈动脉向内 向后向第五颈椎横突施压。 图1 头颈部出血,常用指庄血管部位 上:颞动脉中:面动脉下:颈动脉 2.上肢出血,常用指压血管部位:(图2) (1)锁骨下动脉:在锁骨上窝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外侧,拇指向下向后摸到搏动处向第一肋骨加压(压迫锁骨下动脉)。

图2 上肢出血,常用指压血管部位 (1)锁骨下动脉 (2)肱动脉 (3)肘动脉 (4)桡、尺动脉 (2)肱动脉:上臂肱二头肌内侧,拇指摸到搏动的肱动脉处加压。 (3)肘动脉:肘关节前,拇指摸到搏动的肘动脉处加压。 (4)桡、尺动脉:双手拇指分别压住腕关节前面的桡、尺侧(桡侧即摸脉搏处)。3.下肢出血,常用指压血管部位:(图3) 图3 下肢出血,常用指压血管部位 (1)股动脉 (2)股动脉 (3)胭动脉 (4)胫动脉 (1)股动脉:髋关节稍屈曲、外展、外旋,双手拇指向后压按搏动的股动脉。 (2)胭动脉:在胭窝处,双拇指摸住搏动的动脉,向下加压。 (3)胫动脉:一手紧握踝关节,拇指及其余四指分别压迫胫前、胫后动脉。

现场急救原则

正确判断伤者的伤情是现场急救的首要任务。其次是使开放性创面免受再污染、减少感染,以及防止损伤进一步加重。如果现场有多位或成批伤员需要救治,急救人员不应急于去救治某一个危重伤员,应首先迅速评估所有的伤员,以期能发现更多的生命受到威胁的伤员。 伤情评估可依A、B、C、D、E的顺序进行 A 气道情况(Airway):判断气道是否通畅,查明呼吸道有无阻塞。 B 呼吸情况(Breathing):呼吸是否正常,有无张力性气胸或开放性气胸及连枷胸。 C 循环情况(Circulation):首先检查有无体表或肢体的活动性大出血,如有则立即处理;然后是血压的估计,专业医护人员可使用血压计准确计量。 D 神经系统障碍情况(Disability):观察瞳孔大小、对光反射、肢体有无瘫痪,尤其注意高位截瘫。 E 充分暴露(Exposure):充分暴露伤员的各部位,以免遗漏危及生命的重要损伤。 在伤情评估的过程中,主要注意的内容 1、判断伤者有无颅脑损伤:对伤者首先应大声呼唤或轻推,判断其是否清醒,有无昏迷。在轻推伤者时,严禁用力摇动伤者,防止造成二次损伤。对于清醒的伤者,应询问其在事故中头部有无碰撞,有无头痛、头晕、短暂意识丧失等症状,并注意检查伤者有无头部的表浅损伤,如头皮血肿、头皮裂伤等。如果伤者出现上述情况,即使当时没有其它不适,也需将其送往医院进行检查。 2、判断伤者有无脊柱损伤:对脊柱骨折伤者不正确的搬运,很可能导致伤者的脊髓受损,造成伤者截瘫,给伤者及其家庭造成极大的痛苦。因此,对于每个伤员,在搬动之前,必须确定其是否有脊柱损伤。如果伤者出现颈后、背部或腰部疼痛,棘突压痛,均提示有可能出现脊柱受损。对于昏迷的伤者,现场急救和搬运中,应按照有脊柱损伤处理。 3、判断有无骨折:受伤部位疼痛、压痛、肿胀,均可怀疑有骨折,如果出现轴向叩击痛(如叩击伤者足底导致其大腿疼痛)则高度怀疑疼痛部位有骨折存在,如果出现局部畸形和异常活动,则基本可以确定骨折的存在。 4、判断有无胸、腹部脏器损伤:如果伤者出现胸部疼痛、压痛、呼吸困难等,提示有胸部损伤存在,如果伤者出现皮下握雪感,提示伤者有皮下气肿。如伤者出现腹痛、腹部压痛,肝、脾、肾区叩击痛,则应怀疑伤者有相应的脏器损伤。

烧伤现场急救的基本原则与方法通用版

解决方案编号:YTO-FS-PD745 烧伤现场急救的基本原则与方法通用 版 The Problems, Defects, Requirements, Etc. That Have Been Reflected Or Can Be Expected, And A Solution Proposed T o Solve The Overall Problem Can Ensure The Rapid And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烧伤现场急救的基本原则与方法通 用版 使用提示:本解决方案文件可用于已经体现出的,或者可以预期的问题、不足、缺陷、需求等等,所提出的一个解决整体问题的方案(建议书、计划表),同时能够确保加以快速有效的执行。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一、迅速脱离致伤源或消防致伤原因 1.火焰烧伤时,伤员应迅速灭火,立即平卧于地,慢慢滚动躯体以灭火,或者跳入附近之水池、小河中灭火,切勿站立、呼喊或奔跑,以免火焰因奔跑而燃烧更旺,因喊叫吸入炽热气体而造成吸入性损伤,赤手扑打火焰可致手部烧伤,深部烧伤多可造成手功能障碍,亦应避免。他人或消防人员除指导伤员自救以外,应使用大量清水或其他灭火材料将火扑灭,或用棉被、毯子、大衣覆压在伤员身上灭火,并尽快协助伤员离开现场。 2.热流体或蒸气烫伤时,应使病人迅速离开现场并立即脱去浸湿的衣服,以免衣服上的余热继续产生作用,使创面深化。要尽可能避免将泡皮剥脱,可先用冷水冲洗带走热量后剪开热液浸湿的衣服。如贴身衣服与伤口粘在一起时,切勿强行撕脱,以免使伤口加重,可用剪刀先剪开,然后慢慢将衣服脱去。 3.化学物质烧伤时,最简单、最有效的处理办法是,脱

突发事故现场救护的基本原则

突发事故现场救护的基本原则 *导读:意外伤害、突发事件,一般都发生在动荡不安全的现场,而专业人员到场需要十多分钟甚至更长时间。因此,作为“第一目击者”首先要评估现场情况,注意安全,对伤员所处的状态进行判断,分清伤情、病情的轻重缓急,不失时机地、尽可能地进行现场救护。…… 现场救护目的是挽救生命,减轻伤残。在生命得以挽救,伤病情得以防止进一步恶化这一最重要、最基本的前提下,还要注意减少伤残的发生,尽量减轻病痛,对神志清醒者要注意做好心理护理,为日后伤员身心全面康复打下良好基础。总之,要记住现场救护的原则是:先救命,后治伤。 ——迅速判断致命伤;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维持循环稳定; ——呼吸心跳骤停立即心肺复苏(CPR)。 无论是在作业场所、家庭或在马路等户外,还是在情况复杂、危险的现场,发现危重伤员时,“第一目击者”对伤员的救护要做到: (1)保持镇定,沉着大胆,细心负责,理智科学地判断。(2)评估现场,确保自身与伤员的安全。 (3)分清轻重缓急,先救命,后治伤,果断实施救护措施。

(4)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采取措施减轻伤员的痛苦。 (5)充分利用可支配的人力、物力协助救护。 (一)自救、互救 1.紧急呼救 当紧急灾害事故发生时,应尽快拨打电话120、110呼叫急救车,或拨打当地担负急救任务医疗部门的电话。 2.先救命后治伤,先重伤后轻伤 在事故的抢救工作中不要因忙乱而受到干扰,被轻伤员喊叫所迷惑,使危重伤员落在最后抢出,处在奄奄一息状态,或者已经丧命,故一定要本着先救命后治伤的总原则。 3.先抢后救,抢中有救,尽快脱离事故现场 在可能再次发生事故或引发其他事故的现场,如失火可能引起爆炸的现场,应先抢后救,抢中有救,尽快脱离事故现场,以免发生爆炸或有害气体中毒等,确保救护者与伤者的安全。 4.先分类再运送 不管伤轻伤重,甚至对大出血、严重撕裂伤、内脏损伤、颅脑损伤伤者,如果未经检伤和任何医疗急救处置就急送医院,后果十分严重。因此,必须坚持先进行伤情分类,把伤员集中到标志相同的救护区,有的伤员需等待伤势稳定后方能运送。 5.医护人员以救为主,其他人员以抢为主 救护人员应各负其责,相互配合,以免延误抢救时机。通常先到现场的医护人员应该担负现场抢救的组织指挥职责。

创伤患者的现场急救和护理

创伤患者的现场急救和护理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突发事件现场抢救危重伤员非常重要,严重创伤患者的最佳抢救时间是在最初30 min,对危重病人的急救全过程而言,现场急救和转运途中的救治监护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我们院前急诊急救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现场,迅速对患者病情做出评估,建立静脉通道,保护重要的器官,维持基本生命活动,为进一步的救治赢得时间。 1 争取时间,提高出车效率 院前急救最重要的是时间效率,当接到呼叫电话时必须认真做好记录:接电话的时间、详细地址、电话号码、患者主要表现及症状、意识是否清醒、出车时间、到达时间、抢救时间、回院时间等。必要时电话指导现场人员在救护车到达之前采取一些简单有效的救治措施,为抢救赢得时间,避免盲目、随意的处理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丧失抢救时机。立即通知司机、医生、护士、担架员,在2~3 min内出车。 2 现场评估

(1)护士到达现场后应配合医生迅速对患者判断有无威胁生命的征象,在急救现场应按照以下顺序及时检查与优先处理以下存在的危险因素:呼吸道梗阻,出血,休克,呼吸困难,反常呼吸,骨折。(2)在转运途中进一步检查,在转运途中可进行病史采集,通过询问护送人员,事故目击者了解受伤机制,以发现一些隐蔽部位的伤情,进一步处理,减轻患者伤情,进一步为患者赢得抢救时机。(3)转运途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瞳孔、意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出血情况,以及加压包扎部位的末梢循环情况等,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及早做出相应的处理。 3 急救与护理 3.1 保持呼吸道通畅,保障氧气顺利输入严重多发创伤患者大多合并呼吸道梗阻,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抢救过程中非常重要,检查呼吸频率、深度及规则性,若病人没有呼吸或呼吸缓慢时(<6次/min),护士应立即开放气道,对口、鼻腔内有分泌物、呕吐物及血凝块或其他异物者应迅速给予清除,平卧,解除束缚,并将头偏向一侧,防止胃内容物倒流至口腔引起窒息,对舌后坠患者应侧卧,并将舌体暂时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