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天气预报

中期天气预报
中期天气预报

中期天气预报

浙江省气象台二○一九年二月二十日

二月下旬全省天气趋势

一、二月下旬天气趋势:

本旬我省多阴、雨天气,间有多云天气穿插,气温缓慢上升,其中21日全省有较明显降水,浙中南地区部分大雨局部暴雨。

21日受南支槽东移和低空辐合影响,全省阴有中雨,其中浙中南地区部分大雨,局部暴雨;浙中南沿海海面有8级偏北大风。22日转受槽后西北气流影响,全省阴部分偶有小雨转阴天;沿海海面有7-9级偏北大风。23日到24日前期我省大部以多云天气为主;浙北地区早晨气温较低,部分有霜冻,山区局部有薄冰。24日后期到25日转受西南偏西气流影响,全省阴部分有时有小雨。26-27日低空西南暖湿气流加强,全省阴有雨。28日暖区加强北抬,浙北地区阴有小雨,其他地区雨渐止转阴天。

预计:旬雨量全省较常年偏多;旬平均气温大部地区较常年偏高。

二、二月中旬天气概况:

全省以持续阴雨天气为主,其中15-16日浙北部分地区及浙中西部出现大雨,16日浙北北部还出现雨夹雪或雪,高山地区积雪深度1~2厘米。旬内前期气温上升;16-17日受冷空气影响,全省气温下降,浙北地区最低气温0~2℃;18日起气温明显回升。16-17日沿海海面有8级偏北大风。

三、具体要素预报:

天气预报通用术语

天气预报常用术语 常规天气预报要素包括:天空状况、天气现象、降水量、降水等级、风向风速、气温等。、 1、天气预报分类: 预报时效是天气预报的有效期限。在现代天气预报业务中,根据时效的长短分为以下四类: 长期天气预报:是指10天以上(月、季、年)的旱涝、冷暖、雨量等天气趋势的展望,一年以上的预报称超长期预报。 中期预报:对未来4~10天内的逐日天气预报,内容针对灾害性天气和转折性天气。 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3天的逐日天气预报,其内容是对常规气象要素的预报。其中0-12小时的预报称为超短期预报。 短时临近预报:是指未来0-6小时的预报,其中0-2小时的预报称临近预报。对短期预报进行补充和订正,一般是对暴雨、冰雹、雷雨大风等尺度较小的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 2、天气预报常用时间用语

气象部门以北京时20点为日界,天气预报中描述的白天和夜间与我们常规的认知是有区别的。了解了天气预报中的时间划分,就能够更好的使用它了。常用时间用语如下: 白天:08时~20时; 夜间:20时~08时; 早晨:04时~08时; 上午:08时~11时; 中午:11时~13时; 午后:12时~14时 下午:13时~17时; 傍晚:17时~20时; 上半夜:20时~24时; 下半夜:24时~04时; 半夜:22时~02时; 凌晨:02时~04时; 3、天气预报常用范围用语 个别地区:一般指预报服务范围内小于5%的区域。 局部地区:一般指预报服务范围内小于10%的区域。 部分地区:一般指预报服务范围内有10%~30%的区域。 大部分地区:指预报服务范围内大于50%的地方。 4、天气预报中天空状况是如何规定的?

学案-4 天气预报(配大象版)

4天气预报 一、学习目标 1.利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关于天气的现象。 2.能够制订气象科普小报编辑计划。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所研究的天气的现象。 难点:做好编辑气象科普小报的准备工作。 三、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科普报 科普报是一种可传阅、可观赏、也可张贴的报纸的另一种形式。科普报是模仿报纸的,或用钢笔书写的,可传阅、也可张贴的小报。在学校,科普报是第二课堂的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和黑板报一样,科普报也是一种群众性的宣传科普知识的工具。主要包括如下栏目:(1)刊首语; (2)科学家的故事; (3)天气知识知多少; (4)天气知识竞赛(之一); (5)有趣的天气现象; (6)生活中的天气现象; (7)科普专版:天气与生活。 2.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就是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势,对某一地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它是根据对卫星云图和天气图的分析,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地形和季节特点、群众经验等综合研究后作出的。如我国中央气象台的卫星云图,就是我国制造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摄取的。利用卫星云图照片进行分析,能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天气预报就时效的长短通常分为三种:短期天气预报(2~3天)、中期天气预报(4~9天),长期天气预报(10~15天以上),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的主要是短期天气预报。 按预报范围可将天气预报分为:①大范围预报。一般指全球预报、半球预报、大洲或国家范围的预报。②中范围预报。常指省、州和地区范围的预报。③小范围预报。如一个县范围的预报、城市预报、水库范围的预报和机场、港口的预报等。

(二)学习探究 1.天气预报有什么作用? 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地区或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阴晴雨雪、最高最低气温、风向和风力及特殊的灾害性天气。就中国而言,气象台准确预报寒潮、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出现的位置和强度,就可以直接为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服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范围空前扩大,对大自然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而天气预报就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 天气预报是根据气象观测资料,应用天气学、动力气象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某区域或某地点未来一定时段的天气状况作出定性或定量的预测。它是大气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对人们生活有重要意义。 2.我来预报天气 (1)按照时效长短,天气预报种类可分为: (2)把我找到的表示云状的符号,有卷云、卷积云、卷层云、高积云、雨层云和积雨云等图片张贴在下面。 四、同步练习 1. 按天气预报的时效长短,可分为____________。 解析:预报种类按天气预报的时效长短,可分为:①短时预报。预报未来1~6小时的动向。②短期预报。预报未来24~48小时天气情况。③中期预报。对未来3~15天的预报。 ④长期预报。指1个月到1年的预报。预报时效1~5年的称为超长期预报,10年以上的则称为气候展望。 答案:短时预报、短期预报、中期预报、长期预报、超长期预报、气候展望。

中短期天气预报质量检验办法

附件1 中短期天气预报质量检验办法 (试行) 本办法适用于检验单站和区域中短期天气预报质量,包括指导预报和公众预报。 一、检验的区域范围 预报责任区内的所有预报地点和预报区域。 二、检验内容 1、降水预报 降水分级检验:将降水量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和小雪、中雪、大雪、暴雪10个等级(见表1),检验各级降水、一般性降水[小雨(雪)至大雨(雪)]和暴雨(雪)以上(暴雨至特大暴雨和暴雪)预报情况。 累加降水量级检验:检验对≥0.1mm、≥10.0mm、≥25.0mm、≥50.0mm降水的预报情况。 晴雨(雪)检验:对有降水、无降水两种类别进行检验。 表1:降水等级划分表 湿雪量值达≥10.0毫米时,不作为“暴雪”处理。若“雨夹雪”(雨和雪同时下)24小时的总量值达≥10.0毫米且雪深南方达≥5厘米,北方达≥10厘米时才算暴雪。 2、温度预报

最高、最低气温和定时气温预报误差。 3、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 冰雹、雷暴、冻雨、霜冻、雾(雾、浓雾、强浓雾)、强降雪(中雪、大雪、暴雪)、强降雨(暴雨或大雨以上等级)、沙尘天气(沙尘暴、强沙尘暴)、大风(≥6级、≥8级、≥10级、≥12级)、高温(≥37℃、≥40℃)、强降温(≥8℃、≥12℃)等11类23项灾害性天气预报检验。 灾害性天气标准参照《灾害性天气及其次生灾害落区预报业务暂行规定》。 对于强降水落区预报,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等6省(区)评定大雨以上等级(含大雨)落区预报,其余省(区、市)评定暴雨以上等级(含暴雨)落区预报。 各级气象台另外需要检验的预报项目由各省气象局根据所属气象台实际情况确定,并向中国气象局备案。 三、检验方法 1、降水预报 对降水分级检验和累加降水量级检验, TS 评分: %100?++=k k k k k NC NB NA NA TS 技巧评分: ' =k k k -T S TS SS 漏报率: k k k k NC NA NC PO += ?100% 空报率: k k k k NB NA NB FAR += ?100% 式中NA k 为预报正确站(次)数、NB k 为空报站(次)数、NC k 为漏报站(次)数,见表2,TS ′为数值预报或上级指导预报的 TS 评分。 表2:降水预报检验分类表

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课程

课程简介
作为全国气象部门基层台站气象业务系列培训课程之一, 《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是为 地市级和县级气象局预报员提供预报业务培训课程, 也可作为其他预报员的业务参考和大学 生、研究生的教学参考。我们假定学习者是气象专业本科或研究生毕业、或者经过天气预报 专门培训的非气象专业毕业的预报员, 也就是说学习者学习过天气学, 对天气预报的原理和 方法已经有较好的基础。
课程特色
本课程尽量简化概念性、原理性描述,尽量介绍新的技术方法、研究成果和规范标准, 尽量使用新的天气个例和资料图表,特别是直接针对预报员工作平台——MICAPS 系统制作 图表、调阅资料、描述流程,以帮助读者建立预报思路、提高业务技能,是本课程的一个特 色。根据目前我国天气预报业务体系的业务分工,地市级和县级气象局主要负责短期、短时 和临近预报业务,因此,本课程不涉及中期以上时效的预报问题。
课程目标
《天气预报技术与方法》课程介绍了有关天气分析的内容和方法、要素预报以及暴雨、 强对流、雾霾、沙尘暴、暴雪等灾害性天气预报和热带气旋、海洋天气预报等方面的技术和 方法。通过课程学习,使学员加深对天气学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解决实际预报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天气预报的基 本方法和思路,为从事实际预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自学要求
1.了解、掌握常用的天气分析预报的资料、图表、分析方法、预报方法和预报思路; 2.了解要素预报的方法、熟悉各种气象要素的预报思路和预报着眼点; 3.掌握暴雨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能灵活运用预报方法制作预报; 4.掌握强对流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并能灵活运用预报方法制作预报; 5.掌握雾和霾的基本概念、时空分布特征、发生和消亡的天气学形势、预报; 6.掌握暴雪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并能灵活运用暴雪预报方法制作预报; 7.掌握寒潮发生发展全过程中天气形势演变的主要特征,以及寒潮预报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能够较好预报寒潮; 8.了解并熟悉掌握我国沙尘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点、形成机制、环流背景、天气系统及物理 量特征,掌握沙尘暴预报方法建立沙尘暴天气的预报思路; 9.掌握热带气旋及其预报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了解定位、定强基本方法和熟悉预报方法和 思路; 10.了解、熟悉我国沿海海域的天气气候特征,了解、熟悉海雾、风暴潮、海上大风的发生 发展规律以及海雾、风暴潮、海上大风的分析预报方法和预报思路。

短期天气预报

短期天气预报 一、气旋1、锋区:锋区及其附近地转风涡度平流和热成风涡度平流一般都较强,气旋常发生在锋区的下方。(52页)2、空中槽:气旋通常发生、发展在西风带中东移的空中槽前部的下方。因为这种空中槽的前部通常有水平质量辐散,而使下方产生动力减压。(52页)3、冷暖空气:在空中槽前下方有暖平流的地方,地面气旋生成的可能性就比较大。气旋生成后,后部如果有冷空气侵入,气旋就会发展,否则,一般就不发展。 二江淮气旋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生命史在12小时以上,具有明显的冷暖锋结构的低值系统称为江淮气旋(53页)。 1、江淮气旋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生频率以春季最高,秋冬季最少。 2、移动路径:(54页)有两条,偏北路径从淮河上游出发,经洪泽湖向东入海;偏南路径从洞庭湖出发经黄山北部、晼中平原到江苏南部沿海,过长江口入海。 3、天气分布:(55页)江淮气旋发展时,可以产生大风、暴雨和雷暴天气。(1)在两湖盆地生成的气旋,到达宁沪杭地区,几乎每次都要出现底云和降水;(2)在长江以北发生的气旋,宁沪杭地区处于暖区内,云系变化较大,一般多中云。有时江南较强的暖高压脊北抬,甚至出现多云天气。但

一旦冷锋过境后,随之出现低碎云,并伴有降水天气;(3)夏季在淮河流域发生的气旋,每当冷锋过境时,多数会出现对流云和雷阵雨天气;(4)当气旋发生位置偏西(中南地区),移向偏东,空中切变线明显时,雨区移动与气旋中心移向一致。 4、江淮气旋发生的形势:(56页)(1)500Hpa图上,江淮气旋发生初期,通常在25-40°N、95-110°E之间有一条槽线,105-120°E的低纬地区,一般存在一支较强的中空西南风急流;(2)700Hpa和850Hpa图上,长江上游地区有一条东西向的切变线,并原先就有一个低涡或低压环流,也存在一支很强的地孔西南风急流;(3)地面:静止锋上波动发展成气旋,冷风进入倒槽暖锋锋生形成气旋,倒槽内锋生形成气旋。 5、江淮气旋的预报:(61页)(1)气旋发生前24小时,地面气压场大多为“东高西低”形式;(2)高空500Hpa通常有低槽自高原向东移动,700Hpa和850Hpa图上,长江中上游地区有一条东西向切变线,低涡自西向东移动,暖式切变北抬;(3)地面图上雨区和负变压区从西南地区向长江中下游扩展,江淮气旋总是先有降水,然后出气旋。 三、西南涡的预报(62页) 西南涡是副热带的天气系统,是我国青藏高原及西南地区特殊地形影响下,在700Hpa和850Hpa低层中所形成的具有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学教案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学教案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7篇课文的学习,学生经历了将近一个月的《天气》单元学习,夕会运用多种感官和简易工具,收集了大量关于天气的信息,完成了“天气日历”的记录和整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和了解目前气象部门是怎样收集数据和制作天气预报的。 聚焦板块,提出本课核心任务——“预测未来天气,制作天气预报”。这一内容是在学生的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对本单元内容进行了延伸与拓展。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天气预报是如何做出来的,也为了更好地激发他们对研究天气的兴趣。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资料阅读,帮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包含哪些信息,制作天气预报需要经历哪些环节,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综合所学的天气知识,体会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和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学生们已对天气预报并不陌生。但是天气预报究竟是怎么样制作出来的,三年级学生几乎都是不知晓的。学生学完本单元前7课气象学内容的基本知识后,脑海中对天气的观测方法认知基本就停留在最基础的层面,加上校园气象站条件有限,很多先进的仪器无法引入,因此气象学涉及到的前沿科技,学生了解甚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 2.制作天气预报,大致有以下五个步骤: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观察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所包含的信息。 2.能够根据资料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意识到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气象员们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 2.天气预报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越来越多,制作过程越来越精密。 2.随着社会的进步,气象学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对天气的预测将会越来越准确。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体会科技的发展。

10月15日:未来三天全国天气预报

10月15日:未来三天全国天气预报 2016-10-15 来源:中国天气网 冷空气影响北方地区 北京河北等地有霾 一、重要天气 1.冷空气影响北方地区 15夜间至17日,受冷空气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大部、华北北部和东北地区等地将先后有4~8℃降温,其中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中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降温可达10℃以上;上述大部地区将先后出现4~6级风。另外受其影响,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还将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局地大雪。 2. 北京河北等地有霾 15日夜间至16日白天,北京、天津西部、河北中部的部分地区有中度霾,北京南部局地有重度霾。16日夜间起,受冷空气影响,霾逐渐减弱。中央气象台10月15日18时继续发布霾黄色预警。此外,今天夜间至明天早晨,华北中南部、东北地区、江苏南部、陕西关中、重庆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雾,局地有能见度不足200米的强浓雾。 二、未来具体预报 15日20时至16日20时,青海中东部、甘肃中南部、西藏中东部、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中西部有小雨(雪)或雨夹雪,局地中到大雪;华北中东部、黄淮中东部、江淮、江汉东部、江南东北部、西南地区大部、海南岛东南部等地有小到中雨,局地大雨。内蒙古大部、安徽等地有4~6级风。台湾海峡、南海东北部和巴士海峡将有7~9级、阵风10~11级的大风,南海中东部偏北海域将有10~11级大风,其中台风中心经过附近海域将有12~13级大风、阵风14级。

16日20时至17日20时,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西北部、西藏中东部等地有小到中雨(雪)或雨夹雪,局地大雪;新疆北部、东北地区中北部、云南以及江南东部沿海、华南南部沿海、海南岛、台湾等地有小到中雨,局地大雨。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大部等地有4~5级风;南海北部和中部、巴士海峡将有7~9级、阵风10~11级的大风,其中南海中部偏北海域将有10~11级大风,台风中心经过附近海域将有12~14级大风、阵风15~16级。

天气预报原理

天气预报原理 天气预报是根据气象观(探)测资料,应用天气学、动力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某区域或某地点未来一定时段的天气状况作出定性或定量的预测。准确地预报天气一直是大气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天气预报的历史可以从最早的看云识天气和根据物像来推测天气开始,以后经历了单站预报,天气图预报,到目前的应用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等先进的探测资料和用计算机进行天气预报的阶段。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天气预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天气预报的种类按预报时效可大致分为:临近预报(1~2小时)、甚短期预报(2~12小时)、短期预报(12~48小时)、中期预报(3~10天)、长期预报(10天以上)等;按服务对象可划分为:日常天气预报和专业天气预报(如航空天气预报等);按预报范围可大致划分为区域预报和站点预报等。由于服务对象不同,在预报项目、预报时效、预报用语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目前制作天气预报主要采用天气学预报方法、统计学预报方法和动力学预报方法,以及由这三种基本预报方法相互结合形成的天气—统计预报方法、动力统计预报方法和天气—动力预报方法等。 天气学预报方法(或称天气图方法):是以天气图为主要工具,配合卫星云图、雷达图等,用天气学的原理来分析和研究天气的变化规律,从而制作天气预报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制作短期预报。 数值预报方法(又称动力学预报方法):是利用大型、快速的电子计算机求解描

述大气运动的动力学方程组来制作天气预报的方法。这种方法可用于制作短期预报,也可做中、长期预报。近几年还开始用来做气候预报。 统计预报方法:是采用大量的、长期的气象观测资料,根据概率统计学的原理,寻找出天气变化的统计规律,建立天气变化的统计学模型来制作天气预报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制作中、长期预报和气象要素预报。 这三种制作天气预报的方法的主导思想不一样。天气现象(或天气过程)的发生,包含着必然性和偶然性,统计预报方法是从天气现象(或天气过程)具有偶然性这一点出发,认为天气变化是一种随机过程,在相同条件下不一定出现同样的天气变化,只能求出某种天气出现的可能性或概率。天气学方法和数值预报方法则从天气现象(或天气过程)具有必然性这一点出发,认为天气变化不是随机的,它满足一定的规律(如动量守衡、能量守衡、质量守衡等等),在相同的条件下应该发生相同的变化,根据大气某一时刻的状态,可以推算出其下一时刻的确定的状态。 目前制作天气预报常常是将这三种方法配合起来使用,将天气图、卫星和雷达图像、动力分析和统计分析、数值预报产品等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做出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学设计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教案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7篇课文的学习,学生经历了将近一个月的《天气》单元学习,夕会运用多种感官和简易工具,收集了大量关于天气的信息,完成了“天气日历”的记录和整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和了解目前气象部门是怎样收集数据和制作天气预报的。 聚焦板块,提出本课核心任务——“预测未来天气,制作天气预报”。这一内容是在学生的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对本单元内容进行了延伸与拓展。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天气预报是如何做出来的,也为了更好地激发他们对研究天气的兴趣。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资料阅读,帮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包含哪些信息,制作天气预报需要经历哪些环节,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综合所学的天气知识,体会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和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学生们已对天气预报并不陌生。但是天气预报究竟是怎么样制作出来的,三年级学生几乎都是不知晓的。学生学完本单元前7课气象学内容的基本知识后,脑海中对天气的观测方法认知基本就停留在最基础的层面,加上校园气象站条件有限,很多先进的仪器无法引入,因此气象学涉及到的前沿科技,学生了解甚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 2.制作天气预报,大致有以下五个步骤: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观察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所包含的信息。 2.能够根据资料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意识到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气象员们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 2.天气预报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包含的信息越来越多,制作过程越来越精密。 2.随着社会的进步,气象学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对天气的预测将会越来越准确。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体会科技的发展。 难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小组:稿纸、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7分钟) [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1.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观察和记录天气。那怎么知道我明天出门是否需要带伞呢?(预设:看看天气预报。) 2.是的,天气预报就在预测未来的天气。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很热衷于研究如何预测未来的天气。 ①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人们会在乌龟壳上面写一些天气,然后把乌龟壳放在火上烧,烧着烧着龟壳会裂开,裂缝指着哪种天气,比如雨,古人就预测明天要下雨了。如果裂缝指着晴,那就预测明天晴。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种方法准吗?为什么?(预设:不准。) ②我国早期的医学经典《皇帝内经》十分重视疾病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③西汉时期,我国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一种测定风向的仪器——候风仪,又叫相风铜鸟。它可以随着风转动,风吹来时,鸟头也会转过来,迎着风,展开翅膀,它好像要飞翔的样子。这简直就是风向标了。

天气预报设计思路

新一代天气预报业务流程 江苏省气象台

系统设计背景 ?9210工程的全面实施,推动了我国气象现代化业务上了一个新台阶,气象通信水平和通信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各种常规、非常规观测资料的快速采集处理、分析加工制作产品及其高速传输成为现实,上级台各种指导产品不断增加,对下指导能力进一步加强,为天气预报的客观化、定量化、自动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而与此同时,面对大量的信息资源,传统的天气预报业务流程和操作水平与此却远不相适应,预报员迫切期待着天气预报业务流程的技术革新。 ?江苏省气象台于1995年开始“新一代天气预报业务流程及管理系统”的开发研制。 经过2年的努力,项目于1997年完成第一版,并投入业务应用,此后在大量征求预报员的意见的同时,边开发边应用,于1998年底完成了系统的第二版。 ?1999年底江苏省气象台向中国气象局申请了该课题的推广项目,得到了中国气象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并提出了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改进意见,建议向全国省市气象台站介绍,以进一步加快全国气象台站新一代天气预报业务流程的建设步伐,为此江苏省气象台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努力,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工作,并于2000年10月完成了第三版。

在新流程中,我们力图贯穿三个能力的提高 ?提高预报员科学而有序地应用气象信息资源的能力?提高预报员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能力 ?提高预报员数值预报产品的修正能力 一条主线 贯彻中国气象局提出的以数值预报为基础的技术路线一个目的 千方百计提高预报准确率

流程总体框架 新一代天气预报业务流程 工作流程制作流程会商流程业务流程监控管理系统维护 和帮助

网络结构图

《天气预报》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天气预报》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天气的两个特点; 2、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够读懂电视天气预报。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简易天气预报的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认识人类生产、生活与天气的关系,通过联系本地的天气变化,激发学生开展气象观测、预报的课外活动兴趣,增强科教兴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够读懂电视天气预报。 三、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体验、比较、识图、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粉笔、图片。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能够观测到我们当时的天气情况,可是我们想知道未来的天气状况要怎么办呢? 新课讲解: 一、怎样看天气 神舟六号就带着中国人民的希望、带着中国人民的骄傲顺利地升上太空。 就在那一天的早上,神舟六号差点不能升空,你知道是因为什么吗? 答:天气,因为那天下雪了如果雪再大一点恐怕就飞不上了。 1、天气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谈一谈)

2、你怎样知道明天的天气情况? 通过看电视,听广播,拔气象预报电话,查互联网。 通过分析天气图,自己预测天气。 通过气象观测,自己制作天气预报。 3、展示书本上关于上海的天气预报(上海明天阴到多云,有时有小雨,降水概率15%,偏南风3级,15℃~23℃)。从中你知道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你知道他们的含 义吗? 二、天气的用语 介绍各种天气用语的含义及符号。 答:一般天气预报包含了五个要素:云量、降水量、降水概率、风向风速以及气温。 三、小知识 天气预报就是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势,对某一地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它是根据对卫星云图和天气图的分析,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地形和季节特点、群众经验等综合研究后作出的。如我国中央气象台的卫星云图,就是我国制造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摄取的。利用卫星云图照片进行分析,能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天气预报就时效的长短通常分为三种:短期天气预报(2~3天)、中期天气预报(4~9天),长期天气预报(10~15天以上),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的主要是短期天气预报。公元前650年左右巴比伦人使用云的样子来预测天气。公元前340年左右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天象论》中描写了不同的天气状态。中国人至少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有进行天气预报的纪录。古代天气预报主要是依靠一定的天气现象,比如人们观察到晚霞之后往往有好天气。这样的观察积累多了形成了天气谚语。不过许多这些谚语后来被证明是不正确的。 从17世纪开始科学家开始使用科学仪器(比如气压表)来测量天气状态,并使用这些数据来做天气预报。但很长时间里人们只能使用当地的气象数据来做天气预报,因为当时人们无法快速地将数据传递到远处。1837年电报被发明后人们才能够使用大面积的气象数据来做天气预报。 20世纪气象学发展迅速。人类对大气过程的了解也越来越明确。1970年代数字天气预测随电脑硬件发展出现并且发展迅速,今天成为天气预报最主要的方式。1853~1856年,为争夺巴尔干半岛,沙皇俄国同英法两国爆发了克里木战争,结果沙俄战败,正是这次战争,导致了天气预报的出现。

重要天气预报质量评定办法

重要天气预报质量评定办法 (试行) (第一次修订) 国家气象局 一九九○年五月

重要天气预报质量评定办法 (试行) (第一次修订) 说明 1.为使评出的天气预报质量具有客观性、代表性和比较性,本办法采用了“技 巧水平”的评分体系。评出的技巧水平质量与过去评定办法评出的预报准确率(或百分率)是两种不同的含义。技巧评分考虑了由于各地天气气候原因的差异而影响预报质量的气候因素,因此,评出的预报质量比过去有较好的代表性和可比较性。采用这种评定办法也便于同国外进行比较。 2.本办法适用于本地(县气象局)和区域分片(气象台)的短、中、长期天气 预报质量的评定。 3.短、中、长期预报的时段含义,为了与世界气象组织规定一致,便于今后同 国外比较,作如下统一规定:短期指0~72小时(即三天以内);中期指第4天至第10天;长期指10天以上。 4.统一评定和上报的项目,短期有:一般性降水、暴雨(雪)、大风、极端最高 (低)气温和寒潮五项。中期有:旬报中的极端最高(低)气温、一般性降水和暴雨(雪)过程以及寒潮四项。长期有:温度和降水趋势预两项(凡在年、季、月报中发布该项目预报的要上报)。其他项目由各省(区、市)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增加,并可制订相应的技巧评分规定或别的评定规定。 5.本办法中所列各类项目的天气(例如各级别的降水、大风和寒潮等)标准, 是全国统一的标准。少数省(区)因天气气候差异较大,其所在省(区)气象局可根据本省的天气气候特点,并结合服务需要等,适当修订出本省统一对外服务使用的天气标准,向国家气象局备案。但内部评定仍采用本办法所规定的统一天气标准和评定规定。 6.西北等某些地区的部分测站,有些月份降水的气候月平均值很小,例如不到 1、2毫米,在不影响服务的情况下,可以只进行定性评定,或由省(区)气象 局自行确定其他办法进行评定。 7.短期天气预报,统一评定气象台、站每天下午对外发布的一次公众预报;若 无该次预报时,可选择其它固定的主要一次预报进行评定,但确定后不得任意变动。 8.评定预报时段内的天气实况,不允许将天气实况时段作前延后伸。 9.发布订正预报的时效不作统一要求,但应视服务需要和当时的天气特点,尽 可能早地发布。订正预报与原预报分别评定,上报时应注明订正预报的时效,预报误差等情况,不得以订正预报的质量代替原预报的质量。 10.短、中、长期的区域分片预报,在事先确定代表站的基础上,内部一律进行 逐站预报(可制作预报图)逐站评定。但对外发布预报,仍可使用当地通俗易懂的习惯性服务用语(各省自订)不必发布逐站预报。 11.各级气象台、站在执行本办法之前,应对本站的(含区域分片预报的代表性 站)历史气候资料进行统计(具体规定见第六部分),以便在评定“气候预报” 误差值和计算预报技巧水平百分数时使用。

中长期天气预报习题资料

《中长期天气预报》 每部分基本概念及思考题、图表分析题 第一部分绪论 1.什么是短、中、长期天气预报?本质区别是什么?它们的特征时间尺度? 2.简述长中短期天气过程的特征? 3.简述中长期天气预报理论的几大学派的基本思想。 第二部分中期天气预报 一、基本概念 1.中期天气过程 2.天气过程模式 3.模式大气与大气模式 4、中期天气预报的图表工具。 5.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物理过程。 6.参数化及参数化方法 7.完全预报方法(PPM) 8.模式输出方法(MOS) 9、什么是释用?为什么要释用? 10、中期数值预报产品应用自动化系统的基本思想和关键技术。 二、思考题 1.试比较中期天气过程和短期天气过程的特征。

2.简述中期天气预报的一般思路。 3.简述建立中期天气过程模式的一般方法。 4.试述寒潮中期天气过程天气学模式。 5.试述寒潮中期天气过程的能量学模式特征。 6.试述寒潮中期天气过程模式与数值预报产品相结合的思路。 7.简述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的基本思路。 8.试分析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方程组中非绝热加热的特征及处理方 法。 9.试分析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方程组中下垫面影响的特征及处理方 法。 10.试分析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产品释用的原因及其基本思路。 11.为什么要进行数值天气预报产品的误差分析和订正?有什么 方法? 12.请概述常用的中期天气预报的统计方法。13.灰色预测模型提出的基本假定是什么? 14.试写出GM(1,1)的建模步骤,并分析建模时需要注意的几个 问题。 15.试比较完全预报方法(PPM)和模式输出方法(MOS)的基本 思路的异同? 16.灰色预测模型建立的基本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图表分析题

天气预报的制作与 基础知识.doc

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首先,是各种气象资料的收集。每日同一时间,各地气象站将地面常规观测的温、 压、湿、风等气象信息,高空探测网也将对流层与平流层的变化信息传递过来,再加上气象卫星和天气雷达收集到的资料,它们被电传到国家气象中心,作为天气预报员制作预报的“原材料”。 建立地面气象观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是整个气象工作的基础,是气象台站掌握当地天气实况,索取气象资料的主要手段。在我国,从平原到山区,从沙漠到海岛,已经建立起了数千个气象台站,我省有123个。把全国这些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收集在一起,就可以了解中国范围内的天气、气候状况。 . 地面气象观测的内容很多,包括气温、气压、空气湿度、风向风速、示能见度、天气现象、降水、意发、日照、雪深、地温、冻土、电线结冻等。 气象气球 ?用橡胶或塑料制成的球皮,充以氢气、氮气等比空气轻的气体,能携带仪器升空进行高空气象观测的观测平台。气球的大小和制作材料由它们的用途来确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测风气球 -(D 测风气球气象上称小球,用橡胶制作,球皮重约30克,主要用于经纬仪测风或边界层探空,最大升空高度在10-15公里。 (2)探空气球用橡胶或氯丁乳胶制作,球皮重0.8 2.0千克,携带1千克仪器升速为5 6米/秒,最大升空高度可达30公里。是日常高空观测使用的气球。 其次,是制作天气图。人们按照专门规定的数字和符号把收到的同一时间各地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一张图上,这种图就叫天气图。天气图就好像医生给病人拍的X光片,它反映出各地天气情况。经过特殊训练的预报员对天气图进行分析研究, 再结合一些卫星云图资料、雷达回波资料等,可以初步了解天气系统的演变过程。 第三,是分析天气图。天气预报员通过分析天气图,运用一些气象学理论和预报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再结合我国天气、气候特征对天气形势进行分析。首先是作出天气形势预报,如24小时内是否会有降水,然后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具体天气预报,如降水的地点及多少。 地面实况图分析 高空实况图分析(500hpa)

最新天气预报技术竞赛试题

天气预报技术竞赛试 题

天气预报技术竞赛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30分,每题1分,请在正确的字母下打“√”) 1.大气运动受、、等基本物理定律所支配。 A.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热力学定律、质量守恒定律 B.质量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 C.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热力学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D.热力学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 2.热成风与平均温度线平行,背风而立高温在,低温在。 A.左,右 B.北,南 C.右,左 D.南,北 3.在正压大气中,地转风随高度。 A.的升高而增大 B.的升高而减小 C.的降低而降低 D. 不发生变化 4.在斜压大气中,等压面和等密度面(或等温面)是的。 A.相交 B.平行 C.垂直 D.重合 5.地转风是和平衡时的空气水平运动。 A.气压梯度力地心引力 B.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C.气压梯度力惯性离心力 D.地转偏向力气压梯度力 6.等温线越密集,则水平温度梯度越,锋区越。 A.大强 B.强大 C.小强 D.大弱 7.由于锋面在空间是向冷空气一侧倾斜,所以高空图上锋区位置偏在地面锋线的 一侧。 A.暖空气 B.冷空气 C.靠近暖空气 D.靠近冷空气

8.气旋和反气旋的水平尺度以长度来表示。 A.最外围一条特征线的 B. 最外围一条等值线的 C. 最外围一条闭合线的半径 D.最外围一条闭合线的直径 9.根据反气旋形成和活动的主要地理区域,反气旋可分 为、、。 A.极地反气旋温带反气旋副热带反气旋 B.冷性反气旋暖性反气旋温带反气旋 C.冷性反气旋暖性反气旋副热带反气旋 D.极地反气旋暖性反气旋副热带反气旋 10.按倾向方程,一地的气压变化主要决定 于。 A. 该地上空整层大气柱的温度变化 B. 该地上空整层大气柱的湿度变化 C. 该地上空整层大气柱的重量变化 D. 该地上空整层大气柱的密度变化 11.大气环流的水平尺度在以上,垂直尺度在以上,时间尺度在以上。 A.1000KM 20KM 1日 B.2000KM 30KM 2日 C.数千公里 10公里 1~2日 D.3000KM 10KM 3日 12.急流是指一股强而窄的气流带,急流中心最大风速在对流层的上部必须大于等于,它的水平切变量级为每百千米,垂直切变量级为每千米。 A.12m∕s 10m∕s 1~5m∕s B. 15m∕s 5m∕s 1~5m∕s C.20m∕s 15m∕s 5~10m∕s D. 30m∕s 5m∕s 5~10m∕s 13. 在暴雨的动力过程相似预报方法中,用于刻画有无暴雨的动力过程特征的数值产品是

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访问总结

28气象科技合作动态2019年第3期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访问总结 姚隽琛 (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 1概述 应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地球系统可预报性研究室首席专家、次季节-季节预测(S2S)计划委员会主席Frederic Vitart邀请,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国家气候中心模式室姚隽琛博士赴英国ECMWF进行为期半年的交流访问。该访问是在2014年中国气象局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签署的合作纪要项目3“数值天气预报研究与开发— —次季节-季节预测(S2S)”项目框架下进行的工作交流。 2在英期间的主要工作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是一个独立的政府间组织,有34个成员国。它既是一个研究机构,也是一个向其成员国提供数值天气预报产品的业务服务机构。其一直处于数值天气预报研究的前沿,是世界领先的全球中期天气预报中心。作为一个研究机构,ECMWF参与很多国际合作项目,次季节-季节预测(S2S)便是其中之一■。 此次访问是基于S2S研究框架,在该研究框架内初值对于预测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课题。不同于短期天气预测,S2S的预测初值需要考虑海-气相互作用,大气与海洋的一致性非常重要。因此考察耦合同化对于可预报性的影响直沿研究。 为了研究耦合同化初值对次季节-季节可预报性的影响,必须使用耦合同化初值。而世界上目前只有EC-MWF发布了最新的耦合同化再分析资料CERA-SAT。故此次访问内容没有针对S2S的数据库进行分析诊断,而是把重点放在CERA-SAT对于次季节-季节可预报性的影响上,重点探讨其对热带中短期天气现象可预报性的影响,主要对象为热带季节内振荡(MJO)与热带气旋(TC)。此外,此研究也国家气中心模式在发展的耦合同化系统提供前瞻性结果。 CERA-SAT是ECMWF首次,也是世界气象领域首次使用耦合同化系统将卫星资料同化产生的再分析资料。其同化了2008年至今的大气、海洋、海冰、海浪以及陆面的卫星观测资料。较之ERA-Interim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单独的大气资料同化,CE -

天气预报的技术进步作文800字(高分作文)

天气预报的技术进步作文800字 “燕子低飞要落雨,蚂蚁搬家早晚要下。”“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蜻蜓飞得低,出门带斗笠。”……这些有关天气的谚语,几乎家喻户晓。 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就已经能利用自然现象来发明一些科技了。比如,用日晷来看时间,水钟有受水型和漏水型,也可以用来观测时间。当然,我们的祖先已经会通过观察动物的踪迹,植物的变化来得知天气变化了。 有些动物和植物对天气的细微变化非常敏感,在干燥的日子里,松果的鳞片会打开;相反的,如果松果的鳞片紧闭,在表示即将下雨。这是因为空气干燥时,鳞片会收缩,当空气潮湿时,鳞片会吸收水汽变得柔软,松果自然就恢复原形了。还有在谚语中提到的,燕子如果在低空盘旋,就表示大雨即将来临了;蚂蚁成群结队地搬着它们的家当,鱼儿总是往水面跳跃,都是在告诉人们:雨来了,雨来了,赶紧收拾,赶紧收拾!以前科技不发达,人们便是通过这些可爱的自然万物来预报天气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人们便有了更多的方法来预报天气,而且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也在不断地提高。 为了能更更好的预报天气,气象台在进行天气预报时,需要有大量的观测数据。为此,全世界建立了成千上万个气象观测站,并配置了各种天气雷达,还在太空布设了多颗气象卫星,组成了全球大气监测网。这个监测网每天在规定的时间里同时进行不同地方的气象观测,从地面到高空,从陆地到海洋,全方位、多层次地观测大气变化,并将观测数据迅速汇集到各国国家的气象中心,然后转发到世界各地。气象台的计算机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运算,得到天气图,数值预报图。气象工作者根据这些资料进行综合判断,作出天气的综合预报。 而现在天气预报更加准确了,范围更广了,能准确预报出72小时内的天气变化,能大概预测出7——10天的天气变化。我相信,人类的聪明,加上高科技地不断创新,人们对天气变化的情况掌握会更精确,对气象变化的时间掌握范围也会更加广泛!

NCEP_ECMWF及CMC全球集合预报业务系统发展综述

NCEP_ECMWF及CMC全球集合预报业务系统发展综述20116Transactions of Atmospheric SciencesJun, 2011 麻巨慧,朱跃建,王盘兴,等, 2011, NCEP、ECMWF及 CMC 全球集合预报业务系统发展综述,J,, 大气科学学报,34( 3) :37 0-380, Ma Ju-hui,Zhu Yue-jian,Wang Pan-xing,et al, 2011, A Review on the edvelopments of NCEP,ECMWF andCMC global ensemble forecats system ,J,,Tra ns AtmoSsc i,34( 3) :37 0-380, NCEP、ECMWF CMC 及全球集合预报业务系统发展综述 1,2,3 2 1 1,,, 麻巨慧朱跃建王盘兴段明铿 ( 1, ,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 Envronmenta M odeng Center / NCEP / NOAA,CampS prngs,M D 20746 USA; 3, UCAR,Bouder,CO 80307 USA) illiil ( global ensemble forecast system,GEFS——) —:3 摘要总结了目前最具代表性的个全球集合预报系统美 ( National Centers foErn 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 、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 European Centre Mfoedr 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 ( Canadian Meteoro- 和加拿大气象中心 logical Centre,CMC) 。,建成至今的发展概况由于计算资源的不断扩展各中心集合预报系统的模式分 、。,辨率集合成员数也随之增加同时各中心都在不断地致力于发展和完善初始和模式扰动方法来更

天气预报网站综述

天气预报网站综述

07计科(2)班柳志鹏200710510210 关于天气预报发布系统的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天气预报系统网站服务的现状分析建立指导预报网站的必要性,同时介绍网站的色及开发流程及主要功能在天气预报服务领域的应用,突出网站的提点,充分体现现代网站技术给气象工作带来的便利。 关键字:天气预报JSP 网站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今年以来中国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繁,且呈多灾并发、点多面广的特点,并有多项局部地区灾害强度超过历史纪录。其中包括南方暴雨洪涝,淮河流域性大洪水;北方多省局地强降雨;川渝地区继去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干旱,今年又最强降雨;北方和南方同时出现长时间、大范围高温干旱;今年雷击致人死亡为历年之最。为了应对这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所带来的巨大损失,中国政府已经把防御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置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极端重要位置。今后几年政府在气象、环境、海洋领域的投入将会越来越大,而做为国内高性能计算机领头羊的曙光服务器凭借在气象领域的大力投入和气象领域众多的成功案例,在灾害气候天气的减灾预警上必大有可为。 1、国内外天气预报系统整体发展水平和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长期天气预报网站技术有了较快的发展。80年代后期,开展了长期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研制,将气候研究和制作长期天气预报的方法,使用BASIC计算机语言编制了程序,包括:气象要素时间序列的检验、

全国共有2340个县级以上站点,先将各站点的代码和对应的站点中文名字,利用fso组件的objFSO.OpenTextFile(FilePath1, 1)属性读到相应的数组里,站点代码和站点中文名字一一对应,翻译时对截出的站点代码进行for语句循环,找到对应的数组,取站点电码数组下标值赋给站点名字数组,翻译就完成了,同 时将各字段翻译好的中文保存在相应的数组里,等待写入数据库。 对天气现象、风向风力、最高温对低温的翻译,是利用 split(tqxxString,",")函数把相应的数据写到定义数组里,与上面同样的方法进行翻译。 D. 写入SQL数据库 建立数据库连接,打开数据库,天津天气,建立记录集,将保存在数组的3天预报数据利用Rs.addnew和Rs update语句写入数据库相应的字段里。国家局转发下来的文件里每个站点都存在重复文件,数据库写入信息时要判断该站点 的记录集是否为空,如果该站点的记录集是为空,则写入记录,否则就不写入数 据库。因每天的数据量太大,设置不保存历史记录,数据库里只保存一天的记录,在处理报文开始就删去数据库里所有记录。 加快建设新的预报业务技术体系 天气预报网站采用服务器技术,配置主机及客户终端,提高网络的访问能力,页面的清晰度。其中内容包括 网站设计开发流程 (1)架设一个局域网内的WEB服务器,并给服务器分配网络IP地址,配置主机及客户终端,并通过前台中的各个连接按钮,实现对后台数据的读取操作。 (2)通过Deamwearve MX2004构建页面的总体框架结构,创建站点,并合理设计站点的内容用Photoshop制作标题栏及导航栏背景图片,并对图片和文本进行合理的排版布局,通过Deamwearve MX2004提供的超连接功能设计与后台数据的连接。 (3)JSP网页设计。通过Deamwearve MX 2004中文件域控件,编写JSP程序代码,实现文件上传功能。 (4)后台服务器的配置。包括www服务器。FTP服务器和SMTP服务器,他们提供信息服务。 4、努力提高天气预报技术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