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儿科疾病临床路径

17  儿科疾病临床路径
17  儿科疾病临床路径

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1.1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 1.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 1.3支气管扩张症临床路径 1.4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 1.5自发性气胸临床路径 1.6肺血栓栓塞症临床路径 1.7肺脓肿临床路径(2011) 1.8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路径(2011) 1.9结核性胸膜炎临床路径(2011) 1.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路径(2011) 1.11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路径(2011) 1.12特发性肺纤维化临床路径(2011) 1.13胸膜间皮瘤临床路径(2011) 1.14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临床路径(2011) 1.15耐多药肺结核临床路径(2012) 1.16初治菌阳肺结核临床路径(2012) 1.17复治肺结核临床路径(2012) 1.1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ICD-10:J15.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 1.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 4.白细胞数量>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

5.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 以上1-4项中任何1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部其他疾病后,可明确临床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 1.支持、对症治疗。 2.经验性抗菌治疗。 3.根据病原学检查及治疗反应调整抗菌治疗用药。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15.901社区获得性肺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 1.必需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沉、C反应蛋白(CRP)、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病原学检查及药敏;

面瘫病临床路径优选稿

面瘫病临床路径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商南县中医医院康复科2017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袭表证:突然眼睑闭合不全,伴恶风寒,发热,肢体拘紧,肌肉关节酸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面神经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TCD编码:BNV120)和面神经炎(ICD-10编码: G51.802)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 (2)颅脑影像学检查(CT或MRI);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 (八)治疗方案? (1)针刺治疗:以祛风散寒,疏通经络为法。以面颊局部和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选风池、地仓透颊车、翳风、阿是穴,用泻法。电针疏密波30分钟,一日一次,10次一疗程。 (2)闪罐:选用小口径火罐,于瘫痪局部或所选穴位为中心处,连续闪罐至皮肤潮红为度。 (3)穴位贴敷:采用我院离子导入法贴敷于患侧颊车、下关、地仓等穴,每日2次,10日一疗程。

肛肠科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一、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痈(TCD编码:BW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2008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 (2)成脓期 (3)溃破期 3.疾病分类 (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4.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临床常见证候: 火毒蕴结证 热毒炽盛证 阴虚毒恋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痈(TCD编码:BWG040)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ICD-10编码:K61.001)的患者。 2.成脓期高位脓肿患者。 3.有手术适应症。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由肛周外伤、肛周皮肤感染、结核病、克隆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肿瘤破溃、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3)凝血功能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6)感染性疾病筛查 (7)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盆底肛门部CT或MRI、直肠腔超声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挂线术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外用中成药 中药汤剂: (1)火毒蕴结证:清热泻火解毒 (2)热毒炽盛证:清热败毒透脓 (3)阴虚毒恋证:养阴清热解毒 中成药外用:

临床路径汇总分析

儿科临床路径2013年第二季度管理持续改进与分析 一、过敏性紫癜入径人数 时间2013年1月2013年2月2013年3月2103年4月2013年5月2103年6月入径人数114800 从2013年1月份我科开始系统统计分析以来,至2013年6月份(除5、6 月份无过敏性紫癜病人外),入径人数均逐步提高。2013年第二季度入径人数比 2013年第一季度入径人数提高了33.3%。 随着临床路径的逐步推行,一方面临床路径变得较前灵活,能初步做到因病 施治;另一方面科室不再认为临床路径会损害经济效益。我科将继续在临床路径 推行过程中,一方面积极进行培训教育,进一步消除相关人员对于临床路径的误 区;另一方面继续加大奖惩力度,让科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了解临床路径 的优越性。

节点说明: 1、2013年第1个月:临床路径儿科开展中,科内人员对临床路径虽工作不熟悉,但临床路径相关制度对患儿家长告知不到位,患儿被动入径,加之过敏性紫癜病人数少,故入径率高; 2、2013年第2个月:通过临床路径联席会议要求儿科个案管理员对科内人员进行宣传教育; 3、2013年第3个月:通过临床路径工作在儿科的全面开展,认识到了临床 路径工作的合理性,入径人数继续大幅提升。 4. 2013年第4个月:随着临床路径工作在儿科的进一步深入,医护人员认可了临床路径工作的可靠性,加之本月过敏性紫癜病人增多,入径人数继续大幅提升。 5. 2013年第5个月:随着过敏性紫癜高发季节结束,本月无可入径病人住院。 6. 2013年第6个月:本月仍无可入径病人住院。 二、入径率

从2013年1月份我科开始系统统计分析以来,我科入径率继续呈现平稳趋势,能够做到有过敏性紫癜病人即能入径。2013年第二季度临床路径入径率仍持续在100%的高水平。 三、平均住院费用

最新临床常见疾病“一病一品”专科护理

临床常见疾病“一病一品”专科护理 内容简介 丁炎明、王兰主编的《临床常见疾病一病一品专科护理》每个“一病一品”护理均包括护理框架、护理方案和专科护理品牌三部分。针对常见的46种疾病,按照”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并以”热心接、耐心讲、细心观、诚心帮、温馨送、爱心访”这一贯穿患者入院、住院、出院和随访全过程的”优质护理服务链”为疾病护理实践过程的主线,突出患者角度对护理服务的愿望与体验,同时依据循证护理的步骤,通过**的资料来源收集实证资料,制定疾病*佳的护理服务流程、护理方案和专科护理品牌。本书可用于临床护理人员巩固并*新疾病护理知识的参考,新护士专科疾病护理的培训资料,以及护理管理者管理的依据。 作者简介 丁炎明,女,主任护师,硕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医院护理部主任。从事护理工作30余年,其专业领域为普外科、手术室、泌尿外科和造口伤口失禁护理及管理。曾分别于2011年、2013年、2014年短期在美国德克萨斯医学中心、德国柏林T业大学、英国皇家护理学院及美国霍普金斯医学中心学习医院管理。2014—2015年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护理管理EMBA高级研修班”学习并毕业。组织并参与省部级研究课题多项,承担并负责院级课题数十项。负责组织本院护理科研团队申报课题并荣获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一等奖。以**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并获得2008年度《中国期刊高被引指数》生物类学科高被引作者前10名;主编40余部护理书籍。现任中华护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华护理学会第24届、25届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护理学会第24届、25届造口伤口失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及中华护理杂志副总编辑;教育部高等学校护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合订本

(合订本)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二零一○年 总目录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1 急诊科中医临床路径...................................................39 心血管科中医临床路径................................................45 精神科中医临床路径...................................................57 肺病科中医临床路径...................................................69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89 针灸科中医临床路径...................................................137 内分秘科中医临床路径................................................145 肾病科中医临床路径...................................................167 外科中医临床路径......................................................193 风湿科中医临床路径...................................................229 皮肤科中医临床路径...................................................265 肿瘤科中医临床路径...................................................287 血液病科中医临床路径................................................293 眼科中医临床路径......................................................313 肝病科中医临床路径...................................................347 传染科中医临床路径...................................................365 肛肠科中医临床路径...................................................377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407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449 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491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 (511)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儿科临床路径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版)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ICD-10:J06.9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儿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A.临床表现: 1。一般类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常见病原体为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等。病毒感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最常见的为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肺炎支原体也可引起。该病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根据主要感染部位的不同可诊断为急性鼻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 局部症状:可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咽痛、咽部不适等,多于3-4天自愈. 全身症状:发热、烦躁不安、头痛、全身不适、乏力等.部分患儿有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腹痛多为脐周阵发性疼痛,无压痛,可能为肠痉挛所致;如腹痛持续存在,多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婴幼儿起病急,以全身症状为主,常有消化道症状,局部症状较轻。多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热程2-3天至1周左右,起病1—2天内因发热引起惊厥。 体征:体格检查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有时可见下颌和淋巴结肿大。肺部听诊一般正常。肠道病毒感染可见不同形态的皮疹。 2。两种特殊类型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1).疱疹性咽峡炎: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组。好发于夏秋季。起

病急骤,表现为明显咽痛、高热、流延、厌食、呕吐等,病程约为1周. 检查可见咽充血,咽腭弓、软腭、悬雍垂、咽的粘膜表面有多个2—4mm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1-2日后破溃形成溃疡,周围有红晕。疱疹也可发生于口腔的其它部位.病程约为一周左右. 4.咽结膜热:主要由腺病毒3、7型引起。以发热、咽炎、结膜炎未特征。常发生于春、夏季,散发或小流行。临床表现有高热、咽痛、眼部刺痛,有时伴有消化道症状。体检发现咽部充血,可见白色点块状分泌物,周边无红晕,易于剥离;一侧或双侧滤泡性结合膜炎,可伴有结合膜出血;颈后及耳后淋巴结增大。病程1-2周。 B。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常规和CRP:病毒性感染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CRP正常或轻度升高.细菌感染有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象,CRP有不同程度升高. (2)病原学检查:视需要可进行常见的呼吸道病毒检测、支原体、衣原体,可用免疫荧光法、免疫酶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方法确定病毒的类型,前降钙素原可区别病毒和细菌感染。 (3)ASO、ESR测定:ASO↑、ESR↑常提示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证据。 (4)胸部X-ray:必要时做该项检查,以排除下呼吸道感染。大多数呈双肺纹理清晰、无炎症影像学改变。 (5)心电图:必要时做该项检查,以排除心肌炎。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儿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保持适当的室温(18-20℃)及湿度(55%)注意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开窗通风、供给充足水分,给热量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 2。支持疗法:病情较重、病程较久、体弱、营养不良者可考虑输血浆、氨基酸、维生素等支持疗法,提高机体抵抗力。

缺血性心肌病临床路径

缺血性心肌病临床路径 一、缺血性心肌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缺血性心肌病患者(ICD-10:I25.501),由冠心病引起的严重心肌功能失常的心肌病(由缺血性功能障碍及冬眠心肌所致的心力衰竭,广泛心肌纤维化,多次心肌梗死单独或联合产生的症状),不包括孤立的室壁瘤和与冠状动脉病变有关的其它结构异常或并发症如乳头肌功能失 常(二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穿孔和心律失常等。 (二)诊断依据。 根据《冠心病》(陈在嘉高润霖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Bround心脏病学》(陈灏珠译第十版)相关章节。 1临床症状:心绞痛,劳累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可有端坐呼吸和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急性左心衰竭的症状。晚期可有外周水肿和腹胀等症状。 2体征:查体可见颈静脉充盈,肺部啰音,心界扩大,外周水肿,多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奔马律。 3辅助检查: ECG:可见窦性心动过速,室早、房颤,同时常有ST-T 异常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异常Q波,。 X线:左室或全心扩大,肺淤血,间质水肿,肺泡性肺

水肿或胸膜渗出。 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见心脏扩大,左室舒张末径增大,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还可见右室增大和心包积液。 放射性核素检查:可见心脏扩大,室壁运动障碍及射血分数的下降。可检测到存活的冬眠心肌。 心导管检查:冠脉造影可见冠脉多支血管弥漫性病变(几乎100%累及前降支),左心室造影可见左心室增大,左室舒张末期压力增加,射血分数下降及二尖瓣反流等。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由冠心病引起的严重心肌功能失常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ICD-10:I25.501)。 2.除外孤立的室壁瘤和与冠状动脉病变有关的其它结构异常或并发症如乳头肌功能失常(二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穿孔和心律失常等。 3.如患有其他非心血管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四)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 1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隐血; (2)血气分析、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

小儿内科常见疾病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与临床应用以及科学性、实用

小儿内科常见疾病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与临床应用以及科学性、实用性、有效性评价 发表时间:2018-07-04T15:54:03.203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4月上第7期作者:石金玉樊晓君[导读] 建立临床护理路径于小儿内科常见疾病之中,有利于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和降低住院费用,具有实施科学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咸安区中医医院湖北咸宁 437000 摘要:目的:分析在小儿内科常见疾病中建立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应用效果,并评价建立临床护理路径的科学性、实用性、有效性。方法:选择小儿内科患者500例,选择时间:2015年1月~2017年1月,行不同的护理模式:建立临床护理路径、常规护理,不同护理模式的组别名称:研究组、对照组。经数据软件分析组间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患儿家长护理总满意率数据指标。结果:研究组小儿内科患者行临床护理路径后的住院时间(5.01±1.32d)、住院费用(1233.62±300.26元)经数据软件分析发现比对照组(住院时间:8.01±1.35d、住院费用:2001.33±300.65元)均更低,且研究组的患儿家长护理总满意率(98.00%)高于对照组(89.60%),P<0.05,差异显著。结论:建立临床护理路径于小儿内科常见疾病之中,有利于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和降低住院费用,具有实施科学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关键词:小儿内科;常见疾病;临床护理路径;临床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是以患者的住院时间作为横轴,以各种护理措施作为纵轴而制定出来的护理日程表;临床护理路径应用时间相对较早,最早应用的国家是美国,后来许多欧洲国家医院开始陆续应用,已经取得了较为肯定的应用效果。 1. 资料、方法 1.1资料 选择小儿内科患者500例,选择时间:2015年1月~2017年1月,行不同的护理模式:建立临床护理路径、常规护理,不同护理模式的组别名称:研究组、对照组。 研究组:组内患者250例,年龄2个月~12岁,平均(5.01±2.03)岁;支气管肺炎患者65例、急性支气管患者64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61例、小儿腹泻患者60例。 对照组:组内患者250例,年龄1个月~13岁,平均(5.15±2.16)岁;支气管肺炎患者66例、急性支气管患者65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60例、小儿腹泻患者59例。 经数据软件分析组间资料指标差异,无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依据医院常规护理流程进行护理措施干预;向患者家长发放健康宣教小册子,张贴治疗中值得注意的事项于医院醒目位置[1]。 研究组:(1)组间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小组成员均由科室中的骨干成员担任,对小儿内科常见的病症类型进行护理路径设计,确保护理流程可以得到落实。(2)对小儿内科的相关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主要的培训内容包括临床护理路径实施的目的、意义等相关内容。(3)对临床护理路径表进行设计,对护理流程进行评估,对已经收集到的资料结合科室病症特点制定出最适宜的护理路径,将治疗、护理目标详细列在护理路径告知单中,以此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工作配合。(4)按照护理计划争取患者家属同意,与主治医生共同确定,以此落实护理路径中的各项护理措施,并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不断完善护理过程。(5)选定责任护理人员评估护理路径表中的内容,对各种变量因素进行记录和及时反馈,向患者家属进行口头形式的疾病宣教。(6)在实施过中分析患者家属对护理路径中项目的满意度,并分析产生该种结果的原因,不断给予改进意见[2-3]。 1.3观察项目 经数据软件分析组间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患儿家长护理总满意率数据指标。 1.4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软件版本用SPSS21.0系统分析,文中观察项目: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患儿家长护理总满意率数据指标涉及计量、计数资料, P<0.05有差异意义。 2.结果 研究组小儿内科患者行临床护理路径后的住院时间(5.01±1.32d)、住院费用(1233.62±300.26元)经数据软件分析发现比对照组(住院时间:8.01±1.35d、住院费用:2001.33±300.65元)均更低,且研究组的患儿家长护理总满意率(98.00%)高于对照组(89.60%),P<0.05,差异显著。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2012年 本年度上半年我科中风病入径患者31人,出径4人,中风病中医临床路径的运行情况良好。对于临床路径的实施情况我科不断分析总结,并提出问题,加以完善,但在过去的一年里,仍有较多患者在中风治疗中合并其它疾病,而使临床路径中断。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工作: 1 遵循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基本思维和路线的基础上,完善中风病临床路径,发挥中医药特色,提高中风病的治愈好转率,缩短中风病病程。 2 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积极复查患者入院异常项目,并加以处理。 3 加强中风病患者的护理,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防止诱发其他疾病。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2012年 本年度下半年我科入径中风病患者35人,出径5人,中风病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尚处于探索阶段,仍存在很多问题: 1 我科以内科疾病为主,患有中风病的老年患者居多,多数患者由于在中风病治疗过程中合并其他疾病及治疗而出径。 2 较多中风病患者病程迁延不愈,最终导致住院天数过长而出径。 解决措施: 1 不断完善临床路径,为求体现中医特色和优势,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并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心理负担,防止诱发其他疾病。 2 尽量完善中医诊疗规范,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在针药并举的情况下,提高中风病的治愈好转率,缩短面瘫病程。

中风科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我科于2012年1月在科室开展了临床路径实践工作,中风病临床路径通过1年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总结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1. 中风病建立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健全工作制度。根据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通知精神,科室专门召开办公会,研究、部署我科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开展,确定了中风病临床路径,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小组,张红莉主任担任组长,张玉洁副主任、樊会竹副主任、徐红护士长担任副组长,何楠任个案管理员,韩丽娟、王桂霞、梁秀、李密任临床路径工作指导评价小组成员。科室于2011年12月27日制定了《中风病临床路径工作实施管理办法》,明确了我科中风病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步骤、工作内容、责任人、时间节点,建立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制度。 2.确定临床路径病种,实践临床路径。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结合医院及科室实际,在征求全科医护人员意见基础上,确定中风病临床路径,并制定了相应的临床路径文本。因科室病例条件限制,2012年1月1日中风科符合临床路径病例正式实践临床路径。一年来,收治中风病临床路径病例75例,其中9例因合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201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2016) 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ICD-10:J44.001或J44.1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1.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史; 2.出现超越日常状况的持续恶化,并需改变基础COPD的常规用药者; 3.通常在疾病过程中,患者短期内咳嗽、咳痰、气短和(或)喘息加重,痰量增 多,呈脓性或黏脓性,可伴发热等炎症明显加重的表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1.一般治疗:吸氧,休息; 2.对症:止咳化痰、平喘; 3.抗生素; 4.呼吸支持。 (四)标准住院日为10-2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疾病编码(ICD10 J44.101 或ICD10 J44.001);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1-3天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尿、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凝血功能、D-二聚体(D-dimer)、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CRP);术前免疫八项; (3)痰涂片找细菌、真菌及抗酸杆菌,痰培养+药敏试验,支原体抗体,衣原体抗体,结核抗体,军团菌抗体; (4)胸部正侧位X线片、心电图、肺功能(通气+支气管舒张试验)。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

儿科种单病种临床路径表单

儿科种单病种临床路径表单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ICD–10:J18。0)。 (二)概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常见病原体为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Coxsackie及ECHO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RSV、腺病毒、PPLO),少数是细菌。其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差异。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预后良好。但由于发病率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不仅影响生产劳动力,有时还可产生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防治.本病全年皆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高发,可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或被污染的手和用......感谢聆听 具传播,多为散发,但可在气候突变时流行。由于病毒的类型较多,人体对各种病毒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较弱且短暂,并无交叉免疫,同时在健康人群中有病毒携带者,故1个人1年内可有多次发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有90%由病毒引起。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β溶血性链球菌A组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当有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原已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或

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本病,尤其是老幼体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者更易罹患。......感谢聆听 (三)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A.临床表现 1.普通感冒(common cold)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常见病原体为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还有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起病较急,初期症状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鼻涕变稠。可伴咽痛,有时由于咽鼓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感谢 聆听 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检查可见的体征有低热、鼻腔粘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如无并发症,一般经5~7天痊愈。 2.病毒性咽炎和喉炎:急性病毒性咽炎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病毒、呼吸道合

老年病区常见病临床路径

内四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一、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 1、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 4、白细胞数量>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 5、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 以上1-4项中任何1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部其他疾病后,可明确临床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 1、支持、对症治疗; 2、经验性抗菌治疗; 3、根据病原学检查及治疗反应调整抗菌治疗用药。 4、中药辨证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社区获得性肺炎疾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1-3天: 1、必需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沉、C反应蛋白(CPR)、血气分析、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病原学检查痰涂片、痰培养及药敏 (4)胸正侧位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血培养、胸部CT、D-二聚体、B超等。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评估特定病原体的危险因素,入院尽快(4-8小时内)给予抗菌素。 2、药物选择: (1)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和《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结合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初始治疗第2-3天进行临床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调整抗菌药物。 (3)对症支持治疗:退热、止咳化痰、吸氧; (八)出院标准 1、症状好转,体温正常超过72小时; 2、生命征平稳,可以接受口服药物治疗; 3、肺部病灶基本吸收,血常规基本正常 (九)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标准 1、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 2、检查肺部炎症性阴影吸收 3、痰培养阴性 好转标准 1、症状明显减轻 2、体温正常 3、X线胸片检查肺部炎症性阴影部分吸收 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七版)》 1、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 2、出现超越日常状况的持续恶化,并需改变常规用药者; 3、患者短期内咳嗽、咳痰、气短和(或)喘息加重,痰量增多,或痰的形状发生改变,可伴发热等炎症明显加重的表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七版)》

儿科全部临床路径1汇总

科儿中医临床路径 录目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 (451) 肺炎喘嗽(肺炎)中医临床路径 (455)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 (460)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 (464)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 (467) 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中医临床路径…………………471 小476 儿肌性斜颈中医临床路径……………………………………….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 —450 —.

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的患儿。一、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西医诊断:)。TCD 编码:BEZ240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紫癜()。ICD-10 编码:D69.004第一诊断为过敏性紫癜((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版中国中医药出参照新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汪受传主编,1()中医诊断标准:)。社,2002 年民卫生(中华医学会编著,人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学分册》。年)2002 和《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社)诊(过敏性紫癜)‘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紫癜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临床常见证候:疗方案”风热伤络证血热妄行证阴虚火旺证气不摄血证(过敏‘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紫癜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性紫癜)诊疗方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紫癜(过敏性紫癜).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2 。18 天(四)标准住院日为≤(五)进入路径标准的患者。)编码:D69.004 ICD-10 和过敏性紫癜BEZ240编(第1.一诊断必须符合紫癜TCD 码:)(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出现严重腹痛、呕血、便血、肾脏损伤者,不进入本路径。3.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隐血 (2)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功能检测 (3)凝血功能 (4)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5)心电图、胸部 X 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尿放免检测;过敏原测定、C 反应蛋白(CRP)、尿 NAG 酶、血沉、ENA 抗体谱、血型、肝胆肾脏彩超检查、乙肝五项、丙肝抗体、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筛查,如抗核抗体(ANA)、抗双链 DNA 抗体(ds-DNA);输血前检查;发热或疑有感染者可选择病原学检查。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热伤络证:疏风清热,凉血活血。 (2)血热妄行证: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3)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化瘀。 (4)气不摄血证:益气摄血,活血止血。 2.辨证选择中成药注射液及中成药 3.中药熏蒸疗法:根据临床辨证分型选择不同治法方药。 4.儿科基础治疗:主要包括营养支持疗法等。 5.护理:辨证施护。

血液内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

卫办医政发〔2011〕76号文件附件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原始 细胞过多(MDS-RAE B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过多 (MDS-RAE B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MDS-RAEB (ICD:D46.201 )。 (二)诊断依据。 根据《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张之南、沈悌主编, 科学出版社,2008 年,第三版)、《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 Pathology and Genetic of Tumo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2008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V .2.2010)。 诊断标准:

1.RAEB- I : (1)外周血: ①血细胞减少; ②原始细胞<5%; ③无Auer小体; ④单核细胞<1 X|09/L。 (2)骨髓: ①1系或多系发育异常; ②原始细胞5% - 9% ; ③无Auer小体。 2.RAEB- II (1 )外周血: ①血细胞减少; ②原始细胞5% - 19% ; ③有或无Auer小体; ④单核细胞<1 X|09/L。 (2)骨髓:

①1系或多系发育异常; ②原始细胞10% - 19% ; ③有或无Auer小体。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邓家栋临床血液学》(邓家栋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1年,第一版)、《内科学》(叶任高、陆再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第二版)、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V.2.2010)。 首先进行诊断分型,然后根据MDS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见表1 )进行预后分组。 表1 评价MDS预后的国际积分系统(IPSS)

鼓胀病中医临床路径

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慢性酒精中毒、病毒性肝炎、免疫紊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化学毒物或药物损伤、长期胆汁瘀积以及隐源性等引起或演变的肝硬化腹水(1-2 级)的患者。 一、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鼓胀病(TCD 编码:BNG050) 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硬化腹水(ICD-10 编码: K74+R18)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33-2008) ( 2 )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中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鼓胀病(肝硬化腹水)诊疗方 案”。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临床常见证候: 气滞湿阻证 湿热蕴结证 气滞血瘀证 肝脾血瘀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鼓胀病(肝硬化腹水)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33-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鼓胀病(肝硬化腹水)1-2 级。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鼓胀病(TCD 编码:BNG050)和肝硬化腹水(1-2 级)(ICD-10 编码:K74+R18)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其它原因如肾病、内分泌病变及结核等,所引起的腹腔积液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 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 (2)尿常规 (3)便常规+潜血 (4)凝血功能 (5)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6)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 (7)血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 (8)血糖 (9)心电图 (10)胸部X线片 (11)肝胆脾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氨、HBV-DNA 或H CV-RNA 定量、肝胆脾C T 或M RI 平扫+增强等。 (2)腹腔穿刺术及腹水检查:根据病情需要可行腹腔穿刺术,对腹水量不大或肥胖患者行超声腹水定位,并选择腹水常规、生化、腹水细胞培养及病理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气滞湿阻证:疏肝理气,行湿散满。 (2)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骨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骨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法规类别】卫生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卫办医政发[2009]139号 【发布部门】卫生部(已撤销) 【发布日期】2009.09.04 【实施日期】2009.09.0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骨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09〕13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我部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了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股骨颈骨折、胫骨平台骨折和踝关节骨折等骨科6个病种的临床路径。现印发给你们,请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当地医疗工作实际情况,组织临床路径的试点工作,在我部印发的临床路径基础上,制定各试点医院具体实施的临床路径。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反馈我部医政司。 附件:骨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

二○○九年九月四日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M51.0↑ G99.2* /M51.1↑ G55.1*/M51.2) 行椎间盘切除术(ICD-9-CM-3:80.51);椎间盘置换术(ICD-9-CM-3:84.64-84.65)(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单侧或双侧神经根损伤或马尾神经损伤的症状。 2.体征:单侧或双侧神经根损伤或马尾神经损伤的阳性体征。 3.影像学检查:有椎间盘突出或脱出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的表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明确。 2.经严格正规非手术治疗3个月无效。 3.尿便障碍或单根神经麻痹,需急诊手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