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文化及潮州春节习俗

春节文化及潮州春节习俗
春节文化及潮州春节习俗

目 | 录
◎什么是“春节” ◎春节的历史 / 1 / / 2 2 / 4 / 1
◎春节由来的传说 ◎潮州人怎样过春节
◎有趣的少数民族过年习俗
◎什么是“元宵节” ◎元宵(汤圆)大汇总 ◎潮州元宵节习俗 /
/ /
8 11
12
◎迎春
/
封面 / / 封二 封三
◎民俗小知识--杨柳青年画 ◎民俗小知识--“时年八节” ◎吉祥如意(篆刻) / 封底


◎什么是“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 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 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 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 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 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在 春节期间, 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 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 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 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 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的历史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 4000 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 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 2000 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 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 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 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 历。公元前 104 年(元封六年) ,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 公元前 104 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 ,将原来以十 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 用的阴历(即农历) ,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 。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 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 2080 年。春节不同时代 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 、 、 、 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 、 、 、 ;魏晋南北朝时称为 “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 、 、 、 、 “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 、 、 。 1912 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废除旧历改用 阳历(即公历) ,用民国纪年。并决定以公元 1912 年 1 月 1 日为民国元年 1 月 1 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称元旦。但民间仍按传统沿用旧历即夏历, 仍在当年 2 月 18 日(壬子年正月初一) 过传统新年, 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 有鉴于此,1913 年(民国二年)7 月,由当时北京政府任内务总长向大总 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称: “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

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 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 ”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 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1914 年)起开始施行。自此夏历 岁首称“春节” 。 1949 年 9 月 27 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 两个“年” ,又因一年 24 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 月一日称为“元旦” ,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 。 ◎春节由来的传说 太古时期, 有一种凶猛的怪兽, 散居在深山密林中, 人们管它们叫 “年” 。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 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 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 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 等到鸡鸣 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 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 称作 “年 关” ,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 每到这一天晚上, 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 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 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 躲在屋里吃 “年 夜饭” ,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 味, 所以置办得很丰盛, 除了要全家老小 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 还须在吃 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 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 “一夜连双岁, 五更分二年。 ”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潮州人怎样过春节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 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 制作各式稞品,以备过年之用。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 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 。 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

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 、 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 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 各式年货了: 买 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裳饰;新 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 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 和迎送亲友的佳果。 贴门神、春联。新春伊始,第一件事 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除夕将至,家家 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 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 装点一新。 送压岁钱。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 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 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着。这俗称为“压肚腰” ,意谓一 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 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吃团年饭。除夕将至,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主妇们便 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 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 迎财神,放鞭饱。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民俗活动, 就是在于夜时分拜财神。 按说,腊月二十四日诸神上天,人间的诸路神仙都上天“汇报工作”去了。 拜年,送“大吉” 。拜年,又称为“拜正” 。初 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 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 以期望。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 (潮州柑)是不可少的。 迎神接福。正月初四是“神”或日“迎神”的 日子。原来,年前腊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下 界诸神都在这一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报告 一年来下界人间行为的善恶。正月初四这天,再回 到下界来继续监督人们,于是家家户户便在初四日 迎接神的光临。 春节间的娱乐活动很多,如游神、游锣鼓、标 旗和猜谜等。

◎有趣的少数民族过年习俗 在我国,春节也是各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节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 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 藏族 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 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 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 。小伙子们狂舞高歌, 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 便去背“吉祥水” ,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 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 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 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 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 家。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 充足。 壮族 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区的壮族同胞,与汉族同 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 ,有的 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 ,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 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 哩!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 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 ,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布依族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 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 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满族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 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 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 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 的吉祥开端。 侗族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 盛行一种“打侗年” (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 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 ,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 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 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白族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 “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

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 。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 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 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 愿允爱情了。 土家族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 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 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 70 多个舞蹈动 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 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傣族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 是傣族一年中 最盛大的传统节目。谷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 。 在三四天的节日里, 人们相互泼水, 表示洗去身上的 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 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 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 ;席间全家还要 欢唱“贺年歌” 。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 。 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 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妇可分得两分,过路人恰 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傈僳族 傈僳族称年节为“盍什” ,他们大都做籼米粑、糯米粑和酿水 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许在桃、李等果树上,祝愿来年硕果累累。 云南怒江地区的傈僳族人民,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劳动。 青年男女喜欢举行春节打靶比赛。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 左右摇动,请小伙子们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美酒作为奖品送 到谁的嘴边。 拉祜族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 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别重视糯米粑 粑,除食用外,总要给牛吃一点,关在犁、锄、砍刀 等农具上摆上一点, 以酬其一年来与主人合作, 祝愿 新的一年里创造更多的财富。 达斡尔族 居住在东北嫩江两岸的达斡尔族, 农 历正月初一早上, 男女青年梳妆打扮, 先向长辈请安、 敬酒、行礼,然后逐户拜年,每家都准备有蒸糕,拜 年的人一进门就抢吃蒸糕, 据说吃了之后, 生产和生 活都能“年年高” 。 仫佬族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节

日盛装,几十人、几百人,乃至几千人聚会在山坡上或赛场里唱山歌,尽 情歌唱劳动、生活和爱情。 独龙族 唯一的节日就是先在冬腊月的“卡雀哇”节。最隆重的仪式 是牛祭天。这天,族长把牛拴在广场中央的木桩上。由青年妇女将链珠挂 在牛角上,接着,一位勇猛强壮的小伙子,手持锋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 去,直到将牛刺倒死去。此刻,人们就跳起“牛锅庄”舞,然后分吃牛肉。 鄂伦春族 在东北的鄂伦春同胞,春节早晨,先 在家族中依辈份大小斟酒, 幼者给长者叩头, 平辈则 互相请安, 初二、 初三进行赛马。 正月十五美味佳肴。 正月十六的早上, 要进行相互抹黑脸的活动。 青年人 给老年人抹黑时要先叩头。 赫哲族 春节,赫哲语为“佛额什克斯” ,即大 年除夕之意。人们穿上在帽耳、衣领、袖口、裤腿、 围裙、 鞋面上绣着美丽的花纹、 几何图案和花鸟等花 边的兽皮等服装。 在年节里, 一般人家要做 “吐火宴” , 或用一种野生果“稠李子”制作成饼子,同时摆满鱼、兽类肉等食品。对 待贵客,则用杀活鱼,或把鱼条烤熟,用这种“塔拉哈”招待。 基诺族 春节到来,聚居于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口嚼槟榔的老翁 扬头打钹,戴大尖帽的老妪低首鸣锣,由周巴(寨父)最先把鼓敲响,男 女青年围成一圈徒手跳舞。 哈尼族 荡秋千,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 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 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 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 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高山族 “围炉” ,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 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 。平常滴酒不 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 “围 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 愿父母长寿。 如果家里有人外出, 也要空出一个席位, 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 念。 景颇族 春节期间举行 “打靶” 比赛。 初一早晨, 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 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 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 的米酒。

瑶族 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 。一人扮 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 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寻找意中人。 鄂温克族 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 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 在年初一 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 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 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羌族 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 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 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 ,然后用约二 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东乡族 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京族 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 ,藏族妇女初一的天 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 。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 保一年的吉利。 苗族 把春节称作“客家年” ,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 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 、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 惜春、挽春等。 纳西族 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 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 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 《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 、 、 、 、 等。 蒙古族 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 除夕要吃“手把肉” ,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 向长辈敬“辞岁酒” ,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 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 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水族 水族春节期间, 人们最重果的活动就是祭 祀祖先,鱼是必不可少的供品。祭祀的习俗,有的地 方在家门口临时放桌, 摆上酒席。 有的地方摆上箩筐, 一头盛着各种生产工具, 冀盼来年生产丰收。 祭祀时, 燃香烧纸,全家无论男女老幼都要跪拜,祈求祖先保佑全家平安,事事如 意。春节期间,水族小孩儿会挨家串门向大人讨糖果吃,谁要得最多,谁 就被认为福气最好,将来聪明健康。除此之外,人们还穿着节日盛装,相 互走访庆贺新年。

◎什么是“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 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 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 ,而十五日又是 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 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 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 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 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 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丰富多彩的元宵节活动 张灯结彩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 灯为一大盛事。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 : 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 ”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 的盛况。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 节。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 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 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在唐代 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 宗(公元 685 ——762) 时的 开元盛世,长 安的灯市规模 很大,燃灯五 万盏,花灯花 样繁多,皇帝 命人做巨型的 灯楼, 广达 20 间, 150 尺, 高 金光璀璨,极 为壮观。唐代 是实行宵禁 的,夜晚禁鼓 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 为“放夜” 。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

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 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 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 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 火不绝。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又规定正 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 绘了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 乐游乐.喧闹达旦,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 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 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 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 戏。 谜语悬之于灯, 供人猜射, 开始于南宋。 《武林旧事· 灯 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 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 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 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 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 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 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 曲表演的内容。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 又有迎紫姑祭厕神、 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 舞狮等游戏。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 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 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 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 “吃元宵”的食俗。 舞龙灯 也称耍龙灯或龙舞。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 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 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 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 ,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 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 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 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踩高跷 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

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 “宋 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 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 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 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 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 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 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 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 又称 “狮子舞” 太平乐” 、 “ , 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 扮成狮子, 一人充当狮头, 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 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 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划旱船 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 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 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 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 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 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 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 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 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 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 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 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 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中 国很多地区。 吃元宵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 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 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 ,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 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 在门前。

◎元宵(汤圆)大汇总 雪中送炭 雪中送炭所谓雪,就是汤圆雪白的 外层, 而炭则是内层的炭烧朱古力馅, 汤圆味道 较浓, 所以就配以一个清新的玫瑰花汤底, 喝一 口汤,吃一口汤圆,就是最佳的吃法。 玫瑰椰露汤圆 玫瑰椰露汤圆单看外型已够赏 心悦目, 吃一口, 更有双唇在浸玫瑰花浴的感觉, 椰汁、鲜奶再加玫瑰花,清润而暖和,再加上同 样有美颜作用的芝麻汤圆,最适合女孩子品尝。 青豆蓉汤圆 青豆蓉汤圆上海王家沙以蟹粉汤圆最知名,但由于香港人不 太接受,现已停止供应,跑出的反而是青豆蓉汤圆,选用纽西兰青豆加糖 打成蓉,味道跟豆沙颇相似,不过甜度较低,而且有一阵豆香,汤圆呈榄 核形,入口感觉更细滑。 平海汤圆 惠州的平海汤圆确实很香。馅料有 虾米、唐芹、肉碎、冬菇及津白等,肉不过多, 却有一股津白及虾米的清香, 汤底以猪骨及津白 为主, 味道同样很清幽, 虽然汤圆个子比一般的 大,却无损讨好的感觉。 香蕉奶皇汤圆 香蕉奶皇汤圆奶皇汤圆最叫人 难忘之处, 是外层够薄够干身, 汤圆皮软糯却不 糊口,以往有芒果、麦提莎、榴及燕窝等口味,今次则返璞归真,以最简 单的香蕉做馅,蕉味浓郁,软绵绵的口感不比一向好卖的芒果逊色。 桂花南瓜汤圆 桂花南瓜汤圆南瓜汤圆通常以南瓜做皮,这个则以南瓜做 馅,外层蘸芝麻增添香口的感觉。汤圆放于桂花糖水内,外香内甜,保证 这个元宵节会甜蜜蜜。 翡翠汤圆 翡翠汤圆新年吃得太饱太腻, 翡翠汤 圆就专为怕腻的人士而设, 由糖水至汤圆都属少 甜配搭,绿茶味汤圆皮内藏的是红豆白奶黄馅, 白奶黄即纯以蛋白做成的奶黄, 味道较清, 所以 加入了有咬口的红豆,试过味道确没有一般的 腻,叫人对吃汤圆的看法大为改观。 菠菜花生蓉汤圆 菠菜花生蓉汤圆菠菜做馅的 汤圆也不一定是碱的,因为菠菜内加入砂糖及花生,却依然有淡淡菜味, 吃起来特别清,也适合大鱼大肉之后食用。 燕窝红宝石汤圆 燕窝红宝石汤圆云南东南部的建水以燕窝驰名,该处的 岩燕不同一般的海燕,无腥味而且蛋白质特别丰富,这个红宝石汤圆就是

以冰糖健水燕窝作糖水底,每碗都有燕窝,配合甘笋汁皮的小汤圆,很清 甜。 定心汤圆 定心汤圆可说是层次感最丰富的汤 圆,是云南人过年必吃的早点,馅料有火腿、花 生蓉及晒干的云南桔皮,最精彩的是汤底,用云 南野生玫瑰,晒干后加入片糖及黄酒放入山洞内 发酵半年以上,做成玫瑰花酱储存。吃时宜将汤 圆切开,让花生粒及桔皮的香跟带清醇酒香的玫 瑰花汤融为一体,几种香味同时向味蕾冲击,实在非比寻常。 山珍珠翡翠汤圆 山珍珠翡翠汤圆山珍珠是生长在云南海拔四千尺的一种 野生果实,具有乌发及养颜的作用,虽然无味,却口感烟韧,配合用菠菜 汁做成的小汤圆,做出如水晶加翡翠般的效果。 金陵雨花汤圆 金陵雨花汤圆 搓成雨花石一般的花纹,其实是芝麻味及原 味糯米团的混合,汤圆比一般的细小,一口一个,精细可爱。 ◎潮州元宵节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叫“上元节” 据《岁时 。 杂记》载, “上元节”的由来是沿袭道教的陈规。道教把正月十五称为“上 元节” ,七月十五为“中元节” ,十月十五为“下元节” 。其实在道教产生之 前,就已有元宵节了。 元宵节在潮汕是一 个大节,游神赛会、游 灯赏灯、敬神祀祖等, 从城 市到乡村都热闹 非凡。 这个节日传统的 食俗是吃“鼠曲 ”和 “汤圆” 。鼠曲 来自 民间, 是集中群众智慧 研制和不断提高的。 相 传南宋末年,元兵入 侵,到处烧杀掠夺,揭 阳人民为避战乱而逃到山林里,后来没有粮,只得寻找野菜充饥,便发现 了一种无毒而口感微有甘香的“鼠曲草” ,于是经常采吃。战乱过去回家, 有的人便将“鼠曲草”采回家里,捣碎后与大米一起舂成粉末,用来制作 皮。以后人们又将粳米改为糯米,使 皮柔软润滑。最初由红糖番薯泥做 馅,制成的品是暗褐色,取名“乌果” 。但元宵、春节都是大吉大利的日子,

用这种色泽乌褐、名字又不雅听的 晶来敬神奉祖,觉得有点别扭。后来 随着馅料改变为“槟醅麸”而更名“槟醅 ” 。槟醅麸是糯谷经烘焙暴开出 来的糯米,加人白糖、芝麻、花生来拌和而成的。 “槟醅 ”清醇、柔软、 香甜,甚为爽口,色泽也雅看。至晚清揭阳榕城李奇遇专门经营此一 品, 把原来的 垫香蕉叶改为豆腐膜,并把 坯用刻有图案的印模印压,使 品统一规格,美观大方。后来人们为什么把“槟醅” 、称为“乒乓”呢由于 “槟醅”与“乒乓”谐音,一些外地顾客来买时,咬音不准将它称为“乒 乓 ” ,人们觉得“乒乓”比“槟醅”更方便称呼,就都叫“乒乓果”了。 潮汕先人用鼠曲草掺人食 物中,完全是凭借生活体验, 但却用得很正确,因为鼠曲草 是一种草药。南朝陶弘景《名 医别录》载:鼠曲草“主治脾 寒、 寒热、 止咳。 南朝宗懔 ” 《荆 楚岁时记》也写道: “取鼠曲菜 汁作羹,以蜜和粉,谓之龙舌 拌,以压时气。 《本草纲目? ” 草?鼠曲》引邵桂子《瓮天语》“北方寒食采茸母草(”鼠曲草“别称)和粉 : 食。 ”我们的先辈并没有读过南朝的上述记载,竟能用之制作果皮,可谓是 一种创造。 潮汕的元宵节还有吃 “元宵”(汤圆)的习俗,这 一习俗是南宋末年从中原传 入的。据《荆楚岁时记》载, 东晋时“正月十五作豆糜加 油糕” “正月半宜作白粥泛 , 糕” 。唐代多吃“面茧”(茧 形的面食品)和焦追(类似烤 饼)。 宋代吃盐豉汤和绿豆粉 做成的“科斗羹” ,此时也有 一些地方开始吃“汤圆” ,北方称之为“元宵” 。由此可见,吃“元宵”是 宋代开始的。宋周必大《平园续稿》也载: “元宵蒸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 此。 宋人周密的 ” 《武林旧事》 记述: “节食所尚, 则乳糖圆子、 澄糖团子…… 十般糖之类。 ”这种“糖圆子”“浮圆子”因应节而做,后改称“元宵” 、 , 其所以取这一名字是因为习惯上在元夜里食用它,取上元节宵食而称“元 宵” 。元宵吃“元宵” ,意在祝一家团圆和睦,并借以寄寓在新的一年中康

乐幸福的心愿。 昔年的元宵, 甜、 咸、 酸、辣均有,可煮、可 蒸、可炸。如以猪 肉、 豆沙 、芝麻、桂花、果 仁拌白糖为馅料的甜五 味元宵,美味可口;以 芥、葱、蒜、韭、姜为 馅料的菜元宵,则取意 聪明、勤劳、长久、向 上。旧时“元宵”这一 节日食品,由于百姓喜 吃,逐步由家庭制作而流入市场营销,清代诗人李调元诗云:元宵争看采 莲船,宝马香车拾坠 钿;风云夜深人散尽, 孤灯犹唤卖汤圆。 潮汕元宵节吃的 汤圆,与冬节吃的冬节 圆略有区别,元宵的汤 圆大都有包馅,馅料有 豆沙、花生瓜册糖等, 都是甜料。 “冬节圆” 都是实心的,粒子也 小。当今的元宵节汤 圆,已成为地方小食,款式多样,各地市场随时可以买到。 潮汕元宵还有食“丁 酒桌”的习俗。凡去年元 宵后家有男孩出生的,元 宵都要做丁酒桌宴客。有 的地方是在祠堂集体办 宴席请乡亲。有的是各自 在家中设酒席宴请亲朋 戚友。旧时,元宵夜妇女 要吃“厚合菜” ,其寓意 是吃了厚合菜,做人能合 人意,能得到众人爱。

中国传统文化春节

我身边的传统文化-春节 一年一度的春节到了,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一般是指除夕夜和正月初一。春节呢意味着新的一年的开始,作为小朋友的我最期盼的节日当属春节了。 在我们家乡这里,腊月二十三开始,人们就要就开始准备过年了。传说这一天是灶王爷回天庭的日子,人们要打扫家里的角角落落,干干净净的送走灶王爷,准备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并关上大门。到初一的早上才开门"接财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当然,我最期待的就是守岁了。除夕夜里,一家人坐在一起,团团圆圆的吃着年夜饭,电视机里放映着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我想,这大概就是家的含义吧。零点的钟声将要响起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出门放鞭炮,来驱赶扰人的年兽,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传统的节日了,我身边还保留着许多传统文化,将来,我一定要好好保护这些可贵的传统,把这些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关于民俗文化变迁的感想(春节)

春节,中国这个最隆重、最热闹的古老节日到来之时,深受传统影响而又接受着新观念的中国人在民俗的继承与扬弃间面临着抉择。自从2500多年前孔夫子“不语怪力乱神”开始,中国人就把精神超越的对象人格化的最高神转化为人文性和道德性的文化精神,形成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其中重视家庭就是这一文化传统的核心,梁漱溟先生就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家庭伦理本位”的文化,毋庸置疑,充满浓浓情味的春节正是中国“家庭伦理本位”文化的集中表现。 中国人过年讲究四个方面--团圆,欢庆,祥和,平安。一家人团团圆圆地聚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享受着除夕过年欢庆、祥和的节日,向上苍感恩祈福,并提前预祝明年平平安安。正如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所说,"人们平常的生活愿望以及精神层面的生活理想在过年时集中体现出来。"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过年有很多讲究,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比如祭灶、扫尘,贴春联、年画,包饺子,吃年夜饭,守岁,祭祖等等,这些习俗在传统的过年形式中是必不可少的。而其中这些都有着深层的蕴义,例如,饺子(饺与交谐音),因饺子形如元宝,有“招财进宝”之意,“交”就意味着旧的一年与新的一年之交,而包饺子这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则是吃住福运,由此民间流传着“钱饺”;而扫尘(尘与陈谐音),则隐含着除陈、除旧的意愿;还有如倒贴“福”字,表达福到的含义;打碎了东西要说"岁岁(碎碎)平安",桌上要摆放苹果取得是"平安"的谐音;大家见面要笑呵呵的,过年不能哭的,也不能打架,要放鞭炮和礼花来表达喜悦……记得描述春节人们如何准备的忙碌的场景,都有着非常有趣味的口令,如幼时听我母亲诉说,家乡农村中就留传着有趣的过年俗语,“如二十一打算盘,二十二上大街,二十三拜灶神,二十四扫尘,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杀年猪,二十七杀阉鸡,二十八打粑粑,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坐到吃。”当然不同地域也许有着不同的口令,故而更准确地表述可以引用民间年节歌中写到的,“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写联对,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馒头,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包饺子。初一初二磕头儿,初三初四耍球儿,初一祭祖初二拜年,初三老鼠娶亲初四迎神接,初五破五初六送神,初七人日初八顺星,初九玉帝诞辰,十三到十五闹元宵,初七初八干活儿。”这些都十分形象地描述了中国人民在春节这一既隆重又热闹的节日中忙碌的场景。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农耕时代的年俗在信息时代的中国终究有了变化,传统民俗随着传统生活方式的变化部分地逝去,又部分地继承下来,出现了一些新奇的现象。尽管有一些民俗学家反对,随着通讯设备的普及以及人们交往地域的扩大,电话、短信还是不可阻挡地成为春节里的重要活动--拜年的主要形式。相对于上门拜年,更多人选择了使用电话和短信拜年。传统的形式繁琐、有着封建意味的祭祀与守岁开始淡出了人们的春节生活。 当然有些人仍会认为,"春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春节还是按照老法过才有年味,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延续。然也有不少人认为,"春节习俗太麻烦,而且与时代脱节,像正月不能理发这类要求多不合情理。"总之,不外乎两种意见,一方面认为繁琐的春节习俗难以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一方面却还希望保持中国传统特色,保留传统的习俗。 而据北京青年报对北京、上海、广东六百多名居民进行的"春节习俗"话题调查显示,有81.2%的被访者认为春节习俗"太繁琐,难以适应现代化生活",有些也已经"落伍".但仍有高达71%的市民认为过春节还是要加入一些传统习俗,甚至有近半数的人表示,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是愿意完全按照春节习俗过春节。 这些表现人们对生活美好的理想的年俗很多被继承了下来。在调查中,近80%的人表示会祭灶或扫尘;80%的人表示会贴春联、年画或者福字;同时,高达87%的人选择在家里迎春,50%以上的人表示要看灯会、逛庙会。有意思的是,一些传统的被视为过时的风俗却还保留下来,例如62%的女性会带着丈夫与儿女回娘家,53%的人表示遵守正月里不理发的

春节饮食文化 中国春节饮食习俗和寓意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春节饮食文化中国春节饮食习俗和寓意有哪些 导语:中国春节饮食风俗,中国春节饮食习俗和寓意有哪些?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中国春节饮食风俗,中国春节饮食习俗和寓意有哪些?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现简述我国部分地区的饮食习俗,以飨食客:腊八粥 “腊八节”。这一天在中国民间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喝腊八粥在我国已有千年历史。腊,在远古时代本是一种祭礼的名称,夏朝称“清祀”,殷商称“嘉平”,周朝时改称“腊”。“腊”是从“猎”字演变而来,故“腊”“猎”相通。因为一岁之终,农作物已收晒完毕,农闲了,人们便到野外猎取禽兽,用来祭祖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称之为“腊祭”。南北朝时,农历十二月初八才被正式固定为“腊八节”,在这一天要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腊月初八这天,中国各地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据史料记载,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富人还是穷人,家家都要喝腊八粥。最早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不仅清香甜美,而且能畅胃气,生津液,因而颇受人们喜食。随着时代的发展,花样越来越多的腊八粥已发展成具有地方风味的小吃。腊八,本身是个传统节日,又是年节的前奏,可以说腊八节拉开了春节的序幕。“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儿就是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腊八节后,春节将至,人 生活常识分享

春节的传统习俗文化知识

春节的传统习俗文化知识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中的传统佳节汉武帝太初元年始。春节也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亲爱的小伙伴们,大家知道与春节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有哪些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春节传统文化知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春节传统文化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

春节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春节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春节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系部名称: 专业: 年级:班级: 姓名: 学号: 实践地点: 实践时间: 研究目的 1、熟悉调查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了解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好爱国主义精神。 2、将成果广而告之,一次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民族文化。 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的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醇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功能: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二、祭祀,缅怀祖宗之德,继承先人之志,融通天

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三、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职责;四、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宣泄情感之波,体味人生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藏厚重的含金矿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腊月开始办年货: 据中国传统,踏入腊月,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聚。 *年二十四谢灶: 在灶头放齐贡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来年衣食丰足暨身体健康,之后烧衣及撒酒,最好将一些汤丸放在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年二十八洗邋遢: 年二十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祈求将往年的霉运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洁净,据说这样做便可以消灾祛病。 *年三十晚上送年:

春节文化习俗

春节文化习俗简介 传说在很早以前的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名字叫"年",它生性非常的凶残,平时都在深山密林中活动,因为它还喜欢吃人,所以人们对它非常的害怕;不过幸好"年"一般只是每次的岁末三十的那天晚上才会出来,伤人性命,破坏田园,所以人们一般都会在那天天还没黑的时候就关上了自己家的门,一直不睡觉到天亮,到第二天开门邻里就相互庆贺相安无事。在后来有一次偶然的事件中,人们发现了原来"年"对爆竹和红色的东西非常的畏惧,于是从此每到除夕那时人们就会穿红挂红以示喜庆,并除旧迎新之时大放爆竹,后来"年"就再也不敢来了。这就是除夕的传说。在三十过后的那天就当作是农历正月初一的春节,也称为"过年"。 而过年呢南北方习俗会稍微有一些差异的,因为地域不同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理念不同造成了这些差异但是归根结底都是中国人这些习俗都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瑰宝,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过年的习俗,南方和北方有很大不同。比如,吃新年饺子。这对于北方人来讲,非常重要。不吃新年饺子,那就算不上过年。而南方人则更看重年夜饭,只要一家人团团圆圆围住在一起吃完一顿年夜饭,则就算过年了,有没有饺子则就无所谓了。 但南方人过年,除了年夜饭之外,大年初一的早餐也是非常讲究的。为了新年有个好兆头,大人小孩在大年初一都是不允许睡懒觉的。不管除夕夜玩得多晚,大年初一早上六点多都得起床,七点多一家子要坐在一起吃新年早餐。 就在这顿早餐里,蕴含着一个南方人过年的特殊习俗。什么习俗呢?说起来也简单。就是这顿早餐必须由家庭的男主人来烧。主要是考虑家庭妇女给家人烧饭烧了一年了,一直不得歇。大年初一由男主人烧饭让女主人休息一天,这也体现了夫妻互相体贴尊重的文化传统。现在形势可能变了,会做饭、管做饭的男人多了,女人倒成了厨房里的弱势群体。以前说女人得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现在的女人一般只上商场,不下厨房。但不管女人怎么变,男人起早做大年初一早餐的习俗仍没有变。 而北方人呢还是保留着三十晚上必须吃饺子的习俗,而初一则没有那么多的讲究,而且一般也都是由女主人来烧饭,这一点来看北方男人的大男子主义还是

春节的传统民俗

春节 春节的传统民俗 传统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底蕴。岁节(年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历史发展中,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飘色、舞龙、游神、庙会、逛花街、赏花灯、游锣鼓、游标旗、烧烟花、祈福、掼春,也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等。祭祀神(祖)习俗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承袭古时习俗,春节期间多地有举行隆重盛大的报祭天地神恩、迎禧祈福等祭祝祈年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春节期间贴年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风土人情的不同,细微处又各有其特色。春节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 春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春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春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天。从年尾廿四日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祭灶、扫尘、购置年货、贴年红、洗头沐浴、张灯结彩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春节是个欢乐祥和、合家团圆的节日,也是人们抒发对幸福和自由向往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过节前,别井离乡的人们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派发“压岁钱”,然后“守岁”,迎接新年到来。年节期间,亲朋好友之间相互走访拜年,表达对亲朋好友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愿。 春节也是敦亲祀祖、祭祝祈年的日子。祭祀是一种信仰活动,是人类在远古生存活动而创造出来的期望与天地自然和谐共生的信仰活动。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人们在春节祭祀上天神灵(祖先),重温先祖们构建的“天人合一”生态世界基础上,缅怀和感受天地神灵(祖先)好生之德的神圣与威严,不忘肩负“天道秩序”赋予今人维护人伦向善的责任与使命,心怀敬畏,方行之高远。正因如此,在热闹非常的春节期间,敬天法祖传统文化祭祀节仪才依循祖上规矩,进贡上香,叩拜行礼,庄重肃穆,一丝不苟。一系列依次展开的节日仪式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富有意义。 春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烟花满天,辞旧岁、迎新年等各种庆贺新春活动达于高潮。年初一早上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春节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 2010-01-30

(精)2020年春节习俗有哪些_春节里的传统文化知识有哪些呢

2020年春节习俗有哪些_春节里的传统文化知识有哪些呢2020年春节习俗有哪些_春节里的传统文化知识有哪些呢 发布时间:2020-03-27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春节传统文化风俗是中国民间风俗中最能反映中国人的生活观念。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xx年春节习俗有哪些_.春节里的传统文化知识有哪些呢,希望可以帮到大家20xx年春节习俗有哪些<一>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 ;酒食相邀,称为别岁 ;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 ;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拜年 现代社会通行的贺年卡在中国古代已经实行。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它是把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的卡片,上面写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门上粘一红纸袋,称为门簿,其上写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贴)。拜者投名刺(名贴)于门簿,即表示拜年,其意义与现代贺年卡一样。 贴春联 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是有史为证的。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

中国春节习俗

中国春节习俗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简介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

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历史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

春节传统文化资料分析

春节传统文化资料 春节简介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一般指除夕和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天津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30之前天津人有到天津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由来 春节古称“正旦”、“岁首”、“三元”等。1911年12月31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在发布的《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中,明确将年节称为“春节”。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进一步明确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春节”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春节俗称“过年” “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与甲骨文相同也从禾、从人。小篆的“年”写作“上禾下千”,《说文解字·禾部》:“年,谷熟也。从禾,从千声。”小篆将“人”字讹变为“千”了,因而许慎用了此说,而“千”字本为有饰的人,此解也并不矛盾。“禾”是谷物的总称,不能错解仅为“小麦”。年成的好坏,主要由“禾”的生长和收成情况来决定,而现在已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几乎都是看上去沉甸甸地被压弯了腰,可见它象征着取得谷物生产的大丰收。“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释呢?从甲骨文看,“年”字好象是人头上顶着谷物。

春节文化及潮州春节习俗

目 | 录
◎什么是“春节” ◎春节的历史 / 1 / / 2 2 / 4 / 1
◎春节由来的传说 ◎潮州人怎样过春节
◎有趣的少数民族过年习俗
◎什么是“元宵节” ◎元宵(汤圆)大汇总 ◎潮州元宵节习俗 /
/ /
8 11
12
◎迎春
/
封面 / / 封二 封三
◎民俗小知识--杨柳青年画 ◎民俗小知识--“时年八节” ◎吉祥如意(篆刻) / 封底


◎什么是“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 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 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 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 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 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在 春节期间, 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 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 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 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 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的历史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 4000 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 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 2000 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 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 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 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 历。公元前 104 年(元封六年) ,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 公元前 104 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 ,将原来以十 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 用的阴历(即农历) ,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 。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 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 2080 年。春节不同时代 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 、 、 、 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 、 、 、 ;魏晋南北朝时称为 “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 、 、 、 、 “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 、 、 。 1912 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废除旧历改用 阳历(即公历) ,用民国纪年。并决定以公元 1912 年 1 月 1 日为民国元年 1 月 1 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称元旦。但民间仍按传统沿用旧历即夏历, 仍在当年 2 月 18 日(壬子年正月初一) 过传统新年, 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 有鉴于此,1913 年(民国二年)7 月,由当时北京政府任内务总长向大总 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称: “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

[传统文化节日有哪些]传统文化节日(Word可编辑版)

[传统文化节日有哪些]传统文化节日 (最新版) -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处理- 传统文化节日阅读精选(1):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 阅读精选(2): 传统文化节日 1、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2、元旦。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透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 4、寒食节。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是为纪念介子推而出现的节日。 5、清明节。农历四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我国汉族及一些少数民族人民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但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6、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日。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每年五月五,人们都会以吃粽子或赛龙舟等活动纪念屈原。 7、七夕情人节。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也叫乞巧。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8、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中秋吃月饼的风俗不仅仅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有关,据说还与元末农民起义有关系,所以能够广为流传。 9、重阳节。阴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重阳节为团圆的节日。 10、腊八节。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11、小年。腊月二十三,又叫灶王爷升天。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进

春节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春节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篇一:山东地区春节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感受传统文化重温经典民俗 -------山东地区春节民俗文化调查报告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春节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而又能彰显一个地域独特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春节又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传统民俗逐渐被人们所遗弃,致使近年来年味渐淡。对春节民俗文化的调查,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底蕴。我来自山东潍坊,所以我对家乡地区的春节习俗进行了社会调查,并对春节民俗进行了收集与整理,希望能让大家对山东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体验各地域文化带给我们的文化多样性的无穷乐趣。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过春节的习俗,在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就呈现出来多样性的特点,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庆祝节 日。山东地处黄河流域儒家 文化发源地,历史悠久,自 然就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俗 文化。 要说真正进入春节, 那就理当从小年开始。在北 方,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被称 为小年,也被称为祭灶节、灶王节。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所以一大早人们就把印有灶王爷爷的年画贴在灶台旁,加以供奉。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坏话。另外这一天一定要吃水饺,取义送行饺子迎春风,在我们家乡,刚出锅的饺子要先盛三碗放在灶王爷爷面前,并摆上筷子,用以供奉灶王爷爷和他的两位娘娘。如果说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那么小年过后人们便开始真正忙碌起来。民有“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说法,因为“尘”与“陈”谐音,因此新春扫尘也有除尘布新 的含义,在这 几天人们一 般会把家里 进行彻底大 扫除,清洗各 种器具,拆洗 被褥窗帘什 么的。不单是要把家里打扫干净迎接客人,也为把原有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干干净净迎接春节的到来。 这段时间人们也都会忙着置备各种年货。所以大街上到处都是卖东西的小摊位,从春联、灯笼到各种吃食应有尽有。在农村地区更有赶年集的风俗,此时全家会一起出门购置年货,买新

山东地区春节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感受传统文化重温经典民俗 -------山东地区春节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春节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而又能彰显一个地域独特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春节又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传统民俗逐渐被人们所遗弃,致使近年来年味渐淡。对春节民俗文化的调查,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底蕴。我来自山东潍坊,所以我对家乡地区的春节习俗进行了社会调查,并对春节民俗进行了收集与整理,希望能让大家对山东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体验各地域文化带给我们的文化多样性的无穷乐趣。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过春节的习俗,在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就呈现出来多样性的特点,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庆祝节日。山东地处黄河流域儒家文化发源地,历史悠久,自然就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要说真正进入春节,那就理当从小年开始。在北方,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被称为小年,也被称为祭灶节、灶王节。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所以一大早人们就把印有灶王爷爷的年画贴在灶台旁,加以供奉。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坏话。另外这一天一定要吃水饺,取义送行饺子迎

春风,在我们家乡,刚出锅的饺子要先盛三碗放在灶王爷爷面前,并摆上筷子,用以供奉灶王爷爷和他的两位娘娘。如果说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那么小年过后人们便开始真正忙碌起来。民有“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说法,因为“尘”与“陈”谐音,因此新春扫尘也有除尘布新的含义,在这几天人们一般会把家里进行彻底大扫除,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什么的。不单是要把家里打扫干净迎接客人,也为把原有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干干净净迎接春节的到来。 这段时间人们也都会忙着置备各种年货。所以大街上到处都是卖东西的小摊位,从春联、灯笼到各种吃食应有尽有。在农村地区更有赶年集的风俗,此时全家会一起出门购置年货,买新衣,父母也会尽可能的满足孩子提出的购买要求,另外在采购春节用品时,无论家里已经多出多少碗筷,为了人丁兴旺所以每年春节都要买几个。街上人山人海,年味十足,很是热闹。在农村,旧时没有冰箱,因此春节前也是杀猪的最好时间,一是喜庆,二是此时天气最冷,可保存较长时间,这也与南方过年制腊肉有相似之处。北方的主食是面食,所以过年前也有提前蒸几锅馒头、豆包备用的习惯。通常为了供奉和好看,也会蒸一些花馍,类似刺猬馍、枣山之类的。小时候每当妈妈过年蒸馒头时,我也会因为好玩而根据自己喜好做一些形状各异的花馍,等到蒸好后便会先挑出自己亲手做的花馍先吃掉,渐渐的长大了,再帮忙做馒头时也就没有了那份闲情。

春节民俗文化

春节民俗文化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春节习俗中的中国传统观念与文化 作者: 学号: 学院: 引言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它超越其它众多民俗节日号称“百节之首",恰恰说明春节对中国人而言,意义非凡。春节的习俗丰富多彩而且极具特色,进入腊月,年味渐浓,吃过腊八粥,家家开始忙年,贴对联、办年货。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买东西;二十八,把猪杀;二十九,打黄酒;三十,吃扁食……本文旨在讨论一些春节习俗,以及从中反映的中国传统观念与文化。 关键词:春节,习俗,传统文化 第一章春节简介 简介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人们借春节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而元日过

后会有许多娱乐活动:耍狮子,扭秧歌,舞龙灯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 历史 据记载,春节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其起源有许多说法,而最为普遍接受的是,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中国历史上每个时代过春节的时间不一样,知道汉武帝命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规定农历正月初一为一岁之首,此后一直采用夏历纪年,长达2080年,知道清朝末年。名称也多种多样,魏晋南北朝时成为“元辰”,唐宋元明称“元旦”、“新正”,清代则一直叫“元旦”。我们现在的春节是在1949年9月27号,第一届在政协会议上,将阴历与阳历分开,阴历正月初一正式改为“春节”。 第二章春节习俗 守岁、吃团圆饭 守岁是在九年的最后一天,一夜不睡,以迎候新年的到来。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关于守岁的来源也有很多的传说。在这天家人要从四面八方赶来,齐聚一堂,准备各种美食,而且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全家人吃过年夜饭,一起娱乐,共同等待零点的到来,为家人祈福。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祭灶、放鞭炮

过年的民俗文化

过年的民俗文化 一、贴年画的讲究 年画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早期人类对自然和神祗的崇拜,逐 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禳灾和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 俗活动,表达了民众的思想情感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旧时人们盛行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每值岁末,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 的习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年画因一年更换,或张贴后可供 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 门神种类大体分为两种,即文武门神,文门神多为“天官赐福”,武 门神多为秦叔宝尉迟、敬德两位盛唐名将。 贴门神也有讲究。一般在大门口贴的是武门神,进入院子后,在外 屋的门上贴的就是文门神。进门后,在屋子里面的门上,一般都会贴上 一对门童,对开的年画,如刘海戏蟾等等。 二、贴春联的讲究 春联俗称“门对对联”、“对子”,雅称“楹联”。它以工整、对偶、 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 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 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起源于木板所制的“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 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春联的张贴,要符合传统规矩。首先要区分门的上下首。在面对大门时,右手方为上首,左手方为下首。贴春联时上联贴上首,下 联贴下首。上下联不可贴反。读的时候“从右到左,再是横批。”横 批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

三、大门上的福字不能“倒”? 现在一说到新年在大门上贴“福”字,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大概都会说,这得倒着贴福字,因“倒”和“到”同音,倒贴福就是福到了,这 其实是个误解!“福”字左边礻字旁表“示”意,右边“一、口、田”,《说文》中“一”是,“房梁”,“口”是“人口”,“田”是有田有买卖,如 果将“福”字倒过来贴在你家大门上,则使房梁倒置,意味着你家把 福气倒在门外,福气就都跑到人家去了!如此费了半天劲,不是本 末倒置了?贴在大门上的“福”字必须正着贴,才寓意着开门迎福, 福气临门! 贴福字本是为了在新一年祈福、迎福、纳福,而且大门是全家人、客人出入的必经之处,应是让人感觉庄重、恭敬的处在,倒贴的福 只会让人觉得滑稽,有失庄重。著名作家冯骥才评说:“像时下这样,把大门上的福字翻倒过来,则必头重脚轻,不恭不正,有失滑稽, 有悖于中国“门文化”与“年文化”的精神。 但有些地方的“福”字是可以倒贴的。 1、垃圾桶和水桶上的“福”字可倒着贴,因为水是财运,由于人 从这两处把东西倒出来。为了避讳将家中福气倒掉,便可巧用“倒” 谐音“到”,倒贴福字。 2、家里的柜子上是可以倒贴福字的,因为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贴“福”字,表示福气(财气)一直来到、留在家里、屋里、柜子里。 四、除夕必放的三挂炮:闭门炮、迎新炮、开门炮。 第一挂爆竹辞旧炮,第二挂炮竹迎新炮,第三炮竹开门炮。 大年三十的年夜饭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人们习惯在关门吃年夜饭之前放炮,这俗称“闭门炮”,这一挂一定是红色小炮,满地彩虹, 然后关上大门,一家人喜气洋洋地围坐在一起饮酒谈笑,这个叫辞旧。

春节传统文化作文5篇

春节传统文化作文5篇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下面是春节传统文化作文5篇,请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春节作文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其中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我最期待最喜欢的节日。 每年春节,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飘,商场里面是人山人海,在购买年货,可热闹了。到了大年三十这天,妈妈在准备丰盛的食物,我们小朋友们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爸爸还会带我去逛花街,深圳是禁止放烟花炮竹的城市,但是偶尔也会听到一阵阵鞭炮声,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色彩。吃完年夜饭后,我们一家人就会坐在一起一边吃水果一边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精彩的表演常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 每年春节,让我最期待的日子就是去拜年了,因为我又可以去外婆家了,每年我都是在焦急又兴奋中等待爸爸妈妈

带我去外婆家,我最喜欢去外婆家拜年了,因为在那里我可以自由的走动,还可以跟很多表兄弟姐妹在一起玩耍,那里的过年气氛浓厚,大街小巷都是非常热闹,到处都能听到阵阵的鞭炮声,还有五光十色的烟花在空中飞舞,看着天空被这些五彩缤纷的烟花装扮的绚丽多彩,我们个个欢呼雀跃,开心极了! 离外婆家门口不远的地方,还搭有戏台,整天整夜都在唱大戏,听说是做给某位神仙看的,我们天天在戏台前后跑来钻去的,玩的真是废寝忘食,流连忘返。戏台的周围还有很多小卖部,有卖各种小吃的;有卖玩具的;还有卖烟花炮竹的……我们那时可神气了,拿着大人们给的压岁钱,尽情的享受了一把购物的乐趣。 我喜欢春节,更喜欢外婆家的春节,它给我的童年带来无限的快乐,我期待下一个春节快点到来。 中国传统文化春节作文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热闹的春节。春节是怎么来的呢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物,它经常在冬天欺负住在山里的人们,有一些人想把它除掉,也有一些人想把它赶走。有一天“年”又来了,许多人家里都遭到了袭击。只有几户挂着红布帘,门外生着火堆或敲敲打打闹翻天的人家没有受到伤害,因此山里的人们知道了“年”怕三样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