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生产理论

第四章生产理论
第四章生产理论

第四章生产理论

学习目标

学习完本章后,你应该能够:

●简述生产函数的内涵;

●区分生产的短期与长期;

●掌握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和边际技术替代规律;

●掌握一种和两种生产要素技术系数可变时的合理投入;

●掌握两种生产要素技术系数不变时的规模经济问题。

从本章开始研究生产者即厂商行为。我们假定,任何生产者(厂商)都是具有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他们生产经营的目的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这一目标涉及三个问题:第一,投入的生产要素与产量的关系,即如何在生产要素既定时使产量最大,或产量既定时使投入的生产要素为最少。这就是如何使用各种生产要素。第二,成本与收益的关系。要使利润最大化,就是要使扣除成本后的收益达到最大化。这就要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并确定一个利润最大化的原则。第三,市场问题。市场有各种结构,即竞争与垄断的程度不同。当厂商处于不同的市场上时,应该如何确定自己产品的产量与价格。我们分三章分别介绍这三个问题。

本章的生产理论要说明如何合理地投入生产要素,并从中得出若干生产规律。

4.1 生产与生产函数

4.1.1 生产与生产函数

1.生产与生产要素

生产是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以制成产品的行为。在市场经济中,厂商从

事生产经营活动就是从要素市场上购买生产要素(劳动力、机器、原材料等),经过生产过程,生产出产品或劳务,在产品市场上出售,供消费者消费或供其他生产者再加工,以赚取利润。所以,生产也就是把投入变为产出的过程。

生产要素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即劳动、资本、土地与企业家才能。生产也是这四种生产要素结合的过程,产品则是其共同作用的结果。劳动是指劳动力所提供的服务,可以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劳动力是指劳动者的能力,由劳动者提供,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是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资本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资金。它包括两种形式:有形的物质资本和无形的人力资本。前者指在生产中使用的厂房、机器、设备、原料等资本品;后者是指在劳动者身上的身体、文化、技术状态以及信誉、商标、专利等。在生产理论中指的主要是前一种物质资本。土地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自然资源,是在自然界所存在的,如土地、水、自然状态的矿藏、森林等。企业家才能是指企业家对整个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包括经营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企业家根据市场预测,有效地配置上述生产要素从事生产经营,以追求最大利润。经济学家特别强调企业家才能,认为把劳动、土地、资本组织起来,使之演出有声有色生产经营话剧的正是企业家才能。

2.生产函数

(1)定义

生产函数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时期内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某种组合和它所能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之间依存关系的函数。它是反映生产过程中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技术数量关系的一个概念。

(2)生产函数的表达方法

以Q代表总产量,L、K、M、E……等分别代表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的才能等生产要素的数量,则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可表示为:

K

N

L

f

)

E

Q=

(

,

,

,

,

为了分析方便,通常把土地作为固定的,企业家才能因难以估算,所以,生产函数可以简化为:

f

Q=(式4—1)

L

)

,

(K

(式4—1)式表明,在一定时期一定技术水平时,生产Q的产量,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与资本的组合。同样,(式4—1)式也表明,在劳动与资本的数量与组合已知时,就可以推算出最大的产量。

补充说明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上世纪1928年,美国数学学家C ·柯布与经济学家P ·道格

拦斯根据1899——1922年之间美国的劳动和资本这两种生产

要素对产量影响的历史统计资料,提出了这一时期美国的生产函

数,该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αα-=1K AL Q

上式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式

中:Q 代表产量,L 和K 分别代表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A 和α

为常数,其中10<<α。α和α-1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在生

产中的相对重要性,α为劳动贡献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

α-1为资本贡献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

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当劳动量与资本量同时

增加λ倍时,上式则为:

Q K AL K L A λλλλαααα==--11)()(

所以,产量也增加了λ倍,因此,柯布——道格拉斯生产

函数为线性齐次生产函数。

柯布和道格拉斯对美国这一时期有关统计资料的结算,

得出A值为1.01, 值为0.75或3/4。代入上式表明,这

一期间美国,在资本投入量固定不变时,劳动投入量每增加

1%,产量将增加1%的3/4即0.75%;当劳动投入量固定不

变时,资本投入量每增加1%,产量将增加工厂%的1/4即

0.25%。这就是说,劳动和资本对总产量的贡献的比例是3:1。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这个比例同劳动收入——工资和资本收

入——利息在国民收入所占的比重大致一样,后者也是3:1。

4.1.2 短期与长期

微观经济学的生产理论可以分为短期生产理论和长期生产理论。如何区分短期生产和长期生产呢?短期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长期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相应地,在短期内,生产要素投入可以区分为不变投入和可变投入;生产者在短期内无法进行数量调整地那部分要素投入是不变要素投入。例如,及其设备、厂房等。生产者在短期内可以进行数量调整的那部分要素投入是可变要素投入。例如,劳动、原材料、燃料等。在长期,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的要素投入。例如,生产者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可以缩小或扩大生产规模,甚至还可以加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生产。由于在长期所有的要素投入量都是可变的,因而也就不存在可变要素投入和不变要素投入的区分。

在这里,短期和长期的划分是以生产者能否变动全部要素投入的数量作为标准的。对于不同的产品生产,短期和长期的界限规定是不相同的。譬如,变动一个大型钢铁厂的规模可能需要三年的时间,而变动一个豆腐作坊的规模可能仅需一个月的时间。即前者的短期和长期的划分界线为3年,而后者仅为1个月。

微观经济学通常以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考察短期生产理论,以两种可变

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考察长期生产理论。我们在以后两节分别介绍短期生产理论和长期生产理论。

4.1.3 技术系数

技术系数就是指为生产一定量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在不同行业的生产中,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不同的。例如,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劳动和资本的配合比例为3:1,这就是它的技术系数。

技术系数一般有两种素型:一是固定技术系数,二是可变技术系数。如果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固定不变的,这种技术系数就称为固定技术系数。例如,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L与K的配合比例是L:K=3:1,当劳动L增加一倍为6时,资本K的数量也必须增加一倍,即为L与K 的配合比例不变,这就是固定技术系数。这样的生产函数就称为固定比例生产函数。

如果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可以改变的,这种技术系数就称为可变技术系数。与此相对应的生产函数就称为可变比例生产函数。

一般而言,技术系数是可变的。例如,在农业生产中,既可以多用劳动,少用土地进行集约式生产,也可以少用劳动,多用土地进行粗放式生产。在工业生产中也有多投入劳动少投入资本的劳动密集型技术和多投入资本入投入劳动的资本密集型技术之分。在生产理论中研究的主要是技术系数可变的情况。

4.2 短期生产函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一种生产要素的

合理投入

经济学中,在短期内固定不变的生产要素通常是指资本。这是因为资本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间隔,因此本节以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可变的情形为例考察短期的生产函数。

为了分析投入的生产要素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假定厂商处于生产的短期,仅只使用劳动与资本两种投入,且资本的投入量保持不变。此时厂商的短期生产函数是指在资本要素固定不变,劳动要素可以变动的条件下,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函数关系。一般可表示为:

f

Q (式4—2)

L

,

)

(K

上式中,K表示资本量不变,这时的产量只取决于劳动量L。因此,生产函数也可以记为:

f

Q=(式4—3)

(L

)

根据(式4—3),我们就可以在假定资本量不变的情况下,分析劳动量投入的增加对产量的影响,以及劳动量投入多少最合理。

4.2.1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1.定义

经济学中,产量的概念是指实物量,而不是指产值。根据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与相应产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经济学上通常使用的产量概念有三个。现以劳动要素为例说明这些概念。

总产量(记作TP),是指在资本投入量既定条件下由可变要素劳动投入所生产的产量总和。表达式为:

TP=(式4—4)

f

)

(L

平均产量(记作AP),是指平均每个单位劳动所生产的产量。表达式为:

=(式4—5)

AP/

L

TP

边际产量(记作MP),是指每增加一单位劳动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表达式为:

L

?

=/(式4—6)

TP

MP?

需要指出,上述定义并不局限于劳动,一种可变生产要素也可以是资本或其它。根据上述关系可以做出表4—1:

表4—1 各产量概念相互之间的关系

2.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关系

由表4—1的数据可做出图4—1。

在图4—1中,以劳动量OL为横轴,产量TP、AP、MP为纵轴,可以做出总产量曲线TP,平均产量曲线AP和边际产量曲线MP。根据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出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有这样几个特点:

(1)在资本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劳动投入量增加到C时,最初AP

曲线、MP曲线都上升,并且MP曲线达到最高峰D点,这时TP曲线以递增的增长率上升。

(2)当劳动投入量增加到A时,MP曲线由最高峰D点开始下降,这导致TP曲线以递减的增长率上升。并MP曲线与AP曲线交于AP曲线的最高点E点,相交前,AP是递增的,且MP>AP;相交后,AP是递减的,且MP

(3)当劳动投入继续增加到B之前,TP曲线仍以递减的增长率上升,在MP曲线与OL轴相交于B点处,即MP=0,此时TP曲线达到其最高点。当劳动投入量超过B时,MP

4.2.2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1.定义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又称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减的,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

有用的经济学:边际收益递减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经济学中意义重大。以农业为例,当我们增加劳动后产出会大大增加——田地更加精耕细作,更整齐的灌溉沟渠,装束更鲜艳的稻草人。但是,增加的劳动带来的产出却越来越少。一天中的第三次除草和第四次给机器上油只能增加很少的产出。最后,当大量劳动力涌向农场,产出几乎不会再增加。过多的耕作者会毁坏其农田。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解释为什么亚洲许多国家如此贫困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拥挤的中国和印度,生活水平之所以低,是因为在每一英亩的土地上有如此众多的劳工,而不是因为农民在经济激励面前无动于衷。

我们也可以使用学习中的例子来说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你也许会发现一天中学习经济学的第一个小时的收获最大——你学习新的定律和数据,增长新的见识和体会。第二个小时中你可能会稍微有些走神,学到的东西少了。而在第三个小时中,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以报复的形式出现,使你在第二天,根本想不起第三个小时中所学的任何东西。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否在表明考试前的学习时间应该分散而不是挤在一起?

2.要点

在理解这一规律时,需要注意三点:

(1)这一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生产技术水平保持不变。技术水平不变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技术没有发生重大变革。当今世界,尽管技术进步速度很快,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有重大突破,技术进步总是间歇式进行的,只有经过一定时期的准备以后,才会有重大的进展。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一种技术一旦形成,总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这一时期就可以称为技术水平不变。例如,当厂商选择一个特定生产技术之后,如果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可以调整,那么就意味着生产处于短期,这时生产技术水平不变的假设是能够成立的。离开了技术水平不变这一前提,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就不能成立。

(2)这一规律只有在其它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才能成立。如果连同可变的生产要素一起增加其它生产要素,则这一规律就不能成立。

(3)在其它生产要素不变时,一种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所引起的产量或收益的变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又叫收益递增阶段,即图4—1中的OA段劳动的平均产量由零到最高点E,总产量也在递增。这是因为,在开始时不变的生产要素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时增加可变的生产要素劳动,可以使不变的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使劳动的边际产量大于劳动的平均产量,从而使劳动的平均产量和总产量递增。

第二阶段称收益递减阶段,即图4—1中劳动投入由A到B,总产量则继续增加到最高点M。这一阶段,劳动的边际产量小于劳动的平均产量,从而使平均产量递减,但由于边际产量大于零,所以总产量仍能继续增加,但递减的比率增加。这是因为在这一阶段,不变的生产要素已接近于充分利用,可高生产要素劳动的增加已不能象第一阶段那样使产量迅速增加。

第三阶段是负收益阶段,即劳动投入量超过B,总产量开始下降的阶段。这一阶段,劳动的边际产量下降为负值,总产量也绝对减少。这是因为此时不变的生产要素已经得到充分利用,再继续增加可变生产要素只会降低生产效率,减少总产量。

小提示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得出来的。我国俗话所说的“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没尚没水吃”正是对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形象描述。

正是因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发生作用,所以迫使厂商寻求可变投入要素的合理范围。

4.2.3 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

根据劳动投入量与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图4—1可分为三个区域。Ⅰ区域是劳动量从零增加到A为第一阶段,这时平均产量呈上升趋势,并且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这说明在此阶段,相对于不变的资本量而言,劳动量投入不足,所以劳动量的增加不仅可以使资本得到充分利用,而且还使产量递增。由此看来劳动投入量最少要增加到A点为止,否则资本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因此理性的厂商不会把劳动的投入确定在这一区域。Ⅱ区域是劳动量从A增加B这一阶段,这时平均产量开始下降,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且递减,但仍大于零,所以总产量仍增加,但是以递减的比率增加。当劳动投入量增加到B点时,边际产量为零,总产量达到最大。Ⅲ区域是劳动增加到B点以后,此时劳动的边际产量为负值,即继续增加劳动投入不但不会增加产量,反而会使总产量绝对减少,因此厂商也不会把投入确定在这一区域内。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理性的生产者只会把劳动的投入量选择在Ⅱ区域内,即A与B之间的区域,也被称为可变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合理投入区仅给出了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范围,但具体投入在哪一点上却还要考虑到其它因素。例如,首先要考虑厂商的目标,若厂商追求的目标是使平均产量最大,则劳动投入量增加到A点就可以了;若厂商的目标是使总产量最高,那么,劳动投入量就可以增加到B点。其次,若厂商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即无论是平均产量最大或是总产量最大时,都不一定是利润最大。究竟劳动投入量增加到哪一点所达到的产量能实现利润最大化,还必须结合成本与产品价格来分析。

4.3 长期生产函数——两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与规模经济

上一节分析的是短期生产函数。在短期中,假定投入要素中只有一部分要素可变,而为了简化起见,假定投入要素只有一种可变,其他要素不变,来考察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本节分析长期生产函数。在长期中,一切投入要素均可变,为简化起见,假定只使用两个要素生产一种产品的情况。这种分析对两个以上的可变要素投入也适用,因为可以把这两个可变要素中的一种看成是所有其他的可变投入要素的组合。长期中,投入的可变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可以是变动的也可以是不变的,前者分析的是两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问题,后者分析的是规模经济

问题。这一节我们就是要分析这两个问题的。分析长期生产函数需要引进等产量线、等成本线等几个基本概念。

4.3.1 等产量线

1.等产量线的定义

等产量线就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各种不同组合点的轨迹。假如现在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的组合(L、K),它们有a、b、c、d四种组合方式,这四种组合方式都可以生产出相同的产量Q0。具体组合如表4.2所示:

表4—2 相同产量水平下的不同生产组合方式

根据表4—2,可做出图4—2。其中:横轴OL代表劳动量,纵轴OK代表资本量,将A、B、C、D点连成一条曲线,则Q0即为等产量线。即在线上任意一点所表示的资本与劳动的不同数量的组合,都能生产出相等的产量。生产理信纸中的等产量曲线与效用理论中的无差异曲线相似,所以它又被称为“生产的无差异曲线”。所不同的是,等产量线代表的是产量,而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是效用。

2. 等产量线的特征

(1)等产量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这意味着在生产者的资源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为保持相同的产量,在增加一种生产要素的同时,必须减少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两种生产要素的同时增加,在资源既定时是无法实现的;而两种生产要素的同时减少,又不能保持原有的产量水平。

(2)在同一坐标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线,其中每一条都代表着一个产量,因此不同的等产量线就代表不同的产量水平,并且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水平就越高。

在图4—2中,Q0、Q1、Q2是三条不同的等产量线,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产量水平,离原点越远,意味着投入的劳动和资本的数量就越多,从而它的所能生产的产量也就越大,故其产量水平顺序为:Q0

(3)在同一坐标平面上,任意两条等产量线不会相交,否则与定义相矛盾。

(4)等生产量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曲线。这说明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递减的。

3. 边际技术替代率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的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与所减少的另一种生产要素投入量之比。用△L 代表劳动投入的增加量,△K 代表资本投入的减少量,若是以劳动替代资本,则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可素示为:

L K MRTS LK ??=/ (式4—7)

根据这一定义,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它们的边际产量之比,因此上式也可写成:

K L LK MP MP L K MRTS //=??= (式4—8)

边际技术替代率应该是负值,因为它表示要保持产量不变,一种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时,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就要减少。为了方便起见,边际技术替代率一般取其绝对值。

现在用表4—2的数字来说明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变动,并由表4—2可做出表4—3:

表4—3 边际技术替代率

从表4—3可以看出,边际技术替代率是递减的。这是因为: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就会发生作用,结果是劳动的边际产量递减;相反,资本的边际产量会随着资本投入量的减少而增加。若用劳动代替资本且又保持产量不变,生产者必须更多地投入劳动要素,才能代替不断减少的资本要素。所以,每增加一定数量的劳动所能代替的资本量越来越少,即L ?不变时,K ?越来越小。因此,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是以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为基础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几何意义是等产量线的斜率,由于前者递减,所以等产量线的斜率也递减,这就决定了等产量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曲线。

4.3.2 等成本线

1.等成本线的定义

等成本线又称企业预算线,它是一条表明在生产者成本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最大数量的各种组合的轨迹。

等成本线表明了厂商进行生产的限制条件,即他所购买的生产要素的所有支付不能大于或小于他所拥有的货币成本。大于货币成本是他无法实现的,小于货币成本又使他无法实现产量最大化。

2. 等成本线的表示

假定既定的货币成本为C ,劳动与资本的价格与购买量分别为P L 、P K 、L 与K 。即等成本线方程可表示为:

K P L P C K L ?+?= (式4—9)

L P P P C K K L K ?-=// (式4—10)

只要生产要素的价格不会因其购买量的变动而有所变动,很明显,等成本线是一个直线方程,其斜率为K L P P /-。见图4—3:

图4—3中的B 点表示既定的

全部成本都购买劳动时的数量,L P C OB /=;A 点表示既定的全部成本都购买资本时的数量,K P C OA /=。连接A 点和B 点

则为等成本线AB 。在该线上任意一点,都是在货币成本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条件下能够购买到的劳动与资本的最大数量的组

合。在线内的任何一点,如E 点,

表示所购买的劳动与资本的组合

是可以实现的,但并不是最大数量的组合,即既定的货币成本没有用完。而在线外的任何一点,如F 点,则表示所购买的劳动与资本的组合都大于线上任一点的组合,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所需要的货币超过了既定的成本。

3. 等成本线的变动

如果生产者的货币成本变动或要素价格变动,则等成本线就会发生移动。例如图4—4中,AB是原来的等成本线,若要素价格不变,当货币成本增加时,等成本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至A1B1;当货币成本减少时,等成本线向右左下方平行移动至A2B2。

4.3.3 两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1. 生产者均衡

上一章所述消费者均衡是研究消费者如何把既定的收入分配于两种商品的购买与消费上,以达到效用最大化。两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是研究生产者如何把既定的成本(即生产资源)分配于两种生产要素的购买与生产上,以达到产量最大,也就是达到了利润最大化,此时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就叫做生产者均衡,或称厂商均衡。如果其它条件不变,生产者就不愿意再改变这两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生产者均衡的研究方法与消费者均衡研究方法与消费者均衡研究方法也基本相同,即边际分析法与等产量分析法。

2. 用等产量分析法来证明生产者均衡(两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理性的厂商选择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的过程可以借助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加以说明。

现将等产量线与等成本

线共同描绘在图4—5中,

Q 1、Q 2、Q 3为三条等产量

线,按其产量大小顺序为Q 1

在E 点处就实现了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因为在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既定时,理性

的厂商必然会在等成本线上

不断调整生产要素的组合,

当调整到等成本线与众多的

等产量线相切之点时,如图中的E 点,厂商就实现了在

既定成本下的最大产量。E 点也为厂商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点,即OM 劳动与ON 资本的结合。

为什么只有在E 点处才能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呢?从图4—5上看,C 、

D 、

E 点都在等成本线AB 上,成本相同,但C 、D 点在Q 1上,而E 点在Q 2,所以E 点时的产量是既定成本时的最大产量。再则,在等产量线Q 2上各点产量都是相同的,但除E 点处,其它表示两种生产要素组合的点都在等成本线AB 之外,显然其成本都大于E 点,所以也可以说E 点时的成本是既定产量时的最小成本。

无论是产量既定,还是成本既定,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的切点E ,就是厂商的均衡点。而在切点E 处,等产量线的斜率与等成本线的斜率正好相等。由于等产量线的斜率其经济含义是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即MRTS LK =K L MP MP ;而等成本线斜率的经济含义是两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之比,即K L P P /。故厂商均衡或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条件是:

K L K L LK P P MP MP MRTS //== (式4—11)

(式4—11)式也给了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另外一个解释:如果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可以完全替代,那么这两种要素的配合比例不仅要视它们各组的生产力,而且还要视其各自的价格而定。即厂商可以通过对两要素投入量度不断调整,使每一元钱无论用来购买哪一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边际产量都相等,厂商才实现了既定成本下的最大产量。因为,如果K K L L P MP P MP //>,说明厂商同样花一元钱,但购买劳动所获得的边际产量大于购买资本所获得的边际产量,作为理性的厂商就会用购买资本的一元钱转向购买劳动,在保持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使总产量增加。

同理,若在K K L L P MP P MP //<的情况下,厂商也会调整用购买劳动的一单位成本转向购买资本,使总产量增加,只要单位成本所获得的边际产量不同,厂商就会不停地调整对两种生产要素的投入,使得增加的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减少的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增,直到二者的边际产量与价格之比相等,厂商才会停止调整,这时,两种生产要素的组合才处于最优状态。

同理,此结论也可以扩展为投入多种生产要素时厂商均衡的条件,即: n

n c c b b a a P MP P MP P MP P MP ??=== (式4—12) 如果生产者的货币成本增

加,则等成本线向右平行移动,

不同的等成本线与不同的等产

量线相切,形成不同的生产要

素最适组合点,将这些点连接

在一起,就得出扩张线。用图

4—6来说明。

在图4—6中,A 1B 1、

A 2

B 2、A 3B 3是三条不同的等成

本线,从A 1B 1到A 3B 3,等成

本线向右上方移动,说明生产

者的货币成本在增加。A 1B 1、

A 2

B 2、A 3B 3

分别与等产量线图4—6 扩张线

K 3 B B B

Q1、Q2、Q3相切于E1、E2、E3。把E1、E2、E3与原点连接起来的OC就是扩张线。

扩张线的含义是,当生产者沿着这条线扩大生产规模时,可以始终实现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从而使生产规模沿着最有利的方向扩大。

4.3.4 规模经济

1. 规模经济的定义

规模经济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两种生产要素按同样的比例增加,即生产规模扩大时,最初这种生产规模扩大会使产量的增加大于生产规模的扩大,但当规模的扩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则会使产量的增加小于生产规模的扩大,甚至使产量绝对减少,出现规模不经济。

在理解这一规律时,要注意这样几点:

第一,这一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也是技术水平不变。

第二,这一规律所指的是生产中使用的两种生产要素都在同比例地增加。这时技术系数可以是可变的,也可以是不变的。但由于它并不改变技术系数,从而生产要素的增加只是一种量的增加。这一规律就是研究技术系数不变时两种生产要素的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规模的扩大,给产量多带来的影响。例如,农业中土地与人力的同时增加,或把若干小农场变为大农场;工业中的设备与人力的同时增加,或把若干小厂合并为大厂,都属于这种情况。

第三,两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引起的产量或收益变动的情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规模收益递增,即产量增加的比率大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例如,生产规模扩大了5%,而产量的增加大于5%。第二阶段,规模收益不变,即产量增加的比率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相同,例如,生产规模扩大了5%,产量也增加了5%。第三阶段:规模收益递减,即产量增加的比率小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或者产量绝对减少,例如,生产规模扩大了5%,而产量的增加小于5%,或者是负数。

可以用生产函数的概念来说明这一点:

设生产函数为:

K

Q

AL

当L与K增加倍时,生产函数为A(L) (K)= AL K

当a + B = 1 时,规模收益不变。

当a + B >1 时,规模收益递增。

当a + B <1 时,规模收益递减。

当a + B = 1 时,该生产函数就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所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线性齐次生产函数就是指这一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收益不变的性质。

还可用图4—6表示规模收益的不同情况。

在图4—6中,Oa 代表规模收益不变,Ob 代表规模收益递增,Oc 代表规模收益递减。

2.内在经济与内在不经济 生产规模的扩大之所以会引起

产量的不同变动,可以用内在经济与内在不经济来解释。 内在经济是指一个厂商在生产

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所引起的产

量增加。引起内在经济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可以使用更加先进的机器设备。机器设备这类生产要素有

其不可分割性。当生产规模小时,

无法购置先进的大型设备,即使购

买了也无法充分发挥效用。只有在大规模生产中,大型的先进设备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使产量更大幅度的增加。

第二,可以实行专业化生产。在大规模的生产中,专业可以分得更细,份工业更细,这样就会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效率。

第三,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各种规模的生产都需配备必要的管理人员,在生产规模小时,这些管理人员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而生产规模扩大,可以在不增加管理人员的情况下增加生产,从而就提高了管理效率。

第四,可以对副产品进行综合利用。在小规模生产中,许多副产品往往被作为废品处理,而在大规模生产中,就可以对这些副产品进行再加工,作到“变废为宝”。

第五,在生产要素的购买与产品的销售方面也会更加有利。大规模生产所需图4—7 规模报酬递增、不变与递减 K

Q

b c

(完整版)第四章生产者行为理论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 生产者行为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可变要素的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可将生 产划分为三个阶段,任何理性的生产者都会将生产选择在( )。 A.第Ⅰ阶段; B.第Ⅱ阶段; C.第Ⅲ阶段。 2.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如果企业增加二个单位的劳动投入量就可以减少 四个单位的资本投入量,则有( )。 A.RTS LK =2,且2=L K MP MP ; B.RTS LK =2 1,且2=L K MP MP ; C.RTS LK =2,且 21=L K MP MP ; D .RTS LK =2 1,且21=L K MP MP 。 3.在以横坐标表示劳动数量,纵坐标表示资本数量的平面坐标中所绘出的等成本线 的斜率为( )。 A.γω;B.- γω;C.ωγ;D.- ω γ。 4.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 )。 A.平均产量递减; B.平均产量递增; C.平均产量不变; D.总产量递减。 5.如图所示,厂商的理性决策应在( ) A .0<L <7;B.4.5<L <7; C .3<L <4.5;D.0<L <4.5。 6.已知某企业的生产函数Q=10K L (Q 为产量,L 和K 分别为劳动和资本), 则( )。 A .生产函数是规模报酬不变; B .生产函数是规模报酬递增; C .生产函数是规模报酬递减; D .无法判断

7.等成本曲线绕着它与纵轴Y的交点向外移动表明( )。 A.生产要素Y的价格下降了; B.生产要素x的价格上升了; C. 生产要素x的价格下降了; D. 生产要素Y的价格上升了。 8.总成本曲线与可变成本曲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A.随产量减少而减少; B.等于平均固定成本; C.等于固定成本; D.等于边际成本。 9.随着产量的增加,短期固定成本()。 A.增加;B.减少;C.不变;D.先增后减。 10.已知产量为8个单位时,总成本为80元,当产量增加到9个单位时,平均成 本为11元,那么,此时的边际成本为()。 A.1元;B.19元;C.88元;D.20元。 二、多项选择题 1.当生产函数Q=?(L.K)的AP L为正且递减时,MP L可以是()。 A.递减且为正; B.递增且为正; C.递减且为负; D.为零。 2.关于生产函数Q=?(L.K)的生产的第二阶段应该是()。 A.开始于AP L 开始递减处,终止于MP L 为零处; B.开始于MP L 开始递减处,终止于AP L 为零处; C.开始于AP L曲线和MP L曲线相交处,终止于MP L曲线和水平轴的相交处; D.开始于AP L的最高点,终止于TP L的最高点。 3.对于生产函数Q=?(L.K)和成本方程C=ω·L+r?K,在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点上应该有()。 A.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相切; B.RTS LK=ω/r; C.RTS LK= r/ω; D.MP L/ω=MP K/r。 4.生产要素指生产过程中能帮助生产的各种手段,它包括()。 A.资本; B.土地; C.劳动; D.企业家才能。 5.等产量曲线具有如下特征()。 A.斜率为负; B.凸向原点; C.等产量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等于该点的RTS; D.任何两条等产量曲线不能相交。 6.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 A.存在技术进步; B.生产技术水平不变; C.具有两种以上可变要素的生产; D.只有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

第四章生产者行为理论习题

第四章生产者行为理论习题 一、概念 固定投入可变投入生产函数技术系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等产量曲线边际技术替代率等成本线等斜线扩展线 二、选择题: 1.如果连续地增加某种生产要素,在总产量达到最大值的时候,边际产量曲线与() A.平均产量曲线相交。 B.纵轴相交。 C.横轴相交。 2.当生产函数Q=f(L,K0)的AP L为正且递减时,MP L可以是:() A.递减且为正; B.递减且为负 C.为零 D.上述任何一种情况 3.在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变化过程中() A.边际产量的下降首先发生。 B.平均产量的下降首先发生。 C.总产量的下降首先发生。 4.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是() A.连续地投入某种生产要素而保持其他生产要素不变。 B.按比例同时增加各种生产要素。 C.不按比例同时增加各种生产要素。 5.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边际产量会发生递减。此情况下,如果要产出同样数量的产品,应该() A.停止增加变动的生产要素。 B.减少变动的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C.增加变动的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6.规模收益递减是在下述情况下发生的() A. 连续地投入某种生产要素而保持其他生产要素不变 B. 按比例连续增加各种生产要素 C. 不按比例连续增加各种生产要素 D.上述都正确 7.如果规模收益不变,单位时间里增加了10%的劳动的使用,但保持资本量的不变,则产出将() A.增加10% B.减少10% C.增加大于10% D.增加小于10% 8.等成本曲线向外平行移动表明() A. 产量提高了。 B.成本增加了。 C.生产要素的价格按相同比例上升了。 9.等成本曲线绕着它与纵轴的交点向外移动(横轴代表L,纵轴代表K)意味着() A.生产要素K的价格下降了。 B.生产要素L的价格上升了。 C.生产要素L的价格下降了。 10.在以横轴表示生产要素L,纵轴表示生产要素K的坐标系里,等成本曲线的斜率等于2表明() A. P K/P L=2 B. MP L/MP K=2 C. Q L/Q K=2 11.已知在等产量曲线的某一点上,以生产要素L代替K的边际替代率是2,这意味着() A. MP K/MP L=2 B. MP L/MP K=2 C. AP K/AP L=2 12.已知等成本曲线在坐标平面上与等产量曲线既不相交也不相切,这说明要生产等产量曲线所表示的产 量水平,应该() A. 增加投入。 B.保持原投入不变。 C.减少投入。 13.经济学中短期与长期划分取决于() A.时间长短 B.可否调整产量 C.可否调整产品价格 D.可否调整生产规模 14.生产理论中的生产扩展线类似于消费者理论中的:() A.恩格尔曲线 B.收入-消费曲线 C.价格-消费曲线 D.预算线

(生产管理知识)第四章供给分析生产理论

第四章供给分析(上) 生产理论 第一节概述:生产与生产函数 一、厂商及组织形式 1、厂商:生产者亦称厂商或企业。指作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经济单位。 2、组织形式:(略)

二、企业的本质:对市场的替代(略) 市场经济是依靠价格体系指挥和协调着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的;而在企业内部,生产者的行为则是由一个统一的领导层依靠行政命令来指挥和协调的,显然这是两种不同的组织生产的方式。 经济学家科斯在1937年上大学时,用交易费用理论解释了企业产生的根源。 交易费用是指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耗费,分为“外部交易费用”和“内部交易费用”。 外部交易费用又称为市场交易费用,是指收集有关产品的各种信息所付出的费用、谈判和讨价还价所需要付出的费用、为保证契约的实施所需要支付的费用等,外部交易费用主要依靠市场价格协调; 内部交易费用是进行生产过程调度、组织内部资源供应等所需要支付的费用,企业内部交易费用主要靠规章制度、行政指令协调。 外部市场的使用不是免费的,是要化代价的,存在外部交易费用。为了减少外部交易费用就有必要建立企业,把交易转移到企业内部,将交易“内化”,这样,企业就产生了。 但是,企业内部也存在交易费用,当企业规模扩大时,内部交易费用也会扩大。 一般地,外部交易费用是企业规模的减函数!内部交易费用的企业规模的增函数! 即:企业规模越小,内部交易费用越小,但是外部交易费用越大(较多地依赖外部市场!);反之相反,企业规模越大,内部交易费用会越大(内部协调成本加大),而外部交易成本会越小(不依赖外部了)。 完全依靠市场:不好;完全依靠企业:不好;应该部分依靠企业;部分依靠企业。企业规模扩张到哪上点? 当企业规模增加一个单位时,如果:外部交易费用的节省(例如减少了50元)大于内部交易费用的增加(例如增加了30元),那么企业的规模可以继续扩大; 外部交易费用的节省(例如减少了30元)小于内部交易费用的增加(例如增加了50元),这说明企业的规模过大; 外部交易费用的节省(例如减少了50元)等于内部交易费用的增加(例如增加了50元),这说明企业的规模是最好的。 企业是对市场的替代,根据科斯理论,企业的规模应扩张到这一点,即在这一点上再

第四章 生产理论习题答案

第四章 生产理论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2.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使递减的。 3.等产量曲线: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 4.等成本线:是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5.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生产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6.规模收益: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 二、选择题: BDDBB DDAAB D (AD )ADC CDC 三、计算题: 1.20.0881.0.5,10100.510L L L Q K AP K L K AP L L L L MP Q K L L ==-+==-+'==-=-解:将代入可得 2.解:(1)劳动的边际产量函数MP L =d d Q L d 10d KL L K L ?? = ?+?? ()() 2 1010K K L KL K L +-= +

() 2 2 10K K L = + 劳动的平均产量函数 L Q AR L = 101 KL K L L = + 10K K L = + (2)生产函数边际技术替代率指产量不变条件下一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投入量与另一种生产 要素相应减少的投入量之比,即K L ?- ?或d d K L - 。为此,需要从生产函数中先求得K 和L 之 间的关系,然后从这一关系中求得d d K L 。 由生产函数 10KL Q K L = + 得 QK +QL =10KL K (Q -10L )=-QL 10QL K Q L -= - 则边际技术替代率 LK d d K MRTS L =- d d 10QL L Q L ??-=- ?-?? ()() () 2 101010Q Q L QL Q L --?-= - () 2 2 10Q Q L = - 要知道边际技术替代率函数的增减性,只要对MRTS 求偏导,即 () () () () 2 2 2 4 3 102010201010Q Q L Q L MRTS Q Q L L Q L Q L ? --?=== ??-- 已知从生产函数中得到 10QL K Q L -= -。可见,此式中分母(Q -10L )<0(因为产量Q ,劳动

第四章 生产者行为理论

第四章生产者行为理论 一.判断题 1.生产函数指的是要素投入量和最大产出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通常分为固定比例生产函数和可变比例生产函数两种类型。 2.生产函数的斜率是边际产量。 3.如果厂商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了其中一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量,这种要素的边际产量上升,这时候,生产函数表现出成本递减。 4.当总成本不变时,工资率的增长将总是导致使用更多的资本。 5.当X产品需要两种生产要素:A和B,生产函数为X=4A9B。如果A、B价格相等,企业应使用同量的A和B。 6.如果生产要素A的边际实物产量(MPa)与A的使用量之积总是等于要素B的边际实物产量(MPb)与B的使用量之积,那么,如果A的价格是B的两倍,则一个追求成本最小化企业应该使用两倍于A的B要素量。 7.在生产过程中,当边际实物产量大于平均实物产量时,劳动的边际实物产量一定随着雇佣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8.规模收益递减是边际收益递减造成的。 9.等成本曲线的斜率等于纵轴表示的生产要素Y的价格与横轴表示的生产要素X的价格之比。 10.只要总产量减少,边际产量一定是负数。 二.填空题 1.一个工厂雇佣工人的工作时间从7000小时增加到8000小时,产量从140000个增加到155000个,则额外一小时的边际产量是个。 2.如果规模收益和投入的资本量不变,对于生产函数Q=f(L,K),单位时间里增加10%的劳动投入,产出将(大于、等于、小于) 10%。 3.长期生产函数Q=f(L,K)=KL-0.5L2-0.32K2,则该生产函数属于规模报

酬。 4.若生产函数为Q=100 L0.4K0..6,则L对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为。 5.企业在生产中采用了最低的成本生产技术,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为0.4,资本的边际产量为5,则劳动的边际产量为。 6.生产要素(投入)和产量水平的关系叫。 7.根据生产三阶段论,生产应处于边际产量(大于、等于、小于)0,平均产出递(增、减),总产量继续(增加、不变、减少)的阶段。 8.经济中短期与长期的划分取决于。 三.选择题 1.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厂商要回答的问题是( )。 A.何时生产,如何生产 B.如何生产,为什么生产 C.生产什么,何时生产 D.生产什么,如何生产 2.厂商用来生产产品的劳动、原材料和资本商品叫做 ( )。 A.现付要素 B.生产要素 C.现付成本 D.折算要素 3.如果厂商A的劳动L对资本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1/3,厂商B的是2/3,那么( )。 A.只有厂商A的生产成本是递减的 B.只有厂商B的生产成本是递减的 C.厂商A的资本投入是厂商B的两倍 D.如果厂商A用3单位劳动与厂商B的2单位资本相交 换,厂商A的产量将增加。 4.如图4-1,如果Z1的价格为每单位10元,那么( )。 A.投入5单位Z2将使生产10单位产量的成本最小 B.Z2的价格为400元 C.一定有规模收益增加 D.10单位产量的总成本为1000元

第四章生产理论

第四章生产理论 学习目标 学习完本章后,你应该能够: ●简述生产函数的内涵; ●区分生产的短期与长期; ●掌握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和边际技术替代规律; ●掌握一种和两种生产要素技术系数可变时的合理投入; ●掌握两种生产要素技术系数不变时的规模经济问题。 从本章开始研究生产者即厂商行为。我们假定,任何生产者(厂商)都是具有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他们生产经营的目的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这一目标涉及三个问题:第一,投入的生产要素与产量的关系,即如何在生产要素既定时使产量最大,或产量既定时使投入的生产要素为最少。这就是如何使用各种生产要素。第二,成本与收益的关系。要使利润最大化,就是要使扣除成本后的收益达到最大化。这就要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并确定一个利润最大化的原则。第三,市场问题。市场有各种结构,即竞争与垄断的程度不同。当厂商处于不同的市场上时,应该如何确定自己产品的产量与价格。我们分三章分别介绍这三个问题。 本章的生产理论要说明如何合理地投入生产要素,并从中得出若干生产规律。 4.1 生产与生产函数 4.1.1 生产与生产函数 1.生产与生产要素 生产是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以制成产品的行为。在市场经济中,厂商从

事生产经营活动就是从要素市场上购买生产要素(劳动力、机器、原材料等),经过生产过程,生产出产品或劳务,在产品市场上出售,供消费者消费或供其他生产者再加工,以赚取利润。所以,生产也就是把投入变为产出的过程。 生产要素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即劳动、资本、土地与企业家才能。生产也是这四种生产要素结合的过程,产品则是其共同作用的结果。劳动是指劳动力所提供的服务,可以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劳动力是指劳动者的能力,由劳动者提供,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是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资本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资金。它包括两种形式:有形的物质资本和无形的人力资本。前者指在生产中使用的厂房、机器、设备、原料等资本品;后者是指在劳动者身上的身体、文化、技术状态以及信誉、商标、专利等。在生产理论中指的主要是前一种物质资本。土地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自然资源,是在自然界所存在的,如土地、水、自然状态的矿藏、森林等。企业家才能是指企业家对整个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包括经营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企业家根据市场预测,有效地配置上述生产要素从事生产经营,以追求最大利润。经济学家特别强调企业家才能,认为把劳动、土地、资本组织起来,使之演出有声有色生产经营话剧的正是企业家才能。 2.生产函数 (1)定义 生产函数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时期内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某种组合和它所能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之间依存关系的函数。它是反映生产过程中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技术数量关系的一个概念。 (2)生产函数的表达方法 以Q代表总产量,L、K、M、E……等分别代表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的才能等生产要素的数量,则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可表示为: K N L f ) E Q= ( , , , , 为了分析方便,通常把土地作为固定的,企业家才能因难以估算,所以,生产函数可以简化为: f Q=(式4—1) L ) , (K (式4—1)式表明,在一定时期一定技术水平时,生产Q的产量,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与资本的组合。同样,(式4—1)式也表明,在劳动与资本的数量与组合已知时,就可以推算出最大的产量。

第四章-生产者行为理论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 生产者行为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可变要素的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可将生 产划分为三个阶段,任何理性的生产者都会将生产选择在( )。 A.第Ⅰ阶段; B.第Ⅱ阶段; C.第Ⅲ阶段。 2.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如果企业增加二个单位的劳动投入量就可以减少 四个单位的资本投入量,则有( )。 =2,且2=L K MP MP ; =2 1,且2=L K MP MP ; =2,且 21=L K MP MP ; ? D .RTS LK =2 1,且21=L K MP MP 。 3.在以横坐标表示劳动数量,纵坐标表示资本数量的平面坐标中所绘出的等成本线 的斜率为( )。 A.γω; γω;C.ωγ; ω γ。 4.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 )。 A.平均产量递减; B.平均产量递增; C.平均产量不变; D.总产量递减。 5.如图所示,厂商的理性决策应在( ) A .0<L <7;; C .3<L <;<L <。 】 6.已知某企业的生产函数Q=10K L (Q 为产量,L 和K 分别为劳动和资本), 则( )。 A .生产函数是规模报酬不变; B .生产函数是规模报酬递增; C .生产函数是规模报酬递减;

D.无法判断 》 7.等成本曲线绕着它与纵轴Y的交点向外移动表明( )。 A.生产要素Y的价格下降了; B.生产要素x的价格上升了; C. 生产要素x的价格下降了; D. 生产要素Y的价格上升了。 8.总成本曲线与可变成本曲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A.随产量减少而减少; B.等于平均固定成本; C.等于固定成本; D.等于边际成本。、 9.随着产量的增加,短期固定成本()。 A.增加;B.减少;C.不变;D.先增后减。 10.已知产量为8个单位时,总成本为80元,当产量增加到9个单位时,平均成本为11元,那么,此时的边际成本为()。 A.1元;B.19元;C.88元;D.20元。 二、多项选择题 1.当生产函数Q=?(L.K)的AP L为正且递减时,MP L可以是()。 A.递减且为正; B.递增且为正; C.递减且为负; D.为零。 % 2.关于生产函数Q=?(L.K)的生产的第二阶段应该是()。 A.开始于AP L 开始递减处,终止于MP L 为零处; B.开始于MP L 开始递减处,终止于AP L 为零处; C.开始于AP L曲线和MP L曲线相交处,终止于MP L曲线和水平轴的相交处; D.开始于AP L的最高点,终止于TP L的最高点。 3.对于生产函数Q=?(L.K)和成本方程C=ω·L+r?K,在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点上应该有()。 A.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相切; =ω/r; ) = r/ω; ω=MP K/r。 4.生产要素指生产过程中能帮助生产的各种手段,它包括()。 A.资本; B.土地; C.劳动; D.企业家才能。 5.等产量曲线具有如下特征()。 A.斜率为负; B.凸向原点; C.等产量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等于该点的RTS; ;

第四章 生产理论作业

第四章生产理论作业 一、概念解释 1、生产函数; 2、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 3、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和商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 4、无差异曲线和等产量曲线; 5、预算线和等成本线; 6、扩展线; 7、规模报酬; 二、单项选择 1.产量的增加量除以生产要素的增加量的值等于:() A 平均产量度; B 边际成本 C 边际产量; D 平均成本 2.生产要素(投入)和产量水平的关系叫:() A 生产函数; B 生产可能性曲线; C 平均成本曲线; D 总成本曲线 3.使用50个单位的劳动,一个厂商可以生产出1800单位的产量,使用60个单位的劳动,一个厂商可以生产出2100单位的产量,额外一单位劳动的边际产量是:() A 3; B 30 ; C 35 ; D 36 ; 4.如果厂商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了其中一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量,这种要素的边际产量上升,这时候,生产函数表现出:() A 收益保持不变; B 收益递减; C 成本递减; D 报酬递增; 5.我们知道,在生产过程中一种要素的收益递增发生在:() A 在其他要素保持不变时,多使用这各要素,产量增加。;B在其他要素保持不变时,多使用这各要素,这种要素的边际产量增加。;C在其他要素保持不变时,多使用这各要素,这种要素的平均产量增加。;D在其他要素也相应增加时,多使用这各要素,这种要素的边际产量增加。 6.在生产者均衡点上:() A MRTS L,K =ω/r ; B MP L/ω= MP K /r ; C 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相切; D 上述都正确7.等成本曲线平行向外移动表明:() A 产量提高了; B 成本增加了; C 生产要素的价格按相同比例提高了; D 生产要素的价格按不同比例降低了; 8.当雇佣第7工人时,每周产量从100单位增加到110单位,当雇佣第8个工人时,每周产量从110单位增加到118单位。这种情况是:() A 边际成本递减; B 边际成本递增; C 边际报酬递减; D 劳动密集型生产; 9.如果某厂商增加一单位劳动使用量能够减少三单位资本,而仍生产同样的产出量,则MRTSLK为:() A 、1/3; B 、3; C 、--3 ; D 、6 ; 10.等产量曲线是指在这曲线上的各点代表:() A 为生产同等产量投入要素的各种组合比例是不能变化的; B 为生产同等产量投入要素的价格是不变; C 不管投入各种要素量如何,产量总是相等; D 投入要素的各种组合所能生产的产量都有是相等的; 11.等成本线平行向外移动表明:() A 产量提高了; B 成本增加了; C 生产要素的价格按相同比例提高了; D 生产要素的价格按不同比例提高了; 12.等成本线围绕着它与纵轴(Y)的交点逆时针移动表明:() A 生产要素Y的价格上升了; B 生产要素X的价格上升了; C 生产要素X的价格下降了; D 生产要素Y的价格下降了; 13.如果确定了生产要素组合,() A 在生产函数已知时可确定一条总成本曲线; B 就可以确定一条总成本曲线; C 在生产要素价格已知时可确定一条总成本曲线; D 在生产函数和生产要素价格已知时可确定总成本

第四章 生产理论

第四章生产论 第一节生产函数 一、概述 生产者也称厂商,指能够作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包括个人、合伙和公司性质的经营组织形式。厂商被假定为是合乎理性的经济人,提供产品的目的在于追求最大的利润。厂商进行生产的过程就是从生产要素的投入到产品的产出的过程。生产要素的类型一般被划分为以下四种: ?劳动(L):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土地(N):包括土地和地上、地下的一切自然资源。 ?资本(K):包括资本品(实物形态)和货币资本(货币形态)。 ?企业家才能(E):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才能。 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假定X1、X2……Xn依次表示某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n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Q表示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则生产函数可写为: Q=f(X1、X2……Xn) 通常假定生产中只使用劳动(L)和资本(K)两种生产要素,则生产函数写为: Q=f(L、K) 注意:生产函数的前提条件是一定时期内既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一旦生产技术水平变化,原有生产函数就会变化,从而形成新的生产函数。 二、常见的生产函数 (一)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 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是指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生产函数。假定生产中只使用劳动(L)和资本(K)两种生产要素,则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通常写为: 其中,Q表示一种产品的产量,U和V分别为固定的劳动和资本的生产技术系数,各表示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固定的劳动的投入量和资本的投入量。该生产函数表示:产量Q取 决于和这两个比值中较小的一个。这是因为Q的生产被假定为必须按照L和K之 间的固定比例,当一种生产要素数量固定时,另一种生产要素数量再多,也不能增加产量。该生产函数一般又假定劳动(L)和资本(K)两种生产要素都满足最小的要素投入组合的要求,则有: ,即 上式表示两种生产要素的固定投入比例等于两种生产要素的固定生产技术系数之比。就固

西方经济学第四章生产理论练习4

第四章生产理论 一、名词解释: 1.生产函数 2.短期生产函数 3. 长期生产函数 4. 生产要素 5.总产量 6.平均产量 7.边际产量 8.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9.等产量曲线10.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11.等成本线12.等斜线13.扩展线14.规模报酬15.规模经济16.规模不经济17.外在经济18.外在不经济 二、选择题: 1.生产函数表示( )。 A.一定数量的投入、至少能生产多少产品 B.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最多要投入多少生产要素 C.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D.以上都对。 2.如果连续地增加某种生产要素、在总产量达到最大值时,边际产量与( )相交。 A.平均产量曲线 B.纵轴 C.横轴 D.总产量曲线 3.在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变化过程中,下列何者首先发生( )。 A.边际产量下降 B.平均产量下降 C.总产量下降 D.B和C。 4.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是( )。 A.连续地投入某种生产要素而保持其他生产要素不变 B.生产技术不变 C.按比例同时增加各种生产要素 D.A和B 5.当总产量下降时( )。 A.AP为零 B.AP为负 C.MP小于或等于零 D.AP递减 6.等产量线( )。 A.说明了为生产一个给定的产量而可能的各种投入要素的组合 B.除非得到了所有要素的价格,否则不能画出该曲线 C.表明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D.表示了无论投入数量怎样变化,产量都是一定的 7.生产的第二阶段( )开始于AP L开始下降处。 A.总是 B.决不是 C.经常是 D.有时是 8.等产量线上某一点的切线的斜率等于( )。 A.预算线的斜率 B.等成本线的斜率 C.边际技术替代率 D.边际报酬 9.若厂商增加使用一个单位劳动,减少两个单位的资本,仍能生产相同产量,则MRTS Lk是( )。 A.1/2 B.2 C.1 D.4 10.在生产有效区域里,等产量线( )。 A.凸向原点 B.不能相交 C.负向倾斜 D.以上都对 11.等成本线向外平行移动表明( )。 A.产量提高了 B.成本增加了 C.生产要素价格按相同的比例上升了 D.以上都正确 12.等成本曲线绕着它与纵轴(Y)的交点向外移动意味着( )。 A.生产要素Y的价格下降了 B.生产素X的价格上升了 C.生产要素X的价格下降了 D.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13.在以横轴表示生产要素X,纵轴表示生产要素Y的坐标系中,等成本曲线的斜率等于2,这表明( )。 A.Px/Py=2 B.Qx/Qy=2 C.Py/Px=2 D.上述都不正确

微观经济学 第四章 生产者行为理论 习题

第四章生产者行为理论 一、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一种可变要素的投入与产量的关系 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 3、两种可变要素的投入与产量的关系 4、厂商如何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5、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6、企业在生产中的规模报酬问题 (二)难点 1、规模报酬的递增 2、不变和递减与可变比例生产函数的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的区别 3、如何区分固定比例生产函数和规模报酬不变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 4、两条脊线所围成的三个区域的特征 二、关键概念 生产函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等产量曲线边际技术替代率等成本线规模报酬三、习题 (一)选择题 1、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 A.平均产量增加; B.平均产量减少; C.平均产量不变; D.平均产量达到最低点; 2、劳动(L)的总产量下降时() A.AP l 是递减的; B.AP l 为零; C.MP l 为零; D.MP l 为负。 3、如果是连续地增加某种生产要素,在总产量达到最大时,边际产量曲线() A.与纵轴相交; B.经过原点; C.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 D.与横轴相交。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是规模报酬递减规律造成的; B.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造成的; C.规模报酬递减是边际报酬规律造成的; D.边际报酬递减是规模报酬递减造成的。 5、在边际产量发生递减时,如果要增加同样数量的产品,应该() A.增加变动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B.减少变动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C.停止增加变动生产要素; D.同比例增加各种生产要素。 6、生产要素最适度组合的选择条件是( ) A.MRTS=P1/P2 B.MU1/MU2=P1/P2 C.MRTSLK=w/r D.MPL/MPK=r/w 7、等成本曲线平行向外移动表明() A 产量提高了; B 成本增加了; C 生产要素的价格按同比例提高了; D生产要素的价格按不同比例提高了。 8、等成本曲线围绕着它与纵轴的交点逆时针移动表明() A 生产要素Y的价格上升了; B 生产要素X的价格上升了; C 生产要素X的价格下降了; D 生产要素Y的价格下降了。 9、规模报酬递减是在下述情况下发生的() A 按比例连续增加各种生产要素; B 不按比例连续增加各种生产要素; C 连续地投入某种生产要素而保持其他要素不变; D 上述都正确。 10、如果规模报酬不变,单位时间里增加了10%的劳动使用量;但保持资本量不变,则产出将() A 增加10% ; B 减少10%; C 增加大于10%; D 增加小于10%。 (二)判断说明题 1、生产函数指的是要素投入量和最大产出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通常分为固定比例生产函数和可变比例生产函数两种类型。 2、生产函数的斜率是边际产量。

微观经济学 --- 第四章{生产者理论} 习题 (上海商学院)

第四章生产函数分析 一、名词解释 生产者生产函数生产要素 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短期生产长期生产 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总产量平均产量 边际产量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等产量线 边际技术替代率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等成本线等斜线生产要素最优组合扩展线 规模报酬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规模报酬递减 二、选择题 知识点:生产函数 1.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水平的关系称为( )。 A.生产函数B.生产可能性曲线 C.总成本曲线D.平均成本曲线 A.一定数量的投入,至少能生产多少产品 B.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最多要投入多少生产要素 C.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D.以上都对 观察图4.1,回答第3—6题。 3.如图4.1的生产函数,不变劳动投入的是( )。 A.L0B.L1 C L2D.L3 4.如图4.1的生产函数,下面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平均生产率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边际生产率是生产函数的斜率B.在L3平均生产率等于边际生产率 C.平均生产率开始先上升,然后下降D.边际生产在L3处达到最大 5.如图4.1的生产函数,下列关于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L2和L4处平均生产率相等B.边际生产率在L2处达到最大 C.在L2处,平均生产率等于边际生产率D.平均生产率在L3处达到最大 6.如图4.1的生产函数,则下列关于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C和D之间的平均生产率下降B.A和C之间的边际产量上升 C.C点的平均生产率最小D.B和D之间的平均生产率上升 7.如果生产函数为Q = min (3L,K),w = 5,r = 10,则劳动与资本的最优比例为( )。 A.3 : 1 B.1 : 2 C.1 : 3 D.2 : 1

生产理论练习题答案

第四章 生产理论 一、名词解释 1.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使递减的。 2. 等产量曲线: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 3.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生产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4. 等成本线:是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二、选择题 1.C 2.C 3.A 4.D 5.CD 6.A 7.A 8.C 9.B 10.D 11.B 12.C 13.A 14.A 15.A 16.B 17.C 18.C 19.B 20.D 21.C 22.A 23.D 24.A 三、是非判断 1.T 2.T 3.F 4.T 5.F 6.T 7.F 8.F 9.T 10.F 11.F 12.T 13.T 14.F 15.F 16.T 17.T 18.F 19.T 20.T 21.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生产函数中,只有一种要素可变,是短期生产函数。 22.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随着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均趋于下降,其中边际产量的下降一定先于平均产量。 23.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短期成本曲线上的平均变动成本最低点对应短期生产曲线上的平均产量最高点,而边际成本曲线穿过平均变动成本最低点,边际产量曲线穿过平均产量曲线最高点,因此,在平均变动成本 等于边际成本的点所对应的生产函数上,平均产量等于边际产量。 24.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当平均产量最高时,平均变动成本最低。 25.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由q=(4L)1/2(9K)1/2,dq/dL=3(L/K)1/2,dq/dk=3(L/K)1/2,L 、K 价格相等,L/K=1。因此,企业投入的劳动和资本相等。 26.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大型企业往往同时具有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但两者并无必然联系。 五、论述题: 1.用图说明短期生产函数Q =f(L)的TP L 曲线,AP L 曲线和MP L 曲线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答:(1)总产量线TP ,边际产量线MP 和平均产量线AP 都是先呈上升趋势,达到本身的最大值以后,再呈下降趋势。参考第4题图。 (2)平均产量线是总产量线上各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值曲线。因此,总产量线上的各点与原 点连线的斜率值最大的一点即通过原点所作直线与总产量线的切点(图中C 点)就是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见图中C ′点)。 (3)边际产量线是总产量线上各点的斜率值曲线。因此,斜率值最大的一点,即拐点(图中B 点),便是边际产量线的最高点,(图中B ′点)。 (4)总产量线的最高点(图中D 点),斜率为零,这时边际产量为零,边际产量线与横轴相交(见图中D ′点)。 (5)平均产量线的最高点,一定是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交点C ′点。 (6)平均产量上升的部分,边际产量曲线一定高于平均产量曲线;平均产量线下降的部分,边际产量线一定低于平均产量线。

第四章 生产者行为理论

第四章生产者行为理论 内容提要 生产者行为理论是研究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生产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之间进行最有效的配置,以求得最大的产出和利润。 (一)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Production function)表示一定技术条件下,各种可行的要素投入组合与可能达到的最大产量之间的技术联系,记为Q= ? (L,K,…,T)。它表示厂商生产某种产品的产量(Q)取决于劳动(L)、资本(K)等要素的投入量和技术水平(T)。 在生产函数中,各个生产要素间的比例称为技术系数。技术系数可变动的称为可变技术系数,不可变动的称为固定技术系数。相应的生产函数也可分为可变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和固定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 假定生产者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则生产函数可表示为Q=?(L,K)。有两种特殊的生产函数,一种是固定投入比例的生产函数,一种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是指每一个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形式为Q=A LαKβ,0<α<1,0<β<1,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有如下性质: ①α+β<1,规模报酬递减。 ②α+β=1,规模报酬不变。α和β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在生产过程的相对重要性,α表示劳动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β表示资本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 ③α+β>1,规模报酬递增。 (二)短期生产函数 1、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 根据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是否能改变全部要素投入,可将生产时期划分为短

期和长期。短期是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是固定不变的一个生产时期。短期生产函数研究的是可变投入的不同数量与固定投入两者的和所能带来最大的产出。 在假定其他要素投入数量不变的条件下,可以定义一种要素的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如果假定短期中资本不变,Q=?(L,K),则 总产量 (Total Product, TPL) TPL=f(L,K) 平均产量(Average Product, APL) APL=TPL/L 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MPL) MPL=d TPL/d L 如果假定劳动不变,同样可得出关于资本的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MP和TP之间的关系:当MP>0时,总产量TP递增;MP<0时,总产量TP递减;MP=0时,总产量TP极大。 MP与AP之间的关系:当MP>AP时,AP递增;MP

第四章 生产理论习题

第四章生产理论 一、简答题 1.解释下列概念:边际产量、边际产量递减、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平均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边际成本、利润、总成本、总收益。 2.规模收益与可变收益在性质上有什么区别? 3.分别陈述规模收益递增、不变、递减的原因。 4.何谓U型成本? 二、选择题 1.生产函数是指() A.企业不断进行投入的活动 B.企业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过程 C.企业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 D.企业研究和开展的活动 2.不变投入是指() A.在生产过程中不变的投入 B.在短期内数量不会发生变化的投入 C.与产出没有关系的投入 D.其物质运动处于静止状态的投入 3.可变投入是指() A.企业采购数量经常变动的投入 B.在短期内企业的产出数量随之变化的投入 C.企业生产中不稳定的投入 D.企业生产中容易被消耗的投入 4.从长期来说,投入() A.可分为不变投入和可变投入 B.只有不变投入 C.只有可变投入 D.基本上是可变投入 5.从经济学的意义上看,长期与短期的划分() A.要视企业的生产特点来确定 B.以企业实现赢利的时间来确定 C.以一年为界限,一年之内为短期,一年之上为长期 D.一年之内为短期,五年以上为长期 6.一个企业的规模的大小() A.决定了企业在短期中生产产出的下限 B.决定了企业在长期中生产产出的下限 C.决定了企业在短期中生产产出的上限 D.决定了企业在长期中生产产出的上限 7.全部产品与边际产品的关系是() A.边际产品为极大值,全部产品为极大值 B.边际产品为零,全部产品为极大值 C.全部产品与边际产品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D.全部产品为零,边际产品为零 8.平均产品与全部产品之间的关系是() A.平均产品的为极大值,全部产品也是极大值 B.平均产品是零,全部产品也是零 C.平均产品是零,全部产品是极大值 D.平均产品与全部产品没有必然的联系 9.平均产品与边际产品之间的关系是() A.边际产品上升,平均产品上升 B.边际产品下降,平均产品上升 C.边际产品大于平均产品,平均产品上升 D.边际产品小于平均产品,平均产品上升 10.可变投入常数收益是指() A.可变投入始终保持常数 B.可变投入所产生的产出始终保持常数

第四章生产与成本理论答案

第四章生产与成本理论 从本章开始转入对生产理论的讨论,从生产者的角度出发,研究市场的供给。在生产理论中所要研究的经济行为主体是生产者,也称为厂商或企业,它是指为了实现某一经济目标而独立做出统一经济决策的经济单位。在西方经济学中,不论厂商的组织形式如何,通常都假定厂商是合乎理性的经济人,其生产目的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与消费者类似,厂商为实现利润最大化而进行选择时也要面临许多约束条件,如技术条件、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等。本章主要考察厂商面临的技术约束,说明厂商在特定的技术条件下如何有效的组织生产。 本章重点: (1)短期与长期的含义与区别。 (2)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关系及收益递减规律。 (3)生产三个阶段的划定。(可变投入量合理区间) (4)等产量线、等成本线的含义,两种生产要素最佳组合 (5)短期成本分类与变动规律、之间的关系。 (6)短期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的关系。 (7)规模报酬的变动及其原因。 (8)长期平均成本、长期总成本、长期边际成本的概念及关系 (9)厂商收益及利润最大化原则 习题: 1、名词解释: 生产要素、生产函数、边际产量、报酬递减规律、等产量曲线、等成本曲线、边际技术替代率、规模报酬、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递减、规模报酬不变、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边际成本、正常利润、经济利润、显明成本、隐含成本、长期平均成本、长期总成本、利润最大化原则2、单项选择题: (1)在经济学中,短期是指( B )。 A.在这一时期内所有投入要素均是可以变动的 B.在这一时期内,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 C.一年或一年以内的时期 D.在这一时期内所有投入要素均是固定不变的 (2)对于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Q=ALαKβ中,参数A、α、β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D )。A.α代表增加l%的劳动对产量增加的百分比 B.β代表增加1%的资本对产量增加的百分比 C.A是技术系数,A的数值越大,既定投入数量所能生产的产量越大 D.A是风险系数,A的数值越大,既定投入数量所能产生的风险越大 (3)当劳动的总产量(TP L)下降时,( C )。 A.AP L递减且AP L<0 B.MP L=0 C.MP L递减且MP L <0 D.AP L=0 (4)当生产处于有效区域内时,等产量线应该为( D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