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体可逆转变和形状记忆效应

马氏体可逆转变和形状记忆效应
马氏体可逆转变和形状记忆效应

马氏体可逆转变和形状记忆效应

在马氏体相变热力学一节中已经讨论到马氏体相变具有可逆性,并将马氏体向高温上的转变称为逆转变或反相变。碳钢中的马氏体因其加热时极易分解,所以到目前为止尚未观直接察到它的逆转变。但在一系列铁合金和非铁合金的马氏体相变中均已观察到逆转变的存在,并且在逆转变中亦观察到了表面凹凸现象,凹凸的方向正好和正相变相反。已发现具有可逆马氏转变的合金有:Fe-Ni,Fe-Mn,Cu-Al,Cu-Au,In-Tl,Au-Cd,Ni-Ti等。这些合金中的马氏体可逆转变,按其特点不同,可分为热弹性马氏体的可逆转变和非热弹性马氏体可逆转变两类。热弹性马氏体的可逆转变是近代发展形状记忆材料的基础。而非热弹性马氏体可逆转变则导致材料的相变冷作硬化,成为材料强化的途径之一。(一)马氏体可逆转变的特点

具有马氏体可逆转变的不同合金中,马氏体相变的热滞后现象有明显差异。例如,在Fe-Ni合金(以此作为非热弹性马氏体可逆转变的代表)中,A S较M S高420℃,Au-Cd 合金(以此作为热弹性马氏体可逆转变的代表)中A S比M S 仅高16℃,如图3-100所示。显然,这两种合金马氏体相变的驱动力差别很大,前者很大,后者很小。因此,它们的相变行为也有很大的差别。

1、共同特点

热弹性马氏体可逆转变和非热弹性马氏体可逆转变的共同特点是急速加热和冷却都不能遏制转变的进行。在连续冷却时两种合金转变量随温度的变化都是连续的,即转变量是转变温度的函数,符合降温形成马氏体动力学的一般规律。

2、不同特点

主要表现在M S以下两种合金马氏体的长大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别。

(1)非热弹性马氏体

在Fe-Ni合金中,连续冷却时新马氏体片不断形成,每一片都是突然出现,并迅速长大到极限尺寸。因此,相变速率是温度下降速率的函数,马氏体是由成核率及每一片马氏体长大后的大小来决定的,而和长大速度无关。因为Fe-Ni 合金马氏体相变驱动力很大,马氏体片长大速度极快。而马氏体在成核长大过程中,新相和母相必须保持共格关系,所以,当成长着的马氏体片周围的奥氏体,因马氏体片长大而产生塑性变形,在变形达到新相和母相的共格关系被破坏的程度时,片的长大便会停止。这时,若继续降低温度,虽然相变驱动力增大,但上述马氏体片因共格关系已被破坏,所以不再长大,只有在母相其他位置上出现新的符合相变热力学条件的马氏体核胚,长成新的马氏体。

(2)热弹性马氏体

在Au-Cd合金中,虽然马氏体核胚也是突然形成并以爆发式迅速长大到一定大小,但这并不是片的最后尺寸。当温度继续降低时,片的厚度和长度也将随之增加,并常常表现为跳跃式的进展。这种马氏体转变是在很小的过冷度(热滞)下发生的,相变所需的驱动力很小。如果相变驱动力不足以克服使一片马氏体充分成长时所需的弹性形变能及其他的能量消耗时,马氏体片在未长到其极限尺寸之前就会停止长大,但共格界面并未破坏。这就是说,马氏体形成以后,由于新和母相的比容不同,而在新和母相之间产生了弹性变形。显然,这种弹性变形是随马氏体片的长大而增大的,因此,在一定温度下,当消耗于新相马氏体周围的母相弹性变形所需的应变能及共格界面能等,增加到和相变驱动力相等时,新相和母相即达到了一种热弹性平衡状态,这时相变会自然停止。此时,形变并未超过弹性极限,若温度继续下降,则因相变驱动力增加,马氏体片又继续长大。与此同时,出现新马氏体核胚长大也是可能的。当温度升高使相变驱动力减小时,马氏体片又会缩小。因此,称这种马氏体为热弹性马氏体。图1-102为Cu-Al合金中热弹性马氏体的可逆转变过程。由图中可见,冷却时,马氏体片逐渐长大,而加热时,马氏体片又逐渐缩小。热弹性马氏体相界推移很快,并能够和降温同步,所以它仍然保持着降温形成马氏体的特点。但是,热弹性马氏体相界推移速率受冷却速率的控制,这是和

Fe-Ni合金中的转变不同的。

3、逆转变的特点

在加热时的逆转变中,这两种合金的转变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对Au-Cd合金出现逆转变的热滞不大,而且加热时马氏体片差不多是连续收缩的。但是,非热弹性马氏体的可逆转变热滞很大,并且马氏体片不是突然收缩而消失,而常常是转变成更小的片状碎块。显然,这是一个需要通过形核、长大的过程。例如,在Fe-Ni合金的可逆转变试验中,已证实一个马氏体晶粒中会形成几种位向的母相。由图3-103中可见,在原来的一个马氏体晶粒中形成了许多位向不同的母相晶粒。如果进一步加热到高温,使之完全逆转变后,则原来的单晶变成了多晶体。

(二)热弹性马氏体可逆转变和形状记忆效应

1、热弹性马氏体可逆转变的特点

如前所述,热弹性马氏体可逆转变时,热滞非常小,只有几度到20~30。这种马氏体形成后,随温度下降,原有马氏体片会继续长大,而随温度升高,原有马氏体片又会收缩,呈现出热弹性。因此,热弹性马氏体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在相变的全过程中母相和新相界面始终维持共格联系。

热弹性马氏体转变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相变具有完全可逆性,即逆转变可以恢复到母相原来的点阵结构和原来的位向,也就是在晶体学上完全回复到母相原来的状态。

由此得出,马氏体相变为热弹性型的重要条件是:在相变的全过程中,新相与母相必须始终维持共格,同时相变应是完全可逆的。为了满足前一个条件,相变时体积变化应小,而为了满足后一个条件,则要求晶体为有序点阵结构。试验证明,热弹性马氏体相变的体积变化要比非热弹性马氏体相变的体积小得多。并且呈现热弹性马氏体相变的合金一般均为有序点阵结构。

具有热弹性马氏体相变的合金已发现的有Cu-Al-Ni,Au-Cd,Cu-Al-Mn,Cu-Zn,Cu-Zn-Al,Cu-Zn-Au,Ni-Ti等。

2、形状记忆效应

所谓形状记忆效应,是指一定形状的合金在某种条件下经任意塑性变形,然后加热至该种材料固有的某一临界点以上时,又完全恢复其原来形状的现象。从表面看,好象这种材料能够记忆着过去的形状,因此称为“形状记忆效应”。

形状记忆效应包括单程记忆效应及双程记忆效应。

图4-58a是单程形状记忆效应示意图。金属棒在T1温度下被弯曲后,在加热到T2的过程中将自动回复成直棒,但在以后的冷却和再加热过程中棒的形状不再发生改变。

图4-58b是双程形状记忆效应示意图。金属棒在T1温度下被弯曲后,在加热到T2的过程中将自动回复成直棒,且能在再次冷却到T1的过程中自动弯曲。重复加热与冷却能重新弯曲和伸直。但双程记忆效应往往是不完全的,且在继续循

环时,记忆效应将逐渐消失。

形状记忆效应能够回复的变形量约为6~8%,最高可达百分之十几,变形量过大时不能完全回复。

所谓形状记忆效应实质上是指将完全或部分马氏体相变的试样加热到A f点以上时,则其回复到原来母相状态下所给予的形状。因此,被记住的只是母相的形状,加热到A f 点以上回复到原来形状的原因,是由于变形所引起的组织上的变化因可逆转变而完全消除。换句话说,只有逆转变使变形完全消除时,才能看到该合金的记忆效应。可见,变形方式如何对于形状记忆效应是很重要的。在具有热弹性马氏体可逆转变的合金中,马氏体内部的变形方式为孪晶变形,马氏体与母相间界变形体现为马氏体本身的成长和收缩,即两者均以相界移动的方式发生变形。这种界面的反向移动容易导致原来位向的完全回复,而产生记忆效应。如果变形是由位错运动引起的,则为了回复原形,首先必须使位错完全可逆地回复到变形前的状态,其次是位错应完全消失。但由于滑移一般为不可逆过程,因此如果以位错引起变形,则很难可逆地回复到变形前的状态。

马氏体转变是一个均匀切变过程,转变的结果能引起宏观变形,在试样表面形成浮凸。但热处理零件在淬火成马氏体时并未因此而产生形状改变。这是因为马氏体转变时,为减少应变能,存在一个自协作效应。从马氏体转变晶体学可

知,马氏体相对于母相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空间取向。不同取向马氏体的切变方向也不同,故所造成的宏观变形可以相互补偿。当一个奥氏体单晶转变为许多片不同取向的马氏体时,由于相互补偿,使奥氏体晶粒的形状并未因马氏体转变而发生改变。此即所谓自协作效应。

如转变只有单个界面,即一个母单晶通过单个相界面的移动随温度的降低转变为一个马氏体单晶,则转变的结果将导致形状的改变。如果转变是可逆的,则温度升高,马氏体单晶又可通过单个相界面的推移而转变为母相单晶,回复到原来的形状(图4-62)。这就是在Au-Cd合金中所观察到的双程记忆效应的极端例子。

如果母相通过冷却时的马氏体转变形成具有自协作效应的几种不同取向的马氏体,则转变的结果不会改变零件的形状。此时如马氏体内的亚结构为孪晶或层错而不是位错,相邻的不同取向的马氏体之间也呈孪晶关系,则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通过孪晶界面的移动而使某一取向的马氏体长大,其它处于不利取向的马氏体不断缩小,逐渐形成一个择优取向的伪单晶马氏体。与此同时,零件形状也将发生改变,如伸长或弯曲。撤除外力,零件形状的改变将被保留下来,如将已发生形状改变的零件加热到A S以上,伪单晶马氏体将通过逆转变而转变为母相。如逆转变为单相界面移动,则将回复母相原来的形状,呈现单程记忆效应。图4-63是上述

过程的示意图。

如马氏体转变是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则转变所得的将是择优取向的马氏体。与此同时,零件形状也将发生改变。撤除外力,由于滞后,逆转变不能发生,必须加热才能使之发生逆转变而使择优取向的马氏体转变为母相,并使形状得到回复。图4-64是整个过程的示意图。

Wayman分析了种种形状记忆效应后提出,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合金应具备的条件是:1)必须是热弹性马氏体;2)亚结构为孪晶或层错;3)母相有序化。第一个条件极易理解。第二个条件是为了在外力的作用下能够形成择优取向的伪单晶。第三条件是为了在逆转变时易于发生单取向转变而回复原来形状,因有序化母相对称性低,在形成时可能的取向少。前面已经提到,绝大部分热弹性马氏体的母相都是有序化的,故第三个条件与第一个条件是一致的。

3、记忆材料及其应用

目前已知的形状记忆合金有Ni-Ti,Au-Cd,In-Tl,Cu-Al-Ni,Cu-Zn-Sn,Au-Cu-Zn,Fe-Pt,Cu-Zn,Cu-Zn-Si,Ni-Al等。由于形状记忆合金只需改变温度就可改变形状,故在生产上得到了重要的应用。

(1)自动组装的结构件

用Ni-Ti合金制作宇航天线。该合金母相为β相,很硬,在母相状态下将其制成天线,然后冷至低温,使其转变为马

氏体。Ni-Ti合金的马氏体很软,极易折叠成团状,放入卫星中便于发射。卫星进入轨道后,团状天线被弹出,在太阳光照射下,使其温度升到A S以上,团状天线自动张开回复原始形状(图4-65)。

在海底安装大型结构件,有很大困难,如采用相变点于海底温度的Ni-Ti结构件,冷至相变点以下压缩,然后抛入海底,在海水的加热作用下逐渐回复原状,这样组装甚为方便。

用Ni-Ti合金制作坚固件,用于飞机液压管的联结接头,接头在液氮温度马氏体状态用外力使之膨胀约4%,然后套在要连接的管子外面,当温度回升到室温时,马氏体转变为母相发生收缩,形成坚固密封,采用这种方法代替焊接,可以防止焊接缺陷,在美国海军飞机上进行30万例,全部成功。也可应用于化工行业管道的连接,防止渗漏。

(2)热敏装置的安全装置

温度调节器、火灾报警器、记忆铆钉等。

(3)热能-机械能转换装置

很多记忆材料在马氏体相变的逆转变过程中能产生很大的应力和位移,因而可以做功。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把热能直接转换为机械能。图4-66是这种热机的原理示意图。图中a是两端固定的用形状记忆合金制成的圆棒。先使之靠近低温介质,向低温介质放热,降低温度至M f以下(图4-66a),

在低温下加外力F1,使圆棒产生弯曲变形(图4-66b),然后将其靠近高温介质;从高温介质吸热,使之升温至A f以上,在升温过程中,弯曲的棒将变直,并给出F2。F2为F1的10倍,故每循环一次可向外作出功。这一热机可用于低温能源,故受到人们的重视。

(4)医学方面的应用

各类骨钉、夹板、校形器、腔管支架等。

(三)相变冷作硬化

马氏体形成的体积效应会引起周围奥氏体产生塑性变形。图3-105即为Fe-Ni-C合金淬火到液氮温度后,其中残留奥氏体受到严重变形的情况。由图可见,在马氏体周围位错最高。经测量,在某些情况下可达1011~1012/cm2。同时,马氏体相变的切变特性也将在晶体内产生大量微观缺陷,其中包括位错、孪晶、层错等。这些缺陷在马氏体可逆转变过程中会被继承,即母相的缺陷会遗传给新相,这种现象称为相遗传。因此,在非热弹性马氏体可逆转变过程中,当经过一正一反相变后,由马氏体转变来的逆转变奥氏体与原始奥氏体相比,已有很大变化,其中微观缺陷密度大升高,并产生了内应力及嵌镶块细化等变化。逆转变奥氏体的性能与原始状态奥氏体比较,强度明显升高,而塑性、韧性下降。这种变化与冷变形所引起的组织和性能上的变化非常相似,因此,这种现象便称为相变冷作硬化。

试验证明,经相变冷作硬化的奥氏体,在随后冷却进行马氏体转变时,会使M S点降低,马氏体转变量减少,即造成了奥氏体的稳定化。所以,非热弹性马氏体的可逆转变引起奥氏体相变冷作硬化,它对于马氏体转变的影响和塑性变形的影响是相同的。

非热弹性马氏体的可逆转变对奥氏体机械性能的影响如图3-106所示。经一次循环后,屈服极限自196MPa升高到441MPa,若经两次循环,屈服极限可提高到470MPa。对强度极限的影响亦类似。对冲击韧性的影响则相反,循环相变使奥氏体的冲击韧性有所下降。

工业上的无磁奥氏体钢可利用循环相变对奥氏体性能的影响,通过相变冷作硬化使奥氏体钢提高强度。

形状记忆材料

形状记忆材料 摘要:材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本文介绍了形状记忆材料的概念,发展历史,记忆效应产生的原理和分类应用。形状记忆材料主要分为三种:形状记忆合金、形状记忆陶瓷、形状记忆聚合物。由于形状记忆效应的独特记忆效应的性质,广泛的应用于工业领域和医学领域。 关键词:形状记忆材料、记忆效应、形状记忆合金、形状记忆陶瓷、形状记忆聚合物一.引言 材料、信息、能源被称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材料对当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科技的不断进步对材料各个方面的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智能化的材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形状记忆材料的更是引起了国内外的研究热潮。 自上个世纪以来,形状记忆材料独特的性能引起了人们的极大的兴趣。由于形状记忆材料具有形状记忆效应、高温复形变、良好的抗震性和适应性等优异性能,有着传统驱动器不可比拟的性能优点,形状记忆合金由于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而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机械电子、生物医疗、桥梁建筑、汽车工业及日常生活等多个领域。 二.形状记忆材料的概念 形状记忆材料[1](shape memory materials ,简称SMM)是指具有一定初始形状的材料经过形变并固定成另一种形状后,通过热、光、电等物理或化学刺激处理又恢复成初始形状的材料。 三.形状记忆材料的发展史 1932年,瑞典人奥兰德在金镉合金中首次观察到了“记忆”效应,即合金形状被改变之后,一旦加热到一定的跃变温度时,它又可以魔术般的回到原来的形状,人们把具有这种特殊功能的合金称为形状记忆合金。 1938,当时的美国在Cu-Zn合金里发现了马氏体的热弹件转变,随后前诉苏联对这种行为进行了研究。 1951年美国的里德等人在金镉合金中也发现了形状记忆效应,然而在当时,

形状记忆材料-形状记忆效应

第七章形状记忆材料 形状记亿材料是一种特殊功能材料,这种集感知和驱动于一体的新型材料可以成为智能材料结构,而备受世界瞩目。1951年美国Read等人在Au—Cd合金中首先发现形状记忆效应(Shape Memory Effect,简称SME)。1953年在In—T1合金中也发现了同样的现象,但当时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1964年布赫列等人发现Ti—Ni合金具有优良的形状记忆性能,并研制成功实用的形状记忆合金“Nitinol”,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世界各国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广泛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形状记忆合金已广泛用于人造卫星天线、机器人和自动控制系统、仪器仪表、医疗设备和能量转换材料。近年来,又在高分子聚合物、陶瓷材料、超导材料中发现形状记忆效应,而且在性能上各具特色,更加促进了形状记忆材料的发展相应用。 第一节形状记忆效应 一、形状记忆效应 具有一定形状的固体材料,在某一低温状态下经过塑性变形后,通过加热到这种材料固有的某一临界温度以上时,材料又恢复到初始形状的现象,称为形状记忆效应。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材料称为形状记忆材料。例如,在高温时将处理成一定形状的金属急冷下来,在低温相状态下经塑性变形成另一种形状,然后加热到高温相成为稳定状态的温度时通过马氏体逆相变会恢复到低温塑性变形前的形状。具有这种形状记忆效应的金属,通常是由2种以上的金属元素构成的合金,故称为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 ,简称SMA)。 形状记忆效应可分为3种类型:单程形状记忆效应、双程形状记忆效应和全程形状记忆效应。图4—l表示3种不同类型形状记忆效应的对照。所谓单程形状记忆效应就是材料在高温下制成某种形状,在低温时将其任意变形,再加热时恢复为高温相形状,而重新冷却时却不能恢复低温相时的形状。若加热时恢复高温相时的形状,冷却时恢复低温相形状,即通过温度升降自发可逆的反复恢复高低温相形状的现象称为双程形状记忆效应。当加热时恢复高温相形状,冷却时变为形状相同而取向相反的高温相形状的现象称为全程形状记忆效应。它是一种特殊的双程形状记忆效应,只能在富Ti-Ni合金中出现。 1

工程材料第三章作业参考答案

1、解释下列名词:奥氏体化,过冷奥氏体,残余奥氏体;奥氏体的起始晶粒度、实际晶粒度、本质晶粒度。 答:奥氏体化:在临界点以上加热,目的是获得均匀的奥氏体组织,称为奥氏体化奥氏体化也是形核和长大的过程,分为四步:第一步奥氏体晶核形成、第二步奥氏体晶核长大、第三步残余Fe3C溶解、第四步奥氏体成分均匀化。 过冷奥氏体:处于临界点A1以下的奥氏体称过冷奥氏体。过冷奥氏体是非稳定组织,迟早要发生转变。随过冷度不同,过冷奥氏体将发生珠光体转变、贝氏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三种类型转变。 残余奥氏体:即使冷却到Mf 点,也不可能获得100%的马氏体,总有部分奥氏体未能转变而残留下来,称残余奥氏体,用A’ 或g’ 表示。 奥氏体的起始晶粒度:奥氏体化刚结束时的晶粒度称起始晶粒度,此时晶粒细小均匀。 实际晶粒度:在给定温度下奥氏体的晶粒度称实际晶粒度。 本质晶粒度:加热时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倾向称本质晶粒度。 2、过冷奥氏体转变时所形成的珠光体类、贝氏体类、马氏体类组织有哪几种 ? 它们在形成条件、组织形态和性能方面有何特点 ? 答:过冷奥氏体在 A1~ 550℃间将转变为珠光体类组织,为铁素体与渗碳体片层相间的机械混合物。根据片层厚薄不同,又细分为珠光体、索氏体和屈氏体。⑴珠光体:形成温度为A1-650℃,片层较厚,500倍光镜下可辨,用符号P表示。⑵索氏体:形成温度为650-600℃,片层较薄,800-1000倍光镜下可辨,用符号S 表示。⑶屈氏体:形成温度为600-550℃,片层极薄,电镜下可辨,用符号T 表示。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三种组织无本质区别,只是形态上的粗细之分,因此其界限也是相对的。片间距越小,钢的强度、硬度越高,而塑性和韧性略有改善。 过冷奥氏体在550℃- 230℃ (Ms)间将转变为贝氏体类型组织,贝氏体用符号B表示。根据其组织形态不同,贝氏体又分为上贝氏体(B上)和下贝氏体(B下)。⑴上贝氏体形成温度为550-350℃。在光镜下呈羽毛状.在电镜下为不连续棒状的渗碳体分布于自奥氏体晶界向晶内平行生长的铁素体条之间。⑵下贝氏体形成温度为350℃-Ms。在光镜下呈竹叶状。在电镜下为细片状碳化物分布于铁素体针内,并与铁素体针长轴方向呈55-60o角。上贝氏体强度与塑性都较低,无实用价值。下贝氏体除了强度、硬度较高外,塑性、韧性也较好,即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是生产上常用的强化组织之一。 当奥氏体过冷到Ms以下将转变为马氏体类型组织。马氏体的形态分板条和针状两类。⑴板条马氏体:立体形态为细长的扁棒状在光镜下板条马氏体为一束束的细条组织。每束内条与条之间尺寸大致相同并呈平行排列,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可形成几个取向不同的马氏体束。在电镜下,板条内的亚结构主要是高密度的位错,r=1012/cm2,又称位错马氏体。⑵针状马氏体立体形态为双凸透镜形的片状。显微组织为针状。在电镜下,亚结构主要是孪晶,又称孪晶马氏体。高硬度是马氏体性能的主要特点。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其含碳量。含碳量增加,其硬度增加。 3、作图并说明共析碳钢 C 曲线上各个区、各条线以及临界冷却速度 V k 的物理意义。答:

形状记忆合金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形状记忆合金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综述了形状记忆合金的发展概况,简要介绍了形状记忆合金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当前形状记忆合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今后的发展前景与研究方向。 关键词:形状记忆合金、形状记忆合金效应、应用 一、引言 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 ,SMA) 是指具有一定初始形状的合金在低温下经塑性形变并固定成另一种形状后,通过加热到某一临界温度以上又可恢复成初始形状的一类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具有的能够记住其原始形状的功能称为形状记忆效应(Shape Memory Effect ,SME) 。 形状记忆合金作为一种特殊的新型功能材料,是集感知与驱动于一体的智能材料,因其功能独特,可以制作小巧玲珑、高度自动化、性能可靠的元器件而备受瞩目,并获得了广泛应用。 二、形状记忆合金的发展史与现状 在金属中发现现状记忆效应最早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38年。当时美国的 Greningerh和Mooradian在Cu-Zn合金小发现了马氏体的热弹件转变。随后,前苏联的Kurdiumov对这种行为进行了研究。1951年美国的Chang相Read 在Au47·5Cd(%原子)合金中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马氏体界面随温度的变化发生迁动。这是最早观察到金属形状记忆效应的报道。数年后,Burkhart 在In-Ti 合金中观察到同样的现象。然而在当时,这些现象的发现只被看作是个别材料的特殊现象而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兴趣和重视。直至1963年,美国海军武器实验室的Buehler等人发现了Ni-Ti合金中的的形状记忆效应,才开创了“形状记忆”的实用阶断[1]。

形状记忆合金文献综述

形状记忆合金性能及其应用 摘要:形状记忆合金具有形状记忆效应、超弹性效应、高阻尼特性、电阻突变效应以 及弹性模量随温度变化等一般金属不具备的力学特性,使其在仪器仪表、自动控制、机器人、机械制造、汽车、航天航空、生物医学等工程领域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对其本 构性能和在工程应用中的性能的研究十分必要。形状记忆合金作为一种特殊的新型功能 材料,是集感知与驱动于一体的智能材料,因其功能独特,可以制作小巧玲珑、高度自动化、性能可靠的元器件而备受瞩目,并获得了广泛应用。 关键字:形状记忆合金形状记忆合金效应分类应用 1形状记忆合金简介 1.1 形状记忆材料是指具有形状记忆效应(shape memory effect,简称SME)的材料。形 状记忆效应是指将材料在一定条件下进行一定限度以内的变形后,再对材料施加适当的 外界条件,材料的变形随之消失而回复到变形前的形状的现象。通常称有SME的金属材料为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简称SMA)。研究表明, 很多合金材料都具有SME ,但只有在形状变化过程中产生较大回复应变和较大形状回复力的,才具有利用价值。到目前为止,应用得最多的是Ni2Ti 合金和铜基合金(CuZnAl 和CuAlNi) 。 1.2 至今为止发现的记忆合金体系: Au-Cd、Ag-Cd、Cu-Zn、Cu-Zn-Al、Cu-Zn-Sn、Cu-Zn-Si、Cu-Sn、Cu-Zn-Ga、In-Ti、Au-Cu-Zn、Fe-Pt、Ti-Ni、Ti-Ni-Pd、Ti-Nb、U-Nb和Fe-Mn-Si等。 1.3 形状记忆合金的历史只有70多年,开发迄今不过20余年,但由于其在各领域的特效应用,正广为世人所瞩目,被誉为"神奇的功能材料",其实用价值相当广泛,其应用范围涉及机械、电子、化工、宇航、能源和医疗等许多领域。 2形状记忆合金效应分类 2.1 单程记忆效应 形状记忆合金在较低的温度下变形,加热后可恢复变形前的形状,这种只在加热过

第三章 奥氏体在冷却时的转变

第六节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一、共析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 由铁碳相图可知,共析钢从奥氏体状态冷却到临界点A1点以下时将要发生珠光体转变。实际上,迅速冷却到A1点以下温度时,转变并不是立即开始的,在A1点以下未转变的奥氏体称为过冷奥氏体。 1.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 (1)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图10—38是通过实验测定的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 动力学曲线,又称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 等温图(又称TTT图或C曲线)。图中 左边的曲线是转变开始线,右边的曲线 是转变完了线。它的上部向A1线无限 趋近,它的下部与Ms线相交。Ms点是 奥氏体开始向马氏体转变的温度。由图 可以看出,过冷奥氏体开始转变需要经 过一段孕育期,在550~500℃等温时孕 育期最短,转变最快,称为C曲线的 “鼻子”。在鼻温以上的高温阶段,随过冷 度的增加,转变的孕育期缩短,转变加 快;在鼻温以下的中温阶段,随过冷度的 增加,转变的孕育期变长,转变变慢。这 是因为共析转变是扩散型相变,转变速 率是由相变驱动力和扩散系数D两个 因素综合决定的(参看第三节)。 过冷奥氏体在不同的温度区间会发 生三种不同的转变。在A1~500~C区间 发生珠光体转变,转变的产物是珠光体(P),其硬度值较低,在11~40HRC之间;550~C~

Ms点区间发生贝氏体转变,产物是贝氏体(B),硬度值较高在40~55HRC之间;在Ms点 以下将发生马氏体转变,得到马氏体(M),马氏体的硬度很高,可达到60HRC以上。碳素 钢的贝氏体转变温度区间与珠光体、马氏体转变的温度区间没有严格的界限,相互之间有重叠。 一般认为过冷奥氏体有了1%的转变即为转变的开始,转变已完成99%即为转变完了。在转变开始线和转变完了线之间,还可以划出转变量为10%、50%、90%等等几条大体平行的曲线(图中以虚线表示)。转变开始线、终止线与A。线、Ms线之间将等温转变图划分成几个区域,各个区域表示组织状态及转变量与温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从等温转变图右侧的纵坐标,还可以看出各温度下转变产物的硬度值。例如,过冷奥氏体在600~C进行等温转变,若等温时间只有1s,钢仍然处在过冷奥氏体状态;如果等温了3s,这时已有50%的奥氏体转变成珠光体,组织状态是奥氏体加珠光体各占50%;若在600~C等温7s以上,过冷奥氏体早已全部转变成珠光体,珠光体的硬度值是38HRC。如果在600~C等温3s后立即淬火,将得到50%马氏体加珠光体的组织。 (2)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奥氏体转变是在连续冷却的条件下进行的。如铸造、锻轧、焊接之后,一般都是采用在空气中冷却,或在坑中堆放冷却等连续冷却方式。从奥氏体状态经炉内冷却退火。或空气中冷却正火,或水中急冷淬火等热处理工艺也都是连续冷却过程。因此,研究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图(CCT图),有更大的实际意义。实验测定的不同冷却条件下共析碳钢的CCT图如图10—39所示。由图可以看出,不同冷却速度下,过冷奥氏体开始转变的时间和温度不同,冷却速度越快,开始转变所需的时间越短,转变温度越低。图中还划出该钢的c曲线。与c曲线相比较,CCT图中同样性质的曲线(转变开始线,转变终了线)均位于C曲线的下方。在连续冷却条件下,共析碳钢不发生贝氏体转变。若冷却速度小于33.4~C.s叫(图中的曲线3)时,奥氏体将全部转变成珠光 一、

形状记忆合金综述

形状记忆合金 摘要:扼要地阐述了形状记忆合金机理、常用制备方法、介绍了形状记忆合金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形状记忆合金、形状记忆效应、NiTi、锻造、热挤压、轧制、拉拔、冷加工、粉末成形、包套碎片挤压成形、溅射沉积薄膜 引言:形状记忆合金是指具有一定初始形状的合金在低温下经塑性变形并固定成另一种形状后,通过加热到某一临界温度以上又可恢复成初始形状的一类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具有的能够记住其原始形状的功能称为形状记忆效应。研究表明,很多合金材料都具有SME,但只有在形状变化过程中产生较大回复应变和较大形状回复力的,才具有利用价值。到目前为止,应用最多的是Ni2Ti合金和铜基合金。 形状记忆合金作为一种特殊的新型功能材料,是集感知与驱动于一体的智能材料,因其功能独特,可以制作小巧玲珑,高度自动化、性能可靠的元器件而备受瞩目,并获得了广泛应用。 1 形状记忆效应的机理 具有马氏体逆转变,且M s与A s温度相差很小的合金,将其冷却到M s点一下,马氏体晶核随着温度下降逐渐长大,温度上升的时候,马氏体相又反过来同步地随温度升高而缩小,马氏体相的数量随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种马氏体称为热弹性马氏体。 在M s以上某一温度对合金施加外力也可引起马氏体转变,形成的马氏体称为应力诱发马氏体。有些应力诱发马氏体也属弹性马氏体,应力增加时候马氏体长大,反之,马氏体缩小,应力消除后马氏体消失,这种马氏体称为应力弹性马氏体。应力弹性马氏体形成时会使合金产生附加应变,当除去应力时,这种附加应力也随之消失,这种现象称为超弹性或者伪弹性。 将母相淬火得到马氏体,然后使马氏体发生塑性变形,变形后的合金受热时,马氏体发生逆转变,开始回复母相原始状态,唯独升高至A f时,马氏体消失,合金完全恢复到母相原来的形状,呈现形状记忆效应。如果对母相施加应力,诱发其马氏体形成并发生形变,随后逐渐减小应力直至除去时,马氏体最终消失,合金恢复至母相的原始形状,呈现伪弹性。 2 形状记忆合金的加工方法 加工工艺:锻造→热挤压→轧制和拉拔→冷加工→粉末成型→

铁基形状记忆合金简述

课程论文设计 金属材料热处理原理 题目:铁基形状记忆合金简述院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金属材料成型加工 学号:20110800818 姓名:申澎洋 指导老师:朱世杰 时间:2013年11月24日

铁基形状记忆合金简述 申澎洋 (郑州大学20110800818) 【摘要】铁基形状记忆合金(Fe-Based Shape Memory Alloy )是继镍钛基和铜基形状记忆合金之后的第三代形状记忆合金,由于其价格低廉、强度高、加工性能好、使用方便等优点引起广泛重视。铁基形状记忆合金的形状记忆效应和超弹性取决于合金的马氏体相变特征,掌握铁基形状记忆合金的马氏体相变规律是开发和优化铁基形状记忆合金的前提。本文简要介绍了形状记忆效应(SEM)的基本概念和形状记忆合金的发展。总结了铁基合金记忆效应的不同机理和影响马氏体相变的特征的各种因素,展望了铁基合金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铁基形状记忆合金形状记忆效应马氏体相变 一、引言 形状记忆材料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功能材料。这种材料最主要的特征是具有形状记忆效应,即材料变形(通常在M S以下或者M S附近)后再经加热,如加热超过一定温度(如A S),材料就能恢复到它变形前的形状。形状记忆合金因其具有形状记忆性能和超弹性,目前已获得广泛应用。例如管接头,各种电器中的驱动器,手持话机天线,以及医学支架和导丝等。此外,记忆合金的

驱动和传感功能,还可用于微驱动器"微机械和微型机器人等。 早在1938年,已发现Cu-Zn合金具有热弹性马氏体的特征;1948年,苏联库尔久莫夫在其著名论文“马氏体相变”中预测了具有可逆相变的合金中会出 现热弹性马氏体。1931年,张禄经和Read在Au-Cd合金中最早观察到形状记忆效应,直到1963年Buehler 的课题组在Ti-Ni合金中发现了类似的形状记忆效应后,才真正引起很多科学家的重视。常见的形状记忆合金主要有三类,即Ti-Ni基、Cu基、Fe基合金。Ti-Ni基形状记忆合金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抗腐蚀性能、和生物相容性而被认为是最好的生物材料之一,但是价格昂贵,且难于制备和加工。Cu基形状记忆合金的主要包括Cu-Al-Ni和Cu-Zn-Al系,其优点是价格便宜和容易加工,缺点是过热容易分解为平衡相,并且容易产生马氏体稳定化,以及双程形状记忆效应容易退化。Fe基形状记忆合金主要有Fe3Pt、 Fe-Ni-Co和Fe-Mn-Si系。 二、形状记忆效应机制 1.马氏体相变与形状记忆效应 马氏体相变是一种位移型、无原子扩散性转变,属于结构型相变,即材料相变时由一种晶体结构改变为另一种晶体结构。徐祖耀提出马氏体相变定义为:替换原子无扩散切变使其形状改变的相变; 其中相变泛指一级( 具有热量突变,如放热,和体积突变,如膨胀)、形核—长大型( 马氏体形成经形核和长大阶段) 相变。马氏体相变的主要特征是: 替换原子无扩散( 成分不改变,近邻原子关系不改变) ,切变( 母相和马氏体之间呈位向关系) 和形状改变( 抛光面显示浮突)。根据马氏体相变时的热力学特征,马氏体可分为:

第三章 改变材料性能的主要途径

1.练习题 一、填空题 1.钢加热时奥氏体形成是由【A 晶核的形成】,【A 晶核的长大】,【剩余C Fe 3的溶解】和【A 成分的均匀化】四个基本过程所组成。 2.在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产物中,珠光体与屈氏体的主要相同点是【都是由F 和C Fe 3组成的机械混合物】,不同点是【T 的片层间距比P 的片层间距小、强度硬度比P 高】 3.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上贝氏体的组织特征呈【羽毛】状,而下贝氏体则呈【针】状。 4.与共析钢相比,非共析钢C 曲线的特征是【亚共析钢多一条铁素体析出线,过共析钢多一条渗碳体析出线】。 5.马氏体的显微组织形态主要有【板条状】、【针状】两种,其中【板条状】的韧性较好。 6.钢的淬透性越高,则其C 曲线的位置越【靠右】,说明临界冷却速度越【小】。 7.钢的热处理工艺是由【加热】、【保温】、【冷却】三个阶段组成。一般来讲,它不改变被处理工件的【形状】,但却改变其【组织与性能】。 8.利用C Fe Fe 3-相图确定钢完全退火的正常温度范围是【3Ac 以上20~30C 0】,它只适应于 【亚共析】钢。 9.球化退火的主要目的是【使P 中的C Fe 3球化,降低硬度,便于加工】,它主要适用于【高碳钢】。 10.钢的正常淬火温度范围,对亚共析钢是【3Ac 以上30~50C 0】,对过共析钢是【1Ac 以上30~50C 0 】。 11.当钢中发生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时,原奥氏体中碳含量越高,则Ms 点越【低】,转变后的残余奥氏体量就越【多】 12.在正常淬火温度下,碳素钢中共析钢的临界冷却速度比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临界冷却速度都 【小】。 13.钢热处理确定其加热温度的依据是【C Fe Fe 3-相图】。而确定过冷奥氏体冷却转变产物的依据是【C 曲线】 14.淬火钢进行回火的目的是【获得所要求的力学性能、消除内应力、稳定组织和尺寸】回火温度越高,钢的硬度越【低】 15.钢在回火时的组织转变过程是由【碳的偏聚】、【马氏体的分解】、【残余奥氏体的转变】和 【渗碳体的聚集长大和铁素体再结晶】。 16.化学热处理的基本过程包括【分解】、【吸收】和【扩散】三个阶段。 17.索氏体和火花索氏体在形态上的区别是【S 中C Fe 3呈片状,而回火S 中的C Fe 3呈粒状】,在性能上的区别是【在强度、硬度相同时,回火S 的塑性、韧性比正火S 的好】。 二、不定项选择题 1.钢在淬火后获得的马氏体组织的粗细主要取决于【b .奥氏体的实际晶粒度 d.奥氏体的最终晶粒度】 2.奥氏体向珠光体的转变是【a.扩散型转变 d.高温转变】 3.钢经调质处理后获得的组织是【c.回火索氏体】 4.过共析钢的正常淬火加热温度是【b.C A o c )50~30(1+】 5.影响碳钢淬火后残余奥氏体量的主要因素是【b.钢中奥氏体的碳含量 d.钢的淬火加热温度】 6.共析钢过冷奥氏体在550~350的温度区间等温转变时,所形成的组织是【c.上贝氏体】 7.若合金元素能使C 曲线右移,则钢的淬透性将【b.提高】 8.马氏体的硬度取决于【c.奥氏体的碳含量】 9.淬火时,零件易变形、干裂的形状可能有【b. 有尖角d.壁厚不均匀】 10.对形状复杂,截面变化大的钢件进行淬火时,应选用【a.高淬透性钢】 11.对形状复杂,截面变化大的零件进行淬火时,应采用【c.盐浴中淬火】 12.若要提高淬火时的淬硬层深度,应采取【a.选择高淬透性钢】

什么是形状记忆效应

什么是形状记忆效应 一说到形状,我们就会想到三角型,正方形等这些形状,很少有人了解到形状记忆,也不清楚什么是形状记忆效应。下面由给你带来关于形状记忆效应的相关信息,希望对你有帮助! 形状记忆效应的定义形状记忆效应是指发生马氏体相变的合金形变后,被加热到终了温度以上,使低温的马氏体逆变为高温母相而回复到形变前固有形状,或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通过内部弹性能的释放又返回到马氏体形状的现象。 它是指具有一定形状的固体材料,在某种条件下经过一定的塑性变形后,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材料又完全恢复到变形前原来形状的现象。即它能记忆母相的形状 对于普通金属合金而言,当材料受到低于其屈服强度应力作用时,材料只会发生弹性变形,即当外力撤掉后材料依然能够恢复到原来的形状。但是当材料受到高于屈服点的应力时,材料会发生塑性变形,即在撤掉外力的作用下,材料依然不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而发生永久变形。而形状记忆合金产生塑性变形后, 加热到某一温度之上, 能够回复到变形前的形状,即具有形状记忆效应(SME) 形状记忆效应的特性1、非线性 形状记忆效应的非线性主要是指形状记忆合金在拉伸作用下,合金的加热与冷却曲线并不重合,从而形成迟滞。如果加热与冷却曲线

不存在重合部分,则成为主迟滞,如上图3-1-3。如果加热与冷却曲线存在部分重合,则称为次迟滞,如曲线3-2-1,3-4-1。经历多次部分热循环后, 迟滞会发生移动。 2、热力学特性 形状记忆合金在拉伸过程中表现出的应力应变曲线与普通金属合金有较大的差异,在不同温度状态下的应力应变曲线也会发生显著差异,这主要是因为在拉伸过程中晶格变换及存在的相变过程现形状记忆效应的合金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马氏体相变只限于驱动力极小的热弹性型,即马氏体与母相之间的界面的移动是完全可逆的 (2)合金中的异类原子在母相与马氏体中必须为有序结构 (3)马氏体相变在晶体学上是完全可逆的 形状记忆效应可以分为三种(1)单程记忆效应 形状记忆合金在较低的温度下变形,加热后可恢复变形前的形状,这种只在加热过程中存在的形状记忆现象称为单程记忆效应。 (2)双程记忆效应 某些合金加热时恢复高温相形状,冷却时又能恢复低温相形状,称为双程记忆效应。 (3)全程记忆效应 加热时恢复高温相形状,冷却时变为形状相同而取向相反的低温相形状,称为全程记忆效应。 SMA的形状记忆效应源于热弹性马氏体相变,这种马氏体一旦

马氏体转变

马氏体转变 马氏体转变的发展过程 早在战国时代人们已经知道用淬火(即将钢加热到 高温后淬入水或油中急冷) 的方法可以提高钢的硬度, 经过淬火的钢制宝剑可以“削铁如泥”。 十九世纪末期,人们才知道钢在“加热和冷却”过 程中内部相组成发生了变化,从而引起了钢的性能的 变化。为了纪念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德 国冶金学家Adolph Martens 法国著名的冶金学家 Osmond 建议将钢经淬火所得高硬度相称为“马氏体” 并因此将得到马氏体相的转变过程称为马氏体转变。 Martensite M—马氏体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主要局限于研究钢中的马氏 体转变及转变所得产物—马氏体。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人们用X 射线结构分析的方法测 得钢中马氏体是碳溶于α-Fe 而形成的过饱和固溶体,马 氏体中的固溶碳即原奥氏体中的固溶碳,因此,曾一度认 为“所谓马氏体即碳在α—Fe 中的过饱和固溶”。 曾经有人认为“马氏体转变与其它转变不同,是一个由 快冷造成的内应力场所引起的切变过程”。 四十年代前后,在Fe—Ni 、Fe—Mn 合金以及许多有 色金属及合金中也发现了马氏体转变。不仅观察到冷却过 程中发生的马氏体转变;同时也观察到了在加热过程中所 发生的马氏体转变。由于这一新的发现,人们不得不把马 氏体的定义修定为:“在冷却过程中所发生马氏体转变所 得产物统称为马氏体”。

近年来,由于实验技 术的进一步发展,使人们 对马氏体的结构以及马转 变的特征又有了进一步的 了解,对许多现象的认识 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并因 此而推动了热处理新工艺 及新材料的发展,其中最 为脍炙人口的是在热弹性 马氏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形状记忆合金。

记忆合金的原理及应用

记忆合金的原理及应用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带动了一系列新型材料的发展,记忆合金也得到快速的发展。由于其优良的特性。像:弯曲量大,塑形高,在记忆温度下恢复以前的形状,达到某一温度时内部晶体结构改变,其表现外部形状也改变。在各个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 关键字:记忆合金原理分类应用 上个世纪70年代,世界材料科学中出现了一种具有“记忆”形状功能的合金。记忆合金是一种颇为特别的金属条,它极易被弯曲,我们把它放进盛着热水的玻璃缸内,金属条向前冲去;将它放入冷水里,金属条则恢复了原状。在盛着凉水的玻璃缸里,拉长一个弹簧,把弹簧放入热水中时,弹簧又自动的收拢了。凉水中弹簧恢复了它的原状,而在热水中,则会收缩,弹簧可以无限次数的被拉伸和收缩,收缩再拉开。这些都由一种有记忆力的智能金属做成的,它的微观结构有两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在高温下这种合金可以被变成任何你想要的形状,在较低的温度下合金可以被拉伸,但若对它重新加热,它会记起它原来的形状,而变回去。这种材料就叫做记忆金属(memory metal)。它主要是镍钛合金材料。例如,一根螺旋状高温合金,经过高温退火后,它的形状处于螺旋状态。在室温下,即使用很大力气把它强行拉直,但只要把它加热到一定的“变态温度”时,这根合金仿佛记起了什么似的,立即恢复到它原来的螺旋形态。这只是利用某些合金在固态时其晶体结构随温度发生变化的规律而已。例如,镍-钛合金在40℃以上和40℃以下的晶体结构是不同的,但温度在40℃上下变化时,合金就会收缩或膨胀,使得它的形态发生变化。这里,40℃就是镍-钛记忆合金的“变态温度”。各种合金都有自己的变态温度。上述那种高温合金的变态温度很高。在高温时它被做成螺旋状而处于稳定状态。在室温下强行把它拉直时,它却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只要把它加热到变态温度,它就立即恢复到原来处于稳定状态的螺旋形状了。关于记忆合金的原理现在还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记忆合金由复杂的菱形晶体结构转变成简单的立方晶体结构时,就会发生形状恢复的记忆。而当记忆合金恢复原形时伴随产生极大的力,镍钛诺合金高达 60公斤平方毫米,远比最初变形时加的力大。一般说来,可达原变形的十倍,这就意味着输出的能量比输入的能量大得多。科学家对此无法解释,物理学家罗沙尔说:“热力学定律一点没有错的地方,但这些定律就是不适合于镍钛诺……”。目前,很多学者认为,记忆合金之所以能恢复原来的形状,是由于“记忆因子”的作用。通过相变过程自由能的研究与体积关系推导“记忆因子”。 尽管,记忆合金具体原理人不明确,但其应用已相当普遍。根据记忆合金的恢复特性人们将记忆合金分为了三类。 (1)单程记忆效应 形状记忆合金在较低的温度下变形,加热后可恢复变形前的形状,这种只在加热过程中存在的形状记忆现象称为单程记忆效应。 (2)双程记忆效应 某些合金加热时恢复高温相形状,冷却时又能恢复低温相形状,称为双程记忆效应。 (3)全程记忆效应 加热时恢复高温相形状,冷却时变为形状相同而取向相反的低温相形状,称为全程记忆效应。

马氏体转变

第四章马氏体转变 4-1 M转变的主要特征 1.M转变属于非扩散相变,具有无扩散性 实验依据 (1)M的化学成分与转变钱A的化学成分完全相同 (2)穆斯堡尔谱测定的结果表明,在发生M转变时原来A中碳原子所处的位置,直接遗传给M (3)M转变速度极快,即使在下,M长大速度为,每一片M形成约需 上述三点证明M转变过程未发生原子的扩散,非扩散机制 无扩散含义:(a)相变时原子的位移量小于一个原子间距 (b)在M转变前的原子的相对位置不变 (c)转变过程原子协同移动(军队式转变) 2.M转变的共格切变性 在发生M相变时,原来磨光的表面上会出现浮凸,原来划在表面上的直线变成折线,而且即不断开也不弯折,因而说明: (1)发生倾动的表面一直保持为一个平面,即发生了均匀的切变 均匀切变:晶胞的变形和晶体的宏观变形相似 (2)A/M界面为共格或半共格 (3)M转变时有一个惯习面,M与A之间有一定的位向关系、 惯习面:M总是在母相A的一定晶面上形成,这一定的晶面称之为惯习面。以母相的晶面指数表示。M的惯习面随钢中的含碳量不同而不同,例如 马氏体的惯习面尺寸不变,也不转动,所以称为不变平面,M转变时发生共格切变,总是保持惯习面为不变平面,因为M转变时的应变又称为不变平面应变。 位向关系:M与原A为共格或半共格,故存在位向关系,现以观测到的有 定义:M转变:在冷却过程中发生无扩散,共格切变方式的固态相变。称之为M转变。其转变产物为M。 马氏体:是无扩散,共格切变式的固态转变的产物,M是非平衡相变的产物,因而是非平衡组织是亚稳组织,有向稳定组织转变的自发趋势。 3 M相变属一级相变,有体积效应。(V=0);热效应(H 0),M转变形核长大过程。属于有核相变。 4 M转变动力学具有多样性,变温形成。等温形成,爆发形成等。 5 M转变具有不完全性。组织中总含有残余A,且钢的含碳量越高,Ar量也越多。 6 M的转变的可逆性,A M。As~~Af。As高于Ms,Au—ed,Ag—cu, As与Ms仅差20~50.C,Fe—Ni大400。C。Fe—C合金未发现逆变。 7 M转变具有普遍性,黑色,有色,陶瓷都有M转变。 4—2M的晶体结构 1M点阵常数。 早在20年代人们用X射线的方法测定室温下,常用碳钢点阵常数a和c,计算c/a(正方度)发生它们和M的含碳量呈线性关系,并可导出一组公式 A1=2.861A0 A-FD点阵常数c/a~正方度由此可见由于c原子强制溶入使c/a不等于1a-Fe

2019年形状记忆合金6

形状记忆合金 形状记忆合金性能及其应用综述 引言:形状记忆合金形状记忆效应、超弹性效应、高阻尼特性、电阻突变效应以及弹性模量随温度变化等一般金属不具备的力学特性,使其在仪器仪表、自动控制、机器人、机械制造、汽车、航天航空、生物医学等工程领域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对其本构性能和在工程应用中的性能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综合了自1971年以来国内外众多科学家对形状记忆合金做出的各方面的研究,并做出简要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本课题研究内容,为对形状记忆合金的应用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国内外研究现状: 1、SMA材料种类研究现状 自上个世纪30年代人们发现Au-Cd合金具有记忆效应以来,进过几十年的研究,发现的形状记忆合金按相变特征类,可分成如下几个系列[1]: 1、由热弹性马氏体相变呈现形状记忆效应的合金 1) TiNi系列,发生体心立方——无公度相——菱方R相——单斜BI9相变。包括TiNi、TiNiFe、TiNiCu、TiNiNb(宽滞后)、TiNiCo等。 2) β铜基合金系,包括:Cu-Al-Ni(Cu-Al-X=Ti或Mn),发生体心立方—近正交γ1’(2H)或单斜β1’(18R1), γ1’—单斜β1”(18R2),β1”--单斜α1, β1’--单斜α1相变(视应力大小而定);Cu-Zn-Al-X(Cu-Zn-Al-X,X=Mn或Ni等),发生体心立方(β2、DO3或Lα1)--单斜9R或18R相变;其它,如Cu-Zu和Cu-Zn-X(X=Si、Sn、Au等)。 3)其它有色合金系,包括:Au-Cd、Ag-Cd、In-Ti、Ti-Nb、Co-Ni、Ni-Al等。 4) Fe3Pt(γ—α’,γ—fct)和Fe-30at%Pd(γ—fct)。 5) Fe-Ni-Co-Ti系,发生时效γ一薄片状α’(bcc和bct)马氏体相变,如Fe-33Ni-l0Co-4Ti、Fe-31Ni一I0Co-3Ti及Fe-33Ni-l0Co-(3~4)Ti-Al等。 2、由非热弹性马氏体相变呈现形状记忆效应的合金 1) Fe-MIn-Si系,发生γ一六方ε相变,包括Fe-30Mn-1Si(单晶)、Fe-(28~33)Mn- (4~6)Si、Fe-Mn-Si-Ni-Cr、Fe-14Mn-6Si-5Ni-9Cr、Fe-20Mn-5Si-5Ni-8Cr、Fe-Mn-Si-9C、Fe- 8Mn-6Si-6Ni-13Cr- 12Co等。 2) Fe-Ni-C系,发生γ一薄片状α’马氏体相变,如Fe-3INi-0.4C 和Fe-(26~28)Ni-12Co-4Al-0.4C。 其中Ni-Ti基合金的形状记忆效应最佳,是重要的形状记忆材料。Ni—Ti中具有多种相变:无公度相变、R相变(马氏体型)、马氏体相变、沉淀。 2形状记忆合金性能研究现状 虽然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人们就发现了一些合金的形状记忆效应,但是直到70年代muller等人提出SMA材料的本构关系模型以来,有关形状记忆合金的机理和本构模型的研究

工程材料与成形技术基础第三章答案(机械工业出版社)

庞国星主编 工程材料作业第三章答案 3-1、比较下列名词 (2)比较索氏体和回火索氏体 , 马氏体和回火马氏体的主要区别。 正火组织:索氏体S:属于细珠光体, 其中渗碳体呈片状。回火组织,淬火后高温回火,碳化物从过饱和F中析出,称为回火索氏体S回,呈粒状渗碳体,塑、韧性更好 淬火组织:马氏体:过饱和F 回火组织:淬火后低温回火,碳化物开始从M中析出,成为M 回。保持高硬度,消除内应力,改善脆性。 3-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钢在奥氏体化后,冷却时形成的组织主要取决于钢的加热温度。 错误,钢在奥氏体化后,冷却时形成的组织主要取决于钢的冷却速度。 (2)低碳钢与高碳钢工件为了便于切削加工,可预先进行球化退火。 错误,低碳钢工件为了便于切削加工,预先进行热处理应进行正火(提高硬度)或完全退火。而高碳钢工件则应进行球化退火(若网状渗碳体严重则在球化退火前增加一次正火),其目的都是为了将硬度调整到HB200左右并细化晶粒、均匀组织、消除网状渗碳体。 (3)钢的实际晶粒度主要取决于钢在加热后的冷却速度。 错误,钢的实际晶粒度主要取决于钢的加热温度。 (4)过冷奥氏体冷却速度快,钢冷却后的硬度越高 错误,钢的硬度主要取决于含碳量。 (5)钢中合金元素越多,钢淬火后的硬度越高 错误,钢的硬度主要取决于含碳量。 (6)同一钢种在相同加热条件下,水淬比油淬的淬透性好,小件比大件的淬透性好。 正确。同一钢种,其C曲线是一定的,因此,冷速快或工件小容易淬成马氏体。(7)钢经过淬火后是处于硬脆状态。 基本正确,低碳马氏体韧性要好些,而高碳马氏体硬而脆。 (8)冷却速度越快,马氏体的转变点Ms和Mf越低。 正确。 (9)淬火钢回火后的性能主要取决于回火后的冷却速度。 错误,淬火钢回火后的性能主要取决于回火温度。 (10)钢中的含碳量就等于马氏体的含碳量 错误,钢中的含碳量是否等于马氏体的含碳量,要看加热温度。完全奥氏体化时,钢的含碳量等于奥氏体含碳量,淬火后即为马氏体含碳量。如果是部分奥氏体化,钢的含碳量一部分溶入奥氏体,一部分是未溶碳化物,从而可以减轻马氏体因含碳量过高的脆性,也能细化晶粒,此时马氏体含碳量要低于钢的含糖碳量。 3-4、什么是钢的回火?钢的回火有哪些过程?。。。 淬火碳钢回火过程中的组织转变对于各种钢来说都有代表性。回火过程包括马氏体分解,碳化物的析出、转化、聚集和长大,铁素体回复和再结晶,残留奥氏体分解等四类

磁控形状记忆合金磁力性能及作动器原理

磁控形状记忆合金磁力性能及作动器原理 磁控形状记忆合金(Magnetic Shape Memory Alloy)在磁场作用下所表现出的低能量诱发相变、大恢复应变、大输出应力、高响应频率和可精确控制的特性,使之有可能成为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理想的驱动与传感材料。针对这一问题,论文通过描述MSMA材料的变形机制,以及磁场、应变、应力之间的函数关系,分析了磁控形状记忆合金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磁控形状记忆合金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领域中应用前景。 标签:磁控形状记忆合金;磁力性能;振动控制;本构关系 1.MSMA变形机理 磁控形状记忆合金既有传统记忆合金特有的热弹性马氏体相变,也有铁磁相和顺磁相之间的居里转变。磁控形状记忆合金的磁致应变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获得[1],一种是由磁场诱发从母相到马氏体的相变(类似于应力诱发马氏体相变),这种情况一般需要非常大的磁场,例如需要1.29T的磁场才能诱发合金的马氏体相变;另外一种是铁磁控马氏体在磁场作用下的孪晶变体再取向(类似于应力促使马氏体孪晶再取向,与传统的磁致伸缩机制无关),这种情况需要的磁场比前者小得多,而且可以得到较大的应变量,例如在300K时,诱发Ni48.8Mn29.7Ga21.5合金马氏体变体再取向得到9.5%的磁致应变,只需0.13T 的磁场。所以有关铁磁形状记忆合金的研究大多采用第二种机制,可以利用较小的磁场获得较大的应变。 在高对称性母相中,马氏体成核所产生的应变主要是通过滑移或者变形孪晶变体界面的移动来消除(可以大大降低马氏体与周围区域的应变能)。在有序合金中,与滑移变形相比,孪晶界面的移动不需破坏原子键,需要的能量较低,因此,孪晶界面的移动要比滑移更容易发生。孪晶界面移动实现的孪晶变体的择优取向将产生较大的宏观应变。 磁控形状记忆效应的必要条件是马氏体的各向异性能大于孪晶界移动所需的能量,而且易磁化方向在孪晶界两边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施加磁场将在孪晶界两边产生Zeemna能的 差异,这个能量差异对孪晶界施加压力,因 而易磁化方向与外磁场方向相同的孪晶单变体将长大,磁场诱发孪晶界移动的结果是产生一个大的应变,这效应完全发生在磁控形状记忆合金的马氏体。 磁控形状记忆合金的形状记忆效应不是通过温度的改变而是通过磁场变换达到的,也就是说,在磁场作用下发生磁诱发相变,这个动作是瞬时进行的。所以,磁控形状记忆合金不仅具有普通形状记忆合金应变、应力大的优点,而且具有反应迅速、响应频率高的优点,可以应用于各种混合系统、定位系统、减震器、

机械制造工艺学第三版王先逵第五章习题解答答案教学文稿

机械制造工艺学习题解答 第五章: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及其控制(第3版P267) 5-1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答:(P229)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A.加工表面层的几何形貌,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⑴表面粗糙度; ⑵波纹度;⑶纹理方向;⑷表面缺陷。 B.表面层材料的力学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⑴表面层金属冷作硬化;⑵表面层金属的金相组织变化;⑶表面层金属的残余应力。 5-2为什么机器零件一般总是从表面层开始破坏的?加工表面质量对机器使用性能有哪些影响? 答:(P231)(1)由于表面是零件材料的边界,常常承受工作负荷所引起的最大应力和外界介质的侵蚀,表面上有着引起应力集中而导致破坏的微小缺陷,所以这些表面直接与机器零件的使用性能有关。(2)加工表面质量对机器的耐磨性、耐疲劳性、耐蚀性、零件配合质量都有影响。 5-3车削一铸铁零件的外圆表面,若进给量f=0.40mm/r,车刀刀尖圆弧半径re=3mm,试估算车削后的表面粗糙度。

5-6为什么提高砂轮速度能减小磨削表面的粗糙度数值,而提高工件速度却得到相反的结果? 答:(P224)砂轮速度越高,单位时间内通过被磨表面的磨粒数就越多,工件材料来不及变形,因而工件表面粗糙度值越小。而工件速度增大,单位时间内通过被磨表面的磨粒数减少,塑性变形增加,表面粗糙度值将增大。 5-7为什么在切削加工中一般都会产生冷作硬化现象? 答:(P240)机械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塑性变形,使晶格扭曲、畸变,晶粒间产生滑移,晶粒被拉长,进一步变形受到阻碍,这些都会使表面层金属的硬度增加,统称为冷作硬化(或称为强化)。

形状记忆合金

形状记忆合金性能及其应用综述 引言:形状记忆合金形状记忆效应、超弹性效应、高阻尼特性、电阻突变效应 以及弹性模量随温度变化等一般金属不具备的力学特性,使其在仪器仪表、自动控制、机器人、机械制造、汽车、航天航空、生物医学等工程领域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对其本构性能和在工程应用中的性能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综合了自1971年以来国内外众多科学家对形状记忆合金做出的各方面的研究,并做出简要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本课题研究内容,为对形状记忆合金的应用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国内外研究现状: 1、SMA材料种类研究现状 自上个世纪30年代人们发现Au-Cd合金具有记忆效应以来,进过几十年的研究,发现的形状记忆合金按相变特征类,可分成如下几个系列[1]: 1、由热弹性马氏体相变呈现形状记忆效应的合金 1) TiNi系列,发生体心立方——无公度相——菱方R相——单斜BI9相变。包括TiNi、TiNiFe、TiNiCu、TiNiNb(宽滞后)、TiNiCo等。 2) β铜基合金系,包括:Cu-Al-Ni(Cu-Al-X=Ti或Mn),发生体心立方—近正交γ1’(2H)或单斜β1’(18R1), γ1’—单斜β1”(18R2),β1”--单斜α1, β1’--单斜α1相变(视应力大小而定);Cu-Zn-Al-X(Cu-Zn-Al-X,X=Mn或Ni等),发生体心立方(β2、DO3或Lα1)--单斜9R或18R相变;其它,如Cu-Zu和Cu-Zn-X (X=Si、Sn、Au等)。 3)其它有色合金系,包括:Au-Cd、Ag-Cd、In-Ti、Ti-Nb、Co-Ni、Ni-Al等。 4) Fe3Pt(γ—α’,γ—fct)和Fe-30at%Pd(γ—fct)。 5) Fe-Ni-Co-Ti系,发生时效γ一薄片状α’(bcc和bct)马氏体相变,如Fe-33Ni-l0Co-4Ti、Fe-31Ni一I0Co-3Ti及Fe-33Ni-l0Co-(3~4)Ti-Al等。 2、由非热弹性马氏体相变呈现形状记忆效应的合金 1) Fe-MIn-Si系,发生γ一六方ε相变,包括Fe-30Mn-1Si(单晶)、Fe-(28~33)Mn-(4~6)Si、Fe-Mn-Si-Ni-Cr、Fe-14Mn-6Si-5Ni-9Cr、Fe-20Mn-5Si-5Ni-8Cr、Fe-Mn-Si-9C、Fe-8Mn-6Si-6Ni-13Cr- 12Co等。 2) Fe-Ni-C系,发生γ一薄片状α’马氏体相变,如Fe-3INi-0.4C 和Fe-(26~28)Ni-12Co-4Al-0.4C。 其中Ni-Ti基合金的形状记忆效应最佳,是重要的形状记忆材料。Ni—Ti中具有多种相变:无公度相变、R相变(马氏体型)、马氏体相变、沉淀。 2形状记忆合金性能研究现状 虽然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人们就发现了一些合金的形状记忆效应,但是直到70年代muller等人提出SMA材料的本构关系模型以来,有关形状记忆合金的机理和本构模型的研究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SMA的模型可大致分为三类:微观热力学模型、宏观现象学模型和基于微观力学的宏观模型。 微观热力学模型有助于了解材料宏观特性的微观机理,揭示SMA的物理本质。微观热力学模型主要有从相界运动的动力学角度给出的本构模型和以能量耗散理论为依据的细观力学模型。Patoor[3]等人首先从微观角度研究了SMA的本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