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按首字母排序)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按首字母排序)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按首字母排序)

A

艾森克理论四个类型划分:艾森克提出人格结构的四层理论,模型最下层特殊反应水平,上一层习惯反应水平,再上一层特质水平,最上层类型水平。

B

棒体细胞:细长,呈棒状,在16·~20·处最多,是夜视器官,她们在昏暗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

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一直努力的注意。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1,刺激物自身的特点,2,人本身的状态,3,期待,需要。

部分报告法:斯伯林证明感觉记忆的存在用部分报告法,感觉记忆中保持的信息可能比报告的多些所以采用。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表象与知觉是否等价: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有相似性,又有不同,

本能理论: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由遗传固定下来的一种不学而能的行为模式,人类行为原动力。

比率智商:用智龄和实际年龄的比率来代表智商叫比率智商。

C

持续性注意的研究方法: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注意的持续性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他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持续性注意常用的方法为警戒法。要求被试在一段时间内,持续的完成某项工作,并用工作绩效的变化做指标。

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

层次网络模型:由柯林斯等人提出,认为概念是以结点的形式存储在概念网络中,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这些特征实际上也是概念。各类概念组织在一起彼此具有类属关系的概念组成概念网络,层次越高的概念,抽象水平越高。

冲动:特点反应快精确性差,具有这种认知风格的人面对问题时总是急于求成,不能全面分析文图。

沉思:反应慢,精确性高,总是把问题考虑周全以后在做反映,看重问题质量而不是速度

尝试错误学习:桑代克设计了迷笼实验,提出尝试错误学习,认为学习的实质是通过尝试在一定情景与特定的反应之间建立某种联结,在尝试中,个体会犯很多错误,通过环境给予的

反馈个体放弃错误的尝试而保留正确尝试这就是学习。

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设计斯金纳箱,研究表明存在两种类型的学习一是由刺激情景引发的反应称为应答性反应,另一是操作性条件作用,不是由刺激情景引发的,而是有机体自发行为。

D

多阶段选择理论:约翰斯顿等人提出了多阶段选择理论,两个主要假设是1,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2,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动机: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1同一种行为有不同动机,不同动机通过同一行为表现出来,产生不同行为,2.同一个人身上行为动机也是多种,3,良好动机产生良好的效果

大脑皮层的单侧化和情绪的关系:戴维森和福克斯发现在积极情绪时左半球出现较多电位活动,消极情绪时右半球

E

二因素说:斯皮尔曼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一是一般能力或一般因素是人的基本心里潜能,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另一种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是保证人们完成某种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需的。

F

费希纳定律:物理学家费希纳承认最小可觉察在主观上都相等,因此,任何感觉的大小都可由在阈限上增加的最小可觉察来决定,p=KlgI,i刺激量,p感觉量。

G

构造主义:奠基人是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们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向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有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感觉编码:编码是将一种能量或者符号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符号,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或化学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过程就是感觉编码。生理学家缪勒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

感觉阈限与感觉之间的关系: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是绝对感觉阈限,觉察这种微弱刺激量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成反比。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成反比。

过滤器模型:罗德本特提出过滤器理论,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通过机制进一步加工。

J

脊髓的功能:1,脊髓是脑和周围神经的桥梁。来自躯干和四肢的各种刺激,只有经过几岁才能传导到脑,受到脑的更高级的分析与综合,2,几岁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反射可以受脑的支配的。

记忆SPI理论:试图把记忆系统和记忆过程概念统一到一个更综合的框架中,假定1,系统的编码是串行的,2,存储是并行的,3,提取是独立的。

L

离差智商:对个体智商在其同龄人中的相对位置的变量,不受个体年龄增长的影响,容易造成对智利的绝对水平的误解。

M

模块说:认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

模仿能力:指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然后以相同的方式作出反应的能力。

N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1,加工深度,外显,2.保持时间,内隐,3,记忆负荷量,外显,4,呈现方式,内隐,5,干扰因素,外显。

能力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遗传的作用。环境和教育对能力形成的影响,1,产前环境,2,早期经验,3,学校教育的作用、实践活动的影响,能力发展和忍得主观能动性。

P

潘费尔的研究:医治癫痫病人发现记忆和大脑一些特定区域有关,用微电极刺激患者大脑皮层的颞叶,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驱力理论: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恢复平衡状态。

情绪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情绪的外部表现: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语调表情,感觉反馈。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R

人本主义:指人本学唯物主义,是一种把人生物化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学说。以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及之后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统一的心理品质。

S

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主要指各种感官的机制,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机制,内分泌腺对行为的调节机制,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等。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分两种,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实验室实验的缺点,自然实验虽然也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但他是在人们正常学习和工作的情景中进行的。

神经体液调节:所有内分泌腺的活动都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与控制。神经系统通过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影响各种效应器官的活动,这就叫神经体液调节。由于内分泌腺中脑垂体的特殊作用,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内分泌性的活动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植物性神经系统直接支配的,另一种是通过下丘脑神经核先影响脑垂体的活动再由脑垂体分泌各种激素调节其他内分泌腺活动。

衰减模型:特瑞斯曼提出衰减理论,主张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思维的特征:概括性,间接性,对经验的改组

生理性动机: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推动人们去活动,从而满足某种生物学需要。

沙赫特理论:两因素情绪理论。沙赫特和辛格提出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必不可少,一,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唤醒,二,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T

听觉编码:康拉德发现发音相似的字母容易混淆,形状相似的字母很少发生混淆,说明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的主要编码方式。

W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韦克斯勒编制了若干套智力量表成人,儿童,学前儿童智力量表,测量了范围较广泛的能力。

五因素模型:塔佩斯运用词汇学方法对卡特尔特质变量进行分析发现五个稳定的因素: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开放性。

位置学习:麦克法兰报告了白鼠位置学习,托尔曼用认知地图来描述动物在迷津实验中学到的东西,关于迷津的位置信息。

X

行为主义: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行为主义研究应用领域:行为主义强调,人是在和环境交互作用中形成的,正式学习和经验决定了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1.程序学习,斯金纳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应用于正规的学习情境,提出了基于自我学习和程序学习系统。2,行为治疗,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应用于具有心理障碍的儿童或成人的临床环境,帮助人们改变或消除不需要的行为或不适应的行为,代之以需要的或适应性行为,这就是行为治疗或行为改善。3,生物反馈:通过训练让个体自行控制自己的身体过程,这种训练通常借助于生物反馈以来进行。

心里结构:人的心理现象很复杂,各种心理现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成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就是心理结构。

想象的综合过程:黏合,夸张,典型化,联想

心境: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杏仁核作用:对知觉和产生消极感情有重要作用,在厌恶学习中也很重要。

信息加工理论:把人的能力和智力看成一个过程,他由不同的阶段组成并且是由更高的决策过程组织起来的。认知心理学关于智力结构的研究以斯滕伯格的三元理论,纳格利尔里和戴斯的智力PASS理论。

形容词列表法:描述人格特质的形容词表,让被试从表中列举形容词中选出符合自己真实情况的词语最后由主试分析判别被试对自己评价情况。

Y

语义记忆: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特殊地点事件无关,表现在单词符号公示这些形式中。

原型理论:茹什等人,认为概念主要是以原型来表征的,解释了自然概念的组成因素,但并不是所有概念都有原型,所以关于概念结构的观点只用于部分概念

应激: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Z

椎体细胞:短粗,呈锥形,在网膜中央窝,是昼视器官,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注意的基本功能:注意保证了人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更准确的反应和进行更可控有序的行为,这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利操作和实际工作任务的重要心理条件。

注意的初级生理机制:包括朝向反射,脑干网状结构和大脑皮层的协调活动。朝向反射是由情景的新异性引起的一种复杂而又特殊的反射,最初级的生理机制,脑干网状结构使大脑维持一般性的兴奋和觉醒水平,大脑皮层调节控制皮下组织并主动的调节行动对信息进行选择。

字符旋转实验:由于表象是知觉的类似物因此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像进行操作,库泊等人研究表明,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对表象进行了心里操作,说明人嘛在完成作业时确实可以借助表象进行形象思维。

詹姆斯兰格理论:詹姆斯和兰格强调情绪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自陈量表:是让被试按自己的意见对自己的人格特制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

普通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无意识? 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指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就行为水平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实体。 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是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如何理解意识的局限性和能动作用? 意识经验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不是外部世界的镜像。由于我们感觉器官的限制,有许多作用于的感觉器官的的事物和刺激,人们并没有意识到。第二,当人们专注于一件事情时,通常对其他的事物视而不见。第三,在同一时间内可以进入意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还有人认为意识的局限来源于认知加工过程。人们能同时意识到哪些东西或者多少东西,与认知过程的性质和认知技能的熟练程度有关。经过训练,人们可以提高在同意时间内意识到更多的事物的能力。 意识的能动性:人们感知的东西不限于外界的刺激,有时人们可以感知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意识不是被动的反应世界,人们可以有限的超越外部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构建他们的意识内容。 睡眠分哪些阶段?如何解释梦? 睡眠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持续20分钟。 第三阶段,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持续40分钟。 第四阶段,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梦的解释(1)精神分析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2)生理学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3)认知功能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 4.什么是催眠?如何解释催眠现象? 催眠可以看作是一种意识状态,被试在催眠师的指导下,进入完全放松的状态之后,会顺从和接受催眠者的指示去做一些动作和事情,并相信催眠师的描述是真实的。在催眠的状态下个体的思维,言语和活动是在催眠似的指导下进行的,失去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被试进入催眠状态并不是睡眠。 社会认知和角色扮演的观点认为,被催眠的人只是扮演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是角色要求被催眠的人无条件的接受催眠师的指挥。 意识功能分离观点认为催眠是将意识的执行功能和监督功能分开了,或者弱化了意识对行为的控制。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普心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 律的科学。 2.实验法:实验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活动,然后进行 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 3.反射: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实现的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4.心理: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 5.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变为显著活跃的 状态的过程。 6.抑制: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阻止皮层的兴奋和器官机能 的活动。 7.动型:即动力定型,是指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 一个刺激一出现,反应系列就一次出现。 8.反映:有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活动过程。(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 的过程) 9.意识: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 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 10.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1.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2.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3.感受性: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 14.绝对阈限: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15.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 阈限。 16.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 式的统一。 17.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是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 18.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19.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人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20.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或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21.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指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包括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22.错觉: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 觉。错觉不同于幻觉,它是在客观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 23.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回忆或再认)。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 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4.遗忘: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是错误地再认与回忆,(用信息加工的 观点来说,遗忘就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出现错误。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四、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没有明显错误、通常全选)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描述)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解释)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预测) 4、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控制)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总体特点:用普通心理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1908年,房东岳翻译小原又一《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最早的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末)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小结:卡桑廖+程序教学+布鲁纳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代入法,没有太大错误都选) 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 教育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发展性原则:为了学生的发展 第二章学生心理 第一节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概述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 乳儿0-1岁,婴儿1-3岁,幼儿3-6、7岁, 童年期6、7岁-11、12岁,(小学阶段) 少年期11、12-14、15岁,(初中阶段、心理断乳期、危险期) 青年14、15-25岁,成年25-65,老年65-死亡。 二、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没有互补性)

第二节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皮亚杰和维果斯基)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1.建构主义发展观 2.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理论

(1)成熟(生理) (2)练习和经验(物理经验) (3)社会性经验(和人交往中;教育) (4)平衡化:最关键因素,通过不断同化和顺应。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成功的基本前提 自我中心的语言(2-7岁)有三种表现形式:重复(叠字)、独白(自言自语)、集体独白(集体自言自语) 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

名词解释

五、名词解释 1、法定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因素而引起的疾病。目前被列入的法定职业病有10类132种。 2、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职业活动中影响劳动者=健康的、存在于生产工艺过程以及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的各种危害因素的统称。 3、职业禁忌: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从事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构成危险,这种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状态,称为职业禁忌。 4、职业病危害: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及其他健康影响的的各种危害。 5、建设项目:指在一个总体设计或初步设计范围内,由一个或几个单项工程所组成,经济上实行统一核算,行政上实行统一管理的建设单位。一般以一个企业(或联合企业)、事业单位或独立工程作为一个建设项目。 6、职业卫生:职业卫生,是指为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保护和增进劳动者健康,提高工作生命质量,依法采取的一切卫生技术或者管理措施。

7、生产性粉尘:指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 8、尘肺病:尘肺病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1、职业病: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2、尘肺病: 尘肺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灰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疤痕)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3、职业性噪声聋: 职业性噪声聋(noise deafness)是由噪声引起感应性耳聋。噪声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工作过程和环境中,噪声聋是常见的职业病之一。 4、职业健康监护: 职业健康监护是通过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群进行医学观察和检查,从症状体征和人体生理生化等方面的改变,分析、了解和掌握劳动者的健康状况,正确评价劳动条件及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早发现职业禁忌证,发现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健康的损害和新的危害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达到保护劳动者健康的目的。 1.医学模式:是指在一定得社会历史阶段,人们对于生命的过程、健康和疾病的特点和本质的认识及概括,使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医学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 2.预防医学: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的分布规律,以及制定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科学。 3.secondary prevention:二级预防,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及时采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起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 4.整体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5.健康促进:是指通过各种社会保健措施,增强人们控制影响健康的因素,改善自身健康的能力的过程。 1.环境污染 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并造成环境质量恶化,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这种现象称之为环境污染。 2.公害病 因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区域性疾病叫公害病。 3.温室效应 大气中的CO2和水蒸汽能吸收和反射由地球表面散发出来的热辐射,是地表温度能够维持在一定范围内,这等同于人工温室的作用,故称为温室效应 4.有效氯 用氯或氯制剂进行饮水消毒时,凡含氯化合物中氯的化合价大于-1者,陈为有效率,具有杀菌作用。5.碘缺乏病 由于摄碘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种地方病,最明显的表现是甲状腺肿大和克订病。 1.Occupational hazard: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和劳动能力的因素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 2.生产性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摄入较小剂量时可引起生物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的化学物。

普通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1、心理与行为之间是什么关系? 心理不同于行为,又和行为有密切联系。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2、人的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是什么关系?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总之,无意识活动也是人反映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人借助于它来回答各种信号,而未能意识到这种反应的整个过程或它的个别阶段。在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是紧密联系着的。意识和无意识都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 9、小脑有哪些功能? 答:小脑功能主要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协调功能; 与某些高级的认真功能也有关系; 小脑损伤后,一些简单的动作也无法做出且会产生口吃,阅读困难等。 。 10、什么叫边缘系统?它在人的心理行为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答:在大脑内侧面最深处的边缘,有一些结构,它们组成一个统一的功能系统,叫边缘系统;包括: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附近的大脑皮层、以及丘脑、丘脑、丘脑下部、中部内侧被盖等 边缘系统与动物的本能有;支配动物的喂食、攻击、逃避危险、配偶活动等

边缘系统中的海马在记忆中起重要作用,海马损坏,空间信息记忆和时间编码功能就会被损坏;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与情绪有密切关系;其中的扣带回与注意有密切的关系。 11、试述大脑皮层的功能及其在人类心理和行为中的重要意义。 答:◆ 初级感觉区:它们(眼睛、耳朵、皮肤表面和内脏)是接受和加工外界信息的区域。 ◆ 初级运动区: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的前部,即布鲁德曼第4区,称为躯体运动区,简称运动区。它的主要功能是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 言语区:对大多数人来说,言语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它由较广大的脑区组成。若损坏了这些区域将引起各种形式的失语症。 ◆联合区:从系统发生上来看,联合区是大脑皮层上发展较晚的一些脑区。依据联合区在皮层上的分布和功能,可分成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合区和前额联合区。感觉联合区受损将引起各种形式的“不识症”;运动联合区负责精细的运动和活动的协调;前额联合区可能与动机的产生、行为程序的制订及维持稳定的注意有密切关系。 12、关于脑的机制系统说,有心理学家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试问由哪些部分组成?彼此之间的关系是? ◆ 鲁利亚根据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把脑分成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 动力系统也叫第一机能系统: 是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 提供各种活动所需动力(~ o ~)~ 信息处理系统也叫第二机能系统: 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 作用就是接受刺激并进一步加工储存。 行为调节系统也叫第三机能系统 :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直接调节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反映,实现对运动的组织

普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五.名词解释 1.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思考出多样性的答案的思维。 2.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保持相对稳定不变。 3.心境: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 4.感觉后象: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1、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3、创造想象: 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4、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5、道德感:个体根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产生 的一种情感体验。 6、能力: 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六.简答题 1.为什么说注意不是心理过程? 注意是依附并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它本身并不反映任何事物及其属性。也就是说,并不存在独立进行着的注意,心理过程既可以在注意的状态下进行,也可以在不注意的状态下进行,因为它们有独立的反映对象。 2.简述情绪、情感过程与认知过程的区别. 情绪情感具有喜怒哀乐等主观体验形式,又有千姿百态的表情行为,并且伴随着身体的生理方面的显著变化,此外,情绪情感还在多维度层面上表现出两极性。情绪情感虽然也是脑的机能,但它并不反映客观事物本身,它是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反映。 3.简答色光混合的三条定律. 1854年,格拉斯曼把颜色混合现象归纳出3条定律:补色律、中间色律和代替律。补色律:每一种色光都有另一种色光同它相混合而产生非彩色,即白色或灰色。中间色律:两个非补色的光混合,可产生一个新的混合色,介乎两色之间的中间色。代替律:在颜色混合中具有相同的效果,彼此可以相互代替。 4.什么是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二者的关系如何? 差别感受性:是觉察出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二者关系成反比,阈限低表明感受性高,感觉敏锐,反之,阈限越高,感受性越低。 1、心理学研究的几个基本原则是什么?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2、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及其应用。遗忘先快后慢,不均衡,所以要经常复习,先密后疏。 3、简述阿诺德的情绪认知评价理论。情绪刺激必须通过认知评价才能引起一定的情绪;强调大脑皮层兴奋对情绪产生的重要作用 4、感觉和知觉的有什么异同? 同:感觉是对个别属性反映,知觉是对整体属性反映,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基础,知觉是对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异:感觉介于心理生理之间,知觉是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感觉是个别属性,知觉是整体属性;感觉是单一分析器,知觉是多种分析器。 5、能力与知识之间有什么关系? 能力知识技能分别属于不同范畴,能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知识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不断积累,能力会产生发展停滞和衰退的阶段能力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能力,离开学习和训练任何能力不可能发展;掌握知识又是以能力为前提的,能力史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能力既是掌握知识的结果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彼此互促进相互系。 七.论述题 1.试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及联系.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1、从反映内容上看,感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它提供有关事物的性质的知识。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其目的在于解释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什么,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能叫出它的名称,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 (2、从所包含的成分看,感觉是单一感觉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既有由一种主要分析器产生的单纯知觉映象,又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所产生的、包含多种感觉成分的综合知觉映象。 (3、从制约感知觉的因素来看,感觉的性质更多的是由刺激物的性质决定的,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体的经验和态度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知觉公有差别。

《普通心理学》重点知识 彭聃龄版

精心整理 心理学重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科学与技术作业1------名词解释讲解学习

科学与技术作业1 名词解释: 科学:科学是一个很难界定的名词。以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科学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会有不同的含义。事实上,科学本身在不断地发展,我们对科学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1)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2)科学是一种探索的过程(3)科学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 技术:技术是人类为了实现社会需求而创造的手段和方法体系;是人类利用自然规律控制、改造自然的过程和能力;是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的物化形态。 高新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上出现了区别于传统技术的高新技术。由于高新技术发展势头非常迅猛,而且涉及面很广,因此,较难对高新技术的概念下一个简单的定义。经济界、政治界、艺术界和科技界都对高新技术有一个界定。但目前多数人赞成两种看法:第一种认为高新技术是对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类产业及其产品的通称,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第二种认为高新技术是指那些对一个国家经济、国防有重大影响,具有较大的社会意义,能形成产业的新技术或尖端技术。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也称产业革命,指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欧洲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革命。 二、简答题: 1、我国863计划评选列出的高技术群有哪些? 答:我国1986年3月制定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中被评选列入该纲要的8个技术群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海洋技术。高新技术代表着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对增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科学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是什么? 答:科学认识发展的动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存在于科学外部的,是社会的经济发展需要;二是存在于科学内部的,是科学认识本身的逻辑。这两者构成了科学认识发展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3、简述电力革命的意义? 答:电力革命是继工业革命之后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首先,电力革命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再次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电能为动力,有效促进了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社会生产力呈直线上升。其次,电力革命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通信的先后发明,使人类快速传递消息成为可能;电灯、留声机、电影等发明,更使人们享受了文明生活。电能已经充分渗透到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再次,电力革命在工业革命中建立起来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电力、电子、化学、汽车、航空等一大批技术密集型产业兴起,使生产更加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从机械化时代进入了电气化时代。 4、简述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意义? 答:1912年,玻尔提出量子化的原子结构理论。此后,德布罗意、薛定锷、海森堡、玻恩、狄拉克等人发展了量子理论,建立了量子力学。爱因斯坦创立了一个全新的力学体系——相对论。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创立和发展,突破了经典物理学的框架,使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迈进了一大步。量子理论和相对论革新了人们眼中的世界图景。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不仅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也为现代其他自然科学提供了全新的理念、理论和方法。 三、论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总是共同存在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这是因为两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手段与方法。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会带来社会的整体性变化。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1)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区别 1)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任务不同 首先,科学的目的和任务在于认识和揭示客观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它侧重回答自然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和“能不能”等问题。技术的目的和任务在于对客观世界的控制、利用和改造,发明世界上尚没有的东西,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它侧重回答社会实践中“做什么”、“怎么做”以及“有什么用”等问题。其次,科学活动的目的是逐步建立知识体系,对某种现象作出解释,为一些事件提供一个真实的描述,判断一些状态的性质;而技术活动的目的是为实现人类的愿望提供便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知识得到有益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 填空题 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按照_____________ 的观点,我们可以把记忆过程理解为大脑对信息的输入、储存和提取。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国心理学家斯波林研究瞬时记忆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__________ ,它有两种表现:其中积极而能够实现 的我们叫理想;消极而不能实现的我们叫空想。 4 ?解决问题前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称为________________ 。 5?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客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产生 的_______________ 。 6. 情绪情感的外部表情变化主要表现在为面部表情、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 7.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典型稳定的__________ 特征。 8?德国精神病学家克瑞奇米尔认为,瘦长型的人内向而孤僻,不善交际,神经过敏,他们具有分裂气质,易患的精神病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 o 9?性格的结构特征主要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 ___________ 、意志特征和____________ o 10. 为了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多种能力的完备结合称为,其高度发展就是天才。

11?情景记忆是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的事件或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12?你对骑自行车的记忆是________ ___ 记忆。 13 .表象是从___________ 过渡至y _________ 的中间环节。 14 ?认知心理学界把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分三种状态,即_________________ 、中介状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1 5 .人的原始情绪(基本情绪)有快乐、 ________ 、愤怒和 ______ o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阐述心理活动最基本规律的科学。 3.基础心理学把其他心理学学科的探究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它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等心理现象。 5.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人格也称个性,它不是不独立,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6.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感觉(只有某种感觉器官)、知觉(有了各种感觉器官)、思维萌芽(灵长类动物)。 7.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大脑活动的产品,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8.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我们的生活的经验;临床事实和对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脑解剖、生理的科学研究成果所获得的大量资料都证明这一观点。 9.心理现象具有客观性和能动性。心理反映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甚至可以是体验。 10.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 的行为活动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 11.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主张从意识经验的结构方面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

3.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心理学研究任务就是: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惠特海默、克勒、考夫卡,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5.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杜威。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6.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弗洛伊德,等等等等~~~ 7.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他们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它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8.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把人看做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9.生理心理学主要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脑的机制、心理活动的大脑机能定位和心理活动时大脑的物质代谢。 1.研究心理学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个案法;④实验法。 3.我们把组成神经元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4.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5.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6.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

名词解释作业2

名词解释作业2 8.李斯 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曾师从荀子。入秦后,先为客卿,后升至廷尉。统一中国后,任丞相。秦始皇死后,与宦官赵高奉胡亥为帝。后被杀。 李斯是秦帝国政治制度和统治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他积极实践了法家思想,同时也推动了法家思想向着极端化方向的发展。李斯的极端化政治思想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坚持思想文化专制;二是提出督责之术。前者排斥广大士人们,从而削弱了秦帝国的社会基础。而且李斯颁布《焚书令》,毁掉了文化典籍,禁锢了人们思想,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千古罪人。后者强化了君主的个人独裁,阻遏了统治集团其他成员参政议政的可能,这就使得秦统治者的统治与应变能力急剧下降,最终导致了帝国的速亡。 9.贾谊 西汉初期有影响的思想家、政论家,是西汉初年儒学复兴的代表人物。贾谊政治思想以儒家为主,辅以法家,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上具有重要地位。贾谊对秦兴亡的历史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写出了著名的政论文章《过秦论》。他继承和延续了先秦以来礼的思想和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主张实行礼治,强调民的地位和作用。贾谊关于强秦二世而亡教训的总结和重民思想等对于后世政治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0.董仲舒 西汉早期著名思想家,被誉为当时的儒学宗师。他着力阐发了儒家典藉《公羊传》中的王权大一统思想,又吸收了墨、法、阴阳等家学说,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理论体系,即天人合一政治论,促成汉武帝独崇儒术,提出了君权天授理论和三纲五常的伦理政治原则,使儒家思想成为汉代统治者的政治指导思想,并以儒家学说统一思想文化。这对中国历史有着重要且深远的影响。著有《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等。 11.独尊儒术 汉武帝时期由董仲舒提出并为汉武帝采纳的旨在用儒家学说统一当时思想文化的政治措施。汉武帝即位后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以儒家学说统一思想文化,作为政治的指导思想。其具体内容是:立儒家学说为官学、禁断儒家学派以外的思想学说,用儒家思想统一思想文化领域。此后,儒学即上升为政治指导思想,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是中国政治思想演进中的一件大事,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2. 《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淮南子》著录内篇21篇,外篇33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仅存《内篇》21篇。 13. 东汉名教 名教,指以封建等级名位及其伦理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礼义教化的总称,亦称礼教。名教渊源于孔子的“为政之道在正名”之说,经汉代董仲舒及经学家们的神学论证和发挥阐释,形成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一整套思想体系及相应的典章制度,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名教与礼教本质上是一致的。礼教强调具体的实践,而名教则强调为封建统治提供一套完整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导向。在名教思想的影响下,选拔人才过于注重舆论效应和道德评价,而导致东汉时期士人浮华交会,相互品题标榜之风兴起,并出现了大批沽名钓誉、名实相悖的伪名士。东汉末期,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名教完全丧失了凝聚社会的功能,玄学随之兴起。 14. 道统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一)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2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31、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 32、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

普通心理学考试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那些?(笔记) 2.心理学研究的原则有哪些?解释实验者效应,被试期望效应,单盲法, 双盲法.P15~P17 3.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有哪些?简要说明由吉诺维斯事件心理学 家提出理论和假设的过程.P18 4.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简要解释实验法,相关法,个案法, 它们有何特点?(小题)P20~P22 5.当今心理学研究的五大取向有哪些?简要说明各取向的核心或特 点.P11~P12 6.了解当代西方心理学的新进展后对你有何启示?P14~P15 第二章神经科学与行为 1.简述神经元的构造及各部分的机能.P25~P26 2.神经元按其功能分为哪几类?各有何功能?P29 3.何为神经递质?你了解哪些常见神经递质的作用?P27~P28 4.简述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机能.P29 5.简述组成脑的中央核的各部分的机能.P33~P34 6.何谓边缘系统?其基本构成和机能分别是什么?P34~P35 7.大脑皮层分为哪几个功能区?各区的机能分别是什么?P35~P36 8.大脑两半球分别承担了哪些专门化功能?P38 9.内分泌系统指的是什么?P30人体中有哪些主要的内分泌腺?P32 脑垂体的主要功能是什么?P31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1.什么是感觉?绝对阈限?差别阈限?韦伯定律说明了什么?P43~P44 2.什么是感觉的适应?(P44)明适应,暗适应,举例。P46 3.简要说明色觉三色论和色觉的拮抗过程理论,并解释后像?P50~P51 4.听觉的地点说和频率说?P53 5.痛觉的门控制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哪些现象?P57~P58 6.什么是知觉?格式塔的知觉原则有哪些?P57~P58 7.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举例说明。P60 8.什么是知觉加工中的特征分析?特雷斯曼认为知觉有哪两级加工方式。P61 9.什么是自上而下的加工和自下而上的加工?举例说明P61 10.影响深度知觉的因素(或线索)有哪些?P63 11.什么是时间知觉?时间知觉的线索有哪些?P64 12.你能说出哪些生活中利用错觉的例子? 第四章意识与意识状态 意识 1.什么是意识?理解意识不同层面的含义?P71 2.了解睡眠的五个阶段?P72~73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会出现哪些现象?P33~34 3.简要说明西方关于梦的三个理论?P71 4.什么是白日梦?关于白日梦你还了解哪些?P78

普通心理学习题及答案

*代表作业中出现过的题 数字为红色的代表多次出现的题 简答题(请每题 5 分,共20 分) 1. 简述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思维是人的重要的认知活动,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其特征是: (1)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2)间接性。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2. 简述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广度又称注意范围,是指个体在一瞬间内能觉察或知觉到的对象数量。 二、注意稳定性是指人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三、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注意分配又称“时间共享”,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注意特征,即通常所说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四、注意转移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一种活动转移另一种活动上去的 过程。 3. 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知觉以感觉信息为基础,但又不同于感觉,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一、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1)感觉和知觉反映的内容不同; (2)感觉和知觉产生的性质不同; (3)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不同。 二、感觉和知觉之间的联系 没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前提和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人对某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越丰富、越精确,由此形成的知觉就越完 整、越正确,两者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4.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有以下五个等级构成: 个体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基本的生理需要位于下层,抽象的精神需要位于上层, (1)生理的需要。( 2 )安全的需要。( 3 )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 )自我实现的需要。 五种需要是以一种渐进的层次表达出来,即必须先满足某些需要,才能满足另外一些需要,也就是个体总是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然后才关注较高层次的需要。 5. 简述知情意三者的关系。 答: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心理过程的不同方面,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