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

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
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解析

2015年11月16日 17:52教育部网站 日前,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主要从四个层面提出了转型发展改革的十四项主要任务。以下为权威图解和全文大放送!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发展改革委、财务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以下简称转型发展)的决策部署,推动高校转型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 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必须采取有力举措破解转型发展改革中顶层设计不够、改革动力不足、体制束缚太多等突出问题。特别是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真正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各地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摆在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1.指导思想

关于普通高等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方案

关于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方案 背景 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前提是应用性本科专业建设。高校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 发展需要,紧密对接产业和行业需求设置应用性本科专业。要聘请更多行业企业相关领域 专家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评议论证,拓展现有专业内涵,增设一批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结构 调整和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的新专业,提高应用性本科特色专业、优势专业的集 中度,形成地方(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应用性专业集群,促进人才培养类 型结构调整,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 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基础是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重构。高校要突破现有学科框架,紧密结合行业产业发展、技术进步、社会建设现实要求和发展趋势,重构课程体系。 要更加突出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科学制定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的多样化培 养方案,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增设实践类课程,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扩大学生在实务 部门和企业的顶岗实习规模,明确毕业设计基本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要以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按照科技发展水平、产 业发展需要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优化课程结构,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习课,形成以用为本、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或课程模块。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建立高校与实务部门、行业 企业协同建设课程资源机制,合作开发在线开放课程。 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实质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校要全面推广系列“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改革成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高校与实务部门、行业企业的融合发展、协同育人,共同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完善人才培 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 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行业发展和用人部门实际需 求无缝对接。要依托实务部门和行业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校企 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习实训中心建设,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二级学院,实现高 校与企业全方位、实质性合作。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要推动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 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培养面向生产技术 和管理一线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 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高校要紧密 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培训,组织教师到实务部门、企业生产 一线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建设一支教师和工程师资格兼具、 教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兼备的教师队伍。要支持教师参与实务部门、企业急需的应用课 题研究和技术研发,聘请生产和管理一线的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承担相关课程教学,并作 为青年教师实习导师。要改革教师聘用和考评机制,完善应用型教学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内涵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内涵与地方高校转型发 展 摘要:廓清“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内涵是地方高校科学转型发展的关键。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发展本科乃至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成为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主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代表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并非针对特定专业。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理工农医学科还是人文经管学科,无论是实务应用课程还是基础理论课程,都应遵循“应用导向”,让学生学会思考,能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既不能跟随研究型大学亦步亦趋,同时也应避免将“应用”简单化,滑向就业技能培训中心。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人才;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马庆栋(1970-),男,河北隆尧人,邢台学院国际教育交流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高等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冀南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实践与策略研究”(编号:SD145014),主持人:赵建彬;2012年河北省教政项目

“澳洲TAFE模式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借鉴研究”(编号:2012GJJG205),主持人:徐惠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158(2015)04-0035-04 2014年以来,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对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调整、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地位任务进行了明确阐述。新建地方本科高校需要加快转型已不容置疑,当务之急是方案设计,廓清内涵是关键前提。 一、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内涵与高校的类型配比 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颁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今后我国普通高校将按“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和“高等职业学校”,进行分类设置和评估、指导[1]。相比之前的研究型、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的划分方法,新的分类方法更加注重从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类型的角度对高校进行划分,更好地体现了经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差异化要求。换句话说,研究型高校主要培养研究型人才,应用技术型高校主要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高等职业学校主要培养一线操作技能型人才。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 个基本问题 陈小虎杨祥 一、引言 从20 世纪末到21 世纪初,随着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的飞跃发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大幅度增加,接受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素质要求日益提高,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利益主体的多元性、生产目的和消费需求的多层多类性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多类型、多层次的需求。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必须紧密跟进,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各类专门人才”。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强国以及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需要,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提供了土壤和历史机遇。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规模和质量需求、优化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自1999 年开始,高等教育较快速地展开了扩招,同时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应时而生。截止2012 年,我国新建(或新升格)本科院校已达325所、独立学院303 所,在校本科生人数达全国本科在校生人数的一半以上(含独立学院),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有生力量。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到2020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的目标,高等教育还要新增650 万以上的学生,新增规模的主体要由新建本科院校以及今后新建的本科院校来承担。由于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纲要》提出的毛入学率40%只是一个最低标准,多数省市都会超出这个比率。北京、上海、天津毛入学率2005 年已经超过50%,达到普及化标准了,有一批省份在2015 年毛入学率也会超过或达到50%。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序幕已经拉开了。普及化的到来迫切需要一大批新建本科院校承担,也可以说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的主力军。 新建本科院校分布范围广,从中心城市到少数县级城市,其中60%以上在地市级城市。生源大部分来自地方,管理上以省市为主,有一部分为民办新建本科院校。特殊的发展历程决定了这些学校的办学使命是以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根本宗旨(或主体任务)。因此,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在实践高校四大职能、办应用型本科教育上应有很多不同特征或更加鲜明的目标特征指向。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数据看,与老本科院校相比,整体上毕业生的质量指标没有一项指标比老本科院校好,少数新建本科院校比较好。这整体上说明,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尚未能办出特色,没有真正办出应用型本科应有的质量水平或特色指向。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还不成熟,类型不明显,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到实践还有较大距离。尽管个别学校比较成功,有了自己的特色,但整体上还未成为一个类型,尚不成型。 因而,《纲要》第22 条、第31 条非常明确地提出,要引导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出特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树立多样化人才观,系统化人才观,大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等。这是方向性指引,为新建本

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探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118166226.html, 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探究作者:刘利 来源:《传播力研究》2020年第09期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处在不断发展的阶段,中国各大高校对于思想政治课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重视。伴随着高校改革,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的开展方式从“思政课程”开始转化为“课程思政”这种模式转化有利于新时代青年优良品德的培养。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课程思政;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09-0-02 德行是衡量一个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德者,才之帅也”有才有德方为能者,有才无德则为匠人。德行的好坏对于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因素,学校是最为直接的人才培养基地,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不仅仅要对学生进行才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德育的教育,为国家培养真正的能者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1]。当今中国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需要大批优秀人才为国 家建设做出贡献,高品质人才的输出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的教育重点,课堂作为教育形式的重点过程必须充分发挥其效用,帮助学生建设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崇高理想,引导其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推动其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好的品德的形成离不开有效的教育模式,要更有效地培养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程”向“课堂思政”进行有效的转化。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及意义分析 很多人在刚接触“课程思政”这一内容时,很容易将其与“思政课程”相联系,会误以为二者仅仅是文字位置的调换实质内容并没有相应的改变,其实二者除了在名称上相似之外并无太多相似之处,内容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从逻辑上来讲它二者属于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2]。“思政课程”顾名思义就是学校为思想政治科目展开的专项课程,主要应用于对单科课程的教学。“课程思政”则是将思政内容融于所有学科,在所有的课程学习中都涉及思政内容,保证学生能全方位接受到政治教育,全面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将思政内容融于教学整体,利用课堂将思政教育进行到最大化,不断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从而达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的。 应用型本科高校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的过程是一个必须进行的事项。首先,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高速度发展的状态,对于人才的渴求度极高,如何培养出真正对社会有益的人才已经成为现代应用型本科高校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课程思政”在不改变应用型课程内容的前提下,将德育教育真正地与教育相融合,不仅从正面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价值观,更从侧面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为学生德育的正向发展打造了一个良性的环境,该措施不仅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更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高校面向现代化的积极改革,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跨越的重要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如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是当前颇为紧要的任务。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常见问题。 (1)实践基地建设问题。由于实践设备和场地不足,使得目前实践教学条件难于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 (2)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问题。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明确,组织管理跟不上,实训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 (3)实践教学的考核问题。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的严格。 (4)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许多教师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 (5)实验教学安排存在随意性。首先是实验内容安排的随意性,其次是实验教学时间安排的随意性。 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 (1)特色性原则 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为此,确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应变能力培养为关键,产学研结合为途径,与时俱进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这是我院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遵循的原则。 (2)实用型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专业岗位的要求,与专业岗位群发展紧密相关。以此为原则组成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可分为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平台、专业岗位技能训练平台、专业岗位实践平台三大步进行构建。 (3)混合型原则

混合型体现在教师类型的混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混合、教室与实验室的混合等方面,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教室与实验室的界限,打破原来按学科设置实验室的布局,对实践教学设施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一体化混合实践教学模式。 三、实践教学体系规范化建设 (1)强化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管理 从多方面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补充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如实验实训教学考核、实验设备的管理、安全管理、实验实训耗材的管理、实验室环保工作、信息和档案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方法。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确定不同实验管理岗位职责和管理工作量。 (2)因“室”施“法”定条例 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实训室,建立对应的实验设备管理条例。机电信息实验实训室类型较多,主要有计算机类实验室、机电类实验室、现代先进制造实训中心等类型,根据不同类型的实验设备的状况和实验的性质,我们制定了相应的实验实训管理条例。 (3)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 采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建立信息收集、整理和归档制度,对实验实训室的各种信息及时进行记录,并做好统计、分析和归档工作,及时向学院和上级有关部门提供实验实训室的准确数据。 (4)加强安全教育 制订安全教育规章制度,认真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在实验实训前,对参加实践教育的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签定安全教育责任书,最大程度上避免产生安全事故。 四、全面实施实践教学体系 (1)以竞赛带动实践教学 在高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参加专业竞赛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我院构建了开放式实验室。为使学生熟练掌握实验、实训技能,达到竞赛所要求的技能,分院设立了计算机项目工作室、机械设计创新实验室、开放机械加工实验室、现代制造实训中心,为学生在课外实训提供了极好的平台,吸引了一大批学生在各个开放性实验室进行实验、实训操作、技能训练等。在近几年计算机类和机电类的竞赛中我院取得较好的成绩。 (2)实践教学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

大数据下的数据分析平台架构

大数据下的数据分析平台架构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谁也无法否认,我们已经切实地迎来了一个海量数据的时代,数据调查公司IDC预计2011年的数据总量将达到1.8万亿GB,对这些海量数据的分析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且紧迫的需求。 作为一家互联网数据分析公司,我们在海量数据的分析领域那真是被“逼上梁山”。多年来在严苛的业务需求和数据压力下,我们几乎尝试了所有可能的大数据分析方法,最终落地于Hadoop平台之上。 Hadoop在可伸缩性、健壮性、计算性能和成本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事实上已成为当前互联网企业主流的大数据分析平台。本文主要介绍一种基于Hadoop平台的多维分析和数据挖掘平台架构。 大数据分析的分类 Hadoop平台对业务的针对性较强,为了让你明确它是否符合你的业务,现粗略地从几个角度将大数据分析的业务需求分类,针对不同的具体需求,应采用不同的数据分析架构。 ?按照数据分析的实时性,分为实时数据分析和离线数据分析两种。 实时数据分析一般用于金融、移动和互联网B2C等产品,往往要求在数秒内返回上亿行数据的分析,从而达到不影响用户体验的目的。要满足这样的需求,可以采用精心设计的传统关系型数据库组成并行处理集群,或者采用一些内存计算平台,或者采用HDD的架构,这些无疑都需要比较高的软硬件成本。目前比较新的海量数据实时分析工具有EMC的Greenplum、SAP的HANA等。 对于大多数反馈时间要求不是那么严苛的应用,比如离线统计分析、机器学习、搜索引擎的反向索引计算、推荐引擎的计算等,应采用离线分析的方式,通过数据采集工具将日志数据导入专用的分析平台。但面对海量数据,传统的ETL工具往往彻底失效,主要原因是数据格式转换的开销太大,在性能上无法满足海量数据的采集需求。互联网企业的海量数据采集工具,有Facebook开源的Scribe、LinkedIn开源的Kafka、淘宝开源的Timetunnel、Hadoop的Chukwa等,均可以满足每秒数百MB的日志数据采集和传输需求,并将这些数据上载到Hadoop中央系统上。 ?按照大数据的数据量,分为内存级别、BI级别、海量级别三种。 这里的内存级别指的是数据量不超过集群的内存最大值。不要小看今天内存的容量,Facebook缓存在内存的Memcached中的数据高达320TB,而目前的PC服务器,内存也可以超过百GB。因此可以采用一些内存数据库,将热点数据常驻内存之中,从而取得非常快速的分析能力,非常适合实时分析业务。图1是一种实际可行的MongoDB分析架构。

地方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困境与出路

地方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困境与出路 一、地方院校转型背景分析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教育乃国之大事。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许多地方院校的发展陷入了瓶颈状态,难以取得实际的突破,这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而言绝非幸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面对也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地方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地方院校重获发展活力的必由之路。 (二)地方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当前,许多地方院校朝着建设综合型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迈进,这显然不符合现实情况:第一,地方院校的底子薄、基础差,很难发展成为有影响力的综合型高等院校;第二,我国已經有一批完善的“211”和“985”高校,现在并不缺高水准的综合型院校。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大环境的需要,也为了适应自身发展的正确逻辑,地方院校应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近年来,我国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探索经济新增长点的关键时期,国家为此出台了包括《中国制造2025》在内的一系列促进制造业人才发展的重要文件,在此背景下,地方院校可以说是大有所为。虽然与重点综合型大学相比,地方院校在学术成果和科技创新方面并不占优势,但相较于高职院校来说,地方院校在专业资源等方面占有优势。因此,如果地方院校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在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方面投入更多的软硬件资源,并且引导教师在制造业领域进行学术研究和科研创新,那么必将取得丰硕成果。 二、地方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困境 (一)转型发展的总体规划尚需完善

1.教育主管部门管理缺位。在地方院校转型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当前,虽然教育主管部门一直积极引导和推动地方院校转型发展,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育主管部门往往只是一味地鼓励甚至强迫地方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甚至还为转型院校制定了一个严格的转型时间表。其实,对于地方院校转型而言,最重要的不在于“是否转变”,而在于“为何变、如何变”。教育主管部门通常未向各转型院校的领导层和教师团队说明转型发展的宏观背景和主要目的,也没有为各转型院校制定一个转型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最终使高校失去自我掌控权。 2.地方院校的领导层故步自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地方院校形成了一套既定的发展模式,用如今的眼光看这套模式存在明显的漏洞和缺陷。具体来说,地方院校长期以来将建设综合型、研究型大学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但由于地方院校基础薄弱、人才较少、资金不足,使得其在建设综合型、研究型大学的道路上举步维艰。虽然部分地方院校在某些学科领域取得了不少建树,但从宏观角度来看,地方院校依然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较薄弱的一环。特别是一些地方院校的领导层,他们对于创新学校发展模式、转变传统发展路径等有利于地方院校整体发展的新思维缺乏兴趣,只想着按照传统模式继续向前推进。 (二)转型发展所需投入尚需加强 地方院校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是一项规模较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的努力,同时,若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就必须在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方面增加投入,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地方院校在转型发展方面的投入相当有限,无法满足转型升级的需要。具体来说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对于地方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转型实际而言,教师的作用不可小觑。在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过程中,地方院校面临的一大困境是,缺乏具备应用技术课程授课能力的教师。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是:第一,地方院校因受传统发展策略的影响,没有或较少引进技术型人才。地方院校长期以来将建设综合型、研究型大学作为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朱科蓉①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具有“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特点,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整合优化学科专业基础课,开发面向行业与地方的特色课程,以能力为主线构建实践课程,选修课程的模式化,将创业课程融入整个课程体系当中。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由地方政府管理,以地方财政拨款或集资作为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生源和分配大部分来自本地区,以本科教育为主的高校;其基本定位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具有“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特点。即在给予学生足够的学科基础知识,尤其是跨学科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要把专业应用能力作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起点,将专业应用能力的特征指标转换成课程体系、内容,要围绕专业应用能力设置理论课与实践课,使学生既能直接就业,又不缺乏发展后劲。其中“依托学科”是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与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根本区别,“面向应用”是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与研究型本科课程体系的根本区别。课程体系改革是为了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等方面所进行的改革与建设。地方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如下: 一、公共基础课:加强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 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要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要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公共基础课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工具方法课(包括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语文等)和通识选修课。在这些公共基础课中,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教育部统一规定必须开设外,其它的公共基础课完全由高校自主决定。高校开设哪些公共基础课,每门公共基础课的学分、学时是多少,都应该取决于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比如生物技术专业,北京大学开设了高等数学8学分、大学物理8学分、物理实验4学分;北京联合大学开设了高等数学8学分、大学物理4学分、没有开设物理实验。两所院校在大学物理与物理实验课程开设学分与学时的差异,是源于两所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的差

2.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时间:2015-11-17 来源:教育部 教发[2015]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发展改革委、财务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以下简称转型发展)的决策部署,推动高校转型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 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必须采取有力举措破解转型发展改革中顶层设计不够、改革动力不足、体制束缚太多等突出问题。特别是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真正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各地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摆在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1.指导思想 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坚持试点引领、示范推动,转变发展理念,增强改革动力,强化评价引导,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2.基本思路 ——坚持顶层设计、综合改革。系统总结近年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不断完善促进转型发展的政策体系,推动院校设置、招生计划、拨款制度、学校治理结构、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招生

高校应用型体育课程内涵解读

高校应用型体育课程内涵解读 应用型体育课程作为高校的基本课程组成部分,其具有的价值和功能毋庸置疑,但是其内涵的解读却尚有探讨的空间。本文从保障学生身体健康、传播体育文化、服务社会公众几个维度进行分析,探讨应用型体育课程的内涵,希望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一直以来,对于应用型体育课程的认识和理解都出于一种各自表述的状态,缺少统一的标准和主张。这种状态对于课程的发展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缺少统一的标准则导致相关的研究过于分散和重复,出现“重复的基础建设浪费情况” ,更有甚者,则是相关研究方各执一词,互不认可,以至于研究工作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从内涵的角度解读高校应用型体育课程的本质,探究其价值和意义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从某种角度分析,应用型体育课程的内涵可以通过“工具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几个层面进行分析,探究其内涵的范畴和价值。 一、工具价值的分析解读 应用型体育课程顾名思义就是突出其实践应用的特点,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功能。高校应用型体育课程的内涵,从工具价值的角度分析,无疑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就是服务大学生,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提供支持和保障。具体来讲应用型体育课程的功能价值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身体素质 概括起来,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包括速度、力量、耐力、反应等几个方面,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生理机能的表现,将身体状态保持在一个较为理想的水平和状态,需要应用型体育课程的支持。通常应用型体育课程强调的是实践应用的价值,学以致用。包括健身课程、长跑、武术、游泳、各种球类活动,都可以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供较好的锻炼机会和条件。 (二)塑造良好形体 应用型体育课程的作用还有在于给予学生美的体验和享受。塑造良好形体是许多学生的共同追求和目标,通过相关课程则可以实现这种目标。许多应用型课程包括瑜伽、健身、形体训练、以及饮食科学知识都可以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应用型体育课程是一种非常科学而具有实效的工具,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外部支持。 (三)培养逻辑思维 思维逻辑的培养不仅仅可以通过理论知识学习来完成,同样也可以在体育课

应用型试点本科高校建设

应用型试点本科高校建设 自评报告 浙江树人学院 二o—年-一月 目录 一、应用型院校建设的总体情况 (1)

(一)学校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 (1) (二)应用型院校建设的基本思路 (2) 二、应用型院校建设的主要成效 (4) (一)产教融合,深化专业、课程的应用性改造 (4) 1、优化专业布局,推进专业应用性改造 (4) 2、推进课堂创新,深化应用性课程改革 (6) 3、深化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7) 4、突出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9) (二)机制融合,共建协同创新育人平台 (11) 1、深化协同育人,大力推进行业学院建设 (11) 2、加强校企合作,积极组建订单班、虚拟班 (11) 3、拓展校地合作,加强校政校行合作育人 (12) 4、加强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 (12) (三)师资融合,打造“千百”工程 (13) 1、“引培聘”并重,逐步优化师资结构 (13) 2、打造“千百”工程,培养“双师双能型”师资 (14) (四)学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初显 (15) 1、实施“双轮驱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15) 2、鼓励科技活动,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17) 三、应用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18) (一)专业应用性建设与改造有待深化 (19) (二)师资队伍服务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有待提升 (20) (三)合作育人仍不够深入,优质实践基地仍显不足 (21) (四)适应应用型建设的评价考核、质量监控尚未成熟 (22) 四、今后工作的主要思路 (23) (一)以行业学院为龙头,深化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23) (二)紧密对接产业(行业),持续推进专业应用性改造 (24) (三)落实“千百工程”,推进“双师双能型”师资建设 (24) (四)实施“双轮驱动”,继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 (25) 五、特色与示范 (25) (一)服务产业需求,推进行业学院建设 (25) (二)创新合作模式,“四轮驱动”架构初成 (26) (三)推进“六个共同”,创新协同育人途径 (28) (四)服务人才培养,行业学院成效初显 (29) 实现“四个融合”,全面推进应用型院校建设——浙江树人大学应用型试点本科高校建设自评报告 学校自2015 年底入选浙江省应用型试点示范建设院校后,进一步制定完

“地方化”新型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趋势

地方化”新型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趋势 【摘要】“地方化”是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特色发展的应然之举。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实现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转变,努力成为区域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给地;通过调整完善学科、专业建设,全面对接和服务地方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未来发展;开展应用型科研,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争取成为地方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主体;引领区域文化,促成内外共生的创新创业文化环境。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地方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09(2016)19-0026-03 【作者简介】1.关雯文,金陵科技学院(江苏南京,210001 )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2.吴学松,金 陵科技学院(江苏南京,210001 )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英国学者阿什比认为,大学“像动物和植物一样地向前进化。所以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1] 大 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所处的环境。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所在地多为地级市,由当地政府主管或共建,生源多以当地为主辐射全省,相当数量的学生毕业后留在本地就业,这就决

定了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与所在区域的天然联系 引导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顺应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潮流,“地方化”是其转型发展的应有之义。转型后的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将深植于区域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的整体脉络中,并与区域之内的其他领域的变革紧密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与区域共生共荣。 一、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地方化”的主要意义 (一)“地方化”是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依托平台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到来,我国加快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加快培育发展的新动力,实现依靠创新驱动和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我国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 “中国制造2025” “互联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一带一路”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高校作为当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源,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引擎,理应在国家的这一系列发展战略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的主要问题是“接地气” ,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在“应用”上做文章,踏踏实实地为地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从国家到省、市的层层落实,亟须各级各类高校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其“创新极”作用。对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地方化”是贯彻落实一系列国 家重大战略的最好的依托平台。新兴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抓住这一历

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突破

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突破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正逐步向着不同的方向转型发展。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已经不单单是一所院校实施综合改革和谋划发展的问题,而是一个更深层次的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要实现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推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因此,有必要将高校的内涵体现在办学定位和特色上,形成高校自身独特的办学理念和风格,不断推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 一、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本科教育呈现出严重的同质化发展倾向,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逐步凸显,迫切需要引导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院校转型发展就是要从不同维度,积极适应教育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行内部结构及相互关系调适,以形成新的结构、形态及运行模式。这既是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更好地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值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一种发展趋势。 1.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实施,改革的内容和目标更加明确,只有实现从原本单纯的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才能真正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国家和部分省市相继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分类转型发展,不断强化内涵和特色,走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在此背景下,推进高等教育分类化发展,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有必要通过落实分类管理,推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不断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类型及规格,逐步解决高等教育存在的结构严重失衡问题。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要求地方应用型本

大数据技术架构解析

大数据数量庞大,格式多样化。大量数据由家庭、制造工厂和办公场所的各种设备、互联网事务交易、社交网络的活动、自动化传感器、移动设备以及科研仪器等生成。它的爆炸式增长已超出了传统IT基础架构的处理能力,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严峻的数据管理问题。因此必须开发新的数据架构,围绕“数据收集、数据管理、数据分析、知识形成、智慧行动”的全过程,开发使用这些数据,释放出更多数据的隐藏价值。 一、大数据建设思路 1)数据的获得 大数据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感知式系统的广泛使用。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有能力制造极其微小的带有处理功能的传感器,并开始将这些设备广泛的布置于社会的各个角落,通过这些设备来对整个社会的运转进行监控。这些设备会源源不断的产生新数据,这种数据的产生方式是自动的。因此在数据收集方面,要对来自网络包括物联网、社交网络和机构信息系统的数据附上时空标志,去伪存真,尽可能收集异源甚至是异构的数据,必要时还可与历史数据对照,多角度验证数据的全面性和可信性。 2)数据的汇集和存储 数据只有不断流动和充分共享,才有生命力。应在各专用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数据集成,实现各级各类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和数据共享。数据存储要达到低成本、低能耗、高可靠性目标,通常要用到冗余配置、分布化和云计算技术,在存储时要按照一定规则对数据进行分类,通过过滤和去重,减少存储量,同时加入便于日后检索的标签。 3)数据的管理 大数据管理的技术也层出不穷。在众多技术中,有6种数据管理技术普遍被关注,即分布式存储与计算、内存数据库技术、列式数据库技术、云数据库、非关系型的数据库、移动数据库技术。其中分布式存储与计算受关注度最高。上图是一个图书数据管理系统。 4)数据的分析 数据分析处理:有些行业的数据涉及上百个参数,其复杂性不仅体现在数据样本本身,更体现在多源异构、多实体和多空间之间的交互动态性,难以用传统的方法描述与度量,处理的复杂度很大,需要将高维图像等多媒体数据降维后度量与处理,利用上下文关联进行语义分析,从大量动态而且可能是模棱两可的数据中综合信息,并导出可理解的内容。大数据的处理类型很多,主要的处理模式可以分为流处理和批处理两种。批处理是先存储后处理,而流处理则是直接处理数据。挖掘的任务主要是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分类、预测、时序模式和偏差分析等。 5)大数据的价值:决策支持系统 大数据的神奇之处就是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数据进行分析,它能够精确预测未来;通过对组织内部的和外部的数据整合,它能够洞察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它能够代替人脑,承担起企业和社会管理的职责。 6)数据的使用 大数据有三层内涵:一是数据量巨大、来源多样和类型多样的数据集;二是新型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三是运用数据分析形成价值。大数据对科学研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生活等各个领

大数据 技术架构解析

大数据技术架构解析 作者:匿名出处:论坛2016-01-22 20:46 大数据数量庞大,格式多样化。大量数据由家庭、制造工厂和办公场所的各种设备、互联网事务交易、社交网络的活动、自动化传感器、移动设备以及科研仪器等生成。它的爆炸式增长已超出了传统IT基础架构的处理能力,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严峻的数据管理问题。因此必须开发新的数据架构,围绕“数据收集、数据管理、数据分析、知识形成、智慧行动”的全过程,开发使用这些数据,释放出更多数据的隐藏价值。 一、大数据建设思路 1)数据的获得 大数据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感知式系统的广泛使用。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有能力制造极其微小的带有处理功能的传感器,并开始将这些设备广泛的布置于社会的各个角落,通过这些设备来对整个社会的运转进行监控。这些设备会源源不断的产生新数据,这种数据的产生方式是自动的。因此在数据收集方面,要对来自网络包括物联网、社交网络和机构信息系统的数据附上时空标志,去伪存

真,尽可能收集异源甚至是异构的数据,必要时还可与历史数据对照,多角度验证数据的全面性和可信性。 2)数据的汇集和存储 数据只有不断流动和充分共享,才有生命力。应在各专用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数据集成,实现各级各类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和数据共享。数据存储要达到低成本、低能耗、高可靠性目标,通常要用到冗余配置、分布化和云计算技术,在存储时要按照一定规则对数据进行分类,通过过滤和去重,减少存储量,同时加入便于日后检索的标签。 3)数据的管理

4)数据的分析

5)大数据的价值:决策支持系统

大数据的神奇之处就是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数据进行分析,它能够精确预测未来;通过对组织内部的和外部的数据整合,它能够洞察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它能够代替人脑,承担起企业和社会管理的职责。 6)数据的使用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doc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思考 与实践- 摘要: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加快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体系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关键是根据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明确可行的在线开放课程的选择标准、建设标准与保障标准。课程建设不仅要立足打造精品,更要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创新,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正在引发高等教育领域前所未有的大变革,这对约占全国本科院校总数45%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是新的挑战。本文结合金陵科技学院慕课建设的实际,就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有关问题作一探讨。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基本现状 从总体上看,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推进速度慢,建成的课程少。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现状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思维模式固化,对“慕课”这一新生事物认识不足,准备不足 我国高校传统教学模式是面对特定群体,有着特定的时空限制。由于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教师对高等教育新技术和新思想缺乏敏感度、关注度。对于“慕课”这种将传统课堂教

学活动转移到互联网上,让学习者在虚拟教室里自由学习,能够通过互联网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新教学模式,相当一部分教师认识不足,关注甚少。更有一部分教师担心传统大学教育模式的主流地位由此将会受到挑战,他们固守原有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对慕课产生了一种天然的“抵触”情绪。 2.引进课程多,高水平、高质量、有特色的课程少 慕课建设需要很多条件来支撑:优质的课程资源,优秀的教师团队,数量可观的经费支持,较为复杂的制作过程和较高的技术条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还是持观望犹豫和甚至茫然的态度,自己动手建设的课程很少,大部分高校本着拿来主义的原则,引进其他重点高校建设推出的“慕课”。囿于不同层次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各不相同,课程出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即使已经着手建设的高校,也基本采取各自为战,各自为营封闭的课程开发模式,高水平,高质量,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有特色的课程目前很少。目前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的课程共有近500门次,其中先期上线的大部分是“985工程”、“211工程”重点高校推出的课程,由应用型本科院校推出的课程比例较小。 3.企业参与度高,在线课程商业化模式开始形成 众多互联网企业看到互联网教育产业的商机,纷纷加入在线教育行列,一些企业特别面向高校推出一些在线课程和平台,这些企业建设课程速度很快,他们以市场方式来运作慕课,但是各类课程与平台质量参差不齐,与学校人才培养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不相吻合,实际使用效果并不理想。 4.地方高校成立高校联盟共同推进慕课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