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的定义:{1.民俗心理学:算命?相面?占星术?琢磨人?分析梦?2.科学心理学: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心理学是研究人脑对外界信息的整合诸形式及其内隐、外显行为反应的一门学科。}心理学的发展历史{1.心理学的哲学根源:柏拉图的二元论a.灵魂和肉体是根本不同的东西。b.灵魂是非物质、永恒的东西。C.数学世界(圆周率)比感觉世界更真实。亚里士多德:a.灵魂和肉体之间没有鸿沟。B.机能:通过形式,物质中的潜力得以实现。C.每种器官都有自己的形式、自己的灵魂。D.“心灵即客体”,心灵是一个过程。洛克:医生兼哲学家.白板说.经验主义.感觉和内觉.联想主义.记忆是观念的联想心理生活能还原为联想.提倡经验主义,强调人类一切知识均来自后天经验,因而反对理性主义倡导的先天观念的说法,他认为人类本性犹如一块“白板”,纯然无色,不分善恶,其后来的一切改变,完全决定于后天的经验。2. 心理学的生物学根源:达尔文的进化论:生物的特征是数百万年长期进化的结果。物种之间的差异在于不同的遗传,同一物种个体之间的差异是生存适应的结果。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德国生理学研究:缪勒;神经特殊能量说:大脑的功能是分区的,人类对外界刺激之所以能够感觉,能够辨别,就是因为不同的神经传导具有特殊的能量,神经冲动是由于细胞之间的电化作用而产生的。赫姆霍兹:色觉理论和听觉理论。费希纳:心理物理学。创立实验法,以物理刺激的变化转化为心理经验(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大小、轻重、远近等)的历程,探讨争论未决的心身关系问题。心理物理学:以生理感官功能为基础进行试验研究。3,科学心理学的诞生:父亲是哲学,母亲是生理学。冯特。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 描述和测量——是什么?心理想象质和量的差别;心理测量:信度和效度2. 解释和说明——为什么?心理现象的四个层面:生理、心理、行为、社会和文化3. 预测和控制——怎么做?预测学生成就控制考试焦虑…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认知。情感。动机。人格。人际关系。智力。心理学的研究领域:1.理论研究: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2.应用研究: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管理心理学.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一、研究原则:心理学研究中的客观性问题.心理学中的伦理性问题.二、研究类型:描述性研究.相关性研究.验证性研究.三、研究方法和程序:1.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或预先设置的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而后分析以期获得其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优点:自然、真实、前期探索。缺点:代表性差;主试偏见2.实验法是指人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某种条件,使被试产生所要研究的某种心理现象,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这一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性的结果。优点:明确因果关系.缺点:无法研究复杂现象.外部效度难以确定.只看现象未见本质.3.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其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优点:快捷、数据量大。缺点:诚实;自陈偏差。4.个案研究法是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收集资料包括:个人背景资料、生活史、家庭关系、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以及心理特征等。优点:能加深对特定个人的了解;缺点:收集的材料可能不可靠;外部效度较差。心理学主要流派.主要内容:构造主义.(人物:冯特、铁钦纳)机能主义(人物:詹姆斯、杜威、桑代克.观点:经验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关注心理的作业和机能,而不是元素。意识不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一个“意识流”。).格式塔学派.行为学派(人物:华生;斯金纳.观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法。行为主义的基本理论:(1)强调心理学研究的只是可客观观察的外显

行为,反对一切内省,强调资料的

客观性及获取资料途径的客观性。

(2)构成行为的基础是个体的行为,

集多个个体的反应即可知行为的整

体(3)个体行为不是生来俱有的,不

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受环境因素

影响被动学习的。(4)经由对动物

和儿童研究所得到的行为的原理,

可被推论解释一般人的行为。对行

为主义的评价:行为主义为使心理

学符合科学的标准,而刻意将心理

学的研究限定为外显行为的研究,

由于行为主义严格的科学取向,使

心理学在研究上提高了方法与工具

的价值,使心理学在社会科学中的

形象突出。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并成为心理学历史上第一个对社会

影响巨大的学派.过于刻板.三种行

为主义:第一,极端的行为主义。

第二,折中的行为主义。第三,方

法论的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代

表人物:弗洛伊德.观点:人类的行

为源于欲望和动机;欲望以无意识

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力比多.无意

识.人格的心理结构:自我、本我、

超我—-潜意识、前意识、意识.弗

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为意

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后期他又把

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他强

调无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性本能是

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摆布个人

命运和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心理动力因素

的研究是值得肯定的。但过分夸大

了无意识的作用。).人本主义(马斯

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

和理论家。罗杰斯:美国人本主义

心理学的理论家和发起者、心理治

疗家.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

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西方心理学

思潮和革新运动,反对行为主义的

环境决定论和精神分析的生物还原

论思想.主张研究人的本性、潜能、

经验、价值、创造力以及自我实现.

在西方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

力”。主要特点:1)研究对象上,

研究精英、名人或心理健康者2)

研究内容上,不探讨低级的心理现

象和认知历程,而是专门研究人的

高级的整合的动力心理,如人的本

性、潜能、价值、尊严、创造力和

自我实现等。3)研究原则:重视结

合广泛的社会问题开展应用心理学

研究。4)研究方法:整体分析和现

象学的研究方法。基本理论:人性

本善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至少

是中性的。恶是由环境影响造成

的。).认知学派.(认知心理学强调

研究行为的内部机制;用信息加工

的观点来研究感觉、知觉、注意、

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心

理过程。以客观的方式进行研究。

认知心理学派的理论含有辩证法的

因素,对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论、

弗洛伊德主义的非理性主义有积极

的意义,对扩大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促进心理学的现代化、发展人工智

能和计算机科学等均有贡献,而且

成为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局限:把人脑活动机械地与计算机

类比,无法揭示许多社会因素对认

知的影响,并且忽略了对情感、人

格、变态心理等领域的研究)动机

的含义与功能:含义:动机是指由

目标或对象引导的、激发和维持有

机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

部动力。功能:1、激活功能。动机

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

由静止状态转为活动状态,体现了

个体的能动性。2、指向功能。动机

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个特定目

标。在成就动机支配下,选择具有

挑战性的任务。3、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的维持功能表现在行为的坚持

性方面。动机的调整功能表现在个

体通过行为反馈,调整自己的行为,

使之与更接近目标。需要及其种类:

需要含义: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

种不平衡状态,表现在有机体对内

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

的需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表现:生理不平衡和心理不平衡。

需要起源:由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要

求引起,通常来自内部或外部环境。

需要总是指向客体或事件。需要是

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需要的种类:

(1)按起源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文

化需要。自然需要(生物需要):饮

食、运动、休息、睡眠、排泄等。

反映了人类的生物自然方面的要

求。社会文化需要:劳动需要,交

往需要,成就需要等。反映了人类

社会的要求。2)按需要指向的对象

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

质需要:指向社会的物质产品,并

以占有这些产品为满足。精神需要:

指向社会的各种精神产品。物质需

要与精神需要有紧密的联系:人在

追求物质产品时,常有审美的需要,

如住房常要求整洁、雅静。精神需

要又常以物质需要为载体,如阅读

需要有报纸、杂志等;艺术欣赏,

要有乐器,表演场地等。需要的结

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

把需要分为五个等级。生理需要:

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

要。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重要,

最有力的。安全需要:对稳定、安

全、得到保护、秩序等的需要。幼

儿的安全需要很强烈。归属和爱的

需要:要求与他人建立感情联系,

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等需要。尊

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的

尊重。自我实现需要:追求实现自

己的能力或潜能。对五种需要的分

析:五种需要从低到高,构成了不

同的等级。需要的力量:需要层次

越低,力量越强,随着层次的上升,

需要力量在减弱。需要满足顺序:

通常先要满足低级需要,然后才谈

到高级需要,但是有时候,高级需

要产生之前,低级需要只要部分满

足就可以了。例如有人为了革命事

业,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需要的

满足与健康:低级需要又叫做缺失

需要,它的满足与健康的关系非常

密切,而高级需要又叫做生长需要,

它的满足则可以使人更健康,更有

活力。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动

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某

种需要没有满足时,它就会推动人

们去寻找满足的对象,从而产生了

动机。动机与工作效率:主要表现在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心理

学研究表明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是

一种倒U形关系。即动机强度处在

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动机

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任务的完成。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工作性质的不同

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工作中,工

作效率随动机的增强而上升;随着

工作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

逐渐下降的趋势。此为耶克斯—道

德森定律.权力动机它是一种寻求

影响、控制并感染他人以及希望被

视为强有力个体的倾向。权力动机

高者比权力动机低者更易于加入组

织并谋求职务。在权力动机的表现

中也存在一些显著的性别差异。权

力动机不同与成就动机,虽然一般

人将身居要职也视为一种成就。权

力动机分为个人化权力动机.自我

功效理论(自我效能理论)班杜拉:

人的认知变量,在行为决策中起着

重要的作用,其中期待是决定行为

的先行或者说决定性的因素。结果

期待:个体对行为结果的估计。效

能期待:人们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

测。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

直接决定个体进行某种活动的动机

水平。自我效能感建立在哪些信息

来源的基础上1、个体自己成功和

失败的经验。2、替代性经验。3、

言语说服。4、情绪唤起。5、情境

条件。如何激发学习动机:一、确

定合理的学习目标;二、有效利用

反馈和评价;三、增加学习任务的

趣味性;四、合理运用奖励和惩罚;

五、科学利用竞争和合作;六、向

学生表达明确可行的期待;七、增

强自我效能感;八、进行归因训练;

什么是感觉: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

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要点:感

觉是脑的机能,大脑、神经系统和

各个感觉器官是感觉的生物基础。

感觉是客观的,它以客观事物为对

象,但带有主观色彩。感觉是客观

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感觉是对

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的反

映;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

属性;感觉的作用:1.通过看、听、

嗅、触等,感觉提供了机体内外环

境的信息;2.与感觉保证了机体环

境的信息平衡;3,感觉是认识的开

端,也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

现象的基础。情绪和情感:情绪和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

相应的行为反应。成分:(1)主观

体验:指个体对不同情绪和情感状

态的自我感受。不同情绪有不同的

主观体验,这就构成了情绪情感的

心理内容。(2)外部表现:情绪情

感的外部表现通常称为表情,是情

绪和情感状态下,身体各部位的动

作量化形式。包括三种表情:面部

表情、姿态表情、语调表情。(3)

生理唤醒:情绪和情感也会引起生

理反应,涉及广泛的神经系统。情

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1)情绪

和情感都与特定的主观愿望和需要

相联系,统称为感情。(2)情绪主

要指感情过程,即个体的需要与情

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脑神经

机制的活动过程.(3)情感指某种

体验和感受,常用来描述稳定的,

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感情。(4)情绪

和情感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稳定

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积累形

成;情感通过情绪得以表达。人格:

是指个体有别于他人的整个心理面

貌。(或者人格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

心理特征的总和)气质---仅属于人

格中的先天倾向。是个人生来具有

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性格---是

指个人的风格。它是人格的一个重

要品行道德和组成部分。个性:指

人格的独特性,个别差异;世界上

万事万物都有个性。与人格的区别:

个性指个体差异性,与共性对应;

人格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气质是

先天的禀赋,神经类型所决定,人

格具有社会性。性格是稳定的行为

方式,人格具有倾向性。Larson &

Buss 2005:“人格是一系列的人格

特质和个人的内在机制,这个内在

机制组织并且持续影响个体的内在

精神、生理和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

和适应。”他强调个人与环境的交互

作用和适应。人格的总特点:没有

一个公认的概念;强调整体性和结

构化(层次化);强调人格内在机制

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强调适应性。

Sigmund Freud发展的性心理阶

段:口唇期:嘴巴由吸吮得到快感。

肛门期:训练大小便。性器期:阴

茎成为骄傲与快乐的来源。潜伏期:

性安静期,阴茎的性行为在冬眠。

两性期:性别角色认同及成人社交

关系发展。关于弗洛伊德理论的批

评:(1)以病患的幼年生活史为基

础。因此,能否推论到一般儿童或

是成年人不无疑问。(2)太过泛性

论。女性主义的批评(例如,阳具

崇拜)。(3)强调儿童早期的重要性,

认为那几年可以决定成人的人格。

根据他的观点生命中的前五年是具

决定性的。他的人格理论不重视儿

童晚期和青少年时期,而且他也不

关心成人时期的人格发展。埃里克

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八个阶段

(1)婴儿期0~1岁:信任他人vs.

不信任他人(2)幼儿期1~3岁:自

主独立vs.羞怯怀疑(3)学前期4~6

岁:积极主动vs.退缩愧疚(4)学

龄期6~11岁:勤奋努力vs.自贬自

卑(5)青少年期12~20岁:自我认

同vs.角色混乱(6)成年前期20~24

岁:友爱亲密vs.孤僻疏离(7)成

年期25~65岁:生产繁衍vs.颓废迟

滞。(8)老年期65至死:自我统整

vs.悲观绝望。埃里克森理论的特

点:并非基于人格异常的心理建构;

而是依据一般心理健康的人为立论

基础。不像佛洛伊德是早期决定论

而是将人生视为连续不断的历程。

相较于佛洛伊德。他是以自我成长

为做为发展的动力。人生是一个不

断追寻自我完成的历程,是社会性

的,后天养成。特质:一个人所持

有的、一般性的、现实焦点的神经

心理结构。由于有特质,使人在不

同的情况下的适应行为和行为表现

具有一致性。具有不同特质的人,

面对同一刺激物,反应也会不同。

奥尔波特的人格的特质理论:以个

案研究法,从很多人的书信、日记、

自传中,分析出各种具有代表性的

人格特质。他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

础,人格特质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

基础的一些持久不变的人格特征。

特质的分类: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

特质;个人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代

表个人最独特的特质)、中心特质

(代表个人人格的几方面的特征,

也是最常被用来说明个体人格)和

次要特质(代表个人只有在某些情

境下表现出来的特质)。自我统一

体:(1)指个体的不同部分具有延

续性和组织性,表明存在着一个个

体组织结构。又称“统我”,包含个

性中有利于内心统一的所有方面。

(2)自我统一体是个性统一体的根

源,是个性特质的统帅。(3)自我

统一体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段

时间以后发展出来的。卡特尔的特

质分类:(1)表面特质指一组看来

似乎聚在一起的特征或行为。但同

属于一种表面特质里的特征,其间

关系很复杂,因此这些特征虽有关

联,但不一定一起变动,也不源于

共同的原因。(2)根源特质指的是

行为之间成一种关联,会一起变动

而形成单一的、独立的人格维度。

人际关系的概念:(1)称谓式的人

际关系:主要指互动双方所承担的

角色与身份。(2)、质量式的人际关

系:指人与人交往互动过程中所形

成的心理关系。(3)、动态式的人际

关系: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印

象形成就是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

特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

有结论意义的特性。首因效应是指

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

此对他人做判断。近因效应则是指

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

起较强作用的现象。晕轮效应:当

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

会推断他也具有其他相似的,或相

互关联的特征,就种倾向被称为晕

轮效应。晕轮效应是很难避免的,

它是人们快速认识他人的一种策

略、方式,但有时却可能会产生有

害的结果。从众:通过向社会压力

让步使自己的认知及行为符合群体

的、社会的标准与规范。原因:信

息压力(想获得正确信息的愿望)

规范压力(不愿被视为越轨者;从

众是获得群体奖赏、避免群体惩罚

的手段)影响从众的因素:1、情境

因素:刺激(判断标准)的明确性;

后果的严重性。2、群体因素:群体

的一致性;群体的规模。服从:由

于受到外界的压力,个体不得不改

变自己的观点与行为,以符合外界

要求的现象。影响服从的因素:命

令者的权威性、被试的道德水平、

权威者的靠近程度、受害者的靠近

程度。人际吸引:个体之间在情感

方面相互亲近的状态,是人际关系

中的一种肯定形式。爱情:爱情是

指心理成熟达到一定程度的异性个

体之间强烈的人际吸引。爱情主要

特点:1)在男女之间产生的2)生

理心理达到相对成熟时产生3)爱

情不是低级的情感、4)包括性的需

要,不等于纯粹的精神之爱5)爱

的基本倾向是奉献。爱情的三角

(元)理论:亲密、激情、决定/

忠守智力:(我国)智力是各种认

识能力的综合表现,是观察、记忆、

想象、思维等能力的综合,而思维

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情感、动机注

意等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发展有重

要影响。智力测验:是一种测量工

具,通过该工具让被试表现(显示)

智力水平的行为(样本组),然后对

表现出的这种行为做出数量化的描

述,以此最后决定被试的智力水平,

并从对表现智力水平的行为的测量

来推断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智力测

验的目的: 测量智力的高低,即在

一定的条件下,使用特定的标准化

的测验量表对被试施加刺激,从被

试一定的反应中测量其智力的高

低。智力测验的局限性:1)智力测

验进行了量化的分析,但是缺乏质

的分析2)只考虑了测量当时的智

力,没有考虑到智力发展的速度和

趋势3)只是部分的反应了被试的

智力水平4)答案多是固定的,对

于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难以准

确测量神经元:神经元是一种高度

特化的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

构和功能单位之一,它具有感受刺

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结构:树突、

轴突、胞体)神经元的功能:神经

元的基本功能是通过接受、整合、

传导和输出信息实现信息交换。神

经元的类型: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

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中

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左右脑的

特点:左脑处理非情感信息占优;

右脑处理情感信息占优创造力培养

的措施:广开思路、远距离联想、

多中心注意:类比推理、克服紧张、

集体讨论、心理安全压力:(陈彰

仪):个体面对它不能处理或破坏其

生活和谐的刺激事件时所表现出来

的行为模式称为压力。(张裕隆):

生活环境无法满足个人需要,个人

学习与经验无法与现实生活的要求

相配合时所导致的生理、心理失去

平衡的一种紧张状态。压力的来源:

1)重要生活事件2)生活中的小困

扰3)灾变事件4)长期的社会事件

(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污染、

经济衰退等)5)心理困扰(个人内

在心理因素,如心理冲突、动机行

为挫折等)压力的影响:1)(优压

与劣压)对行为具有促进作用,能

提高工作效率的压力成为优压;反

之则为劣压。优压与劣压取决于压

力的性质和强度2)(倒“U”曲

线)过低或过高的压力都会影响行

为的效率;适当的压力对行为具有

促进作用。压力管理的具体方法:1)

接受现实,随遇而安2)合理宣泄,

缓解压力3)审时度势,学会放弃4)

自得其乐,自我放松情绪恶性循环

克服方法:1)转变世界观2)采取

有针对性的调节措施3)做快乐作

业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

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

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

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

整合和解释。知觉的基本特征:1)

整体性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

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

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接近律、相

似律、连续律、完型(封闭))2)

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有

选择地将外来刺激物中的一部分作

为知觉对象,以进行组织加工的过

程3)理解性是指在对现时事物的

知觉中,人以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为

基础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

概括赋予说明的过程,从而可以获

得对知觉的对象的最佳解释4)恒

常性是指人能够在一定范围内不随

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对客观事物

相对稳定特性的组织加工的过程

(恒长性有四种:大小常性、明度

和颜色常性、形状常性、方向常性)

意识:意识是个人运用感觉、知觉、

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对自身的

身心状态及环境中的人、事、物变

化的综合觉察和认识意识的层次:

1)焦点意识: 专注状态(注意状态

是焦点意识的体现)2)下意识:注

意水平较低,自动化的状态3)无

意识:注意水平更低,无法注意到

自身的变化。4)潜意识:被压抑到

意识之下的一种意识状态,在特殊

的条件下可以表现出来。5)前意识:

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部分注

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

指向和集中。具有两特点:1)指向

性指心理活动选择某一事物为对象

而离开其他事物2)集中性指注意时

全神贯注,它表现在心理活动的紧

张性或强度上注意的种类:1)无意

注意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

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规律:影

响无意注意的原因包括刺激物本身

的特点及人自身的状态2)有意注

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

志努力的注意规律:有意注意是在

无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

是人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语言

被纳入到心理活动后的结果,是由

语词意识支配的。有意注意受以下

因素影响: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对

活动的兴趣和认识,人的知识经验,

活动的组织,人的性格和意志品质

等3)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

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个体的心理活动对有意义、有价值

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在有意注

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范围:指人在同一时间内

所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2)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

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注意对象

上。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可

以用一定时间内工作效率的变化来

表示3)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

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

以上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3)注意

的转移:是指注意的中心根据新的

任务,主动的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

动转移到另一对象或另一活动上

去。是注意的动力特征注意的三种

模型:1)感觉登记——选择性过滤

器——觉察器——短时记忆2)感

觉登记——衰减控制——觉察器—

—短时记忆3)感觉登记——觉察

器——短时记忆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 会规范。这属于()C ?A、民族社会化 ?B、个体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 态度三个方面D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群体的社会化 ?C、个体的成长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D ?A、社会组织结构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教育理念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包 括个体也包括()C ?A、组织 ?B、社会 ?C、群体 ?D、他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 ()A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B ?A、吴江霖 ?B、乔治米德 ?C、潘菽 ?D、迪尔凯姆

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过 程A ?A、生理 ?B、角色 ?C、心理 ?D、身体 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 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10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1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 1.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他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他满腹经纶, 这是()D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2.人在社会中,()怎样去认识别人,怎样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就是 社会认知C ?A、怎样去认识自然 ?B、怎样去认识社会 ?C、怎样去认识自己 ?D、怎样去认识动物 3.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D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利他与侵犯行为 ?D、角色扮演 4.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和()A ?A、消费社会心理学 ?B、学习社会心理学 ?C、政治社会心理学 ?D、群体社会心理学 5.以下哪个不是在研究社会态度()B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格塞尔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格塞尔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格塞尔”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格塞尔 【生卒】:1880—1961【介绍】:一译“盖塞尔”。美国儿童心理学家。 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阿尔玛镇。 1903年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 1906年于克拉克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受G.S.霍尔的影响,专心致力于儿童发展的研究。1908-1910年任教于洛杉矶州立师范学校,不久转任耶鲁大学教育学助教。 1915年于耶鲁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后终生任职于耶鲁大学。 建立格塞尔儿童发展研究所,并任首席主任、顾问等。 1915-1948年兼任耶鲁医学院儿童卫生学教授。1948-1950年任儿童视觉研究室特别研究员。 其研究建立在对儿童行为的大规模系统观察和测量的基础上,首次使用摄影观察技术和追踪研究(或纵向研究)方法,主张“成熟势力说”。

根据双生子学习爬梯的实验结果,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同环境有关的大脑皮层的成熟,儿童行为或心理模式按一定程序依次呈现,大脑皮层不成熟,学习便无从产生。 还认为儿童具有天生自我调节的能力,父母和教师不应迫使孩子嵌入某种预想的模式之中,应充分考虑儿童本身的倾向,尽可能提供儿童发现自我和发展个性的机会。 倡导推广儿童中心养育法。 1940年与同事制定《格塞尔发展量表》(亦称《耶鲁量表》),提出婴幼儿发展的各“关键年龄”及其发育商数,量表经两次修订,被译成多种文字(中国有修订本),被认为是评定婴幼儿心理能力发展的有效工具。 1954年提出关于儿童发展的几个原则:(1)发展方向原则。 发展不是随意的,而是按照一定的方向有秩序、有系统地进行的,如从头到脚,从中心向边缘,按顺序发展。 这种方向由遗传机制决定。 (2)相互交织原则。 即行为模式中的平衡现象是发展过程中互补结构发展的结果。 通过互补过程,相反的力量在发展周期的不同阶段分别显示出各自的优势。

心理学概念总结

心理学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2.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4.观察是人的一中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5.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是比感知觉更为复杂的心理现象。 6.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7.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8.再造想象是一句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9.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10.语言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 11.言语是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语言是社会现象,言语是心理现象。 12.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知过程。 13.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的思维形式。它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的成分。(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14.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15.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6.压力是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情境时,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也称应激状态。 17.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的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18.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19.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 20.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教育心理学概念

教育心理学概念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旨在理解学生学习心理,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 理变化。 少年期:是 11、12岁 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春期过渡的时期,大 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6、青年初期:是 14、15岁 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

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 / 14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7、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8、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9、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 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2、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3、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

心理学概念

心理学的概念总结 一.各章标题 1.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2.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3.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经过头脑加工(综合和解释),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4.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指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就行为水平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实体。①意识是一种觉知。在这个意义上,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包括外部事物和内部状态及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布局等;②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③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另外,意识还存在一般性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 5.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6.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记忆联结着人们的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 7.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他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8.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语言具有创造性、结构性、意义性、指代性和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特征。 9.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10.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和情感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 11.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能力的高低会影响人从事的活动的效率。 12.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4个特性。 13.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的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二.书中特别列为小标题的概念 1.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2.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3.无意识: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4.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得感觉编码。 5.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这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6.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器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7.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8.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概念学习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概念学习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概念学习”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概念学习 亦称“概念获得”、“概念掌握”。 有机体掌握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的过程。 在动物辨别学习情境中表现为动物对具有共同属性的多个刺激作出同一反应。 如测验大鼠形成大小概念,给大鼠呈现随便什么样的两个刺激物,大鼠选择大的(或小的)一个才能获得食物奖励。 在这个学习任务中,大鼠要辨认的不是刺激物的物理特性(如具体的尺寸形状或颜色等),而是两个刺激物之间的大小关系,即哪个较大或较小。 大鼠完成这一个任务,必须要习得“大”或“小”的概念。 实验证明,大鼠经过多次的选择练习可做到。 但这种概念在大鼠的脑中是如何表征的尚未确知。 借助它可了解动物能否从经验中形成对某种刺激情境的抽象性质的概念。 在人类指个体发现和理解同类事物共同的关键特征、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特征以及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的过

程。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一种有意义学习类型。可分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方式。 前者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经过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过程总结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后者则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将代表新事物的概念纳入到自己的概念体系,从而达到对新事物本质属性的理解。 为促进概念获得,普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提供肯定实例,增强感性经验;(2)运用变式,概括共同特性;(3)提供反例进行比较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的比较;(4)恰当地使用概念有利于巩固新概念的获得;(5)使新、旧概念系统化有利于稳定的知识结构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重要概念

教育心理学重要概念 第一章教师与教育心理学 新教师:刚进入教学领域的新手 教学法---内容知识:有效呈现教学内容的知识 专家型教师:胜任某一学科教学任务,其教学效绩优于一般教师的一类教师。 教学专长:专家型教师所具备的教学知识与能力 学科知识专长:指所教学科的内容知识 课堂管理专长:支持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的课堂条件的知识 教授专长:为了完成目标,所拥有的有关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的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的总与诊断专长:获得关于全部学生与个别学生的信息状况的方法 教育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学习与教学的中间学科或联系学科。 描述性研究:对某个或某几个课堂教学中特定事件进行描述的研究方法。 相关研究:探讨两个事件之间的关联程度的研究方法。 相关系数:表明两个测量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强度与方向的一个数值。 实验研究:在情境中引入变量,记录结构并分析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认知发展 智慧(思维):生物适应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来自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发生认识论:研究认识如何发生或起源以及如何逐渐发展的一门学科。 图式:个体经过组织而形成的思维以及行为的方式 适应:通过同化与顺应维持有机体生存的一种认知机能 组织:通过对图式中有关信息的组织,促进对环境中新信息的同化与顺应,属于另一认知机能同化:对环境中信息进行整合,吸收到图式中去的过程(一种量变) 顺应:环境中刺激导致图式调整或重构的过程(一种质变) 成熟:指有机体的成长,特别就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物理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获得物体的特性。

逻辑---数理经验:就是个体对动作与动作之间关系理解的结果,这类经验来源于动作,而不就是来源于物体。 平衡化:指一种动态的认知过程,其目标指向更好的平衡状态。 自我调节:就是个体认知发展从不平衡到平衡状态的一种动力机制。 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仅靠感知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并构建动作图式的认知发展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儿童从表象性思维中摆脱出来,逐渐进行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阶段。 守恒:指儿童已经认识到无论客体的外形发生什么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 形式运算阶段:儿童逐渐从依赖于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中摆脱出来,而逐渐进行脱离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阶段。 低级心理机能: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类主要受成熟因素所制约的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类主要受社会文化因素所制约的机能。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由维果斯基提出,就是运用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考察人类高级心理机能的一种认知发展理论。 内化:指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将外部的人类经验不断转化为自我头脑中内部活动的过程。 个人言语(维果斯基):引导思维与行为的自我谈话 自我中心式言语(皮亚杰):以自我为中心而忽略她人的一种言语,代表个人认知发展的不成熟。最近发展区:认知发展的真实水平与认知发展的潜在水平这两者间的距离。 教学支架:就是指儿童试图解决超出她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所给予的支持与指导。支架式教学:一种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模式。 第三章社会与情感发展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阐述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由生物、心理与社会等三方面因素制约的人格与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 危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其解决与否将直接影响个体的人格发展。 自我意识: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 自我认识: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认知与评价。 自我体验:个体对自己具有的一种情绪体验与态度。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与常识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与常识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分支之一。按照著名心理学家杨国枢先生的观点,当今世界的心理学可分为两大领域:一是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二是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社会、实验、认知也因此成为了心理学的四个支柱。其它的心理学分支都是在这四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格心理学从人本身出发,探讨个体内在的特征对个体的行为与心理有什么样的影响;社会心理学除了考虑个体本身的特性,而且也把个体与社会的种种关系加以考虑,它的目的在于了解各种社会因素对个体及群体行为的影响;实验心理学解决的是研究方法问题,所有的心理学研究都是以它所提供的方法为基础;认知心理学则解决的是过程和机制问题,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心理现象发生的规律。 对于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观点。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J.L.Freedman)从行为主义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它涉及到我们如何认识他人,如何对别人作出反应,别人如何对我们作出反应,以及我们怎样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等。总之,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包括与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各种行为。 与弗里德曼的观点不同,迈尔斯(D.Myers)则从社会认知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怎样想、怎样相互影响以及怎样与别人相联系的科学。正是由于这一点,在迈尔斯编著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其它书中看不到的一些内容,比如社会信念等,他的书中也用较多的篇幅讨论了社会认知与社会影响。 国内学者也有人对社会心理学做了定义。比如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吴江霖教授就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但他的定义明显是以个体为主,尽管也提到了若干个体,但若干个体并不等于集体。实际上吴教授的观点和他对心理学框架的看法有关,在他看来心理学的基础有两个:生理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前者揭示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而后者则探讨社会因素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两者强调的重点都是个体。除此之外,沙莲香、周晓红和沈德灿等都对社会心理学加以定义,其中沈德灿教授在对所有的这些概念做了分析整合之后,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这个定义也是我们认为最全面的。 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与常识有着紧密的联系,与其它社会科学的知识一样,社会心理学在

心理学 概念

1.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公认为心理学科独立的标志,即标 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2.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3.心理的实质: ①概念:心理学是一门既有自然科学性质又有社会性质的中间学科或交叉学科。 ②如何理解? A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B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C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制约性; D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4.心理学的五大任务: ①描述:报告什么真正发生了,即得到事实和占有材料,主要解决人的心理是“什么”的问题。 ②解释:找出出现某种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解决人的心理和行为“为什么”发生的问题。 ③预测:对心理与行为的趋向做出判断。 ④控制:即通过一定的手段去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 ⑤运用:即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去提高生活质量。 5.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 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现象。 6.关于“反射”: ①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是最早提出经 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 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他的实 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 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 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 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 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 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 射的基本内容。 经典条件反射特征: 获得: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呈现,可以获得条件反应和加强条件反应。如将声音刺激与喂食结合呈现给狗,狗便会获得对声音的唾液分泌反应。 消退:对条件刺激反应不再重复呈现无条件刺激,即不予强化,反复多次后,已习惯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如学会对铃声产生唾液分泌的狗,在一段时间听到铃声而不喂食之后,可能对铃声不再产生唾液分泌反应。 恢复:消退了的条件反应,即使不再给予强化训练,也可能重新被激发,再次出现,这被称为自然恢复作用。

教育心理学思维导图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概述 基本内涵 发展阶段 研究方法与原则(5原则7方法)教官理发系 概念 学科性质 研究内容 作用 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 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初创时期(1920以前) 发展时期(1920~1960) 成熟时期(1960~1980) 完善时期(1980以后)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二章 心理发展概述 认知发展与教育 中小学生人格、社会 化发展与教育 学生的个别差异个体的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中小学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定向性与顺序性 不平衡性 差异性 连续性与阶段性 童年期 少年期 青年初期 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 注意个体差异 学习准备状态 抓住关键期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人格概述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教育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概念 特征 结构 生物遗传、社会(家庭、学校教 育、同辈群体)、个人主观因素 认知 差异 认知能力的差异 认知方式的差异 表现早晚差异 发展水平差异 智力类型差异 群体差异 场独立型-场依存型 冲动型-沉思型 具体型-抽象型 辐合型-发散型

第三章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 学习概述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派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的 内涵 学生学习 的分类 巴经典 桑试误 斯操作 班社会 苛勒-格式塔学派:完形-顿悟学习理论(可恶)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发布) 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哦) 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假信息)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知识观 学习观 教学观 学生观 教师观 概念 分类 加涅 奥苏贝尔 其他 学习水平分类(8) 学习结果分类(5) 学习要遵循的原则:准备律、联系律、效果律 强化VS 惩罚 程序教学(小贩定错饭) 普雷马克效应(祖母效应) 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结构! 有意义学习的条 件! 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

高等教育心理学概念简答讲解

第一章绪论(2-4讲) 1 2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高校教师的教学心理规律。 4P6-7 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2.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 3.“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4.大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5.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6.大学生的心理卫生与教育 7.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智力开发及测量 8.现代教育技术与个别化教学 9.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 10.有关教育心理学的其他问题 5P12-13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6 1.观察法 2.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3.问卷调查法 4.个案分析法 5.经验总结法 8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它的理论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它通过分析梦境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压力得以缓解,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精神分析学派非常重视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当研究无意识现象,是我们掌握心理学的重要方面。) 10P6 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心理学的应用课程,是一门介于社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科学。 2.它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融入了大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健康学等方面的内容,并密切结合高校教学与教育实际而成。是一门自然性社会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3.高等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新的不成熟的应用学科,只有十多年的历史,亟待充实、完善和提高。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特征:P5 1.研究大学生的学习活动特点 2.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的特点 3.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 4.为实现高等教育的职能服务 11、俄国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影响。” “具有教学效果的不是教学的意图,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布贝尔)即中国古语所说“亲其师,信其 道。” 论述:这两段话对高校教师有非常大的激励作用。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要做好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工作,或者学生的教育工作,就需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领域”; 2.要认真分析这些精神领域中的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的基本规律; 3.用我们教师群体的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影响他们,促进学生成长; 4.第二句话:师生间的亲密接触和良好沟通非常重要; 5.只有情感上的相互接纳,才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章高校学生的身心与认知发展 (5-6讲) 1P17 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

xx年社会心理学-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是什么? 答: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而所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要求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的和外显的反应。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 答:一、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1、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 2、研究人的社会动机。 3、研究人的社会认知。 4、研究社会态度改变。 二、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 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等方面。 三、群体心理: 大群体与小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心理与行为。 四、应用社会心理学: 环境、健康、法律、宣传、教育等具体实践领域中的社会心理现象。 3、社会心理学有哪些具体研究方法? 答: 一、观察法: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从而探究变量间关系的方法。 1、自然观察法:即一般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下对人或动物行为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 2、控制观察法: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对人或动物行为进行观察的方法。 3、参与观察法:观察者参与被观察者的活 动,同时观察参与者行为的方法。包括公开 参与观察法和隐蔽参与观察法。 4、非参与观察法:观察者以旁观的方式观 察被研究者行为的方法。通常可借助于单向 玻璃或录音、摄像等进行。 二、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通过系统地操 纵某些变量以研究其他变量的方法。 1、实验室实验法: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 借助于专门的仪器设备所进行的实验。 2、自然实验法:由环境因素自然操纵自 变量,而非由实验者操纵的。形式上与 观察法相同,效果上与实验法相同。如 对自发事件引起的社会行为的研究。 3、现场实验:是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 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 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三、调查法:又称询问法,是通过谈话、问 卷等形式,根据被调查者的直接表达获得被 研究者信息的方法。 1、访谈法:通过问答进行调查的方法。包 括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2、问卷法:通过被调查者在问卷上答题的 形式进行调查的方法。发放问卷的方式包括 直接发放、邮寄或通过互联网等;答题方式 包括是非法、选择法、简答法等。 四、档案研究法:通过分析文献资料和人的 活动产品研究社会心理的方法。是一种特殊 的调查法。 五、其他研究方法: 1、测验法:即测量法,使用特定的量表或 其他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量化研究 的方法。 2、个案法:收集有关个别被试的信息进行 心理研究的方法。属于档案研究法。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1、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一、哲学阶段: 1、人性与幸福: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社会决定论;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决定论。 2、绝对精神:黑格尔 1807《精神现象学》。 3、《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1859, 努力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自我心理学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自我心理学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自我心理学”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自我心理学 新精神分析分支学派。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新发展。 代表人物有A.弗洛伊德、哈特曼、费顿、埃里克森。 继承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划分,但认为自我是一种独立的力量,不是本我和超我压迫的产物。 强调人格结构中自我的功能,而不强调本我的作用。 将自我和自我的功能作为精神分析研究的主要对象,认为自我自主地发挥作用,而不受潜意识冲动或性本能的影响。 这一派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将注意从本我和本能转向自我发动的过程,认为自我能够使人适应外界或对外界作出调整。 因此无须对本我的潜意识内容作长期分析,便可以完成深层心理的重要工作,达到治疗的目的。 他们已提出一些短程疗法,如危机干预法。 1939年,哈特曼《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该学派的建立。

此后数十年间,有了新的发展。 其主要观点:(1)自我是个体的一种内部控制机构,能发展、组织个体的生活,保证个体生理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整合与和谐,综合进化过程中的两种力量——个体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引导心理性欲朝合理的方向发展,具有自主性,决定个体的命运。 (2)自我有许多正面的特性,如信任、希望,独立性、意志,自主性、决心,勤奋、胜任,同一性、忠诚,亲密、爱,创造、关心,统整、智慧等。 凡具有这些特性的自我都是健康的自我,能成功地解决人生发展中每一阶段产生的问题。 (3)自我同一性包含四个不同的方面:即个体性(individuality),指个体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感,不同的个体以不同的、独立的实体存在;整体性(wholeness)和整合性(synthesis),指潜在地追求一种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感,感受到一个人生命的连贯性,并朝有意义的方向前进;社会团结性(socialsolidarity),指具有团体理想和价值的一种内在团结感,感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若没有自我同一性感,就会导致角色混乱,即同一性危机。 (4)对“我”(I)、“自己”(self)和“自我”(ego)作出区 分:“我”是我感到的我的一切经验的觉知中心;“自己”是“我”的对象,是前意识的,可被体验或觉知为包括身体、人格和扮演的角色等各种“自己”,也可以是这些经验的复合物,如我认为我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自我”是把个人的各

这才是心理学(解读版)

1.导读 纵观今日图书市场,绝大多数的心理学著作要么是故事书,粗浅得要命;要么是让人不知所云的长篇大论,艰深无比。不过很幸运的是,现在我为大家介绍的这本书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心理学教科书。在书中,作者经常会用一些常识性的、朴素的与直观的分析和思考与另一些科学的、严谨的、心理学的分析和思考相对比,从而帮助读者理解心理学家的分析逻辑和研究思路。 不过,看下面的内容之前,首先要知道以下9点: 1.心理学的进步是通过研究“可解的实证问题”而取得的。这种进步是不均衡的,因为心理学由许多不同的子领域构成,某些领域的问题要比其他领域具有更高的难度。 2.心理学家提出可作伪的理论来解释他们的研究发现。 3.理论中的概念都具有操作性定义,这些定义将随着证据的积累而逐渐演变。 4.这些理论是通过系统实证的方法来检验的,用这种方法收集来的数据是公开的,也就是说,它允许其他科学家重复这些实验并提出批评。 5.心理学家的数据和理论,只有在那些经过同行评审的科学刊物上发表之后,才算是进入了科学领域。

6.实证主义之所以具有系统性,是因为它遵循控制和操纵的逻辑,此二者也是真实验的特性。 7.心理学家采用许多不同的方法来获得他们的结论,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各有不同。 8.最终被揭示的行为规律,通常情况下都是一种概率关系。 9.大多数时候,知识只能通过对众多实验数据的慢慢积累得到。虽然这些实验都有各自的缺陷,但是他们总能聚合成为一个共识性的结论。 以上这九个问题,便构成了这本书的全部内容。 2.不招人待见的心理学 天生不招人待见的人极少,但天生不招人待见的学科却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下面让我们先来看一段对话: 甲:你学的什么专业? 乙:我学的心理学专业。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 15、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16、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上课讲义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互动过程,社会心理,社会行为 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科学代表性的观点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性质 (一)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 (二)无关变量不易控制 (三)期待效应 (四)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三、社会心理学常用研究方法(一)观察法 (二)档案法 (三)调查法 (四)现场研究与现场实验(五) 实验室实验 观察法(obervational method)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通过一定组织方式进行直接而系统的观察, 由此收集人类社会行为的资料,进而分析和判断变量关系的方法。观察法常常伴随着细致而准确的测量,如运用录音、录像、摄像头监控等方法。 优点:了解有深度、细腻,能及时发现变化外显行为的观察,能避免被试不善表达而造成的 误差 长时间生活在被试中,能克服被试人为的紧张情绪 缺点:要等待现象自发出现,不能主动引起,花费时间精力 不易全面把握各种因素 档案法为档案分析法的简称。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搜集各种现存的发表和虽未发表但是通 过系统方法记载(如论文、地方志)的知识载体,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 方法,借以揭示特定社会行为及心理现象与某些社会条件之间的依存关系。 优点:不引人注目、觉察,排除了特殊反应。研究一段时间内的一种社会心理趋势、特点。 缺点:不易得到档案,也易受档案编著者等因素的限制。量大、耗时。有赖于分析者的样 方法及概括与分析能力不能排除社会现象的多因性,不够准确客观。 调查法是运用各种数据或事实搜集方法,对所关心的现象进行研究的一类方法的总称。常有问卷法、量表法和访谈法等。 优点:能获得第一手生动的材料手续简练,可在不同时间对同质被试重复使用 可获得数据与某些假设的验证 缺点:必须有被调查者的配合被试必须有自我意识、口头或(和)书面表达能力 在必须选择典型代表做被试时,往往会受条件限制 现场研究是研究者亲临被研究情境——现场,对被试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的方法。 优点:在自然情境中对人们进行研究,资料直接来源于实际生活和真实的人,因而真实可靠;

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心理学概念:需要、动机与行为 一、需要、动机与行为 需要和动机是有区别的。需要是人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动机是推动人们活动的直接原因。人类的各种行为都是在动机的作用下,向着某一目标进行的。而人的动机又是由于某种欲求或需要引起的。 但不是所有的需要都能转化为动机,需要转化为动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需要必须有一定的强度。就是说,某种需要必须成为个体的强烈愿望,迫切要求得到满足。如果需要不迫切,则不足以促使人去行动以满足这个需要。 第二,需要转化为动机还要有适当的客观条件,即诱因的刺激,它既包括物质的刺激也包括社会性的刺激。有了客观的诱因才能促使人去追求它、得到它,以满足某种需要;相反,就无法转化为动机。例如,人处荒岛,很想与人交往,但荒岛缺乏交往的对象(诱因),这种需要就无法转化为动机。 可见,人的行为动力是由主观需要和客观事物共同制约决定的。按心理学所揭示的规律,欲求或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当人们产生某种需要时,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安与紧张的情绪,成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即动机,它驱使人选择目标,并进行实现目标的活动,以满足需要。需要满足后,人的心理紧张消除,然后又有新的需要产生,再引起新的行为,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二、动机的功能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如下三种功能。 (一)激活的功能 动机能激发一个人产生某种行为,对行为起着始动作用。例如,一个学生想要掌握电脑的操作技术,他就会在这个动机驱动下,产生相应的行为。 (二)指向的功能 动机不仅能唤起行为,而且能使行为具有稳固和完整的内容,使人趋向一定的志向。动机是引导行为的指示器,使个体行为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例如,一个学生确立了为从事未来的实践活动的学习动机,在其头脑中所具有的这种表象可以使之力求注意他所学的东西,为完成他所确立的志向而不懈努力。 (三)维持和调整的功能 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维持一定的时间,对行为起着续动作用。当活动指向于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相应的动机便获得强化,因而某种活动就会持续下去;相反,当活动背离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就会降低活动的积极性或使活动完全停止下来。需强调的是,将活动的结果与个体原定的目标进行对照,是实现动机的维

教育心理学重要概念

教育心理学重要概念 1.哲学心理学: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以前,哲学家、教育家运用思辨的方法对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研究所得到的认识的总和。 2.科学心理学:与哲学心理学相对,以实证研究为特征的心理学。 3.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特指桑代克于1903年写成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一般认为,该书是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形成的标志。中译本由陆志韦译,商务印书馆1926年出版,书名改为《教育心理学概论》。 4.潘菽《教育心理学》: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国大陆学者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主编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潘菽,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出版。该书反映了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初期的教育心理学发展水平。 5.实证研究:采用观察或实验在实际资料中求取结果,以验证假设并建立理论体系的研究。 6.准实验研究:与真实验研究相对。在实验研究中,凡不能严格遵守实验原则来选择被试和控制条件的实验被称为准实验。课堂教学实验一般为这类实验。 7.个案研究:定性研究方法之一。也称案例研究。通过详细收集、分析典型的个案资料以发现其中暗含的教育心理学原理的研究。 思辨研究:与实验研究相对。采用逻辑思考与理论推理所进行的理论研究。

8.教学设计研究:针对教学中的问题,通过教学设计和形成性评价,获得教学新产品以满足教学需要的研究。 9.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10.表现:指学生外在的、可以观察的行为,如测验的得分、行为举止等。加涅认为,内部的变化必须通过外在的表现变化反映出来,表现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是衡量学习是否发生的重要指标。 11.学习: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2.期待经验的突触:突触是两个神经元之间的极小空隙。它只允许神经冲动由轴突末端传到另一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以两种方式生成:一是在生命早期,由基因决定的突触超量生成,但在后天环境作用下,选择性地消失。这样生成的突触被称为期待神经的突触。二是在后天环境作用下新的突触增生,这样增生的突触被称为依赖经验的突触。后者增生不受年龄限制,可以延续终生。 13.依赖经验的突触:详见“期待经验的突触”。 14.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人类认知活动,如注意、知觉、记忆、言语、推理等的大脑机制的新兴学科 15.陈述性记忆:个人能够有意识回忆(或提取)的知识的记忆。 16.程序性记忆:不能有意识提取但能指导个人做事的过程和操作步骤的记忆。 17.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加涅将人类学习的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