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行勤俭节约调查报告

“厉行勤俭节约,同心共筑中国梦”项目报告

一、课题确定的背景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中,水、电、气、粮食、纸张等浪费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大操大办整酒之风盛行。作为学校教育,首先是德育为先,教会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然而现实情况也不容乐观,食堂成桶的剩菜剩饭,水龙头被漠视的“长流水”,放学后忘记关掉的“长明灯”……生活好了,还节约干什么?长此以往,试想,我们这个国家会怎么样呢?事不关己,自私自利,是大多数教师和家长的共识,倡导节约,反对浪费已经刻不容缓。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主席也作了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重要批示。我校从学生的一生成长出发,结合实际开展了《厉行节约,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更好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带动周边社区一起行动,为早时实现中国梦面努力奋斗。

二、活动主题的确立

早晨坐公交车,一位乘客满腹牢骚,今天中午又得吃两个“酒”了,每月都有好几个,真的应付不完呀!

中午是我巡班,巡视各班中午午餐情况。来到五年级教室,教室后边的垃圾盒里竟然盛了满满一筐学生倒的饭菜,这使我大为吃惊,难道是学校食堂的饭不好吃吗?到食堂尝了尝,味道还不错呀!是怎么回事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到各班的垃圾盒筐检查,都盛着

不少的饭菜。一打听,才清楚,原来是许多同学随意打饭菜,吃不

完就倒掉。联想到早上的遭遇及近期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关于厉

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讲话,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不是就能确定了吗?同学们生长在农村,见识少,整天忙于学习,课题真难寻呀,“厉行勤俭节约”不是很好吗?学生又熟悉又有条件又有时间去实践,于是,“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综合实践课题应运而生。

三、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清楚玉米及水稻从播到收的过程,不致于成了大学生却成了“农盲”。

2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资源是有限的,养成勤俭节约

的好习惯。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发展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等良好个性品质。

4、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活动形式

1、组织形式

(1)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班级活动相结合。

(2)集中活动采访老师,走进社区,宣传倡议。

2、实践形式

(1)调查和访问;设计、研究和劳动体验。

(2)小组合作和交流;规划、表达和反思。

五、活动安排

本次活动计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制定活动计划,活动启动,活动宣传(办讲座、贴标语,办黑板报)。全体兴趣小组分成三个组,第一组查阅资料。第二问卷调查。首先设计问卷,采访的问题,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第三组,宣传倡议。

第二阶段:深入实践进行调查、访问,对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总结、汇报、交流。

第三阶段:体验劳动(种植玉米捏肥球、插秧)

第四阶段:倡议汇报总结,形成成果。

六、活动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制定活动计划,活动启动课题确定后,我专门用了一堂实践课让同学展开讨论,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呢?通过大家的建议,确定了本次活动的实施内容(见方案),经过激烈的讨论,并把科技组分为三大组,第一大组由甘运权担任组长,查阅资料,采访的形式对周边居工及村社领导进行采访,对村民及周边村社水电气及大摆宴席的情况进行了解。第二大组组长由秦川担任组长,体验劳动,问卷调查。第三组由谭银银担任组长,负责宣传倡议,张贴标语,汇报总结。

第二阶段:调查研究

1、问卷调查同学们生活中浪费水、电、粮食等的情况

制定完计划后,学生们调查的积极性非常高,第二组同学对全校中高年级1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见附件一和附件二)。但活动中,出现了同学们活动前没想到的问题。当他们把下发的问卷收上来的时候,发现许多学生或家长就没填或没有如实填写,所以这次调查失败了,两组学生都很沮丧,刚开始就碰钉子了。于是我建议他们去找各班的班主任帮忙,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让他们协助调查。再次行动。学生们终于有了收获,同学们对所有的问卷都进行了作答,效果很好,大多数同学对这次活动都持支持的态度,对铺张浪费是反感的,觉得节约是值得提倡的。……

同学们都有了很深的感受,都感受到了劳动的辛苦,应该从每个细节去做到节约。

3、汇报交流

学生们经过调查、采访后,积累了大量数据、文字、为了使学生们互惠。我用了一节课时间让参加活动的所有学生互想汇报、交流、讨论,全班同学坐在一起,先个人汇报,再组长汇报,交流各人,各组的感受。大家都说农民种地真辛苦,要爱惜粮食,忽然有一位同学说:“我们都是农民的孩子,却很少帮父母,大家都看父母、爷爷奶奶很辛苦,何不尽自己的力帮帮家人!”新的实践内容又产生了,于是引导学生明确光调查研究是不够的,确实应该亲自体验一下种地的辛苦。在我的指导建议下,同学们把课题延伸为《体验劳动》,从小热爱劳动,从小学做农民。

第三阶段体验劳动

1、组织讨论

怎样帮父母种地,技术性的不会,太重的活没力气,父母也不让做,经过讨论,同学们选择了简单的。如:除除草,浇浇水,撒撒肥……

2、参加劳动

3、交流参加劳动体会

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原认为很简单,不花多少力气的活,竟然那么辛苦!

秦川:“我就除一会儿草,手上就起了好几个泡,第二天胳膊都疼!”

陈璋:“我认为给菜浇上水很简单,可是爸爸说我浇水功夫差得很,经过多次训练,爸爸才说总算过关!”

谭豪杰:“我只捏了一会肥球,腰酸背痛,腰都直不起来了!”

王粤:“大家不要叫苦,劳动最光荣,不要因为这次劳动害怕了,我们要不怕苦,不怕困难,一定会是先苦后甜的!”

我总结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这阶段参加劳动的目的就是体会劳动的辛苦,磨练我们的意志,养成一种知难而进的个性,希望大家坚持做力所能的事,尽最大努力,帮父母劳动!”

第四阶段调查铺张浪费、宣传倡议汇报总结

暑假里,我还专门安排了第三小组的同学调查两月来大摆宴席整酒的情况,同学们调查的情况很有说服力。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主要有这些成果:整酒造成了巨大的浪费,造成了相互攀比,为了把送出去的礼金收回来,有的纯脆是为了敛财。(见附件二)

有了前期的调查体验,学生们的情绪高涨,他们认为只有让大家一起行动起来,这次活动才会更有意义。于是一二小组的同学们团结第三小组组织时行了,查阅制订倡议书,收集有关节约的标语,并在场镇进行散发宣传单,校内外张贴标语,并在全校进行了倡议书的宣读,号召全校师生及周边村社的居民行动起来,厉行勤俭节约,把我们的家建设得更美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

七、活动成果

通过本次活动,我觉得我们科技活动小组的同学都长大了,懂事了,懂得关心、体贴父母了,懂得节约水,节约电了,平时看到水龙头没有关都能主动关上,教室的电灯没有关,也主动关掉,就连零花钱都少问父母要,即使要了也不一定买零食,而是卖文具或积攒起来。有的同学还把作业本的背面也利用起来打草稿。有的同学还把丢的矿泉水瓶利用起来做成花瓶,变废为宝,物尽其用。

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同学们打算怎样做?同学们又有了许多新的想法。有的说:“只要我在家一天,就力所能及地帮助父母做事。”有的说:“我们要向其他人更多的宣传节约的作用,早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有的说:“现在的整酒风气造成了相互攀比,

恶性循环,我们还要向家长及村民多宣传,不能坏了风气。(倡议书见附件三)。

八、活动评价

1、家长评价

开展了这次实践活动,家长也都很配合,家长都说孩子不那么任性了,尊敬父母、长辈、经常帮父母做事,体会到了父母劳动的艰辛,这对他们以后走上社会是有帮助的,大家都觉得这个活动开展得非常好。有的家长还提出建议:以后再举行这样的活动,应该取得更多家长的支持,让更多的家长参与进来,让家长和孩子更好地沟通,同时,也应该让这样的活动在全校全面展开。让低年级孩子也接受这方面的教育,体谅父母劳动的艰辛,从小养成勤俭节约,不大手大脚花钱的好习惯。

2、学生的评价

同学们都说自己在这近一年的学习活动当中收获了很多,真正酸甜苦辣咸促进了自己的成长,苦乐笑泪让自己活得充实,有了这一年的活动,同学们觉得生活真有趣,真精彩,不像以前老是语文、数学,部分厌学的学生竟在这近一年的活动当中成绩持续提高,看来,学习与实践相辅相成,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其乐无穷!

3、教师评价

本次活动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实践体验,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自由、艰苦、快乐的体验中,激发他们

创造积极性,增长创新才能、从学生的实践中,我深深感到,学生

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培养。

平时的口语交际教学很不理想,通过这次活动,我发现学生变

得自信,变得大方,交际水平大大提高,学生在这次活动中动口动脑,动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是平时一些学习成绩差,但又聪明好动的学生,在这次活动中更是表现出色,动手实践

能力相当强,调查、采访、劳动不甘落后,他们很自信,成绩也持

续提高,因为他们都说自己一定会行。

评析

1、学生能够进行合理的分工研究,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利用多种形式进行调查研究。如:从学生和家长入手,利用问卷调查、采访等形式进行调查,以后进行组内交流总结,再进行小组汇

报交流。调查活动中,人人参与,人人有任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得以培养。

2、家长、学生、老师都参与这次活动,且以学生为主体,让家长、老师真切地感受到综合实践活动带给学生的变化,使学生的实

践与学习不再是学生和老师的事,家长都全面参与了进来,连低年

级学生家长都“嫉妒”得很。

3、综合实践活动不光是对学生活动研究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更是对他们今后踏入社会生存,学会生活和学会做人的尝试与实践,

这也是我们教育最终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