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

第一部分 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
第一部分 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

第一部分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

第一章图底理论与联系理论

一、图底理论

在介绍图底理论前有必要对格式塔心理学加以介绍,实际上,图底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在城市设计理论的一种应用。

(一)格式塔心理学与图底理论

1、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格式塔心理学派创立于1912年,不同于其他心理学派,它强调经验与行为的整体组织,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学派的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刺激一反应”公式。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知觉到的东西要大于眼睛见到的东西,大脑皮层对外界刺激进行了积极的组织,任何一种经验的现象,每一成分都牵连着其他成分,每一成分之所以有其特性,是因为它与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虽然,任何一个格式塔都是由各种要素或成分组成,但它绝不是构成它的所有成分的简单叠加,一个格式塔是一个完全独立于这些成分的全新的整体。它既不能分解为简单的元素,它的特性又不包含于元素之内。

格式塔心理学派生出了若干组织原则,这些良好的组织原则包括:图底关系、简洁律、组合规则和恒常性。

(1)图底关系

图底关系即图形与背景的关系,是最重要的格式塔组织原则之一。格式塔心理学家通过大量实验发现了图形与背景构成关系的一些规律。埃维加·鲁宾

(E.Rubin)发现,一个视知觉通常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图形和背景,图形通常成为注意的中心,看起来被一个轮廓包围着,具有物体的特性,并被看成一个整体,视野的其余部分则为背景,它缺乏细部,往往处于注意的边缘,背景不表现为一个物体。

在知觉场中,图形倾向于轮廓更加分明、更加完整和更好的定位,具有积极、扩展、企图控制和统治整体的强烈倾向,而背景则因缺少组织和结构而显得不那么确定,表现消极、被动,处于从属和被支配地位的态势。

人们在感知客观世界时,“知觉野”是一个不停地变化的概念,大可以是“经

历一个城市”,小可以是“观看一幅照片”,在不同的“知觉野”中都存在着“图形一背景”的主次关系,如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图形一背景”关系则处于一个相互

转化的过程之中。

(2)简洁律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每一个心理活动领域都趋向于一种最简单、最平衡和最规则的组织状态,形成结构稳固的好图形,这一特征被M。威特海姆(M.Wertheimer)称为“简洁律”。

格式塔的视觉组织原则成为元素组合的基础。其基本要求是,视觉组合的心理组织应该在环境条件的允许下,形成“好”的图形。

从信息论的角度理解简洁律,好图形的诞生是知觉过程中按照规律性、对称性、单一性的特征将其组织成简洁明了的结构,解除了人们因混乱引起的定向丧失,使内在的紧张得到消除。简洁并不是简单或缺少信息,简洁是用尽可能少的结构特征、以明确的方式、把复杂的材料组织成有秩序的整体。

(3)相似组合

相似性组合原则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图6):

(A)位置相似:位置相邻或接近有利于组织起来。

(B)形状相似:以形状特征实行分野,促进组合。

(C)大小相似:大小尺度的相似成为组合的标准。

(D)方向相似:方向的一致性促进了组合的实现。

(E)运动速度相似:运动速度成为评价因素的尺度。

(F)色彩相似:相似的色彩有利于组织的一致性。

(G)闭合:闭合趋向于稳定、完整。

(H)连续:连续容易组成整体。

(4)恒常性

人们在感知客观世界时,观察者与视觉对象之间存在着方位、角度、距离的变化,但是,无论怎样变化,人们总能感知并理解物体所固有的状态,即物体具有恒常性。

2、格式塔与建筑设计分析

一般形式设计的基本元素,可以分成点、线、面、体,后者依前者的组合而成。这种元素的分解也适用于建筑形式的分析。本世纪20年代,勒·柯布西埃,通过对西方古典建筑的调查研究,将建筑的基本元素提炼成各种几何形体。50年以后,后现代建筑师迈克尔·格雷夫斯于1981年完成了有关建筑形式基本元素的分解。

(1)组合原则

秩序和无秩序

阿恩海姆于1977年提出了达到有秩序环境的三个原则。

第一,对称和整齐之类是高度秩序化的主题,但只能用在合适的地方,不同的功能不能用对称、整齐等形式。

第二,任何事物都具有本身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但同时又属于更大范围的一部分。

第三,事物的缺陷、障碍等同样是秩序的修饰性因素,从动态的关系来看,事物总是在运动、生长、成熟过程之中。所以,秩序并不等于机械、稳定、静态的平衡。在建筑中,可以通过表现紧张、冲突、变形等手段使形式产生某种张力,得出生动的形象。

知觉秩序与比例模式

比例的概念是与建筑中的节奏、秩序相联系的。图显示出几种有代表性的比例模式。格式塔心理学关心的问题是各种。“好”的比例产生的源泉,以及与心理知觉过程的关系。

格式塔心理学家A.廷(AnneTyns)推论,在人的头脑中存在有几个共时性的过程。比例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当这种比例出现时,人脑中会自动产生一种共鸣和协调的感觉。

(2)格式塔的表现理论的运用

许多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点、线、面、体等几何性元素,在人的知觉中有一定的表现的品质,即纯粹的抽象关系中会形成有意义的形式,其基本假设是:这种形式感不是逻辑推理的产物,而是人的心理结构与环境模式的一种呼应。因此,有关建筑物的一系列特质如轻松、沉重、明朗等,并不是产生于过去的联想或经验,而是关于人体生物组织的结果,即格式塔的“同形”概念。

用格式塔心理学分析建筑形式表现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阿恩海姆,他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两度的平面关系中,直到1977年发表的《建筑形式的动态》一书,才使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对建筑环境的研究。阿恩海姆认为,可以通过形状的几何特性、尺寸、面积和位置来表达建筑的性质。这是因为存在着一系列决定着艺术表现和意义的心理力场,诸如:扩张、收缩、推、拉、上升、下降、前进、后退等。有意识地运用上述形式的表现力,有助于通过建筑设计来表达和传递美学信息。

格式塔表现说中,力场和重力线是影响形式的主要因素。在几何空间中,三度向量都同等重要,由于重力的作用,在心理上使得垂直方向明显的突出而成为标准向量,水平面

而作为垂直轴的基础。围绕垂直轴可以形成对称的组合。除此以外的任何其他组合都可以分为平衡的或不平衡的,或明显动态的。比如垂直线与水平面相交是一

种稳定的平衡,因为这正好代表了人直立于地面的情况。而当一条斜线出现时,则因为重力的作用而产生不稳定感。

(二)城市设计中的图底理论

如果我们把建筑物作为实体覆盖到开敞的城市空间中加以研究,可以发现,任何城市的形体环境都具有类似格式塔心理学中“图形与背景”(Figure and Ground)的关系,建筑物是图形,空间则是背景。由此人手我们便可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简称“图底分析”。这一分析途径始于18世纪诺利地图(Nolli Map,1748),也叫实-空分析(Mass-void Approach)。它虽然貌似古典,但却仍然是当代城市设计方法研究中的“热门话题”。

这一分析途径在诺利1748年的罗乌实空地图中曾得到极好表达。“诺利地图”把墙、柱和其它实体涂成黑色,而把外部空间留白。于是,当时罗马市容及建筑物与外部空间的关系便合盘托出,从图中我们看到,建筑物覆盖密度明显大于外部空间,因而公共开敞空间很易获得“完形”(Configuration),创造出一种“积极的空间”或“物化的空间”图底分析理论进一步指出,当城市主导空间形态由垂直方向而不是水平方向构成时,要想形成连贯整体的城市外部空间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城市用地中,设计建造的垂直方向扩展的实体要素,很易导致“大量不合格使用和娱乐用途的开敞空间”。如在许多现代住宅小区中,由于高层公寓的存在,建筑覆盖率很低,所以很难赋予空间以整体连贯性。与“诺利地图”不同,这种“空”给人的主要印象是作为主体存在的建筑。

为了弥补上述不足,重新获得外部空间的形式秩序,首先我们可以把空间和街区的周边很好地结合起来,人为地设计一些空间阴角、壁龛、回廊、死巷等外部空间的完形。

欲取得积极的外部空间,更方便的途径乃是吸取历史上城镇形态的精华,运用水平向的建筑群,并使建筑大于外部空间覆盖率,形成一种“合理的密集”。

“图底分析”是现代城市设计处理错综复杂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方法之一。国内外一系列规划设计竞赛中,许多获奖方案都对基地文脉进行了这种分析。

二、联系理论

1、关联耦合理论

联系理论又称“关联耦合理论”。关联耦合理论分析的客体是城市诸要素之间联系的“线”。这一分析途径旨在组织一种关联系统或一种网络,从而为有序的空间建立一个结构,但重点是循环流线的图式,而不是空间格局。它认为,运动系统和基础设施对驾驭外部空间格局具有先决作用(图)。范围图等,这样就为建设实施提供切实的帮助。

在城市空间设计中,耦合分析途径主要是通过基地的主导力线,为设计提供一种空间基准,把建筑物与空间联系在一起,这种空间基准可以是一块条形基地,一条运动的方向流,一条有组织的轴线,甚至一幢建筑物的边缘。一旦其所在空间环境需要发生变化和做出增减时,这些基准就会综合发生作用,表现出一个恒常的关联耦合系统。这种基准有点类似音乐中的五线谱,各种音符可以有无数种方式谱写,但五线谱是一种恒常的基线,它为作曲者提供了连续的参考线耦合分析理论在60年代十分普及,其代表人物是丹下键三,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为美国新社区所做的设计,就是一种基于循环流线体系的巨硕形态产物。东京湾规划和姆纳城规划亦然。纽约市曼哈顿城市设计中强调高层要素之间水平耦合的方案设想,则是这种分析理论的又一产物。广义地看,柯克于1964年所做的“插入式城市”也用此类设想,这些实验性案例均强调了城市社区新陈代谢的思想,但并没有指出有吸取传统城市空间精华的需要,而是把环境变成了一种运动体系,用机器美学和高技术来主宰对空间场所的寻求。

不过,耦合分析理论对于理解城市结构还是极为重要的。培根为美国费城更新改造所制订的“城市设计结构准则”就是一个运用比较成功的例子。它甚至还可成为城市局部和建筑群尺度上的流线分析工具。

第二章建筑行为学与场所理论

一、行为-场所理论

(一)场所与空间行为

“场所”的有关理论是目前西方建筑理论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所谓“场所”是指包含了物质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生活环境,是建筑环境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代表了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追求以人为中心的建筑主流。只有当物质的实体和空间表达了特定的文化、历史、人的活动,并使之充满活力时才能称之为场所。

场所理论可以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场所理论是以建筑及城市设计的专业人员为主体,借助于旁系学科,分析不同建筑场所中的历史,文化、人的活动等因素,探求新的城市与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狭义的场所论即“行为场所”的概念是以心理学及行为学家为主体,研究具体的微观的场所与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试图为广义的场所论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1.广义场所论的发展及流派

广义的场所论起源于50年代的“十次小组”,随后发展成各种理论和流派。

(1)场所结构理论

(2)亚力山大的模式语言

(3)支撑体的分析法

(4)建筑人类学的场所论

(5)形态与类型学的城市分析理论

2.狭义的场所论--行为场所

行为科学在环境设计中取得的重要进展之一,是巴克等人建立的行为场所

的概念。与传统实验心理学的方法不同,巴克等人用现场追踪观察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外显行为,并且将人的行为模式与物质场所联系起来作为整体研究,为进一步突破“环境决定论”作出了贡献。

(1)行为场所的概念

建筑环境的物质形态是由一组不同性质的界面构成,这组界面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复合的。通常由界面围合而成的空间是为了满足一定的活动,用环境设计的术语来定义,就是包含了行为流线的活动系统。行为场所是活动和环境的稳定结合,它包含下列因素:

①重复出现的活动--一组固定的行为模式;

②一个特定的环境设施;

③上述两者之间适当的联系。

一般地,相同的物质场所在不同的时间发生不同的行为,将成为数个行为场所。一个固定的行为模式可能包括许多同时发生的行为:

①明显的感情行为;

②解决实际问题的行为;

③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④物体的操作。

(2)行为场所的边界

场所的边界就是行为停止的地方,理想的边界是墙,阻止了相互通过的行为。隔声和视线也是场所边界的重要功能。在一些建筑空间中,常常需要进行各种分隔来限定和保障正常的活动进行。行为场所的划分,应该比行为本身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巴克用“行为场所调查”的方法来区别不同的行为场所,其目的是为了理解一组行为之间的内部相互作用和外部联系,从而采取恰当的手段来限定和划分场所的边界。

(3)活动系统与调查技术

环境中不同层次的行为场所相互联系,形成了满足各种活动的系统。活动系统反映了在各种限制条件下(通常包括收入、竞争性、文化等)人们的动机、价值观和习惯。建设设计的基础工作之一,就是要了解和分析现存的和潜在的各种活动。行为场所的重要内容就包括了如何准确、系统地获得有关活动的资料。

活动系统的调查技术一般有时间表法,调查法,以及起始研究等。这些调查技术的使用范围可以从单幢的建筑至城市规模。

时间表法主要用来记录一个人或团体在一定时间内(一天、二天等)以及特定的场合,所发生的周期性的活动,从而得出一组行为场所。

调查法是用简单的观察,来描述特定的时间内人们的所有活动。1951年巴克研究了一个男孩在一天内的全部行为,从而证实了在一些地方总是存在着持续不变的行为模式。

时间表法和调查法一般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人力,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采取一些相对简单的方法,比如起始的研究,得到运动模式的开始和结束情况。

(4)行为场所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不同结构、模式的环境满足不同人的行为,这取决于人的素质、竞争意识和参与某种行为的花费和收益。公共行为场所作为一个整体,比单独的行为环境具有更大的强制性。人们也常常调整环境使之更适应人的行为模式。当一种物质环境无法调整时,则会丢弃重新建造。

(5)场所的适宜性和灵活性

场所的适宜性取决于环境与行为结合的紧密程度,同时要考虑同样环境中行为模式的变化,由此就对建筑设计提出了灵活性和调节的问题。

霍尔于1966年提出三种基本的空间类型,即固定空间、半固定空间和非正式空间。固定空间是指由固定的构件围合而成的环境(如墙、门窗、走道、建筑群等)。半固定空间是一些可移动的物体围合而成的环境,可以通过不同的布置方法来适应变化着的行为模式。非正式空间是指人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一般发生在两人或两人以上,随着活动的持续而存在。这种划分空间的概念提醒建筑师在设计时应针对不同的行为模式来确定空间的类型,以及采取适当的建筑布局,在环境的适宜性和灵活性之间作出恰当的方案。

(6)活动系统中的个体差异

近二十年来,城市空间中对个体差异的研究主要关心如下几个方面有:

①不同社会阶层在特定场合中的差异;

②人生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差异;

③年轻人的问题,老年人间题,儿童玩耍场地;

④不同文化的差异;

⑤为残疾人的无障碍设计;

⑥个性差异的研究。

关于文化差异的研究,得到许多的关注。因为在所有差异研究中,文化所包含的范围最广泛,且影响也最大。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人们使用不同的行为场所,因为活动系统不同。

(二)认知地图和空间行为

运用认知地图的分析方法是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通过对城市居民的调查而建立起城市与建筑设计的参考框架,这种从调查中得来的理论重新运用于设计的实践当中。这是一种具有广泛全球性影响的理论,近30年来已经得到广泛实践。1960年,凯文·林奇出版了《城市意向》一书,标志着这一开创性的成果。此后,在欧美国家中,行为学家,专业设于人员对这一方法进行了理论上的修正与实践上的运用。

1.认知地图

认知地图是人们对实体环境的相对位置、方向等信息的询问、解释、储存、再现和再解释的过程。形成认知地图的原因可能来自于直接或间接的经验,也可能来自于想象和推测。通常,组成认知地图的元素包括对一个地方的现象和结构的印象、它的相对位置、用途和价值。

2.认知地图的本质和功能

城市、邻里、房屋及内部的认知地图并不是准确地反映了现象,而只是现实的模型。人们描述出的是扭曲了的认知地图,既反映出群体之间的相似性,也表现出个体的差异。

认知地图一般表现出四方面的功能:

(1)对所在地的识别;(2)对下步情况的预测;(3)好与坏的评价;(4)决定可能采取的行动。

林奇研究的核心是概括出城市意向的五种要素(图)即:

(1)路,是活动的渠道,观察者偶然地,习惯性,潜在地沿着道路移动。它可以是城市干道,也可以是建筑物内部的走廊。

(2)边缘,是两个面的界限,如河岸、路堑、开发区的边界、围墙等。

(3)区域,指城市中中等或较大的占地部分,是平面范围的,具有相同性质的肌理,常常伴随相同

的用途并具有明确的边界和范围。如城市中的居住区、商业中心等。

(4)结点,是密集性活动发生的地方,如道路交叉口、广场等。

(5)标志,是从外部观察的参考点,常常具有显著的视觉特征。正如格式培的图与背景的关系,这些标志从它们所处的背景当中突出地显示出来。

上述五种要素,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它们的结合形成了人们的心理印象。

3.有关认知地图的新进展

自凯文.林奇的开拓性工作之后,不断有人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充实这一领域的研究。1971年,舒尔茨提出认知地图中的三个要素,即:场所、道路和领域。舒尔茨运用格式塔视觉组织的原理和拓扑几何学来解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的因素所发生的作用和影响,并且从建筑历史的角度来探讨与引证。

D·阿波利亚斯(1969)曾提出关于建筑与城市识别性强弱的三个因素,即形式、显著性、意义形式。在可识别性中的作用这些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建筑的边缘和范围应明显地与周围建筑相区别;其二,形式本身具有明显区别于周围建筑的特点。显著性主要指建筑所处的位置,一般在干道边、广场边、高地等有显著视觉特征的地方。此外便是城市经常聚会的地方。意义的作用包括实用的和精神的,比如医院、商场、娱乐中心等公共建筑。阿氏认为历史性的意义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实际的情形却不是这样。日本建筑史学家村松贞次郎认为历史性的意义在城市活力和特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城市必须有时间上的深度。只有新建筑与不同时期的历史建筑同时存在,才能成为一个有深度而完美的城市,这就是时间上的多层性。

第二,城市中的主要建筑,包括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建筑,是城市居民记忆的根据。

第三,城市中具有个性的历史性建筑形成城市的景观和独特风格。由于它们的存在,使城市居民引以为荣。

(三)私密性、领域感和个人空间

私密性、个人空间和领域感是人类社会的普遍需求,直接影响到人的安全感和生活,但不同的民族和社会却表现出很大的差别。

1.私密性

私密性、领域性和个人空间是紧密相关的。L·魏托曼提出了一个相关模式(图)。他认为,个人空间和领域性是获得私密性的主要手段。私密性具有动态的特点,人们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因活动的不同而需要不同程度的私密性。私密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个人独处的状况,而是一种“控制交往、有所选择以及达到预期目的交往的能力。”具体他说,就是强调个体或群体在相互交往中,控制视觉、听觉和触觉的能力。

(1)私密性的种类

按照不同的目的,可以将私密性分成不同的种类,维斯玎指出,私密性具有四种基本作用:第一,使人具有个人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支配自己的环境;第二,在他人不在场的情况下,充分表达自己的感觉;第三,使人得以自我评价;第四,私密性具有隔绝外界干扰的作用,而同时仍能使人在需要的时候保持与他人的接触。

(2)私密性的级别

S·查马耶夫和亚历山大于1963年发表了《社区与私密性》一书、书中提到可以将私密性按不同程度分为六个级别:

A、都市一公共的:如属于公共的道路、广场、公园等;

B、都市一半公共的:指在政府或其他机构控制下公共使用的特别场所,如市政公共部门、学校、医院等;

C、团体一公共的:为公共服务的设施,财产属特定的团体或个人,如邮件递送站,公共救火器材或其他急救设施等。

D、团体一私有的:属于社区级共用的设施和场所,如社区公园、游戏场等。

E、家庭一公共的:家庭共同活动的地方,如起居室、卫生间等场所。

F、个人一私有的:个人居住的房间。

(3)私密性的个体差异

因不同文化、民族和个性,对私密性的要求有很大的不同。此外仅举住宅布局的例子。

图中列出了伊斯兰、英格兰、北美三种文化背景下住宅“门槛”的位置。伊斯兰住宅四周以高墙围合,门槛离开住屋很远,几乎与公共区域相邻;表现出伊斯兰传统中私密性很强的特点。英格兰住宅四周以低篱围合,门槛位置介于伊斯兰住宅与北美住宅。北美住宅则倾向于敞开的平面,门槛从公共区域后退,表现出外向的气质。

2.拥挤感

私密性太强导致与世隔绝的孤独感,而私密性不足则引起拥挤的感觉。拥挤感是一种存在的压力,因为它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性,破坏人的正常交往模式。拥挤感和人口高密度并不是相同的概念。人口密度用单位面积人口的数量来表达,而拥挤则不能单纯用数字来表达,它是一种对环境缺乏控制的感觉,受到了个体对控制外部干扰程度的知觉的影响。另一方面,拥挤感导致反常的行为,因为这种行为与“社会过载”相联系,而人口高密度并不一定导致这种反常的行为。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和不同的民族中,对拥挤感的解释和承受力大不相同。

3.个人空间

提供适当的个人空间是达到私密性要求的基本手段之一。R.索玛(R·Sommer)于1969年首先提出了个人空间的概念。他认为个体的周围存在着一个既不可见又不可分的空间范围,对这一范围的侵犯与干扰将会引起人的焦虑与不安。就象是围绕着身体的“气泡”,这个“气泡”随身体而移动,它不是人们的共享空间,而是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如(图)所示,一般地,身体前方所需的范围大于后方,侧面的范围相对最小。

4.个性化和个性化的空间

个性化指对某个地方作出标志或围合以表明该地方的所属关系。表示所属的过程和行为可以是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这种行为表达了对领域控制的愿望、审美的趣味和满足特定活动方式的要求。

空间个性化的程度由多种因素决定,诸如建筑的结构和材料,改造愿望的强烈程度以及社会制约等。在比较单一文化背景的区域,往往给所属的领域、街道等施加强烈的个性色彩(比如世界各地的唐人街)。现代建筑的住宅具有大量性、标准化的色彩,通常用户都尽可能地进行改造,来适应各自的需要,这些例子举不胜举。

空间的个性化有很多益处,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象征性,更重要的是,个性化标志着领域性。

5.领域性

早在本世纪初,心理学家们就开始研究动物的领域性行为,而把这种观念运用于人类本身的分析则是近20年的事。I·奥托曼(I·Altman)于1975年将人的领域性行为解释为获得私密的手段。一般说来,领域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对某个地方的所有权;(2)该地方个性化的标志;(3)拥有保持该地区不受侵犯的权利;(4)满足不同的需要,从生理需要到认知和审美的需要。

人的领域有四种功能,即:认别性、刺激性、安全感和参考的框架(指维持个人与他人或周围环境的关系)。

与私密性相应的,领域也可分为几个层次:即个人范围,家庭范围,社会及城市范围(J·Douglas )。

6.防卫空间

纽曼将领域性的原理应用于住宅区设计,进而提出了防卫空间的概念。他指出,防卫空间作为居住环境的一种模式,.是能对罪犯加以防卫的社会组织在物质上的表现形式,住宅区的规划设计的特点对抑制犯罪产生一定影响。防卫空间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明确的领域等级:从公共到半公共,半私密到私密的领域。这样,有

助于扩大居民占有空间的活动范围,增加居民对周围环境的责任和认同感,从而

加强居民对环境的控制。

(2)住宅区的平面布局及门窗设置应使居民能自然地监视户外的活动,尤

其是对人口和公共区域的监视。

(3)易受侵袭的住宅不宜用特殊的与众不同的材料和建筑形式。

(4)居住区应布置在城市中相对安全的区域。

纽曼不仅在理论上对防卫空间作了开创性探讨,且在实践中丰富了理论,为人们作出了榜样。可防卫空间的理论为住宅区的规划设计提出了新的课题,并且得到广泛的实际运用,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一)在建筑形体塑造中的运用

本世纪以来,西方的许多美学家长期致力于形式美学的研究,总结出一套理性分析抽象形式的规律和方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这种美学体系对现代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近年来,其他有关的知觉理论的发展丰富了格式塔理论,同时在某些方面也提出了挑战。

1.格式塔心理学的应用(略)

2.知觉处理论和生态论的应用

知觉处理论和生态论都不同程度地补充和修正了格式塔理论。这方面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建筑作为大系统的形成,进行复杂性和简单性的空间关系的研究;第二,建筑作为动态和三度空间形象的研究;第三,个体差异,即主体审美的研究。

(1)复杂性与简单性

(2)动态和连续性城市景观的研究

(3)形式知觉中的个性差异研究

(二)在优化设计中的运用

优化设计包括设计程序和相关的定量化方法的运用,定量化的设计方法具体地包括以下几种主要类型,第一,由建筑师,使用者等各方面人士填写分项较细的调查表,提出各自的使用要求,反映各种矛盾。这种表格可以是以文字叙述形式来填写,也可以用定量的数字来衡量。第二,行为轨迹的调查和记录,作为新建或已建项目的设计、修改依据,可以根据不同建筑性质采用不同的时间周期和观察方法。比如教堂建筑,就必须进行至少一周的调查,因为一周时间是教堂使用的最小周期。

六、基于行为-场所理论的城市设计方法

场所理论在处理城市空间与人的需要、文化、历史、社会和自然等外部条

件的联系方面,比物质--形体分析前进了一大步,其城市设计方法大致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

(一)场所结构设计理论

这是一种以现代社会生活和人为根本出发点,注重并寻求人与环境有机共存的深层结构的城市设计理论。在该设计理论上影响最为深远的首推“小组10”,它的核心主张就是场所结构分析。

场所结构理论认为,现代城市设计思想首先应强调一种以人为核心的人际结合和聚落生态学的必要性。设计必须以人的行动方式为基础,城市形态必须从生活本身结构发展而来。

从方法论意义上讲,场所结构分析理论的贡献主要有四方面。第一,明确了单凭“美”的并不能直接带来“善;的社会,向“美导致善”的传统概念提出了挑战;第二,强调城市设计的文化多元论;第三,主张城市设计是一个连续动态的渐进决定过程,而不是传统的、静态的激进改造过程,城市是生成的,而不是造成的;第四;强调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连续统,提倡设计者“为社会服务”,面对现实的职业使命感,在尊重人的精神沉淀和深层结构的相对稳定性的前提下,积极解决处理好城市环境中必然存在的时空梯度问题。

(二)城市活力分析理论

1961年,美国学者简·雅各布以调查实证为手段,以美国一些大城市为对

象进行剖析,发表了《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

在雅氏看来,城市最基本的特征是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总是沿着线进行的,城市中街道担负着特别重要的任务,是城市中最富有活力的“器官”,也是最主要的公共场所因此,现代城市更新改造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街道和街区“多样性”的活力,而设计必须要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

(1)街区中要有一个以上的功能,并考虑设施在不同时间、不同使用要求的共用。

(2)大部分街道要短,街道拐弯抹角的机会要多。

(3)街区中必须混有不同年代、不同条件的建筑,老房子应占相当比例。

(4)人流往返频繁,密度和拥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三)文化生态分析理论

人与环境以何种方式共存,人怎样塑造环境,物质环境如何影响人并影响到何种程度,这是现代城市设计学科的关注焦点之一。对此,城市分析的文化生态理论作出了探索尝试,其代表人物是拉波波特,他在1977年发表的《城市形态的人文方面》一书中,对此进行了讨论。

从这一分析理论的脉络上看,它是文化人类学和社会生态学的综合,在应用层次上,则又综合了信息论、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该理论认为,城市设计所能驾驭的(为人提供场所的)物质环境的变化,

与其它人文领域之间的变化(如社会、心理、宗教、习俗等)存在一种关联性(图)。

在人类群体中,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特点常常可由空间术语表达。如城市同质人群社区的分布形式就能充分反映各种亚文化群的存在。他通过对非洲、欧洲、伊斯兰、日本等亚文化群的城市聚落形态的比较分析后认为,城市形体环境的本质在于空间的组织方式,而不是表层的形状、材料等物质方面,而文化心理、礼仪、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四)社区空间分析理论

社区空间分析是一种建立在“图底分析”、“关联耦合分析”和“社区分析”综合基础上的城市设计方法,它在英国学者比尔·希列尔于1983年首次提出的“空间句法”(space syntax)理论中得到系统阐述。希列尔认为,“它将给城市

设计展开一个新天地,提出一个…自上而下?进行城市设计的理性方法,并以设计来影响社区生活,但最重要的是,空间句法乃是考虑城市设计最古老的问题的一种方法,这问题就是如何在旧城市中进行新的建设”。

空间句法的分析过程是,在城市和建筑两个层次上,用客观、精确的描述方法,实际调查研究环境,把社会可变因素与建筑形体严格联系起来。然后,

借助于电脑进行模拟实验,以此作为启发与评价设计的工具。

经过对一百多个城镇和城市设计方案的分析,希列尔证明,城市空间组织对活动和使用模式的影响主要涉及三个变量,即:空间的可理解性,使用的连续性,和可预见性。

第四章城市空间分析的方法

一、基地分析

这里的基地分析是广义的。系指对城市设计地段相关的各种外部条件的综合分析,亦是前述场所文脉分析理论的具体深化内容之一。不同专业的人对基地的观察视野是不同的,而其结果当然也是互异的,但城市设计有着自己的分析途径(图)。

基地和用途是一对孪生概念。对于城市设计来说有两重性,一方面,只有当基地所形成的限制条件被认识时,才能考虑其可能性;而另一方面,同时又只有在用途提出后,基地分析才可进行(图)。

基地分析理论和方法在林奇的《基地规划》(site planning)一书中得到系统论述。他提出的整套方法、技术和分析过程,涉及社会、文化、心理、自然、形体等广泛的文脉要素。

在实践中,国内外一些学者和设计机构也提出了不少有效的基地分析途径。

以加拿大霍大华议会区更新设计为例,该市的城市设计专家组对所开发基地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分析,内容包括:

(1)分析霍太华作为首都所具有的国家乃至国际性的文脉背景,分析首都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

(2)分析地区条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气候、景观等子项条件。

(3)分析作为城市设计合作的各有关部门的职责范围和建筑师的责任。

(4)在前三项分析基础上,综合考虑井决定议会区城市更新设计的各种可行性。

二、心智地图分析

这是从认知心理学领域中吸取的城市空间分析技术,具体过程则还借鉴社会学调查方法。是城市景观和场所意象的有效驾驭途径。其具体做法是:通过询问或书面方式对居民的城市心理感受和印象进行调查,由设计者分析,并翻译成图的形式。或者更直接地鼓励他们本人画出有关城市空间结构的草图。这种认知草图就是所谓的“心智地图”(Mental Map)。这样的地图可以识别出对于体验

者来说是重要的和明显的空间特征和联系,从而为城市设计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出发点。

这一空间分析技术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它建立在外行和孩子对环境体验基础上而不是设计者,因而具有相当的“原始性”和“直观性”,是一种“真实的”感受意象(图)。

从形式上看,“心智地图”可能比较粗糙,逻辑性较差,但经比较分析,甚至可让受试者们自己讨论,这样总能发现其中不少空间关系彼此认识是类似的。但是,仅靠“心智地图”进行城市设计是不够的。同时,设计者若能调查到文化水准较高的相关专业的人员,则可使最后的分析综合工作大大简化,若城市规模较大,则可将分析调查范围缩小到分区甚或街区(B1ock)级范围。

三、标志性节点心理印象分析

在“心智地图”分析基础上,我们可进一步调查分析居民对城市某些标志性节点,如塔、教堂、庙字等建筑物及其空间的主观感受。这些标志性节点在所在城市中一般都有相当的空间影响范围,并且在城镇景观、居民生活和交通组织方面具有一定的集聚功能。这一调查途径可视为“心智地图”技术的部分具体化,即由城市整体空间分析转移到局部空间分析。

这一分析途径特别适宜于城市中具有历史和文化整合意义的空间地段,调查分析结果将表明和揭示该地段与周围环境现存的视觉联系及其本身的场所

意义,同时也客观反映出该地段在涵义表达和空间质量等方面的优缺点,从而为城市更新改造提供了依据。

四、序列视景分析

其具体过程是:在待分析的城市空间中,有意识地利用一组运动的视点和些固定的视点,选择适当的路线(通常是人们集中的路线)对空间视觉特点和性质进行观察,同时在一张事先准备好的平面图上标上箭头,注明视点位置,并记录视景实况,分析的重点是空间艺术和构成方式,记录的常规手段是拍摄序列照片、勾画透视草图和作视线分析,今天还可利用电脑或模型--摄影结合的模拟手段取得更连续、直观和可记载比较的资料。

五、空间注记分析

这是现代城市设计空间分析中最有效的途径,它综合吸取了基地分析、序列视景、心理学、行为建筑学等环境分析技术的优点,适用于设计者加深对设计任务的理解,并有助于改善城市空间关系的观察效果。

所谓注记,乃指在体验城市空间时,把各种感受(包括人的活动、建筑细部等)使用记录的手段诉诸图面、照片和文字,因而这是一种关于空间诸特点的系统表达,这一技术在战后许多城镇设计和环境改造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具体运用中,常见的有三种。

(1)无控制的注记观察。这源自基地分析的非系统性分析技术,观察者可以在一指定的城市设计地段中随意漫步,不预定视点,不预定目标,甚至也不预定参项,一旦发现你认为重要的、有趣味的空间就迅速记录下来,如那些能诱导你、逗留你或阻碍你的空间,有特点的视景、标志和人群等。注记手段和形式亦可任意选择,但有时有许多无用的信息干扰观察者的情绪。

(2)有控制的注记观察。这通常是在给定地点、参项、目标、视点并加入了时间维度的条件下进行的。有条件的还应重复若干次,以获得“时间中的空间”

和周期使用效果,并增加可信度和有效性。例如,观察建筑物、植物、空间及其使用活动随时间而产生的变化(一天之间和季节之间的变化)。其中空间使用还需要周期的重复和抽样分析。

(3)介于两者之间的是部分控制的注记观察。如规定参数而不定点,不定时等。就表达形式而言,常用的有直观分析和语义表达两种,前者包括序列照片记述,图示记述和影片,但一般情况是,以前者为基础,加上语义表达作为补充。语义可精确表述空间的质量性要素、数量性要素及比较尺度(如空间的开敞封闭程度、居留性、大小尺度及不同空间的大小比较、质量比较等)。

六、空间分析辅助技术

在分析城市空间过程中,除了用符号体系简化工作外,还常用打分法和语义

辨析法等分析技术。

第二部分建筑群与外部空间规划设计手法

第五章、外部空间的景观规划

一、现代景观规划的内容

现代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视觉景观设计、生态环境设计和行为场所的设计。

视觉景观设计主要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实体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环境生态设计主要是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理环境。

行为场所设计主要是从人类的行为心理的需求出发,利用空间设计及其文化内容的引导,创造出能满足人们行为心理的规律、使人赏心悦目、积极上进的环境。

现代景观环境设计强调的立体化设计,“立体化”包含四层含义:(1)为了在有限的基地上,提供尽可能多的活动场地,如同多层造房占天不占地、变平地为起伏地、设置多层活动平台等立体化的景观环境;(2)为了提高绿化用地效率,在同一地块上,采用地被植物、灌木、乔木立体化的种植布局;(3)为了解决绿化和人们活动争地的矛盾,采用绿化与人们活动空间上立体交叉的布局。

二、当代景观设计的特点

1、强调精神内含

景观设计的第一个重要特点是特别强调精神内含。在这方面,与建筑和城市相比,景观更为突出。尽管建筑与城市也强调精神文化,但它们最基本的还是偏重于使用功能,偏重于技术,偏重于解决人类生存问题。景观则要上一个层次,它要解决人类精神享受的问题。

2、面向大众

当代景观设计的第二个特点是要面向大众,而古代的景观园林相对而言服务的人数较少,园林精品只为少数人所享受。面向群体,正是现代景观最大的特点,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规划设计上的变革,现代景观之所以有别于传统园林,也正是由此而生的。

3、遵循行为规律

当代景观设计的第三个特点是要遵循人类的户外行为规律。行为景观策划,是当代景观设计的一个崭新课题。可以说,一个景观规划设计的成败、水平的高

低,归根结底,就看它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人类户外环境活动的需要,是否符合人类的户外行为需求。

4、景观行为与交往距离

在20~25m见方的空间,人们感觉比较亲切,人们的交往是一种朋友。同志式的关系,大家可以比较自由的交流,这是因为一超出这个范围,人们便很难辨出对方的脸部表情和声音。这是创造景观空间感的尺度。

距离一旦超出110m,肉眼就认不出是谁,只能辨出大略的人形和大致的动作。这个尺寸就是我们所说的广场尺寸。即超过110m之后才能产生广阔的感觉。这是形成景观场所感的尺度。最后一个尺寸是390m左右,超过这一尺寸,就是1.5的眼睛也看不清东西了,如果要创造一种很深远、宏伟的感觉,就可以运用这一尺寸。这是形成景观领域感的尺度。

三、外部空间的景观构成

(一)自然景观因素

是指在城市中含有一些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们充分利用这些自然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地创建了不同特色的城市景观。

1、地形与地势因素

它既是城市发展的依托,又给予城市发展一定的制约,形成了不同的城市风貌。如:平原城市--上海,丘陵城市--重庆,盆地城市--吐鲁番,水乡城市--绍兴等等。

2、水岸因素

世界上许多城市都是紧贴水岸发展起来的,水源如同脐带一般,孕育着城市的成长。良好的城市水区可以调节城市的小气候,平衡城市中的人工环境,孕育野生动植物,提升城市游息区的品质,增加城市的田园气氛。

3、山岳因素

城市靠山。环山、含山不仅可以为市民提供休闲活动的场地,而且有特色的地形起伏,山峦造形还可以成为方向指认的标志。山岳的自然植被为城市增添了生气,增加了城市的绿地面积。山区的鸟瞰据点是俯视市容及远眺风景的地方,也常常就是风景区的焦点所在,应配合游息设施加强鸟瞰远眺的开发经营。

(二)人工景观要素

1、城市空间结构

它是城市实质景观的主体框架。不同的公共空间结构表现在城市形态上也有很大的区别,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城市的平面结构

它有集落结构。这是一种以水路、街道为骨骼的线型街廓结构,有面背之分,正面沿街整齐,背面呈不规则的进深,这是一种自然状态的结构,如上海市区的平面结构;另一种宇宙观结构是根据一定的意识。风水观念来设定的城市平面结构。城中官衙。庙宇、城门各有其位序及方向,最典型的是北京古城的平面结构,有几何线型结构,如方格棋盘式。圆环放射式,这在现代的一些城市中并不少见。

(2)城市的高度结构

它影响着城市空间的量感。天际线、空间比例以及空间的感觉品质。其形式有主从、排比、混合等多种。

(3)城市的空间结构

它包括建筑的内部空间与城市的开放空间。城市中的开放空间指的是城市中的公共外部空间、包括自然风景、硬质景观、道路及公园,娱乐空间等非建筑实体的公共空间,如广场、公园、道路、开敞空间等。

2、建筑形态

建筑的形态是形成城市景观特征的极重要的因素。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以及人们各不相同的建筑观,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建筑形态,从而也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城市风貌。城市空间环境中的建筑形态至少有以下特征:(1)建筑形态与气候,日照、风向、地形地貌、开放中间部有密切关系;

(2)建筑形态具有支持城中运转的功能;

(3)建筑形态具有表达特定环境和历史文化特点的美学含义;

(4)建筑形态与人们的社会和生活活动行为相关;

(5)建筑形态与环境一样,具有文化的延续性和空间关系的相对稳定性。

城市景观与建筑形态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从构成建筑形象的视觉要素和关系要素入手进行建筑形态控制。视觉要素是指建筑的形体、色彩、肌理等物质性的实体要素。

建筑实体要素具有类型学的含义,它既是抽象的,可以理解为点、线、面、体诸元素进行的形体构成,又是具象的,可以把建筑形体化解为屋顶、墙面、出挑、柱式、台阶、地面等各种构件,进行形体的组合。

关系要素指的是各视觉要素本身。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所存在的量、相、比的关系。

量:主要体现在积聚与分离方面的数量关系。如:面积、尺度、间隔、韵律、密度等等。

相:主要体现在空间地位方面的相位关系。如:位置、方向。层次、重心、主从、重复、序列、对位、位移、旋转、反射等等。

比:主要体现在量或相方面的对比关系。如:比例、分割、对称、对比等等。

3、密度、纹理和质地

城市的密度不是均匀的,所以最好将城市分成不同地段进行密度的研究。密度数值指示出建筑应与空地的关系,形象地说明是一个市郊居住区还是市内联排式住宅区。把密度、地形和建筑形式,粗细成分的混合程度称作质地,例如,在大小相似的小块土地上的小住宅区,可形容为具有细致的纹理和均匀的质地。在大小不同的地块上的小住宅区,可形容为具有细致纹理的和不均匀的质地。有不同尺度建筑的大街区,可形容为粗糙的纹理和不均匀的质地;有大建筑物的尺度相似的街区,可形容为粗糙的纹理和均匀的质地(图)。肌理与观察的距离层次有关的。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城市的空间结构就是一个肌理层次。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建筑的表面材料组成也是一个肌理层次。无论从哪一个层次来进行观察,都要对构成肌理的基本形、骨骼、粒度来进行研究。

4、实体与轮廓

地面、建筑物和城市中的各种物体组成了城市设计的又一个基本要素:城市实体、各种尺度的实体可以组成城市空间和组织不同的城市活动形式。

我们的眼睛和光的条件,构成观看体量的方法。当视角为45度时,我们倾

向于看建筑的细部而不是建筑的整体。当视角为30度时,倾向于去看建筑物的整个立面构图,以及它的细部。当为18度角时,倾向于看建筑与周围物体的关系,在14度角时倾向于把建筑看成是突出于整个背景的轮廓线。

地面的图景是城市的舞台。不同的地面质感可引导人快速或慢步行走。在大的和开阔的广场内,地面设计成一些小块时可产生亲切感;一条小的、微微突起的边缘所造成的阴影,能给广阔的地面与尺度感。

地面的竖向轮廓线也应作为设计的重要因素。一个广场或一条长街的地面竖向轮廓如碗形时,比水平的地面可以看到更多的东西,令人有更亲切的感觉。在斜坡地面上用划分台地的方法可表现景物的不同重要性;例如,对不需表示出崇高的建筑物,用缓坡的小踏步更为合适。通常,向上爬坡时有助于表现兴高采烈的气氛,下坡则表现安全和松弛感。

5、道路与标志

平面设计的基础理论

平面设计的基础理论 平面设计的基础理论 平面设计通常中指通过印刷过程,以印刷加工为载体的设计,因此又称为印刷设计。形式大致包括海报设计、书籍杂志的状帧设计、商标设计等,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页的设计也被属于平面设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印刷技术的进步,平面设计在视觉感观领域的表现也越来越丰富,这对今天的平面设计都提出了空前的挑战,也为平面设计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窨。从技术上讲,平面设计者不仅要掌握传统的设计工具,如画笔,绘图笔和相应的度量工具等,更要掌握电脑和绘图软件等现代化的设计工具及相关的印刷技术工艺知识,因为这种非常高效、高质量、便利的工具将被广泛地应用。虽然现代技术的发展使设计变得更加简单,容易,但设计者的创造性和个性仍是设计中最为关键的。 平面设计的基本功 昨天下午,北服-佛莱士国际学院电脑美术设计专业的五位应届毕业生来工作室参观。他们中可能会有一或二位学生在今后的三个月里来工作室实习。这五位青年的导师詹姆士(James Blair Thompson)希望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继续学习到有关设计的实用知识。 五位青年对工作室很感兴趣,东瞧西看了一大阵子,最后聚到我的办公室里说话,向我提了许多有关设计与印刷的问题。在他们提出的诸多问题中,什么是平面设计的基本功最令我难答,我敷衍了他们后出于兴趣考虑起来,终于觉得在找一个没有定律的答案。 从多年来破碎的经验中搜寻了一大圈,拣出了一些教训,的确要在基本功里解决。 首先每每在我聘请助手的时候,没有电脑障碍是我的第一个要求,这一定算是基本功。我见过许多自认为是精通电脑的设计师,但一出手我就认定他们的技术来自口耳相传,随时给自己的工作埋设炸弹,这些设计师的自信无疑会将他们不懂电脑的老板送向破财之路。当然,我每天都要求我的设计助手们不依赖电脑,这并不自相矛盾。不依赖绝不是说可以不懂,毕竟在我们工作中,从设计到印刷的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电脑的帮助。今天看这一问题就象画家不会用笔的道理是一样的。 其次,对印刷知识的匮乏阻碍了许多平面设计师的发展。因为不了解,许多设计师认为自己的设计就是电脑屏幕上的样子,这很危险,因为技术的原因,它与实际的输出效果还有较大的差距。不熟悉印刷的特性与缺陷,许多设计师在做设计的时候不断地给印刷找麻烦,设置障碍,这很愚蠢。平面设计师需要了解的印刷知识有许多,比如说各种品牌印刷机的性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班级:城规0501 姓名:白一清 学号:050120110 指导老师:任云英黄嘉颖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摘要: 城市规划为城市的发展描绘出宏伟的蓝图,城市文化如同一条暗线,引导着城市的发展。从古希腊向往自由与美好的社区生活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理想城市的追求,城市规划一步步向前发展无不渗透着文化这一精神力量的推动与沉淀。工业革命带来的大规模城市化给城市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于是人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城市的发展之路。从“乌托邦”到“田园城市”再到1933年《雅典宪章》的发表,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真正的将“文化”提上了议程,经过《北京宪章》的发展,城市的精神文化始终贯穿于整个城市规划发展的全过程,而城市规划本身也向着以人为本,可持续的道路前进。 关键词: 城市规划城市文化功能城市文化城市 引言: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城市的理想模式。两千多年前的哲人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留居于城市。”正是这个被西方视为最为古老的城市定义,揭示了城市最基本的内涵,也体现出城市的终极目标。 1.人类的童年——自由美好的社区 古希腊是西方古典文化的先驱和欧洲文明的摇篮。柏拉图(Plato)的《理想国》是西方世界诞生的第一个乌托邦。他希望通过提倡一系列公共美德建立起社会正义和公正。古希腊 人对城市的定义是:城市是一个为着自由美好的生活而保 持较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其中的居民 既有节制,又能自由地享受轻松的生活。古希腊早期诸多 城市的突出特征是符合人的尺度以及自然环境的协调。城 市并不追求平面视图上的规整对称,而是顺应和利用各种 复杂地形,构成生动活泼的城市景观。城市中大量公共活 动场所的设立,促进了市民平等、自由和荣誉意识的增长。 在这一时期人们所注重的是文化精神的发扬。雅典卫城公元前5世纪,希波达姆斯所作的米利都城规划,首次采用正交的街道系统,形成十字网格,建筑物布置在网格内,这种城市建设系统被公认是西方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起点。这种几何化、程序化的规划方法,虽然确立了一种新的城 市秩序和城市理想,却由于过于严谨而显得呆板,甚至为 了构图的形式美而不顾自然地形的多样化。 2.强大的帝国——彰显永恒的秩序 古罗马时代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最高阶段。那时候已 有了正式的城市布局规划,它具有四个要素:选址、分区 规划布局、街道和建筑的方位定向和神学思想。美国著名 城市史专家芒福德曾指出,“罗马人从希腊城镇学到了基 于实践基础的美学形式而且对米利都城规划形式中的各 项重要内容——形式上封闭的广场,广场四周连续的建筑,宽敞的大街,两侧成排的建筑物,

城市设计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 一、城市设计的含义 “城市设计”英文叫“Urban design”,日文叫“都市设计”。其含义说法很多。 (1)《中国大百科全书(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卷)》“城市设计”条目称:“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设计”。 (2)《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城市设计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做的各种合理处理和艺术安排。” (3)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对城市设计的解释是:“城市设计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 (4)英国城市设计家弗·吉伯特(F.Gibberd)在《市镇设计》(Town Design)一书中指出:“城市是由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等设施,以及劳动、居住、游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所组成,把这些内容按功能和美学原则组织在一起就是城市设计的本质。” (5)芬兰著名建筑师沙里宁(E.Saarinen)在《论城市》一书中对城市设计含义归纳为:“城市设计是三维空间,而城市规划是二维空间,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城市设计的含义可归纳为:“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三维空间的合理设计”。它既包含了物质空间的设计,也包含了人们社会生活以及精神文明方面的设计。 对城市设计的理解可以包括以下4个方面: (1)城市设计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之间的桥梁,它可以表述为:建筑设计—地段规划(Site Planning)—城市设计—城市规划。 (2)城市设计有自己独立的领域。 (3)城市设计创造了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新的价值。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空间上,还表现在时间上,即历史概念,不仅表现在静态上,还表现在动态上。 (4)城市设计的重点在于掌握相互关系中的秩序观点。 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共同之处是“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不同之处,一是城市规划是一个二维空间的综合安排,而城市设计是一个三维空间的环境设计;二是城市规划是各种专家(如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规划学家、地理学家等)共同合作的结果,而城市设计主要由建筑师和城市设计专家承担。 还有人认为,城市设计主要是解决详细规划要解决的问题。这是一种误解。不可否认,详细规划中有不少城市设计的内容,但总体规划阶段也同样有城市设计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详细规划是一个规划阶段,而城市设计则是另一个范畴,两者不能划等号。二、内容和任务 城市设计既然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是空间环境的设计,那末首先要了解城市空间的内容和分类。日本《新建筑学大系17——都市设计》,认为城市空间构成可以用下列图解来表示。 城市设计的内容就是合理地处理好骨架空间,象征空间和目的空间,使之协调发展。而且不仅有质的要求,还要有量的概念。具体来讲城市设计内容包括如下: 城市总体空间设计; 城市中心和广场空间设计; 城市干道和商业街空间设计;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轮的早期探索 1.1898霍华德出版了《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为题的论著,提 出了——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它的实质就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代表作,世界上的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 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1922年勒.柯布西埃出版了《明天的城市》一 书。(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主义角度出发的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思潮中所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1931年,柯布西埃发表了他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他认为所有的城市应当是“垂直的花园城市”。(代表作——昌迪加尔) 3.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于1882年提出了线性城市的理论。(线性城市就是 沿交通运输线布置的长条形的建筑地带,城市不再是一个一个分散的不同地区的点而是由一条铁路和道路干道相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城市 带。) 4.20世纪初法国建筑师戛涅提出了工业城市理论。1917年出版了名为《工 业城市》的专著。(阐述了他关于工业城市的具体设想,其目的在于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戛涅将各类用地按照使用功能划分得非常明确,使它们各得其所,这是工业城市设想的最基本思路。) 上述四条,主要集中在通过新建城市来解决城市中已经存在的问题。他们紧对现有城市的问题进行批判,而没有提出改进的意见。

5.法国巴黎建筑师埃纳于19世纪中叶发表了巴黎改建研究。提出了大城市 改建的一些基本原则。 6.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即,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 而在次要地区则可以强调土地的最经济适用。)现代城市设计之父西谛于1889年出版了《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一书》。(他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各类构成要素,揭示了这些设施位置的选择,布置以及交通,建筑群体布置之间建立艺术的和宜人的相互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的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起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 7.盖达斯的学说。盖达斯于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他把对城市 的研究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突破了当时常规的城市概念,提出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由此形成了区域规划的思想。盖达斯的名言“先诊断后治疗”,由此形成了影响至今的现代城市规划过程的公式:“调查——分析——规划”。(通过对城市现实状况的调查,分析城市未来发展的可能,预测城市中各类要素之间的互相关系,然后依据这些分析和预测,制定规划方案。) 二现代城市的发展理论 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了卫星城理论。(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都是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上,但在含以上仍有一些差别,他们应当被看作是同一个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深化的结果)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六章

第六章:经济与产业 第一节: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 ①.经济视角的城市 城市的经济特征:从经济产业角度看,城市有着区别于乡村的三个基本特征 A: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高度密集区。 B:城市以农村剩余为存在前提,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发展基础。 C:城市是专业化网络市场分工的交易中心。 2.城市的空间范围 在行政意义上有“建市制”和“建制镇”但从经济角度看,一个城市的影响力并不局限在其行政边界内。行政边界只是基于历史边缘,文化习俗以及行政管理的需要而划定的空间范围。 3.城市的维系和成长 为什么城市能够维系自身的存在?为什么部分城市会持续成长,有的甚至成为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一个简短的回答是:“集聚经济”。集聚经济,或者说不同经济活动的频繁接触时城市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城市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基础。 ②城市和经济

1.城市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 城市经济增长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衡量,首先,可以用地区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其次,增长也反映城市平均工资的增长或人均收入的增长,除此之外,传统的,非地理意义的经济增长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资本构成深化。物质资本包括,人类用一生恒产所有产品和服务的物质资料。 B:人力资本增长,人力资本包括人的知识和技能,是通过教育,培训和时实践获取。 C:技术流程 2.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只要发生地 工业化—城镇化,服务化—城镇化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 3.把握城市发展需要认识经济活动 A:推动和塑造城市化的核心动力是经济活动。 B:城市规划以土地使用规划为核心,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机制仅仅能够有效防止不合需要的发展不会发生,但不能保证真正需要的发展在他们所需要的地方和时间发生。 4.城市规划机制是基于市场失灵 A:一般认为,市场机制是社会资源配置最具效率的机制,所以市场机制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恩温(R. Unwin) 邻里单位邻里单位是居住区里的“组成细胞”,它是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交通干道来作为规模控制的居住生活基本规划单元,配备有日常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并将这些设施安排在步行范围以内,不受外来交通的干扰,使居民有一个舒适、方便、安静、优美的居住环境。对以后的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 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3、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 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4、城市化与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5、城市规划区与城市建成区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二、简答(共20分,每题5分) 1、城市规划体系包含哪些内容?其核心是什么、包括哪些基本内容?举例说明。 一个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规划法规、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三个基本方面。其中,规划法规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为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提供法定依据。 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以英国为例,主干法:《城乡规划法》(1990年);从属法规:《城乡规划(用途类别)条例》(1987年),《城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1988年),《城乡规划(发展规划)条例》(1991年)等。 专项法:如英国《规划(历史保护建筑和地区)法》(1990年)。 相关法:《环境法》(1995年)、《保护(自然栖息地)条例》(1994年)等。 2、城市规划编制分几个阶段,包括哪些内容? 分为两个阶段:总体规划(大城市可有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3、规划中城市红线、城市黄线、城市绿线、城市蓝线、城市紫线的含义? 城市红线:包括用地红线、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对“红线”的管理体现在对容积率、建设密度和建设高度等的规划管理。 城市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 2.1 城市设计部分理论简介 2.2 城市社会学等学科对城市空间的研究 2.3 场所 2.4 生态城市的理念和绿色城市的设计 《城市设计概论》 2.1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简介 2.1.1卡米诺·西特2.1.2 凯文.林奇 2.1.3 克里斯托夫.亚历山大2.1.4 波纳 2.1.5 诺伯格.舒尔兹2.1.6 芦原义信 2.1.7 罗杰.特南西克2.1.8 比尔.西列尔 2.1.9 稹文彦2.1.10阿尔多.罗西 2.1.11 黑川纪章 2.1.1卡米诺·西特 卡米诺·西特(Camillo Sitte,1889)在《城市建设艺术》一书中,运用艺术原则对城市空间的实体(主要是教堂等)与空间(主要是广场空间)的相互关系及形式美的规律进行的深入的探讨,并通过于19世纪末欧洲工业化城市空间的比较分析,对当时欧洲工业化城市空间的平淡,缺乏艺术感染力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工业化城市空间主要有三个体系和若干他们的变体,即矩形体系,放射体系,三角形体系,变体是这三者混合的产物.从艺术的眼光来看,所有这些都是毫无价值的,没有艺术气息.这些体系除了标准化的街道模式之外一无所成,它们在概念上是纯粹机械性的.在这些体系中道路系统仅仅是交通设施,从来不是服务于艺术目的的工具,它们不具有任何感染力,因为只能从地图上才能看出它们的特征. 卡米诺·西特主要是从视觉及人们对城市空间的感受等角度来探讨城市空间和艺术组织原则.卡米诺·西特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的骄傲是圆形广场,没有比这更能说明艺术感情的完全缺乏以及对于传统的蔑视的了,而这现代城市规划的特征.当围绕这样一个广场步行时,眼前的景象持续不变,使得人们不能知道自己正确的确切位置.转一个弯就足以使一个陌生人在这种旋转木马的广场上无所适从,迷失方向. 卡米诺·西特的城市空间艺术原则,是基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中,各实体要素之间功能关联及组合关系而得出的,其艺术原则的核心表现在注重整体性,注重关系,注重关联的内在性. 卡米诺·西特的城市空间艺术原则有其历史的局限性,正如亚瑟·霍尔登(Arthur C.Holden,1945)所言,西特从未体验过摩天大楼.他未必曾经想到过我们的城市有朝一日会为高层的巨大体量所充塞. 2.1.2 凯文·林奇 凯文·林奇是从探求城市的形念,结构和组织开始的,《关于对城市满意情况的记录》(Notes on City Satisfaction,1953)是1952~1953年间他在欧洲考察对于有关城市的理论基础的回答.在《城市的形式》(The Forms of Cites,1954)一文中,他从历史和形态的角度对城市形式的不同属性进行了探讨,例如城市的大小,密度,特征和模式等. 凯文·林奇的城市美不仅指构图与形式,而是将之分解为人类可感受的城市特征,如易识别,易记忆,有秩序,有特色等.他对于人们对环境的感知与体认有着格外的重视,并认为,好的城市形式也就是这种感知和体认比较强烈的城市形式.林奇1959年发表《城市的意象》一书,从视觉心理和场所的关系出发,利用居民调查和实地体验的方法,研究使用者认知图式(cognitive map)与城市形态的关系,从而确定了一种全新的城市分析与设计方法. 人对环境的感知,也就是一种格式塔.人总是将感知对象加以组织和秩序化,从而增强对环境的适应和理解.林奇从市民的认知地图入手,探求城市内在关系的秩序.他调查了美国的三个

第一部分 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

第一部分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 第一章图底理论与联系理论 一、图底理论 在介绍图底理论前有必要对格式塔心理学加以介绍,实际上,图底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在城市设计理论的一种应用。 (一)格式塔心理学与图底理论 1、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格式塔心理学派创立于1912年,不同于其他心理学派,它强调经验与行为的整体组织,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学派的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刺激一反应”公式。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知觉到的东西要大于眼睛见到的东西,大脑皮层对外界刺激进行了积极的组织,任何一种经验的现象,每一成分都牵连着其他成分,每一成分之所以有其特性,是因为它与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虽然,任何一个格式塔都是由各种要素或成分组成,但它绝不是构成它的所有成分的简单叠加,一个格式塔是一个完全独立于这些成分的全新的整体。它既不能分解为简单的元素,它的特性又不包含于元素之内。 格式塔心理学派生出了若干组织原则,这些良好的组织原则包括:图底关系、简洁律、组合规则和恒常性。 (1)图底关系 图底关系即图形与背景的关系,是最重要的格式塔组织原则之一。格式塔心理学家通过大量实验发现了图形与背景构成关系的一些规律。埃维加·鲁宾 (E.Rubin)发现,一个视知觉通常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图形和背景,图形通常成为注意的中心,看起来被一个轮廓包围着,具有物体的特性,并被看成一个整体,视野的其余部分则为背景,它缺乏细部,往往处于注意的边缘,背景不表现为一个物体。 在知觉场中,图形倾向于轮廓更加分明、更加完整和更好的定位,具有积极、扩展、企图控制和统治整体的强烈倾向,而背景则因缺少组织和结构而显得不那么确定,表现消极、被动,处于从属和被支配地位的态势。 人们在感知客观世界时,“知觉野”是一个不停地变化的概念,大可以是“经 历一个城市”,小可以是“观看一幅照片”,在不同的“知觉野”中都存在着“图形一背景”的主次关系,如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图形一背景”关系则处于一个相互 转化的过程之中。 (2)简洁律

组织结构设计地基本理论

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 组织结构是组织部分工协作的基本形式火框架,组织结构是企业规模扩大的产物,事先规定管理对象、工作围和联络路线等事宜。组织结构设计是指以组织结构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它是企业总体设计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管理的前提。组织设计虽然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工作,但是它要在企业组织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理论的区别与关系: 组织设计是在组织设计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组织设计理论是企业组织理论的一部分。 1组织理论被称为广义的组织理论或大组织理论,组织设计理论被称为狭义的、小组织理论2组织理论包括组织运行的全部问题,如组织运行环境、目标、结构、技术、规模等;组织设计理论主要研究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 3二者在外延上是不同的,从逻辑上讲,组织理论包括组织设计理论。 组织理论的发展 1古典组织理论:以行政组织理论为依据,强调组织的刚性结构; 2近代组织理论:以行为科学为理论依据,它着重强调人的因素,从组织行为的角度来研究组织结构; 3现代组织理论:从行为科学中分离出来,主要以权变管理理论为依据,它既吸收了以前两种组织理论的有效成果,又强调应按照企业面临的外部条件而灵活地进行组织设计。 组织设计理论的分类 组织设计理论又被分为静态的组织设计理论和动态的组织设计理论,静态的组织设计理论主要研究组织的体制(权、责结构)、机构(部门划分的形式和结构)和规章(管理行为规)。动态的组织设计理论除了包含上述基本容之外,还加入了人的因素,加进了组织结构设计,以及组织在运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诸如协调、信息控制、绩效管理、激励制度、人员配备及培训等。 现代组织设计理论,无疑地属于动态的组织设计理论。但是在动态组织设计理论中,静态设计理论所研究的容仍然占有主导的地位,依然是组织设计的核心容。 动态组织设计理论是静态组织设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两者相互依存和包容的关系。 组织设计的5项基本原则 1任务与目标原则:组织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实现企业的战略任务和经营目标服务的,是最基本原则 2专业分工与协调的原则 3有效管理幅度原则:管理幅度的大小同管理层次的多少成反比例关系 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企业确定部上下级管理权力分工时,应考虑因素有:企业规模大小、企业生产技术特点、各项专业工作的性质、各单位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的要求等 5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则 组织结构模式 1直线制:优点:结构简单,指挥系统清晰统一‘责权关系明确;横向联系少,部协调;信息沟通迅速,解决问题及时,管理效率高。缺点:缺乏专业化分工;对管理者素质要求高;无助于管理者解决重大问题。只适用于规模较小或业务活动简单、稳定的企业。 2直线职能制:优点:既保证统一指挥,又可以发挥职能部门的参谋指导作用;效率较高。缺点:在大型企业横向联系和协调将变得非常困难;高层管理人员无暇顾及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适用围较广泛。 3事业部制:优点:权力下放,有利于最高管理层摆脱日常行政事务;各事业部主管能自主处理各种日常工作,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实现高度专业化;责任和权力明确。缺点:容易造成组织机构重叠,管理人员膨胀;容易忽视企业整体利益。适用于经营规模大,生产

平面构成基本理论

平面构成基本理论 面构成的三要素:点、线、面 色彩构成的三要素:色相、明度、饱和度 点:点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吸引视线,多点可以创造生动感。 .点的视觉特性: 单一的点具有集中凝固视线的效用,容易形成视觉中心。多点会创造生动感,大小各异就更加突出了。连续的点会产生节奏、韵律,点的大小不一的排列也容易形成空间感。 .点的构成方法: 等间隔、规律间隔、不规律间隔、点的线化、点的面化。 线:线可以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这点在平面设计中应用很广,尤为重要。画面的工整感、速度感也是由线形来实现的,优雅的线型多为曲线。 .线的视觉特性: 垂直的线刚直、有升降感;水平的线静止、安定;斜线飞跃、积极。 曲线优雅、动感,曲折线不安定,粗线稳重踏实,前进感。细线锐利、速度、柔弱感。 .线的构成方法: 几何线形工整、古板、冷淡;自由线形自由、个性分明。

面:面可以给点和线一个容纳的空间,单点、单线永远形成不了面。 面的分类: 积极的面:点、线移动、放大产生的面。 消极的面:点、线密集,环绕产生的面。 也可以分为几何形面和非几何形面。 图与底的关系: 图,简单的说,就是你想要表现的东西,位于画面前方。 底,就是背景,位于画面后方。 生动的图像一定是图底分明的,这样才有层次感。当然也有矛盾图形,比如太极图,分辨不出图与底,一般来讲都是要求图底分明的,也可以利用图底不分明做出一些有个性的图像来。 基本形与骨架: 基本形就是构成图案的最基本的要素,基本形间的关系有分离、接触、覆盖、透叠、联合、减缺、差叠、重合。骨架就如同坐标一样,用来把感性的想法理性的呈现。 先画骨架,再作图可以表现的很工整。 平面构成的表现手段: 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特异、对比、立体空间、肌理、韵律。 平面构成理论就只有这些而已,多体会、多理解才是最重要的,融会贯通。 比如:万花丛中一点红,这个红就是特异,特异包括形、颜色、质感的变化。 平面设计的基本功

设计师基础理论知识

平面设计师必读 当今,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设计的领域在扩大,这是一个需要设计的世界。拒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中国目前已有正规的设计学院教学机构多所,并且还在不断的增加当中。就学人数则呈倍数增长,这使本以师资力量和质量缺乏的设计教育更是疲于应付,力不从心况且中国本身并不具备理论方面的基础,对设计的理解和认识水平太底造成设计教育水平低劣的事实,设计师成为没有原则惟利是图的九流之辈。并间接对我们的生存空间造成巨大的视觉污染。谁为我们的视觉空间负责?! 本文虽从大设计概念出发,但在论述过程当中更偏向于平面设计方向,总结设计、平面设计的知识结构,平面设计的技巧,平面设计的设计元素,平面设计的手法,平面设计的风格等等,根据我个人的认识,并结合很多资料,进行一些浅显的讨论,目的是为了能够揭示设计的基本问题及核心精神。对设计师个人起着普遍意义和作用的问题的总结,使设计人员能够明白这一职业自己的知识结构、素养、原则、职业道德、责任等等。 论文中的内容,为避免教条化,请考虑到理论与实践当中的差距作为对设计的认识、思维的方法论,其只具有一般性的指导作用。 第一章:理解平面设计 了解设计的定义和概念将是了解设计的第一步,有助于了解我们作为一名准平面设计师的职责范围。 第一节:平面设计的正名与分类 设计一词来源于英文"",包括很广的设计范围和门类建筑:工业、环艺、装潢、展示、服装、平面设计等等,而平面设计现在的名称在平常的表述中却很为难,因为现在学科之间的交*更广更深,传统的定义,例如现行的叫法“平面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装潢设计……,这也许与平面设计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设计无所不在、平面设计无所不在,从范围来讲用来印刷的都和平面设计有关,从功能来讲“对视觉通过人自身进行调节达到某种程度的行为”,称之为视觉传达,即用视觉语言进行传递信息和表达观点,而装潢设计或装潢艺术设计则被公认为极不准确的名称,带有片面性。 现在,在了解了对平面设计范围和内涵的情况下,我们再来看看平面设计的分类,如形象系统设计、字体设计、书籍装帧设计、行录设计、包装设计、海报招贴设计……可以这样说有多少种需要就有多少种设计。 另外,商业设计与艺术设计很显然是存在的。 第二节:平面设计的概念 设计是有目的的策划,平面设计是这些策划将要采取的形式之一,在平面设计中你需要用视觉元素来传播你的设想和计划,用文字和图形把信息传达给受众,让人们通过这些视觉元素了解你的设想和计划,这才是我们设计的定义。一个视觉作品的生存底线,应该看他是否具

城市规划原理试题附答案

考试题目如下:第一部分:单选题 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把城市经济分成(D)。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大部类B.重工业和轻工业两大部类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大部类D.基本经济和从属经济两大部类 2.建筑物经济寿命的终结表明(C)。 A.该建筑物已破旧得没有使用价值了 B.该建筑已破旧得卖不出去了 C.建筑物价值小于地块价值 D.由于房产价格下跌,该建筑已无经济价值 3.城市各项活动的外部性经济效果总量在(A)递增,而在()逐渐减弱。 A.城市地域向中心;城市外围, B.城市外围;城市域向中心 C.城市地域中由接近中心向中心;城市地域中由接近中心向外围 D.城市地域中离心;城市外围向心 4.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社会趋势。按照联合国有关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 (B)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的人口型态就属于“老年型人口”。 A.9%;6%B.10%;7%C.12%;8%D.15%;10% 5.工业革命前,欧洲出现的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是(B)。 A.雅典B.罗马C.伦敦D.巴黎 6.第一个成为城市化人口超过50%总人口的国家是(A)。 A.英国B.法国C.德国D.日本 7.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超过100万人口的城市不包括(B)。

A.唐长安B.西汉长安C.南朝建康D.明清北京 8.中世纪的欧洲城市的典型格局是(A)。 A.以教堂为城市中,bB.以广场、铜像和纪功柱为城市核心 C.构图严谨的广场街道D.以广场和公共建筑为城市核心 9.关于有机疏散理论的目标,下列论述不妥的是(C)。 A.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些活动的地方去B.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C.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分散 D.把大城市目前拥挤的区域,分解成若干个集中单元 10.城市规划的意义在于它对城市发展的指导和控制,其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B)来实现。 A.对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合理布局 B.对城市空间尤其是土地使用的分配和安排 C.合理确定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 D.确定城市发展的正确方向 11.下面关于综合规划的论述正确的有(A)。 A.综合规划是市政立法机构的官方陈述,它确立了与未来想要的物质空间发展相关的主要政策 B.综合规划的理论基础是信息论和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 C.现代城市总体规划是从综合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D.综合规划要求从结构上对社会进行全面的改革,强调的是社会的变革 12.以下各项论述中是《雅典宪章》的思想观点的是(B)。 A.城市规划师和政策制定人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

2014城市规划原理真题(一字不错)

城市规划原理(2014) 一、单项选择题(共8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不属于全球或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基本特征的是()。 A.作为跨国公司总部或区域总部的集中地 B.具有完善的城市服务功能 C.是知识创新的基地和市场 D.具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 2.在快速城镇化阶段,影响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是()。 A.城市用地的快速扩展 B.人口向城市的有序集中 C.产业化进程 D.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3.在国家统计局的指标体系中,()属于第三产业。 A. 采掘业 B. 物流业 C. 建筑安装业 D. 农产品加工业 4.在“核心一边缘”理论中,核心与边缘的关系是指()。 A.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B.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C.具有创新变革能力的核心区与周围区域的关系 D.中心城市与非中心城市的关系 5.城市与区域的良性关系取决于()。 A.城市规模的大小 B.城市与区域的二元状态 C.城市与区域的功能互补 D.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 6.与城市群、城市带的形成直接相关的因素是()。 A.区域内城市的密度 B.中心城市的高首位度 C.区域的城乡结构 D.区域内资源利用的状态 7.()不是欧洲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建设特征。 A.轴线放射的街道

B.宏伟壮观的宫殿花园 C.规整对称的公共广场 D.有机组合的城市形态 8.关于点轴理论与发展极理论,表述更准确的是()。 A.点轴理论与发展极理论是指导空间规划的核心理论 B.点轴理论强调空间沿着交通线以及枢纽性交通站集中发展 C.发展极核通过极化与扩散机制实现区域的平衡增长 D.发展极理论的核心是主张中心城市与区域的不均衡发展和非一体化发展 9.关于我国古代城市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唐长安城宫城的外围被皇城环绕 B.商都殷城以宫廷区为中心,其外围是若干居住聚落 C.曹魏邺城的北半部为贵族专用,只有南半部才有一般居住区 D.我国古代城市的城墙是按防御要求修建的 10.下列城市中,在近代发展中受铁路影响最小的是()。 A.蚌埠 B.九江 C.石家庄 D.郑州 11.最早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功能分区思想的是()。 A.柯布西埃的“明天的城市” B.《马丘比丘宪章》 C.戈涅的“工业城市” D.马塔的“带形城市” 12.下列工作中,难以体现城市规划政策性的是()。 A.确定相邻建筑的间距 B.确定居住小区的空间形态 C.确定居住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规模和标准 D.确定地块开发的容积率和绿地率 13.下列内容中,不属于城市规划调控手段的是()。 A.通过土地使用的安排,保证不同土地使用之间的均衡 B.通过规划许可限定开发类型 C.通过土地供应控制开发总量 D.通过公共物品的提供推动地区开发建设 14.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室内设计基础理论知识

室内设计基础理论知识,不管是设计师,还是装修的业主们都来看看,会加深对家居装修了解的。 现代室内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尽管还只是近数十年的事,但是人们有意识地对自 己生活、生产活动的室内进行安排布置,甚至美化装饰,赋予室内环境以所祈使的气氛,却早已从人类文明伊始的时期就存在了。 我国当前的室内设计和建筑装饰,尚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主要是: 1、环境整体和建筑功能意识薄弱 对所设计室内空间内外环境的特点,对所在建筑的使用功能、类型性格考虑不够,容易 把室内设计孤立地、封闭地对待。 2、对大量性、生产性建筑的室内设计有所忽视 当前设计者和施工人员,对旅游宾馆、大型商场、高级餐厅等的室内设计比较重视,相 对地对涉及大多数人使用的大量性建筑如学校、幼儿园、诊所、社区生活服务设施等的室内设计重视研究不够,对职工集体宿舍、大量性住宅以及各类生产性建筑的室内设计也有所忽视。 3、对技术、经济、管理、法规等问题注意不够 现代室内设计与结构、构造、设备材料、施工工艺等技术因素结合非常紧密,科技的含 量日益增高,设计者除了应有必要的建筑艺术修养外,还必须认真学习和了解现代建筑装修的技术与工艺等有关内容;同时,应加强室内设计与建筑装饰中有关法规的完善与执行,如工程项目管理法、合同法、招投标法以及消防、卫生防疫、环保、工程监理、设计定额指标等各项有关法规和规定的实施。 4、应增强室内设计的创新精神 室内设计固然可以借鉴国内外传统和当今已有设计成果,但不应是简单的“抄袭”,或不顾环境和建筑类型性格的“套用”,现代室内设计理应倡导结合时代精神的创新。 本世纪末,是一个经济、信息、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对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相应地人们对自身所处的生产、生活活动环境的质量,也必须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怎样才能创造出安全、健康、适用、美观、能满足现代室内综合要求、具有文化内涵的室内环境,这就需要我们从实践到理论认真学习、钻研和探索这一新兴学科中的规律性和许多问题。 室内生态设计 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面临的最迫切的课题。生态建筑已成为当前建筑学研究的热点。室内设计中的生态问题是生态建筑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但至今尚未引起我国建筑界和室内设计业界的足够重视。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生活的发展,室内装饰设计已深入到备种类型的建筑中,室内设计所使用的材制也已涉及到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纺织、木材、陶瓷、塑料、玻璃等多种行业。事实上,室内设计。施工和使用中引发出的种种环境和社会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引导,将有可能发展成破坏生态和环境的:"病疾",增大环境治理的难度。从目前国内的总体状况看。所反映出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第一,普遍存在青追求"豪华"、"新颖"、"时髦"、"气派"的倾向,在某些室内设计中过分使用不锈钢、铝板、铜条、塑料、玻璃、锦段、木材、磨光石材、大理石板等材料。不仅在大型公共建筑室内装饰中大量使用,甚至在某些所谓的豪宅中也用大理石板装修墙壁,用不锈钢包装拄子。大量耗用不可再生的珍贵装修材料,对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尽管这在室内装饰设计中是少量的事例,但这确是值得室内业界关注的倾向。

城市设计理论整理

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城市设计的概念 第一节认识城市 1.土地利用 1)原始自然状态2)初级干预3)高级干预 2.人口观 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 3.产业观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向城市集中 4、系统理论 1)系统: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2)要素:土地利用、城市交通、城市经济、城市景观…….. 3)结构:各要素的综合作用形成城市有着其独特的内在结构 4)功能:城市是一个承载人类理想的生活场景 5、城市是什么? 系统聚集行政管辖世界城市化格局 6、城市的两面性 1)一方面 2)另一方面A、自然灾害B、系统灾害。北京国贸立交桥拥塞的车流,工业污染 其它城市问题 城市形态方面: 城市社会方面: 7、职业操守 1)观察城市2)感受城市3)服务城市4)思考城市: 什么样的城市是一个好的城市?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的责任、义务 第二节城市设计的基本任务 一、两种空间的设计 1、建筑内部空间(包括它的外壳)设计-----建筑设计的对象 2、建筑外部空间(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城市设计的主要对象 结论:城市设计----良好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 空间是城市设计的第一要素。 1)、空间是“容器”。2)、空间是“场所”。3)、空间是“通道”。4)、空间是“形象”。 注意:空间包括其界面:建筑外立面 二、城市设计的基本任务 狭义上的理解: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形态设计 广义上的理解:为获取良好的城市公共环境,对城市公共空间、社会人文、历史、生态、经济、管理等系统进行协调控制——形态和社会人文的综合设计 第三节、城市设计的对象 一、物质形态的对象 1、土地使用 2、实体与空间 3、风貌与环境景观(群体景观、局部景观) 4、交通与停车 5、标识与标志 二、非物质形态的对象

景观规划基本理论

景观规划基本理论 1 谈谈你"LANDSCAPE" "LANDSCAPEKRCHITECTURE"理解? Lan dscape-风景、景色、景观、地景。 Landscape Architecture --1858 年由美国建筑师奥姆斯特丹提出,有很多译法与理解,分别为 "景观建筑学 "、 "造园"(日本、台湾)、 "风景园林 "、 "景园" 等。译为 "景观规划设计 "较妥 切,因其已超于风景园林专业的传统范畴,随现代的生活发展而变化,适应旧时代要求而 设立的专业, 1901年予哈佛大学由奥姆斯特丹创系,核心是人类户外生存环境的建设,重 点是各种环境的规划与设计。 另 LandscapeGardening--景观园艺 《中国园林》 -ChineseLandscapeArchitecture 同时也可以理解为 LandscapePlanning+ LandscapeDesign 2、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异同? 同:景观最基本最实质的内容也是园林的核心; 异: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涵盖面更大,优美的景观为 "风景"、 "园林 "的精华。现代景观规划 设计强调精神文化,面向大众群体,强调生态、风景、旅游三位一体,求经济和实用性。 面向群体是现代景 观最大的特点。 随现代生活而发展,受城市规划,新材料应用,感官、感觉、变化、艺术的发展,生态保 育要求等因素制约而不同,具体为: 1、 城市人多地少,讲究经济利用,还要善于从死角。边料用地中创造景观; 2、 私人用地减少,公共绿地增多,与传统风景园林的私人使用不同; 3、 不再纯粹美观、游憩、重视教育性,防污染等实用的绿化环境; 4、 不像景园古典精致典雅,设计简单,抽象,常见大片花草树木; 5、 造型、线条、雕塑或其它设施、材料更富于现代感; 6、受城市规划影响大,要考虑历史文脉融合延续,不如景园独创性强。 3、 景观规划设计与城市设计区别? 城市设计是从城市整体出发,具体地对某一城市、某一地段、某一街 道、某个中心或场所 进行综合设计,且的是最大可能地便利与舒适、美观,精髓是城市形体环境的设计,着重 于在型体方面构思。 现代景观设计在某些方面和设计手法上与之同,但景观设计不限于城市内,也包括风景区、 旅游度假区,主题园、公园等多方面的景观规划,着重于景观构造和大众游赏行为策划。 范围更广。 在城市领域,建筑、规划、景观园林三个专业都有一席之地。在已有大量实践的美国,主 要是由建筑师和景观师来做,且景观建筑师占了大头。 城市设计在空间布局组织上,主要是由贯穿于整个城市开敞空间的景观来控制协调的。 景观规划设计强调意象在先,布局平面在后,更偏向于艺术作品;而城市设计则必须以功 能为考虑的第一要素。 (P7) 4、 景观规划设计、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三个学科的关系? 1、目标同 --创造人类聚居环境; 核心同 --将人与环境的关系处理落实于具有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的人类聚居的环境中。 2、就所设计的人居环境的客体而论,专业分工不同 建筑: (1) 空间塑造、设计; (2) 建筑使用要求、建筑个性、人情味; (3) 侧重空间组合,聚居空间的塑造,专业分工重在人为空间设计; 城规: (1) 以道路、用地为主的场所规划,聚居场所(社区)的建设,专业分工 重在场所规划; (2) 城市效率、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交通规划,基础设施,侧重于平面 布局; 景观设计:

城市规划原理试题库

判断 1城市发展总是先使用建设条件较好、收益较明显的地段,然后逐步使用需要投入较多工程设施的地段(√) 2 综合比较是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工作方法,在规划设计的各个阶段中都应进行多次反复的比较。(√) 3 工业不适当的发展将损害景观、污染环境,因此在风景旅游城市发展工业首先要受到风景资源的约束与限制。(√) 4城市交通是与城市同步形成的,城市的形成必需包含城市交通的因素,一般先有过境交通,再沿交通线形成城市(√) 5城市更新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 6为减轻工业排放的有害气体对居住区的危害,一般工业区应按当地盛行风向位于居住区下风向(√) 7甲城市的一类用地在乙城市一定是一类用地(×) 8燃气管通过河流时,可以用燃气管专用桥,但不可以依附于钢筋混泥土桥。不可以设在铁路上,或通过铁路隧洞。(×) 9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中住宅的面积约占整个居住区总面积的80%以上,用地则占居住区总用地面积的20%。(×) 10居住区内动态交通组织可分为“人车分行”、“人车混行”、“人车共存”的道路系统三种基本形式。(√) 11.全市性公共中心是显示城市历史与发展状态、城市文明水准以及城市建设成就的标志性地域。(√) 12.收购仓库,一般应设在城市郊区、远郊、水陆交通条件方便的地方,有专用的独立地段。(F 应为”储备仓库”的具体布置) 13对于一个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应将其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作为它的主要方向,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14区域经济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 15自然增长是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通常以一年内城市人口的自然增减数(即出生人口数减去死亡人口数)与该城市人口的总人数之比的百分率表示其增长速度,称为自然增长率。(×) 16“门槛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投资之间不是一个线性的函数关系,而是跳跃式的。(√) 17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广场的布局用作为系统的安排,而广场的数量、面积的大小、分布则取决于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广场功能。(√) 18一般认为建筑高度与院落进深的比例在1:3左右为宜。(√) 19机动车道的宽度= 所需要的车道数×车道所需宽度(√) 20 一般来说,城市作为增长极,与其腹地的基本作用机制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21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是居住用地× 22.“土地规划”一词有时是作为一个泛指有关国家土地的规划行为。(√) 23城市的性质决定了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和用地构成,而城市的规模决定城市的用地及布局形态。(√) 24第三代的卫星城实质上是独立的新城(√ ) 25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 ) 26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是30年,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是5年(×) 27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 28 现代城市的发展是以工业发展为标志的,第二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9城市公共设施的内容设置其及规模大小与城市的地貌和规模相关联。╳ 30较小的城市规模中,城市里只能建设一个工业区.。╳ 31工业用地的交通运输条件关系到工业企业的生产运行效益,但不会直接影响到吸引投资者的成败。√ 32工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是构成城市人口的主要部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