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鉴赏红高粱

影视鉴赏红高粱

2.4 红高粱

一、导演与影片简介

张艺谋,陕西西安人。1951年生,初中毕业后曾经下乡当过知青,后又做过工人。1978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红高粱》是张艺谋导演的处女作,从这部电影开始,张艺谋就走上了导演之路。

张艺谋电影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82-1991历史的叛逆、个性的宣扬,具有第五代导演的明显特点。代表影片有《红高粱》、《菊豆》等。

这一阶段的影片主题上侧重对历史、文化、传统的批判与反思,具有精英文化的特点。电影在语言上锐意改革,实践“电影语言的现代化”,追求形式美、造型美。

第二阶段:1992-2000现实的历史、历史的现实

这阶段的电影从历史的想象和虚构中走到现实之中。强调普通人的人生故事。在拍摄风格上强调现实主义和自然性。代表作有《秋菊打官司》《有话好好说》、《一个也不能少》、《活着》、《我的父亲母亲》等。

第三阶段:2002至今在商业与艺术之间的宏大影像叙事。

这阶段的张艺谋大片采用好莱坞电影产业化运作的模式,从前期的策划筹备、类型片明星制,到拍摄制作,最后宣传发行,一整套迥异于国产电影以往操作路数,却又完全符合商业规律的市场化电影运作范式,尤其是对中国武侠类型片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意义。代表作品有《英雄》、《十面埋伏》、《金陵十三钗》等。

影片介绍

这部1987年上映,由张艺谋导演,姜文/巩俐主演的电影,曾于1988年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成为首部获得此奖的中国电影。

电影改编自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故事讲述“我奶奶”与“我爷爷”之间发生的一段惊天动地的爱情,抗日战争爆发后,爷爷、奶奶和酒坊的伙计们谱写了一曲抗日悲歌。2014年《红高粱》被改编成了电视剧,由郑晓龙执导,周迅、朱亚文等主演,从原著角度来看,电视剧在情节上作了很大改动。

二、电影赏析

1、人物形象分析

戴凤莲:具有大胆反叛封建礼教、敢作敢为、豪放坦荡的个性。颇具女权先驱意味。

余占鳌:人物有两面性,既具有粗野强悍、杀人越货的草莽土匪性格,又富有原始正义感和勇于抗争的英雄气概。

2、电影视听分析

电影张扬一种野性的生命力。通过对一往无际的红高粱,尘土飞扬的黄土地,热气腾腾的酒坊的艺术化表现,营造出一个充满活力与原始激情的世界。

(1)影片渲染了红色主调。

红盖头、红嫁衣、红绣花鞋红轿子,大片随风起伏的野红高粱,大碗鲜艳的红高粱酒,红色的鲜血以及那刺眼的血太阳等等的出现。影片释放出来的粗犷、野性、自由、浪荡、激情、渴望以及喜悦都包含在这红色之中。

(2)音乐上采用了狂放不羁的迎亲曲、《酒神曲》和粗狂质朴的民歌《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具有鲜明的民族气质与风格,深化了电影的主题,为影片增添了无限风采。

(3)电影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上出神入化。例如“颠轿”一场戏各种景别、各种画面不断变化,充满动感效果,加上高亢粗野的歌声与唢呐,尘土飞扬的黄土地、鲜红的轿子,极具民族风情。给人以立体全面的视听感官冲击。与电影版强调形式感和象征性相比,电视剧版《红高粱》“颠轿”更注重表现男女主人公之间的互动与人物个性。

电影用蒙太奇方式表达强烈的象征意义

“高梁地野合”一场戏具有明显的仪式性。是女性献祭仪式或成长的礼仪再现。红高粱的开合,狂歌劲舞,象征情欲的海洋。这部分采用大俯拍的全景镜头。而电视剧版的《红高梁》“高梁地”这场戏中九儿从拒绝到主动,较之电影版的“我奶奶”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

“打鬼子”一场戏也具有强烈的仪式性。它既是中华民族群体觉醒并焕发无穷的生命力;也是叙述者“我”的成年礼。

《红高粱》既有传奇故事和人物;有民族生命力、凝聚力的大暴发;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也有充满视听冲击力的“娱乐”性和观赏性,因此本片对于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娱乐化转型和走向有重要的先导意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