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重难点考点归纳整理

实验心理学重难点

考点归纳整理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

(一)实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冯特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搭建了实验心理学的框架;

2.费希纳开创性地提出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其著作有《心理学物理纲要》;

3.艾宾浩斯开用实证方法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之先河,采用节省法;

(二)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略)

二.实验心理学的变量与设计

(一)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1)观察法:是描述性质的方法,特点:直接性,描述性;

缺点:过于直接与简单;

其中自然观察法是最受推崇的一种方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其中个案法,是指深入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注意无干扰观察::指研究者为了避免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生非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而采用的一种无干扰观察技术)

2)相关研究: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3)实验法:是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级的方法;

实验法的优点:

①实验者带有特定的目的进行实验,这比起耐心等待自然观察要有效、经济与方便得多

②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无关变量而只改变一些研究感兴趣自变量,因此结论更加严谨

③实验条件为实验者的观察与记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

④设定明确的实验条件可以使别人来重复并检验实验的结果

实验法的缺点:

①实验条件控制有过多的人为性

②实验干涉程度高

③对于复杂的行为无法测量

④不适合大规模探索性研究

根据实验的条件要求严格程度分类: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情境下,对实验情境进行一定控制来对人的心理与行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与真实生活或工作情境比较接近,具有很好的推论性;

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精确与严格的控制进行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差异较大,推论性较差;

(二)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与其控制

1)自变量的种类与控制

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自变量的分类:①作业变量(课题变量):即各种可以操纵的具有质或量的变化的刺激,如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或教学组织形式等;

②环境变量,即实验的环境,如实验室的照明情况或噪音强度等;

③被试变量,又称机体变量,是指在外界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被试间不同程度的持续性特征,如年龄、性别、血型、不同文化程度、职业特点、健康状况等;

④暂时的被试变量,指通过主试的言语、态度以与用某些方法使被试的机能状态、特性等产生一时的变化,将这种一时的变化作为引起被试反应的自变量,如疲劳、焦虑等。

自变量的控制:(1)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由Bridgeman提出该概念)。指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定义就是操作定义;例如,把疲劳定义为,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时间量。

(2)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所谓自变量的水平,指自变量的一个取值;(因素型实验的自变量一般不超过4个水平;如果考察线性关系,可取3--5个水平,如果函数关系复杂,至少要5个水平)

2)因变量的种类与控制

因变量的种类:反应速度;反应速度的差异;反映的正确性;反应标准;主观指标主要是口语纪录;

因变量的控制:(1)反映控制,目的:是让被试的反应确实发生在实验者感兴趣的因变量纬度上。其中指导语能够控制被试的反应,指导

语应符合以下要求:内容确定;完全;简单明确;标准化;

(2)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一个恰当的因变量指标应该具有:可靠性,有效性,敏感性;(有效性,客观性,数量化)(3)避免量程限制:天花板效应与地板效应:反映指标的量程不够大,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或最底端;3)额外变量与其控制

额外变量的定义:又叫控制变量,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又对被试的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1)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2)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3)匹配法:旨在使实验组与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使用匹配法的具体做法就是:先就某些与实验有着高相关的特性对所有被试进行测量;然后根据测得的结果匹配分组让实验组与控制组相等。

(4)随机化法:被试随机地分配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它的逻辑是:如果总体中的所有成员都有同等机会被抽取到任一处理组,那么可以期望随机分别形成的各处理组的各种条件与机会均等。

(5)统计控制法:事后采用统计技术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

(6) 抵消平衡法:ABBA法,拉丁方法;

( 上述各种方法为实验者提供了控制额外变量的有力手段,但它们各有所长,所有实验者应分

析实验的具体条件,适当地运用它们。)

(三)实验设计(详见朱莹,北大实验心理学)

(四)实验研究的效度

1)内部效度

内部效度: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主试因素;被试因素;选择;测验;成熟;历史;被试的亡失;统计回归;仪器的使用。

2)外部效度

外部效度:实验结果能否普遍推论到样本总体与其他同类现象中去。即实验结果的普遍性与适用性;

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2)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3)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3)构思效度

构想效度:关于关系变量与变量之间关系构想的准确性,以与实验变量在实验时的操作定义与推理时的定义的一致性程度。

影响构想效度的因素为:

①理论上构想的代表性不足;

②构想的代表性过于宽泛;

4)统计结论效度

统计结论效度:是指由统计方法适切性所引起的统计结论有效性

的程度,它主要反映统计量与总体参数值间的关系。

影响统计结论效度的因素:

(1)统计检定力低。

(2)所选用的统计方法依据的各种假设条件满足的程度。

(3)多重比较与误差变异。

(4)测量工具的信度。

(5)实验处理执行的信度,即实施实验时遵守设计要求的程度。

(6)实验环境内,无定形非相关事故的影响。

(7)被试者的随机变异。

三.反应时法

(一)反应时概述

1)反应时的含义:不是指执行反应的时间,而是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

反应时实验的基本原则:准确--速度性权衡;

反应时的开端: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提出人差方程:

B-A=1.233秒

历史研究:赫尔姆霍兹,成功测定蛙的神经传导速度为

(26m/s),人的神经传导速度60m/s,将反应时正式引入心理学的是荷兰心理学家唐德斯(ABC减数法),之后斯腾伯格又提出了加因素法;

因此,第一阶段:以减数法为核心(ABC时期)

第二阶段:以加因素法为标志(新时期)

2)反应时的种类

A 反应时:一个反应仅对应于一个刺激,当一个刺激呈现时,就立即对其做出反应

这种反应时间也称作简单反应时间

B 反应时:多个反应,各自对应事先所规定的那个刺激进行反应 测得的反应时间包含简单反应时、区分时间与选择时间

C 反应时:一个反应,仅对应于多个刺激中的那个事先规定好的刺激,对其他刺激的呈现不需反应

测得的反应时间包括简单反应时与区分反应时

(二)反应时的影响因素:

分为外部因素与机体因

素:其中外部因素分为:刺激方面的因素;环境方面的因素;实验仪器的因素;

刺激方面的因素:(1)刺激呈现的感觉通道的性质,一般而言:触觉的反应时<听觉反应时<视觉反应时

(2)刺激的物理特性:刺激物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属性都会影响反应时的产长短;

(3)刺激的物理特性的复杂程度:刺激物体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等等,也会影响到反应时;

(4)刺激呈现的位置:在显示器屏幕的中间还是两

侧,是视野中心还是边缘;

(5)有无线索提示,以与线索与刺激的相容性:当有线索存在时可能会加快刺激的反应速度;

环境方面的因素:比如噪音的影响,光线,通风情况等都会对反应时造成影响;

实验仪器:实验仪器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也会影响反应时的测量; 主观因素:感觉器官的适应水平;被试的注意与准备状态;练习效应;被试的动机与态度;年龄因素与个体方面的差异因素;被试的身心状态,比如药物,疾病的作用;

(三)反应时技术

(1)减数法:

减数法的原理:

减数法的实验逻辑:如果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以外两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减数法的应用:证明心理旋转的存在;证明短视记忆的视觉编码;

(2)加因素法:

加因素法

的前提: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系列进行的而不是平行发生的;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

加因素法的实验逻辑:如果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

那么它们是作用与

同一加工阶段的,如果两个因素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即是相互独立的,那么它们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加因素法涉与的反应时实验:

斯腾伯格曾借助加因素法揭示了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的四个独立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测试项目的质量)、顺序比较阶段(测试项目的数量),决策阶段(反映类型)与反应组织阶段(反映类型的相对频率)。(刺顺决反)

(3)开窗实验

是由汉密尔顿(Hamilton) 与霍客基(Hockey)提出的;

从他们的实验中可以看出字母转换作业的三个加工阶段:编码阶段(从按键看到第一个字母到出声转换),转换阶段(出声转换所需要的时间)与存储阶段(从前一个字母转换结束到按键看见下一个字母);

(4)反应时的新进展

序列反应时:内隐学习的新的研究范式;

内隐联想测验:是由格林沃尔德(Greenwald)提出的;

内隐联想测验的各种变式:

(1)Go/No-Go测验: 采用信号检测论的区分力指数d'为指标;

(2)外在情感性西蒙任务: 米尔克与克劳尔(Mierke&Klauer);四.心理物理学方法

(一)阈限的测量

感觉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心理感受的

刺激大小;

另一种是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操作定义:绝对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差别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1)极限法

又叫最小变化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

基本概念:

不肯定间距Iu: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Iu=Lu-Ll

主观相等点PSE:不肯定间距的中点;PSE=(Lu+Ll)/2

差别阈限DL:取不肯定间距的一半,或上差别阈限与下差别阈限之与的一半。

误差方面

极限法进行实验时,被试主要产生习惯误差与期望误差,还会偶尔产生练习误差与疲劳误差这两种系统误差。

习惯误差: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在递减系列中----使阈限偏低;在递增系列中---使阈限偏高;

期望误差:被试因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

在递减系列中---使阈限偏高,在递增系列中--使阈限偏低;

采用递增递减交替进行的设计能抵消这两种误差,并且递增递减

的系列要保持数量一致。

练习误差: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趣与学习效果,导致反应速度加快与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可能使阈限降低;

疲劳误差:由于实验多次重复而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与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可能使阈限升高;

随着时间的进展,练习可能使阈限降低,而疲劳可能使阈限升高。为了平衡这两种误差,最小变化法的递增与递减,采用ABBA法,交替进行;

注:分清差别阈限的上限与上差别阈限的区别?

差别阈限的上限:在递减系列中,最后一次“+”到非“+”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即Lu;

上差别阈限:等于差别阈限的上限减去标准刺激的值:DLu=Lu-St 具体测定方法:见实验心理学P234

2)平均差误法

实验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1)平均差误法的特点

①需要被试亲自参与,因此能更好地调动被试的实验积极性

②只能对可以连续变化的刺激进行测量

(2)绝对阈限与差别阈限的测定(见实验心理学P238)

(3)误差的控制

为了消除空间误差,标准刺激在刺激的左边与右边的次数应各占一半;

为了消除动作误差,被试从大于或小于标准刺激处开始调剂的次数也应各占一半其实也是ABBA法。

为了消除时间误差,采用多层次的ABBA法;

(4)计算差别阈限的方法有两种:

①把每次调节的结果与标准刺激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作为差别阈限:ST

AE

②把每次调节的结果与主观相等点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作为

AE

差别阈限,这里的主观相等点等于各个比较刺激的平均值;M 3)恒定刺激法

恒定刺激法又叫正误法,次数法,是心理物理学中最准确,应用最广的方法;

(1)绝对阈限的测定

①直线内插法

②平均Z分数法

③最小二乘法

(2)差别阈限的测定

①两类反应:我们取25%与75%处的刺激的差的一半作为差别阈限,即75%差别阈限。

75%差别阈限:详见朱莹实验心理学P75

将75%重于标准刺激的量(差别阈限的上限)减去25%重于标准刺激的量,也就是75%轻于标准刺激的量(差别阈限的下限)即得75%绝对差别阈限

②三类反应:用50%的“+”反应的刺激与50%“-”反应刺激的差的一半作为差别阈限,也就是不肯定间距的一半。

例:不肯定间距可以看作是对被试态度的一种测量,一个很自信的人他会很少做相等判断,结果他的不肯定间距就小

原因:很自信的人,他要在完全能确认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相等时才愿意作出判断,因此,他作出相等判断的次数少。另外由于相等次数少,所以在刺激值逐渐增大的情况下,判断“+”的次数到达50%时的数值就越接近标准刺激;而判断“—”的次数到达50%时的数值也越接近标准刺激,因此两者之差肯定越小;

(二)心理量表法

1)量表的类型

从心理量表否等距与有无绝对零点来分,将心理量表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例量表;

2)感觉比例法(分段法)与数量估计法

比例量表示既等距又有绝对零点的量表;

分段法:是制做感觉比例量表的一种最直接的方法;

数量估计法(使用了史蒂文斯密定律):也是制作比例量表的一种直接的方法;此法的具体步骤是主试者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例如,一个重量,并赋予标准刺激一个主观值,例如为10,然后让被试者以

这个主观值为标准,把其他不同强度比较刺激的主观值,放在这个标准刺激的主观值的关系中进行判断,并用数字表示出来。然后计算出每组被试者对每个比较刺激量估计的几何平均数或中数,再以刺激值为横坐标,感觉值为纵坐标,即可制成感觉比例量表。

3)感觉等距法与差别阈限法

等距量表是一种有相等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的量表;

感觉等距法:要制作等距量表,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感觉等距法;它是通过把一个感觉分成主观上相等距离来制作。

差别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间接方法;差别阈限发认为,每一个最小可觉差在心理上都是相等的,因此可以用最小可觉差作为心里物理量标的灯具单位;随着心理感受梯级的提高,为了产生下一个最小可觉差,在刺激方面需要的增加量越来越大;

4)对偶比较法与等级排列法

顺序量表(等级量表)是一种较粗略的量表,它既无相等单位又无绝对零点,只是把事物按某种标准排出一个次序。

等级排列法:是一种制作顺序量表的直接方法;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让许多被试者按照一定标准,把这些刺激排成一个顺序,然后把许多人对同一刺激评定的等级加以平均;

对偶比较法:对偶比较法(或配对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对地呈现,让被试者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这种特性的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更为明显,假如以n代表刺激的总数,所以配成对的个数是n(n-1)/2。注意使用ABBA

法加以平衡顺序误差;

(三)信号检测论

1)信号检测轮的由来

2)信号检测论的基本原理

在信号检测实验中,被试者对有无信号出现的判定,可以有四种结果:

①击中:当信号出现时(SN),被试报告为“有”,以y/SN表示。我们把这个判定的概率称为击中的条件概率,以P(Y/SN)表示。

②虚报:当只有噪音出现时(N),被试报告“有”,以y/N表示。我们把这个判定的概率称为虚惊条件概率,以P(Y/N)表示。

③漏报:当有信号出现时,被试报告为“无”,以n/SN表示。把这种判定概率称为漏报条件概率,以P(n/SN)表示。

④正确拒绝:当无信号而只有噪音出现时,被试报告为“无”,以n/N表示。我们把这个判定的条件概率称为正确拒斥的条件概率,以P(n/N)来表示。

从统计学的观点来讲,信号检测就是要检验两个统计假设H0(无信号)与H1(有信号)的真伪。

在获得多次测试得到对信号的印象之后,被试的头脑中将产生两种分布,一个噪音的,一个是有噪音背景的信号。有一些感觉印象模糊,即可能是噪音也可能是信号,于是两个分布中间有重叠。两个分布的距离取决于信号的清晰程度与被试感觉的灵敏性。这时,一个判

断标准必须划定,从而指导被试决定什么样的刺激就可以被判断为有,而其他的不可:

图中黑色部分为虚报,也叫α错误;斑点部分为漏报,也叫β错误;浅灰色部分为正确否定;深灰色部分位击中;图中d' 表示感觉过程,β表示决策过程,并且我们可以看出如下关系:

统计决策需要的两个基本假设以与两个相等的有重叠的正态分布都满足,于是统计原理能成为信号检测论的数学基础。

(2)最优决策原则

判断标准的确定是按照最优原则进行的,也就是让期望值最高,使收益值最大,因此最优决策标准实际

就是按照最大期望值标准确定的。人类被

试在确

定判断标准时实际受三个因素影响:

①信号与噪音之先验概率大小

②判定结果的奖惩多少 ③被试要达到的目的与其他有关因素

3)区分力指数d'与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

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对于已经形成分布印象的信号,如果我们将击中率作为虚报率的函数,当决策过程标准由保守向大胆方向移动时,我们将得到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就是了。

在一条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中(简称ROC曲线),不同的点代表不同赏罚值激励出的不同判定标准,而每个点的斜率就是β,判别力指数d':即观察者的敏感性,也是信号与噪音分布之间的距离,对应感觉过程,ROC曲线与对角线间的最大距离

d' = (M SN-M N)/σN = Z SN-Z N(M是信号分布的平均数)

判断标准β:做出决策的分界线,人根据最优原则主管划定的标准,对应决策过程,ROC曲线上点的切线斜率

β= O SN/O N (O是正态表中的纵坐标值)

判断标准C x:表示判断标准的另一种方法,其实际表示判断标准截点处的刺激的物理强度,也就是感觉阈限

C X = I S–(I S-I N)/ d' ×Z S

4)信号检测论的应用

(1)有无法

当主试呈现刺激之后,让被试判定所呈现的刺激中有无信号,并给与口头报告。

(2)评价法

也较多重决策法,呈现刺激的方式同有无法一样,要求被试根据自信度给出更细腻划分的有无的等级评价,得出的评价将是一个从有到无的连续体。

(3)迫选法

被试进行判断之前,信号与噪音都呈现数次,让被试再对它们进行判断。一般多用二项迫选法,即呈现一次噪音一次信号。

实验心理学复习要点

实验心理学复习要点 名词解释: 1.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 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效应。 2.韦伯定律:韦伯定律,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 规律性,用公式来表示,就是△Φ/Φ=C,其中Φ为原刺激量,△Φ为此时的差别阈限,C为常数,又称为韦柏率。 3.费希纳定律:费希纳定律是一个表达简单的定律,其公式为S=KlgR,其中S是感 觉强度,R是刺激强度,K是常数。简单来说,这个定律说明了人的一切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肤觉(含痛、痒、触、温度)、味觉、嗅觉、电击觉等等,都遵从感觉不是与对应物理量的强度成正比,而是与对应物理量的的强度的常用对数成正比的。这个定律是19世纪德国心里物理学家费希纳(Gustav Theodor Fechner,1801~1887)在他的表兄和老师韦伯(Ernst Heinrich Weber,1795~1878)的定律基础上建立的,所以又称为韦伯-费希纳定律,也正是因为这个定律,心理物理学才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建立起来。 4.准实验设计:准实验研究是指在无须随机地安排被试时,运用原始群体,在较为自然的 情况下进行实验处理的研究方法。 5.真实验设计:在随机化原则基础上分配被试,能够充分控制全部内在的无效变异源和外 在无关因素的影响,以获得比较准确的实验结果的设计。它是相对于准实验设计而言的,真实验设计是在各种设计方法中要求控制条件最严密、操纵自变量最有效和测定记录因变量最准确的一种。 6.自变量的混淆:自变量混淆——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 成因变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种情况就称为自变量混淆。 7.双盲实验:双盲实验是一种更加严格的实验方法,通常使用与人文科学(human subjects),旨在消除可能出现在实验者和参与者意识当中的主观偏差(subjective bias)和个人偏好(personal preferenes)。在大多数情况下,双盲实验要求达到非常高的科学严格程度。 顺序效应:由顺序的不同所导致的差异称作“顺序效应”,即,当信息以a-b的顺序展示, 和以b-a的顺序展示,人们会有不同观点的效应。顺序效应(Sequence Effects)是指刺激呈现的顺序影响人们判断的现象。 8.ROC曲线:ROC曲线是根据一系列不同的二分类方式(分界值或决定阈),以真阳 性率(灵敏度)为纵坐标,假阳性率(1-特异度)为横坐标绘制的曲线。传统的诊断试验评价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必须将试验结果分为两类,再进行统计分析。ROC曲线的评价方法与传统的评价方法不同,无须此限制,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允许有中间状态,

新东方在线实验心理学知识点详解

知识点详解 三、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 (一)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 (二)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 (三)实验设计与实施 1.研究设计与实施 2.被试样本的选择 选择研究的被试群体是研究设计的第一个环节,如何科学选择被试群体是保证研究结果科学性与可靠性的基本前提。一项研究结果能否真正客观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与研究对象的抽样的代表性是密切相关的,研究样本的代表性越好,研究结果就越能从本质上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而且抽样的代表性还会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推论性,抽样的代表性越好,研究结果的可推论性也就越高。由此可见,科学地抽取被试样本在心理学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被试样本背景信息的控制 被试样本背景信息的控制是抽取样本时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被试样本背景状况直接关系到样本的总体的范围和研究结果的推论范围。通常情况下,被试样本背景信息包括被试的地域、年龄范围、性别及性别比例、教育状况、职业及不同研究者所关注的其他方面的信息(如健康状况、对智力或能力的特殊要求、视觉状况、听觉状况等)。对被试背景状况的控制是选择被试样本的最基本要求。确定了被试样本背景状况后,便可以在符合要求的总体中抽取样本了。 (2)选择被试样本的方法样本的代表性是抽样考虑的最关键因素。 在心理学研究中,为了保证被试样本的代表性,通常采用如下的方法来抽取被试样本:完全随机取样 从理论上讲,按照统计学原理进行完全随机取样能够达到抽样的要求。完全随机取样通常适用于总体有限或容量不大的情况,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采用随机数表或抽签的方法进行完全随机化抽取样本。采用随机数表的使用方法如下:将总体中的所有个体随机排序,然后在随机数表中选取相当于样本数量的随机数,随机数对应的个体就是所要抽取的样本。抽签的抽样方法与经常做的抽签游戏的规则是完全一样的,即制作相当于总体人数的标签,按照拟抽取的样本数量制作相应数目的标签,并做出被抽取的标识,其余标签标识为非抽取对象。这样,通过抽签的形式就可以随机地将样本抽取出来。 随机分层取样 随机分层取样是当总体容量或取样的规模比较大时,完全随机取样不可能实现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样本的代表性,采用完全随即化取样的原理,将总体划分为不同层次的抽样单元,在不同层次的抽样单元中分别进行随机化取样,经过若干次随机化分层取样,最后获得研究的被试样本。例如对全国各地区的小学生阅读能力进行一项大规模的研究,由于全国各地区的小学总共有几十万所,直接随机取样是不可能的,如果采用随机分层取样的话,可以将取样的过程分为三个层次: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市、州、盟)、县(旗)、学校四个层次,为了充分考虑地域之间的差异,在省级行政区不进行随机抽样(全部作为抽样对象),在地区级的行政区进行第一层次的随机抽样,在抽取的样本中再进行第二层次(县级)

实验心理学重难点考点归纳整理

实验心理学重难点考点归纳整理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 (一)实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冯特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搭建了实验心理学的框架; 2.费希纳开创性地提出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其著作有《心理学物理纲要》; 3.艾宾浩斯开用实证方法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之先河,采用节省法;(二)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略) 二.实验心理学的变量与设计 (一)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1)观察法:是描述性质的方法,特点:直接性,描述性; 缺点:过于直接和简单; 其中自然观察法是最受推崇的一种方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其中个案法,是指深入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注意无干扰观察::指研究者为了避免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生非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而采用的一种无干扰观察技术) 2)相关研究: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3)实验法:是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级的方法; 实验法的优点: ①实验者带有特定的目的进行实验,这比起耐心等待自然观察要有效、经济和方便得多 ②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无关变量而只改变一些研究感兴趣自变量,因此结论

更加严谨 ③实验条件为实验者的观察和记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 ④设定明确的实验条件可以使别人来重复并检验实验的结果 实验法的缺点: ①实验条件控制有过多的人为性 ②实验干涉程度高 ③对于复杂的行为无法测量 ④不适合大规模探索性研究 根据实验的条件要求严格程度分类: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情境下,对实验情境进行一定控制来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与真实生活或工作情境比较接近,具有很好的推论性; 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精确和严格的控制进行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差异较大,推论性较差; (二)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 1)自变量的种类与控制 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自变量的分类:①作业变量(课题变量):即各种可以操纵的具有质或量的变化的刺激,如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或教学组织形式等; ②环境变量,即实验的环境,如实验室的照明情况或噪音强度等; ③被试变量,又称机体变量,是指在外界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被试间不同程度的持续性特征,如年龄、性别、血型、不同文化程度、职业特点、

实验心理学期末知识点整理

实验心理学期末知识点整理 必考考点 挑选题 反应性:观看过程中参与者的反应 要求特征:导致被试推测实验目的或实验者期望的一些实用线索 社会惰化列联研究决策标准感觉性 差不阈限:是指刚才能引起差不感受的刺激间的最小差不。 操作性定义: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别确信间距 韦伯定律 最小可觉差JND:相距为一具差不阈限的两个刺激之间的差不所引起的内部感受 费希纳定律:相信所有的最小可觉差都会产生相同的感受增加,想做比例量表,事实上是顺序量表。 史蒂文斯定律 盲视:描述被试别承认故意识知觉时其盲点具有知觉能力 客观阈限、主观阈限会聚操作 SOA 提示-刺激间隔心理别应期 别对称迁移等于连续效应阻滞实验消退 对偶联合回顾前摄干扰量表衰减效应 被试变量 天生的(年龄、性不、种族) 社会引起的(社会阶层、宗教、居住区) 疾病有关的(肢体残缺、智力低下、脑外伤、灾害后果) 简答题 阈限:我们能别能讲乙的听觉更敏锐一些? 也许甲乙都有着同等的听觉感觉性,然而他们推断是否听见声音的标准别一样。乙可能比较冒进,只要听见大概有声音就讲“有人敲门”;甲可能比较保守,

除非有百分百的把握否则就会讲“没听到”。 操作性定义的优缺点: 优点:1.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 2.又处于研究假设的检验 缺点:往往只能涉及变量的少数特征,具有明显的排他性,难以表达完整意义。 实验设计 别同情绪关于别同情绪内容材料的经历效果? 两个自变量各三个水平经历效果再认的经历数 啥实验设计、自变量、因变量、操纵变量、办法,实验程序,实验预期结论 现成的实验 讲出自变量因变量操纵变量有哪些三阶交互作用 主效应,有效应,无效应的条件 拉丁方设计 观看与相关 Naturalistic observation Basic research:Has no immediate practical goal. Applied research:Aims at solving a specific problem. Reactivity(反应性)?Participants’ reaction to being observed 被试关于被观看时做出的反应 无干扰观看与无干扰测量之间的关键区不在于是否被试与研究者在同一时刻处在同一地方。 在的话讲明是一种无干扰观看,别在讲明是间接的无干扰测量 缺点:1.本质上不过简单描述性的,以至于无法评估事件之间的联系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 1.实验者效应:指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动作、语调等有意无意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符合实验者的要求和期望。主要包括:霍桑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标签效应、安慰剂效应。 2.交互作用:指当一个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因另一个因素水平的不同而不同时,即产生了交互作用。 3.错误记忆:根据提取的准确性将记忆分为错误记忆和真实记忆。错误记忆是指错误的声明一个以前未呈现过的事曾经发生过。 4.心理实验:心理实验是根据研究目的有计划的控制和操纵某些变量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探求心理现象的原因、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5.前瞻性记忆:是对将来在适当时机完成某项活动的记忆。即也就是对如何英气维持和执行有意图的将来行为的认知加工过程。 6.不肯定间距:上限与下限之间叫做不肯定间距,也叫相等地带。(即上限—下限,详见课本44页) 7.反应速度与准确率的权衡现象,简称SAT 8.反应时的速度与准确率分离技术,简称SAD 9.传统心理物理法是由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纲要》中论述的。 10.传统心理物理法只研究感受性;而信号检测论不只研究感受性,还研究判断标准。11.加因素法是由斯滕伯格提出的。 12.四个因素的交互作用有3重共11个。 13.阈限是一个统计值。 14.人差方程:B-A=1.223s。 15.击中率和虚报率的判断标准是:似然比即击中/虚报。 16.反应时最短的感觉是触觉。 17.斯滕伯格研究反应时的技术是:相加因素法。 18.实验效度包括:内部效度、外部效度和构思效度。 内部效度:指实验变量或处理被精确估计的程度。 影响因素:①经历(特定事件) ②成熟或自然发展的影响(前后测) ③选择(指被试的选择) ④测验 ⑤被试的亡失 ⑥统计回归 ⑦仪器的使用 ⑧选择和成熟的交互作用及其它 外部效度:指实验的结果能被概括到实验情境以外的程度。 影响因素:①实验情境的人为性 ②前测的不良作用。前测可能会增加和降低被试对实验处理的敏感性,使结果不能应用到前测实验的情境中。 ③被试样本缺乏样本性 ④测试工具的局限性 ⑤重复试验处理的干扰 ⑥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 构思效度:指关系变量及变量间的关系构想的准确性以及实验变量在实验室的操作定义与理论定义的一致性程度。 影响因素:①研究构想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心理学重点 弟一章 实验心理学发展的历史简介: 费希纳的贡献:(1)费希纳定律:公式为:s=klgR(s:感觉到的刺激强度R:实际刺激强度K:常数)(2)心理物理学实验方法: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平均差误法。 冯特是心理学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心理学家,他带动了德国乃至世界心理学的全面发展。冯特的贡献:(1)倡导以心理现实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以神学和哲学上的灵魂作为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2)提出必须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3)通过莱比锡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遍撒心理学的国际性发展的种子。 艾宾浩斯的研究:(1)证明了实验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2)创造性地使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的研究资料(3)首先提出节省法(4)建立时间与遗忘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实验心理学的新进展:(一)研究领域上的拓展1、有关决策的研究卡尼曼(详细见课本16 页)(了解)2、无意识研究的异军突起3、多重记忆的分类根据记忆信息储存时间的长短对记忆进行划分,开辟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和感觉记忆;根据记忆信息是语义的还是情景的对记忆进行划分引领了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的研究。根据提取是都有意识对记忆还是未来对记忆进行划分,揭示出了前瞻记忆和回溯记忆的不同,指向未来要执行行为的前瞻记忆依赖于指向过去所发生时间的回溯记忆;根据记忆提取是否正确对记忆划分产生了一个十分具有应用价值的新兴研究领域----错误记忆和真实记忆,二者可能有着相同的加工特点和生理基础。(二)研究方法上的突破1、脑功能成像技术2、元分析3、反应时新法4、实验性分离 5、心理实验软件E-prime 6、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脑功能成像技术) 统计技术的引入:一、描述统计二、相关系数三、假设实验四、多元设计 实验心理学(名词解释):广义的实验心理学即对采用科学的实验研究方法探讨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心理学体系的总称。狭义的实验心理学则是一门探讨如何进行心理实验的学科,是一门当代心理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为心理学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方法论指导。实验心理学的意义:一、实验心理学促成了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二、实验心理学为科学心理学的发展提供方法论支持三、实验心理学拓展了心理学科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四、实验心理学增强了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第二章 非科学的方法:权威先验注意凝聚 科学的方法:客观观察自我校正 对实验心理学的认识误区(知道)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一、可为证原则(1)可为证和可证实(2)心理学研究与可证伪原则二、操作定义作用1、可以避免陷入无谓的对概念本质的争论2、可以是概念公开化3、提高实验的可重复性,有助于其他研究者根据操作定义研究来控制或测量研究变量,以更精确地重复原实验(4)促使研究者考虑概念的诸多属性(5)保证实验的可为证性。因为只有当一个概念有了操作定义以后,实验假设才会变得更具体、更明确,从而使它具备可为证性。三、概率推断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取向:生物学取向行为主义取向认知取向心理动力学取向人本主义取向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道德:一、科学研究的职业道德和准则二、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道德原则1、保护易感人群2、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3、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4、实验后应及时向被试提供反馈5、实验结果保密g ―* M 第二章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简述):1、选择研究课题2、提出实验假设3、进行实验报告 4、实施实验(即收集实验数据)(5)分析和整合实验数据6、撰写研究报告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一、观察法1、自然观察法2、参与性观察法3、个案法4、调查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心理学名词解释和部分简答(重点) 一、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 (一)回忆法 ※包括系列回忆法、对偶回忆法、自由回忆法 ○巴特莱特和再现实验 ※研究材料: 民间故事、图画等有意义材料 测量方法: 重复再现:在不同的延时下对记忆内容作多次回忆; 系列再现:让后面的被试以前面被试的回忆结果作为记忆材料。 【】系列回忆法(或依序回忆法):是要测量被试者达到某种记忆标准所需要的学习时间或学习遍数,所以又称为学习时间(遍数)法。 【】对偶回忆法:学习材料匹配成对进行呈现,要求被试在对偶材料之间形成联系的方法。一般有两种程序,一是预期法,二是学习测验法。 【】预期法 【】检验法(学习-测验法) 【】自由回忆法指对所回忆的资料在顺序上不加限制。 (二)再认法 (三)再学法 再学法也称节省法。此法是要求被试者学习一种材料,达一定标准后,经过一段时间,再以同样的程序重新学习这些学过的材料,达到初次学习的标准为止。再学习与初学习两次学习所需要的练习次数之差,即代表初学习之后所保持的记忆。 (四)全部报告法与部分报告法 ※全部报告法:让被试依次报告全部的识记项目。 ※部分报告法:部分报告法的刺激呈现与全部报告法相同。 (五)记忆广度法是研究记忆材料呈现一次后所能记忆最大量的方法。 (六)分散注意法 二、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是指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在残词补全、词干补笔、词汇判断等任务中能体现出来 三、启动效应是指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的接触而使对这一刺激或类似于这一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启动效应一般又可分为重复启动效应和间接启动效应二种。 四、被试内设计(within-subjects design),也叫重复测量设计或组内设计,是每个被试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情况的处理。 五、被试间设计,又称独立组设计。是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被试者(组)进行另一种自变量水平的处理。 六、高限效应(天花板效应),指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了良好的结果。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实验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科学,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探索和验证心理学的理论。它涵盖了多个知识点,下面将对其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实验设计与控制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验研究,因此实验设计与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实验设计要合理,能够准确地测试假设,并排除其他可能的因素。控制变量是实验设计的关键,通过固定或控制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变量,使得实验结果更加可靠和准确。 二、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是实验设计中的重要概念,它是实验过程中被操作或测量的因素。根据变量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实验中被研究者操作的变量,用于观察其对因变量的影响;因变量是实验中被测量的变量,用于观察自变量对其产生的影响。 三、实验组与对照组 实验组与对照组是实验研究中常用的两个组别。实验组接受特定的实验处理或条件,而对照组则不接受实验处理,用于对比和比较实验结果。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结果,可以判断实验处理的效果。 四、随机分组与配对设计

在实验研究中,为了消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常采用随机分组和配对设计。随机分组是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以保证两组之间的个体特征的均衡;配对设计是在实验前,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参与者配对,然后将每对个体分别分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以保证两组之间的个体特征的匹配。 五、双盲实验与单盲实验 为了消除实验者和被试者的期望效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常采用双盲实验和单盲实验。双盲实验是指实验者和被试者均不知道实验条件或处理的情况;单盲实验是指实验者或被试者中的一方不知道实验条件或处理的情况。通过这种设计,可以减少主观偏见,使实验结果更加客观和可靠。 六、实验伦理 实验心理学研究中,保护参与者的权益是至关重要的。实验伦理包括知情同意、保密性、隐私保护等方面。研究者需要向参与者详细说明实验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取得他们的知情同意。同时,实验过程中需要保护参与者的个人隐私和数据保密,不得泄露其个人信息。 七、数据分析与统计 实验心理学研究中,数据分析与统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研究者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得出科学、可靠的结

实验心理学[第十章记忆]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章记忆 第一节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一、瞬时记忆 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便产生感觉知觉,当刺激停止作用时,感觉信息仍按原来的形式保持一个极短暂的瞬间,犹如按原先的样子登记下来,这种短暂的保持或登记就是瞬时记忆。在瞬时记忆中材料保持的时间很短,大约0.25~2秒。在瞬时记忆中的信息完全依据它具有的物理性编码,有鲜明的形象性。保持的材料如果经过注意,它就转入短时记忆,如没有被注意,它就会很快消失。 斯珀灵针对传统的记忆方法的缺陷,设计了部分报告法。这种方法运用随机原理,使报告分段进行,有效控制住报告时滞引起的误差。他将全部刺激项目排成3×4的矩阵,刺激以50毫秒的时程出现,在刺激消失的同时,某一信号随即出现,被试者根据约定信号的种类报告相应的刺激行项目。根据被试者报告的准确率很容易计算出被试者的记忆量。 二、短时记忆 (一)短时记忆广度 短时记忆是指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的广度(记忆广度指材料呈现一次后被试者能记住的最大值)大约为7±2个组块。但如何组织好材料,在记忆储存的能量方面有重要的影响。 (二)短时记忆的编码特点——以听觉编码为主 大多数的人认为短时记忆是以听觉方式编码的。英国心理学家康拉德(Conrad,1964)做了实验,他用两组容易混淆的字母。BCPTV和FMNCX为实验材料,发现记忆混淆经常发生在声音相似的项目间(如S和X)。但在短时记忆中还具有其他方式的编码。 (三)短时记忆中常见的实验方法

1.记忆广度法 记忆广度法是研究记忆材料呈现一次后所能记忆最大量的方法。最早研究的是贾克布斯。研究者事先准备好一系列若干项目的刺激材料,各项目分别有3到12个左右的数字符号。实验时,主试者口述或用速示器向被试者呈现某个刺激项目,刺激消失即请被试者按照同样的次序说出刺激内容。 2.分散注意法 分散注意法程序的关键是在记忆的保持阶段。为了防止被试者利用间隙进行重复练习,必须把他的注意从记忆的材料上转移开来。1959年彼得森他们设计被试者对三个字母的组合或三个辅音字母的组合进行测验。后来默多克也做了类似的实验研究。 三、长时记忆 (一)多重记忆系统理论和实验 认知神经科学以多重记忆系统(multiple memory system,简称系统说)为理论基础,研究不同记忆系统的特征及神经基础。系统说以实验性分离为依据,虽然有关记忆系统的分类不统一,但都认为脑内存在着结构和功能不同的多个记忆系统和子系统。对于多重记忆系统的认识大多来自对脑损伤后记忆障碍病人的分离现象的研究。其次,动物实验、脑功能成像研究等也是研究学习记忆的重要方法。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大类。Schacter(1987)又将长时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两种,而Squire等(1993)则将长时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两大类,它们又分别包括不同的记忆形式。 图尔温等人(Tulving et aL 1985)提出启动效应(内隐记忆现象)代表一种新的记忆系统,即知觉表征系统,且用随机独立性的概念来论证这个观点。但威瑟斯宠等人用实验证明:在两种内隐记忆测验间发现了随机独立性,这就出现了矛盾。1990年图尔温设计了新的实验,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多重记忆说的观点。实验发现:在外显记忆测验中,针对同一目标的两种不同的线索,结果表现出中等程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 1、在实验心理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有费希纳、冯特和艾宾浩斯。 2、费希纳的贡献:(1)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费希纳定律(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这三种针对的都只是感觉) 费希纳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一方面,他关于感觉测量的思想被后人进一步深化:对各种心理现象都试图进行科学量化研究,并用数字形式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从费希纳阈限思想的不足和缺陷出发,后人发展出了新的心理物理方法——信号检测论。 3、冯特的贡献:(1)冯特倡导用心理现象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把神学和哲学上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2)冯特提出必须用试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新学科,使心理学真正地走进了科学殿堂。(3)冯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运用莱比锡大学的心理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撒遍心理学国际性发展的种子。 冯特的影响:他的研究实践和大量著述宣告了实验心理学的诞生,搭建了实验心理学这座大厦的框架。 4、艾宾浩斯的贡献:(1)证明了试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2)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3)为实验心理学提供了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4)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的影响:(1)诱使后背心理学家们不断尝试将实验法应用于各种心理现象(2)他采用的人工条件下实验研究的方法,成为此后所有实验心理学研究的金科玉律,保证了实验心理学结论的客观性(3)仅从记忆研究这一点来说,艾宾浩斯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5、科学的目标: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6、非科学方法的特点:听信权威之言、注意凝聚、先验 7、科学方法的特点:强调系统的经验观察、能够自我校正、 8、实验室实验的优势:实验室情景比真实生活更可靠、实验室情景得出的结果更具说服力、不会直接将实验室结论无限推广到真实生活中去。 9、科学的原则:系统的经验原则、可重复原则、可证为原则、俭省原则 8、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相关研究法和实验法 9、怎样理解观察法是听自然演讲实验法还是向自然发问? 10、研究人类被试的伦理原则: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保护被试免遭伤害、保密原则。 11、实验心理学的一般伦理:在进行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研究者自始至终都应该奉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审慎的工作作风。 12、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确定课题、选择被试、确定实验控制(因素型、函数型)、数据整合和撰写研究报告。 13、怎么选择课题:实际需要、理论需要、个人经验、前人研究与文献资料 14、构成实验的三大要素:假设、变量、控制 15、自变量包括:作业变量、环境变量、被试变量 16、对自变量的操纵:下操作定义、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2*2表示有两个自变量,每一个包含两个水平) 17、因变量要是客观的、量化的、有效的 18、实验心理学中的典型额外变量:实验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要求

实验心理学考点整理(含5年内真题)

名词解释 1.因素型实验:含义:即为探明所要研究的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而进行的实验。也叫“什么型”实验,“定性实验”或者“探索性实验”程序:控制其他因素,突出其中一个因素,探索此因素与所研究心理现象有无关系。然后再突出另一个因素,逐个探索,系统探明所影响的因素。 2.函数型实验:含义:指研究各种因素怎样影响行为的实验,试图确定研究条件和行为之间的函数关系,也叫作“怎样型”实验,“定量实验”或者“假设验证实验”。特点:对自变量进行大范围的量化操纵,观察因变量随自变量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确定二者的函数关系。 3.操作定义:是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作出具体的界定、说明。作出操作定义的过程就是将变量的抽象陈述转化为具体的操作陈述的过程。 4.天花板效应:由于实验任务过于简单,导致在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下,被试都获得很好的结果,且结果没有什么差别。 5.地板效应:由于研究者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导致在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下,被试都获得很差的结果,且结果没有什么差别。 6.实验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汉斯效应):指实验者有意无意通过各种表情、动作、言语将预期的要求给被试所造成的使实验结果有利于实验假设的效应。 7.要求特征:在实验过程中,被试会自发地对主试的实验产生某种假设,然后它们会以满足该假设的方式做出反应。 8.霍桑效应:是指主试和被试的人际关系影响实验效果的效应,人们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 9.安慰剂效应:是由暗示引起的被试行为向暗示方向发展的效应,如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10.双盲程序/双盲法:被试和实验者都不知道当下进行的实验目的和假设。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复习用)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概论 1、什么是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是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探讨心理实验的理论方法、技术操作的学问。 2、实验心理学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实验心理学的正式建立,是以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所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 第二章传统心理物理学 1、什么是心理物理法? 心理物理法是研究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方法。即运用数学方法和测量技术,研究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 2、心理物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1860年,费希纳发表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作为标志着心理物理学诞生的标志。 3、什么是最小变化法? 最小变化法(程序上)的刺激由递减和递增的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地小,(目的)是系统地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 4、用最小变化法来测量绝对阈限的方法要点哪些?

第一,采用最小变化法测绝对阈限时,刺激系列应按渐增(记为↑)和渐减(记为↓)系列交替的方式呈现。 第二,为了保证测量阈限的准确性,一般需要选择15—20个随机的起点. 第三,一般由主试操纵自变量,被试根据主试操纵自变量变化的情况口头报告是否感知到刺激的存在。出现转折点后该系列实验结束。 第四,每次起点应有所不同 第五,最后计算出所有转折点的数值的平均数就是测量的绝对阈限。 5、用最小变化法来测量差别阈限时,计算被试差别阈限的操作步骤有哪些? 第一,分别求出阈上限和阈下限(T+、T-) 平均上限T+=(64.5+66.5+64.5+63.5+65.5+65.5)÷6=65 平均下限T-= (69.5+60.5+62.5+60.5+69.5+60.5) ÷6=60.5 第二、求绝对差别阈限(DL) 上差别阈65-64=1 下差别阈64-60.5=3.5 (1+3.5)÷2=2.25 第三、求相对差别阈限 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叫做相对差别阈限, 绝对差别阈限÷标准刺激即:2.25÷64=0.035 也就是视觉长度的韦伯比例 6、什么是平均差误法?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实验心理学笔记整理 一、绪论(考1道单选,1道多选,2题共3分) 1.什么是实验心理学 广义(实验的心理学):应用实验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即科学心理学的代名词)。 狭义(心理实验学):研究如何进行心理实验的一门心理学学科,包括实验的基本理论、技能以及心理学各分支领域的实验研究成果。 2.实验心理学的主要目的 用以说明和解释人在完成某项任务时的心理活动是如何进行的(即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来推断心理活动的方式),进而达到“控制”行为。 3.实验法的优点(与其他研究方法的区别)(容易出多选) 1、可以创造实验条件使事件产生。 2、可以重复实验并对其结果进行验证。 3、可以系统变化实验条件来考察事件的变化。 4、可以得出因果关系。 强调对各种变量的严格控制 4.实验法的局限性 1、有些复杂心理活动还难以使用实验法 2、有些特定心理现象(如违背伦理道德)不能使用实验法。 3、实验条件的人为性等因素导致实验结果缺乏实用性。 5.心理实验研究的程序 发现问题、查阅文献、理论思考、提出假设、实验设计、 进行实验、数据分析与结果统计、根据前人的研究和理论进行讨论、 撰写实验报告、发现新问题 6.几个重要的人以及其贡献 费希纳对科学心理学的贡献 1、用量化思想联系了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费希纳定律),表明可以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 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三种传统心理物理法)。 3、对现代实验心理学具有深远影响。 奠定了心理测量学的基础。 后人为弥补传统心理物理法的缺陷而发展出信号检测论。 冯特对科学心理学的贡献 1、倡导以心理现象(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而非“灵魂”。 2、提出必须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并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3、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促进科学心理学在国际内传播。

实验心理学重点总结

1.速度-准准确性权衡:在具体采用反应时指标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因为反应时实验有两个基本的因变量,即速度和准确性.反应时实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间的反向关系,这使得我们必须在它们之间作出权衡。心理学家将这种关系称为速度-准确性权衡。 2。双盲实验:是一个很好的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是排除法的一种.双盲控制时让实验的操作者和实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的内容和目的,由于实验者和研究参加者都不知道哪些被试接受哪种实验条件,从而避免了主、被试双方因为主观期望所引发的额外变量。 3. 被试内设计:指每一个被试都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处理的设计。被试内设计不但节省了被试人数,而且不同组的被试个体差异也得到了最好的控制.被试内设计比被试间设计更有力,能更好的考察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的差异,这个优点使得许多研究者更倾向于使用被试内设计。和被试间设计相反,被试内设计不会受到来自被试个体差异的困扰,但却必须面对实验处理之间相互污染的问题.可以采用平衡技术来控制这些差异。 4。实验者效应:指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附和实验者的期望。这种效应往往以颇为微妙的方式起作用。 5. ROC曲线:即是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为感受性曲线.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该曲线以虚惊概率为横轴,击中概率为纵轴所组成的坐标图和被试在特定刺激条件下由于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得出的不同结果画出的曲线. 6. 开窗实验:是一种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的方法,它能比较明显地看出各个加工阶段,那就好像打开窗户一览无遗了,它是反应时实验的一种新形式。 7。ABA设计:是一种小样本设计.它可以较好地区分实验自变量(比如一种疗法)的效果和时间顺序等其他因素的效果,从而进一步解决了AB 设计中常常会发生的混淆问题. 8. 准实验设计:即指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控制,但使用真正实验的某些方法搜集、整理以及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准实验设计能够在严格实验无法进行的时候取得结果。 9。小样本设计:在特殊情况下,比如临床心理学家希望确定某种疗法的效果却又只有一两个患者,或像心理物理学实验那样极端费时且个体差异几无影响时,心理学家也会采用与之相反的实验模式-—小样本设计。小样本设计是被试内设计的一种变式,实验时它向人数较少的被试或单个被试呈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处理方式。 10.被试间设计:是指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的情况。 被试间设计的一个优点为:每一个人只接受一种处理方式,一种处理方式不可能影响或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被试间设计的主要问题在于:由于接受自变量不同水平处理的被试各不相同,所以很难分辨出因变量的变化是由于被试间的差异所致,还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所致。 11. 简单反应时:指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这时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反应时。譬如说,短跑运动员在听到发令枪响后立即起跑,这一事件就可以作为一个简单反应时任务。这种反应之所以称之为简单反应,是因为特定的刺激与特定的反应间的联系十分明确. 12 绝对阈限:通常指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零结果:零结果是指自变量的操作没有引起因变量的变化,因而因变量的变动为零。 原因:(1)实验者所作出的猜测——自变量是导致某中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可能是错误的. (2)实验者没有对自变量进行有效的操纵 伦理原则:1保障被试知情同意权2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3保护被试免遭伤害4保密原则 实验研究一般程序:确定课题,选择被试,确定实验控制,数据整合,篆写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孟庆茂版)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

教材:《实验心理学》(孟庆茂、常建华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 第一章绪论--心理学怎样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第一节心理学的科学性 一、什么是科学? 科学就是通过客观的观察和严密的论证来获取知识。 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权威、逻辑推理、经验或直觉、科学。 就一个人来说,科学研究是获得正确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而对全人类来说,科学就是获 取真知的唯一来源了。科学与前面三个途径的区别在于其客观性和严密性。所谓客观性, 就是科学只承认和研究客观存在的事物;所谓严密性,就是科学家采用严密的思想方法和 研究方法。 二、科学的五大前提假设 (一)世界是真实的 对于大多数科学家来说,我们面临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以我们的意志而转移的。(二)世界是有规律的 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只要条件满足,就会出现过去出现过的事件。 (三)世界是有因果关系的 科学家认为,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原因,而不是毫无理由地独自产生的。 (四)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任何一个科学家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承认:世界是可知的。 (五)世界是可以用理性加以理解的 推理--逻辑思维是理解一切事物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对科学家来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推理加以解释,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推理而得到解决。 三、心理学是不是科学 学科的科学性是一个连续体,在学科发展的同时,其科学性也在发展。 在冯特时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所谓的"内省",它直接违反了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行为主义认为,只有那些可以观察到的行为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当代认知心 理学则是一个典型的研究从被试身上直接观测到的客观事实、寻找其中因果关系的学术流 派。而与之同时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重视意识、情感、价值等行为主义心理学比较忽视 的内容,它不甚强调客观观察(事实上也很难做到这一点)。另外,心理学的不少分支(例如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等)比较倚重高级统计分析,而这些方法并 不一定能直接得出因果关系,对分析结果的解释也可以各不相同,这也降低了它们的科学 性。综合考虑心理学上述方面的情况,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心理学既不是一门纯粹的 科学,也不是毫无科学性,它的科学性介于全和无之间,并向比较纯粹、完全的科学性发 展。 第二节科学与实验 一、科学家的工作 科学家的主要工作就是发现和理解世界上存在着的因果关系,从而帮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 探索因果关系的工作可以分两个方面:发现规则和建构理论。 (一)发现规则 所谓规则,就是我们常说的规律、定理和定律等,它说明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 发现规则要分两步走:描述事物、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建构理论 理论的任务是解释事物之间的联系。理论往往是一系列论断,用以解释一个或多个规则。为了作出解释,它往往包括一些规则中没有直接包含的概念。 二、实验 实验就是精密地控制各种因素,排除无关因素对观察结果的干扰,探究有关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 (一)实验对科学的重要性 (二)实验的构成要素 任何一个实验,都由以下要素构成:实验者、实验对象、实验手段。 (三)实验变量分析 设计任何一个实验,都需要分析实验所涉及的各种变量。 变量指事物的属性,这种属性在质量或数量上是可变的。所谓质量可变,例如人的性别(男或女)、宗教信仰(何种宗教信仰)等等;所谓数量可变,例如物体的重量、信仰 的坚定程度等等。 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在数学上,在实验中,自变量是主试所要操纵的变量,它的变化往往构成原因;而因变量则是主试认为可能受自变量影响的变量,它的

实验心理学下重点

实验心理学(下)复习 第一章知觉 直接直觉和间接知觉 直接知觉:知觉具有直接性质,它的主要观点是人们的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并不是对各部分的简单总和。 间接知觉:刺激本身的信息是模糊的、不完整的和不能对外界事物进行全面描述的,所以个体必须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对信息刺激做出推断、评价和解释,才能事先对刺激的真正知觉。 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的基本验证方案 答案(一) 1、证明知觉直接性的实验,通常使用婴儿、刚出生的动物,或者某些由于生理 生活环境缺陷无法习得某一方面经验的特殊人群作为被试,以期消除过去经验对被试的影响。其中最广为人知的研究便是吉布森和沃克的视崖实验。2、间接知觉的证据有不可能图形、特殊的三维图形和错觉图。 答案(二) 直接知觉实验实验逻辑:如果在排除过去经验的情况下,被试的实验结果和未排除时一样,那么即可证明知觉无需以往经验的支持。 Gibson的视崖实验 被试:3名6个月到14个月的婴儿和刚出生的小动物 实验仪器:视涯 自变量为视涯的深浅一是浅滩(在桌子的一半下是有由白相间的格子图案构成的固体表面)二是深渊(是同样的模式,但和桌子下地面是相平的,玻璃覆盖了整个表面) 间接知觉实验逻辑:创造经验信息和刺激信息相互矛盾的情境,来分离只有经验信息参与或只有刺激信息独立作用时两种不同的知觉。 深度知觉间接论:先天盲人SB 间接知觉论:认为知觉是一个多层次的信息加工过程,是一个假设--检验的过程;知觉是现实的当前的刺激与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是自上而下的加工。 知觉定势、不可能图形、视错觉、主观轮廓 视错觉 是指单凭眼睛所看见而形成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经验。 1、运动错觉:主要似动现象,即我们对实际上没有空间位移的物体所产生的运动知觉现象。 2、线条错觉:几何错觉、缪勒·莱尔错觉 3、自然错觉: 月亮错觉:即月亮在水平线上时,比月亮到正顶上时看起来显得大些。 为什么感觉较远的月亮看起来反而大些呢? ——距离,所占角度变化 ——眼动效应,才是导致月亮大小变化的真正原因。 视知觉组织法则 1、接近法则:视野中接近的对象容易被组合在一起

实验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老师划)

实验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1、实验心理学是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心理实验是在严密控制的条件下,有组织地逐次变化条件,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心理现象的变化,确定条件和心理现象的关系.具有以下特点:目的性、准备性、验证性、因果性、严密性.实验心理学所讲的实验法一般是指在严密控制条件下的实验室实验. 2、自然观察法:使用自然观察法时,研究者只能被动地仔细观察和记录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下所发生的情况,而不能有任何干预。实验则是人为地去干预、控制所研究的对象。 3、实验具有三个优点:(1)在实验的方法中,实验者可以在他愿意时,使事件产生,可以充分地进行精密的观察.(2)实验在同样条件下是可以重复的,别人可以验证它。(3)系统地变化条件,可以追究与此相随的事件的变化。 4、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放映产生影响的变量称为自变量(或自变项).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者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或依变项)。凡是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都称为相关变量,而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无关变量(或无关变项)。在相关变量中,实验者用以研究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实验者不用于研究的那些相关变量称为额外相关变量,或简称为额外变量(或外扰变项)。由于在实验中额外变量是必须加以控制的,所以额外变量也被称为控制变量。评价一项实验设计的好坏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看研究者能否成功地控制那些额外变量. 5、因为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称为因变量,也就是反应变量、或反应测量。对于被试者的反应可以从下列几方面来测量:(1)反应速度(2)反应的正确性(3)反应的难度,(4)反应的次数或几率(5)反应的强度。 6、主试者为交代任务向被试者所讲的话,在心理实验中就称为指示语.主试者在给出指示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严格确定给被试者什么样的指示语不同的实验会有不同的要求。 2、在指示语中,要把被试者应当知道的事交代完全,试者要求被试者所做的事,可能是他从未做过的,要说明将要给他呈现什么,要他怎样做等等。 3、要保证被试者确实懂得了指示语,示语要写得简单明确。 4、指示语要标准化,先要把指示语写下来念给被试者听。应做到所给的指示语前后一致。 7、干扰实验程序的主—被试者的相互作用:主试者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他的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者,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效应.(罗森塔尔的实验表明)人类被试者参加实验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他们总是以某种动机、态度来对待实验的.因而实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也依存于被试者对待实验的态度,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实验中的霍桑效应和安慰剂效应。 8、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要提高研究的科学水平,就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来控制额外变量。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排除法是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如果外界的噪音和光线影响实验,最好的办法是进入隔音室或暗室,这样可把它们排除掉霍桑效应和实验者效应会影响实验结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