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

浅谈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
浅谈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

浅谈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

内容摘要:教育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灵魂锻造工程,每一个学生都有其可赏识之处,也有其可批评之时,一味的批评纵然不可取,一味的赏识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无论“赏识教育”还是“批评教育”,本身都是一门“爱的艺术”。实际上,只有将“批评教育”与“赏识教育”结合在一起,学校教育才谈得上完整,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关键词:赏识教育批评教育爱的艺术

正文:

“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我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认为:表扬是爱,批评也同样饱含着对学生的爱。教育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灵魂锻造工程,每一个学生都有其可赏识之处,也有其可批评之时,一味的批评纵然不可取,一味的赏识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特别是中职学生,身体和心智都逐步成熟,为人处事已经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所以中职生的教育工作更需要“爱的艺术”。

一、只有“鲜花”还不够。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赏识教育可谓是一大热门话题。“赏识教育”就是信任、尊重和理解学生,信任他的潜力,尊重他的人格,理解他的个性,看重他的优点,不纠缠他的缺点,用优点激励他不断前进,形成良性循环。学生处于成长期,学习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教师应多激励、少指责。通过赏识教育,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然而,赏识也需要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对孩子一味地赏识,就可能使教育偏离正常的轨道。下面是某媒体报道的两种现象:

现象一:一位信奉“赏识教育”的妈妈,不经意间看到自己快要上初中的女儿画的画,连忙习惯性地夸奖:“真棒!”女儿却讨厌地说:“这张画是我最不满意的一张,拿我当小孩子哄,真讨厌!”

现象二:有一位家长从女儿出生之日起,就对她进行赏识教育,孩子偶露微笑,就大加赞赏:“宝宝笑得真好看!”女儿刚呀呀学语,就又不失时机地夸奖她:“芳芳真聪明!”甚至她发脾气耍性子的时候也不放过赏识的机会:“芳芳真有个性!”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下,孩子长成了一个活泼开朗、聪明伶俐的小姑娘,可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渐渐发现赏识教育带来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孩子只愿听好话,不愿听任何批评,也经受不起一点挫折。

“赏识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已成为广大教师的教育法宝和广大家长的教子宝典,完全颠覆了“严师出高徒”、“棍棒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模式。诚然,赏识教育的提出与兴起,有其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乃至必要性。“赏识”孩子没有错,“赏识”学生没有错,关键是看如何“赏识”,如何将“赏识”化作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

二、有时真得拿出“棍棒”来。

现代教育“棍棒”是不允许拿出来了,但适当的批评还是必要的。赏识没错,但不批评肯定有错。

近年来,整个社会普遍感受到,学生承受、克服挫折的勇气和能力越来越弱,挫折反应极为强烈。如有的学生在升学失败后,冷漠退让,放弃人生追求,更有甚者还出现轻生的极端行为;也有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成效不显著,即对自己丧失信心、悲观失望,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兴趣,错误地转移目标;还有的学生遇到同学间人际关系出现障碍时,内心产生焦虑,但不是采取积极的态度调节情绪、解决问题,而是一味地苦恼;还有一些学生在受到挫折后,自怨、自叹、自恨、自责。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有很多。

“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真实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人们常把老师比喻为园丁,把学生比喻为一棵棵正在成长的小树苗;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需要园丁不停地为其浇水和施肥、剪枝和除虫。在教育中,如果我们把赏识当作浇水、施肥,那么批评就应是剪枝、除虫。赏识与批评二者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教育的重要方式,是一体的两面,不仅二者均不可偏废,而且还应做到浑然一体。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和家长在运用赏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学会讲究批评的艺术,使批评

也成为一种赏识。在批评学生或孩子时,我们要含有肯定和鼓励的意思,让他感到你批评他,正是因为对他满怀信心,对他有更高的希望,从而激起他奋发向上的勇气。这样的批评也就起到了和赏识异曲同工的效果,批评也就自然成为了一种赏识。

三、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

生活中不能没有爱,教育更不能没有爱,作为教育者,要热爱学生,这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真诚的爱学生,要承认学生的权利,要爱护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可谓手心手背都是自己的肉;优秀生学困生都是自己的学生,不管男生女生、俊的丑的、学习好的差的,凡是学生,教师都要诚心实意地爱,关心学生的每一方面:学习、思想、品德、生活、身体、心理等。对每一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

教育需爱,有爱的教学才是活的教育,方能最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但教学同时也需要严。教师肩负着教育学生的重任,必定要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教育中没有严格要求,就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实现教育目的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更何况中职学生还是处于成长半成熟的孩子,天真单纯加以肤浅冲动使他们的言行中总是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如果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对学生没有严格要求,学生就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教师只有通过严格要求学生,规范学生的一言一行,让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慢慢地改正自己的不足,纠正自己的错误,规范自己的行为,以更快﹑更好的达到社会所给予的教学任务,完成预定的教育教学目的。

教师的“严”决不是严酷。严酷之严,很容易让教师执法失当,从而降低在学生威信,这也容易让学生对教师积怨,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会与教师的期望背道而驰。严要合理,就是教师在爱学生的前提下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在严格要求中要讲究“严”的艺术。严要有情、严要有格、严要有度、严要有恒、严要有方、严要有时。

“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无论“赏识教育”还是“批评教育”,本身都是一门“爱的艺术”。实际上,只有将“批评教育”与“赏识教育”结合在一起,学校教育才谈得上完整,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