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释之执法阅读及答案

张释之执法阅读及答案
张释之执法阅读及答案

张释之执法阅读及答案

张释之执法

释之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注,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注)闻跸:听到警跸的传呼。天子出行,沿途要警戒清道,禁止他人通行。【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2分)

(1)属之廷尉属(2)而更重之重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小题3】读完全文,你觉得张释之的可贵之处在哪里?(2分)答案

【小题1】(2分)交付加重

【小题2】(4分)法律是皇帝和天下人共有的。(也就是皇帝和百姓应该共同遵守的。)

【小题3】(2分)面对至高无上的皇帝,没有阿谀奉承,而是秉公执法。(只写秉公执法1分,还应写出他对皇帝的态度才可得2分)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属之廷尉的“属”是交付的意思。而更重之的“重”是加重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

点评: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

【小题2】试题分析:“者……也。”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时要翻译出句式特点。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

点评: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小题3】试题分析:从“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唯陛下察之。”可得到张释之的为人及他的可贵之处。

考点: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点评:分析典型人物形象,要通过人物言谈举止、衣着神态以及与其他人物关系的分析,把握人物性格及其与主题思想的联系,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指在一定时代、社会、环境中人物所体现的独有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特征。概括人物性格特征应抓住言行心理等方面进行。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文言文·《张释之执法》阅读答案及全文翻译赏析

文言文·《张释之执法》阅读答案及全文翻译赏析文言文·《张释之执法》阅读答案及全文翻译赏析 顷之,上①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②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③来,闻跸④,匿桥不久,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耳”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节选自《汉书·张释之传》) 【注释】 ①上:指汉文帝。 ②属:交付给。 ③县人:外县的人,京城外的人。 ④跸(bì):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 【试题】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于是使骑捕之上使外将兵 B.且方其时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C.廷尉当是也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D.今法如是,更重之是进亦忧,退亦忧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而廷尉乃当之罚金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是法不信于民也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C.民安所措其手足其人视端容寂 D.上使使诛之则已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那个外县人在桥下躲了一会儿,以为汉文帝的车队已经过去了,出来时突然见到汉文帝的车队,然后惊慌而逃,惊吓了文帝拉车的马,看来他是无心的。 B.汉文帝之所以要重罚外县人,是因为外县人惊吓了他的马并让他摔伤了。 C.张释之认为外县人只违犯了行人回避的禁令,就严格按照当时法律的规定,只对外县人判处了罚金。 D.张释之认为国家的法律是皇帝和天下人共有的,应该公平执法、严格执法,不能随意改变,否则,国家的法律就很难取信于民。 4.将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张释之执法》)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两章》)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步步高答案 全

四黎丘丈人 1.(1)女,同“汝”,你(2)责,同“债”,讨债(3)反,同“返”,回来 2.(1)仿效,装扮(2)到……去,前往(3)使……受苦,折磨(4)老人(5)彼,那个(6)本来(7)故意(8)往,去 3.(1)(那个奇鬼)喜欢装扮别人的儿子、侄子、兄弟的样子。省略主语 (2)扶着他却在路上折磨他。省略宾语。 (3)他的儿子哭着磕头地说。省略介词“于” 4.(1)状语后置句。昨天我去村东向人讨债。 (2)判断句。这一定是那个奇鬼了。 (3)被动句。老人的智慧被貌似他儿子的奇鬼所迷惑。 5.不能。因为它点出了全篇的寓意说在。作为一种文体,寓言通常会在故事的结尾处揭示它的寓意。 五记王忠肃公翱事 1.(1)内通纳(2)贾通“价”(3)识通“志”,标记,记号(4)阳用“佯”,假装 2.(1)对……说(2)禀告(3)买来的(4)按照 3.(1)代王翱女婿的官职名,代王翱女婿的姓名 (2)代太监姓名 (3)代“我”,太监自称 4.(1)只不过表示老朋友的情意罢了。 (2)你们的伯父很廉洁,你们(过得)该不会很贫苦吧? 5.(1)女婿最终没有调职。王忠肃公不以权谋私。 (2)原先封存好的记号仍是当时那样。王忠肃公不贪馈赠,能为后人着想。 六《梦溪笔谈》二则 1.c 2.(1)还 (2)确实 (3)雨停云散 (4)靠近 (5)渐渐 (6)越过 3.c 4.(1)不一会儿又震响了一声,移到西南方去了。 (2)从西向东望就能看见,那是傍晚出现的虹。 5.是时久之次日 6.比喻陨石坠地时的声音、形状、大小、颜色、重量 7.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 七萧颖士恃才傲物 1.(1)人:今义只指东西,词义缩小 (2)美景:今义胜利 (3)突然:今义凶暴 (4)很:今义略微,词义转移 (5)道歉:今义感谢 (6)遗憾:今义怨恨,词义强化 (7)怠慢:今义忽然,不经心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练7文言文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含答案

一、(河南省2020届高三阶段考)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4题。 张释之,字. 季,南阳堵阳人也。与兄仲同居以货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免归。中郎将爱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文帝称善,拜释之为谒者仆射。从行,上登虎圈,问上林尉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薄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亡穷者。文帝曰:“吏不当如此邪?尉亡赖!”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争口辩,亡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察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项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遂核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 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拜释之为廷尉.. 。其后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案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 。上大怒曰:“人亡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基。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启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选自《汉书·张释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与兄仲同居/以货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B .与兄仲同居/以货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日/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C .与兄仲同居/以货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日/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D .与兄仲同居/以货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日/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字:指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通常有某种关系的称呼。 B .免冠:脱去帽子,我国古时可以表示敬意,也可以表示谢罪。 C .廷尉:官名,掌军事。秦汉至北齐时期主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D .弃市:古时死刑之一,是在人群聚集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 文言文 文言文+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

《张释之执法》阅读答案

《张释之执法》阅读答案 《张释之执法》阅读答案 张释之执法 顷之,上①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②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 ③来,闻跸④,匿桥不久,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 即走耳。”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 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 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 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节选自《汉书·张释之传》) 【注释】①上:指汉文帝;②属:交付给;③县人:外县的人,京城外的人; ④跸(bì):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A.于是使骑捕之上使外将兵 B.且方其时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C.廷尉当是也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D.今法如是,更重之是进亦忧,退亦忧 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廷尉乃当之罚金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是法不信于民也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C.民安所措其手足其人视端容寂 D.上使使诛之则已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个外县人在桥下躲了一会儿,以为汉文帝的车队已经过去了,出来时突然见到汉文帝的车队,然后惊 慌而逃,惊吓了文帝拉车的马,看来他是无心的。 B.汉文帝之所以要重罚外县人,是因为外县人惊吓了他的马并让他摔伤了。 C.张释之认为外县人只违犯了行人回避的禁令,就严格按照当时法律的规定,只对外县人判处了罚金。 D.张释之认为国家的法律是皇帝和天下人共有的,应该公平执法、严格执法,不能随意改变,否则,国家 的法律就很难取信于民。 9、将文言文阅读中划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上学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张释之执法》) ②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两章》)

张释之执法阅读及答案

张释之执法阅读及答案 张释之执法 释之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注,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注)闻跸:听到警跸的传呼。天子出行,沿途要警戒清道,禁止他人通行。【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2分) (1)属之廷尉属(2)而更重之重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小题3】读完全文,你觉得张释之的可贵之处在哪里?(2分)答案 【小题1】(2分)交付加重 【小题2】(4分)法律是皇帝和天下人共有的。(也就是皇帝和百姓应该共同遵守的。) 【小题3】(2分)面对至高无上的皇帝,没有阿谀奉承,而是秉公执法。(只写秉公执法1分,还应写出他对皇帝的态度才可得2分)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属之廷尉的“属”是交付的意思。而更重之的“重”是加重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 点评: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 【小题2】试题分析:“者……也。”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时要翻译出句式特点。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 点评: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小题3】试题分析:从“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唯陛下察之。”可得到张释之的为人及他的可贵之处。 考点: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点评:分析典型人物形象,要通过人物言谈举止、衣着神态以及与其他人物关系的分析,把握人物性格及其与主题思想的联系,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指在一定时代、社会、环境中人物所体现的独有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特征。概括人物性格特征应抓住言行心理等方面进行。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史记 张释之冯唐列传》专练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专练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补谒者。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 所问禽兽薄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长者。”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 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 延尉由此天下称之。 (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B.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C.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D.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延尉,汉时九卿之一,掌管全国形狱,可以逮捕。因禁和审判有罪的王或大臣,还可驳正皇帝,三公提出的判决。 B.长者,指年纪大或辈分高的人,也可以指显贵的人或德高望重的人。文中“长者”指身份显贵的人。 C.刀笔之吏,古人记事用竹木简牍。以笔书写,以刀削除讹误,故刀笔之吏指主办文书的官吏,又特指主管诉讼的官吏。 D.顿首,以头叩地而拜,古代跪拜礼之一,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也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释之颇有贤才,张释之要辞官归乡,袁盎知道他贤能,奏请授张释之谒者官职;张释之分析秦汉之事,受到汉文帝赏识。 B.张释之善于进谏。汉文帝因啬夫熟知禽兽簿,对答敏捷,要授予啬夫上林令之职,张释之以周勃、张相如为例,最终劝止了文帝。 C.张释之刚直不阿。张释之阻止过司马门不下车的太子、梁王进入殿门,并弹劾他们,汉文帝自责教子不严后,太子、梁王才得以进入。 D.张释之执法公正。汉文帝要将盗取高祖庙内玉环的人诛灭全族,张释之据理力争,坚持依法处置,最终文帝和太后同意了他的判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4分)(2)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4分) 5.为什么张释之认为不能提拔啬夫为上林令?请简要说明。(3分)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文言文《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练习及答案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文言文《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补谒者。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耻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薄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长者。”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

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B.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C.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D.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廷尉,汉时九卿之一,掌管全国形狱,可以逮捕。因禁和审判有罪的王或大臣,还可驳正皇帝,三公提出的判决。 B.长者,指年纪大或辈分高的人,也可以指显贵的人或德高望重的人。文中“长者”指身份显贵的人。

《张廷尉释之者》阅读练习

《张廷尉释之者》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应穷者。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太史公曰: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节选自《史记》)

注释:跸,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1:对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岁不得调调:升迁 B.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超:破格,越级 C.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属:牵连 D.张季之言长者,守法不阿意阿:迎合,偏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欲以观其能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B.释之久之前曰顷之,上行出中渭桥 C.争为口辩而无其实振长策而御宇内 D.而廷尉乃当之罚金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认为下面仿效上面比影之随形、响之应声还要快,所以君主的言行一定要谨慎。 B.文帝对啬夫能详细回答他的询问感到非常满意,想提拔任用他,但最终还是听取了张释之的正确意见,放弃了本来的打算。 C.太子和梁王违规乘车经过司马门,张释之不顾太后的包庇弹劾两人,因此得到文帝的器重而被提拔为中大夫。 D.张释之认为作为廷尉就要公平执法,如果执法有所倾斜,大小官吏的用法都将任意轻重了。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张释之执法》阅读答案

张释之执法 顷之,上①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②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③来,闻跸④,匿桥不久,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耳。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节选自《汉书·张释之传》) 【注释】①上:指汉文帝;②属:交付给;③县人:外县的人,京城外的人; ④跸(bì):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A.于是使骑捕之上使外将兵 B.且方其时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C.廷尉当是也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D.今法如是,更重之是进亦忧,退亦忧 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廷尉乃当之罚金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是法不信于民也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C.民安所措其手足其人视端容寂 D . 上使使诛之则已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那个外县人在桥下躲了一会儿,以为汉文帝的车队已经过去了,出来时突然见到汉文帝的车队,然后惊慌而逃,惊吓了文帝拉车的马,看来他是无心的。 B.汉文帝之所以要重罚外县人,是因为外县人惊吓了他的马并让他摔伤了。 C.张释之认为外县人只违犯了行人回避的禁令,就严格按照当时法律的规定,只对外县人判

处了罚金。 D.张释之认为国家的法律是皇帝和天下人共有的,应该公平执法、严格执法,不能随意改变,否则,国家的法律就很难取信于民。 9、将文言文阅读中划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上学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张释之执法》) ②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两章》) 阅读答案: 6、C 7、D 8、B 9、①假如是别的马,难道不翻车跌伤我吗?(令:假如,得1分;固&&乎:难道&&吗?得1分;语句通顺得1分。) ②用来使他的内心震动,使他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所以:用来,得1分;动、(忍):使&&震动(坚强),得1分;曾:通增,增加,得1分)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张释之执法阅读答案

张释之执法阅读答案 篇一:《张释之执法》阅读附答案 张释之执法 释之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注,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注)闻跸:听到警跸的传呼。天子出行,沿途要警戒清道,禁止他人通行。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2分) (1)属之廷尉属(2)而更重之重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小题3:读完全文,你觉得张释之的可贵之处在哪里?(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交付加重 小题2:(4分)法律是皇帝和天下人共有的。(也就是皇帝和百姓应该共同遵守的。)小题3:(2分)面对至高无上的皇帝,没有阿谀奉承,而是秉公执法。(只写秉公执法1分,还应写出他对皇帝的态度才可得2分) 小题1:试题分析:属之廷尉的“属”是交付的意思。而更重之的“重”是加重的意思。小题2:试题分析:“者??也。”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时要翻译出句式特点。

小题3:试题分析:从“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唯陛下察之。”可得到张释之的为人及他的可贵之处。 篇二:文言文《张释之》阅读答案及译文 张释之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也。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谒者仆射。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文帝称善。从行。上登虎圈?①,问上林尉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文帝曰:吏不当如此邪!尉无赖!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前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争口辩?②,亡其实。文帝曰:善。乃止。?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③,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薄太后闻之,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从行至霸陵?④。上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絮陈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释之前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亡可欲,虽亡石椁,又何有戚焉?文帝称善。拜释之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治问。曰:闻跸?⑤,匿桥下。久,以为行过。释之奏曰: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固不败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民安所错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其后,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亡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称疾欲免去,惧大诛;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也。与兄仲同居以赀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免归。中郎将爰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文帝称善,拜释之为谒者仆射。从行,上登虎圈,问上林尉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薄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亡穷者。文帝曰:“吏不当如此邪?尉亡赖!”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争口辩,亡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察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项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 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遂核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 ..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拜 释之为廷尉 ..。其后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案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 当弃市 ..。上大怒曰:“人亡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基。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启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选自《汉书·张释之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与兄仲同居/以赀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B.与兄仲同居/以赀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C.与兄仲同居/以赀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D.与兄仲同居/以赀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指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通常有某种关系的称呼。 B.免冠:脱去帽子,我国古时可以表示敬意,也可以表示谢罪 C.廷尉:官名,掌军事。秦汉至北齐时期主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D.弃市:古时死刑之一,是在人群聚集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释之素有贤能,才华出众。张释之要辞官回乡,中郎将爰盎知道他贤能,奏请补授张释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疯狂专练7文言文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含解析)

文言文+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 文言文 一、(河南省2020届高三阶段考)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4题。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也。与兄仲同居以货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免归。中郎将爱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文帝称善,拜释之为谒者仆射。从行,上登虎圈,问上林尉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薄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亡穷者。文帝曰:“吏不当如此邪?尉亡赖!”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争口辩,亡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察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项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门。遂核不下公门 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 ..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 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拜释之为廷尉 ..。其后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案盗宗庙服御 物者为奏,当弃市 ..。上大怒曰:“人亡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基。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启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选自《汉书·张释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兄仲同居/以货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B.与兄仲同居/以货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日/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C.与兄仲同居/以货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日/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D.与兄仲同居/以货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日/久宦减仲之产/不遂/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指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通常有某种关系的称呼。 B.免冠:脱去帽子,我国古时可以表示敬意,也可以表示谢罪。 C.廷尉:官名,掌军事。秦汉至北齐时期主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D.弃市:古时死刑之一,是在人群聚集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释之素有贤能,才华出众。张释之要辞官回乡,中郎将爱盎知道他贤能,奏请补授张释之谒者的职位; 张释之在朝廷上分析秦汉之间的事,受到汉文帝的称赞。

张释之执法

张释之执法 其后拜释之为廷尉。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①,乘舆马惊②。于是使骑捕,属廷尉③。释之治问④。曰:“县人来,闻跸⑤,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⑥,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⑦!”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⑧,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⑨?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翻译 之后汉文帝就任命张释之担任廷尉,不久,文帝出巡经过长安城北的中渭桥,(突然)有一个人从桥下跑了出来,皇帝车驾的马受了惊。于是命令骑士捉住这个人,交给了廷尉张释之。张释之审讯那个人。那人说:“我是长安县的乡下人,听到了清道禁止人通行的命令,就躲在桥下。过了好久,以为皇帝的队伍已经过去了,就从桥下出来,一下子看见了皇帝的车队,马上就跑起来。”然后廷尉向皇帝报告那个人应得的处罚,说他触犯了清道的禁令,应处以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惊了我的马,我的马幸亏驯良温和,假如是别的马,说不定就摔伤了我,可是廷尉才判处他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这样规定,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而在那时,皇上您让人立刻杀了他也就罢了。现在既然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稍一偏失,而天下执法者都会任意或轻或重,老百姓岂不会手足无措?愿陛下明察。”许久,皇帝才说:“廷尉的判处是正确的。” ①走:跑。②乘舆:皇帝、诸侯坐的车。③属(zhǔ,嘱):交付。④治问:审问。⑤跸:古代帝王出行时要先清道禁止他人通行。⑥赖:倚靠。柔和:柔顺温和。⑦当:判决,判处。⑧更:变更,改变。⑨措:置放。 掌握点 知识要点 1、特殊句式 于是使骑捕-----------------------(省略句) 曰县人来------------------------(省略句)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判断句) 廷尉,天下之平也----------------(判断句) 是法不信于民也------------------(被动句) 2、文言实词 上行出中渭桥-------------- 出:经过 匿桥下-------------------- 匿:躲藏 而廷尉乃当之罚金---------- 当:判罚 吾马赖柔和---------------- 赖:幸亏 释之治问------------------ 治问:查究追问

制度管人的个故事廷尉执法很严明

廷尉执法很严明 问题导向 管理者如何认识以身作则遵守制度的重要性? 管理者如何看待保持制度公平性的重大意义? 张释之是西汉时期的法律家,汉文帝三年升任廷尉,成为协助皇帝处理司法事务的最高审判官。他严于执法,当皇帝的诏令与法律发生抵触时,仍能执意守法,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有一次,他随汉文帝出行。正当皇帝的车驾走到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蹿出一个人,把皇帝座车的御马吓得又叫又跳,汉文帝大怒,立即派侍从把那个人抓起来,交给廷尉张释之去治罪。 张释之不敢懈怠,回去后立刻对那个人进行审讯。经过详细的审问后了解到,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一个乡下百姓,今天进城走到中渭桥时,正赶上皇帝车驾出行,下了清道戒严的命令,所以就急急忙忙躲到桥下。他在桥下等了好大一会儿,以为皇上的车驾已经过完了,就从桥下走了出来。刚出来就看到皇帝的御车和仪仗队伍正在桥上,他吓得慌慌张张地赶紧跑开,没想到会惊吓了御马。 张释之查明案情后.认为这个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道令,根据法律的规定,判处罚金后就把人放了,并将处理根据和结果禀报给汉文帝。 汉文帝因为自己座车的御马受了惊吓,龙颜大怒,不太理智,原

以为张释之为了替自己出气,一定会将惊马的人从重治罪。没想到张释之不仅没有顺从自己的心意,反而只判了罚金就放人了。 汉文帝火冒三丈地责问张释之:“这个人胆大包天,竟敢惊吓我的御马。幸亏这匹马脾气柔顺,要是一匹烈马,岂不是要让我受伤害吗?你怎么却只是判处罚金就了事呢?” 张释之见皇帝不满意自己对惊马人的依法判决,而是想要超越法律,按他一时的情绪来加重判罪。刚正不阿的张释之不怕冒犯皇帝,义正辞严地说:“国家的法律是皇帝和老百姓都应该共同遵守的。惊马人的案子,依据现在的法律,只应当判处罚金,可是皇上却想要超出法律加重处罚:若是按皇帝的意见办,以后法律就无法取信于民了。再说,如果当时皇帝下令立即处死惊马人,这案子也就算了。可现在陛下又把这个案子交给廷尉来审理,廷尉的职责就是要掌握量刑轻重,是主持天下公平的执法之人,一旦廷尉断案稍有差错疏忽,全国各地的执法官在量刑时就会忽轻忽重,甚至随意变更。这样一来,老百姓就会手足失措,无所适从了。这点还要请陛下三思。” 汉文帝听了张释之的这番话后,沉思良久,最后接受了张释之的意见。张释之坚持依法量刑,避免了轻罪重判的错误。 惊马人的案件处理后不久,西汉朝廷又发生了一起重大案件。有人胆大妄为,偷窃了汉高祖庙中神座前的玉环。汉文帝对窃贼敢于盗自己的祖庙大为恼怒。全国上下一致行动,很快盗贼就被抓到了。汉文帝下令把盗庙贼交给廷尉严加惩治。张释之依据西汉法律中规定的偷窃宗庙的珍宝、服饰、器物的条款,判处盗贼斩首示众的“弃市”

文言文·《张释之执法》阅读答案及全文翻译赏析

文言文·《张释之执法》阅读答案及全文 翻译赏析 文言文·《张释之执法》阅读答案及全文翻译赏析顷之,上①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 惊于是使骑捕之,属②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③来, 闻跸④,匿桥不久,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耳”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 吾马,马赖和柔,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 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 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 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天下用法 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节选自《汉书·张释之传》) 【注释】 ①上:指汉文帝。 ②属:交付给。 ③县人:外县的人,京城外的人。 ④跸(bì):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 【试题】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于是使骑捕之上使外将兵

B.且方其时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C.廷尉当是也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D.今法如是,更重之是进亦忧,退亦忧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而廷尉乃当之罚金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是法不信于民也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C.民安所措其手足其人视端容寂 D.上使使诛之则已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那个外县人在桥下躲了一会儿,以为汉文帝的车 队已经过去了,出来时突然见到汉文帝的车队,然后惊 慌而逃,惊吓了文帝拉车的马,看来他是无心的。 B.汉文帝之所以要重罚外县人,是因为外县人惊吓 了他的马并让他摔伤了。 C.张释之认为外县人只违犯了行人回避的禁令,就 严格按照当时法律的规定,只对外县人判处了罚金。 D.张释之认为国家的法律是皇帝和天下人共有的, 应该公平执法、严格执法,不能随意改变,否则,国家 的法律就很难取信于民。 4.将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张释之执法》)

张释之执法阅读答案_0

张释之执法阅读答案 篇一:阅读答案 张释之执法 顷之,上①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②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③来,闻跸④,匿桥不久,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耳。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节选自) 注释①上:指汉文帝;②属:交付给;③县人:外县的人,京城外的人; ④跸(b):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A.于是使骑捕之上使外将兵 B.且方其时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C.廷尉当是也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D.今法如是,更重之是进亦忧,退亦忧 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廷尉乃当之罚金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是法不信于民也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C.民安所措其手足其人视端容寂 D . 上使使诛之则已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个外县人在桥下躲了一会儿,以为汉文帝的车队已经过去了,出来时突然见到汉文帝的车队,然后惊慌而逃,惊吓了文帝拉车的马,看来他是无心的。 B.汉文帝之所以要重罚外县人,是因为外县人惊吓了他的马并让他摔伤了。 C.张释之认为外县人只违犯了行人回避的禁令,就严格按照当时法律的规定,只对外县人判 处了罚金。 D.张释之认为国家的法律是皇帝和天下人共有的,应该公平执法、严格执法,不能随意改变,否则,国家的法律就很难取信于民。 9、将文言文阅读中划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上学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 ②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阅读答案: 6、C 7、D 8、B

文言文阅读《汉书张释之传》练习及答案译文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也。与兄仲同居以赀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 调亡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 令今可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文帝称善,拜释之为谒者仆射。从行,上登虎圈,问上林尉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亡穷者。文帝曰:“吏不当如此邪?尉亡赖!”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争口辩,亡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察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拜为中大夫。拜释之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治问。曰:“闻跸①,匿桥下。久,以为行过。”释之奏曰:“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固不败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其后人有盗高庙 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案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 ..。上大 怒曰:“人亡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 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 ..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 为基。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 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启 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选自《汉书·张释之传》,有删改) 注:①闻跸:听到警跸的传呼。天子出行,沿途要警戒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兄仲同居/以赀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 仲之产/不遂/ B.与兄仲同居/以赀为骑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

文言文阅读练习《张释之执法》

张释之执法 之治问。曰:“县人③来,闻跸④,匿桥不久,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耳。”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 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 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天下用法皆 为之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节选自《汉书《张释之传》) 【注释】①上:指汉文帝。②属:交付给。③县人:外县的人,京城外的人。④跸(bì):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 9.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于是使.骑捕之(派)相委.而去(丢下,舍弃) B、且方.其时(当,正当)薄.暮冥冥(迫近) C、廷尉当是.也(这样)斟酌损益.(益处) D、民安所措.其手足(置,安放)佳木秀.而繁阴(开花,滋长)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而.廷尉乃当之罚金择其善者而.从之 B、是法不信于.民也生于.忧患 C、廷尉,天下之.平也无丝竹之.乱耳 D、上使使诛之则.已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11、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那个外县人在桥下躲了一会儿,以为汉文帝的车队已经过去了,出来时突然见到汉文 帝的车队,然后惊慌而逃,惊吓了文帝拉车的马,看来他是无心的。 B、汉文帝之所以要重罚外县人,是因为外县人惊吓了他的马并让他摔伤了。 C、张释之认为外县人只违犯了行人回避的禁令,就严格按照当时法律的规定,只对外县 人判处了罚金。 D、张释之认为国家的法律是皇帝和天下人共有的,应该公平执法、严格执法,不能随意 改变,否则,国家的法律就很难取信于民。 12、将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