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阅读及答案

黄河阅读及答案
黄河阅读及答案

黄河阅读及答案

黄河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她从巴颜咯拉山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②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达,人口fányǎn____较快,政治文化也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了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③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生长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h òuyì____,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称之为中华。现在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④黄河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创立基业的地方)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湎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出的古代文化遗址中,可以看见大约5000年前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居住的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以及许多图案精美的彩色陶器。这些地下出土的资料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A)被人们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B)

⑤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C)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⑥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身旁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1.根据拼音填写的是____,____。

2.将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一句,还原于A、B、C三处中最恰当的是___处。

3.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4.请概括第四段、第五段的大意。

第四段:

第五段:

5.文中加点词语相传之一用语准确而有分寸,请简要说明。

①相传:

②之一:

6.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7.黄河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八.1.繁衍,后裔。

2.C

3.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4.介绍黄河的古代文明,介绍黄河文化的辉煌成就和巨大影响。

5.相传表明材料来源于传说,并不十分可靠。之一表示并非唯一,还有其他。

6.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7.黄河流域环境优越,有利于人类生存。

【黄河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1.

2.

3.

4.

5.

6.

7.

8.

黄河源头 阅读答案

阅读。黄河源头 向往已久的黄河源头就要到了。马踏着柔软的草地,向山顶爬去。也许你想象中的五千多米的高山一定是非常险峻的吧,可是这里却是缓缓的斜坡。 越往上走,就越觉得好像来到了天上一样。白云一会儿在蓝蓝的天上飘舞,一会儿又在半山腰里游荡。山上的羊群裹在云雾之中,若隐若现,真难分辨出哪是羊群,哪是白云。记得小时候,我任性地向大人们要东西时,他们往往开玩笑说:“天上的星星,你要不要?”而这会儿我就在云雾中,好像一伸手就能摘到神秘的小星星了。 一股泉水越来越细,河道竟像我们小时候在渠边挖的小水沟,一块块小石头就像摆在棋盘中的棋子。啊,令人向往的黄河源竟是这样有趣。我不禁跳下马来,找了一块石头,搭起了万里黄河“第一桥”。 又走了几十步,在云雾缭绕的一大片山坡上出现了数十处清泉。泉眼里,不断冒出的水泡,像珍珠一样,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泉边生长着各种各样的野花,把碧绿的草坡点缀得十分鲜艳。几十条细流沿着布满奇花异草的缓坡向一起汇去…… 啊!这就是黄河源头吗?捧起水,洗洗脸吧!这是多么值得纪念的呀!喝一口黄河的水吧,它是那么清,那么甜。我们几个还兴奋地打起了“水仗”,让源头之水洒遍全身。 蓝天,白云,鲜艳的花,清澈的水,源头的奇景真使入迷恋。我顺着小溪,向远处望去,好像看到水越汇越多,越流越大,流过草地,绕过高山,越过平原,终于汇成奔腾的黄河,行程五千多千米,流入大海。1.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作者是从山顶往下走的。( )(2)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我们应热爱它。( )(3)“我好像一伸手就能摘到神秘的小星星了。”这句话说明我摘星星的愿望已经实现了。( )(4)作者写黄河源头五千米的高山非常险峻。( )2.完成填空。源头的奇景真使人迷恋。最令作者难忘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水越汇越多,越流越大,流过草地,绕过高山,越过平原,终于汇成奔腾的黄河。”句中的“流”“绕”“越”这三个字哪个用得最妙?并说一说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我们应当保护它,在生活中我们应怎样做呢?(至少说出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2)√(3)×(4)× 2.蓝天;白云;鲜艳的花;清澈的水3.“略”(意思对即可)4.①多种树;②不乱砍滥伐。(意思对即可)

GCMs模式在黄河源区的适用性分析

https://www.360docs.net/doc/213999839.html, GCMs模式在黄河源区的适用性分析1 张磊磊1,郝振纯1,李丽1,王加虎1,王振华2,史学丽3 1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8) 2 山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太原(030002) 3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 E-mail:20011816@https://www.360docs.net/doc/213999839.html, 摘要:黄河源区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地,且属高寒地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敏感,研究未来气候变化对黄河源区水资源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分析不同的气候模式对黄河源区气候变化的模拟情况,为进一步的未来水资源变化趋势研究进行参考,本文利用多年平均、不均匀系数、绝对变化幅度等统计特征,验证分析了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发布的5个GCMs 模式对黄河源区降水和气温的模拟效果,以分析各气候模式在该区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各个模式在降水、气温两方面的模拟效果均不相同,如GFDL模式对降水的模拟效果最好,GFDL和HADL对气温的模拟效果较好。若同时考虑降水、气温两方面的模拟效果,GFDL 要略优于其它模式。因此本文认为,GFDL与实际气温、降水情况的拟合程度较好,在黄河源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关键词:气候变化,水文循环,黄河源区,GCMs 1引言 气候变化尤其是全球变暖对水资源的影响问题,包括水循环过程、水量时空分布、降水极端事件与洪涝灾害等的改变,事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1]。随着对全球变化尤其是气候变化认识的不断深入,水文、水资源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问题已引起广泛的关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迅速增加[2]。目前用于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方面的气候情景有惯性情景[3]、增量情景、GCM情景[4]等。其中增量情景多用于水文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分析,但它只是一种敏感性试验,不具有气候预测功能[5]。随着人们对气候系统各种过程认识的深入,对气候要素观测技术的提高和观测资料的累积,GCM中参数化过程的合理化,GCM将可以提供更准确的未来气候变化信息,因此一般认为GCM数据相对比较有说服力[6]。近些年来利用GCMs情景做未来水资源变化趋势的研究越来越多。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数据中心(Data Distribution Centre of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DDC)发布的不同GCMs模式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结果,也为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更多可用的信息。为分析不同的GCMs模式在不同区域的适用性,本文选取对气候变化尤其是全球变暖响应敏感的黄河源区作为研究对象。 黄河源区通常指唐乃亥水文站以上,控制面积12.2万km2,占黄河流域面积的15.4%;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04.7亿m3,占整个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的38.5%,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地或产流区,号称黄河流域的“水塔”。近年来黄河源区水土流失加剧,草场退化、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断流逐步加剧,并且出现了跨年度断流现象,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学者们对黄河源区气候条件和径流量变化的研究表明:黄河源区水循环的变化与该区域的气候密切相关,并对径流有直接影响[7]。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加强,气候变化对黄河源区的水资源必然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IPCC第三次(2001年)评估公布的GCMs模式对黄河源区气候条件的模拟结果与气象站同期的观测值进行了对比,以期能找出最适用于黄河源区的气候模式,为进一步的源区未来水资源变化趋势研究提供参考。 1本课题得到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CCSF2006-36)和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60294003)的资助。

人教版课标本配套同步阅读练习(第一单元)

---------------------------------------------------------------最新资料推荐------------------------------------------------------ 人教版课标本配套同步阅读练习(第一单元) 人教版课标本配套同步阅读练习(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同 步阅读》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号次____________ 一、《黄河魂》认真阅读,摘录相关句子。 1.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和排比句,朗读和体会它们的好处, 再选一句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好让我从黄河母亲的魂魄中汲取更多的营 养。 作者想要汲取的营养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二、《草原八月末》: 认真阅读,完成问题。 1. 看着这些,你突然会感到自己身体的四壁已豁然散开, 所有的烦恼连同所有的雄心、理想都一下逸散得无影无踪。 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 1/ 10

2020年陕西省中考语文试卷析

2020 陕西省中考语文试卷析 —、试卷结构和分值如下: 二、试题总评 2020 年中考试题,在考试的范围、内容和考试的形式上,继承了去年的优点,在2019 年试卷的基础上保持了相对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总的来说,一些压轴题、大题很容易拉开差距。首先,题型上,依旧分为“积累和运用”“综合性学习”“阅读”“写作”四个大板块。与2019 年相比,命题原则和指导方针保持不变, 试卷结构、总分值及各版块分值保持不变,题型延续传统考法。题型基本稳定,仍呈现出“稳中有变”的特点。相比较而言,今年试题和去年一样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在紧扣课本内容的同时关注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导向,关注学生的感悟和体验,引导学生形成主流价值观念。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积累和运用部分试题分析。在基础字词部分,考查比较全面,1-3 小题考查考生对于字音,字形,选词的掌握程度,关键点在常见常用而又易读错写错易混淆的字词上。第 4 小题依然考查考生对于古诗词句及名篇名句的熟练度,古诗文及名篇名句默写通过10 选 6 的形式。理解和运用关键点在会默写、无错字、别字、漏字、加字。5 小题考查学生语法及语序的运用,理解及修改病句,使句子通顺、语意明确。6 小题节选自电视剧《西游记》相关歌曲,考查了学生对经典诗文名篇名句的识记。课外名著阅读部分重点考查学生是否认真阅读并了解过名著,对主要人物特征、相关故事情节、主要事迹是否掌握,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精神。 第二,综合性学习部分试题分析。以“找寻语文课本里的中国”这一与学生学 习紧密联系的人文价值观相关资料为题材,通过精神、礼仪、文化、品格四个方面为

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考查。活动一主要是对考生汉字书写是否规范的考查,考生只需要把汉字“创”的笔画工整的抄写下来即可。活动二以讨论师生在校如何相处为背景,考查考生对传统礼仪是否认真学习并应用到日常与老师相处中,考察对传统礼仪的学习及继承。活动三给出古诗文在三个不同年级的占比图,由考生拟一个恰当的统计图标题,考察学生的理解概括思维能力。活动四,实际在于引导学生感悟思考能力、想象能力,把对伟大人物邓稼先的崇拜和赞美之情仿照前句描述成语言即可,难度不大。 第三,阅读理解部分试题分析。 (1)阅读部分试题分析。说明类阅读以我国航天科技为话题展开,对说明对象的把握、说明知识的提取方面设题较为多。对说明对象概念、特征、说明文意的理解及材料所述与说明对象主要内容的重点理解概括。对材料所述内容重点词语以及文意相关内容的理解、总结概括辨析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查。 (2)记叙类阅读《黄河一掬》。命题人以时间线索为基础,对当时的天气和黄河边的景象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写,铺垫后文,以此叙述方法描写叙述对象的主要特征,并表达了自己对黄河母亲及这片土地的热爱,以及作者情感变化历程;题(12)考查关键景物的特点;题(13)从文中品读句子,考察学生对写作手法的掌握程度及其在文中所抒发的含义;重点词语的引申含义及其所表达的情感;题(14)(15)考查考生对关键词和关键语段的理解概括和在文中的作用的理解。题(16)考查考生对文末重要语句“隐隐的水声”的理解和所隐藏含义的领悟,并说出理由。命题人在设题时关注了问题和考点的结合,关注了阅读与理解的结合,关注了语文和生活的结合。考生解读文章的难度不大,但是要拿到高分必须有充足的语文阅读储备和精读文章的意识。 (3)古文阅读选取了《明史?郑和传》弘扬了中国古典文化传统。试题难度中等偏上。第 1 小题解释四个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 2 小题辨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选项内词语为选文中词语,但虚词却是文言文常用虚词,此题目的是让学生用课内的知识解决课外的问题,在难度上也没有变化。第 3 小题还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这道题需要考生综合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特点里翻译,对部分考生可能有难度。第 4 小题要求学生对比文段,发掘出能够侧面论证主人公事迹符合历史主潮流的选

【免费】五年级语文下册双休单元作业(一)人教版

双休单元作业(一) 一、字词百花园。 1.认真辨,规范写。 jiāng biàn jīn xuàn jū ( )域 ( )别衣( ) ( )染 ( )束 ( )硬 ( )解钢( ) ( )耀 ( )躬 2.选字填空。 [涯崖] 天( ) 山( ) 悬( ) 无边无( ) [既即] ( )然 ( )使立( ) ( )往不咎 [拨拔] 挑( ) ( )草 ( )苗助长 ( )乱反正 [驰弛] 奔( ) 疾( ) 毫不松( ) ( )名中外 3.“疾”在词典里有四种解释,分别是:①疾病;②痛苦;③痛恨;④急速,猛烈。 (1)请给下列词语中的“疾”选择正确的解释。 群马疾驰( ) 疾恶如仇( ) 积劳成疾( ) 疾苦( ) (2)用意思④组词:__________。用词语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本单元课文内容,选用合适的表示颜色的词语填空。 (1)内蒙古大草原( ),而并不茫茫。 (2)中国使者将( )的绫罗绸缎敬赠给了安息国国王。 (3)戈壁滩( ),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 (4)蓝天白云下的风火山,( ),分外妖娆。 二、句子游乐场。 1.按要求写句子。 (1)小雨落在草地上,小草长出了嫩芽。(改为拟人句) (2)一次次爆破,炸出的不是石块,而是坚硬的冰碴子。(用加点词语造句) 2.续写句子。 (1)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读白杨,读出了它坚强不屈、默默奉献的品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没有泥石的聚积,就不会有高山的巍峨;没有_________,就不会有_________;没有_________,就不会有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文欢乐谷。 1.在《草原》一文中,作者老舍看到草原,按照从_____到_____的顺序,抓住草原上_____、_____、_____等景物来写,表达了他满心_______________之情。 2.《白杨》的写作线索是:( )白杨、( )白杨、( )白杨。(括号里只填一个字)爸爸的神情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 )——( )——( )——( )。四、阅读芳草园。 黄河魂(节选) 壶口瀑布的大名,可谓如雷贯耳。在我国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中,50元面额的人民币上就有它那气势磅礴的形象。但又常听人说,观景不如听景。那意思很明白:一些景观名声在外,其实到那里一看,却常常令人失望。那么,壶口瀑布呢? 来到壶口,我一下子惊呆了。壶口瀑布那惊天动地的磅礴气势,仿佛把我给吞没了。方才还萦绕脑际的那一切疑虑,顷刻间烟消云散。 放眼北望,只见铺天盖地滚滚而来的,分明是千万条张牙舞爪的黄鳞巨龙。①它们翻滚着,缠绕着,拥挤着,撕咬着,昂首甩尾,一路挟雷裹电,咆哮而来。倏而,腾空而起;猛然,俯冲而下。如同百米冲刺一般,它们各不相让,非要在壶口“冲线”的一刹那,争个你

黄河源头PPT

教学札记之第一课 活动二:制作电视墙效果 第一步:打开素材图像(E:\八年级下\光盘素材\第二单元\素材\图片\第1课\样例素材)第二步:创建单行选区。用工具箱中“单行选框工具”在图像高度1/3处单击,创建单行选区。 第三步:创建另一横行选区。按SHIFT键,在图像高度的2/3处单击鼠标。 第四步:创建两个竖行选区。选择工具箱中“单列选框工具”,按下SHIFT键,在图像的宽度1/3处及2/3单击鼠标。 第五步:扩展选区。单击选择→修改→扩展扩展量为4像素,单击确定。 第六步:将前景色设置为黑色,单击编辑→填充,弹出“填充”对话框,在使用下拉列表中选择“前景色”,单击确定对各横行、竖列填充前景色。 第七步:取消选区。单击选择→取消选择 第八步:扩大画布。图像→画布大小宽度和高度分别扩大20个像素,确定 第九步:选择图像边缘选区,用“魔棒工具”在图像边缘的白色部分单击,再按住ALT键使用“矩形选框工具”将多余区域去除。 第十步:用前景色(黑色)填充选区。编辑→填充确定 第十一步:选择→取消选择 第十一步:文件→存储为JPEG 方式→保存

《自我检测》为图片制作相框 第一步:打开素材原图片 第二步:图像→画布大小,在原默认宽度、高度数值上再各增加2个单位数值。第三步:用“魔棒工具”点击相框空白处选择选区

第四步:编辑→填充→图案→自定图案→木质→确定。 第五步:编辑→描边→宽度选4 颜色选棕色模式选叠加 第六步:选择→取消选择 第七步:文件→存储为JPEG 方式→保存 参见图效 教学札记之第二课 活动一制作正面免冠照片 第一步:打开素材图片。文件→打开 第二步:设置裁切图像的大小,选择工具箱中的“裁剪工具”,在其上部属性栏中设置宽度为2.7厘米,高度为3.8厘米,分辨率为300像素/英寸。 第三步:选择裁切图像的范围。在图像中拖动鼠标选择部分图像。按ENTER键确定。 第四步:扩展画布,将扩展部分填充为白色。图像→画布大小,将宽、高各增加0.5厘米,

群文阅读:《走进西部》教学设计

“群文阅读”五年级下册第一组《走进西部》 教学设计 【本组说明】 本组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神奇的西部,反映了西部的昨天和今天。老舍的《草原》描绘了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丝绸之路》再现了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条伟大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生动的一幕,表明了这条交通要道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重大作用,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洋溢在字里行间,引起读者对昔日西部繁荣昌盛景象的遐想。《白杨》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报道了一支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攻克了世界第一高原隧道难关的筑路大军,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同步阅读教材安排了《黄河魂》《神秘的罗布泊》《绿色的宣言》《藏羚羊过马路》……每篇课文都是有关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可爱动物、西部建设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我们既要引导学生把具体的景、人、事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作一点有关西部的背景材料的介绍,以加深对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的认识及珍爱大自然。 【设计理念】 1.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以主题整合单元,以群文拓展主题,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运用实践的阅读能力。 2.以“知识树”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单元的学习内容及方法,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教学内容】 1.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组课文:《草原》《丝绸之路》、白杨》《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2.人教版《同步阅读》教材第十册第一组课文:《黄河魂》《神秘的罗布泊》《绿色宣言》《藏羚羊过马路》 【教学重点】

《黄河一掬》现代文阅读与答案

评讲前补充介绍余光中及其《乡愁》 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黄河一掬余光中 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车来。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我把绒袄的拉链直拉到喉核,一行八九人,向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 这是临别的前一天上午,山东大学安排带我们来看黄河。一路驶来,做主人的见我神情热切,问题不绝,不愿扫客人的兴,也不想纵容我期待太奢,只平实地回答,最后补了一句:“水色有点浑,水势倒还不小。不过去年断流了一百多天,不会太壮观。”这些话我也听说过,心里已有准备。现在当场便见分晓,再提警告,就像孩子回家,已到门口,却听邻人说,这些年你妈妈病了,瘦了,几乎要认不得了,总还是难受的。 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郭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河面不算很阔,最多五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远,似乎再也勾不到边。昊天和洪水的接缝处,一线苍苍像是麦田,后面像是新造的白杨树林。此外,除了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 我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我想摸一下河水。”于是众人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地,令人兴奋。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几曾见天下太平啊让河水终于澄清?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 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在山大演讲时我朗诵那首《民歌》,等到第二遍五百听众就齐声来和我: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我高呼一声“风”,五百张口的肺活量忽然爆发,合力应一声“也听见”。我再呼“沙”,五百管喉再合应一声“也听见”。

群文阅读资料

群文阅读资料

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五年级下册第一组“走进西部”教学设计 【本组说明】 本组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神奇的西部,反映了西部的昨天和今天。老舍的《草原》描绘了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丝绸之路》再现了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条伟大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生动的一幕,表明了这条交通要道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重大作用,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洋溢在字里行间,引起读者对昔日西部繁荣昌盛景象的遐想。《白杨》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报道了一支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攻克了世界第一高原隧道难关的筑路大军,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同步阅读教材安排了《黄河魂》《神秘的罗布泊》《绿色的宣言》《藏羚羊过马路》……每篇课文都是有关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可爱动物、西部建设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我们既要引导学生把具体的景、

2.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分享同步阅读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奠定学生有效同步阅读的基础。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ppt附后) 2.阅读浏览表、同步阅读教材 【教学步骤】 一、导入谈话 孩子们,在祖国西部广袤的土地上,历史上曾经有过鼎盛辉煌,也曾有过闭塞落后。今天,西部历史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那些前赴后继的建设者们,挥洒着青春和汗水,为西部的再度辉煌,奉献着智慧和才干,西部又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让我们先回顾第一组学过的课文,(CAI出示与课文有关的图片,学生说出这一单元的主题“走进西部”。)今天,让我们用画知识树的方法(出示课件知识树和树干里的“走进西部”几个字)再次

黄河一掬阅读答案

黄河一掬余光中 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车来。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我把绒袄的拉链直拉到喉核,一行八九人,向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 这是临别的前一天上午,山东大学安排带我们来看黄河。一路驶来,做主人的见我神情热切,问题不绝,不愿扫客人的兴,也不想纵容我期待太奢,只平实地回答,最后补了一句:“水色有点浑,水势倒还不小。不过去年断流了一百多天,不会太壮观。”这些话我也听说过,心里已有准备。现在当场便见分晓,再提警告,就像孩子回家,已到门口,却听邻人说,这些年你妈妈病了,瘦了,几乎要认不得了,总还是难受的。 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郭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河面不算很阔,最多五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远,似乎再也勾不到边。昊天和洪水的接缝处,一线苍苍像是麦田,后面像是新造的白杨树林。此外,除了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 我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我想摸一下河水。”于是众人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地,令人兴奋。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几曾见天下太平啊让河水终于澄清?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 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在山大演讲时我朗诵那首《民歌》,等到第二遍五百听众就齐声来和我: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我高呼一声“风”,五百张口的肺活量忽然爆发,合力应一声“也听见”。我再呼“沙”,五百管喉再合应一声“也听见”。全场就在热血的呼应中结束。 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从诗经到刘鹗,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黄河断流,就等于中国断奶。龚自珍《己亥杂诗》不也说过么:亦是今生未曾有,满襟清泪渡黄河。他的情人灵箫怕龚自珍耽于儿女情长,甚至用黄河来激励须眉:为恐刘郎英气尽,卷帘梳洗望黄河。 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大家齐望着我,似乎不觉得这僭妄的一投有何不妥,反而纵容地赞许笑呼。看到女儿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后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了。 回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我默默,只觉得不忍。翌晨山大的友人去机场送别,我就穿着泥鞋登机。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

黄河的资料

黄河(中国第二大河) 黄河全长:黄河位于中国北方,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2,是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流经地: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市、自治区,最后在山东流入渤海,呈“几”字形,故有“几字黄河”之称。 黄河流经地形: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黄河中下游水体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每年都会生产将近16亿吨泥沙,其中有12亿吨流入大海,剩下4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悬河”,并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上中下游划分:上游—河口—中游—桃花峪—下游 历史变迁:黄河的孕育、诞生、发展受制于地史期内的地质作用,以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营力,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的侵蚀、搬运、堆积为内营力。在成河的历史过程中,运动不息,与时俱进。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在史前地质时期就在进行,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1]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过演变,有的变迁还很大。如内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为两支,北支为主流,走阴山脚下称为乌加河,南支即今黄河。1850年西山嘴以北乌加河下游淤塞断流约15公里,南支遂成为主流,北支已成为后套灌区的退水渠。龙门~潼关河道摆动也较大。不过,这些河段演变对整个黄河发育来说影响不大。黄河的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下游。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黄河源:青海省玛多县多石峡以上地区为河源区,面积为2.28万平方公里,是青海高原的一部分,属湖盆宽谷带,海拔在4200米以上。盆地四周,山势雄浑,西有雅拉达泽山,东有阿尼玛卿山(又称积石山),北有布尔汗布达山脉,南以巴颜喀拉山与长江流域为界。湖盆西端的约古宗列,是黄河发源地。 最早有关黄河源的记载是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所指“积石”,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距河源尚有相当的距离。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侯君集与李道宗奉命征击吐谷浑,兵次星宿川(即星宿海)达柏海(即扎陵湖)望积石山,观览河源。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刘元鼎奉使入蕃,途经河源区,得知河源出紫山(即今巴颜喀拉山)。

黄河源区径流特性分析

黄河源区径流特性分析 摘要:通过对黄河河源区水文水资源特性和近期变化情况的分析,得出黄河河源区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的趋势;降水量自90年代以后持续偏少,这种偏少趋势还在发展;径流因降水的影响也在持续偏枯,且幅度更大。已严重影响到整个黄河流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黄河;河源区;水文水资源;生态;变化规律 黄河占我国河川径流2%的有限水源,承担着本流域及下游引黄灌区9%的土地和12%的人口的供水任务,同时兼顾向流域外调水的任务。随着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黄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显得越来越突出。而黄河河源区(唐乃亥站以上流域)是黄河重要的来水地区,却受人为因素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整个黄河上游地区环境恶化,径流大幅减少,人们生产、生活用水难以维继,水资源的短缺问题频频告急。 1水文水资源特性 1.1流域概况黄河河源区唐乃亥以上流域,介于东经95°00′~103°30′,北纬32°19′~36°08′之间,面积121 972 km2,长度1 55 2.40km。海拔大都在3 000m 以上,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岷山等山脉分布其间,众多河川、盆地、丘陵相间。海拔4 000m以上的高山顶巅,大多岩石裸露,而山麓却绿草成茵。 1.2气温、冰情河源区年平均气温大部分地区在0 ℃以下,7~8月为无霜期,基本属于寒区。年内温差较大,最大温差高达75 ℃。最高气温一般在8月,最低气温在1月。干流河道吉迈以上一般10月下旬开始流凌,并有岸冰,11月封河,次年4月下旬冰情消失;门堂-玛曲一般11月中旬开始流凌,并有岸冰,12月封河,次年3月下旬冰情消失;军功-唐乃亥河段,12月上、中旬开始流凌,并有岸冰,一般不封河,3月上、中旬冰情消失。 1.3降水、蒸发河源区气候属于典型高原大陆性高寒山地气候,水汽主要来源于印度洋孟加拉湾,受青藏高原热力及动力因素影响,天气系统呈现横切变线。由于西太平洋副高强大且少动,使青藏高原上空偏南气流明显增强。孟加拉湾暖湿气流北上时,若遇冷空气自北南下,往往形成持续性的连阴雨天气。其特点是:①降水面积大,降水区域有时可以遍及唐乃亥以上整个地区;②降水历时长,整个过程长达30d;③降水强度小,中心最大降水不足50mm;④降水过程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在7~9月。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第六组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 第六组“走进西部”教学设计 高新区第一小学胡梅 【本组说明】 本组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神奇的西部,反映了西部的昨天和今天。老舍的《草原》描绘了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丝绸之路》再现了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条伟大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生动的一幕,表明了这条交通要道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重大作用,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洋溢在字里行间,引起读者对昔日西部繁荣昌盛景象的遐想。《白杨》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报道了一支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攻克了世界第一高原隧道难关的筑路大军,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同步阅读教材安排了《黄河魂》《神秘的罗布泊》《绿色的宣言》《藏羚羊过马路》……每篇课文都是有关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可爱动物、西部建设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我们既要引导学生把具体的景、人、事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作一点有关西部的背景材料的介绍,以加深对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的认识及珍爱大自然。 【设计理念】 1.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以主题整合单元,以群文拓展主题,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运用实践的阅读能力。 2.以“知识树”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单元的学习内容及方法,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教学内容】 1.鲁教版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草原》《丝绸之路》、白杨》《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2.补充课文:《黄河魂》《神秘的罗布泊》《绿色宣言》《藏羚羊过马路》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 2.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黄河一掬-记叙文阅读_答案

十三、(2018江西)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黄河一掬 余光中 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来。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在华北大平原上卷地刮来,不冷,但是挺欺负人,使胸臆发紧。我存和幼珊都把自己裹得密密实实,我也戴着扁呢帽,把绒袄的拉链直拉到喉核。一行八九人,跟着永波、建辉、周晖,向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 这是临别济南的前一天上午,山东大学安排带我们来看黄河。车沿着二环东路一直驶来,做主人的见我神情热切,问题不绝,不愿扫客人的兴,也不想纵容我期待太奢,只平实地回答,最后补了一句:“水色有点浑,水势倒还不小。不过去年断流了一百多天,不会太壮观。” 这些话我也听说过,心里已有准备。现在当场便见分晓,再提警告,就像孩子回家,已到门口,却听邻人说,这些年你妈妈病了,瘦了,几乎要认不得了,总还是难受的。 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廓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河面不算很阔,最多五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夐远,似乎再也勾不到边。昊天和洪水的接缝处,一线苍苍像是麦田,后面像是新造的白杨树林。此外,除了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 “河面怎么不很规则?”我转问建辉。

“黄河从西边来,”建辉说,“到这里朝北一个大转弯。” 这才看出,黄浪滔滔,远来的这条浑龙一扭腰身,转出一个大锐角,对岸变成了一个半岛,岛尖正对着我们。回头再望此岸的堤坝,已经落在远处,像瓦灰色的一长段堡墙。又回头对建辉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我想摸一下河水。” 于是永波和建辉领路,沿着一大片麦苗田,带着众人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地,令人兴奋。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几曾见天下太平啊让河水终于澄清?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在山大演讲时我朗诵那首《民歌》,等到第二遍五百听众就齐声来和我: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我高呼一声“风”,五百张口的肺活量忽然爆发,合力应一声“也听见”。我再呼“沙”,五百管喉再合应一声“也听见”。全场就在热血的呼应中结束。

史上最全貌的黄河图!太罕见了,快看!

史上最全貌的黄河图!太罕见了,快看! 送给最爱的朋友!真是太美了! 中国发源于黄河、长江 流域,不过人们总是习惯于把黄河称为母亲河。黄河于中国,好比尼罗河于埃及,恒河于印度,幼发拉底河于古巴比伦。我们的祖国,真得很美,愿每个国人都对得起她的美丽。 李白有一首诗是这样子形容黄河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也许你印象中的黄河是河水浑浊不堪,流经黄土高原的纵横沟壑,壶口瀑布的奔腾不息…… 也许你不曾想过黄河也有绮丽静谧,细水长流的一面。 人类与河流的关系千丝万缕,正因为她的多姿多彩,才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天地悠悠,岁月无痕,黄河之水,天上来,每一个炎黄子孙心中都有一条黄河。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世上没有另一条河比黄河拥有更多的泥沙,如果用这些泥沙筑一道一米高的墙,可以绕赤道二十七圈。倾盆暴雨在柔软的沙土上凿出一条条裂缝和山峡,造就了自然的奇观;可稀疏的黄土上甚少有植物,但大暴雨持续下三十分钟,就会将表层的泥土冲走,这里水土流失严重,每年甚至流失四千吨泥土进黄河;当黄河变成一条活动的泥浆流,这些黄土往往让周边的老百姓叫苦连天。就算水土流失严重,但世世代代生活在黄

土高原的人们依然有办法生存下去;他们造梯田 农民在陡峭的山边开垦梯田,种植玉蜀黍、小麦、马铃薯和玉米,既养活了自己,还可以防止暴风雨过度冲刷泥土,造成山崩。他们凿窑洞 冬暖夏凉的窑洞,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田,经济省钱等优点,窑洞建筑被称为绿色建筑,古代人民真是聪明! 窑洞真是太震撼了,都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快给朋友也看看吧。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人们住在地下的下沉式窑洞,这是中国最神奇的村庄之一。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境内长度仅次于长江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五大河。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 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黄河分为河源、上、中、下游四个区间。黄河上游玛多县多石峡以上称河源区,河源在当地称为玛曲。 河源至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镇为上游,河口镇至河南的桃花峪为中游。黄河桃花峪至入海口为下游。 黄河源头 ‖ 卡日曲 新中国成立后,探索队才正式确立了黄河源头在卡目曲

余光中《黄河一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黄河一掬 余光中 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来。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在华北大平原上卷地刮来,不冷,但是挺欺负人,使胸臆发紧。我存和幼珊都把自己裹得密密实实,我也戴着扁呢帽,把绒袄的拉链直拉到喉核。一行八九人,跟着永波、建辉、周晖,向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 这是临别济南的前一天上午,山东大学安排带我们来看黄河。车沿着二环东路一直驶来,做主人的见我神情热切,问题不绝,不愿扫客人的兴,也不想纵容我期待太奢,只平实地回答,最后补了一句:“水色有点浑,水势倒还不小。不过去年断流了一百多天,不会太壮观。” 这些话我也听说过,心里已有准备。现在当场便见分晓,再提警告,就像孩子回家,已到门口,却听邻人说,这些年你妈妈病了,瘦了,几乎要认不得了,总还是难受的。 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廓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河面不算很阔,最多五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夐远,似乎再也勾不到边。昊天和洪水的接缝处,一线苍苍像是麦田,后面像是新造的白杨树林。此外,除了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 “河面怎么不很规则?”我转问建辉。 “黄河从西边来,”建辉说,“到这里朝北一个大转弯。” 这才看出,黄浪滔滔,远来的这条浑龙一扭腰身,转出一个大锐角,对岸变成了一个半岛,岛尖正对着我们。回头再望此岸的堤坝,已经落在远处,像瓦灰色的一长段堡墙。又回头对建辉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我想摸一下河水。” 于是永波和建辉领路,沿着一大片麦苗田,带着众人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地,令人兴奋。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几曾见天下太平啊让河水终于澄清?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在山大演讲时我朗诵那首《民歌》,等到第二遍五百听众就齐声来和我: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我高呼一声“风”,五百张口的肺活量忽然爆发,合力应一声“也听见”。我再呼“沙”,五百管喉再合应一声“也听见”。全场就在热血的呼应中结束。 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从《诗经》到刘鹗,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黄河断流,就等于中国断奶。山大副校长徐显明在席间痛陈国情,说他每次过黄河大桥都不禁要流泪。这话简直有《世说新语》的慷慨,我完全懂得。 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大家齐望着我,似乎不觉得这僭妄的一投有何不妥,反而纵容地赞许笑呼。我存和幼珊都也相继来水边探求黄河的浸礼。看到女儿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后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了。 回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我默默,只觉得不忍。翌晨山大的友人去机场送别,我就穿着泥鞋登机。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 (略有删减)13. 文章围绕“看黄河”写景叙事。请在下面方框内填写文字,概括“我”触摸河水前所见之景及触摸河水后所想之事。 触摸河水前所见之景:长风挟着细沙卷地刮来→①→②→堤坝像瓦灰色堡墙 触摸河水后所想之事:黄河悠久的历史和中华民族遭受的磨难→③→④→徐显明过黄河感慨流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