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

试验一土的密度、含水量实验

实验名称:土的重度、含水量实验实验成绩:

实验组员:唐元振、谭君、肖丽、任佳颖、罗尧荣、张璟实验教师签名:

实验地点:城建西301 实验日期:2012年03月30日(下午)实验目的:

1.熟悉土工实验中环刀、天平等基本设备的操作方法;

2.通过本试验掌握土体的天然含水率试验方法,了解含水率指标在工程中的应用,并配合其它试验计算土的干密度、孔隙比及饱和度等其它指标;

3.通过本实验初步了解土体密度大小与土的松紧程度、压缩性、抗剪强度的关系。

实验原理:

土体中的自由水和弱结合水在105℃~110℃的温度下全部变成水蒸气挥发,土体粒质量不再发生变化,此时的土重为土颗粒质量加上强结合水质量,将挥发掉的水份质量与干土质量之比为土体含水率。即土体含水率是指土颗粒在105℃~110℃的温度下烘干至恒重时所失去的水份质量与烘干土质量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单位体积土体质量称做土的密度,定义式为:

ρ0=m0/V (1—1)单位体积土体的重量称作土的重度:

γ= m0 g/V=ρ0g;(1—2)式式中:ρ0-土样湿密度(g/cm3);

γ—土的天然重度;

m0-土样质量(g);

V-土样体积(cm3)。

实验室内直接测量的密度为湿密度(对原状土称作天然密度)。

ω0=m w/m s(1—3)式中:ω0—土样含水率(%);

m w—土体所失去水分的质量(g);

m s—烘干后土颗粒质量(g)。

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条件):

1.酒精及酒精灯:燃烧烘干土样至干土样

2.天平:称量200g,最小分度值0.01g;

3.其它工具:铝盒2个(编号为X 610和A 162)、开土刀、干燥器、温度计等。

(a)环刀:内径61.8mm(3个)和79.8mm(1个),高20mm;

(b)其它工具:切土刀,玻璃板、钢丝锯,凡士林等

实验过程(内容、步骤、原始数据等):

实验内容:

1.制作土样;

2.测定土的含水率;

3.测定土的重度。

实验步骤:

1.用感量0.01g 的天平称取铝盒和各环刀重量,记录铝盒和环刀的编号和重量;

2.取具有代表性的试样约15g (铝盒体积的1/4)放入铝盒内,(有机质土、砂类土和整体状构造冻土为50g ),称铝盒加湿土质量,准确至0.01g ,并记录铝盒号和盒加湿土质量。

3.倒入适量酒精于放有湿土样的铝盒,点燃烘干至酒精完全耗尽,并重复再做1次。称量已经过2次燃烧烘干至恒重的铝盒加干土的质量,准确至0.01g ,并记录。

4.(a )取原状土或制备的扰动土样,整平两端,将环刀内壁涂一薄层凡士林,刃口向下放在土样上,将环刀垂直向下压至约刃口深处,用切土刀将士样切成略大于环刀直径的土柱后,边压边削,直至土样伸出环刀顶部,将环刀两端余土削平;

(b )用铝盒中的代表性土样测定含水率;

(c )擦净环刀外壁,称环刀加土的质量,准确至0.01g 。

原始数据:

密度实验数据见表1

表1 密度实验数据表

含水率实验数据见表2

表2 含水率实验数据表

实验结果(数据处理、结果分析、问题讨论及总结):

计算土的重度和含水率

表1 密度实验结果表

计算如下:

序号 土样编号

环刀质量/g 环刀与土质量

/g

1 JG13-1 56.6

2 217.64

2 JG13-2 43.02 156.73

3 JG13-3 43.06 146.05

4 JG13-4 41.7

5 139.30 序号 铝盒编号

铝盒质量/g 铝盒与土、水质量/g 铝盒与土质量

/g

1 A78 8.40 12.89 11.98

2 A132 8.34 11.4

3 10.78

序号 土样编号 环刀质量/g 环刀与土质量/g 土质量/g 土重度/kN/m 3 平均重

度/kN/m 3

1 JG13-1 56.6

2 217.64 161.02 16.10 17.12

2 JG13-2 43.02 156.7

3 113.71 18.95 3 JG13-3 43.06 146.05 102.99 17.17 4

JG13-4

41.75

139.30

97.55

16.26

(217.64﹣56.62)*10/100=16.10 (156.73﹣43.02)*10/60=18.95 (146.05﹣43.06)*10/60=17.17

(139.30﹣41.75)*10/60=16.26 含水率实验数据见表2

表2 含水率实验数据表

计算如下:

ω=m w

/m S

=(m(铝盒与水、土质量)/m (铝盒与土的质量))—(m(铝盒与土质量)

—吗(铝盒质量))

按上式计算得:

%42.251

=w %64.262=w 2/)(21w w w

+=

2.结论:

经过实验分析计算,得出如下结论: (1).所实验土样含水率ω为26.02%; (2).所实验土样重度γ可取17.12kN/m 3; (3).同一地点的土也会有不同的含水率。

序号 铝盒编号 铝盒质量/g 铝盒与土、水质量/g 铝盒与土质量/g 含水率 平均含水率 1 A78 8.40 12.89 11.98 25.42% 26.02%

2

A132

8.34

11.43

10.78

26.64%

试验二土的液限、塑限试验

实验名称:土的液限、塑限实验实验成绩:

实验同组人:唐元振、谭君、肖丽、任佳颖、罗尧荣、张璟实验教师签名:

实验地点:城建西301 实验日期:2012年04月06日(下午)

实验目的:

1.熟悉土工实验中圆锥液限仪、天平等基本设备的操作方法;

2.通过本试验掌握土体的塑限试验方法,了解塑限指标在工程中的应用;

3.通过本试验掌握土体的液限试验方法,了解液限指标在工程中的应用。

实验原理:

粘性土的状态随着含水率的不同而不同,当含水率不同时,粘性土可分别处于固态、半固态、可塑态及流动状态,粘性土从一种状态转到另一种状态的分界含水率称为界限含水率。土从流动状态转到可塑状态的界限含水率称为液限w l。

土从可塑状态转到半固态状态的界限含水率称为塑限w p;土的塑性指数I p是指液限与塑限的差值,由于塑性指数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反映了影响粘性土特征的各种重要因素,因此,粘性土常按塑性指数进行分类。

圆锥仪液限试验:就是将质量为76g圆锥仪轻放在试样的表面,使其在自重作用下沉入土中,若圆锥体经过5s恰好沉入土中10mm深度,此时试样的含水率就是液限。

搓条法测塑限:滚搓法塑限试验就是用手在橡胶面上滚搓土条,当土条直径达3mm时产生裂纹并断掉,此时试样的含水率即为塑限。

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条件):

1.圆锥液限仪,组成:(1)质量为76g且带有平衡装置的圆锥,锤角30度,高25mm,距锥尖10mm处有环状刻度;(2)用金属材料或有机玻璃制成的试样体,直径不小于40mm,高度不小于20mm;(3)硬木或金属制成的平稳底座。

2.天平:称量200g,最小分度值0.01g。

3.铝制称量盒(编号为A180、A159、A44、X642)(4个)、调土刀、切土刀、调土碗(大小各1个)、铝制舀土盒(1个)等。

实验过程(内容、步骤、原始数据等):

实验内容:

1.调制土样,圆锥液限仪测量液限;

2.调制土样,搓条测量塑限。

实验步骤:

一、圆锥仪测量液限:

(1)称量铝制称量盒(编号为A159、A44)的质量;(m0)

(2)用铝制舀土盒装适量土样至大调土碗中,用小调土碗装好水,并倒适量水至土样中,用调土刀充分搅拌均匀;

(3)将调好的湿土样取出适量,装满试样体后用切土刀刮去余土使土样与杯口齐平,并将试样放在底座上(注意盒中土不要留有空隙)。

(4)将圆锥仪擦拭干净,两手捏住圆锥仪手柄,保持锥体垂直,当锥尖与试样表面正好接触时,松手让锥体自由沉入土中。

(5)放锥5s 后,锥体入土深度恰好为10mm 的圆锥环状刻度线处,此时的含水率即为液限,否则,要将试样土全部取出,放在大调土碗中,若大于10mm,则要加适量土,若小于10mm ,则要加适量水,重复步骤(3)、(4),直至正好没入土中10mm.

(6)取出锥体,用调土刀挖取锥孔附近土样大约15g(大约占铝盒的1/4),放入A159、A44称量盒中,然后称铝盒加湿土质量,准确至0.01g ,并记录铝盒号和盒加湿土质量。(

)2

m

(7)倒入适量酒精于放有湿土样的铝盒中,点燃烘干至酒精完全耗尽,并重复再做1次。称量已经过2次燃烧烘干至恒重的铝盒加干土的质量,准确至0.01g ,并记录。(

)1

m

%

1000

11

2?--=

m m m m w L

L w -液限(%),精确至0.1%; 1m -干土加称量盒质量(g ); 2m -湿土加称量盒质量(g ); 0m -称量盒质量(g )

二、搓条法测塑限:

(1)称量铝制称量盒(带盖)(编号为A103)的质量;(

m 0

(2)用铝制舀土盒装适量粉干土样至小调土碗中,用大调土碗装好水,并倒适量水至土样中,用调土刀充分搅拌均匀;

(3)将制备好的试样用手在橡皮板上用力揉搓,当土条搓至3mm 直径时,仍未产生裂缝或断裂,表示试样含水率高于塑限,应该再揉搓一会;或者土条直径在大于3mm 时已经开始断裂,表示试样的含水率低于塑限,应重新加水取样揉搓,直至土条直径达3mm 时产生裂纹并断掉时。

(4)取直径3mm 且有裂纹的土条大约15g(大约占铝盒的1/4),放入X647、A180称量盒中,然后称铝盒加湿土质量,准确至0.01g ,并记录铝盒号和盒加湿土质量。(

m 2

(5)倒入适量酒精于放有湿土样的铝盒中,点燃烘干至酒精完全耗尽,并重复再做1次。称量已经过2次燃烧烘干至恒重的铝盒加干土的质量,准确至0.01g ,并记录。(

m 1

%

1000

11

2?--=

m m m m w p

p

w -塑限(%),精确至0.1%;

1m -干土加称量盒质量(g ); 2m -湿土加称量盒质量(g ); 0m -称量盒质量(g )

原始数据:

液限实验数据见表1

表1 液限实验数据表

塑限实验数据见表2

表2塑限实验数据表

实验结果(数据处理、结果分析、问题讨论及总结):

1.计算土的液限与塑限:

表1 液限实验结果表

序号 铝盒编号 铝盒质量/g 铝盒与土、水质量/g 铝盒与土质量/g 土质量/ g 水质量/ g 含水率(%) 平均

1 A159 4.98 9.55 8.34 3.36 1.21 35.98 36.0%

2

A44

5.16

11.42

9.76

4.6

1.66

36.09

计算如下:

液限L w =[(9.55-8.34)/(8.34-4.98)]*100%=35.98%(A159)

A44同上

2/%)09.36%98.35(+=w

L

=36.0

序号 铝盒编号

铝盒质量/g 铝盒与土、水质量/g 铝盒与土

质量/g

1 A159 4.98 9.55 8.34

2 A44 5.16 11.42 9.76

序号 铝盒编号

铝盒质量/g 铝盒与土、水质量/g 铝盒与土质量

/g

1 X64

2 7.60 13.44 12.48

2 A180 5.15 7.84 7.36

表2塑限实验数据表

计算如下: 塑限

p

w =(19.67%+21.72%)/2=20.7%

2.计算土样塑性指数I P 和液性指数I L 塑性指数I P =36.0—20.7=15.3

液性指数I L =(26.02-20.7)/( 36.0—20.7)=0.35

结论:

经过实验分析计算,得出如下结论:

(1).所实验土样液限为36.0%,土样塑限为20.7%;

(2).塑性指数为15.3,试样土名为粘土; 液性指数为0.35,试验土样处于可塑状态。 (3).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到土体的不同状态下具有不同的含水率,也了解到液限和塑限的基本定义。

⑷.液性指数在建筑工程中可作为确定粘性土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IL=(ω-ωp)/(ωL -ωp)。 ω:土的实际含水量

ωp :塑性界限含水量,即粘性土处于塑性状态与半固体状态之间的界限含水量 ωL :粘性土处于液态与塑性状态之间的界限含水量

液性指数≤0 坚硬 ;0< 液性指数≤0.25 硬塑 ;0.25< 液性指数≤0.75 可塑 ;0.75<液性指数≤1 软塑 ;液性指数>1 流塑。

液性指数与土的类别及含水量有关,同一种土,含水量越大则液性指数越大,土质越软。

粘性土有缩限、塑限和液限等几个分界线,当含水量小于缩限时土体处于固态,且体积不再再发生变化,当处于缩限和塑限之间时土体体积随含水量减小体积变化,仍处于固态,当土体含水量处于塑限和液限之间时,土体具有可塑性,即可以塑造出各种形状,当土体含水量小于液限时,土体处于流动状态,即土体具有可流动性。分别对应上面的坚硬、硬塑、可塑和软塑、流塑。

序号 铝盒编号 铝盒质量/g 铝盒与土、水质量/g 铝盒与土质量/g 土质量/ g 水质量/ g 含水率(%) 平均 1 X642 7.60 13.44 12.48 4.88 0.96 19.67 20.7%

2 A180

5.15

7.84

7.36

2.21

0.48

21.72

试验三土的直剪实验

实验名称:土的直剪实验实验成绩:

实验同组人:唐元振、谭君、肖丽、任佳颖、罗尧荣、张璟实验教师签名:

实验地点:城建西302 实验日期:2012年04月13日(下午)

实验目的:

1.熟悉土工实验中直剪仪、测力计、环刀等基本设备的操作方法;

2.通过本试验掌握土体的抗剪强度,了解土体的抗剪强度指标在工程中的应用。直剪试验就是直接对试样进行剪切的试验,是测定土的抗剪切的一种常用方法,本实验采用3个试样,分别在不同的垂直压力p下,施加水平剪切力,测得试样破坏时的剪应力τ,然后根据库仑定理确定土的抗剪强度参数内摩擦角和粘聚力c。

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条件):

1.直剪仪:采用应变控制式直接剪切仪,由剪切盒、垂直加压设备、剪切传动装置、测力计以及位移量测系统等组成。加压设备采用杠杆传动。编号为WI-3。

2.测力计:采用应变圈,量表为百分表(编号为53,系数k=1.31)。

3.环刀:内径61.8mm(3个),高20mm,即3个体积均为60cm3;

4.其他工具:切土刀、滤纸、透水石等。

实验过程(内容、步骤、原始数据等):

实验内容:

1.取出预先制作的土样;

2.测定土的抗剪强度参数内摩擦角υ和粘聚力c。

实验步骤:

1.取出剪切盒,对准上下盒,插入固定销钉,在下盒内顺次放洁净的一块透水石及一张滤纸。

2.将盛有试样的环刀平口朝下,刀口朝上,在试样上表面放一张滤纸及一块透水石,对准剪切盒的上盒,然后将试样通过透水石徐徐压入剪切盒底,移去环刀。

3.调节加压设备:转动平衡锤,使得杠杆水平。

4.在两道滑槽中各放入4粒小钢珠,再将已经装好土样的剪切盒置于钢珠上,并在剪切盒上依次放上一粒大钢珠及加压框架。

5.安装好量力计,徐徐转动手轮,使上盒端恰好与量力计恰好接触。

6. 在垂直加压设备处加上0.75kg砝码(相当于100kPa的压强作用)后立即拔去销钉,以每10秒一转的速度匀速转动手轮,每转一圈记下一个读数,直至量力环读数不再前进或有倒退,即说明试样已被剪破,如读数一直缓慢增加,说明不出现峰值和终值,则试验只需转20圈,记下20个读数。

7.剪切结束后,尽快移去砝码、加压框架等,取出剪切盒中的土样,将其内部清理干净,吸去积水。

8.另装试样,重复以上步骤,测定其他两种垂直荷载(200kPa,300kPa)下的土样抗剪强度,将数据进行统计计算。

原始数据:

抗剪强度实验数据见表1

表1 抗剪强度实验数据

100kPa 200kPa 300kPa

1 3.5 4.5 8.2

2 7.0 9.0 19.0

3 12.0 13.5 28.0

4 16.0 18.0 37.0

5 19.5 22.2 44.2

6 22.5 26.5 50.5

7 26.0 30.0 56.5

8 29.0 34.5 60.5

9 31.2 37.8 64.5

10 34.0 41.5 68.0

11 35.5 44.5 71.0

12 37.5 48.0 72.8

13 40.0 50.0 75.7

14 42.0 51.5 78.0

15 44.0 55.0 81.0

16 45.0 57.5 83.5

17 46.0 60.0 85.0

18 47.5 62.5 86.5

19 48.2 66.0 88.0

20 50.0 69.0 90.0

实验结果(数据处理、结果分析、问题讨论及总结):

1.计算土的抗剪强度

仪器编号WI-3

试样面积(cm2)60

垂直压力p(kPa) 100 200 300

量力环最大变形R(0.01mm)50.0 69.0 90.0

量力环号码53#

量力环系数K(kPa/0.01mm) 1.31

抗剪强度τ=KR(kPa) 65.5 90.4 117.9

抗剪强度指标

C=38kPa υ=14.7°

由库仑公式可知:

τ=C+δtanυ

上式为一直线方程,对于本实验三个土样剪切实验数据,由最小二乘法得

tan υ=(3∑σi τi -∑σi ∑τi )/?=[3(100*65.5+200*90.4+300*117.9)-(100+200+300) *(65.5+90.4+117.9)] /60000= 0.262

C=∑τi /3- tan υ*∑σi /3 = (65.5+90.4+117.9) /3- 0.2646*(100+200+300)/3=38.867

式中,?=3∑σi 2-(∑σi )2=3*(1002+2002+3002)-(100+200+300)2=60000。

抗剪强度与法向应力 σ(kpa ) 100 200 300

τ

65.5 90.4 117.9

抗剪强度-法向应力关系图如下:

抗剪强度与法相应力的关系

y = 0.262x + 38.867

20406080100120

140法向应力σ(kpa)

抗剪强度τ(k p a )

t

线性 (t)

经过实验分析计算,得出如下结论:

(1).所实验土样中粘聚力c 为38kPa ,土的内摩擦角υ为14.7°;

(2).土的抗剪强度决定了土体承受外部及自身荷载的能力,因而在地基、边坡、各类工程问题中,土的抗剪强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试验四土的压密实验

实验名称:土的压密实验实验成绩:

实验同组人:唐元振、谭君、肖丽、任佳颖、罗尧荣、张璟实验教师签名:

实验地点:城建西301 实验日期:2012年04月18日(晚上)

实验目的:

1.熟悉土工实验中固结仪等基本设备的操作方法;

2.通过本试验掌握土体的压缩模量和压缩系数的测定方法,了解压缩模量和压缩系数指标在工程中的应用。

实验原理:

土的压缩性是指土在压力作用下体积缩小的性能。土的压缩可以认为只是由于土中孔隙体积的缩小所致(此时孔隙中的水或气体将被部分排出),至少土粒与水两者本身的压缩性则极微小,可以不考虑。

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条件):

1.固结仪:包括压缩容器和加压设备两部分;

2.环刀:高度h=20mm,底面积A=50cm2;

3.测微表:量程10mm,精度0.01mm;

4.天平:最小分度值为0.01g。

5.其他工具:滤纸、透水石、砝码、玻璃板、秒表等。

实验过程(内容、步骤、原始数据等):

实验内容:

1.测定土的压缩系数;

3.测定土的压缩模量。

实验步骤:

1.将试验前已经做好的试样土从保湿缸中取出;

2. 调节加压设备:转动平衡锤,使得杠杆水平。

3. 在固结仪的固结容器内依次放上一块透水石和一张滤纸,再装上带有试样的切土环刀(刀口向下),在土样上端贴上一张滤纸,放上一块透水石,然后将试样通过透水石徐徐压入固结容器底,移去环刀。

4.加上加压活塞以及定向钢球,将装有土样的压缩部件放到框架内上横梁下,转动测微表架,使得测微表表脚接触框架上横梁上表面,再将测微表上的长针调整至零,读出此时测微表初读数(调到3也可以方便读数)。

5.依次加上砝码吊盘以及0.125kg、0.3125kg、0.625kg的砝码,相当于给土样加上50kpa 的正应力。

6.记录每隔0、1、3、7、12分钟测微表的读数,一组数据记录完毕后,再在原来荷载基础上加上1.25kg的砝码(此时相当于100kpa的正应力作用于土样),重新计时,再次记录好相应时间的读数,同理,记录完第二组数据后,再加上2.5kg的砝码(此时相当于200kpa

的正应力作用于土样),记录好第三组数据。

7.实验结束后,必须先卸下测微表,然后卸掉砝码,升起加压框架,移出压缩仪器,取出试样后将仪器擦洗干净,记录数据并进行处理。

原始数据:

实验数据见表1

表1实验数据表

t(min) p(kPa) 50 100 200

0 600.0 588.0 559.8

1 589.0 564.7 516.0

3 588.5 562.5 514.7

7 588.0 561.0 514.2

12 588.0 559.8 514.0

总变形s(mm)0.12 0.402 0.86

实验结果(数据处理、结果分析、问题讨论及总结):

1.计算土的初始孔隙比e0,假定此土样d s=

2.70,仪器变形为0,且由实验一知道试样干

密度p d=p/(1+w)=1.712/(1+0.2602)=1.359g/cm3

则依公式e0=d s/p d-1=2.70/1.359-1=0.987

2.依公式e= e0-s(1+ e0) /h计算

0.987-0.12(1+0.987)/20=0.975

0.987-0.402(1+0.987)/20=0.947

0.987-0.86(1+0.987)/20=0.902

p(kpa)050100200

e0.9870.9750.9470.902

由数据绘出下图:

e-p曲线

0.89

0.90.910.920.930.940.950.960.970.980.9910

50

100150200

250

荷载p(kpa)

空隙比e

e

则计算如下

压缩系数a 1-2=(0.947-0.902)/(200-100)=0.45MPa -1

, 压缩模量E S =(1+e 1)/a 1-2=(1+0.947)/0.45=4.748MPa

2.结论:

经过实验分析计算,得出如下结论:

(1). 所试验土样压缩系数a 1-2为0.45MPa -1

,压缩模量 E S 为4.748MPa ,该结果表明试样属于中压缩性土;

(2).土的压缩式由于土的空隙体积减小所引起的。。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一、目的与适用范围

本试验方法用于测定无机结合料稳定土(包括稳定细粒土、中粒土和粗粒土)试件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本试验方法包括:按照预定干密度用静力压实制备试件以及用锤击法制备试件。试件都是高﹕直径=1﹕1的圆柱体。应该尽可能用静力压实法制备等于干密度的试件。也可为路面施工中无机结合料细粒土、中粒土和粗粒土配合比设计提供数据,同时也可用此方法检验路面结构强度是否满足要求。

二、仪器设备

1、圆孔筛:孔径40㎜、25㎜(或20㎜)及5㎜的筛各一个。

2、试模:适用于下列不同土的试模尺寸为:

细粒土(最大粒径不超过10㎜):试模的直径×高=50㎜×50㎜;

中粒土(最大粒径不超过25㎜):试模的直径×高=100㎜×100㎜;

粗粒土(最大粒径不超过40㎜):试模的直径×高=150㎜×150㎜。

3、脱模器。

4、反力框架:规格为400kN以上。

5、液压千斤顶:200-1000kN。

6、夯锤和导管。

7、恒温恒湿箱。

8、水槽:深度应大于试件高度50㎜。

9、路面强度仪。

10、天平:感量0.01g。

11、台秤:称量10㎏,感量5g。

12、量筒、拌和工具、漏斗、大小铝盒、烘箱等。100

三、试验步骤

(一)试验准备

将有代表性的风干土试样(必要时也可以在50℃烘箱内烘干),

用木锤或木碾捣碎,但应避免破碎粒料的原粒径。将土过筛并进行分类。如试样为粗粒土,则除去大于40㎜的颗粒备用;如试样为中粒土,则除去大于25㎜或20㎜的颗粒备用;如试样为细粒土,则除去大于10㎜的颗粒备用。

在预定做试验的前一天,取有代表性的试样测定其风干含水量。对细粒土,试样的质量应不少于100g,对于粒径小于25㎜的中粒土,试样的质量应不少于1000g;对于粒径小于40㎜的粗粒土,试样的质量应不少于2000g。

用击实试验法确定无机结合料的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

(二)试件制作步骤

1、对试件的要求

对于同一无机结合料剂量的混合料,应在相同试验状态下做规定数量的试件;无机结合料稳定细粒土至少制作6个试件;无机结合料稳定中粒土和粗粒土至少分别制作9个和13个试件。

2、制作步骤

称取一定数量的风干土并计算干土的质量,其数量随试件大小而变。对于50㎜×50㎜的试件,1个试件约需干土180-210g;对于100㎜×100㎜的试件,1个试件约需干土1700-1900g;对于150㎜×150㎜的试件,1个试件约需干土5700-6000g。

对于细粒土,可以一次称取6个试件的土;对于中粒土,可以一次称取3个试件的土;对于粗粒土,一次只称取一个试件的土。

将称好的土放在长方盘(约400㎜×600㎜×70㎜)内。向土中加水,对于细粒土(特别是粘粒土)使其含水量较最佳含水率小3%,对于中粒土和粗粒土可按最佳含水率加水。将土和水拌和均匀后放在密闭容器内浸润备用如为石灰稳定土和水泥、石灰综合稳定土,可将石灰和土一起拌匀后进行浸润。

浸润时间:粘粒土12-24h,粉性土6-8h,砂性土、砂砾土、红土砂砾、级配砂砾等可以缩短到4h左右;含土很少的未筛分碎石、砂粒及砂可以缩短到2h。

注:应加的水量可按下式计算:

-×0.01

式中:——混合料中应加的水量(g);

——混合料中素土(或集料)的质量,(g);其含水率为(风干含水率),%;

——混合料中水泥或石灰的质量(g);其原始含水率为 (%);(水泥的通常很小,也可忽略不计);

要求达到的混合料的含水率(%)。

在浸润过的试料中,加入预定数量的水泥或石灰并拌和均匀。在拌和过程中,应将预留3%的水(对于细粒土)加入土中,使混合料的含水率达到最佳含水率。拌和均匀的加有水泥的混合料应在在1h内按下述方法制成试件,超过1h的混合料应该作废。其它结合料稳定土,混合料虽不受限制,但也应尽快制成试件。

3、按预定的干密度制件

用反力框架和液压千斤顶制件。制备一个预定干密度的制件,需要的稳定土混合料数量m1(g)随试模的尺寸而变。

m1=V(1+ω)

式中: V---试模的体积,cm3 ;

ω---稳定土混合料的含水率,%;

---稳定土试件的干密度,g/cm3。

事先在试模的内壁及上下压柱的底面涂一薄层机油。将试模的下压柱放入试模的下部,外露2cm左右。将称量的规定数量m1(g)的稳定土混合料分2-3次灌入试模中(利用漏斗),每次灌入后用夯棒轻轻均匀插实。如制作的是50mm×50mm小试件,则可将混合料一次倒入试模中。然后将上压柱放入试模内,应使其外露2cm左右(即上下压柱露出试模外的部分应该相等)。

将整个试模(连同上下压柱)放到反力框架内的液压千斤顶上(液压千斤顶下应放一扁球座).加压直到上下压柱都压入试模为止。维持压力1min。解除压力后,拿去上压柱,并放到脱模器上将试件顶出(利用千斤顶和下压柱)。称出试件的质量 m2,小试件准确到1g; 中试件准确到2g;大试件准确到5g。然后用游标卡尺量出试件的高度,准确到0.1mm。

用击锤制件,步骤同前。只是用击锤(可以利用做击实试验的锤,但压柱顶面需要垫一块牛皮或胶皮,以保护锤面和压柱顶面不受损伤)将上下压柱打入试模内。

(三)养生

试件从试模内脱出并称量后,应立即放到密封湿气箱和恒温室内进行保温保湿养生。但中试件和大试件应先用塑料薄膜包裹。有条件时,可封蜡保湿养生。养生时间根据需要而定,作为工地控制,通常只取7d。整个养生期间的温度,在北方地区应保持20±2℃,在南方地区应保持25±2℃。

养生期的最后一天,应将试件浸泡在水中,水的深度应使水面在试件顶上约2.5cm, 在浸泡水中之前,应再次称试件的质量m3。在养生期间,试件的质量损失应该符合下例规定:小试件不超过1g; 中试件不超过4g;大试件不超过10g。质量损失超过此规定的试件,应该作废。

(四)试验

⑴将已浸水一昼夜的试件从水中取出,用软的旧布吸去试件表面的可见自由水,并称试件的质量m4。

⑵用游标卡尺量出试件的高度,准确到0.1mm。

⑶将试件放在路面材料强度试验仪的升降台上(台上先放一扁球座),进行抗压试验。试验过程中,应使试件的形变等速增加,并保持形变速率约为1mm/min 。记录试件破坏时的最大压力p(N)。

⑷从试件内部取有代表性的样品(经过打破),测定其含水率ω1。

四、结果整理

试件的无侧限抗压强度RC用下列相应的公式计算:

对于小试件 RC=P/A=0.00051P(MPa)

对于中试件 RC=P/A=0.000127P(MPa)

对于大试件 RC=P/A=0.000057P(MPa)

式中:P---试件破坏时的最大压力,N;

A---试件的截面积(A=,D为试件直径,mm)。

五、精密度或允许差:

若干次平行试验的偏差系数Cv(%)应符合下列规定:

小试件不大于10%;

中试件不大于15%;

大试件不大于20%。

六、注意事项

1、结合料剂量太低不能成为半刚性材料,剂量太高则刚度太大,容易脆裂。

2、水泥可提高早期强度,石灰可使刚度不会太大,掺入一定量的粉煤灰可以降低收缩系数。

3、采用重型击实试验确定的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要准确无误。

4、制备试件时同批试件的质量必须准确。(质量如有差异,则密度也就不相同,最终影响到强度)

5、对于水泥稳定土的制件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6、制件静压中的每个试件的压力维持时间应相等。

7、试件量高时需在同截面两垂直方向进行量取。

8、试件从养护水槽取出后应尽快擦干试件表面的水分进行试验,以免试件内部的湿度发生显著变化。

9、试验应按规定加荷速度连续而均匀加荷,直至试件破坏

七、试验记录

试件尺寸

(㎝)养生龄期(d)

混合料名

称加载速度(㎜/min)

结合料剂量(%)最大干密度(g/㎝3)

试件压实度(%)最佳含水量(%)

试件号

试件制备方法

制件日期

试验日期

养生前试件质量g

浸水前试件质量g

浸水后试件质量g

养生期间的质量

损失

吸水量g

养生前试件的高

mm

浸水后试件的高

mm

百分表初读数

百分表终读数

读数差

量力环系数kN/0.01mm 试验的最大压力 N

无侧限抗压强度 MPa

备注

回弹模量是指路基,路面及筑路材料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应力与其相应的回弹应变的比值,土基回弹模量表示土基在弹性变形阶段内,在垂直荷载作用下,抵抗竖向变形的能力,如果垂直荷载为定值,土基回弹模量值愈大则产生的垂直位移就愈小;如果竖向位移是定值,回弹模量值愈大,则土基承受外荷载作用的能力就愈大,因此,路面设计中采用回弹模量作为土基抗压强度的指标。

确定回弹模量的方法

现场实测法、室内试验法、换算法、查表法。

回弹模量测试步骤

(1)用千斤顶开始加载,注视测力环或压力表,至预压0.05MPa,稳压1min,使承载板与土基紧密接触,同时检查百分表的工作情况是否正常,然后放松千斤顶油门卸载,稳压1min,将指针对零或记录初始读数。

(2)测定土基的压力--变形曲线。用千斤顶加载采用逐级加载卸载法,用压力表或测力环控制加载量,荷载小于0.1MPa时,每级增加0.02MPa,以后每级增加0.04MPa 左右。为了使加载和计算方便,加载数值可适当调整为整数。每次加载至预定荷载后,稳定1min,立即读记两台弯沉仪百分表数值,然后轻轻放开千斤顶油门卸载至0,待卸载稳定1min后,再次读数,每次卸载后百分表不再对零。当两台弯沉仪百分表读数之差小于平均值的30%时,取平均值。如超过30%,则应重测。当回弹变形值超过1mm时,即可停止加载。

(3)各级荷载的回弹变形和总变形,按以下方法计算:

回弹变形L=(加载后读数平均值一卸载后读数平均值)×弯沉仪杠杆比

总变形L‘=(加载后读数平均值一加载初始前读数平均值)×弯沉仪杠杆比

(4)测定汽车总影响量a。最后一次加载卸载循环结束后,取走千斤顶,重新读取百分表初读数,然后将汽车开出10m以外,读取终值数,两只百分表的初、终读数差之平均值即为总影响量。

(5)在试验点下取样,测定材料含水量。取样数量如下:

最大粒径不大于4.75mm,试样数量约120g;

最大粒径不大于19mm,试样数量约250g;

最大粒径不大于31.5mm,试样数量约500g.

(6)在紧靠试验点旁边的适当位置,用灌砂法或环刀法及其他方法测定土基的密度。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信息工程类实验报告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年级: 09级 姓名:张文绮学号: 091150022 实验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 实验室号:___田405 实验设备号: 43 实验时间:2010.12.19 指导教师签字:成绩: 实验一算术逻辑运算实验 1.实验目的和要求 1. 熟悉简单运算器的数据传送通路; 2. 验证4位运算功能发生器功能(74LS181)的组合功能。 2.实验原理 实验中所用到的运算器数据通路如图1-1所示。其中运算器由两片74181

以并/串形式构成8位字长的ALU。运算器的输出经过一个三态门(74245)和数据总线相连,运算器的两个数据输入端分别由两个锁存器(74373)锁存,锁存器的输入连接至数据总线,数据开关INPUT DEVICE用来给出参与运算的数据,并经过一个三态门(74245)和数据总线相连,数据显示灯“BUS UNIT”已和数据总线相连,用来显示数据总线内容。 图1-2中已将用户需要连接的控制信号用圆圈标明(其他实验相同,不再说明),其中除T4为脉冲信号,其它均为电平信号。由于实验电路中的时序信号均已连至W/R UNIT的相应时序信号引出端,因此,在进行实验时,只需将W/R UNIT 的T4接至STATE UNIT的微动开关KK2的输出端,按动微动开关,即可获得实验所需的单脉冲,而S3,S2,S1,S0,Cn,LDDR1,LDDR2,ALU-B,SW-B各电平控制信号用SWITCH UNIT中的二进制数据开关来模拟,其中Cn,ALU-B,SW-B为低电平控制有效,LDDR1,LDDR2为高电平有效。 3.主要仪器设备(实验用的软硬件环境) ZYE1603B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系统一台,排线若干。 4.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食品实验室规划设计与建设方案

食品实验室规划设计与建设方案 一、选址 1、实验室应选择在清洁安静的场所,远离生活区,锅炉房与交通要道; 2、实验室应选择在光线充足,通风良好的场所,要与生产加工车间有一定距离; 3、实验室应选择在方便扦样与检验,距离车间较近的工作场所。 二、结构和布局根据生产实际需要,一般工厂应设置细菌与理化检验兼有的综合实验室,主要包括以下三大部分:细菌实验室、理化实验室、办公室。1、办公室2、理化分析实验室:(或者和细菌检验操作室合并)①理化分析室(兼作感观检验室)②仪器室(兼放细菌室显微镜等少量仪器) 3、细菌实验室 ①细菌检验操作室;②无菌室;③培养基制作室;④洗涤消毒室。 一般布局要求如下:1、办公室 办公室是化验人员进行原始记录等各项工作的场所,是与非化验室人员交往较多的场所,因此,应设在整体综合化验室的最外层,只需有桌、椅等简单设施即可。 2、细菌检验操作室(常规操作)细菌检验操作室是细菌培养与检验主要操作室,主要设施是试验台。对实验台的要求: a.实验边台标准宽度为750mm,中央试验台标准宽度为1500mm; b.实验台位置应在实验室中心位置,要有充足光线;也可以做边台。 c.实验台两侧可安装水盆盆与水龙头; d.实验台中间设置试剂架,架上装有插座; e.实验台台面材料要以耐腐蚀、耐酸碱为宜。 3、无菌室 无菌室通过空气的净化和空间的消毒为微生物实验提供一个相对无菌的工作环境,无菌室是处理样品和接种培养的主要工作间,应与细菌检验操作室紧密相连。为满足无菌室无菌要求,无菌间应满足以下布局: a.入口避开走廊,设在细菌检验操作室内; b.与操作室用两道缓冲间隔开;

c.无菌室与缓冲间均装有紫外灯,要求每3平米安装30w紫外灯一盏; d.无菌室内设有实验台(中央实验台与边台皆可),紫外灯距实验台面要小于1.5m; e.无菌室与操作室之间设有双层窗构成小通道。 4、培养基制作室 培养基室是制作、配制微生物培养所需培养基及检验用试剂的场所,其主要设备应为边台与药品柜。 a.边台上要放置电炉,以满足熔化煮沸培养基时用; b.边台材料要耐高热、耐酸碱; c.药品柜分门别类存放一些一般药品及试剂; d.危险、易腐易燃有毒有害药品单独设保险柜存放; e.边台上要放天平,以称取药品用。 5、洗涤消毒室 洗涤消毒室用以消毒洗涤待用与已用之玻璃器皿,培养基及污物,其面积应大于10平方米。 为满足洗涤消毒的功能,洗涤消毒室应设有: a.1-2个洗涤池,洗涤池上下水网要畅通; b.器皿柜或实验台,以放置洗涤好器皿; c.高压灭菌锅,其所用电源应满足用电负荷; d.室内安有通风装置:通风柜; e.有条件的单位还可在该室内,设供日常检验用水蒸馏水器装置。 6、理化分析室 理化分析室是物理化学分析的主要操作室。 a.实验台与细菌操作室要求相同; b.设置通风柜以满足加热、消化、干燥、烧灼和化学处理等工作需要; c.洗涤池。 7、仪器室 用以放置显微镜、电子天平及理化分析用小型仪器; a.要求清洁干燥、防潮防虫、避光;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1-汇编语言实验

微处理器与接口技术 实验指导

实验一监控程序与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验 一、实验要求 1、实验之前认真预习,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具体实验内容,设计好主要的待实验的程序,做好实验之前的必要准备。 2、想好实验的操作步骤,明确通过实验到底可以学习哪些知识,想一想怎么样有意识地提高教学实验的真正效果。 3、在教学实验过程中,要爱护教学实验设备,认真记录和仔细分析遇到的现象与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意识地提高自己创新思维能力。 4、实验之后认真写出实验报告,重点在于预习时准备的内容,实验数据,实验过程、遇到的现象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自己的收获体会,对改进教学实验安排的建议等。善于总结和发现问题,写好实验报告是培养实际工作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应给以足够的重视。 二、实验目的 【1】学习和了解TEC-XP16教学实验系统监控命令的用法; 【2】学习和了解TEC-XP16教学实验系统的指令系统;

【3】学习简单的TEC-XP16教学实验系统汇编程序设计。 三、实验注意事项 (一)实验箱检查 【1】连接电源线和通讯线前TEC-XP16实验系统的电源开关一定要处于断开状态,否则可能会对TEC-XP16实验系统上的芯片和PC机的串口造成损害。 【2】五位控制开关的功能示意图如下: 【3】几种常用的工作方式【开关拨到上方表示为1,拨到下方为0】 (二)软件操作注意事项 【1】用户在选择串口时,选定的是PC机的串口1或串口2,而不是TEC-XP16实验系统上的串口。即选定的是用户实验时通讯线接的PC机的端口; 【2】如果在运行到第五步时没有出现应该出现的界面,用户需要检查是不是打开了两个软件界面,若是,关掉其中一个再试; 【3】有时若TEC-XP16实验系统不通讯,也可以重新启动软件或是重新启动PC再试; 【4】在打开该应用软件时,其它的同样会用到该串口的应用软件要先关掉。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重庆理工大学 《计算机组成原理》 实验报告 学号 __11503080109____ 姓名 __张致远_________ 专业 __软件工程_______ 学院 _计算机科学与工程 二0一六年四月二十三实验一基本运算器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 基本运算器实验 二、完成学生:张致远班级115030801 学号11503080109 三、实验目的 1.了解运算器的组成结构。 2.掌握运算器的工作原理。 四、实验原理: 两片74LS181 芯片以并/串形式构成的8位字长的运算器。右方为低4位运算芯片,左方为高4位运算芯片。低位芯片的进位输出端Cn+4与高位芯片的进位输入端Cn相连,使低4位运算产生的进位送进高4位。低位芯片的进位输入端Cn可与外来进位相连,高位芯片的进位输出到外部。 两个芯片的控制端S0~S3 和M 各自相连,其控制电平按表2.6-1。为进行双操作数运算,运算器的两个数据输入端分别由两个数据暂存器DR1、DR2(用锁存器74LS273 实现)来锁存数据。要将内总线上的数据锁存到DR1 或DR2 中,则锁存器74LS273 的控制端LDDR1 或LDDR2 须为高电平。当T4 脉冲来到的时候,总线上的数据就被锁存进DR1 或DR2 中了。 为控制运算器向内总线上输出运算结果,在其输出端连接了一个三态门(用74LS245 实现)。若要将运算结果输出到总线上,则要将三态门74LS245 的控制端ALU-B 置低电平。否则输出高阻态。数据输入单元(实验板上印有INPUT DEVICE)用以给出参与运算的数据。其中,输入开关经过一个三态门(74LS245)和内总线相连,该三态门的控制信号为SW-B,取低电平时,开关上的数据则通过三态门而送入内总线中。 总线数据显示灯(在BUS UNIT 单元中)已与内总线相连,用来显示内总线上的数据。控制信号中除T4 为脉冲信号,其它均为电平信号。 由于实验电路中的时序信号均已连至“W/R UNIT”单元中的相应时序信号引出端,因此,需要将“W/R UNIT”单元中的T4 接至“STATE UNIT”单元中的微动开关KK2 的输出端。在进行实验时,按动微动开关,即可获得实验所需的单脉冲。 S3、S2、 S1、S0 、Cn、M、LDDR1、LDDR2、ALU-B、SW-B 各电平控制信号则使用“SWITCHUNIT”单元中的二进制数据开关来模拟,其中Cn、ALU-B、SW-B 为低电平有效,LDDR1、LDDR2 为高电平有效。 对于单总线数据通路,作实验时就要分时控制总线,即当向DR1、DR2 工作暂存器打入数据时,数据开关三态门打开,这时应保证运算器输出三态门关闭;同样,当运算器输出结果至总线时也应保证数据输入三态门是在关闭状态。 运算结果表

实验室设计规划项目设计方案

实验室设计规划项目设计 方案 第一章实验室建设的总体规划与基本建设分析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是分析技术人员从事各领域分析测试工作的场所,是许多厂矿及科研院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实验室的建设,不论是新建、扩建或改建项目,它不单纯是选购合理的仪器设备,还要综合考虑实验室的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和平面设计,以及供电、供水、供气、通风、空气净化、安全措施、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因此实验室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现代化的实验室里,先进的科学仪器和优越完美的实验室是提升现代科技水平,促进科研成果增长的必备条件。"以人为本"、"人与环境"已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课题。安全、效率、舒适是理想实验环境的三大要素,也是实验室建设的宗旨。本篇将分四章介绍有关实验室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布局、建筑设计、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以及各类实验室等问题,供分析技术人员及有关人员借鉴和参考。 一、实验室的建设规划和基本程序建设现代化的实验室,首先要制定和提出实验室的总体规划,确定实验室建设项目的性质、目的、任务、依据和规模,确定各类实验室功能和工艺条件以及规模大小;同时要做好建筑设计的某些准备工作,调查研究,吸纳国外同种性质、同等规模实验室建设的经验,防止走弯路,作为借鉴,根据实验室的工艺条件及相关资料,编制好计划任务书;然后在各方面工作准备就绪后,做好实验室建筑设计工作,综合建筑设计各专业的基本要求,结合实际,符合规划要求,绘制出富有时代感、先进的实验室建筑蓝图,为实验室施工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 1、实验室的建设规划实验室建设规划的主要容如下。 (1)建设单位如某某研究所、某某学院或某某工厂。 (2)建设项目如某某实验楼或某研究楼。 3)建设性质新建、扩建或改建 (4)建设地点及用地工程项目的具体位置,取得城建局的同意,并附图说明。需要征用土地,必须说明征用土地的来源、围和面积,并经城建局的批准同意。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指导书

“计算机组成原理” 实验指导书 伟丰编写 2014年12月

实验一算术逻辑运算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简单运算器的组成以及数据传送通路。 2、验证运算功能发生器(74LS181)的组合功能。 二、实验容 运用算术逻辑运算器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三、实验仪器 1、ZY15Comp12BB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箱一台 2、排线若干 四、实验原理 实验中所用的运算器数据通路如图1-1所示。其中运算器由两片74LS181以并/串形式构成8位字长的ALU。运算器的两个数据输入端分别由两个锁存器(74LS273)锁存,锁存器的输入连至数据总线,数据输入开关(INPUT)用来给出参与运算的数据,并经过一三态门(74LS245)和数据总线相连。运算器的输出经过一个三态门(74LS245)和数据总线相连。数据显示灯已和数据总线(“DATA BUS”)相连,用来显示数据总线容。

图1-l 运算器数据通路图 图1-2中已将实验需要连接的控制信号用箭头标明(其他实验相同,不再说明)。其中除T4为脉冲信号,其它均为电平控制信号。实验电路中的控制时序信号均已部连至相应时序信号引出端,进行实验时,还需将S3、S2、S1、S0、Cn、M、LDDR1、LDDR2、ALU_G、SW_G 各电平控制信号与“SWITCH”单元中的二进制数据开关进行跳线连接,其中ALU_G、SW_G 为低电平有效,LDDR1、LDDR2为高电平有效。按动微动开关PULSE,即可获得实验所需的单脉冲。 五、实验步骤 l、按图1-2连接实验线路,仔细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图中箭头表示需要接线的地方, 2、用INPUT UNIT的二进制数据开关向寄存器DR1和DR2置数,数据开关的容可以用与开关对应的指示灯来观察,灯亮表示开关量为“1”,灯灭表示开关量为“0”。以向DR1中置入11000001(C1H)和向DR2中置入01000011(43H)为例,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首先使各个控制电平的初始状态为:CLR=1,LDDR1=0,LDDR2=0,ALU_G=1,SW_G=1,S3 S2 S1 S0 M CN=111111,并将CONTROL UNIT的开关SP05打在“NORM”状态,然后按下图所示步骤进行。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运算器组成、存储器)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1 Quartus Ⅱ的使用 一.实验目的 掌握Quartus Ⅱ的基本使用方法。 了解74138(3:8)译码器、74244、74273的功能。 利用Quartus Ⅱ验证74138(3:8)译码器、74244、74273的功能。 二.实验任务 熟悉Quartus Ⅱ中的管理项目、输入原理图以及仿真的设计方法与流程。 新建项目,利用原理编辑方式输入74138、74244、74273的功能特性,依照其功能表分别进行仿真,验证这三种期间的功能。 三.74138、74244、74273的原理图与仿真图 1.74138的原理图与仿真图 74244的原理图与仿真图

1. 4.74273的原理图与仿真图、

实验2 运算器组成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算术逻辑运算单元(ALU)的工作原理。 2.熟悉简单运算器的数据传送通路。 3.验证4位运算器(74181)的组合功能。 4.按给定数据,完成几种指定的算术和逻辑运算。 二、实验电路 附录中的图示出了本实验所用的运算器数据通路图。8位字长的ALU由2片74181构成。2片74273构成两个操作数寄存器DR1和DR2,用来保存参与运算的数据。DR1接ALU的A数据输入端口,DR2接ALU的B数据输入端口,ALU的数据输出通过三态门74244发送到数据总线BUS7-BUS0上。参与运算的数据可通过一个三态门74244输入到数据总线上,并可送到DR1或DR2暂存。 图中尾巴上带粗短线标记的信号都是控制信号。除了T4是脉冲信号外,其他均为电位信号。nC0,nALU-BUS,nSW-BUS均为低电平有效。 三、实验任务 按所示实验电路,输入原理图,建立.bdf文件。 四.实验原理图及仿真图 给DR1存入01010101,给DR2存入10101010,然后利用ALU的直通功能,检查DR1、

理化实验室设计装修方案SICOLAB

理化实验室是生产企业和研究单位用于检测材料和产品理化指标不可或缺的部门,是生产检测、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理化实验室具有化学分析、力学性能和金相检验等综合检测功能。SICOLAB现以某单位理化实验室设计和筹建过程为例,综合钢铁及装备制造行业理化检测实际情况,对理化实验室的设计与筹建进行探讨。 1理化实验室设计的基本要求 1.1位置要求理化实验室应布置在环境安静、振动及电磁辐射影响小的位置,以减小检测数据的误差,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布置在远离粉尘且全年风向最小频率的下风向地段。因此,理化实验室一般为独立的建筑物,与办公楼合建时,要设置独立的出入口;当与计量室合建时,理化与计量应分区、分片布置。理化实验室中,力学性能检测设备较大且重,搬运不便,有些试验机需独立的地基;而化学设备多属精密仪器,对环境要求苛刻,化学实验室排放的有害气体需经楼顶及时排走。建议选定一楼为力学性能实验室,顶楼或较高楼层为化学分析和金相检验实验室。 1.2布局及空间要求为保证实验室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稳定性,实验室设计的开间模数一般分为3.0,3.3,3.6 m 3种,具体开间模数的选择需与建筑模数相结合。实验室平面布局形式有浅进深和大进深两种,进深的选择主要考虑房间内的采光通风、实验室家具的尺寸及布置等因素。传统经验认为浅进深平面使用面积率高,是合理的选择。进深一般在6~9 m之间[2],检测中心的布局模式选为单走廊+浅进深(6.0 m)。实验室层高一般建议在3.6~3.9 m 之间,如某理化实验室设计层高为4.3 m,安装空调、消防等管道设施后,房间内部净高为3.3 m。力学性能由于设备高大,在设计时应将内部净高定为3.5 m,保证设备的运输和安装空间。 2理化实验室的总体设计规划 2.1基本规划实验室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系统工程,涉及土建、配电、给排水、通风、照明、安全措施、“三废”处理以及室内实验设施配套安装等。按照相关规范及标准,全面考虑,整体规划,最终确定方案。 2.2以设备安装要求为出发点,进行深入规划仪器设备是建设高水平实验室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明确实验室功能的基础上,即可进行配套仪器设备的采购。为了确保购置的设备先进、精密和质量稳定可靠,首先根据实际需求提出设备技术要求,由设备采购部门负责招标,采用公开招标专家评标的办法进行购置。在签订仪器设备技术协议后,及时向供货商索取设备的安装要求,然后将设备的安装条件如配电、排风、上下水及使用气体情况充分考虑到基础建设规划中,如设备对温湿度的要求,ICP–MS和ICP–OES均需预留不同直径的排风口,且风机要独立控制、氧氮氢分析仪要在基建中预留上下水、扫描电镜需要防震防电磁辐射等,为后续安装设备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可节省改造费用。在建筑材料选择方面重点考虑地砖、墙砖及给排水排风管道的抗化学腐蚀性能,依国家相关规定进行规划设计、布局实验设施。 3理化检测功能区域的基本要求 3.1办公区应在每个楼层集中设置,便于学习和探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民用配电即可。3.2报告编制区用于检测结果的输入、检测报告的编制及审核,满足办公用电需求即可。3.3收样及样品储存区该区域必须干燥、通风、防尘。样品分为待检、在检、已检3类,各存储柜应标明收样及检测日期。 3.4样品处理区和化学湿法分析区样品处理区域在实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有刺激气味的气体,故必须有独立排风设施通风柜;一般为单独的房间,地面应有地漏;墙面、

实验室设计方案

实验室设计方案 一、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为中心,创造功能合理、洁净舒适的实操环境,提高同学们的实践能力! 二、实验室的设计方案 1、教B203是新的理化实验室,有三张大的实验台,供学生实验操作时使用。我们要经常保持实验室的清洁,并且要求每位同学在实验完毕把使用过的仪器清洗干净后放回原来的位置。最后离开实验室时,要求实验室负责人再三检查水电气窗,闸销复原。 2、在新的理化实验室里,摆放了阿贝折射仪、扫描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自动电位滴定仪等等的较难操作的大型设备。为了方便同学们操作,设备隔壁都有说明书供同学们学习,另外还要保证设备的完善避免仪器的损坏和同学们的安全,我们会在设备附近贴上注意事项。 3、另外,理化实验室必不可少的玻璃仪器也需要分得细致些。如:试管,烧杯,移液管,锥形瓶,玻璃棒,容量瓶……我们会把这一类仪器按照类别和规格分门别类,并且贴上明显的标签,方便同学们拿取,也方便实验室负责人统计。 4、目前提倡低碳,我们会在水槽和开关电闸附近贴上温馨提示,时时刻刻提醒同学们节约用水和注意用电。在门口也贴上温馨提示,提醒同学们在离开实验室时检查实验室是否已经关好水源、电源和门窗。

三、标语 1、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哥白尼) 2、一切推理都从人的观察与实验中得来。(伽利略) 3、一个人度心态决定他的高度。 4、化学千变万化,实验循规探秘。 5、培养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质。 (注:张贴于实验室门口及墙壁) 框表: 门口(规格:20X70cm)

墙壁(规格:20X70cm ) 四、著名化学家图片

伽利略

哥白尼五、小标签(用于贴示小型仪器或玻璃仪器的名称) (规格:6x10cm)

计算机组成原理虚拟实验指导书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指导书 (虚拟实验系统)

实验1 1位全加器 ?实验目的 ?掌握全加器的原理及其设计方法。 ?熟悉组成原理虚拟教学平台的使用。 ?实验设备 与非门(3片)、异或门(2片)、开关若干、指示灯若干 ?实验原理 1位二进制加法器单元有三个输入量:两个二进制数Ai,Bi和低位传来的进位信号Ci,两个输出量:本位和输出Si以及向高位的进位输出C(i+1),这种考虑了全部三个输入量的加法单元称为全加器。来实验要求利用基本门搭建一个全加器,并完成全加器真值表。 ?实验步骤 各门电路芯片引脚显示于组件信息栏。 1. 测从组件信息栏中添加所需组件到实验流程面板中,按照图1.1所示搭建实验。 图1.1 组合逻辑电路实验流程图

2. 打开电源开关,按表1设置开关的值,完成表1-1。 表1-1 实验2 算术逻辑运算实验 ?实验目的 ?了解运算器的组成结构 ?掌握运算器的工作原理 ?掌握简单运算器的组成以及数据传送通路 ?验证运算功能发生器(74LS181)的组合功能 ?实验设备 74LS181(2片),74LS273(2片), 74LS245(2片),开关若干,灯泡若干,单脉冲一片 ?实验原理 实验中所用的运算器数据通路图如图2.1所示,实验中的运算器由两片74LS181以并/串形式构成8位字长的ALU。运算器的输出经过一个三态门(74LS245)和数据总线相连,运算器的两个数据输入端分别由两个锁存器(74LS373)锁存,锁存器的输入连至数据总线,数据开关用来给出参与运算的数据(A和B),并经过一个三态门(74LS245)和数据显示灯相连,显示结果。 ?74LS181:完成加法运算 ?74LS273:输入端接数据开关,输出端181。在收到上升沿的时钟信号前181和其 输出数据线之间是隔断的。在收到上升沿信号后,其将输出端的数据将传到181, 同时,作为触发器,其也将输入的数据进行保存。因此,通过增加该芯片,可以通 过顺序输入时钟信号,将不同寄存器中的数据通过同一组输出数据线传输到181 芯片的不同引脚之中 ?74LS245:相当于181的输出和数据显示灯泡组件之间的一个开关,在开始实验后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微程序控制器实验 一.实验目的: 1.能瞧懂教学计算机(TH-union)已经设计好并正常运行的数条基本指令的功能、格式及执 行流程。并可以自己设计几条指令,并理解其功能,格式及执行流程,在教学计算机上实现。 2.深入理解计算机微程序控制器的功能与组成原理 3.深入学习计算机各类典型指令的执行流程 4.对指令格式、寻址方式、指令系统、指令分类等建立具体的总体概念 5.学习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过程与相关技术 二.实验原理: 微程序控制器主要由控制存储器、微指令寄存器与地址转移逻辑三大部分组成。 其工作原理分为: 1、将程序与数据通过输入设备送入存储器; 2、启动运行后从存储器中取出程序指令送到控制器去识别,分析该指令要求什么事; 3、控制器根据指令的含义发出相应的命令(如加法、减法),将存储单元中存放的操作数据取出送往运算器进行运算,再把运算结果送回存储器指定的单元中; 4、运算任务完成后,就可以根据指令将结果通过输出设备输出 三.微指令格式: 其中高八位为下地址字段、其余各位为控制字段、 1)微地址形成逻辑 TH—UNION 教学机利用器件形成下一条微指令在控制器存储器的地址、 下地址的形成由下地址字段及控制字段中的CI3—SCC控制、当为顺序执行时,下地址字段不起作用、下地址为当前微指令地址加1;当为转移指令(CI3—0=0011)时,由控制信号SCC 提供转移条件,由下地址字段提供转移地址、 2)控制字段 控制字段用以向各部件发送控制信号,使各部件能协调工作。 控制字段中各控制信号有如下几类: ①对运算器部件为了完成数据运算与传送功能,微指令向其提供了24位的控制信号,包括:4位的A、B口地址,用于选择读写的通用积存器3组3位的控制码I8-I6、 I5-I3、I2-I6,用于选择结果处置方案、运算功能、数据来源。 3组共7位控制信号控制配合的两片GAL20V8 3位SST,用于控制记忆的状态标志位 2位SCI,用于控制产生运算器低位的进位输入信号 2位SSH,用于控制产生运算器最高,最地位(与积存器)移位输入信号 ②对内存储器I/O与接口部件,控制器主要向它们提供读写操作用到的全部控制信号,共3位,即MRW

计算机组成原理上机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程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组成原理上机实验 班级1237-小 姓名 学号 时间2014年5月 成绩

实验一基本运算器实验 1.实验目的 (1)了解运算器的组成原理 (2)掌握运算器的工作原理 2.实验内容 输入数据,根据运算器逻辑功能表1-1进行逻辑、移位、算术运算,将运算结果填入表1-2。 表 1-1运算器逻辑功能表 运算类 A B S3 S2 S1 S0 CN 结果 逻辑运算65 A7 0 0 0 0 X F=( 65 ) FC=( ) FZ=( ) 65 A7 0 0 0 1 X F=( A7 ) FC=( ) FZ=( ) 0 0 1 0 X F=( ) FC=( ) FZ=( ) 0 0 1 1 X F=( ) FC=( ) FZ=( ) 0 1 0 0 X F=( ) FC=( ) FZ=( ) 移位运算0 1 0 1 X F=( ) FC=( ) FZ=( ) 0 1 1 0 0 F=( ) FC=( ) FZ=( ) 1 F=( ) FC=( ) FZ=( ) 0 1 1 1 0 F=( ) FC=( ) FZ=( ) 1 F=( ) FC=( ) FZ=( ) 算术运算 1 0 0 0 X F=( ) FC=( ) FZ=( ) 1 0 0 1 X F=( ) FC=( ) FZ=( ) 1 0 1 0X F=( ) FC=( ) FZ=( ) 1 0 1 0X F=( ) FC=( ) FZ=( ) 1 0 1 1 X F=( ) FC=( ) FZ=( ) 1 1 0 0 X F=( ) FC=( ) FZ=( ) 1 1 0 1 X F=( ) FC=( ) FZ=( ) 表1-2运算结果表

实验室建设方案

——您身边的实验室工程专家 实验室建设方案 南京拓展科技有限公司(https://www.360docs.net/doc/21527192.html,/)是专业从事恒温恒湿、生物安全、理化检测等实验室整体规划设计、安装和运行保障为一体的高科技服务型企业,是实验室综合解决方案的提供者。拓展融合现代国际先进实验室设计理念,凭借多年来在实验室领域的专业积累基础,不断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与工艺,并结合国内的工程施工管理实践,为国内众多客户提供了优质的整体实验室工程和全面的技术支持,应对国内、国际日益加剧的技术竞争发展的需要。 概述: “实验室工程一站式解决方案”,就是按照标准化的设计和施工流程、规范化的运作提供的高度可靠的实验室整体解决方案。“整体解决方案”由实验室建筑布局和装修系统、空气调节、通风、给排水、气体供应、电气工程、安全集中监控系统、实验室家具和配套辅助设备、用户培训、维护服务等部分组成;包含了综合实验室建设的全部过程:从前期的规划选址,到内部系统的设计施工,到系统的培训和交付,到后期的维护保养等。“整体实验室”整合了设备供应商、工程承包商及服务提供商的综合能力,确保实验室系统的安全和规范。用户无需对系统的细节问题作过多考虑,所有工作都由项目专业总包服务商统一解决。“整体实验室”的设计施工依据国家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强调为用户提供最专业最完善的系统工程,集成了各级别实验室的设备及功能要求,各专业都按统一的设计和操作程序进行,使最终完成的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会使系统的各部分相互脱离,造成安全和操作上的隐患。 无论你的实验室建设是下面哪种情形,我们都可为你提供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 实验室建筑建设形式新建实验室工程规划设计旧楼功能改造 综合楼改实验楼 办公楼改实验楼 实验室更新改造 实验室整体配套设计专业分项平面布局规划 室内装饰工程 电气及智能自动化给排水系统 通风控制 空调及空气净化处理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

计算机组成原理上机实验指导

一、实验准备和实验注意事项 1.本课程实验使用专门的TDN-CM++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验设备,使用前后均应仔细检查主机板,防止导线、元件等物品落入装置内导致线路短路、元件损坏。 2.完成本实验的方法是先找到实验板上相应的丝印字及其对应的引出排针,将排针用电缆线连接起来,连接时要注意电缆线的方向,不能反向连接;如果实验装置中引出排针上已表明两针相连,表明两根引出线内部已经连接起来,此时可以只使用一根线连接。 3.为了弄清计算机各部件的工作原理,前面几个实验的控制信号由开关单元“SWITCH UNIT”模拟输入;只有在模型机实验中才真正由控制器对指令译码产生控制信号。在每个实验开始时需将所有的开关置为初始状态“1”。 4.本实验装置的发光二极管的指示灯亮时表示信号为“0”,灯灭时表示信号为“1”。 5.实验接线图中带有圆圈的连线为实验中要接的线。 6.电源关闭后,不能立即重新开启,关闭与重启之间至少应有30秒间隔。 7.电源线应放置在机内专用线盒中。 8.保证设备的整洁。

二、实验设备的数据通路结构 利用本实验装置构造的模型机的数据通路结构框图如下图。其中各单元内部已经连接好,单元之间可能已经连接好,其它一些单元之间的连线需要根据实验目的用排线连接。 图0-2 模型机数据通路结构框图

实验一运算器实验:算术逻辑运算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运算器的组成结构; 2.掌握运算器的工作原理; 3.掌握简单运算器的数据传送通路。 4.验证运算功能发生器(74LSl81)的组合功能。 二.实验设备 TDN-CM++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系统一台,排线若干。 三.实验原理 实验中所用的运算器数据通路如图1-l所示。其中两片74LSl81以串行方式构成8位字长的ALU,ALU的输出经过一个三态门(74LS245)和数据总线相连。三态门由ALU-B控制,控制运算器运算的结果能否送往总线,低电平有效。 为实现双操作数的运算,ALU的两个数据输入端分别由二个锁存器DR1、DR2(由74LS273实现)锁存数据。要将数据总线上的数据锁存到DR1、DR2中,锁存器的控制端LDDR1和LDDR2必须为高电平,同时由T4脉冲到来。 数据开关(“INPUT DEVICE”)用来给出参与运算的数据,经过三态门(74LS245)后送入数据总线,三态门由SW-B控制,低电平有效。数据显示灯(“BUS UNIT”)已和数据总线相连,用来显示数据总线上的内容。 图中已将用户需要连接的控制信号用圆圈标明(其他实验相同,不再说明),其中除T4为脉冲信号外,其它均为电平信号。由于实验电路中的时序信号均已连至“W/R UNIT”的相应时序信号引出端,因此,在进行实验时,只需将“W/R UNIT”的T4接至“STATE UNIT”的微动开关KK2的输出端,按动微动开关,即可获得实验所需的单脉冲。 ALU运算所需的电平控制信号S3、S2、S1、S0、Cn、M、LDDR1、LDDR2、ALU-B、SW-B均由“SWITCH UNIT”中的二进制数据开关来模拟,其中Cn、ALU-B、SW-B为低电平有效,LDDRl、LDDR2为高电平有效。 对单总线数据通路,需要分时共享总线,每一时刻只能由一组数据送往总线。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册

实验一监控程序与汇编实验 实验时间:第周星期年月日节实验室:实验台: (以上部分由学生填写,如有遗漏,后果由学生本人自负) 1、实验目的 1)了解教学计算机的指令格式、指令编码、选择的寻址方式和具体功能。 2)了解汇编语言的语句与机器语言的指令之间的对应关系,学习用汇编语言设计程序的过程和方法。 3)学习教学机监控程序的功能、监控命令的使用方法,体会软件系统在计算机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2、实验平台 硬件平台:清华大学TEC-XP实验箱的MACH部分 软件平台:监控程序、PC端指令集仿真软件 3、实验要求 1)学习联机使用TEC-XP 教学实验系统和仿真终端软件; 2)使用监控程序的R 命令显示/修改寄存器内容、D 命令显示存储器内容、E 命令修改存储器内容; 3)使用A 命令写一小段汇编程序,使用U命令观察汇编码与机器码之间的关系,用G 命令连续运行该程序,用T命令单步运行并观察程序单步执行情况。 **代码不得写到0000——1FFF的地址单元中,如有违反将被取消当堂成绩 4、操作步骤及实验内容 1)实验箱功能开关设置及联机操作: 1. 将实验箱COM1口与PC机相连; 2. 设置功能状态开关为00110; 3. 于PC端运行; 4. 按RESET,START键,若PC端出现如下输出(如图所示),则操作成功; 图 2)仿真软件相关操作: 1. 在项目文件夹找到并启动; 图

2. 点击文件-启动监控程序; 图 4.若PC端出现如下输出(如图所示),则操作成功; 图 3)理解下列监控命令功能: A、U、G、R、E、D、T 1. A命令:完成指令汇编操作,把产生的指令代码放入对应的内存单元中,可连 续输入。不输入指令直接回车,则结束A命令(如图所示); 图 2. U命令:从相应的地址反汇编15条指令,并将结果显示在终端屏幕上(如图所 示); 图 注:连续使用不带参数的U命令时,将从上一次反汇编的最后一条语句之后接着继续反汇编。 3. G命令:从指定(或默认)的地址运行一个用户程序(如图所示); 图 4. R命令:显示、修改寄存器内容,当R命令不带参数时,显示全部寄存器和状 态寄存器的值(如图所示); 图 5. E命令:从指定(或默认)地址逐字显示每个内存字的内容,并等待用户打入 一个新的数值存回原内存单元(如图所示); 图 6. D命令:从指定(或默认)地址开始显示内存120个存储字的内容(如图所示);

标准的PCR实验室建设方案

标准的PCR实验室建设方案 发布时间:2009-11-5 10:15:17 一、主体结构 主体为彩钢板、铝合金型材。室内所有阴角、阳角均采用铝合金50内圆角铝,从而解决容易污染、积尘、不易清扫等问题。结构牢固,线条简明,美观大方,密封性好。 二、标准的三区分隔和气压调节 将PCR过程分成试剂准备、标本制备和PCR扩增检测三个独立的实验区。整个区域有一个整体缓冲走廊。每个独立实验区设置有缓冲区,同时各区通过气压调节,使整个PCR实验过程中试剂和标本免受气溶胶的污染并降低扩增产物对人员和环境的污染。 可打开缓冲区Ⅰ,缓冲区Ⅱ和 PCR 扩增区的排风扇往外排气,在实验区的外墙上和各扇门上都安装有风量可调的回风口,空气通过回风口向室内换气。 三、消毒 在三个实验区和三个缓冲区顶部以及传送窗内部安装有紫外灯,供消毒用。 在试剂准备区和标本制备区还设置移动紫外线灯,对实验桌进行局部消毒。 四、机械连锁不锈钢传递窗 试剂和标本通过机械连锁不锈钢(不建议使用电子连锁方式)传递窗传递,保证试剂和标本在传递过程中不受污染(人物分流)。 五、地面 地面建议使用PVC卷材地面或自流坪地面,整体性好。便于进行清扫,耐腐蚀。没有条件的也可采用水磨石地面,或大块的瓷砖(至少800mm×800mm)接缝需要小于2mm。 六、照明 灯具要选用净化灯具,能达到便于清洗、不积尘的特点。 在建设的过程中应注意: (1)规范的安装流程和全面的服务流程。 (2)严格按照规范科学设计的安装流程。 (3)安装前需要确定以下安装条件,如:电源电压,电源进线位置,电话网络线进线位置,进水水压,最小安装空间,地面平整度,通风孔、进水管和下水管的位置等,理想状态的空间尺寸和通风口尺寸。 临床基因扩增(PCR)实验室设计探讨 发布时间:2009-4-10 10:39:25 简介:介绍了什么叫做基因扩增实验室以及基因扩增实验室是如何保证实验结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并从平面布置、通风空调系统设计、污染的预防与控制几个方面探讨了基因扩增实验室设计的主要特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字:基因扩增基因扩增实验室 相关站中站:洁净实验室/生物实验室 1 概述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指导书

计算机组成原理 实验报告 学号: 姓名: 提交日期: 成绩: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Computer Organization Lab Report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 姓名:____学号:_____ 实验日期:____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Dais-CMX16+达爱思教仪的各部分功能和使用方法。 2. 掌握十六位机字与字节运算的数据传输格式,验证运算功能发生器及进位控制的组合功能。了解运算器的工作原理。 3. 完成算术、逻辑、移位运算实验,熟悉ALU运算控制位的运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实验环境 Dais-CMX16+达爱思教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实验原理 实验中所用的运算器数据通路如图1-1所示。ALU运算器由CPLD描述。运算器的输出经过2片74LS245三态门与数据总线相连,2个运算寄存器AX、BX的数据输入端分别由4个74LS574锁存器锁存,锁存器的输入端与数据总线相连,准双向I/O输入输出端口用来给出参与运算的数据,经2片74LS245三态门与数据总线相连。 图1-1 运算器数据通路 图1-1中,AXW、BXW在“搭接态”由实验连接对应的二进制开关控制,“0”有效,通过【单拍】按钮产生的负脉冲把总线上的数据打入,实现AXW、BXW写入操作。 表1-1 ALU运算器编码表 算术运算逻辑运算 M M13 M12 M11 功能M M13 M12 M11 功能 M S2 S1 S0 M S2 S1 S0 0 0 0 0 A+B+C 1 0 0 0 读B 0 0 0 1 A—B —C 1 0 0 1 非A 0 0 1 0 RLC 1 0 1 0 A-1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

实验一基础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和了解TEC-XP16教学实验系统监控命令的用法。 2、学习和了解TEC-XP16教学实验系统的指令系统。 3、学习简单的TEC-XP16教学实验系统汇编程序设计。 二、预习要求: 1、学习TEC-XP16机监控命令的用法。 2、学习TEC-XP16机的指令系统、汇编程序设计及监控程序中子程序调用。 3、学习TEC-XP16机的使用,包括开关、指示灯、按键等。 4、了解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和要求。 三、实验步骤: 在教学计算机硬件系统上建立与调试汇编程序有几种操作办法。 第一种办法,是使用监控程序的A命令,逐行输入并直接汇编单条的汇编语句,之后使用G命令运行这个程序。缺点是不支持汇编伪指令,修改已有程序源代码相对麻烦一些,适用于建立与运行短小的汇编程序。 第二种办法,是使用增强型的监控程序中的W命令建立完整的汇编程序,然后用M命令对建立起来的汇编程序执行汇编操作,接下来用G命令运行这个程序。适用于比较短小的程序。此时可以支持汇编伪指令,修改已经在内存中的汇编程序源代码的操作更方便一些。 第三种办法,是使用交叉汇编程序ASEC,首先在PC机上,用PC机的编辑程序建立完整的汇编程序,然后用ASEC对建立起来的汇编程序执行汇编操作,接下来把汇编操作产生的二进制的机器指令代码文件内容传送到教学机的内存中,就可以运行这个程序了。适用于规模任意大小的程序。

在这里我们只采用第一种方法。 在TEC-XP16机终端上调试汇编程序要经过以下几步: 1、使教学计算机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具体步骤见附录联机通讯指南)。 2、使用监控命令输入程序并调试。 ⑴用监控命令A输入汇编程序 >A 或>A 主存地址 如:在命令行提示符状态下输入: A 2000↙;表示该程序从2000H(内存RAM区的起始地址)地址开始 屏幕将显示: 2000: 输入如下形式的程序: 2000: MVRD R0,AAAA ;MVRD 与R0 之间有且只有一个空格,其他指令相同 2002: MVRD R1,5555 2004: ADD R0,R1 2005: AND R0,R1 2006: RET ;程序的最后一个语句,必须为RET 指令 2007:(直接敲回车键,结束A 命令输入程序的操作过程) 若输入有误,系统会给出提示并显示出错地址,用户只需在该地址重新输入正确的指令即可。 ⑵用监控命令U调出输入过的程序并显示在屏幕上 >U 或>U 主存地址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8位程序计数器PC[7:0]的设计 实验要求: 1.分别用图形方式和V erilog HDL语言设计8位程序计数器,计数器带有复位,计数,转移功能。 2.具体要求参见1_部件实验内容.doc说明文件。 实验实现: 1.用图形方式设计实现8位程序计数器,用到了两个74LS161四位十六进制计数器,主要步骤是两个四位十六进制计数器的串联,低四位计数器的进位端RCO连到高四位计数器的进位使能端ENT,然后连上reset、clk、ir[7:0]、t[1:0]、pc[7:0]、rco等输入输出信号,最后加上转移控制逻辑即可。注意两个十六进制计数器是同步的,具体参见PC_8bit.gdf文件。 2.编译通过,建立波形仿真文件,设置输入信号参数。注意在一张图中同时实现复位(reset低位有效)、计数、转移功能,最后加上一些文字注释即可,具体参见PC_8bit.scf文件。 3.用V erilog HDL语言设计实现8位程序计数器。在已经实现.gdf文件的基础上使用库函数形式是很容易编写出.v文件的,不过学生选择了行为描述方式实现,因为后者更具有通用性,依次实现8位程序计数器的复位、计数、转移功能即可,具体参见PC_8bit.v文件。 4.编译仿真类似上述步骤2。 实验小结: 1.这是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第一个实验,比较简单,按照实验要求即可完成实验。通果这次实验,我对Max+Plus软件的使用方法和V erilog HDL语言编程复习了一遍,为后面的实验打好基础。 实验二CPU运行时序逻辑的设计 实验要求: 1.用V erilog HDL 语言设计三周期时序逻辑电路,要求带复位功能,t[2:0]在非法错误状态下能自动恢复。(比如说110恢复到001)。 2.具体要求参见1_部件实验内容.doc说明文件。 实验实现: 1.用V erilog HDL 语言设计实现带复位和纠错功能的三周期时序逻辑电路。输入clk外部时钟信号和reset复位信号(低位有效),输出ck内部时钟信号和三周期信号t[2:0]。利用两级3位移位式分频逻辑实现,具体参见cycle_3.v文件。 2.编译通过,建立波形仿真文件,设置clk外部时钟信号和reset复位信号,Simulate 即可输出实验要求中显示的波形。 实验小结: 1.刚做这个实验的时候不知道CPU运行时序逻辑设计的真实用途,在进一步学习了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理论知识,做cpu4实验后才知道是用来由外部时钟信号clk产生内部时钟信号ck以及三周期信号t[2:0]的。刚完成本次实验的时候未添加三周期信号t[2:0]的自动功能,后来完成cpu4后补上了。 实验三静态存储器的设计与读写验证 实验要求: 1.设计一个SRAM存储器,地址和数据都是8位,存储容量是256个字节。 2.采用异步的时序逻辑设计方式,数据是双向的,输入输出不寄存,存储器的地址也不寄存。 3.具体要求参见1_部件实验内容.doc说明文件。 实验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