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0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0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0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  教案

“登高咏怀”诗歌鉴赏

——《登幽州台歌》《望岳》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登幽州台歌》和《望岳》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中的前两首,与第三首《登飞来峰》均为登高之作,然情感表达却又不同。故将三首诗择出成为“登高咏怀”诗一组,藉由对比阅读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登高必赋”的文人传统、体会诗作情感。三首诗相对而言,《登飞来峰》语言较简单,情感表达较明确,因而引导学生利用课堂学到的方式进行自读比较并撰写小文章;同时补充其它登高之作,以期获得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三首诗中最难理解与体会者,当属《登幽州台歌》,四句诗从胸腔中喷涌而出,无所依傍,遒劲有力的语言传达深沉强烈的意绪。如果不了解陈子昂其人和诗歌创作背景,很难理解如此悲哀沉重的情绪从何而来,因此藉由这首诗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知人论世、沉潜讽诵、解读典故等读诗方法。《望岳》是杜甫早年诗作,其诗歌情感表达与中晚期之作不同,故这首诗除引导学生理解古典诗词“景语皆情语”的表达方式外,还补充了杜甫早年的另两首诗,希望孩子能对杜甫早期诗风有更具体的认识,同时理解诗人诗作中兴发感动的力量。

二、学情分析:

本次执教班级为初一级6班,学生语文基础较好,部分学生对古典诗词具备一定的鉴赏力,但大部分学生古典诗词阅读兴趣不高,积累较少。

三、教学目标:

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能有意识通过反复诵读、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等方式理解诗作情感。

3.学生能初步了解陈子昂及杜甫早期诗作的特点。

四、教学重点:

学生能有意识通过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等方式理解诗作情感。

五、教学难点:

1.学生能有意识通过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等方式理解诗作情感。

2.学生能初步了解陈子昂及杜甫早期诗作的特点。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准备:

学生辅读资料整合;PPT课件制作。

八、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古诗。

回顾自己之前读过的古诗,你觉得怎样才算读懂一首古诗?

依据学生回答明确:读懂一首古诗,包含两重含义,浅一重——明白诗句意思;深一重——读懂诗作的情感。古人讲“诗言志”——诗是用来抒发情感的,“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读诗,就要读懂诗中蕴含的情感。那怎样才能读懂一首古诗呢?

预设:反复诵读/了解作者生平/想象画面/改写……

(二)方法指导,小组合作读《登幽州台歌》:

1.沉潜讽诵品诗味:

我们请了高人来教大家读诗,一起看看,这些读诗的方法和我们同学一样吗?

(1)高手读诗第一招:

沉潜讽诵——“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

——朱熹

(2)小组合作一:读诗至少两次,尝试读出诗歌的情感。

请生读。全班齐读。

2.知人论世话子昂:

(1)高手读诗第二招:

知人论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下》

(2)结合辅读资料的陈子昂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3.抽丝剥茧析情感:

小组合作二:

探讨:你觉得诗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怎样读到这种情感的?依据学生回答总结:

(1)藉由诗歌中的重点词句——透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诗句/注释:

1.怆然——悲伤的样子。“怆然”原因在于哪里?

涕——眼泪,悲伤至极。

叶嘉莹先生说:“凡是最好的诗人,都不是用文字写诗,而是用整个生命去写诗。成就一首好诗,需要真切的生命体验,甚至不避讳内心的软弱与失意。”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前代的明君贤主未及见,后世的明君贤主无缘见,就像打开一幅时间卷轴,我嗟咏慨叹的是过去和未来,却唯独缺失当下,这种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惆怅和孤寂就体现出来了。

3.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登台所见至此由时间扩展到空间,将个体的生命置于茫茫天宇和原野之下,一边是“我”,一边是开天辟地以来就浑融如一的自然,形成反差。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而正是这样悲凉慷慨、遗世独立的孤独感,开启了唐诗的一个新时代。它的格局很大,大到可以囊括时间和空间,古人说“天地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这就是初唐诗歌中开始出现的一种宇宙意识。

(2)典故——“语码”(解读古典诗歌的语言密码)作用

燕昭王筑此台广揽天下贤士的典故与作者创作诗歌时屡次进言不被采纳甚至被贬官的处境形成反差,愈显其悲。

(3)想象画面——还原情境,填补留白

蓟北苍茫广阔的原野上,矗立着黄金台,人已去,台犹空,千年的时光,白驹过隙,登台之际,猎猎长风灌满他的襟袍,台是千年前的台,风是千年前的风,自然依旧永恒,宇宙仍然宏阔,我是谁?……

简简单单的四句诗,是情感的爆发,是发自内心的呐喊。登高,到达一个令自己目光更开阔、胸襟更豁达的地方,然后赋诗是中国文人的传统,所以古人讲登高必赋,《文心雕龙》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然而登高的情感却各有不同,陈子昂表达的是怀才不遇

的惆怅,是面对茫茫宇宙的孤独,那青年时代的杜甫呢?一起来读《望岳》。

(三)方法迁移,小组合作学习《望岳》:

1.小组学习任务一:

(1)沉潜讽诵:读诗至少两次,尝试读出诗歌的情感。

(2)初读探讨:《望岳》与《登幽州台歌》在抒发情感的方式上有何不同?全班齐读。

明确:《登幽州台歌》没有具体描写,没有外在形式上的技巧,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震撼人心。《望岳》有对泰山壮美景色多个角度的描写,借助描写景色来抒发情感。

2.小组学习任务二:

借景抒情是古典诗词最主要、最常用的表现形式!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究竟是什么样的景,才可以让后来的情感抒发水到渠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合作探讨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诗题叫《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探讨诗人是怎样写“望岳”的?

(3)你觉得《望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

小组代表汇报:预设:

(1)山势绵延横亘、雄伟高大、神奇秀丽……(2)远望——仰望——俯视

齐鲁青未了——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神奇秀丽,巍峨高大,极言其高。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震荡;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归巢的鸟儿,眼眶有似决裂。

(3)A.知人论世——杜甫的青少年时代正逢开元盛世,如他诗中所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身处太平盛世,他对自己的才识和未来都充满了信心。表达青年人的蓬勃朝气及积极进取的豪情壮志。

B.重点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终当,终要。凌,登上。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意愿,体现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从一开始的“望岳”到最后想要登顶,除了泰山的巍峨高大、景色的神奇秀丽之外,还有其它更深层次的原因吗?

破解“语码”——泰山意象的“语码”(相同文化背景中的人,才能体会到语码的效果)作用:

——“岱宗”(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尚书·舜典》“宗,长也,言为群岳之长。”——《五经通义》——封建帝王封禅祭祀的地方,是受命于天的象征。——“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四)“万殊归于一本”——了解杜甫早期诗作特点。补充阅读《画鹰》和《房兵曹胡马》:

1.资料中,我们补充了杜甫早期的诗作《画鹰》和《房兵曹胡马》,当把它们和《望岳》放在一起时,你有什么发现?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什么时候能发挥你的力量击败那些平庸的鸟,把它们的毛和血都洒在草地上?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没有所谓遥远的地方,不会在危难时刻将主人甩在地上。

无论登山、看画还是咏物,处处都有感发,希望有所作为的一份向往和努力。虽然情感的表达,与他后来的作品有区别,但诗歌中兴发感动的力量是不变的。相机总结情感解读方式:

(五)总结如何读懂诗歌:

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知人论世——思接千载,神交古人

重点词句——内情外显,直接抒情破解“语码”——用典/意象,解读情志想象画面——再现场景,填补留白

(六)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读了两首古诗,感受了登临之际诗人不同的生命感慨,“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个体的生命在历史宏阔的背景中很渺小,但无论是陈子昂还是杜甫,都在认真努力地实践着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诗词专家叶嘉莹先生说“真正伟大的诗人,都是用自己的生命和生活来印证和实践自己的诗篇”,今天,我们坐在这里读他们的诗,感受他们诗歌中那种兴发感动的力量,对生命有情,对自然有情,对家国有情,我想这也是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依然要读古典诗的原因所在。九、板书设计:

十、作业布置:

1.查找资料,利用课堂所学对比阅读《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或《望岳》&《登飞来峰》,

撰写小文章谈谈你对诗歌的理解。

2.熟读并背诵《登金陵凤凰台》《登岳阳楼》。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