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认识图形

第1课时 认识图形
第1课时 认识图形

第4单元认识图形(一)

第1课时认识图形

【教学内容】:教材P34、P35第一个做一做及练习八第1、2题【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并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计算机软件、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情:

小朋友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智慧爷爷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二、操作感知:

1. 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类的?为什么这样分类?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随机板书名称。

2. 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是圆圆的。

(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教师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三、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教材第35页做一做第1题。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2)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很平稳。

2. 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参照教材35页做一做第2题)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3. 数图形。

投影出示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2题,问:这只小动物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各用了几个?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

四、小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五、游戏:

先让学生想一想:用不同形状的实物能搭出什么来?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搭一搭。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小结】:

一年级数学上册4 认识图形(一)第1课时 认识物体

作品编号:782345167624791823987 学校:哇代古丰市然眉山镇村庄小学* 教师:周喻王* 班级:王者伍班* 本单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立体图形;二是会用同样的立体图形进行拼图。教材通过对实际生活的实际物体或者实物图片进行分类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从形状的视角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在拼搭活动中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受它们的特征。 2.通过设计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搭一搭等环节,使学生能够进行辨认和区别四种立体图形,初步建立几何的空间观念。 3.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1)认识物体………………………………………………………………………………1课时 (2)拼搭……………………………………………………………………………………1课时 (3)练习课…………………………………………………………………………………1课时 (4)单元知识归纳与易错警示……………………………………………………………1课时 在这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按三个层次进行: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立体图形。教学过程可以使用直观教学、快乐教学、合作交流、联想迁移等方法。学生手脑结合,探索学习。

第1课时认识物体

习。(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 (参照第35页做一做第2题)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很平稳。 2.通过动手摸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 四、 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 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 教学 板书 认识物体 六、教学反思 《标准》中十分强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创设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境。在导入新课时,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情境,这样的情境创设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相应的几何图形,能使学生感受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课堂上让学生通过看、摸、搭等具体操作活动,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图形特征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重视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动手操作正是《标准》中十分强调的数学教学观念。 教师点评和总结: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第三课 发现自己-第1课时 认识自己

第三课发现自己 第1课时认识自己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掌握正确认识自己的途径和方法能力目标学会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形成客观、完整的自我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断提高自我认识程度,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引领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人贵自知 教学难点:多把尺子量自己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斯芬克斯之谜》 有这样一个传说,众神居住的地方叫做奥林匹斯山,众神的主神是宙斯,奥林匹斯山上有一块石碑,碑上刻着一句箴言。宙斯想把这句箴言告诉给人类,于是,他派了斯芬克斯来到人间。斯芬克斯把这句箴言化作了一道谜语让人们猜。斯芬克斯来到古希腊著名的城堡拜森克,守候在城堡唯一的井口旁,要求每一位前来打水的人猜这句谜语,凡是没猜中的,斯芬克斯马上把他吃掉。这句谜语给当时拜森克城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谜语是:什么东西早上4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晚上3条腿走路? 谜底:人。 箴言:认识你自己。 师:同学们,当色彩斑斓的青春世界向我们敞开大门,面对悄然而至的青春期生理、心理的变化,我们怎样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呢?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人贵自知 1.正确认识自己的必要性 “凤姐”因各种雷言囧语层出不穷一“炮”而红,引发各路媒体和广大网民的关注,被网友戏称为“宇宙无敌超级第一自信”。“凤姐”,真名罗玉凤,重庆綦江赶水镇人,身高1.46米,大专学历,在上海家乐福超市工作,月收入千余元。下面“节选”了部分“凤姐”的语录: 我九岁博览群书,二十岁达到顶峰。往前推三百年,往后推三百年,总共六百年没有人超过我。 论交际,论人际关系,论工作能力,实在是不但女人,就是男人,也很难和我相比。 我打开电视,东方卫视正在播奥巴马的新闻。我觉得我和奥巴马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做人,自知之明还是有的。 爱因斯坦发明电灯,他宏观上不如我,比我差远了。 (1)凤姐说,“自知之明还是有的”。你认为她有自知之明吗?为什么? 教师总结:老子说“自知者明”,古希腊德尔斐城的阿波罗神庙镌刻着“认识你自己”的箴言,这些都告诉我们,认识自己是多么重要。 2.你的“自我”在哪里(教材P26)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觉察外在的环境的改变、自我意识的发展,使中学生更加有条件、有能力去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的自我探索对中学生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第1课时:认识平面图形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 【第一课时】认识平面图形 一、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使学生感知“面来自于体”。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直观感受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根据特征辨别这几种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二、教学重点: 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感知“面来自于体”。 三、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会辨认这五种图形。 四、教学准备: 白纸、彩笔、立体图形若干 五、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 1.引入 师:我们上学期都学过哪些立体图形,你还记得吗?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 有什么办法,能把其中一个面从立体图形中请下来呢? (描边画下来、印下来、折出来……) 师:你想尝试一下吗?学生拿出白纸和立体图形。 2.体验“面”在“体”上 要求:选用其中一种方法,尝试操作。 交流:每种选一幅最好的作品到前面投影展示。 对比:请下来的图形朋友和原来学过的立体图形比较,有什么不同? (都是平平的、都是一个面)

小结:我们把这样平平的、只有一个面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二)探究特征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平面图形。你们这些平面图形太乱了,咱们一起整理一下吧。 1.小组合作:把图形分类。 2.汇报交流:学生可能分为2、3、4类。 预设:2类——直边、曲边;3类——四边形、三边形、圆;4类——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3.老师根据情况引导学生将图形分为4类。 情况1:分两类 师:为什么这么分?(根据边的直和曲) 情况2:分三类 师:分3类,是怎样分的呢?(长、正方形分为一类、三角形分为一类、圆分为一类) 为什么这么分?(根据边的数量) 情况3:分四类 师:分4类,怎么分?(长、正方形、三角形、圆各分成一类。) 想办法证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有什么不一样? (特征区分:正方形4条边一样长,长方形对边一样长) 情况4: 不分类了,由课件剪长方形引出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一样吗? (突出相邻边所组成的角度不同) (三)巩固练习 1 依次是:三角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正方形 2.猜一猜:猜小动物后面藏的是哪个图形朋友?

第一节交通运输(教案)

第四:节交通运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2.记住我国主要的铁路线,记住我国重要的铁路枢纽。 3.了解铁路线命名的方法,了解选择交通运输方式需要考虑的因素。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分布格局;学会使用列车时刻表。 2.能够设计合理、经济的旅游路线。 3.学会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树立遵守交通规则,爱护交通设施,注意交通安全的观念。 教学重点 1.我国主要铁路线的名称,我国重要交通枢纽名称。 2.我国交通运输网络地区分布特点。 3.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教学难点设计经济合理的旅游路线。 教学方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多媒体直观演示法、活动法等。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收集的资料、活动设计的资料、多媒体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常言道:“要致富,先修路”。这里的路指的是什么呢?(交通)我国的交通情况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交通运输。 (板书)第一节交通运输 (板书)一、交通运输概念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同学们!大家每天往返于学校与家之间,都借助什么工具呢?(让学生结合实例谈生活中的交通,引起学生探讨兴趣,活跃气氛) (学生回答)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厂里的接送专车等。 (启发思考)各种车除了拉人外,还可以拉什么呢?(拉货)能拉人拉货的工具还有哪些呢?(飞机、轮船等)日常生活中,大家观察哪些活动都要借助这些工具呢? (自由发言)农民收粮食用拖拉机 游长江三峡坐轮船 商店进货用卡车 到外地出差坐火车 外国与中国间运包裹用飞机等 (启发思考)同学们,刚才大家提到的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使人或物发生了一种改变。那么是什么发生了改变呢?(人或物的位置随交通工具在变) (归纳总结)像这样利用交通工具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就是交通运输。 (板书)二、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 (承转过渡)由同学们刚才的发言,我们知道了交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外出旅行、运送货物等都离不开交通。其实交通运输自古有之,只是不同的时代,运输手段不同而已。同学们都知道我国丝绸闻名世界,早在汉代,我国的丝绸就由联系东西交通、横贯亚洲大陆的丝绸之路输往中亚、波斯和罗马等地,促进了古代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教师总结)最早,人们主要利用手提、肩挑、背扛的方式,借助人力运输各种物品;尔后,人们又利用马、牛、骆驼等进行运输;现在的运输则主要利用飞机、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

六年级数学第1课时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教案教学设计

2.图形与几何 第1课时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 【教学内容】 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比较、辨析,使学生巩固直线、射线、线段和各种角以及垂线和平行线的有关知识,进一步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画出相应的图形。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及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自主整理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将分类、比较、辨析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突出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谈话导入】 教师:从今天起,我们复习图形与几何初步知识。这节课先复习线与角及平面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通过复习,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认识角和角的分类,能比较熟练地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平面图形的分类。 【归纳整理】 1.复习直线、射线、线段。 课件出示问题1: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区别? 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 (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2)指名学生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①用直尺把两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一条线段;把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直线。 教书板书: ②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予以板书: ③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予以板书。 ④组织学生做教材第86页第2题第(Ⅰ)小题。 指名学生回答,订正。 2.复习角。 课件展示问题2:我们学过的角有哪几种?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2)指名学生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②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所画出的长短没有联系。

一年级数学上册4 认识图形(一)第1课时 认识物体

编号:76854125658544289374459234 学校:麻阳市青水河镇刚强学校* 教师:国敏* 班级:云云伍班* 本单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立体图形;二是会用同样的立体图形进行拼图。教材通过对实际生活的实际物体或者实物图片进行分类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从形状的视角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在拼搭活动中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受它们的特征。 2.通过设计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搭一搭等环节,使学生能够进行辨认和区别四种立体图形,初步建立几何的空间观念。 3.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1)认识物体………………………………………………………………………………1课时 (2)拼搭……………………………………………………………………………………1课时 (3)练习课…………………………………………………………………………………1课时 (4)单元知识归纳与易错警示……………………………………………………………1课时 在这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按三个层次进行: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立体图形。教学过程可以使用直观教学、快乐教学、合作交流、联想迁移等方

法。学生手脑结合,探索学习。 第1课时认识物体

己的想法搭一搭。 三、巩固练习。1.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 球搭一搭。 2.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 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 (参照第35页做一做第2题)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1.通过搭,使学生明确: 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 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和 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 一起很平稳。 2.通过动手摸加深对所 学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 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 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 教学 板书 认识物体 六、教学反思 《标准》中十分强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创设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境。在导入新课时,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情境,这样的情境创设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相应的几何图形,能使学生感受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课堂上让学生通过看、摸、搭等具体操作活动,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图形特征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重视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动手操作正是《标准》中十分强调的数学教学观念。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一单元第1课时《认识平面图形》课时练

第一单元第1课时《认识平面图形》课时练 、填一填。 1. 我来选一选。 二、我会连。 把图形与对应的名称连起来! 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匚角形 IMI 长方形 三、我会圈。(用哪个物体可以画出左边的图形? ! 1①國②日 □①1 △①IQ1②厶③闔 O①蠢②1③r 0 ① ⑨⑩ ⑥ 是长方形, 是三角形, 是正方形,__________ 是平行四边形 是圆,

四、我会涂。(把下列图中的正方形涂上红色,长方形涂上绿色。 ) a o o o )个( )个( 略 四 2 ② ③ ② ② ⑨ ) 形。 上图很像一辆( ),其中有( )个厶,( )□ ( )I ____ 个,( )个 O 答案: 、略 圆(顺序不唯一 这图案像一只( ),它用了 ( )形和( ) ( )形,以及( )个( )形和 、⑦⑧⑤⑥ ②⑩④? ? 五、1车 1 3 2.蜻蜓 5 长方 4 正方 2三角 5 五、我会数。

第一单元第2课时《平面图形的拼组》课时练 ①②③④⑤ 应选()、()和() 二、我会连。F面的图形是从上面哪个长方形中剪下来的? 口 ⑤ 三、我会选。 从下面的右边选出个能和左边拼成正方形的图形。(在小题上画“/”) (1) □ ③ (2) ① ② (3) 四、数一数。

下图有()个三角形 三、 1. (1)② (2)① (3)③ 四、 3 4 5 五、略 下图是由( 下图共有( O 五、你能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或半圆设计 个美丽的图案 吗?试一试 答案: 、①③⑤

第一单元第3课时《认识七巧板》课时练 号和( )号图形,( )号和( )号图形是完全一样的 F 面的图形都是七巧板拼成的,像什么?试着拼拼看 三、我会选。 有一种四巧板,由4块拼板组成,各块的形状如下图。 ^7 / ~I P ▽ 下面哪些图形是由四巧板拼成的?(在下面的括号里画“) () () () (J ) 四、用七巧板拼出下面图形。 )个三角形,( )

认识自己(1)

【教材分析】 本课是2016年教育部审定的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第三课《发现自己》第一框的内容。这一框题《认识自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导学生理解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主要引导学生掌握认识自己的途径和方法,增强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意识,学会用理性的态度对待他人的评价。从全课内容看,本框是学习第二框题的基础,承接了前两课的学习。本框题内容的学习有助于更客观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理性对待他人评价,因为我才是一切的根源,只有更深刻的认识了自己,才能处理好他人的关系,才能体悟到生命的美好。本框题是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相应部分的内容“认识自我”“交往和沟通”的主导和连接点,在整册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人格成长的关键期,自我意识开始增强,但由于受到自我认识水平限制,在自我认识时往往出现偏差。对自己的评价过高或过低,对别人的评价难以正确对待,以至于形成行为上的偏颇,使得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出现诸多问题。我校的七年级生源较为复杂,一部分城里的独生子女个性鲜明,较为自信。其中一部分乡镇寄宿的学生个性敏感,缺乏自信,自我认识不够清晰。因而必须通过教学,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价值有清醒,客观的认识,从而增强自己的自信,本节课便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依据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性,实践性,人文性和发挥其特殊的德育功能,增强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意识,学会用理性的态度面对他人评价。 2.能力目标:依据实施素质教育的整体要求,学生明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认识自己,掌握正确对待他人评价的方法。 3.知识目标:知道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掌握正确认识自己的途径,学会正确对待他人评价。(依据义务教育标准课程“成长中的我”中“认识自我”和“自尊自信”,“我与他人和集体”中,“交往与沟通”相应的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本节课在本课乃至在全书的地位,重点是掌握正确认识自己。 教学难点: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点和课本知识本身的抽象性,难点为不断探索深化对自己的认识。 【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的教学,主要采取学生活动探究法、情景教学法。突出学生的活动、体验、感悟、反思。老师要为学生开展这些活动提供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老师的点拨主要在对突发情况的应变上、对学生的误区和盲点上。 【学习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活动体验感悟分享,使学生活动更丰富,体验更深刻。【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教师授课前查阅《社会心理学》中关于“自我概念”,“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2.课前调查访问,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学生准备:课前写自我介绍,完成书中第28页的探究与分享的内容角色表演课前演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启发思维

1965.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1课时 交通运输的选择 教案

第一课时交通运输 通过读图分析,边读边画,并通过问题设计强化训练的方式,形成铁路干线网络,同时结合亲身体验,让学生学会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和了解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并记住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能选择出最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通过 读图分析能够说出我国的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运用地图了解我国高速公路的分布和主要干线。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交通运输线的建设成就和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2.主要铁路干线的名称与位置。 教学难点“五纵三横”铁路干线的名称与位置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练习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练习本,有条件的同学准备高速公路和铁路的特点等资料。 教师:中国铁路分布图,我国的交通运输网。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播放“青藏铁路”录像,同时响起歌曲“花儿与少年”。教师提问:刚才看到的是哪一条铁路的建设?这段音乐属于在这一带广为流传的什么歌调?它主要是我国哪个省的民歌? 如今,我们中国人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修起了世界最高的铁路,这说明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出示板书】一、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教师指导】读图4.1了解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了解现代运输方式包含哪些。(学生自读,教师总结) 【教师承转】学习了各种交通运输工具,那么我们来比较一下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劣,然后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有利于我们的生产与生活的出行方式和路线。 【教师引导】客运和货运根据需要在选择最合理的运输方式时要考虑哪些因素呢? 【学生活动】结合P85和图4.3讨论比较 【归纳】学生归纳因素并列表:

教科版一下科学第三课认识物体的形状

3、认识物体的形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2.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难点: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器材准备】 有一定高度的方盒子、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和木块若干、橡皮若干、螺母若干、布袋(内装一个乒乓球和一块橡皮)、课件、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称一称”的方法比较了几种物体的轻重。还记得是哪几种物体吗? (学生回忆: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大橡皮、小橡皮) 2.出示小布袋。不打开布袋,你能猜猜里面装的是哪两种物体吗?是怎样猜到的?引导学生用“摸”“看”的方法进行猜测,根据“形状”判断布袋内的物体是乒乓球和橡皮。 3.出示另外两种物体——木块和螺母,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物体是什么形状。强调形状也是物体的重要特征。 4.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的形状》。(课件展示猜测的方法及四种物体的形状)(板书:认识物体的形状)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导入本课,体现了课程内容的连续性。将两种形状明显不同的物体用布袋装起来,让学生用“摸”“看”的方法猜测是什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同时直接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形状上的不同。 5.提出问题。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学生交流装盒子的方式,教师规定统一用“平铺一层”的方式进行。 (课件演示:“平铺一层”) 一、探究将物体平铺在盒内的方式 1.演示平铺的方法,记录数据。

八年级地理上册 41 交通运输(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交通运输》教学设计(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体会,并通过列表比较,明确各类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2.结合生活实例和真实情境,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 3.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我国和家乡的交通运输状况,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社会的情感,能养成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2.学会立足现状,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教学难点】 学会立足现状,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一谈:你都到什么地方旅游过?怎么去的?直达还是中途有停转?引出交通运输,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一)自主学习 1.什么是交通运输方式? 2.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 3.现代的交通运输方式及交通工具有哪些? 引导、点拨学生归纳交通运输的含义及交通运输方式。

(二)感悟体会 假如没有便捷的运输工具和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路,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的?谈谈交通运输对生活的影响。 教师引导点拨: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承转:你到外地探访亲友或旅游,在选择运输方式时,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二、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一)自主思考: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 1.自由发言,交流对各种运输的速度、价格等的直观认识。 2.自主学习:请结合生活经验及课本85页对五种交通运输方式进行比较。并把结果填入表格。 学生交流研讨,教师点拨归纳。 承转:根据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你会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吗? (二)课堂练兵 (一)请根据下列情境,为这几位旅客出谋划策(客运)。 1.乌鲁木齐某学校的王校长接到去北京开会的通知,要求第二天必须赶到。 2.上海有一位患者需要移植骨髓。台北一位志愿者捐献了自己的骨髓。骨髓必须在24小时内从台北送到上海。 3.周强和同学约好,国庆长假期间从重庆到武汉,沿途观赏三峡风光。 学生合作交流,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教师提问:你为什么帮他们选择这种交通方式?。 学生交流研讨,教师总结归纳。

第1课时 认识图形

第4单元认识图形(一) 第1课时认识图形 【教学内容】:教材P34、P35第一个做一做及练习八第1、2题【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并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计算机软件、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情: 小朋友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智慧爷爷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二、操作感知: 1. 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类的?为什么这样分类?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随机板书名称。 2. 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是圆圆的。 (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教师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三、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教材第35页做一做第1题。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一年级数学上册4 认识图形(一)第1课时 认识物体

作品编号:15635478925896743 学校:山黄市鹤仙镇那年小学* 教师:戒悟空* 班级:蝶舞伍班* 本单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立体图形;二是会用同样的立体图形进行拼图。教材通过对实际生活的实际物体或者实物图片进行分类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从形状的视角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在拼搭活动中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受它们的特征。 2.通过设计分一分、摸一摸、说一说、搭一搭等环节,使学生能够进行辨认和区别四种立体图形,初步建立几何的空间观念。 3.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1)认识物体………………………………………………………………………………1课时 (2)拼搭……………………………………………………………………………………1课时 (3)练习课…………………………………………………………………………………1课时 (4)单元知识归纳与易错警示……………………………………………………………1课时 在这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按三个层次进行: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立体图形。教学过程可以使用直观教学、快乐教学、合作交流、联想迁移等方法。学生手脑结合,探索学习。

第1课时认识物体

三、巩固练习。1.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 球搭一搭。 2.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 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 (参照第35页做一做第2题)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1.通过搭,使学生明确: 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 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和 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 一起很平稳。 2.通过动手摸加深对所 学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 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 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 教学 板书 认识物体 六、教学反思 《标准》中十分强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创设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境。在导入新课时,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情境,这样的情境创设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相应的几何图形,能使学生感受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课堂上让学生通过看、摸、搭等具体操作活动,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图形特征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重视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动手操作正是《标准》中十分强调的数学教学观念。 教师点评和总结:

部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我认识您了(第1课时)教案

3我认识您了 教学目标: 1.熟悉自己所学各学科的老师,愿意和自己的任课老师亲近,喜欢和老师交往,喜欢上学科老师的课。 2.了解学校内不同岗位的老师的工作内容,感受老师的关心和爱护,适应学校生活。 3.知道在校园里有很多老师和我们一起生活,在学校里学习生活感到快乐。 教学重点: 熟悉自己所学的各学科的老师,喜欢和老师亲近、交往 教学难点: 了解学校其他老师的工作情况,感受老师的关心和爱护。 教材分析: 学会与师长交往是一年级学生入学交往适应的重要内容。本课教学要打破学生认为小学老师是很严厉的初始印象,指导学生乐于与师长交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教学时,引导学生发现老师、校工的工作与自己的校园生活的关系,培养对师长的亲近感。通过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帮助学生获得安定、愉悦的学校生活情绪,尽快入学适应。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儿歌欣赏《老师、老师》 问:儿歌中描述的人物是谁? 二、学科老师总动员: 同学们已经上小学一段时间了,说一说,成为一年级小学生之后,我们都要学习哪些学科?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各个学科)。 同学们学了很多学科,一定认识了一些老师,接下来我们玩个游戏“我说你猜”:有个老师长头发,大眼睛,唱起歌来特好听,还有一双会弹钢琴的巧手……; 有个老师个子高高,皮肤黑黑,喜欢运动,篮球打得特别棒…… (同学回答,说出这是哪位老师,姓什么,教什么科目) 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上小学才几天,就认识了这么多老师。

议一议:你用什么好办法能记住每一个学科的老师?(分组讨论并汇报) 小结:在学校里,各学科的教师和我们一起学习生活,他们不仅教我们学习知识,还是我们生活上的朋友。 议一议: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色,哪位老师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他都有什 么特点呢? (同学回答) 小结:每个老师都有让同学印象深刻的地方,他们和我们一起学习生活,是我们的良师,更是我们的益友。 二、认识学校里的其他工作人员 除了你们的学科老师外,校园里还有哪些工作人员呢?他们是做什么工作的?有没有你不认识的老师,你想认识他们吗? 校长先生:管理领导整个学校,是学校的负责人 保安叔叔:负责学校及学生的安全 保洁人员:负责校园卫生确保干净整洁…… 小结:每一位老师和工作人员都非常热爱学校,他们辛勤地工作,用心呵护同学,就像太阳一样放射出七色光彩,照亮我们的校园。 三、感受老师的关爱 我们的校园里有这么多的老师,那么他们是怎么关心爱护我们的呢? 故事:升旗仪式上,同学们都在静静地校长的讲话。突然,小明摇摇晃晃捂着肚子蹲在地上。周老师匆匆地跑过去,询问他哪里不舒服,和同学一起把他扶到医务室,并不停地询问早上吃了什么食物,鼓励他要坚持住,请医生进行检查。直到小明感觉好些,把小明送回教室,还叮嘱小明有不舒服及时告诉他。 交流老师帮助我们的故事,说说得到老师的关心爱护,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还从课堂上、在校园活动、放学的时候、在校外实践中不同情境收集老师对我们的关爱。 小结:老师关心爱护着我们,小朋友们可以主动和老师打个招呼,了解他们,熟悉他们,和他们成为好朋友。(小视频) 四、课堂总结 校园就像一个大家庭。老师和同学们在这里快乐的学习生活。让我们的小手拉起大手,共同朝前走!学校里有很多老师,同学们可以去认识一下,下节课我们比一比谁认识的老师最多。

一年级上册数学一课一练第三单元第2课时认识物体西师大版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第2课时 《认识物体》 一、练习题 1.找出对应的物体长方体: 圆柱: 正方体: 球: 2.分一分。(填序号)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3.填一填 (1)有________个,有________个,有________个,有________个。(2)比多________个。 (3)从左数,是第________个,从右数,是第________个。 4.数一数,每组图形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 ___

5.机器人。 有________个。 有________个。 有________个。 有________个。 6.下面是圆柱的是()。①②③ 7.正方体个数最多是()。①②③ 8.由4 个拼成的图形是()。①②③ 9.至少再放()个才能成一个大正方体。 A. 3 B. 4 C. 5 10.把最难搭的图圈起来。 11.把滚得最快的圈起来。 12.把能站稳的一组圈起来。 13.搭,用到了哪些图形?请圈出来。

14.能的画“√”,不能的画“×”。 ________ 15.把不一样的圈用“\”划去。 (1) (2) (3) 答案解析部分 一、练习题 1.【答案】解:长方体:左起第3个; 圆柱:左起第3个; 正方体:左起第1个; 球:左起第2个。 【考点】立体图形的分类及识别 【解析】【分析】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圆形,球体的面都是曲面;根据图形的特征判断即可。

2.【答案】解:长方体:③,⑥,⑧;正方体:①,⑦;圆柱:④;球:②,⑤ 【考点】立体图形的分类及识别 【解析】【分析】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圆形,球体的面都是曲面;根据图形的特征判断即可。 3.【答案】(1)2;1;4;2 (2)2 (3)5;5 【考点】立体图形的分类及识别 【解析】【解答】解:(1)长方体有2个,正方体有1个,圆柱体有4个,球体有2个; (2)圆柱体比长方体多4-2=2(个); (3)从左数,皮球是第5个,从右数,正方体是第5个。 故答案为:(1)2;1;4;2;(2)2;(3)5;5【分析】(1)分别数出每种图形的个数;(2)用减法计算多的个数;(3)从两个方向分别数出位于第几个即可。 4.【答案】4;5;5;5 【考点】立方体的切拼 【解析】【解答】解:第一个有4个正方体;第二个有5个正方体;第三个有5个正方体;第四个有5个正方体。 故答案为:4;5;5;5【分析】数正方体的个数时可以分层数,一定要注意隐藏的正方体不能漏计。 5.【答案】8;1;2;3 【考点】立体图形的分类及识别 【解析】【解答】解:圆柱有8个,正方体有1个,长方体有2个,球有3个。

一年级数学下册1认识图形二第1课时认识平面图形教案新人教版

1 认识图形(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图形,感受这些图形的特征. 2.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3.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4.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建立空间概念,发展应用意识. 5.初步认识几何图形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 【重点难点】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建立空间概念. 2.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发展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指导】 1.本单元教学的知识基础.本单元教学是在上学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一些特征,感知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2.把握好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本单元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形状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它既不是对上学期知识的重复,又不能拔高教学要求.如,长方形和正方形角的特征,长方体、正方体面、棱和顶点的特征不要求掌握. 3.收集大量的学习素材.教学前,师生共同收集学习过程中所需材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课前感知这些图形及其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课时安排】3课时 1.认识平面图形……………………………………………………..1课时 2.平面图形的拼组…………………………………………………..1课时 3.练习课……………………………………………………………..1课时 【知识结构】

1认识物体教案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计算机软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情: 小朋友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老师送给大家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老师呢,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然后我们一起去深入认识他们!! 二、操作感知: 1. 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随机板书名称。

2. 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是圆圆的。 (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教师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 由实物抽象图形。 课件显示实物图“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图形。 用同样方法出示“魔方”、“茶叶桶”、“足球”等实物,抽象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 2. 记忆想象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辩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拿出相应的实物。 (2)学生闭眼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 (3)学生闭眼按教师要求拿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4)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教师给出一种实物,由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5)出示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让学生进行辩认。 3. 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一年级数学认识平面图形

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单元第一单元 第 1 课时 课题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五种平面图形,能识别和 辨认这些图形。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初步认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 难点:感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在生活中的存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等模型 教学过程修改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展示由各种平面图形组合成的图片,如:小树、鱼、火箭、轮船、 小狗等。(学生欣赏这些美丽的图画,并说出图片名称) 2.课件画面定格在完整图片里。 师:“这么多美丽的图画,其实是由很多平面图形拼成的。同学们想不 想认识这些图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图形。(板书课题:认 识平面图形)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展示(师并解说):小猫咪来到我们班,带来四个物体娃娃(即长 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学生说出放大的认识的物体名称) 2.回忆立体图形:师出示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球等立体图,并 贴在黑板上。(学生说名称) 出示画片。 3.用“体”分离出“形”。 (1)用“体”猜“形”:课件演示物体娃娃掉地板上,留下脚印,学生猜 测脚印形状。课件演示证实。 (2)用“体”描“形”。“能用什么办法把它的脚印留在纸上?” 课件演示小猫咪所用的方法。

①小组说一说物体的脚印的样子,再小组汇报,证实猜测。 ②学生试说用“体”描“形”的方法。观看着小猫咪的方法:印、描、剪等,小组合作把面留在纸上。 4.欣赏作品,说图形名称,并说出是从什么物体上找到的? (1)动画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等模型,白纸、印泥、彩笔等。 (2)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形四边形和圆,经历从“体”抽象出“面”的过程,体会“体”与“面”的联系变换。 (3)请你说说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形四边形和圆可以分成哪几类?为什么可以这样分? 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找到他们的区别和联系。 5.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今天我们学过的图形?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它们?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的第1题。 2.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的第2题。 3.完成教材第5页“练习一”的第1、2、3题。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下面我们要和这些图形说再见了。老师报一个,请你找到它和它再见,把它放回学具袋里。 五、布置作业 黄冈小状元第1页 六、板书设计 认识平面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三角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