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物联网《操作系统》期中考试题答案

17物联网《操作系统》期中考试题答案
17物联网《操作系统》期中考试题答案

17物联网《操作系统》期中试题

参考(答案)

一、回答下列问题(共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 什么是计算机操作系统,它有哪些功能,各功能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 什么是多道程序设计技术,引入多道程序设计技术的起因和目的是什么?

答:多道程序设计技术是指同时把多个作业放入内存并允许它们交替执行,共享系统中的各类资源,当一道程序因某种原因(如I/O请求)而暂停执行时,CPU立即转去执行另一道程序。

引入多道程序设计技术的起因:20世纪60年代,硬件技术取得了两个方面的重大进展,一是通道技术引进;二中断技术的发展;这就导致OS进入了多道程序系统阶段。

引入多道程序设计技术的目的:(1)提高CPU的利用率。(2)提高内存和I/O设备的利用率。(3)增加系统吞吐量

3.什么是进程间的互斥?什么是进程的同步?

答:进程之间因共享资源而产生的制约关系称为进程互斥。互斥是进程之间的间接制约关系。

进程之间因相互合作而产生的制约关系称为进程的同步。同步是进程间的直接制约关系。4. 在信号量S上作P、V操作时,S的值发生变化,当S.V>0,

S.V<0以及S .V=0的时候,它们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答:当S.V>0时,表示有S.V个资源可用

当S.V= 0时,表示无资源可用

当S.V< 0时,则| S.V |表示S.q等待队列中的进程个数

5. 在单处理机的分时系统中,分配给进程P的时间片用完后,系统进行切换,结果调度的仍然是进程P。有可能出现上述情形吗?如果有可能请说明理由。

答:有可能出现上述情况。例如,若在进程P时间片用完后,被迫回到就绪队列时,就绪队列为空,这样进程P就是就绪队列中唯一的一个进程,于是调度程序选中的进程必然是进程P;又如在按优先级调度的系统中,就绪队列按进程优先级排列,在进程P时间片用完之后回到就绪队列时,若其优先级高于当前就绪队列中的其他进程,则它将排在就绪队列之首,

从而再次被调度程序选中并投入运行。

二、计算题(共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 在一个单道批处理系统中,一组作业的到达时间和运行时间如下表所示。试计算使用先来先服务、短作业优先、高响应比优先调度算法时,作业的平均周转时间和平均带权周转时间。

解:

用T表示周转时间,用W表示带权周转时间

FCFS的作业调度情况如下:

FCFS的T =(1.0+1.0+0.7+0.7)/ 4 = 0.85

W =(1.0+2.0+3.5+7.0)/ 4 =3.375

SJF的作业调度情况如下:

SJF的T=(1.0+1.3+0.2+0.2)/ 4 = 0.675

W =(1.0+2.6+1.0+2.0)/ 4 = 1.65

高响应比优先的作业调度情况如下:

当作业1运行结束时,作业2和3进入后备作业队列,此后就

按最高响应比优先调度运行。作业2,3的响应比分别为:

R2=1+已等待时间/需运行时间

=1+(9.0-8.5)/0.5=1+0.5/0.5=2

R3=1+(9.0-9.0)/0.2=1

优先调度作业2。

作业2运行结束时,作业4已经进入系统。作业3,4的响应比

分别为:

R3=1+(9.5-9.0)/0.2=1+0.5/0.2=3.5

R4=1+(9.5-9.1)/0.1=1+0.4/0.1=5

优先调度作业4运行,最后运行作业3。作业的运行顺序为:1,2,

4,3。如下表所示

高响应比算法的T=(1.0+1.0+0.8+0.5)/ 4 = 0.825

W =(1.0+2.0+4.0+5.0)/ 4 = 3.0

2.设有两个进程P1和P2,共享一个可存放50个字符的缓冲区B,P1从输入机读入字符送B中,P2从B中取出字符送内存,用类C语言和P、V操作写出这两个进程正确工作的程序。

semaphore s=1;

semaphore s1=50;

semaphore s2=0;

buffType B[50];

buffType *i,*j;

main()

{ cobegin

p1();

P2();

coend;

}

p1( ) {

while(true) {

a=输入字符;

P(s1);

P(s);

B[i]=a;

i=(i+1) mod 50;

V(s);

V(s2);}}

P2( ) {

while(true) {

P(s2);

P(s);

b=B[j];

j=(j+1) mod 50;

V(s);

V(s1);

将b送入内存}}

3. 在银行家算法中,若出现下述资源分配情况:

试问:(1)该状态是否安全?为什么?

(2)如果进程P2提出请求R2=(1,2,2,2),系统能否将资源分配给它?

以上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解:(1)利用银行家算法对此时刻的资源分配情况进行分析,可得此时刻的安全性分析情况:

W N5х4 U5х4 U5х4+W Finish

P0 1 6 2 2 0 0 1 2 0 0 3 2 1 6 5 4 true P3 1 6 5 4 0 6 5 2 0 3 3 2 1 9 8 6 true P4 1 9 8 6 0 6 5 6 0 0 1 4 1 9 9 10 true

P1 1 9 9 10 1 7 5 0 1 0 0 0 2 9 9 10 true

P2 2 9 9 10 2 3 5 6 1 3 5 4 3 12 14 14 true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此时存在一个安全序列(P0,P3,P4,P1,P2),故该状态是安全的。

(2)P2提出请求R2=(1,2,2,2),按银行家算法进行检查:

R2

(1,2,2,2)<(1,6,2,2)

假分配并修改相应数据结构,资源分配情况如下:

U5х4 N5х4 A

P0 0 0 3 2 0 0 1 2 0 4 0 0

P1 1 0 0 0 1 7 5 0

P2 2 5 7 6 1 1 3 4

P3 0 3 3 2 0 6 5 2

P4 0 0 1 4 0 6 5 6

再利用安全性算法检查系统是否安全,可用资源A=(0,4,0,0)已经不能满足任何进程的需要,故系统进入不安全状态,此时系统不能将资源分配给P2。

操作系统 习题答案(中文版)

操作系统概第七版中文版习题答案(全) 1.1在多道程序和分时环境中,多个用户同时共享一个系统,这种情况导致多种安全问题。a. 列出此类的问题 b.在一个分时机器中,能否确保像在专用机器上一样的安全度?并解释之。 答:a.窃取或者复制某用户的程序或数据;没有合理的预算来使用资源(CPU,内存,磁盘空间,外围设备)b.应该不行,因为人类设计的任何保护机制都会不可避免的被另外的人所破译,而且很自信的认为程序本身的实现是正确的是一件困难的事。 1.2资源的利用问题在各种各样的操作系统中出现。试例举在下列的环境中哪种资源必须被严格的管理。(a)大型电脑或迷你电脑系统(b)与服务器相联的工作站(c)手持电脑 答:(a)大型电脑或迷你电脑系统:内存和CPU资源,外存,网络带宽(b)与服务器相联的工作站:内存和CPU资源(c)手持电脑:功率消耗,内存资源 1.3在什么情况下一个用户使用一个分时系统比使用一台个人计算机或单用户工作站更好? 答:当另外使用分时系统的用户较少时,任务十分巨大,硬件速度很快,分时系统有意义。充分利用该系统可以对用户的问题产生影响。比起个人电脑,问题可以被更快的解决。还有一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是在同一时间有许多另外的用户在同一时间使用资源。当作业足够小,且能在个人计算机上合理的运行时,以及当个人计算机的性能能够充分的运行程序来达到用户的满意时,个人计算机是最好的,。 1.4在下面举出的三个功能中,哪个功能在下列两种环境下,(a)手持装置(b)实时系统需要操作系统的支持?(a)批处理程序(b)虚拟存储器(c)分时 答:对于实时系统来说,操作系统需要以一种公平的方式支持虚拟存储器和分时系统。对于手持系统,操作系统需要提供虚拟存储器,但是不需要提供分时系统。批处理程序在两种环境中都是非必需的。 1.5描述对称多处理(SMP)和非对称多处理之间的区别。多处理系统的三个优点和一个缺点? 答:SMP意味着所以处理器都对等,而且I/O可以在任何处理器上运行。非对称多处理有一个主处理器控制系统,与剩下的处理器是随从关系。主处理器为从处理器安排工作,而且I/O也只在主处理器上运行。多处理器系统能比单处理器系统节省资金,这是因为他们能共享外设,大容量存储和电源供给。它们可以更快速的运行程序和增加可靠性。多处理器系统能比单处理器系统在软、硬件上也更复杂(增加计算量、规模经济、增加可靠性) 1.6集群系统与多道程序系统的区别是什么?两台机器属于一个集群来协作提供一个高可靠性的服务器的要求是什么? 答:集群系统是由多个计算机耦合成单一系统并分布于整个集群来完成计算任务。另一方面,多道程序系统可以被看做是一个有多个CPU组成的单一的物理实体。集群系统的耦合度比多道程序系统的要低。集群系统通过消息进行通信,而多道程序系统是通过共享的存储空间。为了两台处理器提供较高的可靠性服务,两台机器上的状态必须被复制,并且要持续的更新。当一台处理器出现故障时,另一台处理器能够接管故障处理的功能。 1.7试区分分布式系统(distribute system)的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模型与对等系统(peer-to-peer)模型 答: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模型可以由客户机和服务器的角色被区分。在这种模型下,客户机向服务器发出请求,然后服务器满足这种请求。对等系统(peer-to-peer)模

操作系统复习试题

洛阳师范学院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A) 1.在个人计算机上运行的系统一般是()。 A)手工操作 B)单道批处理 C)多道批处理 D)多用户分时系统 2.早期OS设计追求的主要目标是()。 A)系统的效率 B)用户的方便性 C)可移植性 D)可扩充性 3.下列进程状态转换不可能发生的是()。 A)就绪->执行 B)执行->就绪C)执行->阻塞D)阻塞->执行4.从资源管理角度看,进程调度属于()。 A)I/O管理 B)文件管理 C)处理机管理 D)存储器管理 5.用P、V操作实现进程同步时,信号量的初值一般为()。 A)-1 B)1 C)0 D)任意值 6.如果系统内存不足,可将进程调至外存挂起。从调度的角度看,该行为属于()。 A)低级调度B)中级调度C)高级调度D)处理机调度 7.在一次磁盘I/O过程中,时间消耗最长的阶段是()。 A)寻道 B)旋转 C)传输 D)启动 8.在动态分区分配中,会导致空闲分区链首聚集碎片的是()。 A)最佳适应算法B)首次适应算法C)循环首次适应算法D)最坏适应算法9.下述I/O控制方法中,CPU干预次数最少的是()。 A)程序I/O B)中断I/O C)DMA方式D)通道方式 10.下述文件存储方式中,文件读取速度最快的是()。 A)连续存储 B)链式存储 C)索引存储 D)多级索引存储 1.操作系统设计的目标包括、、可扩充性和开放性。 2.操作系统中,资源分配的基本单位是。 3.不满足“让权等待”准则的信号量机制是。 4.在页式和段式存储管理系统中,存储管理有利于提高内存利用率,存储管理有利于满足用户需求。 5.在高响应比优先调度算法中,进程优先权最初与有关,并随着的增加而增大。

物联网工程概论期末考卷答案

《物联网工程概论》复习 一、选择题 1、MEMS是指(A) A. 微机电技术 B. 电子标签技术 C. 传感器技术 D. 自动识别技术 2、RFID技术是基于(B) A. 雷达原理 B. 电磁感应原理 C. IC卡原理 D. 其它 3、中国使用的Zigbee频率为(D)。 A. 13.56MHz B. 868MHz C. 900MHz D. 2.4GHz 4. 蓝牙(Bluetooth)无线通信技术采用(C) A. CDMA B. CSMA C. TDMA D. FDMA 5、传感器通常由(B )、转换元件、信号调节与转换电路构成。 A. 测量元件 B. 敏感元件 C. 感知元件 D. 探头 6、EPC是指(C ) A. 电子产品编码 B. 工程计划代码 C. 产品电子代码 D. 高档PC机 7. ZigBee具有三级安全模式,其数据加密标准是(C) A. AES 64 B. DES 64 C. AES 128 D. DES 128 8. 常见的无线路由器采用(A)技术。 A. WiFi B. AP C. UWB D. ZigBee 9. 热电偶是用于测量(C )的传感器。 A. 热量 B. 电量 C. 温度 D. 电流 10. 单片机与各种外围设备(Flash、RAM、网络控制器、A/D、传感器、MCU 等)进行直接串行通信通常采用(D)接口。 A. RS232C B. RS485 C. COM D. SPI 12、MEMS技术是一种(A) A. 传感器制造技术 B. 存储器技术 C. 短矩通信技术 D. 人机界面技术 13. 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3G移动通信网络标准是(C) A. WCDMA B. CDMA2000 C. TD-SCDMA D. LTE 14、EPCglobal是指(B) A. 电子产品编码 B. 国际物品编码组织 C. 产品电子代码 D. PC全球在线

操作系统习题及答案一

习题一操作系统概论 选择题 1. 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是一种() ■ A. 应用软件 B.系统软件 C.工其软件D 字表处理软件 2. 批处理系统的主要缺点是( ). A. CPU 的利用率不高 B.失去了交互性 C.不具备并行性 D.以上都不是 3. 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功能是( ). A. 把源程序代码转换为标准代码 B. 实现计算机用户之间的相互交流 C. 完成计算机硬件与软件之间的转换 D. 控制、管理计算机系统的资源和程序的执行 4. 在分时系统中,时间片一定时, (),响应时间越长. A. 内存越多 B.用户数越多 C.内存越少 D 用户数 越少 5. 操作系统的( )管理部分负责对进程进行调度 . A?主存储器 B.控制器 C.运算器 D 处理机 6. 从用户的观点看,操作系统是( ). A. 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口 B. 控制和管理计算机资源的软件 C. 合理地组织计算机工作流程的软件 D. 由若干层次的程序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有机体 7. 操作系统的功能是进行处理机管理、 ()管理、设备管理及信息管理 9. 操作系统是现代计算机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 为了提咼计算机的( 户使用计算机而配备的一种系统软件 . 10. 所谓()是指将一个以上的作业放入主存,并且同时处于运行状态,这些作业共享处 和外围设备等其他资源. A.多重处理 B.多道程序设计 C.实时处理 D?并行执行 11. ()操作系统允许在一台主机上同时连接多台终端,多个用户可以通过各自的终端同 A. CPU 的利用率不高 C.不具备并行性 B.资源利用率 D.以上都不是 A.进程 B.存储器 C.硬件 D.软件 8.操作系统中采用多道程序设计技术提高 CPU 和外部设备的() A.利用率 B.效率 C.稳定性 D.兼容性 )和方便用 理机的时间

操作系统习题答案

内存1通常情况下,在下列存储管理方式中,()支持多道程序设计、管理最简单,但存储碎片多;()使内存碎片尽可能少,而且使内存利用率最高。 Ⅰ.段式;Ⅱ.页式;Ⅲ.段页式;Ⅳ.固定分区;Ⅴ.可变分区 正确答案:Ⅳ;Ⅰ 2为使虚存系统有效地发挥其预期的作用,所运行的程序应具有的特性是()。 正确答案:该程序应具有较好的局部性(Locality) 3提高内存利用率主要是通过内存分配功能实现的,内存分配的基本任务是为每道程序()。使每道程序能在不受干扰的环境下运行,主要是通过()功能实现的。Ⅰ.分配内存;Ⅱ.内存保护;Ⅲ.地址映射;Ⅳ.对换;Ⅴ.内存扩充;Ⅵ.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变换;Ⅶ.内存到外存间交换;Ⅷ.允许用户程序的地址空间大于内存空间。 正确答案:Ⅰ;Ⅱ 4适合多道程序运行的存储管理中,存储保护是 正确答案:为了防止各道作业相互干扰 5下面哪种内存管理方法有利于程序的动态链接()? 正确答案:分段存储管理

6在请求分页系统的页表增加了若干项,其中状态位供()参考。 正确答案:程序访问 7从下面关于请求分段存储管理的叙述中,选出一条正确的叙述()。 正确答案:分段的尺寸受内存空间的限制,但作业总的尺寸不受内存空间的限制8虚拟存储器的特征是基于()。 正确答案:局部性原理 9实现虚拟存储器最关键的技术是()。 正确答案:请求调页(段) 10“抖动”现象的发生是由()引起的。 正确答案:置换算法选择不当 11 在请求分页系统的页表增加了若干项,其中修改位供()参考。 正确答案:换出页面 12 虚拟存储器是正确答案:程序访问比内存更大的地址空间 13测得某个请求调页的计算机系统部分状态数据为:CPU利用率20%,用于对换空间的硬盘的利用率97.7%,其他设备的利用率5%。由此断定系统出现异常。此种情况下()能提高CPU的利用率。

操作系统复习题及参考答案1-4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操作系统1 一、判断题: 1.资源共享是现代操作系统的一个基本特征。() 2.信号量机制中,P、V操作必须成对出现。() 3.若进程资源分配图中含有环,则一定有进程处于死锁状态。() 4.绝对装入方式需要对内存地址进行重定位。() 5.“分页对换”和“分段对换”是为了支持虚拟存储系统。() 6.通道没有自己的内存,通道所执行的通道程序是放在主机的内存中的。() 7.程序的并行执行是现代操作系统的一个基本特征。() 8.一个进程被唤醒意味着重新占有了CPU。() 9.进程在运行过程中,请问和释放资源顺序不当,同样可以引起死锁。() 10.分段存储管理的引入是为了满足用户(程序员)在编程和使用上多方面的要求。() 11.系统中的各个部件,如CPU、存储设备等的连接都是由总线设备来实现的。() 12.在文件的索引存取方法中,允许随意存取文件中的一个记录。() 13.程序在并发执行时会失去封闭性。() 14.由于用户的响应时间要求,因此要求设置大的时间片长度。() 15.预防死锁是指在资源动态分配过程中,用某种方法去防止系统进入不安全状态。() 16.内存的单一连续分配模式只能用在单用户、单任务的OS中。() 17.虚拟存储器的“虚拟”是指用户可使用的内存容量比实际的内存容量大的多。() 18.在文件系统支持下,用户也需知道文件存放的物理地址。() 19.在单CPU环境下可以实现“多道程序系统”。() 20.程序与进程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程序是静态实体,而进程是动态实体。() 21.死锁与程序的死循环一样。() 22.内存固定分区分配模式只能用在单用户、单任务的OS中。() 23.采用LRU置换算法时,当驻留集增大时,页故障率一定不会增加。() 24.通道与CPU共享内存。() 二、填空题: 1.操作系统的基本任务是( )。 2.从资源分配的角度看,P(wait)操作意味着向系统( )一个资源,V(signal)操作意味着( )一个资 源。 3.一个批处理型作业,从进入系统并驻留在外存的后备队列上开始,直至作业运行完毕,可能要经历下 述三级调度()、()、()。 4.产生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是()、()、()和()。 5.()称之为“页内碎片”。 6.文件按其用途可分为:用户文件、()和()。 7.分时系统的四个主要特征是()、()、()、()。 8.进程调度分为以下两种方式()、()。 9.死锁的必要条件之一是“互斥”,该条件是指()。 10.根据链接时间的不同,可把链接分为()、()、()三种。 11.I/O控制方式主要分为()、()、()。 12.直接存储器DMA方式是专对()设备进行I/O控制的。 13.多道批处理系统的优缺点主要有()、()、()。 14.程序的并发执行的特征有()、()、()。 15.调度队列模型分为()、()、()。 16.程序的装入分为()、()、()。 17.缓冲区可工作在()、()、()和提取输出四种工作方式下。

物联网技术概论试题

《物联网技术概论》试题(A) ???????????????????????????????? 一、单选题(1分×20 =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是什么 A. 传感控制技术 B. 人工智能技术 C. 无线网络技术 D.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 2.如果物联网的相关产品被广泛的使用,在使用之前,您最关注其产品的什么因素呢 A. 收费方式 B. 技术高低 C. 产品服务 D. 其它 3.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是谁提出的() A.无锡研究院 B. 温总理 D.奥巴马 4.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这个概念最先是由谁最早提出的() A. MIT Auto-ID中心的Ashton教授 C.比尔盖茨 D.奥巴马 5.被称为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的是() A. 计算机 B. 互联网 C. 传感网 D.物联网 提出的物联网构架结构类型是() A.三层 B.四层 C.八横四纵 D.五层 7. 在以太网中采用下列哪一种网络技术 A. FDDI B. CSMA/CD C. MAC D. ATM 8、ADSL的中文意思是什么 A.调制解调器 B.交换机 C.路由器 D.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 9、目前校园网中主流接入Internet的方式是什么 B.光纤以太网接入 C.Frame—Relay(帧中继) D.Cable Modem 10. 哪种无线技术标准与旧无线标准的兼容性最强,且性能更高 A. B. C. 802.11a D. 802.11g 11.以下哪个技术不属于自动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 B.无线通信技术 C.虹膜识别技术 D.手写识别技术 12.物联网中常提到的“M2M”概念不包括下面哪一项() A. 机器到人(Machine to Man) B.人到机器(Man to Machine) C. 人到人(Man to Man) D.机器到机器(Machine to Machine) 13.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是由谁提出的() B.微软 D. 腾讯

操作系统例题讲解

操作系统例题讲解 一、调度算法 对如下表所示的5个进程: 采用可剥夺的静态最高优先数算法进行调度(不考虑系统开销)。 问 题: ⑴ 画出对上述5个进程调度结果的Gantt 图; ⑵ 计算5个进程的平均周转时间、平均带权周转时间。 解: ⑴ 调度结果的Gantt 图如下: 0 2 4 5 7 9 10 12 14 (2) 时间计算: 二、存储管理 某系统采用虚拟页式存储管理方式,页面大小为2KB ,每个进程分配的页框数固定为4页。采用局部置换策略,置换算法采用改进的时钟算法,当有页面新装入内存时,页表的时钟指针指向新装入页面的下一个在内存的表项。设当前进程P 的页表如下(“时钟”指针指向逻辑页面3的表项): 逻辑页号 0 1 2 3 4 5 问 题: ⑴ 当进程P 依次对逻辑地址执行下述操作: ① 引用 4C7H ; ② 修改 19B4H ; ③ 修改 0C9AH ; 写出进程P 的页表内容; ⑵ 在 ⑴ 的基础上,当P 对逻辑地址27A8H 进行访问, 该逻辑地址对应的物理地址是多少?

解:页面大小为2KB,2KB=2×210=211, 即逻辑地址和物理地址的地址编码的低11位为页内偏移; ⑴①逻辑地址4C7H=0100 1100 0111B,高于11位为0,所以该地址访问逻辑页面0; 引用4C7H,页表表项0:r=1; ②逻辑地址19B4H=0001 1001 1011 0100B,高于11位为3,所以该地址访问逻辑页面3; 修改19B4H,页表表项3:r=1, m=1; ③逻辑地址0C9AH=0000 1100 1001 1010B,高于11位为1,所以该地址访问逻辑页面1; 逻辑页1不在内存,发生缺页中断; ①、②两操作后,P的页表如下: 逻辑页号 1 2 3 4 5 按改进的时钟算法,且时钟指针指向表项3,应淘汰0页面, 即把P的逻辑页面1读到内存页框101H,页表时钟指针指向表项2。 并执行操作:修改0C9AH。 经上述3个操作后,P的页表如下: 逻辑页号 1 2 3 4 5 ⑵逻辑地址27A8H=0010 0111 1010 1000B,高于11位为4,所以该地址访问逻辑页面4; 页面4不在内存,发生缺页中断;按改进的时钟算法,淘汰页面2,页面4读到110H页框, 所以,逻辑地址27A8H对应的物理地址为: 0001 0001 0000 111 1010 1000B=887A8H。 三、设备与I/O管理 设系统磁盘只有一个移动磁头,磁道由外向内编号为:0、1、2、……、199;磁头移动一个磁道所需时间为1毫秒;每个磁道有32 个扇区;磁盘转速R=7500r/min. 系统对磁盘设备的I/O请求采用N-Step Look (即N-Step Scan,但不必移动到磁道尽头),N=5。设当前磁头在60号磁道,向内移动;每个I/O请求访问磁道上的1个扇区。现系统依次接收到对磁道的I/O请求序列如下: 50, 20, 60, 30, 75, 30, 10, 65, 20, 80,15, 70 问题: ⑴写出对上述I/O请求序列的调度序列,并计算磁头引臂的移动量; ⑵计算:总寻道时间(启动时间忽略)、总旋转延迟时间、总传输时间和总访问处理时间。 解:⑴考虑序列中有重复磁道的I/O请求,调度序列为: 60→75→50→30→20→15→10→65→70→80 磁头移动量=(75-60)+(75-50)+(50-30)+(30-20)+ (20-15)+(15-10)+(65-10)+(70-65)+(80-70) =15+25+20+10+5+5+55+5+10=155(磁道)

操作系统复习题整理

第一章 1.说明分布式系统相对于集中式系统的优点和缺点。从长远的角度看,推动分布式系统发展的主要动力 是什么? 答:相对于集中式系统,分布式系统的优点:1)从经济上,微处理机提供了比大型主机更好的性能价格比;2)从速度上,分布式系统总的计算能力比单个大型主机更强;3)从分布上,具有固定的分布性,一些应用涉及到空间上分散的机器;4)从可靠性上,具有极强的可靠性,如果一个极强崩溃,整个系统还可以继续运行;5)从前景上,分布式操作系统的计算能力可以逐渐有所增加。 分布式系统的缺点:1)软件问题,目前分布式操作系统开发的软件太少;2)通信网络问题,一旦一个系统依赖网络,那么网络的信息丢失或饱和将会抵消我们通过建立分布式系统所获得的大部分优势;3)安全问题,数据的易于共享也容易造成对保密数据的访问。 推动分布式系统发展的主要动力:尽管分布式系统存在一些潜在的不足,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推动分布式系统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大量个人计算机的存在和人们共同工作于信息共享的需要,这种信息共享必须是以一种方便的形式进行。而不受地理或人员,数据以及机器的物理分布的影响 2.多处理机系统和多计算机系统有什么不同? 答:共享存储器的计算机系统叫多处理机系统,不共享存储器的计算机系统为多计算机系统。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是在多处理机系统中,所有CPU共享统一的虚拟地址空间,在多计算机系统中,每个计算机有它自己的存储器。 多处理机系统分为基于总线的和基于交换的。基于总线的多处理机系统包含多个连接到一条公共总线的CPU以及一个存储器模块。基于交换的多处理机系统是把存储器划分为若干个模块,通过纵横式交换器将这些存储器模块连接到CPU上。 多计算机系统分为基于总线的和基于交换的系统。在基于总线的多计算机系统中,每个CPU都与他自身的存储器直接相连,处理器通过快速以太网这样的共享多重访问网络彼此相连。在基于交换的多计算机系统中,处理器之间消息通过互联网进行路由,而不是想基于总线的系统中那样通过广播来发送。 3.真正的分布式操作系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必须有一个单一的、全局的进程间通信机制。进程管理必须处处相同。文件系统相同。使用相同的系统调用接口。 4.分布式系统的透明性包括哪几个方面,并解释透明性问题对系统和用户的重要性。 答:对于分布式系统而言,透明性是指它呈现给用户或应用程序时,就好像是一个单独是计算机系统。 具体说来,就是隐藏了多个计算机的处理过程,资源的物理分布。 具体类型:

操作系统例题汇总

1.2例题精选 例如何理解虚拟机的概念? 解:一台仅靠由硬件组成的计算机一般被称为裸机,不易使用。操作系统为用户使用计算机提供了许多服务,从而把一台难于使用的裸机改造成了功能更强大、使用更方便的计算机系统,这种计算机系统称为虚拟机。所谓虚拟,是指把一个物理上的实体变为若干个逻辑上的对应物。前者是实际存在的,而后者是虚的,只是用户的一种感觉。在单CPU的计算机系统中能同时运行多道程序,好像每个程序都独享一个CPU,这就是虚拟。在构造操作系统时,把操作系统分成若干层,每层完成特定的功能,从而形成一个虚拟机。下层的虚拟机为上层的虚拟机提供服务,这样逐次扩充以完成操作系统的功能。 讨论“虚拟”的概念体现在操作系统的方方面面。例如,虚拟存储器,使一台只有4MB内存的计算机可以运行总容量远远超过4 MB的程序;虚拟外设,能够使多个用户同时访问该外设等。 例什么是多道程序设计,它的主要优点是什么? 解: 所谓多道程序设计是指把一个以上的程序存放在内存中,并且同时处于运行状态,这些程序共享CPU和其他计算机资源。其主要优点是: (1)CPU的利用率高:在单道程序环境下,程序独占计算机资源,当程序等待I/O操作时CPU空闲,造成CPU资源的浪费。在多道程序环境下,多个程序共享计算机资源,当某个程序等待 I/O操作时,CPU可以执行其他程序,这大大地提高了CPU的利用率。 (2)设备利用率高:在多道程序环境下,内存和外设也由多个程序共享,无疑也会提高内存和外设的利用率。 (3)系统吞吐量大:在多道程序环境下,资源的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减少了程序的等待时间,提高了系统的吞吐量。 讨论多道程序在计算机中并发地运行是现代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特征。早期的单道批处理系统与人工操作相比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但系统中仍有较多的空闲资源,系统的性能较差。多遭批处理系统虽有很多优点,但这种系统交互能力差,作业的平均周转时间长。多道程序处理系统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使多个程序合理、有序地共事处理机、内存、外设等资源。 例1.3 A, B两个程序,程序 A按顺序使用CPU 10 S,使用设备甲 5 S,使用 CPU 5 S,使用设备乙 10 S,最后使用 CPU 10 S。程序 B按顺序使用设备甲 10 S,使用 CPU 10 S,使用设备乙5S,使用CPU 5S,使用设备乙 10S。(忽略调度程序执行时间)试问: (1)在顺序环境下执行程序A和程序B,CPU的利用率是多少? (2)在多道程序环境下, CPU的利用率是多少? 解(1)程序A和程序B顺序执行时,程序A执行完毕,程序B才开始执行。两个程序共耗时80S,其中占用CPU时间为40S,顺序执行时CPU的利用率为50%。 (2)在多道程序环境下,两个程序并发执行,其执行情况如图所示。可以看出,两个程序共耗时45S,其中占用CPU时间为40S,故此时CPU的利用率为40/45=%。 讨论 (1)在单道程序环境下,程序顺序执行,CPU被一道程序独占,即使CPU空闲,其他程序也不能使用,所以 CPU的利用率低。 (2)在多道程序环境下,若干个程序宏观上同时执行,微观上交替执行。当其中一个程序由于某种原因(例如进行1/O操作)而不能占用CPU时,其他程序就可以占用CPU,提高了CPU的利用率。

操作系统(第二版)习题答案

第1章 一、填空 1.计算机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个部分组成,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 2.按功能划分,软件可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种。 3.操作系统是在裸机上加载的第一层软件,是对计算机硬件系统功能的首次扩充。 4.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处理机(包含作业)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和文件管理。 5.在分时和批处理系统结合的操作系统中引入“前台”和“后台”作业的概念,其目的是改善系统功能,提高处理能力。 6.分时系统的主要特征为多路性、交互性、独立性和及时性。 7.实时系统与分时以及批处理系统的主要区别是高及时性和高可靠性。 8.若一个操作系统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可同时供多个用户使用,则是分时操作系统。 9.如果一个操作系统在用户提交作业后,不提供交互能力,只追求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大吞吐量和作业流程的自动化,则属于批处理操作系统。 10.采用多道程序设计技术,能充分发挥CPU 和外部设备并行工作的能力。 二、选择 1.操作系统是一种 B 。 A.通用软件B.系统软件C.应用软件D.软件包2.操作系统是对 C 进行管理的软件。 A系统软件B.系统硬件C.计算机资源D.应用程序3.操作系统中采用多道程序设计技术,以提高CPU和外部设备的A。 A.利用率B.可靠性C.稳定性D.兼容性4.计算机系统中配置操作系统的目的是提高计算机的 B 和方便用户使用。 A.速度B.利用率C.灵活性D.兼容性5. C 操作系统允许多个用户在其终端上同时交互地使用计算机。 A.批处理B.实时C.分时D.多道批处理6.如果分时系统的时间片一定,那么 D ,响应时间越长。 A.用户数越少B.内存越少C.内存越多D.用户数越多 三、问答 1.什么是“多道程序设计”技术?它对操作系统的形成起到什么作用? 答:所谓“多道程序设计”技术,即是通过软件的手段,允许在计算机内存中同时存放几道相互独立的作业程序,让它们对系统中的资源进行“共享”和“竞争”,以使系统中

操作系统复习试题带答案

第一章绪论复习题 1、操作系统有多种类型,允许多个用户将若干个作业提交给计算机集中处理的操作系统,称为_A_。 A. 批处理操作系统 B ?分时操作系统 C.实时操作系统 D .多处理机操作系统 2、_C_操作系统允许用户把若干个作业提交给计算机系统。 A、单用户 B、分布式 C、批处理 D、监督 3、以下4个特征中,_D_不是分时OS的特征。 A、多路性 B、交互性C 、及时响应性D、批量性 4、操作系统有多种类型,允许多个用户以交互方式使用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称为 __B_。 A.批处理操作系统 B. 分时操作系统 C.实时操作系统 D. 多处理机操作系统 5、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是由C组成 的。 A、硬件 B. 软件 C.硬件和软件 D.用户程序6操作系统是一种B ,它负责为用户和用户程序完成所有与硬件相关并与应用无关的工作。 A.应用软件B .系统软件C .通用软件D .软件包 7、把处理机的时间分成很短的时间片(如几百毫秒),并把这些时间片轮流地分配给各联机作业使用的技术称为A_。 A.分时技术 B.实时技术 C.批处理技术 D.多道程序设计技术 8、实时操作系统追求的目标是C 。 A.高吞吐率B .充分利用内存C .快速响应D .减少系统开销 9、分时操作系统通常采用_B_策略为用户服务。 A、可靠性和灵活性 B、时间片轮转 C、时间片加权分配 D、短作业优先 10、操作系统是对丄进行管理的软件。

A、软件 B、硬件 C、计算机资源 D、应用程序 11、现代操作系统的主要目标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方便用户。

12、 操作系统的基本类型主要有 分时系统(或分时操作系统)、实时系统(或 实时操作系统)和_批处理系统(或批处理操作系统)。 13、 操作系统五个功能是:处理机管理、 存储器管理 、 设备管理、 以及 __________ 和 为用户提供操作接口 。 14、 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是 并发,共享,虚拟 和异步。 15、 操作系统一般为用户提供了三种界面,它们是 命令界面,图形界面 和系统调 用界面 。 第二章进程管理复习题 1、 并发性是指若干事件在 B 发生。 A.同一时刻B .同一时间间隔内 C .不同时刻 D .不同时间间隔内 2、 进程和程序的本质区别是 D 。 A.存储在内存和外存 B .顺序和非顺序执行机器指令 C ?分时使用和独占使用计算机资源 D .动态和静态特征 3、 进程从运行状态进入就绪状态的原因可能是 D 。 6正在执行的进程由于其时间片完而被暂停执行,此时进程应从执行状态变为 D 。 A.静止阻塞 B.活动阻塞 C.静止就绪 D.活动就绪 7、 下列各项工作中,哪一个不是创建进程必须的步骤_B_。 A.建立一个PCB 进程控制块 B.由进程调度程序为进程调度 CPU C.为进程分配内存等必要的资源 D.将PCB 链入进程就绪队列 8、 已经获得除C_以外的所有运行所需资源的进程处于就绪状态。 A.被选中占有处理机 C ?等待的事件已发生 B.等待某一事件 D.时间片用完 4、 一个进程被唤醒意味着B < A.该进程重新占有了 CPU C.它的优先权变为最大 5、 进程和程序的本质区别是D A.存储在内存和外存 B .进程状态变为就绪 D .其PCB 移至就绪队列的队首 B .顺序和非顺序执行机器指令 C ?分时使用和独占使用计算机资源 D .动态和静态特征

最新物联网概论期末试题

D.物联网 卡(A)可分为:有源(Active)标签和无源(Passive)标签。 按供电方式分 B.按工作频率分 C.按通信方式分 D.按标签芯片分 智能物流系统(ILS)与传统物流显著的不同是它能够提供传统物流所不能提 C ) 数码仓储应用系统 B.供应链库存透明化 物流的全程跟踪和控制 D.远程配送 运用云计算、数据挖掘以及模糊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 A)。 A B.全面感知 C.智能处理 D.互联网 下列哪项不是物联网体系构架的是(B) 感知层 B.物理层 C.网络层 D.应用层 三层结构类型的物联网不包括(D)。 D B.网络层C.应用层D.会话层 射频识别系统(RFID)阅读器(Reader)的主要任务是(D ) 控制射频模块向标签发射读取信号,并接受标签的应答,对其数据进行处理 存储信息 识别响应的信号 云计算最大的特征是:B 计算量大 B 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 C 虚拟化 D 可扩展性 物联网节点之间的无线通信,一般不会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D) 节点能量 B.障碍物 C.天气 D.时间 下列哪项不是物联网体系构架原则 D 多样性原则 B时空性原则 C安全性原则 D复杂

18.人们常说,横在物联网应用前面的有三座大山,下列哪一个不是所说的“三座大山”D A.微型化、低成本 B.网络技术 C.实时处理海量感知信息并将其存储 D.处理器 19.下列哪项不是物联网体系构架原则 D A 多样性原则 B时空性原则 C安全性原则 D复杂性原则 20.下列哪项不是物联网的组成系统 B A. EPC编码体系 B. EPC解码体系 C.射频识别技术 D.EPC信息网络系统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0.5分,共20分) 21.云计算不是物联网的一个组成部分。(×) 22.RFID技术具有无接触、精度高、抗干扰、速度快以及适应环境能力强等显著优点,可广泛应用于诸如物流管理、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商品防伪、资产管理以及国防军事等领域,被公认为二十一世纪十大重要技术之一。(√) 23.RFID是物联网的灵魂。(×) 24.目前物联网没有形成统一标准,各个企业、行业都根据自己的特长定制标准,并根据企业或行业标准进行产品生产。这为物联网形成统一的端到端标准体系制造了很大障碍。(√) 物联网标准体系可以根据物联网技术体系的框架进行划分,即分为感知延伸层标准、网络层标准、应用层标准和共性支撑标准。(√) 25.传感器网:由各种传感器和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络。(√) 26.家庭网:用户在基于个人环境的背景下使用的网络。(×) 27.国际电信联盟不是物联网的国际标准组织。(×) 28.感知延伸层技术是保证物联网络感知和获取物理世界信息的首要环节,并将现有网络接入能力向物进行延伸。(√)29.物联网中间件平台:用于支撑泛在应用的其他平台,例如封装和抽象网络和业务能力,向应用提供统一开放的接口等。(√) 30.物联网服务可以划分为行业服务和公众服务。(√) 31.物联网公共服务则是面向公众的普遍需求,由跨行业的企业主体提供的综合性服务,如智能家居等。(√) 32.物联网共性支撑技术是不属于网络某个特定的层面,而是与网络的每层都有关系,主要包括:网络架构、标识解析、网络管理、安全、QoS等。(√) 33.奥巴马将“新能源”和“物联网”作为振兴经济的两大武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物联网相关技术。(√) 34.2010年12月,欧盟委员会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对外发布了欧盟“数字红利”利用和未来物联网发展战略。(×) 35.2009年8月7日,温家宝考察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强调“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把传感系统和3G中的TD技术结合起来”。(√) 36.2010年1月,传感(物联)网技术产业联盟在无锡成立。(√) 37.物联网已被明确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2050年国家产业路线图。(√) 38.1999年, Electronic Product Code (EPC) global的前身麻省理工Auto-ID 中心提出“ Internet of Things”的构想。(√) 39.2006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名为《Internet of Things》的技术报告。(×) 40.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和嵌入式智能技术、纳米技术是物联网的基础性技术。(√) 41.1998年,英国的工程师Kevin Ashton提出现代物联网概念。(√)42.“物联网”是指通过装置在物体上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等,赋予物体智能,并通过接口与互联网相连而形成一个物品与物品相连的巨大的分布式协同网络。(√)

计算机操作系统习题及答案()

第3章处理机调度1)选择题 (1)在分时操作系统中,进程调度经常采用_D_ 算法。 A. 先来先服务 B. 最高优先权 C. 随机 D. 时间片轮转 (2)_B__ 优先权是在创建进程时确定的,确定之后在整个进程运行期间不再改变。 A. 作业 B. 静态 C. 动态 D. 资源 (3)__A___ 是作业存在的惟一标志。 A. 作业控制块 B. 作业名 C. 进程控制块 D. 进程名 (4)设有四个作业同时到达,每个作业的执行时间均为2小时,它们在一台处理器上按单道方式运行,则平均周转时间为_ B_ 。 A. l小时 B. 5小时 C. 2.5小时 D. 8小时 (5)现有3个同时到达的作业J1、J2和J3,它们的执行时间分别是T1、T2和T3,且T1<T2<T3。系统按单道方式运行且采用短作业优先算法,则平均周转时间是_C_ 。 A. T1+T2+T3 B. (T1+T2+T3)/3 C. (3T1+2T2+T3)/3 D. (T1+2T2+3T3)/3 (6)__D__ 是指从作业提交给系统到作业完成的时间间隔。 A. 运行时间 B. 响应时间 C. 等待时间 D. 周转时间 (7)下述作业调度算法中,_ C_调度算法与作业的估计运行时间有关。 A. 先来先服务 B. 多级队列 C. 短作业优先 D. 时间片轮转 2)填空题 (1)进程的调度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抢占(剥夺)式,另一种是非抢占(非剥夺)式。 (2)在_FCFS_ 调度算法中,按照进程进入就绪队列的先后次序来分配处理机。 (3)采用时间片轮转法时,时间片过大,就会使轮转法转化为FCFS_ 调度算法。 (4)一个作业可以分成若干顺序处理的加工步骤,每个加工步骤称为一个_作业步_ 。 (5)作业生存期共经历四个状态,它们是提交、后备、运行和完成。 (6)既考虑作业等待时间,又考虑作业执行时间的调度算法是_高响应比优先____ 。 3)解答题 (1)单道批处理系统中有4个作业,其有关情况如表3-9所示。在采用响应比高者优先调度算法时分别计算其平均周转时间T和平均带权周转时间W。(运行时间为小时,按十进制计算) 表3-9 作业的提交时间和运行时间

计算机操作系统习题答案

计算机操作系统习题答 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第一章操作系统概论 1.单项选择题 ⑴ B; ⑵ B; ⑶ C; ⑷ B; ⑸ C; ⑹ B; ⑺ B;⑻ D;⑼ A;⑽ B; 2.填空题 ⑴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个最基本的系统软件,它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系统中的各种系统资源; ⑵如果一个操作系统兼有批处理、分时和实时操作系统三者或其中两者的功能,这样的操作系统称为多功能(元)操作系统; ⑶没有配置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 ⑷在主机控制下进行的输入/输出操作称为联机操作; ⑸如果操作系统具有很强交互性,可同时供多个用户使用,系统响应比较及时,则属于分时操作系统类型;如果OS可靠,响应及时但仅有简单的交互能力,则属于实时操作系统类型;如果OS在用户递交作业后,不提供交互能力,它所追求的是计算机资源的高利用率,大吞吐量和作业流程的自动化,则属于批处理操作系统类型; ⑹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是:并发、共享、虚拟和不确定性; ⑺实时操作系统按应用的不同分为过程控制和信息处理两种; ⑻在单处理机系统中,多道程序运行的特点是多道、宏观上并行和微观上串行。 第二章进程与线程 1.单项选择题

⑴ B;⑵ B;⑶ A C B D; ⑷ C; ⑸ C; ⑹ D; ⑺ C; ⑻ A; ⑼ C; ⑽ B; ⑾ D; ⑿ A; ⒀ D; ⒁ C; ⒂ A; 2.填空题 ⑴进程的基本状态有执行、就绪和等待(睡眠、阻塞); ⑵进程的基本特征是动态性、并发性、独立性、异步性及结构性; ⑶进程由控制块(PCB)、程序、数据三部分组成,其中PCB是进程存在的唯一标志。而程序部分也可以为其他进程共享; ⑷进程是一个程序对某个数据集的一次执行; ⑸程序并发执行与顺序执行时相比产生了一些新特征,分别是间断性、失去封闭性和不可再现性; ⑹设系统中有n(n>2)个进程,且当前不在执行进程调度程序,试考虑下述4种情况: ①没有运行进程,有2个就绪进程,n个进程处于等待状态; ②有一个运行进程,没有就绪进程,n-1个进程处于等待状态; ③有1个运行进程,有1个等待进程,n-2个进程处于等待状态; ④有1个运行进程,n-1个就绪进程,没有进程处于等待状态; 上述情况中不可能发生的情况是①; ⑺在操作系统中引入线程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程序内部的并行性; ⑻在一个单处理系统中,若有5个用户进程,且假设当前时刻为用户态,则处于就绪状态的用户进程最多有4个,最少0个;

操作系统复习试题及答案知识分享

第一章复习 1、关于操作系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管理系统资源B、控制程序执行C、改善人机界面D、提高用户软件运行速度 2、以下哪个系统不是基本的操作系统(). A、分时操作系统B、实时操作系统C、分布式操作系统D、多道批处理系统 3、计算机系统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 4、分时操作系统具有的四个主要特点是同时性、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5、多道程序设计的根本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多项选择:操作系统设计目标是()。A、管理系统资源B、提高安全性C、方便用户使用系统D、使系统能高效工作 7、操作系统的资源管理功能主要包括处理器管理、_________、________、设备管理和___________。 8、在()的控制下,计算机系统能及时处理由过程控制反馈的数据,并作出响应。 A、批处理操作系统 B、实时操作系统 C、分时操作系统 D、多处理机操作系统9、多项选择:引入多道程序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A、提高实时响应速度B、充分利用处理机,减少机空闲时间C、有利于代码共享D、充分利用外围设备 E、减少存储器碎片 10、计算机发展到第三代,操作系统已成为软件的一个重要分支,最早的操作系统是______________。 11、设计实时操作时()不是主要的追求目标。A、安全可靠B、资源利用率C、及时响应D、快速处理 参考答案: 1、D2、C3、硬件子系统软件子系统4、独立性及时性交互性5、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效率6、C D7、存储管理文件管理作业管理8、B9、BD 10、批处理操作系统11、B 第一章复习题答案 1、计算机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答: 2、什么是计算机的操作系统? 答: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的一种系统软件,由它统一管理计算机系统的资源和控制程序的执行。操作系统既是一种资源管理程序,又是一种其他程序执行的控制程序,其目的是提供一个供其它程序执行的良好环境。 3、操作系统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哪些资源? 答:操作系统管理的计算机系统资源包括两大类: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资源主要包括CPU、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磁带、磁盘等)以及各种输入输出设备(键盘、显示器、打印机等);软件资源包括各种程序和数据。 4、操作系统怎样提高系统的效率? 答:为提高系统的效率:操作系统扩充硬件的功能,使硬件的功能发挥得更好;操作系统使用户合理共享资源,防止各用户间的相互干扰;操作系统以文件形式管理软件资源,保

物联网导论期末考试知识点

知识点1:物联网 1、物联网英文名称:Internet of things 2、物联网技术通过对物理世界(信息化)、(网络化),对传统的上分离的物理世界和信息 世界实现互联和整合。 3、物联网具有的三个重要特征: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普适服务智能化 4、物联网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带到1995年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一书。 5、1998年,麻省理工学院提出EPC。 6、1999年,美国Auto-ID中心首先提出物联网的概念。 7、2009年温家宝,无锡,“感知中国”战略构想。 8、物联网的四个层次:感知识别层、网络构建层、管理服务层、综合应用层 9、物联网产业结构: 设备供应商(传感器/ 软件及应用开发商 知识点2:RFID 1、具有现代意义的RFID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 2、Rfid芯片的小型化和高性能芯片的实用化 3、RFID早期的雏形是二战期间,雷达没法分辨敌我飞机。早期被动式RFID:飞机返回基地 时拉起飞机,雷达反射回的信号形状改变。早期主动时RFID:出现敌我识别器(IFF)。 4、RFID由五个组建构成:传送器、接收器、微处理器、天线和标签。传送器、接收器和微 处理器通常被封装在一起构成阅读器,因此,RFID系统的三大组建为:阅读器、天线和标签。 5、RFID源于雷达技术 6、两种阅读器与电子标签之间的射频信号耦合类型:电感耦合(变压器模型)、电磁反向 散射耦合(雷达模型) 7、RFID标签是由耦合原件、芯片和微型天线组成的 8、RFID标签的优点:体积小且形状多样、环境适应性强、可重复使用、穿透性强、数据安 全性 9、标签采用的3种数据存储方式: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铁电随机存取存 储器(F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 10、R FID标签的分类:被动式标签(无源)、主动式标签(有源)、半主动式标签 11、R FID的工作频率集中在:低频、高频、超高频三个区域 12、低频(LF):30~300khz,典型125khz和133khz,无源,通信范围小于1m,适合近距离、 低速、数据量要求较少的识别应用,数据传输率低标签天线匝数多成本高存储数据量少13、高频(HF):3~3Mhz,典型13.56Mhz,通信距离小于1m,不早需要线圈绕制天线,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