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_镁与水反应_实验的改进

高中化学_镁与水反应_实验的改进
高中化学_镁与水反应_实验的改进

钠与水反应实验的改进

检验钠与水反应所生成气体的实验改进设计 在人教版的高中化学新教材第一册,对检验钠与水反应所生成气体的实验,进行了一番新的设计:在一个空塑料瓶里加入约3/4体积的水,用手挤压瓶子,使水面上升至近瓶口,排走瓶中的大部分空气。在胶塞上固定一根大头针,用针扎起一块黄豆粒大小的金属钠,迅速用胶塞塞住挤瘪的瓶口,倒置(见下图)。待反应完全后,反应产生的气体使挤瘪的瓶子复原,取下塞子,迅速用拇指堵住瓶口,并将瓶口移近火焰,检验钠与水反应所生成的气体。 检验钠与水反应所生成的气体示意图 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这番改进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水面上升至近瓶口”,这个操作就需要试几次才能留出适当的空间,空间留少了,钠与水反应放出的氢气可能把瓶塞冲开,而且,如果里面残留了空气,则更是可能在瓶内发生爆炸。如果要把这个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隐含的危险因素还是很多。根据这一情况,笔者对这一实验进行了下列改进,愿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实验用品: 铁架台(带铁夹)、两通玻璃管、橡皮塞、导管、水槽、火柴 二.装置图: 改进装置图如下: 改进实验装置图 三.实验步骤: 1.在如图的两通玻璃管里装满水,用铁架台固定好。 2.切一块比绿豆略小的钠,吸干煤油后投入玻璃管的水中,塞好橡皮塞。 3.用水槽接住从导管口排出的水。 4.待反应结束后,点燃火柴,接近玻璃管口,打开橡皮塞,检验产生的气体。 四.改进后优点: 1.经过这一改进后,产生的氢气把水从导管口排出,避免了由于预留空间不足,氢气产生的高气压把橡皮塞冲开的情况出现。

2.最初在玻璃管里装满水,可避免残留的空气与氢气在容器内发生爆炸。 3.检验方法简便、安全,适合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五.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1.钠块不能太大,要略小于绿豆,否则可能由于水太少,产生的氢气把水全部排出后,氢气从导管口漏出。 2.自制的弯导管,高度要比玻璃管略高,否则水装不满。

高中化学创新实验

高中化学创新实验目录

§1《Fe(OH)2快速转化成Fe(OH)3》的实验(可以转载,但不能故意抹掉或假冒原创作者) 高中化学教材中《Fe(OH) 2转化成Fe(OH) 3 的实验》方法是把新制出的白色Fe(OH) 2 试管 振荡,试管内的物质变成灰绿色,再振荡变成红褐色的Fe(OH) 3 。可是,直至下课了,除了在试管壁上有少量的红褐色痕迹外,试管内的物质仍为灰绿色。究其原因,是氧气在碱性介质 中氧化能力弱,同时Fe(OH) 2与氧气不能充分接触。笔者介绍一种在滤纸上完成Fe(OH) 2 快速 转化成Fe(OH) 3 的实验方法: 1 实验步骤和现象 取一张滤纸,先用水湿润,再滴一些盐酸将滤纸酸化,而 后把试管里的灰绿色物质倒在滤纸上,用玻棒将其摊开,片 刻间灰绿色物质变成红褐色。向学生展示,红褐色在白色滤 纸的衬托下很清晰,可见度很大。 2 原因分析 影响空气里的氧气氧化Fe(OH) 2 的能力因素有两点: ⑴介质的酸碱性根据电极电势可知,介质的酸性越强,氧气的氧化能力越强,介质的酸性越弱,氧气的氧化能力越弱。酸化滤纸的目的是为了降低PH值,增大氧气的氧化能力,从而 加快了Fe(OH) 2转化成Fe(OH) 3 的速度; ⑵氧气的浓度(氧气的分压)把Fe(OH) 2 倒在滤纸上,用玻棒将 其摊开,是为了使Fe(OH) 2 与空气(氧气)充分接触,从而加快了 Fe(OH) 2转化成Fe(OH) 3 的速度。 ▲探究实验设想提示 当今许多化学教学参资料、练习题、甚至2003年高考理科综合 试卷第33题,都十分肯定地认为:制取白色的Fe(OH) 2 成功关键 是全过程必须避免试剂与空气(氧气)接触,否则新生成的白色 Fe(OH) 2 将被氧气迅速氧化成绿色。于是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法:加热法赶出试剂溶液里溶解的少量氧气,用长滴管把氢氧化钠溶液注入硫酸亚铁溶液底部,为阻断与空气接触在试剂溶液上加植物油、加石蜡油、加苯等,甚至用氢气作保护气,但实验结果常常并不理想。 笔者认为,新生成的白色Fe(OH) 2 变成绿色并非氧化所致,其理由为:

钠与水反应的性质实验教案汇编

【教材分析】 金属与水的反应属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 本节紧承上一次课的金属性质,深入分析金属与水的反应。这一部分是对学生原有知识的一个提高和深化。本节内容安排在氧化还原反应之后,可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做进一步巩固;而在本节学习中所用到的许多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等也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因此,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十分重要。 【学生情况分析】 1 ?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1)在前面学生已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初步建立了从物质类别和化合价角度去分析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基础。 (2)通过前面实验的探究教学,对本节教材中的钠与水的反应实验能进行简单的探究,并能对产生现象的原因进行初步的分析。 2 ?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学生观察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全面。 (2)表达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现象的解释可能会辞不达意。 (3)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了解钠与水的反应,会解释钠与水反应的各种实验现象; 掌握钠与水反应的方程式; 了解钠的保存方法以及钠着火的扑灭方法,能结合相关知识解释。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钠与水的实验,提高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准确描述、分析能力。 (2)通过思考题的练习以及回答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实验演示以及钠的保存与着火扑灭方法的学习,增强实验安全意 识,提高生活中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教学方法、策略】在讲授金属钠化学性质中涉及一个重要的演示实验,那就是金属钠与水的反应。 具体实验内容:向一个盛有水的烧杯里滴如几滴酚酞试液,然后把小块(约黄豆粒大的)。钠投入小烧杯中,观察反应现象和溶液颜色的变化。 怎么才能让学生的求知欲在兴趣中,在参与中,在求真儿中得到升华。如果只由教师单独操作完成,就会显得牵强、死板,达不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目的。我是这样设计的:教师先讲要求:取、擦、切、放。学生分成四组(圆围型)分别

高中化学实验创新: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

铜与硝酸的反应 嘉禾县第一中学:王赛中 一、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1、人教版化学必修1教材将铜与硝酸的反应放在学习了氮的氧化物和氨之后,将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放在一起学习。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是为了证明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而设置的,在教学中至关重要。 2、实验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个反应,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且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这两个反应是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的重要考点,该实验的原理分析、操作步骤、现象描述、相关计算和实验创新是高考的常见考点。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1、传统的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存在诸多不足。一方面2个实验分开做,操作麻烦,费时、费药品;另一方面没有隔绝空气很难观察到无色气体变成红棕色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有毒气体没有处理,严重污染环境。 2、正是因为传统实验存在的不足,现行人教版化学必修1中有这两个反应,并且是非常重要的反应,但是没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这两个反应及相关问题掌握不好。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将铜与浓、稀硝酸两个反应的实验有效地整合。 2、实验器材简单、操作简便、现象明显。 3、实验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能观察到无色气体变成红棕色气体的过程。 4、实验有效地防止了有毒气体污染环境,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 5、实验操作的成功率非常高。 四、实验用品: 药品:铜片、浓硝酸、氢氧化钠溶液。 仪器用品:锥形瓶1个、带玻璃管橡皮塞1个、实心橡皮塞1个(上部中间打薄,方便注射器扎入)、硬质短玻璃管1根(容积略小于20ml)、医用20ml注射器2个、小烧杯2个、25ml 量筒一个、铁架台(带铁夹)。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包括实验装置平面图): 原理:Cu+4HNO 3(浓)=Cu(NO 3 ) 2 +2NO 2 ↑+2H 2 O ;3Cu+8HNO 3 (稀)=3Cu(NO 3 ) 2 +2NO↑+4H 2 O。 2NO+O 2= 2NO 2 无色气体变成红棕色,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氮的氧化物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以及压强关系的运用。装置说明和装置平面图:

(完整)高中化学实验校本课程

高中化学实验校本课程“哈利·波特化学魔法”的开发与思考 1 课程设计 1.1 课程目标 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已是毋庸多言,在教学实践中合理使用化学与社会生活联系的事实更得到中学化学教学领域的广泛认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事实的使用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对这些事实的了解大多停留在口耳相传、文本阅读的阶段。 校本课程“化学趣味实验”的选课对象是高一级新生。笔者认为该校本课程应该是一门强调合作、参与和不断丰富经验的非学术性化学实验课程。笔者将课程目标确定为:学生合作完成一系列化学趣味实验,了解化学趣味实验的相关知识,体验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对化学的好奇心和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为此,笔者借用魔幻系列小说主人公哈利·波特的名字,将课程名称更名为“哈利·波特化学魔法”,籍此吸引学生和表现该校本课程的主要特点。 1.2 课程内容 在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时,主要从以下3点考虑:(1)化学趣味实验需要符合以下基本要求:学生感兴趣,实验装置简单,药品用量少,反应耗时短,实验现象明显,不产生有毒有害物质。(2)化学趣味实验的主题应该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并且尽可能地采用生活用品进行实验,力求增加学生的亲切感和改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刻板印象,增强学生对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这一观点的认同。(3)化学趣味实验涉及到的化学知识尽可能与学生在必修课程的学习相适应,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实验原理。笔者初步选择了12个化学趣味实验,以化学1模块的知识编排顺序作为这些实验的编排线索,并且根据化学1模块的教学进度,确定每节课的化学趣味实验主题。 2 课程实施 表1 6个化学趣味实验的主要内容 3 课程评价 对校本课程本身进行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由于学生参与校本课程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了解发生的各种教学事件,他们的观点较客观和可信。为此,笔者编制了不记名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采用5点计分法,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学习内容和课堂管理的满意程度,和对完成的6个化学趣味实验的感兴趣程度。第二部分是2道陈述题,了解学生在校本课程中是否有所收获,和对校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总共有54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有效问卷52份。调查问卷能够代表学生群体的整体态度。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探究实验复习过程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探究实验》反思 今天下午是中学教学实验研究,做了《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探究》的实验,刚开始做实验时感觉实验本身超级简单,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做完。进实验室之前感觉自己都准备好了,因为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出了实验方案,又通过查找资料进行了修改,但是进了实验室,老师的一个个问题,还有“深思熟虑”的见解,让我感到自己开始时想得有点肤浅。这个探究实验远远不止自己原先想的那么浅,那么简单。它不同于普化、综合实验,它不仅要求以实验者的角度去思考、实施实验本身,而且更要求以一个化学教师的角度去更深层次的思考,更加规范自己的操作,还要思考实验给教学什么样的启示,让学生从中真正能获益什么。科学探究过程可以说是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是个人层面的科学。如果我们按照查好的资料进行实验,不加入自己的思考,这就是知识的再认知过程,而这样的过程是不合格的科学探究。本实验是探究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从停留在知识表面上整体上的感性认识转向理性地对单独因素的作用机制的科学认识。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进行了本实验的内容。 首先针对异常现象我提出了以下猜想: 由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实质上分两步进行,而且释放出热量, 2Na2O2+4H2O=4NaOH+2H2O2; 2H2O2=2H2O+O2↑. 导致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从物质与热量方面来考虑可能有: ⑴、反应产生的热量导致溶液的温度上升,可能使红色褪去; ⑵、可能是产物中氧气的氧化性使溶液红色褪去; ⑶、可能是过氧化氢漂白性使溶液红色褪去; ⑷、可能是受生成物氢氧化钠浓度的影响。 然后从理论知识进行了分析: 酚酞是4,4—二羟基三苯甲醇一2一羧酸的内酯,具有弱酸性、弱还原性,无色晶体,在稀酸和中性溶液中,酚酞分子中三个苯环与一个SP3杂化的中心碳原子相连,三个苯环(生色基)之间未形成共轭关系,因此是无色的。遇碱后内酯开环并生成二钠盐,中心碳原子转化为SP2杂化状态,与三个苯环形成多个生色基共扼体系(醌式结构),因而显颜色(红色)。但在过量碱的作用下,由于生成了三钠盐,中心碳原子又恢复到SP3杂化状态,共扼体系消失,颜色也随之褪去。 可见红色酚酞褪色的原因可能是显红色的醌式结构被破坏了。从上图示可以看出,酚酞遇过量的碱,可使红色溶液褪色。通过分析化学中的知识知道,酚酞变色范围是pH值介于8.2--10.0之间。可见氢氧化钠使溶液褪色与其浓度有关。

(完整word版)金属钠与水的反应教案

金属钠与水的反应教学设计 学院化学学院专业化学(师范) 学号20120513035 姓名张雪琴 实习学校重庆一中指导教师许应华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第2课时授课教师:张雪琴 教材分析 金属钠与水的反应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第2课时的内容.本节紧承上一课时金属钠与氧气的反应,深入分析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其安排在氧化还原反应之后,可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做进一步巩固;并且本节学习中所用到的许观察法、实验法等也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在本章节中,学生初步尝试运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索物质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探究本质的科学思维,这种学习过程和方法也为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进一步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能与水发生反应。 (2)能描述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掌握钠与水反应的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滴水生火的魔术”的导入激发学习金属钠与水的反应的兴趣,通过动手切割金属钠以及将钠块投入水中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学会观察、描绘、分析、归纳总结实验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钠与水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初步学会从宏观物质到化学符号再到微观世界的“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 (3)通过对“滴水生火”的魔术的解释以及生产中钠爆炸的实例分析感受学习金属钠与水反应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与水的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解释“滴水生火”魔术感受钠与水反应的学习价值,初步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安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钠与水反应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教学难点:钠与水反应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课程类型:学科课程 教学方法与手段 运用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共同使用。

金属钠与水的反应-教学设计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2课时金属钠和水的反应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于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的第二课时:金属钠与水的反应。 本节课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复习初中学习中所认识的金属性质,引出高中要介绍的金属钠、铝、铁与氧气在不同的条件下的反应情况;第二部分介绍金属钠、铁和水的反应;第三部分介绍金属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最后则安排了“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等内容。 钠与水反应是金属化学性质中的重点,对其他金属与水反应的学习有指导启示作用,对其以后教学实验方案设计、操作方法、实验观察等有借鉴作用,所以教好、学好这节课对后续内容有很重要的意义。钠与水反应具有实验现象明显、学生易于总结等优点,采用实验探究法教学有利于强调实验对化学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易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4个班的学生已通过对前两章内容的学习,在化学的学习和化学实验探究方面已具有一定的基础、兴趣,特别是对前一课时的学习,既初步形成了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金属单质化学性质的分类思维模式,又对本节课的实验操作、现象充满了期待。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钠与水反应的实质;(2)掌握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及解释。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钠与水的反应发生条件及生成物的探究体验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 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2)在归纳金属钠性质的过程中,体验分类、比较、归纳、概括等研究方法在学习和研究 物质性质过程中的应用,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索金属性质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艰辛与喜 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四、教学重点: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五、教学难点: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及分析 六、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复习回顾法、练习法 七、教前准备:金属钠、塑料片、滤纸、洗瓶、烧杯、镊子、酚酞、硫酸铜溶液、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与氧气等非金属的反应。例如钠与氧气在常温下生成白色的氧化钠,但在加热的情况下剧烈反应生成淡黄色的过氧化钠。今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金属与水的反应。 【提问】初中我们已经初步学习过金属与酸的反应,哪些金属能与酸发生什么反应呢?

高中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高中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每当提起高中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好多化学教师便会感觉无从下手。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学校,由于经费有限,造成实验条件不足,这时教师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去创造条件,用可以找到的物品代替实验品,从而完成之前不能完成的实验。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可以多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去完成化学实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了更好地改进和创新高中化学实验,本人搜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看到了很多有创意的化学实验作品,这些对我们化学教师有很大的启示。下面将实用的作品进行归纳总结: 一、技术含量高的原创性的作品 如曹治淮老师研制的安全环保型气体发生器,此装置是使用优质透明的PVC塑料薄膜、气门、接口热合而成,能够快速制取并存储多种化学气体,还可以进行一些性质的实验操作。安全环保型气体发生器价格低廉,操作简便,安全环保,便于携带,优点众多,在此不一一列举,化学教师可以亲自实用下此装置。

二、为了节约药品的微型试验 如汤学周老师经过多年的开发研究,研制出了“中学微型化学实验仪器”,这个仪器大大缩减了化学实验对药品的需求量,解决了大部分贫困地区实验药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甚至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我们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结论,这样,枯燥的化学课程便会增加了趣味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改进教材中现有的实验 如梁天真老师的“铝在氧气中的燃烧”。教材原有实验中“把薄铝箔卷成筒状,内部裹一纸片,点燃纸片立即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这样做不是每次都能够引燃薄铝箔,梁老师对此进行了改进,他把剪成条状的滤纸放到水里浸湿,再将铝粉沾到滤纸上,然后将滤纸晒干,当引燃这些滤纸后立即伸入到氧气集气瓶中,这时我们会看到铝粉得到剧烈燃烧。 再如张希彬、李东平二位教师的?‘用滤纸做半透膜渗析实验”,他们先是改进半透膜本身,就是将胶水均匀涂在玻璃上,等到晾干后揭下来便是。然后他们改进了实验装置与程序,在半透膜两面各放一张滤纸,在一张滤纸上滴加淀粉溶液,另一张滤纸上滴加碘水,然后用玻璃夹住,一分钟后揭开将两张滤纸,我们发

钠与水反应实验现象解释

钠与水反应实验现象和解释 1、金属钠和水反应的现象:浮、熔、游、响、红 即:金属钠浮在水面上、熔成闪亮的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溶液变红(加酚酞) 众所周知,金属钠(钾)与水剧烈反应释放出氢气。反应产生的热,既可以使金属钠熔化(钠的熔点97.81℃),还可能使它在水面上着火燃烧。如果在教学演示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还可以发现一些现象细节,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自己加以分析和解释。例如,是什么原因使钠熔化成小球?是什么力量驱使钠球在水面上游动?在考查燃烧现象时还可以提出:是钠在着火燃烧,还是氢气在燃烧,抑或是两者同时在燃烧?是钠先燃烧,还是氢先燃烧,抑或有其他什么可能性?为什么在燃烧的同时常有叭叭或者嘶嘶作响的断续爆炸声?钠与水反应的过程中总有些烟雾状的白色物。有人问这白色物究竟是烟,还是雾,或是既有烟,又有雾等等。 2、钠球是怎么形成的:钠的密度比水小,熔点也仅为97.81℃。钠在水溶液中表现出极高的化学活性,与水反应时放出的热足以使它熔化。熔化的金属钠具有很大的表面张力(其他金属亦是如此)。这就是钠球形成的原因。 3、是什么力量驱使钠球在水面上游动:钠与水接触产生的氢气泡外逸时驱动着钠球游动。 实验一将饱和食盐水(增大密度)与1∶1的盐酸等体积相混和后注入500mL 烧杯中(2/3体积),然后放进一个鸡蛋。鸡蛋在这样的液体中是浮面的,反应生成的CO 2驱动着鸡蛋缓缓游动。 实验二用纱布把5-10颗锌粒固定在一只乒乓球表面,投入稀盐酸中,乒乓球在液面上漂游情况与钠在水面上游动情况,似乎一模一样。4、燃烧现象与爆炸过程分析 如前所述,漂浮在水面上的钠,在与水反应产生氢气的同时,尽管没有燃烧,那裸露在空气中的那部分钠,无疑会有较多的Na 2O 和少量Na 2O 2生成,并立即跟水反应生成NaOH。 最初2Na+2H 2O=2NaOH+H 2↑+热量、Na 溶化后4Na+O 2=2Na 2O+热量、(燃烧前)2Na 2O+O 2=2Na 2O 2(少量)+热量、Na 2O+H 2O=2NaOH+热量、2Na 2O 2+2H 2O=4NaOH+O 2↑+热量 以上均系放热反应。鉴于H 2的自燃点高达585℃,因此首先着火的不是H 2,而是Na 。 、在继Na 着火之后,立刻就是H 2被钠焰点着,呈现Na,H 2同时在空气中燃烧的 情况。 、 与此同时,Na 燃烧生成较多的Na 2O 2与水反应生成O 2 2Na 2O 2+2H 2O=4NaOH+O 2↑

高中化学实验专题 常用仪器

高中实验专题——1、高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1、反应容器 仪器图形与名称主要用途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试管用作少量试剂的溶解或 反应的仪器,也可收集 少量气体、装配小型气 体发生器 (1)可直接加热,加热时外壁要擦干,用试管夹夹住或用 铁夹固定在铁架台上;(2)加热固体时,管口略向下倾斜, 固体平铺在管底;(3)加热液体时液体量不超过容积的1 /3,管口向上倾斜,与桌面成45°,切忌管口向着人。装 溶液时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2。 烧杯配制、浓缩、稀释、盛 装、加热溶液,也可作 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 水浴加热器 加热时垫石棉网,外壁要擦干,加热液体时液体量不超过 容积的1/2,不可蒸干,反应时液体不超过2/3,溶解时要 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圆底烧瓶平底烧瓶用作加热或不加热条件 下较多液体参加的反应 容器 平底烧瓶一般不做加热仪器,圆底烧瓶加热要垫石棉网, 或水浴加热。液体量不超过容积的1/2。 蒸馏烧瓶作液体混合物的蒸馏或 分馏,也可装配气体发 生器 加热要垫石棉网,要加碎瓷片防止暴沸,分馏时温度计水 银球宜在支管口处。 启普发生器不溶性块状固体与液体 常温下制取不易溶于水 的气体 控制导气管活塞可使反应随时发生或停止,不能加热,不 能用于强烈放热或反应剧烈的气体制备,若产生的气体是 易燃易爆的,在收集或者在导管口点燃前,必须检验气体 的纯度。 锥形瓶滴定中的反应器,也可 收集液体,组装洗气瓶。 同圆底烧瓶。滴定时只振荡,因而液体不能太多,不搅拌。 2、盛放容器

集气瓶收集贮存少量气体,装配洗 气瓶,气体反应器、固体在 气体中燃烧的容器 不能加热,作固体在气体中燃烧的容器时,要在瓶底加少 量水或一层细沙。瓶口磨砂(与广口瓶瓶颈磨砂相区别), 用磨砂玻璃片封口。 试剂瓶(广口瓶、细口瓶)放置试剂用。可分广口瓶和 细口瓶,广口瓶用于盛放固 体药品(粉末或碎块状); 细口瓶用于盛放液体药品。 都是磨口并配有玻璃塞。有无色和棕色两种,见光分解需 避光保存的一般使用棕色瓶。盛放强碱固体和溶液时,不 能用玻璃塞,需用胶塞和软木塞。试剂瓶不能用于配制溶 液,也不能用作反应器,不能加热。瓶塞不可互换。 滴瓶盛放少量液体试剂的容器。 由胶头滴管和滴瓶组成,滴 管置于滴瓶内, 滴瓶口为磨口,不能盛放碱液。有无色和棕色两种,见光 分解需避光保存的(如硝酸银溶液)应盛放在棕色瓶内。 酸和其它能腐蚀橡胶制品的液体(如液溴)不宜长期盛放 在瓶内。滴管用毕应及时放回原瓶,切记!不可“串瓶”。 干燥器用于存放需要保持干燥的 物品的容器。干燥器隔板下 面放置干燥剂,需要干燥的 物品放在适合的容器内,再 将容器放于干燥器的隔板 上。 灼烧后的坩埚内药品需要干燥时,须待冷却后再将坩埚放 入干燥器中。干燥器盖子与磨口边缘处涂一层凡士林,防 止漏气。干燥剂要适时更换。开盖时,要一手扶住干燥器, 一手握住盖柄,稳稳平推。 贮气瓶用做实验中短期内贮备较 多量气体的专用仪器。 贮气瓶等所有容器类玻璃仪器均不能加热,使用时也 切记骤冷骤热。 贮气前要检查气密性。 3、测量仪器 托盘天平称量药品(固体)质量,精 度≥0.1g。 称前调零点,称量时左物右码,精确至0.1克,药品不能 直接放在托盘上( 两盘各放一大小相同的纸片),易潮解、 腐蚀性药品放在玻璃器皿中(如烧杯等)中称量, 温度计测定温度的量具,温度计有 水银的和酒精的两种。常用 的是水银温度计。 使用温度计时要注意其量程,注意水银球部位玻璃极薄 (传热快)不要碰着器壁,以防碎裂,水银球放置的位置 要合适。如测液体温度时,水银球应置于液体中;做石油 分馏实验时水银球应放在分馏烧瓶的支管处。

高中化学演示实验改进与创新的研究

《高中化学演示实验改进与创新的研究》 结题报告 顺义区杨镇第一中学王坤圣 一、课题研究背景 1、国内外改进创新实验研究现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最基本特征。实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思想和科学品质教育的最生动、最活跃的教学形式。高中化学实验正朝着探究型、生活化、微型化的方向发展。 在实验微型化发展领域,美国、联邦德国等国家已逐步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审定和推广了微型化学实验仪器。因此,它是国内外近20年进展较快的一种新的化学实验形式,体现了化学实验微型化的趋势。我国是从80年代未90年代初开始研究,进行了十年,召开了全国研讨会三次,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我国《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探究活动应作为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化学实验设计在体现化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更要突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取向,突出探究性实验内容的编排和注重过程的科学化设计。 目前我国中学化学实验研究活动虽然较受重视也较普遍,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化学实验如何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如何设计和开展研究型课程中的实验教学活动,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怎样使化学实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怎样通过化学实验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认识世界的能力等等。这些课题的研究在目前我国新课改的大趋势下应该显得更重要一些。 2、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实验改革 就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而言,要在教学活动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应该首先改变旧的教学观念。这就应该在课程、教材、教法、研究等方方面面都作周密的思考,敢于对课堂内外的实验教学作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化学实验教学应走素质教育之路,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态度。通过课堂实验的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能力。通过借鉴同行们的实验改进,表明作为中学化学教师,要坚定改革的决心,

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改进

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改进 新疆且末县中学841900 王永忠 人教版高一化学中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缺点: 1、检验生成物为NaOH和H2,分两个实验进行; 2、检验H2时采用塑料瓶会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⑴当钠熔化成小球时,很容易把塑料瓶灼烧,进而漏气漏液体; ⑵当收集到的H2对在酒精灯上点燃时,由于酒精灯火焰的干扰,几乎观察不到H2的燃烧; ⑶当钠的量较小时,产生H2的量不足,点燃时燃烧瞬时完成,效果不明显;当钠的量较大时,由于钠与水反应生成的NaOH溶于水形成氢氧化钠溶液,用大拇指堵住瓶口时氢氧化钠溶液对皮肤有一定的腐蚀性; ⑷由于H2的密度很小,当水与钠反应后倒转塑料瓶时,操作稍有不当很容易使H2泄漏,导致实验失败。 ⑸塑料瓶中装入水后留的空间与产生H2的占据的体积不相符时,容易使塑料瓶中的压强增大,导致堵在瓶口的橡皮塞脱落,实验失败。 鉴于以上原因,我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 一、实验装置:(如右图) 二、实验仪器: 广口瓶、分液漏斗、止水夹、导管、 小试管、水槽、双孔橡皮塞、乳胶管、 缝衣针(插在橡皮塞上固定钠)、镊子、 小刀、滤纸、滴管、酒精灯。 三、药品:金属钠、酚酞、水。

四、操作步骤: 1、在广口瓶中注入适量的水并滴入2-3滴酚酞;切适量钠用滤纸把钠表面的煤油吸干,再把钠用缝衣针固定在双孔橡皮塞上(注意:不要使钠与水接触)。 2、如上图组装仪器。 3、打开分液漏斗,从分液漏斗中加入水至止与钠接触。 4、等钠熔化落入水中时关闭分液漏斗。 5、收集H2。 6、将收集到的H2在酒精灯上点燃。 该实验可同时观察到NaOH和H2的生成以及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克服了前述缺点。 五、说明: 1、操作过程中如果混入适量的空气不影响实验结果,若在检验H2时听到尖锐的爆鸣声也能证明生成的气体是H2,而且效果更好,为此应在广口瓶中留有一定量的空气。 2、若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也可以,只是需要的钠的量要稍大一些。 3、若钠的量足够时,可将收集改为直接在导管口点燃。但要注意将广口瓶中的空气尽量排尽(可以从分液漏斗中加入足量的水);或者等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再点燃氢气。

化学实验创新说课稿(供参考)

化学实验创新说课稿 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装置的改进 任教科目:初中化学 任教单位:长沙县黄花中学 作者:陈恺平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评委、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我来自长沙县黄花中学,我参赛的课题是《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装置的改进》。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教学安排了一个经典的演示实验来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中通过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通过导管进入集气瓶,体积上升约五分之一等现象,探究空气的成分。在实验中,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 教材中选用的仪器为集气瓶、导气管、烧杯、止水夹、燃烧匙、酒精灯,在实验操作过程和结论分析中,本人觉得该实验有以下不足之处: 1、该装置系统性误差较大,一方面,导管中有5-10ml空气,随着集气瓶内气体体积减少,压强减小,打开止水夹,导管内的空气将进入集气瓶,导致液面小于五分之一。 2、该装置的刻度不明,五分之一之说全凭老师口 说,没有通过准确的定量展示,对于严谨的科学学习 来说,不利于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 3、在分析结论时,由于物理中的大气压强还未学 习,学生最难理解的是,为什么水会进入集气瓶。 4、该装置需要等到装置完全冷却,才能打开止水 夹,冷却所需要的时间较长,如未完全冷却,实验误差较大。 基于以上理由,本人根据化学和物理相关知识,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对这个实验进行了一定的改进。 改进如下: 仪器:500ml集气瓶,长导管两根,橡胶塞一个,橡皮管一根,燃烧匙、

250ml量筒。 实验操作: 1.先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用集气瓶装满水,把塞子塞紧,目的 在于证明这是一满瓶水。 3.将集气瓶中的水倒250ml放在量筒内, 同时题问:集气瓶内的空气体积是多少ml? (用于测定空气的体积) 4.在燃烧匙内装上足量红磷,将一端长 导管放入量筒内,加热红磷,红磷剧烈燃烧后,迅速将带长导管的橡胶塞塞住集气瓶。 5.观察实验现象。最开始,由于红磷在集气瓶内燃烧,气体受热膨胀,将排出部分水,我们在可以看到量筒内将有气泡冒出,这部分被排出的空气,是导管内的气体,不是集气瓶内的空气,也恰恰是我们实验需要排出的气体。之后水将沿着导管进入坐集气瓶,量筒内液面逐渐下降。 6.红磷完全反应后,将集气瓶倒过来,振荡,让集气瓶,充分冷却。(大约20秒钟时间即可冷却),正立集气瓶,捏住橡胶管,将导管内存留的水倒流至量筒,把长导管拿出量筒,读出量筒内水的体积,为200ml。由此可知,减少的气体体积为50 ml。我们也精确测算出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五分之一。 本装置改进之后的优点: 1.学生很容易理解,实验前精确地测定出原来空气的体积。实验后,精确的测定出量筒内水减少的量,就是集气瓶内气体减少的量。

氯气的化学性质创新实验-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氯气的化学性质”创新实验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是全章教材的重点之一,也是第一章所学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和巩固。氯 气不仅仅是卤素中最有代表性的元素,而且也是最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对氯气的性 质、用途、制法等进行比较全面、细致的学习和研究,不仅是下一节进一步学习、 研究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的需要,也是以后学习和研究同族元素性质变化 规律以及介绍氯碱工业等联系实际知识的需要;同时,由于在高中阶段对氯气的性质、用途等介绍较为全面、细致,且探讨和应用也较多,对学生全面认识化学元素、形 成正确观点、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等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2、创新实验——“氯气的化学性质”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非常重视,倡导教学角色的转变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材中对氯气性质的认识,是以实验验证的方法完成的, 这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等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但是课本上关于氯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方法中存在很大的问题:氯气单独制备, 易泄露、污染空气,并且过量的氯气对师生的身心健康有害。对于氯气性质如氧化 性、还原性等知识几乎没有提及到,但这一知识点却是高考的考察点,教师上课需 要知识拓展才能完成考纲的要求。因此,设计高效、简洁、环保、易操作、现象明 显且能将氯气制备、性质检验集为一体的实验装置显然更加有意义。 二、实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将课本原有实验进行改进,帮助学生认识氯气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改进实验,让学生体会实验探究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初步形 成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实验内容和教学过程 (一)新课授课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学生熟知的海水晒盐入手,引发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为学习 新知识做好铺垫。 2、自主阅读,初步感知 3、复习所学,推测性质 4、实验探究,深化理解 5、小结与拓展 (二)创新实验方案 1、仪器的组装(如图1、图 2、图3) ①把塑料吸管剪成锯齿状,将干的红纸、湿的红纸、KI淀粉试纸、石蕊试纸和蘸有NaBr溶液的滤纸各一片夹在锯齿处,做成一根“小树枝”。 ②把一根口服液吸管和分液漏斗插在胶塞上。 ③将小试管系上细绳吊在锥形瓶内,把“小树枝”用胶塞夹着放入锥形瓶。口服液吸管下端伸入小试管口。

谈高中化学实验改进

高中化学实验改进探索 广宁中学黄钰荃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一直是研究化学不可缺少的手段。通过化学史,我们不难发现化学上的许多定律和结论都是从实验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实验教学是让学生探究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要优化实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流程,改进实验装置,优化实验设计,使实验具有更强的可行性和简捷性,以提高实验的实用性,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实验教学改进优化教学效率 【正文】: 化学实验是实现化学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化学实验形象、直观、有趣,对学生形成、理解、巩固化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素养,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研究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实验,发现部分实验在设计上存在一些不足,不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明显制约了化学教学的发展。具体反映在:装置材料的搭配欠佳,操作复杂,实验现象不明显或成功率不高;实验的内容、方法技能手段较为陈旧,实验现象不够直观、鲜明;针对这些情况,有必要对化学实验进行一些改进,这是化学教学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通过实验教学改进实验装置 在教学中,我尝试对一些实验进行了改进创新,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教材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探究实验。在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中采用如图一所示的方法,因为碳酸氢钠加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而碳酸钠无明显反应,所以加热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看哪个释放的气体使澄清的 石灰水混浊,就能鉴别出它们。 如图一的操作虽然理论简单,实 际操作时程序就复杂了,而且探 究实验中还要观查它们之间的 热稳定性,不能同时横向观查出 它们之间的区别。 (图一)

用探究式教学的方法讲解钠与水的反应实验

用探究式教学的方法讲解钠与水的反应实验 一、设疑激趣 教师演示“钠与水反应”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教师则从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探究 问题:(1)是什么原因使钠熔化为小球?(2)是什么力量驱使钠球在水面上着火燃烧?(3)是钠着火燃烧,还是氢气燃烧,或者两者同时燃烧?是钠先燃烧,还是氢气先燃烧,或有其他什么可能性?为什么燃烧同时常伴有叭叭作响的断续爆炸声? 二、质疑探究 在强烈求知欲的驱动下,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探讨,边读边议边思考,教师应在激起学生探究欲望的同时,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勇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提出问题,例如,燃烧与爆炸是何原因,能否设计实验使其消除?进一步激化其思维,激活学生的创新灵感。 三、辨疑解难 针对学生在探究中提出的疑难,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设计一些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在实践中探究。 1、钠球是怎样形成的? 钠的密度比水小,熔点也仅为97.81~C。钠在水中表现出极其高的化学活性,与水反应时放出的热足以使它熔化。熔化的金属钠有很大的表面张力,这就是钠球形成的原因。 2、是什么力量驱使钠球在水面上游动? 钠与水接触产生的氢气泡外逸时,驱使钠球游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

动手设计两个实验来佐证: 实验一:将饱和食盐水与1:1的盐酸等体积相混合后,注入500ml 烧杯(2/3体积),然后放人一个鸡蛋,鸡蛋在这样的液体中是浮在水面上的,蛋壳表面的CaCO3,与盐酸反应生成的C02驱动着鸡蛋缓缓游动。 实验二:用纱布把5—10颗锌粒固定在一只乒乓球表面,投入稀盐酸中,锌与盐酸反应后生成Hz驱动乒乓球在液面上游动的情况与钠在水面上游动的情况一样。 所以,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是驱使钠球游动的直接原因。 3、燃烧现象与爆炸过程分析 在学生分析问题过程中,教师应启发学生从燃烧因素和爆炸因素的角度来思考,燃烧要具有足够的热量以达到物质的燃点,因此考虑实验中涉及的所有反应的能量变化,爆炸又是反应中产生的哪些气体引起的?事实上,漂浮在水面上的钠,在与水反应产生氢气的同时,尽管没有燃烧,但裸露在空气中的那部分钠,无疑会有较多的Na20和少量Na202生成,并立即与水反应生成NaOH。 最初 2Na+2H20=2NaOH+H2↑+Ql Na熔化后,4Na+02=2Na20 +Q2 2Na20+02=2Na202(少量)+Q3 Na20+ H20=2 NaOH+Q4 2Na202+2H20=4NaOH+02↑+Q5 以上均是放热反应,鉴于H2的燃点度达585。C,因此首先着火的不是

高中化学创新实验.pdf

§ 29 关于化学实验教师的工作若干问题 1 卤素实验中的若干问题 2 分装液体试剂 4 洗涤试管上铜渍的方法 5 去除锰渍 10 如何打开粘结的试剂瓶塞? 11 实验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地位?

(可以转载,但不能故意抹掉或假冒原创作者 ) 高中化学教材中《 Fe(OH) 转化成 Fe(OH) 的实验》方法是把新制出的白色 Fe(O 振荡,试管内的物质变成灰绿色,再振荡变成红褐色的 。可是,直至下课了,除了在 Fe(OH) 试管壁上有少量的红褐色痕迹外,试管内的物质仍为灰绿色。究其原因,是氧气在碱性介质中氧化能力弱,同时 Fe(OH) Fe(OH 与氧气不能充分接触。笔者介绍一种在滤纸上完成 转化成 Fe(OH) 的实验方法: 1 实验步骤和现象影响空气里的氧气氧化 Fe(OH)⑴介质的酸碱性 根据电极电势可知,介质的酸性越强,氧气的氧化能力越强,介质的酸性越弱,氧气的氧化能力越弱。酸化滤纸的目的是为了降低 P H 值,增大氧气的氧化能力,从 加快了 Fe(OH) 转化成 Fe(OH) 的速度; ⑵氧气的浓度(氧气的分压) 把 Fe(OH) 其摊开,是为了使 Fe(OH) 与空气(氧气)充分接触,从而加快了 Fe(OH) 转化成 Fe(OH) 的速度。2 的能力因素有两点:

1、Fe(OH) 与氧气的反应属多相间的反应, 反应速率必然较慢, 不可能在震荡试管的左右的时间里迅速氧化; 4、根据美术里合色原理可知,白色Fe(OH) 因氧化渐变成红褐色的Fe(OH) 2 3 物质其过渡色只能有三种颜色:①粉红②紫色③橙色,不应经过绿色(或灰绿色)。绿 ,被氧化灰绿色)物质不是被氧化后所生成的中间产物。 红色,证明没有Fe 生成, 说明Fe(OH) 没有被氧化,即白色Fe(OH) 2 2 变成绿色非氧气氧绿色(或灰绿色)物质可能是氢氧化亚铁的某种络合物, 配位体是水分子或者氢氧根离 把不含Fe 的亚铁盐浓溶液与浓热的NaOH溶液混合,就可得到Fe(OH) 白色沉淀,冷的 2

高中化学实验全总结【最全面】

高中化学实验全总结 一 .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1. “从下往上”原则。以Cl 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 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 “从左到右”原则。装配复杂装置遵循从左到右顺序。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 猛 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上例中,烧瓶内试剂 MnO 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 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先验气密性 (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 (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二 .中学化学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分哪三种情况以及哪些实验需要温度计 1.测反应混合物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需要测出反应混合物的准确温度,因此,应将温度计插入混合物中 间。①测物质溶解度。②实验室制乙烯。 2.测蒸气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多用于测量物质的沸点,由于液体在沸腾时,液体和蒸气的温度相同, 所以只要测蒸气的温度。①实验室蒸馏石油。②测定乙醇的沸点。 3.测水浴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往往只要使反应物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利用水浴加热,温度计则插 入水浴中。①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反应。②苯的硝化反应。 三 .常见的需要塞入棉花的实验有哪些需要塞入少量棉花的实验 加热KMnO 4 制氧 气 制乙炔和收 集 NH 3 其作用分别是:防 止 KMnO 4 粉末进入导管; 防止实验中产生的泡沫涌入导管;防止氨气与空气对流,以缩短收集NH 3的时间。 四 .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10 种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 , KNO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