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人教版四年级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人教版四年级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语文四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20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语文四年级上册人教新课标第六单元第20课《古诗两首》其一。

第六单元以“人间真情”为主题,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古诗两首》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包含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古诗,表现了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习积累了一定量的古诗,掌握了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对于古诗的学习比较感兴趣,能够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意。他们学习主动性高,思维比较活跃,富有想象力和激情,但是想象不够深入,不能透过诗句的表面文字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鹤”、“孟”、“陵”、“辞”、“唯”5个生字,会写“”“孟”、“浩”、“陵”、“辞”、“唯”五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解诗题、知诗人、读诗句、解诗句、入诗境、悟诗情

的古诗学习方法,在朗读中理解感悟,在讨论交流、想象情景、拓展学习中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意,体会古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诵读、理解中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课型:

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

使学生准确认读生字,组织学生理解诗意,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通过教学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陶冶法、交流法

学法:探究学习法、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一)同学们,曾经跟家人、跟朋友分别的情形,你还记得吗?那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请一、两位学生回答)

(二)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出对“送别诗”的介绍。请学生背诵自己知道的送别诗。

1. 介绍送别诗。

师:在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别时

往往做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板:送别诗)

2. 请学生背诵送别诗。

师: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送别诗吗?(《赠汪伦》,生齐背)你从这首诗里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如学生背出《赠汪伦》,教师则直接引入。)

(三)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板书诗题,学生书空。

【设计理由】

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建构,变静态的吸收为动态的表达,自然而然引入新诗的学习。

二、解诗题。

1. 请大家齐读课题。

2. 师:这是一首送别诗,看,题目中就有个“送”字。这里的“之”是什么意思?(生答)谁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哪里去,请你连起来说一说。(贴字卡:

(二)通过大家的回答我们知道:

1. “之”在这里的意思是:到、去。

2. 这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也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它与江西的滕王阁、湖南的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3. 广陵指江苏扬州。

(四)教师画出路线图。请一位同学完整地说出诗题的意思。

【设计理由】

诗题通常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解诗题”这一环节,学生了解了送别的地点及送别对象,在交流了解黄鹤楼、广陵资料的同时,初步走近古诗、走近诗人。此时的板画将武汉、长江、扬州的地理位置清晰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直观印象,更容易走近古诗。

三、初读感知,读通古诗,读出节奏。

(一)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当时什么情景,诗人心情如何呢?请同学们自

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美。

(二)请单个学生读古诗,学生评价。(你觉得这位同学读的如何?好在哪里?还有哪里有不足。你可以读读吗?)

(师注意引导学生根据是否正确朗读,是否有节奏地朗读进行评价。)

(三)男生读古诗,女生读古诗,齐读古诗,读通、读顺古诗。

【设计理由】

读通、读顺古诗是理解、感悟古诗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在对别人的朗读进行评价的同时,对自己的朗读进行反思,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如何更好地读出古诗的节奏美,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思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四、深读古诗,解诗意,悟诗情。

(一)请同学们默读古诗,结合课本中的注释和你课前的预习资料,由字入句,由句入篇,看看古诗每句都写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请在文中做好批注。

师:要想知道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光读诗文是不够的,接下来我们还要理

解诗句。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默读古诗,结合课本中的注释和你课前的预习资料,由字入句,由句入篇,看看古诗每句都写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请在文中做好批注。

(二)学生自读理解、标注。

(师巡视,表扬能够动笔批准、批注好的同学,以榜样的力量促进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一好习惯的养成。同时,教师一定要随时提醒学生注意写字的姿势。)

(三)请同学们六人一小组,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小组长注意做好记录。

【设计理由】

学生疏通诗句的意思,整体把握内容,为深入体会诗情、感受诗境铺平了道路。同时让学生自主理解诗意,可以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语文的重要方

式。通过小组学习这一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成效,也可以促进学生团结协作、集体意识的培养。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交流已经理解的字词句,从别人的回答中解决自己所不了解的,做好记录。同时小组提出大家都不能解决的疑问,接下来的学习中会更加关注自己所不理解的词句。

(四)汇报交流,集体释疑。

1. 请学生说说自己理解的诗意。

2. 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吗?(预设学生不理解的词有:西辞、烟花三月、孤帆、尽、唯)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五)理解前两句古诗的意思。

1. 理解“西辞”。这里的“辞”字,你们能给它组个词吗?(学生答)

诗中的“辞”字就是告辞、告别的意思。(组词也是理解字义的好方法)

师:(结合简图)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面向西,故而大诗人李白说“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设计理由】

“西辞”是本诗理解中的一个难点。通过组词,从字面理解词意,在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地图,入情入境地体会,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词意。

师:两位故友在黄鹤楼分别,那他们分别的时间又在什么时候呢?(生答:三月)

2. 理解“烟花三月”。

师:“烟花三月”,那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出示江南春图)一起来欣赏那里的美景,看看你能用什么样的词语或句子描绘这美丽的景色吗?

师:“烟花三月”传神地写出了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的景象。这美妙的景色,也使我不由得想起这样一句诗。(出示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生读后半句)

师:诗人白居易也对江南美景魂牵梦绕,他在《忆江南》这样写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生读古诗《忆江南》)

师:那时正是唐朝开元盛世,扬州,这座当时的繁华都市更是花团锦簇、繁荣太平。老朋友孟浩然要在繁花似锦的好时节去这样一个好地方,如果你是李白,你的心情会是什么样子的?(内心是愉快与向往的)。

【设计理由】

“烟花三月”是本诗中又一处引人入胜的地方,也是理解的关键之一。通过理解该词语明确诗人送别的时间及当时的环境。让学生背诵描写江南春天的诗句,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以致用,让描述“烟花三月”的语言更丰富、更富有诗意。

3. 请学生解释前两句同学说带着愉快、带着向往,再读前两句。

4. 导入后两句的理解。

师: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何其美哉!尽管如此愉悦与向往,可是老朋友要走了,李白的心中还是难免惆怅。站在黄鹤楼上,李白久久地望呀望呀,他在望什么呀?(出示图)生答:望那只船。

(六)理解后两个诗句的意思。

1. “孤帆”是什么意思?(请学生回答)

(孤帆:孤零零的一只船)

3. 在唐朝盛世,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百舸争流、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4. 生答,师归纳总结。

师:“过尽千帆皆不是”,我的眼里只有你,诗人将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老友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所以李白自然只看到孟浩然的“孤帆”。

师:那船愈行愈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连这影子也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只剩下滚滚的长江水浩浩荡荡地向东流去,而诗人李白仍就这样孤单单地一个人久久伫立,目送着(板书:目光送),你感受到了什么?(生答: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李白的依依不舍)

5. 满含着对老友的情谊、满含着对故人的依依不舍让我们齐读最后两句。

(七)感悟诗情。

1. 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师:此时,孤帆虽尽,没有消失的是(友谊、情谊)——真是“帆影尽而情不尽”呀!

2. 背景介绍,口语操练,深入剖析,感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意。

(1)师介绍背景:话说,李白年轻的时候风流潇洒,挎一把宝剑、带一个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路过湖北湘阳的时候,认识了当时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这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了12岁,但年龄的差异丝毫没有影响两人的交往。他们一见而故,相见恨晚,整天在一起游山玩水,饮酒做诗,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如今故人远去,望着这

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此时他也许在想些什么... ...

(2)师呈现以上文字,请学生结合提示,补充填空,口语交际,发散思维,充分感受诗人李白做诗的情感所在。

生填空。

师:此时,诗人李白的心早已跟随者友人而去(板书:心相随),他将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设计理由】

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推敲语言内涵,把自己当作诗人,在口语交际练习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感受诗人当时的心情,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诗人创作的缘由,准确领悟诗文所要表达的情怀。

师:眼前这滚滚东去的江河,此时已不单单是长江之水,它现在还承载着诗人深深的祝福,那依依不舍,那浓浓情意,就像这滚滚长江之水追随故人而去。带着这深深的情意,李白吟诵到——(诵读整首古诗)

(八)总结表达方法。

师:古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全诗没有一个情字,却让我们感受到李白对于孟浩然的依依不舍之情,就是因为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这种表达方法就是(请学生试着回答)——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设计理由】

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整体感受诗意、诗情的基础上了解古诗的写法是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的表现,有助于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在自主实践学习活动中灵活运用。五、朗读并背诵古诗。

(一)带着理解,带着情感,熟读古诗。

师:人生离别多,多少年以后,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齐读)(教师指导朗读,后两句应读得再舒缓些。)师:有一天当年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自然吟诵这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背诵

师:美好的情感值得珍视,流传千古的诗文佳句值得珍藏,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设计理由】

在学生理解诗意、感悟事情后,有感情地朗读无疑是升华感情、加深体会的有效方法。引导学生背诵古诗,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积累古诗的好习惯。通过积累古诗,扩大知识面,提高审美能力、语言文字能力。

六、拓展。

(一)拓展《江下行》

1. 师引入出《江下行》:黄鹤楼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帆去远,心相随!多么的情深意长呀!

2. 请学生读《江下行》。

3. 请学生按照古诗学习方法自学、理解《江下行》,并交流诗意及感受。

【设计理由】

拓展阅读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把课上学到的方法迁移到具体的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赏读古诗词的能力。

《江下行》这首诗是李白一年后回忆起与孟浩然分别的情景而创作的。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深入理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还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丰富学生的文学积淀。学生利用本课古诗学习的方法,自主学习《江下行》这首古诗,在理解诗句、感悟诗情中,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拓展古人送别方式及古诗。

师: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肠。斟上一碗酒,折上一枝折柳,唱一段歌声都寄以了深深的情意,成为了古人送别的方式。

1. 呈现各种送别方式及古诗,生随配乐读诗。

2. 布置任务:请学生搜集送别诗,按照我们习得的古诗学法,读通古诗,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去学习这些古诗。

【设计理由】

送别酒、送别歌、送别诗,或是折柳送别,都是古代诗人送别、惜别的方式。拓展“古人送别方式”的知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还可以引导学生多积累、自主学习,提升综合素养。

总体来说,学生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比较熟悉,通过大量诗歌的拓展还可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丰富学生的文学积淀。

作业处理:

1. 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设计理由】

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消化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作业布置应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和拓宽所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古诗是中华名族的艺术瑰宝。古诗的学习语文背诵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背诵古诗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库,默写古诗则促进学生将诗词音、形、义的紧密结合。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收集、拓展学习送别诗,对课堂教学进行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

广陵 去、到

目光送 心相随

【设计理由】

板书设计,简明、清晰,文本与图画相结合,旨在将本首古诗的重难点以及古诗学习方法清晰、明了地展示在黑板上,揭示了古诗的思想内涵,强化了直观教学形象,增强了教学效果,便于学生梳理并巩固记忆所学知识。生动的图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多方面的刺激学生的感官,产生了积极的教学效果,在给学生带来的美的享受的同时,激发学生以绘画方式完成古诗默写作业。

知诗题

读诗文

解诗意

入诗境 悟诗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