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33地域联系教案中图版必修2

高中地理33地域联系教案中图版必修2
高中地理33地域联系教案中图版必修2

第三章生产活动和地域联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第三节地域联系

第一课时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及主要方式

【教学目标】

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2、交通运输的概念、当代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3、交通运输网络化的形式、层次、发展和变化

4、邮电通讯的方式、特点及工作过程

5、商业的概念、商业活动的作用及其主要环节

【重点难点】

重点: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对比分析

2、交通运输网的形式和层次

3、通信方式的主要任务、发展情况和工作过程

难点: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经济评价

2、邮政通信的组织形式和业务分类

【教学方法】

读图法、分析归纳法、练习法

【教学工具】

《交通运输网的形式和层次图》、《亚欧大陆桥示意图》、《世界主要航海线和主要海港图》、《法国的高速铁路图》、《邮件的传递过程图》、《电信网和电信设备图》《商业活动主要环节图》、课件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举例说明古代和当代人类社会的地域联系情况,使学生了解人类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发展及当代人类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进入交通运输的学习。

(板书)7.1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一、交通运输

1.交通运输的概念:交通运输是实现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

交通运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交通包括运输和通信两部分,狭义的交通只包括运输。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说交通,也可以说成运输,二者是混用的。因此本书采用“交通运输”这个概念。其次这里所谈的交通运输是指流通过程中的。像工厂中车间到车间的这种运输,也就是生产中的运输不在此范畴。

2.五种交通运输工具比较

运输量:水运>铁路>管道>公路>航空

成本:水运<管道<铁路<公路<航空

速度:水运<管道<铁路<公路<航空

连续性:水运<航空<公路<铁路<管道

灵活性:管道<水运<铁路<航空<公路

小结五种方式特点缺点

铁路运输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影响较小、连续性较好造价高、占地大、短途运输成高

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

水路运输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连续性差、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航空运输速度快、运输效率高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漏、损耗小、连续性强、运量大、安全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读《交通运输网的形式和层次图》、,了解现代交通运输的网络化。

交通运输网的关系图表现了运输方式从简单到复杂的不同形式,以及综合运输网由低级到高级的不同层次的两种交通运输网。

读《亚欧大陆桥示意图》

(熟悉)第一条亚欧大陆桥:即西伯利亚大铁路,东起符迪沃斯托克,西至莫斯科,是亚欧大陆铁路运输的重要干线;第二条亚欧大陆桥:连云港——鹿特丹铁路,是目前亚欧大陆东西最为便捷的通道。

(提问)有了第一亚欧大陆桥,为何还要修建第二座?

①第一条主要俄罗斯境内,而第二条通过国家多、地区多,如东亚、中亚、西亚、东欧、西欧;②通过城市多,经济发达;③线路比第一条短,可节省成本,节约时间。

读《世界主要航海线和主要海港图》

(熟记)世界主要航线和主要海港:世界上比较繁忙的航线有四条即北大西洋航线;地中海——苏伊士运河航线;北美洲东岸各港口经巴拿马运河至北美洲西岸各港口的航线;北太平洋航线。要求学生掌握世界著名港口、海峡。

通过以上讲解合学生认识区域性的铁路网和全球性的水路网、并从中体会交通运输网络是联系世界各地的纽带,使当今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愈来愈密切,愈来愈方便。

(读《法国的高速铁路图》,以及我国几次铁路提速、集装箱在船舶运输中的运用等,并结合身边的事谈交通事业的发展对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以此来简单归纳交通运输现在的发展情况。)

①网络化②高速化和专业化

当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互相配合形成系统。日益发达的交通运输已经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我们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方便。除此之外,在生产和生活中我们还可以通过什么来实现地域联系?

二、邮电通信

教师举“马拉松”和“黑色便士”的例子说明邮电通信的发展,从而点出邮电通信是人类的社会交往形式,起着联络和协调社会的作用。

学生据自己所知谈当代邮政通信的业务分类。

假设要和某地某人联系,可以用哪些方式?

1.邮政通信——寄信、汇款、包裹、订报刊杂志

2.电信通信——电话、电报、传真、广播、电视、数据通信

读《邮件的传递过程图》《电信网和电信设备图》,了解两大类业务的工作过程并让学生分析

两种通信的特点以及影响通信质量的因素。

对比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通信的变化和发展及对社会的影响。小结: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方式的主要任务、工作过程和发展情况。

任务特点干扰

邮政通信传递信函和包裹点多、线长、面长自然灾害

电信通信传递符号、文字、图像语言方便、快捷、保密地形

三、商业

商业是另一种人类地域联系的方式,它是指专门从事商品的收购、销售、调运和储存的行业。读《商业活动的主要环节图》,了解商业活动的过程。

购进商品,使商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流通领域,这是商业活动的开始,销售是商品由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储存和调运是联结商品购销活动的必要流通纽带。因为购销活动在时空上常常是存在矛盾的,同时,购进商品必须经过一个由生产地到消费地的或近或远的空间转移过程。因此储存、调运是购销时空矛盾的缓冲器。商业活动的四个环节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其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商品流通就会阻塞。

广义的商业还包括服务业。

思考:为什么广义的商业要包括服务业?

服务业从本质上讲也是商品的买卖过程,其商品是劳务,它是通过租让劳务来满足消费者的

需求。因此,服务业也属商业。

学生讨论商业的作用。

可以实现商品的交换和商品的价值,满足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可以实现劳务租让、使消费者得到方便和享受。

总结:

本节课从人类地域联系角度讲解了交通运输、通信和商业等活动,它们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活动所离不开的。同时它们又是一类生产部门,有自己的特点。今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相信这些部门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产值也会越来越高。我们应跟上时代潮流,大力发展这些产业,使地域联系更加便捷。

阅读材料

中国铁路八纵八横六通道

我国铁路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全国铁路运营里程已经突破7万千米,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今后的若干年间,我国铁路要实行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尽快建立起“八纵八横”大通道,充分发挥铁路的网络优势。

所谓铁路大通道是指连接区域中心或大城市间的能力强大的铁路线路,是由一条或多条功能相近的主要铁路干线构成的有机集合,是铁路运输网乃至整个综合运输网的主骨架,其基本特征:一个是运输强度大,二是运输里程较长,三是汇集和辐射范围广。

“八纵”铁路通道为:京哈通道、东部沿海通道、京沪通道、京九通道、京广通道、大湛通道、包柳通道、兰昆通道;“八横”铁路通道为:京兰通道、煤运北通道、煤运南通

道、太原至青岛通道、第二亚欧大陆桥通道、宁西通道、沿江通道、沪昆(成)通道、西南出海通道。

(1)“八纵”铁路通道

京哈通道——自北京经天津、沈阳、哈尔滨至满洲里,全长2344千米。由现有的京秦、京山、沈山、沈哈、滨州线和规划中的京沈哈客运专线构成,是东北与其他地区客货交流的主要通道,也是东北地区的交通命脉。

东部沿海通道——自沈阳经大连、烟台、胶州、新沂、长兴、杭州、宁波、温州、福州、厦门、广州至湛江,全长4019千米。本通道将沟通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国家社会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该通道由现有的沈大、蓝烟、宣杭线、杭长段、萧甬、鹰厦线、厦门至漳平段、梅坎、广梅汕、三茂、黎湛线,在建的新长铁路,以及规划建设的烟大轮渡,胶州至新沂铁路和宁温、温福、福厦铁路等构成。

京沪通道——自北京经天津、济南、徐州、南京至上海,全长1463千米,由现有的京沪铁路和规划中的京沪高速铁路构成,是华北地区与华东地区客货交流的主要通道。京沪线全线均为复线,既是客运快速线路,也是货运重载线路。

京九通道——自北京经聊城、商丘、九江、南昌、深圳至九龙,包括霸州至天津、麻城至武汉两条支线,全长2538千米。该通道是我国华北地区与华东、中南地区客货交流的主要通道之一,对京广、京沪两大通道具有重要的分流作用。

京广通道——自北京经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株洲至广州,全长2265千米。是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通往华南地区的主要通道。考虑到京广通道运输质量的需求,需尽快实施客货分线。

大湛通道——位于我国中西部的结合部,自大同经太原(北同蒲)、洛阳、襄樊、石门、益阳、永州、柳州、黎塘、湛江至海口,全长3108千米。由此同蒲、太焦、焦柳、石长、湘桂、黎湛和益阳至永州铁路、粤海通道构成,是我国“三西”(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煤炭南运的主要通道之一,也是我国内地通向南部港口城市的主要出海通道。

包柳通道——自包头经西安、重庆、贵阳至柳州(南宁),全长3011千米,由现有的包神、西延、襄渝、川黔、黔桂、湘桂铁路和已建成的神延、西康铁路构成,是我国西部南北向的一条重要铁路通道。

兰昆通道——自兰州经宝鸡、成都至昆明,全长2261千米,由现有陇海线宝兰线、宝成线和成昆线构成,是西部地区南北向的重要通道。

(2)“八横”铁路通道

京兰通道——自北京经大同、包头、呼和浩特、兰州、西宁至拉萨,全长3943千米,是我国横贯东西的重要通道,其东段还是晋煤外运的重要线路。该通道由丰沙、京包、包兰、兰青、青藏铁路构成。

煤运北通道——由两条功能单一、运能强大、设施先进的运煤专用铁路构成,由大秦铁路(大同——秦皇岛,658千米)和神黄铁路(神木、府谷——黄骅港,854千米)构成,是“三西”煤炭外运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煤运南通道——由自太原经石家庄、德州、济南(长治经邯郸、济南)至青岛(即太原至青岛),以及自侯马经新乡、菏泽、兖州至日照港两条通路组成,是“三西”煤炭外运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原至青岛通道——由石太、石德、胶济线以及邯长、邯济线构成,今后将进一步提高铁路线路质量,进行线路电气化改造。侯马至日照通道,由侯月、新月、新菏、荷兖和兖日线构成。

第二亚欧大陆桥通道——自连云港经徐州、郑州、西安、宝鸡、兰州、乌鲁木齐至阿拉山口,全长4120千米,横贯我国东、中、西部,是东西部联系的最重要纽带。该通道由陇海、兰新和北疆铁路构成。

宁西通道——自西安经南阳、潢川、合肥至南京(启东),连接我国东、中、西部,全长1558千米,由西安至南京、南京至启东铁路构成,是我国未来铁路东西运输的重要通道。

沿江通道——自重庆经武汉、九江、芜湖至南京(上海),全长1893千米。由现有的宁芜、芜铜、武九铁路,在建的长荆、达万铁路和规划建设的铜九、万枝(宜)等铁路构成,模跨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经济区,贯穿我国东中西部。

沪昆(成)通道——自上海经杭州、株洲、怀化至贵阳、昆明(至重庆、成都),全长2653千米,由沪杭线、浙赣线、湘黔线、贵昆线、达成线和在建的渝怀线,规划的遂渝线构成,是华东、中南、西南客货运输的重要通道。

西南出海通道——自昆明经南宁至湛江,全长1770千米,是我国西南内陆各省出海的快捷通道。该通道由南昆、黎南和黎湛铁路构成。

第二课时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学习目标:

(1)结合相关图片资料,分析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城市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2)能够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确定重、难点:

举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城市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利用案例教学使学生学习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符合课标的要求,体现课改的理念。

教学流程

课标要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过渡:城市的形成与交通运输

方式的改变和交通线的布局

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学会合作学

习。学生提高读图

能力,分析、获取

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分组分析不同交通运

输方式对城市形成的影响。

1、读课本图3-3-13,

说明武昌、汉口、汉阳

三城的位置,分析为什

么在这里会首先发展为

城市。

2、讨论铁路、公路使城

市沿交通轴发展。

让学生分组分析交通运输方

式的改变和布局的变化对城

市形成的影响。

3、读课本图3-3-14,

说明武汉的交通情况,

有哪些铁路线,对城市

形态有何影响。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过渡:城市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对商业网点有何影响吗?

巩固练习夯基我标

1.图3-35为“我国部分铁路枢纽示意图”,按①②③④顺序,铁路枢纽为()

图3-35

A.包头、重庆、长春、株洲

B.济南、攀枝花、沈阳、昆明

C.兰州、武汉、哈尔滨、贵阳

D.郑州、南京、满洲里、怀化

思路解析:根据图中所示的河流流向或交汇、铁路走向或是交通枢纽判断。

答案:C

2.易于长距离客运及贵重、紧俏、救急物资和报刊邮件的运输方式是()

A.铁路

B.公路

C.水运

D.航空运输

思路解析:贵重、急需、数量不大、远距离的应选择空运;容易死亡变质的鲜货或活物,量小短距离应选择公路运输,量大远距离的要用铁路上的专用车厢;大量笨重的货物尽可能利用水运或铁路运输;液体、气体尽可能用管道运输。

答案:D

3.适宜远距离水运的产品是()

A.新闻印刷品

B.煤炭

C.时装

D.电脑芯片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其中,A项的新闻印刷品和C项的时装运输的主要要求均是快,应选择空运;D项电脑芯片属贵重物品,主要要求是快速安全,也应选择空运;只有B项煤炭属大宗货物的长途运输,可选择水运。

答案:B

4.我国计划修建京沪高速铁路,体现了世界交通运输发展的()

A.大型化

B.高速化

C.专业化

D.综合化

思路解析:世界交通运输向高速化和专业化发展,修建京沪高速铁路体现了高速化。

答案:B

5.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的运输方式是()

A.公路运输

B.管道运输

C.水路运输

D.铁路运输

思路解析:铁路运输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公路运输发展快,应用广,机动灵活,周转快,装卸方便,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水路运输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管道运输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运量大。

答案:A

6.目前世界诸多航空线中最为繁忙的是()

A.由欧洲西部飞越大西洋到北美洲东部的航线

B.由亚洲东部飞越太平洋到北美洲西部的航线

C.由东亚、东南亚经南亚、西亚到欧洲西部的航线

D.由澳大利亚到东亚、东南亚及北美洲的航线

思路解析: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洲,由欧洲西部飞越大西洋到北美洲东部的航线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线。

答案:A

7.下列对商业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生产过程不一定通过网络来完成②生产的产品具有实物形态③与工农业等生产部门的联系非常密切④有较强的公共性和服务性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思路解析:商业活动过程要通过一定的系统和网络来完成;它不为社会创造具有实物形态的物质产品。如交通运输的产品是货物(或旅客)空间位置的变更,以货物的吨千米(或旅客的人千米)计量;通信的产品是传递有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信息,以信息量和距离计量。

答案:D

8.电信通信传递信息的载体是()

A.电磁系统

B.航空交通

C.高速公路

D.邮件列车

思路解析:邮政通信的主要方式是利用各种交通工具,传递信函、文件、报刊等实物;电信通信则是利用电磁系统,传递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

答案:A

9.我国华中重镇武汉选址的区位类型是()

A.水运的起点

B.处于水道天然障碍处,货物集散地

C.河流的汇合处

D.在陆地交通线穿过河流时需要建桥和码头的地点

思路解析:解决此问题需要明确两点:一是武汉的地理位置,二是自然环境对城市区位有很大影响。武汉位于长江和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交汇处,因为有大量人流、物流在这里集散、中转,在历史上就成为较大城市,且延续至今。

答案:C

我综合我发展

10.石家庄快速成为百万以上人口特大城市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资源的大量开采

B.有利的地形条件

C.铁路的修筑

D.政治、军事等因素的影响

思路解析:要明确石家庄快速发展的原因,必须了解石家庄古今变化的过程,从而分析出影响该城市发展变化的主要区位因素。石家庄市原是正定县的一个小村,当初京广铁路修到正定县城时,把车站向南迁了十几千米,建在了石家庄。后来,石德、石太铁路又在这里与京广线相交,石家庄因此成为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因此,铁路的修筑,是石家庄快速发展成为特大城市的主要原因。至于自然条件(地形、气候等)、政治因素(省会)等也对该城市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答案:C

11.属于在铁路枢纽上兴起的城市与相应铁路线的连线,正确的有()

A.开封、洛阳—陇海线

B.石家庄、郑州—京广线

C.包头、大同—京包线

D.蚌埠—京广线

思路解析:河南开封和洛阳的兴起,主要与政治因素(我国著名古都)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形平坦,气候适宜,靠近黄河,水源充足)有关。虽然开封和洛阳都位于陇海线上,然而,远在工业革命之前,开封和洛阳就已形成为重要城市。河北石家庄和河南郑州都是在铁路枢纽上兴起的城市。石家庄位于京广线与石太线、石德线的交点上,郑州位于京广线和陇海线的交点上。包头和大同两城市虽然都位于京包线上,但不是在铁路枢纽上兴起的城市。包头是以煤矿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矿业城市。大同作为城市的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时,大同就已成为我国著名城市,曾是北魏的都城(旧称平城)。安徽省蚌埠市位于京沪线与淮南线的交接处,属于在铁路枢纽上兴起的城市。

答案:B

12.在西部大开发中,铁路等基础建设必须先行,这主要是因为铁路建设()

A.投资规模巨大,建设周期较长

B.提供就业机会,提高人均收入

C.加快商品流通,促进共同发展

D.投资回报较高,实现持续发展

思路解析:本题需掌握在西部大开发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重点考查铁路建设与西部大开发的关系。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基础。其中铁路等基础设施是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要加快西部地区大开发,就必须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多的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

答案:C

13.京九铁路的许多车站从一些中小城市的边缘通过,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A.促进城市建设,适应城市的发展

B.分流通过枢纽的客、货流

C.节约铁路的建设费用

D.尽量少地影响市民生活

思路解析:铁路运输能带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京九铁路主要经过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答案:A

14.如图3-36所示,铁路a沿线经济发达,铁路b沿线经济欠发达,G湖流域农业发达,水灾频繁。新建铁路c(E—H—J),全长300千米。铁路c的社会经济影响有(从下列选项中选出四个正确项,将其代号填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3-36

①可将I地矿产运至D城,发展冶金工业

②铁路a运量不变,铁路b运量增加

③J城和E城成为新的铁路枢纽

④K城经济腹地扩大,窗口作用加强

⑤可调节G湖入湖径流量

⑥可扩大F地土特产和I地矿产的外运量

⑦H城的经济区位明显改善,成为新的铁路枢纽

⑧有利于G湖区的抗洪救灾工作

思路解析:此题重点综合考查交通运输网中的铁路建设问题,着重考查对人文地理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及从中发现和创造性地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回答此题要认真阅读题目并抓住题干的核心内容,即铁路c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然后,仔细读图,要读懂图,并从图中获取自己答题的重要信息,如铁路沿线的资源、河流、海洋、旅游地等信息,最后按顺序逐个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答案。D城为著名旅游胜地,若发展大型冶金工业,将导致D城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D城的旅游景观,故不可取。铁路c把铁路a与铁路b相连,这样,铁路b 沿线的重要物资也会经铁路a运往K城出口,所以铁路a的运量是增加而不是减少,铁路枢纽是指两条以上铁路交会的城市,故③是正确的。由于铁路c的作用,实现了海陆河湖联运的综合运输网络,所以K城的经济腹地从铁路a沿线扩大到铁路b沿线和铁路c沿线及河湖两岸。故④也正确。铁路无调节河湖径流的功能。通过铁路c可将F地和I地的资源经铁路a和K城外运,⑥应是正确。H城只有一条铁路c经过,故不能称为铁路枢纽。由于综合运输网络的形成,对G湖区的抗洪救灾、农业发展会带来很多好处,所以⑧也正确。

答案:③④⑥⑧

15.根据图3-37各省的轮廓特征及铁路特征图,判断图中的铁路干线,并完成下列问题。

图3-37

(1)填出图中主要铁路干线的名称

A图:东西方向________;南北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

B图:南北方向________。

C图:南北方向_________。

(2)从A省的省会运送5万吨粮食到广州,比较适宜的运输方式是______,中途需要经过的两个省会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B省输送石油到大连,可以选用的运输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最主要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

(4)从C省的省会乘火车去成都,如果走最近线路,沿途可以经过的铁路干线为_________。思路解析:结合我国铁路网分布和各省政区图找出各条铁路线,再根据交通运输网的特点来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答案:(1)陇海线京广线焦柳线京哈线京沪线

(2)铁路运输武汉长沙

(3)管道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管道运输

(4)京沪线、陇海线、宝成线

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2优秀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1.1 人口地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地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地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地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地差异, 理解相应国家不同地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 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地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特点和转变地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地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地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地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地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地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地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地.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地趋势是怎样地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地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地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地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地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地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地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地总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

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重点

地理第一次默写内容 1.河流的侵蚀类型? 溯源侵蚀、下蚀、侧蚀 2.河流以哪一种侵蚀方式为主,主要考虑什么因素? 地势落差 3.一条河流上游以什么外力作用为主?中游以什么外力作用为主?下游以什么外力作用为主? 侵蚀;搬运;堆积。 4.冲积扇的位置及成因?冲积扇从扇顶到扇沿沉积物颗粒大小分布规律? 出山口。 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峻,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降低,河流搬运能力减弱,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洪积扇。 颗粒由大变小。 5.三角洲发育的条件? 丰富的泥沙来源; 河口水流缓慢。 6.每一个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名称?分异的基础?自然带的更替规律? 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热量;纬线延伸,纬度更替。 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水分;经线延伸,经度更替。 垂直分异规律;水热状况;等高线延伸,从山麓到山顶更替。 7.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几个因素? 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向阳坡、迎风坡水热充足。8.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分布海拔高度的因素? 山体所在纬度;阳坡、阴坡。迎风坡,背风坡。 9.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山体所在纬度;迎风坡,背风坡;坡度陡缓。 10.在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中哪些要素大致可以纬度的高低?哪些可以判断半球信息? 同海拔山地,自然带带谱简单复杂;基带;不同山体雪线的高低。

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 11.人口的增长取决于哪些方面?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要素? 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 人口基数和自然增长率。 1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人口增长方面的差异?差异产生的原因是?各自会产生哪些问题?各自的解决办法? 发达国家增长缓慢。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生活条件好;有良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受教育水平高,生育观念的转变,出生率下降。 发展中国家增长很快。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劳动力需求量大,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不完善,受“养儿防老”传统观念的影响,出生率高;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13.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以及各自的特点?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一般各自属于哪个类型? 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 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发达国家,现代型。 发展中国家,传统型。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解析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题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2.比较两种“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 动人口数量和增 长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 和狩猎 人口数量化少, 增长缓慢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 低,抵御疾病和灾难 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 具从事农业活 动 人口数量增多, 增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 展,食物供应变得稳 定而可靠,死亡率下 降 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 迅速扩大和发 展 人口数量继续 增加,增长速度 更加迅猛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 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 造自然的能力,人们 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 完善的医疗服务,死

鲁教版高中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全套(全册)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编写:刘龙华 审稿:陆其勇考试要求考点人口增长模式 ①知道世界人口增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②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 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1、在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人们抵御灾害、疾病的能力很差, 人口的增长十分; 2、18 世纪产业革命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3、二战后,由于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 国际大环境相对等原因,世界人口特别是国家人口增长。 二、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 又称,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率率和 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不同人口增长阶段的比较发展阶段 增长阶段增长阶段增长阶段增长阶段人口出生率和死亡人口出生率仍保持人口出生率开始下人口出生率、死亡率都比较高,自然在较高水平,但死降,死亡率继续下率、自然增长率都增长率低,且波动亡率迅速下降,人 降,并达到低水平,很低。人口增长缓人口增长特点较大。人口增长处口自然增长率提自然增长率逐渐降慢,有些国家甚至于相对静止或低速高, 人口急剧增长。低。人口增长的速度已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状态。开始减缓 增长。高、、低高、、高高、低、高低、、低人口增长模式(型)(型)(型)(型)出现在工业化初欧美发达国家一般期,发达国家一般开始出现的在 20 世纪 50 年代前农业社会时期 18 世纪末到 19 世国家时间、国家 后开始进入这个阶纪初开始进入这个段阶段生活在热带原始森 非洲东部的坦桑尼大多数大多数目前分布地区林深处的一些土著 亚、肯尼亚等国家国家发达国家居民三、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1、当今世界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尤以人口增长、数量和人口年龄结构严重等引起的问题最为突出。 2、世界人口增长极不平衡。目前发展中国家人口持续增长势头,而发达国 家人口数量已保持。 3、人口问题的不同表现自然增人口问题典型国长率水平表现后果对策家举例人口增长劳动力、采取鼓励发达保持较和人口 青壮年负担的政策,并接国家水平化等纳来自大多面临人口不利于 出生率、自发展大多赞同实行然增长,以中国、印度、巴中水平较及 0∽14 岁的基斯坦国家政策少儿比重等等问题 问题的解决练习巩固1.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 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 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力 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2.在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中,最先转变的是() A.出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生育率读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图,回答3--4 题: 3.1950 年后的人口增长特点是() A.十分缓慢 B.迅速增长 C.速度加快 D.保持稳定4.从图示来看,1770 年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其原因是() ①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②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③平均寿命延长④人口出生率上升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5.产业革命后,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减少B.没有战争 C.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D.农业的发展6.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处于() A.原始低增长阶段B.加速增长阶段 C.增长减缓阶段 D.低速增长阶段7.下列国家和地区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第四阶段的是()

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较易)

2013年高一地理测试试卷 考试范围:必一必二;考试时间:90分钟;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第Ⅰ卷选择题部分 共50分 一、选择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太阳直射点周年移动轨迹示意图,完成1-3题。 1.当太阳直射D 点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的温度带是 A.热带 B.北温带 C.南温带 D.南寒带 2.当太阳直射B 点时 A.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 B.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 C.南半球昼长夜短 D.全球昼夜平分 3.在太阳直射C 点之后的半年内,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是 A.一直向北 B.先向北,再向南 C.一直向南 D.先向南,再向北 读“气压带与风带的变化”完成(4)~(5)题 4.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 图表示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 B .B 图表示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南移 C .C 图表示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 D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相反 5.受甲气压带和乙风带交替控制,且只分布在纬度30-40度的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是( ) A. 地中海气候 B. 温带海洋性气候 C. 温带季风气候 D. 没有这种气候类型 6.下列水体,按其储量多少的顺序依次为: A.冰川水 地下水 河流水 湖泊水 B.冰川水 地下水 湖泊水 河流水 C.地下水 冰川水 河流水 湖泊水 D.地下水 冰川水 湖泊水 河流水 7.夏季,北印度洋海水的流向是: A.呈顺时针方向向东流 B.呈逆时针方向向西流 C.呈顺时针方向向西流 D.呈逆时针方向向东流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教案]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 3.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法 2.读图分析、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补充: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城市是区域的服务中心;城市是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心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中土地的利用形式: 同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功能区 2.功能分区的实质: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 3.功能分区的特点:功能分区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一是各功能区之间无法划分明确的分界线;二是在同一个功能区中,只是该功能用地所占比例较大,其他功能用地所占比重较小而已。 4.功能区的主要类型: (1)住宅区: 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占城市空间的40%~60% ①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的外缘,要求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 ②低级住宅区:多建在内城或工业区附近,条件较差 (2)商业区: ①分布原则:市场最优原则——城市的几何中心 交通最优原则——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②中心商务区(CBD): 它是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学案模块复习课

[核心知识回顾](教师用书独具) 一、人口的变化 1.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①时间上:数量不断增长。 ②空间上:地区不平衡,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划分: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分为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三种。 (2)分布:发达国家多为现代型;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但有一部分正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中间类型。 (3)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人口政策。 3.人口的迁移 (1)概念:指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的现象。 (2)分类:人口迁移根据是否跨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 5.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一个地区或国家利用本地及他地的资源,在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生活消费水平下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三种观点:乐观、悲观、介于乐观和悲观之间。 6.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内涵: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条件:合理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水平、不妨碍未来人的生活质量。 (3)意义:影响人口战略、人口政策、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二、城市与城市化 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土地利用: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导致同类活动的高度集聚。 (2)城市功能分区 ①特点:一般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 ②常见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典型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 (3)形成的因素 ①主要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历史因素等。 ②其他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或宗教团体、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等。 (4)发展变化 ①初期:各个功能区混杂布置,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异。 ②后期:各功能区逐渐分类布局。 3.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 ①标准:通常是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②等级:从小到大一般可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等。 (2)城市服务范围:城市本身、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 (3)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等级高,职能多,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大。 (4)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地理位置、地形、资源、交通等。 4.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含义:一个区域内,不同级别城市的空间组合。 (2)特点: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城市间距离越远。 (3)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关系: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5.什么是城市化

最全面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 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 太阳系 银河系 (课本P3 图 1.2)地月系 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 图1.4) 1. 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 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 图1.5) 分类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 天王星、海王星特点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P6)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 外部条件自身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 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 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 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 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 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 光球 色球 日冕 2.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太阳风 P11) P11 活动);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学案:第1章章末小结与测评含答案

[巩固层·知识整合构网络] (教师用书独具) 请你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自我校对] ①原始型 ②现代型 ③经济因素 ④国际人口迁移 ⑤环境承载力 ⑥自然资源 ⑦人口合理容量 [提升层·专题讲练深拓展] 专题一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1)人口的数量变化:包括增加和减少两个方面,由该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所决定。区域人口数量的变化取决于人口增长率的高低。人口增长率=人口迁移率(人口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2)人口的自然增长:即人口数量的增减,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出生率高于死亡率则人口增长。 (3)人口的机械增长:一个地区人口的迁入和迁出引起人口数量的增加或减少,迁入率高于迁出率则人口增长。人口的机械增长只是对世界的局部地区而言,对全球化人口数量变化无影响。全球人口数量变化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状况。 2.人口增长影响区域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人口问题 (1)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常见的人口年龄失调有两种情况: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 人口性别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构成中,新出生的男性或女性各占总人口的比例。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它用来反映该地区或国家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 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应加大思想教育等措施,严禁非医学鉴别胎儿性别。 (3)人口文化素质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文化素质总体过低→ 不利于高新技 术产业的发展 → 国家要加大劳动者 的职业技能培训 [对点训练] 1.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完成(1)~(2)题。 【导学号:17252022】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 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 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 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 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 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 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 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学案:第6章附5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含答案

附5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学习目标:1.掌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重、难点) 2.理解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3.掌握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原因和措施。(重点) [自主预习·探新知] 1.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 (1)从全国范围看,连接环渤海经济区及珠三角经济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地位举足轻重。 (2)从长江经济带内部看,具有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可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3)从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看,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衔接互动,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2.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 (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2)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3)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4)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3.长江生态环境保护 (1)原因:①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 ②长江经济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③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总体要求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2)措施:综合治理和建立地区间、上下游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自主诊断] (1)长江流域人口和城镇密集,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2)长江水运横贯东西,重庆以下皆可通航。() (3)长江经济带是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4)长江水资源的利用主要包括长江经济带内工业、农业和居民饮水。() 【提示】(1)×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宜宾以下河流两岸城镇都很密集,而且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密集程度更大,城市化水平很高。 (2)×长江沿岸河港众多,宜宾以下可通航。 (3)√长江经济带立足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各自优势,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4)×长江水资源的利用不仅包括长江经济带范围内工业、农业和居民饮水,以及防洪、发电、灌溉、水产养殖、旅游和生态用水等,还包括向北方地区跨流域调水。 [合作探究·攻重难] 下图为长江流域示意图和沿北纬30°中国地势剖面。 【思考交流】 1.长江流经了哪些省(市、区)?干流南北两侧有哪些重要的支流? 提示: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市、区)。北侧支流主要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汉江等,南侧支流主要有乌江、湘江、赣江等。 2.流域内有哪些地形类型?据上图分析我国长江上游地区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 提示:有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在上游河段,长江从青藏高原奔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课本P2~3图1.2,1.3) 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 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1. 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类型及特点(课本P6图1.6) 构成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判断方法 类型及特点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均﹥3%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1%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1% ★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课本P6~7)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地区差异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 ⑴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国家进入现代型 ⑵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⑶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⑷中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已基本实现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⑴生产力水平是根本原因 ⑵国家政策⑶社会福利⑷文化观念⑸宗教信仰⑹自然环境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分类(课本P8~9图1.8) 人口迁移分类特点方向 国际人口迁移19世纪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由于殖民扩张,人口从欧洲迁往美洲和大洋洲二战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⑴欧洲经济发展快,变为人口迁入地⑵拉丁美 洲人口迁往美国、加拿大和西欧⑶西亚和北非 由于石油开采,招募大批外籍工人 国内人口迁移20世纪80 年代中期 前 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 籍管理制度,多是有计划、有组织的 人口迁移,规模小频率低 由东部地区向西北和东北地区迁移 20世纪80 年代中期 后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人口迁移以 自发迁移为主,流量大频率高 由内地向沿海迁移;由农村向城市、工矿区迁 移;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教案]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第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2.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过程与方法] 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教学难点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人口数量的变化是通过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的变化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三个指标的不同特征,我们可以用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来分析。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P5[读图思考] 1?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 (1)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3)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时间生产力状况自然环境与经 济发展状况 社会与文化的变化“三率”的变化人口增长模式 18世纪中期农业经济快 速发展 环境较恶劣,土地私 有制 劳动力需求较大,受传统的生育观念 影响 高岀生,高死亡, 低自然增长 原始型 工业化开始后大规模机械 化生产 环境改善,经济快速 增长 传统的生育观念占主导地位高岀生,低死亡, 高自然增长 传统型 二战以后生产力进一 步发展 土地开垦受到限制, 制造业快速发展 城市化快速发展,社会福利提高,生 育观念转变 低岀生,低死亡, 低自然增长 现代型 [活动]P7 2?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分布: (1)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转变 历史阶段原因 岀生 率死亡 率 自然增 长率 增长模 式 原始社会时期 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极差,人们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 的能力很差 高高低原始型农业社会、产业革命时期 生产力水平提高,生存条件明显改善,抵御灾害能力提高, 但传统经济对劳动力数量依赖大 高低高传统型现代社会时期 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生产力水 平高,医疗卫生条件好,社会福利、养老保障制度改善 低低低现代型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篇一: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 1.3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教师提问:从以上计算结果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和启发?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总结: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 过渡:就整个世界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那么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是否相同呢? 板书:2、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变化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图1.4)让学生读图,思考下列问题:(1)2000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亚非欧拉北美大洋洲) (2)2000年与1950比,人口增长数由多到少的排序?(亚非拉欧北美大洋洲) (3)计算50年来各大洲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非拉亚大洋洲北美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学案附服务业的区位选择

附3 服务业的区位选择 学习目标:1.了解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重点) 2.掌握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的特点。3.结合中心地理论理解影响零售业布局的区位因素。(重难点) [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 1.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1)分类: 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餐饮娱乐 文化与旅游家庭健康与养老法律服务生产性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 (2)特点:复杂性、发展性和多样性。 (3)影响因素 ①自然因素:是服务业布局和发展的前提,并为服务业提供必要的资源和空间场所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 a .市场:市场需求影响服务产品的种类和发展潜力。 b .交通运输:影响服务业的空间布局。 c .劳动力: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业需要劳动力数量较多,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 d .技术因素:对服务业区位的影响在不断增强。 e .政府财政支持,税收和土地优惠等政策因素,对服务业有明显吸引作用。合理的政府监管和健全的法律制度等,有利于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特别提醒]

自然因素是服务业布局和发展的前提,并为服务业提供必要的资源和空间场所等。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的发展,自然因素对服务业的制约在不断削弱。 2.服务业空间布局 (1)生活性服务业的布局大多分散进行。 (2)生产性服务业: ①特点:具有专业化程度高、知识密集以及集聚性等。 ②集聚区的区位优势 高素质人力资源、良好的交通区位、规范化的政策环境、便捷的信息交流平台以及面向国内外的开放市场。 3.案例:探究零售业布局的区位因素 (1)零售业:是指通过买卖形式将工农业产品直接出售给居民作为生活消费使用或销售给社会集团供公共消费用的商品销售行业。 (2)影响零售业布局的区位因素 ①自然因素 a.地形:山区商业网点规模小而分散;平原商业网点规模大。 b.气候:气候差异及季节变化,影响居民商品消费需求。 ②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等对零售业布局影响较大。 [自主诊断] (1)金融、信息等产业属于生活性服务业。() (2)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等行业,可布局在高等院校附近。() (3)现代物流产业等同于交通运输业。() (4)大型购物中心一般布局在城市中心区和主要商业街沿线。() 提示:(1)×生活性服务业包括餐饮娱乐、文化与旅游业、家庭健康与养老服务业以及法律服务等。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 (2)√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等行业,技术水平是其核心竞争力,往往布局在靠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地区。 (3)×现代物流业涉及交通、装缷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以及仓储业、批发业、零售业等诸多部门。 (4)√大型购物中心和商场规模大、等级高、付租能力强,一般布局在城市中心区和主要商业街沿线。

高中地理必修一和必修二

2013年同步教学测试试卷 地理测试试卷 考试范围:必一必二;考试时间:90分钟;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第Ⅰ卷选择题部分共50分 一、选择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下图为“二分二至时地球位置示意图”,据此回答1一2题。 1.自B至C,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上海昼长于夜,且昼长渐短 B海口市的太阳高度角不断增大 C 南极圈内的极夜区域逐渐扩大 D太阳直射于南半球 2.地球由D公转至A的过程中,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是 () A.一直加快 B.先变快后变慢 C一直变慢 D先变慢后变快 读北京某日相关气象预报资料,回答3--5题 3.资料日期中的31日所反映的可能是() A. 1月31日 B. 5月31日 C. 8月31日 D. 10月31日 4.资料中反映的天气系统为() A. 冷锋 B. 暖锋 C. 气旋 D. 反气旋 5.关于资料中三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31日受暖气团控制,气压较高 B. 1日白天气温低是因为云层大量吸收了太阳辐射 C. 1日、2日夜间气温低,因为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弱 D. 2日受气旋控制,白天气温较高 6. 如果黄赤交角变为0°,下列四组气候类型中不再存在的是() A、热带雨林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 温带大陆性气候 7. 若此图为海陆间水循环侧视图,则() A.a"为海洋,b为陆地 B.环节③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淡水资源 C.环节②表示植物蒸腾和陆地水蒸发 D.环节①④均能造成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下图为某区域大洋环流简图,箭头为相应的盛行风带。据此回 答8~9题。 8.若图示区域为大西洋,则a处洋流的名称为() A.加那利寒流B.日本暖流 C.墨西哥湾暖流D.秘鲁寒流 9.图示洋流流向与下列地理事物运动方向相同的是() A.北半球地球俯视图的自转方向B.南半球的气旋 C.北印度洋冬季洋流流向D.北太平洋台风 当地时间2012年4月24日,意大利埃特纳火山再次喷发,熔岩滚滚。埃特纳火山位于意大利西西里岛东岸,为欧洲最高活火山。图甲表示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序号表示地质作用;图乙为某种地貌景观照片。读图完成10--11题。 10. 图甲中的序号可以表示意大利火山喷发的是() A.①B.②C.③D.④ 11. 与图乙中地貌景观成因类似的地质作用是() A.②B.③C.④D.⑤ 读“部分陆地自然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完成12~13题。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每一节课都有详细的三维目标分析,重难点分析和突破方法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 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 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 料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使学 生能进一步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 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 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 资料和练习题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 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法、比 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和同 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 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 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 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 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难点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2.比较两种“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本质区别。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学案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 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 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 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 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1.3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最后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