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与绿色生活第三章思考题(期末复习)

饮食文化与绿色生活第三章思考题(期末复习)
饮食文化与绿色生活第三章思考题(期末复习)

注意:不要随便改动文档格式,以免丢失内容!也包括前两章及以后各章。

第3章

1、名词解释:饮食文化层、外食

饮食文化层:指在中国饮食史上,由于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饮食生

活不同的社会层次

外食:外食,指人们在市场上完成的日常饮食行为。外食大众化的程度,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经济发

展水平的标志

2、中国封建制历史时代大致有果腹层、小康层、富家层、贵族层、宫廷层五个基本的饮食

文化层次。

3、中国封建制历史时代饮食文化层次的内容有哪些?

4、各饮食文化层之间的关系如何?

A.饮食文化的五个层次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B.第一层次的存在是其它四个层次存在的前提

C.

层次越高,食者群越小 D. 层次越高,食者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越高 E.层次越高,则愈能

更多地反映饮食文化的文化特征 F.各层次交互影响,高层次对低层次的辐射作用大于低层次对

高层次的影响

5、果腹层由广大最底层民众构成,其中以农民为主体,包括城镇贫民,以及其他贫困者,

是“文化特征”最少(多、少)的一个层次。

6、果腹层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最基础的层次,基本水准在“果腹线”上下波动,很大程度上是纯生理需求,谈不上文化创造

7、?城镇一般市民、农村中小地主、下级胥吏,及经济、政治地位相应的其他民众是小康层的重

要构成类群,是小康层的典型代表。

8、普通市民的饮食生活有哪些特点?

①食品质朴可口②食品制作简便易行③市民饮食文化在整个中国饮食文化风俗演变和历史发

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9、?富家层是中国饮食文化中较为活跃的层次。

10、?食客是富家层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

11、最能反映贵族层饮食文化特征的,莫过于“?日日年节,筵宴相连、灯红酒绿无有绝期”的饮

食了。

12、孔子的思想核心和精神世界的根本支点,就是一个“仁”字。

13、孔府筵宴常年不断,大致可分为第一等、第二等和日常家餐三大类。

14、衍圣公府的饮食生活有哪些特点?

15、宫廷层是中国饮食史上的最高文化层次,是以御膳为重心和代表的一个饮食文化层面。

16、纵观历史,清宫御膳当是宫廷饮食之典型代表。

17、清宫御膳的主要文化特征有哪些?

18、“满汉全席”经历了“满席”、“汉席”→“满汉席”→“满汉全席”的发展历程。

19、“满汉全席”的模式特征可概括为哪14个字?相对稳定的模式、不可或缺的品种

20、“相对稳定的模式”指的是“燕菜加烧烤”——清末“燕菜席”与“烧烤席”膳品的精选合璧

21、“不可或缺的品种”则是数量最低(八)种的海珍食材,其中(燕窝)、(鱼翅)、(海参)是必备的。

22、简述“满汉全席”和“清宫御膳”的关系。

“满汉全席”既不是什么“清朝最高级的国宴”,也不是一般意义的“宫廷御膳”,但它与清宫饮食又是有关系的。

①“满汉全席”和“清宫御膳”均是上层或中上层社会饮食文化的代表;

②“满汉全席”在膳品原料、数量和筵式规模规格上都已超过了清宫御膳;

“节次照常”、“节庆常例”,“礼”

③“满汉全席”不可能在专一膳具、膳品特殊名目及食礼上仿效御膳,更不要说超过其上了;

④“满汉全席”对“清宫御膳”的确有仿制承袭关系;

“挂炉猪”、“挂炉鸭”、“乌叉”、“哈尔巴”、“汤羊肉”、“烧鹿尾”,燕窝、鱼翅、海参

⑤民国时代的“满汉全席”,更大地超过了“清宫御膳”,也就距离清宫御膳更远了;

⑥港、澳、台等地区、新加坡、日本的“满汉全席”,更是“买办化”或“西化”了的新名目,其内容完全蜕变了。

⑦眼下大陆上的“满汉全席”,大多是随心所欲的“研制”和“创新”,竞以奢华隆大,历史文化承续健康积极的意义更趋淡薄了。

23、外食大众化的程度,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

24、小农家庭餐桌的粗陋和城镇普通市民家庭餐桌的单调是城乡无很大区别的中世纪中国家庭餐桌的基本特征。

25、20世纪80年代以后,普通城市民众的家庭餐桌发生了变化,“(荤素搭配)、(四菜一汤)”开始变为越来越多家庭每日正餐——晚餐的理想与标准模式。

外国饮食文化

第一章饮食文化概论 1. 饮食与文化 (1).饮食的基本含义:①中文:一是吃的和喝的东西;二是吃东西和喝东西。 ②英文:一是food and drink;二是diet(可指规定的、特别的饮食, 也可指日常的膳食). (2).文化:①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 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 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②泛指一般知识,包括语文知识···。③中国 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 (3).饮食文化概念的基本理解:(特定群体)关于食物获取的知识、技术、方式、习俗和制度。 (4).饮食的功能:①满足生理需要;②满足心理需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你有安全感, 使你感到“自我价值”,使你感到“美味”带来的快乐);③满足“公关”需要。 (5).文化的认识:①“人”是文化的主体;②动态性(丰富和发展、重新认识和修正、对某 些旧的或传统的东西的否定);③多样性(内容、观念、方式方法);④结构性;⑤共 同享有;⑥后天习得;⑦强制或规范;⑧理想与现实;⑨适应性。 (6).饮食受文化影响:“食欲也是被文化决定的”是说特定群体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对其成员的饮食行为特点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其中社会环境对其群体特殊饮食习 惯、方式形成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可能是决定性的。 (7). 饮食文化内容的基本理解:①观念(精神性):指特定群体对待饮食的态度或看法; ②获取(物质性或技术性):指特定群体的食物选择、加工制成技术、日常饮食结构、 餐饮方式(食具的样式和使用方法、分食还是合食、具体食物的食用方式)等;③风 俗(民众的自发的重复性行为,具有传承性和社会性),制度。 (8).影响人对饮食选择的主要因素:①家庭因素:包括文化传统,食物供应,生活状况与观 念,人口结构,食物制作水平,宗教;②个人因素:包括教育背景,价值观,生 活经历,职业(阶层)与生活方式,经济状况,心情;③环境因素:包括政治与经济 全球化,人员流动与文化交流,参照对象与团体归属,商业促销与流行趋势,营 养、卫生、健康知识的普及以及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消费环境。 2. 饮食文化与社会 (1).经济发展---恩格尔系数:“恩格尔定律”是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家庭食品开支与家庭总收 入的比例关系的定律,系数在59%以上为绝对贫困,50%~59%为勉强度日, 40%~50%为小康水平,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 (2).社会文明---“文明”的土壤:人类的饮食状况不仅表现出人类文明的进步程度,同时也 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土壤----食物生产技术、方式对科学技术发明的贡献。(3).习俗传承的载体----标记:即某种事物或行为成为某一文化群体传统习俗中的标志性民 俗事象。如日本新年的干沙丁鱼、黑豆之类的食物。(4).社会文明---文明:文明就是一切能减少人们生活麻烦的手段。 平等:“平等”、“自由”的餐饮服务文化或服务精神。 多元化共存:人们享受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乃至不同时代的美食文化。 环境协调:对自然的尊重、理解和爱护,引导“绿色消费”。 (5). 习俗传承的载体---传承:即某一特定的习俗会通过“代际”关系而代代相传。 寓意:如“喜饼”“蛋糕”等。 交际:饮食或宴席在交际场合总是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交换:“互报交换系统”。

中国饮食文化试题与答案

一 1.人类制作熟肉食品最早采用的方法是( ) A.蒸 B.煮 C.烤 D.炒 2.蛋白质含量最高而位居豆类之首的品种是( ) A.大豆 B.豌豆 C.蚕豆 D.扁豆 3.从历史发展看,中国人衡量食品质量的第一标准是( ) A.食量 B.食形 C.食境 D.食味 4.“庖丁解牛”出自我国古代著作( )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春秋》 5.唐代炉灶的形式多样,如出现了专门烹茶的( ) A.火炉 B.水炉 C.风炉 D.木炉 6.鲁菜的代表名菜是( ) A.大煮干丝:苏菜 B.宫保鸡丁:川菜 C.鼎湖上素:粤菜 D.九转大肠 7.我国的蒸馏酒,即烧酒出现于(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8.在敬酒方式中,有礼有节地劝客人饮酒被称为( ) A.文敬 B.回敬 C.互敬 D.代饮 9.“茶”字最早出现于(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10.世界上第一部茶的专著是( ) A.《茶录》 B.《茶谱》 C.《茶经》 D.《茶苑总录》 12.人们在饮食活动中应当遵循的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指的是( ) A.饮食礼仪 B.饮食风俗 C.饮食习惯 D.饮食传统

13.在饮食民俗方面,新粮登场和瓜果上市时,要请长辈或老人先吃,叫( ) A.“先尝” B.“先品” C.“尝鲜” D.“品鲜” 14.记载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古代名著是( ) A.《史记》 B.《汉书》 C.《左传》 D.《资治通鉴》 15.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 A.《离骚》 B.《楚辞》 C.《诗经》 D.《大招》 16.《谷山笔尘》谈到了历代帝王赏赐饮食的情况,其作者是明代的( ) A.吴承恩 B.罗贯中 C.于慎行 D.徐霞客 18.冬季,人们日常选择食用温热助阳之品,以达扶阳散寒之功效,谓之( ) A.“食补” B.“药补” C.“药膳” D.“食疗”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21.世界上最早培植小米和大米的国家是________。 22.陶器发明后,中国原始先民的熟食活动进入了第三阶段,即________。 23.民间在重阳节有饮菊花酒的习俗,相传此习俗起源于________时期。 24.酥油茶的酥油是从牛奶或羊奶中提取的________。 25.道家、法家、墨家等古代思想家一致崇尚的________,成为我国消费文化的核心。26.古代________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27.中式宴会与西式宴会的交谊目的都很明显,中式宴会更多的体现在________的交谊,西式宴会则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 28.服气、服药和饮食在________教文化中具有相同重要的地位。 29.药膳是在中医药________的理论指导下,将中药与食物搭配起来的食品。 30.我国未来餐饮服务行业企业文化发展的必然方向是________。 二 1.中国古代将烹饪风味流派称为( ) A.帮口 B.菜系 C.道口 D.风派 2.我国的茶叶根据制作工艺可以分为( ) A.三大类 B.五大类 C.七大类 D.九大类 3.“染面煎”的挂糊方法,即在原料外挂一层面糊后加以油煎,出现在( )

谈色彩与饮食文化之关系

谈色彩与饮食文化之关系 摘要:中国的饮食文化历来是注重色彩、讲究色彩搭配的;色彩是为了悦目,首先是生存的需要,然后才是审美的享受;饮食色彩的美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体现了的团结、和合、交融的“中和之美”的文化精神。 关键词:色彩;饮食文化;前提;审美情趣 中国的烹饪艺术历史悠久,可以说是色彩艺术与饮食文化的共同产物,特别是中国菜以其“色、香、味、形、器、质、养”而名扬海内外。“色”,既色彩、颜色, 它位于各项之首,可见色彩的重要。菜肴的色彩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食欲,同时带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一、色彩的前提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非常讲究食物色彩的,自古就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色、形、美统一的各种造型,表达出的是独树一帜的审美意境。我们翻开古籍,南宋诗人陆游的诗章中就有不少有关食事的诗,其中许多佳句吟咏了食物的色泽,如《与村邻聚饮》中的“鸡跎宜菰白,豚肩杂韭黄。鲞香红糁熟,灸美绿椒新。”诗中的菰白、韭黄、红糁、绿椒,色彩斑斓,当然给人们以强烈的食欲。但话又说回来,色彩是为了悦目,这首先是生存的需要,然后才是审美的享受。人在直立行走之后,不但要用眼睛分辨自然界中五颜六色的有毒植物和凶猛的动物,还要养成会看水果成熟与否等的本领,这些本领都是为了生存的需要而练成的。现代人类已经用不着再去过穴居生活,然而,世上的万物仍需要我们用眼睛去观察认知,才能达到满足需求的目的。 人们通常认为,色彩是物体固有的,其实并非如此。色彩事实上是以光为媒体的一种感觉,是人的眼睛再接受光的刺激后,视网膜的兴奋传送到大脑中枢而产生的感觉。据科学家估计,在人们获得的信息中,大约80%是从眼睛得到的,与其说这个世界如此丰富多彩,还不如说是人对这个世界的感觉是如此丰富多彩。也就是说,我们并不知道某一物体究竟是什么颜色的,只能说是我们见道的这一物体是什么颜色的,审美欣赏的动作并不是在眼睛而主要是在脑部发生的,五光十色的色彩变幻也并不是完全发生在外部世界的,而是发生在我们的“心”里,既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碰撞产生审美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审美过程使感官不只籍大大小小的各种行为促使人的生命活动有了意义,而且把现实分装整理成充满生命力的碎片,并将它重组为有意义花样,这种符合个性或者符合

中国饮食文化试题与答案

精品文档 一 1.人类制作熟肉食品最早采用的方法是( ) A.蒸 B.煮 C.烤 D.炒 2.蛋白质含量最高而位居豆类之首的品种是( ) A.大豆 B.豌豆 C.蚕豆 D.扁豆 3.从历史发展看,中国人衡量食品质量的第一标准是( ) A.食量 B.食形 C.食境 D.食味 4.“庖丁解牛”出自我国古代著作( )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春秋》 5.唐代炉灶的形式多样,如出现了专门烹茶的( ) A.火炉 B.水炉 C.风炉 D.木炉 6.鲁菜的代表名菜是( ) A.大煮干丝:苏菜 B.宫保鸡丁:川菜 C.鼎湖上素:粤菜 D.九转大肠 7.我国的蒸馏酒,即烧酒出现于(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8.在敬酒方式中,有礼有节地劝客人饮酒被称为( ) A.文敬 B.回敬 C.互敬 D.代饮 9.“茶”字最早出现于(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10.世界上第一部茶的专著是( ) A.《茶录》 B.《茶谱》 C.《茶经》 D.《茶苑总录》 12.人们在饮食活动中应当遵循的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指的是( ) 饮食风俗A.饮食礼仪B. 饮食习惯C.D.饮食传统. 精品文档 13.在饮食民俗方面,新粮登场和瓜果上市时,要请长辈或老人先吃,叫( ) A.“先尝” B.“先品” D.“品鲜”C.“尝鲜” 14.记载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古代名著是( ) A.《史记》 B.《汉书》 D. 《资治通鉴》C.《左传》) ( 15.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B.《楚辞》A.《离骚》D.《大招》C.《诗经》

16.《谷山笔尘》谈到了历代帝王赏赐饮食的情况,其作者是明代的( ) A.吴承恩 B.罗贯中 D.徐霞客C.于慎行 18.冬季,人们日常选择食用温热助阳之品,以达扶阳散寒之功效,谓之( ) A.“食补” B.“药补” D.“食疗”C.“药膳”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21.世界上最早培植小米和大米的国家是________。 22.陶器发明后,中国原始先民的熟食活动进入了第三阶段,即________。 23.民间在重阳节有饮菊花酒的习俗,相传此习俗起源于________时期。 24.酥油茶的酥油是从牛奶或羊奶中提取的________。 25.道家、法家、墨家等古代思想家一致崇尚的________,成为我国消费文化的核心。26.古代________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27.中式宴会与西式宴会的交谊目的都很明显,中式宴会更多的体现在________的交谊,西式宴会则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 28.服气、服药和饮食在________教文化中具有相同重要的地位。 29.药膳是在中医药________的理论指导下,将中药与食物搭配起来的食品。 30.我国未来餐饮服务行业企业文化发展的必然方向是________。 二 1.中国古代将烹饪风味流派称为( ) A.帮口 B.菜系 C.道口 D.风派 2.我国的茶叶根据制作工艺可以分为( ) A.三大类 B.五大类 C.七大类 D.九大类 3.“染面煎”的挂糊方法,即在原料外挂一层面糊后加以油煎,出现在( ) . 精品文档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4.我国严格意义上的烹饪开始于( ) A.陶器使用 B.以火熟食 C.海盐调味 D.燔谷成熟 5.北魏时期的贾思勰所写的农学著作里关于烹饪方面的内容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著作名称是( ) A.《酉阳杂俎》 B.《齐民要术》 C.《四民月令》 D.《本草经集注》 6.酒会席的气氛活泼、形式自如,菜肴以( ) A.酒水为主 B.点心为主 C.热菜为主 D.冷菜为主 7.传统名菜“干烧岩鲤”是典型的( )

饮食文化与绿色生活第六章思考题(期末复习)

注意:不要随便改动文档格式,以免丢失内容! 第6章 1、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 2、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期,是中国茶文化史上划时代的时期。 3、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以陆羽的《茶经》的刊行为标志,民间称他为“茶神”、“茶圣”、“茶仙”。 4、茶文化之所以在唐代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除了与唐代经济、文化的昌盛发展有关外,还与以下因素有关: 1)与佛教发展有关2)与唐代的科举制度有关3)与唐代诗风大盛有关4)还与唐代贡茶的兴起和中唐以后的皇朝禁酒政策有关。 5、从五代至宋辽金时期,是茶文化的拓展期。 6、宋辽金时期,是中国茶文化承上启下的时代。 7、自元代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 8、试举出5种以茶叶产地的山川名胜为主题而命名的茶叶。 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庐山云雾”、“井冈翠绿”、“苍山雪绿”等。 9、试举出5种以茶叶的形状而命名的茶叶。 如“碧螺春”、“瓜片”、“雀舌”、“银针”、“松针”等。 10、茶叶以加工方式可分为基本茶和再加工茶。 11、基本茶类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等。 12、再加工茶类包括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药用保健茶和含茶饮料等。 13、绿茶是中国产量最做多的一类茶叶,也是历史最悠久的茶叶品种。 14、茶的功能有哪些? 茶是一种营养剂;茶能降低胆固醇;茶能净化血液;茶能减肥;茶可以治疗便秘;茶能解酒防醉;喝茶可以促进食欲;有效去除有害自由基与抗衰老之功能;抗菌及抗病毒作用;抑制细胞突变及防癌 15、像脂肪、植物色素及蛋白质等成分甚难溶于水中,这些物质经冲泡并非全部溶于茶汤中。 16、多元酚类及维生素会在茶叶制作过程中改变其成分及含量。 17、愈是好茶咖啡因含量愈多。

(完整word版)中国饮食文化习题(附答案)

中国饮食文化习题(附答案) 茶与酒文化一、选择题 1.茶的故乡在A日本B中国C印度D巴西2. 《茶经》的作者是A 陆羽B神农氏C有巢氏D共工氏 3.《茶经》中记载茶的名子除了“茶”以外还称为A槚B蔎C茗D荈 4.茶在我国什么时候成为一种饮品A西周时期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西汉时期5.中国传统认为开门七件事中不包括什么A柴米B油盐C酱醋D茶酒 6.传说中,茶被发现是基于它的哪种功效A贡品B药用C食用D饮用7.从制茶工艺角度看,红茶区别与其他茶的最主要特征是A深度发酵B萎凋C 揉捻、D干燥8.红茶与绿茶的区别有哪些A制作工艺B茶叶形态C茶汤颜色D饮用口感9.我国产量最多的茶叶种类是A红茶B黑茶C花茶D绿茶10.下列选项属于中国的红茶是A

祁门红茶B大吉岭红茶C锡兰高地红茶D阿萨姆红茶11.绿茶具有的特点有A香高B味醇C形美D耐冲泡12.绿茶制作工艺经过的过程A杀青-揉捻-干燥B发酵-揉捻-干燥C杀青-发酵-干燥D杀青-干燥-压缩13.从茶叶干燥工艺看绿茶可分为A炒青绿茶B烘青绿茶C 蒸青绿茶D晒清绿茶14.炒青特点:香气清高,滋味浓,收敛性较强,炒制杀青主要包括A长炒青B圆炒青C细嫩炒青D扁炒青15.白茶我国特产,属于轻微发酵茶,是我国茶类中的精品。它加工时不炒不揉,只将细嫩、叶背满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来,主要的种类有A银针B白牡丹C贡眉D寿眉16.青茶也称乌龙茶,有“绿叶红镶边”之称,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属“半发酵”茶。下列哪个省不是乌龙茶主要产地A福建B浙江C广东D台湾17.铁观音原是茶树品种名,其鲜叶制成青茶质量最佳。铁观音是乌龙茶中之珍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历史

茶文化 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茶文化 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三不点”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洁,是为一不;景色不好,为一不;品茶者缺乏教养举止粗鲁又为一不,共为三不。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是不作艺术的品饮,以免败兴。 酒 中国是酒的王国。酒,形态万千,色泽纷呈;品种之多,产量之丰,皆堪称世界之冠。中国又是酒人的乐土,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少,饮酒之风,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中国更是酒文化[1]的极盛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生理性消费,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酒与诗,从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如此,中国众多的名酒不单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以美的启示与力的鼓舞;每一种名酒的发展,都包容劳动者一代接一代的探索奋斗,英勇献身,因此名酒精神与民族自豪息息相通,与大无畏气概紧密相接。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酒魂!与欧洲标榜的“酒神”,甚称伯仲。似乎可以认为,有了名酒,中国餐饮才得以升华为夸耀世界的饮食文化。 酒,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像冰;它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世界文化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到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

智慧树(知到)中国饮食文化满分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饮食文化满分答案 对应章节第一章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2018-06-24 23:59 题目数6 总分数6 说明: 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 6 第1部分 总题数:6 1 【单选题】(1分) 在中国,人们一向很讲究“吃”。在当今世界,有“吃在中国”之说,中国被誉为()A. “烹饪王国” B. “美食王国” C. “烹饪之邦”

“美食之邦”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1分 2 【多选题】(1分)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有() A. 食谱广泛 B. 博大精深 C. 礼仪等级森严 D. 烹饪技术发达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1分 3 【单选题】(1分) 中国烹饪在原料利用上的基本原则是()

原料广泛 B. 化废为宝 C. 一料多吃 D. 物尽其用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1分 4 【多选题】(1分) 中国人给菜命名的根据主要是() A. 以料命名 B. 以味命名 C. 以质命名 D.

以时令命名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1分 5 【多选题】(1分) 中国菜的造型既要重“形”,也要讲色彩效果。其原则是() A. 高超的造型绝技 B. 必须体现食物原料的本色 C. 与配料颜色的搭配要合理 D. 刀法要精湛,独特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1分 6 【单选题】(1分) 春秋时代哪位名人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表述了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理想追求和人生报复()

A. 管仲 B. 伊尹 C. 孟子 D. 孔子 正确 对应章节第二章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2018-06-24 23:59 题目数7 总分数7 说明: 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7 第1部分 总题数:7 1 【多选题】(1分)

2009年1月中国饮食文化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9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饮食文化试题 课程代码:0098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国面点习惯上分为三大流派:京式、广式和( D ) A.桂式 B.川式 C.鲁式 D.苏式 2.“鼎湖上素”作为一大菜系的代表菜之一,它出自于( D ) A.四川 B.淮扬 C.广东 D.山东 3.伊尹与商汤关于烹调方面的对话,就是饮食文化史上最早的文献( A ) A.《吕氏春秋·本味》 B.《礼记·内则》 C.《论语·乡党》 D.《尚书·酒诰》 4.最终与动物划清界限、使人类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饮食生活的重要标志是( B ) A.用鼎熟食 B.用火熟食 C.以水煮食 D.以汽蒸食 5.茶的发现和利用,相传起源于( C ) A.女娲时代 B.伏羲时代 C.神农时代 D.黄帝时代 6.饮茶方法上的煮饮改为冲泡,通常被视为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的一个转折期,它始于( D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7.为了节约粮食,控制酗酒现象,周初的统治者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典( C ) A.《酒典》 B.《酒法》 C.《酒诰》 D.《酒制》 8.早在远古时期,就已出现了通过射箭决定胜负、负者饮酒的礼仪,后人称为( B ) A.觞政 B.燕射 C.投壶 D.射覆 9.《煎茶水记》一书叙述了茶汤品质高低与泡水有关,其作者张又新是( A ) A.唐代人 B.宋代人 C.元代人 D.明代人 10.体现菜品发源地的菜名是( B ) A.汽锅鸡 B.文昌鸡 C.贵妃鸡 D.叫花鸡

《中国饮食文化》期末考试

注重原料的天然味性,讲求食物的美味,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很早就明确、并不断丰富发展的一个原则。先秦典籍一书的《本味篇》,集中地论述了“味”的道理。 得分/总分 A. 《吕氏春秋》 1.00/1.00 B. 《左传》 C. 《论语》 D. 《孟子》 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 2单选(1分) 《食猪肉》中的“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描写的是后人传颂九百年的名肴“”。 得分/总分 A. 红烧狮子头 B. 东坡肉 1.00/1.00 C. 红烧肉 D. 梅菜扣肉 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 3单选(1分) 关于饮食的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语,见于一书中。 得分/总分 A. 《论语》 1.00/1.00 B. 《楚辞》 C. 《离骚》 D. 《山鬼》 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 4单选(1分) 面条是中国人最具代表性的主食品之一,考古发掘证实中国人吃面条已经有的悠久

得分/总分 A. 4000年左右 1.00/1.00 B. 2000年左右 C. 1500年左右 D. 3000年左右 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 5单选(1分) 说过中国历史上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得分/总分 A. 老子 1.00/1.00 B. 韩非子 C. 孔子 D. 庄子 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 6单选(1分) “地菜煮鸡蛋”是江南汉族地区节日的节令食品。 得分/总分 A. 端午节 B. 七巧节 C. 中秋节 D. 三月三 1.00/1.00 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 7单选(1分)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促孕的食俗。 得分/总分 A. 车前子 1.00/1.00

中国饮食文化习题(附问题详解)

茶与酒文化 一、选择题 1.茶的故乡在(B) A日本 B中国 C印度 D巴西 2. 《茶经》的作者是(A) A陆羽 B神农氏C有巢氏D共工氏 3.《茶经》中记载茶的名子除了“茶”以外还称为(ABCD) A槚 B蔎 C茗 D荈 4.茶在我国什么时候成为一种饮品(D) A西周时期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西汉时期 5.中国传统认为开门七件事中不包括什么(D) A柴米B油盐C酱醋D茶酒 6.传说中,茶被发现是基于它的哪种功效(B) A贡品 B药用 C食用 D饮用 7.从制茶工艺角度看,红茶区别与其他茶的最主要特征是(A) A深度发酵 B萎凋C揉捻、D干燥 8.红茶与绿茶的区别有哪些(ABCD) A制作工艺 B茶叶形态 C茶汤颜色 D饮用口感 9.我国产量最多的茶叶种类是(D) A红茶 B黑茶 C花茶 D绿茶 10.下列选项属于中国的红茶是(A) A祁门红茶 B大吉岭红茶 C锡兰高地红茶 D阿萨姆红茶 11.绿茶具有的特点有(ABCD) A香高B味醇C形美D耐冲泡 12.绿茶制作工艺经过的过程(A) A杀青-揉捻-干燥B发酵-揉捻-干燥C杀青-发酵-干燥D杀青-干燥-压缩13.从茶叶干燥工艺看绿茶可分为(ABCD) A炒青绿茶B烘青绿茶C蒸青绿茶D晒清绿茶 14.炒青特点:香气清高,滋味浓,收敛性较强,炒制杀青主要包括(ABCD)

A长炒青B圆炒青C细嫩炒青D扁炒青 15.白茶我国特产,属于轻微发酵茶,是我国茶类中的精品。它加工时不炒不揉,只将细嫩、叶背满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来,主要的种类有(ABCD) A银针B白牡丹C贡眉D寿眉 16.青茶也称乌龙茶,有“绿叶红镶边”之称,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属“半发酵”茶。下列哪个省不是乌龙茶主要产地(B) A福建B浙江C广东D台湾 17.铁观音原是茶树品种名,其鲜叶制成青茶质量最佳。铁观音是乌龙茶中之珍品,品质最好的产于(A) A福建安溪县B福建福鼎C福建崇安D福建政和 18.黄茶分为黄芽茶、黄小芽茶和黄大芽茶。黄茶属于部分发酵类,制作方法与绿茶相似,具有绿茶的特点。黄茶与绿茶加工相比,多了一道什么过程,是区别于绿茶的重要标志。(B) A发酵B闷黄C杀青D干燥 19.君山银针是黄茶中的极品,君山银针冲泡有“三起三落”之称,产于(A) A湖南B江苏C江西D安徽 20. 黑茶的加工过程与黄茶大致相似,但其原料多采用粗老的茶叶,发酵时间往往较长,因而制成的茶叶色泽乌黑或呈褐色,故称之为黑。。主要品种有(ABCD) A云南普洱茶(黑茶中的名品)B广西的六堡茶C湖南黑毛茶D湖北老青茶和四川边茶 21.茶叶种类上属于再加工茶是(C) A红茶 B青茶 C花茶 D绿茶 22.在两晋、南北朝茶叶有了一定的种植面积,茶俗进入日常活动,加之文化雅士将其升华,茶从简单的饮品被赋予了文化品味,中国茶文化在此阶段属于(A) A萌芽阶段B现成阶段C盛行阶段D高度发展阶段 23.自<<茶经>>问世后,茶文化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可谓“比屋皆饮”,家家饮茶。茶道盛行于(A) 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 24.民间城市茶馆兴起,并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已成为寻常百姓的礼仪美德。开始于(D)A唐朝末年B宋朝末年C明朝末年D清朝末年 25.名山产名茶一说主要是因为茶树生长的条件需要(ABC) A温暖、雨量充沛、湿度较高B酸性土壤C弱光照D生长周期长 26.龙井茶产于浙江杭州的龙井村,龙井属炒青绿茶,向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著称于世历史上曾分为“狮、龙、云、虎”四个品类,其中多认为以产于何地的老井的品质为最佳(A)

中华饮食文化之美-初一作文

中华饮食文化之美-初一作文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为我们所骄傲与称赞。中华民族是一个对食物具有狂热爱好的民族,中国的饮食文化蕴涵着中华文化之美。 中国人对于食物精益求精的追求从不曾因时光的变迁而动摇。古之祖先对于美食的热爱,也体现着对生活的热爱,对山川自然的热爱。他们怀着这样一份源自于对自然、生活的热爱,甚至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美好,在数千年格物运化中,逐渐孕育出了属于中国的雅俗共赏的中华饮食文化。 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一生清贫,然而他对美食之追求却未曾厄于穷困之中。当然,中国的饮食文化,也离不开茶。《神农本草经》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作为饮食文化中的“饮”最重要的一部分,茶中流露于“情”,品茶抒情,寄情于茶的诗句数不胜数,便有了“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咏茶赋诗,也为中华文化诗词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远古时代传说起,就融于华夏大地的水中,也流入了炎黄子孙的血液里;自陆羽始,中国有了茶学,也有了茶文化,也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的一部分。陆羽寻出了茶的真谛,并在寻觅“至茶”的过程中形成了不羡荣华,专心研究于茶的品格。 “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这一句可谓中国饮食文化大雅之写照。有大雅便有大俗。饮食离不开凡尘俗世,柴米油盐,

而在大俗之气里有大雅之气度。 苏轼乃一代美食家,他一生放荡自由,享受生活,对美食的钻研可谓精妙,所制的东坡肉流传至今。而他的《猪肉颂》看似一篇娱乐之作,俚俗之作,但“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这一首小诗虽不求押韵,诗人可自摇自扇,火可自文自武,肉香由淡至浓,更让人垂涎欲滴,难怪诗人又“每天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两句,显露出诗人的闲情与雅致,这不仅是中华美食的一种性格,更是中华文化美食之旅。然而,这东坡肉不正是东坡身处逆境之间,乐安天命的精神境界的体现吗?也正是因为东坡豪迈旷达,热爱着繁华世俗的世界,才得以在坎坷、曲折、磨难中寻求自己所爱的食物。我们无从知道东坡等了多久,但在品尝东坡肉入口即化,吃了还让人流连忘返的美味之际,我们似乎能体会到他那超越美食之外的,对生活的爱与追求。这难道不是大俗之气中亦有大雅吗? 中国的饮食文化随着时间的年轮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至今仍寄居在我们的味蕾之上。中华文化美食包罗万象,但中国人的“好吃”更是举世闻名。然而,不少西方人却对此颇有微词,把中国人对于美食的追求看作“贪吃”与“浪费”,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而已吧!文化价值的不同,自然也产生了思想上的差异,但终究都会殊途同归,都能折射出对美好生活的爱与追求。 美食不仅是中华文化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东坡肉也不仅是一道美味佳肴,它蕴藏大俗之中亦有大雅之气度的中华文化,这何尝不是一种耐人寻味的睿智的人生哲理的体现呢?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古以来,饮食文化不断发展,丰富多彩,各地的特色小吃多种多样,还有融合了各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传统。现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绿色饮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 中国人善于在极普通的饮食生活中咀嚼人生的美好与意义,哲学家更是如此。庄子认为上古社会最美好,最值得人们回忆与追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可以“鼓腹而游”,也就是说吃饱喝足之后能充分享受人生的乐趣。先秦哲学家中最富于悲观色彩的庄子尚且如此。那么积极入世的孔子、孟子、墨子、商鞅、韩非等人就更不待言了。 中国人对付鬼神也像处理人际关系一样,总是通过食物来疏通关系。西洋人悼念亡者一束鲜花就可以了,中国人不成,事死如生,活人吃什么,祭祀死人至少是同待待遇(一般还要高一档)。古代祭祀鬼神都有食物,而且根据鬼神的贵贱亲疏和他企盼的大小决定祭祀食品的丰俭。这完全与老百姓对付骑在他们头上的官吏一样,因此有人说祭祀不过是人对鬼神的贿赂。 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取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华人处应有中国餐馆,中国的饮食可以说是“食”满天下.这一现象早在本世纪初时,就被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敏锐地观察到了。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孙中山先生的这一论述十分正确,而事实上确如孙中山先生所言,中华文明到了近代,被西方文明冲击得七零八落,有识之士莫不诊脉问疾。然而中国餐馆则大异其趣,居然能够登陆欧美,遍布全球,所向披靡,至今世界上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中餐馆。这种强烈的反差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是并没有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解释。我们认为,中国餐馆能够遍布世界各地不是一个孤立和偶然的现象,其中的原因与中国饮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而探讨一下中国饮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将有利于我们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又说,“人生在世,吃穿二事”,说的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总之,中国的饮食文化可谓源远流长。 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中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除膻”(《吕氏春秋.本味》)。中国人的饮食历来

饮食文化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 1、有黑钻石之美称的天然黑松露产自与() A英国. B.意大利C. 法国D.西班牙 2、外国游客心目中象征着意大利食品的是() A.意粉 B.披萨饼 C.火腿 D.西班牙 3、清酒属于酿造酒,主要产于() A.韩国 B.日本 C.缅甸 D.泰国 4、被苏格兰称为“生命之水”的酒水是() A.威士忌 B.伏特加 C.金酒 D.鸡尾酒 5、以米饭、泡菜、大酱和大酱汤为日常饮食的是() A.日本 B.韩国 C.泰国 D.缅甸 6、饮食文化的基础是() A.小吃文化 B.菜文化 C.餐厅文化 D.宴会文化 7、“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的经典论述。 A.孟子 B.老子 C.孔子 D.墨子 8、好食炖菜,有吃生菜、葱蒜、冻食和腌菜习惯的属于我国的(C)饮食文化圈。 A.京津 B.中北 C.东北 D.西北 9、口味以咸为主,辅以适当的干辣和香辛料的是()饮食文化圈。 A.西北 B.中北 C.东北 D.京津 10、口味特点以麻辣,酸辣为主,属于(C)饮食文化圈。 A.东南 B.西北 C.西南 D.中北

11、划分风味流派的最主要的依据是烹食物质要素和() A.烹食原料 B.工具特色 C.工艺特色 D.口味 12、曲阜的孔府菜是我国最大、最精湛的() A.宫廷菜 B.官府菜 C.民间菜 D.寺院菜 13、()盛行于烟台、青岛一带,口味以鲜为主,偏重清淡。 A.济南菜 B.孔府菜 C.胶东菜 D.日照菜 14、()源于古代的巴国和蜀国,是在巴蜀文化背景下形成的。 A.鲁菜 B.粤菜 C.川菜 D.湘菜 15、被誉为“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菜系是() A.川菜 B.湘菜 C.鲁菜 D.淮扬菜 16、()又称为“客家菜”,多用肉类,口味偏重,富有乡土气息。 A.粤菜 B.潮州菜 C.广州菜 D.东江菜 17、浙菜的地方风味中,以()最负盛名。 A.杭州 B.宁波 C.绍兴 D.金华 18、闽菜中的()以烹制山珍海味著称,常用红糟调味。 A.闽南菜 B.闽西菜 C.厦门菜 D.福州菜 19、皖菜主要以()为代表。 A.皖南菜 B.沿江菜 C.沿淮菜 D.东江菜 20、被称为“海派菜”的是()。 A.粤菜 B.京菜 C.淮扬菜 D.沪菜 21、鄂菜是以()为代表 A.武汉 B.荆州 C.鄂州 D.黄州

中华饮食文化

中华饮食文化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华饮食文化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网,范文,饮食文化,中华,,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饮食礼仪中查看更多范文。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情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折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到了六十大寿,更要觥筹交错地庆贺一番。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通过中西交流,我们的饮食文化又出现了新的时代特色。如于色、香、味、型外又讲究营养,就是一种时代进步。十大碗八大盘的做法得到了改革,这也是十分可喜的。但是,中华饮食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碰撞中,应该有一个坚固的支点,这样它才能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得到完

善和发展,保持不衰的生命力。我觉得,这个支点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特质,也就是中华饮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内涵。因此,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基本内涵的考察,不仅有助于饮食文化理论的深化,而且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占据世界市场也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我认为,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廛,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精。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美,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晏氏春秋》中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讲的也是这个意思。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

饮食文化与绿色生活第三章思考题(期末复习)

注意:不要随便改动文档格式,以免丢失内容!也包括前两章及以后各章。 第3章 1、名词解释:饮食文化层、外食 饮食文化层:指在中国饮食史上,由于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的不同,而自然形成的饮食生 活不同的社会层次 外食:外食,指人们在市场上完成的日常饮食行为。外食大众化的程度,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经济发 展水平的标志 2、中国封建制历史时代大致有果腹层、小康层、富家层、贵族层、宫廷层五个基本的饮食 文化层次。 3、中国封建制历史时代饮食文化层次的内容有哪些? 4、各饮食文化层之间的关系如何? A.饮食文化的五个层次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B.第一层次的存在是其它四个层次存在的前提 C. 层次越高,食者群越小 D. 层次越高,食者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越高 E.层次越高,则愈能 更多地反映饮食文化的文化特征 F.各层次交互影响,高层次对低层次的辐射作用大于低层次对 高层次的影响 5、果腹层由广大最底层民众构成,其中以农民为主体,包括城镇贫民,以及其他贫困者, 是“文化特征”最少(多、少)的一个层次。 6、果腹层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最基础的层次,基本水准在“果腹线”上下波动,很大程度上是纯生理需求,谈不上文化创造 7、?城镇一般市民、农村中小地主、下级胥吏,及经济、政治地位相应的其他民众是小康层的重 要构成类群,是小康层的典型代表。 8、普通市民的饮食生活有哪些特点? ①食品质朴可口②食品制作简便易行③市民饮食文化在整个中国饮食文化风俗演变和历史发 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9、?富家层是中国饮食文化中较为活跃的层次。 10、?食客是富家层饮食文化的代表之一。 11、最能反映贵族层饮食文化特征的,莫过于“?日日年节,筵宴相连、灯红酒绿无有绝期”的饮 食了。

湖北经济学院饮食文化概论练习题

综合练习题一 饮食文化、主食与副食、菜品与菜式?几个关键的基本概念 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 或者是指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或者是指人们在长期的饮食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主食是指米面等用作正餐的食品,主要提供糖类物质,在膳食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 副食是指主食的补充食品,主要提供糖类以外的营养物质,在膳食结构中占据辅助地位。 菜品是指食品的一个特异分支,是对人们一日三餐食用的手工食品的通称。(区别于工业食品)菜式多指菜肴的品种花色,如烧烤菜式。 单项选择题 1.最先提出“民以食为天”的古代名人是( a ) A、管仲 B、孔子 C、司马迁 D、班固 2.我国古代称为“粉角”、“扁食”的食物是( a ) A、饺子 B、馒头 C、春卷 D、烧饼 3.“养助益充”学说出自古籍( b ) A、《饮膳正要》 B、《黄帝内经》 C、《吕氏春秋》 D、《齐民要术》4.中国饮食文化美的最高境界是(b) A、味 B、和 C、养 D、洁 5. 中国饮食文化美的最基本要素是(a ) A、味 B、洁 C、养 D、形 6. 据传杭州名店楼外楼的经典名菜“赛蟹羹” 的首创者是(b ) A、易牙 B、宋五嫂 C、董小宛 D、王小余7.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中医营养学著作是( b ) A、《黄帝内经》 B、《饮膳正要》 C、《千金要方》 D、《齐民要术》8.我国历史上被誉为最有原创精神的文人美食家是( b ) A、孔子 B、苏东坡 C、李渔 D、袁枚 9.脍不厌细的“脍”的基本含义是(b ) A、舂碎的稻米 B、切碎的鱼或肉 C、磨碎的小麦粉 D、切碎的蔬菜10.中国膳食结构中主食的最大特点是(b) A、地方特色浓郁 B、主要提供糖类 C、注重款式档次 D、制作工艺简便11.被尊为中国“烹饪之圣”的历史人物是( a ) A、伊尹 B、太和公 C、孔子 D、彭祖 12.人类先民结束茹毛饮血历史的标志是( a ) A、用火熟食 B、煮海为盐 C、陶器制造 D、原始烹调13.与“莼鲈之思”美食典故直接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a ) A、张翰 B、苏轼 C、李白 D、袁枚 14.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历史人物是( a ) A、孔子 B、张翰 C、易牙 D、袁枚 15. 中国餐饮界荣获“世界御厨”称号的烹饪大师是( a ) A、杨贯一 B、王义均 C、刘敬贤 D、蔡澜 多项选择题 1.中国传统膳食结构中的副食包括(abcd ) A、畜禽鱼肉 B、水果蔬菜 C、蛋奶类 D、调味品 2.中国饮食文化技术体系包括(abcd ) A、刀工技术 B、火候控制 C、临灶调味 D、凉菜保鲜3.中国饮食文化价值体系包括(abcd) A、饮食养生 B、饮食礼仪 C、饮食制度 D、饮食审美4.饮食文化的研究内容包括(abcd ) A、烹调技术 B、饮食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