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章节模拟题第四章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章节模拟题第四章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章节模拟题第四章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四章学习动机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 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 在( )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 A.儿童早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青年晚期 2.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是( )。 A.学习需要 B.学习动机 C.学习迁移 D.学习期待 3.学生学习是为了改变自己在班集体中的排名,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 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4.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属于( )。 A.内部动机 B.直接动机 C.外部动机 D.一般动机 5.林林为了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表扬而认真学习,他的学习动机表现为(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C.附属的内驱力 D.求知欲 6.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标准是( )。 A.社会意义 B.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C.个人的前途 D.动力来源 7.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是( )。
1 / 13

A.高尚动机 B.内部动机 C.低级动机 D.外部动机 8.阿特金森以为个体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 )的 动机。 A.追求利益 B.追求刺激 C.避免困难 D.避免失败 9.以下哪种学习动机属于内部动机( )。 A.“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B.读书是一种乐趣 C.“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D.“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0.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 )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 A.格式塔派 B.认知派 C.联结派 D.建构派 11.学习动机有高尚与低级之分,其划分标准是学习动机的( )。 A.作用 B.社会意义 C.动力来源 D.个人的前途 12.来源于学生对学习内容或学习名次结果的兴趣的动机是( )。 A.高尚的动机 B.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C.低级的动机 D.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13.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连的学习动机是( )。 A.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B.内部动机 C.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D.外部动机 14.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 )和回避失败的倾向。 A.追求利益的倾向
2 / 13

B.追求刺激的倾向 C.追求成功的倾向 D.回避困难的倾向 15.维纳认为,学习动机中“稳定的内部因素”是指( )。 A.努力 B.能力 C.任务难度 D.运气 16.学生为了得到老师或父母的奖励而努力学习,则他的学习动机是( )。 A.高尚动机 B.内部动机 C.外部动机 D.低级动机 17.一般说来,由( )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A.内在动机 B.外在动机 C.交往动机 D.无意识动机 18.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是( )。 A.马斯洛 B.韦纳 C.阿特金森 D.班杜拉 19.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马斯洛 B.韦纳 C.阿特金森 D.班杜拉 20.需要层次论中的成长性需要是指( )。 A.自我实现的需要 B.归属与爱的需要 C.生理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21.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需要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这种动机理论属于( )。 A.强化理论 B.成就动机理论 C.成败归因理论
3 / 13

D.需要层次理论 22.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如果学生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学生会感到( )。 A.惊喜和感激 B.满意和自豪 C.内疚和无助 D.学习没有积极性 23.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认知、审美、创造的需要归入了( )之中。 A.安全需要 B.尊重、成就需要 C.自我实现需要 D.归属和爱的需要 24.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 )。 A.也是中等 B.不利 C.关系不大 D.最有利 25.教师对所有的对象都抱有较高的期望和肯定以提高教育效果,其运用的是( )。 A.晕轮效应 B.有晕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名人效应 26.需要层次理论是( )提出的。 A.罗杰斯 B.班杜拉 C.奥苏泊尔 D.马斯洛 27.“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 A.近景性内部动机 B.近景性外部动机 C.远景性内部动机 D.远景性外部动机 28.根据维纳的两维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是( )。 A.能力 B.努力 C.任务 D.运气 29.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 )。 A.线形关系 B.u 型关系 C.倒 u 型关系 D.平行关系 30,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4 / 13

C.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31.一般来说,由( )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A.交往动机 B.外在动机 C.内在动机 D.无意识动机 32.如果个体对成功或失败作任务难度归因,从归因因素角度讲,这种归因属于( )。 A.外部、不可控和不稳定归因 B.外部、可控和稳定归因 C.外部、不可控和稳定归因 D.外部、可控和不稳定归因 33.下列哪位不是最早集中研究成就动机的心理学家?( )。 A.默里 B.麦克里兰 C.班杜拉 D.布鲁纳 34.认知内驱力属于( )。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直接动机 D.同接动机 35.关于学习动机的激发,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 )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 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A.低等 B.一般 C.中等 D.高等 36.下列情境中代表内在动机的情境是( )。 A.王老师对张华的数学测验成绩表示满意 B.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和国家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C.老师表扬爱劳动的学生 D.王佳每天独自听音乐 37.首先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班杜拉 B.麦克里兰德 C.奥苏伯尔 D.阿特金森 38.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丽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 A.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B.兴趣性动机 C.情趣动机 D.直接性动机 39.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
5 / 13

A.外部学习动机 B.需要学习动机 C.内部学习动机 D.隐蔽性学习动机 40.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 A.外部学习动机 B.诱因性学习动机 C.强化性动机 D.激励性学习动机 41.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 应该是( )。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42.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力求成功者最可能选择的任务的成功概率为( )。 A.25% B.50% C.75% D.100% 43.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在 ( )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 A.儿童早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44.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利用( )主要应考虑 的就是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 A.直接发生途径 B.直接转化途径 C.间接发生途径 D.间接转化途径 45.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 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 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1.与学习动机中其他内驱力相比,附属内驱力会随 着年龄的增长逐步_______。 2._______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3.班杜拉把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_______强化和自我强化。 4.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_______,同时,归因方式也影响到自我效能感的 形成。 5._______是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是一种间接的强化方
6 / 13

式。 6.马斯洛提出人有五种基本的需要,最高级的需要是_______。 7.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行为的_______。 8.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_______和学习期待。 9.归因理论是从_______来影响行为动机的。 10.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创立者是_______。 11.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_______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12.学习需要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意向或_______。 13.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是由以下三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_______、自我提高内驱 力和附属内驱力。 14.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_______期待。 15.动机有激活、指向和_______三个基本功能。 16.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其代表人物是_______。 17._______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行为的能力的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预测。 18.到了青年期,_______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 19.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_______。 20.归因理论的提出者是_______。 21.成就动机理论认为_______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22.成就动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_______。 23.根据学习动机的_______,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24.马斯洛认为,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需要是_______。 25.积极诱因使个体产生积极行为,_______某一目标;消极诱因则使个体产生负性行为, 远离或回避某一目标。 26.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将学习动机分为_______。 27._______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 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8.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_______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的。 29._______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30.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可以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和_______的动机。 31.“身教重于言教”是_______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的表现。 32.从动机的生理基础来看,动机最佳水平应是_______程度的激活或唤起,此时对学习具 有最佳效果。 33._______是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34.作为学习动机的基本构成要素,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外部条 件或刺激物叫_______。 35.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到儿童后期和少年期,_______就成为一个强有力 的动机因素。 36._______是静态的,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目标。 37.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分为_______的动机。 38.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_______为中介,而学习行 为又不单纯只受学习动机的影响,它还要受一系列主客观的因素的制约。 39.一般说来,强化起着增进学习动机的作用,_______一般起着削弱学习动机的作用,但 有时也可使一个人在失败中重新振作起来。 40._______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7 / 13

41._______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困难,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42.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 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_______。 43.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发现人们多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 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_______、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 44.学习动机的理论有: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_______及自我效能感 理论。 45.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 _______、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简答题。1.简述动机及其功能。 2.简述奥苏伯尔的学习动机内驱力。 3.简述学习动机的种类。 4.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5.谈谈如何自我激励学习动机。 6.联系教案实际谈一谈如何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恰当控制学生的动机水平。 7.谈谈学习动机与学习需要和诱因之间的关系。 8.学习动机的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9.如何利用学习结果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10.如何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11.如何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12.简述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及其对教案的启示。 13.简述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14.简述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四、论述题。 1.张嵩非常聪明,但学习不用功,每次考不好时就把原因归结于自己的运气不好。请运用 维纳的归因理论来分析: (1)他的这种归因正确吗?这种归因对他以后的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如不正确,正确的归因应是怎样的? (3)对教师来讲,正确掌握维纳归因理论有何意义? 2.教师如何在实际教案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3.教师如何在实际教案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试述成败归因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A 2.D 3.B 4.C 5.C 6.D 7.B 8.D 9.B 10.C 11.B 12.D13.C 14.C 15.B 16.C 17.A 18.A 19.C 20.A 21.D 22.B 23.C24.D 25.C 26.D 27.C 28.A 29.C 30.A
8 / 13

31.C 32.C 33.D 34.A35.C 36.D 37.A 38.A 39.C 40.A 41.D 42.B 43.A 44.A 45.C46.C
二、填空题
1.降低 2.诱因 3.替代性 4.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5.替代性强化 6.自我实现的 需要 7.主观判断 8.学习需要 9.结果 10.班杜拉 11.结果 12.学习愿望 13.认知内 驱力 14.效能 15.强化 16.马斯洛 17.效能期待 18.认知内驱力 19.利他主义 20.韦 纳 21.避免失败者 22.阿特金森 23.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24.生理需要 25.趋近或 接近 26.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27.学习动机 28.行为 29.自我强化 30.避免 失败 31.替代性强化 32.中等 33.替代性强化 34.诱因 35。赢得同伴的赞许 36.学习 期待 37.高尚的和低级的 38.学习行为 39.惩罚 40.成就动机 41.问题情境 42.可控制 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43.运气好坏 44.成败归因理论 45.归属和爱的需要
三、简答题 1.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 动力。它具有三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二是指向功能;三是强化功能。 2.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 (1)认知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 要,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2)自我提高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 的需要。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的结果,而是把学业成就看做是赢得地位和尊重的根源。 (3)附属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 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它不是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也不把学业成就 看做是赢得地位的手段,而是为了从长者或同伴那里获得赞许和接纳。 自我提高和附属的内驱力都不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 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通 常是随着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儿童早期, 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到了儿童后期和少年期,赢得同伴的赞许就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 素。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 3.(1)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2)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4.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 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是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5.(1)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由学习过程本 身和知识内容本身直接引起的兴趣。比如,材料内容的新颖,引人入胜;教师的讲解富有启 发性;或学习成绩优异所引起的兴趣。这种兴趣是强烈的、稳定的。间接兴趣是指学习活动 的社会意义和对学习活动的目的性的追求所引起的兴趣,它反映着社会性需要。如果学习者 没有间接兴趣,将会丧失学习的决心和毅力。 (2)发挥学习的独立性。独立性意味着一个人具有学习的动机,自我调节情绪和行为,而且 当情境有所变化时,仍能保持真实的自我概念。独立性还意味着一个人在行动之前,不太靠 外部的强化,如外部的奖励。因为自己激发的内部动机将持续地支持着人的学习活动。 (3)探究自身学习过程及其成绩。美国心理学家布克等人对大学生的实验
9 / 13

研究表明,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成绩,其进步的情况比不知道的要好,这就是说,学习者理 解自己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是自我激励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青年学生必须反思自己的学习 过程。 (4)树立正确人生观,培养高尚的动机。一切学校的教育和教师的示范作用,都必须通过青 年学生的自我教育来实现,即通过他们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才能转变为自己的 人生价值观。价值观是个性心理结构中处于最高层次的东西,它是个体在大量认识和实践活 动中建立起来的,也是在克服内部和外部冲突的过程中逐渐增强和稳定下来的。所以,要培 养高级动机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总之,青年学生要深刻地认识社会的需要和社会的期望,进行自我定向,才有可能激发自身 内部的高尚动机。在确定奋斗目标时,不妨看得高一点,让它在高处召唤,从而竭尽全力。 6.教师在教案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 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 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 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7.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方面构成的。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是激 发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内部激活动力。但是,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需要和满足学习需要 的手段,并不先于他会为满足学习需要而采取行动,只有出现与学习需要相适应的外部诱因 时,学习需要才能变成学习动机,导致学习活动的发生。 8.学习动机存在一个动机最佳水平。即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随学习动机强度增大而提 高,直至达到学习动机最佳强度而获最佳,之后则随学习动机强度的进一步增大而下降。而 且,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这种关系因学习者的个性、课题性质、课题材料难易程 度而异动。 9.学习结果的及时反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所以,在实际教案过程中, 要注重学习结果的激励作用。应做到:学习结果反馈要及时,才能满足学生提高学习的愿望, 增强学习信心;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具体,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信息。还要使结果反馈 的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教育性,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和激励。 10.在教育实践中,对力求成功者,应通过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 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对于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 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给予强化,评定分数时要求稍放宽些,并尽量避免 在公众场合下指责其错误。 11.(1)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 情境。(2)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 内在联系;此外还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 的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 应贯穿在教案过程的始终。 12.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 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另一类是避免失 败的动机,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韵倾向性。 面临任务时,这两种倾向通常同时起作用,力求成功倾向占据优势就会使人奋发向上,避免 失败倾向占据优势就会使人行动迟疑退缩,两种倾向势均力敌则会造成激烈的心理冲突。 对教案的启示:在教育实践中对力求成功者,应通过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 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起其学习动机;而对于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 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给予强化,评定分数时要求稍稍放宽些,并 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下指责其错误。
10 / 13

13.(1)影响学习活动的选择;(2)影响学习活动的坚持性;(3)影响对困难任务的态度;(4)影 响学习活动的情绪。 14.(1)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待,反复的失败则会 降低效能期待。(2)归因方式也直接影响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如果个体把成功的经验归因 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运气、难度等)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 素(如努力)也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
四、论述题 1.答案要点:(1)不正确。他将行为的原因归因为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这样 他就对自己的行为不用负责,因此学习动机不高,学习成绩也不会提高,甚至会越来越差。 (2)他应该将其归因为自己的内部的可控制因素如不努力。如果他认为学习失败是不努力造 成的,好坏他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学习一定可以获得成功。 (3)有助于教师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生行为及其结果推断出个体的 稳定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 生的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此外,归因训练 还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教师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正确归因,对消极的归因进行辅导。如果 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归因心态就有碍于人格的成长,如习惯于逃避的学生,他们经常将 失败归为能力不足,将成功归于运气或任务容易,长此以往,成为一种习惯,就会演变成一 种习得无助感。 2.(1)学习动机的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人手: 首先,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作为引起学习活动得 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效果。而学习动机之所以能影响学习效果, 是因为它直接制约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在学习中能专心致志,并有 深厚持久的学习热情,遇到困难时有列强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毅力。反之,缺乏学习动机则学 习积极性必然降低,这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同时学习效 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如果学习效果好,学生在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与所取得的成绩 成正比,学习动机就会得到强化,从而巩固了新的学习需要,使学习更有成效。这样,学习 动机与学习效果相互促进,从而形成了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其次,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来培养学习动机。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考虑如何 使学生原有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因认知内驱力是最稳定、最重要的动机,因此满足学生的 认知需要有利于培养新的学习需要。为此,教师应耐心有效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精心组 织信息量大、有吸引力的课堂教案,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 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价值,以形成掌握更多知识、探究更深问题的愿 望。从间接途径考虑,主要应通过多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 好。 3.学习动机的激发可以有以下几种途径: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案。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 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 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的情境。
11 / 13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 中注意力,使学习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创设轻松自由的课堂 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的紧张和 焦虑。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 的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 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加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 和积极性,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 生影响。一般而言,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将学业成败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 这可使优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使差生不至于过分自卑,也能进一步努力学习, 以争取今后取得成功。 4.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行为结果的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 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发现人们常常把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 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 外界环境等。 (1)归因理论的作用表现。由于归因理论是从结果来阐述行为动机的,因此它的理论价值与 实际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二是有助于根据 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判断个体的心理特征;三是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 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正因为如此,在实际教案过程中,运用归因理论来了 解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2)不同的归因方式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在维纳的成就归因理论模型的指导下,心理学家进 行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①就稳定 性维度而言,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能力、任务难度),则学习者对未来 的学习结果也会抱有成功或失败的预期,并会增强他们的自豪感、自信心或产生羞耻感、自 卑感;相反地,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努力、运气、身心状态、外界 环境),则不会影响他们对未来成功或失败的期望,其成败体验也不会影响到将来的学习行 为。②就内在性维度而言,如果学习者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自身内在的因素(能力、努力、 身心状态),学习者会产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进而更投入到未来的学习活动中去,或形成 消极的自我意象,从而更避免参与成就性任务;相反地,如果学习者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机 体外在因素(任务难度、运气、外界环境),则学习结果不会对其自我意象产生什么影响。③ 就可控性维度而言,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努力),学习者会对自己充满 信心或产生一种犯罪感;反之,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能力、任务难 度、运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则会产生感激心情或仇视报复情绪。 (3)成败归因理论的教育意义。既然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到主体今后的行为,也就可以通 过改变主体的归因方式来改变主体今后的行为,这对于学校教育工作是有实际意义的。在学 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
12 / 13

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 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一般而言,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 的。因为归因于努力,可使优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以便今后能继续成功;使 差等生不至于过于自卑,也能进一步努力学习,以争取今后的成功。
13 / 13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练习题

第四章学习动机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在()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 A.儿童早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青年晚期 2.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是()。 A.学习需要 B.学习动机 C.学习迁移 D.学习期待 3.学生学习是为了改变自己在班集体中的排名,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4.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属于()。 A.内部动机 B.直接动机 C.外部动机 D.一般动机 5.林林为了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表扬而认真学习,他的学习动机表现为()。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C.附属的内驱力 D.求知欲 6.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标准是()。 A.社会意义 B.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C.个人的前途 D.动力来源 7.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是()。 A.高尚动机 B.内部动机 C.低级动机 D.外部动机 8.阿特金森以为个体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

是()的动机。 A.追求利益 B.追求刺激 C.避免困难 D.避免失败 9.以下哪种学习动机属于内部动机()。 A.“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B.读书是一种乐趣 C.“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D.“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0.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 A.格式塔派 B.认知派 C.联结派 D.建构派 11.学习动机有高尚与低级之分,其划分标准是学习动机的()。 A.作用 B.社会意义 C.动力来源 D.个人的前途 12.来源于学生对学习内容或学习名次结果的兴趣的动机是()。 A.高尚的动机 B.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C.低级的动机 D.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13.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连的学习动机是()。 A.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B.内部动机 C.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D.外部动机 14.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和回避失败的倾向。 A.追求利益的倾向 B.追求刺激的倾向 C.追求成功的倾向 D.回避困难的倾向 15.维纳认为,学习动机中“稳定的内部因素”是指()。 A.努力 B.能力 C.任务难度 D.运气 16.学生为了得到老师或父母的奖励而努力学习,则他的学习动机是()。A.高尚动机 B.内部动机 C.外部动机

当代教育心理学(1-8章)问答题答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简要叙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是要研究的是教与学,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 说说学与教过程的模式。 学与教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年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在这一模式中,学生、教学、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习与教学及其评价/反思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当今教育心理研究的新趋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4)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5)研究实际情境的影响。(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定量研究又称为“量化研究”“量的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它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资料收集方法、数据统计方法等。其基本过程是:假设—抽样—资料收集—统计检验。研究者首先明确分析志研究的问题,确定其中的重要变量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者相关关系做出理论假设,然后通过概率抽样的方式选择研究样本,使用可靠而有效的工具和程序来采集数据,进而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来检验所假设的变量关系。质性研究又称为“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这种研究一般不使用量表或其他测量工具,而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质性研究不像定量研究那样通过收集事实资料来检验已有的理论假设,而是采用自下而上的思路,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寻找其中的核心维度,“扎要”于经验资料来建立理论。质性方法强调从被研究者的角度来真实地反映他们的做法、看法和体验,强调事件的整体性和情境性,强调随着资料的积累动态地主事研究问题和资料收集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质性研究并不是理论思辨、个人见解或经验总结,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都坚守实证主义的立场,都强调以“事实资料”为基础。 行动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过程是怎样的? 行动研究是在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与特定问题相联系的一种方法它旨在对现实世界进行功能性的干预,并检验这种干预的效果。它体现出从行动出发、通过行动进行、并着眼于改进行动的研究思路。 行动研究大致可分为如下环节:(1)从日常教学情境中确定、评价和形成有意义的问题。(2)与有关人士初步讨论和协商,形成初步的意向。(3)查阅相关文献,从同类研究汲取经验教训,包括他们的目标、程序以及遇到问题等。(4)重新个性和定义问题。(5)选择研究程序,比如取样、管理、材料选择、学与教的方法资源与任务的配置、人员准备等。(6)选择评价方法。(7)实施。(8)资料解释、推论和课题评价。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谈谈教育心理学的体系结构。 第二章学生心理 说说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观。他的理论对教育有何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主张用多种方式表述教学内容;主张理解知识建构过程;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梳理有关资料,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与以

(完整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_分章练习题(有答案)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单选题 1.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是( C )P58 A.环境 B.成熟 C.遗传 D.教育 2 .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知识的( D ) P72 A.积累 B.迁移 C.学习 D.领会 3. 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称为( D )P63 A.发展 B.发育 C.遗传 D.成熟 4. 印刻现象可以作为下列哪一种心理现象的证据?( A ) P78 A.关键期 B.形式运算思维 C.表征 D.表象 5. 常见的由基因异常而导致的遗传性疾病为( B )P60 A.唐氏综合症 B.苯丙酮尿症 C.特纳氏综合症 D.克兰费尔特氏综合症 6. 通过选育来观察生物产生(或消除)某个特性(或性状),以此来推断遗传的作用的方法,称为( D )P58 A.高尔顿法 B.基因突变法 C.消除法 D.孟德尔法 7. 知识的( A )是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 A.领会 B.灌输 C.传授 D.接受 8. 印刻现象可以作为下列哪一种心理现象的证据?( A ) A.关键期 B.形式运算思维 C.表征 D.表象 9. 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称作( D ) A.学习 B.发展 C.遗传 D.成熟 10. 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称为( B )58 A.成熟 B.遗传 C.发育 D.发展 11. 关键期这一概念,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来自动物习性学家所提出的( C ) A.图式 B.平衡 C.印刻 D.发展 12. 以下称为先天愚型的是( A ) A.唐氏综合症 B.特纳氏综合症 C.克兰费尔特氏综合症 D.杭亭顿舞蹈症 13. 选出一个具有某一特征的对象作为指标个案,然后从这个指标个案出发,调查其家族史中出现相似特征的对象的数目。这种方法称为( C )P62 A.孟德尔法 B.高尔顿法 C.家谱分析法 D.基因突变法 14. 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D )P68,71 A.遗传与环境 B.遗传 C.环境 D.教育 15. 提出“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的心理学家是( B )P69 A.高尔顿 B.霍尔 C.伍德沃斯 D.皮亚杰 16. 提出著名的成熟决定论的心理学家是( D )P64 A.华生 B.霍尔 C.埃里克森 D.格塞尔 17.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心理发展的动力是( D )P74

《教育心理学》教案第四章 学习动机及其激发

课程教案设计首页

一、导入 每位老师都认同,对于学习的意义无论如何估价都不过分! 然而,学生眼中的学习呢? 用图画和图片反映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态。 探讨: 为什么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变得被动、沮丧? 二、学习动机概述 (一)动机与学习动机 动机——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有机体的行为被内驱力所激起,并指向一定的诱因就是动机状态。 ◇使有机体产生动机的过程叫做激励。 动机的作用/功能: ◎激发功能 ◎定向功能

◎强化功能 动机——激发、定向和维持有机体行为的心理过程。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探讨:学习动机越强越好吗? 叶克斯—多德森定律 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三)学习的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三、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及有关研究 (一)外部强化 行为主义提倡通过外在诱因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学校中获得奖励(如高分、奖品、赞扬、给予权利或荣誉称号等)的学生将会产生进一步的学习动机;没有得到强化的学生将不会产生动机;被惩罚(训斥、被嘲笑、剥夺权利、低分等)的学生则可能逃避学习。 强化:指在行为发生频率或持续时间上的增加。 强化的依随性——强化总是伴随着反应之后而出现,强化与反应之间的这种依随关系称为强化的依随性。 普雷马克原理——又叫“奶奶的规则”,即一个经常出现的或较喜爱的活动可以作为强化物去强化一个较少出现的或较不喜欢的活动。 运用强化的注意事项: 必须是先有行为,后有强化,这种前后关系不容颠倒。 必须使学生在主观上认识到强化与他的学习行为之间的依随关系。 必须用学生喜欢的活动去强化相对不喜欢的活动,而不能相反。

教育心理学分章节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就是()。 A.为人师表 B.清正廉洁 C.敬业爱业 D.团结协作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 2.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这是师德教育的()。 A."双赢"协作原则 B.和平共处原则 C.互助原则 D.尊重原则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出,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这就告诉教师,任何一所学校,全体教师必须本着双赢的思维,齐心协力,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3.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文化学科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该信条主要表现了教师的奉献精神,体现了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 4.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的根本。 A.以德治国 B.以德兴教 C.依法执教 D.育人为本 【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以德兴教的根本,职业道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所谓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5.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比道德宣言或道德演讲更能教育学生。 A.人格魅力 B.知识学问 C.道德行为 D.教学业绩 【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教师的道德教育对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道德行为比道德宣言或道德演讲更能教育学生。 6.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须以()教育为核心。

2018年当代教育心理学课后思考题1

2018年当代教育心理学课后思考题1 (总分:30.00,做题时间:30分钟) 一、简答题 (总题数:6,分数:30.00) 1.简要叙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研究的是教与学,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 解析: 2.说说学与教过程的模式。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学与教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在这一模式中,学生、教学、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习与教学及其评价反思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解析: 3.当今教育心理研究的新趋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当今教育心理研究的新趋势表现在:(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4)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5)研究实际情境的影响;(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 (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解析: 4.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定量研究又称为“量化研究”“量的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它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资料收集方法、数据统计方法等。其基本过程是:假设—抽样—资料收集—统计检验。研究者首先明确分析要研究的问题,确定其中的重要变量,并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者相关关系做出理论假设,然后通过概率抽样的方式选择研究样本,使用可靠而有效的工具和程序来采集数据,进而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来检验所假设的变量关系。 质性研究又称为“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这种研究一般不使用量表或其他测量工具,而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质性研究不像定量研究那样通过收集事实资料来检验已有的理论假设,而是采用自下而上的思路,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寻找其中的核心维度。) 解析: 5.行动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过程是怎样的?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行动研究是在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与特定问题相联系的一种方法。它旨在对现实世界进行功能

教师职业《教育心理学》章节练习题库分解

《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练习题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___(C )___的科学? A.心理过程B.认识过程C.心理现象D.心理特征 2.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结构主要包括____(D )__。 A.认识、情感和意念过程B.感知、记忆、思维、想象 C.能力、气质和性格D.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自我调节系统 3.人的个性心理是通过__(D )__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A 认识过程; B 意志过程;C情感过程; D 心理过程。 4.人的心理现象包括__(D )______。 A.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B.意志过程和情绪过程 C.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D.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5.心理活动又被称为____(A )___。 A.心理现象 B.心理过程 C.理性活动 D.心理状态 6.下列心理现象中属于认识过程的是__(C )_。 A 情绪;B需要; C 想像; D 兴趣。 7.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来研究,这是遵循了心理学研究的___

(C )__。 A.客观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个别化原则 8.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这属于心理学研究的_____(C )_原则。 A 客观性; B 发展性; C 系统性; D 教育性。 9.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依据别人可以观察并加以检验的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 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 这属于心理学研究的____(A )__原则。 A 客观性; B 发展性; C 系统性; D 教育性。 10.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是(C) A.观察法 B.实验室实验法 C.自然实验法 D.调查法 11、由实验者主动操纵借以引起被试反应发生变化的因素,称作___(D ) __。 A 自变量; B 因变量; C 无关变量; D 反应变量。 12.心理学体系的二分法是把心理分为__(C )___。 A.心理过程与个性 B.情感与意志 C.认知与意向 D.内容与形式 13.以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心理学流派是__( A )___。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人本主义 D.认知主义 14.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的心理学流派是__(B )__。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人本主义 D.认知主义 15.强调心理学应该以正常人为对象的心理学流派是__(C )__。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人本主义 D.认知主义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当代教育心理学课后简答题

1.当代教育学的研究的新趋势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 ○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 ○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 ○4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 ○5研究实际情境的影响。 ○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 ○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学习模式。 ○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2.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谈谈教育心理学的体系结构? 答: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以及学与教的相互作用,其中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因此围绕学习过程的内容有: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心理发展与教育、个体差异与教育和学习动机,各种流派的学习理论以及各类学习如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品德的学习等。教学心理的发展要晚于学习心理。 3.比较维果茨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答;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就是同化和顺应不断平衡的过程,个体在不平衡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从而实现认知发展。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样,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皮亚杰认为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化。 维果斯基认为发展原因: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是物质生产过程中人际交往和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 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1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既不在主张毫无根据的或人为地加速儿童的发展。 ○2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3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 维果茨基发展理论对几教育的影响:维果茨基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他的思想强烈地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建构主义者们不再局限于仅仅强调教学的结果和处外部变量,开始注重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部变量,如一些变量性和过程性变量。在维果茨基思想的启发下,教育研究者对学习和教学进行了大量理论建设和实际探索。 ○1研究者在维果茨基搭建支架的基础上,提出了支架式教学。 ○2教学是交互作用的动力系统。按照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处于其最近发展区内的并且难度适当的学习材料。而最近发展区是个动态的区域,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获得有关学生发展的反馈。 ○3维果茨基的理论对于合作学习也有一定指导作用。 ○4维果茨基的理论在情境认知理论及其教学模式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4.简要的叙述常见的学生学习风格差异,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有何影响? 常见的学习风格差异有 (1)感觉通道 ○1视觉型学习者。 ○2听觉型学习者。

2013年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及答案七

2013年小学教师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及答案7 一、单项选择题 1.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即是( )。 A.智力技能 B.知识迁移 C.智力 D.思维程序 2.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 )。 A.讲解 B.观察 C.示范 D.练习 3.技能的种类有( )。 A.工作技能和生活技能 B.动作技能和操作技能 C.智力技能和认知技能 D.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 4.人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按照合理的完善的方式组织起来的智力活动方式称之为( ) A.绘画技能 B.创造技能 C.心智技能 D.操作技能

5.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被称作( )。 A.操作技能 B.技巧 C.操作能力 D.能力 6.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称为( )。 A.操作的定向 B.操作的模仿 C.操作的整合 D.操作的熟练 7.下面有关操作技能的特点正确的是( )。 A.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B.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C.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 D.观念性、内潜性、展开性 8.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 A.抑制现象 B.挫折现象 C.高原现象 D.1氐谷现象 9.在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阶段称为( )。

A.原型启发 B.原型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10.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的成绩时而上升、时而下降的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 A.不平衡现象 B.不协调现象 C.停顿现象 D.起伏现象 10.D.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的成绩时而上升、时而下降的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起伏现象。 11.在智力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依据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以展开的、外显的方式付诸实施的阶段是( )。 A.原型定向 B.操作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12.智力活动转向头脑内部,借助言语作用于观念性对象的阶段是( )。 A.原型定向 B.原型操作 C.操作整合 D.原型内化

教育心理学练习 第四章 学习动机

第四章学习动机 一、单选题 1. 口渴会使个体做出觅水的活动,这是动机的()。 A.导向功能 B.激活功能 C.调节与维持的功能 D.强化功能 2.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在()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 A.儿童早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3.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力求成功者最可能选择的任务的成功概率为()。 A .25% % % % 4.在维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任务难度属于()。 A.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B.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C. 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 D.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 5.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属于()。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直接动机 D.间接动机 6.最重要和最良好的学习动机是()。 A.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 B.学习兴趣和远大理想 C.教师期待和远大理想 D.教师期待和家长期待 7.某学生认为考试成功是自己的一贯努力,其归因是()。 A. 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 B.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C. 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 D. 内部的、稳定的、可控制的 8.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人的最高级的需要是()。 A.生理的需要 B.归属和爱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安全的需要 9.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学习行为是属于()。 A.直接强化 B.间接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性强化 10.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最后是令其()。 A.产生成就感 B.观察榜样 C.相信自己 D.认识自己 11.学习效率和动机水平之间存在()。 A.线性关系型关系 C.倒U型关系 D.平行关系 12.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思维卷入过多、需要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差异而不同 13.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诱因学习动机 C.高尚动机 D.交往动机 14.布鲁纳认为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是()。 A.兴趣爱好 B.外部奖励 C.内部动机 D.避免惩罚 15.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概念的是()。 A.班杜拉 B.奥苏伯尔 C.桑代克 D.布鲁纳 16.根据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属于不稳定的外在的不可控因素是()。 A.外界环境 B.努力 C.任务难度 D.能力 17.一般来说,由( )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交往动机 D.无意识动机 18.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利用( )这一途径主要应考虑的就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知识的学习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 A.感性知识、理性知识 B.具体知识、抽象知识 C.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D.方式方法知识、普通原理知识 2.程序性知识的运用是指()。 A.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B.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C.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D.以上都正确 3.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 A.0.25~2秒 B.0.2~25秒 C.2秒到1分钟 D.5秒到2分钟 4.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个组块。 A.6±2 B.6±1

C.7±1 D.7±2 5.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序,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 A.公式学习 B.命题学习 C.原理学习 D.推理学习 6.以下选项中哪一个属于程序性知识?() A.关于企鹅的定义 B.某个明星的个人资料 C.名人的自传 D.产品的使用说明书 7.知识的同化反映的是新旧知识的()。 A.改造性 B.累积性 C.矛盾性 D.对立性 8.小章原来认为“教学心理”就是研究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后来要让他认识到“认知策略”的学习也是教学心理研究的内容之一,这是()。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9.研究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 A.时快时慢 B.不快不慢 C.先慢后快 D.先快后慢 10.在学过正方体、长方体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属于()。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11.在教学中讲授“果实”概念时,既选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如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概念”。这是运用了()。 A.正例与反例配合法 B.变式法 C.比较法 D.直观法 12.可以被称为工作记忆,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长时记忆 B.有意记忆 C.感觉记忆

当代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西方: 冯特桑代克 美国的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1913—1914年发展成为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 俄国:乌申斯基于1868年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卡普杰列夫于1877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 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西方:①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不断扩大②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③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前苏联:①注重理论观点的探讨维果茨基《教育心理学》、布隆斯基、鲁宾斯坦②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研究③对西方教育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进行全面否定我国:20世纪初,出现第一本《教育实用心理学》,房东岳翻译的日本小原又一著。1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50年代学习和介绍苏联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 西方:①内容日趋集中,初步形成理论体系②注重为学校教育实践服务 前苏联:①对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态度发生变化,由排斥到亲近②日趋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③注重理论方面的探讨,发展了自己的学习理论④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我国:("文革")中断 四.深化拓展时期(20C80年代以后) ①各理论派别分歧越来越小,东西方相互融合 ②更加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我国:复苏繁荣1980年,潘菽《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1、什么是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2、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2、教育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 3、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是什么?对学前教育有何启示?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平时练习题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 1、1903年,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题的专著出版了,它的作者是【 B 】P9 A.斯金纳 B.桑代克 C.弗洛伊德 D.华生 2、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作者是以下哪一位心理学家【 C 】 A.埃里克森 B.皮亚杰 C.桑代克 D.斯金纳 3、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作者是【 B 】 A.皮亚杰 B.桑代克 C.弗洛伊德 D.华生 4、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 D 】P9 A.18世纪 B.19世纪 C.19世纪中叶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5、上世纪60年代初,由谁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 B 】P10 A.斯金纳 B.布鲁纳 C.皮亚杰 D.布卢姆 6、布鲁纳在1994年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总结为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以及【 A 】P11 A.社会文化研究 B.家庭环境研究 C.学校环境研究 D.班级气氛研究 7、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哪里引进的【 B 】P12 A.俄国 B.西方 C.日本 D.澳人利亚 8、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B 】P12 A.陶行知 B.廖世承 C.潘菽 D.蔡元培 9、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形成于【 C 】P10 A.20世纪20年代以前 B.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10、学科心理学成为教育心理学组成部分是在【 B 】P10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1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众多,其中核心内容是【 B 】P5 A.教学过程 B.学习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1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涉及【 B 】P7-9 A.三大方面 B.四大方面 C.五大方面 D.六大方面 13、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C 】。P9 A.19世纪20年代以前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D.20世纪80年代 14、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所对应的年代是【 C 】P10 A.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B.20世纪80年代以后 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D.20世纪90年代起 15、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C 】。P4

教育心理学(章节重点)

第一章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2 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和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第二节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①对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②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③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①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②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桑代克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 心理变化。2、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特点:①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②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③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④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⑤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⑥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⑦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2、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特点:①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②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③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④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⑤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当代教育心理学问答题(第六至八章)

第六章认知学习理论 举例说明认知结构是如何帮助学习者“超越所给信息”的。 人们如果要超越直接的感觉材料,那么,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把感觉输入归入某一类别,并根据这一类别进行推理,而且,还要根据其他相关的类别作出推理,这些相关的类别就构成了编码。例如:当我们看到前面一位留着披肩发穿着药衣服的人时,我人所得到的远比我们看到的要多,我们可以推断这个是位女子,她有两只眼睛,一个鼻子等。然而,我们不可能直接知觉到这些,所以我们必须超越所给的信息。我们先判定这是一位女子,然后根据女子这一类别,作出推断。简述促进学生把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1)动机原则:三种最基本内在动机:好奇内驱力(求知欲)、胜任内驱力(成功的欲望)、互惠内驱力(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2)结构原则(3)程序原则(4)强化原则。 简述奥苏贝尔提出的意义学习及其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4)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用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即心理意义。画出加涅提出的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模式图,并加以解释。 这一模式表示,来自学习者的环境中的刺激作用于他的感受器,并通过感觉登记器进入神经系统。信息最初的感觉登记器中进行编码,最初的刺激以映像的形式保持在感觉登记器中,保持0.25~2秒。当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后,它再次被编码,这时信息以语义的形式储存焉,在短时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也短的,一般只保持2.5~20秒。但是如果学习者作听复述,信息在短时记忆里就可以保持长一点时间,但也不超过一分钟。经过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编码,信息被转移到长时记忆中进行储存,以备日后的回忆。大部分学习理论家认为长时记忆中的储存是长久的,而后来加快不起来的原因是由于“提取”这些信息的困难。在这个信息加工过程中,一组很重要的结构就是图上的“执行控制”和“期望”。“执行控制”即已民用工业的经验对现在学习过程的影响,“期望”即动机系统对学习过程的影响,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在这两个结构的作用下进行的。 加涅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把学习过程分成哪些基本阶段? 把它分成八个阶段:1)动机阶段。要使学习得以发生,首先应该激发起学习者的动机。要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就要使他们具有一种奔向某个动力。要把学习者想要达到的目标——也就是头脑中的期望——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活动联系起来,并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2)了解阶段。在了解阶段,学习者的心理活动主要是注意和选择性知觉。3)获得阶段。对外部信息一旦开始注意和知觉,学习活动就可进入获得阶段。获得阶段指的是所学的东西进入了短时记忆,也就是对信息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练习题集及答案

2019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章节练习题集及答 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填空题 1.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学生)。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学习过程)。 3.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学者是(桑代克)。 4.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1903)。 5.廖世承在(1924)年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6.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的是(乌申斯基)。 7.教师以非标准化的测验结果判断学生的智力水平,造成某些学生学习自信心下降,这违背了心理学研究的(教育性)原则。 8.美国心理学家(杜威)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教育心理学成熟时期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人本主义)思潮掀起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10.(合作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 11.有人把(观察法)比喻为“科学研究的前门”。 12.教育心理学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扩展了研究领域,同时程序教学兴起的时期大致在(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3.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14.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认为在生理学、心理学和逻辑学这三个教育学基础中,心理学应放在首位。 15.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是(教育经验总结法)。 16.当需要了解行为的自然状态或对一些隐秘行为进行研究时,最好采用(观察法)。 17.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采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是(观察法)。 18.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是(个案法)。 19.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问题的方法是(问卷法)。 20.教师通过分析学生近期的作业,来了解其是否掌握了所讲述的知识。这种研究方法叫(产品分析法)。 21.教育心理学研究要求研究者牢记被试的心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应该采用动态、变化的指标进行衡量,遵循了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性)原则。 22.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效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学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