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最基本和最根本问题

科学的最基本和最根本问题
科学的最基本和最根本问题

为《科学的最基本和最根本问

题》一文先写上几句

以为现代科技已经达到了高度发达的程度,是个错误。只能说在现代科学与技术的某些领域,现代科技已经达到较为发达的程度。不过,人类对科学或科学知识的认识,是不能用发达-词来形容的,而只能用认识上的广度与深度来衡量或形容。并且,就现代科学而言,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来看,人类在认识上还是有严重不足或空白的,因为某些领域的科学知识,似乎是被现代科学家们遗忘了的。而即便像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知识这样科学的最基本问题,科学家们也无法得出准确与统

-的答案。而这也不足为奇,因为这样的问题,本身就是深层次中的科学问题,不仅有研究上相应的难度糸数,还因为愚昧和偏见而忽视了这些科学问题具有巨大价值意义的认识。而这一切随着科学的最基本和最根本问题的被发现与揭示,或者说随者广义上的科学知识的被发现与揭示,这种状况该是到了结束的时候了,至少在科学或科学知识这个层面上讲是这样的。

科学的最基本和最根本问题

吴国妙

人类文明是建立在人类对科学知识认识与把握的基础上的。当然,这首先应该归功于

自然界,在经过亿万年的演化,终于在人这种动物身上,达到了包括对自己、自己社会在内的自然界的认识与把握的程度。人类就是通过运用自己具有的这种能力,开创了自己文明生活的历程。但是,人类对包括自己、自己社会在内的自然界各个方面的认识与把握,有一个由少至多、由浅至深的渐进过程。科学的最基本和最根本问题真相的科学知识,是一种人类可以更为全面深入认识包括自己在内的自然界的一种科学知识。因而,这些科学知识也就是人类建立起真正文明的社会生活的基础或基石。因此,无论从这个时代的紧迫性、还是从许多其它方面讲,对有关科学的最基本和最根本问题真相的研究与探索,对解决当今人类

依然危机重重的各种问题,有着不可忽缺的价值意义。

一、科学与科学知识

在科学的最基本问题中,什么是科学和科学知识,无疑是两个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虽然这似乎早已不是什么问题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对这两个词,长期以来还是有着不同解读和定义,而且并没有简明扼要与依据坚实的答案。比如,在“互联网”上,把科学-词解释为“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分科的知识体糸”。而在《韦氏词典》里,则是这样定义的:“以通过实验或观察认识到的事实为基础,人们掌握的有关自然世界的知识,

或对自然世界进行的研究”。显然,这两种解释本身就是不-致的,而无论一致与否,这两种解释本身又存在很大问题。因为前-个将科学解释成了什么什么的知识体糸,而后一种则连对自然界的研究也归纳到科学一词的词义中去了。但是,科学是决不会等同于什么知识体糸的,科学也决不会是对什么的研究。因为知识体糸就是知识体糸,科学研究就是科学研究,它们的概念是无法和科学一词划等号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学呢?要对这一问题作出正确的解答,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科学知识,因为一般而言,科学一词主要和科学知识-词有关,进-步讲,主要和科学知识是怎样的一种知识有关。从最简单直接的逻辑关糸

讲,科学一词源自于科学知识的存在并被发现与揭示。因此也就是说,有了科学知识一词,才会有科学一词。也因此,要对科学一词作出解释,正确的途径是对科学知识一词作出正确的解释。那么,什么又是科学知识呢?

科学知识是一种不同于一般文化知识的知识,一般文化知识是人们创造发明出来的知识。如: 文字、技术、艺术等都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一般文化知识。而科学知识则无法创造发明出来的,因为科学知识只能通过某种方法的研究发现和揭示出来。概括起来说,人们对一切有关自然存在、自然生成的世界、物质、事物及它们各个方面真相正确认识的知识,就是科学知识。一切自然存在和自然生成的世

界、物质与事物是无法创造发明出来的。星糸、星体、生物、植物等. 都是自然生成的物质,而组成这些物质的最小体积单位的物质,就是自然存在的物质。因此,科学知识是一种自然存在或客观存在的知识,换言之,科学知识也是一种自然世界的自然真理或客观真理。

将科学知识一词分开,科学一词也就有了独特的含义。首先,科学指的是人类对自然存在、自然生成的世界、物质、事物及它们各个方面真相正确认识这样-个范畴的知识学科。因此-般而言,科学一词是一切种类和门类科学知识的总称或简称。其次,由于一切科学知识都属于自然真理或客观真理,也因此,科学一词也是自然真理或客观真理的代名词。

比如,人们在争论时往往会说:这是科学!这一方面表示他们争论的是科学知识这一知识范畴的问题,而非其它方面范畴的知识;另方面,表示着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是真理,即不可否认的自然真理或客观真理。所以,科学-词在词义上有上述两种含义可以说是毫无疑义的。即,科学一方面指的是人们对自然存在和自然生成的世界、物质、事物及它们各个方面真相正确认识这样一个范畴的知识学科,因而也是一切种类和门类科学知识的总称或简称;另方面,由于一切科学知识都属于自然真理或客观真理,因此,科学一词也是自然真理或客观真理的代名词。

二、广义和狭义上的科学知识及哲学

科学知识并不像以往人们划分的那样,分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这两大种类,因为一切科学知识都是自然科学范畴中的科学知识。因此,如果存在人文社会科学这一种类的科学知识,那么它同样也是自然科学中的科学知识。所以,把科学知识主要划分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这两大种类本身就是不科学的。科学地说,科学知识主要可以划分为这样两大种类,即狭义上的科学知识和广义上的科学知识。因为,只有这两大种类的科学知识,才可以涵盖人类对一切种类或门类的科学知识的认识。换言之,人类只有通过对这两大种类科学知识的认识,才能达到对包括自己、

自己社会在内的世界认识上的完整。

所谓狭义上的科学知识,指的是人类对世界每一个具体或特定的物质、事物及它们各个方面真相正确认识的知识,就是狭义上的科学知识。比如,某个物质是什么属性的物质,它的体积、质量、结构之类的是怎样的,在和哪些物质相互作用,它在作怎样规律的运动变化,等等之类问题真相的科学知识,都是狭义上的科学知识。化学、光学、生物学、天体物理学、乃至政治和经济学等门类的科学知识,都属于狭义上的科学知识。一切不同种类和门类狭义上的科学知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在发现和揭示关于每一个物质、事物自己种种特有问题真相的科学知识。

但是,仅仅凭借对狭义上科学知识的认识,人类还无法全面的认识世界、物质及事物,因为一切物质与事物,除了有自已特有的各个方面问题真相外,一切物质和事物还存在着若干共同的问题及根源性问题的真相,这些问题的真相属于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种类的科学知识,即广义上的科学知识。显然,这-种类的科学知识,是通过对自然世界或科学的最基本和最根本问题真相的发现与揭示而获取的。

所谓广义上的科学知识,指的是人类对世界一切物质和事物种种共同具有的问题及根源性问题真相认识的科学知识,而这些问题也就是科学的最基本和最根本的问题。什么是世界?什么是物质?什么是事物?物质为什

么要相互作用和运动?物质为什么要作有规律的运动变化?等等之类的问题,就是世界一切物质和事物的共同问题,换言之,也就是科学的最基本问题。而一切物质和事物作有规律的运动变化究竟取决于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世界一切物质和事物的最根本问题,同样也就是科学的最根本问题。之于这些问题是如何成为科学的最基本和最根本问题的,还有待后面作出解释。

广义上的科学知识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不是一种认识某个特定物质或事物某方面问题真相的科学知识,而是一种认识一切物质和事物共同具有的问题真相的科学知识。因此,这些问题真相的科学知识,即广义上的科

学知识,对人类进一步的全面、深入认识与把握包括自已、自己的社会在内世界一切物质、事物,都具有普遍的价值意义。当然,这也包括了对认识和解决人类当今面临的种种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或危机,具有的不可取代和忽缺的价值意义。

其实,哲学就是一种或一门广义上的科学知识。尽管千百年来哲学家或思想家们无法真正的解释清楚哲学一词的含义,但人们试图让哲学成为一种最为深刻的认识包括自己、自己社会在内的世界的理论知识,并使之成为一种解决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指导原则和理论依据,这一理念或诉求是从来没有改变过的。因此,哲学就是-门广义上的科学知识在此也是

毫无疑义的。显然,只有科学的最基本和最根本问题真相的科学知识,才能成为一种最为深刻认识包括自己、自己的社会在内的世界的科学知识及解决人类社会生活中面临的种种最为艰难复杂问题的指导原则和理论依据。

比如,就人类和人类社会而言,人也是一种物质,即生物中动物这样一种物质。人也在作有规律的运动变化,人类社会则是人和人、人和自然界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事物,人类社会也在作有规律的运动变化。人类和人类社会同样面临一个迫切必须解决的科学问题,即人类和人类社会作有规律的运动变化究竟取决于什么这样一个科学问题。要对这一问题作出正确的解答,仅仅凭借任何狭义上的科学知识是

不够的,正确的答案只能到一切物质和事物的最基本和最根本问题真相的科学知识中去寻找,也就是要到哲学这门广义上的科学知识中去寻找,因为这一问题的正确答案,包含在-切物质作有规律运动变化总的取决于什么这一科学的最根本问题的真相当中。

随着广义上的科学知识的被发现,哲学也终于成为一门科学。如果哲学不是一门科学,哲学还能是什么呢?正是因为千百年来哲学一直没能成为一门科学,因而也一直讲不清什么是哲学,从而产生了形形式式和各种各样不同思想观点或流派的哲学家。而如果哲学的确是一门或可以成为一门科学,那么哲学不再是思想家或哲学家们各自理解和定义的知识了。

而这里的关键在于,哲学作为一门发现和揭示科学的最基本及最根本问题真相的科学知识,必然和其它种类或门类的科学知识一样,为人类解决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某方面问题,提供针对性的, 必不可少的帮助。即真正成为一种更为深入和全面认识包括人类自己及人类社会在内世界的一种科学知识,并且成为解决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尖锐和复杂问题的原则指导与理论依据。

最新精选小学科学教师基本功大赛理论卷及答案

最新精选小学科学教师基本功 大赛理论卷(绝密) 学校姓名 一、填空(20分,每空1分) 1.科学素养的四个核心因素是科学兴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学方法。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小学科学涉及的科学知识体系概括为三个领域:生命科学、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人体共有_________、循环、运动、泌尿、_________、消化、内分泌、生殖等八大系统。4.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颗行星是_________,离太阳最近的一颗行星是________。5.天气预报中常提到高气压中心,在该中心附近一般都是天气。 6.人眼球结构中的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_______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_______相当于胶卷。 7.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5大问题是人口、粮食、、、。8.晴天的上午,在盆栽植物的一分枝叶片上套一个透明的塑料袋,扎紧袋口,一段时间后,塑料袋内出现了一些小水珠,这是由植物体散发出来的凝结而成的,它是植物作用的结果。下午打开袋口,迅速把一支将熄灭的火柴棍伸进袋内,火柴复燃了,说明袋内的较丰富,这是植物作用的结果。傍晚再套上塑料袋,扎紧袋口。第二天天亮前打开袋口,迅速伸进一根燃着的火柴,火柴熄灭了,说明袋内的可能较丰富,这是植物作用的结果。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2.“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众口皆碑的神话传说,牛郎星是属于天琴座。………()3.蘑菇能够自己合成自身的营养物质,是食物链中的生产者。…………………()4.数百万年来,我们生活的陆地一直在缓慢地漂移着。………………………… ( ) 5.裸子植物既不是单子叶植物,也不是双子叶植物……………………………… ( ) 6.GPRS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简称。……………………………………………… ( ) 7.昆虫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中种类及数量最多的一群……………………………… ( ) 8.2009年7月22日上午8时左右,我国长江流域出现了百年罕见的日全食。当地球绕 着太阳转,月球、地球、太阳,三个天体连成一线时,地球就遮住了太阳光,于是就形成

科学与美学的关系

浅析科学与美学的关系 张晓宁12181142 摘要:通过分析汉宁森的PH灯,格尔齐奇的chair one等经典家具设计案例,探讨科学与美学的关系。充分认识理解它们在设计生产中的重要性,及如何协调其关系。 关键字:服务;支持;协调 科学是指由权威人、组织和机构经过实践、论证所得出的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数据,并通过一系列技术完善、确认、推荐、宣传、传授和捍卫的一种广泛领域的思维学术。亦指人类为了论证自然现象、文艺学术、宏观发展而造就的一个具有广泛领域的综合性学术名词。从美学诞生至今,关于美学的定义可谓是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的定义有五种: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美学是艺术哲学;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美学是关于对美学词汇进行语言分析的科学;美学是关于审美价值的科学。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我国哲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把原天地之美和达万物之理并举为圣人的两大使命。用今天的语言表述,前者研究美,归于美学领域,后者研究真理,归于科学领域,两者都为人类文化宝库创造了斑驳灿烂的财富。西方早起的哲人也留下相仿的记录。绵延两个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不少人都热心研究天文学、数学、物理学,追求达万物之理。他们在观察研究中发现,天体间存在着数学比例关系,构成了宇宙和谐之美。 黑格尔曾经对美学做了这样的界定,他说: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者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鲍桑葵也持类似的观点,他说,“正像在一般地谈到现实世界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指科学所揭示的世界一样,在一般地谈到世界上的美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指艺术所揭示的美。”这样一种学术传统,显然非常不利于科学美学的成长和发展,因为它很可能被边缘化,甚至不被所谓正统的美学所承认。的确,科学中的美和美感与艺术中的美和美感有着很大的差异,例如,艺术中的美往往是直观的,而科学中的美则是抽象的;艺术中的美感往往停留于感性层面,而科学中的美感则进入理性层面;艺术中的审美经验往往比较“通俗”,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和认同,而科学中的审美经验则比较“深奥”,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培养才能认识和体验到这种美。 科学是服务于美学的。同时美学也离不开科学的支持。 丹麦著名设计师汉宁森被誉为丹麦最杰出的设计理论家。他于1924年设计的多片灯罩灯具是他的成名作品,这件作品于1925年在巴黎国际博览会上展出。获得很高评价,并摘取金牌,这种灯具获得"巴黎灯"的美誉。汉宁森的一生都保持了“巴黎灯”的精妙设计原则。这种灯具后来发展成为极为成功的“PH”系列灯具,至今畅销不衰。“PH” 灯具不仅是斯堪的纳维亚设计风格的典型代表,也体现了工业设计的根本原则: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一方面, 从科学的角度,该设计使光线 通过层累的灯罩形成了柔和均 匀的效果(所有的光线必须经 过一次以上的反射才能达到工

科学与美学的关系

摘要:文艺这一特殊的审美创造活动和运行历程是艺术家通过审美理想的中介,通过物象起源的发见与探索,摸索科学之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美的形象体系。这不仅是作者内心深处的表达和反映,也是从美学的角度探索科学的渠道。科学的发展也推动着艺术与设计的发展和走向,更是实现艺术的手段和基础。人类的创造力是科学和美学共同的基础。通过医学、人机工程学等科学领域和艺术、设计的美学原理结合举例分析科学与美学相辅相成的关系。 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对新事物的认识和学习。审美和求知是人类自在的天性,我们对美的事物的偏好是与生俱来的,知识的习得与此同步。求知也是科学研究的源头,因此,审美与求知从一开始就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学与科学也同样如此。达芬奇的艺术贡献同时也是科学贡献,他的画作运用人体解剖构造,在生理解剖学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印象派的莫奈、雷诺阿、德加、塞尚等画家将科学的色彩学理论运用于绘画,乃至现在的高考色彩考试,也是以这种色彩规律作为标准,在设计中的rgb三原色也是从科学道路中的三色光摸索演变。上述等等例子可以发现科学和美学有着共同的基础,物理学家李政道说过,科学和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他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他们相同的源头就是自然。 精神分析学阐释下的艺术创作 精神分析是人类心理的理论和精神病治疗的体系,在学术方面可定位为精神医学的一种,创始者是弗洛伊德。他发现了潜意识,因此精神分析确立了科学的地位。除此之外,他的俄狄浦斯情结学说对西方文艺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艺术家能够将欲望转化为崇高的艺术形式,并通过此种方式使他人了解自己的幻想,进而“让他们与自己共享快乐”。弗洛伊德解释道:“艺术家首要目的是自我释放;然后随着其作品的广泛传播,其他遭受着类似欲望折磨的人也得以从中获得解脱”。换言之,通过艺术家文学家展示幻想的方式,使存在于无意识的种种快乐与满足有了释放的可能。 许多超现实主义者对弗洛伊德的著作都深有所感,弗洛伊德曾说,当我们清醒头脑麻木之后,潜藏在身上的童心和野性就会活跃起来。正是这样的一种想法让超现实主义者宣布艺术作品不能用清醒不惑的理智来创作。曾在美国居住多年的西班牙人达利绘制梦幻图画的实验正是如此,他企图去仿效我们梦境之中的奇异的混乱现象。试图表现一种“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这是自己不加选择的,并且尽可能精密地记下自己的潜意识,自己的梦中每一个意念的结果。例如《面部幻影和水果盘》,画面上角的梦幻风景,海湾和波浪,山地和隧道,同时又呈现一个狗头,狗的颈圈又同时是成为跨海的铁路高架桥等等这些海滩上充满神秘莫测的怪形异象正如在梦中一样,部分东西意外清楚地显露出来,而另一些形状则朦胧难辨。画中很多场景是达利居住环境中的一部分,比如像人和动物形态的山石。现实环境中的物体也和光怪陆离的物体一起出现,这和做梦非常相似。并且达利为了寻找这种超现实的幻觉,他曾去精神病院了解患病人的意识,认为他们的言论和行动往往是一种潜意识世界的最真诚的反映。达利精心刻画那些离奇的形象和细节,创造了一种引起幻觉的真实感,令观众看到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根本看不到的离奇而有趣的景象。 除运用精神分析创作的艺术家,如上述的达利之外,二十世纪后半,有研究者企图结合精神分析与艺术,例如借由艺术进行精神病治疗的艺术治疗法。同样的,最初在文学领域尝试的这项方法,立刻广及到艺术领域,在绘画画面中找出潜藏的无意识的艺术史研究陆续出现。例如利用特定事物或身体部位,来找出艺术家的恋物意识,进而解释作品。比如风景画中描绘钟楼或烟囱是代表男性生殖器,而裂缝或洞窟是象征女性生殖器等解释。弗洛伊德之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结构主义为基本,更加有效地发挥作为解释艺术作品的概念。

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系统指由大气圈、水圈、陆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和生物圈(包括人类)组成的有机整体。地球系统科学就是研究组成地球系统的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运转的机制,地球系统变化的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机理,从而为全球环境变化预测建立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空间范围从地心到地球外层空间,时间尺度从几百年到几百万年。 简介 地球系统科学是从传统的地球科学脱胎而来的。人类的生活要从环境中获取食物、能源,故必然关心所居住的环境,对所立足的地球产生求知欲,于是逐渐形成了地球科学的各分支,如气象学、海洋学、地理学、地质学、生态学等。然而,它们是对地球的某一组成部分的分门别类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形成了各自的研究方法、手段和目的。但是,由于地球的空间广域性,形成它的时间悠久性和组成其要素的复杂性,分门别类的研究尽管有的学科已达定量、半定量化的研究水平,但仍不能完整地认识地球,传统地学面临着挑战。用系统的、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观点去研究、认识地球,越来越为有识之士所倡导。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特别以美国地球系统科学委员会(Earth System Science Committee)在1988年出版的《地球系统科学》一书为标志的“地球系统科学”思想和概念被明确提出。事实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国兴起的对自然地理各要素进行综合研究的思想,可以看作是(表层)地球系统科

学的萌芽。只是后者涉及的范围、领域更广,时间更长,系统的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更加先进完善而已。 起源 地球系统科学是应人类面临的根本生存环境危机——全球变化的严峻挑战而兴起,在近年诸多高新技术在地学上的应用研究而促进其发展,它反映了现代人类对人-自然界关系的哲学理念。但是,概念尽管已提出,行动却尚有不少困难。首先就是面对这个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如何能适时地、多周期地获取系统多参数的海量数据?同时,又如何对海量数据进行整合、集成以及选取合适的参数进行数学建模?模型又如何能适时地检验?如何对全世界成千上万的地学实验室、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科学研究和获取的宝贵数据能进行共享、交换?这些问题均有待解决。地球系统科学又面临困境。幸运的是,地球系统科学由于现代工程技术科学的参与与支持,将出现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数字地球就是这场技术革命的集中体现,它有望给地球系统科学带来研究方法,手段的革命性变化。 地球系统科学是以全球性、统一性的整体观、系统观和多时空尺度,来研究地球系统的整体行为,使得人类能更好地认识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更有效地防止和控制可能突发的灾害对人类所造成的损害。地球系统科学在现代技术,尤其是空间技术和大型计算机发展后出现,致力于对地球的整体探索。它以地球科学许多分支学科的大跨度交叉渗透,与生命科学、化学、物理学、数学、信息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紧密结合为特征。其研究发展的特点为时空尺度大,综合性强,实用空间大,支持有效监测和预测,研究大量采用高新技术,采集、存储、处理的数据量都极其巨大。

小学科学教师基本功试题

小学科学教师基本功试题 学校:姓名:成绩: 一、填空: 1、科学就是。 2、科学探究的步骤:、、、。 3、人体中共有块骨头。人体肌肉共有多块。 4、骨骼具有、、的作用。 5、用磁铁的S极和____极靠近,它们互相__,用磁铁的__极和__极靠近,它们互相_____。请你用箭头画出磁铁的运动方向。 6、将下列物品填入相应的表格内:铜丝、毛线、盐水、 橡皮筋、铁丝、人体、陶瓷管、塑料尺、胶带、铝丝A导体B 绝缘体7、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太阳高度角,影子;太阳高度角,影子。 8、能够帮助人们或的工具装置,都可以称做机械。有些机械很简单,如刀、筷子等,它们属于;有些机械较复杂,它们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构成,它们属于,也可称为机器。 2、马铃薯、荸荠、蕃薯和萝卜,哪些是根,哪些是茎,为什么? 答:茎的特征是①有节和节间;②节上有叶或变态叶;③有芽。因此, 在上述植物中,马铃薯和荸荠是茎,其中马铃薯是块茎,荸荠是球茎; 蕃薯和萝卜虽然形状与马铃薯和荸荠差不多,但由于它们没有节

和节间之分, 也没有芽。所以蕃薯和萝卜是根,且都属于变态根。 3、简述科学探究的实现途径。 答:科学探究的实现宜通过三条途径:①贯穿与教学、学习的全过程,不仅使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讲授中也要引发、引导学生的探索活动。把科探究渗透在整个科学课教学的全过程。②把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一个内容。③在各个主题中有活动建议,渗透和体现探究。 4、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 答:教学中的引导,主要是指教师要创设各种条件、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去经历提问、发现、验证、分析解释、交流等探究过程。如: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多媒体、演示实验引导;通过提问引导;通过有效的结构材料引导;通过一起写下来归类、分析引导;试图解释引导;展示资料引导;鼓励提问引导;鼓励验证引导;赞赏特别办法引导等等。 (答题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体会,灵活回答这个问题。) 5、如何准确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 答:要准确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就要说清楚以下几个因素:物体的位置与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运动的方向和快慢;运动与时间的关系等。 6、简述冬季的主要星座和星空特点。 答:冬季星空主要的星座有仙后、英仙、金牛、御夫、双子、猎户、大犬、小犬等星座。冬季星空最为壮丽,冬季,是一年四季中亮

美学科学黑格尔

美学科学黑格尔 黑格尔(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美学家。 黑格尔出生的年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已有近一个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也即将爆发,但德国仍然是极其落后 的封建国家。 法国资产阶级对黑格尔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辨证观点的形成和发展及辨证的美学思想的酝酿和成熟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黑格尔早年虽谈不上聪明但学习刻苦是大家公认的,他对各类学科都产生广泛的兴趣,尤其是哲学和文学及美学。 黑格尔前期的美学观点主要概括为:第一,从资产阶级共和主义和民主主义立场出发崇拜和向往古希腊共和制度下的人格和艺术。第二自觉的历史主义美术观逐步形成。第三,浓郁的人道主义色彩。第四,关于劳动创造人与人的本质异化的思想萌发。第五,提出审美活动是理性最高活动的观点。黑格尔前期美学见解完成了系统的唯心主义异化理论建立了辨证的历史的美学研究方法论,艺术发展史和艺术分类观点的初步形成即古代东方艺术——希腊艺术——西方基督教艺术。 《美学讲演录》是黑格尔后期美学思想的总汇。这本书比他之前出版的《精神观察学》前进一步,把艺术与宗教分离开了。他已引入“古典”与“浪漫”的概念作为区分艺术的名称,并对这两类艺术的主要特征做了初步概括,他还初步流露出崇古抑今的艺术眼光与审美理想。同时他把雕塑(造型)艺术作为古典美的典范。把客观性与主观性作为区分古典艺术与浪漫艺术的主要尺度。 从西方古典思想、罗马时代的文艺理论家到康德到伯克到黑格尔,一直在谈崇高。崇高是什么意思呢?可以简单地讲,崇高是优美所不能把握的东西,美和崇高相比太小资,太愉快了。崇高带有一种让人无所适从的、几乎是恐惧的东西,让人觉得这么大、这么深刻、这么多样,是把握不住的,是一种震慑心灵的东西。而美呢?我们可能会觉得美就是漂亮,好玩,是一种能放在眼前把玩的。崇高就好象是你被它压倒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康德只在自然界里谈崇高。比如你看九寨沟的风景,你会觉得非常美,但是如果你看到“大漠孤烟直”,或者是台风之类的自然现象,你就会觉得有点害怕。这种东西可以把我们一切内在的、非常舒适的概念全都冲垮。这种东西才叫崇高。 《美术讲演录》是黑格尔后期美学思想的汇总和结晶,是他的美学专著和代表作。这本书集西方两千年美学思想优秀传统之大成,代表着德国古典美学的顶峰,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真正称得上“成体系”的美学科学专著。 “理念感性显现”是黑格尔美学大厦的顶梁 柱,黑格尔认为理念就是思想的主体,是世界的本质。他认为理念的“发展”与运动是概念由抽象的普遍性发展为普遍与特殊,无限与有限统一的具体的普遍性的过程。理念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实体,而是一个包含活生生的运动过程在内的思想的全体。即“理念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在以及两

最新张家港市小学科学教师基本功大赛理论卷及答案

张家港市小学科学教师基本功大赛理论卷 学校姓名 一、填空(20分,每空1分) 1.科学素养的四个核心因素是科学兴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学方法。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小学科学涉及的科学知识体系概括为三个领域:生命科学、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人体共有_________、循环、运动、泌尿、_________、消化、内分泌、生殖等八大系统。4.太阳系八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颗行星是_________,离太阳最近的一颗行星是________。5.天气预报中常提到高气压中心,在该中心附近一般都是天气。 6.人眼球结构中的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_______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_______相当于胶卷。 7.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5大问题是人口、粮食、、、。8.晴天的上午,在盆栽植物的一分枝叶片上套一个透明的塑料袋,扎紧袋口,一段时间后,塑料袋内出现了一些小水珠,这是由植物体散发出来的凝结而成的,它是植物作用的结果。下午打开袋口,迅速把一支将熄灭的火柴棍伸进袋内,火柴复燃了,说明袋内的较丰富,这是植物作用的结果。傍晚再套上塑料袋,扎紧袋口。第二天天亮前打开袋口,迅速伸进一根燃着的火柴,火柴熄灭了,说明袋内的可能较丰富,这是植物作用的结果。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2.“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众口皆碑的神话传说,牛郎星是属于天琴座。………()3.蘑菇能够自己合成自身的营养物质,是食物链中的生产者。…………………()4.数百万年来,我们生活的陆地一直在缓慢地漂移着。………………………… ( ) 5.裸子植物既不是单子叶植物,也不是双子叶植物……………………………… ( ) 6.GPRS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简称。……………………………………………… ( ) 7.昆虫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中种类及数量最多的一群……………………………… ( ) 8.2009年7月22日上午8时左右,我国长江流域出现了百年罕见的日全食。当地球绕 着太阳转,月球、地球、太阳,三个天体连成一线时,地球就遮住了太阳光,于是就形成了日全食。……………………………………………………………………………… ( ) 9.今年我国发射的嫦娥二号卫星是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 10.演绎法是与归纳法相反的思维方式,即从一般到具体。…………………… ( )

论科学美及科学审美作用

论科学美及科学审美作用 内容提要:本文说明科学美是确实存在的,科学是真与美的统一,科学美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科学美的形态可分为科学事实美、科学理论美和科学实验美三方面,并一步论述了科学审美在科学创造中三种作用。 关键词:科学美形态科学事实科学理论科学审美 一、科学美客观存在 正象在是否存在艺术美的问题上艺术家最有发言权一样,在是否存在科学美的 问题上科学家也最有发言权。很多著名科学家都在各自的科学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和发现科学美的存在。毫无疑问,很早科学家们就懂得科学中蕴含奇妙的美。哥白尼在《天体运动论》中第一句话是"是哺育人的天赋才智的多种多样的科学和艺术中,我认为首先应该用全副精力来研究那些与最美的事物有关的东西"。哥白尼选择这样一句话开始他的著作,清楚地表明了他是多么欣赏科学中蕴含的美。爱因斯坦曾称赞玻尔所提出的原子中的电子壳层模型及其定律是"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被不少科学家誉为物理学中最美的一个理论,玻恩说它"象一个被人远远观赏的艺术作品"。玻尔兹曼曾经把麦克斯韦关于气体动力学的论文当作神奇壮美的交响乐来欣赏。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阐述大多是零散的、缺乏系统的,但他们对科学美的肯定则是不容怀疑的。 科学美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结晶。它是在人类审美心理、审美意识达到较高的发展阶段,理论思维与审美意识交融、渗透的情况下产生的。科学美客观地存在于人类创造的科学发现和发明之中,它是人类在探索、发现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成果或形式。 二、科学是美与真的统一 科学的对象首先是自然世界。科学的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的奥秘,见出自然的真貌,反映自然的规律。自然界在外观上纷繁复杂,似乎杂乱无章,但在实质上和谐统一,具有规律可寻。宇观世界如此,微观世界亦然。科学研究就是要力图把握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一种科学理论成果,如果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反映了自然界的和谐,它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科学的最高境界便是这种真与美的统一。科学史上,欧几里德的几何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普朗克的量子论等等被人们称为"科学的艺术品",决不是没有道理的。科学美的实质在于反映自然界的和谐,科学(科学实验、理论、公式)之所以美,首先在于它能够把握客观实在,反映自然界的内在和谐。爱因斯坦曾指出:要是不相信我们的理论构造能够掌握实在,要是不相信我们世界的内在和谐,那就不可能有科学。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决定了科学理论的和谐与统一,是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决定了科学理论的和谐之美。 三、科学美的形态 科学美的形态可分为科学事实美、科学理论美和科学实验美。

科学的十个基本特征-模板

科学的十个基本特征 ” 今天看到了马克义先生在《中国研究》上发表的《什么是机械论科学—— 关于“管理”争论的最后回答》一文,心里不禁为难起来:本来有些话还想再说一说,但马先生已经宣布休战了,我是说呢,还是不说呢?从此闭口不发一言,实在是心有不甘,但继续说呢,也显得太“好战”了。不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记得古人有言:当仁不让于师。为了自己,为了别人,为了把问题尽量弄明白一些,还是再说一说吧。 首先申明一点:本人并不象马先生文章一开头所指出的那样,仍然坚持十对的就是这种牛顿时代的科学观。马先生所主张的机械论科学观,如果本人理 解不错的话,实际上正是牛顿时代的科学观。正因为马先生主张这样一种早过了时的机械论科学观,所以,才将管理学清出科学领域之外。 马先生说,现代科学观基本上不再把“科学”当作一门探索现象之后的 “本质”的科学了,也不再把科学当作一门研究“规律”的科学了。本质和规律同样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把握。不同的人自然会认为世界有不同的本质有不同的规律,科学对此也无能为力。 但我记得马先生在《再谈“管理”——“管理”是一种艺术——为什么管方“science”一词的定义说:科学就是“the study of knowledge which depends on testing facts and stating general nutural laws”这里讲得很清楚,科学是有关以测定事实以基础,描述普遍自然规律的知识的研究。怎么才过了几天,现代科学就不研究“本质”和“规律”了?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这且不论,我们还是看一看所谓机械论科学到底是什么吧。马先生指出, 所谓机械论科学指的就是这种寻找导致事物现象变化的“机制”或“机理”的科学。这一点,我倒是可以同意的。但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与“规律”同事物现象变化的“机制”或“机理”这两种说法,有什么本质区别呢?我以为这二者之间可能存在一些歧义,但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在不严格的情况下,这两种说法完全可以通用。我看这个问题就不必要再争了,再争下去可就真的成了马先生所讲的“语词”的争论。 其次,再讲到管理学。马先生说“本人在两篇文章中的核心问题并不仅仅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师基本功科学学科理论试题(附答案)

2013年盐渎实验学校科学教师基本功测试题 4.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7、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8、科学课程内容标准所涉及的三个领域是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选择题( 30分 ): 1.2010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是罗伯特.爱德华兹,他被称作 ( A ) A.试管婴儿之父 B.克隆之父 C.多莉之父 D.干细胞研究之父 2.厄尔尼诺属于什么现象( D ) A.物理现象 B.社会现象 C.天文现象 D.天气现象 3.以下不是用作物理学单位的科学家名字是( B ) A.安培 B.居里 C.瓦特 D.欧姆 4.硝化甘油是一种无色的黏糊状液体。这种炸药极易爆炸,非常危险,人稍不留神,就会粉身碎骨。最早发明它的人是 ( C ) A.容勃罗 B.爱迪生 C.诺贝尔

5.如图所示是大熊星座的图, A、B、C、D、E、F、G、H各星中哪颗是北极星( D ) A. A B. E C. F D. H 6.2是哪位科学发现的著名公式 ( B ) A.牛顿 B.爱因斯坦 C.李政道 D.丁肇中 7.地震了,如果你住在楼上,下面做法错误的是( B ) A.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 B.跑到阳台上呼救 C.躲避到洗手间等空间跨度小的地方 8.我们一般都采用排水法来收集氧气,这主要依据哪一种物质特性 ( C ) A.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B.氧气是无色气体 C.氧气不溶于水 D.氧气能助燃 9.下列哪一种热传播方式不需要依赖介质? ( C ) A.对流 B.传导 C.辐射 D.以上的传播方式都不需要介质10.有一种气体在空气中的比例约为78%,其氧化物不仅参与地面臭氧的形成,还会导致全球变暖,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这种气体是( C ) A.二氧化碳 B.氧气 C.氮气 D.甲烷 11.1:500000的地图上,1代表实地距离是(A ) A.5 B. 50 C. 500 D. 5000 12.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够科学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最典型的质性评价方法是( D ) A.纸笔测试 B.行为观察 C.情景测验 D.档案袋评价 13.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D )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科学美学与机械美

科学美学与机械制造 摘要: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能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理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通过各种审美方式来激发人的情感,使人从内心深处不知不觉的受到教育的感染和感化。是啊,只有我们不断的追求美,才能使得我们具有爱心,才能提高我们的思维方式,才能我们的精神得到升华!那么当机械制造碰到“美学”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关键词:美学;机械制图; 往往我们被问到什么是“美”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艺术品,似乎在我们的心中,只有艺术品才被惯有“美”的特权。但是当我们细细一想,便会发现生活中任何事物都充满了“美”,即便现在不“美”,他们也在不断的像美发展。 那么“美”究竟是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能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理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通过各种审美方式来激发人的情感,使人从内心深处不知不觉的受到教育的感染和感化。是啊,只有我们不断的追求美,才能使得我们具有爱心,才能提高我们的思维方式,才能我们的精神得到升华!那么当机械制造碰到“美学”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情况呢?也许在人们心里,机械就是一种枯燥的学科,好比一颗枯萎的树木,它不栩栩如生,没有千变万化,似乎只有刚硬的铜铁……而且人们都错了,机械中也存在美,而且这种美,在不断的更新在不断的升级! 一.造型美 对于机械造型美,我们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建筑师,工艺美术家和作家威廉·莫里斯要求艺术能为大多数人服务,为整个社会服务。艺术要与劳动技能结合,劳动产品同时也应该是艺术作品。1977年,在莫里斯等人的影响下,德国一些工程师和工业设计师创办了“德意志艺术工业联盟”。这个组织在大工业机器生产的基础上把艺术和劳动结合在一起,从提高机械产品的质量,特别是在改进产品外观造型上作出显著成效。因此,德国的工业机械产品立即在国际市场上畅销,从而促进了世界各国对机械产品造型的重视。从此可见,追求美学对于“枯燥”的机械也是十分重要的。更加直观的造型美的进化,可以从下面2张图中可以看出,第一张是中国七八十年代生产的汽车,而第二张则是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生产的汽车,两种仅仅从造型上对比,就能感受到后者那种气势凌人,高高在上的感觉了——这就是“美”给人的直观感受。

地球系统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地球系统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人类正面临着哪些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人口爆炸、土地荒漠化、资源趋于枯竭、“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臭氧屏蔽的破坏 1.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椭圆定律(开普勒第一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也称椭圆定律:每一个行星都沿各自的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而太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中。 面积定律(开普勒第二定律) 开普勒第二定律,也称面积定律:在相等时间内,太阳和运动着的行星的连线所扫过的面积都是相等的。这一定律实际揭示了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角动量守恒。 调和定律(开普勒第三定律) 开普勒第三定律,也称调和定律:各个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和它们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由这一定律不难导出: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引力与半径的平方成反比。这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一个重要基础。2.臭氧特点、作用、危害、存在范围 臭氧:臭氧是地球大气中一种微量气体,在常温常压下,稳定性极差,在常温下可自行分解为氧气。臭氧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吸入过量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危害。 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主要由于在太阳短波辐射下,通过光化学作用,氧分子分解为氧原子后再和另外的氧分子结合而形成的。有机物的氧化和雷雨闪电的作用也能形成臭氧。 分布:大气中的臭氧随高度、纬度等不同而变化,近地面含量极少。它是在太阳紫外线辐射或闪电作用下,氧分子分解为氧原子后再和另外的氧分子结合而成的气体。据观测,臭氧含量随高度的分布很不规则,近地面含量很少,从10km高度开始含量逐渐增加,12-15KM以上含量增加得特别显著,在20-30km高度处达最大值,再往上,含量又逐渐减少,到55km高度就极少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在大气的上层中,太阳短波强度很大,使氧分子解离增多。因此,氧原子与氧分子相遇机会很少;即使臭氧在此处形成由于它吸收一定波长的紫外线,又引起自身分解,因此,在大气上层臭氧的含量不多。到20-30km处,既有足够的氧分子,又有足够的氧原子,这给臭氧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故称这一层为臭氧层。在低于这一层的空气中,太阳短波紫外线大大减少,臭氧分解也减弱,所以氧原子数量减少,以致臭氧形成减少。 危害:①臭氧层被破坏后,其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大大降低,使得人类接受过量紫外线辐射的机会大大增加了。一方面,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的自身免疫系统出现障碍,患呼吸道系统传染性疾病的人数大量增加;另一方面,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增加皮肤癌的发病率。据统计,全世界范围内每年大约有10万人死于皮肤癌,大多数病例与过量紫外线辐射有关②它会影响农作物的生产。实验表明,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使植物叶片变小,减少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面积,从而影响作物的产量同时,过量

小学科学基本功考试试题

2012-2013学年小学科学教学基本功考试试题 第一部分 课程标准(30分) 一、问答 1. 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8分) 1、 科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2、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3、 科学学习人以探究为核心 4、 科学学习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5、 科学课程的评价就能促进科学素养的促进和发展。 2.结合教学案例谈谈你在科学课中对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8分) 小学科学课程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不是一种单一的、刻板的教学过程,而是一组具有自己独特特点的有效教育方法,不仅在科学教育里能够运用,而且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和科学课程有着天然的联系,探究是科学家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以实证为基础,运用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公开研究结果,接受质疑,不断更新和深入,正是科学研究的特点。 探究式学习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学生亲自收集和获取资料和数据,有时也包括运用已经证实的第二手资料;在实证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和思考,联系自己的经验和有关的理论,作出判断和结论;通过交流、讨论、辩论和再思考,逐步建立起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而不仅仅是依靠听讲来接受科学概念。探究式学习需要在教师引导、组织和支持下进行。 小学科学课程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小学科学课程中也需要采用其他形式的教学方法,如讲述、示范、观摩,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

3.科学课程的评价原则是什么?(7分) 评价应以《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基本理念,评价内容应涵盖标准中所提出的所有分目标,确保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总目标。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上,正确的评价是对标准实施的重要保证。评价包括对教学的评估和对学生学习的评测,两者都可以用形成性评价或总结性评价的方法来进行。 4. 案例分析(7分):小学科学课上,在《沉与浮》一课教学时,老师发现有些学生是先放盐,后加水,再放土豆;而另一些同学先放水,后放土豆,再加盐;都使土豆浮起来了,你如何看待学生这一实验步骤? (说明:答题的老师们可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学得的理念及独特的感受,发表自己的感想。) 《沉与浮》一课“土豆沉浮”的实验程序,先放水与先放盐对实验的影响不大,因为不管水与盐哪样物体先放,对溶解的盐水来说,它的密度都不会发生改变(最好先放适量的水,再根据需要多次放盐进行搅拌)。但对放土豆的先后时间就有一定的讲究,如果土豆提前放入水中,在调制(搅拌)盐水的过程中,时间一长,土豆有可能会被盐水浸润,由于盐水的高渗透作用,土豆内的水分可能会被盐水析出来,以至于改变土豆的密度,这样就会影响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科学需要客观精神,为保证获得的事实对证明一个问题的有效性,观察与实验必须要规范。在观察与实验所遵循的规则中,一个重要的规则就是要控制变量,如果应控制的变量未得到有效控制,那么实验的有效性就会受到影响。在《沉与浮》一课实验中,土豆的密度应该保持不变,是需要控制的变量,因此要避免任何影响改变土豆密度的因素。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以及对未来的影响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以及对未来的影响 摘要:正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异常迅猛,学科交叉融合加快,重大创新不断涌现,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的周期日益缩短。科学技术不仅成为推动全球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的根本动力,也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和国际竞争的核心要素。总体来看,当前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和新趋势。 关键词:双刃剑高度分化国际竞争管理体制信息技术产业结构升级 引言 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生活的面貌。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不少学者称之为"第三次技术革命",以表明其划时代的意义或用"知识爆炸"来形容现代科技发展的高速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与人类社会的紧密结合,人们也开始思考关于科技发展的哲学命题:例如科学技术的本质问题、科技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科技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科技与人的自身关系问题等等。同时,科学技术本身也呈现出了超越以往时代的特点。 正文 一. 关于科学技术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而技术则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在现代,随着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趋势日益加强,科学和技术作为两个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已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科技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科学技术自从产生以来,已经给人类带来了数不清的实际利益。它既是利用自然的资源为人类服务,也是以人为主体进行改造自然的活动;科技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也与社会有着双向依赖关系;人类发展科学技术的初衷在于使科学技术造福人类,使人获得更大的自由与解放,从而使人获得全面发展,在当代科技更是与人类自身的发展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由于科学技术本身存在某种非人性化的因素,加上人类自身对科技的不合理使用,导致技术的异化。在这种状态下,技术不再是为人服务的工具,对于人自身而言,技术反倒成为统治自己的异己力量,造成了人类社会的灾难,带来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即科学技术的进步带给人类的并不尽是鲜花和满意的微笑,还有困惑和苦恼。 在当代,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联系更加紧密;围绕着这些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在于揭示事物本质的规律,总的来说具有以下的特点: 首先,随着工程的系统化,工程项目规模越来越庞大,结构愈来愈精巧;因此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关系日益紧密,在工程技术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离开

地球系统科学~知识整理

第一章、地球系统科学 1、如何认识一个系统:1物质组成2系统各部分中的过程3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反馈 2、地球系统科学的定义 地球系统科学:将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研究它们之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过程,并与人类生活和活动结合起来,借以了解现状和过去,预见未来。从而为全球环境变化预测建立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空间范围从地心到地球外层空间,时间度从几百年到几百万年。 3、地球系统指由大气圈、水圈、陆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冰雪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作为相互作用过程的集合,而不是单个部分的组合。 4、水体:天然或人工聚集的水成为水体。 5、水圈:地球表层水体的总称。(水圈中的水以三相存在,分布于地表、地下和大气中。) 6、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有机体及其活动空间的总称。 生物圈占据了包括大气圈对流层下部、几乎整个水圈以及岩石圈表层的薄层范围。其核心部分,即地表面以上100米至水面200以下米之间,集中了绝大部分生物。 7、冰雪圈。冰雪圈的5个组成部分:海冰、大陆冰原、季节性雪盖、永动土和高山冰川。前两者是最重要部分。相对于液态和气态的水而言,冰和雪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冰雪圈覆盖全球海洋的7%,多年冰覆盖陆地表面的11%,但其覆盖范围可变。 冰雪圈的分布范围对地球表面温度非常敏感。水的冰点恰好位于地球表面最高和最低温度之间约一半之处。 冰、雪和冻土分为常年(多年)性和季节性。 季节性冰、雪和冻土产生的季节影响和年际影响非常显著。 因常年性冰、雪和冻土的分布稳定少变,在十到百年尺度以上,可以产生比较固定的影响过程和影响趋势。 冰雪圈的重要性:(1)稳定的对太阳辐射的高反射率,影响地表能量收支。(2)极地大气-冰-开放海洋的能量交换过程。(3)约占总水量的2%,占有地球上近80%的淡水资源。(海平面) 补充:岩石圈 地球是由一个物质分布不均匀的同心球层构成,它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厚度不一,平均厚度约17公里。上层为花岗岩层,下层为玄武岩层。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随深度加深而增加。经检测,地壳岩石的年龄绝大多数小于20多亿年,而地球生成到现在大约已有46亿年了,这说明构成地壳的岩石不是地球的原始壳层,是地壳内部的物质通过火山活动和造山活动形成的。 8、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能够为作物提供生长发育具有肥力的疏松表层,是生物,特别是植物和微生物生活的重要环境,是地表与大气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 9、“人类纪”的涵义:人类已经成为地球系统的核心。同组成地球的其他部分相比,人类具有不可比拟的能动作用。人类已经成为地球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地球未来的命运掌握在人类手中。 10、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海洋作为热源,通过海洋表面温度(SST)加热大气,SST及其变化成为调控气候,并进

最新精选小学科学教师基本功大赛试题汇总

小学科学学科教师基本功大赛试题 (精选多套) 理论部分 第一部分:学科专业知识 一、填空: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水变成水蒸气属于水的(汽化)现象。 3、一颗完整的植物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 4、(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指挥部。 5、糖溶于水属于(物理)变化,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 6、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 7、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要精确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它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8、热空气受热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就形成了(风)。 二、判断题 1、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2、导体和绝缘体不是绝对的。(√) 3、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4、热在真空中不能传递。(×) 5、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根据其距太阳的距离由近到远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木星、火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单项选择题: 1、解剖白菜花的正确顺序是( A )。 A、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B、萼片、花瓣、雌蕊、雄蕊 C、萼片、雄蕊、雌蕊、花瓣 D、萼片、雄蕊、花瓣、雌蕊 2、世界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多的动物是( D )。 A、鸟类 B、哺乳动物 C、爬行动物 D、昆虫 3、下列物体,能溶解于水的是( C )。

A、白糖、油 B、食盐、沙 C、氧气、白糖 D、白糖、沙 4、我们在灯光下能看到物体,是光的( A )。 A、反射现象 B、折射现象 C、辐射现象 D、直射现象 5、以下现象,那一种不属于季节变化对动物的影响?(D) A、燕子的迁徙 B、蛇的冬眠 C、雪兔的换毛 D、鱼的繁殖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论 一、填空: 1、小学儿童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是(.幼稚的)、(天真烂漫的)、(好动的)、(好奇的)、(喜欢模仿的)、(喜欢成功的)。 2、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程。 3、教育心理学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自然实验法)。 4、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二、单项选择题: 1、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实质上是一种(A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发现学习 2、遗传素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 D ) A、不起作用 B、起决定作用 C、起主导作用 D、起自然(物质)前提作用 3、能力是一种( A ) A、心理特征 B、行动方式 C、行动动力 D、心理过程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最高层次需要是( D ) A生理的需要 B安全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5、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9岁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属于(C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6、最早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的科学家是(B ) A、布鲁纳 B、加德纳 C、皮亚杰 D、马斯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