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部编版九年级语文)

曹刿论战(部编版九年级语文)
曹刿论战(部编版九年级语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曹刿论战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左传》。

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重点)

3.疏通文义,整体感知;理解并背诵第一自然段。(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术就是受到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84年,和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一起来见证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二、预习展示

1.走近作者。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2.相关背景。

《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3.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刿.(guì) 鄙.(bǐ) 玉帛.(bó) 辙.(zhé)

又何间.焉(jiàn)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徧.(biàn)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4.词语的特殊含义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重点词语:

(1)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2)一词多义

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故.逐之(所以)

以:何以.战(凭借)

必以.信(按照)

必以.分人(把)

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

公与之.乘(代词,代指曹刿)

故克之.(代词,代指齐军)

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

公将鼓之.(助词,无实义)

(3)古今异义词

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轻视,看不起)

牺牲

..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或放弃一方的利益)

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又一次)

重点句子翻译:

(1)十年春,齐师伐我。

翻译: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来攻打我们鲁国。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翻译:有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翻译: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三、合作探究

(一)疏通文义,整体感知

1.本文有几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明确:两条。(1)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2)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读完本文,你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吗?

明确:本文通过齐鲁长勺之战的记叙,重点记录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稳重果断的指挥才能。

(二)分析课文第一自然段

1.曹刿的身份怎样?

明确:从“其乡人曰”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于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3.“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做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小结:第一自然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的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这一课关于作者的教学强调两点,即左丘明是春秋时期人,我们学习过的春秋时期作品有《论语》《晏子使楚》,也就是要牢记最早的几位春秋时的作家是孔子、晏子和左丘明。还有一点是《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以便区分《战国策》的国别体。在理解内容上,我的做法是先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尤其注意理解词语古今义的演变过程。还有就是通假字特别强调要写出通哪个字,再解释意思。还有就是特殊的语法现象,例如:带“者也”的判断句式,还有否定句中的提宾等。待到特殊词语的意义、特殊的语法现象都明确以后,让学生自己来翻译句子就简单多了。理解句意、文意的基础上来领会作者的意图、人物的特点,很多时候学生就能自然领会。

不足之处:有些对学习文言文没兴趣的学生,上课时是勉强听,等到课后再测,脑子里就空空如也了。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想以后教学时在保证专心听讲的学生有兴趣、长知识的前提下,也一定要增加反复练习的机会,来使得更多的学生学懂、学明白并且掌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