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欧洲刀剑

中世纪欧洲刀剑
中世纪欧洲刀剑

中國文學系

西洋通史

HIS113

中世紀歐洲刀劍

200911012H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廿三日

目錄

●壹?前言 3 ●貳?希臘繫馬時代刀劍使用概況 3 ● ?中世紀早期的刀劍 3 ●肆?維京劍 4 ●伍?單手劍 6 ●陸?長劍9 ●柒?一手半劍10 ●捌?刀11 ●玖?匕首13 ●拾?刺劍13 ●拾壹?刀劍的凹槽15 ●拾貳?十字型護手的意義16 ●拾參?註釋16 ●拾肆?參考資料18

壹?前言

歐洲很早已經使用刀劍,但與中國不同,礙於鍛造刀劍技術有限,中世紀前,刀劍在近身武器都是副二地位(註一),無法與長兵器(註二)相提並論。然而,在中世紀以後,刀劍的製造技術提升,又被賦予宗教意味(註三),刀劍的地位日漸重要。

從制式上看,歐洲刀劍有明顯之轉變,以下將按時序先後,講述各種不同的刀劍及其發展。然而,歐洲人並無刀劍二分之概念(註四),但為方便講述,亦會採用刀劍二法的概念講述。

貳?希臘繫馬時代刀劍使用概況

在希臘時代,歐洲的刀劍,都是一種副武器,士兵作戰時,都依賴長矛。這一定程定是作戰的手法所使然,當時軍隊多以方陣作戰,長矛顯得極為重要。然而,當時刀劍,無論是青銅製,還是鐵製,最長僅六十至七十厘米,有很多其實只是匕首,故難以在戰場上全面使用。

到了繫馬時代,鐵器技術已大為進步,但方陣的戰法深入人心,而且日漸完善,所以刀劍的地位仍遠遜長矛。不過繫馬的兵種多完化,一些突擊部隊或騎兵會以刀劍為先。但直至中世紀早期,或曰黑暗時代,長矛的地方仍遠超刀劍。

今人彷製的羅馬劍Pompeii Gladius。

?中世紀早期的刀劍

早期的歐洲刀劍,刃都不長,而且一律是單手使用。因為刃不長,根本不需雙手握劍,加上單手握劍,能配上盾牌,在作戰上,與無盾者相比,可說是處於極大優勢(註五)。

早期的歐洲刀劍,是刀劍兩者並行的年代。特別是日耳曼諸族,他們以矛及斧作為主要武器,刀劍都是是短劍類型,單刃雙刃,實無大分別。雖然當時裝甲並不發達,劍刃造成的傷害十分明顯,但單刃的刀,研磨功夫遠少於雙刃的劍,對於文明並不太發達的日耳曼人,刀在量產方面十分便利,故當時人們並不專用劍。然而,當時刀劍使用量明顯增多,如盎格魯薩克遜人,從繪本上看,他們的薩克遜長刀得到廣泛使用。日後五世紀的維京劍更是開刀劍廣泛應用的先聲。

●今人彷製的薩克遜短刀。

●今人彷製的薩克遜長刀。

肆?維京劍

維京劍是指維京人獨特的劍,流行於五至十二世紀,通常是單手劍,長度都從六十厘米至八十厘米不等,上承繫馬後期的發展,劍身長度有明顯提升。重量在一點二公斤至一點四五公斤不等,這種重量成為日後歐洲刀劍重量的慣例。

維京劍的特色在厚和寬,這不單出於鍛造技術不容許造更窄更薄的劍身(註六),更是因為這有砍劈更有威力。維京人作戰兇狠,為當時歐洲人所懼,所以維京劍的此種形制,並不完全是礙於科技,日後的戰劍,劍身都較寬,就連中國的戰場劍,必是又厚又寬(註七),就可證之。

●今人彷製的維京劍Type R。

維京劍與其他刀劍不同的是,維京劍明題有護手。相較於其他的歐洲刀劍,護手都不明顯,是一大進步。

●維京劍的護手。

這種劍另一特別之處,是其金屬劍首。繫馬時期的刀劍,劍首多以木製,可說是製飾性的配件。但維京劍是金屬劍首,而且頗為巨型,對劍的平衡有重要影響。雖然維京劍的平衡點仍在護手前五吋左右,但與繫馬刀劍相比,平衡點有移向護手的趨勢。平衝點對刀劍的威刀及使用相當重要,平衡點有移向護手的趨勢意味砍劈威力下降,而且在利於刺(註八)。這種趨勢對日後刀劍的發展及武術發展有極大影響。

其實,金屬劍首除了可控制平衡,更可用作功擊,用劍首敲打敵人,無疑是將劍作鈍器使用,殺傷力相當高。金屬制劍首明顯提升了這一方面的攻擊。

維京劍的劍首。

值得一提,維京劍的古董,劍刃相當鋒利,這是因為維京人好用大圓盾,格擋都由盾負責,大大減少劍與劍之間的碰撞,造成崩刃的機會減少(註九),劍刃會磨得較鋒利,以增加殺傷力。這種做法,日後單手劍亦有彷效。

伍?單手劍

早期的單手劍,形狀、重心等方面的配置,和維京劍無太分別。但當中最大的不同,是十字型護手的成型。基於這個原因,劍開始被教會所注意,並成為拉攏日耳曼諸族的用具,透過授劍予騎士的儀式,劍得到了宗教的認同(註十)。

●歐洲早期的單手劍,十字型護手很明顯。

此時,劍的使用情況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除了可以成為宗教或是政治儀式(封地、冊封騎士),在維京劍的基礎上,劍的使用趨於完便,可考的劍術有德國的「古書I.33」(註十一),證明在十三世紀,已有完備的武術系統。但要知道,印刷在中世紀很不發達,書本極少,「古書I.33」的出現,是武術成熟的表現,因為它已經相當完備,又過了一段時間,才會有人記下來。在當時書本流通甚少的情況,必然有些更早的單手劍劍術,這證明了刀劍,特別是劍,其地方大大提高,成為了戰場,甚至是民間的重要兵器(註十二)。加上它具有宗教功能,在當時神權主導的社會裡,實是百兵之王。

●「古書I.33」的內頁。

單手劍約在十一或十二世紀,劍首的體型減少,其圓角的三角型變成圓形或圓柱型,甚至是魚尾形。但並不意味它不重,部份在當中加入鉛等金屬,重量與舊款式相當。當然並不是全部都是包鉛,但隨著鍛造技術的提升,已容許制作較薄的劍,劍身又發展出在劍尖位大幅收窄的形狀,劍刃從劍根到劍尖成一明顯等腰三角形,已不是以前,在劍尖才呈三角形的形式,鑄劍師以此控制平衡點,可

以造出與舊劍無大分別的手感。基於劍術成熟,人們無改變打法的意欲,所以,雖然劍首形狀有變,但手感不變。

●等腰三角形的劍刃。

然而,前段提及劍首變成圓形或圓柱型,甚至是魚尾形,則意味了人們可手握劍首,勉強以雙手握劍,這一定程度造就了日後一手半劍的出現。

●後期的單手劍,劍首已改成圓形。

●劍首是魚尾型的單手劍。

其實單手劍曾經有平衡點更前,砍擊更有威力的版本,它是十字軍東征時代,為騎士們特製的「騎士劍」。因為馬上用劍,砍擊比刺容易,加上用劍刺,用比使用馬槍或長矛差,單手劍於是有了更重砍擊的版本。但騎士們都認為它太重,

不好運使,於是這種劍被淘汰。這種情況看似不可思議,因為騎士劍遠些東亞刀劍,特別是中國,其手感已是一種較易控制的類型。但歐洲的騎士是貴族,除了劍術訓練,體力勞動不多,所以體能實在普通。但東亞則不同,中國很早有屯田等兵農合一的制度,則士兵需要下田耕作,日本很多士兵,他自己也有下田的機會。一件農具,遠比刀劍重,但耕作不是一日起兩日止的事,是長期的勞動,這帶來很好的體能訓練,所以東亞的刀劍較重,但沒有太重,用不了的情況。但歐洲則不同,兵器太重,對使用者來說,是很大的麻煩。

●騎士劍,它的護手是十字型護手的彎曲版,更能卡住敵人的劍,但並不

是所有騎士劍,十字型護手的彎曲的幅度都如此大。

陸?長劍

當鍛造技術日進,可以鑄造更長的劍,長劍就出現。它被喚作L nges Schwert (德語)或是Sadone(義大利語),都是長劍(Longsword)的意思。但這個名稱不單意味劍刃很長,那其實是雙手劍的稱呼。長劍一般都長一米以上,正是因為這種長度,已不能單手使用(註十三),所以都會雙手持劍,長劍於是成為雙手劍的名稱。這種劍是後來巨劍的先聲,但巨劍出現時代在十六世紀,但為時已晚,人們對長劍有了定制,不會用長劍(Longsword)來稱呼雙手握持的巨劍。

●長劍Type XIIIa,是十四世紀的產物。

長劍約出於十四世紀,,最早是十三世紀後期,這完全是中世紀後期的產物,

因為它的長度,攻擊範圍以及刺和砍的能力增強,加上裝甲成熟,大大減低了不會盾的風險,故越來越受歡迎。武術流派眾多是一個證明,今日可考的,最先有十四世紀德國Johannes Liechtenauer,後來又有十五紀英國的Harliean手稿,及Additional Manuscript 39564,德國的Fechtbuch, Codex Guelf - https://www.360docs.net/doc/2211151812.html,te 及Hans Talhoffe 等眾多派別。

●Johannes Liechtenauer及其劍譜。

●Additional Manuscript 39564的招式。

●Fechtbuch, Codex Guelf - https://www.360docs.net/doc/2211151812.html,te中的攻防示意圖。

這種劍雖長,但仍可掛於腰間,不過拔劍就不如單手劍迅速,除非戰鬥一開始就拔劍,否則就要連銷一起戰鬥(註十四)。

柒?一手半劍

一手半劍和長劍的出現時間相約,和長劍的主要分別是劍刃和柄略短於長劍,所以單雙手皆宜,故柄的長度,僅足雙手一拼握劍,因而有「一手半(Half and a hand)」或「雜種劍(Bastard Sword)」之名。

●一手半劍。

這種柄長,是單手劍勉強以雙手握劍發展出來,當劍首變成圓形或是魚尾形,這種柄長,人們能以握著劍首,或將手指放在劍首上,作雙手持劍,但又不會因柄太長而對單手揮劍帶來阻礙,所以它在民間亦大受歡迎。

這種劍通常都是很輕,特別是平衡點,比單手劍長劍,都較接近護手,意味了它砍擊的威力,並不是太強。

●英國黑太子的劍Brescia Spadona ,它劍刃的形狀是典型的等腰三角形,

因為這種劍刃形狀,平衡點會偏向護手處。

捌?刀

除了中世紀早期,刀(德國的名messer,法國的名Fauchon),都不太突出。這可能與人們的技術有關,以德國Johannes Liechtenauer為例,它有不少用上背鋒的招式,英式長劍亦如是,人們都認為背鋒(雙刃)好用,所以都傾向用劍,而不是無背鋒(單刃)的刀。加上刀的形狀,不像劍一樣挺拔,騎士授劍都不會授刀,所以刀的地位不如劍。

●德國刀Grossemesser

●法國的刀fauchon,後傳入英國,稱為falchion。

但刀在中世紀一直有使用,短刀經常是十字軍的副武器,德國Johannes Liechtenauer亦有教授使用Messer的部份(註十五),而且十字軍中有又有「天佑持刀(messer)作戰者」的說法。

德國的Messer是歐洲刀較為突出者,它的早期和薩克遜長刀差不多,多是沒有護手,但隨著十字型護手的興起,Messer亦有十字型護手,後來更進一部演化,基於Messer的主要握法不是拳形握法,而是拇指向前伸,所以在護手一旁加上一塊金屬片,以求有更佳保護。

●Messer的護手,一旁有一塊金屬片。

Messer的形制無一定規定,早期都是直刃,但受到中亞軍刀的形響,亦有彎刀的制式。它的長度仍一直加長,但止於一手半劍的長度,而不像劍般,日後有更長的版本。

●一手半的grosse messer。

●一手半彎刃messer又名kriegsmesser。

玖?匕首

匕首雖然短小,與中世紀的匕首有別於早期的青銅刀劍。它沒有十字型護手,刃又窄又尖,部份更是一三角錐體,所以無太多的砍擊能力,而著意於刺,成為一種破甲兵器。在中世紀後期,裝甲發展得很成熟,一般刀劍不能以砍擊來破壞之(註十六),故用刺來刺穿裝甲,受到士兵的愛戴。

●匕首。

因為太短,一般人都會以反手持匕首,以增加刺的力度,這是當時人們用匕首的特色。但戰鬥之時,情況混亂,士兵情急而以正手持匕首,就另作別論。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匕首才有護手,刃採用劍的樣式,令它具砍擊能力,這才正式將之與短劍畫上等號。

拾?刺劍

基於在十四世紀以後,裝甲日益完善,除了刺,歐洲的砍擊技法已不可能砍破裝甲(註十六),大量破甲兵器出現,劍亦作出了變化,刺劍應運而生。

刺劍是單手劍,特色在刃和護手。它的刃是又窄又厚又尖,所以十分畢挺,令刺又有威力,但放棄砍擊功能,因此部份樣式更是成一三角錐體,刺以外無他選。裝甲的薄弱處是連接金屬板的地方,這些地方是用繩或皮革連接,刺劍可輕易刺穿而不被彈飛。這種劍也是風靡一時,後來更衍生出文藝復興時期劍的一大主流「Rapier」。

文藝復興時期劍的Rapier,是刺劍所泛生出來的。

護手方面,因為刺要將手大幅度向前伸,手比砍擊更易被打中,參考了Messer 的形制,剌劍的十字型護手有額外保護,它將Messer護手側的金屬塊改是金屬環,而且是每邊一個,共一對,基本上包裹了整隻手,這種變化對日後所有刀劍都帶來影響,很多都參照了這種設計。

十字型護手和側環,應用在日後十六世紀的長劍上。刺劍的護手,就是這種樣式。

拾壹?刀劍的凹槽

很多人都將刀劍的凹槽說成「血槽」,認為它有放血的功能,並認為不放血的話,刀劍刺入人髏後,就得難拔出來,這是完全錯誤的。

放血的概念,來自槍械刺刀上的凹槽。那名策其實是血槽,因為凹槽伸至刃尖處,血確是沿凹槽流出來。

但刀劍的就不同,它不會伸至劍尖,大多在劍根,或由劍根開始,伸至劍的中間部位。所以,血不會會沿凹槽流出。其實,它是一種減少重量,通過挖去表面的金屬減少重量,而不大影響劍的耐用度。在維京劍的時代,凹槽如此闊,是因為當時鑄鐵技術未精,不易鑄造細小但堅實的鋼條,所以以闊的凹槽大幅減重。

後來技術日精,鑄造細小但堅實的鋼條不再困難,凹槽就愈造會窄了。

●維京劍的凹槽很闊,減重效果得明顯。

●後期的劍,劍身收窄了,重量較以前的輕,所以凹槽也收窄了。

拾貳?十字型護手的意義

十字型護手並不是裝飾,很多人以為它是天主教強加上去的,其實不然。維京人不信上帝,但維京劍已有十字型護手的雛形。其實,歐洲劍術中,用護手卡著對方的劍,並沿此刺擊對手,是其特色所在。因為劍在中世紀前已有一段歷史,有了一定傳統,所以是兵器遷就技術,而不是技術遷就兵器。就像歐洲刀劍,平衡點比東亞的較靠近護手,那是因為歐洲人常用挑,出劍是一來一回,平衡點靠近護手,出招就更省力。有時為方便卡著對手的劍,有些十字型護手更彎向前,騎士劍是一例。所以教會只是附會,以自己一套去「解釋」既定事實,而不是特意為教會設計的。

十字型護手有彎的版本,如果十字型護手是出於教會,那就不會有彎的版

本,因為它的形狀偏離了十字架。

拾參?註釋

註一:此時,人們作戰,多用長矛,通常在失掉長矛(斷矛等情況)才會拔劍。

註二:長兵器是中國武術的概念,長短器泛指一切長柄兵器,如棍、矛、戈等。

短兵就是刀劍匕首等短柄兵器。近身兵器是「一寸長一寸強」,所以不分

中外,長兵器都是戰場上最普遍的近身武器類型。除非持刀劍者的技術

遠勝持長兵器者,否則很難取勝。

註三:詳見〈伍?單手劍〉及〈拾貳?十字型護手的意義〉。

註四:各種刀劍都有各自的名稱,但歐洲人都指之為「sword」,不像中國般,雙刃是刀,雙刃是劍。

註五:盾雖然多用木製,但不會被刀劍一開為二,就算勉強砍入了,刀劍被盾卡住,帶來極大的危險,有時更會用盾撥開對手的劍,騰出空位來攻擊。

註六:當時的鋼材,彈性未如理想,若太窄太薄,劍身很容易承受不了多次的攻擊而斷掉。

註七:今日常見的中國劍樣式,其實是民間兵器,中國的戰場用劍(當劍還未退出戰場,未被刀取代),劍刃依然是又闊又厚。雖然中國劍主刺,但從古

劍譜「廿四勢」多用「擊(砍)」來看,又闊又厚的刃是有原因的。

●今人彷制的中式戰劍,劍身相當闊。

註八:平衡點傾前,揮動起來更有力,因為刃的重量,隨手的帶動,進一步加速,而且更有威力。平衡點衡後,則較易轉到手腕,令持劍者可以很少的動

作,劍尖有很大的活動,同時,因為重心在後,刺時不會因重量而偏離

目標。

註九:劍刃因為收尖了,金屬成份較少,其實很脆強弱。當劍刃打到地時,刃亦會破損,何況是打中別人的劍。更甚的是,劍可能會從崩口的方向裂開,

於是斷劍。所以看似是小小的崩位,也可能是一個災難的警號,如何減

少崩刃是使用者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註十:教會以十字型護手與十字架相似,認定劍是神的兵器,於是以劍來進行分封的儀式,劍成為神給予凡人權力的媒介。從中世紀有關騎士的詩歌、

傳說中,劍會有聖徒的遺物在內,這反映劍與宗教的聯繫。

註十一:「古書I.33」是單手劍配小圓盾的劍技,是已知最古的歐洲劍譜。

●英式小圓盾,面積和一個頭差不多。

註十二:歐洲人與西漢時人同,亦賞配劍。事實上,劍的工藝是微細的,單是鋼材就大有學問,所以一把好劍,價格高昂。配上一把好劍,是身份的象

徵。

註十三:雙手持劍,主要是因為重量。而且單手持劍,揮動幅度較雙手持劍為大,劍身太長,劍尖會打中地面,劍刃尖亦會破損,那傷害力就大減,更甚

是劍尖歪了,那麼劍尖更是不能用了。

註十四:連鞘戰鬥,並無不可,因為揮動期間,劍鞘一定會滑出來,可造成擾敵效果。中國劍術「六合乾坤劍」開勢時,不會拔劍,而是連鞘,將劍指

向敵人,再沿劍刃擲出劍鞘,迫對手作出回應,讓對手露出破綻。

註十五:Johannes Liechtenauer教授的是Langen Messer,是一種短刀。

註十六:今日有歐洲劍術研究者嘗試後得出結論,劍的砍擊對金屬裝甲,特別是板甲,基本上是毫無作用。有效的攻擊方式有三:一是用劍刺向連接金

屬板的地方(通常是關節的部份),二是用劍首敲打頭部,三是用硬物

敲擊或用腳踼對方的下體。

拾肆?參考資料

●市川定春,《世界武器甲胄圖鑑》,台北,尖端出版,2007年1月

●三浦權利,《西洋甲胄事典》,台北,尖端出版,2007年1月

●馬明達,《說劍從稿》,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2月

●倪世光,《中世紀?鐵血浪漫》,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

●陳盈至,〈德國長劍劍術介紹〉,香港,https://www.360docs.net/doc/2211151812.html,/c-german.htm,

2006年10月

●THE ARMARIUM,Online Historical Fencing Manuals & Texts of the Doctrina

Armorum,https://www.360docs.net/doc/2211151812.html,/manuals.htm

●Albion Swords ,Introducing the Next Generation Albion Swords,

https://www.360docs.net/doc/2211151812.html,/swords/albion/swords-albion-mark-nextgen.htm ●Tinker,https://www.360docs.net/doc/2211151812.html,,https://www.360docs.net/doc/2211151812.html,/sold.html

●Arms and Armors,https://www.360docs.net/doc/2211151812.html,/index.html

●Cold Steel, https://www.360docs.net/doc/2211151812.html,/swords.html

欧洲中世纪历史简述

欧洲中世纪历史简述 概述 中世纪,传统的概念是指公元476年后至公元1453年止,是从西罗马帝国的覆灭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开始。在整个欧洲历史发展过程中,中世纪其实是一个较为普通的过渡时期,它是从有罗马帝国统治的古典时代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过渡,而整个欧洲历史向来是依靠封建统治的发展作为主线,所以中世纪也可以看作是欧洲封建阶级建立统治地位直到资本主义思想觉醒的一段时期。又因为在圣经中曾把这一时期指做过世界的末日,因此一些神学论者也把这一段特殊时期的历史称作“中世纪黑暗时代”。而在文艺复兴时期,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一些人文主义学者也把这一时期称作“黑暗时期”。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彼特拉克把当时的欧洲历史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古罗马与古希腊时期,二是黑暗时期,即中世纪。因为人文主义者相信古罗马帝国终有一天会卷土重来,复苏早期纯洁的古典时代,因此这种称为在笔者看来也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历史 自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攻破以后,欧洲大陆上兴起了很多新兴的蛮族王国,例如:法兰克,盎格鲁萨克逊等。他们总体上都是日耳曼人的分支,再后来的世界历史中,这些民族在不断的战争和历史变迁中最终形成了现在已有的欧洲人种分支。 在中世纪欧洲历史中最先繁盛起来的是有法兰克人克洛维建立起来的墨洛温王朝,468年这支日耳曼民族的分支军队战胜了高卢人,占领了罗马帝国在高卢的全部领土,偶来法兰克王国不断的向外扩张,到了6世纪中叶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国家。同时在大不列颠岛上,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在6世纪末七世纪初分别建立了七个国家,史称“七国时代”并在后来的历史变迁中首先形成了“议会君主制”。与此同时西法

对于中世纪骑士的传说

对于中世纪骑士的传说,往往夸大着种种浪漫的遐想。这多半来自我们对现状的不满和凭空想象:居住在古色古香的城堡中,过着贵族一般富足的生活;战胜邪恶的魔法师和巨人,保护善良但是无知的农民,凭着贵妇人或者国王的名号行侠仗义。令唐·吉柯德颠倒沉迷的游侠小说,或普罗旺斯民谣歌手的即兴创作,充分解释了理想中骑士的行为规范。但是,即便是现代人,也无法时时遵从自己的良知;何况是靠武力说话的过去,骑士行事也常常偏离限定的轨道。 14、15世纪,欧洲各国军队的组织方式大同小异,国王下面是总管和元帅,他们的职权时而独立时而交叉。再下面是传令官Herald,担任副官、文书和参谋的角色,并且顾名思义的,常被派去对方营地下战书或要求停战,战后还要负责清点己方的伤亡,是个全能的职位。下面的作战部队以中队划分,由贵族或者骑士统带。一般来讲,骑士分成两个级别,一种叫Banneret,就称为骑士,这个名字来自于他们长方形的旗帜,是作战的主力。见习骑士称为Bachelor,即学徒兵,组成更小的队列跟在主力后面,他们需要积累经验,掌握更多的作战技巧。见习骑士的旗帜也是长方形的,但末端开叉成燕尾状。等他们有了相当的功绩后,可以向司令请求升级。于是传令官将之旗帜上的燕尾剪去,升级成骑士。 因此,很多教会的行为准则成为了骑士的准则,骑士 成为了上帝的战士。当时骑士的准则主要为以下几点:做一个虔诚的基督徒。12~13世纪后,虔诚成为首要准则,信仰基督教既是品质,也是资格,对骑士有了规定和约束。骑士的装备也代表着教义,剑是十字教的象征,盾代表着保护教会的职责,双刃剑则代表了正义的一面和杀敌。而且信仰上帝,骑士也必须有实际行动,为祈祷和忏悔罪行。必须成为保护教会的卫士,世俗国家是上帝在人间的房间,国王是房间的代表,骑士保护国王既为保护上帝,从而转化为保护教会的职责。 地位 骑士的属于贵族阶层,地位一般不定。比如王子必须是骑士才能继承王位。骑士是一个荣誉称号,象征着骑士的荣耀。 职能 一个男孩成为骑士要经过14年的艰苦训练。在这段期间,受训的男孩最初要跟随领主夫人担任侍童、学习礼仪,之后要学习“骑士七技”(游泳、投枪、击剑、骑术、狩猎、弈棋、诗歌),又要为领主或负责训练他的骑士工作。成为骑士后,他要遵行“骑士精神”,例如效忠国王或领主、保护教会和妇孺、锄强扶弱以及英勇作战等。 For the legendary medieval knight, tend to exaggerate the various romantic reverie. This is mostly from our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status quo and imagined: living in antique castle, live a prosperous life in general nobility; and the Giants defeated the evil magician, protect good but ignorant peasant, with a lady or a king's chivalric name. ? Don Quixote reversed so obsessed Ranger novels, or improvised Provencal troubadours, and fully explains the ideal knight's code of conduct. But even modern people can not always follow your conscience; not to mention the talking in the past by force, often deviate knight act defined track. 14th and 15th century European military organization similar, king Below are manifold and marshal their powers sometimes independently and sometimes cross. Here again is the role of the herald Herald, served as adjutant, instruments and staff, and as the name suggests, and are often sent to other camps under the gauntlet or request a truce, but also responsible for the post-war inventory of friendly casualties, is a versatile post. The following combat troops to squadron divided by nobles or knights belt system. Generally speaking, the knight is divided into two levels, one called Banneret, called the Knight, the name comes from their rectangular banner, is the main battle. Trainee knight called Bachelor, namely apprentice soldiers, composed of smaller queue behind the main, they need to gain experience, have more combat skills. Trainee knight's banner is rectangular, but split into a dovetail-shaped ends. Etc. They have considerable merit, may request the upgrade to commander. Then the herald of a banner on the dovetail cut, upgrade to Knight. Thus, many churches became Code of Conduct guidelines Knight, Knight became a soldier of God. Knight was the main criterion for the following: Make a devout Christian. After 12 to 13 centuries, devout become the primary criterion, both the quality of the Christian faith, but also the qualification requirements and constraints of the Knights had. Knight's equipment also represents the doctrine taught sword is a symbol of the cross, shield represents protection of church duties, double-edged sword represents the side of justice and the enemy. And faith in God, the Knights must also have practical action, prayer and penance for the offense. Must be the protection of the church guards, secular country in the world is God's room, the king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room, both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king knight protection of God, which translates to protect the church's responsibility. Status Knight belongs to the aristocracy, the status of the general uncertainty. For example, the prince must be a knight in

欧洲中世纪简史第六章

c 第六章分裂、入侵及重建,约800—1000年 导读 查理曼的帝国,从来没有跟拜占庭和伊斯兰竞争过它的伟大。在800到1000年这段时间,他的邻居兴旺繁荣时,他的帝国却崩溃了。在拜占庭,有着几个世纪的荣光,标志性的事件有保加利亚屠杀者巴希尔的征服,圣西里尔和圣米赛迪乌斯两兄弟(the sainted brothers Cyril and Methodius)使斯拉夫人皈依基督教,还有拜占庭的影响延伸到罗斯等事件。在巴格达,阿巴斯王朝仍统治着一个广阔的阿拉伯帝国,一个闪闪发光的宫廷,以及一种非常棒的精神和艺术文化。诚然,这个曾经一统的阿巴斯帝国在十世纪分裂成了几个哈里发国家,但即使是这些独立的伊斯兰国家,按照西方标准来看仍然是巨大而且运转良好的。 西方就不那么幸运了。查理曼帝国的内在隐患随着814年老迈皇帝的去世而浮现出来,而内部分裂和外部入侵造成的毁灭性结果也迅速成为新的隐患。在公元843年,查理曼的帝国被他的孙子们分裂,而后来的继承人们的分裂只能使加洛林世界脆弱的政治联系变得更加支离破碎。与此同时,西欧还受到来自三个方向的攻击的锤打:东方的马扎尔人,南方的穆斯林,以及北方的维京人。查理曼关于一个统一的基督教欧洲的梦想仍将存在,不过正如时间表6.1所示,那是在他的帝国分裂,并且这些入侵者的力量能建立起一个不同的政治新格局以后的事了。这个政治新格局是:一个中央集权的英格兰王国,西部法兰克一群自治的公国和郡县,东部法兰克一个神圣罗马帝国,以及意大利半岛上各个强有力的城市。 分裂:加洛林王朝晚期 像一个不错的法兰克人那样,查理曼安排的政治格局是要把他的帝国分裂给他的几个儿子们,但是,很凑巧,他只有一个合法儿子,虔诚者路易(公元814—840年),在他去世后继承了王位。所以,完全是出于巧合而不是计划,查理曼的帝国完好无损的传给了唯一的继承人。 虔诚者这个名字对路易来说很不错。他把查理曼的小妾都驱逐出了帝国宫廷;他全心全意支持阿尼埃尼的本尼迪克进行的教会改革;而比他那顽固的父亲走得更远的是,路易本人致力于实现那个统一基督教欧洲——一个由上帝带到地球上来的城市——的梦想。不过路易缺乏资源来维持他父亲查理曼,他的祖父矮子丕平,以及他的太祖父查理马特赢得的这片广大疆域的团结一致。他既不像他的先祖们那样精于政治,也不像他们那样军事成功。甚至,随着征服的战争变成防守的战争,他已经没有什么土地和财宝做礼物赠给他的那些贵族追随者了。随着皇室厚恩的衰减,大土地所有者们——他们许多人通过皇室过去的慷慨奖励而占有许多土地——开始撇开君主,寻求他们自己的利益。 不过对路易最大的威胁之一靠近了这个家庭:不快乐的儿子们。在他统治早期,他准备把他的皇权给他的长子,给他另外两个儿子两个大小合适的王国。这些年轻一点的儿子对他们哥哥得到的巨大遗产很不高兴,而他们的不高兴随着路易的第四个儿子的出生而加重,因为还需要准备一份给这个小弟弟的遗产。最终,虔诚者路易的儿子们公开背叛他,并且使帝国陷入内战。甚至路易本人也被俘虏,并被废黜。 路易的儿子们之间的仇恨愈来愈深,但他们的竞争也利用了帝国人民之间长期存在的文化和语言差异。在公元842年的斯特拉斯堡,当其中一个儿子用古德语而另一个儿子用古法语各自盟誓时,他们为了照顾各自第一语言不同的士兵们所做的让步(互相用对方的语言宣誓)就是利用语言差异的一次实际行动。今天,斯特拉斯堡誓言似乎跟实际意义一样有了象征意义,因为那誓言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在欧洲的政治统一中从未被抹去过(Today, the

欧洲中世纪的城市

欧洲中世纪的城市 西欧的城市以及其所有对将来的发展有意义的东西都诞生于中世纪。到1250年,不仅在地中海沿岸而且在西北欧都有着生机勃勃的城市。以下的叙述试图描述十三世纪中叶在一个新近复兴的城市特鲁瓦(Troyes)的日常生活。特鲁瓦是富裕的香槟地区的首府,大主教的驻地,更重要的是,它是两个著名的香槟集市的所在地。 早在尤利乌斯.凯撒在高卢和不列颠安营扎寨的时候,西北欧只有极少的地方可以成为城市。那时巴黎已经是个很重要的地方了,以至于凯撒的“高卢战纪”里记录了它被大火毁灭这件事。不过在这个地区的大多数地方,政治机构很不发达,商业活动非常稀少,宗教极为原始,这些情况限制了比村庄更大的社团的产生。大片的地区仍然处于蛮荒状态。 罗马军团修筑道路,为当地的农业产品提供市场,并在他们设防的营垒里为商人提供了掩蔽住所。他们驻防的一个地方位于塞纳河和一条重要的军事大道Via Agrippa的交汇处的一个小村庄。罗马皇帝马尔库斯.奥勒利乌斯(Marcus Aurelius)在那里建造了一座塔楼,后来的皇帝,特别是奥勒良(Aurelian),将它作为一个基地。Tricasses以及其他的一些驻防的城镇开始呈现出一个永久定居点的面貌,驻防的士兵和当地的女孩结婚,养家糊口,在服役期满后在城墙外从事农业或在城墙内从事手工业劳动。在从一个军事基地演化为一个行政中心的过程中,这个市镇获得了石头建造的城墙,吸引了新的居民:税收人员、官吏、军队的伙食承办商、以及有技术或是没有技术的劳动力,包括从德国和弗里斯兰(Friesland)的蛮荒之地抓来的战俘。特鲁瓦跟南欧的富裕的城市无法相提并论,跟巴黎也比不了,巴黎在三世纪已经拥有三座浴场、一个剧院和一个赛马场。特鲁瓦也许有一个浴场,这使得它生活设施方面跟大多数的其他北欧的城镇不相上下。 基督教会为许多北方的城镇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强大的动力,尽管最初的使徒并不总是为异教的城市和宗教当局所理解。跟其他地方一样,在特鲁瓦,坚守其父辈信仰的总督和皇帝造成了很多殉道者。但当教会把君士坦丁皇帝变成一个信徒后,接下来的事情便一帆风顺了。在四世纪和五世纪,主教区到处涌现出来。一个主教很自然地会把自己安置在一个罗马行政中心或是一个以前的军团营地。这种新的教会体制要求有一个世俗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人口提供服务。一个新词被用来描述这些教会城镇——cite(city)——这个词是从拉丁词civitas演变而来,civitas的意思通常是一个有围墙的居住地方。 随着罗马帝国力量的逐渐式微,地方上的罗马官员丧失了他们的权威,造成了一个权力真空,这个真空便由基督教的主教来填补。到五世纪中叶,特鲁瓦主教的声望极为崇高,以至于当匈人(Huns)出现在邻近地区时,所有的人都投奔他以寻求保护。 特鲁瓦以前曾被汪达尔人洗劫过一次,阿提拉的匈人的名声跟汪达尔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卢普斯主教(Bishop Lupus)起先派遣了一个副主祭和几个文书去安抚敌人,不过一个不幸的事件使得这个使命在执行的过程中走了样。教士们穿的白色外袍使得阿提拉(Attila)的马倒立起来。这个匈人的头领认为这些来客是魔术师,便差人当场杀了他们。有一个文书逃回来报告了这个情况。阿提拉随即开拔去跟罗马人、哥特人、勃艮第人以及法兰克人交战,这些人暂时停止了他们自己之间的互相争斗来迎战阿提拉。阿提拉被击败,但损失不很大,他往东撤退,特鲁瓦正好在他撤退的道路上。这次卢普斯亲自出马去谈判,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阿提拉放过了特鲁瓦,带着主教一直远至莱茵河,然后再风光地遣

中世纪城市建筑特点总结归纳

中世纪欧洲建筑风格特征总结归纳 这学期学的是欧洲中世纪建筑文明,于是想把整个中世纪的欧洲建筑风格的特点归纳一下。中世纪欧洲城市建筑风格有三种,拜占庭风格,罗马式风格和哥特式风格。 首先是拜占庭建筑风格。拜占庭时代是指从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将罗马帝国首都从罗马东迁到到君士坦丁堡开始,一直到公元1453年奥斯曼帝国将拜占庭帝国灭亡为止。而拜占庭的建筑在6世纪以后与拉丁西方的建筑形式拉开了差距。一般来说,从建筑形制来说,拜占庭人更喜爱集中式的建筑布局。这种集中式形制在帝国境内和东欧、西欧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变体,这些教堂规模虽不及巴西利卡那样大,但比例适度,造型完美。从材料与构造技术来看,拜占庭建筑是一种砖砌或砖石混砌的结构,这是由当地的自然资源所决定的。从建筑装饰来说,由于建筑物的墙体是以砖层与石板层相重叠的方法来砌造,表面较为粗糙,必须加以装饰,这就促使拜占庭的大理石与马赛克贴面技术发达起来。 就比如说在查士丁尼时代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公元325年始建圣索菲亚大教堂,后受损于520-532年的平民暴动。查士丁尼大帝在平定这次暴动之后重建,于公元537年竣工,成为了基督教的宫廷教堂。前后历时5年多,耗资巨大,它代表着东罗马帝国建筑艺术的顶峰。圣索菲亚大教堂在于平面采用了希腊式十字架的造型,在空间上则创造了巨型的圆顶,而且在室内没有用到柱子来支撑,而是以拱门、扶壁、小圆顶等设计来支撑和分担穹隆的重量。教堂前部是一个华丽的庭院,周围有柱廊环绕,中央是水池。经过三联门便到了外前廊,其后就是宏伟的大前廊,分为两层,下层为新教徒与忏悔者使用,上层为教堂游廊的

一部分。 教堂的内部空间相当宏伟,既统一又富于变化,大小半圆顶错综变化。特别是中央大圆顶的支点,加之组成穹顶的40个柱子下部开设了40个窗子,当人们置身那幽暗的大殿中,斜射的阳光穿过窗户照到大殿中,这一圈窗子使穹顶宛如不借依托,飘浮于空中。 在建筑中最富有特色的是色彩的利用。圆顶用砖砌,外面覆盖着灰色的铅皮。墙身内部各处都贴上彩色的大理石,有白、绿、蓝、黑、红等颜色。柱子大多是绿色的,柱头镶有金箔,柱头、柱础和柱身的交界处有包金的铜箍。地面用马赛克铺成各种图案,拱顶与圆顶则为玻璃马赛克装饰,并用金子镶嵌了天使及圣徒像。整个大厅璀璨夺目,神奇非凡,使人感受到宗教的神秘色彩。 所以总的来说,拜占庭建筑的特点有四点第一点: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第二点: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第三点: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典型做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第四点: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而罗马式建筑可以说是公元4到5世纪早期基督教教堂的直接继承者,被罗马式建筑所汲取的是古罗马的拱券与拱顶构造技术,像筒形拱顶、交叉拱顶、圆顶等结构与构件在罗马式时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一般罗马式建筑具有巨大的

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层的形成

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层的形成 公元5世纪,庞大而又衰弱的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冲击下终于寿终正寝。自此之后的四五百年里,西欧大地一片空旷萧条:繁华的城镇转眼成了堆堆废墟,凋敝的农村到处是荒草丛生;闭塞割据,自给自守,听不到手工作坊的叮档锤声,也看不见熙熙攘攘的市井气象。这就是5至10世纪西欧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情调。从10世纪以后,大大小小的城市和城镇突然像蘑菇般地冒了出来,散布在西欧各个地方。城市的兴起给发展着的西欧社会注入了充满生机的活力,也孕育了更新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力量,最终导致西欧发生深刻的变化,导致世界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一、欧洲中世纪城市兴起的背景介绍 贸易的扩展,生产者和贸易者懂得,生产和销售过程可以从封建经济中解脱,成为集中于城市的独立活动。另一方面,古罗马时代的城市遗址,主教管区的城市,主教贵族庄园所在地,也为城市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1。 二、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建立 (一)对领主的斗争 大体说来,11世纪和12世纪的各种城市典章制度,都是在反抗封建生活限制的斗争中形成的。原是领主农奴的手艺工匠和货物收购代理人,纷纷要求有权自己做买卖赚现钱。土地耕种者力求有权出售某些农产品来换现钱,用以购买在庄园里无从得到的商品和生活用品,亦即购买那些业已争得自由、摆脱封建体制束缚的买卖人和工匠正在出售的东西。在领主的领地以内开设的市场上出售货物,是要缴纳各种捐税的,对于这种捐税,不论是土地耕种者、手艺工匠、还是买卖人,都同样力图修订或者取消。为了自己的经济权利,他们开始和领主进行了一场持久的战争。 典型的作法是,由数十以至数百个手艺工匠、领主官吏、下级教士、自耕农民、逃亡奴隶、以及其他人等结合而成的集体组成公社要求能在一座城市的地域 1《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P.52

读书笔记:《欧洲中世纪史》

读书笔记:《欧洲中世纪史》 欧洲中世纪是从罗马帝国覆灭到现代民族国家兴起 的中间1000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即从更大的范围、而不是局限于民族国家的层面来看现代欧洲的形成,因为现代民族国家仅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在这片土地上更长的时间内是没有明确国家的,教皇国、英法之间的烂账、南法和意大利北部、神圣罗马帝国的糊涂账。 因此这本书站在了更高的全局的角度,虽然在历史脉络上按照中世纪早期、中世纪中期和中世纪晚期来分别阐述,但是依然着墨了诸多核心线索,天主教与东正教、西欧与拜占庭的分合、教皇与世俗国家的权力争夺、教会的内部变革、欧洲的社会性变革等等。400多页描绘了1000年的历史,信息量大却又不显松散。 初探中世纪,大部分人会想到的第一个词是“黑暗”,正如我们想到国民政府的第一个词会是“反动”一样。“黑暗”并不是中世纪的正确概念,或者说漫长1000 年中,在整个欧洲大陆上,人们所想象的黑暗只是很小、很短的一部分。中世纪有战乱的纷争、有相对和平的时代、有

宗教黑暗但是孕育了繁盛的时代。 一般而言,我们会认为欧洲文化的复兴来自于16世纪后的文艺复兴,称霸全球前年的中华帝国跟欧洲在16世纪文艺复兴开始逐步拉开差距。但种子的萌芽在中世纪早已经种下。在1100年时,欧洲已经有非常多的学生和教师,1200年时第一批重点学习医药、哲学和法律的大学已经在欧洲各地发展起来:这批大规模的教育普及运动造就了大量的地方学校、教会学校和大学。而在中世纪晚期,伴随着地方语言的发展基础教育也开始繁荣。说到教育,这也是我看好越南市场的原因,越南的人均GDP相当于20年前的中国,但是其成人识字率相当于9年前的中国。经济未动,教育先行。 历史的发展有着必然性,但是也充满着偶然。英国首创君主立宪的政体成为民主的标杆,离不开征服者威廉在每次获得一片土地的时候都会分给他的领主们,因此每个领主最终得到的土地都散落于全英各处,迫使每个领主都从全国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利益,这决定了英国未来的贵族议政的政治形态。 从更高的层面看,欧洲缺乏大一统的稳定性。一方面,有教皇权力制约世俗权力,1122年沃尔姆斯宗教协定标志着教权和君权在俗世授职方面的妥协,腓力四世后来抓捕卜尼

世界中世纪史名词解释

世界中世纪史名词解释 封建庄园制中古西欧封建主剥削农奴的基本组织,在其他地区和国家,也曾在 一定时期不同程度地存在过这种组织。在西欧,封建化过程完成后,国王、教会和封建主的庄园分布各地。他们大多先侵占公有地,后逐户蚕食,直到吞掉一个或几个农村公社,所以形成的庄园大小不等。大庄园有一个或几个村庄,小的只有一个村庄的一部分。庄园完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手工业尚未与农业分离。农民生产是为满足自己家庭生活的需要和为封建主提供消费资料,不是为了交换。封建主还有审判和惩罚农奴的权力。农奴虽然受到沉重的剥削,但毕竟有自己的独立经济,比奴隶有更多的劳动兴趣,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12、13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大批兴起,商品货币关系渗入农村,农奴改纳货币地租并逐渐取得人身自由,领主自营地消失,庄园解体。 采邑制是中世纪在西欧实施的一种土地占有制度。查理·马特时期改革土 地制度,分给贵族、骑士、教会的土地称采邑;领地不能世袭,死后归还国家;受封采邑者要为国王服兵役。采邑制的实行,建立了以土地关系为纽带的领主和附庸之间的臣属关系,以及以中小封建主为基础的骑兵制度。以后大封建主纷纷效仿国王,加强了农民对封建主的依附,促进了自由农民农奴化,加速了封建等级制度形成。 圣像破坏运动8~9世纪在拜占廷帝国发生的破坏基督教会供奉圣像、圣物的 运动,其实质是反对正统教会统治势力和教会修道院占有土地的政治斗争。基督教内长期存在圣像崇拜,而反对圣像崇拜的社会力量也在拜占廷帝国境内发展。7世纪以后,正统教会和修道院则兼并土地,聚敛钱财,成为社会各阶层怨恨的目标。利奥三世于726年发布禁止崇拜圣像的诏令,凡抗拒者其财产充公,是为圣像破坏运动之始。君士坦丁五世采取严厉措施对付圣像崇拜派。787年,尼西亚会议,宣布恢复圣像崇拜。813利奥五世即位,反圣像派重新得势。843年,皇帝迈克尔三世的皇太后狄奥多拉摄政时,再次宣布恢复圣像供奉,大批圣像破坏者以异端罪被处死。圣像破坏运动从此结束。 索贡巡行罗斯大公以武力征服邻近地区。除了掠夺财物和奴隶外,还强迫被 征服的部落称臣纳贡。每至秋末冬初,罗斯大公便率大队亲兵到各地征收贡物,收取毛皮。蜂蜜、蜂蜡及粮食和奴隶,史称“索贡巡行”。这种制度构成罗斯国家早期对内统治的主要特征。 《罗斯法典》基辅罗斯及封建割据时期古罗斯的法令汇编。来源于东斯拉夫 人习惯法、罗斯王公法令和法院判例,约在11~12世纪编成。法典明文规定:破坏田界、偷盗牲畜、纵火焚烧庄园或打谷场、杀害王公贵族及官员者,都要处以重罚;将债农、奴仆、斯美尔德(农民),置于封建依附地位,农民死后无嗣,其财产归主人所有;废除血族复仇习俗,代之以罚付“血款”,即杀人者偿付被害者家属40格里夫那,杀死领主等显贵,加倍偿付,封建主杀死一个农民则只付5个格里夫那的偿金。它们是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各具特点的法律文献。

中古时期西欧城市兴起的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教师姓名李玲 单位名称 贵阳市白云区南湖 实验中学填写时间2020.7.24 学科历史年级/册高中教材版本人教版 课题名称 中古时期西欧城市兴起的影响 难点名称 中古时期西欧城市兴起的影响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 什么难 填写示例 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连续从前一位退1,在第二次 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次退的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交为 复杂,学生容易出错。 难点教学方法填写示例 1.通过XX直观演示算理XX 2.XX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 导入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11世纪的欧洲,人口迅速增长,出现了垦荒朝流,耕地面积突然增加,一些新兴 的城市建立起来,这些城市为了吸引足够多的开垦者而赋予他们不同于普通奴隶或自由农的权力,这 些优厚的条件促使他们逐渐在这些新兴城市定居,成了后来出现的市民阶级的雏形。城市兴起最早的 地区有两个:一是意大利北部的波河流域,-是北海沿岸的佛兰德尔。这些城市多兴起在封建主的领地 上,因而受到领主权的盘剥。城市必须向领主交纳实物,货币和各种苛捐杂税,服劳役或军役。因此它 们在兴起以后采取各种形式、各种手段与领主进行争取自由和自治的斗争,其结果有的城市取得某种 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部分自由城市又取得选举市政官员市长和设立城市法庭的权 利,因而成为“自治城市”。城市的自由和自治的职得,一般都以从领主和国王处取得特权证书作保 证。这种证书--般赋予城市以人身自由和司法审判等特权,这样。西欧中世纪城市形成了一种习惯:农

奴逃进城,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取得自由人的身份,原来的领主不能迫使他回到农奴的地位。大规 模失去土地的移民,逃脱原本庄园主的控制而来到这些“新城”定居下来,充当工匠、雇工。这样的 发展为以后15世纪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根据实际教学设计需要增行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小结 以下为语文学科《长相思》教学设计案样例。

中世纪骑士介绍

骑士: 1、骑士简介(before we go any farther) 对于中世纪骑士的传说The tale of the medieval knight : 1. 夸大着种种浪漫的遐想 exaggerate the variety of romantic daydream. 2. 居住在古色古香的城堡中,过着贵族一般富足的生活; living in antique castle, lived a noble general rich life, 3. 战胜邪恶的魔法师和巨人,保护善良但是无知的农民 Defeat evil wizard and giant, protect kind but ignorance of farmers. (这多半来自我们对现状的不满和凭空想象 It mainly comes from our present situation of discontent and imaginary) 2、骑士成长历程Knight growth process——幼年、青年、中年、受封Rise a knight 0——7——14——21 出生于中古时代欧洲的贵族家庭Born in medieval European noble family(nobility、Noble origin、blue blood、high blood)----7岁离开住处贵族家族,开始学习成为骑士的必备知识Seven years later, really step knight's path .Start learning become knights knowledge necessary ----14岁起担任贵族的贴身随从(squire)侍从(squire)来源于法语的ecuyer,意思是shield-bearer(搬运盾牌的人),各种宗教知识和礼仪Various religious knowledge and etiquette ----直到21岁长大成人Until 21 years old become an adults. Special ceremony---- Dubbing: bath and prayers+ sealing ceremony Before the ceremony, Purify themselves, then wear white clothes and red robe. White said their clean, red said they were ready to fight for the honor.----One day does not eat, with a sword in the shield praying to god, pray before includes ask god to forgive their guilt----the master flat his sword, and press the right shoulder in squire,use sword back lightly touch its shoulder three times, and gave him his blessing. So then complete by sealing ceremony, squire officially become knights. 3、骑士比赛、精神Knight competitions, spirit In the middle ages, knight should combat for lords and king,some days they still need to participate in some competitive activities. These competitive activity has a unique name and rules: Sword----long spear----joust----tournament champion 骑士的八大精神:Knight's eight spirits 谦卑humility、荣誉honors、英勇brave、牺牲sacrifice、怜悯mercy、灵性spirituality、诚实honest、公正fair 骑士宣言:Knight declaration I will be brave against the strong. ——我将勇敢地面对强敌 I will fight all who do wrong. ——我将毫无保留地对抗罪人 I will fight for those who cannot fight. ——我将为不能战斗者而战 I will help those who call me for help. ——我将帮助那些需要我帮助的人 I will harm no woman. ——我将不伤害妇孺 I will help my brother knight. ——我将帮助我的骑士兄弟 I will be true to my friends. ——我将忠实地对待朋友

论中世纪骑士文化

论中世纪骑士文化 【摘要】应课程要求与学生自身对西方文化的渴求放眼世界,学生粗略的解读一下中世纪骑士精神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段历史的出现、发展、高潮直 至衰落,都应该是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紧密联系的。中世纪骑士 的诞生和骑士制度的升华都对那时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骑士精神和道德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它是以个人身份的优越感为基础 的道德与人格精神,但它也积淀这西欧民族远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积极因素。在西 方的文化传统中,中世纪的骑士精神时现代欧洲的民族性格的塑造起着极其重大 的作用。因此中世纪的骑士和骑士精神是深厚的历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中叙述骑士精神的形成、实质、发展与影响,来更好的学习了解。 【关键词】骑士骑士精神实质发展影响 一、中世纪骑士精神的形成 中世纪西欧的骑士精神是西欧骑士制度的组成部分,要考究骑士精神的形成,我们可以先探索骑士制度的形成及原因。 骑士是拥有雄厚经济及军事实力的中小地主阶级,他们充当着保卫贵族守护城堡的重责,是在采邑制盛行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我国著名学者倪世光认为,骑士是在中世纪时期具有精良的装备的重装并且通过了集团的准入仪式的军人。首先,骑士是西欧中世纪军人中装备最精良、装备价格最昂贵的骑兵。这种骑士具有独特和规范的作战方式,从而使骑士的装备大体相同。中世纪骑士的作战方式是全副武装、有组织地骑马冲击敌阵, 因为这样,所以骑士需要具有大致相同的军事装备, 即重装。查理大帝规定骑士最基本的装备包括::战马、铠甲、头盔、盾牌、长矛、长剑、短剑等。 其次,因为骑士是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人,所以从装备上即可以看出骑士的身份,他是一名军人。军人的装备异常昂贵必须要有经济力量的支持, 这种支持只要表现在领主的采邑,和领主的豢养等方面。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作后盾, 是很难办到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大多数骑士是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军人装备昂

魏晋南北朝坞堡的分类及与中世纪欧洲城堡的比较

魏晋南北朝坞堡的分类及与中世纪欧洲城堡的比较

————————————————————————————————作者:————————————————————————————————日期:

魏晋南北朝坞堡的分类及与中世纪欧洲城堡的比较 坞堡,或称堡坞、坞垒、坞壁,后世一般称为营、寨,是特殊历史条件下基本上以家族为核心,以血缘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地方组织,它既是一种经济组织, 也是一种政治组织,是自卫组织也是自治组织,因为要自卫,所以要构筑军事设施,又往往带有军事色彩。每当战乱,政府的行政系统不能正常运转以维持社会秩序时,以往的乡里社基层组织往往被坞堡之类特殊的社会组织所取代。社会越动荡,封建秩序破坏地越严重,坞堡这类组织就会越广泛存在,数量越多,规模越大,内部组织也越严密,所带有的军事、经济、政治色彩越浓厚、明显。如:汉魏之际,封建统治秩序从上到下都破坏殆尽;在战乱严重地区,原先的乡官 系统早已荡然无存。避居山林、流亡边鄙的士民百姓,聚合一处,相结相保,组成了大大小小的坞堡。没有远逃者,也就近据险筑堡,聚众结坞。由于汉魏之际乱离程度远比两汉之际严重,持续时间更长,再加上东汉时期地主庄园的势力本来就非常强大,所以当时的坞堡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内部组织之严密都大大超过前代,堪称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第一个坞堡林立时期。 坞堡既然是在动乱时代产生的,所以在那个时期势必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如它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社会生产力,开发了新的经济区域,推动了少数民族的汉化,当然在南北对峙中成为一股缓冲力量。相反,一旦社会安定下来,国家逐渐走向统一,如果坞堡继续存在并强大下去,势必会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对峙,威胁到中央集权,所以孝文帝太和十年采纳了李冲的建议,推行三长制,取代以坞堡为基础的宗主督护制,再加上均田制的实施,众多坞堡势力逐渐衰落,但一直到清末民初,坞堡都曾间断产生过,只是由于具体历史条件变化而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性质也有些变化。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封建史上动乱时间最长的时期,大量的坞堡出现并在地方发挥其作用,坞堡林立,而且呈现出区域特色,不同地区的坞堡因功能不一样,形式也呈现出地方特色。魏晋南北朝时期,坞堡按地区可分为中原(北方)坞堡与南方坞堡,而中原坞堡又因主导功能的差异又有不同的类型,南方坞堡不仅有土著人修筑的坞壁,也有北方人南迁而筑的客家民居。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坞堡的分类 (一)中原坞堡: 1、北方坞堡的大致特点: (1)具有坚固、周密防御设施和功能的城堡式建筑。《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曰:“城之小者曰坞,天下兵争,聚众筑坞以自守。”①可见这是一种具有防御性设施的城堡式建筑。坞堡既然是在战乱、流离之中兴起,故其建筑之时首先就考虑到它的防御设施。西晋八王之乱时,庚衰在禹山立坞,“于是峻险随,杜蹊径,修壁坞,树藩障……缮完器备”。②表明坞堡除选择险要地址外,还要有相应的防卫性建筑和设施。考古发掘所见坞堡建筑形制,如嘉峪关魏晋墓出土了七幅“坞”的画像砖,“‘坞’的四周都画有高墙厚壁,有的在‘坞’内还有高层碉楼,有的坞壁上设有望楼或敌楼”,③俨然一座小城堡,是为当时北方坞堡建筑的外观。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它们都有坚固的围墙和高大的碉楼,显示了其聚众自保的特 ①资治通鉴(卷87)[M].北京:中华书局,1956 ②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③嘉峪关市文物清理小组.嘉峪关汉画像砖墓[A].北京:文物出版社,1972(12)

《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一位当代的智者说,对于传统人们至少应该怀有一种温情的敬意,《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在我看来,由朱迪斯·m·本内特和c·沃伦·霍里斯特所著的《欧洲中世纪史》就是这样的一本书。作者在书中对历史尽可能地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但对中世纪的喜爱之情还是跃然于纸上的。这固然和作者对中世纪过于正面的评价有关--虽然作者也不时提中世纪的缺陷--更因为道德的原因,以及作者对历史宽容的态度,使读者在书中很容易领会到作者对历史抱有的那种温情的敬意。尽管作者对中世纪的一些评价我不以为然,但作者对历史的这一态度让我感动。现代人总是太自以为是,这使我们很容易蔑视我们的过去,失去了起码的尊重。而这样的一本书,教给我们的不只是一些历史的知识和视角,更重要的正是这种对传统的敬意之情,让我们明白历史的进程不是跳跃式,我们和古人并不是完全割裂的,我们和他们之间存在着一根纽带。当我们明白文明的传承是怎样顺着这根纽带缓慢前行的时候,对传统怀有一种温情的敬意,这话就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还成为了我们精神上的慰藉,让我们不再是漂泊的浪子,不再孤独徘徊。西语说,忘记自己历史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在我看来,之所以没有未来,不正是因为现实的迷惘吗?而历史,正是治疗这种病症的良药。 比如书中谈到欧洲的统一之难,自古罗马一分为二后,欧洲就不再统一过,最多只存在名义上的统一,而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内众多小的公国并列。即使是在一个小地方比如如今的法国境内,统一也是短暂的,更多的时候是公国之间的战争。他们虽然承认国王的存在,自己只是国王的臣子,但国王对他们的约束很小很小,有时候他们甚至想取而代之。国王只是一个大点的领主,或者基于血缘的关系而被承认而已,在大多数时候它都不是一个政权的首领。读到这些,我自然想到我们的中国。小小的欧洲(不包括现在的东欧和苏联)统一尚且如此之难,地质差异十分明显的大中国的统一该是多么困难啊。但中国做到了,在很早的时候就做到了,这绝对是个奇迹。当然中西差别也就突显出来了。一方面,一种文官的治理代替了领土分封、科举考试代替了世袭、职业分工代替等级之别;另一方面,皇权得到了加强,而在欧洲只有少数时候国王才具有这样的权威,能让全国政令通行,而一旦这位强人去世,国家又将恢复到各自为政的局面中。 下一个问题就是战争的差别。欧洲是连绵不断领主或贵族之间的战争,而在中国是反复的改朝换代的战争,谁更让人难以忍受一点呢?同时欧洲存在一个骑士阶层,他们是为战争而生的人,他们只听命于自己的主人,因为他们不用工作而靠自己的领主养活,其责任就是保护他们和为他们打仗,读后感《《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阶级划分的设想在中世纪得以实现。在治人者(国王和贵族)和治于人者(劳动者)中间,另外还有一个战士阶层,他们的美德是忠心和勇敢。而在中国,战士听令于国王而不是贵族、他们的任务是保卫国家而不是保卫自己领主的土地、它也不是个阶层而只是个职业。中世纪的骑士不用耕种土地,农民和农奴不仅要养活国王和贵族,还要养活骑士。而在中国当国家不需要那么多军队的时候,一部分战士就离开军队谋求另一种职业。在很久以前我读到柏杨的书说中国战争之多,以至于中国人养成不会笑的传统,因为中国人始终生活在苦难之中。但当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想欧洲的战争只怕比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领主和领主之间的战争,公国和公国的战争,国家和国家之间的战争,再加上后来宗教组织发动战争,只怕欧洲人比中国人更少享有和平的机会。 提到宗教,不能不谈,中世纪也离不开宗教,没有基督教会就没有中世纪。《欧洲中世纪史》谈到了宗教的影响,包括哲学、艺术、建筑、文学等等方面直到人的精神层面。作者对教会作用的肯定,如前面提到,不单因为它承接着现代西方文明,也因为道德的原因。关于前者,作者也毫不掩饰提到中世纪未期伊斯兰文化对西方的启蒙,包括哲学、科学、医学、天文等等方面,但教会人士自己对伊斯兰文明的吸收和发挥也是至关重要的。而关于后者,也是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