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思维差异

中西思维差异
中西思维差异

西方这几个字,范围很广。比如说东方,包括很多国家。本文所讲的东方主要讲我们中国。其实我们中国的思维方式跟日本是有差异的,但是亚洲作为一个整体,相对于欧洲又有它的共性。

欧洲如果细分,各个国家的思维方式也有差异。比如东欧和西欧、南欧跟北欧的思维方式就不同。同样一个国家,德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南部和北部也有差异。本文只是浅谈中国与欧洲国家之间的差异。

德国人跟我开玩笑时说过,你知道我们跟法国人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德国人和法国人在死之前的愿望就能告诉你二者之间的区别。你问法国人,你死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法国人的回答是“我想喝一杯最好的香槟酒”。再问德国人,他会说“如果我还有力气的话,我想再做一次报告”。

一种思维方式常常渗透在各个领域,甚至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也能反映其思维方式。比如一个美国人给一个日本人写信,日本人看美国人的信,他一看马上就发火。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开门见山,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面才讲些客套话。日本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拿到美国人的信先看后面。而美国人看日本人的信,开始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么,前面都是寒喧等等。美国人读日本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书写方法反映着不同的思维方式。

有这样一个例子:德国人和日本人、中国人一同坐火车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去巴黎,这3个人坐在一个车厢里。途中上来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将手里端着的鱼缸放在空座上。德国人开始发问:“您能告诉我这鱼的名称吗?它在生物学上的类别及有哪些特征?它们在科学上的意义又是什么?”日本人听完德国人的话后接着问:“请问这种鱼我们国家能不能引进?根据日本的气候、水温、水质,这种鱼能不能生长?”轮到中国人来问了:“这种鱼是红烧好吃,还是清蒸更好吃一点?”这表明了3种不同文化思维方式的特点。

当然,思维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比如说,目前中国的年轻人比老一辈更加具有竞争、务实意识以及时间、效率意识,他们比以前更讲究实际。这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社会心态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些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的变化,必然反映在思维方式的变化上。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有时感觉得到,但不容易反馈给对方。一次,我们的代表团举行告别宴会,答谢接待方。宴会的气氛非常热烈,双方都认为这次访问取得了圆满成功。但当代表团走后,主人对我讲,他非常不喜欢那位团长。我说你们刚才不是谈得很好,双方都很满意吗?你为什么不告诉他你不满意的地方?他说这是没法表述的。他告诉我说,当代表团团长与他握手时,眼睛却看着别人,竟然还跟旁边的人讲话,这是对我人格的侮辱。按照德国人的习惯,握手时眼睛必须看着对方。可惜这位团长没有机会听取这位主人对他的意见。

有一年,荷兰有位高级贵宾来中国访问,安排他的夫人参观幼儿园。那天下着毛毛细雨,她到达幼儿园门口时看见一群孩子站在园门口迎接她,感到心里很不舒服。参观幼儿园的教室时,孩子们都背着手,面部表情严肃。回国后,她请我到她家里观看她拍的幻灯片。并说这是她这次访问最不舒服的一天。天正下着雨,为什么让孩子到门口来,为什么孩子都笔挺地坐着。要知道五六岁的孩子是非常调皮的,吵吵闹闹是正常的。

我们的代表团出访,在活动的最后一般都是交换礼品。我们把礼品送给德国人后,对方立即打开并表示感谢。我们代表团的人问我,为什么他们那么急不可待地看礼品,是不是对我们送的礼品不放心?

我说不是,这是他们的一种习惯。德国人也问我,你们为什么不看我们送的礼品,是不是对我们的礼品不感兴趣?我说不是的,回到旅馆后,他们绝对会打开欣赏。这些都是很小的问题,但却反映出思维方式的差别。

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形成的原因,一是因东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不一样,长期的的农业社会和小农经济,造成了我国文化的民族心理。这种心理的特点很大程度上是强调一种乡土情谊、一种乡邻情谊。我们不是常说人生有四大喜事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在德国是淡漠,西方人一般没有同乡会。如果在国外遇到一个同乡,德国人不会很激动。而我们常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落叶归根等等,本乡本土观念很强,这些都跟我们的社会有关,带有浓厚的情感。这种感情因素在西方,恰恰表现得很淡薄。

从哲学和文化体系角度说,我们受影响最深的是儒家哲学,而他们是基督教文化。儒家哲学体系里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讲究道德文化。这种道德文化里恰恰强调的是一种“义”。“君子之交淡如水”强调的也是“义”。现在有

了一些变化,有的人主张义利兼顾。我们的哲学思想强调综合,他们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分析,这就形成了侧重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的差异。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客观形成的,不能说谁优谁劣。我们讲这些是为了更充分地了解对方,便于我们进行国际交往,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影响

受到自然、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思维模式存在显著差异。这些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会造成不同的表达和言语方式、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表达和言语方式 思维方式的差异首先造成的就是言语方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在信息传达上,中国人习惯于形象思维和联想,为了使文章生动、形象,经常使用丰富的形容词和比喻,而且,在切入正题之前往往还要进行很多铺垫。而对于西方人来讲,这种做法只会减弱信息传播的效果,而且往往被认为是空洞和夸大其词。因为西方的写作风格,特别是英语的写作,比较注重逻辑的紧密和事实的陈述,一般来讲比较低调,即使是一些名人的著名演讲,也没有很多华丽的词藻。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西方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最明显的不同就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区别。中国人由于采取整体优先与和谐至上的思维定势,因而认同集体主义,在中国人的社会氛围中,祥和、安宁、合作、顺从始终占主导地位。西方人由于主要采取分析思维与求异思维来看待事物,因而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对立面,他们更注重个人的存在,个人的价值和自我的实现。西方的民主思想就是建立在这样的思维基础上,人们不崇信集体也不崇信任何权威,而认为不论是集体还是权威都是由契约形成的,个人的权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别人对自己的关心爱护有可能被认为是对自己自由的干涉。此外,中西方在对待科学的态度也是不同的,西方人从总体来说相信那些经过分析方法证明的东西,他们相信科学实验、相信问卷调查结果,而不轻易相信经验和直觉,对于中医学他们可能感到比较神奇,出于冒险和刺激心理,有些人可能会接受如针灸和汤药等中医疗法,但是多数人并不认同中医。 (三)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 中西方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而导致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差异。西方人习惯于竞争,喜欢表现白我,崇尚冒险、刺激、新颖、花哨,而中国人则往往觉得西方人的这些表现过于张扬,为人肤浅。中国人由于注重整体优先的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时往往不分你我,工作一起干,吃饭付费往往是抢着付钱,而西方人则是明确地分清是非和你我,彼此之问保密隐私并不认为是不信任,相反,像中国人那样随便打听别人的收入、年龄和私生活,反而会被认为是极不礼貌的行为。总之,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中西方人在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上的差异比比皆是,不一而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西方交流的逐渐增多,中国人和西方人之问的差距也在逐步减少,中国文化正在大量吸收外来文化和西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而西方人到中国来之后也能“入乡随俗”。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在他们看来,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 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 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 1.整体性和个体性 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中国文化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而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逻辑和个体思维为特征。 中国人的整体观念根源于对自然界的朴素认识,按照自然界的本来面目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观察。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不可分割,互相影响,互相对应,把一切都放在关系网中从整体上综合考察其有机联系。这种整体性和综合性,其渊源可追溯到《周易》。《周易》以代表大地乾坤二卦作为起始,将象征万事万物的其余六十四卦置于其后,以天地位准则,将天地间的道理普遍包容在内,从整体上把握宇宙和万事万物,形成了概括天地间的世界体系,体现了一种系统的整体观。这种思想传承已久,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谓深远,以中医为例: 《黄帝内经》是中国精粹的医学典籍,其典型的特征就是整体性模式。它不但把人看成是一个整体,还把天、地、人看成是一个整体,提出了保持健康的四大平衡,即动与静的平衡,阴与阳的平衡,酸与碱的平衡以及最重要的理智与感情的平衡。中医把人的身体结构看做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提出了“天人相应”的医疗原则,将五行与人体的五脏联系起来,讲究整体的辨证施治,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体现的是一种朴素的系统思想。 与中国重视整体性相比,西方则更强调个体化或个性化。受基督教的宇宙观的影响,人是由上帝创造的,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有最高的个人价值和尊严,充分尊重人的个体性。同时,西方人明确地将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精神和物质,现象和本质相区分,并分别做出深入的分析研究。认为人与物质互相独立,物质又可分并有自己内在运动规律,这种的思想深深影响着西方,逐渐形成了西方人逻辑分析和个体思考的思维模式。 2. 直觉经验性和逻辑实证性 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中了悟而不重实证”,借助于直觉体会,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即“以经验为基础,通过由此及彼的类别联系和意义涵摄,沟通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达到协同效应。”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只

中西方差异之思维方式

YOUR LO 中西方差异之思维方式

中西方差异 ——思维方式 我曾看过一则故事:有一所国际公寓闹火灾里面住有犹太人法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犹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险箱法国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国人则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国人则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这一趣谈反映了一个事实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趣向。 1?伦理型与认知型 2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整体性 《易经》:提出了有机整体的初步图式为中国传统思维奠定了基础 儒家:把自然人性化道家:把人性自然化

1)整体性思维的特点: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 2)整体的基本范畴:“道”、“气”、“太极”、“理” 3)整体的基本要素:“阴阳”、“五行”、“八卦” 整体思维的目标:主客一体实现“尽善尽美”的整体和谐境界 整体思维的结构:二元结构一一阴阳T中庸、兼顾、联系、对应、对称、对立 阴阳鱼太极图:体现整体圆融和会、阴阳互补、和谐平衡、相反相成、相灭相生、互为因果的 中国辩证思维方式 比较:中国的“元气说” VS.西方的“原子论” “元气说”一整体性思维方式:横向铺开 “原子论”一分析性思维方式: 西方思维方式一一分析性 柏拉图之前:类似中国的“天人合一”整体观 柏拉图:首先提出了“主客二分”的思想 十五世纪下半叶以后:分门别类,分析解剖 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笛卡儿:开创西方近代哲学,以“主客二分”为原则 分析性思维的特点:区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灵魂与肉体、现象与本质,分析、研究这个二元世界 分析性思维的两个层次:1.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分门别类研究 2.以完整而非孤立、变化而非静止、全面而非片面、相对而非绝对的

东西方思维模式比较之中西生死观的比较

东西方思维模式的比较 ————中西生死观的比较 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内容丰富,本文将对其中一个微小组成部分即中西生死观进行比较分析。生死观是人们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如何对待生命,生命是目的还是手段,是权利还是义务,是快乐还是痛苦等,其次是如何对待死亡,是直面死亡还是惧怕死亡,是把死亡当作人生的必然,还是对人的惩罚。研究中西生死观的比较对于我们拓宽在生死问题上的视野有极大的作用,有利于我们对传统生死观的扬弃,也有利于我们引进西方的优秀思想,为我所用。 一、中西生死观的共同点:重生敬死 中西方虽然有着很大的文化历史差异,但在生死观上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二者都重视生的价值,人们都期望能够好好活着,延年益寿。二者也都很敬畏死亡,把人生彼岸看作是一个神秘而充满希望的地方,对死寄予最后的希望。 1.重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中西方的生死观都重生,爱惜人的生命。从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可以看出,他重视的是人而不是鬼神。重的是生,而不是死。道家学派把重生理论发挥到了极致。早期道家学者厌恶世人为名为利为权势而进行的复仇,提倡一种重生至上主义。中国古代还有着很多渴望长生不死的迷信做法,如修炼、求长生不老药等。这些寻求长生的做法,都体现了人们对生的重视,对生的渴望。 西方思想家也重生,他们注重人生的幸福,注重合理的,高效率的,充分的享受人生。 在《荷马史诗》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阿喀琉斯是死后说:“我宁愿在人间当一个帮工,也不愿在阴间当冥王。”因为在他看来人世问是幸福的,有战争,有荣誉,有美色,什么样的欲望都可以去追求,在阴间,什么都没有。在伟大的死和平凡的生中他选择了平凡的生。自由主义幸福论者特别强调肉体的无痛苦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说课讲解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摘要:中西民族的思维方式,由于受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影响,客观上存在差异。东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圆形,以直觉体验为工具,强调整体性;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线形,以逻辑实证为手段,强调部分分析。了解这些差异对我们的英语学习大有裨益。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原因表现 1. 了解思维方式的必要性 人类的思维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作用下人脑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机能,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观察和反映客观世界,也对客观世界进行分析和综合。某个民族将长期以来对现实的认识凝聚成经验和习惯,借助语言形成思想,又赋予思想以一定的方式,就形成了这一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深层的表现有情感、意志等暗流及更深的以潜意识存在的观物态度,而其浅层的表现则为语言。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连淑能,2002:39),与两者都密切相关:一方面思维方式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交际文化,尤其体现于哲学、科技、文学、美学、艺术以及宗教、政治、法律等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又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中。

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研究语言的特征及其转换,要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要研究不同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就必须深入研究与语言和文化均有密切关系的思维方式。 2.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导致它们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2.1 我们认为首先是东方西方哲学对语言的态度截然不同的缘故。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走上了“受指主义”的轨道。中国的第一位大思想家老子在他的著作《道德经》中不遗余力地否定语言的终极表达功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甚至否定语言是知识的来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最后用反诘的形式做出判断:“名与身孰亲?”答案当然是“身” (受指)高于“名” (能指)。“名实之辨”更是儒家的看家本领,它的思维立足点是“实” (受指),用“循名以责实”的方法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儒家否定语言的客观真理性,要看说话者本人的道德修养,即“道德”高于“文章”。尽量用超分析性、超逻辑演绎性的思维方式,很少论证和说明,文字向内凝缩,意义朝外涨溢,强调“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超越语言符号的限制,“事实胜于雄辩”,中国人对语言和能指的高度不信任和怀疑,直接导致了精神生活方面的内省传统,社会制度方面的人治传统以及知识艺术领域的寓言(传授技术后就把语言忘掉)。

中西方思维方式比较与现代科技创新

中西方思维方式比较与现代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备受全世界关注的一个话题,是各国努力追求的目标。它与科技积累有密切的关系,科技积累影响着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中国“感性+顿悟”的思维方式偏重综合,而西方“理性+实验”的思维方式偏重推证,二者对科技积累乃至科技创新有不同的作用。与西方思维方式不同,中国思维方式对科技创新起指导作用。 标签:科技创新;科技积累;中西思维 一、科技创新与科技底蕴 所谓科技创新,即在某一领域的科学或技术方面取得前人所未有的成就,发展出一种全新的,更合理、更科学、更经济的理论或方法。工业革命以来,生产、技术和科学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生产依靠技术,技术依赖科学的关系,发展到目前的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再到物质产品生产关系。随着新科学的进步,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一个技术发明,甚至就能够创造和产生一个新兴产业,结果能改变某个领域或整个世界。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也带来人类思想方式上的重大变革,因此,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新特别是思维方式创新的重要性。在科学技术受到全世界重视并且得到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创新成为各国普遍追寻的一个目标。这是一种开创性的活动,需要科学家群体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旦成功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大大提高劳动效率,引发一个行业和相关行业——甚至整个社会的革命,因此,在某一领域完成了科技的创新就意味着在该领域拥有了优先发展的权利。 科技创新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科技氛围,需要有深厚的科技底蕴做基础,科技底蕴丰厚与否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因此,科技创新与科技的积累有密切的关系,科技积累是完成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提。一般说來,国家的科技底蕴和积累与科技创新成正比,也即科技底蕴和积累多理论创新也越多,理论创新越多的结果带来的是新的技术。当代西方大国,尤其是美国科技发达,这与其近代以来科技的积累是分不开的。二战时期美国相对和平的环境和宽松的政策吸引了大批战争国的科学家,他们也将各国科技发展的成果植于美国的大地上,时至今日已开出了绚丽的科技之花。中国走的是一条与美国不同的道路。处于相对封闭环境中的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工匠传统的国家,自己发展出一套独特的不同于西方的科技体系。古代中国技术先进,在全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然而在科学理论方面却没有什么建树,这与思维方式有很大关系,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体现的是“感性、顿悟”型,观察外部世界依靠感性经验,或说是建立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之上。通过顿悟方式来观察和探索世界,就其宏观发明来说,总体是模糊的,方式方法方面则是思辨和形而上的。西方的思维方式与此相对,崇尚“理性+实验”,探索和研究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在依靠精确观察和计算,是建立在精确观察和计算基础之上,其过程是用严密的逻辑来开展,然后进行分析、总结,最后探索和得出自然界或社会某方面的规律或法则。这是一个纯粹化和量化的过程。两种思维方式各自偏重一个方面,但是在科技积累的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比较 思维方式方法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生存环境。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方法的产生各自与自己所在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等密切相关,也因此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方法方面的价值观念、心理特点等也各不相同。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各具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摘要:中西民族的思维方式,由于受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影响,客观上存在差异。东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圆形,以直觉体验为工具,强调整体性;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线形,以逻辑实证为手段,强调部分分析。了解这些差异对我们的英语学习大有裨益。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原因表现 1. 了解思维方式的必要性 人类的思维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作用下人脑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机能,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观察和反映客观世界,也对客观世界进行分析和综合。某个民族将长期以来对现实的认识凝聚成经验和习惯,借助语言形成思想,又赋予思想以一定的方式,就形成了这一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深层的表现有情感、意志等暗流及更深的以潜意识存在的观物态度,而其浅层的表现则为语言。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连淑能,2002:39),与两者都密切相关:一方面思维方式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交际文化,尤其体现于哲学、科技、文学、美学、艺术以及宗教、政治、法律等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又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中。思维方式的差异,也

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研究语言的特征及其转换,要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要研究不同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就必须深入研究与语言和文化均有密切关系的思维方式。 2.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导致它们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2.1 我们认为首先是东方西方哲学对语言的态度截然不同的缘故。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走上了“受指主义”的轨道。中国的第一位大思想家老子在他的著作《道德经》中不遗余力地否定语言的终极表达功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甚至否定语言是知识的来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最后用反诘的形式做出判断:“名与身孰亲?”答案当然是“身”(受指)高于“名”(能指)。“名实之辨”更是儒家的看家本领,它的思维立足点是“实”(受指),用“循名以责实”的方法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儒家否定语言的客观真理性,要看说话者本人的道德修养,即“道德”高于“文章”。尽量用超分析性、超逻辑演绎性的思维方式,很少论证和说明,文字向内凝缩,意义朝外涨溢,强调“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超越语言符号的限制,“事实胜于雄辩”,中国人对语言和能指的高度不信任和怀疑,直接导致了精神生活方面的内省传统,社会制度方面的人治传统以及知识艺术领域的寓言(传授技术后就把语言忘掉)。 而与之相对的传统西方哲学的根本立足点是“能指”主义,对语

中西思维差异

西方这几个字,范围很广。比如说东方,包括很多国家。本文所讲的东方主要讲我们中国。其实我们中国的思维方式跟日本是有差异的,但是亚洲作为一个整体,相对于欧洲又有它的共性。 欧洲如果细分,各个国家的思维方式也有差异。比如东欧和西欧、南欧跟北欧的思维方式就不同。同样一个国家,德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南部和北部也有差异。本文只是浅谈中国与欧洲国家之间的差异。 德国人跟我开玩笑时说过,你知道我们跟法国人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德国人和法国人在死之前的愿望就能告诉你二者之间的区别。你问法国人,你死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法国人的回答是“我想喝一杯最好的香槟酒”。再问德国人,他会说“如果我还有力气的话,我想再做一次报告”。 一种思维方式常常渗透在各个领域,甚至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也能反映其思维方式。比如一个美国人给一个日本人写信,日本人看美国人的信,他一看马上就发火。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开门见山,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面才讲些客套话。日本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拿到美国人的信先看后面。而美国人看日本人的信,开始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么,前面都是寒喧等等。美国人读日本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书写方法反映着不同的思维方式。 有这样一个例子:德国人和日本人、中国人一同坐火车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去巴黎,这3个人坐在一个车厢里。途中上来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将手里端着的鱼缸放在空座上。德国人开始发问:“您能告诉我这鱼的名称吗?它在生物学上的类别及有哪些特征?它们在科学上的意义又是什么?”日本人听完德国人的话后接着问:“请问这种鱼我们国家能不能引进?根据日本的气候、水温、水质,这种鱼能不能生长?”轮到中国人来问了:“这种鱼是红烧好吃,还是清蒸更好吃一点?”这表明了3种不同文化思维方式的特点。 当然,思维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比如说,目前中国的年轻人比老一辈更加具有竞争、务实意识以及时间、效率意识,他们比以前更讲究实际。这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社会心态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些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的变化,必然反映在思维方式的变化上。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 作者:唐健吾 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方面这种差异甚至是巨大的。在多方面的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本文试图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分析中提炼出予以我们有启迪性的东西,使大家在全球化过程中能够彼此了解。 1 东方人好曲线,西方人好直线 西方人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中国人曲线思维,习惯迂回。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1]。寻求世界的对立,“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是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由此引发的“线性推理”的观念,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探寻世界的统一性,是中国哲学思维的本色,如“天人合一”、“亦此亦彼”就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习惯。如果说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用直线来譬喻的话,那么中国以“辨证”为主的思维途径,即使要以线条来表示也不能只采取直线形的方法。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似乎较能反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我们中国人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传统思维导致的做事风格或处事方式,至今未尝有根本改变! 西方人喜欢更简单的抽象符号,对汉字的图形符号识别法感到非常头痛,因为这不是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所以他们认为汉字是世界是最深奥难懂的文字。那么,他们认定使用这种难懂文字的中国人,其思维方式更是不可捉摸的。东西方文化在逻辑观念上也存在着基本的差异。比如,面对同本身想法有悖的观点时,美国人会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观点,驳斥他认为不太正确的观点。相反的,亚洲人则更加容易改变自己的立场,承认即使不太正确的观点也有可取之处。东方人因“整体思维”更容易注意到重要的环境因素,并认识到它们也会产生影响,因此犯下“基本归因错误”的几率较低[2]。所以,东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在处理各种事情大的如国际事务小的如夫妻关系,都有可取之处,不可片面否定;但在很多事情诸如有关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则可以向西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学习。 最耐人寻味的是,最近西方的研究显示,长期旅居东方的西方人和移居西方的东方人,在有关心理实验中的表现都介于东西方之间,并没有显示西方人“解析思维”或东方人“整体思维”的特征。这预示着,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在人文思想上或许会出现新气象[3]。 2 西方重解析,东方看整体 生活在不同变化下的人们由于对外界的认识模式存在着差别。季羡林认为:“一言而蔽之,东方文化体系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而西方则是分析的”。东方和西方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看具有不同的特征,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这样看来,中西思维方式分别属于整体、直觉、具象思维与分析、

翻译中西思维差异

绿色是我大致的翻译。你们自己做相应修改。 中西思维差异与英汉表达特点 Differences of model of thinking 版本一 总体思路:思维与措辞(diction)——这是重点 思维与句法(syntax)——一笔带过,孙越讲解过 思维与段落篇章(paragraph and passage )——较难,暂时不讲解 一、diction思维与措辞 1、abstract VS concrete措辞的虚实倾向即抽象思维(abstract thinking)VS 形象思维(imaginal thinking) Model of thinking in English language tends to be general and abstract, while it tends to be concrete in Chinese language. 西式思维往往比较概括general、抽象abstract,体现在措辞上,英语倾向于使用含义概括、指称笼统、覆盖面广的词语来表达具体事物、动作或现象,用词倾向于虚;中式思维模式是形象的、直观的,体现在措辞上,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principles in translation处理原则: (1)concretion具体化原则 eg: The prevailing wisdom in the neighborhood was that we were spoiling it and that we ought to go back where we belonged. 邻里间普遍认为是我们在糟蹋这个地区,我们应该回到自己该去的地方。 In this new year, we face momentous uncertainties: war (or wars), a weak economy. 在这新的一年里,我们面临着战争(乃至连续的战争)、经济低迷等一系列重大的不定因素。 (2)visualization形象化原则 There is more to their life than political and social and economical problems; more than transient everydayness. 他们的生活远不止那些政治的、社会的和经济的问题,远不止一时的柴米油盐。…and in 1966 the amazing North Korean team made it to the quarter finals…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1966年,北朝鲜队成功地踢进了四分之一决赛…… 2、dynamic word VS static word措辞的动静问题 The method of abstract diction in English lies in the use of abstract Nouns and Prepositions, which leads to preponderance of Nouns and Prepositions over Verbs. 英语的抽象表达法(method of abstract diction)主要在于大量使用抽象名词和介词。因此有学者指出,英语具有名词优势和介词优势。由于英汉表达不同的动静倾向,英译汉的过程往往是以“动”代“静”的转换过程。 I was gloomy at the thought that not for me this Sunday morning was the leisurely reading of the Sunday papers to the accompaniment of extra cups of tea. 这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再也不能轻松悠闲地一边阅读星期天的报纸一边品茶了。想到这点,我就感到沮丧。 Smoking caused some nausea at first, but persistence conquered. 刚开始抽时觉得有点恶心,可坚持下去就没事了。

中西方思维方式比较

中西方思维方式比较 班级:B041102 学好:B04110233 姓名:周德金

由于这一学期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系统学习,不难发现中西方无论是衣食住行夫人那个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本次我们讨论的是中西方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下面就来分几个方面来细致的探讨一下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几种角度的分析 大多数西方人喜欢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然而中国人曲线思维,习惯迂回。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寻求世界的对立,“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是中国哲学思维的本色,如“天人合一”、“亦此亦彼”就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习惯。如果说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用直线来譬喻的话,那么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似乎较能反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我们中国人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传统思维导致的做事风格或处事方式,至今未尝有根本改变! 西方人喜欢更简单的抽象符号,对汉字的图形符号识别法感到非常头痛,因为这不是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所以他们认为汉字是世界是最深奥难懂的文字。那么,他们认定使用这种难懂文字的中国人,其思维方式更是不可捉摸的。东西方文化在逻辑观念上也存在着基本的差异。比如,面对同本身想法有悖的观点时,美国人会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观点,驳斥他认为不太正确的观点。相反的,亚洲人则更加容易改变自己的立场,承认即使不太正确的观点也有可取之处。东方人因“整体思维”更容易注意到重要的环境因素,并认识到它们也会产生影响,所以,东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在处理各种事情大的如国际事务小的如夫妻关系,都有可取之处,不可片面否定;但在很多事情诸如有关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则可以向西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学习。 举一个例子:德国人做菜放多少盐是需要用天平来称的,而中国是用勺子舀的。中国人似乎更长于总体把握,而西方人长于条分缕析;中国人善于归纳,西方人善于演绎;中国人强调群体,西方人强调个体;中国人重悟性,西方人重理性;中国人善形象思维,西方人善逻辑思维;中国人更具诗人的气质,西方人更具科学家的头脑;中国人把宇宙看作一个整体,充塞其中的是“道”或“气”,西方人把宇宙看作一个个原子,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中国人处理事情就像中医,把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西方人处理事情就像西医,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简单来说,西方人大多关注具体问题和细节;东方人则主要从整体结构思考问题。就是说,比起西方人来,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更有整体性,东方人会本能地更注重来龙去脉。 这两种思维方式各有所长,我们应该在注重整体性的优势上,多训练解析性或分析性思维方式,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将会占有双重优势 美国的心理学家最近做了一个实验:试验者要求中国人和美国人看水下景物的录像,让他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课程论文 题目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摘要:中西民族的思维方式,由于受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异。东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圆形,以直觉体验为工具,强调整体性;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线形,以逻辑实证为手段,强调部分分析。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原因表现影响 引言 人类的思维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作用下人脑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机能,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不同民族由于对现实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经验和习惯,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是造成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当跨文化交际出现时,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阻碍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思维方式的差异。 正文 1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示例 思维方式渗透在各个领域,甚至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也能反映其思维方式。比如一个美国人给一个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美国人的信,他一看马上就发火。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开门见山,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面才讲些客套话。中国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拿到美国人的信先看后面。而美国人看中国人的信,开始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么,前面都是寒暄等等。美国人读中国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书写方法反映着不同的思维方式。 荷兰有位高级贵宾来中国访问,安排他的夫人参观幼儿园。那天下着毛毛细雨,她到达幼儿园门口时看见一群孩子站在园门口迎接她,感到心里很不舒服。参观幼儿园的教室时,孩子们都背着手,面部表情严肃。回国后,她说:这是她这次访问最不舒服的一天。天正下着雨,为什么让孩子到门口来,为什么孩子都笔挺地坐着。要知道五六岁的孩子是非常调皮的,吵吵闹闹是正常的。 有一次,中国代表团出访,在活动的最后交换礼品。中国人把礼品送给德国人后,对方立即打开并表示感谢。中国人很奇怪:为什么他们那么急不可待地看礼品,是不是对我们送的礼品不放心?德国人也很纳闷:他们为什么不看我们送的礼品,是不是对我们的礼品不感兴趣?这些都是很小的问题,但却反映出思维方式的差别。 2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表现 2.1 圆形思维和直线型思维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txt7温暖是飘飘洒洒的春雨;温暖是写在脸上的笑影;温暖是义无反顾的响应;温暖是一丝不苟的配合。8尊重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一、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别示例 我们通过一个有趣的玩笑中就可以看出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别: 德国人和法国人在死之前的愿望就能告诉你二者之间的区别。你问法国人,你死前最大的愿望是什麼?法国人的回答是“我想喝一杯最好的香槟酒”。再问德国人,他会说“如果我还有力气的话,我想再做一次报告”。 一种思维方式常常渗透在各个领域,甚至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也能反映其思维方式。比如一个美国人给一个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美国人的信,他一看马上就发火。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开门见山,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面才讲些客套话。中国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拿到美国人的信先看后面。而美国人看中国人的信,开始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麼,前面都是寒暄等等。美国人读中国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书写方法反映著不同的思维方式。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例子: 德国人和日本人、中国人一同坐火车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去巴黎,这3个人坐在一个车厢裏。途中上来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将手裏端著的鱼缸放在空座上。德国人开始发问: “您能告诉我这鱼的名称吗?它在生物学上的类别及有哪些特征?它们在科学上的意义又是什麼?”日本人听完德国人的话后接著问: “请问这种鱼我们国家能不能引进?根据日本的气候、水温、水质,这种鱼能不能生长?”轮到中国人来问了: “这种鱼是红烧好吃,还是清蒸更好吃一点?”这表明了3种不同文化思维方式的特点。

二、从文学艺术领域看xx思维艺术之差异 东西方不同的哲学追求和不同的思维标向反映到文学艺术的创造上,中国重视圆浑,和谐,追求中和,追求圆浑中而致雄放的境界,就像司空图、钟嵘所宣导的那样;西方追求突破,讲究提升性,如希腊悲剧就具有一种破釜沉舟,另辟天地的突破性。中国许多小说停留在见证性,停留在人情的描写上,当然《红楼梦》例外,缺乏必要的哲学深度。赛凡提斯、巴尔扎克、普鲁斯特就挖得深,但丁、波德赖尔、莎士比亚,也具有提升性,开掘得很深。中国戏剧多数写冤写怨写人生惨烈,有的写到了生命的真处实处,所以感人,有生命力,有的没有。 笔者个人推测,在现代如创作出能够打动东西方读者的作品,作者必须既对中国哲学命运、宇宙精神,对中国诗、画和书法三为一体的艺术精髓、以及气韵、虚实相协、阴阳相调的中国艺术真谛有独到的体悟,同时又要对西方文学、艺术、哲学有深刻了解和把握。 三、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简说 笔者认为一方面是因东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不一样,长期的农业社会和小农经济,造成了我国文化的民族心理。这种心理的特点很大程度上是强调一种乡土情谊、一种乡邻情谊。我们不是常说人生有四大喜事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在德国是淡漠,西方人一般没有同乡会。如果在国外遇到一个同乡,德国人不会很激动。而我们常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落叶归根等等,本乡本土观念很强,这些都跟我们的社会有关,带有浓厚的情感。这种感情因素在西方,恰恰表现得很淡薄。 另一方面从哲学和文化体系角度说,我们受影响最深的是儒家哲学,而他们是基督教文化。 儒家哲学体系裏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讲究道德文化。这种道德文化裏恰恰强调的是一种“义”。“君子之交淡如水”强调的也是“义”。 现在有了一些变化,有的人主张义利兼顾。我们的哲学思想强调综合,他们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分析,这就形成了侧重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的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 【摘要】论文针对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差异,从曲线与直线、解析与整体、模糊与精确、中庸与偏激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有利于我们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役的特点和原因,有利于我们既保持自身的号的特性,克服不足,能更好地融 合到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之中,对我们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和实际的操作价值。 【关键词】东方人;西方人;思维方式;差异;比较 【Abstract】Aiming at the differences btweem western countries and China in thinking manner, a comparative analysis has been made in this paper from the aspects of curve and beeline, resolution and integer, middlebrow and deflectio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for each parties even the reasons of the differences have been put forward. 【Key words】oriental; occidental; thinking manner; difference; comparison 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方面这种差异甚至是巨大的。在多方面的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本文试图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分析中提炼出予以我们有启迪性的东西,使大家在全球化过程中能够彼此了解。 1 东方人好曲线,西方人好直线 西方人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中国人曲线思维,习惯迂回。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1]。寻求世界的对立,“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是西方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由此引发的“线性推理”的观念,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探寻世界的统一性,是中国哲学思维的本色,如“天人合一”、“亦此亦彼”就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维习惯。如果说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用直线来譬喻的话,那么中国以“辨证”为主的思维途径,即使要以线条来表示也不能只采取直线形的方法。螺旋或波浪式的曲线,似乎较能反映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我们中国人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传统思维导致的做事风格或处事方式,至今未尝有根本改变! 西方人喜欢更简单的抽象符号,对汉字的图形符号识别法感到非常头痛,因为这不是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所以他们认为汉字是世界是最深奥难懂的文字。那么,他们认定使用这种难懂文字的中国人,其思维方式更是不可捉摸的。东西方文化在逻辑观念上也存在着基本的差异。比如,面对同本身想法有悖的观点时,美国人会进一步增强自己的观点,驳斥他认为不太正确的观点。相反的,亚洲人则更加容易改变自己的立场,承认即使不太正确的观点也有可取之处。东方人因“整体思维”更容易注意到重要的环境因素,并认识到它们也会产生影响,因此犯下“基本归因错误”的几率较低[2]。所以,东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在处理各种事情大的如国际事务小的如夫妻关系,都有可取之处,不可片面否定;但在很多事情诸如有关一些原则性的问 题上则可以向西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学习。 最耐人寻味的是,最近西方的研究显示,长期旅居东方的西方人和移居西方的东方人,在 有关心理实验中的表现都介于东西方之间,并没有显示西方人“解析思维”或东方人“整体思维”的特征。这预示着,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在人文思想上或许会出现新气象[3]。 2 西方重解析,东方看整体 生活在不同变化下的人们由于对外界的认识模式存在着差别。季羡林认为:“一言而蔽之,

中西思维方式的比较

思维方式是历史的产物,不同历史时代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每一时代的思维方式反映该时代的社会和文化,体现该时代的社会生产力、科学发展程度、认识水平、实践方式和时代精神。从历史的眼光看,可以把人类的思维方式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相对而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后馈性、再现性和稳定性的特征,不像西方思维方式那样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古代生产力低下,古人智力不发达,思维能力弱,思维空间狭窄,思维方式简单,把世界看作是一个模糊的整体,把某种事物或现象看作是世界的始基,都有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思想,往往从主观出发看待客观世界,把主观感受赋予思维对象,加以联想,产生主客互渗、“天人合一”的观念,具有朴素的整体性、直观性、辩证性、模糊性、意向性、单向性以及封闭性、神秘性和猜测性。 但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不能用古今差异或变相的古今差异来取消的,因为这与基本的历史事实不合。因而是不可能用古今之别来解释的。当然,如何描述、把握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还需要在前人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付出持续的努力,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中西两种思维方式之间的确存在着实质性差异。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承认任何一种哲学的核心范畴或概念,无非就是对于蕴含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的反思性把握,那么,这种差异带来的中西思维方式之间的张力,以及由此张力所造成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变异,就构成了当代中国哲学发展和创新的一个可能空间。因此,人们必须承认并把握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 从思维方式层面看问题,一种文化对于外来观念的吸纳,实质上就是将一种思维方式中的思想“映射”或“移植”在另一种思维方式之中。在一般情况下,一种文化对于另一种异质性文化中观念的吸纳大多是偶然的、非系统的,这种吸纳通常不会改变既有的思维方式。但在社会处于大变革,对于新观念具有迫切需要,从而导致非偶然的、系统性地对于异质性文化中观念的吸纳之时,这种吸纳就再也不会不造成对既有思维方式的改变了。这是因为,任何思想观念都是一定思维方式的产物,从而也就只有在与之相匹配的思维方式中才能得到恰当的把握,所以,这种系统性的吸纳便不可避免地会牵引着思维方式的改变。而这种因吸纳新观念而导致的思维方式的改变,也就为作为思维方式之反思性把握的哲学的创新提供了前提。人们常说,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而一个时代的思维方式就正是这一精华的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文摘要::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这里通过对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比较分析,揭示了中国人偏好于形象思维和综合思维和求同的思维方式,而西方人偏好于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分析思维和求异的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上,分别就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说明了这些思维方式在跨文化交流中会造成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 Abstract: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nurture a different way of thinking and cultural identity. Here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way of thinking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t reveals Chinese people prefer to seek the image thinking and integrated thinking and way of thinking the same, while the Westerners prefer abstract thinking or logical thinking, analytical thinking and requesting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On this basis,it analyzes the reasons how the differences are formed respectively.And it explains the way of thinking is the cause of differen life and t values, different behavior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way of thinking, difference, China and the West, cultural differences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一、中国人偏好于形象思维,西方人偏好于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 形象思维(imagination) 指是指在物体并没有呈现的情况下,头脑中所出现的该物体的形象。例如,每当我们回想一个熟人时,他的容貌就会立刻浮现出来。它通常包含一个想象的过程。这种思维方式是感性的、直觉的,因而是模糊的,使得我们不能对事物进行严格的定义,不能进行逻辑的推理,更不能检验对错。而西方人与之相反,他们偏好于抽象思维(abstract) 或逻辑思维( logical ),即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所以又称逻辑思维(指亚里士多德式的逻辑思维),因而是理性的、逻辑的,是清晰的。 二、中国人偏好综合思维,西方人偏好分析思维 综合思维( synthesis) 是指在思想上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为整体,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联系等结合起来。而分析思维(analysis) 是指在思想上将一个完整的对象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或者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联系等区分开来。中国人偏向于综合思维和整体优先,中国人在看待事物的时候,不是就事论事,把事物进行拆分、解析,而是把事物当成一个整体看待,充分注重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而西方则偏向于分析的思维模式。对于西方人而言,要弄清楚一件事物,必须要首先把事物进行分割和拆开,才能弄清内部的结构。 三、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 中西文化都注意到了事物的矛盾对立,然而中国文化更加强调的却是“统一”,注重求同的思维方式,强调天、地、人为万物一体、和谐共生。这种统一观表现于政治领域乃是春秋大一统思想,在伦理上表现为顾全大局和整体,必要时不惜牺牲个人或局部利益以维护整体利益。而在西方文化中,求异的思维方式则比较普遍,西方人追求个体生存的意义,在面对群体和整体时,认为那是一种压抑自我的力量,个人应该随时抗拒这种力量对自我的吞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