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认识三角形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认识三角形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认识三角形

7.1 认识三角形

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三角形?

2.丫丫家的椅子摇晃不稳,爸爸在椅子上加了一根木条,结果椅子牢固了,这是怎么回事?

3.画三角形。

(1)三角形可以用小棒()、在钉子板上()、用三角尺的边()和在方格纸上()出来。三角形有()条边、()个角和()个顶点。

(2)三角形的高。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如图)

7.下面哪组中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8.画出每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参考答案

1. ③⑥是三角形

2.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3.(1)摆围画画333(2)高底

4.顶点角边

5.的和

6. 3

7.后面两组可以

8.略

7.4 认识三角形导学案

7.4 认识三角形(1) 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2、通过实验、操作,理解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3、了解三角形的分类 学习重点:认识三角形,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学习难点:了解三角形的分类 学习过程: 一、情境创设 1、出示“帆船”、“金字塔”等含有三角形的图案实物 (1)这些图案实物中,有同学们熟悉的图形吗? (2)举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某些三角形,并与同学交流 二、探索归纳 1、三角形的定义: 由3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首尾依次相接组成的图形称为三角形 如右边的图形就是一个三角形 2、三角形的各组成部分 边: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 如右所示:线段AB 、AC 、BC 就是三角形的三条边 顶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交点 如右所示:点A 、B 、C 均为三角形的顶点 通常情况下,我们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加以一个“△”来表示一个三角形,在表示三角形时,三个字母之间并无顺序关系,如上图中,此三角形可以表示为△ABC ,或△ACB 或△BAC 等等。 内角:三角形两边所夹的角,称为三角形的内角,简称角 例如△ABC 中,∠A ,∠B ,∠C 都是三角形的内角 边BC 称为∠A 所对的边,或顶点A 所对的边,边BC 也可以表示为a 那么边AB ,AC 呢? 3、三角形的分类 1)按角分 2)按边分 4、课本P 20 议一议 5、数学实验室 问: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够组成三角形? A B C 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直角的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为钝角的三角形 三角形 不等边三角形:三条边均不相等 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三边均相等的三角形 三角形

13.1.1认识三角形学案

13.1.1认识三角形 学习目标: 1.理解三角形及它的边、角、顶点等相关概念. 2.掌握三角形的符号表示和读法. 3.理解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概念,能按照角的大小或边长的关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一.自学探究 (一)自学提示 课本:p130 时间:2min 1.三角形的定义,以及组成元素的定义 2.怎么分别用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来表示三角形 自学检测 (1)如图是用三根细棍组成的图形,其中符合三角形概念的图形是() A B C D (2)如图1,这个三角形中有几条边,几个顶点,几个角呢? 它们分别如何表示? 边:__________条,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 顶点:_________个,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角:___________个,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 跟踪训练 如图2,线段AC与BD相交于点E,连接AD,BD,BC, (1)指出图中有几个三角形,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2)∠AED是哪个三角形的角?∠DBC呢?图2 (3)AE是哪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AB是哪几个三角形的公共边?图中还有哪些三角形有公共边?(4)∠D是哪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角?图中还有哪些三角形有公共角? (二)自学提示 课本p131--132 时间:4mi n 1.讨论完成课本P131实验与探究(1)--(6) 2.按最大角的大小三角形分为几类 总结: 三个角都是______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3.按边的关系分为几类

初中数学 第三章 三角形 全章导学案

第四章 三角形 4.1 认识三角形(1) 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2、能证明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能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按角将三角形分成三类。 学习重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理和应用。 学习设计: (一) 预习准备 (1)预习书62-65页 (2)思考①三角形的角之间的关系①三角形的分类 (3)预习作业 三角形中角的关系:(1)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是 ;(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 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为三类: 三角形; 三角形和 三角形。 (二) 学习过程 例1 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例2 在①ABC 中,(1)0 82,42,C A B ∠=∠=∠则= (2)5,A B C C ∠+∠=∠∠那么= (3)在①ABC 中,C ∠的外角是120°,B ∠的度数是A ∠度数的一半,求①ABC 的三个内角的度数

变式训练:在①ABC 中(1)00 78,25,B A C ∠=∠=∠则= (2)若C ∠=55°,010B A ∠-∠=,那么A ∠= ,B ∠= 例3 已知①ABC 中,::1:2:3A B C ∠∠∠=,试判断此三角形是什么形状? 变式训练:已知①ABC 中,0 90,2,A B B C ∠-∠=∠=∠试判断此三角形是什么形状? 例4 如图,在①ABC 中,090ACB ∠=,CD ①AB 于点D , 1,2?A B ∠∠∠∠与有何关系与呢 例5 如图,已知0 60,30,20,A B C BOC ∠=∠=∠=∠求的度数。 2 1D C B A O C B A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四则运算,位置与方向,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三角形,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二、教材简析: 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的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重点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运算定律则主要是 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 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折线统计图。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三、教学目标: 1.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

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4.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5.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6.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了解的情况来看,由于本班学生学习基础存在着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

新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 小数的意义(一) 学习目标: 1.体会小数所表示的意思,理解小数的意义。 2.理解和掌握小数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体会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练习,体会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小黑板 教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学法: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2课时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1.你的身高是多少?你会用小数来描述吗? 2.你都在哪里见过小数?说一说,并写出几个你见过的小数来。 二、探究新知(自学后完成下面问题) 1.把1元平均分成十份,其中一份用分数表示是()元,用小数表示是()元。十分之三表示其中()份,用小数()表示。 2.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一份用分数表示是()元,其中的37份用分数()表示,用小数()表示。 3. 1.11表示()元()角()分。 三、合作探究,当堂训练 1. 用数表示下面各图中得涂色部分?(课本第2页第2题) 2. 想一想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 3. 自己画一方格纸,并画出0.1、0.5、0.6? 4.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小组交流,选代表汇报。 四、精讲点拨(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精讲。) 五、学习收获,自我总结: 1.小组评价:你认为第几小组表现最棒,为什么? 2.自我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以后我会在______________ 方面更加努力的。 小数的意义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体会小数所表示的意思,理解小数的意义。 2.通过练习理解和掌握小数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体会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练习,体会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小黑板 教法:小组合作交流法、练习法 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练习法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小黑板出示) 2角5分=()元 9分米=()米 7分=()元 135克=()千克 3元4角=()元 3分米2厘米=()分米 二、自学后完成下面问题 1.一个小数整数部分的最低位是()位,计数单位是(),小数部分最高位是(),计数单位是(),这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 2.0.78的计数单位是(),它含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3.由2个十、7个0.1和5个0.001组成的数写作:(),读作:() 4.连线题: 0.008 0.8 0.08 零点八零点零八零点零零八 5.判断 (1)8.76读作:八点七十六。() (2)4.32是三位小数。() (3)5.961中的6在百分位上,表示6个0.01。() 6.一个小数,它的百位和百分位上都是2,其余各位都是零,这个小数写作() 7.0.0302用分数表示是() 8.下面几个数字中的“9”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9.26 () 0.926() 0.296() 0.269() 三、作业布置。 1、作业本做练一练 2、3题

认识三角形自主学习导学案

认识三角形 【学习目标】 认识三角形,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并把三角形分类 【学习重难点】 重点:概括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难点:会画三角形的高。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回顾 三角形基本要素及基本性质 1. 三角形概念及表示 (1)由 的三条 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如图中三角形,可以记作 ,它有三边 ; 三个角 ;三个顶点 。 2. 与三角形有关的三边、角性质 (1)三边关系: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 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 第三边。 (2)三角形的内角之和为 。直角三角形两锐角 。 (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决定了三角形具有 性。 3. 三角形的分类 (1)按三角形角的大小分,有?? ???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 (2)按边的相等关系分,有?? ??????形底与腰不等的等腰三角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4. 三角形重要的特殊线段 (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顶 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 。如图AD 是∠BAC 的角平分线,

(D 在BC 所在直线上),那么∠BAD= =21 。 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一定在三角形的内部,且它们都交于 。 (2)三角形的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 。 如图,AE 是BC 边上的中线(E 在BC 所在直线上), 那么BE= = BC . 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一定在三角形的内部,且它们 都交于 。 (3)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 叫做 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三条高都交于 。其中,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 交于一点; 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 交于一点;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 交于一点。 二、图形全等概念、特征、图案设计 能够 图形称为全等图形;全等图形的 都相等。 三角形是特殊的图形,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与全等图形的概念是一致的。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 ,对应角 。 三、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定义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要求各边、各角都要对应相等。要使两 个三角形全等,至少需要 个条件(其中须有边的条件)。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以 归纳为: 1. 对应相等(简记为“SSS ”); 2. 对应相等(简记为“SAS ”); 3. 对应相等(简记为“ASA ”); 4. 对应相等(简记为“AAS ”); 四、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除了上述的“SSS ”、“SAS ”、“ASA ”、“AAS ”之外,还可以 利用“HL ”来判断,即 和 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特别说明:全等条件 “HL ”不能用于非直角三角形使用。 五、三角形全等的应用 (1)会用尺规作三角形,以及与全等三角形有关的图形; (2)会利用全等三角形测量距离。复习时注意理解尺规作三角形的依据就是全等三角形,还要关尺规作与全等三角形有关的图形;掌握用全等三角形进行实际测量的基本方法。 二、主要思想方法 转化思想 例1 如图1,工人师傅要检查人字梁的∠B 和∠C 是否相等,但他没有量角器,只有一把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学案

4.1.1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认识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口算。 350+230= 45+65= 2200+2500= 230+350= 65+45= 2500+2200= 2.350+330= 180+240= 5800+1200= 680-350= 420-180= 7000-5800= 680-330= 420-240= 7000-1200= 二、自主探究 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例:(1)四年级同学参加植树劳动,一班植树126棵,二班植树143棵,两个班一共植树多 少棵? 算式:126+143= (棵) (2)四年级两个班一共植树269棵,其中一班植树126棵,二班植树多少棵? 算式: (3)四年级两个班一共植树269棵,其中 二班植树143棵,一班植树多少棵? 算式: 说一说:第(1)题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什么叫做加法? 议一议: (1)第(2)、(3)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2)与(1)题相比,(2)题中的两个班一共植树269棵也就是(1)题中的 , 一 班植树126棵也就是 ,求二班植树多少棵?也就是求 ,用 法计算。 (3)例3与例1比较,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4)想一想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 (5

三、课堂达标 1.根据3125-567=2558,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3125-2558= 567+2558= 2.填一填。 126+( )=321 ( )-85=168 ( )+276=728 642-( )=367 3. 4.计算下面各题,并利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327+256= 632-368= 四、知识拓展。 在一个减法算式里,被减数、减数、差三数之和为120,差和减数相等,差是多少? 【学习评价】 4.1.2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学会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说一些乘、除法的算式,同位之间说出得数。 二、自主探究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导学案

口算除法导学案 温馨寄语:我学习、我思考、我快乐!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我将掌握用整十数除整十数、以及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 学法指导: 自学、小组合作。 口算训练: 40×6 = 90×5 = 70×3= 60×7= 20÷4= 30÷6 = 50÷5= 80÷4 = 一、旧知复习: 计算下面各题: 462×27= 230×47= 460×70= 206×40= 二、自主学习: 1、有80个气球,每班要分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想:(1)20×()=80 80÷20=() (2)8÷()=4 80÷20=() 列式:80÷20= (个)

答:可以分给个班。 三、合作探究: 想一想:怎样计算? 83÷20≈80÷19≈ 四、巩固练习: 练一练: 60÷20= 90÷30= 80÷40= 62÷20≈93÷30≈80÷38≈ 五、当堂检测: 1、有120面彩旗,每班3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列式: 答: 想: 122÷30≈120÷28≈ 2、180÷30= 240÷40= 420÷60= 184÷30≈240÷37≈420÷58≈ 六、课后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450÷50= 360÷90= 810÷90 = 40÷20= 60÷30= 360÷60= 90÷30= 540÷60= 630÷70= 80÷40= 420÷70= 180÷20= 2、估算: 143÷70≈632÷90≈240÷77≈

3、渡船每次限载40人,有160人共要几次才能运完? 4、一本书一共有120个小故事,我每天看11个小故事,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几个月? 1、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36÷2= 76÷4= 87÷3= 90÷5= 62÷30≈ 540÷6= 280÷7= 60÷10= 80÷20= 93÷30≈ 810÷90= 540÷60= 480÷80= 280÷40= 80÷38≈2、练一练,算一算: (1)30除120得多少? (2)420里面有多少个70? (3)把300平均分成50份,每份是多少? (4)720是60的多少倍? 3、生活中的数学: (1)三年级一班共有学生50人,他们共做好事400件,平均每人做好事多少件? (2)松树有480棵,它是柳树的60倍,柳树有多少棵? (3)甲乙两地相距36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每小时行60千米,几小时能到达乙地?

人教版四年级下学期数学导学案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 全册备课 一、指导思想: 课标教材四年级数学下册,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注意反映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 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二、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的内容:四则运算;位置与方向;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 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 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 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 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精习设计练习,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建构立互动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第1单元四则运算 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学习内容:教材2、3页例1,练习一1~5题。 学习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应用。 学习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导学流程 定向自学 1、复习铺垫:加减5分钟口算。 2、自学例1理解加法的意义。 尝试用线段图表示题意,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组内合作归纳加法的意义。 3、理解减法的意义。 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尝试用线段图表示题意,根据线段图写出减法算式,组内合作归纳减法的意义。 合作探究: 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观察以上三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4.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观察算式,你能得到的结论是: 【和=()+()加数=()-()】 【被减数=()+()减数=()-()】 展示反馈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一1~5题拓展提升 猜猜我是几?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学习内容:教科书5—6页例2、3与“做一做”,练习二第1-5题。 学习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推理、概括能力,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学习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学习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 导学流程 导入新课:我们已经知道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那么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又是怎样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定向自学 1、乘法的意义:结合例2插图和第(1)题写出乘法算式,组内合作归纳乘法的意义。 2、理解除法的意义 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并写出除法算式,组内合作归纳除法的意义。 合作探究: 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1.观察以上三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我加上89得243。600减去我得309.。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学期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导学案第一课时四则运算(含有同一级运算)使用时间: 编写人:审核组长:审核主任: 温馨寄语:相互交流,共同成长。 【学习目标】: 1、观察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 2、合作交流,说出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3、用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难点】: 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一、【知识链接】: 48+59=36×47=125-46=38+56=69÷3= 116-42=60÷15=63×12=200×3=400÷20= 二、【自主学习】: 1、看课本第2-3页冰天雪地情境图,回答问题: 这幅图中蕴藏着哪些数学知识? 1)滑冰区有___人,滑雪区有____人,冰雕区有_____人。 2)根据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学例1,怎样列式计算。 方法一:方法2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上面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讨论:在一个算式里含有加减法,按_____________的顺序进行计算。 3、“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方法一:(1)平均1天接待多少人?列式_____________ (2)6天呢?_____________

列成综合算式并计算: 方法二:(1)6天里边有几个3天,就有几个987. 列成综合算式并计算: 3、比较两种方法的不同点:第一种先算_____________,再算_____________;第二种先算_____________,再算_____________。 4、比较两个式子的运算顺序及结果,我发现的运算规律是:在一个算式里含有乘除法,按_____________的顺序进行计算。 5、运算规律总结:在只含有加减法或只含有乘除法的算式里,按照的顺序进行计算。 四、【拓展延伸】: 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编一道类似例1或例2的题,并解答。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学习的内容是,按照的顺序进行计算。 六、【课堂检测】: 1.图书室有故事书98本,今天借出46本,还回25本。现在图事实有故事书多少本? 2.一箱果汁有12瓶,要48元。小明要买3瓶,需要付多少钱?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学案(全册)

学校----- 班级---- -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亿以内数的认识 【学习目标】 1、通过拨计数器,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并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记数习惯,知道每四个数位为一级,并能熟练掌握“个级”和“万级”各个数位的顺序。 【学习重难点】 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法指导】 借助计数器认识较大的计数单位。 【自学互助】 (一)课前自学 1、我们已经学过计数单位有()、()、()、()、(),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 2、数数: (1)从213一个一个的数到235。 (2)从320一十一十的数到440。 (3)从1500一百一百的数到2000。 3、5673中的5表示(),6表示(),7表示(),3表示()。 4、收集生活中哪些地方看见过较大数并记录下来。 (二)课中自学 1、小组合作在计数器上拨数(小精灵提示:计数器上哪一位上的珠子满10颗,就要向前一位进1。) (1)在计数器上分别表示出500和1000。 (2)一万一万地数, 10个一万是(),照这样继续数下去。10个十万是(),10个一百万是(),10个一千万是()。 2、独立阅读教材第3页,完成下题。 (1)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进率是()。 (2)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都是()。

(3)每个计数单位都要占一个位置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按照我国计数的习惯,从右边起,每()个数位是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级,()位、()位、()位和()位是万级。个级、万级、亿级都是数级。 (4)75620003中的7在()位上,表示(),6在()位上,表示()。 【展示互导】 大家把自学互助的结果展示给小组同学或者全班同学。(可以交流这节课学到的新知识) 【质疑互究】 我的疑惑: 【检测互评】 1、完成第四页的“做一做”。 2、填空: (1)10个一万是();100个十万是();10个()是一亿。 (2)在整数数位顺序表中,从右边起第六位是()位,第八位是()位,第()位是亿位。*(3)65300060中从左边数的第一个“6”比第二个“6”多()。 【总结提升】 数位与计数单位的区别: 学校----- 班级---- -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亿以内数的读法 【学习目标】 1.掌握含两级的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大数,并体会,理解读数的规则。 2.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学习重难点】 含两级的数的读法;数位上出现0的读法。 【学法指导】 通过类比个级数的读法得出万级数的读法。两者的联系与区别:万级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自学互助】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全集

感谢您使用本资源,本资源是由订阅号”初中英语资源库“制作并分享给广大用户,本资源制作于2020年底,是集实用性、可编辑性为一体。本资源为成套文件,包含本年级本课的相关资源。有教案、教学设计、学案、录音、微课等教师最需要的资源。我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聘请精英团队,从衡水中学、毛毯厂中学、昌乐中学等名校集合了一大批优秀的师资,精研中、高考,创新教学过程,将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整体教给学生。 本资源适用于教师下载后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使用、适合于学生家长下载后打印出来作为同步练习使用、也适用于同学们自己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整体把握进度和难度,是一个非常好的资源。如果需要更多成套资料,请微信搜索订阅号“初中英语资源库”,在页面下方找到“资源库”,就能得到您需要的每一份资源(包括小初高12000份主题班会课课件免费赠送!)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全集 备课教案

备课教案

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概括: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练习:“做一做”。 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得数 504÷14= 504÷36=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备课教案

31认识三角形导学案(第三课时)

科目:数学班级:组名:学生姓名:第周星期设计者:杨开丽课 题 §3.1认识三角形导学案(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1、知道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中线的定义,并能熟练地画出这两种线段。 2、能应用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中线的性质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形成观察辨别、全面分析、归纳概括等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重难点重点:1、角平分线的概念;2、三角形的中线.难点:会角平分线的概念.即判别哪两个角相等.

一预习一、知识准备: 角平分线的定义:如果一条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的角,这条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线段的中点: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的线段的点叫做线段的中点。 二、探索练习: 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设法画出它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 2.你能通过折纸的方法得到它吗? 阅读教材:边读,边做。(一定要动手折一折,画一画) 三线 形状 条数位置关系交点与三角形的位置关系 直线射线线段 三角形角平分线 三角形中线 三角形角平分线的符号与图形语言: 如图:∵AD是三角形ABC的角平分线。 ∴∠1=∠2= 2 1 ∠BAC 或:∠BAC=2∠1=2∠2 三角形中线的符号与图形语言: 如图:∵AD是三角形ABC的中线。 ∴BD=DC= 2 1 BC 或:BC= 2BD=2DC 例1:如图1,Rt△ABC中,∠A=90o,∠C=40o,BD是角平分线,求∠ADB,∠CBA的度数。 解: ∵∠A=90o,∠C=40o(已知) ∴∠CBA=50o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BD是角平分线(已知) ∴∠ABD= 2 1 ∠ABC=25o (角平分线的定义) ∵∠ADB+∠ABD=90o (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 ∴∠ADB=65o 变式训练:如图2,△ABC中,∠ABC=∠C,BD是∠ABC的平分线,∠BDC=87°,求∠A的度数。 掌握一个解题方法,比做一百道题更重要。

三角形导学案

课题:11.1.1三角形的边 【学习目标】 1.认识三角形,?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并把三角形分类. 2.知道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懂得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 【学习重点】知道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 【学习难点】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 【自主学习】 学前准备 回忆你所学过或知道的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并写出来。 。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三角形概念及分类 1、学生自学课本63-64页探究之前内容,并完成下列问题: (1)三角形概念: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___________________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如图,线段____、______、______ 是三角形的边; 点A 、B 、C 是三角形的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 是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 的角。图中三角形记作__________。 (2)三角形按角分类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角形按边分类可分为 _____________ 三角形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4)如图1,等腰三角形ABC 中,AB=AC,腰是__________, 底是_________,顶角指_______,底角指_____________. 等边三角形DEF 是特殊的_______三角形,DE=____=_____. 图1 练习一: 1、如图2.下列图形中是三角形的有_______________? A B C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全集(116页,Word版)

第一单元

4.1.1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日期 主备人 副备人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认识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口算。 350+230= 45+65= 2200+2500= 230+350= 65+45= 2500+2200= 2.350+330= 180+240= 5800+1200= 680-350= 420-180= 7000-5800= 680-330= 420-240= 7000-1200= 二、自主探究 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例:(1)四年级同学参加植树劳动,一班植树126棵,二班植树143棵,两个班一 共植树多少棵? 算式:126+143= (棵) (2)四年级两个班一共植树269棵,其中一班植树126棵,二班植树多少棵? 算式: (3)四年级两个班一共植树269棵,其中 二班植树143棵,一班植树多少棵? 算式: 说一说:第(1)题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什么叫做加法? 议一议: (1)第(2)、(3)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2)与(1)题相比,(2)题中的两个班一共植树269棵也就是(1)题中的 , 一班植树126棵也就是 ,求二班植树多少棵?也就是求 ,用 法计算。 (3)例3与例1比较,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4)想一想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 把两个数 的运算,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叫做 , 加得的得数叫做 。 已知两个数的 与其中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 ,减去的已知加

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终结版)

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例1)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__ 主备人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 使用人_______________ 使用日期______________ 3、个、十、百、千、万,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 4、搜集有关大数的信息。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是()。 思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 2、请学生一万一万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是()。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 10个十万是()

10个一百万是()

10个一千万是( ) 学生在计数器上数数。 4、阅读教材第3、4页,完成下题。 1) 、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 )、每相邻两个计 数单位之间进率是( )。 2) 、一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都是( )< 3) 每个计数单位都要占一个位置,按照我国计数的习惯,每( )个数位是 一级,个级、万级、亿级都是( )。 三、过关检测: 1、 中的8在( 丿位上,表示8个( );3 在(丿位上, 表示 ( 2 、 丿。 个级包含的数位有( 丿 、( 丿( 丿( ); 万位 立、( 丿( 丿 ( 丿 在万级上 。 3、 一万一万的数, 按顺序填数 96万、 ( 丿 ( 丿 ( 丿 (丿。 4、 十万十万的数, 按顺序填数 70万、 ( 丿 ( 丿( 丿 ( 丿 () 、(丿。 总 结 、 评 价 : 今 天 的 学 习 , 我 学 会 了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 现不够, 以后 要注意 的是: --------- O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 苦 一甬

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新北师大版

2016年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新北师大版) 2016年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小数的意义(一)学习目标: 1.体会小数所表示的意思,理解小数的意义。 2.理解和掌握小数意义。教学重点:通过练习,体会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所表示的含义。教学难点:通过练习,体会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所表示的含义。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小黑板教法:小组合作交流法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课时:2课时学习过程:一、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1.你的身高是多少?你会用小数来描述吗? 2.你都在哪里见过小数?说一说,并写出几个你见过的小数来。二、探究新知(自学后完成下面问题)1.把1元平均分成十份,其中一份用分数表示是()元,用小数表示是()元。十分之三表示其中()份,用小数()表示。 2. 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一份用分数表示是()元,其中的37份用分数()表示,用小数()表示。 3. 1.11表示()元()角()分。三、合作探究,当堂训练 1. 用数表示下面各图中得涂色部分?(课本第2页第2题) 2. 想一想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3. 自己画一方格纸,并画出0.1、0.5、0.6? 4.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小组交流,选代表汇报。四、精讲点拨(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精讲。)五、学习收获,自我总结: 1.小组评价:你认为第几小组表现最棒,为什么? 2.自我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以后我会在______________ 方面更加努力的。小数的意义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体会小数所表示的意思,理解小数的意义。 2.通过练习理解和掌握小数意义。教学重点:通过练习,体会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所表示的含义。教学难点:通过练习,体会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所表示的含义。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小黑板教法:小组合作交流法、练习法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练习法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小黑板出示) 2角5分=()元 9分米=()米 7分=()元 135克=()千克 3元4角=()元 3分米2厘米=()分米二、自学后完成下面问题 1.一个小数整数部分的最低位是()位,计数单位是(),

认识三角形导学案

三角形复习导学案 主备人:陈晓华 组长 典型例题分析: 例1、如图1, AD 是△ABC 的ZA 的平分线,若ZB=45\ Z074%则ZADB= 变式:1、如图2, ZA=36\ ZC=72% BD 平分ZABC,则ZABD 的度数是_ 2、宜角三角形两个锐角的平分线所构成的钝角是 ______ 度。 3、AABC 中,若ZA=80\ I 为三条角平分线交点,则ZBIC= 4、如图,在△ABC 中,AB 二AC, ZBAD=20° 那么D 点 .且 AE=AD,则 ZCDE= AD 平分 ZC4B ,fiC = 8cnh ED = 5cm, 到宜线AB 的距离是 ____________ cm. 变式:1、如图,在△ABC 中,BC=8cni AB 的垂直平分线交AB 于点D, 交AC 于点£ △BCE 的周长等于18cm.则AC 的长等于( ) (A) 6cm (B) 8cm (C)lOcm (D) 12cm B 2.如图,已知在RIA/5C 中,上690° 平分Z/15C 交>40于Q. (1)若上少630° ,则与之间有何数S 关系,说明你的理由; ⑵ 若人尸平分上少C\交BQ 于尺求厶BPA 的度数. D Id B C 例3.已知:如图,在AABC 中,B 匕CF 分别是AC.AB 两条边上的高,在BE 上截取B D 二AC 在 CF 的延长线上截取CG=AB,连接AD 、AG 。 求证:AG=AD. 例4.如图,在RtMBC 中,AB 二ACZA = 9(r,点D 为BC 上任一点,DF 丄AB 于FQE 丄AC 于匕M 是BC 中点,试判断△EMF 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并证明你的结论.A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三章第一节认识三角形(3)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三章第一节认识三角形(3)导学案 朝阳五中七年级数学学科集体备导学案 题31认识三角形(3) 主备人备时间201303 授人 型新授总时4上时间 学习目标 能证明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rd;”,能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按角将三角形分成三类. 学习重点1、角平分线的概念;2、三角形的中线. 学习难点会角平分线的概念.即判别哪两个角相等. 疑难预设任意画一个三角形,设法画出它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 教学器材 学法设计及时间分配个案补充 教学过程: 一、探索练习: 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设法画出它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 2.你能通过折纸的方法得到它吗?

学生可以用量角器量出这个角的大小的方法画出这个角的平分线.也可以用折纸的方法得到角平分线. 在学生得到这条角平分线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这三条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且在交流的基础上得到结论: 三角形一个角的角平分线和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对边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中这个角的角平分线.简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教师应该规范学生的书面表达,给出下面的示范书写: 如图:∵AD是三角形AB的角平分线, ∴∠BAD=∠AD=∠BA, 或:∠BA=2∠BAD=2∠AD. 学法设计及时间分配个案补充 请你画出△AB(锐角三角形)的所有角平分线,并且观察这些角平分线有什么规律?对于钝角三角形呢?直角三角形呢?它们的角平分线也有这样的规律吗? 一个三角形共有三条角平分线,它们都在三角形内部,而且相交于一点. 例题:△AB中,∠B=80&rd;∠=40&rd;,B、平分∠B、∠,则∠B =______. 活动二: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设法画出它的三条中线,它们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小组交流. 2、你能通过折纸的方法得到它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