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答题要点

一、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

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二、常用写作手法(技巧)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联想想象, 象征,类比,虚实结合渲染烘托

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

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

描写手法: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写作手法的作用

修辞手法

比喻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或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于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夸张

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拟人使语言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对偶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

排比

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

反问表达鲜明,起强化语气作用。

设问

提示注意,突出强调,引起思考,使自己的回答具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表达方式

肖像描写以形传神

工笔细描

动作描写表现人物

性格特点

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

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表现人物

性格特点

插叙

内容丰富,深化主题,

曲折有致心理描写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波澜起伏寄托感情

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白描

简笔勾勒,简洁准确

传神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语句的作用

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文首句⑴照应标题(开篇点题)⑵渲染气氛(定下情感基调)⑶埋下伏笔⑷设置悬念⑸为下文(中心)作辅垫;⑹总领下文;

文中句

⑴前后照应,⑵承上启下(过渡);⑶总结上文;开启下文;⑷为下文作辅垫文末句总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⑵卒章显志,揭示中心;⑶总结全文,深化主

题;

开头段统摄全篇,提纲挈领,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或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过渡段

承上启下(或启下)

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中心句

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

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情感句

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诗歌鉴赏手法技巧:

写景:

动静远近虚实(虚为

想象、夸

张)

形、色、味

视、听、味、

嗅等

整体和局

部,全景和

特写

写景的画

面美(重点

在色彩、形

态)

抒情:

离别之情思乡之情相思之情(思友、

思亲)

报国之情坚守节操之情乐观向上之情悠然自得之情忧国忧民之情怀才不遇之情仕途失意之情

壮志难酬之情孤独郁闷之情闲适愉悦之情

技法:

1、修辞:

比喻

比拟(拟

人、拟物)

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

2、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3、表现手法:

对比

衬托(映衬、

反衬)借景抒情或

融景于情

情景交融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象征用典托物言志想像、联想虚实结合

欲扬先抑、欲

抑先扬直抒胸臆以小见大正面侧面直接间接诗情画意比兴4、风格:

豪放(李白)婉约细腻(李清照)简洁明快浅显如话

质朴清新(陶渊明)淡雅(王维)华丽沉郁雄浑(杜甫)

雄壮(王昌龄)朦胧悲凉(高适)慷慨悲壮(陆游)

诗歌内容分类

一、边塞诗鉴赏

1、归纳特征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

家乡------思乡念亲

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

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2)风格——雄壮豪迈。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2、常见意象从用品看:

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箫笛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3、景物的特点:

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4、主旨:

①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②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奉献精神;

③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

④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⑤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

⑥注意矛盾心情:慷慨从戎与久戎思乡、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

二、怀古咏史诗鉴赏

1、特点:

后代诗人对尘封往事发思古之幽情。它常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了诗人对社会历史的感触。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精辟。

2解读要求:

(1)基础:明了诗人所咏的人和事

(2)关键:把握诗人在吟咏古人时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感情。解读时应思考,对于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作者态度是什么?诗人对此事别出新意的见解表现在何处?

3、分析鉴赏

⑴、弄清触发的媒体:古迹、典故、人物等

⑵、弄清史实:作品涉及到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文学典故。

⑶、体会意图:古迹或人物的遭遇与诗人经历有哪些相似或相关之处。

⑷、领悟感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史实或人物表达怎样的感情。

4、所抒之情:叹朝代兴亡变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

5、常用表现手法: ①以景衬情②由议论引发③正反对比,侧面烘托

三、山水田园诗鉴赏

山水——风光优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怀田园——生活恬然

★1、思想内容

A、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

B、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

C、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D、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

E、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困。

★2、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⑴.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⑵.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

⑶.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3、写景的方法:

①描写角度——如近景与远景、俯视与仰望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从外到内、从近到远等;

②描写方法——如正面与侧面、实景与虚景(现实与想象、神话,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粗笔勾勒(白描)、远近结合、点面结合、五觉(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结合、声色结合等。

四、送别诗鉴赏

1、情感特点:

情感1:茫然、怅然若失

《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情感2:宽慰

《别董大》(情深意长的勉励)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情感3:劝慰中带难分难舍

《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情感4:表诗人志节

《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感5: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落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情感6:朋友间的友谊

《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小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对友人的留恋、关怀,或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思念,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

2、常用表现手法: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或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3、鉴赏方法:

⑴、掌握送别诗的作法(结构):第一联叙题写意;第二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第二、三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隽永为佳。

⑵、把握送别诗中常见意象:杨柳、长亭、短亭、南浦、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灞桥、美酒等。

五、咏物诗鉴赏

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

1、特点归纳:求其“形似”[曲尽其妙];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2、写作技巧

⑴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⑵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⑶步骤归纳:①“读清”全诗②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③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六、思乡怀人类

1、思考思乡怀人这种情感包含哪些类别?

明确:羁旅愁思闺中怀人征人思乡

2、古人在什么时候易写诗抒发思乡怀人的情感?

●触景(伤情)

●感时(生情):⑴中秋望月⑵重阳登高⑶伤春悲秋⑷日暮思归

●因梦(寄情)

3、诗歌表达情感的时候,常常借助于意象,思乡怀人类诗歌常用的意象有哪些?

月亮、鸿雁、书信、夕阳、羌笛、捣衣、烟波、云、梅花等意象都常见于此类诗歌中。

古典诗词鉴赏常用的格式和术语

格式:

1、概括评价诗歌内容的常用表述方式

这首诗是一首什么样的诗+采用(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方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

2、赏析表达方式的常用格式

这首诗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抒情、议论)+叙(描写、抒情、议论)什么+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3、赏析表现手法的常用格式

这首诗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表达作用是(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4、赏析思想感情的常用格式

通过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主旨+抒发了什么感情(寄托了什么情怀、袒露了什么心迹、表达了什么的追求)。

术语:

1、鉴赏的对应术语:

如果鉴赏描写方式,就搜索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如果鉴赏修辞手法,就搜索对我、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衬托等;

如果鉴赏内容主旨,就搜索托物言志、边塞征战、怀古伤今、即事感怀等;

如果鉴赏思想感情,就搜索哀怨忧愁、离愁别恨、激愤憎恶、怀乡思亲、壮志未酬等。

2、运用规范的表达模式,如:

鉴赏对比手法,表达模式为:诗中将什么与什么进行对比,突出了什么;

鉴赏情景交融,表达模式为:诗中写了何景,渲染了何气氛,寄托了何感情;

鉴赏虚实结合,表达模式为:诗中何为虚景,何为实景,虚实结合有何作用;

鉴赏衬托手法,表达模式为:用什么衬托(反衬)什么,突出了什么等等。

3、利用“三句到位法”

第一句引诗释义,第二句指明特殊(包括艺术手法,词类活用等),第三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依据:鉴赏不能脱离原诗,出题人拟题都要针对具有可考性的特殊现象,任何特殊现象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主旨情感。

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修辞:

比喻、拟人、象征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形象。

借代引人联想,使表达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夸张

言的生动性。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排比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设问:引发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反问加强语气

表现手法

渲染烘托渲染、烘托出……气氛,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对比两相对照,形成鲜明对比,深刻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

工笔细绘绘声绘形绘色,高低远近动静(描绘……画面,表现作者……情感)

白描寥寥几笔就勾勒出……画面或形象,表现作者……情感。

烘托先从侧面描写,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形象、情感鲜明。

用典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

虚实已逝之景、未来之景、梦中之景为虚。虚写是为实写服务的。虚实相生可以增加时空的深度和广度,引发读者的想象,同时使形象鲜明,并加大作品的容量衬托

衬托为了渲染一种气氛,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动衬静。写动与写静(有声写无声):1、以静衬动,主要表现动。2、以动衬静,主要表现静。3、动静配合,相映成趣。三者都是为表达情感服务的

正衬以悲景衬悲情,更显其悲;以乐景衬乐情,更显其乐。反衬以悲景衬乐情,以乐景衬悲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