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1989】 ThomasR.Cech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1989】 ThomasR.Cech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1989】 ThomasR.Cech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1989】ThomasR.Cech

Facts

name: ThomasR.Cech

Chicago, IL, USA

Affiliation at the time of the award: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 CO, USA

Prize motivation: "for their discovery of catalytic properties of RNA."

Prize share: 1/2

Life

Work

Enzymes are substances that speed up the chemical processes in organisms' cells without being consumed. It was long thought that all enzymes were proteins. Sidney Altman and Thomas Cech demonstrated that RNA can also function as an enzyme. In 1982, Thomas Cech studied the way RNA molecules from the microorganism Tetrahymena thermophila split into fragments. He discovered that RNA molecules inside a test

tube split themselves using a complicated chemical reaction, despite the absence of a protein.

Enzymes are substances that speed up the chemical processes in organisms' cells without being consumed. It was long thought that all enzymes were proteins. Sidney Altman and Thomas Cech demonstrated that RNA can also function as an enzyme. In 1982, Thomas Cech studied the way RNA molecules from the microorganism Tetrahymena thermophila split into fragments. He discovered that RNA molecules inside a test

tube split themselves using a complicated chemical reaction, despite the absence of a protein.

1989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

1989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 毕晓普与Levintow一起工作时,逆转录酶已被发现,这使毕晓普考虑复制逆转录病毒。在这方面的早期成果,包括描述逆转录酶将RNA拷贝进DNA中;受感染细胞中病毒RNA的鉴定;以及在正常细胞及感染细胞中病毒DNA的识别及描述。毕晓普等将他们对逆转录病毒转导的证据进行整理,将结果归纳为Src位于病毒基因组靠近3'端的一个单一基因以外的逆转录病毒基因;它可帮助弄清何种基因损伤使正常细胞基因转变成癌基因;探讨原癌基因对人类癌症起源的作用;通过数种实验策略增加原癌基因的种类;对正常生物体(有机体)内的原癌基因的生理功能进行研究,以及发现由Src 编码的蛋白激酶。1970年毕晓普同H.E瓦尔默斯合作,着手验证这样一个假说--正常体细胞里也有一些静止的病毒癌基因,一旦被激活,它们可以致癌。用已知可以在鸡中致癌的劳斯肉瘤病毒作为实验材料,他们发现,在健康细胞中也存在一个基因,其结构同病毒中的致癌基因相似.1976年他们发表了他们的发现,声称病毒是由正常细胞得到这个致癌基因.病毒感染细胞并开始复制时,它把这个基因整合到自身的遗传材料中去.以后的研究还表明,这样的基因可通过几种方式致癌.甚至没有病毒的参与,这种基因也可被某些化学致癌物转化,成为造成细胞不受限制地增生的形式.因为毕晓普和瓦慕斯发现的机制似乎为一切癌瘤的发生所共有,所以他们的工作对于癌瘤研究贡献极大.至1989年科学家已在动物中鉴定出40个以上的具有致癌潜能的基因. 从而他们也否定了以前的看法癌基因必然源自病毒。毕晓普因与H.E 瓦尔默斯一起,说明了位于细胞核内的原癌基因正常情况下是不活跃的,不会导致癌症;当受到物理、化学、病毒等因素的刺激后被激活,成为致癌基因,即原癌基因被激活后转化为致癌基因的复制过程,并发现动物的致癌基因不是来自病毒,而是来自动物体内正常细胞内所存在的一种基因──原癌基因,即逆转录病毒癌基因的起源,因而了荣获1989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任何成功都不是随随便便的,成功的机会是赋予那些有准备的人的!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es)归类于逆转录病毒科,包括一大类含有逆转录酶的RNA病毒,分为肿瘤病毒亚科、泡沫病毒亚科和慢病毒亚科,每一亚科又有若干个属。肿瘤病毒亚科大多引起禽类、猫、鼠、猴等动物肿瘤,与人类疾病相关者有人类嗜T细胞病毒(humanT-celllymphotropicvirus,HTLV);泡沫病毒亚科(spumavirinae)的致病作用尚不清楚;慢病毒亚科(lentivirinae)中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则是艾滋病的病原体. 反转录病毒的最基本特征是在生命过程活动中,有一个从RNA到DNA的复制过程,即反转录过程——病毒在反转录酶的作用下,以病毒RNA为模板,合成互补的负链DNA后,形成RNA:DNA中间体。中间体的RNA酶H水解,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1951】 GlennT.Seaborg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1951】GlennT.Seaborg Facts name: GlennT.Seaborg Ishpeming, MI, USA Affiliation at the time of the awar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CA, USA Prize motivation: "for their discoveries in the chemistry of the transuranium elements." Prize share: 1/2 Life Work The heaviest element existing in nature is uranium, which has an atomic number of 92. All of the heavier elements are radioactive and quickly decay. It has become apparent, however, that they can be created by bombarding atoms with particles and atomic nuclei. After initial contributions by Edwin McMillan, Glenn Seaborg succeeded in 1940 in creating an element with an atomic number of 94, which was named plutonium. This new substance became significant for both nuclear weapons and nuclear energy. Glenn Seaborg subsequently identified additional heavy elements and their isotopes. The heaviest element existing in nature is uranium, which has an atomic number of 92. All of the heavier elements are radioactive and quickly decay. It has become apparent, however, that they can be created by bombarding atoms with particles and atomic nuclei. After initial contributions by Edwin McMillan, Glenn Seaborg succeeded in 1940 in creating an element with an atomic number of 94, which was named plutonium. This new substance became significant for both nuclear weapons and nuclear energy. Glenn Seaborg subsequently identified additional heavy elements and their isotopes.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 1901-荷兰科学家范托霍夫因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2-德国科学家费雪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3-瑞典科学家阿伦纽斯因电解质溶液电离解理论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4-英国科学家拉姆赛因发现六种惰性所体,并确定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5-德国科学家拜耳因研究有机染料及芳香剂等有机化合物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6-法国科学家穆瓦桑因分离元素氟、发明穆瓦桑熔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7-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8-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因研究元素的蜕变和放射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9-德国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因催化、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0-德国科学家瓦拉赫因脂环族化合作用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1-法国科学家玛丽·居里(居里夫人)因发现镭和钋,并分离出镭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2-德国科学家格利雅因发现有机氢化物的格利雅试剂法、法国科学家萨巴蒂埃因研究金属催化加氢在有机化合成中的应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13-瑞士科学家韦尔纳因分子中原子键合方面的作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4-美国科学家理查兹因精确测定若干种元素的原子量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5-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6-1917-1918-德国科学家哈伯因氨的合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9-1920-德国科学家能斯脱因发现热力学第三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1年补发)1921-英国科学家索迪因研究放射化学、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2-英国科学家阿斯顿因用质谱仪发现多种同位素并发现原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3-奥地利科学家普雷格尔因有机物的微量分析法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4-1925-奥地利科学家席格蒙迪因阐明胶体溶液的复相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6-瑞典科学家斯韦德堡因发明高速离心机并用于高分散胶体物质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7-德国科学家维兰德因发现胆酸及其化学结构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8-德国科学家温道斯因研究丙醇及其维生素的关系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9-英国科学家哈登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研究、瑞典科学家奥伊勒歇尔平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30-德国科学家费歇尔因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获诺贝尔化学奖。 1931-德国科学家博施、伯吉龙斯因发明高压上应用的高压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32-美国科学家朗缪尔因提出并研究表面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1933-1934-美国科学家尤里因发现重氢获诺贝尔化学奖。 1935-法国科学家约里奥·居里因合成人工放射性元素获诺贝尔化学奖。 1936-荷兰科学家德拜因 X射线的偶极矩和衍射及气体中的电子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关于大脑两半球功 能 专属的研究 斯佩里Roger W. Sperry 美国 加利福尼亚技术研 究所 1913年—1994年 关于视觉系统信号 处理的研究 休贝尔 David H. Hubel 美国 哈佛医学 院 1926年— 威塞尔 Torsten N. Wiesel 瑞典 哈佛医学院 1924年— 斯佩里把猫、猴子、猩猩联结大脑两半球的神经纤维割断,称为“割裂脑”手术。这样两个半球的相互联系被切断,外界信息传至大脑半球皮层的某一部分后,不能同时又将此信息通过横向胼胝体纤维传至对侧皮层相对应的部分。每个半球各自独立地进行活动,彼此不能知道对侧半球的活动情况。1961年斯佩里设计了精巧和详尽的测验,在作割裂脑手术的人恢复以后,进行了神经心理学的测定,获得了人左右两半球机能分工的第一手资料,发现两半球机能的不对称性,右半球也有言语功能,从而更新了优势半球的概念。裂脑人的每一个半球都有其独自的感觉、知觉和意念,都能独立地学习、记忆和理解,两个半球都能被训练执行同时发生的相互矛盾的任务。斯佩里的研究,深入地揭示了人的言语、思维和意识与两个半球的关系,成绩卓著。 在20世纪50年代晚期,休贝尔和威塞尔测试了猫的视皮质细胞反应。他们把微电极埋在猫的视皮质细胞中,尽管他们不能选择某个特定细胞,但可以把电极以大约正确的方式插在某处,因此可以了解他们到达了什么地方。而当研究者在屏幕上打出一些光影或者其他图形时,猫就用带子系好,藉已固定好猫的头部,研究者就可以知道是网膜上的哪一部分是图像显现之处,然后把这个被刺进的皮质区进行连接,透过放大器和扬声器,他们可以听到细胞启动的声音。其结果显示细胞对一个横向的线或者边缘有强烈反应,但对点、斜线或直线只有非常微弱的反应,或者根本就没有反应,之后的研究继续显示:有些细胞对某些处在一个角度上的线条、垂直线条、直角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1970】 LuisLeloir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1970】LuisLeloir Facts name: LuisLeloir Paris, France Affiliation at the time of the award: Institute for Biochemical Research, Buenos Aires, Argentina Prize motivation: "for his discovery of sugar nucleotides and their role in the biosynthesis of carbohydrates." Prize share: 1/1 Life Work Carbohydrates, including sugars and starches, are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to the life processes of organisms. Luis Leloir demonstrated that nucleotides - molecules that also constitute the building blocks of DNA molecules - are crucial when carbohydrates are generated and converted. In 1949 Luis Leloir discovered that one type of sugar's conversion to another depends on a molecule that consists of a nucleotide and a type of sugar. He later showed that the generation of carbohydrates is not an inversion of metabolism, as had been assumed previously, but processes with other steps. Carbohydrates, including sugars and starches, are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to the life processes of organisms. Luis Leloir demonstrated that nucleotides - molecules that also constitute the building blocks of DNA molecules - are crucial when carbohydrates are generated and converted. In 1949 Luis Leloir discovered that one type of sugar's conversion to another depends on a molecule that consists of a nucleotide and a type of sugar. He later showed that the generation of carbohydrates is not an inversion of metabolism, as had been assumed previously, but processes with other steps.

1990年诺贝尔化学奖

1990年诺贝尔化学奖 伊利亚斯·詹姆士·科里 1990年10月1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美国哈佛大学的有机化学家伊利亚斯·詹姆士·科里(Elias James Corey)以199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表彰他在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学方面的贡献。 科里从5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有机合成的研究工作,30多年来他和他的同事们合成了几百个重要的天然产物。这些化合物的结构都比较复杂,而且越往后,他合成的目标化合物越复杂,合成的难度也越大。 按照科里和他的学生成学敏在1989年出版的一本名为《化学合成的逻辑》的书分类,他的合成工作主要涉及(1)大环结构:主要是一些大环内酯和大环内酰胺类的抗菌化合物;(2)杂环结构:主要是一些生物碱和维生素等;(3)倍半萜类化合物:由3个异戊二烯结构单位组成分子碳架的各种天然的烃类和其衍生物;(4)多环异戊二烯类化合物:含有更多异戊二烯结构单位的天然多环化合物;(5)前列腺素类化合物:一类激素;(6)白三烯类化合物:一类具有很强生物活性的多烯和其衍生物。下面列出科里首先合成的有代表性的几个化合物: 从这几个例子就足以看出,即使他最早期的合成工作(如长叶烯的合成)也已经能够显示出他的巨大天才。但是,科里最大的功绩并不在于他的那些艰巨的合成工作,而是在1967年他提出具有严格逻辑性的“逆合成分析原理”,以及有关在合成过程中,各种功能团的转变、加入和消去的一系列系统地修饰分子的原则和方法。逆合成分析原理,简单地说,就是确定如何将要合成的目标分子按可再结合的原则在合适的键上进行分割,使其成为合理的、较简单的和较易得的较小起始反应物分子;然后,再反过来将找到的这些小分子或等价物按一定的顺序和立体方式,逐个地通过合成反应再结合起来,并经过必要的修饰,而得到所要合成的目标化合物。所以逆合成分析是决定整个合成路线的关键,关系到整个合成的策略、成败和评价。例如,科里选用的长叶烯逆合成是:

【2019年整理】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获奖原因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获奖原因 1901年范霍夫(Jacobus Henricus van't Hoff,1852—1911) 荷兰人,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主-范霍夫 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溶液渗透压的有关定律。 1902年E.费歇尔(Emil Fischer,1852—1919) 德国人,研究糖和嘌呤衍生物的合成。 1903年阿累尼乌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1859—1927) 瑞典人,提出电离学说。 1904年威廉·拉姆赛(William Ramsay,1852—1916) 英国化学家,发现了稀有气体。 1905年拜耳(Adolf von Baeyer,1835—1917) 德国人,研究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 1906年莫瓦桑(Henri Moissan,1852—1907) 法国人,制备单质氟 1907年爱德华·布赫纳(Edward Buchner,1860--1917) 德国人,发现无细胞发酵现象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 英国物理学家,研究元素蜕变和放射性物质化学 1909年弗里德里希·奥斯瓦尔德(Friedrich Wilhein Ostwald,1853—1932) 德国物理学家、化学家,研究催化、化学平衡、反应速率。 1910年奥托·瓦拉赫(Otto Wallach,1847—1931) 德国人,研究脂环族化合物 1911年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1934)(女) 法国人,发现镭和钋,并分离镭。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女科学家-玛丽·居里 1912年维克多·梅林尼亚(Victor Grignard,1871—1935) 法国人,发现用镁做有机反应的试剂。萨巴蒂埃(Paul Sabatier,1854—1941) 法国人,研究有机脱氧催化反应。 1913年维尔纳(Alfred Werner,1866—1919) 瑞士人,研究分子中原子的配位,提出配位理论。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1995】 MarioJ.Molina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1995】MarioJ.Molina Facts name: MarioJ.Molina Mexico City, Mexico Affiliation at the time of the award: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Cambridge, MA, USA Prize motivation: "for their work in atmospheric chemistry, particularly concerning the formation and decomposition of ozone." Prize share: 1/3 Life Mario Molina was born in Mexico City and wanted to be a chemist from childhood. He attended a boarding school in Switzerland from age 11, since it was considered important for a chemist to understand German. He later studied to become a chemical engineer in Mexico before continuing his work in Europe and in Berkeley, California in the United States. His time at Berkeley was stimulating, and it was there he discovered how freons damage the ozone layer. Mario Molina currently works in San Diego, California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 Mexico. He is married to Guadalupe Alvarez and has a son, Felipe, with former wife Luisa Molina.]]>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1991】 RichardR.Ernst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1991】RichardR.Ernst Facts name: RichardR.Ernst Winterthur, Switzerland Affiliation at the time of the award: Eidgen?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urich, Switzerland Prize motivation: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thodology of high resoluti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spectroscopy." Prize share: 1/1 Life Work Protons and neutrons in the atomic nucleus behave like small spinning magnets. Accordingly, atoms and molecules assume a certain orientation in a magnetic field. This can be dislodged, however, by radio waves of certain frequencies that are characteristic for different atoms. Known as resonance frequencies, these are also affected by the atoms' chemical surroundings. As a result, the phenomenon can be utilized to determine the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various molecules. To accomplish this, Richard Ernst developed highly sensitive and high resolution methods in the 1960s and 1970s. Protons and neutrons in the atomic nucleus behave like small spinning magnets. Accordingly, atoms and molecules assume a certain orientation in a magnetic field. This can be dislodged, however, by radio waves of certain frequencies that are characteristic for different atoms. Known as resonance frequencies, these are also affected by the atoms' chemical surroundings. As a result, the phenomenon can be utilized to determine the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various molecules. To accomplish this, Richard Ernst developed highly sensitive and high resolution methods in the 1960s and 1970s.

诺贝尔化学奖

1990年伊莱亚斯?詹姆斯?科里(Elias James Corey)(美国),由于提出有机合成理论及方法而获奖。他创立了“逆合成分析原理”,并率先用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的方法,使有机合成化学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分子模拟”,得以模拟生产许多复杂的天然产品。 1991年理查德?恩斯特(Richard R Ernst)(瑞士),1933年生于瑞士联邦的温吐尔,苏黎士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教授,因对开发制造高分辨率核磁共振谱仪技术的贡献而获奖。 1992年鲁道夫?马库斯(Rudolph?Arthur?Marcus)(美国)1923 年生于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尔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因为确立化学系统中电子转移反应理论的贡献而获奖。该理论对于生命或生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1993年发现聚合酶链式反应法的卡里?穆利斯(kary Mullis)(美国)1944年生于美国加州的拉霍亚。与创立寡聚核苷酸导向定位突变法的迈克尔?史密斯(Michaei Smith,1932年出生的加拿大籍英国人)分享当年的化学奖。 1994年乔治?奥拉(George A.Olah)(美国),1927年生于匈牙利,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因对有机化学的贡献而获奖。他发现了用超强酸使阳离子保持稳定的方法,对发现新的有机化学反应和推动有机化学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5年保罗?克鲁森(Paul Crutzn,生于1933年,荷兰)、马里奥?莫利纳(Mario Molina,生于1943年,墨西哥)和弗兰克?舍伍德?罗兰(Frank Sherwood Rowland,生于1927年,美国)三人由于在大气化学领域,尤其是在有关臭氧层形成和损耗方面的研究工作而共同获奖。 1996年小罗伯特?柯尔(Robert F.Curl,Jr,美国,生于1933年)、哈罗德?克罗托(Sir Harlod W.Kroto,生于1939年,英国)和理查德?斯莫斯(Richard E.Smalley,生于1943年,美国)等三人由于发现球状碳分子即富勒烯C60而共同获奖。 1997年一半奖金由保罗?博伊尔(Paul D.Boyer,生于1918年,美国)和约翰?约克(John E.Walker,生于1914年,英国)分享,是因其阐明了三磷酸腺苷在体内形成的生物催化原理;另一半由丹麦的延斯?斯科(Jens C.Skou,生于1918年)获得,他发现了钠、钾离子三三磷酸腺苷酶。 1998年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给予量子化学领域的科学家瓦尔特?柯恩(Walter Kohn)和约翰?波普尔(John A Pople Kohn,美国),1923年生于匈牙利维也纳,在美国加州大学工作;PoPle(英国),1925年生于英国,在美国西北大学工作。这俩位科学家各自率先创新了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咳对分子的性质及其参与的化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理论分析。 1999年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给予埃及裔美国人艾哈德?泽维尔(Ahmed H.Zewail),以表彰他为飞秒光谱学(femtosecond spectroscopy,1飞秒=10-15秒)研究所作的贡献。泽维尔的研究成果使得人们便于研究和预测一些重要的化学反应,给化学以及相关科学领域带来了一场革命。 2000年美国科学家艾伦?黑格、艾伦?马克迪尔米德以及日本科学家白川英树由于在导电聚合物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荣获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赫伯特 查尔斯 布朗

赫伯特·布朗——不断追求的化学家 赫伯特·查尔斯·布朗,美国化学家,1979年因将硼和磷及其化合物用于有机合成之中而与格奥尔格·维蒂希分享诺贝尔化学奖。 黑色童年努力向上 1912年5月22日,赫伯特·查尔斯·布朗出生在英国伦敦。他的爸爸是犹太人,原本生活在乌克兰,但当时为了避免受到德国沙皇的迫害,带着全家人来到了英国。两年后,父亲又带着全家人来到了美国,因为长年四处逃难,家里的积蓄早就用光了,他们只能生活在芝加哥的贫民窟里。 为了生计,布朗的爸爸勉强用剩下的不多的钱开了一家五金店。因为父亲思想比较传统,觉得孩子还是要学习知识,所以尽管在那样艰难的条件下依然把家里的孩子们送去学校学习。 布朗是在贫民窟里和黑人小孩子一起长大的,他们感情非常的好。上了学以后,布朗很用功的学习。因为家里太穷了没有钱,晚上没有灯可以让他看书,于是他就坐在路边的路灯下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老师们非常喜欢这个又聪明有刻苦学习的孩子,尤其是布朗的女数学老师。 这个时代,美国存在着很严重的种族歧视。美国白人们看不起黑人,也看不起犹太人。布朗学习的学校里面有很多白人的富家小孩子,他们非常看不起穷人,虽然布朗的成绩非常的好,但依然得不到他们的尊重。 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布置了一道非常难的数学题。她点了好几个学习好的富家子弟来答题,但是都没人回答的上来。后来老师叫了布朗,布朗站了起来,走到讲台上,把正确答案写在了黑板上。老师在课堂上当众表扬了布朗并且借此机会教育了一下那些富家子弟们。 那些富人家的小孩子对此感到非常的不满,在当天放学后,他们一堆人围住了布朗,一边骂布朗一边打他,并且威胁他让他不要再到这个学校里来上课。经过这件事后,布朗没有办法再在这里上学了。父亲把布朗转到了一个贫民学校,虽然这个学校教学水平有些差,但都是贫民小孩,大家彼此之间相处的很融洽。布朗在这里开心多了,当然他依然保持着很好的学习劲头,成绩还是非常的好。 失去亲人肩负重任

198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9年物理学奖,由三位物理学家分享,他们是美国的诺曼·拉姆齐(Norman F.Ramscy)(获得奖金的一半)、汉斯·德默尔特(Hans G.Dehmel)和德国的沃尔夫冈·保罗(Wolfgang Paul)(分享另一半奖金)。拉姆齐发明了分离振荡场方法及用之于氢微波激射器及其它原子钟。德默尔特和保罗发展了原子精确光谱学和开发离子陷阱技术。 诺曼·拉姆齐(Norman F.Ramscy,1915—2011),出生于美国华盛顿特区。母亲是德国移民,曾是大学数学教师,父亲是西点军校毕业生,当过美军军官。由于父亲工作没有固定地点,他小时候常随家周游世界,学习不按常规,基本上靠自学。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他父亲被派往法国任职,母亲带着小拉姆齐同父亲一起来到了法国巴黎。母亲喜爱艺术,来到巴黎这个艺术之都后,产生了一个念头:每个月带儿子参观两次卢浮宫,让儿子从小接受艺术的熏陶。但第一次参观卢浮宫,拉姆齐就让母亲大失所望,他对艺术不感兴趣,一件作品是只看两眼便催促母亲赶快走。后来母亲领他去科技博物馆,意外发现他对那里的展品十分感兴趣,甚至有些流连忘返。于是母亲改变了计划,决定每个月带儿子参观两次科技博物馆。 拉姆齐早年对科学的兴趣是通过阅读一篇关于原子的量子理论的文章而激发的。当时他并不认为物理可作为自己的职业。父母曾指望他步父亲的后尘去西点学军事,可是当时 1

他还太小,于是就申请了一项奖学金到堪萨斯大学哥伦比亚学院上学,专业是数学。由于他每年都获得竞赛优胜奖,在高年级时竟然得到了只有研究生才能从事的教学助理的职位。1935年拉姆齐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由于兴趣转向,改为攻读物理学,他得到奖学金到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学习。卡文迪什实验室可谓群英荟萃,是20世纪前期物理革命的发祥地之一,先后有二十多人获得诺贝尔奖。在那里,拉姆齐第一次接触到分子束方法,为他日后的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拉姆齐又回到哥伦比亚大学跟随拉比做博士论文。拉比不仅在研究方面成果辉煌,而且在教书育人方面也卓有成就,在他的学生和学生的学生中,先后有十多人获得了诺贝尔奖,被称之为“拉比树”。后来,拉姆齐在这些人中,创造了三个记录:取得博士学位最快(只用了一年)、获得奖学金最多、荣获诺贝尔奖时的年龄最大(74岁)。 1947年,拉姆齐转到哈佛大学,在那里一直工作了40年。他建立了分子束实验室,以便精确地进行磁共振实验。当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是没有足够均匀的磁场,这促使他发明了分离振荡场方法。分离振荡场方法不但为铯原子钟的研制奠定了基础,还使他们有可能测量许多不同分子的分子特性和磁特性,其中包括核自旋、核磁矩和电四极矩,分子旋转磁矩、自旋-旋转相互作用、分子中电子的分布等等。 进入20世纪90年代,拉姆齐还在进行分子束和中子束的研究。他主持建设了哈佛大学的回旋加速器实验室,并用这台加速器进行质子-质子散射研究。 拉姆齐虽然基本上是一位实验物理学家,但他对理论也 2

历年与生物有关的诺贝尔奖

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贝林(Emil von Behring)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2年,德国科学家费雪(Emil Fischer)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罗斯(Ronald Ross)因发现疟原虫通过疟蚊传入人体的途径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3年,丹麦科学家芬森(Niels Ryberg Finsen)因光辐射疗法治疗皮肤病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4年,俄国科学家巴浦洛夫(Ivan Pavlov)因消化生理学研究的巨大贡献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5年,德国科学家科赫(Robert Koch)因对细菌学的发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6年,意大利科学家戈尔吉(Camillo Golgi)和西班牙科学家拉蒙·卡哈尔(Santiago Ramóny Cajal)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7年,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阿方·拉瓦拉(Alphonse Laveran)因发现疟原虫在致病中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8年,德国科学家埃尔利希(Paul Ehrlich)因发明“606”、俄国科学家梅奇尼科夫(Hya Mechaikov)因对免疫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9年,瑞士科学家柯赫尔(Theodor Kocher)因对甲状腺生理、病理及外科手术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0年,俄国科学家科塞尔(Albrecht Kossel)因研究细胞化学蛋白质及核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1年,瑞典科学家古尔斯特兰(Allvar gullstrand)因研究眼的屈光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2年,法国医生卡雷尔(Alexis Carrel)因血管缝合和器官移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3年,法国科学家里歇特(Charles Richet)因对过敏性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4年,奥地利科学家巴拉尼(Robert barany)因前庭器官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5年,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Richard Willstatter)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6年,1917年,1918年,(无)1919年,比利时科学家博尔德(Jules Bordet)因发现免疫力,建立新的免疫学诊断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0年,丹麦科学家克罗格(August Krogh)因发现毛细血管的调节机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1年,(无) 1922年,英国科学家希尔(Archibald 因发现肌肉生热,德国科学家迈尔霍夫(Otto Meyerhof)因研究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23年,加拿大科学家班廷(Frederick 、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John Macleod)因发现胰岛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4年,荷兰科学家埃因托芬(Willem Einthoven)因发现心电图机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5年,(无) 1926年,丹麦医生菲比格(Johannes Fibiger)因对癌症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7年,德国科学家维兰德(Heinrich Wieland)因发现胆酸及其化学结构获诺贝尔化学奖。 奥地利医生尧雷格(Julius Wagner-Jauregg)因研究精神病学、治疗麻痹性痴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8年,德国科学家温道斯(Adolf Windaus)因研究丙醇及其维生素的关系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尼科尔因对斑疹伤寒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9年,英国科学家哈登(Arthur Harden)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研究、瑞典科学家奥伊勒歇尔平(Hans Yon Euler-Chelpin)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荷兰科学家艾克曼(Christiaan Eijkman)因发现防治脚气病的维生素B1、英国科学家霍普金斯(Sir Frederick Hopkins)因发现促进生命生长的维生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0年,德国科学家费歇尔(Hans Fischer)因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兰斯坦纳(Karl Landsteiner)因研究人体血型分类、并发现四种主要血型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1年,德国科学家瓦尔堡(Otto Warburg)因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及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32年,英国科学家艾德里安(Edgar Adrian)因发现神经元的功能、英国科学家谢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1989】 ThomasR.Cech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1989】ThomasR.Cech Facts name: ThomasR.Cech Chicago, IL, USA Affiliation at the time of the award: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 CO, USA Prize motivation: "for their discovery of catalytic properties of RNA." Prize share: 1/2 Life Work Enzymes are substances that speed up the chemical processes in organisms' cells without being consumed. It was long thought that all enzymes were proteins. Sidney Altman and Thomas Cech demonstrated that RNA can also function as an enzyme. In 1982, Thomas Cech studied the way RNA molecules from the microorganism Tetrahymena thermophila split into fragments. He discovered that RNA molecules inside a test tube split themselves using a complicated chemical reaction, despite the absence of a protein. Enzymes are substances that speed up the chemical processes in organisms' cells without being consumed. It was long thought that all enzymes were proteins. Sidney Altman and Thomas Cech demonstrated that RNA can also function as an enzyme. In 1982, Thomas Cech studied the way RNA molecules from the microorganism Tetrahymena thermophila split into fragments. He discovered that RNA molecules inside a test tube split themselves using a complicated chemical reaction, despite the absence of a protein.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就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就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就(1960——2008)(2009-04-03 11:30:05) 1960年W.F.利比(美国人)发明了“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法” 1961年M.卡尔文(美国人)揭示了植物光合作用机理 1962年M.F.佩鲁茨,J.C.肯德鲁(英国人)测定出蛋白质的精细结构 1963年K.齐格勒(德国人),G.纳塔(意大利人)发现了利用新型催化剂进行聚合的方法,并从事这方面的基础研究 1964年D.M.C.霍金奇(英国人)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复杂晶体和大分子的空间结构1965年R.B.伍德沃德(美国人)对有机合成法的贡献 1966年R.S.马利肯(美国人)用量子力学创立了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阐明了分子的共价键本质和电子结构 1967年R.G.W.诺里什,G.波特(英国人),M.艾根(德国人)发明测定快速化学反应技术 1968年L.翁萨格(美国人)从事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基础研究 1969年O.哈塞尔(挪威人),D.H.R.巴顿(英国人)为发展立体化学理论作出贡献 1970年L.F.莱洛伊尔(阿根廷人)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糖合成过程中的作用 1971年G.赫兹伯格(加拿大人)从事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几何学结构的研究 1972年C.B.安芬森(美国人)确定了核糖核苷酸酶的分子氨基酸排列 S.莫尔,W.H.斯坦(美国人)从事核糖核苷酸酶的活性区位研究 1973年E.O.菲舍尔(德国人),G.威尔金森(英国人)从事具有多层结构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研究 1974年P.J.弗洛里(美国人)从事高分子化学的理论、实验两方面的基础研究 1975年J.W.康福思(澳大利亚人)研究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 V.普雷洛格(瑞士人)从事有机分子以及有机反应的立体化学研究 1976年W.N.利普斯科姆(美国人)从事甲硼烷的结构研究 1977年I.普里戈金(比利时人)主要研究非平衡热力学,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 1978年P.D.米切尔(英国人)从事生物膜上的能量转换研究 1979年H.C.布郎(美国人),G.维蒂希(德国人)研制了新的有机合成法 1980年P.伯格(美国人)从事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 W.吉尔伯特(美国人),F.桑格(英国人)确定了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 1981年福井谦一(日本人),R.霍夫曼(美国人)从事化学反应过程的研究 1982年A.克卢格(英国人)开发了结晶学的电子衍射法,并从事核酸蛋白质复合体的立体结构的研究 1983年H.陶布(美国人)阐明了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反应机理 1984年R.B.梅里菲尔德(美国人)开发了极简便的肽合成法 1985年J.卡尔,H.A.豪普特曼(美国人)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 1986年D.R.赫希巴奇,李远哲(美籍华人),J.C 波利亚尼(加拿大人)研究化学反应体系在位能面运动过程的动力学 1987年C.J.佩德森,D.J.克拉姆(美国人),J.M.莱恩(法国人)合成冠醚化合物 1988年J.戴森霍弗,R.胡伯尔,H.米歇尔(德国人)分析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1989年S.奥尔特曼,T.R.切赫(美国人)发现RNA自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 1990年E.J.科里(美国人)创建了一种独特的有机合成理论——逆合成分析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