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教师教学效能感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论析教师教学效能感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论析教师教学效能感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论析教师教学效能感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学效能;影响;提高

论文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教师教育的研究从行为研究逐步转入注重教师教育观念、教育态度、策略与方法上来。于是初步形成了“教学效能感”这一教育心理学的热点研究领域。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能力的知觉与信念,并与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等因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着重探讨教学效能与教学行为的关系。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心理学从行为科学到认知科学的发展,教师研究逐渐从关注教师的行为塑造转到注重教师教育观点、教育态度、教学思维等内在心理品质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和原因的探讨。随之,研究者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实证研究,逐步形成了“教学效能感’笼一教育心理学的热点研究领域。面对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成为当前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着重探讨教师教学效能感对教师教学的重要影响,希望引起一线教师对教学效能感的重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教学效能感概述

1976年兰德小组提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业完成的信念,或者是指教师对自己如何很好地影响学生学习的能力信念”。1977年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并将其定义为“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景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

③自我效能感包括两个部分:效能预期与结果预期。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实施某行为的主观判断;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结果的推测。

随着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的兴起,研究者们开始运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概念来研究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学效能感包括两个部分: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所谓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即认为即使在显著受到外在环境限制的情况下,教育仍有可能改变学生;而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教学任务、教好学生的信念,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认识和评价。Gibson等人认为,两种不同的教学效能感正好反映了自我效能感的两种预期,一般教学效能感反映的是结果预期,个人教学效能感反映的是效能预期。

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学效能感与教学效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反映学生成绩好坏的重要预测变量。因此,教学效能感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己成为教师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教学效能感对教学的影响

教师教学效能的高低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表现、学生的学习行为与表现,已经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一)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感并信心百倍,精神饱满,表现出积极的教学态度和情感。这样,一方面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以使自己的目标得以实现,另一方面,目标的顺利实现

又反过来促使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效能感产生更加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高效能感一目标达成一更高效能感”的良性循环。而教学效能感低的教师则表现出较多的焦虑和恐惧,害怕个人准备不足,害怕遇到意外的对抗而不知所措等,从而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甚至会影响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

(二)影响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控制

在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控制中,自我效能感不同水平的教师会有不同的表现。李哗等曾用观察法对中小学教师课堂行为进行分析,发现教学效能感水平不同的教师在上课时间的安排、课堂提问的认知水平、提问对象以及对学生的反馈方式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往往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组织教学,能够创造积极、热情、民主、轻松地课堂气氛,选择有效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相比之下,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则采取责备、冷漠的态度,教学方法呆板、缺乏控制和管理教学情景的能力。

(三)影响对教学成败的归因

Mc Daniel ?Mc Carthy研究发现,有的教师将学生无法进步的原因归罪于学生、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经济地位、缺乏学习动机或越轨行为,而事实上是这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缺乏信心。我国学者研究表明,成功教学的能力及努力归因随教学效能感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背景及运气归因随教学效能感水平的提高而降低。教学效能感不同的教师在教学成功归因倾向上差异能反映出高效能感水平的教师更倾向于将其成功归因于自身内部的因素,低教学效能感的教师更多地将

教学失败归因于运气不好及背景因素,更倾向于对失败进行外部归因。由此可见,高效能感的教师对教学成功的归因会增加增强工作动力,进一步教学效果;而教学效能感低的教师对教学失败更加敏感,产生内心冲突。

(四)影响教师教学策略的运用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景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需要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或教学活动方式。熙致师运用的教学策略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使用教学策略的过程也是教师进行自我调节的过程。当他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来讲授同一教学内容时,他们会考虑不同教学策略所包含的不同知识技能要求,那么他们选择何种方式就取决于其对可供选择策略活动的自我效能感。Ashton? Webb研究表明,效能感水平低的教师一般是控制定向者,倾向于采用粗暴的惩罚性的管理策略以控制学生的行为;而效能感水平高的教师,一般不是控制定向者,他们不是试图去控制学生的行为,而是给学生提供行为的信息,鼓励学生自我约束、自我建构。"

三、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培养提高

美国心理学博士海姆.G.吉诺特(CHhain G Ginott)所说的那样:“在学校当了若干年教师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培养与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者指出教师效能感的形成与变化会受到教师的实际教学经验即掌握

经验、观察榜样教师教学获得的经验即替代经验,社会劝说以及教师自身的情绪等心理状态的影响,同样教师效能也会受到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的影响,如教师性别、教师评价制度、社会风气等。提高教学效能感,可有以下几个举措。

(一)从个人层面看

1.对教学成败进行合理归因

教师对自己的成功做出了高能力和努力归因,而对于失败教学则归因于外部不可控因素,这种归因取向是积极的。研究表明,如果个体把自己成功行为归因于自己高能力,就会感到自豪与自信,就会增强再次成功的期望,就会再作努力:如果个体把自己失败行为归因于自己能力低下,就会感到沮丧与羞愧,就很少甚至无成功期望,就不会再做努力。但是,如果个体把自己失败行为归因于努力不够,则个体虽然会感到惭愧,但会产生再次成功的期望,再去奋发努力。由此可见,教师的归因取向是积极的,有利于增强后续教学效能感,改进后续教学行为。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效能感,就应该进行积极、努力地归因吗,对教育教学中出现得问题作易控的、不稳定的和内部的归因;认识到只要自己努力工作,积极掌握良好的教学策略、增强责任感,就会成功地完成任务;认识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教师进行恰当的归因对于激发成就动机,提高教学效能感有着积极的意义。

2.设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帮助教师积累成功体验

班杜拉认为,教学效能感来自于各种教育教学经验,以往多次成功

教师教学效能感及培养策略

教师教学效能感及培养策略 提要: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充满自信,在教学中投入大量的精力,悉心指导学生,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分析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因素的基础上,给出了培养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教师;自我效能感;培养策略 一、教学效能感的概念 教学效能感概念最初在理论上来源于研究者阿莫特尔(Armor,D.,et al, 1976)首次提出的“教师效能感”(teacher ef ficacy -TE)概念和班杜拉(1977)提出的自我效能概念( self-efficacy)的结合。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信念,包括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阿什顿(Ashton, 1986)认为,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完成所学任务的信心,教师相信他们有能力影响学生的成就。沃尔夫克(Woolfolk, 1990)认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学校的教育力量、学习成败的责任、学习的功能、一般的教育哲学及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程度等各方面的信念。通过以上不同的研究者的论述不难发现,教学效能感的概念在文字表述上虽有差异,但基本意义比较趋近。 二、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影响教师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部分: 1.外部因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教师的社会声望、经济待遇等因素都会影响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只有当教师得到社会的尊重,教师的职业价值才能体现,教师自我效能感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2)学校环境的影响 如果学校教风、学风良好,教师有责任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增强,他们相信自己的教学能力,对教好学生充满信心,对教学活动抱有极大的责任感。 (3)人际关系的影响 这种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和教师与领导之间的关系等。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使教师处在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之中,学生尊敬、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作者:————————————————————————————————日期:

教师研究的新视角: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作者:徐富明安…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962 更新时间:9/24/2005 近年来,随着教师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日益成为研究的新热点。作为教师信念的核心,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高校教学和教育革新的关键。国内外有关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不仅构建了科学的教师自我效能感理论,而且为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师资培训方案。本文拟通过对国内外教师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深入挖掘,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对策。 一、教师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源起 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兰德公司的两项教育评价报告(Armor , 1976 ; Berman ,1977) 。这两项评价报告都不约而同地指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重要预测变量,这引起了教育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随后,经过许多研究者的进一步探讨,并以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更为完整的理论框架以探讨教师对个人教学能力的信念和判断。自此,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便成了教师研究领域的新热点。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部分。所谓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的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则指个体对自己实施某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进而指出,自我效能的高低会对行为的选择、努力及坚持程度、情绪的激起与成就表现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关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一方面可能会影响到教师在班级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可能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产生作用。 我国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探讨,最早见于评介国外教师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文章(黄巍,1992) 。随后出现了一些开拓性的研究(辛涛等,1994 ; 俞国良等,1995 ; 李荟等,1998 ;李晔等,2000 ;等) 。所有这些探索对于填补我国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综合国内外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知觉和信念。它影响着教师对所从事职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教学工作的关注和投入程度以及在遇到困难时克服困难的坚持程度。 二、教师自我效能感与教师行为及学生成就的关系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之所以能够最终影响学生的成就,是因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其外部的

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考评办法

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考评办法 为了进一步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激发和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结合全州教育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强化学校教学管理,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遵循学校以教学为主的原则,加强教师师德、工作态度、教学能力、工作绩效等方面的考核力度;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建立一支思想过硬、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全州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 二、评价的目的 通过对各相关要素进行系统、科学、有效的监控与评价,为教师落实新课程标准,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服务;以实现在全州范围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整体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通过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引导教师以现代教育理念开展教学实践,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着力调动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提升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和专业化水平,促进学校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三、评价原则 1、发展性原则。评价是为了促进学校工作和教师个人的发展,引导教师通过评价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与自我提高。 2、导向性原则。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准确地对教师思想品德、工作态度、业务能力、工作绩效做出公正、准确而又全面的评价,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观,提升教师队伍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3、全面性原则。改革单纯以分数评价教学质量的做法,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多指标、全方位、多层次地实施评价,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工作。 4、激励性原则。力求通过评价,帮助教师看到自己的成就和不足,鼓励广大教师扬长避短,激发工作的主动性与工作热情,使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和终身学习中。 5、灵活性原则。评价采取“上不封顶”方式,鼓励教师创造性的完成教学任务,并积极投入教研、教改中。 6、公正性原则。评价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都要公开透明。评价要全面客观,坚持标准,做到公平、公开、公正。 四、评价内容表中所列的加、扣分项目和体、音、美、实验、计算机等科目教师的业务考评及计分按下列标准计算: (一)加分项目和扣分项目 (1)加分项目 教师在以下2、3、5 、6 项量化考核取得的成果可视情况加分,多级别获奖以最高级别加分,不累加; 1、高考达到规定标准(高考包括上线率、本科率和重点率)得5 分,“三率” 中有一率超过规定标准1个百分点加0.5 ,累计加分不超过5 分。“三率”中有一率低于规定标准1个百分点,扣0.2 分,依此类推。民族中学理科无重点率,按“两率”算;中考成绩和州、县教研部门组织的调研测试成绩与全州或全县均分持平得5分超过1个

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

技工院校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与构建 一、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培养一线产业和服务工人的技工教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办学规模发生了历史性的突破。然而,高速度必须与高水平相匹配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职业教育首要的问题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建立一套完整和严格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 (一)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内涵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为了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指标体系和标准,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方法,通过系统、全面地搜集教学信息,在对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和处理的基础上,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做出价值判断和评估的过程。 (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作用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具有导向、监控、矫正、鉴定等功能。 1、教育导向作用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和标准,为教师教学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开展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能激发教师教学教研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检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对教师业务考核的一个重要依据,起到积极的教育、导向和激励作用。

2、监控诊断作用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有助于实施教学监控,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分析、诊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达到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学评价实质上是一个教学分析、教学监控和教学调整的过程。 3、反馈矫正作用 通过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收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并及时将各种评价信息反馈给教师本人,使其正确认识自己的教学水平,明确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强化、调整、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从而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将评价信息和结果反馈给学校领导和管理部门,使其了解学校教学状况,及时调整并做出决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4、甄别鉴定作用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可科学、客观地对每一个教师不同的工作及效果给予一个不同层次的鉴定,使教师的劳动得到应有的肯定和认可,使其心理上得到满足与平衡,产生信任感、公平感和成就感,并不断激发工作热情。 (三)技工院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现状 1、未把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技工院校由于师资配备率低、教师教学工作量大,造成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普遍不够重视,只注重量的考核,不重视质的评价。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甚至个别学校对教师教学工

论析教师教学效能感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论析教师教学效能感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学效能;影响;提高 论文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教师教育的研究从行为研究逐步转入注重教师教育观念、教育态度、策略与方法上来。于是初步形成了“教学效能感”这一教育心理学的热点研究领域。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能力的知觉与信念,并与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等因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着重探讨教学效能与教学行为的关系。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心理学从行为科学到认知科学的发展,教师研究逐渐从关注教师的行为塑造转到注重教师教育观点、教育态度、教学思维等内在心理品质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和原因的探讨。随之,研究者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实证研究,逐步形成了“教学效能感’笼一教育心理学的热点研究领域。面对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成为当前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着重探讨教师教学效能感对教师教学的重要影响,希望引起一线教师对教学效能感的重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教学效能感概述 1976年兰德小组提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业完成的信念,或者是指教师对自己如何很好地影响学生学习的能力信念”。1977年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并将其定义为“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景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

③自我效能感包括两个部分:效能预期与结果预期。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实施某行为的主观判断;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结果的推测。 随着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的兴起,研究者们开始运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概念来研究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学效能感包括两个部分: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所谓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即认为即使在显著受到外在环境限制的情况下,教育仍有可能改变学生;而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教学任务、教好学生的信念,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认识和评价。Gibson等人认为,两种不同的教学效能感正好反映了自我效能感的两种预期,一般教学效能感反映的是结果预期,个人教学效能感反映的是效能预期。 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学效能感与教学效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反映学生成绩好坏的重要预测变量。因此,教学效能感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己成为教师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教学效能感对教学的影响 教师教学效能的高低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表现、学生的学习行为与表现,已经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一)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感并信心百倍,精神饱满,表现出积极的教学态度和情感。这样,一方面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以使自己的目标得以实现,另一方面,目标的顺利实现

教师效能感

教师效能感 1 自我效能感 1.1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及性质 “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是由Bandura(1986)提出的,是指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个体对自身 组织和实施一定行为所具有的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与自我概念是不同的,前者是个体对自我 能够做什么的信念,而后者主要是对自身特性的认识(Bong & Skaalvik, 2003);不仅如此,Zimmerman和Cleary(2006)指出,自我效能感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并且具有情境特异性。 自我效能感是社会认知理论(social-cognitive theory)的核心概念,该理论强调个体具有能动性,即个体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施加影响(Bandura, 2006)。Bandura(2006)指出,个体具有主动性(proactive)、自我反思(self-reflecting)、自我组织(self-organizing)、自我调节(self-regulating)的能力。 个体在行动之前能够明确目的、设定目标以及对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预测;在行动过程中监控和 调节他们的行为;在行动结束后对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进行反思(Bandura, 2006)。 自我效能感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幅度(magnitude),这主要是针对任务难度而言的, 高幅度的自我效能感是与有挑战性的任务相联系,而效能感幅度比较低的个体通常选择比较简单 的任务;(2)普遍性(generality),这一特性主要是反映效能感的情境特异性(context-specific)以及任 务特异性(task-specific),普遍性水平高的自我效能感能够脱离任务或情境的限制,而普遍性水平 较低的自我效能感是与特定的情境与任务相联系的,从而不能迁移到另一类情境或者任务中;(3) 强度(strength),这一特性主要通过个体在某一活动或任务上的坚持性表现出来,如果个体的自我 效能感强度水平较高,那么该个体就会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坚持更长的时间(Bandura, 1977)。 1.2自我效能感对个体行为影响的机制 Bandura(1977)指出,自我效能感会影响个体是否发起应对行为以及应对行为的坚持性,也 就是说,在面临困难的情境时,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认为这一情境超出他们的应对能力,从而回 避该情境;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困难,从而产生积极的应对行为。 自我效能感不仅直接影响个体对行为以及情境的选择,而且也会通过影响个体的认知、动机、情感、决策过程而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Bandura, 1993)。 自我效能感会对个体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通常以一种乐观的方式思考问题,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更习惯以一种悲观的方式思考;当面对困难与挫折时,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更倾向于将此看作提升自己能力的一次机遇和挑战,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更多地将此看作对他们能力的威胁。 自我效能感还会影响个体目标的设定、在困难与挫折面前的坚持性、面对失败时的恢复力以及对于结果的预期。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往往为他们设定一些更有挑战性的目标,面对困难与挫折时坚持

教师实践个人教学能力自我评价

教师实践个人教学能力自我评价 教师教学评价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分析、判断、评价自身的教学行为;在预设的教学目标实施过程中,能够从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做出适当的调整,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自我评价,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自我评价一】一年来,我在师德上首先严格要求自己、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尊重学生;在思想上热爱教育,热爱人民,热爱学生,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在思想上严于律己,不断学习深化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参加各类政治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服从学校工作安排,按时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年来,我除了担任科任教学外,还兼任班主任工作。 在常规工作中,我认真备课上课,按时批改作业,上交各种资料。在教学上,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思考能力。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导向,切实落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努力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我经常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尽力为学生解决相关的学习生活困难,重视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做好家访工作,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关心后进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受益,树立自信心。 在教育教学中,我有时候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还不够全面,教学理念还不够先进,班主任工作还缺乏经验,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弥补不足之处,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多做贡献。 【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自我评价二】热爱人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工作中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还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服从领导安排,积极配合学校各种工作,按时完成学校安排的各项任务。 一、教育教学工作: 在学校教务的工作安排下,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认真专研教材,认真备课,把课标、教参与实际操作能力有机结合,按时完成了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并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切实落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

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 共27道题目,A完全正确B多数正确C还算正确D完全不正确 表1个人教学效能感测试题 1、我能根据课程标准吃透教材() 2、我常不知道怎么写教学计划() 3、我备课总是很认真,很详细() 4、我能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5、课堂上遇到学生捣乱,我常不知道该怎样处理() 6、某个学生完成作业困难时,我能根据他的水平调整作业() 7、我能很好地驾驭课堂() 8、某个学生不注意听讲,我常没有办法使他注意力集中() 9、只要我努力,我就能改变绝大多数学习困难的学生() 10、我不知道该怎么和家长处理好关系() 11、要是我学生成绩提高了,那是因为我找到了有效的教学方法() 12、对于那些“刺头儿”学生,我常束手无策,不知道该怎么帮助他们()

13、如果学校让我教一门新课,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它。( 14、如果一学生前学后忘,我知道如何去帮助他。() 15、如果班上某学生变得爱捣乱,我相信自己有办法很快使他改正() 16、如果学生完不成课堂作业,我能准确地判断是不是作业太难了。() 17、我和学生接触少() 表2 一般教育效能感测试题 1、一个班的学生总会有好有差,教师不可能把每个学生都教成好学生() 2、一般来说,学生变成什么样是先天决定的() 3、一般来说,学生变成什么样是家庭和社会决定的,教育很难改变() 4、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小于家长的影响() 5、一个学生能学到什么程度主要与他的家庭状况有关() 6、如果一个学生在家里就没有规矩,那么他在学校也变不好() 7、考虑所有因素,教师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力是很小的() 8、即使一个教师有能力,也有热情,他也很难同时改变许多差生() 9、好学生你一教他就会,差生再教也没用()

如何根据考试成绩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复习过程

如何根据考试成绩评价教师教学质量

如何根据考试成绩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尽管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隐私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考试成绩仍然是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何根据考试成绩,科学、合理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一直是学校管理者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的弊端 以往的教学质量评价,大多是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的绝对标准,如规定考试分数达到80分及以上为优秀,达到70分及以上为良好,达到60分及以上为及格,达不到60分为不及格。把平均得分作为评价班级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再如高考成绩如何,往往是看班级学生达到重点大学或者一般本科投档分数线的绝对人数有多少。 这种绝对的评价方法显然是不科学不合理的。首先是忽视了各班学生的基础,其次忽视了各次考试试题的难易程度,其三对教师不公平。这种评价的结果挫伤了部分教师特别是担任所谓普通班教学工作的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二、用相对评价的方法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1、评价思路 学校在分班的时候不可能做到各班学生文化素质绝对均衡,即使总成绩很平均,也不能保证单科成绩也平均。如果我们以各班的前位成绩(被评价的这一次成绩为本位成绩,此次以前的某一次考试成绩为前位成绩)为基础,将本位成绩与前位成绩进行比较,看其学生学习成绩的成长性,就能比较公正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从而调动全体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评价指标及计算公式 1)达标率(总分和单科) ⑴高分率=高分达标人数÷高分指标人数×100% ⑵优良率=优良达标人数÷优良指标人数×100% ⑶合格率=合格达标人数÷合格指标人数×100% 2)均分系数(总分和单科) 均分系数=班级平均分÷所在组平均分 3)单科合格配套率(简称合配率) 单科成绩达到合格标准总分成绩也达到合格标准的班级人数叫做单科合格配套人数(简称合配人数)。单科合格配套人数与班级总分成绩合格人数的百分比,叫做单科合格配套率。 ⑴高分合配率=高分合配人数÷总分高分达标人数×100% (高分合配人数是指单科达到高分标准总分也达到高分标准的人数) ⑵优良合配率=优良合配人数÷总分优良达标人数×100% (优良合配人数是指单科达到优良标准总分也达到优良标准的人数) ⑶合格合配率=合格合配人数÷总分合格达标人数×100% (合格合配人数是指单科达到合格标准总分也达到合格标准的人数) 4)综合得分 ⑴总分综合得分=总分高分率×100×高分率权重+总分优良率×100×优良率权重+总分合格率×100×合格率权重+总分均分系数×100×均分权重 ⑵单科综合得分=单科高分率×100×高分率权重+单科高分合配率×100×高分合配率权重+单科优良率×100×优良率权重+单科优良合配率×100×优良

师德及教学效果自我评价

师德及教学效果自我评价 师德及教学效果自我评价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通过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实现四个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教书育人,作用至关重要,教师除了重视教学之外,还要重视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这样才能与时俱进,迎接时代的挑战。下面将本人的专业理论水平做个简单的总结: 一、加强政治学习,使自己具备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要关心时政学习,积极拥护党的方针政策,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新世纪教师素养》等,坚定爱岗敬业、献身教育的信念,坚持育人为本的宗旨,要依法执教,严谨治学,团结协作;要廉洁从教,以身作则。 二、积极投身于课程实验中,要更新教育观念。在个人角色定位上,一要从单纯的教育者转变为教育的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置身于教学情境中,用研究者的眼光分析教学理论和实践问题,反思自己的行为,积累经验,探索规律性的认识;二要从书本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创造型教师,用自己的创造性言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为学生提供宽松、愉快的创造氛围。在师生关系中的角色定位上,一要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知识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的支持者,学生士气的

鼓舞者,克服困难的援助者;二要从知识和课堂上的权威转变为平等交流的伙伴,教学中建立师生、生生间相互交流的机制。在与课程关系中的角色定位上,从单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转变为终身学习的形成,帮助学生形成方法意识,使学生主动寻找和创造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认真学习,努力实践,合作交流,充实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未来教育发展的重点将更多的转向满足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要求。因此,我们要立足岗位,紧密结合工作实践,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师德修养,更新和扩展专业知识,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技能;掌握教育教学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参与培训,要以问题为中心,以岗位为课堂,以实践为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突出对课堂教学实际情境与自身教学经验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思,要以回顾学生的视角进行反思,以教师的视角对自己教学观念、行为、设计观念进行深刻的审视。要通过学生眼睛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要通过约请同事观察研究教学来反思,要通过问请理论文献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要通过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发展要求反思自己的教学。

教师访谈提纲一

教师访谈提纲 背景材料: 学校名称:姓名:性别:民族: 年龄:职称:学历:教龄: 是否班主任:是否公办教师:所教科目: 所教年级:学生民族构成及人数: 一、教学情况(结合课堂观察) 1.请谈谈您的备课情况(如何备课、教案是否稳定还是常更新、备课时间长短、备课的心 得与困难何在) 2.请谈谈您的教学情况(以什么教学方式为主、师生互动情况和课堂气氛如何、如何处理 课堂中的突发事件、教学效能感如何、以什么语言授课、本民族语?方言?或者双语?) 3.除了您常用的教学方法以外,您还尝试过哪些教学方法,感觉效果如何? 4.请谈谈您对参与式教学的理解?(对参与式教学的认识?是否作为自己教学的常用方 法?存在什么优劣与困难?) 5.您觉得在教学中好的经验与心得有哪些,还存在什么困难?对于那些新的教学方法您在 实际中运用得怎么样?是否需要加强在教学方法上的培训? 6.您是怎么看待教学资源的,又是如何利用的?在教学资源的利用上,您还有什么困难与 问题? 7.请谈谈您对教学管理的理解,在教学管理方面您有什么好的经验吗?还存在着哪些困 难? 8.(中心小学)贵校能否积极的帮助周围的村小?具体是怎样帮助的? 9.(村小)中心小学是否能够积极的帮助你们学校?具体是怎样帮助的? 二、教师工作现状 1.请谈谈您现在的工作情况(职业认同感和对教师工作的满意程度: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与 认同、使命感和责任心、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工作中还有哪些困难存在) 2.您在学校中与其他人员的人际关系如何(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管理者、教师与学生) 3.您怎么看待教师的教研活动(对教师教研重要性的认识程度、贵校有无教研活动、如果 有效果如何、教师之间是否交流教研心得与经验、是否想在教研刊物上发表论文、是否发表过) 4.请谈谈贵校的教师培训情况(学校是否重视、您是否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培训、您是 否参加过教师培训、如果有最近的一次是什么时候、参加完教师培训最大的感受与心得、是否从教师培训中受益、男女培训教师的比例、对教师培训还有什么建议) 三、学生情况(结合课堂观察) 1.请谈谈您与学生的师生关系如何(注重深层次挖掘。学生观:如何理解师生关系、如何 看待学生、您眼中好学生的标准是什么、差学生的标准是什么、男生比女生聪明吗) 2.在大班教学中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可行吗、如何帮助“差”生及学习障碍生) 3.您如何看待家访(为什么进行家访、如何和家长沟通与联系、内容和效果怎样) 4.您怎么看待学生的辍学问题(您认为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学校和社区可以采取什么措

教师效能感的研究现状

东方企业文化·天下智慧 2011年6月 226 教师效能感的研究现状 李 静 张 蕾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沈阳,110034) 摘 要: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师的专业技能对学生的影响,同时更要重视教师的内在因素,即教师心理对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影响,教师效能感是教师心理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本文在查阅、整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教师效能感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主要对其研究方法与研究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关键字:教师效能感 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 中图分类号:F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06—0226—01 1.理论基础 20世纪,最早开始研究教师效能的学者来自于国外,他们是Armor 和Berman 。在心理学研究领域,教师效能感主要来源于两个理论基础,即Rotter 的控制点理论和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罗特把控制源分为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两种类型。按照这个理论的观点,在不同控制类型下的教师,他们的教学动机也各不相同,由此产生的教学影响必然也是不一样的。内部控制的教师认为,他们的教学行为可以强烈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或者说可以控制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动机。反之,外控型的教师则认为环境控制着学生得学习成绩和学习动机。 教师效能感得另一个理论基础是班都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包含了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个成分,而不同的教师效能感正好反映了自我效能感的两种不同的成分。 关于教师效能感的定义,至今没有一个标准而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师效能感进行了不同的描述,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发现教师效能感的定义包含以下几个特点:(1)它是一种信念或者主观判断。(2)这种信念来源于教学经验以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3)这种信念来自于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动机的影响。 2.研究方法 关于教师效能感的研究方法很少,在对文献综述进行整理之后,发现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经过总结分析以往的研究文献,发现采用文献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的学者,其研究内容往往集中于研究教师效能感的理论述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上。关于教师效能感得实证研究往往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教师效能感量表为主要研究工具进行实证研究,总结起来,关于教师效能感研究的量表主要有:Armor 和 Berman 的教学效能感量表,此量表的理论基础是控制源理论。教学效能感量表包含了两个项目,项目一被称作一般教学效能感,项目二被称为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Rose 和 Medway 的教师控制点量表,此量表包含了28个项目;Gibson 和Dember 的教师效能感量表,此量表包含了30个项目;Tschannen 和Woolfolk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一个新的量表,即俄亥州教师效能感研究,此量表一共有24个项目。我国对教师效能感的研究时间要晚于国外的在这方面的研究,而关于量表的编制,我国本土化的研究很少。主要有申继亮、愈国良【1】等人编制的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此量表一共有27个项目,包含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一般教学效能感两个维度。 3.研究内容 3.1关系研究 教师效能感作为教师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发展必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因素相互影响而存在的。很多学者对教师效能感与其他心理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例如,李永鑫、申继亮【2】的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工作倦怠的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教师效能感的两个不同维度,即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在预测教师职业倦怠的不同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教师的一般教育效能感与其耗竭水平是呈反比的,此长彼消;一般教学效能感和工作倦怠的人格解体及成就感也呈现出反比的关系。还有学者对教师效能感与其归因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3.2特点和影响因素研究 关于教师效能感得特点,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有的学者对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进行了研究,如李荟【3】等人的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特点研究,该研究发现小学教师的一般教育效能感高于个人教学效能感。影响教师效能感得因素有很多,研究的角度也各不相同,有教师本人的主观因素的制约,也有学校教育教学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总结起来主观方面的因素有主要有:教师入职前的学历水平、人口学状况、自主学习的能力、归因方式、教龄的影响等。客观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所在学校的教育制度,学校里的风气、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隐性知识的影响等等。 3.3差异研究 以往对教师效能感的差异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城市与农村教师之间效能感的比较,以及不同教育时期教师效能感得比较,如小学与初中教师教学效能感得比较。大多数的研究集中在横向研究的比较上,几乎没有研究教师个体自身发展各个阶段中效能感差异比较。 3.4对理论概念的研究 关于教师效能感理论概念的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是探讨教师效能感的两种不同的理论来源,即控制点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4.参考建议 首先,综合以往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大量的研究集中于研究教师效能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以及教师效能感与其他变量之间相关上,而对于如何培养教师效能感的研究却是几乎没有涉及到。 其次,在实际教学实践活动中,应该加强教师效能感的培训工作,学校应该为教师构建有利于培养教师效能感的氛围与环境,教师本人应该积极进行自我提升,提升教学技能,加强反思教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愈国良,辛 涛,申继亮.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结构与影响因素研究.心理学报.1995. [2] 李永鑫,申继亮.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工作倦怠的关系.心理科学.2007. [3] 李 荟,李 茵,申继亮.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特点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

教师教学效果自我评价

教师教学效果自我评价 教学效果自我评价 本人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积极要求进步,在教学工作中积极要求进步,严于律已,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并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创造优异的成绩,并在多年的教学成绩中受到多次奖励。 在教学工作中,一贯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并联系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外活动中,我常带领学生完成一些数学实践活动,不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教育教学工作,我尽职尽责,并在教学工作中,多次创造出优异的成绩,成为一名学校重视学生爱戴的优秀教师。 民族小学 二O一O年七月八日

教师教学自我评价 钟山区第三实验小学李萍 这学期我担任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 一、做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师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学生,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要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我经常从小处着手,从学生关心的事寻求最佳教育时机,给学生春风沐浴般的教育。其次,我和家长也积极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长的教育更具理性。 二、做一个理念新的教师 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全面推开,在认真学习新课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上,我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

教师效能感包括什么教师效能感

教师效能感包括什么教师效能感 教师自我效能感相关研究 关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我找到了三篇相关研究,其中有教师效能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和成就目标及学生学习归因的关系。 教师效能感指的是教师对完成教学工作、实现家教学目标的能力的知觉和信念。一般学者认为教师效能感包含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一般教学效能感。前者指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的自信,后者指教师对教学作用的一般信念。社会支持是个体因在社会中受尊重、被理解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采用教师效能感量表(TES)测量教师的效能感,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测量社会支持程度,最后用SPSS10.0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个人教学效能感与社会支持存在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对个人教学效能感有一定个的预测作用;(2)一般教学效能感与社会支持中的“其他支持”一项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3)教龄、职称等教师特征变量对教师效能感不存在显著影响。说明社会支持与教师效能感的两个维度存在不同的相关关系,增强社会支持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可能是社会支持影响教师的中间变量之一。其中结论(1)的得出似乎合情合理,以我们自己的经验而言各方面的支持越多,我们在做学习和工作

的过程中就越有动力越有信心,结论(3)说明并不是学历越高、教龄越长、职称越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就相应增长的,这与我以前的想法有些出入。就自己的观察而言,从小就觉得老教师由于教龄长、经验丰富,个人性格品质相对较为平和,周围同事和同学又对其较为尊敬,应该会在自我效能感上有别于那些教龄短的新手老师。但是研究结果所显示的却并非如此。这些想法不过是经我的主观臆断,并没有任何直接证据。即使有我所认为的情况存在,可能也仅仅只是个别案例,并没有普遍的代表性。从前听过一个著名主持人,即使工作多年,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可是还是会经常性的做恶梦,梦到自己马上就要直播时,怎么也查不到新闻稿里的生僻字的读音。可以看出,尽管一个人也许经验丰富、身经百战,可是面对工作时还是会没那么自信,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不能百分之百的肯定。 教师的成就目标是教师对自己的陈很久期望和目标选择,它作为一种重要的动机变量,通过各题的自我意识来调节。成就目标一般分为掌握目标、成绩目标、成绩接近目标、成就回避目标,其掌握目标是指与发展自己的能力有关的目标,成绩目标则指目标在于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成就,成绩接近目标则是希望成功,成就回避目标是为了避免失败。《教师个人加血效能感遇成就目标及学生学习归因关系的研究》中,采用《教师成就目标问卷》和《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量表》进行测量和使用spss处理数据,求教师个人效能感和成就目标之间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研究的新视角: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作者:徐富明安…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962 更新时间:9/24/2005 近年来,随着教师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日益成为研究的新热点。作为教师信念的核心,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高校教学和教育革新的关键。国内外有关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不仅构建了科学的教师自我效能感理论,而且为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师资培训方案。本文拟通过对国内外教师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深入挖掘,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对策。 一、教师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源起 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兰德公司的两项教育评价报告(Armor , 1976 ; Berman ,1977) 。这两项评价报告都不约而同地指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重要预测变量,这引起了教育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随后,经过许多研究者的进一步探讨,并以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更为完整的理论框架以探讨教师对个人教学能力的信念和判断。自此,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便成了教师研究领域的新热点。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部分。所谓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的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则指个体对自己实施某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进而指出,自我效能的高低会对行为的选择、努力及坚持程度、情绪的激起与成就表现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关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一方面可能会影响到教师在班级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可能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产生作用。 我国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探讨,最早见于评介国外教师自我效能感研究的文章(黄巍,1992) 。随后出现了一些开拓性的研究(辛涛等,1994 ; 俞国良等,1995 ; 李荟等,1998 ;李晔等,2000 ;等) 。所有这些探索对于填补我国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综合国内外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知觉和信念。它影响着教师对所从事职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教学工作的关注和投入程度以及在遇到困难时克服困难的坚持程度。 二、教师自我效能感与教师行为及学生成就的关系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之所以能够最终影响学生的成就,是因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其外部的

教师教学能力自我评价

教师教学能力自我评价 【篇一:教师工作能力自我评价】 教师工作能力自我评价 一、概况 数学组共有29名教师,全组青年教师23人。是一支教学业务能力强、教师年轻化的教研组,有区“学科名师”一人,区“教坛新秀”四人。勇于探索、勤于钻研是这支团队特点,以科研带动教学是这支 团队的工作方法。数学组的组风“严、爱、勤、细、活”是数学组全 体教师教育工作的真实写照。 二、近两年的工作重点与内容 我们松江七中是一所创办了20多年的学校,是一所公办的初级中学,又是二期课改的基地学校,从校领导到基层教职员工都积极投入到 教改的行列中。我们数学组更是在xx区的二期课改中走在了前列。 我们数学教研组近几年的工作也是围绕提升数学教学研究功能,抓 好二期课改的理论学习,抓好二期课改的教学实践,搞好新教材的 试点工作,抓好二期课改的课题研究等方面进行。近二年来我们具 体做了如下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研究课题,积极参与教学改革 松江七中是二期课改实验学校,作为七中的第一大组,数学组的教 师也积极参与到教改中去。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数学组的老 师进行了课堂教学策略,数学教学模式等方面研究,也取得了一定 成果。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在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方面,也作了积极的探索。例如:孙亚 琴老师、封锦文老师分别发表在市级刊物《新课程》(2008)第五 期“有效教学:变革的关键要素”和“教师合作:有效教学的关键”等 研究性学习方案,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师教研能力取 得了一定的效果。2007年12月汪晓慧老师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二 期课改理念实施的误区及策略》获xx区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沈华萍老师获xx区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李玉婷老师的《创设 问题情景使课堂焕发生机》在xx区2008年度教科研成果评奖中, 荣获三等奖。 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向教学科研要质量是数学组的一贯传统。全组 每年有十二、三位教师自费订阅〈〈中国数学教育〉〉,认真学习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在教研组活动时一起学习如:〈〈上海教育科

教学效能感

教学效能感 (一)教学效能感的涵义 心理学上,把人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称为效能感,效能感的高低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认知和行为。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也有一定水平的效能感。所谓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认为,人的动机受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 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班杜拉同时指出,一个人可能相信某种行为会导致自己所期望的结果(结果预期),但是他不一定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这一行为(效能预期)。人的行为主要受人的效能预期的控制,个人对某种行为觉察到的效能感不仅影响着个体处理困难时所采用的行为方式,也影响着他的努力程度和情绪体验。效能预期越强烈,所采用的行为就越积极,努力程度也就愈大愈持久,同时情绪也是积极的。 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可以把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一般教育效能感两个方面。 1.个人教学效能感 个人教学效能感指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相信自己具有教好学生的能力。它与班杜拉理论中的效能预期相一致。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解释教师动机的关键因素。它影响着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影响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努力程度,以及在碰到困难时他们克服困难的坚持程度,等等。以下指标可以检测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 (1)我能根据大纲吃透教材。 (2)我常不知道怎么写教学计划。 (3)我备的课总是很认真、很详细。 (4)我能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5)课堂上遇到学生捣乱,我常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6)某个学生完成作业有困难时,我能根据他的水平调整作业。 (7)我能很好地驾驭课堂。 (8)某个学生不注意听讲,我常没有办法使他集中注意力。 (9)只要我努力,我能改变绝大多数学习困难的学生。 我不知道该怎么与家长取得联系。 (10)要是我的学生成绩提高了,那是因为我找到了有效的教学方法。 (11)对于那些“刺儿头”学生,我常束手无策,不知道该怎么帮助他们。 (12)如果学校让我教一门新课,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它。 (13)如果一学生前学后忘,我知道如何去帮助他。 (14)如果班上某学生变得爱捣乱,我相信自己有办法很快使他改正。 (15)如果学生完不成课堂作业,我能准确地判断是不是作业太难了。 (16)我和学生接触很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