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管法制备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样品存在的问题和改进

封管法制备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样品存在的问题和改进
封管法制备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样品存在的问题和改进

第7卷 第2期2016年4月

地球环境学报

Journal of Earth Environment

V ol.7 No.2Apr. 2016

doi:10.7515/JEE201602010

收稿日期:2015-11-17;录用日期:2015-12-07Received Date: 2015-11-17; Accepted Date: 2015-12-0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03010)

Foundation Item: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41303010)通信作者:刘卫国,E-mail: liuwg@https://www.360docs.net/doc/2215274152.html,

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Weiguo, E-mail: liuwg@https://www.360docs.net/doc/2215274152.html,

封管法制备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样品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

曹蕴宁1,刘卫国1, 2

(1.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61;

2. 西安交通大学 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西安 710049)

摘?要: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的高精度测定是利用地质样品有机碳同位素研究气候和植被变化等的基础。通过实验发现低有机碳含量样品同位素测定误差相对较大,其中样品收集过程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本文针对这个问题,主要从杂质气体干扰入手,在一步冷冻分离CO 2和H 2O ,或分步冷冻分离CO 2和H 2O 的收集方法,以及改变收样管体积三方面进行条件实验研究,讨论了封管法制备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样品气体收集过程对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CO 2气体的纯化收集是封管法制备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样品的一个重要步骤,收集时杂质气体含量越高,对样品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越大;(2)在相同的杂质气体背景条件下,与一步冷冻分离CO 2和H 2O 的方法相比,分步冷冻CO 2和H 2O 的方法能够显著减小杂质气体对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测定的影响;(3)小体积收样管能够显著提高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样品的离子流强度,进而提高低有机碳含量样品的稳定碳同位素测定精度。关键词: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样品制备;封管法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s of preparing organic carbon stable

isotope samples by sealing tube method

CAO Yunning 1, LIU Weiguo 1, 2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oess and Quaternary Geology, Institute of Earth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Xi’an 710061, China;

2. School of Human Settlement and Civil Engineering,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 )

Abstract: Background, aim, and scope High precision measurement of organic carbon stable isotope (δ13C) is the basis for its application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past changes in climate and vegetation types. It has been observed that the measurement error of δ13C for samples with low organic carbon content was relatively large, partly due to the problem in the CO 2 collecting process.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effect of CO 2 gas collecting process on the δ13C of organic carbon was investigated from three aspects: impurity gas on the process of CO 2 freezing, freezing CO 2 and H 2O by one step and freezing CO 2 and H 2O step by step, and the effect of collection tubes with different volumes.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e national standard material (GBW04407) and different types of natural samples were analyzed using sealed tube metho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CO 2 gas collecting process on the δ13C of

第2期曹蕴宁,等:封管法制备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样品存在的问题和改进201 organic carbon. The natural samples were treated with 2 mol?L?1 HCl for 24 h at room temperature to remove carbonates and acid soluble organic material. The treated samples were washed with distilled water and dried at 40℃, and then were combusted for at least 2.5 h at 850℃ in an evacuated and sealed quartz tube in the presence of Cu oxide, Cu wire and Pt wire. The CO2 was then purified and isolated by cryogenic distillation for C isotope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2 gas collecting process on the δ13C of organic carbon, the air pressure in the vacuum line was artificially adjusted within the range of 0.05 mbar to 15.7 mbar; two CO2 freezing methods were used, freezing CO2 and H2O by one step and freezing CO2 and H2O step by step; and two kinds of collection tubes with different volumes were used.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in the CO2 gas collection process, the δ13C values of standard material (GBW04407) were ?22.61‰, ?23.38‰ and ?25.14‰ when the pressure ratio of air to CO2 gas were 0.007, 0.48 and 2.96. The δ13C values of soil sample (T-1) were ?24.70‰, ?25.01‰ and ?25.15‰ when the pressure ratio of air to CO2 gas were 0.004, 0.17 and 0.5. The results both showed a trend that the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impurity gas, the lower δ13C value of sample. When the impurity gas and CO2 pressure ratio is larger than 0.2, the deviations of δ13C values of GBW04407 and T-1 were greater than 0.2‰. (2) When the ratio of impurity gas to CO2 ranges from 0 to 0.008, the δ13C values of GBW04407 obtained by the two freezing methods were very close, both within the error range; when the ratio of impurity gas to CO2 was 0.5, the δ13C value of GBW04407 obtained by the first freezing method (freezing CO2 and H2O by one step) was 0.9‰ negative than the standard value, while the result by the second method (freezing CO2 and H2O step by step) was 0.17‰ negative than the standard value;

when the ratio of impurity gas to CO2 was 3, the δ13C value of GBW04407 obtained by the first freezing method was 2.71‰ negative than the standard value, while the result by the second method was only 0.47‰ negative than the standard value. (3) A surface soil sample SN-2 were weighed 5 mg, 10 mg, 15 mg, 20 mg and 40 mg, the ion current intensity of m / z 44 produced by these samples were 0.8 V, 1.5 V, 2.2 V, 2.8 V, and 5.2 V, respectively by using a small volume of sample collection tube. Thos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values obtained by using a large volume of sample collection tube, which are 0.4 V, 0.9 V, 1.4 V, 2.0 V, and 4.2 V, respectively. Discussion In experiments, we noted that the higher the content of impurity gases in the vacuum line, the lower the ion current intensity and the δ13C values of CO2 gas. This suggests that the negative trend of δ13C values of CO2 with increasing content of impurity gases in vacuum line is not due to the δ13C values of impurity gas (air) itself, but because the CO2 gas is not completely frozen.

The method of freezing CO2 and H2O step by step can decrease the fractionation of carbon isotope than freezing CO2 and H2O by one step. Probably because with larger surface area of trap B, more CO2 can be frozen there by liquid nitrogen. Therefore, this method decreases the fractionation of carbon isotope due to incomplete CO2 freezing. The ion current intensity of m / z 44 of samples increased 100% — 24%, 58% averagely by using small volume collection. This is because the CO2 gas pressure is relatively high in small volume collection tube, so more CO2 gas can balance into the mass spectrometer to enhance the ion current intensity of m / z 44 of sample, furthermore, enhancing ion current intensity of m / z 44 can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isotope measurement. Conclusions (1) The purification and collection of CO2 gas is an important step in the preparation of testing samples organic carbon stable isotope. The higher the concentrations of impurity gas in the sample, the greater the impact on the δ13C of sample; (2) with same impurity gas background, freezing CO2 and H2O step by step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influence of impurity gas on δ13C of samples; (3) using collection tubes with small volume could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ion current intensity of CO2, and therefore can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δ13C measurements for samples with low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Recommendations and perspectives The results provide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for reducing errors of δ13C measurements with low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It

is recommended that appropriate freezing method and sample collection tube can improve the accuracy

202 地球环境学报第7卷and precision of δ13C measurement.

Key words: organic carbon stable isotope; sample preparation; sealing tube method

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在古环境、古植被、古气候和土壤碳循环,以及有机质来源等诸多研究领域已有广泛应用(林本海和刘荣谟,1992;段毅和罗斌杰,1998;沈吉等,1998;刘卫国等,2002;张恩楼等,2002;Liu et al,2003;饶志国等,2005;于贵瑞等,2005;Liu et al,2005;罗光强等,2009;王国安等,2012;张成君等,2012;袁红朝等,2014)。目前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主要有4种:(1)多次循环分析系统,(2)通用分析系统,(3)封管法,(4)连续流装置。封管法也称密闭安瓶法,在国内,刘荣谟等(1990)首先建立并改进了封管法,该方法可用于分析黄土,纤维素等样品的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王楚等(1992)介绍了使用设备简单,适合我国中小实验室使用的一种封管法,能够用于分析制备湖泊沉积物及各种物态的石油分馏物的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样品。封管法与其他几种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相比,操作稍复杂,但样品氧化充分,无记忆效应,分析精度高,因而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稳定同位素实验室。

高精度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分析过程主要包括样品前处理,CO2气体的制备以及质谱分析。随着高精度同位素质谱分析仪器的不断完善,仪器本身因素对样品测定结果的影响越来越小。因此,近年来人们对如何提高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测定精度的研究多集中在样品预处理方法和样品制备条件上,如王金权(2005)对比研究了两种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岩石样品有机碳同位素的影响,曹蕴宁等(2005)研究了不同酸处理条件去除碳酸盐,样品制备是否加铜丝以及氧化条件等对土壤有机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吴夏等(2008)研究了样品的粒度,不同酸浓度,洗除样品残余酸和烘干温度等前处理条件对岩石样品有机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迟云平等(2012)研究了不同实验材料,不同仪器及不同温度对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李阳阳等(2012)对比研究了封管法和在线法对黄土有机碳同位素分析的影响,祝孟博等(2015)研究了不同酸处理方式,不同干燥方式等预处理方法对不同类型样品有机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但对CO2气体制备,尤其是CO2气体纯化收集过程对样品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影响的研究很少。

实验中笔者发现低有机碳含量样品稳定同位素测定误差相对较大,这限制了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在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而CO2气体的纯化收集是封管法制备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样品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影响样品δ13C的可能因素之一。因此,本文研究封管法制备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样品CO2气体收集时杂质气体对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对比研究一步冷冻分离CO2和H2O 及分步冷冻分离CO2和H2O的方法对样品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对比研究大体积收样管和小体积收样管收集CO2对样品离子流强度的影响。目的是找出低有机碳含量样品同位素测定误差相对较大的可能原因,探明封管法制备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样品CO2气体收集过程对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及如何消除或减小该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高封管法测试样品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精度和准确性。

1实验方法

1.1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分析样品制备

样品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样品前处理;CO2气体的制备;质谱分析。本文采用封管法进行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样品制备,具体实验步骤如图1所示。

为避免空白影响,实验所用器皿均先用稀酸浸泡,然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在500℃加热4小时。

本研究选用的样品有国家标准物质GBW04407(炭黑)以及不同类型天然样品。天然样品包括洛川表土T-1,太白山表土SN-2,洛川黄土Luo-193,Luo-253,西峰黄土XF01(1)1392及青海岩石样品泥岩,泥灰岩和长石砂岩。对于天然样品,及时置于烘箱中以40℃烘干,然后缩分、研磨,过100目筛,将过筛后的样品保存于干净铝箔袋中。取适量样品,加盐酸去除其碳酸盐,将除净碳酸盐的样品冲洗至中性,烘干后研磨,保存在预处理过的玻璃小瓶中。将前处理好的样品装入石英样品管中,同时加入氧化铜,铜丝和铂丝,抽真空至10?3 Pa,熔封石英样品管,

第2期曹蕴宁,等:封管法制备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样品存在的问题和改进203

然后放入马弗炉内850℃恒温至少2.5小时,以保证有机质充分氧化。待样品管炉冷至室温后,取出,置于CO 2气体纯化装置上,用液氮和液氮-酒精冷阱除去水分,收集纯净的CO 2气体。对于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标准物质的制备,不需进行样品前处理,CO 2

气体的制备过程与天然样品相同。

图1 封管法制备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样品流程图

Fig.1 Flow chart of organic carbon stable isotope analysis by using sealed tube method

本文的研究内容仅涉及流程图中“纯化并收集生成的CO 2气体”这一实验环节。1.2 质谱分析

将收集到的CO 2气体在MAT-251型质谱仪双路进样系统上进行稳定碳同位素分析。

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表达式为:

δ13C (‰) = [ (R 样品-R 标准) /R 标准]×1000 (1)式中,R 样品为样品的稳定碳同位素比值(13C / 12C ),R 标准为标准的稳定碳同位素比值(13C/12C )。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相对V-PDB 标准。所有样品的同位素分析均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同位素实验室进行,各类样品的测定精度用实验室工作标准控制,每批样品至少带1个工作标准,标准样品的重复分析误差<0.2‰。

2 结果与讨论

2.1?杂质气体对收集CO 2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有机质碳氧化生成的CO 2气体需经纯化收集(去除H 2O 和杂质气体)才能进行质谱测定。为

研究纯化收集过程杂质气体是否会对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结果产生影响,人为给真空管路中放入适量空气,通过平衡扩散调节管路内空气的压力在0.05 — 15.7 mbar 。

选取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国家标准物质GBW04407(炭黑,δ13C = (?22.43 ± 0.07)‰)和洛川表土样品T-1,按1.1中方法对表土样品进行前处理。测定了炭黑和T-1表土样品纯化收集CO 2时不同空气与CO 2压力比值下的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结果如图2所示。空气与CO 2的压力比值分别为0.007,0.48以及2.96时,炭黑的δ13C 值分别为?22.61‰,?23.38‰以及?25.14‰。空气与CO 2的比值分别为0.004,0.17以及0.5时,T-1表土的δ13C 值分别为?24.70‰,?25.01‰以及?25.15‰。炭黑和T-1表土样品的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结果均表现出冷冻收集CO 2气体时,杂质气体含量越高,碳同位素组成越偏负的趋势。当杂质气体与CO 2的压力比值超过0.2,炭黑和T-1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的偏差均大于0.2‰。

204 地球环境学报第7

图2 杂质气体对收集CO2气体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Fig.2 Effect of air background on the δ13C of CO2 gas collection

文献中报道大气稳定碳同位素组成通常在?8‰左右(Robinson and Scrimgeour,1995;Kuzyakov,2006),比炭黑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22.43‰明显偏正,收集反应生成的CO2气体时,若混入空气中的CO2,稳定碳同位素比值理论上应比?22.43‰偏正。但目前大气中CO2的含量一般为380 μmol ? mol?1,在本实验中,大气中CO2与样品CO2的量相比不足以对其δ13C值产生显著的影响。在T-1样品的实验中笔者观察到相同样品用量条件下杂质气体含量越高,冷冻收集的CO2气体的离子流强度相对越低。这表明冷冻收集CO2气体时,不是由于杂质气体(空气)本身的碳同位素对样品碳同位素组成产生影响,而是由于管路中杂质气体,其中包括氮气等不能被液氮冷冻住的杂质气体压力高干扰了CO2气体的冷冻收集,使CO2气体没有被完全冷冻。冷冻收集CO2的过程产生了同位素分馏,导致先收集到的CO2气体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偏负,而剩余的未收集完全的CO2气体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偏正。

2.2两种冷冻收集CO2气体方法对有机碳稳定同 位素组成的影响

张鸿斌(1986)指出燃烧生成的CO2和H2O 先用液氮冷冻在冷指中,然后换用? 60℃冷冻剂冻住H2O分离出CO2。而多数文章中提到的冷冻方法均是用不同冷冻剂一步分离冷冻H2O和CO2(王楚等,1992;沈吉和王楚,1997)。那么不同冷冻收集CO2气体的方法是否会对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产生影响?

封管法制备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样品的冷冻收集示意图如图3所示,A为收样管,B为冷阱,C 为样品管,装在可弯折的波纹管内。第一种是一步冷冻分离CO2和H2O的收集方法,也是目前收集CO2气体的通常做法:先将整个真空管路抽好真空,然后将冷阱B的温度用液氮-酒精冷冻剂调至?60 —?80℃,用于冷冻样品氧化生成的H2O,同时将收样管A浸在液氮中,准备收集CO2气体。抽好波纹管腔内真空后折断其内石英样品管C,样品中的H2O被冷冻在冷阱B内,而CO2气体则经过冷阱B,被液氮冷冻在收样管A内。冷冻5分钟后,抽掉管路中不能被冷冻住的杂质气体,以获得纯净的CO2气体供质谱测定。第二种是分步冷冻分离CO2和H2O的收集方法:抽好整个真空管路的真空,先将冷阱B的温度用液氮冷冻剂调至?196℃,将石英样品管C折断,样品氧化生成的H2O和CO2同时被冷冻在冷阱B内。冷冻5分钟后,抽掉管路中不能被冷冻住的杂质气体,然后将收样管A浸在液氮中,将冷阱B的液氮换成液氮-酒精冷冻剂,这时H2O仍被冷冻在冷阱B内,而CO2气体被释放出来,再被液氮冷冻收集在收样管A内。

本研究选取炭黑标准,测定不同杂质气体比例条件下,分别用两种冷冻收集方法收集的CO2的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结果如图4所示。杂质气体与CO2的比值为 0.008,用两种冷冻方法测得的结果很接近,均在误差范围内;杂质气体与CO2的比值为0.5,用第一种冷冻方法测得的结果比标准值偏负0.9‰,而用第二种方法测得的结果偏负0.17‰;杂质气体与CO2的比值为3时,用第一种方法测得的结果比标准值偏负2.71‰,而用第二种方法测得的结果仅偏负0.47‰。

从图中可以看出,杂质气体与CO2的比值低于0.2时,用两种冷冻方法收集得到的CO2气体稳

第2期曹蕴宁,等:封管法制备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样品存在的问题和改进205

定碳同位素组成没有显著差异。随着杂质气体的比例增高,两种冷冻方法获得的样品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均呈偏负趋势,但第一种方法的结果比第二种方法的结果偏负的趋势更为显著,表明第二种收集方法能显著减小CO 2收集过程中产生的同位素分馏。这可能是由于在相同的杂质气体背景条件下,第二种方法首先将CO 2和H 2O 同时冷冻在冷阱B 内,冷阱B 的体积和液氮直接接触的表面积均比收样管A 大,能够冷冻住更多的CO 2气体,减小了因收集不完全产生的同位素分馏。第二种方法的第二步将CO 2从冷阱B 再冷冻至收样管A 内的收集基本是完全的,因为收集5分钟后再次抽管路真空时真空计的读数几乎没有变化。以上结果表明第二种冷冻方法虽然也不能够完全收集CO 2气体,但在相同杂质气体背景条件下,与第一种冷冻方法相比,显著减小了杂质气体对收集CO 2的影响,提高了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测定的准确度。

两种冷冻收集方法获得的不同天然样品的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结果如表1所示。从结果中可以看出,两个装样量最多的样品(2)泥岩和Luo-193,也是有机碳含量相对较低的样品,用两种冷冻收集方法获得的有机碳同位素的差值最大,

用第一种冷冻方法比第二种冷冻方法获得的碳同

位素组成分别偏负0.52‰和0.56‰。同时在样品收集过程中也注意到(2)泥岩样品在冷冻收集CO 2气体后,抽杂气时真空度下降最多,说明样品氧化生成的气体中杂质气体相对较多。

因此,对于有机碳含量低,氧化产物中除CO 2

和H 2O 外,杂质气体含量高的天然样品,在纯化收集CO 2气体时设法消除或减小收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碳同位素分馏,是减小样品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测定误差的一个有效措施。2.3 改进的小体积收样管

质谱测定要求被分析气体的离子流强度在一定的范围内,强度过高会超出检测限,过低会降低质谱的测定精度。因此样品生成CO 2气体的离子流强度应在合适的范围内才能保证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的测定精度和准确度。

传统使用的CO 2气体收样管是油脂活塞收样管,活塞部分依靠真空脂密封。收样管内部体积为28 ± 2 mL 。对于植物样品或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的土壤和沉积物样品,一般样品用量从2 —500 mg ,用该收样管收集的CO 2气体的离子流强度一般可达到1 V 以上,能满足质谱仪准确测定的下限需要。但对于有机碳含量很低的样品,特别是老地层或岩石样品等,样品制备受样品量和石英反应管体积等的限制,样品氧化生成的CO 2气体离子流强度非常低,仅零点几伏或更低,质谱测定的偏差会明显增大。

为提高此类样品测定的精确度,本研究从提

图3 封管法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分析

CO 2气体纯化收集装置示意图

Fig.3 Sketch of CO 2 gas purification and collection device by

using sealed tube method for stable carbon isotope analysis

图4 两种冷冻方法收集CO 2对GBW04407标准稳定碳同

位素组成的影响

Fig.4 The effects of two freezing methods on the δ13C of

GBW04407 standard

206 地球环境学报第7卷

高样品的离子流强度着手,将大体积油脂收样管改进为小体积无油脂收样管。改进的小体积收样管内部体积为1.4 ± 0.1 mL,仅为传统收样管体积的4% — 6%。而且小体积收样管依靠优质橡胶圈密封,不使用真空脂,可避免真空油脂对系统的可能污染。

表1 两种冷冻方法收集CO2对不同天然样品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Tab.1 The effects of two freezing methods on the δ13C values of natural samples

样品编号Sample number

一次冷冻方法

Freezing method 1

δ13C / (‰, VPDB)

二次冷冻方法

Freezing method 2

δ13C / (‰, VPDB)

差值

Difference

δ13C / (‰, VPDB)

样品量

Sample

weight / mg

m /z 44离子流强度

Ion current intensity of

m /z44 / V

T-1?24.61?24.46?0.15107 6.0(2)泥岩

(2) Mudstone

?21.76?21.24?0.52650 2.9

泥灰岩(青海)

Marlite (Qinghai)

?18.07?17.86?0.21170 3.5

(11)长石砂岩

(11) Arcose

?21.56?21.38?0.18590 3.8 XF01(1)1392?21.48?21.32?0.16300 1.2 Luo-193?22.55?21.99?0.56650 1.6 Luo-253?20.77?20.850.08560 1.4

为测试小体积收样管对提高样品离子流强度的效果,本研究选用太白山土壤样品,准确称量样品量,比较了传统油脂收样管与小体积无油脂收样管在相同样品用量条件下收集到的土壤样品SN-2产生的CO2气体的离子流强度,结果如图5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SN-2的样品量分别为5 mg、10 mg、15 mg、20 mg以及40 mg,用小体积收样管收集的CO2气体的m / z 44离子流强度分别为0.8 V、1.5 V、2.2 V、2.8 V以及5.2 V,均显著高于用大体积收样管收集的CO2气体的m / z 44离子流强度:0.4 V、0.9 V、1.4 V、2.0 V及4.2 V。离子流强度提高的幅度为24% — 100%,平均提高58%。从结果中还可以看出,CO2气体的m / z 44离子流强度相对越低,用小体积收样管收集的CO2气体的离子流强度提高的幅度相对越大,这将显著提高相同样品量条件下低有机碳含量样品的m / z 44离子流强度。

用改进的小体积收样管收集的CO2气体的m / z 44离子流强度显著高于大体积收样管收集到的CO2气体的离子流强度。这是由于在质谱仪上使用双路进样系统测试时,进样系统管路的体积是一定的,小体积收样管内CO2气体的压力相对较高,能够使收样管内的CO2气体更多地平衡到质谱仪的进样系统管路中,提高质谱仪管路中CO2气体的压力,从而提高样品m / z 44的离子流强度,进而可提高低含量样品的测定精度。

3结论

通过对封管法制备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样品CO2气体收集过程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CO2气体纯化收集是封管法制备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样品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步骤。杂质气体干扰是CO2

气体收集过程中一个重要影响因图5 两种体积收样管收集的土壤样品

(SN-2)离子流强度的比较

Fig.5 Comparison of ion current intensities of soil sample (SN-2) by using collecting tubes with different volumes

基于同位素稀释质谱法的土壤中重金属可提取及可交换态的测定法

基于同位素稀释质谱法的土壤中重金属可提取及可交换态的测定法 中国农业大学 齐孟文 土壤重金属元素的环境行为和归宿,即生物有效性及生态毒理特性,并不单独取决于其在土壤中的总浓度,而主要取决于其在环境中的累计和迁移特性,由此决定的可提取及可交换态,采用通常的浸提实验,只能在确定的实验条件下测定其可提取态,而不能直接测定其可交换态,可交换态是潜在可以解吸的部分,而可提取态是其中易于解吸的部分,利用同位素稀释法可以同时对二者进行测定,因此能够提供更多有关重金属环境行为的信息。 同位素稀释法测定的基本过程是,将某一元素富含重同位素的添加液加入土壤悬浮液,使其在溶液与土壤可交换相间迅速分配,待达到平衡状态时,则系统固-液两相的同位素比率相同,这样通过振荡或洗脱柱洗脱,取一定量洗脱液测定液相中的同位素比率,随后即可用同位素稀释公式进行相关测定计量。 1.可交换态含量 土壤中元素的可交换态含量,常称为土壤元素的是指吸附在粘土、腐殖质及其它成分上,可由同位素交换法测定。 value - E 当元素的同位素土壤可交换库与浸提液中充分达到平衡时,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质对浸提液进行测定,利用同位素稀释原理,则有计量关系如下: heavy sample inter heavy spike spike light sample inter light spike spike heavy light h m h m h m h m I I R ?+??+?== 其中,R 为同位素素质谱的比率;为质谱信号的强度,下标和heavy 分别表示元素的轻和重同位素;h 为元素的同位素丰度,下标分别表示添加剂和土壤样品;和,分别表示添加剂中的元素量和样品中可交换的元素量。 I light spike m inter m

碳稳定性同位素分析食物网中能量流动审批稿

碳稳定性同位素分析食物网中能量流动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碳稳定性同位素分析食物网中能量流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稳定性同位素已经广泛应用在生态学研究的诸多领域。在研究食物网中能量流动关系时,稳定性同位素能提供更迅速、客观的分析。此次实验利用碳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对受到人类破坏或其他因素影响的选定区域分析其食物网中的能量流动,旨在研究该区域生物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从而对该区域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碳稳定性同位素;食物网;能量流动;δ13C值 Carbon Stable Isotopeanalyzes Studies Energy Flux in Food Web ABSTRACT: Stable isotopehas been widely used in various fields in ecology studie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isotope can provide rapider and more objective analysis when researching energy flux relationship in the food web. In the process of this experiment, we analyze the energy flux relationship in the food web of the chosen areas that are destroyed by human beings or affected by other factors by means of carbon stable isotope technology, with the aim of researching the energy flux relationship among population in this area, consequently we can adopt reasonable protective measures in this areas. KEY WORDS: Carbon stable isotope;food web;energy flux;δ13C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和人类活动范围与强度的扩展和增加,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例如,持续不断地砍伐树木已经导致世界上大量树木物种面临灭种的危险;环境污染使得动植物的栖息地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致使物种数量锐减[1]。在某一区域中,动植物数量的减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某些因素(例如栖息地减少和改变、滥捕乱猎、外来物种的引入、污染等[2])导致该区域部分动植物数量的减少,而这进一步通过该区域的食物网影响到区域中其他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而对整个区域各种生物体造成影响。 食物网是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能量传递关系存在着一种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直接反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生产者制造有机物,各级消费者消耗这些有机物,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不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其中某一种群数量突然发生变化,必然牵动整个食物网。食物网是生态系统长期发展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类活动使生态系统中某一生物体种群数量遭到破坏,将使生态平衡失调,甚至是生态系统崩溃[2]。因此,研究食物网中生物的能量流动关系,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利用动物间的相互制约来减缓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位素稀释质谱法特点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赵墨田(&)$#*+,男(汉族+,河北乐亭人,研究员,从事无机质谱,化学计量研究-.%/012!3405/6789::9/;:58;:8 第"’卷增刊"##$年&#月 质谱学报 <5=98025>?418@A @B0A A C D @:695/@69EC 5:1@6E F 52;"’C =D D 2 ;G :6 ;"##$同位素稀释质谱法特点 赵墨田 ( 国家标准物质研究中心,北京&###&H + I J K L J M N M O P K N Q R P Q O R S T U R S P S V K W Q X Y P Q S Z[M R R \V K O P N S ]K P N ^ _‘a G B5%6108 (bc d e f g c h i j k j c l m no j g d j l p f l o j l d e p e j qi j p j l j g m j rc d j l e c h k ,s j e t e g u &###&H ,o n e g c +v w R P N M O P !x A 565D 1:y 12=6158/0A A A D @:695/@69E40A 64@:4090:6@91A 61:A 5>0z A 52=6@/@0A =9@% /@86;{4@|=08616061}@A @D 09061585>64@@2@/@86Ay =918~64@D 9@D 0918~A 0/D 2@y 5@A8568@@y !{4@/@645y5>x "BC40A 64@41~4A @8A 161}16E08y64@41~40::=90:E !{4@y E 80/1:A :5D @5>64@/@0A =9@/@861A /59@#1y @08y64@y @6@9/1818~}02=@A :5=2yz @690:@y65C x =%816 ;$K ^%S N &R !1A 565D 1:y 12=6158/0A A A D @:695/@69E (x "BC +!|=08616061}@A @D 0906158!y E 80/1:A :5D @!A @8A 161}16E !0::=90:E 中图分类号!G ’ ’(;’H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增刊%&’(%#" &))(年国际物质量咨询委员会(??)B + 在巴黎召开的第六次会议,将同位素稀释质谱法*精密库仑*电位滴定*凝固点下降法和重量法定 位于具有绝对测量性质的方法-其中同位素稀释质谱法是唯一一种微量*痕量和超痕量元素权威 测量的方法-因为x "BC 可以通过天平称重和同 位素丰度比的质谱测量,将化学成分分析转化为同位素丰度的质谱测量-因此,兼顾两种方法的优势!x "BC 具有绝对测量性质!灵敏度高!方法准确!测量的动态范围宽!样品制备不需要严格定量分离!测量值能够直接溯源到国际基本单位制的物质量基本单位+摩尔-本实验室充分运用 上述优势,开展x "BC 在化学计量中的应用研究,用所建立的方法为基准,标准物质定值,开展环境样品痕量元素测量,进行稳定同位素示踪,参加国际比对和国际合作研究-以下仅就x "BC 法特点进行简述- -具有绝对测量性质 由同位素稀释质谱法的基本公式可见, x "BC 是通过三种样品, 即稀释剂(浓缩同位素+* 被测样品和混合样品同位素丰度测定和所加稀释剂的准确称量,借助公式计算,最终给出被测量样品里某元素或某同位素标记化合物的 浓度或绝对值,单位通常用.~,/~或./52,/~ 表示-在实验程序运作过程中,测量的仅仅是样品里同位素或同位素标记化合物的摩尔离子数之比,而不是浓度-因此,很少受到各种物理*化学因素的干扰,即使存在干扰,对同一元素也会以相同的几率贡献给两个同位素的丰度,最终对同位素丰度比的测量影响将相互抵消-因此,不需要使用参考标准对仪器进行刻度或校正,同位素丰度比的测量值本身就能代表着样品中两个同位素的原子个数之比-公式中的另一组因子 r e ,代表被测量元素中同位素的核质量,目前已有精确到小数点后(*0位有效数字的国际标准值,它的误差对最终测量值不确定度的贡献可以忽略-稀释剂溶液的浓度,可用精密库仑直接标定,或用x "BC 进行反标定-标定值的不确定度一般在#;&1左右-混合样品的配置通过精密天

氢氧碳稳定同位素在植物水分利用策略研究中的应用

第22卷 第4期世 界 林 业 研 究Vol.22 No.4 2009年8月World Forestry Research Aug12009 氢氧碳稳定同位素在植物水分利用策略研究中的应用3 徐 庆1 冀春雷1 王海英1 李 旸2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1; 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北京100091) 摘要:综述了氢氧碳稳定同位素的概念、示踪原理及其应用于定量确定植物水分来源、水分利用格局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研究进展。同时展望了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氢氧碳多种稳定同位素联合示踪先进技术在定量研究植物水分利用策略以及植被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氢氧碳稳定同位素,植物水分来源,水分利用效率,水分利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S7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241(2009)04-0041-06 Use of St able Isotopes of Hydrogen,O xygen and Carbon to I den ti fy W a ter Use Stra tegy by Pl an ts Xu Q ing1 J i Chunlei1 W ang Haiying1 L i yang2 (1Research I nstitute of Forest Ecol ogy,Envir on ment and Pr otecti on,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Beijing 100091,China;2Research I nstitute of Wood I ndustry,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Beijing100091,China) Abstract:Stable is ot op ic technol ogy is a ne w method t o deter m ine s ources and utilizati on patterns of p lant water.The main advantage of this technol ogy is that it can p r ovide results of relatively high ac2 curacy and sensitivity.The pur pose of this paper is t o p resent an overvie w of the concep ts and theory of stable is ot ope tracing,and the methods of using stable is ot opes of hydr ogen,oxygen and carbon t o quantify s ources of p lant water and pattern and efficiency of p lant water use.This paper uses s ome exa mp les t o demonstrate how the stable is ot op ic technol ogy may be used t o address different issues re2 lated t o p lant water use strategies,and p r ovides s ome pers pectives on app licati ons of the advanced technol ogy of si m ultaneously tracing multi p le stable is ot opes(hydr ogen,oxygen and carbon)in stud2 ying mechanis m s of potential vegetati on res ponses t o gl obal cli m ate change. Key words:stable is ot opes of hydr ogen,oxygen and carbon,water s ource of p lant,water use effi2 ciency,water use strategy 水是植物生命活动中最活跃的成分之一,对植物生长发育、数量和分布具有显著影响,尤其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成为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1]。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区域降雨格局的变化[2],植物吸收和利用水分的模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态系统对环境水分状况发生改变时的响应结果[3],因此,对植物水分利用策略及水分来源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和预测降雨格局变化导致未来植被时空变化的规律[4],有助于林业科技人员根据生境选择合适的造林树种进行植被建设和恢复工作。氢氧碳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有较高的灵敏度与准确性,为定量研究植物水分来源,水分利用格局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3收稿日期:2009-04-3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0771712);“十一五”林业科技支撑项目(2006BAD03A04);948项目(2006-4-04) 作者简介:徐庆,女,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稳定同位素生态学,E-mail:xu2 qing@https://www.360docs.net/doc/2215274152.html,

第十讲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第十讲 地质常用主要稳定同位素简介 18O Full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GCM) with water isotope fractionation included.

内容提要 ●基本特征●氢同位素●碳同位素●氧同位素●硫同位素

10.1. 传统稳定同位素基本特征 ?只有在自然过程中其同位素分馏变化为可测量范围的元素,才能应用于地质研究用途,这些元素的质量范围多<40; ?多为能形成固、气、液多相态物质的元素,其稳定同位素组成可发生较大程度变化。总体上,重同位素趋于在结合紧密的固相物质中富集;重同位素趋于在氧化价态最高的物相中富集; ?生物系统中的同位素变化常用动力效应来解释。在生物作用过程中(如光合作用、细菌反应及其它微生物过程),相对于反应初始组成,轻同位素趋于在反应生成物中富集。

10.2. 氢(hydrogen) ?直到1930年代,人们才发现H不是由1 个同位素,而是由两个同位素组成: 1H:99.9844% 2H(D):0.0156% ?在SMOW中D/H=155.8 10-6 ?氢还有一个同位素氚(3H),但为放射性核素,半衰期仅为~12.5y。

10.2.1 氢同位素基本特征 ?与多数重元素的同位素组成不同,太阳系物质具有高度不均一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尤其是内地行星与彗星之间; ?1H与D同位素间质量相对差最大,在地球样品中表现出最大的稳定同位素变化(分馏)范围; ?从大气圈、水圈直至地球深部,氢总是以H O、OH-, 2 H2、CH4等形式存在,即在各种地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氢同位素以 D表示,其同位素测量精度通常为0.5‰至2‰(相对其它稳定同位素偏低)。

封管法制备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样品存在的问题和改进

第7卷 第2期2016年4月 地球环境学报 Journal of Earth Environment V ol.7 No.2Apr. 2016 doi:10.7515/JEE201602010 收稿日期:2015-11-17;录用日期:2015-12-07Received Date: 2015-11-17; Accepted Date: 2015-12-0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03010) Foundation Item: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41303010)通信作者:刘卫国,E-mail: liuwg@https://www.360docs.net/doc/2215274152.html, 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Weiguo, E-mail: liuwg@https://www.360docs.net/doc/2215274152.html, 封管法制备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样品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 曹蕴宁1,刘卫国1, 2 (1.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61; 2. 西安交通大学 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西安 710049) 摘?要: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的高精度测定是利用地质样品有机碳同位素研究气候和植被变化等的基础。通过实验发现低有机碳含量样品同位素测定误差相对较大,其中样品收集过程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本文针对这个问题,主要从杂质气体干扰入手,在一步冷冻分离CO 2和H 2O ,或分步冷冻分离CO 2和H 2O 的收集方法,以及改变收样管体积三方面进行条件实验研究,讨论了封管法制备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样品气体收集过程对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CO 2气体的纯化收集是封管法制备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样品的一个重要步骤,收集时杂质气体含量越高,对样品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越大;(2)在相同的杂质气体背景条件下,与一步冷冻分离CO 2和H 2O 的方法相比,分步冷冻CO 2和H 2O 的方法能够显著减小杂质气体对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测定的影响;(3)小体积收样管能够显著提高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样品的离子流强度,进而提高低有机碳含量样品的稳定碳同位素测定精度。关键词:有机碳稳定同位素;样品制备;封管法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s of preparing organic carbon stable isotope samples by sealing tube method CAO Yunning 1, LIU Weiguo 1, 2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oess and Quaternary Geology, Institute of Earth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Xi’an 710061, China; 2. School of Human Settlement and Civil Engineering,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 ) Abstract: Background, aim, and scope High precision measurement of organic carbon stable isotope (δ13C) is the basis for its application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past changes in climate and vegetation types. It has been observed that the measurement error of δ13C for samples with low organic carbon content was relatively large, partly due to the problem in the CO 2 collecting process.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effect of CO 2 gas collecting process on the δ13C of organic carbon was investigated from three aspects: impurity gas on the process of CO 2 freezing, freezing CO 2 and H 2O by one step and freezing CO 2 and H 2O step by step, and the effect of collection tubes with different volumes.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e national standard material (GBW04407) and different types of natural samples were analyzed using sealed tube metho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CO 2 gas collecting process on the δ13C of

稳定碳同位素示踪农林生态转换系统中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变化

稳定碳同位素示踪农林生态转换系统中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变化 刘启明1,2,王世杰1,朴河春1,欧阳自远1(1.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 室,贵阳 550002;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 摘要:为了观察生态系统的转变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在贵州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保护区内农林生态系统发生转变的地域,分析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有机质的δ13C 值.森林点土壤有机碳含量普遍较高(1181%~ 16100%),而农田点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143%~2122%之间,表明毁林造田加速了土壤有机质的降解,使土壤有 机质总量减少;利用C 3植物与C 4植物δ13C 值的显著差异,对比森林点与农田点的δ13C 值(森林点:-23186‰ ~-27112‰;农田点:-19166‰~-23126‰ ),计算表明,毁林造田同时也降低了土壤有机质中活性大的组分的比例,使土壤肥力下降. 关键词: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δ13C 值 中图分类号:S15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023301(2002)032042007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833002,49772175);中 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22105);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领域项目 作者简介:刘启明(1973~),男,江西瑞金人,博士生,主要研 究方向为环境地球化学. 收稿日期:2001203216;修订日期:2001206211 Soil Organic Matter Changes of Turnover Ecosystems T raced by Stable C arbon Isotopes Liu Qiming 1,2,Wang Shijie 1,Piao Hechun 1,Ouyang Ziyuan 1(1.State K 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G eochemistry ,Institute of G 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iyang 550002,China ;2.Graduate School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China )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different photosynthetic pathway ,there ’s obvious difference in δ13C values between C 3plants and C 4plants .Use this characteristic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forest lands :1181%~16100%;farms :0143%~ 2122%)and δ13C values (forest lands :-23186‰~-27112‰;farms :-19166‰~-23126‰ )of three profile soil samples either in farms and forest lands near Maolan K arst virgin forest was analyzed ,there plant C 3plants previous 2ly and plant C 4plants now.Results show that clearing forest have accelerated the decompose rate of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decreased the proportion of active 2component in soil organic matter ,reducing of soil fertility.K eyw ords :ecosystem ;soil organic matter ;δ13C values 生态转换系统中土壤有机质的变化,与土壤的初级生产力和温室气体的释放有着紧密的关系.同时,它们也是目前持续农业的发展和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内容之一[1,2].过去,在毁林(草)造田等生态系统发生转变的地域,相关的研究工作仅侧重于从土壤有机质的总量上考虑,这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为耕作影响了土壤有机质输入与输出的量[3].自Balesdent (1987)等[4]在法国西南部Auzeville 和Doazit 两地在长期观测积累的数据基础上开展工作后,应用δ13C 值来研究土壤有机质的实验研究工作才逐渐开展.不同的地理背景、不同的土地利用方 式,导致生态系统转变时土壤的肥力减少方式不同,有的几十年后土壤的有机质还可以为庄稼提供所需的营养物,如北美草地系统转变为农田系统[5]与法国西北部温带林地系统转变为 农田系统[6];有的经过农业开垦利用几年后,土壤有机质几乎被利用完,如巴西热带生态系统中的氧化土[7].在我国西部地区,过去为了解决 第23卷第3期2002年5月 环 境 科 学ENV IRONM EN TAL SCIENCE Vol.23,No.3May ,2002

同位素稀释质谱计量公式及表达式推演

同位素稀释质谱计量公式及表达式推演 齐孟文 中国农业大学 同位素稀释质谱分析,是在样品中定量加入富含待测元素稀有同位素核素的内标,使其与样品充分混合,通过用质谱法测定样品中元素的同位素丰度及其改变,依据同位素稀释原理定量待测元素含量的方法。为了消去其它因子的影响, 该法一般选择待测元素的一对同位素核素同时进行丰度测定, 并用其比率进行相关计算。 1.公式推导 设:为样品或内标中某待测元素的原子个数;下角标分别表示样品或内标;分别为样品、内标和混合样品的同位素丰度,下角标 表示所选的一对同位素核素。则对选定的同位素对,有关系: N y x ,M T S 和,k i ,i y x i y i x M )N N (T N S N +=+ (1) k y x k y k x M )N N (T N S N +=+ (2) 由(1)/(2),且令: k i ik M /M M =ik k y k x i y i x M T N S N T N S N =++ (3) 整理,有 )T N S N (M T N S N k y k x ik i y i x +=+ (4) 移项,有 )T M T (N )S M S (N i ik k y k ik i x ?=? (5) 令,: k i ik k i ik T /T T ,S /S S ==)T M (T N )M S (S N ik ik k y ik ik k x ?=? (7) 由基本关系式(7),有 1) 样品以内标为参量的摩尔比为 ∑∑?=?=j j S k S j T k T ik ik ik ik k k ik ik ik ik y x n /n n /n (M -S T -M S T M -S T -M N N ) () )()()()(j ∑∑++?=、、 )()(j jk j jk ik ik ik ik 1 T 1 S M -S T -M (8)

单体烃稳定碳同位素

单体烃稳定碳同位素在沉积和油气地质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已不满足测定原油总体的δ13C值及原油族组分碳同位素值,而是着眼于研究原油中单体烃分子的碳同位素特征,以便获得更多、更详细烃分子系列碳同位素信息。因此,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技术应用而生,原油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技术主要用于油源对比。由于碳同位素仪比较复杂,包括的设备多,操作繁琐,国内同行业有这样大型仪器的单位不多,因而对此项技术的开发有很重要的意义。原油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技术在油源对比等地质应用方面具有可行性,同时体现出有效的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单体烃碳同位素油气地质原油分类油源对比 单体烃碳同位素能从分子级别反映单个化合物的来源,较之于全油和族组成分同位素,具有更明显的优越性,已广泛应用于油气成因类型、油源识别、混源定量等油气勘探实践中。其数据的精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单体化合物分离的纯度、仪器检测的稳定性及标样的界定。原油单体烃碳同位素的分布形式主要取决于样品的性质,特别是母源岩原始沉积环境与生源输人,受成熟度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我国西部叠合盆地由于存在多套有效烃源岩,不同成因类型原油混源现象普遍,如塔里木盆地可能包含海相与陆相各自不同层位烃源岩,甚至海相与陆相成因原油的混源,因此单体烃碳同位素在油源识别中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应用单体烃碳同位素技术,需要建立不同地质模式下不同成因类型原油的单体烃碳同位素模型,并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评价。 1单体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的古植被与古气候意义 近年来,由于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比质谱联用仪(GC/C/IRMS)新技术的成功运用,使得单体分子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的研究已在生物源识别、C3与C4植被类型确定、全球碳循环等方面得到了应用。单体分子标志物碳同位素的研究使稳定同位素在古气候学中的应用达到分子级水平,不但为局部或全球古气候研究而且为控制全球碳循环的机制探讨提供了新的更加准确的证据。因而,分子标志物的分布与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的联合应用,可以大大增强追踪古环境中有机质来源和重建古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古环境的能力。 1.1 溯源 正构烷烃分子标志化合物在古气候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它们本身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一是不同类型生物体中可能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正构烷烃组成,使来自众多生物源的正构烷烃混合输入难以区分;二是正构烷烃分子标志物在埋藏中可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降解演化的破坏,使得其相应的生物源辨认模糊。然而,单体正构烷烃的碳同位素

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在地质中的应用

同位素地球化学

目录 一、碳的同位素组成及其特征 (1) 1.碳同位素组成 (1) Ⅰ、碳的同位素丰度 (1) Ⅱ、碳的同位素比值(R) (1) Ⅲ、δ值 (2) 2.碳同位素组成的特征 (2) Ⅰ.交换平衡分馏 (2) Ⅱ.动力分馏 (3) Ⅲ.地质体中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3) 二、碳同位素在地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8) 1. 碳同位素地温计 (8) 2.有机矿产的分类对比及其性质的确定 (9) Ⅰ.煤 (9) Ⅱ.石油 (9) Ⅲ. 天然气 (11)

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在地质科研中的应用 一、碳的同位素组成及其特征 1.碳同位素组成 碳在地球上是作为一种微量元素出现的,但分布广泛,在地质历史中有着重要作用。碳的原子序数为6 ,原子量为12.011,属元素周期表第二周期ⅣA族。碳在地壳中的丰度为2000×10-6,是一个比较次要的微量元素。在地球表面的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中,碳是最常见的元素之一,是地球上各种生命物质的基本成分馏。碳既可以呈固态形式存在,又能以液态和气态形式出现。它既广泛分馏布于地球表面的各层圈中,也能在地壳甚至地幔中存在。总之,碳可呈多种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在有机物质和煤、石油中,以还原碳的形式存在,在二氧化碳气体和水溶液中,以氧化碳形式出现。碳还可呈自然元素形式出现在某些岩石中(如金刚石和石墨)。一般用同位素丰度、同位素比值和δ值来表示同位素的组成。 Ⅰ、碳的同位素丰度 同位素丰度指同位素原子在元素总原子数中所占的百分比,自然界中的碳有2个稳定同位素:12C和13C。习惯采用的平均丰度值分别为98.90%和1.10%。由此可见,在自然界中碳原子主要主要是以12C的形式存在。另外碳还有一个放射性同位素14C,半衰期为5730a。放射性14C的研究,目前已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测定方法,主要应用于考古学和近代沉积物的年龄测定。适合用于作碳稳定同位素分馏析的样品包括:石墨、金刚石等自然碳矿物,方解石、文石、白云石、菱铁矿、菱锰矿等碳酸盐矿物;石灰岩、白云岩、大理岩等全岩样品;各种矿物包裹体中的C O2和CH4气体以及石油、天然气及有机物质中的含碳组分馏等。 Ⅱ、碳的同位素比值(R) 同位素比值R=一种同位素丰度/另一种同位素丰度 对于非放射性成因稳定同位素比值: R=重同位素丰度/轻同位素丰度 由此可见,碳的同位素比值R=1.1%/98.9%=0.011

第四节稳定同位素

第四节稳定碳同位素 同位素:指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相同,原子量不同的元素。 稳定同位素:指原子核的结构不会自发的发生改变的同位素。 稳定同位素有两个最显著的属性:1.稳定性:即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之后,原子核结构不发生变化。2.分馏作用:指同位素在两种同位素比值不同的物质之间进行分配。 一、稳定同位素分馏机理 分馏作用是稳定同位素的属性之一,碳稳定同位素的分馏机理有: 1.同位素的交换反应:是化学物质间,不同相或单个分子发生的同位素重新分配。 12CO +13CH4=13CO2+12CH4 2 13CO +H12CO3-=12CO2+H13CO3- 2 2.光合作用的动力效应: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富集12C,而使13C 进一步减小。 3.热力和化学反应的动力效应: -C-C-键的稳定性顺序:-13C-13C>-13C-12C->12C-12C-。 在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烃类,富集12C;在高温条件下形成的烃类,富集13C。 4.同位素的物理化学效应: 蒸发:气相富集轻同位素12C,夜相富集13C;扩散:先扩散12C,残余13C。 二、稳定同位素在自然界的分布、比值符号和标准 同位素比值的测量和对比单位一般是用千分数(‰)表示。 式中:Rs :为样品的同位素比值;Rr:为标准的稳定同位素的比值。各国用各自的标准计算Rr ,再换算成PDB标准。 标准之间的换算公式: 式中:δ13CB:为求取对B标准的δ值; δ13CA:为测得对A标准的δ值; RAr、RBr:为A、B标准的13C/12C比值。 三、油气中碳同位素的组成特征 1、原油

δ13C一般为-22‰~-33‰,平均值为-25‰~-26‰。 ①海相原油δ13C值较高,为-27‰~-22‰;陆相原油δ13C值偏低,为-29‰~-33‰。 ②随组分分子量的增大,急剧增大烷烃<芳烃<胶质<沥青质,烷烃<环烷烃,正构烷烃<异构烷烃,芳烃随环数增加δ13C值增大,可溶沥青<干酪根。 2、天然气 δ13C随天然气成熟度的增大而增大, 生物成因气: ≤-60‰~-95‰低 热解成因气: -50‰~-20‰高 以上两种气的混合气: -50‰~-60‰ 天然气成份中:δ13C1<δ13C2<δ13C3<δ13C4,分子量增加,增大。

稳定碳同位素

稳定碳同位素 自然界有六种碳同位素:10C、11C、12C、13C、14C*和15C*。主要有三种,它们的丰度是:12C-98.9%;13C-1.08%;14C-1.2×10-10%。其中12C、13C是稳定同位素,14C是放射性同位素。碳有两种稳定同位素:12C和13C,由于它们的质量不同,在自然界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下产生分馏。一般来说,在碳的有机循环中,轻同位素容易摄入有机质(例如烃、石油中富含12C,-30~-20‰)中;而在无机循环中,重同位素倾向于富集在无机盐(例如碳酸盐富含13C,海相灰岩约0‰)中。 碳同位素分馏包括动力学分馏(如光合作用、有机物的生物降解等)和平衡 分馏(如大气CO 2-溶解的HCO 3 --固体CaCO 3 系统)。(1) 光合作用中的碳同位素 动力分馏(6CO 2+6H 2 O→C 6 H 12 O 6 +O 2 ):由于轻同位素分子的化学键比重同位素分子的 化学键易于破坏,因而光合作用的结果使有机体相对富集轻同位素(12C),而残 留CO 2中则相对富集重同位素(13C)。叶子表面对两种二氧化碳(12CO 2 、13CO 2 )同 位素分子吸收速度上的差异是造成这一分馏的主要原因。光合作用中碳同位素分馏程度与光合碳循环途径密切相关。根据CO 2 被固定的最初产物的不同,光合碳循环可分为C3、C4和CAM三种方式。C3循环长,分馏大,δ13C=-23‰~-38‰;C4循环为短循环,分馏小,δ13C=- 12‰~-14‰;CAM循环介于C3与C4间,其13C的亏损程度也介于C3与C4植物间。(2)生物氧化-还原作用过程中的碳同位素分馏:一方面,微生物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获取能量,加速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另一方面,微生物在参与反应的过程中,对于同位素的利用具有选择性,优先选择利用化学能较弱的轻同位素化学键,使得轻同位素较重同位素更易被微生物所利用,进而产生显著的同位素分馏。 大气CO 2-溶解的HCO 3 --固体CaCO 3 系统中的化学交换平衡反应:同位素平 衡分馏只与温度有关,碳同位素分馏的结果是使固体碳酸盐中富集重同位素13C 从大气中的CO 2 到生物圈中有机碳化合物再到生物燃料和生物成因的甲烷,其碳同位素呈现出递减趋势,总体变化规律是氧化态的碳富集13C,还原态的碳 富集12C。海洋上空大气CO 2很少受到其它来源的CO 2 的影响,其δ13C值变化范 围很窄,平均δ13C=-7.0‰;沙漠和山区大气的CO 2 的δ13C值接近-7.0‰;而在

稳定同位素地质学-地球科学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所)通識課程綱要 科目代碼:ES C0123 科目名稱(中文):穩定同位素地質學 科目名稱(英文):Stable Isotope Geology 總學分數: 3 每週上課時數: 3 授課教師:米泓生 教師專長背景: 開課理由: 一、教學目標: 本課程主要介紹穩定同位素在全球變遷,環境地球化學,水文地質學,火成岩與變質岩地質學,碳酸岩地質學,古氣候學,海洋學與古海洋學,以及石油地球化學等研究上的應用。 二、教材內容: 第1週課程簡介 (講義;assigned readings) 第2週同位素的特性,歷史背景 第3週同位素的特性,歷史背景 第4週質譜分析,慣例,符號,和標準 第5週同位素分化作用的理論基礎(一) 第6週氧(18O/16O)和氫(2H/1H)同位素 在自然界的分佈;分化關係 自然界水中的追蹤劑:氧和氫同位素 第7週氧(18O/16O)和氫(2H/1H)同位素 火成岩與變質岩岩石學的應用 第8週氧(18O/16O) 同位素溫度和同位素地層 第9週期中考 第10週碳(13C/12C)同位素 碳循環與地球化學 碳同位素在自然界的變化;分化關係 第11週碳(13C/12C)同位素 有機物質 自然界水─碳循環 沉積碳酸岩─成岩作用,全球地球化學循環 第12週氮(15N/14N)同位素

氮循環和地球化學 第13週氮(15N/14N)同位素 有機物質;食物網 地下水 標本分析(F416R; Stable Isotope Lab) 第14週硫(34S/32S)同位素 硫循環和地球化學 硫同位素在自然界的變化;分化關係 第15週硫(34S/32S)同位素 地下水和孔隙水的硫循環 硫同位素曲線─全球變遷 第16週Student presentation 第17週Student presentation 第18週期末考; 繳交期末報告 三、實施方式: 期中考30%,期末考40%,期末報告20%,其他、作業10% 四、參考書目: 指定用書:1. Sharp, Z., 2007, Principles of stable isotope geochemistry: Pearson Prentice Hall, New Jersey, 344p. 參考書目: 1. Hoefs, J., 1987, Stable isotope geochemistry: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2. Faure, G., 1986, Principles of isotope geology: John Wiley & Sons,New York 3. Anderson, T. F., and Arthur, M. A., 1983, Stable isotopes of oxygen and carbon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sedimentologic and paleo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M. A., Arthur, eds., Stable isotopesin sedimentary geology: SEPM Short Course no. 10, p,1-151. 4. Mook, W.G. ed., 2001, Environmental Isotopes in the Hydrological Cycle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UNESCO/IAEA Series, https://www.360docs.net/doc/2215274152.html,/programmes/ripc/ih/volumes/volumes.ht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