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小学校史

百川小学校史

百川小学校史

前言

百川小学,创建于1931年“九. 一八”事变前夕,是著名爱国老人陈百川先生出资兴办的。为创办百川小学,当时年过60的陈百川先生,捐出自置的三百亩土地作为学田,学校所需的全部房屋都由他家解决,学校所属的教学用具和活动器械也都由他一手设置于操办。小学成立初,有初小一至四年级两班复式,到1932年下半年,又添设一班高小。初创时两口教室安排在陈宅前院,一口办公室安排在西前院的客房里,教室内的位桌、板凳,都是木料新置的,门窗上玻璃整齐,室内青砖铺地,操场上有篮球架一对,供师生课余活动之用。陈百川先生亲任校长,主持学校全面工作,他虽不授课,但经常深入教室听课,到办公室查看作业批改情况,并不时向学生了解老师教学情况,以作为对教员续聘或辞退的主要依据;百川先生对教员的选聘很慎重,对被聘的教员十分关心爱护,用之以诚,待之以礼。他家还供教员膳食,中午四菜一汤,早晚都有可口热菜;他在家时定陪教员用餐,给各人敬菜;家中招待宾客,也必邀全体教员作陪。因此当年在陈楼一带形成了浓浓的尊师重教风。抗日战争爆发后百川小学被迫停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人民政府一度改百川小学为陈楼小学,继续为地方培育英才。由于教育改革,村校合并,百川小学与钱庄小学合并,原百川小学土地、房屋被地方干部卖给村民耕种管理。2012年地方党委、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决定恢复百川小学历史文化教育品牌,在新建的钱庄小学,加挂百川小学校牌,设立百川小学校史室,弘扬陈百川先生的浓浓爱国爱乡情与捐资兴学风。

镇田小学校史编写工作方案

镇田小学校史编写工作方案 校史的撰写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编写《校史》,对于认真回顾和总结学校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继承、弘扬一直以来坚持的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宝贵精神和优良学风,教风、班风、制定校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树立学校的社会形象,振奋精神、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和自豪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保证校史编撰工作的顺利推进,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领导小组 组长:王桂群 副组长:陈明邓景忠 成员:吴畏王晶晶李建鹏各学科科长各年级级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主任:陈明(兼) 办公室副主任:方磊张金城 办公室成员:李建鹏冯华维马子琳韦涛宁叶军 邹玉玲 二、时间安排:2012年3月至12月 1.筹备阶段(2014年3月-4月):搜集整理资料 2.实施阶段(2014年5月-6月):校史编写。 三、工作方法 编写校史关键要求准确客观,实事求是,具体可参照以下方法: 1.走访雁田村老同志及镇田小学老教师,召开老教师座谈会。有照片,文字记录,影像记录,并鼓励他们亲身参与,口述,书面材料等形式叙述学校发展的点点滴滴。把整个走访活动作为珍贵记录保存下来。 2.根据老同志、老教师提供一些关于校友的有效信息顺藤摸瓜,以一带十,以十带百。通过电话,当面走访,邀请回母校参观等形式全面仔细的做好校友联系工作。 3.建立数据信息库。尽量要求受走访人填写细致的表格。如:调查对象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联系方式等情况。 4.查找相关原始档案。如档案馆材料、邓氏纪念馆等。

序号项目主要内容负责人审查人 1 前言镇田小学总体情况回顾细江陈明 2 镇田明珠初诞 生 镇田小学建校情况以及校园总体情况(占地、房舍、 绿化、设施等) 方磊陈明 3 十年育人风雨1、镇田建校十年的大事记,按时间顺序编,图文并翠琼、水瑶、王桂群 校史编纂任务安排

团结街小学校史

当涂县团结街小学简介 当涂县团结街小学前身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5年)创办的县学宫明伦堂。民国元年,更名为“县里第一高等小学校”。后又改名为“中山小学”、“县立中心小学”、“县立姑溪小学”、“当涂县示范小学”、“姑溪镇第一中心国民小学”等。解放后又三易校名,1953年定名为团结街小学。曾三迁校址,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冬迁入南寺巷关帝庙----现所在校址(当涂县姑孰镇南寺中路96号)。2000年8月大城坊小学、县中心幼儿园并入学校,沿用旧名。 学校学制几经变革,建国初沿用六年制旧制;50年代初期,试行五年一贯制,后有过短期反复。1978年1月始实行五年制;1983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改为六年制;1990年秋季始恢复五年制招生;2004年秋季始根据全县学制调整,重新调整为六年制。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班额数保持在21个(1985年)到31个(2010年)不等,小学部每班学生数根据年度不同约在40~90余人。学校于1955年、1993年、2001年三次新建教学用房,原平房区已基本拆除,改建为2幢教学楼、1幢办公楼。自2000年后新建校舍面积2150㎡,改造危房面积1600㎡,加固、新建校舍面积2100㎡;添设多媒体教学设备1套,电脑120台,“班班通”电化教学设备36组;配置了实验室、电教室、图书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乒乓球馆等多项现代教育教学设施,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学校现有占地面积1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716平方米,有30个教学班,1627名学生;有113名教职工,其中小学高级教师79名,是全县规模最大的小学。 进入21世纪,学校秉承“团结、勤奋、务实、求真”的优良传统,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努力践行素质教育。学校有市学科带头人1名,市级骨干教师4人,县骨

怎样写校史教学教材

怎样写校史

怎样写校史 如果写校史,就要了解学校那一个阶段的历史,是全部的还是阶段性的。但无论是怎么写,先是要按时间的顺序将学校的重要的决策、举措及发生的大事、开展工作、先进的人物等的大事、有影响的事记下来,并不是事事都记。在记每一件事情的时候,要思路清晰,有观点有个体事实有结果。最后还要注意语言要简练,事件的归纳性要强。 可以围绕建校初衷,取得的成绩,教师团队,现有资源,教学特点,特别之处。 历史类别的吧主要包括自建校以来的各个阶段的校址,校内学员、校内领导变迁以及办学思想的变化还有教育方式校训等等的有纪念意义的事情。 一,学校概况 1,学校现在的位置, 2,何时创建, 3,占地面积。 4,师资力量。 5,办学宗旨。 6,学校的软硬件设施。(例:足球场;电脑室;棋室等) 7,教学理念。 二,学校领导。

学校从第一位校长(正副职)和书记(正副职)开始到现在,共有几人分别叫什么。(可以以表格的形式体现。) 三,学校的变迁史 (可以以表格的形式体现。) 四,学校的大事记录 以叙事的方式,按照时间的顺序写。 (例:宝山小学 1988年 9月,学校正式被区府、区教育局确定为吴淞区五所重点建设的窗口学校之一。 1989年 7月,学校迁址牡丹江路海滨五村9号,即现在的和衷小学。 8月,学校提任居根宝担任副校长职务。 11月,区少科站在我校召开了第六届科技节现场会,并组织了科技成果展览会。 1999年 7月,学校由教育局投资十五万修建了田径场。 10月,我校与山东烟台养正小学、威海统一小学结成兄弟学校,开展教育教学交流活动。 1991年 91年2月2日,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长张民生同志来我校视察开学工作,并对学校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近明小学校史

近明小学位于岳西南陲响肠镇无愁村,南临巍峨峻峭的十八罗汉群峰,北靠绵延起伏的凤形山,东望沙岭头久已尘封的潜岳古道,西听六潜高速河东大桥车来车往。一弯碧水在门前蜿蜒流过,阵阵松涛伴着书声浅吟低唱。 学校发展历史要追溯至上世纪初。二、三十年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春风也徐徐吹进大别山腹地的偏僻山村——无愁,这一蛮荒之地的教育翻开了历史第一页。当时,几个封建私塾散落在沙岭(钟汉章、陈早侯)、花果(杨文定)、冲里等处,略通古籍的先生为了微薄的实物报酬,竭力为山里混沌未开的孩子授业解惑。后来,冲里陈氏族群以光宗耀祖为重,筹款在陈氏宗祠建立家族式学校。不久,被国民政府接收改为公学,即响肠乡无愁保保校,有公职老师授课,学员来自周边各处,一直维持至解放前夕。在此期间,以陈姓为主的一代学子孜孜不倦、勤于耕读,在古典与现代文化风雨中熏陶磨砺,涌现了一批批优秀人才。有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青年烈士陈履谦;有在革命斗争旋涡中几经沉浮的黄埔军校高材生陈九;有无愁历史上第一批大学生陈孝伯、陈为瑞、陈绍川…… 解放后,全国大兴办学之风。1950年,在无愁冲里大庙中诞生了新中国公办学校——日新初小,即后来的无愁公社中心小学,服务于上浒、下浒、无愁等地少年儿童。王碧祥、陈雅志等老一代教育工作者为学校的发展殚精竭虑,呕心沥血。饱受文革之风洗礼后,仍保存了无愁教育的火种,并在一九七四年前后增设初中班,进一步提高了无愁片青年受教育水平,时任校长的王佐庚为学校的建设发展贡献

了全力。一九七八年,教育发展脚步加快,入学率高涨,无愁初中与小学分开办学。由杨玉成负责筹建无愁乡中心小学,依然在陈氏宗祠艰苦创业,自此,无愁小学步入了正常发展的轨道。这一时期出现了以陈荣政为代表的一批批淳朴的中生代学子。一九九二年,岳西县撤区并乡,无愁小学更名为响肠镇无愁学区中心小学,并集资迁址重建于祠堂旁边(砖木结构,辖沙岭、桂花、花果、合水等教学点)。一九九七年,无愁教育的春天真正来到。在原无愁村挂职书记钟建的牵线搭桥下,日籍华人汪近明先生捐资二十八万元,再次征地五亩择址重建(陈氏宗祠后),无愁学区中心小学更名为响肠镇近明小学,时任岳西县县委书记汤林祥亲笔题写校名。同年十月,汪先生携家人,在市、县等领导的陪同下,参加了近明小学隆重的落成剪彩仪式。自此,近明小学师生在优越的环境中愉快教学、奋力拼搏、屡创佳绩,涌现了以崔诚诚(中考全县第二名)为代表的新一代优秀学子,重点高中、大学生数十人。黄梅戏艺术班在陈为中同志的大力支持下也经历了一段辉煌,陈小莲三姐妹已在艺坛崭露头角。2004年,在村级区划调整中,原秦河村校并入近明小学,成立秦河教学点。原秦河小学解放前为私塾,解放初期建校于秦氏宗祠,1985年、1992年两次择址重建,时为秦河村级完小,辖张湾、阴湾教学点。为秦河村培养了一大批大中专生、留学生,他们在教育、医疗、金融等行业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几年,随着合水、桂花、花果、沙岭等教学点相继并入近明小学,秦河也成为目前唯一的一个教学点。 近明小学建校六年后,二零零三年,学校再次与汪近明先生取

XX区XX小学校史

XX区XX小学校史 XX市XX区XX小学,东临京港澳高速公路,西有XX至XX国际机场轻轨高铁,南靠南水北调大运河,北有西南绕城高速公路。全村现有1500多口人,耕地面积约1100亩,中共党员54人。 本校始建于1965年初,当时是一所半耕半读小学。村书记台XX,文盲出身,对教育非常支持。学校只有王老师、台老师两名民办教师。一、二年级两个教学班,6间教室。30多名学生全来自本村。办公费用全部由村上支付。教师工资每人每月3元,生产队每人每月记300工分。 1970年春季,XX小学改为全日制五年制小学。由本村筹资扩建了10间教室。全校1—5年级五个教学班,90多名学生,八名民办教师。每人每月工资5元,生产队记300工分。 1982年暑假,全县根据中央教育部文件精神,对时任民办教师进行了全面整顿。XX乡150多名民办教师经过考试被淘汰35名。全乡语文、数学两科全及格的只有5名教师,其中XX 小学民办教师教师台XX语文单科全乡第一名,XXX数学单科全乡第一名。并且二人语数考试成绩都是全乡前三名。 1985年春季,由本村集资,村书记王XX提议,舍弃校园面积不足600平方米的旧校区,重新规划在本村中央地段,建设新校区。校园占地面积3500多平方米,新建24间砖混起脊大瓦房,任课教师十名,六个教学班,140多名学生。本年度教学质

量取得全县第三名。同年秋季,经XX乡教育办公室提名、乡党委研究决定:XX小学改为XX乡中心小学。1989年秋,民办教师工资每人每月49.40元。生产队不再记工分。 1992年春季,由本村企业家王XX捐资、县政府筹资约18万元。村书记李XX负责,校长王XX提议:在现校址新建26间两层教学楼。同年8月下旬,本校过渡为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全校8个教学班,14名教师。1—6年级240多名学生。1——4年级学生各一班,五、六年级学生(各两班)来源于XX 庄、BB庄、CC庄、(DD村一部分学生)四个村庄。 1994年—2000年,河南省教育厅经过对民办教师招教考试,全部取消民办教师。2000年秋,公办教师每月每人实发工资693.36元。 1994年—2001年秋季,在校生分别是:213人、230人、225人、223人、231人、226人、254人、305人。(五、六年级含外村学生)。 2002年秋季,xx县各学校取消早自习、晚自习。xx乡杨xx 任教育办公室主任,全乡教师不得在本村任教,对教师进行了大调整。除校长台XX外,其他本村教师到外村任教。 由于XX小学全体教师历年来兢兢业业、奋力拼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狠抓基础教育教学。村党委支持学校教育工作,家长积极配合学校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40多年来,XX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处于全镇领先地位。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

新华小学校史

新华小学校史 一、学校概况 新华小学创办于1954年,是瓮安县银盏镇镇具有一定办学规模的村级完小,学校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其中校舍面积117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7个(含学前教育),学生159人,教职工11人,学校配有图书室、实验室。 学校在全体教师的辛勤耕耘下,以学生为本,从爱与责任出发,严格、精细化管理学生,同时又伴随着“爱”式教育,真正的让家长放心把孩子交给学校。在教学上,教师从课堂入手,坚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加强教学管理,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师、分别给予不同的教育,近几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二、办学历史 学校创办于1954年,当时地址在今新华村红灯堡村民组,教室使用的是村民民房,时任校长杨大戟,1970年搬迁至石家寨村,设有一年级至初中九个班,成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时任校长倪忠福。1974年搬迁至石家寨村小山坡组,1994年更名为新华学校,共有19个班级,当时有教师43人,学生1100人。2003更名为新华小学,设有一至六年级及学前班共13个班级,教师28人,学生600余人,根据瓮安县行政区划的调整,新华小学划归瓮安县银盏学校,现名为“瓮安县银盏镇新华小学”。现有学生159人,一至六年级7个教学班,幼儿班1个。教师11人,其中男教师6人,本科学历1人,县

级骨干教师2人。自建校以来,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及关心帮助下,在历届师生的共同努力付出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校先后还获得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的奖励。 三、未来展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坚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及的爱心帮扶下,全体师生将不辱使命,努力打造一间优秀的村级完小,让上级主管部门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学校。 我校师生时刻不忘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重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的学生,不折不扣执行上级决定,认真落实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凉亭小学校史简介

凉亭小学校史简介 凉亭小学原名凉亭乡小学,始建于一九四九年七月,第一任负责人刘东平,教员三人,由凉亭村农民协会主办,校舍是由凉亭东西四村借用的民房。教员无固定工资,每年由农会一次性补贴大米五斗。 一九五一年进行土地改革,原教员被遣散,新选教师刘明杰等人,其工资由乡政府发放,校舍仍借用东西四村的民房。 一九五二年定名为公立凉亭小学(初级),由国家安排戴克清同志为校长,教员由刘明珠、刘宏尤等六人组成。开设一至五年级。课程有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自然。还兼有乡土教材,如珠算、农村应用文等学科。 一九五五年由汉川县教育科命名为凉亭乡完全小学。校长由刘明珠担任,开始招邻村红庙、镇龙等地的初小毕业生读高小。 一九五七年由国家指派彭旭初任校长,扩建校舍在古庙永兴庵两侧建造围墙和草垛层面的教室两间,此后历任校长有庞良才、袁俊超等人。 一九六一年由刘宏尤任校长,一九六四年在原地增建了四间教室。 一九六六年在王中堂任校长期间,折除古庙“永兴庵”,由国家拨款,在原地建成红瓦白墙较标准的四间教室,为以

后设立九年一贯制学校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此后历任校长陈焕发、陈冬清。陈冬清同志任职期间在凉亭村支部书记刘三发同志的协助下,由凉亭村集资,拆除古庙北墙,拆除危房,改造成了较标准的五间教室,从此,凉亭小学校容校貌大为改观。 一九六八年由罗双才同志任校长。 一九七一年至一九八八年间的校长由罗三羊、刘德享、刘年安担任,附设初中、高中。凉亭学校成为麻河名噪一时的“学府” 一九八八年陈运祥同志任校长兼管理学区的教育工作,教师共十二人,陈运祥任职期间,兴建了实验室、围墙、厕所、花坛,课桌椅凳齐备,学校“四有一无”,面貌焕然一新。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办学规模、教学设施远远跟不上时代的需求,一九九零年春,麻河镇委镇政府领导张羊哇、陈文兵,文教助理张志高、凉亭村书记刘双丙、凉亭小学校长陈运祥、副校长刘贵和等同志成立建校领导小组,筹资二十几万元,迁址新建凉亭小学,于一九九二年金秋时节,建成一幢三层十二间的标准化教学楼。 一九九三年,由刘贵和同志任校长,并管理凉亭学区(七个村小)工作,副校长刘冬菊、教职员工二十二名,在搞好常规教学的同时,师生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修建了100

史庄小学校史初稿

目录 一、开篇 1.前言 2.学校简介: 3.现在职教师合影 4.校徽介绍 二、沧桑 1.历史沿革 2.历任校长 3、部分教师、学生毕业照片 三、创造辉煌 出身史庄小学的优秀人才 四、加速发展 五、学生在学校度过的多姿多彩的生活 六、校园情结 1.邀老领导到校重温故里 2. 以校为家、阖家欢乐 七、后记

一、开篇 1.前言 任丘市于村乡史庄小学前身是创建于1951年的任丘市陵城乡史庄学校,承载着建校几十年优良的传统,丰厚的底蕴,历任领导孜孜的追求。史庄小学校史馆,是史庄小学所积淀的文化缩影,有着永恒的价值,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史庄人继往开来,薪火相传。 建设史庄小学校史陈列馆,有三方面考量: 以史育人:让所有的史庄学校的人全面了解学校发展的历史。让现在或将来的史庄小学教师、学生了解前辈先贤创业的艰辛历程,共同回味历史,与责任同在,与成功同行。 以人育人:在追求教育本真和本真教育的路上,让曾在这里劳作的人或正在经历发展的人,了解名师骨干奋斗成长的足迹和喜悦,从而获得职业的尊严感和人生追求的价值。 以事育人:史庄小学发展的历程中有许多值得记忆的事。这些典型事件铸就了学校发展的辉煌或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发挥了积极作用。让社会了解一所学校发展的历程,感受史庄小学长期积淀的文化厚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向曾经经历过史庄小学发展的人,曾经关心或继续关心史庄小学发展的人致敬! 二零一七年六月

2.简介 (1)我校创建于1951年,始名“史家庄学校”。2013年更名为“任丘市于村乡史庄小学(含幼儿园)”。史庄小学现由史庄小学小学部分、幼儿园部分组成。 史庄小学坐落在河北省任丘市于村乡史家庄村西南角,长期路北,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分三个建筑区:幼儿教学区、小学教学高年级区、小学低年级区。由平房21间组成。设计规模为单轨9个教学班。 3.现任教职工合影

小学校史

博白镇第三小学简史 一、博白镇第三小学办校历史。 博白镇第三小学创建于1988年6月(原校址博白师范内),1993年搬迁到现校址,至今已有27年的光辉历史。1996年被定为县龙头小学之一。2006年,学校顺利通过了自治区组织的“两基”评估验收。二十七春秋易序,二十七年筚路创业,学校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办学业绩显著辉煌,为县、内外各初中输送了大批优秀加特长的学生。 一直来,学校在各级党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以及广大校友的关心支持下,加快软硬件建设步伐,不断地改善办学条件,建设“花园式”校园,学校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学校在教育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不断改革探索,成果丰硕。 学校服务两个居民委,服务区人口50000多人。整个校园占地面积18003平方米,有教学楼3 幢,建筑面积9929平方米。现有55个教学班,学生4671人,教职工183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178人,教师合格率100%;领导18人。二十多年来,学校把握时代脉搏,不断深化改革,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办学水平稳步提高。学校逐渐成为县内外闻名的一所小学。面向21世纪素质教育和校园建设的蓝图已定,在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博白镇第三小学一定能够跻身广西乃至全国名牌小学的行列。 二、教学宗旨 学校办学宗旨是: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成才。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深化改革,科学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德育为核心,以科研为先导,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孝德、科技为两翼,建设一流的学校管理、一流的校园环境、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质量、一流的创新人才的特色育人学校(简称为“一体两翼五一流”)。 三、所获荣誉 学校先后获评为全国“读书育人”特色学校、全国雏鹰大队和尝试教学先进单位、全国“红领巾,手拉手”助残先进集体以及区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区文明庭院、区“红领巾”示范学校、市文明学校、市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和市支教先进单位;并多次获县教育教学成果突出奖。2002年学校被自治区教育厅列为八桂名校。 四、校园环境 博白镇第三小学校园环境优美,设施布局美观大方。学校小花园位于南教学楼与中教学楼之间,小花园设计美丽大方,翠绿茵茵;三区分明,教学区与活动区间建设有一条宏伟的文化长廊,被称之为“博白第一廊”,操场东边的汉白玉升旗台,并配上天安门、长城的背景图,被县教育局领导贯以“博白第一升旗台”;内、外操场的墙体都雕刻有精美的墙雕文化。

学校校史

白北关初中学校校史学习安排 时间:2016年9月1日 地点:校史室 一、学校校史序 1、前言 白璧关初中位于高阳镇白璧关村。白璧关因唐朝义将尉迟恭镇守而闻名于世,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学校位于白璧关村北,东临介西铁路,西靠白仁公路,北枕府西街西沿线,毗邻高阳农业园区,距市区八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白璧关初中其前身为白璧关完小。1956年前为白璧关初小,1956~1968年为白璧关完小,其服务区涉及东辛北、西辛北、仁义、下吐京、大垣村、小垣村、善吉村、顺光等行政村。栉风沐雨,几经辗转,数易其址。1968年在村北口寺庙内成立7年制学校,1977年迁至墙北(原白璧关小学),1998年搬入白仁线路西新校舍,2006年元月白璧关高中迁入城内后(今五中),学校又搬入现在校址。几十年来,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仁义志士的鼎力相助,历任校长的励精图治,数届师生的发愤图强,历尽风雨,沧桑砥砺,薪火相传,铸就白璧关初中今日之辉煌。 白璧关初中坚持“崇美尚思,乐学致远”的办学理念,秉承“崇美,点亮美丽人生”的校训和“求真求善,崇和尚美”的校风,努力让每个学生乐享美好生活,为每个孩子奠定美丽人生。几十年来,迎来了一批批新生,又送走了一批批学子。岁月无情,可以带走同学年

轻的容颜,但永远带不走母校对学子的关注。那一张张毕业照,同学们的青春相貌历历在目,好似又回到那欢声笑语的校园生活。“昨天我以校为荣,明天校以我为荣”,故貌翰墨飘香,新校读写华章,白璧关初中正以“倾心规范办教育,聚力特色创品牌”的豪迈壮志阔步前进! 2、学校文脉 办学思路: 以美治校,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促全 办学目标:培养“崇尚自然美、感悟生活美、塑造心灵美、彰显创造美”的美的学生。 办学理念:崇美尚思,乐学致远 校训: 崇美,点亮美丽人生 校风:求真求善、崇和尚美。 教风:有教无类,玉成其美。 学风:善学乐学,德美行美 二、峥嵘岁月 1、学校历任校长 年代校长籍贯 1968.2—1969.1 高兆亮梧桐镇 1969.2—1970.1 田玉珍下堡镇角盘 1970.2—1071.1 张秉富高阳镇白璧关村 1971.2—1972.1 武俊秀下吐京薛家会 1972.2—1974.1 师永城高阳镇东曹村

小学校校史

为了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倡校园文明礼仪,经学校研究决定:在十一月份开展“校园文明伴我行”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现制定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展实中学子风采”为活动宗旨,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全校师生的文明意识和文明礼貌习惯,创设良好育人环境,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 二、活动目标 1、提高全校学生的文明素养,使全校学生的语言更文明,行为更规范。 2、学生能够遵守公德、严于律己、礼貌待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文明的中学生。 三、活动内容 1、进一步强化禁止学生在校园内携带和使用手机的规定。 2、同学之间文明交往,不拉帮结派。男女生适度交往,友爱而不亲密,杜绝男女生交往过密。 3、学生的仪容仪表符合学生形象,不化妆、不染发、不烫发、不佩戴首饰,在校园内要穿校服(具体要求参照学校相关标准执行)。 4、提倡文明用语,不出口成“脏”。 5、无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上课期间任何学生不得在非教学区闲逛(包括体育课)。 6、严禁喝酒、打架、赌博、抽烟行为。 7、严禁乱丢乱扔、随地吐痰,不穿行草坪,不翻越护栏。 8、遵守公共秩序,在食堂、开水房等场所自觉排队。 9、爱护公物,厉行节约,不浪费一粒粮食,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 四、工作安排 (一)成立校园文明行动领导专班 1、领导小组 组长:华银锋 副组长:殷勇 成员:政教处主任及各年级主任 2、工作专班 组长:殷勇 副组长:黄黎 成员:吴学军、刘涛、刘俊、王娜、吕新琦、郑寿东、范明芳、聂军、万亮洲、刘国翠、严世辉、唐平、杨雪梅、易光福及各班主任、保安(二)具体措施 1、把十一月份定为实验中学“校园文明行动月”。 2、各年级召开班主任会议,将活动内容及要求结合本年级情况具体细化,并把活动信息第一时间传达给学生。 3、加强行为规范教育,提高学生文明素养。各班组织学生积极开展“改陋习、讲文明”的养成教育。教育学生爱护公共卫生,不乱扔纸屑、果皮、杂物,

塔山小学校史简介

塔山小学校史简介 义乌市佛堂镇塔山小学创办于宣统元年(1909年),初名为云黄初等小学校,系由丁氏宗族头面人物带头捐资兴办,并报义乌县教育科立案、定名,为当时少有的几所私塾学校之一。学校地处人文荟萃、景色秀丽的云黄山南麓,千年古刹双林寺东侧,丁氏宗祠内。初创之时有学生60余人,教师俱由丁氏族人宏学硕儒担任。 1949年5月义乌解放后,学校更名为“云黄乡塔山学校”,,校址迁至塔山下村祠堂内,收归国有,遂改私塾为公办学校。当时设有三个复式班(一二、三四、五六各一班),六个年级分为初、中、高三段,共有六位教师执教,学校负责人是王容芝同志。1953年学校更名为“稽亭乡塔山完全小学”,学校发展到四个班级,学生120余人,7位公办教师。 1958年下学期,在冯贤福校长的主持下,塔山、石北等各村学生统一集中到塔山完小,学校增至7个班,共计学生500余人,教职工31人。学校各项活动蓬勃开展,取得办学优异成绩,多次被上级教育部门表彰奖励。1972年后冯沾湘同志担任校长,为响应党和主席“学校办在家门口”的号召,学校附设了初中部,1976年增至创办乡高中班。1981年拆除了旧祠堂,筹建了新的教学楼。1999年下半年,王店小学、石北完小全部并入塔山乡校,使我校成为当时较为先进的寄宿制学校。2001年7月塔山初中并入佛堂镇中,塔山中心小学校迁到塔山初中(现址)办学。如今,经过历任校长和教职工努力,数次对校园进行重新改造,现学校占地222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6671平方米,集中绿化面积4939平方米。学校现有18个教学班级,638名学生,其中住校生122名。专任教师31人,小学高级15人,大专以上学历100%。学校现在按照浙江省标准化学校设计建设。教学设施齐全,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布局合理,功能健全。拥有5个电子白板教室,班班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有200米环形塑胶田径场及3个标准篮球场,2个标准排球场。学校确立了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本的幸福教育理念,秉承好学力行的新校训,贯彻“放飞快乐,共享智慧,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文化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依靠教师发展学校,依靠学生成就名校,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形成了特色发展、个性发展、优势发展的核心价值追求。学校连续六年在义乌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排球赛中进入前四名;首次参加浙江省小学生排球联赛,男女排球双双晋级八强;2014年7月,学校女排再次参加浙江省小学生排球联赛,荣获女子乙组第一名。排球特色课程是义乌市精品课程,排球特色文化项目获得义乌市一等奖、金华市一等奖、全国“一校一品”展二等奖。学校先后评为全国综合实践基地学校、节水先进学校,住宿管理先进学校、绿色校园、平安校园、廉政文化进校园先进学校。体育组2次获得高效课堂先进教研组,教育支部获得义乌市先进

珠藏小学校史、校长名录

珠藏中心完全小学校史 一、发展概况 珠藏小学座落在乌江河畔,是黔南州的北大门,距瓮安县城62余公里,距历史名城遵义77公里。这里物丰民厚,人杰地灵,红军曾在这里留下红色的足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农会(桐梓坡农会)在距珠藏小学2公里处的桐梓坡村建立。 珠藏小学1916年建校,时名为“万寿宫”,当时,校舍仅有几间简陋的破木瓦房,设1—6年级6个教学班,100多名学生,9名教师,由县教育局统一指挥,区经办。教师工资由区从税金中统一支付,粮食由学田解决。 解放初期,由当时在珠藏搞地下工作的张碧珍同志担任校长,她一边向全校师生宣传进步思想,一边组织地下工作者同当地的反动势力作斗争,极大地鼓舞了珠藏人民反对封建统治的热情,为珠藏的解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解放后,张碧珍同志出任珠藏区的第一任区长。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与共和国的步子同行,1954年,政府任命石明信当校长,刘希尧当教导主任,并派了5名教师,教师人数共14人,有300多名学生。 1958年邓光炯继任校长,有15名教师,8个教学班,400余名学生,但因“粮食关”和大跃进“三面红旗”极左思潮的影响,学生人数在不断减少,学校的教学秩序一度受到影响。 1966年以后,田有余、李荣富、沈绍书分别担任校长,时值“文革”动乱时期,“文化大革命”运动彻底把正常的教学秩序打乱,学生以闹革命为主,教师遭批斗。尽管如此,学校为满足小学六年级毕

业生继续读书的强烈要求,设立了初中班,称为代帽初中;但缺教室,于是,学校发动初中班的学生搞勤工俭学,到老虎场(现在的珠藏中学)附近的砖瓦厂、羊关等地担砖来修教室,经过努力,又添置了6间砖瓦结构的新教室,缺教室的状况得到了缓解。 1978—1985年期间,丁锡连担任珠藏小学的校长,学生人数增加至700多人,现有的教室远远不能容纳学生上课,1984年学校开始筹划,并向上级教育部门申请,终于匹配到50000余元资金,8间砖混结构的两层教学楼于1985年7月竣工。 1986—1994年,李林担任校长,教师26名,12个教学班,800余名学生。由于学生人数不断增多,教师宿舍紧缺,大部分教师在外租房子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林校长一方面向教育局反映情况,一方面组织在外面租房子住的教师集资;1993年年初,融资12万5千元,开始动工修建教师宿舍,1994年7月,8套教师宿舍完工,在外面租房子住的教师搬进了新家,稳定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1994—2002年期间,陈林担任校长,附近的水田小学、万物寨小学、桐梓坡小学相继撤校,教师人数增加到51人,学生人数猛增到1500余人,当时的教室根本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学校通过自筹资金和上级教育部门匹配拨款的形式修建了8间甲型教室。 2002年—2007年,袁敏担任珠藏小学校长,时值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为了完善教学设施建设,学校采取各种方式,又修建了8间教室和一栋办公楼,较大程度地改善了教学环境,提高了办学效益。 2007年—2014年间,谢其卫任珠藏小学校长,为了为建寄宿制学校的前期工作作准备,学校在右侧新增地6000余平方米,并于2013

农村小学校史范文八篇

农村小学校史范文八篇 百年校史百年辉煌 石鼓区角山乡三星小学(前身三官町小学),自1949年创建以来,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 角山乡三星小学曾是一个庵子。历经百年风霜,在前人与后人的共同努力下,使我们学校培养出一大批时代发展的优质人才,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1949年解放后,国民党水洋交通队队长蔡耀江任三官町小学校长。蔡校长在任职八年当中,遵照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按上级指示精神办学,学制五年,学校一派生机。 1957年,蔡校长被划为“右派”、“历史反革命”,病丧牢中。从而,1957年9月至1959年1月,学校没有校长。 1959年2月,学校更名为“角山乡三官町片校”,刘富和同志担任校长,任期五年。刘校长在职期间,学校兴旺发达,分管七所小学(杨泗、三星、角山、莲花、利民、和平、五星)。学校遵照上级指示精神,健全学校各项制度,狠抓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1964年9月至1970年1月,范树生同志担任三官町小学校长。1969年角山乡马头山和三字墙内,学校别名“何书房”。

1970年2月,学校更名为“角山乡三星小学”,何良斌任校长。何校长在任职两年当中,狠抓教学质量,教学管理得到了规范。 1972年8月至1980年7月,李举仁、伍枚连、何英丽分别接任三星小学校长。他们在任职期间狠抓校风、学风、班风,端正了办学思想,教学质量好。 1980年9月至1994年1月,何良斌、何良涤、李顺一、汤凯辉同志分别担任三星小学校长,一共走过了十四年春秋,他们在任职期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制订了《教师出勤管理制度》、《小学教学质量奖罚制度》,教学管理得到了进一步规范,教学质量走向了新历程。 1996年2月,学校更名为“角山乡中心校”,分管三星、杨泗、角山、莲花、云山、五星、前进、杨岭、旭东九所村小。黄道阳校长在任职四年当中,全面贯彻党的义务教育方针,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学校充满了活力,教学走向成功。 1997年,学校在以何依新支书为首的村两委鼎立支持下,得到了再一次重建,耗资五十多万,占地面积为1250平方米,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景色怡人。 2000年9月,蒋振辉同志任角山乡中心小学校长,任职一年,蒋校长任职期间坚持依法治校,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学校管理规范,教学质量循序前进。 2001年9月至2007年7月这六年中,“角山乡中心校”于2002年更名“角

佟江小学校史_

润蕙滋兰薪火相传 -----通化市东昌区佟江小学校史 前言 五十年风雨历程,育得桃李满天下;五十载教书育人,绘就彩卷述辉煌。五十年杏坛风雨,我们不能忘记,各级领导的深切关怀;我们不能忘记,学生家长的殷切期望;我们不能忘记,全体教师的无私奉献;我们不能忘记,莘莘学子的勤奋努力。铭记这一切,面对未来,我们自然就充满了“百尺竿头,更上层楼”的信心。“和谐精致”引领我们风雨兼程,一路走来;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鼓舞着我们豪情满怀,慨然前行。无论是昨天、今天、明天,不变的始终是我们追求卓越、永争一流的开拓进取精神。 一、自然情况简介 佟江小学是经东昌区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一所全日制重点小学。学校地处通化市中心,转盘街附近,毗邻佟佳江,是一所花园式学校。 佟江小学是东昌区重点小学之一。校园占地面积8876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756平方米。学校教学设备齐全,有标准化的实验室,图书阅览室,有具有现代化教学设施的语音室,电教室,微机室,乐器室,舞蹈室,有标准化的体音美教学器材。 学校现有教师70 人,在校学生1200余人,教学班24个。二、学校沿革 佟江小学于1950年建校,是新中国成立不久,从东昌完小中分出的一所小学,校址建在通化市东宝一条街(现五中校址)。1976年7月,佟江小学与当时的通化市第五中学换址,将初中部的学生留下,小学部的1000余名学生搬到现址。搬到新址后,学校只有12个教室,生多教室少,全校学生分低年部和高年部在上下午轮流上课,即“二部制”,一直执行到1986年。 1985年,学校兴建新教学楼,1986年,四层的教学楼全面竣工,结束了佟江小学“二部制”的历史。 1998年,学校又建起了第二幢教学楼,解决了学校校舍严重缺乏的现状。 历任学校领导(见表1) 三、办学规模及师资状况 1950年,建校初期,共有12个教学班,34名教师,600余名学生。 1973年,佟江小学改制为戴帽中学,设八个年部,30多个教学班,学校有86名教师。共1800余名学生。 1976年7月,佟江小学后换址,将初中部的学生留下,小学部的1000余名学生搬到现址。 八十年代以后,学生生源剧增,学生最多达1800余人,设29个教学班,教职工80余人。

怎样写校史.doc

怎样写校史 如果写校史,就要了解学校那一个阶段的历史,是全部的还是阶段性的。但无论是怎么写,先是要按时间的顺序将学校的重要的决策、举措及发生的大事、开展工作、先进的人物等的大事、有影响的事记下来,并不是事事都记。在记每一件事情的时候,要思路清晰,有观点有个体事实有结果。最后还要注意语言要简练,事件的归纳性要强。 可以围绕建校初衷,取得的成绩,教师团队,现有资源,教学特点,特别之处。 历史类别的吧主要包括自建校以来的各个阶段的校址,校内学员、校内领导变迁以及办学思想的变化还有教育方式校训等等的有纪念意义的事情。 一,学校概况 1,学校现在的位置, 2,何时创建, 3,占地面积。 4,师资力量。 5,办学宗旨。 6,学校的软硬件设施。(例:足球场;电脑室;棋室等) 7,教学理念。 二,学校领导。 学校从第一位校长(正副职)和书记(正副职)开始到现在,共有几人分别叫什么。(可以以表格的形式体现。)

三,学校的变迁史 (可以以表格的形式体现。) 四,学校的大事记录 以叙事的方式,按照时间的顺序写。 (例:宝山小学 1988年 9月,学校正式被区府、区教育局确定为吴淞区五所重点建设的窗口学校之一。 1989年 7月,学校迁址牡丹江路海滨五村9号,即现在的和衷小学。 8月,学校提任居根宝担任副校长职务。 11月,区少科站在我校召开了第六届科技节现场会,并组织了科技成果展览会。 1999年 7月,学校由教育局投资十五万修建了田径场。 10月,我校与山东烟台养正小学、威海统一小学结成兄弟学校,开展教育教学交流活动。 1991年 91年2月2日,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长张民生同志来我校视察开学工作,并对学校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五,主要荣誉, 主要荣誉包括,学校,学校大队部,团支部,各各学科的研究小组。

青岛市实验小学的校史

青岛市实验小学的校史 青岛市实验小学前身是德国总督府小学,始建于1901年11月2日。创办之初,名叫“胶澳总督府小学校”,只招收驻青德军的贵族子弟,学生仅有70名,教师不足10人。不久,校名相继改为“青岛市公立女子小学校”、“青岛市立江苏路小学校”、“青岛市会立江苏路小学校”。解放后更名为“青岛江苏路小学”,学校获得新生,进入了稳步发展的新时期,1960年被确定为山东省重点小学。英文:Qingdao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改革开放以来,秉承“团结、文明、尊师、爱生”的校风和“求真务实、争创一流” 的“江苏精神”,沐浴着教育改革的春风.学校与时俱进,遵循“在改革中发展,在实验中创新”的办学思路,坚持“为学生终生发展和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形成了“轻负高效”的办学特色。1992年荣膺全国名校,94年被市教委确定为青岛市实验小学。2001年获“青岛市教育改革十面红旗”殊荣。 99年7月学校进行了旧舍改造,在有限的空间里精心设计、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新校舍既保留了欧式建筑风格,又体现了现代建筑的风韵。按省级规范化学校的标准配备教学仪器、器材设备。普通教室、办公室及专用教室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建有校园电视台、舞蹈练功房、网络化管理的开放式图书馆、教师阅览室、陶艺教室、陶窑、木工房及配备十张球台的乒乓球馆。学校为学生配备了直饮净化水设备、音乐铃,建立了无线防盗系统。市南教体局投资 150万元建成了千兆主干,百兆到桌面的校园网,信息中心共有四台部门级服务器,微机进课堂,实现了班班通,教师人手一机。大小两个网络教室共有微机百台,配置先进,系统完善。全校所有微机均与因特网连接,方便师生获取最新的信息。功能齐全的多媒体电教室、阶梯教室、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保证。 百年的积淀,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悠久的历史、雄厚的师资,培养了无数优秀的人才,学校获全国、省、市、区多项殊荣,成为华夏大地普教系统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这里,“严谨、求真;精深、求新”的教风使学生“乐学、勤学、活学、会学”,储备终生享用的财富。在这里,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兴致勃勃,给每个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天地,体验成长快乐,享受幸福童年。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前王小学校史校本课程课

课程名称:前王小学历史文化概述 --前王小学校史校本课程纲要学校名称:经济技术开发区前王小学 课程设计者:岳敬修惠党贤 萌萌王格 课时要求:10课时 适用学生:四年级学生 课程简介:一个学校的历史和传统精神、学术氛围和校友的榜样,都将对一代代学子产生终身铭记的不可估量的影响。前王小学60多年的建校史,历史悠久。让学生可以了解前王小学历史沿革,从建设背景、历史沿革、发展轨迹、辉煌成就、师生风采、学校精神风貌等为目的。增强人文素养,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热情,

让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前王小学历史文化概览》校本课程纲要 经济技术开发区前王小学 一、需求分析: 前王小学60多年的建校史,历史悠久。在此有优秀的历届校长:刚建校的首届校长运启、人民公社成立初的国普校长、及优秀的绣花女校长等等。伴随着学校的建立也有一批深受学生喜爱当地百姓认可优秀老教师们:王长庚老师、永勤老师、王玉梅老师、卢书云老师。当然这么多年从前王小学走出的学生也有很多,如:就读于戏剧学院的岳进才老先生、飞行员郭勇平……从1958年的南场学校到现在的前王小学,这期间换过很多届校长,也有很多优秀的人民教师,在他们的带领下为社会输送了一批批社会精英。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校园历史文化,这些古老丰润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前王小学历史文化走进校园,走进校本课程,走进学生心中,让乡土文化代代传承下去。同时,只有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乡土)历史文化,才能守住中华民族的根。学校文化、校本课程也只有融入乡土文化,才能根深叶茂。在经济全球化,文化一体化的影响下,民族文化受到冲击,甚至有些民族传统文化、乡土文化几乎面临失传或濒临灭绝的危险。根据调查,作为生长在成武这片土地上的许多学生,对自己的家乡了解甚少,大部分同学知道一些有关前王小学的历史文化,但对它们的由来、现状、发展等知之甚少,了解得不够全面、深刻。针对上述情况,我们通过《前王小学历史文化概览》校本课程的开发,把学校文化建设与乡土历史文化相融合,学科教学与乡土历史文化相整合,旨在促使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社会、面对自然、与环境互动,从而从自然中学自然、社会中学社会、从生活中得到鲜活的知识,增强人文素养,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热情,让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 1.让学生了解前王村及前王小学校园的历史文化,增强他们对乡土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2.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发展批判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德开小学校史

德开小学校史 为进一步提高全区基础教育水平,办人民满意教育,推进开发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德州经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于2008年4月份斥巨资,按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建立德开小学,并将德开小学划归区直管理。学校占地53亩,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至2017年5月现有5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200人,教职工151人,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生机勃勃、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幸福团队。 德开小学2008年建立以来,带着开发区党委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学校成长为全市乃至全省的知名学校,一路走来披荆斩棘,历经风风雨雨却又脚踏实地、一步一个台阶,像一株傲然挺立的竹子不卑不亢拔节向上。 狠抓规范勇争模范 2008年德开小学成立之初,除了从各乡镇抽调来的农村老师和一座现代化的教学楼,其他可以说是零起点,刚刚从全市选聘过来的孟杰校长深感肩上的单子重、责任大。新校建立,各项工作千头万绪,但无论是教育教学工作还是学生活动,大到学校管理小到书本订购发放都缺乏规范性,为了让学校尽快走上规范化的快车道,孟杰校长给学校规划出利用4年时间来抓规范,创牌子。 如何来抓规范?学校从组建高效团队开始。德开小学2009年开始实行年级组扁平式积分管理,一个级部相当于一个学校,年级组长负责组内全方面的管理,落实学校的各项要求,职责细化,分工明确,人人有事干。年级组内除年级组长外还设有级部教导主任、大队辅导

员、总务主任、工会主席等职。同时,每天组内还选派一名年级组执行校长来对本组内的各项活动(纪律、卫生、自习、路队等)进行监督、检查,填写每日的日清检查表。学校的权力由高度集权向充分分权转变,由个别管理向全员管理转变,实现学校管理的低姿态、高标准运行,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这样就做到了“人人参与管理,人人要求管理”,切实实现事事有人做,事事有人管,时时受监督的全方位管理运行机制。学校还利用周一校务会实行各部门工作问诊,全校中层干部集体接诊,教师们从亮点工作(身边的美)、团体合作、安全管理等方面反思、总结,各部门将月工作情况以简报的形式向老师们汇报。 为了锻炼队伍,强化学校的规范化管理,学校开始创牌子。2010年德开小学申报最具分量也是最能锻炼队伍体现规范化的“牌子”——“省级规范化示范学校”。早在半年前,学校就把所要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的各项标准比照学校的实际进行研读,查找不足或空缺的地方,按照标准认真准备,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2010年10月德开小学迎来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团,并顺利通过。通过争创“省级规范化示范学校”的过程中,学校的各项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在08年到12年这四年中,德开小学先后争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示范单位”、“全国青少年英语大赛优秀组织奖”、“中小学学科创新教育优秀组织奖”、“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交通安全示范学校”、“山东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山东省校园文化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市科技创新大赛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