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 8 讲 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热力状况

必修1第 8 讲 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热力状况
必修1第 8 讲 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热力状况

必修1第8 讲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热力状况

双基回归

一、大气的组成

1.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的。干洁空气又是由氮、氧、二氧化碳和臭氧等物质组成的。它们在大气中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

2.人类对大气成分的影响:①改变大气成分的比例――人类活动导致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②增加大气的成分,改变大气成分的比例――氟氯烃物质的增加,导致大气中臭氧的含量减少。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说明:①自地面向上到大气上界,随高度的增加空气密度减小,大气压力降低。②大气垂直分层的主要依据是气温的垂直分布特点,不同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不同,因而空气的运动也不同,对人类的影响也不一样。③对流层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这是天气现象多变的条件。④对流层的高度因时因地而异。一般来说,地面温度高,对流层厚度

就大。即低纬大于高纬,夏季大于冬季。⑤电离层大气中的氧分子和氮分子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被分解为离子,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故能反射无线电短波。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地面→大气→地面,即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对流层大气受热状况主要表现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上,其实质是一个热量的连续传输过程(如下图所示)。理解“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削弱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和吸收作用)和保温效应(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和大气逆辐射)两大方面。

2.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温室效应,它们是一个连贯的能量转换过程,因此要运用综合图表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抓住主干,化繁为简。

注意:在学习大气的热力作用时,一定要结合实例来理解掌握。例如:反射作用——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散射作用——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吸收——臭氧层因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升温;大气逆辐射——有云的夜晚比晴天温暖。记住并理解了这些典型例子后就可以迁移应用。例如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人造烟幕防御霜冻(加强大气逆辐射),教室无太阳直接光线但明亮(散射)。

3.全球的热量平衡:从多年平均来看,地球(地面和大气)热量收支平衡,因此全球气温稳定。人类活动使热量收支失去平衡,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细说例话

例1:图为我国局部地区沿30°N的地形剖面图(图中杭州、重庆和拉萨均位于30°N附

近),读图回答问题。

(1)在同等天气条件下,杭州、重庆和拉萨三地中太阳辐射最强的是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同等天气条件下,杭州、重庆和拉萨三地中夜间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杭州和拉萨两地气温年较差较大的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计算杭州到重庆的距离约是________________千米。

(5)根据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规律,拉萨的气温要比杭州低约________℃,但实际上拉萨气温要比此计算值________(填高或低),理由是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了杭州、重庆和拉萨三地太阳辐射、气温年较差和气温的垂直变化、两地距离计算等主干知识。气温的垂直变化规律是每上升1000米,气温约平均降低6℃。答案:(1)拉萨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2)重庆地势低,盆地效应,接受的地面辐射多。(3)杭州杭州受冬、夏季风影响,气温年较差大;拉萨因地势高,夏季气温低,冬季不受冬季风影响,气温不太低。(4)1300 (5)21 高拉萨上空大气的直接热源是青藏高原的地面辐射,不是离地面3500米的自由大气。

例2:下图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代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福射(次序已打乱),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短波辐射的序号是______。

(2)表示对地面有保温作用辐射的序号是_____。

(3)运用上述示意图分析塔里木盆地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解析:该题主要使学生熟悉热力作用过程中,从太阳辐射到大气逆辐射按顺序排序的关系是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并且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阅读图示,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可知,①为大气逆辐射、②为大气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太阳辐射。

答案:(1)④(2)①(3)塔里木盆地距海洋远,水汽很难进入,云层少,白天,大量太阳辐射到达地面,气温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大量射向宇宙空间,气温低。

例3:读某地近地面多年平均热量收入状况图分析回答:

(1)阴影①反映近地面空气热量________,所以此段时间气温呈________趋势。

(2)曲线A表明了________年内的变化,这种变化与________的年变化基本一致。(3)曲线B 表明了________年内的变化,这种变化与________的年变化基本一致。(4)该地位于________半球。最高气温可能出现在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只有联想课本中上海七月份的大气热量收入与气温日

变化平均状况图,经过推理分析才有可能正确解答。竖坐标表示热量变化。横坐标表示月份,A 曲线6 月份达最高值,这可能是地面辐射带来的大气热量收入。而B 曲线最高值的出现时间相对后推,应该是代表大气热量支出的大气逆辐射,而图中D 可能因为收入大于支出而热量盈余。气温才有可能上升。这样分析后反过来再分析一遍,就可确定正确答案。

答案:(1)盈余,上升;(2)热量收入,太阳辐射;(3)热量支出,地面辐射;(4)北,7 月低或8

月初。

方法归纳

1.对流层温度的时空分布规律

对流层的高度取决于空气对流运动的强度,空气对流运动的强度又取决于近地面空气温度的高低和空气上下层温差的大小,近地面温度的高低又取决于纬度高低、季节变化、天气变化等。一般,近地面大气温度越高对流层刻度就越高。

⑴纬度低,对流层高度大;纬度高,对流层高度小

⑵同一纬度地区,夏季(或白天)对流层高度大;冬季(或夜晚)对流层高度小。

⑶夏季(或白天)陆地上的对流层高度大于同一纬度的海洋;冬季(或海洋)相反。

⑷同纬度地区暖流流经的地区对流层高度大于寒流流经的地区。

总结:气温越高,对流运动越强,对流层的刻度越高

2.逆温现象与大气污染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暧,对流显著。但有时在对流层底部会出现气温随高度

增加而升高的现象,气象上称为“逆温”。一旦逆温出现,将严重阻碍空气垂直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加剧了大气污染的程度。一般清晨逆温层达到最厚,日出后地面温度上升,逆温层近地面处于首先破坏,从下而上逐渐变薄,最后完全消失。逆温常见如下三种情况:

总结: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则为逆温,加剧大气污染程度;气温递减率过大,对流旺盛,引起飞机颠簸。

感受高考

例1:(07 广东卷)如果H1、H2 分别表示在拉萨和上海地区空中打开降落伞的最低安全高度,可以判断

A.H1>H2 B.H1<H2 C.H1=H2 D.H1、H2 之间关系无法确定

解析:拉萨海拔比上海高,空气稀薄,且近地面平均气温比上海低,大气对流运动比上海弱。大气越稀薄,对流运动越弱的地方,大气的顶托作用越小,因此打开降落伞的安全高度应越高。

答案:A

例2:(07广东卷)四季如春的“春城”最可能出现在

A.高纬度、低海拔地区B.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C.低纬度、低海拔地区D.低纬度、高海拔地区

解析:通过调用知识或同已知的“春城”昆明、巴西利亚等进行类比,即可得出低纬度、高海拔的特征。

答案:D

例3:(2007 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Ⅰ)我国某边防站(海4900 米)的驻防官兵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改善生活试种蔬菜。他们先盖起简易阳光房,但种的蔬菜仍不能生长。后来,他们又在简易阳光房中搭架,架上盆栽,终于有了收获。回答⑴~⑵题。

⑴盖简易阳光房改造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A.热量B.水分C.土壤D.光照

⑵在简易阳光房中再搭架盆栽,蔬菜才能生长,解决的问题是

A.蒸发量大B.多虫害C.地温低D.太阳辐射强

解析:本组题以一段文字创设了试题情景:一是我国某边防站(海拔4900米)官兵为了改善生活试种蔬菜。二是官兵试种蔬菜的过程:盖起简易阳光房,蔬菜不能生长;再到在简易阳光防中搭架,架上盆栽,终于有收获。第⑴题:首先获取大题干中的有用信息:

边防站的海拔为4900米,海拔高气温低,但光照条件好,且温差大。所以盖简易阳光房的首要目的是要改善气温条件(热量条件),所利用的原理是“温室效应”原理。选项A 正确。第⑵题:抓住“在房中搭架,架上盆栽”思考为什么,再整合海拔高的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保温效益低等,确定地温低是影响蔬菜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可以根据所给四个选项,用排除的方法来验证所选答案的正确性。正确答案为C。

答案:⑴A ⑵C

好题狂练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的曲线表示的是( )

A.臭氧层的高度

B.对流层的高度

C.对流层气温的变化规律

D.平流层气温的变化规律

2.对图中甲、乙两处的正确叙述是( )

A.热量主要来自短波辐射的是甲处

B.乙处的气温高于甲处

C.甲处的水汽含量高于乙处

D.甲、乙两处同为下沉气流

导致对流层气温出现逆温现象的原因是:上层实际气温低于理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下图为某地四个不同时刻大气气温垂直变化情况,回答3—5题。

3.图中表示非逆温现象的是()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四个时刻中,最容易导致近地面大气污染物聚集的是()

A.①B.②C.③D.④

5.如图所示大气气温除④外,总体趋势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其原因是()

A.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

B.大气稳定,不发生上下垂直对流

C.没有臭氧,难以吸收太阳热量

D.多水汽、尘埃易成云致雨

气球作为探索高空的工具已经被广泛运用,请完成6~8题。

6.如果用相同的气球在不同的纬度进行释放,升空最快的释放地区是( )

A.赤道地区B.副热带地区C.副极地地区D.极地地区

7.如果氢气球充气达到或者接近饱和状态时,释放后便会破裂,其主要原因是( ) A.升空后由于气温上升导致气球膨胀而破裂

B.升空后气温下降,氢气在低温状态下易爆炸,使气球破裂

C.高空空气稀薄,气压低,气球因膨胀而破裂

D.高空太阳辐射强,强烈的光照使气球破裂

8.若不考虑气球破裂,在下列地点释放时,高度升到最大的是( )

A.新加坡B.拉萨C.南极点D.北极点

2007 年12 月,武汉遭遇入冬以来的第一场浓雾天气,天河机场能见度不足100 米。机场一度封闭,4000旅客受阻机场。全省多条高速公路关闭,武汉港区临时禁航。据此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9题。

9.浓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A.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B.浓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C.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D.浓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读下图,回答10~12题。

10.图中a~e表示的辐射中,属于短波辐射的是( )

A.a B.b C.c D.d

11.a~e中,表示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是( )

A.a B.b C.c D.d

12.当大气中云量和水汽含量增加时( )

①箭头A可能增强②箭头B可能增强③箭头c可能增强④箭头a可能增强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地面通过吸收太阳辐射而获得热量,同时通过地面辐射的方式而散失热量。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与地面向外辐射之差额,称为地面辐射差额。读“三个地区地面辐射差额的年变化图”,回答13—15题。

1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的程度随地面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同等的太阳辐射条件下,以下地表吸收太阳辐射最多的是()

A.草地B.雪地C.紫色土D.冰面

14.关于①②③三条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三条曲线所代表的地区均位于南半球

B.曲线③所代表的地区地面辐射能的收入始终小于支出

C.三条曲线中所代表的地区纬度最低是曲线②

D.三条曲线中所代表的地区纬度最高的是曲线①

15.一日内地面辐射差额由正值变为负值的时间一般在每天的()A.日出前后B.正午C.日落前后D.午夜

二、综合题

16.读图并回答。

(1)一架飞机从A 水平飞行到B,则从大气的________层进入________层;

(2)在A、B两处飞行时较平稳的是在________处,原因是________;

(3)A、B两处天气复杂多变的应是________处,原因________。

(4)A、B两处中臭氧浓度较大的是________处。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读下图中的四幅示意图

材料二: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可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不同层次的大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制约也各不相同,并且不同程度地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材料三:由于“逆温层”的存在,大气很稳定,对流作用减弱,空气中水汽、尘埃和其他污染物不易向高空扩散,只能滞留在近地面。

(1)若甲图表示的大气层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则该层是__________________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层因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有利于高空飞行;若甲图表示的大气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则该层是________________层。

(2)若人类活动导致其成分增加或减少,则该层可能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3)根据乙图简要分析逆温层变化的规律。

(4)张华居住在某重工业城市,他习惯于在清晨的林荫道上跑步,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他选择的锻炼时间是否科学?请你帮他分析原因,并说出他应该在什么时候锻炼身体最适宜。

18.大气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球自然环境是最为活跃的要素。读图1、图2,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1,代表大气逆辐射的代号是:________

(2)地球上的大气对地面有保温作用是因为:①大气中的水汽和CO2 吸收太阳短波辐射②大气中的水汽和CO2 吸收地面长波辐射③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直接补偿地面的热量损失④大气中的臭氧强烈吸收紫外线()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3)图 2 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代号);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________(代号及名称)。

(4)利于飞机飞行的大气层其气温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5)当耀斑爆发时,电磁波(或强辐射)扰动电离层,从而导致________________现象。

第8 讲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热力状况

一、单项选择题

1.B 对流层的高度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在低纬度约有17~18 km,低纬度约有8~9 km。2.C 甲位于对流层,乙位于平流层,大气层中几乎所有的水汽都集中在对流层。

3.A 逆温现象不仅包括上热下冷的现象,而且包括垂直递减率小于0.6℃/100m的现象,图中④属于前者,②③属于后者。只有①表示非逆温现象。

4.D ④的逆温现象最明显,所以其最容易导致近地面大气污染物聚集。

5.A 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主要是由于对流层的热源主要来自于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

6.A 赤道地区受热强,空气上升运动强烈。

7.C 高度越高,空气密度越小。气压越低。气球升空后,便会不断膨胀。

8.A 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地面受热多,对流旺盛,对流层高度可达17—18千米;高纬度地面受热少,对流运动弱,对流层高度仅8—9千米。题中的四个地点,新加坡纬度最低,位于赤道附近。

9.C 浓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主要是由于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10.A 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中,只有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其余均为长波辐射。

11.C 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它将地面辐射的热量大部分又返回地面。12.D 当大气中云量和水汽含量增加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

13.A 草地较其他三个选项的地面最为粗糙,因此对太阳辐射吸收最强。

14.D 从图中三条曲线分布可以看出,三条曲线地面辐射差额正值的最大值均出现在北半球夏季,因此三个地点均位于北半球,三条曲线中曲线①辐射最少,由此判断纬度最高。15.C 日落之后,地面以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大于所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此地面以损失热量为主,因此地面辐射差额由正值变为负值。

二、综合题

16.解析:本题考查了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各层的特点。

答案:(1)对流层平流层

(2)B 平流层,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3)A 对流层,空气对流运动显著(4)B

17.解析:大气层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三层,对流层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愈往上吸收热量愈少,温度愈低。平流层臭氧含量高,能直接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免受伤害。这两层靠地面相对较近,因此受地面影响较大。在正常情况下对流层气流发生对流,将地表污染物带到高空,从而减轻了对近地面的危害,若发生气温“上面高下面低”情况时,就会出现逆温现象,从而造成大气污染事件。

(1)平流此层臭氧含量最多,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免受伤害天气晴朗,能见度好,大气平稳高层大气

(2)对流平流

(3)日出以后随着地面温度的升高,逆温层变薄减弱,直至消失。

(4)不科学清晨,大气逆温层存在,大气对流运动微弱,城市空气中的水汽、尘埃和其他污染物不易向高空扩散,大气污染物质浓度较高;日出前绿色植物以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为主,造成清晨林阴道上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他应该把锻炼时间改为下午或傍晚。

18.解析:本题考查了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及其大气的垂直分层的应用等知识。

答案:(1)C (2)B (3)②Ⅲ层,高层大气

(4)气温随高度增加,从-50℃(或-40℃)上升到0℃

(5)无线电短波信号(或通讯)衰减或中断。

大气的成分与垂直分层知识点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 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低层大气主要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的。低 组成成分在地理环境中作用 干 洁 空 气 氮含量78%、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氧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CO2光合作用的原料、“温室效应” O3吸收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强烈吸收长波辐射,影响气温 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凝结核) 注意: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导致大气成分和含量的变化。例如,人类活动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尽管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成分的变化缓慢的,但已直接构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并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而且对社会经济各个方面都具有潜在的重大影响。 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是不均匀的,人们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的垂直变化,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1)对流层贴近地面的大气最低层。整个大气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杂质都集中在这一层。是大气中最活跃、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层。人类就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对流层有以下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因为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因此离地面越高,气温越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 ②对流运动显著。该层上部冷下部热,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对流层即因此得名。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地面受热多,对流旺盛,对流层高度高,可达17~18千米;中纬地区对流层高度为10-12千米;高纬度地面受热少,对流微弱,对流层高度仅8~9千米,平均高度为12KM。同一地区,夏季高于冬季。

2020高考地理二轮: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包含答案

2020高考地理二轮: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含答案 **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 一、选择题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 A.增强①B.增强②C.增强③D.增强④ 2.白天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大雾削弱了地面辐射B.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C.大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D.大雾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答案】D B 【解析】该组试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总体难度适中。 1、由图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达到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燃烧柴草产生的烟雾可以增强大气逆辐射,即④增强。 2、白天的雾通过反射与吸收作用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因而空气能见度降低。 读某日部分城市天气预报表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题。 3、该日昼夜温差最小的城市,上图中能反映其产生原因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据表及所学知识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日上海的降水可能是台风影响所致 B.该日北京最高气温出现在12时 C.该日哈尔滨的大雾天气可能是寒潮降温所致 D.西宁昼夜温差最大与日落晚、日照时间长有直接关系 【答案】C .A 第3题,从表中可读出上海昼夜温差最小,白天中雨,云层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低;夜间小雨,大气逆辐射作用强,气温高。 第4题,从表中看,我国南北普遍高温,为夏季,上海降水可能是台风影响所致;一天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寒潮一般出现在冬半年;西宁夜间气温低是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弱。 5、我国夏季汽车在曝晒之后被称之为“火焰车”(如右图),车内温度高达60 ℃,主要原因是() A.汽车在夏季获得太阳辐射较多 B.车顶和玻璃阻挡车内长波辐射 C.汽车油漆对大气的反射作用强 D.车顶和玻璃削弱了大气逆辐射 【答案】B 解析:汽车类似于封闭的温室,车玻璃对太阳辐射削弱少,车顶和玻璃阻挡车内长波辐射,导致车内温度高,B项对、D项错。汽车在夏季外部获得太阳辐射更多,但温度低于车内,A项错。汽车油漆对大气具有反射作用,车内温度应较低,C项错。 [2019·甘肃兰州一中月考] 下图中,图甲为同一地点不同天气状况的昼夜温度变化图,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题。

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第6讲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和热力状况

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第6讲: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和热力状况 [考纲要求] (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组成;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大气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大气的热状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保温效应;全球的热量平衡。[知识讲解]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地球外部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大气圈的作用:保护作用;使水循环;雕塑地表形态;对生物界和人类影响更为深刻。2、大气的组成 : 地球变暖的原因:①人类活动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CO2,使大气中的CO2增加;②植被的破坏,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减少。 3、垂直分层 ①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线: 逆温现象:对流层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 拔越高,气温越低。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 下降6°C。有时候出现下列情况:①海拔上升,气温升高; ②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C。这就是逆温现象。逆温现象往往出现在近地面气温较低的时候,如冬季的早晨。逆温现象使空气对流运动减弱,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大气环境较差。 例1、比较同纬度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上空海拔均为5000米的A、B两点气温TA、TB的大小。(TA>TB)(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例2、烟流的扩散有爬升型、熏蒸型、波浪型、平展型等不同形态,大气对流运动对烟流的扩散具有很大的影响。读下面四幅图,回答1~2题。 1.下列四种烟流扩散形态,与其对应的大气状况图正确的是( D ) 解析:大气的稳定程度决定着烟流的扩散形态,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时,烟流呈波浪型;下层稳定上层不稳定时呈爬升型;下层不稳定上层稳定呈熏蒸型;大气处于稳定状态时呈平展型。 2.波浪型烟流出现的时间多在(D ) A.晴朗的夜间B.日出前后C.多云的夜晚D.晴朗的白天 解析晴朗的白天,由于近地面受热不均,大气不稳定,烟流呈波浪型状态。 ★讨论:不同温度层结下的烟型 温度层结不同,导致烟囱排出的烟雨形态不同。 ①翻卷型:出现在中午前后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r-rd>0),扩散条件好,污染物浓度落地点距烟囱近。 ②锥型:出现于多云或阴天的白天、强风、冬季的夜晚,中性层结,气温随高度变化不大,烟流呈圆椎型,污染物输送较远。r-rd≈0,r=rd。 ③平展型:出现于弱晴的夜晚和早晨,大气处稳定状态,出现逆温层,烟云呈水平方向,缓慢扩散,受稳定层结控制,湍流受抑制,垂直方向很小,似带子。r<rd烟囱高,污染物输送远,烟囱低,逆温下污染物浓度大。冬、春季节微风晴天,午夜至清晨时出现。 ④爬升型(屋脊型):出现在日落后傍晚,因地面辐射逆温,烟囱高度以下为逆温,上部仍为不稳定大气(保持递减层结),烟气向上扩散,而不向下扩散,一般不会造成污染。排放口r >rd,排口下方:r<rd。 ⑤熏蒸型(漫烟型):出现在日出后8~10时,地面加热后,使夜间形成的逆温层从地面向上

人教版高中地理重难点突破10 大气的热力状况与气温

第 21 页 重难点突破10 大气的热力状况与气温 考点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关于大气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②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氢 ③水汽和固体尘埃集中在高层大气中 ④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读图10-1,回答2、3题。 2.从大气垂直分层看,图示大气层是 ( ) A .低纬度的对流层 B .中纬度的平流层 C .高纬度的对流层 D .低纬度的平流层 3.该层大气 ( ) A .随高度增加,温度增幅变小 B .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长波辐射 C .以平流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高空飞行 D .受强烈的太阳辐射而呈电离状态 (04年·全国Ⅲ卷)图10-2“大气垂直分层”,读图完成4~6题。 4.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5.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 A.Ⅰ层顶部 B.Ⅱ层底部 C.Ⅱ层中部 D.Ⅲ层 6.2008年9月,我国发射的“神舟”七号飞船运行轨道所在大气层 ( ) A.气温在-50~20℃之间 B.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 C.最低气温约为-80℃ D.最高气温约为40℃ 考点二:逆温现象 图10-3是“某地气温垂直分布图”。读图回答7~9题。 7.甲、乙、丙、丁四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8.若该地气温由甲逐渐演变到丁,则造成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①台风过境 ②晴朗无云的夜晚 ③冷空气南下 ④热带海洋气团影响 ⑤暖锋过境 ⑥连续阴雨 A .①④ B .③⑥ C .②③ D .⑤⑥ 9.下列哪种地形易造成该地气温由甲到丁的演变( ) A .山地 B .谷地 C .平原 D .丘陵 10.(07年·广东卷)如果从地面热力作用的影响考虑,一天中空气最新鲜的时段出现在( ) A.清晨 B.傍晚 C.中午 D.夜晚 图10-1 图10-2 图 10-3

高中地理: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案 人教版必修1

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教学目的 1.了解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认识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知道大气的结构,掌握 对流层和平流层大气的特点。 2.培养读图、阅读和概括能力;运用对比法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树立人类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观念和意识。 ★重点、难点 1.重点:大气主要成分的环境意义;对流层、平流层大气的特点;人类活动与各层大气的关系 2.难点: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对流层、平流层大气的特点。 ★教材内容分析 本章是讲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相比,它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密切,阐明为人类提供的生存空间的条件更为广阔。大气环境是人类三大环境,即大气、海洋和陆地环境之一,是海洋和陆地两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换的动力和媒体。本节教材的涉前、涉后的知识较多,是整个单元的基础。如:臭氧对紫外线的吸收,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等等,对于这些内容要主要不要讲得太细,要点到为止,考虑到以后的教学。 ★教学方法 启发式;读图分析法;对比讨论法;资料分析法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一颗行星,特殊的是它拥有生命,正是因为有了大气才使得生命的形成有了可能,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学习第二单元“大气环境”。 新课讲授: [板书]第二单元大气环境 读书第28页,思考:地球表面的大气有什么作用? [板书]引言 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阻挡了来自宇宙和太阳的有害辐射,成为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大气既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又对地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例如,地面上的水蒸发成水汽进入大气,大气中的水汽又凝结成雨、雪等降落地面,使得地球上的水循环不止。又如,增温、降温、刮风、下雨等大气现象,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不断地雕塑着地球表面的形态。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大气是地球自然环境最活跃的组成部分。过渡:下面,我们先了解一下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板书]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大家想一想,在我们周围的大气中,除了纯净的空气,还有些什么物质? 读表2-1,"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回答下列问题: 1.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氧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大气中的微量成分二氧化碳和臭氧,含量虽少,但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有着重要作用。二

必修1第 8 讲 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热力状况

必修1第8 讲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热力状况 双基回归 一、大气的组成 1.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的。干洁空气又是由氮、氧、二氧化碳和臭氧等物质组成的。它们在大气中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 2.人类对大气成分的影响:①改变大气成分的比例――人类活动导致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②增加大气的成分,改变大气成分的比例――氟氯烃物质的增加,导致大气中臭氧的含量减少。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说明:①自地面向上到大气上界,随高度的增加空气密度减小,大气压力降低。②大气垂直分层的主要依据是气温的垂直分布特点,不同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不同,因而空气的运动也不同,对人类的影响也不一样。③对流层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这是天气现象多变的条件。④对流层的高度因时因地而异。一般来说,地面温度高,对流层厚度

就大。即低纬大于高纬,夏季大于冬季。⑤电离层大气中的氧分子和氮分子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被分解为离子,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故能反射无线电短波。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地面→大气→地面,即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对流层大气受热状况主要表现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上,其实质是一个热量的连续传输过程(如下图所示)。理解“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削弱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和吸收作用)和保温效应(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和大气逆辐射)两大方面。 2.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温室效应,它们是一个连贯的能量转换过程,因此要运用综合图表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抓住主干,化繁为简。

2015年湖南学考复习地理第5讲_大气分层及热力状况

第5讲大气分层及热力状况【教学与考核要求】: 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点。 2.能简单运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理论知识。 3.能综合运用大气保温作用及其基本原理。 4.历届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知识梳理】: 大气分层高度(KM)气温垂直变化 (高度增加) 空气运动特 点 与人类的关系 高层大气平流层-2000— 3000 密度小,气压低该层中的层影响无线电波通信 平流层对流层-50—55 以运 动为主 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层 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对流层平均:12km 低纬:17-18km 中纬: 10-12km 高纬:8-9km 运动 强烈 最密切,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均发生在 本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A: 层 B: 层 C: 层 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 吸收作用:具有性,平流层的吸收线,对流层的吸收线; 2. 反射作用:不具选择性,水汽、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可以阻挡反射部分可见光,云层越厚,反射越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 3. 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可以散射波长比其直径小的一部分太阳光。只有波长较长的红、黄光相对不易被散射。(红光作为警示光源是因为波长较长,不易被散射,穿透力强) 备注:太阳高度角越小,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路程越长,被削弱的越多; 白天分析大气的热力作用,主要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4. 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应用: A.阴天的白天气温比较低的原因? 这主要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引起的,厚厚的云层阻挡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所以气温低。B.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 这是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引起的,蓝色光最容易被小的空气分子散射。(选择性散射) C.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为什么是明亮的? 这是由于散射作用造成的,散射作用将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射向四面八方,所以在黎明和黄昏虽然看不见太阳,但天空仍很明亮。(无选择性散射) 三.大气保温作用及基本原理 地球大气对太阳_______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对流层大气,特别是大气中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能够吸收大部分长波辐射,把地面辐射的大部分热量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_____________辐射又将热量归还给地面,直接补偿地面的热量损失。这样,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例题与讲解

专题8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基础过关】 读图,回答1~3题。 1.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 ) A.箭头a表示的辐射B.箭头b表示的辐射 C.箭头c表示的辐射D.箭头d表示的辐射 2.当大气中的云量或水汽含量增加时( ) ①箭头f可能增强②箭头e可能增强③箭头c可能增强④箭头a可能 增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晚秋晴朗的夜晚,箭头b减弱,霜冻出现机会多 B.人造烟雾使箭头c增强,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C.月球因箭头c、f、d减弱,因此昼夜温差大 D.大气对箭头a和b几乎是透明的 答案 1.C 2.D 3.B 解析分析图中的箭头,a为太阳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d、 e、f为大气的散射作用,g为未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其中对地面起保温 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大气中的云量或水汽含量增加时,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加,导致c、e、f均增强;晴朗的夜晚c减弱导致霜冻出现机会多; 在月球上由于几乎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因此昼夜温差大。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15分钟后,同时测玻璃

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

3℃。据此完成4~5题。 4.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5.甲箱温度比乙箱温度高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答案 4.D 5.B 解析该实验可看出,底部有土的玻璃箱里气温高,说明地面辐射的强弱影响气温高低。地面是对流层主要、直接的热源。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图回答6~8题。 6.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的热力状况

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的热力状况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从各种资料中认定、提取、加工处理各种有用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及人类面临的环 境问题。 教学建议 关于大气热力作用的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是大气的热力作用,其中大气的保温效应是本节的难点内容。 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应特别注意哪种作用有选择性,哪种作用没有选择性,另外大气中能够起到吸收作用、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的关键物质是什么?这种削弱作用使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不过这种削弱作用因地而异,教材明确提出由于各地太阳高度角不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长短不同,被大气削弱的程度不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会有所不同。 第二,大气的保温效应,需要明确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三者的差别和彼此的关系。日、地、气三种辐射的差别在于:地面的温度地域太阳,大气的温度地域地面,因此

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因此能够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日、地、气三种辐射的关系在于: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被削弱一部分后,有将近一半的太阳辐射穿过了大气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增温,同时向外辐射,将热量传递给大气,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并向外辐射,大气辐射有两部分,一小部分向宇宙空间散失;另外一大部分向地面,称其为大气逆辐射,这部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 辐射损失的热量。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太阳辐射是地球的能量源泉,大气畅快的放进太阳辐射,使地面充分的吸收太阳辐射,并将所吸收的能量以长波的形式辐射给大气,所以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大气充分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将大部分能量以长波形式辐射给地面,从而对地面保温。理解了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就能够解释地球表面昼夜温差较小的原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使夜晚的气温不会太低,因此昼夜温差不会太大。 关于大气的热力作用的教学建议 建议采用谈话法,讨论法和学习指导法进行授课。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图像说明太阳辐射波长分布的状况;其次从地球与月球的昼夜温差不同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产生

《金版新学案》高三地理一轮 第1部分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热力状况课时活页作业 大纲版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下图为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部分,据此判断1~2题。 1.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 A.①B.② C.③ D.④ 2.影响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面辐射 B.二氧化碳气体 C.臭氧气体 D.人类活动 解析:根据12~50 km的垂直高度,可知该大气层为平流层。 答案: 1.A 2.C 3.2011·徐州调研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 B.②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C.③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D.④有利于高空飞行 解析:读图可知,①图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为逆温现象,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②图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③图气温随高度增加基本没有变化,所以空气基本不产生对流运动;④图高度不变,气温不断变化,不利于高空飞行。 答案: B 2011·泰州模拟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 ℃。据此回答4~5题。

4.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5.甲箱温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解析:实验的结论是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气温足足高了3 ℃,主要原因是土对气温升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验证了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答案: 4.D 5.B 6.2011·广州模拟如图所示,该地当天的地理环境最可能出现 我国某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示意图 A.白天多云,夜间晴朗 B.大气逆辐射较强 C.夜间风力较大 D.昼最短夜最长 解析:我国某地一日气温在24~28 ℃之间,一定不是冬季,排除D选项;图中一日之内温度较高,温差较小,说明该日大气保温作用较强,故选B;白天多云,夜晚晴朗,则日出前后温度应最低,但图中没有明显表示出日出前后温度最低,故A错;夜间温度变化不明显,则夜间风力不一定大,C错。 答案: B 2011·连云港调研2010年6月11日早,连云港出现大雾天气,能见度很低,给道路

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状况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从各种资料中认定、提取、加工处理各种有用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教学建议 关于大气热力作用的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是大气的热力作用,其中大气的保温效应是本节的难点内容。 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应特别注意哪种作用有选择性,哪种作用没有选择性,另外大气中能够起到吸收作用、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的关键物质是什么?这种削弱作用使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不过这种削弱作用因地而异,教材明确提出由于各地太阳高度角不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长短不同,被大气削弱的程度不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会有所不同。 第二,大气的保温效应,需要明确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三者的差别和彼此的关系。日、地、气三种辐射

的差别在于:地面的温度地域太阳,大气的温度地域地面,因此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因此能够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日、地、气三种辐射的关系在于: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被削弱一部分后,有将近一半的太阳辐射穿过了大气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增温,同时向外辐射,将热量传递给大气,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并向外辐射,大气辐射有两部分,一小部分向宇宙空间散失;另外一大部分向地面,称其为大气逆辐射,这部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 辐射损失的热量。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太阳辐射是地球的能量源泉,大气畅快的放进太阳辐射,使地面充分的吸收太阳辐射,并将所吸收的能量以长波的形式辐射给大气,所以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大气充分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将大部分能量以长波形式辐射给地面,从而对地面保温。理解了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就能够解释地球表面昼夜温差较小的原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使夜晚的气温不会太低,因此昼夜温差不会太大。 关于大气的热力作用的教学建议 建议采用谈话法,讨论法和学习指导法进行授课。首先

第五讲 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和热力状况2

第五讲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和热力状况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理解大气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区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形成机制。3.明确大气的气温日变化、年变化及水平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与特点。 本讲重点: 1.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大气的受热过程 3.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本讲难点: 1.大气垂直分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形成机制 3.大气的气温日变化、年变化及水平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与特点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地球外部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大气圈的作用: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大气,而且还是生物生存的保护层等,对人类有重大作用。 总的说来,自然界干洁空气中各部分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中,但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能 CO、臭氧的含量的变化)。当前,特别够改变大气各种成分的含量(特别是微量气体,如 2 引起人类关注的是全球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和臭氧含量减少的现象,已经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 [经典例题1]地球大气中,下列变化是上升趋势的有 ( ) A.水气和固体杂质的含量随高度增加的变化

B.对流层的高度由高纬向低纬的变化 C.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的变化 D.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解析】水汽和固体杂质,它们几乎全部集中在大气最低层——对流层中,它们随高度增加越来越少;由于人类活动如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排出大量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故D选项符合题干要求。对流层低纬度地面受热多,对流旺盛,故对流层的高度高,而高纬度地面的热量少,对流运动弱,故对流层的高度低。 【答案】D 2.大气的垂直分层各部分大气层的基本特点: 大气层虽然有数千千米(一般认为有2000~3000千米),但其质量的3/4以上却分布在离地面十几千米的低层。依据各大气层温度(如图5-1)、密度和运动状况,我们可以将大气层分成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曲线: 平流层 对流层 -50oC -10o/oC 20oC 图5-1 (2)对流层高度的时空分布特点: 对流层的高度取决于地面温度的高低,近地面温度高,对流层高度大;反之,就小。

2014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地理第5讲_大气分层及热力状况

第5讲大气分层及热力状况 【教学与考核要求】: 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点。 2.能简单运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理论知识。 3.能综合运用大气保温作用及其基本原理。 4.历届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知识梳理】: B: 层 C: 层 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 吸收作用:具有性,平流层的吸收线,对流层的吸收线; 2. 反射作用:不具选择性,水汽、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可以阻挡反射部分可见光,云层越厚,反射越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 3. 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可以散射波长比其直径小的一部分太阳光。只有波长较长的红、黄光相对不易被散射。(红光作为警示光源是因为波长较长,不易被散射,穿透力强) 备注:太阳高度角越小,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路程越长,被削弱的越多; 白天分析大气的热力作用,主要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4. 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应用: A.阴天的白天气温比较低的原因? 这主要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引起的,厚厚的云层阻挡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所以气温低。B.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 这是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引起的,蓝色光最容易被小的空气分子散射。(选择性散射) C.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为什么是明亮的? 这是由于散射作用造成的,散射作用将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射向四面八方,所以在黎明和黄昏虽然看不见太阳,但天空仍很明亮。(无选择性散射) 三.大气保温作用及基本原理 地球大气对太阳_______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对流层大气,特别是大气中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能够吸收大部分长波辐射,把地面辐射的大部分热量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_____________辐射又将热量归还给地面,直接补偿地面的热量损失。这样, 对流层大气就可以延缓地面温度下降的趋势,使得地面因昼夜交替而导致的温度波动趋于和缓。这就是大

《金版新学案》高三地理一轮 第1部分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热力状况课时活页作业 大纲版

《金版新学案》高三地理一轮第1部分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热力状况课时活页作业大纲版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下图为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部分,据此判断1~2题。 1.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 A.①B.② C.③ D.④ 2.影响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面辐射 B.二氧化碳气体 C.臭氧气体 D.人类活动 解析:根据12~50 km的垂直高度,可知该大气层为平流层。 答案: 1.A 2.C 3.2011·徐州调研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 B.②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C.③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D.④有利于高空飞行 解析:读图可知,①图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为逆温现象,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②图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③图气温随高度增加基本没有变化,所以空气基本不产生对流运动;④图高度不变,气温不断变化,不利于高空飞行。 答案: B 2011·泰州模拟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

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 ℃。据此回答4~5题。 4.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5.甲箱温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解析:实验的结论是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气温足足高了3 ℃,主要原因是土对气温升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验证了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答案: 4.D 5.B 6.2011·广州模拟如图所示,该地当天的地理环境最可能出现 我国某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示意图 A.白天多云,夜间晴朗 B.大气逆辐射较强 C.夜间风力较大 D.昼最短夜最长 解析:我国某地一日气温在24~28 ℃之间,一定不是冬季,排除D选项;图中一日之内温度较高,温差较小,说明该日大气保温作用较强,故选B;白天多云,夜晚晴朗,则日出前后温度应最低,但图中没有明显表示出日出前后温度最低,故A错;夜间温度变化不明显,则夜间风力不一定大,C错。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学设计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学设计

学校:讲课人:日期: 课题专题八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识记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和大气 垂直分层的各层名称; 2.了解干洁空气、水汽和尘埃在大 气中的作用; 3.理解各层的气温变化、气流运动、 天气状况等主要特征以及对人类 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大气组成”相关内容 以及填写表格,归纳大气的组成 成分及其作用; 2.通过阅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 图”,分析大气分层结构、各层气 温变化、气流运动方式以及与人 类的关系。 3.通过绘制大气温度垂直变化图, 充分理解大气温度变化的原因, 同时锻炼地理绘图、读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大气的存在对人类活动的 影响,尤其是对流层和平流层、电 离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人类 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 路的观念和意识。

重、难点重点:大气各垂直分层的名称;对 流层、平流层温度变化特征及应用。 难点:对流层、平流层的温度变化 特征及成因 教学方法谈论法、讨论法 媒体运用PPT 教学过程 内 容 媒体教师活动教后记 导入“大家都知道月球表面遍布着环形山,请 问是什么力量造就了这样的地貌?” “没错,是陨石撞击造成的,但是资料显 示:每年进入地球大气层的流星体物质总 量达上万吨,同在太空环境中,为什么地 球上的景观与月球不同?” “是的,因为大气层的保护,大多数流星 体都在下落过程中因摩擦而燃烧殆尽,我 们的大气层就像一层结实的‘防弹衣’!“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大气层,学习它 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Part 1 大气的组成“包围在地球外部的气体总称为大气,大气的组成和构成十分复杂,首先来看看大气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请同学们翻开书本75页自学这部分内容,以四人为一小组完成大气的组成部分学案,完成后请小组长将结果用ipad拍下来并用蓝牙传输给我,看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快。”

大气的垂直分层知识点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是不均匀的,人们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的垂直变化,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1)对流层贴近地面的大气最低层。整个大气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杂质都集中在这一层。是大气中最活跃、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层。人类就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对流层有以下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因为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因此离地面越高,气温越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 ②对流运动显着。该层上部冷下部热,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对流层即因此得名。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地面受热多,对流旺盛,对流层高度高,可达17~18千米;中纬地区对流层高度为10-12千米;高纬度地面受热少,对流微弱,对流层高度仅8~9千米,平均高度为12KM。同一地区,夏季高于冬季。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近地面的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层空间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温度的降低,容易成云致雨。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2)平流层自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高度的范围为平流层。这一层有以下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增高。该层大气主要靠臭氧吸收大量的紫外线增温。在22~27千米高度处,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臭氧层。臭氧层以上,臭氧含量逐渐减少,但是太阳紫外线辐射强烈,气温随高度迅速增加。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天然屏障; ②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该层上部热下部冷,不易形成对流,而是以平流运动为主,大气稳定,有利于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平流层顶以上的大气,气压很低,空气密度小,到2000~3000千米高空,大气密度已与星际空间的密度接近,这个高度可看作是地球大气的上界,天气稳定少变,有流星、极光等现象出现。 在该层大气80~500千米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电离层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但会受到太阳活动(耀斑)的影响而减弱甚至中断。 高层大气气温自下而上气温先降后升,主要是高空有氧原子吸收太阳辐射。 (三)逆温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出现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 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逆温的好处有: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不管是何种原因形成的逆温,对天气和大气污染的扩散都有相当大的影响,都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很大影响。它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差,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学设计

学校:讲课人:日期: 课题专题八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识记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与大气垂直分层的各层名称; 2.了解干洁空气、水汽与尘埃在大气中的作用; 3.理解各层的气温变化、气流运动、天气状况等主要特征以及对人 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大气组成”相关内容以及填写表格,归纳大气的组成 成分及其作用; 2.通过阅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分析大气分层结构、各层气 温变化、气流运动方式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3.通过绘制大气温度垂直变化图,充分理解大气温度变化的原因,同 时锻炼地理绘图、读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大气的存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就是对流层与平流层、 电离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人类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 道路的观念与意识。 重、难点重点:大气各垂直分层的名称;对流层、平流层温度变化特征及应用。 难点:对流层、平流层的温度变化特征及成因 教学方法谈论法、讨论法 媒体运用PPT 教学过程 内容媒体教师活动教后记 导入“大家都知道月球表面遍布着环形山,请 问就是什么力量造就了这样的地貌?” “没错,就是陨石撞击造成的,但就是资料 显示:每年进入地球大气层的流星体物质 总量达上万吨,同在太空环境中,为什么地 球上的景观与月球不同?” “就是的,因为大气层的保护,大多数流星 体都在下落过程中因摩擦而燃烧殆尽,我 们的大气层就像一层结实的‘防弹衣’!“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大气层,学习它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Part 1 大气的组成“包围在地球外部的气体总称为大气,大气的组成与构成十分复杂,首先来瞧瞧大气究竟就是由什么组成的?请同学们翻开书本75页自学这部分内容,以四人为一小组完成大气的组成部分学案,完成后请小组长将结果用ipad拍下来并用蓝牙传输给我,瞧瞧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快。” “请一组的同学来给我们分享一下她们的成果。” “完成得很好,那老师有一个疑问,一般情况下,一年中城市出现雾的次数多于郊区,这主要就是什么原因呢?” “尘埃就是水汽的凝结核能促成雾的形成,由于城市里的废气排放量要比郊区的大,尘埃较多,所以城市出现雾多于郊区” “拿出ipad 完成大气的组成练习,有错题的同学可以打开书库中的相应的课本点击来观瞧视频” Part 2 大气的垂直分层“大家做的还不错,那大气形成的连续圈层称为大气圈或大气层。由于地球引力的影响,大气总质量的90%集中在15km高度以内,99、9%集中在50km以内,2000km高度以上,大气及其稀薄,逐渐向星际空间过渡,无明显上界。” “所以大气圈的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 除此以外,大气的温度、大气的运动状况也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高一地理潘君萍 2017.9.6 新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基础知识梳理: 一、大气的组成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规律 (一)对流层 特点: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 原因:是近地面(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2. 运动显著。

原因:热空气膨胀上升,冷空气收缩下沉。 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 低纬度地区:17~18千米,中纬度地区:10~12千米,高纬度地区:8~9千米。 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多阴雨天气)。 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 (二)平流层 特点: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 原因: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大气温度升高。 2.气流以运动为主。 大气稳定,天气晴朗,能见度高,利于高空飞行。 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提供天然屏障; 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 (三)高空大气 特点:1.气压很低,密度很小。 2.80—500KM处含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原因: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 三、逆温 1.含义: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2.特征:(1)天气稳定(上热下冷,没有空气的对流运动) (2)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3.最易发生逆温的时间:冬季日出前后

最易发生逆温的地形:盆地、河谷 4.影响:(1)出现多雾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 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2)加剧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3)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不便。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 随堂练习: 1.读大气垂直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层主要的直接热源是____________,该层气温随高度 增加而_________。 (2)B层_______部冷,________部热,空气以________运动 为主。 (3)A、B、C三层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_______层, 现代飞机多在____层飞行,因为该层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层是人类生存环境的 天然屏障。 (4)______层的电离层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 (5)某地近地面气温是28℃,这里的对流层高度为17千米,那么,这里对流层顶的气温是( ) A.—102℃ B.—74℃ C.—130℃ D.—158℃ 读某工业区不同时段气温垂直分布图,完成2~3题。 2.该地当日大气污染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 ) A. 地面辐射减弱 B. 大气逆辐射减弱 C. 空气水平运动减弱 D. 空气对流运动减弱 3.下列时段空气质量最好的是 ( )

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和热力状况

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和热力状况 [考纲要求] (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组成;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大气的热状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保温效应;全球的热量平衡。 [知识讲解]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地球外部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大气圈的作用:保护作用;使水循环;雕塑地表形态;对生物界和人类影响更为深刻。 2 、大气的组成: 氮:含量最多(78%)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干洁 氧:含量第二(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空气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组成 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使生物免遭伤害,少量紫外线有杀菌作用。 水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雨后的空气是清新的。 固体杂质 地球变暖的原因:①人类活动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CO2,使大气中的CO2增加;②植被的破坏,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减少。 3、垂直分层 ①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②各层的特点及原因: 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曲线: 逆温现象:对流 层由于热量主要直接 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一般情况下,海拔每 上升1000米,气温下 降6°C 。有时候出现 下列情况:①海拔上 升,气温升高;②海 拔上升1000米,气温 下降幅度小于6°C 。这就是逆温现象。逆温现象往往出现在近地面气温较低的时候,如冬季的早晨。逆温现象使空气对流运动减弱,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大气环境较差。 例1、比较同纬度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上空海拔均为5000米的A 、B 两点气温TA 、TB 的大小。(TA>TB )(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1、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反射作用最强,吸收作用最弱 对流层平流层/o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