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海市初三语文一模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含答案)

2013--2014上海各区一模说明文汇编

宝山区

浓茶解酒

①“浓茶解酒”是一个在民间流传甚广的说法。近年来许多专家又说浓茶不仅不能解酒,反而伤身。茶与酒,到底是怎样的一对冤家?

②通常说的“解酒”,一般是指减轻喝酒过多的反应,比如头痛、呕吐、动作失调、反应缓慢等等。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反应,必须要“解酒物”被迅速吸收并且发挥作用才能消除。

③酒精进入人体之后,会被转化为乙醛,然后转化为乙酸,最后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以及转化为脂肪。如果喝下的酒精不多,这个处理流程运行良好,人体就不会有太大的反应。反之,短时间内喝入大量酒精,超过了这一流水线的处理能力,就会导致体内乙醛含量升高。人体对乙醛比酒精还要敏感,于是就面红耳赤、头晕目眩,手脚也不听自己使唤了。

④要“解酒”,就需要加强这条流水线的运行。茶水中有不下几十上百种的物质,最重要的是咖啡因和茶多酚等抗氧化剂。然而,这些成分对这条“酒精代谢流水线”的运行无能为力。实际上,不仅是茶水不行,迄今为止科学家们也没有发现吃什么东西能够促进这条流水线的运行。

⑤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喝茶对喝酒没有影响。我们知道,酒精的作用是让人晕眩、虚弱、运动能力失调,而咖啡因却可以刺激人兴奋和清醒。茶中含有大量的咖啡因,是不是可以“对抗”醉酒反应呢?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少,比如2006年《酒精中毒:临床与实验研究》上就发表了一项研究结论:喝下同样的酒之后,同时喝运动饮料的人在头痛、虚弱、口干以及运动能力失调这些“醉酒征兆”方面都要明显低于单纯喝酒的人。运动饮料中含有咖啡因,运动饮料的这种“对抗作用”被归结于咖啡因的功劳。不过,人们会根据这些主观感觉来确定自己有没有“喝多”,这种“对抗作用”干扰了人对体内酒精量的判断,从而不知不觉喝得更多。因为有统计数据支持这一结论,所以美国甚至禁止了在酒精饮料中添加含有咖啡因的饮料。

⑥那一项研究中还检测了试验中志愿者的运动灵敏性,结果是虽然咖啡因使得喝了同样多酒的人感觉“好一些”,但是却没有帮助恢复运动灵敏性。一杯常规的茶比一杯咖啡中所含的咖啡因要少,但茶水的咖啡因含量跟茶叶本身、茶叶量、水温和冲泡时间密切相关。一杯“浓茶”,其中的咖啡因含量也就不容小视。⑦茶中不仅有咖啡因,更有大量的抗氧化剂。这些成分对喝酒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当酒精代谢不畅,体内乙醛含量增加,在其他酶的作用下产生大量超氧阴离子。超氧阴离子会引发一连串的氧化反应,最终损害细胞膜、蛋白质和DNA。而抗氧化剂的作用,是制止这种过氧化反应的进行,因而起到保护细胞活力的作用。

⑧这种损害与保护都不是立竿见影,而是长期作用的结果,因此对“解酒”也没有明显的作用。不过对于长期喝酒的人,这种保护作用可能就有相当的价值。不过目前的结论只是,“如果不得不经常喝酒,那么经常喝茶可能有助于减少酒精对身体的氧化损伤”。但是,“减少”也不是“消除”。要健康,最好的选择还是不喝酒。

(摘自《新发现》,有删改)

16.第②段画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其作用是。(3分)

17.联系第①段内容,简要说说这一段的作用是。(4分)

18.对文中加点短语梭织带的内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③段中的加点短语“这个处理流程”指的是“酒精进入人体后,会被转化为乙醛,然后转化为乙酸,最后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脂肪”。

B.第④段加点短语“这些成分”值得是咖啡因和茶多酚。

C.第⑤段加点短语“这种‘对抗作用’”值得是咖啡因可以“对抗”醉酒反应。

D.第⑥段加点短语“那一项研究”值得是2006年关于酒精的研究。

19.第⑤段画线句“不过这并不以为这喝茶对喝酒没有影响”中的“影响”,从下文看,积极的“影响”有和;消极的“影响”

有。(6分)

20.下表是医学专家对饮酒的相关研究。根据下表内容,分析文末画线句,完成

)表格内容说明了

(2)文末画线句在语言表达上存在的问题是

(3)文末画线句应改为

16.(3分)举例子具体说明了喝酒过多后的多种常见反应

17.(4分)写出民间说法和专家们说法之间的矛盾(看法不一),引发读者对茶与酒之间关系的好奇(思考),引出本文说明的中心问题:浓茶是否可以解酒 18.(3分)C

19.(6分,每空2分)茶水中的咖啡因能让喝酒的人感觉好一点茶水中的茶多酚可以起到保护细胞活力的作用茶水中咖啡因的“对抗作用”干扰人对体内究竟量的判断,从而不知不觉喝得更多

20.(6分)(1)(2分)就的不同种类,每天适量饮用,对人体健康有不同作用

(2)(2分)“最好”、“不”字用得太绝对,不符合说明文语言准确性要求(3)(2分)要健康,比较好的选择是(根据自己的体质和需求)适量饮酒

长宁区

1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礼记》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梜,犹箸也”。《史记》谓“纣始为象箸。”这些都说明“箸”的称呼可能最早在商代出现。

2“箸”变成为今天的“筷”,有个说法可能与沿江或沿海的船民有关,因为“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便有不吉利的意思,为了趋吉避凶,他们反其

意称“箸”为“快儿”。又因为大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从此“筷子”便在民间叫开了。

3古代用筷子的情况也可参考画像砖。a汉代盛行厚葬,墓室中大量使用精美画像砖,以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因而留给后人丰富的形象资料。b 1973年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有“彩绘云龙纹漆案”出土,有趣的是这漆案上面还摆放了5个写有“君奉食”的小盘、两个酒卮,案面上还放有一个耳杯,杯上还放有一双竹筷。c 《红楼梦》描写的宴饮场面中几乎都出现了筷子。比如第四十回写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时,在座的主人和宾客每人都手执一双竹筷。d 今人虽然不能亲眼目睹那时人们使用筷子的场景,但却可以从流传至今的文献和文学作品中领略人们当时使用筷子的状况。

4筷子之所以延用至今,在于它取材方便、制作容易。从饮食进化的历史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再自然不过,其后出现的“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汤匙。《说文》谓“匕,亦所以用匕取饭”。今天的“匙”是由“匕”发展而来。匕作为一种食器虽然对人进食有帮助,但用金属或瓷土作原料制作起来很麻烦。同时它的分量重,使用起来也很笨拙,所以难以准确取到所需食物,筷子恰好能够扬长避短,取而代之。

5至于使用筷子何以那么方便灵活,许多名人都进行了探寻并做出相应的解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曾经说:“中华族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中国人早在两汉时期便使用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这是迄今为止,对这一问题最简单、最科学的一种解释。

6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常常体现该民族人民的处世特色,就像中国人惯于使用筷子,而西方人善于使用刀叉,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性格上的差异。正如蔡元培先生当年对西方记者调侃的那样:“中国人从来是尚文明,而不尚武力的,从餐桌上就可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区别。”

16、本文标题《筷子春秋》中的“春秋”的意思是。(2分)

17、本文是从“筷子名称的由来”、“”、

“”、

和“使用原理”等几方面来介绍“筷子”的,文章的说明顺序是。(6分)

18、“这足以证明汉代时已经开始使用筷子,但广泛使用筷子却始于清代。”这句话要是放在第3段,那么,恰当的地方是()(4分)

A . a处 B. b处 C . c处 D .d处

19、从第④段可知“筷子”取代“匕”成为现今中国最主要的进食工具的原因是:(6分)

(1)(2)(3)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筷子在秦朝时被称为“梜”,是《礼记》中的记载。

B“箸”,变成今天的“筷”,与沿江或沿海的船民有关。

C筷子是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绝妙运用。

D中国人使用筷子不使用刀叉,说明中国人只尚文不尚武。

16.历史 17.古代使用筷子的情况筷子沿用至今的原因逻辑顺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