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山绣水片段赏析

画山绣水片段赏析
画山绣水片段赏析

《画山绣水》写景赏析

课文中堪称“画山绣水”的景有哪些?第二段、第四段、第五段

找出这两段中(四五两段),你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说说好在哪里?(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假使你的眼福好,赶上天气晴朗,水面平得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墨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

水面平得像玻璃,把水面比作玻璃,写出了水面的平静以及水的清澈,整个营造了一种像中国水墨画的幽美的、令人赏心悦目的意境。“画”字写出了漓江上的风景看着像一幅风景画一样,充满了诗情画意,人与景已经融为一体。这样的描写使读者沉静在其中,恍恍惚惚、如醉如梦,完全陶醉了。

这种梦境往往要被顽皮的鱼鹰搅破的。前一段作者营造的恬静的、晕糊糊的意境,就在鱼鹰出现的时候,被瞬间打破了。“搅”字写出了鱼鹰的出现的突如其来与它的顽皮,带给人的一种喜悦与惊奇。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竹筏子的梢上停着几只鱼鹰,神气有点迟钝,忽然间会变得异常机灵,抖着翅膀扑进水里去,山影一时都搅碎了。一转眼,鱼鹰又浮出水面,长嘴里咬着条银色细鳞的鲢子鱼,咕嘟地吞下去。

这一系列动词的连用,生动再现了鱼鹰捕鱼的全过程,呈现出一幅动态的画面。且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用笔特别的凝练,每个字都是加以斟酌,“抖”字写出了鱼鹰由迟钝悠闲的状态一转而成异常机灵,前后的神气形成鲜明的对比,“扑”字写出了鱼鹰跳进水里捕鱼的速度之快,“搅”字则呼应前文的想象中所营造的静态漓江水色图,就在那鱼鹰捕鱼的那一瞬间,一个恬静的梦境被打破了,随之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是一幅富有动态美感的鱼鹰捕鱼图。“浮”“咬”“吞”,一气呵成、文势自然流畅,写出了鱼鹰捕鱼身姿的矫健与反应的灵敏。字字句句都是经过锤炼,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也让读者能从中读出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欢与赞美之情。

你们能不能给这两图一动一静的画面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漓江水色如画图鱼鹰捕鱼如歌图

这两幅动人的图景都是作者真实游历桂林山水的场景再现吗?

第一幅是作者想象中的景,第二幅是作者的真实所见。这又是一虚一实,虚实相生啊!

我们从刚才同学的赏析中,可以看出这两段文字确实巧施艺术技巧,在艺术技巧与自然情感间自由切换。高水平的散文也莫过如此,在润物细无声之间,将艺术技巧演绎得出神入化,情感的流露又是无声胜有声!

在这里,我们可以初步归纳下,这两段文字中,所蕴含的美。1、用字之美: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的使用、动词的连用2、手法之美:比喻、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3、画面之美:漓江水色图、鱼鹰捕鱼图4、情感之美:喜欢赞美3、衔接之美:前后呼应

动词连用的表达效果

按照一定的描写方式,在一句话或几句话中精选一系列动词,加以连贯性、演进性地表述,这就是动词的连用。动词的连用,无论是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或事物的形象,都能收到淋漓尽致、形神兼备等独特的表达效果。

首先,动词连用常用来具体细致地描绘事物的复杂情态。比如《山中避雨》一文中:“我付了茶钱,还了胡琴,辞别三家村的青年们,坐上车子。”这里连用四个动词“付”“还”“辞别”“坐”,一气呵成,字字准确贴切,“付”“还”显得轻松,“辞别”显得恋恋不舍,“坐”表明找到车子的顺利。因为他们刚刚听过一场轻松的音乐演出,这四个动词的连用便把他们当时愉快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动词连用常用来刻画人物的行为特征,表现特定的情境。比如《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一文中:“当地报纸编辑昂首阔步,高声喊叫,趾高气扬,欣喜若狂,他终于诚心诚意地体谅我,邀我到药房去,在亲切的气氛中,干一杯‘法涅斯托克驱虫剂’,以便洗刷掉一切怨恨。”这里先连用了两个动词短语“昂首阔步”和“高声喊叫”,接着连用了几个动词“体谅”“邀”“干”“洗刷”,写出了编辑一系列的动作行为,有明显的嘲笑意味,幽默中充满讽刺的味道。

再次,连用的动词,有时常用来表现人物的动作、心理,进而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或某种特殊的情感。比如《风筝》一文中:“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这里“坐”“站”“瑟缩”形象地写出了“我”的弟弟做风筝时的专注和被发现后的惊慌失措;“折断”“掷”“踏”形象地写出了“我”参与

对儿童的精神虐杀和戕害儿童天性的行为。

最后,动词的连用还可以用来表强调。比如《忆读书》一文中:“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凑成”在这里是拼凑而成的意思,“写满”在此也有“凑满”之意,连用两个动词,均在强调其“凑”的意思。所以,连用几个动词进行某一意思的强调,往往会收到明显的效果。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