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陈垣对古典文献学的贡献

试论陈垣对古典文献学的贡献
试论陈垣对古典文献学的贡献

文献学山东图书馆季刊2006年第3期

试论陈垣对古典文献学的贡献

邹应龙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陈垣在古籍整理中,保护与整理了大批珍贵的文献档案资料,并做了大量的编目工作,使我国古典文献学逐步走

上科学化的发展道路,开辟和规整了目录学新的编撰体式,建立了科学完整的校勘学理论与方法论。

[关键词]陈垣古典文献学目录版本校勘

[中图分类号]G256.1[文献标识码]A

[Ab stra ct]In a rrange anc i ent Chi nese c l assics,Chen Yuan pretects and arranges a l ot of prec i ous arch i ves and

da tas,m akes a l a rge var i e t y of cata lo gues,which m akes anc i ent docu m en t sc ience i n sc ientific deve l opi ng road;

i n i tiates and nor m s new co mp ili ng syste m s i n Ca talog ue Science;estab li shs scien tifica,l whole theory and m ethods i n

Jiao2kan sc i ence.

[K ey wor ds]Chen Yuan anc i ent docu m en t sc ience cata l ogue ed ition Ji ao2kan

陈垣(1880-1971),字援庵,别号圆庵居士,书斋号励耘,广东新会人。我国著名史学家、古典文献学家、教育家。作为史学家,其学术博大精深,被/称之为民国以来史学开山大师0。[1]作为教育家,他一生教书育人,推动了我国高师教育的发展。而作为古典文献学家,他研究精深,集古典文献学之大成,为中国文献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文献保护与编目整理

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到近代,随着社会形态的转型,学术范式也随之而产生新变,无论是宏观观照如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还是微观探索如史料的整理与保存,陈垣都能得风气之先,钻研精深,对古典文献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于1922年春到6月和1928年5月到次年5月,两任京师图书馆(案:后改名北平图书馆)馆长一职,并长期任馆委会委员,为图书馆的筹建、建制等竭忠尽智,出谋划策,筚路蓝缕,居功至伟。尤其是,他曾多方游说,积极争取,获准将中南海居仁堂拨为馆舍,扩大了图书馆的规模,在北图史上具有关键性意义。[2]期间,还极力阻止美国庚款基金会的介入,保证了北图主权在我的局面。为更好地保护清代的文物典章,陈垣为故宫博物院购买了清湖广总督端方的档案600余册。[3]成功游说当时北洋政府,将辛亥革命后接受的无人管理的清军机处档案移交故宫博物院,为清史研究保存了大量极其珍贵的原始档案材料。他对懋勤殿陆续发现的珍贵文书档案5教王禁约6、5康熙谕西洋人6等及时加以保护,并进行校释,将没有注明年月的10件档案一一考订清楚。[4]此事汉文记载极少,陈垣的整理校释填补了研究康熙与罗马交往关系的空白。1933年,陈垣主持筹备5宋会要6编印工作,合徐星伯本和清本,定名为5宋会要辑稿6,使艰难传世几经湮没的仅存的5宋会要6得以整理流传,成为多年来宋史研究的重要资料。1939年,5嘉兴藏6在故宫被发现,陈垣亲自加以整理,发现了200多种清初僧人语录和大量塔铭,很多已成为海内孤本,同时利用5嘉兴藏目录6与5嘉兴藏6的实际收书进行校对,钩稽出5目录6未载之书,开辟了史学研究新资源。特别是陈垣在蠶藻堂意外发现了5四库萃要6,武英殿刻书处发现了四库应毁而未毁书,/有李清5诸史同异表6,周亮工5读画录6等的残本,都是很难看到的书0。[5]正是陈垣的妥善保管,诸书才避免了霉烂虫噬之厄。

陈垣对古代文献进行了大量艰苦的研究整理工作。1930年,陈垣用五种5元典章6本子,与沈刻本加以对校,/如是整理有数越月,凡得讹误、衍脱、颠倒诸处一万二千余条。,,,定名5沈刻<元典章>校补60[6]成为元史研究不可或缺的资料,故杨志玖说:/若无5校补6而冒然利用沈刻本,对其中年代、人名、地理、名物制度等的种种错刻毫无察觉,势必影响对元代典制史事的正确理解。0[7]1922年,校阅整理京师图书馆藏敦煌唐人写经8679卷,/知其

#

75

#

总第101期山东图书馆季刊2006年9月

中遗文异义,足资考证者甚多,即卷头纸背所书之日常帐目、交易契约、鄙俚歌词之属,在昔视为无足重轻,在今矜为有关掌故者亦不少。0[8]陈垣还曾整理考释钱大昕手简15函,对有日无月,有月无年,月日并缺等,详加订释。[9]为宗教研究便,他先后对5灵言蠡勺6、5辨学遗牍6、5大西利先生行迹6、5主制群征6等5部教籍细加校理,题著序跋、序列名目、卷数、撰者、版本演变、体例内容等,纲目精细,嘉惠后学。陈垣整理古籍,严谨精勤,探索详赅,往往于细微处发现问题,稽考舛误,洞析幽渺,摧陷廓清。1937年,他曾用5册府元龟6校5旧五代史辑本6,撰成5旧五代史辑本发覆6,历考5旧五代史辑本6武英殿本,5四库全书6初写本,刘承干嘉业堂本三种刊本始末,搞清了三种本子的改窜实情,知改窜实出自辑本,[10]从而廓清了薛居正本真貌,纠正了百年来学界的错误认识,而其改窜情况更令/有清一代敕编之籍,官撰之书,皆可遵循此例。0[11]他用5册府元龟6文补5魏书#乐志6阙页十五行,补5魏书#武帝纪6下建德五年十二月诏书,/是日诏下曰0下缺字,凡八十七字。(案:前者湮没达八百年之久,今点校本均已据此补上,了却学界一个心愿。)

陈垣在研究中十分重视基础工作,对古籍进行了开创性的编目整理。陈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全面调查研究文津阁5四库全书6的第一人。他事先拟画好表格和调查项目,分列部别、类别、属别、书名、作者、卷数、函数、册数等,最后计出:经部10类,共5482册,363604页;史部15类,共9476册,697287页;子部14类,共9055册,564344页;集部5类,共12264册, 665865页,总计四部44类,36277册,2291100页,并著有5文津阁书册数页数表6、5<四库全书>中过万页之书6、5四库书名录6、5四库撰人录6等文章,同时,他还将赵怀玉本5四库简明目录6与5四库6原书进行核对,查出有名无书,有书无目,书名、卷数不实等情况,撰成5四库书目考异6五卷,附索引,首次廓清了文津阁5四库全书6的基本概貌。1925年对文渊阁5四库全书6作了清点,画有5文渊阁书排架图6,为后来文渊阁、文津阁编目提供依据。将5四库6中元人文集的子目辑出,编成5元六十家文集子目索引6。仿宋赵明诚5金石录6例,撰成5敦煌劫余录6,兼采传统目录和近代西方目录索引的编制方法进行编排,考订谨详,检索便捷,故王重民说:/这样的细致、渊博而又正确的目录工作,不是任何人所能做的,也不是两个5劫经录6所能比拟的。0[12]任北大国学门导师时,剪裁、编辑了5艺文类聚引用书籍6、5太平御览引用书籍增订目录6、5太平御览引用书细目6、5太平广记引用书籍增订目录6、5慧琳<一切经音义>引用目录6、5希麟<续一切经音义>引用书细目6等,并带领学生对明清档案进行了整理编制工作。先是分类统计,后正别年代,接着编写摘要,最后研究考证,初分为:诏、榜、敕诰、册文、墨谕等54类,[13]条分缕析,丰瞻翔实,对档案工作的体系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近代著名文献学家沈兼士对此高度评价说:/当时我们见到中国近代史最重要的材料就是清代的内阁档案,也就请陈先生指导整理;现在一般人都知道档案之价值,便是那时所开的风气, ,,多是陈先生那时所艰难缔造的。0[14]1961年,指导编制了5新五代史不列传人名索引6、5旧五代史不列传人名索引6、5册府元龟五代部分人名索引6、5通鉴五代部分人名索引6、5有关五代史论著名录6、5五代十国年表6等,为整理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不仅如此,他还从理论上予以论证和总结,使文献编目工作走上了科学化建设的轨道。在5中国史料的整理6中,提出/篇目索引0、/名称索引0、/专题索引0的要求及其编制方法。/篇目索引0就是将所有重要书籍的篇目按类编成一个总目,/若是将各书的篇目,都汇集起来,那就方便了。,,,我以为篇目也是重要的。0[15]/名称索引0是将重要的书中凡是有名可治的,如人名、地名、事件等,都编写索引。/专题索引0是以专题为单位,然后将群书中所有有关的材料统统编辑在一起。这些方法成为今天索引编制工作基本的指导原则,是我国三四十年代古典文献的最大成果之一。

2目录学

来新夏认为,目录学作为学科专词应出现在北宋初年。[16](案:姚名达5中国目录学史6认为,目录学成词始见于清王鸣盛5十七史商榷6,[17]可参考)自后,对其学科定位问题歧说纷纭。宋郑樵以校雠学统摄目录。清初全祖望认为,/今世有所谓书目之学者矣,亦不过以为獭祭之用。0[18]乾嘉时学者章学诚亦曰:/乃谓古人别有目录之学,真属诧闻。0[19]诸氏言之凿凿,但持论偏颇。故余嘉锡批评道:/渔仲、实斋著书论目录之学,而目为校雠命名已误矣,,,,特目录不专是校雠、版本耳。0[20]阐明目录学当独立。陈垣则以坚实的学术实践,开拓和丰富了目录学研究的内涵与领域,为古典目录学的体系建设及其向现代化转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学术范本。

#

76 #

邹应龙:试论陈垣对古典文献学的贡献

陈垣视目录为治学门户与途径,在文献研究和整理中,于此用功颇深。如前所述,陈垣编制了大量索引、细目,此外还撰有5明末清初教士译著现存目录6(1930),著录基督教籍说教部157种,5中国佛教史籍概论6(1942)等。陈垣不仅仅满足于书目编撰、订释与补正,他更从实际出发,讲究实用,扩大了目录学的适用范围,赋予目录学更具工具性、根基性的作用。陈垣认为,目录学/不仅仅限于鉴别版本、校雠文字。而是由提要上溯目录学的源流,旁及校勘学的方法,并且能研究、探讨学术发展的过程,熟悉历代官制、地理、史学。0[21]他把目录与版本学、校勘学、史学、制度学、地理学等相结合,从社会发展、文化艺术背景诸方面进行关照,把目录学引入一个更加深广的学术体系。最能体现他目录学思想的当是5中国佛教史籍概论6(以下简称5概论6)。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部系统介绍佛教史籍的目录书,不只罗列书目和提要,而是精选典籍35种,序次作者、书名、卷数、历代著录及版本、内容与体制结构、书之得失、利用与史料价值等,特别是,/与史学有关诸点0、/本书之特色及本书在史学上之利用0等,介绍与考证、校勘相结合,究本溯源,在编纂思想与方法上,不仅继承了前代目录学著作的优点,作了集大成之总结,更在编撰体例和结构上,与现代学术范式结合,开辟和规整了目录学新的编撰体式,从而在更深厚的学术与文化背景下,提高了目录学的学科地位与功能。陈垣治目录学,不做琐碎考证,而是关照社会现实,寄寓自己的民族大义和爱国情怀。他认为,/道人虽然离俗出家,然每与政治不能无关系0[22]/言宗教不能不涉及政治0[23]时值北平沦陷,陈垣注意从政治和社会的角度,在目录著述中常表彰历史上爱国僧人,贬斥降臣。如5概论6卷一5历代三宝记6载忘名和尚爱国事,他论曰:/释忘名所撰,殆即梁士旧事,忘名盖遗民之抱国破家亡之痛也。0对于肖扌爲、庾信等士大夫仕周,曰:/诸人皆梁亡入周,而见然冠带,文人节操至此,相形之下。和尚愧煞宗人也。0目录学中寄寓爱国思想,其卓识为前世目录学家所无,为后世提供了一种著述新范式。故白寿彝称该书/是目录学方面有创造性的一部著作0。[24]

把版本作为著录项目当自宋尤袤5遂初堂书目6始,/自镂板兴,于是兼言板本,其例创始于宋尤袤5遂初堂书目6,,,,目中所录,一书多至数本。0[25]后版本学渐行,至清代成为专门学问。陈垣治版本学,各类书籍务求经心营目,方可著述。鉴别版本时,不仅仅依据纸质、字体、刀法、藏印等,更多地从古籍内容与著述体例上予以鉴别。如5史讳举例6卷七5避讳学之利用6即列举运用避讳学知识鉴别版本的例子。5元西域人华化考6卷四5文学篇6,根据内容,举例五条,考订5丁鹤年集6为明刻,驳黄丕烈、顾广圻等/元刻说0。而且,陈垣还将版本学应用到古籍整理和研究中。在5通鉴胡注表微#校勘篇6和5校勘学释例6等书中,他深刻论述了版本的校勘学价值,主张广罗异本,校勘古籍应选择流传广而校勘不精的本子,如前举5沈刻<元典章>校补6。他还善于应用版本知识考史、证史。对于顺治出家问题,他注意到5续指月录#玉林传6、5回忆录6均记顺治把头发削去。而康熙本5蠺溪语录6并无记载,且卷三有一偈,/,,人人道你大清国里度天子;金銮殿上说禅道。0龙藏本则把/度0改为/见0,所以陈垣认为,/度0与/见0字意义顿殊,见天子可有万人,度天子只有一人,显为有意改易。他据古本/度0字考证出顺治虽有意出家,但未成事实。[26]5概论6于目录下亦著版本。如卷三5弘明集6,云:/本书现在道行者,大别为两种本:一藏本;一单刻本。藏本又大别为两种:一嘉吴藏本,即所谓汪道昆本;一金陵本。0条分缕析,考证谨严。他主张校勘古籍要选用古本,注意版本源流,相互校对,于细微处发现问题,故结论往往是总结性的。

作为专门之学,校勘学至清代得以确立。/清儒则博征善本以校勘之。校勘遂成一专门学。0[27]戴震曰:/搜考异文,以为订经之助;又广览汉儒笺注之存者以为综考故训之助。0[28]主张校勘既要订文字异同,又要考训诂之是非,这成为有清一代校勘学总则。陈垣充分吸收借鉴前代校勘名家的成果,更在校勘类例和误因上做了拓展。如校勘沈刻5元典章6,他一方面对方功惠藏抄本、阙里孔氏藏影抄元本、汲古阁藏元刻本、涵芬楼藏吴氏绣谷亭影抄元本、南昌彭氏知圣道斋抄本等五种本子加以对校,发现沈刻本讹误、衍脱、颠倒等错误一万二千余条,另一方面他又精选一千多条误例加以归纳和分类,撰成5<元典章>校补释例6(后改名5校勘学释例6),对古籍致误通例进行系统总结,第一次用近代科学方法对古籍致误原因做了深入分析,为前代校勘名家所不可企及。陈垣在归纳基础之上,更是提出了校勘四法(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将校勘工作提到了方法论的高度,完善了校勘学学科体系建设。与前代郑、章等学者相比,他明确界定了校勘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对象,建立了科学

#

77

#

总第101期山东图书馆季刊2006年9月

完整的校勘学理论与方法论,规整了校勘学基本的学科框架和功能体系,对前代校勘学实践做了系统性与总结性著述,也奠定了后世校勘学发展的基本路数。故胡适评为:/(5校勘学释例6-引者注)是中国校勘学的第一伟大工作,也可以说是中国校勘学的第一次走上科学道路。0[29]许冠三亦曰:/既是总结前贤心血结晶的承先之作,也是旁通西方近代文献鉴定学的启后之作。0[30]

3启示

启示之一:讲究实用,重视基础性工作。在古籍整理中,陈垣往往结合课题的实际情况,先进行制作目录、索引、工具书等基础性工作,如编制的5五代史6各种目录索引、5艺文类聚引用古籍6等目录索引,为史学研究提供了方便。撰5二十史朔闰表6、5中西回史日历6等工具书,便捷实用,沾溉后学。

启示之二:多管齐下,融会贯通。陈垣著述考证,订史补志,皆能综合运用目录、版本、校勘、年代、史讳等学科知识,不拘成见,不囿陈说,考据详瞻,论证精审。如5通鉴胡注表微6二十篇,综合各科知识,先言史法,构筑方法论体系,后言史事,挖掘胡注的微言大义,广摭博征,恢宏通达。

启示之三:探微索赜,归纳类例。陈垣整理古籍文献,善于析例归类,总结通则,探索规律。5史讳举例6征集古文献140多种,搜集大量避讳材料,归纳为82种类例,用以说明避讳方法、种类、误用和注意事项等,总结出一套科学的避讳学方法和规律。5校勘学释例6则抽取沈刻本5元典章6错误1200多条,归为42条,总结出古文献致误原因和规律,提出校勘四法。凡此等等,均成为整理校勘古籍的工具和法则。

(致谢: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导师郑杰文先生的悉心指导,在此谨致谢忱。)

注释:

11]牟润孙.励耘书屋问学回忆[A].励耘书屋问学记[C].北京:三联书店,1982,P90

122陈垣.1929年2月10日陈垣在国立北平图书馆居仁堂开馆典礼上的讲话[A].北京图书馆史资料汇编(1909-1949)[C].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P282

132曾庆瑛.陈垣与明清档案[J].历史档案,1982(2)

142陈垣.康熙与罗马使节关系文书影印本叙录[M].故宫博物院,1932年3月影印152刘乃和.从清室善后委员会到故宫博物院的成立[J].紫禁城, 1983(3)

162陈垣.沈刻5元典章6校补缘起[A].陈垣学术论文集(第二集) 1M].北京:中华书局,1982,P341

172杨志玖.陈垣先生对元史研究的贡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4)

182陈垣.陈垣学术论文集(第一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P475 192见陈垣.钱竹汀手简十五函考释[J].文物,1963(5)

1102陈垣.旧五代史辑本发覆自序[A].励耘书屋丛刻(中册) [M].北京师范大学,1982年影印励耘书屋民国廿三年刻本,

P1499-1500

1112傅增湘.旧五代史辑本发覆序[A].同上,P1491

1122王重民.敦煌遗书#总目索引#后记[M].北京:中华书局, 1983

1132傅振伦.陈援庵先生与古籍、档案整理[A].纪念陈垣校长诞生110周年学术论文集[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1142见5辅仁大学校刊6第3卷,第1期

1152陈垣.中国史料的整理[A].陈垣学术论文集(第二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82,P335

1162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M].北京:中华书局,2003,P11 1172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P4 1182全祖望.丛书楼书目序[A].鲒蠻亭集(卷三十二).[M] 1192章学诚.信摭[A].章氏遗书#外篇(卷一)[M]

1202余嘉锡.目录学发微#目录学之意义及其功用[A].余嘉锡说文献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P12

1212陈垣.余嘉锡论学杂著序[A].陈垣学术论文集(第二集) [M].北京:中华书局,1982,P425

1222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卷二)[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5

1232同上卷四.

1242白寿彝.要继承这份遗产(代序)[A],励耘书屋问学记[C].

北京:三联书店,1982

1252叶德辉.古今藏书家记版本[A].书林清话(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57,P5

1262陈垣.语录与顺治宫廷[A].陈垣学术论文集(第一集)[M].

中华书局,1980,P529

127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P59

1282戴震.古经解钩沈序[A].戴东原集(卷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P191

1292胡适.校勘学释例序[A].陈垣.校勘学释例[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P8

1302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上)[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P116

1作者简介2邹应龙,男,1977年生,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2004级研究生。

(收稿日期:2006-05-17)

#

78 #

古典文献学题库

古典文献学概要 中国古代无“文献学”之名却有文献学之实 ?孔子修“六经”目录学、版本学、校雠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学问 ?始于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当时叫“校雠” ?近代受西方学术影响,一些传统学术被冠以“××学”之名,如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即传统上的字书、韵书、训诂“校雠学”,“古典文献学” “文献学”之名的提出 ?梁启超1920年《清代学术概论》:“全祖望亦私淑宗羲,言文献学者宗焉。” ?1923年《中国近三百学术史》:“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 ?1928年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例言》:“本编亦采其谊,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成为高等教育的独立学科 ?建国后标点整理“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 ?50年代末翦伯赞等教授建议建立文献学专业 ?在魏建功先生领导下,1959年在北大中文系创建国内第一个古典文献学本科专业?上世纪80年代初张舜徽先生提出招收文献学研究生,于是在历史系设置历史文献学专业 ?从此就形成了古典文献、历史文献两个专业并存的局面 古典文献学是怎样的一门学问 ?传统的文献学包括文献形态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编纂学、典藏学;文献标点、注释翻译、考证、文献检索、出土文献等?古典文献学的功用 ?传统上即明道,教化,娱情,考辨,经世 ?古典文献学是治中国文史之学最基本的学问 程千帆:文献学学不好,将来会被人欺负的 平时说话要负责任进行学术研究不能不顾学术常识 ?他曾就读于复旦、柏林、苏黎世、哈佛,通晓八国语言,先为清华大师,后教于牛津,学贯中西。家学深厚,全唐诗10万首都可倒背如流,晚年目盲后,全靠口述,出口成章,学生整理其听课笔记便成国学巨著。号称500年才出的一个教授,蒋介 石称之为国宝,他就是陈寅恪,死于文革。(有种人叫天才,惊采绝艳啊。) ①全面认识文献,进入古代文化、学术宝库的钥匙。“得门而入,事半功倍” ?秦观?“楼观”“寺观”;“观看”“观瞻”。 ?元韦居安《梅涧诗话》:陆放翁名游,字务观。“观”字系去声。或云其母梦秦少游至而寤,遂生放翁,因以其字命名,而名为字。《后村诗话》载史相力荐放翁,赐第,其 去国自是台评。王景文乃云“直翁未了平生事,不了山阴陆务观”。放翁见诗,笑云:“我 字务观乃去声,如何作平声了?”近时方蒙仲有《奉题刘后村文稿》数首,内一绝云:“昔闻秦七与黄九,后有幼安与务观。”“观”字亦作平声。想后村见之,亦发一笑。 ?陆游《题秦少游像》“我名公字正相同” ②指引读书治学、寻检资料。通过目录、类书、索引等工具书,用较少的时间,尽可能全面地找到所需资料,并鉴别、确定可靠的版本 ?陈垣:“不懂研究的方法,会读一辈子的书终不能入门。” ?程千帆:“今天中文系学生知识面狭窄,不能融会贯通,不会收集和整理材料,当然也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4年9月

《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典文献学 课程编号:010131009 总学时:36 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1. 教学目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涵盖了中国古代文献整理、编辑、出版、利用、研究的各方面基本功,通过开设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有利于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并对学生今后从事中国文化的传播、文献的编辑出版、古籍的整理利用等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培养古代文献、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领域教学及整理研究人才奠定基础。 2. 教学任务:通过该课程的讲述,首先,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文献的性质、范畴、基本构成及其对当今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其次,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我国古典文献研究的基本情况,文献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与有关的基础知识。再次,要使学生掌握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明确当今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历史使命,为从事古代文献整理研究工作和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文化研究、教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着培养兴趣,夯实基础,学以致用的教学指导思想,对古典文献学的内容进行梳理,选择最为基础、最为实用的内容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入门内容。第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将重点讲授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中国古代文献的载体、编纂体例、目录、版本、校勘、注释、辑佚、辨伪等,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古籍的整理、编撰、研究常识,掌握中国古代文献的发展源流与整理方法。第二,对中国历史上的不同类型文献及代表性作品获得初步了解与印象,提高对古典文献的查找、阅读、整理、开发与利用的兴趣,奠定从事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教育、传播与研究工作必备的文化素养与业务素质。第三,通过文献学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升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加强综合

中国古典文献学(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献学 主讲金小栋 导论文献与文献学 一、文献的含义的历史演变 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 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即文献是知识信息与载体的统一体。 文献的载体 一、龟甲文 二、金石 三、竹木 四、帛 五、纸(四)古代纸书的装帧形式 卷轴装 旋风装 梵夹装 经折装 蝴蝶装 包背装 线装 古书版面及线装书的有关术语 1、卷轴装 初期纸书在形式上效法帛书,将写好的长条纸书,用木或竹作轴,粘于最后一幅纸上,从尾向前卷起,卷成一束。这种书籍装帧形式称为卷轴装。 采用卷轴装的手写纸书,一般称为卷子。故卷轴装又叫卷子装。 卷轴装所流行的时代是南朝到五代时期。 2、旋风装 又叫龙鳞装。它大约起于唐代而盛于北宋。旋风装有两个特点:一是纸的正反两面都书写,可发节省纸张缩小卷轴的体积,也就是扩大了书的容量;二是逐页错开一定距离粘在卷底上。以一长条卷纸作底,除首页因单面书写,全幅裱于卷端外,其余因双面书写,以每页右边无字空处,逐页向左鳞次相错地粘在首页末尾的卷底上,看去好似龙鳞。收藏时从首至尾卷起,外表完全是卷轴的装式;但打开时,除首页全裱在卷底,不能翻阅外,其余均能逐页翻转。 3、梵夹装 梵夹装原本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制,而是古代中国人对古印度用梵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佛教经典装帧形式的一种称呼。梵夹装的具体装订方式是,将写好经文的贝多树叶,依次摞成一摞,在摞的上、下各夹配一块与经叶大小长短相同的经过刮削加工的竹片或木板。然后连板带经穿一个(在中间)或两个(居两端靠里)洞,穿绳绕捆或打扣,一部梵夹装的书籍就算装帧完毕。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板夹之,一是所夹为散叶。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 (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 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汲冢书:西晋太康年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书”。后整理得《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积聚与散佚 汲古阁:明末常熟人毛晋私家藏书阁,藏书达48000册,多宋元善本。毛氏既藏书又刻书,汲古阁刻书为古今私家刻书之冠,刻有《十七史》、《十三经》、《六十种曲》等。

档案学专业调研报告

关于档案学专业的调研报告 一.专业概况 ■《档案法》所称的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档案学内容:档案学以档案和档案工作为研究对象。其基本任务是:在研究档案和档案工作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档案工作的科学理论、原则与方法,指导档案工作实践,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水平,以便充分实现档案的价值,为各项社会实践服务。 ■档案学是探索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的发展规律,研究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的理论、原则与方法的学科。它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档案事业管理和档案管理的科学水平,更有效地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档案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档案基础理论、档案史、档案管理、档案资源开发、档案应用五个方面。 1.档案学的产生和发展 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历史可上溯数千年档案学的萌芽时期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档案工作不断地发展,积累了许多经验,但主要是整理与编目的经验。在中国,商代采用穿扎成册的方法保管甲骨档案;唐代实行“每三年一拣除”的档案鉴定制度;宋代采用“置册分门编录”、按年月次序整理档案的方法;元代将入库的档案进行编类、立号、封题;明代整理黄册采用年代-地区分类标准;清代嘉庆年间,内阁典籍厅编制的《清理东大库分类目录》采用按文件名称和问题进行分类的方法。中国古代学者很重视总结档案文献编纂的经验,提出了“述而不作”(即尊重原文)和“多闻阙疑(即不妄加校改)的编纂原则。 古代社会出现的档案学思想因素和萌芽,是局部的、片断的、经验性的知识,尚未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但为档案学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中国档案学的形成和发展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帝制,一向秘藏清宫的明清档案不再为皇家所专有。20年代初,由于大内档案流散到社会,引起学术界关注,并开展了收集整理明清档案的活动。30年代,史学界人士撰写了不少论文,对明清档案的史料价值和档案整理与编目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 国民党政府机关为提高行政效率发起文书档案改革运动,一些行政工作者和档案工作者,以现行机关档案室为研究对象,对档案管理进行了研究,出版了一批档案管理著作。 20世纪40年代中国开始兴办档案专业教育,在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设立档案管理专科,在重庆创办私立崇实档案学校,开设档案管理课程,研究档案学,并介绍欧洲一些国家的档案学思想和管理经验。 民国时期的档案学研究,是由史学界、行政界和档案教育界各自分别进行的,从各自需要的角度研究档案管理问题,对建设和发展中国档案学有一定的贡献。但受当时档案工作实践发展水平的限制,档案学研究还停留在对明清档案管理和现行机关档案管理的经验总结方面,侧重具体业务研究,缺乏理论概括。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具有国家规模的档案事业,为档案学研究开辟了广阔道路。中国重视档案学学科体系的建设,50~60年代中期,创建了文书学、中国档案事业史、外国档案事业史、等诸多学科。80年代,建立了档案学基础理

古典文献学书目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 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 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北京大学,2006。 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邱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韩仲民:《中国书籍编纂史稿》,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 来新夏:《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魏隐儒:《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 戴南海:《版本学概论》,成都:巴蜀书社,1989。 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2002(重印)。 姚伯岳:《版本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戴南海:《校勘学概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管锡华:《校勘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63;成都:巴蜀书社,1991。 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北京:中华书局,198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济南:齐鲁书社,1988。 周少川:《古籍目录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文献学:有关古代文献典籍整理和研究的学问。它以古代文献典籍的形式内容和整理它的各个环节如校勘、标点、注释、辨伪、辑佚、编纂等为骨架,构筑了所需要的古代语言文字、古籍目录、版本、古代历史文化等有关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古文献史以经学史为中心。经学成为古文献学的中心。 中国古文献学分两派:考据学派、义理学派 中国古文献典籍传统上分经、史、子、集四部 中国古文献学史分7个时期:先秦(含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含辽、金)、元明、清及近代。 夏代就有“图法”,即文献典籍。今天能见到最早文献为商代的甲骨卜辞。我国最早的古文献整理学者,为周宣王时代的宋国大夫正考父。 孔子与五经的关系:对于传世的《易》《书》《诗》《仪礼》《春秋》等五经,相传多为孔子所作,或认为是孔子删改,实际并非如此。对于《易经》,孔子只是在教授学生时偶尔提及,并未把它作为教学内容;孔子虽然教授过《尚书》,但是否有系统整理过,尚在疑然间;孔子删《诗》只说也不可信,但他对《诗经》的解释与评论,对后世研究有巨大影响;《礼记》为儒家之书,出于孔门后学之手,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春秋》为孔子整理修订过,这是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看法。 孔门弟子“四门十哲”中,子游、子夏为文献学家,此后则为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秦始皇焚书坑儒,对先秦文献的禁毁情况:官方所藏《诗》《书》,诸子书不在禁毁之列;医药、卜筮、种树、法家、兵家之书不在禁毁之列;各国史记禁绝尤甚,损失惨重;民间所藏《诗》《书》与诸子书损失惨重,但远未被烧绝,故汉代屡有古文书被发现。 两汉官方4次大规模整理古文献活动:1.西汉宣帝时,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2.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主持整理群书;3.东汉章帝时会群儒于白虎观考论经义同异,作《白虎通义》;4.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刊成石碑,即“熹平石经” 汉代诸子等书注释说解代表作:赵岐《孟子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 语言文字学代表作:《尔雅》《说文解字》《方言》 经学今古文之分:汉代文献学的重要问题,对整个文献学史影响深远。主要区别

档案文献编纂学作业

《档案文献编纂学》课程作业 一、概念题: 1、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原本记录型的原生信息性文献。 2、档案文献:是指刊载档案原文或以揭示、报道、摘编及综述档案信息为基本内容的各种出版物。 3、档案文献编纂凡例:是指在具体编纂某种或某类档案文献之前制定的作为编纂工作中具体操作依据的条例性文字。它是编纂工作的总体设计方案,可使编纂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保证编纂成果协调一致。 4、档案文献正文:是档案文献的主体,是读者从档案文献上获取档案信息基本构件,是转移到档案文献上的档案信息的主要承载者。 5、档案文献加工:自档案信息筛选结束到档案文献出版物底稿形成的过程,称为档案文献加工。 二、简答题: 1、简述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性质。 答: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性质是,通过对档案信息的开发与研究,创造出能进行社会文献交流的档案文献出版物的著作行为 2、简述孔子对档案文献编纂的贡献。 答:孔子开创了档案文献编纂之先河:(1)整理六经。(2)周游列国,搜集档案。(3)尊重史实,择善而从。(4)讲究体例,善于分类。 3、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基本原则:(1)以深入研究档案信息为基础的科学性原则。(2)以国家出版方针及相关法律规定为依据的政治性原则。(3)以高质量适时适度的信息共享,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效益性原则。三者是统一的。 4、简述档案文献编纂题目论证的基本条件。答:档案文献编纂题目论证的基本条件(1)要符合时代要求,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2)要符合现实需要,具有长远利用价值。(3)要有相应的材料基础。(4)要有一定的编辑力量。 5、简述档案文献标题拟制的基本要求。 答:拟制档案文献标题的基本要求:(1)准确揭示文献各组成要素,便于读者了解文献的形成条件、基本内容和曾经起过的作用。(2)鲜明地揭示文献的实质,便于读者从正确的、客观的立场理解档案文献的内容。(3)精炼地使用标题文字,做到言简意明,便于读者记忆、检寻。 1

各校古典文献学历年考研试题集锦

各校古典文献学历年考研试题集锦 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试题 2003年中国古典文献学(150分) 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20分)九通四书六艺七略九州 二、请介绍一部你熟悉的工具书:(应包括体例、内容、特点、检索方法、功用等项,最好能举例说明。20分)三、翻译下列短文(40分)晉靈公不君:厚斂以雕墻;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殺之,寘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趙盾、士季見其手,問其故,而患之。將諫,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會請先,不入,則子繼之。」三進,及溜,而後視之,曰:「吾知所過矣,將改之。」稽首而對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夫如是,則能補過者鮮矣。君能有終,則社稷之固也,豈惟群臣賴之。又曰:『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能補過也。君能補過,袞不廢矣。」猶不改。宣子驟諫,公患之,使鉏麑賊之。晨往,寢門辟矣,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觸槐而死。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其右提彌明知之,趨登,曰:「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殺之。盾曰:「棄人用犬,雖猛何為!」鬭且出。提彌明死之。初,宣子田於首山,舍于翳桑,見靈輒餓,問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問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請以遺之。」使盡之,而為之簞食與肉,寘諸橐以與之。既而與為公介,倒戟以禦公徒而免之。

問何故。對曰:「翳桑之餓人也。」問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乙丑,趙穿攻靈公於桃園。宣子未出山而復。大史書曰「趙盾弒其君」,以示於朝。宣子曰:「不然。」對曰:「子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宣子曰:「烏呼!『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竟乃免。」四、问答题(70分)1、谈谈你对《汉书·艺文志》的认识。(30分)2、试就学术研究中的某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20分)3、举出十部重要史传文献,并就其中一部谈谈你的认识。(20分)文献阅读基础(150分)一、解释下列每组词义的差别(10)后後、征徵、余餘、游遊、适適、谷穀、雕彫、无毋、發髪、乾榦二、许慎关于“六书”的论述中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怎样下定义的?除许慎所举的例字外,各举5个例字加以说明(20) 三、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30分) 1、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左传·僖公五年)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左传·僖公三十年) 3、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左传·宣公二年) 4、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左传·成公二年) 5、宋多责赂于郑。(左传·桓公三十年) 6、今王之地方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战国策·楚策) 7、刑仁讲让,示民有常。(礼记·礼运) 8、王若隐其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孟子·梁惠王上) 9、夫以中才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报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附答案概要-共1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 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 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_典籍________,二是指______贤才_____。 2,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即____《诗》;《书》;《礼》;《易》;《春秋》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3,西汉__刘向_____和_____刘歆_____父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 4,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其所得竹简文献一般称__汲冢周书_________。 5,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___《金刚经》________。 6,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_通典__________、郑樵的__通志________和_____马端临______的《文献通考》。 7,清代考史三大家为钱大昕、王鸣盛和赵翼,分别著有__廿二史考异__、《十七史商榷》、__廿二史札记_________等考史名著。 8,金石的“金”指_青铜器__________;金文则指商周___________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9,______总集_____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10,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始自___1899_____年,绵延整个20世纪,为中国现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计20分) 1,汗青;2,辑佚;3,四分法;4,线装;5,索引 1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2文献学之辑佚,是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中的散佚、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之文字逐一摘录,按一定的方法原则加工后编辑成册(篇),使之集中复现流传的文献整理活动,或以此为手段的研究方法。 3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4线装书为纸书的一种装式,在前后各加一张护页,连同正文用线装订在一起,不包书背。线装克服了以前各种装帧的缺点,因而最终成为古代图书装帧的主流。线装书约出现于宋代,至明代中叶以后成为主流。 5索引,古今又称玉键、针线、韵检、通检、备检、引得等。最先出现于明代。“索引”一词,原从日语引进,一度依据英文index译为“引得”。现通行和规范术语为“索引”。 五、简述题(每题10分,计20分) 1,试简述伪书产生的主要原因。 2,试举例说明出土文献与古典文学研究间的关系。 试题二 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 1,198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规定“文献”为“记录有_____知识______的一切载体”。《中国大百科全书》则界定“文献”为“记录有____知识_______和_信息__________的一切载体”。 2,秦始皇三十四年的_焚书__________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 3,东汉晚期,经学大家_____郑玄______遍注群经,对文献整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4,明代官方编纂了一部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即_永乐大典__________。 5,清代考据学的鼎盛时期为___乾嘉________时期,有惠栋为代表的吴派,戴震为代表的__皖派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的校勘方法。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用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 2.《玉海》:宋王应麟编。此书专为参加科举考试而编,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刊行,全书200卷,分为天文、律历、地理、帝学、圣文、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等21门,门下再分类,共240多类。书中采辑丰富,自经、史、子、集至百家传记,宋代掌故多取材于实录、国史、日历等文献。编排也比较特殊,每类之下按隶属关系以事物或图书名称列若干小标目。每一类、目,先有“提要”简释类、目名称或概述事实梗概,然后才汇集有关资料。类目之间,时有“参见”。每遇异说,还略引古籍加以考证。有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浙江书局重刊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 3.《十三经注疏》: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学刊本,中华书局1982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十三经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注疏本甚多,且单独成书。南宋绍兴间始有合刊本,共416卷。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4.《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奉敕编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成书。全书100卷。分为46部,包括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储宫、人、礼、乐、职官、封爵、政治、刑法、杂文、武、军器、居处、产业、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内典、灵异、火、药香草、宝玉、百谷、布帛、果、木、鸟、兽、鳞介、虫豸、祥瑞、灾异等。每部下又分各事物的细目,共计727个子目,约百万字。此书资料古稀,引用的古籍达1431种,现存者不到百分之十,且所援用者都为唐以前的古本。体例比较完善,事文兼备、先事后文,改变了以往类书偏重类事、不重采文,以及随意摘句、不录片断的缺点,对后代类书影响较大。该书用途较广,宋以后多用来校勘古籍、辑录佚文以及查找唐以前的文献资料和诗文典故,颇有学术价值。有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汪绍楹校点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重印。 5.十通:是指我国古代十部著名的政书,包括:唐代杜佑根据刘秩所编《通典》,宋代郑樵编纂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清朝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皇朝(清)通典》、《皇朝(清)通志》、《皇朝(清)文献通考》和清末刘锦藻所编《皇朝(清)续文献通考》。“十通”使我国几千年的古代典章制度有了系统完整的记载。 6.监本:指历代国子监所刻印的书籍。国子监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五代后唐时,宰相冯道请命判国子监事田敏等校定《九经》,刻印出售,是为国子监刻书之始。五代监本经文、注文并重,保持了六期以来经注写本的旧式,宋代仍之。宋代国子监除主刻正经正史外,还校刻了一些重要医学典籍。明代南北两京都设国子监,因而又有南监本、北监本之分,其先后刻印的《廿一史》以其内容充实和装帧优美而著称于世。 7.简牍:古时,有以竹为简记事者,有以木为牍记事者,合称为简牍。早在汉代就发现过古代的简牍。近

10月全国自考档案文献编纂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档案文献编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77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编纂的实质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前人成果进行新的() A.内容整理B.载体整理 C.形式整理D.作者整理 2.每一种典籍整理完毕,刘向一般都要写一篇() A.目录B.实录 C.书录D.别录 3.档案信息可以不断适应现实实践活动的需要而改变自己的存在状态和() A.内容特征B.表现形式 C.基本要素D.文献性质 4.唐宪宗时将代宗、德宗时重臣陆贽所拟制诰和所上奏议编纂成《陆宣公集》,以便众官员效法其“为父为臣事君之道”的编者是礼部尚书() A.柳宗元B.魏征 C.权德舆D.房玄龄 5.实现档案信息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重要基础、重要中介的工作是() A.档案行政管理B.档案馆网建设 C.档案文献编纂D.档案法规制定 6.郑樵的“求书八法”中,“因代以求”是指所要查找() A.文献反映的代表人物B.文献反映的特定地区 C.文献反映的典型事件D.文献反映的人物、事物所处的历史时期 7.在分析挑选档案文献时,对于方针、政策、规章、制章、条例等,一般称之为()A.实的材料B.虚的材料 C.正面材料D.反面材料 8.为了表现历史之真实,亦为了防止传抄、翻印本中出现错讹,应尽量选择()A.刻本公布B.缮本公布 C.已校本公布D.祖本公布 9.晋朝向晋元帝献伪造的《孔传古文尚书》者是豫章太守() A.苏愉B.梅赜 1

C.孔安国D.郑冲 10.在书写文件时,当遇到作者应表示尊崇的名称时,将该名称另起一行,以高于其他行文字的方式书写,此为() A.侧书B.上款 C.并书D.抬头 11.揭示一篇或一组档案文献要素的简短文句,是为() A.汇编题名B.档案文献标题 C.档案文献题解D.类别名称 12.档案文献标题中的地点成分是指文件() A.内容反映的地点B.形成的地点 C.中心人物活动的地点D.内容涉及的地点 13.对于反映某个历史事件过程的题目,一般可以考虑采取按事件发生、发展顺序,确定编排档案文献的体例,是谓依据汇编题目的() A.地区性B.阶级性 C.正义性D.阶段性 14.档案文献在汇编中最基本的排列方法是按照() A.重要程度排列B.时间排列 C.首字笔画排列D.作者地位排列 15.我国自古就有注释典籍的活动,并形成关于注释的专门学问,称为() A.校勘学B.训诂学 C.考据学D.评注学 16.年表使汇编内容便于充实,条理易于清晰,其特点是以时间为经() A.事实为纬B.人物为纬 C.史料为纬D.标题为纬 17.一部汇编中编辑说明所介绍的各种加工符号的使用方法,必须完全等同于汇编内的 ()A.注释B.正文 C.标题D.辅文 18.“《尚书》有青丝编目录”,此语出自() A.《史通》B.《别录》 C.《七略》D.《通典》 19.《十通索引》是专门查寻“十通”中文章和文句等内容的() A.评注性工具书B.查考性工具书 C.检索性工具书D.资料丛目性工具书 2

中国古典文献学排名

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 南开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河北师范大学--文学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山西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

献学 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 中国古典文献学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 武汉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上海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安徽大学--中文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中文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厦门大学--中文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广州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华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暨南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 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河南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文献:先秦及汉代多把文献理解为书面材料与口头材料,例如孔子与司马迁。后来专指书面材料,到现代,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与信息得一切载体。 文献学:一定程度上就是“文献”概念得自然延伸延伸,就是研究文献得产生、发展、整理与利用得专门学科。 古典文献学:传统文献学(即古典文献学)正就是在综合校雠、目录、版本诸学得基础上发展起来得,就是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得源流、特点、处理原则与方法(如分类、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编纂等)及其利用得一门学科。 总集:总集就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得作品得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与多个朝代(通代)得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与多种体裁得作品。一般来说,古代得总集多为诗、文得合集。 别集:就是相对于总集而言得,它就是指商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得个人作品集。例如《李太白全集》《王维集校注》等 类书:就是我国古代分类式资料汇编性得工具书,最早得类书就是曹丕得《皇览》,著名类书还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 丛书:就是指搜集两种以上得文献,按照一定得理念与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得书名,用统一得版式与装帧印行得文献类型。又称“丛刊”“丛刻”等,例如《儒学警悟》。注意综合性丛书(包括各类著作,《四库全书》)与专科性丛书(专收某一学科、某一文体、某一类别等,明代何文涣《历代诗话》) 政书: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得工具书,又称典志体史书,例如唐代刘轶《政典》。杜佑在《政典》基础上扩充为《通典》。宋人郑樵编《通志》,元代马端临编《文献通考》,杜、郑、马三书被称为“三通”。 叙录:或称书录解题,题要等,列于书名之后,就是用以揭示图书得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得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就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得结构成分,就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与指示读书治学作用得具体表现之一。 别录,西汉刘向把所校各书得叙录汇集成编,称为《别录》,就是一部汇集诸书叙录得提要目录学著作。也就是后世叙录体目录得创始与典范。 刻本就是指在板木上刻字印刷而成得图书,按照书籍刻印得时代,可以分为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辽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例如唐代刻本金刚经。按照刻印得地域划分,可分为浙本蜀本等。按照书籍刻印得主体可以分为官刻本,与家刻本等,按照书籍刻印得先后,可以分为初刻本,原刻本,重刻本等,按照版式与字体,可以分为大字本,小字本等,还可以按照印刷得墨色,流通得情况。 善本,善本就是指珍贵难得得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得特殊价值,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本得版本可称善本,但凡经过名家精校过得版本都可视为善本。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二、精本,三、旧本。 行款即行文得款式,包括行格与字数,通常以半页计算。 牌记又称碑牌、木记、墨围,俗称书牌子,就是刻书得一种版本记录,相当于今天得版权页,一般认为牌记兴起于宋。牌记最初环以墨围就是为了区别正文,引起读者注意。

南师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历年试题

考试科目中国古典文献学 专业2 2003年 一、名词解释:20分 九通四书六艺七略九州 二、请介绍一部你熟悉的工具书:(应包括体例、内容、特点、检索方法、功用等项,最好能举例说明。20分) 三、翻译下列短文:40分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赵宣子古之良史也为法受恶也越竟乃免 四、问答题:70分 1、谈谈你对《汉书艺文志》的认识。30分 2、试就学术研究中的某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20分 3、举出十部重要史传文献,并就其中一部谈谈你的认识。20分 专业2 2004年 一、词语解释:30分 三国志前四史五经博士战国七雄四库(四部) 二、请介绍一部你熟悉的工具书:(应包括体例、内容、特点、检索方法、功用等项,最好能举例说明。20分) 三、翻译下列短文:25分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四、问答题:75分 1、试就古文献研究中的某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2、在经部文献中任选一书,就某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3、谈谈你对《汉书》的认识。 专业2 2005年 词语解释:30分 六艺前四史编年体三通合纵连横 二、请对《辞海》或《辞源》作一简单介绍:(应包括体例、内容、特点、检索方法、功用等项,最好能举例说明。20分) 三、翻译下列短文:25分 北戎侵郑,郑伯患之。……十一月甲寅,郑人大败戎师。 四、问答题:75分 1、谈谈你对《汉书艺文志》的认识。 2、试就古文献研究中的某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3、《左传》是“传”还是史?为什么? 专业2 2006年 词语解释:30分 纪传体四书三礼纵横家《春秋》三传 二、请介绍一部你熟悉的工具书:(应包括体例、内容、特点、检索方法、功用等项,最好能举例说明。20分) 三、翻译下列短文:25分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四、问答题:75分

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 绪论文献与古典文献学 “文献学”一词始见于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3年)。 最早以“文献学”名其书者,为鹤春、鹤声先生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 文献,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古典文献学要学习些什么? 1.应熟悉古典文献:古典文献指1911年之前(白话文兴起前)产生的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即古籍。 2.应掌握古典文献学学科构成核心容:目录、版本、校勘 3.熟悉并利用古典文献,可深入客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知识系统观和文明系统观。 如《致蔡鹤卿太史书》(林纾):“鹤卿先生太史足下……”为何称“太史”?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 一、甲骨甲骨:龟甲和兽骨。 “甲骨卜辞”、“殷墟卜辞”(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载多是占卜之事,记事年代从殷商盘庚到纣王末期。 1.甲骨文献的整理研究情况是怎样的? (1)甲骨文最早的整理、辨认,以鹗、诒让等人的工作为代表。 鹗《铁云藏龟》(1903出版,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收甲骨文献1051片,考释正确干支、数目字34个。 诒让《契文举例》(1905年撰成,1917年出版,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全书分十类,考释正确的文字有185 (2)近代“甲骨四堂”成就最为卓著: “四堂”指四位甲骨文献研究专家,即王国维(号观堂)、罗振玉(号雪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3)罗振玉的甲骨文献研究尤为突出: ①罗氏搜集、保存、印行了大批甲骨文献。 ②考释出大量的单字。 ③率先正确判定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 ④首创卜辞分类研究的方法。 3.我们如何查阅、了解甲骨文字? 需要使用甲骨文释字方面的工具书: 海波编:《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 高明撰:《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 二、金石 1.金文(钟鼎文) 金,指青铜器。金文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因商周青铜礼器以钟为代表,乐器以鼎为代表。 金文文献容主要是记录当时祀典、赐命、征战、盟约等活动。西周是金文最为盛行的时代。 2.石刻及石刻文献 石刻是指刻在石头上的文字。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刻石鼓又称石鼓文。先时期的石刻文字,因其刻在鼓形石上而得名。唐初时被发现,共十块,各刻四言诗一首,歌咏国国君游猎情况,故得“猎碣”之名。石刻文主要盛行于汉时期。 3.历代重要的石经文献 (1)熹平石经 中国最早的刻于石碑上的官定儒家经本。

明清档案文献编纂概况

第十一章明清时期的档案文献编纂 第一节明清时期的档案文献编纂 一、明朝档案文献编纂工作 1.明朝的背景概况 明朝(1368年-166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定国号明。明朝历经十六位皇帝,276年。1644年,李自成率大顺军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朝灭亡。 建立之初,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将相权分化给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直接隶属皇帝。同时设置殿阁大学士。地方上,废除元代的行中书省,在全国设立十三布政使司,设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分掌民部、大理寺、督察院共掌。此外,明朝还强化厂卫等特务机构,加强对文化思想领域的控制。 2.明朝档案工作的建立 ①重视本朝档案的积累 ②重视对元朝档案的收集 ③重视各级档案机构的建立 ④明初加强档案工作的措施 3.明朝档案库的兴建 由于明初统治者的重视,上至中央下及各级地方政府都对档案收贮、保管工作都十分重视。明朝中央设立了多处功能不同的档案机构,同时地方各级档案机构也普遍设立。 ①大本堂:主要保管、整理元朝官府机构遗留下来的以及从其他地方收集来的有关元朝的档案文件和图书。 大本堂的修建体现了朱元璋对元朝档案的重视,这些档案对于明初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建立各种制度及巩固社会统治等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②文渊阁库楼:集中收藏明朝中枢档案。文渊阁的建筑特色为外包砖石、不露木材的建筑,建筑坚固且利于防火。整个建筑密封性好,开设一个窗户,便于通风,有利于档案的保护。 ③后湖黄册库:它是集中保管明朝赋役档案的专门档案库。 ④皇史宬:集中保存明朝皇家档案史册的专门库房。同时明朝的地方档案库房也普遍兴建。 4.明朝档案管理制度 ①对文书缮写的严格规定:抬头避讳制度。不能乱增乱减。 ②对公文用纸的严格规定:明朝官府用纸种类繁多,但不同的纸尤其是色纸的使用是有严格要求的。皇帝发布的诏令文书必须是用黄纸。 ③首创的票拟、批红制度:票拟是内阁阁臣在臣下上呈的奏章上先用小纸拟出初步处理意见,贴附在奏章上供皇帝参阁。批红是指群臣上奏文书经阁臣票拟后,呈交皇帝用朱笔批之。 ④行移勘合制度:为了加强皇帝对中央与地方机关的控制,防止擅自行移,乱发文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