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晏殊与欧阳修词对冯延巳词风的秉承及发扬和二者异同的探究与浅见

对晏殊与欧阳修词对冯延巳词风的秉承及发扬和二者异同的探究与浅见
对晏殊与欧阳修词对冯延巳词风的秉承及发扬和二者异同的探究与浅见

对晏殊与欧阳修词对冯延巳词风的秉承及发扬和二者异同的探究与浅见词是宋代的代表文学。但在晚唐五代之时词的风格已经开始渐渐确立走向成熟。经过“花间”词代表人物温庭筠的创造和南唐词人冯延巳、李煜等的强化之后,逐渐形成了一种以小令为主的文体创作体式和以柔情为主的题材选择,以柔软婉丽为审美规范的文体。直到宋真宗宋仁宗时期才以晏殊欧阳修两人为代表带来了词坛的改变。两人的词风都存在着对冯延已词风的继承和保留。刘熙载在《艺概》中谈到:“冯正中词,晏殊…得其俊?,永叔…得其深?”,形象而精妙地阐述了晏殊、欧阳修二人的创作风格与冯延巳创作风格的继承关系。晏、欧二人在继承中又有革新、求变、丰富和发展。

首先学生觉得要探究两位继承者的词之间的关系,先应该明白他们的师承——冯延巳的词风是什么样的。将冯延巳与同时期的词人比较可以窥出一些端倪。举温庭筠和韦庄为例好了。温庭筠词本身的境界是不具个性的艳歌,缺少主观的抒写,不易让读者感动;而韦庄具有鲜明的个性的主观的抒情诗,与艳歌相对,尽管是一种进步,但他所写的时间、地点、人物都是分明的,因此有所拘限。与温、韦不同的是,冯延巳既有温词的不受拘限,也有韦词的直接感受。温词给人联想,但不给人直接感动;韦词虽然直接抒写给人感动,却是因其一具体事件而感动;冯词则既有直接抒发的力量,又无事件的拘限。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冯正中的词所写的不是感情的事件,而是富有深厚力量的感情境界。”比如《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旧?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长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该词并未在字里行间涉及具体情事,只是借文字表达一种心境,写出一种怅然自失,无由解脱的愁苦之情,郁郁彷徨,若隐若显。终于怅惘的具体内容与缘由,则给读者以足够想象空间。这也正是冯延巳的词中经常有的一种不可明言,不可确指,非常沉郁悲哀的感情。他的词的意境也正是常常建立于这样的感情基础之上。他的词或许称得上是第一个“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吧。

在晏殊的词里,对这一点的继承体现的非常明显,也就是评论家们为什么说晏殊得其“俊”的原因所在。晏殊的绝大部分作品的内容是抒写男女之间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比如,“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玉春楼》)。再比如《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双飞去一作:双来去)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但是他的感情较冯延巳又有差别。冯延巳的词里浸透着他的沉郁悲哀让人感同身受,但是晏殊的词里头透露出自我解脱的气度。冯延巳尽管官居高位,可是国家岌岌可危,但晏殊身居高位之时天下太平,相对冯延巳来说,生活优裕闲适。所以他的词里更多的感悟和反思人生。例如他的代表词《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同样是借景抒情,但是较冯的词更有一些强烈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他把人生有限的忧思又常与情爱的缺失交融在一起,更加深了词中情感的浓度,。和

冯延巳于“风雨凄凄”中叹“年光往事如流水”的凄切之情不同。而且,出现在晏词中更多的是在佳会宴游之余的慨叹,这就更是闲逸之中的莫名哀愁,如《诉衷情》(“露莲双脸远山眉”),词中人置身于清逸平静的背景中,露莲远山呈现出淡雅的色彩,柳丝并不在风中舞动,只是低低垂下,这样的静景不仅和人物的淡妆相宜,也和他静思默想的神情相宜。这就是晏词的基本风格,清和淡逸的画面和细腻委婉的感情交相融和,透出“一点凄凉愁绝意”。

相较于晏殊,欧阳修对于冯延巳的词的继承不是那么明显。他继承的是冯延巳的情景交融。但是他词的内容与抒发的感情与冯词都有很大差别。冯词的风格上文已经提到,欧阳修的词,首先内容比较丰富,这也是他和晏殊词的区别所在。他的词作中常有述怀、咏史、写民情风俗之作,题材较晏殊词广泛。

但是与晏殊的“雅正”有所区别的是,他的恋情词中,有一部分用活泼的对话来写的,较多地保存了民间俚词的特点,感情丰富例如《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此外,欧阳修在仕宦生涯中几经波折,他常把由此引起的个人身世感慨写入词中,这是当时词人写得较少的题材,对于那种狭隘的风气有所突破。如《临江仙》中“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圣无忧》中“世路风波险,十年一别须臾”等,都表达了在互相倾轧的官场中所感受到的忧患,而《采桑子》十首及《水调歌头·和苏子美沧浪亭》等,又表达了对这种仕宦生涯的厌倦和对闲适旷逸生活的向往。在这些词中,反映出欧阳修比较坚强与乐观的个性,不像一般文人失意时所作总带有黯然伤神的情调,如“白首相过,莫话衰翁,但

斗尊前笑语同”(《采桑子》),“便须豪饮敌青春,莫对新花羞白发”(《玉楼春》)等,都显得很旷放。不再是冯词中那种不可明言,不可确指,非常沉郁悲哀的感情。欧阳修的创新还不止于此,欧阳修在词中塑造的众多女子,摆脱了千篇一律的情思绵绵、多愁善感的形象模式,开始出现了个性的差别,她们有属于劳动妇女阶层的采莲女,性格豪放泼辣,毫无矫揉造作之态;有调皮可爱不谙人事的少女,为摘花而划破了脸,“羞人问,归来剩把胭脂衬。”或是幼稚地模仿成年人,惹得“尽人言语尽人怜”;她们也有幸福的新婚女子,陶醉于甜蜜的爱情之中。这些形象让我们看到了纯真的欢笑和朴实的心灵,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

从前文所述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冯延巳和晏殊、欧阳修的词作创作风格是具有前后继承关系的,晏、欧词的风格是在继承、吸收包括冯延巳在内的前人创作风格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并在这一过程中有所创新和发展。

我们可以从三人词作继承性中,看到词这种源于唐朝,盛于宋代的文体,被不断发展、丰富的脉络。其实文学的发展也不外乎如此。借鉴与改变总是常常发生,一成不变的是教条,瞬息万变的是离经叛道。总有一些东西不断地留下来,也总有一些东西不断被忘记,和社会有关,和时间有关。就是在这样不断的舍弃与选取,不停歇的重新组合中,我们的文学才有无限的生命力。

(完整版)《蝶恋花》(晏殊)教案

发现宋词之美 ————晏殊《蝶恋花》 教学目标: 1、披文入情,由辞体情。 2、体味本词的写作特色。 教学设计:课时:1节 教学方式:研习式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引:有这样一位词人,他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他的《浣溪沙》中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原诗: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二句,传诵颇广。知道这位词人是谁吗?对,他就是晏殊。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他另一首颇负盛名的词作――《蝶恋花》。 二、关于作者: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如其闲雅之情调、旷达之怀抱,及其写富贵而不鄙俗、写艳情而不纤佻,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能将理性之思致,融入抒情之叙写中,在伤春怨别之情绪内,表现出一种理性之反省及操持,在柔情锐感之中,透露出一种圆融旷达之理性的观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撼庭秋》)等佳句广为流传。他既是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还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位多产诗人。 三、文本研习: 1、起句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这些景物带有什么特点? :起句描写了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象征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因此说,这些景物都染上了主观的色彩。 2、第二句中,写罗幕的“轻寒”,与“燕子双飞去”有必然关系吗?特别点出“双飞”有什么意味? :(先说这两句的大意: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两种现象间本不一定存在着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里,那燕

(完整版)论欧阳修词的艺术成就

论欧阳修词的艺术成就 欧阳修,在人们的印象中首先是一位散文家,他在散文领域的光芒掩盖了他在诗词领域的成就。其实,他在词领域是有着重要的开拓作用的。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评说:“宋至文忠(欧阳修),文始复古,天下翕然师尊之,风尚为之一变。即以词言,亦疏隽开子瞻(苏轼),深婉开少游(秦观),本传云:‘超然独鹜,众莫能及。’独其文乎哉,独其文乎哉!”①可见他的词成就并不亚于他的散文成就。他在词领域的诸多探索和实践为词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直接启发了以苏轼为代表的词学革新。 一、以深沉、细腻的手法讴歌男女情爱,是欧阳修在继承南唐词风基础上的深入和发展。词为“艳科”,张炎有云:“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②欧阳修在北宋平庸的士大夫群体中,个性更为张扬,他对待男女情爱的态度更为大胆,敢爱敢恨,异于流俗。宋人笔记中记载了很多关于欧阳修与歌妓之间的风流秩事。欧阳修自己也在《浪淘沙》中公然告白曰:“纵使花时常病酒,也是风流。”在欧阳修的词作中绝大多数是描写男女情爱、讴歌爱情的作品。他率直大胆地描写歌女的容貌、体态,抒发对歌女的爱慕之情。 罗大经说欧词类花间,事实上欧阳修的言情词并非简单地袭承“花间”或南唐词风,他的词中有更为自我的个性表现。刘熙在《艺概·词曲概》中说:“冯延巳词,晏同叔(晏殊)得其俊,欧阳永叔(欧阳修)得其深”③。这个评价更为中肯。欧阳修已在继承南唐词风的基础上,向着更为深沉、细腻的层次发展了。他的词中多将笔墨着于对人物体貌神态的描摹上,通过细腻的描摹来刻画人物的美丽和恋情的美好。如《好女儿令》中便细致地描写了女子的容貌——“眼细眉长”、“姿姿眉眉端正好”;妆扮——“宫样梳妆”、“一身绣出两同心字,浅浅金黄”;体态动作——“靸鞋儿走向花下立著”。再如《减字木兰花》中的“楚女腰肢天与细”,《南乡子》中的“浅浅画双眉。取次梳妆也便宜,洒着胭脂红扑面”,《鹧鸪天》中的“学画新眉细细长,芙蓉出水斗新妆”,等等。 欧阳修往往能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层面的情感波动。如《浣溪沙》中的“托腮无语翠眉低”的神情,含有多少思念道不尽。而《玉楼春》中的“青门柳色随人远,望欲断时肠已断”,则是从另一个角度刻画离人伤心欲绝的苦楚。欧阳修这种对人物心理的准确把握,使他的言情词中另有一番沉郁的气质。如《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暧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首词借离别两人眼中景色寄寓相思之情,随着离人渐远,离愁愈浓。视线的“尽处是春山”,而相思却还在春山之外,可见思之甚。词中蕴涵的情感深厚、沉郁,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这正是欧词向着抒情层面的发展和深入。 二、突破“艳科”传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率意抒发情怀,是欧阳修创作中的情感升华。欧阳修是继承李煜抒情词风的第一人。李煜抒情词的形成源于他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正是这样惨痛的经历使李煜写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绝响。而北宋词人大多高官厚禄、生活闲适,他们的词作多在风花雪月之中流连,很少抒发“艳情”之外的情感。欧阳修恰是北宋词人中的一个例外,他本身是个有个性、有理想之人,也因此使他在北宋力求平庸的政治体制下备受打压、屡遭挫折。这些经历使他对人生坎坷、仕途险阻有着更深的理解。他在郁郁不得志的苦闷中吟下了“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之句,这句取自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之意境,打破了“诗言志,词言情”的传统,以词状志,抒发怀抱。 欧阳修在散文理论中提出的“道胜至,文不难而自至”④,同样可以应用于他的抒情词创作中,只是这里的“道”是以“情怀”为主。欧阳修正是以他至情至性的情怀来倚声填词,情怀所至诗意盎然。在他的抒情词中,有着感慨人生的悲怆情怀,有着与友人送别重逢时相惜

欧阳修诗词

欧阳修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以散文为最高。苏轼评其文时说:“论大道似韩愈,论本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 赋似李白”。但欧阳修虽素慕韩文的深厚雄博,汪洋恣肆,但并不亦步亦趋。 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各体兼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深入浅出,精炼流畅,叙事说理,娓娓动听,抒情写景,引人入胜,寓奇于平,一新文坛面目。他的许多政论作品,如《本论》、《原弊》、《上高司谏书》、《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等,恪守自己“明道”、“致用”的主张,紧密联系当时政治斗争,指摘时弊,思想尖锐,语言明快,表现了一种匡时救世的怀抱。他还写了不少抒情、叙事散文,也大都情景交融,摇曳多姿。他的《释秘演诗集序》、《祭石曼卿文》、《苏氏文集序》等文,悼念亡友,追怀往事,情深意挚,极为动人;他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诸作,徐徐写来,委婉曲折,言辞优美,风格清新。总之,不论是讽世刺政,还是悼亡忆旧,乃至登临游览之作,无不充分体现出他那种从容宽厚、真率自然的艺术个性。 欧阳修还开了宋代笔记文创作的先声。他的笔记文,有《归田录》、《笔说》、《试笔》等。文章不拘一格,写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并常能描摹细节,刻画人物。其中,《归田录》记述了朝廷遗事、职官制度、社会 风习和士大夫的趣事轶闻,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都很有价值。 欧阳修在诗歌创作方面也卓有成就。他的诗在艺术上主要受韩愈影响。《凌溪大石》、《石篆》、《紫石屏歌》等作品,模仿韩愈想象奇特的诗风;其它一部分诗作沉郁顿挫,笔墨淋漓,将叙事、议论、抒情结为一体,风格接近杜甫,欧阳修一生著述繁富,成绩斐然。除文学外,经学研究《诗》、《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说,有独到见解;金石学为开辟之功,编辑和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上千,并撰写成《集古录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简称《集古录》,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史学成就尤伟,除了参加修定《新唐书》250卷外,又自撰《五代史记》(《新五代史》),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意在引为鉴戒。 在滁州时,自号醉翁。 欧阳修诗词 1蝶恋花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2玉楼春

浣溪沙晏殊的诗意

浣溪沙晏殊的诗意 导语:《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代表作。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 实为感慨抒怀之情,悼惜残春,感伤年华的飞逝,又暗寓怀人之意。下面由小编 为大家整理的浣溪沙晏殊的诗意,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宋代: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注释 ⑴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 ⑵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 《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 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酒一杯,一 杯酒。 ⑶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 知己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晏词“亭台”一本 作“池台”。去年天气,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 亭台楼阁。旧,旧时。 ⑷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⑸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⑹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 自晏殊此句。 燕归来: 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燕归来, 春中常景, 在有意无意之间。 ⑺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 溢,故云香径。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 自”的意思。徘徊:来回走。 译文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 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 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 来?

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 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 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 徊。 浣溪沙晏殊的诗意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 却实为感慨抒 怀之情。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 伤今。全词语 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 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 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 悦的感情, 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 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 的确, 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 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 但边听边饮, 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 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 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 面对的也是和眼前 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 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 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 人事。 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 在这种怀旧之感中 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 这样, 作者纵然襟怀冲澹, 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 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 “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 是眼 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 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这是即景兴感, 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 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 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 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 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 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 为天然奇偶句, 此句工巧而浑成、 流利而含蓄, 声韵和谐, 寓意深婉, 缠绵哀感, 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宛如天成,也是 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 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 “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 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 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 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 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 花落、 燕归虽也是眼 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 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 种生活哲理: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 但消逝的同时仍然

试论欧阳修苏轼对韩愈儒学思想的接受

试论欧阳修苏轼对韩愈儒学思想的接受 查金萍 (合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合肥 230601) 摘 要:韩愈是中唐儒学思想的坚决捍卫者和振兴者,他对儒学思想的贡献具体体现在攘斥佛老、建立道统、领导古文运动与重视“师道”四个方面,宋人对韩愈的思想颇为重视,宋代儒学家对韩愈儒学思想进行接受自不待言,欧阳修、苏轼作为文学家对韩愈儒学思想也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接受,由于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影响,他们在接受中又有创新,这种发展创新是北宋古文运动之所以能在他们的领导下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关键词:韩愈;儒学思想;欧阳修;苏轼;接受中图分类号:I 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20X (2009)02-0042-05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道:“韩昌黎之在北宋,可谓千秋万岁,名不寂寞者矣。”[1] 可见韩愈对北宋影响之深刻,不仅在文学方面是如此,在思想方面更是如此。韩愈在中唐儒学衰微的时代,高举儒学大旗,发起古文运动,使儒家思想出现振兴的局面,但晚唐五代又一度消沉,直到北宋,韩愈的思想主张被广为接受,其中最主要是北宋思想家的接受, 政治家和文学家也多有接受,本文将主要探讨一下北宋两位文学大家欧阳修和苏轼对韩愈儒学思想的接受情况。1 欧阳修对韩愈儒学思想的接受欧阳修在韩愈接受史中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苏轼在欧阳修《居士集》序文中说:“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著礼乐仁义之实以合于大道。其言简而明,信而道,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故天下翕然师尊之。自欧阳子之存,世之不悦者,哗而攻之,能折困其身而不能屈其言,士无贤不肖,不谋而同曰:‘欧阳子,今之韩愈也。’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佑极矣!而斯文终有愧于古,士亦因陋守旧,论卑而弱。自欧阳子出,天下争自濯磨,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纳说为忠,长育成就,至嘉佑末,号称 多士,欧阳子之功为多。”[2]2755 苏轼这段话指出了欧阳修对转变当时文风与士风所起的积极作用,被诗人称为“今之韩愈”,这是因为“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著礼乐仁义之实以合于大道。其言简而 明,信而道,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故天 下翕然师尊之。”那么,欧阳修对韩愈思想的学习主要在于哪些方面呢?他的学韩是因全盘袭韩还是有所改造?1.1 从排佛思想看其接受 庆历之际,排斥佛老可以说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陈舜俞说: “天下之士,学为古文,慕韩退之排佛而尊孔子。” ① 陈氏所指的这种风气的首倡者可以说正是欧阳修。 欧阳修与石介几乎同时主动接受韩愈的排佛老思想,但是欧阳修走得更远,取得的成就更大,对后人 的影响更深。[3] 其攘斥佛教的思想从他的《本论》两 篇可见一斑(原本为三篇《本论》上篇被欧阳修晚年 删去)。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仁宗时期最富战斗性的辟佛著作之一,与韩愈的《原道》异曲同工,双璧辉映。其中心在于为儒家礼义张帜。他认为佛教之所以久斥不去的原因是:“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已尝去矣,而复大集,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灭而愈炽,遂至于无 可奈何。是果不可去邪?盖亦未知其方也。”[2]288 即历来排佛不能最终成功的原因在于“未知其方”。那这个“方”是什么?曰:“莫若修其本以胜之。……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今一介之士知礼义者,尚能不为之屈,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 矣。”[2]288 “本”就是儒家礼义,而且他将这种修本比作大禹治水之疏导之法:“盖鲧之治水也鄣之,故其害益暴;及禹之治水也导之,则其患息。……今尧、舜、三代之政,其说尚传,其具皆在,诚能讲而修之, 收稿日期:2008-11-02 修回日期:2009-01-16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宋代韩愈文学接受研究”(2008sk331)基金资助;2007年合肥学院引进人才项目“两宋韩愈诗文接受研究” (RC040)基金资助。作者简介:查金萍(1978—),女,安徽太湖人,合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 (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  2009年3月 第26卷第2期 M ar .2009Vol .26No .2

晏殊简介

晏殊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临川人(今属南昌进贤)人,北宋前期著名词人。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他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有《珠玉词》一百三十余首,风格含蓄婉丽,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其代表作为《浣溪沙》、《蝶恋花》、《踏莎行》、《破阵子》、《鹊踏枝》等,其中《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他亦工诗善文,原有诗文二百四十卷,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胡亦堂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后人评价 晏殊是北宋文坛上地位很高的文人,《宋史》说他“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和北宋前期大多数文人的作风一样,晏殊的诗文词都是继承晚唐五代的传统,他“赡丽”之中有沉著的内容,所以不流于轻倩、浮浅,故为当时所重。他的词今存130余首,风格上既吸收《花间》温(庭筠)、韦(庄)的格调,也深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他一生显贵,宜其善于写旖旎风光,欢愉情趣,但他的作品并不单纯如此,而孕育着深厚的悲戚之感。如他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种人的意志所不能挽回的情景,即使只是个人一时的无名的悲感,也含蕴着人类永恒的自古以来即无可奈何的悲感,由此而感到人类普遍的永久的无可逃避的命运。由这种主观的悲哀推而至于客观世界的运转,又何尝不如此。“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这就不能不得出“珍惜现在”的结论:“不如怜取眼前人。”(〔浣溪沙〕)这比起《花间》温、韦的清词丽句来,就看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珠玉词》中没有长调慢词,全是小令。由此也可知:一方面当时慢词尚未流行,晏殊笃守《花间》的成规;同时可见晏殊这些词大都是在酒席或寿筵上临时即景之作,不是仔细用心推敲出来的。其次,晏词集中没有朋友之间的和作,没有一首是“次韵”之作。这可见晏殊填词,纯为抒写自己的性情,不是为应酬而作(替歌女写作不是普通所谓“应酬”)。因为不是敷衍朋友,故有真性情。不象南宋时以词作为进身之阶或交友之贽,没有把词当作“敲门砖”,所以有好作品。 晏殊词中也没有游山玩水或羁旅愁苦如柳永、张先诸人的作品,这是由于他一生富贵,自然无愁苦之词,但他也并非全无悲戚,不过他所悲所戚的是人生中共有的“无可奈何”的共悲,而非个人为某事的小悲小痛,又因为他一生历任各级大官,纵有儿女之情也不能象柳永、秦观那样表达出来,所以他词中又似乎有一种潜伏的风情,不能倾泻出来,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隐约地表达,适可而止。

蝶恋花晏殊情感

蝶恋花晏殊情感 导语:《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此词写深秋怀人,是宋词的名 篇之一,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蝶恋花晏殊情感,欢 迎借鉴! 【原文】 蝶恋花⑴ 槛菊愁烟兰泣露⑵,罗幕轻寒⑶,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⑷,斜光到 晓穿朱户⑸。 昨夜西风凋碧树⑹,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⑺,山长水阔 知何处? 【注释】 ⑴蝶恋花: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乐章 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赵令畤有《商调蝶 恋花》,联章作《鼓子词》,咏《会真记》事。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⑵槛(jiàn):古建筑常于轩斋四面房基之上围以木栏,上承屋角,下临阶 砌,谓之槛。至于楼台水榭,亦多是槛栏修建之所。 ⑶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 ⑷不谙(ān):不了解,没有经验 。谙:熟悉,精通。离恨:一作“离别”。 ⑸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⑹凋:衰落。碧树:绿树。 ⑺彩笺: 彩色的信笺。 尺素: 书信的代称。 古人写信用素绢, 通常长约一尺, 故称尺素,语出《古诗 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兼:一 作“无”。 【白话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 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 罗 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 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 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 在何处。 【情感赏析】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 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 它不仅具有情致 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 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起句“槛菊愁烟兰泣露”, 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 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 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 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 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 迹较显, 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 但借外物抒写心情、 渲染气氛、 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 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 但充满哀愁、 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 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 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 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 而且心理上也荡 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 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 物, 它不了解离恨之苦, 而只顾光照朱户, 原很自然; 既如此, 似乎不应怨恨它, 但却偏要怨。 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 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 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 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 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 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 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 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 “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 景既萧索, 人又 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 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 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 这是从“望尽”一词中 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

汉本-论欧阳修词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 作为北宋的第一代词人,欧阳修词的风格无论是深婉、清疏还是俊洁,均呈现出特有的深致——他词的主体内蕴了他对人生、生命的意义的感悟与感叹,易词作表现出厚重的思致性。深入探究欧阳修词,其主体风格在以下三方面能得到更好的体现:一、深隐幽婉的意境,通过与冯延已、晏殊两人词的比较,欧阳修在营造意境上则更注重以描摹执著深沉的感情为胜。二、清新通俗的语言,用平白如话的语言展现出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与人文情怀。三、生动形象的人物,欧词中所涉及到的女性群体较为庞大,词人站在女性的角度上,从女性心里深处着笔,体察女性情感和内心的隐曲,突出女性喜怒哀乐的情趣好尚,这样的词作风格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欧阳修词作风格深致清疏俊洁

目录 引言 (1) 一、深隐幽婉的意境 (2) 二、清新通俗的语言 (3) 三、形象生动的人物 (4) 结语 (6) 注释 (7)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论欧阳修词的艺术特色 引言 词使于唐而盛于宋,他曾经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和巨大的艺术魅力,深深地吸引过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广大听众和读者,也为后世人们所肯定和传诵。作为独具特征的唐宋词风,固然是由一个个词人的具体创作实践形成的,而不同词人的创作还具有不同的个性和风格,但是他们都处于唐宋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的网络之中,在总体的创作风格上,又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非个人的或超个人的倾向,使词在诗歌以外形成“别是一家”的风格特征。 身为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在词作方面也有很多的革新,他被薛砺岩《宋词通论》称为宋词的“四大开祖”【1】之一。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沿着李煜词所开辟的方向,进一步用词来抒发自我人生感受;二是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方面开拓,二与柳永词相互呼应。欧阳修词作之所以能有这些方面的革新是与他生活的体验有密切关系的。他在政治生活中,刚劲正直,见义勇为,他的部分“雅词”表现出性格中的这个侧面。而他的日常私生活,尤其是年青时候的生活,则颇为风流放任。他自己说过:“三十年前,尚好3.嗜酒歌呼,知以为乐而不知其非也。”(《答孙正之第二书》)因而也写了一些“世俗之气”的艳词。直到庆历五年,欧阳修因“张甥案”被贬,由于受到打击,他对以外那种纵情歌酒宴会的行为有所收敛,但是积极进取的精神并未戳伤,在词里他用“白发戴花君莫笑”、“自首相逢,莫话哀翁、但斗樽前语笑同”、“便须豪饮放青春,莫对新花羞白发”来作自我安慰,表现出不服老的精神。从而致使这个时期的词作很少出现别离、情爱题材,更多的是抒写词人对人生的真实体验和宦官生涯的深沉感慨。欧阳修是至情至性之人,情之所至时往往用疏快、疏放之语出之,也有的坦言说出,“毫无假借,直起直落,大开大合,表现豪放疏快的。”【2】容易走到出豪的路上去,这是词所不能接受的,欧词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的疏快中自有品格,平和中透露着沉着,使豪放词产生隽永的效果。这样的褒奖虽有偏颇之处,但在总体尚是合乎事实的,王国维《人间词语》云:“永叔‘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须看尽洛城花,始于东风容易别’。于豪放之中有沉着之致,所以尤高’’【3】。由此来看,欧词这个时候最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则是清疏隽永,它以疏朗旷放和平和沉着的表现形式,揭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意蕴。后期,欧词的风格由于内蕴了他再次受到官场中的风波“长媳案”的沉痛和凄厉,词风又有所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开其中,一首《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反映了作者退居后的心境和心态,繁华富贵之后的清谈与平和,平淡,并不乏味;寂寞,也并不感伤。除此以外,这一时期的作品的另一个突破就是他借鉴和吸取了民歌的“定格联章”等表显手法,创作了两套分咏十二月节气的《鱼家傲》“鼓子词”。其中有几首写采莲女的浪漫欢乐和爱情苦恼,格调清新,也具有民歌风味。在宋词史上,欧阳修是主动向名歌学习的第一人,由此也造就了其词清新明朗的艺术风格,歌咏西湖的十首《采莲子》就集中体现出这种风格特征。 上述可见,欧阳修的词并不只是局限在晚唐,五代那个时候的词文化圈子里,词的表现形式和风格上,也不是用语言、俗语、庄重、艳丽可以说清楚的,就融通游国思《中国文学史》所说:“洗涮了晚唐、五代以来的脂粉气味气味和婉约情调,使词格清疏俊洁的方面发展。”对此,叶嘉莹也发表过意见,说欧阳修是以“意兴”为词,于是“表现出欧词之既有飞扬豪放之气,也有沉着深厚之致的特殊风格。”(《唐宋名家词稿》)“风格”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被注解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特点。借用豪塞尔的话来说,风格“只能从文化的惯例基础中抽引出来,历史的诸结构,例如传统、习俗、技术水平、流行的艺术效应、盛行的趣味原则、主要的论题等等,确立了客观的、理性的,超个人的目标,对心理功能的非理性的自发性确立了界限,并与后者一起形成了我们标之为风格的东西。”关于欧阳修词词风这一块的研究现今更多的是停驻与风格嬗变、个性的发扬和题材的拓展这些内容上,大多数发表的文章或论文中都会提出“冯延己词,晏同叔得其致,欧阳永叔得其深”这一总结性的话语,但是对其词风究竟是如何体现这个“深”的却没有作更深入的剖析。因此很有必要关注欧阳修词的文本,从小从细重新

试论欧阳修散文的特色

2009年3月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Mar.2009 第25卷第1期 Journal of Changchun Education Institute Vol.25 No.1 —————————————————————————— 收稿日期:2008-12-15 作者简介:苏金玲(1983—),女,吉林辽源人,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20 试论欧阳修散文的特色 苏金玲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 摘 要:欧阳修作为宋代散文大家,他的为文和为人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本文仅就欧阳修的部分散文进行比较分析,从他的写实和抒情风格上追溯本源,探讨他对唐代散文的继承和创新。 关键词: 欧阳修;散文;继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09)01-0020-02 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 其在散文创作上,虽然沿着唐代散文的道路发展 而来,但取得的成就却超过了唐代。文学史上的 “唐宋八大家”,有六人出于宋代,另外,北宋 的范仲淹、晁补之、陆游、胡铨等人,也都是散 文创作大家。 欧阳修师承韩愈,却不拘泥于韩愈,他的散 文更具社会现实性和责任感。欧阳修的作品,大 都被看作开宋代文风的典范,如果没有他领导的 诗文革新运动,古文发展势必是因袭旧体,无创新可言。他在散文创作上讲求徐纡有致,章法讲求曲折变化,语句讲求圆融轻快,自成一家。这种和谐的创作态度和手法,使得他成为当之无愧的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 一、具有阴柔之美 欧阳修散文具有阴柔之美,洪本健在《略论欧阳修散文的阴柔之美》一文中说,欧阳修的散文情韵深美,偏向阴柔一路发展,显示出典型和成熟的艺术风格,并将其阴柔之美总结为:蕴蓄吞吐之美,委婉曲折之美,平易自然之美,清音幽韵之美。欧文“字里行间,情意深至而韵味缅邈” [1]665 。《祭石曼卿文》就很好地表达了这种美 感,通过“三呼曼卿”来表达对亡友的无限哀 思。 一呼“呜呼曼卿”,是对好友才华的歌颂。 “生而为英,死而为灵”,人虽已去,但“卓然 其不朽者,后世之名”。欧阳修探究了自古以来 的生死之理,与臧克家的《有的人》有异曲同工 之妙。人与万物虽然同有生死,但是圣人贤士死 后,名字可以载入史册,永垂不朽,像日月星辰 一样闪耀着光辉。欧阳修这种对待生死的态度, 显示了他作为儒道熏陶下的文人那种豁旷达远的 精神。 “呜呼曼卿!吾不见子久矣,而能仿佛子之 平生。其轩昂磊落,突兀峥嵘,而深藏于地下 者,意其不化为朽壤,而为金玉之精。不然,生 长松之千尺,产灵芝之九茎”,紧承“一呼”,对亡友无比的崇敬。若非是心灵上的至交,断不会无故作此感叹。而笔锋一转,想象曼卿墓地的“荒烟野蔓,荆棘纵横,风凄露下,走磷飞萤”,那透骨的哀思之情,让人嗟叹不已。墓地四周牧童樵叟的吟啸,与惊禽骇兽的咿嘤混和交杂,连成一片,这悲凉幽深的气氛将作者的哀痛之情渲染得极为浓烈。“今固如此,更千秋而万岁兮,安知其不穴藏狐貉与鼯鼪?此自古圣贤亦皆然兮,独不见夫累累乎旷野与荒城!”[2]233 自古 圣贤皆寂寞,生前名利死后空。欧阳修借景抒情,因情发议,从圣贤与常人死后都不过是荒塚一堆这个角度来说盛衰之理,貌似解脱,实则隐喻着难以言传的悲伤。 三呼“呜呼曼卿”,于情不自禁中临风陨泣,在自相矛盾中不觉忘情。清代的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八中评说:“胸中自有透顶解脱,意中却是透骨相思。于是一笔已自透顶中写出去,不觉一笔又自透骨中写入来。不知者 乃惊其文字一何跌荡,不知非跌荡也” [3]252 。 一篇悲凉凄怆跌宕起伏的祭文从一个侧面反 映了欧阳修感情的浓烈奔放,也看出了他为文时的“无声胜有声”的力量。 二、关注现实生活 欧阳修的散文言之有物,他一方面强调“文以名道”,另一方面又把“道”与世人接近的“实事”联系到一起,这与韩愈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与韩愈相比,欧阳修更为重视现实生活对古文创作的积极作用。苏轼评其文说:“论大道似韩愈,论本似陆贽,纪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欧阳修散文的深入浅出,既精练又流畅,无论是叙事说理,还是抒情写景,都引人入胜,娓娓动听。这一点在他的政论文《朋党论》中有充分地表现。 他早年激情满怀地去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指摘时弊,匡时救世。思想的尖锐,语言的明

晏殊

第二章晏殊词 第一讲 北宋初年词人中受冯延巳明显影响的就是两位江西籍词人晏殊和欧阳修,因为冯正中在抚州为官三年,留有极大地影响,因此后人认为他开创了“西江词派”,而西江词派词人的作品却是表面相近而实际不同的。在讲冯正中时,我们提到过“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我们现在就来把大晏和冯正中作一比较,也和李后主作一比较,看看晏同叔何以得正中之“俊”,再看一看晏同叔之为理性词人与李后主之为纯情词人有何差别。 一般所谓的理性,常常是利害人我的得失计较,这样的人永远也看不到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 我们这里所讲的理性是一种节制和反省的理性,他能使人从其所写的感情之中,体会出思致的意味,同时还具备一种通达观照的能力。观照是说你通过观察事像之后会有一种智慧的照明,尤其是对人生的体会和觉悟。 一般人还有一种观念,认为诗主要是言情的,而诗人中有理性的诗人岂不是矛盾吗?理性的诗人要看他具备什么样的理性,如果是利害人我的得失计较,那一定永远也写不出好诗来,就算不是利害人我的计较,两晋间流行过的玄言诗,同样枯燥无味。 而像陶渊明、晏同叔这样的理性诗人的作品就不同于上述两种情况了。他们所写的诗,我们称之为理性之诗,他们从生活的经历和体验中得到了一种智慧的关照,他们是用心灵去体验生活的,他们的心灵是敏锐的,真诚的,他们也同样把所有的敏锐的感受都写了出来,但比之纯情的诗人,则他们却多了节制和反省,有一种思致和操持,这是理性诗人最可贵的一点。 一般人还有一种成见,认为“诗穷而后工”,是说诗人生活要穷苦抑郁才写得出好诗,清朝有位词人曾说“天以百凶,成就以词人”,对于某些作者,这话不无道理,李后主后期词之所以去的那样高的成就,曹雪芹之所以写出《红楼梦》这样的巨著,都因为他们确实经历了自己一家一国的败亡。司马迁早在《史记》中就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这对某些作家来说是果然如此的。可是对大晏来说却是一个例外。大晏是个仕宦显达的人,他十四岁就以神童得到宋真宗的赏识,擢为秘书省正字,当他十四岁那年以神童参加秘书省考试的时候,“神色不变”,考试完毕,真宗亲自给他出了考试的赋题,他告诉真宗这个题目他在温课的时候就作过了。从此以后,真宗对他另眼相看了。真宗立太子,就是后来的仁宗,召见晏殊让她入宫陪伴太子,并说其所以选择他是因为他生活检点谨慎不像其他的大臣出入于声色之场。晏殊说不然,自己只是因为家里经济拮据,才没有和他们一起去听歌看舞,真

欧阳修诗词解释大全

欧阳修诗词解释大全 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以下是J.L分享的欧 阳修诗词解释大全,更多宋代诗人诗词请关注文学网。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欧阳修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宋朝诗人、史学家。与唐代的柳宗元、韩愈、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欧阳修代表作品: 《画眉鸟》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其古诗全文如下: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译文】 来到树林里,看到画眉鸟在开满红红紫紫山花的枝头自由自在地飞翔,听到它们在高高低低的树梢上随着自己的心意尽情愉快地唱歌,不由得感慨到:如果把它们锁起来,即使是锁在金笼里,它们也不会唱出这样美妙的歌声了。因为自由是生活愉快的先决条件。鸟是这样,人不也是这样吗。 《玉楼春》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其古诗全文如下: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译文】 自从分别之后,不知你已经到了何方?眼里心中都是凄凉与愁闷,生出不尽的忧愁!你越走越远,最后竟断了音信;江水是何等的宽阔,鱼儿深深地游在水底,我又能向何处去打听你的消息? 昨夜里大风吹得竹林处处作响,传递着深秋的韵律,每一片叶 子的声响都似乎在诉说着怨恼。我有心斜倚着单枕,希望梦中能与你相遇,可惜梦做不成,无奈灯芯,又在秋风中燃成烬。 《踏莎行》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其古诗全文如下: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 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 人更在春山外。 【翻译】 客舍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生细柳轻垂,春风踏芳草远 行人跃马扬鞭。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像那迢迢不断的春江之水。寸寸柔肠痛断,行行盈淌粉泪,不要登高楼望远把栏杆凭倚。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梦中作》作者为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古诗词全文如下: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译文】

1.欧阳修《试笔》

欧阳修 试笔 学书为乐 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是有馀。 学书消日 自少所喜事多矣。中年以来,渐已废去,或厌而不为,或好之未厌,力有不能而止者。其愈久益深而尤不厌者,书也。至于学字,为于不倦时,往往可以消日。乃知昔贤留意于此,不为无意也。 学书作故事 学书勿浪书,事有可记者,他时便为故事。

学真草书 自此已后,只日学草书,双日学真书。真书兼行,草书兼楷,十年不倦当得名。然虚名已得,而真气耗矣,万事莫不皆然。有以寓其意,不知身之为劳也。有以乐其心,不知物之为累也。然则自古无不累心之物,而有为物所乐之心。 学书工拙 每书字,尝自嫌其不佳,而见者或称其可取。尝有初不自喜,隔数日视之,颇若有可爱者。然此初欲寓其心以消日,何用较其工拙,而区区于此,遂成一役之劳,岂非人心蔽于好胜邪! 作字要熟 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完实而有馀,于静坐中,自是一乐事。然患少暇,岂其于乐处常不足邪。 用笔之法 苏子美尝言用笔之法,此乃柳公权之法也。亦尝较之斜正之间,便分工拙。能知此及虚腕,则羲、献之书可以意得也。因知万事有法。

扬子云:“断木为棋,刓革为鞠,亦皆有法。”岂正得此也。 苏子美论书 苏子美喜论用笔,而书字不迨其所论,岂其力不副其心邪然“万事以心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余独以为不然。此所谓非知之难,而行之难者也。古之人不虚劳其心力,故其学精而无不至。盖方其幼也,未有所为时,专其力于学书。及其渐长,则其所学渐近于用。今人不然,多学书于晚年,所以与古不同也。 苏子美蔡君谟书 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近年君谟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往年予尝戏谓:“君谟学书如泝急流,用尽气力,不离故处。”君谟颇笑以为能取譬。今思此语已二十馀年,竟如何哉 李邕书 余始得李邕书,不甚好之。然疑邕以书自名,必有深趣。及看之久,遂为他书少及者,得之最晚,好之尤笃。譬犹结交,其始也难,则其合也必久。余虽因邕书得笔法,然为字绝不相类,岂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因见邕书,追求锺、王以来字法,皆可以通,然邕书未必独然。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馀,余偶从邕书而得之耳。

晏殊词的创作特色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晏殊词的创作特色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王安石的文学创作成就? 答:晏殊在宋初词坛影响最大,是词从晚唐五代答:(1)王安石是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卓越过渡到北宋的关键人物,他不但开拓了宋词婉约的文学家,在诗词文方面都取得了成就。 派的正宗风格,而且在词的表现内容、表现手法(2)诗歌以退居江宁为界,前后两期诗风有很大差别音调词格等诸方面都有重要贡献。他创作的词的前期诗歌多直道其胸中事,反映其独特的个性特题材内容,由于没有更多的社会下层的生活经历,征和精神风貌,寄托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批判精神。所以他的词的题材内容一般写日常生活中的闲情如《河北民》。后期诗歌。少年浮躁之气消弭,性逸致,有时抒发淡淡的哀愁,有时写自己的人生情老成含蓄,追求诗歌的艺术美。创立了雅丽精体验。其精美圆熟的艺术表现,精致含蓄的倾向,绝的:王荆公体,新颖别致,锻炼甚工。妥帖自然展示出宋词风格的新特色,直接影响着同代稍后,意境清丽,表现山荆公的老练圆熟 的欧阳修、晏几道等人。(3)其词不多,但“一洗代旧习”不受绮靡之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领袖地位?风的影响。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范围答;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4)他的散文“中国古代文坛享有崇高地位。为成为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作为宋代古文运动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以议论说理见长。 领袖人物,团结一批诗人,朋辈如梅尧臣、苏舜(5)王安石的诗词文对扫除宋初风靡浮华的文风钦,后学如王安石、苏轼、曾巩等。他的文论和作出了贡献,可以说北宋中期的诗文革新运动王创作实践,对当时以及后代的影响不容低估,足安市功不可没。 可以和韩愈相媲美。为纠正雕刻过甚的昆体偶丽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之文的流弊。他身体力行的实践了自己“其道可(1)“以文为诗”。多用散文的句法而以气格贯穿。知而可法。其言可明而可行“的创作主张,撰写(2)以才气为诗 了大量平易生动的古文,成为人们学习的典范。(3)以才学为诗,体现为好议论,善于使事用典在知贡举时,利用政治手段、极力排除险恶奇涩(4)苏诗在宋代即被称为“东坡体”,成为宋诗的“太学体”,擢拨文章晓畅的二苏、曾巩等英才的一种风格范式。 蒋建立流畅自然、平易婉转的风格作为宋代古文(5)苏诗的基本风格有二,一是刚健含婀娜的清运动的基本目标。他大力张扬梅尧臣的古淡其峭丽雄健,二是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就体现苏以及苏舜钦的横放雄豪。他自己写诗也带有韩愈轼“坡仙“的旷达品格而言,高风绝尘才是其诗那种浩荡变怪的散文化倾向,好议论,变重情韵风的主导倾向。 为重气格,开始了宋诗自具面目而有别于唐诗的(6)苏轼在宋代诗歌发展中所占的地位,是不亚时代。于唐代的李白和杜甫,尽管苏诗也受李杜和欧阳修词的艺术特点?唐代其他诗人的影响,但在开拓诗境和诗的表答:与诗文相比,欧阳修对作词并不经意,只是为现手法方面却能与唐人争胜,开辟出宋诗了聊佐清欢。欧阳修与晏殊同为北宋初期花间体词人的新园地,造就宋诗的新生命。 的代表。欧阳修词中,情词的比例较大。苏轼词作的创作特征及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受南唐词人冯延巳的影响较大,继承了南唐词“深思答:苏轼的词抒发士大夫的情志,风格上打辞丽“的特点。在词中融入了更多感情体验。如其踏莎破了专以婉丽柔媚为美之局限,气象宏大行》,写离愁别绪,上片用迢迢春水形容行人的愁思,下,风格豪放旷达、雄健清刚。词体风格本以片写闺中人远眺,结句将思妇的视线和愁绪带往春山之外婉约为主,苏轼的豪放旷达词风一出现,的远方。感情真挚,意味悠长,欧阳修词不仅有花间风味立即引发了词坛的震动。 的温润秀洁之作,也有抒发其旷达胸怀,风格豪放的词章(1)苏轼的词在宋词的发展变革中占有重王荆公体(或半山诗):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北宋要地位,他突破了传统词作的题材限制,王安石曾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其晚年退居江宁之半山扩大了词境。 ,写诗主要用七绝体,诗风由早年的奇险劲峭而变为闲淡(2)他的以诗为词,指出作词的向上一路,沉郁、雅丽精绝、含蓄深婉,自成一体,既体现了宋诗风貌促进了词体的变革。 ,又有向唐诗复归的倾向。人称“半山诗”或“半山绝句”(3)相比于他的散文、诗歌,苏轼在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