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

第三章 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
第三章 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

?第一部分审计基本理论和方法

? 1 概论 2 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 3 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 4 财务报表审计

5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6 风险评估

7 风险应对

8 内部控制测试与评价

? 3 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

? 3.1 审计方法概述

?含义:审计人员为达到审计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技术方法的总称。

?选择的原则:1)适合特定审计目标。

?2)要考虑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

?3)要适合审计的方式。

?4)有利于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

? 3.1 审计方法概述3.2 审计的基本方法 3.3 审计抽样概述3.4 审计模式

?审计的基本方法有两类:1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2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

?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

?按应用技术分:核对:证证、账证、账账、账表、表表核对

?

?审阅:对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的审阅

?

?查询:面询法和函询法

?

?比较法、分析

?按审查书面资料的顺序1顺查法:凭证账簿报表

?优点:简便易行,难度小;结果精确可靠。

?缺点:把握不住重点,工作量大。

?2逆查法:报表账簿凭证

?优点:重点突出,工作量小;效率高。

?缺点:容易有遗漏,不能揭出全部错弊。

?按审查书面资料的范围1详查法:优点:可靠,易于查错揭弊。

?缺点:工作量大,成本高(适用于专项审计)?2抽查法:优点:重点明确,效率高。缺点:有时出现偏差。

?适用于内控制度健全且运行有效的企业年审。

? 3.2.2 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

?1盘点法:监督盘点,为账实相符2调节法:为证实余额

?3观察法:了解内控4鉴定法:请专家进行特殊资产的鉴定

? 3.3 审计抽样概述

? 3.3.1 抽样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产生及原因:产生于20世纪初期。美审计学教授蒙哥马利首先提出抽样审计思想。?原因:1)审计目标发生了变化。2)先进管理理论产生和应用。3)审计机构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必然考虑。

?演变及发展

?三个阶段1任意抽样审计:从总体中任意抽取样本

?2判断抽样审计:审计人员根据自己判断抽取样本

?3统计抽样审计: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2 3结合使用)

两种测试中非抽样风险对审计效率、效果都有影响;其可消除,但抽样风险不可消除!

? 3.3.3 统计抽样与非统计抽样

?选择时取决于CPA的职业判断

? 3.3.4 统计抽样方法:1属性抽样:控制测试

?2变量抽样:细节测试

? 3.3.5 审计抽样的基本原理和步骤(自己看)

? 3.4.1 账项基础审计模式

?18世纪末期—20世纪40年代:优点:有利于发现原始凭证和数据造假。

?缺点:方法简单,成本高,不适应大型企业。

? 3.4.2 制度基础审计模式

?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优点:审计抽样有了理论基础,成本降低。

?缺点:没有考虑固有风险,难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

? 3.4.3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优点:从理论上解决了制度基础审计方法缺陷,要求评估固有风险、测试内控和实施实质性测试程序。

?缺点:固有风险的评估主观性较强,且不容易评估。

7.1 风险评估概述

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风险评估作用:

1)确定重要性水平;

(2)考虑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财务报表的列报是否适当;

(3)识别需要特别考虑的领域

(4)确定在实施分析程序时使用的预期值;

(5)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6)评价所获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

7.2 风险评估程序,信息来源及项目组讨论

7.2.1 风险评估程序和信息来源

7.2.1.1 风险评估程序

◆(1)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内部其他相关人员;

◆(2)分析程序:应当实施;但在了解被审单位及其环境的每一方面时无需实施所有

程序。

◆(3)观察和检查。P206-207

◆7.2.1.2 信息来源

◆如果根据职业判断认为从被审计单位外部获取的信息有助于识别重大错报风险,CPA

应当实施其他审计程序以获取这些信息。

◆CPA应当考虑在承接客户或续约过程中获取的信息,以及向被审计单位提供其他服务

所获得的经验是否有助于识别重大错报风险。

◆对于连续审计业务,如果拟利用在以前期间获取的信息,CPA应当确定被审计单位及

其环境是否已发生变化,以及该变化是否可能影响以前期间获取的信息在本期审计中的

相关性。

◆7.2.2 项目组内部的讨论

◆讨论目标:交流信息和分享见解

◆讨论内容:经营风险、错报领域、舞弊等。

◆见P209表11-1

◆参加讨论人员:项目合伙人及其他关键人员。

◆讨论的时间和方式:持续整个过程

◆7.3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1)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

◆(2)被审计单位的性质;

◆(3)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

◆(4)被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经营风险;

◆(5)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

◆(6)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7.4.1 内部控制的内涵和要素

◆内涵: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

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

◆理解:1)内控目标是合理保证;

◆2)设计和实施内控的责任主体是被审计单位治理层、管理层及其他人员。

◆3)实现内控目标的手段是设计和执行控制政策和程序。

◆7.4.1 内部控制的内涵和要素

◆要素:1)控制环境;

◆(2)风险评估过程;

◆(3)信息系统与沟通;

◆(4)控制活动;

◆(5)对控制的监督。

◆7.4.2 与审计相关的控制

◆包括被审计单位为实现财务报告可靠性目标设计和实施的控制。CPA应当运用职业判

断考虑一项控制是否与审计有关。

◆如果在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时拟利用被审计单位内部生成的信息,CPA应当考

虑用以保证该信息完整性和准确性的控制可能与审计相关。

◆7.4.3 对内部控制了解的深度

◆CPA在了解内部控制时,应当评价控制的设计,并确定其是否得到执行,但不包括对控

制是否得到一贯执行的测试。

◆首先评价控制的设计

◆获取有关控制设计和执行的审计证据

◆对控制的了解并不能够代替对控制运行有效性的测试。

◆7.4.3 内部控制的人工和自动化成分

◆内部控制可能既包括人工成分又包括自动化成分,在风险评估以及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

计程序时,CPA应当考虑内部控制的人工和自动化特征及其影响。

◆信息技术对内部控制产生的特定风险

◆人工控制产生的特定风险

◆信息技术对内部控制产生的特定风险:

◆1)系统或程序未能正确处理数据,或处理了不正确的数据,或两种情况同时并存;

(2)在未得到授权情况下访问数据,可能导致数据的毁损或对数据不恰当的修改;

(3)信息技术人员可能获得超越其履行职责以外的数据访问权限,破坏了系统应有的职责分工;

(4)未经授权改变主文档的数据;

(5)未经授权改变系统或程序;

(6)未能对系统或程序作出必要的修改;

(7)不恰当的人为干预;

(8)数据丢失的风险或不能访问所需要的数据。

◆人工控制适用范围及产生的特定风险:

◆适用范围:

◆ 1.存在大额、异常或偶发的交易;

◆ 2.存在难以界定、预计或预测的情况;

◆ 3.针对变化的情况,需要对现有自动化控制进行人工干预;

◆ 4.监督自动化控制的有效性。

◆特定风险:

◆(1)人工控制可能更容易被规避、忽视或凌驾;

◆(2)人工控制可能不具有一贯性;

◆(3)人工控制可能更容易产生简单错误或失误。

◆7.4.4 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内部控制存在下列固有局限性,无论如何设计和执行,只能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提供合

理的保证:

◆(1)在决策时人为判断可能出现错误和由于人为失误而导致内部控制失效;

(2)可能由于两个或更多的人员进行串通或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而被规避。

◆案例

◆7.4.5 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包括治理职能和管理职能,以及治理层和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

度、认识和措施。

◆在评价控制环境的设计和实施情况时,CPA应当了解管理层在治理层的监督下,是否

营造并保持了诚实守信和合乎道德的文化,以及是否建立了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舞弊和错误的恰当控制。

◆在评价控制环境的设计时,CPA应当考虑构成控制环境的下列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如

何被纳入被审计单位业务流程:

◆(1)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与落实;

(2)对胜任能力的重视;(某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岗位用人)

◆(3)治理层的参与程度;

(4)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

(5)组织结构;

(6)职权与责任的分配;

(7)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

◆在确定构成控制环境的要素是否得到执行时,CPA应当考虑将询问与其他风险评估程

序相结合以获取审计证据。

◆控制环境本身并不能防止或发现并纠正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

CPA在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时应当将控制环境连同其他内部控制要素产生的影响一并考虑。

◆7.4.6 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

◆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和结果。

◆风险评估过程包括识别与财务报告相关的经营风险,以及针对这些风险所采取的措施。

◆可能产生风险的事项:

◆1)监管及经营环境变化;2)新员工的加入;3)新信息系统的使用4)业务快速发展5)

新技术6)新产品7)企业重组8)发展海外经营9)新的会计准则

◆7.4.7 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指有助于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包括与授权、业绩评价、

信息处理、实物控制和职责分离等相关的活动

◆在了解控制活动时,CPA应当重点考虑一项控制活动单独或连同其他控制活动,是否

能够以及如何防止或发现并纠正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存在的重大错报。

◆小型被审计单位特殊考虑!

◆7.4.8 对控制的监督

◆对控制的监督是指被审计单位评价内部控制在一段时间内运行有效性的过程,该过程包

括及时评价控制的设计和运行,以及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CPA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对控制的持续监督活动和专门的评价活动

◆小型被审计单位特殊考虑!

◆7.4.9 在整体层面对内部控制了解和评估

◆7.4.10 在业务流程层面了解内部控制

◆7.4.10 在业务流程层面了解内部控制

◆1确定重要业务流程和重要交易类别

◆2了解重要交易流程,并进行记录

◆3确定可能发生错报的环节

◆4识别和了解相关控制

◆5执行穿行测试

◆6初步评价和风险评估

◆7对财务报告流程的了解

◆7.5.1 识别和评估两个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7.5.1.1 在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时,CPA应当实施下列审计程序:

◆(1)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整个过程中识别风险,并考虑各类交易、账户余额、

列报;

◆(2)将识别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错报的领域相联系;

◆(3)考虑识别的风险是否重大;

◆(4)考虑识别的风险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7.5.1.2 可能表明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错报风险

◆(1)在经济不稳定的国家或地区开展业务;

(2)在高度波动的市场开展业务;

(3)在严厉、复杂的监管环境中开展业务;

(4)持续经营和资产流动性出现问题,包括重要客户流失;

(5)融资能力受到限制;

(6)行业环境发生变化;

(7)供应链发生变化;

(8)开发新产品或提供新服务,或进入新的业务领域;

(9)开辟新的经营场所;

(10)发生重大收购、重组或其他非经常性事项;

◆7.5.1.2 可能表明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错报风险

◆(11)拟出售分支机构或业务分部;

◆(12)复杂的联营或合资;

(13)运用表外融资、特殊目的实体以及其他复杂的融资协议;

(14)重大的关联方交易;

(15)缺乏具备胜任能力的会计人员;

(16)关键人员变动;

(17)内部控制薄弱;

(18)信息技术战略与经营战略不协调;

(19)信息技术环境发生变化;

◆7.5.1.2 可能表明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错报风险

◆(20)安装新的与财务报告有关的重大信息技术系统;

(21)经营活动或财务报告受到监管机构的调查;

(22)以往存在重大错报或本期期末出现重大会计调整;

(23)发生重大的非常规交易;

(24)按照管理层特定意图记录的交易;

(25)应用新颁布的会计准则或相关会计制度;

(26)会计计量过程复杂;

(27)事项或交易在计量时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28)存在未决诉讼和或有负债。

◆7.5.1.3 识别两个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CPA应当确定,识别的重大错报风险是与特定的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认定相

关,还是与财务报表整体广泛相关,进而影响多项认定。

◆认定层次:1复杂的联营和投资报表层次:1在经济不稳定的国家或地

◆2关联方交易区开展业务

◆2融资能力受到限制

◆7.5.1.4 控制环境对评估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影响

◆薄弱的控制环境带来的风险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广泛影响,难以限于某类交易、账户余

额、列报,CPA应当采取总体应对措施。

◆例如:

◆治理层、管理层对控制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管理层经营理念偏激进,但缺乏人力资源

◆7.5.1.5 控制对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影响

◆在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时,CPA应当将所了解的控制与特定认定相联系。

◆控制与认定直接或间接相关;关系越间接,控制对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认定错报的效果越

小。

◆CPA可能识别出有助于防止或发现并纠正特定认定发生重大错报的控制。在确定这些

控制是否能够实现上述目标时,CPA应当将控制活动和其他要素综合考虑。

◆7.5.1.5 考虑财务报表局部或整体的可审计性

◆如果通过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发现下列情况,并对财务报表局部或整体的可审计性产生疑

问,CPA应当考虑出具保留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1)被审计单位会计记录的状况和可靠性存在重大问题,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

证据以发表无保留意见;

(2)对管理层的诚信存在严重疑虑。

◆必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解除业务约定。

◆7.5.2 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

◆cpa应当在考虑识别出的控制对相关风险的抵消效果前,根据风险的性质、潜在错报的

重要程度和发生的可能性,判断风险是否属于特别风险。

◆(1)风险是否属于舞弊风险;

(2)风险是否与近期经济环境、会计处理方法和其他方面的重大变化有关;

(3)交易的复杂程度;

(4)风险是否涉及重大的关联方交易;

(5)财务信息计量的主观程度,特别是对不确定事项的计量存在较大区间;

(6)风险是否涉及异常或超出正常经营过程的重大交易。

◆7.5.2 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

◆特别风险通常与重大的非常规交易和判断事项有关。

◆非常规交易是指由于金额或性质异常而不经常发生的交易。

◆判断事项通常包括作出的会计估计。

◆7.5.2 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

◆由于非常规交易具有下列特征,与重大非常规交易相关的特别风险可能导致更高的重大

错报风险:

◆(1)管理层更多地介入会计处理;

◆(2)数据收集和处理涉及更多的人工成分;

(3)复杂的计算或会计处理方法;

(4)非常规交易的性质可能使被审计单位难以对由此产生的特别风险实施有效控制。

◆7.5 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由于下列原因,与重大判断事项相关的特别风险可能导致更高的重大错报风险:

◆(1)对涉及会计估计、收入确认等方面的会计原则存在不同的理解;

(2)所要求的判断可能是主观和复杂的,或需要对未来事项作出假设。

◆对特别风险,cpa应当评价相关控制的设计情况,并确定其是否已经得到执行。

◆与重大非常规交易或判断事项相关的风险很少受到日常控制的约束,注册会计师应当了

解被审计单位是否针对该特别风险设计和实施了控制。

如果管理层未能实施控制以恰当应对特别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认为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并考虑其对风险评估的影响。

◆7.5.3 仅通过实质性程序无法应对的重大错报风险

◆作为风险评估的一部分,如果认为仅通过实质性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无法将认定层次的

重大错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被审计单位针对这些风险设计的控制,并确定其执行情况。

◆7.5.3 仅通过实质性程序无法应对的重大错报风险

◆在被审计单位对日常交易采用高度自动化处理的情况下,审计证据可能仅以电子形式存

在,其充分性和适当性通常取决于自动化信息系统相关控制的有效性,cpa应当考虑仅通过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能获取充分、适当审计证据的可能性。

◆如果认为仅通过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cpa应当考虑依赖的

相关控制的有效性。

◆7.5.4 对风险评估的修正

◆CPA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应以获取的审计证据为基础,并可能随着不断获

取审计证据而作出相应的变化。

◆如果通过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与初始评估获取的审计证据相矛盾,CPA

应当修正风险评估结果,并相应修改原计划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7.6 与治理层和管理层的沟通

◆CPA应当及时将注意到的内部控制设计或执行方面的重大缺陷告知适当层次的管理层

或治理层。

◆如果识别出被审计单位未加控制或控制不当的重大错报风险,或认为被审计单位的风险

评估过程存在重大缺陷,CPA应当就此类内部控制缺陷与治理层沟通。

第三章 审计方法和技术

第三章审计技术和方法 一、判断题(正确的划“√”,错误的划“X”) 1.审计导向审计模式发展规律的三个阶段存在者截然的划分,各阶段所采用的审计技术、程序和方法不能相互利用。() 2.账项导向审计模式是以查错防弊为审计目标对所有会计事项进行审查的传统审计。() 3.账项导向审计模式中资产负债表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是同一种形式。()4.账项导向审计模式是以对所有会计事项进行审查为主线。() 5.账项导向审计模式阶段所采用的审计方法不能适用于系统导向审计模式和风险导向审计局模式阶段。() 6.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广泛采用符合性测试和统计抽样审计方法。() 7.在会计报表审计的初期,由于以抽查测试为主的审计方法还没有成熟,仍然大量采用详细审计的方法。( ) 8.账项导向审计模式没有区分阶段、步骤,无所谓审计准备阶段。( ) 9.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报送财务审计时,同样应采用盘点法、观察法。() 10.审阅法和核对法在经济效益审计中运用最为广泛。() 11.函询是通过向有关单位发函了解情况取得证据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往来款项的查证。() 12.顺查法一般适用于规模较大、业务较多的大中型企业和凭证较多的行政事业单位。( ) 13.详查法的主要缺点是工作量太大,消耗人力和时间过多,审查成本高,故难于普遍采用。() 14.审计抽样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程序时,从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对所选项目发表审计意见的方法。( ) 15.对于容易出现舞弊行为的现金、银行存款和贵重的原材料,应采用监督盘点。() 16.系统导向审计模式是以证实财务报表的公允性,以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为导向的审计模式。() 17.风险导向审计能够满足审计人员降低审计成本与审计风险的需要。() 18.风险导向审计不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审,而是评价企业的生产经营等外部环境。() 19.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以审计风险的评价做为一切审计工作出发点并贯穿于审计全过程的审计模式。() 20.审计风险是随着审计抽样技术的产生而产生的。( ) 21.抽样风险存在于审计抽样,非抽样风险不是审计抽样中的风险,而是详细检查中的风险。( ) 22.非抽样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因采用不恰当的审计程序或方法,或因误解审计证据

审计技术和方法 2014 最新习题与答案

审计技术和方法习题 一、判断题(正确的划“√”,错误的划“X”) 1.审计导向审计模式发展规律的三个阶段存在者截然的划分,各阶段所采用的审计技术、程序和方法不能相互利用。( X )2.账项导向审计模式是以查错防弊为审计目标对所有会计事项进行审查的传统审计。( √ ) 3.账项导向审计模式中资产负债表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是同一种形式。( √ ) 4.账项导向审计模式是以对所有会计事项进行审查为主线。(√) 5.账项导向审计模式阶段所采用的审计方法不能适用于系统导向审计模式和风险导向审计局模式阶段。( X ) 6.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广泛采用符合性测试和统计抽样审计方法。( X ) 7.在会计报表审计的初期,由于以抽查测试为主的审计方法还没有成熟,仍然大量采用详细审计的方法。 ( √ ) 8.账项导向审计模式没有区分阶段、步骤,无所谓审计准备阶段。 (√ ) 9.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报送财务审计时,同样应采用盘点法、观察法。( X ) 10.审阅法和核对法在经济效益审计中运用最为广泛。( X ) 11.函询是通过向有关单位发函了解情况取得证据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往来款项的查证。( √) 12.顺查法一般适用于规模较大、业务较多的大中型企业和凭证较多的行政事业单位。( X ) 13.详查法的主要缺点是工作量太大,消耗人力和时间过多,审查成本高,故难于普遍采用。( √ ) 14.审计抽样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程序时,从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对所选项目发表审计意见的方法。 (X ) 15.对于容易出现舞弊行为的现金、银行存款和贵重的原材料,应采用监督盘点。(X ) 16.系统导向审计模式是以证实财务报表的公允性,以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为导向的审计模式。( √ ) 17.风险导向审计能够满足审计人员降低审计成本与审计风险的需要。( √ ) 18.风险导向审计不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审,而是评价企业的生产经营等外部环境。( X ) 19.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以审计风险的评价做为一切审计工作出发点并贯穿于审计全过程的审计模式。( √ )

方案-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一、内部控制制度 的主要内容\xa0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对这些制度的检查、测试也就构成了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 制度的检查、测试中: 1、责任控制制度。责任控制制度是以确定 内部各部门、各环节、各层次及其人员的经济责任为中心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检查各部门和经办人员的职责是否经过恰当授权,各种岗位责任制赋予各职能部门和经办人员的责任是否达到分工明确,职责分明的目的。 2、内部牵制制度。内部牵制制度是为了保证 资料的正确性、可靠性及保护财产而形成的种制度。它主要检查不相容职务是否分离,会计事项的处理是否遵循必须经过两个以上的人员或部门来完成,是否经过复核,以防止差错、舞弊的发生。 3、会计控制制度。会计控制制度是指经济组织为了保证会计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主要是各种凭证的记录、传递,资金的使用,债权债务反映,会计报表编制等各个环节的控制制度和程序。主要是通过账证、账账、账表之间的相符关系,检查会计数据的可靠性;通过账实核对检查账实是否相符,以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性;通过严格的复核审批制度,以保证会十十业务处理的合法性;通过定期编制计算平衡表检查所有数据的正确性等。 4、经营方面各个循环系统的控制制度。它是经济组织内部为实现经营目标而实现生产经营和管理所必须经过的环节和业务操作的控制制度:如成本控制、购销控制、物资控制、生产经营过程的控制制度等。通过检查这些环节的控制是否严密,反映企业是否能正常进行经营活动及企业的生存和 。 5、财产、凭单管理制度。财产、凭单管理制度是为了确保经济组织的财产和各种凭证单据而建立的控制制度。如财产物资的保管、清点、验收、领用、 、 、单据等各个环节,都应实行专人管理。 进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其重点是放在对于制度内各个控制环节的审查上,目的在于发现制度中控制的薄弱环节。 二、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与方法 主要有四个步骤。 1、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并做出相应的记录。这是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第一步,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一定手段,了解被审计单位已经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的情况,并做出记录、描述。审计人员应考虑被审计单位经营规模及业务复杂程度、数据处理系统类型及复杂程度、审计重要性、相关内部控制类型、相关内部控制汜录方式、固有风险的评估结果等因素,对内部控制的程序、控制 、会计系统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审计,主要方法包括:(1)查阅前期审计 或审计 底稿;(2)询问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并查阅相关内部控制文件;(3)检查内部控制生成的文件和记录;\xa0(4)观察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5)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交易和事项进行“穿行测试”。通过查阅复核以前的审汁情况,可以了解以

《审计技术与方法》期末复习题

《审计技术与方法》期末复习题

第一章审计技术方法概论 一、选择题 1.审计方法的主要作用不包括( A ) A 保证审计独立性 B 贯彻审计制度 C 树立审计权威 D提高审计效益 2.不属于审计发展道路上出现的审计模式是( D ) A 账目基础审计 B 制度基础审计 C 风险基础审计 D资产负债表审计 3. 审计方法体系包括( C ) A.审核稽查方法、审计记录方法、审计评价方法和审计报告方法 B.审计规划方法、审计实施方法和审计报告方法 C.审计规划方法、审计实施方法和审计管理方法 D.审计系统检查法和审计技术 4.( D )的说法不正确。 A.审计方法服务于审计目标 B.审计方法应包括正确应用审计标准 C.审计方法贯穿于审计全过程 D.审计方法是一种取证的技术手段 5.收集审计证据时所采用的各种方式和技术,在审计方法体系中,叫做( C ) A.审计记录方法 B.审计评价方法 C.审计稽察方法 D.审计管理方法 6.( A )不是审计方法选用的基本原则。 A.依靠群众选择审计方法 B.依据审计方式选择审计方法 C.依据审计人员素质选择审计方法 D.根据审计结论的保证程度选择审计方法 7.审计方法体系中审计实施方法又可划分为( A )三部分。 A.审核稽查方法、记录方法和报告方法 B.检查分析方法、记录方法和审计文书方法 C.审计管理方法、审计取证方法和审计报告方法 D.检查分析方法、记录方法和报告方法 二、思考题

1.简述审计方法的涵义和特征 2.简述审计方法的选用原则 3.简述审计技术方法模式的发展 4.试论审计方法体系的结构及其主要内容 第二章审计方法的目标 一、选择题 1.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属于审计( A )阶段的工作内容。 A.准备阶段 B.实施阶段 C.报告阶段 D终结阶段 2.审计证据的可靠程度不受到( D )因素的影响。 A.提供证据人的独立程度 B.证据提供者的知识水平 C.证据本身的证据力 D.证据获取的难易程度 3、下列哪项属于内部证据( B ) A、成本审计时复算成本所取得的成本计算单 B、被审计单位编制的凭证、账簿、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 C、审计人员在监督库存现金清点时所取得

经济责任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经济责任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内容摘要】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监督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不仅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依法治国和加强对权利的制约与监督的内在要求。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逐步深入,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经济责任工作的期望值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论是从制度到实施,还是从理论到实践,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程序审计方法 经济责任又称“受托责任”,是指由于财产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财产所有者(委托人)将财产的经营管理权委托给受托人,而形成的受托责任人应负有妥善管理委托人交付的资财,并把履行结果向委托人进行报告的责任。目前通常所称的经济责任审计特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包括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两方面。它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一些地方的国家审计机关进行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尝试;1986年12月,审计署制定了《关于开展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几个问题的通知》,标志着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正式开始;1999年5月,以中办、国办联合下发的“两个规定”为标志,全国各地审计机关全面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机构普遍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获得空前发展。 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国家作为委托人,把有关公共资源

委托给有关人员,他们接受委托后肩负着妥善管理有关资源,并定期报告其管理情况的责任,其报告的情况真实与否需要国家授权的监督机构———国家审计机关进行审查,这就是现在普遍开展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所依据的法理基础。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与作用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经济责任审计:指企事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经营承包人在任期内或承包期内应负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分清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或者兑现承包合同等提供参考依据。审计产生的客观条件之一就是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财产的安全和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和可靠,明确财产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管理责任。因此,从根本上看,任何一种审计都是经济责任审计,也就是说,广义的经济责任审计包括一切审计。狭义的经济责任审计,则是特指我国在近些年来出现的旨在明确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或者离任审计。下面主要是从狭义的角度对经济责任审计加以介绍。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不同于常规审计。常规审计的主要目的是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其出发点是被审计单位和国家的经济秩序。而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则是分清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

第三章 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

?第一部分审计基本理论和方法 ? 1 概论 2 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 3 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 4 财务报表审计 5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6 风险评估 7 风险应对 8 内部控制测试与评价 ? 3 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 ? 3.1 审计方法概述 ?含义:审计人员为达到审计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技术方法的总称。 ?选择的原则:1)适合特定审计目标。 ?2)要考虑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 ?3)要适合审计的方式。 ?4)有利于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 ? 3.1 审计方法概述3.2 审计的基本方法 3.3 审计抽样概述3.4 审计模式 ?审计的基本方法有两类:1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2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 ?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 ?按应用技术分:核对:证证、账证、账账、账表、表表核对 ? ?审阅:对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的审阅 ? ?查询:面询法和函询法 ? ?比较法、分析 ?按审查书面资料的顺序1顺查法:凭证账簿报表 ?优点:简便易行,难度小;结果精确可靠。 ?缺点:把握不住重点,工作量大。 ?2逆查法:报表账簿凭证 ?优点:重点突出,工作量小;效率高。 ?缺点:容易有遗漏,不能揭出全部错弊。 ?按审查书面资料的范围1详查法:优点:可靠,易于查错揭弊。 ?缺点:工作量大,成本高(适用于专项审计)?2抽查法:优点:重点明确,效率高。缺点:有时出现偏差。 ?适用于内控制度健全且运行有效的企业年审。 ? 3.2.2 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 ?1盘点法:监督盘点,为账实相符2调节法:为证实余额 ?3观察法:了解内控4鉴定法:请专家进行特殊资产的鉴定 ? 3.3 审计抽样概述 ? 3.3.1 抽样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产生及原因:产生于20世纪初期。美审计学教授蒙哥马利首先提出抽样审计思想。?原因:1)审计目标发生了变化。2)先进管理理论产生和应用。3)审计机构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必然考虑。 ?演变及发展 ?三个阶段1任意抽样审计:从总体中任意抽取样本 ?2判断抽样审计:审计人员根据自己判断抽取样本 ?3统计抽样审计: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2 3结合使用)

竣工结算审计程序和方法

竣工结算及竣工决算 竣工结算:是指一个建设项目施工已完工并经发包人及有关部门验收点交后,按照合同的约定,在原合同价格的基础上编制调整价格,由承包人提出,并经发包人审核签认的,应表达该工程造价为主要内容,并作为结算工程价款的经济文件的行为。工程竣工结算应按法律法规有关规定,以合同为基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 竣工决算:竣工验收是建设全过程的最后一个程序。在竣工验收之前要编制好竣工决算。竣工决算是建设单位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建设成果和财务状况的总结性文件,是竣工验收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正确编报竣工决算,对于总结分析建设过程的经验教训,提高建设项目投资管理水平以及积累技术经济资料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编制竣工决算时要在收集、整理、分析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对照、核实工程变动情况,重新核实个单位工程、单项工程的投资,使竣工决算能够真正反映出建设项目本身实际的价格。 竣工结算审计程序及方法 一、审计目的 根据施工方送审的工程结算资料,实施工程结算审计程序,审核认定该工程结算造价,合理的确定和

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 二、审计原则 在进行结算审计过程中,按照合同的约定,在原合同价格的基础上,以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为依据,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采用全面审核法和重点审核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工程竣工结算审核。 三、工作流程 (1)收集整理资料目录:资料要求全面、充分并能满足工程造价计量、确定需要。 ①设计图纸、图纸会审、施工图纸、竣工图纸; ②施工图预算、招标控制价、工程结算; ③施工合同、补充合同、补充协议; ④造价工程师证和造价员证; ⑤招标文件及投标文件、招标答疑及施工许可证; ⑥工程设计变更、现场签证单、工程联系函、隐蔽工程记录、材料签价单、工程实物及有关联系函等。(2)收集计价依据及相关基础数据。 (3)熟悉资料,有针对性踏勘现场,进行必要的实测实量。 (4)进行工程量的计算与校核。 (5)进行材料价格、取费标准的审核。

《审计技术与方法》案例分析练习题(1)

《审计技术与方法》案例分析练习题 1.资料:对某企业存货金额进行审计,该企业共有5000种存货,采用统计抽样法,审计人员预计的总体标准差为30元,可靠程度为95.4%(t=2),精确度为±25000元。 要求:(1)确定抽样规模。 (2)若样本平均值为600元,样本标准差为24元。审计人员应的出何种审计结论? 2.资料:被审单位应付帐款帐面价值为5,000,000元,共计4000个帐户,据统计抽样方法选出200个帐户,帐面价值为240,000元,审计后认定的价值为247,500元。 要求:请分别用比率估计、差额估计抽样对应付帐款帐面总值进行估计。 3.资料:某会计师事务所对某公司年度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在进行产成品审计时取得了企业产成品明细账的如下记录见下表。 ××公司产成品明细表 数量单位:件 产成品类别:××规格:××金额单位:元 年月日 凭证 号数 摘要 收入发出结存 数量金额数量金额数量金额 12 12 12 12 12 1 12 26 31 31 转3 转8 转12 承前页上月结存 收到产成品 收到产成品 结转本期销售 本月合计 3 000 2 000 5000 180000 150000 330 000 4 000 4 000 220 000 220 000 2 000 5 000 7 000 110 000 290 000 440 000 期未结存 3 000 220 000 经与该公司会计人员了解,得知该公司在核算产成品时采用实际成本法的先进先出法。 要求:根据所取得的账页资料,看该公司产成品明细账是否存有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 4.资料:1999年1月21日,审计人员对某企业进行会计报表审计,查得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项目库存的现金金额为859.81元。1月21日下午下班前,对出纳人员经管的现金进行了清点,该企业1月21日现金账面额为759.81元,清点结果如下: 1、现金实存数545.05元。 2、保险柜中有下列单据: (1)某职工借条一张,系差旅费,金额200元,已经批准,日期是1998年12月29日,但未入账 (2)某采购员借条一张,金额130元,日期是1998年12月20日,未经批准,但未入账 (3)保险柜中有已收款但未记账的凭证3张,金额135.24元。 (4)外地汇款单一张,汇出日期是1998年12月3日,金额500元,尚未办理。 3、银行核定该企业现金限额为600元。 4、经核对1999年1月1日-21日的收、付款凭证和现金日记账,核实1日-21日收入现金额2350元,支出现金数2400元,正确无误。 要求:1、根据以上资料,编制库存现金情况表,核实库存现金实有数; 2、调整核实1998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所列的数字是否公允。

审计学第3章练习题

第三章审计证据 一、单项选择题 1、为了帮助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形成总体结论而设计和实施分析程序的阶段是()。 A、初步业务活动 B、实质性程序 C、风险评估程序 D、总体复核阶段 2、在下列情况下,注册会计师一定要使用分析程序的是()。 A、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重大错报风险 B、用作实质性程序,识别重大错报 C、执行控制测试,测试内部控制的运行有效性 D、对舞弊等特别风险实施的程序 3、下面有关分析程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过程中,分析程序是必须执行的程序 B、实质性分析程序是细节测试的一种补充,注册会计师仅仅依靠实质性分析程序难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C、在对同一认定实施细节测试的同时,可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 D、分析程序的资料主要涉及财务信息,但注册会计师视需要也可以利用非财务信息 4、下列关于“函证的内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所有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当对银行存款(包括零余额账户和在本期内注销的账户)、借款及与金融机构往来的其他重要信息实施函证程序 B、根据审计重要性原则,有充分证据表明应收账款对财务报表不重要,此时可以考虑不对该应收账款实施函证程序 C、如果认为函证很可能无效,注册会计师行决定不对应收账款实施函证程序 D、如果认为函证很可能无效,注册会计师当实施替代审计程序 5、下列有关函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受托代销时,函证能为计价认定提供证据 B、根据应付账款明细账进行函证能更有效地实现完整性目标 C、函证的截止日通常为资产负债表日 D、无论如何都应该对应收账款实施函证 6、下列有关审计程序的种类说法中错误的是()。 A、检查可以为存在提供可靠的审计证据,但不一定能够为权利和义务或计价和分摊等认定提供可靠的审计证据 B、函证只能对账户余额进行询证 C、重新计算可通过手工方式或电子方式进行

审计的方法最新及程序

第一章总论 一、审计的定义 (一)审计定义的相关问题 1、审计的主体 审计的主体是审计人。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民间审计组织,统称为专职机构和人员。 只有专职机构和人员所从事的审查活动,才称为审计。 2、审计的客体 审计的客体是被审计人,包括各级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 3、审计的对象 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的经济活动。 4、审计的性质 审计的性质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二)审计的关系人 审计的关系人是指构成一项审计活动中的相互有责任 关系的三方面的当事人。即审计人、被审计人、审计委托人。

只有由三方面关系人构成的关系,才是审计关系。 (三)审计的基本特征 审计的三个基本特征为:独立性、权威性、公正性。 审计的独立性是指审计机构和树人员独立行使审计监 督权,不受其他行政、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包括机构独立,人员独立,工作独立,经济独立。 审计的权威性是指审计机构在宪法中所明确的法律地位,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任何干涉,其审计结论和审计决定具有法律效力。权威性是保证有效行使审计权力的必要条件。 审计的公正性反映了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公正性是取信于被审计人以及审计委托人的重要前提。 (四)审计与会计的关系 1.审计与会计的联系审计与会计的联系表现在:两者起源密切相关;两者彼此渗透、融会;两者目的最终一致。 2.审计与会计的区别审计与会计的联系表现在:产生的基础不同;职能不同;方法不同;工作程序不同。 (五)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1.客观基础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 2.社会条件两权分离或经营管理者内部分权制是审计的产生与发展的社会条件。 3.掌握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几个重要历史时期及标致。 二、审计的对象和目的 (一)审计对象 审计对象指审计的客体,即审计监督的内容和范围。审计客体特指为: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财政金融机构;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基本建设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人民团体;有国有资产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全民所有制与其他所有制联营企业等;在接受委托的条件下,被指定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外资企业等。 审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包括:一是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二是被审计单位的各种作为提供财政、财务收支状况及其有关经营活动信息载体的会计资料和其他资料。 (二)审计的目的 审计目的是指审计工作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审计技术与方法》期末复习习题

欢迎阅读 第一章审计技术方法概论 一、选择题 1.审计方法的主要作用不包括( A ) A 保证审计独立性 B 贯彻审计制度 C 树立审计权威 D提高审计效益 2.不属于审计发展道路上出现的审计模式是( D ) A 账目基础审计 B 制度基础审计 C 风险基础审计 D资产负债表审计 3. 审计方法体系包括( C ) A.审核稽查方法、审计记录方法、审计评价方法和审计报告方法 B.审计规划方法、审计实施方法和审计报告方法 C.审计规划方法、审计实施方法和审计管理方法 D. 4.( A. B. C. D. 5. A. C. 6.( A. B. C. D. 7. A. B. C. D. 1 2 3 4 一、选择题 1.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属于审计( A )阶段的工作内容。 A.准备阶段 B.实施阶段 C.报告阶段 D终结阶段 2.审计证据的可靠程度不受到( D )因素的影响。 A.提供证据人的独立程度 B.证据提供者的知识水平 C.证据本身的证据力 D.证据获取的难易程度 3、下列哪项属于内部证据( B ) A、成本审计时复算成本所取得的成本计算单

B、被审计单位编制的凭证、账簿、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 C、审计人员在监督库存现金清点时所取得的现金余额表 D、专门人员对支票真伪鉴定结论 4、审计人员对存货监督盘点所获得的证据可以证实存货的( C )。 A、所有权 B、计价 C、存在性 D、完整性 5、关于审计证据的下列论述中不正确的是( C ) A、书面证据比言词证据可靠性强 B、外部证据比内部证据可靠性强 C、内部证据比审计人员亲自取得的证据证明力强 D、来自不同渠道且能相互印证的审计证据比通过单一渠道获得的证据更可靠 1 (1)? (2)? (3)? (4)?Y (5)? ? 1.( A B C D 2 A 3.( A. B. C. D. 4.直查法是指直接从( A )的审阅和分析开始的一种审计方法。 A.明细账 B.总账 C.会计报表 D.原始凭证 5.逆查法的关键技术在于( D ) A.审阅分析原始凭证 B.核对总账科目及其所属明细账 C.进行账实核对 D.审阅和分析会计报表 6. 顺查法的起点是对( C )进行审查分析。 A.明细账 B.总账 C.原始凭证 D.记账凭证 7.逆查法的关键步骤是对( A )的审阅和分析。

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

第四讲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 【重点】掌握审计程序的三个阶段及具体包括的内容;掌握审计的一般方法和技术方法。 【难点】审计一般方法和技术方法在审计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预计课时】6 一、审计程序的概念 也称审计流程、审计过程或审计循环,是指审计组织及其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从准备工作到审计业务结束为止的全部过程。 思考:任何时候审计流程都可以称为审计循环吗 提示:传统审计工作采用的是分项审计,循环审计近年才开始被广泛使用。 二、审计程序的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1、了解被审单位概况; 2、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①接受业务委托); 3、初步评价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 4、确定重要性标准和审计风险水平; 5、编制审计计划 (②计划审计工作)。 (二)实施阶段(识别/评估/应对)

(③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了解被审单位及其环境,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1、控制测试 (④风险应对—实施控制测试); 2、实质性测试 (④风险应对—实施实质性程序)。 (三)终结阶段 (⑤完成审计工作和编制审计报告) 1、整理、评价审计证据; 2、复核审计工作底稿; 3、编制审计报告(法律效力)并提出管理建议书(没法律效 力); 4、审计资料归档。 三、审计程序的关键点拓展 1、了解被审单位基本情况(前期分析) 内容包括:对委托人委托审计的原因、目的进行分析;被审单位所在行业和业务性质、组织结构和经营状况、内部控制的优劣;以前年度接受审计的情况。当出现以下四种情况时可以拒绝接受委托:委托审计动机不良;业务类型风险很高;内控极不健全;经营状况极差。 2、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是在完成前期分析并对分析结果满意时才签订。包括:签约双方的名称、委托目的、审计范围(内容+时间)、双方责任(会计责任

最新审计技术方法实习报告范文4000字(通用版)

编号:YB-BG-0199 ( 实习报告)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最新审计技术方法实习报告范文4000字(通用版) The internship report allows us to understand the society in practice, open up our horizons, increase our knowledge,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society.

最新审计技术方法实习报告范文 4000字(通用版) 备注:实习报告是每个大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个网络审计系统由三个重要的方面构成:硬件基础,软件基础,管理及操作系统的人员.要实现审计信息化,则必须三方面均达到网络审计的要求.因此我结合网上调查的我国的现状,针对我的实习单位,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网络审计的现状. 1.硬件条件 财政部1994年5月4日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其中关于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总的目标是:到xx年,力争达到有40%~60%的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在帐务处理,应收应付款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销售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会计报表生成与汇总等基本会计核算业务方面实现会计电算化;其他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开展面应达到10%~

审计技术方法实习报告范文5篇

审计技术方法实习报告范文5篇Model report of audit technical method practice 编订:JinTai College

审计技术方法实习报告范文5篇 小泰温馨提示:报告是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 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 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本文档根据申请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 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审计技术方法实习报告范文 2、篇章2:2020事务所审计实习报告文档 3、篇章3:会计事务所审计工作文档 4、篇章4:事务所审计实习报告范文 5、篇章5:事务所审计实习报告范文 篇章1:审计技术方法实习报告范文 一个网络审计系统由三个重要的方面构成:硬件基础,软 件基础,管理及操作系统的人员.要实现审计信息化 , 则必须 三方面均达到网络审计的要求.因此我结合网上调查的我国的 现状,针对我的实习单位,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网络审计的现状.

财政部 1994 年 5 月 4 日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其中关于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总的目标是:到 xx 年,力争达到有 40% ~ 60% 的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在帐务处理,应收应付款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销售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会计报表生成与汇总等基本会计核算业务方面实现会计电算化;其他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开展面应达到 10% ~ 30% .到 xx 年,力争 80% 在我国管理较好的大型企业,在会计电算化方面应该具备了较好的硬件条件,但是从总体上而言,电算化的硬件条件仍不太高,要实现所有企业电算化以及非企业财务部门电算化则有更大的差距,更别说网络化了.另外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审计,必须达到全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实现支护方式,财务数据生成等的电子化,则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针对新野县审计局这样的基层单位,其现状基本上于我国的大的局势类似,具备一定数量的微机,也基本建立了网络环境,但是硬件较落后,网络也只是简单的局域网联入互联网,防火墙和其他的配套设施并没有建立起来.总之,虽然我国的网络财务软件较国际先经水平的差距不大,但是由于基层单位资金缺乏,信息化基础较差,目前使用面还不广.同时网络财务软件的设计没有考虑审计软件设计的需④基建工程预决算审计软件.

审计技术方法的概念

审计技术方法的概念及应用 审计技术方法: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评估、抽样审计、部控制测试、分析性复核。加上审前调查、审计风险评估独立出来为六个概念。 从三个方面讲解: 一、为什么?即上述审计方法在审计工作中的地位或者重要性; 二、是什么?即审前调查、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评估、抽样审计、部控制测试、分析性复核的概念是什么; 三、怎么做?即如何运用或者具体操作。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重要性。即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1、审计采用上述方法是“五号令、六号令”明确要求的。仅此一点,足可说明其重要性。 2、本人以前有个错误认识:审计一个项目,认为问题会出在哪一方面,就查哪一方面,写好报告就行了。但是在档案质量评比中,分数不高。很是不服气,搞一些虚的有什么用,审计报告质量高不就行了吗。 3、其实不然。现在讲提高审计质量开展的是审计档案质量评比,而不是审计报告质量评比,只注重审计报告质量而忽视其他项得不到高分在情理之中。 4、为什么要搞这些“虚”的?高质量审计报告应以高质量底稿作支撑。即质量高的依据在哪里?是怎么开展审计工作的?经验判断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等等。原来已经开

展了审前调查、已经使用了先进的审计方法,没有留在书面上罢了。 5、结论:上述审计技术方法不“虚”,是做好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的在要求,我们要学会善于运用先进的审计方法开展审计工作,而且要在审前调查记录、日记、底稿、方案中留下痕迹。这样,才能把审计报告、审计档案质量提高。 再讲第二、三两个问题,是什么、怎么做。 一、审前调查 按照审计署第六号令《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 (一)、第八条审前调查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下列基本情况:(调查什么) 1、经济性质、管理体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情况; 2、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 3、职责围或者经营围; 4、财务会计机构及其工作情况; 5、相关的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 6、重大会计政策选用即变更; 7、以往接受审计情况; 8、其他需要了解的情况。 (二)第九条审前调查应当收集与审计项目有关的下列资料:(取得哪些资料) 1、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2、银行、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会计资料;

审计技术方法实习报告

审计技术方法实习报告 1.硬件条件 财政部 1994 年 5 月 4 日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其中关于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总的目标是:到 xx 年,力争达到有 40% ~ 60% 的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在帐务处理,应收应付款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销售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会计报表生成与汇总等基本会计核算业务方面实现会计电算化;其他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开展面应达到10% ~ 30% .到 XX 年,力争 80% 在我国管理较好的大型企业,在会计电算化方面应该具备了较好的硬件条件,但是从总体上而言,电算化的硬件条件仍不太高,要实现所有企业电算化以及非企业财务部门电算化则有更大的差距,更别说网络化了.另外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审计,必须达到全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实现支护方式,财务数据生成等的电子化,则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针对新野县审计局这样的基层单位,其现状基本上于我国的大的局势类似,具备一定数量的微机,也基本建立了网络环境,但是硬件较落后,网络也只是简单的局域网联入互联网,防火墙和其他的配套设施并没有建立起来.总之,虽然我国的网络财务软件较国际先经水平的差距不大,但是由于基层单位资金缺乏,信息化基础较差,目前使用面还不广.同

时网络财务软件的设计没有考虑审计软件设计的需 ④基建工程预决算审计软件. ⑤工具箱式通用审计软件,如由北京通审软件公司开发的 xx 通审软件. ⑥工具箱式通用审计软件,该类程序是为了完成某些特定的审计任务.例如,公路费审计程序,工会经费审计程序,材料成本差异审计程序等.14年有关审计技术方法实习报告由精品学习网提供! 从以上种类的覆盖度可以看出,我国的审计软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审计署也已经高度重视计算机审计和审计信息化,制定出了相应的计划.并正在积极的推行现有审计软件的应用推广.但是我国现有的审计软件大都处于满足穿过计算机审计的阶段.还没有适用于网络审计的审计软件.即使是这样,象新野审计局这样的基层单位仍没有实力购买使用单机版的,这样只是单机的电子化应用不可能将信息化的好处完全带到审计中.现状急待改进. 2.审计人员 审计署提出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和构想中指出全国审计系统已有 3 万多人具备计算机初级水平,占审计人员的25 %;在审计业务,公文管理,办公自动化方面运用计算机的水平都有较大提高.计划加强计算机审计队伍建设.全国培训 800 名审计信息化骨干,提高他们在审计工作中解决实

第3章 审计种类与审计方法

第三章教学安排的说明 章节题目:第三章审计种类与审计方法 学时分配:3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了解审计的各种分类及其区别,了解审计的一般方法及其特点,理解审计方法与审计目标及证据间的关系,理解审计技术方法的具体运用及应用条件,掌握现代审计方法体系及具体方法的运用。 其它: 课堂教学方案 课题名称:第三章职业道德与审计准则 授课时数:3 授课类型:理论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了解审计的各种分类及其区别,了解审计的一般方法及其特点,理解审计方法与审计目标及证据间的关系,理解审计技术方法的具体运用及应用条件,掌握现代审计方法体系及具体方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 现代审计方法体系及具体方法的运用。

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 第三章审计种类与审计方法 第一节审计的种类 一、审计的基本分类 审计的基本分类是以审计的本质属性为标准进行的分类。 1.按审计主体分类 审计主体是指在审计活动中实施审计行为,履行审计职能的专职审计机构及其审 计人员。 按其主体不同,审计可以分为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 (1)国家审计。 国家审计或政府审计,是指由政府审计机关依法所进行的审计。政府审计机关对中央和地方政府各部门及其他公共机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公允性,运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依法进行审计。 政府审计机关包括:国务院设置的审计署,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等地方各级政府设置的审计厅、局和政府在地方或中央各部委设置的派出审计机关。 政府审计机关主要是依法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效益,国有资本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企业及金融机构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国家(政府)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保证财政资金的依法合理使用,防止国有资产的损失浪费,维护国家财经法纪,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2)社会审计。 社会审计或民间审计,又称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审计,是指由社会审计组织依法所实施的审计。社会审计组织(如会计师事务所),经财政部门审核批准成立,接受委托可以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计查证、鉴证和咨询服务。

绩效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绩效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时间:2007-11-21 16:00:00 来源:作者:|打印加入收藏夹 【摘要】《审计署2006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每年投入绩效审计的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到2010年初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浙江省审计厅2005年11月也适时出台了《关于积极探索绩效审计模式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适合各地实际的绩效审计的方式方法。本文也试着从实践的角度探索绩效审计的程序和方法,为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提供绵薄之力。 【关键字】绩效审计程序方法 绩效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和有关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绩效审计的原理与传统审计的原理是相同的,即搜集某一经济活动及其相关陈述事项的数据,与既定标准相比较,将结论传递给有关各方的一个系统的过程。因此,在审计程序和方法上与传统审计具有相似性。但由于绩效审计的目标主要侧重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也就决定了绩效审计有其独特的程序和方法。 一、西方发达国家绩效审计程序的有益借鉴 从世界范围来看,绩效审计已经成为大部分国家政府审计的主流,许多国家已经制定了专门的绩效审计制度,较具代表性的国家是美国和澳大利亚,其绩效审计已分别占政府审计工作量的85%和50%以上,并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审计程序。 美国绩效审计程序大致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初步调查,收集项目实施单位的基本情况和资料,了解相关背景;二是审查监督管理系统,测试与审计项目相关的项目实施单位管理监督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并取得相关的证据,确定审计评价标准和初步审计目标;三是编制审计计划,确定审计范围,提示风险领域;四是实施详细检查,按照审计目标收集足够的相关、重要、充分的证据,以审查项目执行者是否按照项目规划的目标来组织实施,以及是否达到了预期结果;五是生成审计报告,提出审计结论,汇报管理层,实施跟踪审计。 澳大利亚绩效审计程序则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在准备阶段,要求审计人员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基本信息、审计的目的和规模、预估所需要的审计资源、评价审计风险。在计划阶段,要对审计项目的可审性进行充分评估,审计人员要对“找谁了解什么情况?需要查看什么资料?在何种范围进行管理测试”等问题均要在审计工作手册中做出回答。在实施阶段最主要的工作是制定适合绩效审计评估的标准,并做出专业判断。报告阶段出具建设性的绩效审计报告,揭示发现的问题及提出改进管理的建议。 综合比较两国绩效审计程序发现,两国均十分重视绩效审计项目的遴选工作,将选项作为整个审计程序的关键步骤。美国通过审前调查,充分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基本信息和管理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澳大利亚则通过回答审计工作手册的问题,不断验证项目的可审性。其次,两国均将制定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作为审计程序的核心步骤,这是绩效审计成败的关键。澳大利亚审计署和美国审计总署均要求审计人员从现有法律、法规中选择合适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进行整理并使之系统化,注重标准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建立我国的绩效审计程序

《审计技术与方法》期末复习题

第一章审计技术方法概论 一、选择题 1.审计方法的主要作用不包括( A ) A 保证审计独立性 B 贯彻审计制度 C 树立审计权威 D 提高审计效益 2. 不属于审计发展道路上出现的审计模式是(D ) A 账目基础审计 B 制度基础审计 C 风险基础审计 D 资产负债表审计 3. 审计方法体系包括(C ) A. 审核稽查方法、审计记录方法、审计评价方法和审计报告方法 B. 审计规划方法、审计实施方法和审计报告方法 C. 审计规划方法、审计实施方法和审计管理方法 D. 审计系统检查法和审计技术 4. (D )的说法不正确。 A. 审计方法服务于审计目标 B. 审计方法应包括正确应用审计标准 C. 审计方法贯穿于审计全过程 D. 审计方法是一种取证的技术手段 5. 收集审计证据时所采用的各种方式和技术,在审计方法体系中,叫做( C ) A. 审计记录方法 B. 审计评价方法 C. 审计稽察方法 D. 审计管理方法 6. (A )不是审计方法选用的基本原则。 A. 依靠群众选择审计方法 B. 依据审计方式选择审计方法 C. 依据审计人员素质选择审计方法 D. 根据审计结论的保证程度选择审计方法 7. 审计方法体系中审计实施方法又可划分为(A )三部分。 A. 审核稽查方法、记录方法和报告方法 B. 检查分析方法、记录方法和审计文书方法 C. 审计管理方法、审计取证方法和审计报告方法 D. 检查分析方法、记录方法和报告方法 二、思考题 1.简述审计方法的涵义和特征 2.简述审计方法的选用原则3.简述审计技术方法模式的发展4.试论审计方法体系的结构及其主要内容 第二章审计方法的目标 一、选择题 1. 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属于审计(A )阶段的工作内容。 A. 准备阶段 B. 实施阶段 C. 报告阶段D 终结阶段 2. 审计证据的可靠程度不受到(D )因素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