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英语中语流音变现象

分析英语中语流音变现象
分析英语中语流音变现象

语言学概论课程结业论文

浅析英语中语流音变现象

姓名:周永乐

班级:2013汉文3班

学号:201350405

2016-6-19

浅析英语中语流音变现象

(姓名:周永乐班级:2013汉语言文学3班学号:2013504059)

摘要:与语言的历史演变不同,语流音变指的是语言的共时性变化,一发即失。

本文主要从共时的层面分析英语语流音变诸如连读、同化、异化、弱化等现象以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和作用。

关键词:英语;语流音变;分析

在如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已经成为我们的第二语言。而基本上我们所掌握的都是历时性的英语,真正讲英语运用到说话中,往往变成了令人尴尬的中式英语,这主要是因为地道的英语中发生了共时的音变现象,我们称这种现象为语流音变。

语流音变是从音素的角度来看的,是语音在组合中由于声音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它是语流中的一个音,由于受到前后音或者说话快慢、高低、强弱等音素的影响而在发音上产生的某种临时性变化,它只是在语流中发生的变化,或者说是在言语交际中发生的并不会改变这个音单独使用时的读音。标准英语常常发音清晰,吐词纯正,语速缓慢,极少出现音变的现象,所以我们通常说的语音流变都指口语语音流变。

一、各种音变现象。

一口地道的英语,往往其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音变现象,常见的共时语流音变现象包括连读、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加音、省略。

(一)连读

在同一个意群中不同词或音节的连接即连读。意群,通常指每个句子中具有相对完整意义的组词。

如:I have a class of English.在这个句子中haveaclass是一个意群,have和a连读,读作 ,ofEnglish是一个意群,读作 ,但是

不可以跨意群连读。

连读分为以下几种:

1.辅音和元音或者半元音的连读,及即前一个词尾辅音与后一个词首元音的连接。

如:leaveitoff读作 。

2.元音与元音的连读,往往从第一个元音开始,一口气滑到第三个音(多是辅音)。

如:they are convinced.句中they 和are 连读作 ;

heismyfather.句中he 和is 连读作 。

3.辅音和辅音的连读。

如:sitdown是两个爆破音相邻,前面的 失去爆破;blackfood是爆破音紧邻摩擦音, 则不完全爆破;helpme是爆破音紧跟着鼻辅音 ,产生鼻腔爆破;此外I'dloveto,爆破音紧跟舌边音 ,产生舌边爆破。

(二)同化

所谓语音同化,是指一个音在相邻的同类因素的影响下变成与邻近音相同或相似的音的过程或结果。它还可以表示两个邻近音互相影响,结果融合成一个新的音,多发生在相邻辅音的发音中,它是连读的一种特殊现象,按照同化音与被同化音位置的不同,分为顺同化、逆同化和相互同化。

1.顺同化,也叫前进同化,指后音受相邻前音影响而同化。

如:what's wrong? 受前面[t]影响同化成 ,读作 ,而不是 ;

stopped,动词的分词词缀ed 受清辅音 影响,顺同化为 。

2.逆同化,也叫后退同化,指受前音受相邻后音影响而同化。

如:newspaper 里news的 原来发浊辅音 ,受

paper 里 的影响,读成清辅音 ,称浊音清化;

blackdress , 原来是 ,受 影响,清音浊化为 。

3.相互同化,也称交互同化,即前后两个音都相互受影响而同化。

如:I amgladtomeetyou.其中 与 相互同化为 。

(三)异化

语流中两个邻近的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受到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跟它不同或不相近,这种音变现象叫异化,异化是辅音的浊化现象, 后的清辅音党连接一个元音时, 后的清辅音受后面元音影响发生浊化。

如:spend ;school ;still ;strange 。

(四)弱化

在语流中,发音时用力减少,音调减弱,音程缩短所引起音质改变的现象,称作语音的弱化。

辅音的弱化表现在发音阻力的减少,现在英语中有些辅音浊化就是语音弱化的表现。当爆破清辅音 处于中间位置,尤其是介于两个元音之间往往会产生轻音浊化现象。如:better ;happy ;weaken 。

也可体现在元音上。如:and > > > ;can 。

与弱化相反,语流中还可能出现语流的强化现象,主要体现在重音的位置变化上,常常是为了突出强调的目的。

(五)脱落

脱落,即有的音素在语流中消失的现象。

1.脱落往往是弱化的结果。如and 。

2.单词内部或词与词之间一个音或几个音的省略,通常表现为脱落,包含历史脱落和语境脱落。

(1)历史脱落,指一个音在早期的词中是存在的,但后来却被省略了。非

重读元音[ ]和[ ]的历史省略比较普遍。如history ;every 。

(2)语境脱落是指一个音在单词中存在,在语流中说话语速较快时,可以

有几个辅音脱落,通常是指 的脱落。如:facts 脱 读

;handbag 脱 读 ;always 脱 读

;fifths 脱 读 。

3.在连读的发音中也会产生脱落现象,如I wantto读[ ]。

(六)加音

1.连读加音

为了防止两个发音部位过快变化而造成语义模糊,往往在两个音之间加进一个与前后音相和谐的音素,称加音。

(1)英语冠词a在元音首音节之前要加一个 ,如:anableleader读

,现在元音前面用定冠词an已成为固定用法。

(2)在同一个意群中如果前一个单词以元音 或 结尾,后一单词同样以元音开头,则可以在后一单词前家 等滑音,如:he is ;howareyou?

(3)英语中许多单词以字母r或re结尾,如er,are,ere等,单独发音

是 音一般不读出来,但若这些单词后紧跟的词以元音开头是,要增加 音,从而与后面的元音形成连续,通常叫做 连音,如herown ]。

2.后缀加音

英语动词后加-ed与名词复数后加-(e)s也是属于加音的范畴。如:

stopped ;interests 。

3.语音同化导致加音。如 couldyou ,相当于在 后加了 ,在

前加了 。

(七)换位

考虑到放音的方面,有时候会把两个音的前后位置颠倒过来,起初是口语上的,如perhaps ? 的 和 换位后读 ? 。

(八)综合音变

每一种音变现象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各种音变现象大多是互相交叉的关系。语流音变过程中,一个音节的音变过程中,可能会同时出现几种音变现象。英语

中chimney ,音变后读成了 ,其中异化使得 变成了 ,加音添加了 。

二、产生音变的原因

说话的过程是连续发出声音的过程,在连续的发音过程中,口型、舌位以及气流,要由一个字音的口型模式转换成另一个字音的口型模式,要是这种模式自然流畅,有些字就不能按照单独发音的方法发音。

(一)省力原则

语音变化的原因归咎于省力原则:用一个发音代替两个发音,用比较容易的发音代替比较难的发音。

从人类生产力的发展来看,人类的生产工具的改进根本的目的就是省力,语言作为一种工具,用以传达思想交流感情,理所应当要符合省力的标准,语流音变现象的产生正是这一原则的体现。

(二)发声器官的作用

音素的发音动作是各个发音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但并不是每个音素在被发出时都涉及了所有的发音器官,即是说,各个发音器官都会有忙闲不均的时候,这也说明了每个音素发音的器官缺乏同步的活动,各音素间会相互影响而发生各种联音变化。在发音器官的限制下,受舌、唇的影响而产生的音变现象较为普遍。

三、语流音变的作用

同其他语言一样,英语是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音和它所蕴含的语义之间的关系完全是约定俗成的,我们通过理论学习了解掌握约定俗成的语言,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语言作为人们用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手段和工具,人们必然会自觉不自觉地适当地按照自身发声器官的特点,免去完全按照语音法则发音所带来的不便。在符合语法规则的基础上,通过语流音变,人们对语音进行稍微的变异,使得可以更加快捷的交流,并且使交流的对象能够明白你所要表达的内容,使交流更加快捷简便。这是地道英语的特点,同时也是我们摆脱中式英语必须要掌握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周恒艳.英语发音中的增音现象[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34(6):50-52.

[2]白心敏.英语语音流变与语言教学[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2,28(3):93-95.

[3]王远新.语言学教程[M].修订版.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4]曹顺庆,刘颖等.语言学概论[M].2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

[5]韦茂繁.关于语音流变几个问题的讨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87(3):109-111.

[6]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刘丽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7]焦贵甫.现代英语语流音变[J].郑州大学学报,1992(1):39-47.

对英语广告的语篇分析

摘要:本文分析的是刊登在同一报纸版面的两则相关广告,出自同一学校,目的相同,并各附有插图,因此,称之为组合广告。在美国招生广告中常可以见到这种形式。本文以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对这组美国招生广告进行了语篇分析,发现这两则广告在内容的安排、交际角色的运用以及插图的运用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但两则广告又在内容、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彼此呼应,互为补充,显得浑然一体,这样的组合广告比之单一广告有明显的优势,容易取得效果。 0.引言 本文将以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对一所美国高校Wentworth Institute的一组招生广告进行分析,这组广告共两则,刊登在2002年8月20日美国Boston Metro报的 Edu-cation Focus专栏上,处于同一版面,一横一纵,上下相接。第一则广告除正文外还有正副标题和附图及其说明,以下简称广告1。第二则广告以校名Wentworth为题,以下简称广告2,其整个篇幅分为两栏,标题位于顶端,横跨两栏,共由5个不同形式的语篇构成,其中语篇[1]与语篇[2]——一幅插图及其说明并列,一左一右,语篇[3]为一段直接引语处在语篇[2]下方,语篇[4]为学位课程系列,处在语篇[1]下方,语篇[5]为具体信息,处在语篇[3]的下方。很明显,这组广告的目的只有一个:招揽学生就读Wentworth。这两则广告有何不同?又有什么样的联系?这种组合招生广告有什么优势?本文将围绕这3个问题进行探讨。 1.广告内容的分析 1.1广告1的分析广告1最吸引读者的是正副标题和附图的说明。因为这三条的字数不多,但字号比正文大,特别醒目,是读者最先注意到的内容。主标题为The Benefit of Professional Experience。副标题为Professional and Continuing Studies FacultyTake a Real-world Approach。附图说明为Wentworth' s DPCS instructors are familiarwith the latest technologies and trends。Fries(1992)指出语言学家们发现新信息往往被放在信息单位的末尾,体现为重音突出,在书面语中常常置于小句尾部,成为述位新信息,即与语篇目的直接有关的信息。主标题是一个省略句,补充完整后应为:The Studentswill Get the Benefit of Professional Experience。那么,它们的述位新信息(Rheme-new)分别为the benefit of professionalexperience(职业经验的益处); a real-world approach(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和the latest technologies and trends(最新的技术和发展趋势)。我们从这3个述位新信息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职业经验的益处”来自于“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则来源于“对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的熟悉”。因此,作者想要突出的是职业经验的益处。根据Fries的理论,这是与语篇目的直接有关的信息。那么我们来看正文是否也说明了这一点。William C. Mann, Christian M. I.M Mathiessen 和San-dra A. Thompson的修辞结构理论(Rhetorical StructureTheory,简称RST)可以用来分析广告1的正文的语义结构,从而了解它所传递的语篇信息。广告1的正文部分分8段,以自然段为单位可分成8个大的语义单位。其中第一段是一个核心语义单位,广告主(代表他的客户Wentworth )认为老师课堂传授的职业经验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the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in-structors bring into the classroom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learning process),这是正文的论点部分,这一论点包含了三层意思:1)该校的老师具有职业经验;2)老师们把这些职业经验带进了课堂;3)这些职业经验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第二段是一个辅助语义单位,告诉我们这一学校的老师由5种人即senior manager, senior analysts, consultants, directors和vice presidents担任,所以熟悉最新的技术和它的发展趋势,具有职业经验,这是对论点中的第一层含义的解释,因此,这两个语义单位之间是解释关系(elaboration)。第三至七段是一个实例,与前一成分是证据关系(evidence)。其中第三段是Emmer的观点,作为该校以前的学生,现在的老师,他认为从这种来自实践、真实世界的教学方法中获益匪浅。第四段是对第三段中的教学方法的解释,他认

句法学的角度英语中的歧义现象

句法学的角度英语中的歧义现象 【摘要】本文针对英语词汇丰富、同义词众多、句法复杂、表达方式多样等导致在交际过程中产生歧义的现象,从词汇歧义和句法歧义两大类分析英语歧义现象。 【关键词】英语歧义句法学词汇歧义句法歧义 歧义(A m b i g u i t y,又有译为“含混”)是指未定义或定义不清楚而没有明确含义的单词、术语(term)、注释或观念。如果一个单词、短语或句子,在意义上有两种或多种理解,从结构上可作两种或多种分析,就是歧义的。歧义存在于多种语种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而由于英语词汇丰富、同义词众多、句法复杂、表达方式多样等特点,导致在交际过程中产生歧义的现象就更为明显。“英语中的歧义现象涉及许多因素,但简单说来,主要源于两个方面:词汇和句法结构”。下面主要从词汇歧义和句法歧义两大方面进行分析。 一、词汇歧义(Lexical Ambiguity) 词汇歧义就是人们对句子中的某个词或词组产生的不同理解而引起的歧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一词多义引起的歧义。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多,在特定的语境中,一个多义词不会引起歧义,但如果一个多义词的几种含义在同一句子中都成立,就会产生歧义。比如:Jack is running after Mary.T h e C E O t u r n e d o u t a c a p a b l edepartment manager. 前一句中的词组“running after”可理解成“追求”(Jack正在追求Mary),也可解释为“追赶、追逐”(J a c k正在追赶Mar y)。后一句中turn out有“原来是……、撵走、赶出”等多种含义,因此第二句可理解为:CEO原来是一名能干的部门经理,还可理解为:CEO把一名能干的部门经理赶走了。

英语中省略现象

高中英语语法之省略 英语中省略现象较为普遍,对省略的考查已成为高考中的热点。句子成分的省略,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为了使话说得简明扼要,英语句子中某个单词、短语甚至从句或主句都可以省去。Ⅰ、状语从句中的省略用法 一、如果从句的主语和主句的主语一致,且从句的谓语含有be动词的某种形式 (am/is/are/was/were),可同时省略从句的主语和be动词的某种形式。 1、when,while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 e.g. Do be careful when (you are) crossing the street. When/While (I was) on my way to work, I met her. 2、if,unless,once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 e.g. If (it is) properly treated, waste will do no harm to the environment. I’ll not go to the party unless (I am) invited. Once (you are) caught stealing in a supermarket, you will be punished. 3、though,although,whether,no matter whether/what/how/who等引导的 让步状语从句 e.g. He was happy, though/although (he was) poor. Whether (she is) sick or well, she is always cheerful. No matter how/However hard the task (is), we must fulfill it in time. (注:从句的主语和主句的主语不一致时,只省略从句中的be动词形式) 4、as if,as though引导的方式状语从句 e.g. He rubbed his eyes and yawned as if/though (he was) waking up after a long sleep. He stood up as if/though (he wanted) to leave.(as if/though + to do表示一个将来的动作) 二、than,as引导的比较状语从句中的省略用法:当不同的主语进行比较时, 一般省略从句中的谓语;当从句中的主语与谓语(be动词除外)和主句中的主语与谓语相同时,通常省略从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只保留比较部分。 e.g. He is taller than his brother (is).

英语语法中的省略现象

外教一对一https://www.360docs.net/doc/2218605925.html, 英语语法中的省略现象 并列复合句中的省略 在并列句中后边的分句可以省略与前边分句中相同的成分。如: a) The boy picked up a coin in the road and (the boy ) handed it to a policeman. 这个男孩在马路上拾起一枚硬币并把他交给了警察。 b) Your advice made me happy but(your advice made) Tom angry .你的建议使我高兴但使汤姆生气。 c) Tom must have been playing basketball and Mary (must have been)doing her homework. 汤姆肯定一直在打篮球,玛丽一直在写作业。 d) Gao Xiumin was born in 1959 and Fu Biao (was born) in 1963.高秀敏出生于 1959 年,傅彪出生于 1963 年。 其他一些省略结构 1.名词所有格修饰的名词,若表示住宅、店铺、教堂或上下文已暗示或明确指出过的事物时,常常可以省略。如: We spent the weekend at the Mary's. 我们在玛丽家过的周末。 2.What 和 how 引导的感叹句中,常可省略主语 it 和 be 动词如: a) What a wonderful victory (it is ) for Tom ! 这对 Tom 来说是个多么大的胜利呀! b) How beautiful (it is ) to be treated like a normal child. 被当作一个正常孩子对待对他而言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呀。

英语中的歧义现象

英语中的歧义现象 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而不是人们根据科学规律创造出来的。因此, 语句和语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往往不同的词句可以表达同一的思想,而同一语句却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后者便是语言中的歧义现象。随着跨文化交际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歧义现象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20 世纪70 年代,英语语言学家们(Parlmer ,1976 ; Ruth.M. Kempson ,1977 ; etc. ) 就对英语中的歧义结构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他们从描写语言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和揭示, 从而总结出一些带普遍性的规律和辨别真假歧义的一些方法;美国描写语言学家引为自豪的成就之一,就是由L.Bloomfield 开创的直接成分分析法,解释了传统语言学所不能解释的因结构层次不同而产生的歧义现象; 还有的语言学家(Zwicky&Sadock ,1975 ; Kempson ,1980) 从英语的语音、语法和语义等方面对歧义现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语言的学习和交流无疑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任何一种语言都存在歧义现象。有限的音素,错综交叉组合,构成丰富多彩、有声有色的语流,同音词、同音词组势必大量存在;有限的书写符号,组合搭配拼写出众多的字词,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现象比比皆是;更为有限的语法规则、结构框架,以众对寡, 序列搭配,呈现出种种短语、句子的结构关系,一语二解、模棱两可的现象在所难免。 歧义问题之所以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是因为它面对的是语言的形式和意义的矛盾这一普遍事实。研究歧义问题,就是考察同一形式表达多种内容的可能性,考察表面看来相同的形式究竟有什么样的差别。这样的研究会不断深化人们对语言现象的认识,同时也促使人们不断改进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一、从语言层次看歧义现象的范围、分布和性质 人们交际是为了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而信息的基本单位是概念,在语言中主要表现为词汇部分。但单个的概念并不足以表达人们的思想,必须通过概念的组合来进行。同时,思想的复杂性需要概念组合的条理性和规则性,这就要求有组织概念的规则和方法,在语言中集中体现为句法部分。词汇和句法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两者共同构成语言的第一层次,它们是同一层次内的不同组成部分。这一层次是语言的基础材料平面,因而完全是静态的。 词汇和句法的结合开始了语言的生成,词汇和句法模式结合生成了语义句法结构体。语义句法结构是语言的第二个层次,动静皆具,是由静而动的生成过程平面。语义句法结构体一旦进入具体的交际环境,就要受上下文和情景语境的制约,成为话语或话语的组成部分,其性质也同时发生了变化,由半静半动变为完全动态。这样,话语就构成了语言的第三个层次。由于话语是语言的终极单位,它是语言生成的目的所在,这一层次即为产品(话语) 形成平面。 法国语言学家马丁内提出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它要求语言能用有限的材料和模式传达无限的意义和关系。根据这一原则,语言发展的结果必然是词汇的多义性和句法模式的多义性,即多层次性和多关系性。就语言的层次划分而言,第一层两个组成部分显然是多义的。而在语言生成时,多义的词汇和多义的句法模式相结合,其生成物也必然是多功能的,能够表示多种意义和多种层次关系。多功能性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不仅可以大大简化语言体系,还可以表达丰富的内容。但多功能的形式会因语境制约因素不强而使多义无法单义化,最终导致歧义产生。可见歧义涉及的是语言的动态因素。 就语言的生成过程来看,词汇和句法都是静态的,几乎没有任何语境因素制约, 因而多义性最强。语义句法结构体是生成过程中的东西,它一方面具有动态成分,其结构中语义和句法的相互制约使原来两部分中的多义得到部分单义化,避免了一些歧义的产生。但由于短语、句子在很大程度上是静态的,结构体内部的语义、句法限制微不足道,根本不能使多义全部单义化,所以歧义终因不可避免而普遍存在。而当进入话语层以后,由于话语层是完全动态的,

详解高中英语中省略句的问题

详解高中英语中省略句的问题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 (言以简为贵)。为了使话说得简明扼要,英语句子中某个单词、短语甚至从句或主句都可以省去。这种省去句子某些成分而保持句子意思不变的现象,称为省略(ellipsis)。 一、省略的目的 省略多见于非正式的文体,尤其在对话中,省略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英语中的省略一般说来有三个目的: A.避免重复,减少累赘。 省略的主要目的是避免重复,去掉不必要的累赘和繁琐。 Mike said that he would come to school to see me the next day, but he didn't come to school to see me the next day. 迈克说他第二天要来学校看我,但是第二天他并没有来学校看我。 -- Mike said that he would come to school to see me the next day, but he didn't. 迈克说他第二天要来学校看我,但是他并没有来。(省掉最后九个词,句子简洁多了)— What did he want yesterday 他昨天要了什么 —An apple. 一个苹果。(如果回答时说出全文“He wanted an apple yesterday”,便显得别扭,不自然) B.连接紧密,结构紧凑。 省略也是使上下文紧密连接的一种修辞手段。 John was the winner in 1994 and Bob in 1998. 约翰是1994年的获胜者,鲍勃是1998年的获胜者。(Bob后省略了was the winner,句子结构显得比较紧凑) In some places we stopped in tents for the night, in other places in caves. 我们在有些地方住在帐篷里过夜,在有些地方住在山洞里。(in other places 后省略了主语和谓语we stopped for the night,上下文连接更加紧密) 省略: 回答问题要简洁,并列重复需省略。祈使主语常省略,比较than后需省略。宾从表从that勿省略。前后出现同一词,习惯表达需省略。 C.强调重点,突出信息。 省略的另一作用是突出新的信息。 Truth speaks too low, hypocrisy too loud. 真理讲话声太低,虚伪讲话声太高。(后一分句省略谓语speaks,突出了too loud) — Have you told him that 你把那告诉他了吗 — Not yet. 还没有呢。(= I have not told him that yet. 强调not yet ) 二、可省略的成分 省略大致可归纳为功能词的省略和语法结构上的省略两种。在很多情况下,这两种省略存在着交*的关系,即有时既是功能词的省略,同时又是语法结构上的省略。 A.功能词的省略 功能词指的是没有完整意义,但有语法意义的词,如冠词、介词、助动词等。英语句子结构的简洁,首先表现在功能词的省略上。 1.冠词的省略 They elected John (the) monitor of the class. 他们选约翰当班长。

英语歧义的语用分析

语言学论文 Title: Pragmatic Analysis of English Ambiguity 题目:英语歧义的语用分析 学生姓名:闫丽娟 专业:英语 班级:070913 任课老师:石立林 二零一O年十二月

Abstract Ambiguity i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Properties of languages. It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many languages. Ambiguity is a spe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 linguistic structural form and its meaning. A structural form which conveys more than one meaning is ambiguous. It is the uniqueness—the indeterminacy of meaning—that makes ambiguity be of great vitality in language practice. In many linguistic situations,ambiguity is intentionally employed to achieve certain special pragmatic purposes. This thesis mainly analyses the expression of ambigu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discussing the classifications, features, and pragmatic functions of ambiguity, and the way to achiev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Key words:Ambiguity; classifications; features; pragmatic functions

英语中的歧义现象

英语中的歧义现象 来源:英语专业论文 https://www.360docs.net/doc/2218605925.html,/ 语言符号与要表达的意义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因此,语言中必然存在歧义现象。本文拟通过对英语中产生歧义现象的典型例句进行归纳分析,以探讨英语歧义现象的产生原因和特点。 英语;歧义;词汇;结构 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其语言符号与要表达的意义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我们常常发现,一个孤立的句子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意思,这就是歧义现象(ambigui-ty)。引起歧义的因素很多,但是最主要原因有两种:一是词汇歧义;二是结构歧义。造成词汇歧义的原因在于同音(形)异义词和一词多义。 造成结构歧义的一般原因在于形态和结构的含混。一、词汇歧义(Lexical ambiguity)英语是一个词汇相当丰富的语言,多义词(包括近义词,同音/形)众多,在使用过程中经常造成不同的理解,出现歧义现象。 1.“同音(形)异义词”造成的歧义。“同音(形)异义词”(Homonym)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发音和拼写形式完全相同而意义各异的词。如:(1)She stood by the bank.She stood by the bank of the riv-er.(她站在河边)She stood by the bank.(她站在银行附近)(2)She cannot bear children.She cannot give birth.(她不能生育孩子)She cannot tolerate children.(她不能忍受孩子) 2.“一词多义”(Polysemy)引起的歧义。“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有多个不同的意思。这是因为在漫长的语言发展过

谈高考英语试题中“省略”的考查

谈高考英语试题中“省略”的考查 对省略现象的考查已成为近年来英语高考试题中的常考点。因为省略这种语法手段既可避免重复,突出新的信息,又能使上下文更紧密地连接起来。这也正符合现代生活快节奏的需要。因此,在英语口语中,只要不损害结构和引起歧义,能省略的地方就尽可能省略。 但有时省略的成分,在句中占有相当的份量,能表达一定的信息,这无疑就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因此在解题时,除了应特别注意进行语境分析,从上文或上、下文中找出相关的省略成份外,还要对常用的省略知识有所了解,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找出解题的突破口。下面就该问题作一分析。 一、复合句中的省略现象 复合句中的省略现象通常出现在状语从句中。 一)在含有比较结构的复合句中,常在as或than引导的分句中省略某些与主句相同的成分或省略在特定上下文或特定情景中某些不言而喻的成分;或整个as/than从句。如: 1.The pianos in the other shop will be______, but_____.(MET90) A.cheaper;not as better B.more cheap; not as better C.cheaper; not as good

D.more cheap; not as good 本题应选C。分别为cheaper than those in this shop 和theyare not as good as those in this s hop的省略。 2.John plays football________,if not better than, David.(NMET94) A.as well B.as well as C.so well D.so well as 本题应选B。根据上下文可看出if not better than 为if Johndoesn"t play football better than David(plays football) 的省略。那么,排除这个条件的话,John和David就踢得一样好了。 故要用副词well 的同级比较的肯定式。 3.How beautifully she sings! I"ve never heard _______ .(NMET96) A.the better voice B.a good voice C.the best voice D.a better voice 本题应选D。从整个语境来分析,后句中的比较状语从句than hers被省略掉了。故此题应选比较级。 二)如果复合句中的时间、条件、原因状语从句用了主语+be+分词结构,且主、从句主语一致时,可省略从句的连接词、主语和be助动词,只保留分词和其它成分。如:

高中英语语法中的省略现象

在英语语言中,为了使语言简洁明了,重点突出或上下文紧密相连,可以省去某些句子成分而保持句子愿意不变,这种语言现象称之为省略。现就英语中的种种省略现象分析如下: 一、并列复合句中的省略 在并列句中后边的分句可以省略与前边分句中相同的成分。如: a) The boy picked up a coin in the road and (the boy ) handed it to a policeman. 这个男孩在马路上拾起一枚硬币并把他交给了警察。 b) Your advice made me happy but(your advice made) Tom angry .你的建议使我高兴但使汤姆生气。 c) Tom must have been playing basketball and Mary (must have been)doing her homework. 汤姆肯定一直在打篮球,玛丽一直在写作业。 d) Gao Xiumin was born in 1959 and Fu Biao (was born) in 1963.高秀敏出生于1959 年,傅彪出生于1963 年。 二、主从复合句中的省略 1.状语从句中的省略 一般说来省略现象多出现在下列五种状语从句中:由 when ,while ,as ,before, after , till, until, once 等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由whether ,if , unless 等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由though , although ,even if ,whatever 等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由as ,than 等引导的比较状语从句;由as, as if , as though 等引导的方式状语从句。

英语教学中语篇分析

英语教学中的语篇分析 摘要:传统的英语教学注重单句而忽略语篇,根据语篇分析理论,教师应从语篇的宏观角度出发,分析文章的信息结构、句际关系和句含义、话语标记语,以及对语篇进行批判性话语分析,在教学中兼顾局部与整体,使学生最大限度获取语篇中的完整意义。 关键词:英语教学语篇语篇分析 一、引言 大学英语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要求,大学英语旨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培养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更注重英语的词汇搭配和单句的分析与理解。学生的词汇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扩充,但不一定能在不同的语境中正确使用,学生对语篇的分析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并未得到提高。研究表明,以学生为中心的语篇教学能使英语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归纳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这与大学英语的教学宗旨不谋而合。 二、语篇分析理论

传统的英语教学多采用自下而上(Bottom-up Approach)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从单个的生词或短语着手,以单个的句子为单位,对句子的语法结构和意义进行分析,忽略了对篇章信息结构、衔接手段和话语标记的分析。事实表明,仅仅停留在单词意义和语法结构的层面,不足以正确理解句子和文章的含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具有语篇意识,引领学生从更高层次的语篇、语境的角度来解读课文。 所谓语篇(discourse),是指“高于句子或小句的语言单位”(Stubbs,1983:1)。语篇可以是短短的几句,也可以是篇幅很长的篇章。语篇分析是现代语言学借助行为科学、认知语言学、哲学、信息理论的原理和方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语言学家们逐渐意识到语篇的重要性,出现了两个并列的术语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和text linguistics(语篇语言学),两者意义基本相同。 在英语教学中,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完整的语篇。以语篇分析理论为指导的语篇教学立足于整体,采用自上而下(Top-down Approach)的策略,围绕篇章主题、段落推进、情节发展,将篇章的宏观欣赏与微观分析紧密结合,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并重,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并举。语篇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语篇能力,引导学生理清语篇

试析英语中的歧义现象

摘要:歧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存在于一切的自然语言中。它是指在日常语言运用中句子的一种特征,即一个句子可以有多于一个的解释,而其中并不包括足够的线索,以确定其具体和其它含义。英语中的歧义现象主要是语音歧义、词汇歧义和语法歧义。 关键词:歧义;语音歧义;词汇歧义;语法歧义 许多语言学家都曾经对歧义下过定义。荷兰语言学家gooij在其1971年出版的《自然语言中的歧义》一书中指出:“歧义是指句子的特征,即一个句子有多个释义,而句子又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以确定其含义。” 当然,歧义不仅存在于句子中,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你仔细观察一段句子或一首诗文,你将会在句子或段落中发现歧义。当然,我们可以把歧义理解为一个段落或句群中有多个涵义。歧义之所以易发生的原因是有很多因素都可以弓l起歧义。例如,英语词汇量大而且在不同语言环境下含义不同,人们对英语语言认识的能力有限,以及人们在英语运用中的粗心,这些都会导致歧义。歧义存在于一切应用的语言中,我们大致可以把它分为三类:1)语音歧义,是由于不同的形式而具有相同的发音的语言单位引起的。2)词汇歧义,指一个句子中有一个或多个有多个含义的词,而通过句子中的其它词又无法确定这些词的意思而导致的歧义。3)语法歧义,是指一句话有多个语句分析的可能性而引起的歧义。 下面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一下歧义现象。 l 语音歧义 1.1 同音词引起的歧义 在英语口语中,同音词经常引起歧义,例如: No t她aloud/No talking allowed. 如果不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对听者是很难分开说话人想表达“不许大声喧哗”还是“不许说话”。在某种程度上,同音词可以影响人们的交流。有一个真实的例子:一个外国教师,问他的学生:“Where to buy flour?”这个学生以为他的外教想买支花给他的朋友,于是学生带着这个外教到了一个花店,但是最后这个学生才知道老师是想买面粉(flour)而不是花(flower)。 1.2 词的连续和词之间界限不清引起的歧义 /一、rc一/and/一v#cv一/,“v”是元音(vo-r.e1),“C”是辅音“~meonalR”,“撑”是指词之间的界限,(一)指其它的音素,当说话快的时候,上面两种语音形式通常会变为一种/一v 一/,这就引起了歧义。例如: (1)grade A一/fie/’dei,一grey day (2)great ape一,’’印,一grey tape 1.3 重音的变化可能引起歧义 一些词,尤其是合成词的重音变换容易引起歧义。例如: (1)a~ afldner—a killer that is a ghmt. (2)an English/teacher一一个英国籍的教师an,D sh teacl~r一一个教英语的教师 1.4 音调和停顿变化引起的歧义 音调和停顿变化可以改变句子的结构,所以可能引起歧义。例如: Your friends are ill teIerlgpe.你的朋友使人感到有趣。 Your friends are/interesting people.你的朋友是个有趣的人。 2 词汇歧义 2.1 多义词和同义词引起的歧义 在现代英语中,有许多多义词和同义词,虽然它们有多个意思,但只要你把它们放到具体的英语语境中去,歧义就不容易产生,因为你可以根据语境把不符合语境的词舍去,只有一个

高考英语中的省略

高考中的省略 在英语中,有时为了避免结构上或内容上的重复,并使上下文紧密连接;有时因为语法的客观要求,句子中的一个或几个成分不需要表达出来,这种现象称为省略。英语中的省略要求不破坏语法结构,要保持句子意义的准确无误。省略有词法上的省略,也有句法上的省略,还有一种替代省略。省略部分的成分和含义可从上下文或具体语言环境中找到而且是有章可循的,英语的省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简单句中的省略 1)感叹句中常省略主语和谓语,如:What a hot day ! How wonderful! 2)在一些口语中可以省略某些句子成分,如:Anything else ? —Are you feeling better now ? —Much better . This way, please. 二、并列句中的省略 1)如果主语不同,而谓语动词中的一部分相同,则省略谓语动词中相同的部分,如:John must have been playing basketball and Mary doing her homework. 2)主语相同,谓语动词也相同,则二者都可以省略,如:His advice made John happy, but Mary angry. 3)主语相同,而谓语不同,则可以省略主语,如:He gave up drinking for several days, but soon returned to his old ways. 4)在并列复合句中,如果that从句从属于第二个并列句且它的谓语动词和宾语等其它一些成分与第一个并列句相同,that从句通常可以省略这些相同的部分,如:Jack will danceat the party, but I know Tom won't . 三、复合句中的省略 I)名词性从句中的省略 (1)作宾语的what从句中的谓语动词与主句的相同,则what从句可以省略谓语,甚至主语,如:Someone has used my bike, but I don't know who . He has gone, but no one knows where. (2)引导宾语从句的连词that在口语中常常省略,或并列的宾语从句中的第一个连词that 也能省略,如: He said he had arrived here two days before and that he had lived in a hotel. (3)在某些表虚拟语气的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中,从句谓语动词中的助动词should可以省略。这些句子一般包含如下动词一及其派生词:一个坚持(insist),二个命令(order, command),三建议(suggest, propose, advise ),四要求(demand, require, request, ask) ,如:It's important that we speak to the old politely. Jane's pale face suggested that she was ill and her parents suggested that she have a medical examination. (4) It is necessary(important, impossible, strange, natural, a pity, no wonder) that...主语从句中,如: It is necessary that the problem be solved at once. (5)有时也可以根据说话的情景来省略主句中的一些成分,如:Sorry I've kept you waiting so long.

英语阅读中的语篇分析

校园英语 / 高等教育 英语阅读中的语篇分析 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郭慧 【摘要】用语篇分析的方法指导英语阅读教学,可以有效地改进传统教学以词汇学习和语法分析为主的不足之处。掌握语篇的中心思想,段落中心,弄清全文的逻辑关系和衔接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有效而准确地获得语篇的整体信息。 【关键词】语篇分析 英语阅读 阅读能力 阅读是外语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之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师的重要任务。如何使学生又好又快地抓住所读英语文章的整体信息,理解文章的意义是阅读教学的关键。语篇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语篇分析 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自上世纪六十年代问世以来,对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语篇分析是研究比词、比句子更大的语言单位,分析文章中的段落、句子的排列、文章中衔接和连贯,是一种与传统阅读教学法不一样的超句法分析。就像Z.S.Harris所指出的,语言是一些意义相关联的句子为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并通过一定的连接手段而实现的有机结合,是以连贯的篇章形式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词句。文章中各个成分之间在形式上是衔接的,在语义上是连贯的。英国教学法专家H.G.Windowson也认为语篇是“若干结合起来的句子的使用”。因此,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包括大学专业英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在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即通过英语释义,分析句子中的语法点和词汇用法的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从语篇整体入手,分析语篇的宏观结构,结合语篇的体裁特征,解剖语篇局部的组织方式,从而在高于句子的层面上,研究语篇的逻辑关系,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层次关系,使阅读教学更多地集中在“篇”上,少集中在“词”和“句”上。这种阅读手段的好处是它不仅重视语言形式,而且重视语言功能,同时还注重文章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相关的其它知识。作者的教学实践证明语篇分析的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分析语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训练学生获取完整信息的能力都是很有帮助的。 二、英语阅读和阅读中常见的问题 外语教学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逐步走向成熟。近二十年国内学者和教师对外语阅读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对外语阅读理解的理论和讨论也越来越深入。心理语言学认为阅读是一种猜测游戏。传统的理论认为阅读理解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这种理论认为作者通过文字符号和语法规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如果读者要理解作者的意思就必须弄懂这些文字符号及语法规则,即解码。传统的阅读教学是学习词义,释义单句和分析语法,通过单句释义弄懂句中词汇、短语、句子,最后才是语篇的意义。这种形式的阅读教学往往成为词汇教学,句法教学或是语法教学。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图视理论和背景知识理论强调“自上而下”的阅读理解。这种理论认为读者应是阅读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读者无需要逐词逐句地分析句法语法,而是应该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历和情感,抓住文章中的有用信息来理解整个文章的意义。到了八十年代。“相互式阅读理论”得以提出,这种理论认为无论是“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都不能很好地满足读者对文章整体理解的需求。这种理论的研究者认为阅读过程就是读者大脑中已有的信息同文章中的信息的互动过程。总之,阅读是读者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思维过程,阅读理解和读者本人的知识和阅历有关,它是读者本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章信息的相互作用和相互结合。阅读的 电子档案袋(electronic portfolio)是一款非常实用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估工具。使用者可以通过上传文件到此系统来创建自己的侧写,内容包括文章、视频、图片、已下载的相关文档等。不仅是老师,同学们互相也可以看到对方的成果,这也使同级评估成为可能。 ICT为教师和教员们制定学习目标和方法提供了机会,对后续教学和评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电子学习平台,学生或受训人可学习如何充分利用自文化特殊性,同时也可感受到文化差异和人类的共性。卡蒂夫(Catteeuw)提到的评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六个维度表明,对不同文化的接纳是我们在全球化中生存的重要法则。ICT在正式或非正式教学过程的使用激发了创造力,使我们将教育、商务和文化联系起来。就像罗宾森主张的那样:“现今,我们史无前例地需要激发独特的创造力使人类保持第一”。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数字时代使得信息与通信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使用成为必然,其在学习方面产生的作用是任何教育促进者都无法预测的。笔者坚信,随着ICT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教学中的不断推广,必将对跨文化能力提高与评估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Byram,M.(1997).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2]Catteeuw, P.(2012).A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A 21st century Flemish Experiment in Capacity Building in Formal Education.Brussels: FARO. [3]Hofstede,G.,Hofstede, G.J.& Minkov, M.(2010).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 Software of the Mind: 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 and Its Importance for Survival (3rd edition).New York: McGraw- Hill. [4]Robinson,K.(2011).Out of Our Minds.Learning to Be Creative. Westford: Capstone. - 25 -

英语中的歧义现象

浅谈英语中的歧义现象 (山东万杰医学院英语教研室李园园255213) 摘要:语言歧义属于语义学研究的范畴。本文旨在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方面分析引起英语中歧义产生的各种因素,找出歧义产生的各种原因,并分析了应该如何理解英语歧义,最后从语用学方面谈了歧义在实际应用中取得的语用效果。 关键词:英语歧义、语音、词汇、语法、歧义理解、语用效果 一、概述 从语义学的角度看,当一个句子表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命题时,我们便称之为歧义。歧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它存在于任何一种自然语言中,英语也不例外。英语中歧义结构多种多样,歧义句举不胜举。那么在英语中,这些歧义具体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呢?应该如何理解歧义句?它们又有什么样的语用功能呢?这些都是我们在本文中将要讨论的问题。 二、英语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 英语歧义主要来源于三方面:语音,词汇和句法结构,所以通常将歧义分为以下三类:1.语音歧义 语音歧义主要是由于两个或更多的词同音异义或句中词语的连读而产生的歧义。语音歧义只在口语中存在,变成文字形式后,这种歧义便自动消失。例如: There is no flow/floor in that building. a.那幢楼没有裂缝。 b.那幢楼没有地板。 2.词汇歧义 词汇歧义是指句子中的某个词的意义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般是由于词的多义性或同形异义等引起的歧义。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一词多义引起的歧义。如: He went to the bank. a. 他去银行了。 b. 他去河边了。 (2)词义变化引起的歧义。如: Only some of the visitors gained admittance into the clean room. 在句中的短语clean room,原为普通用词“一个干净的房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现在取得了新的意义,指“(供制造精密零件用的)无尘室”。意为“只有部分参观者被允许进入无尘室。”如果不了解这种含义,见到clean room这个词语,还以为它是指一个清洁卫生的房间呢。 (3)词类不同引起的歧义。如: We saw the Indian dance. a. 我们看见过那个印第安人跳舞(Indian, n; dance, v)。 b. 我们见过印第安人的舞蹈(Indian, adj; dance, n)。 (4)英美英语用法不同而引起的歧义。 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等差异,有些词在英美两国使用方法有别,而使句子产生歧义。如:The old man has a billion dollars. [(美)十亿/(英)万亿] 3.语法结构歧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