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The final revision was on November 23, 2020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物质的含义

(2)自然界的物质性(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难点:物质的含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教学方法:运用比较分析法,探究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忆一忆(1)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什么

我们在第一单元里知道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是“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我们也知道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和科学材料为基础,科学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物质呢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呢现在就先让我们来看看物质的概念。

一、什么是物质探究一:(1)质就是桌椅、黑板、苹果……吗(2)那看不

见又真实存在的磁场、超声波、红外线是物质吗它们有什么共性

知识点一:

1、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学生找主干:物质是客观实在。

注意: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比如我们窗外的高山、树木,不管你看到不看到、愿意不愿意,它们都耸立在那里,是不会依赖于人的意识的,我们说物质具有客观性,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线。②物质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认识。

比如我们刚才说的高山、树木,我们能够感觉到它、能看到它,因此,我们说物质具有可知性。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线。注意:客观实在性≠客观存在客观实在(它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存在(它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3)物质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吗

通过动物的例子来说明:小狗、小猫、小鸡等动物是它们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式,它们是具体的、个别的、特殊的,而动物就是对它们共性的概括。这里的“动物”就是物质,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也是对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的概括。因此物质不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

◇具体的物质形态与哲学上物质概念的关系是什么区别:哲学上物质概念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联系: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只能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并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

注意:两者是个性与共性、个别和一般、具体和抽象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练习:甲说: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

乙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生有灭,都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A甲观点正确,乙观点错 B甲观点错,乙观点正确

C两人观点都正确 D两人观点都错

二、世界是物质的

老师:如何证明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它的物质性呢

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要验证世界是物质的,就要分别说明自然界、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才行。

探究二:自然界它怎么产生的呢你知道哪些关于创世的传说

请运用有关地球或生命起源的知识再分析一下上帝创世说事背离客观实际的。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地球或生命起源的知识,选派代表上讲台演讲)

图片展示:天体的形成、运动是有规律的、从嫦娥一号所拍月球三维照片展示说明: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变化是客观的;从宏观领域、微观领域、

生命世界(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说明自然界是物质的。

问题: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那些哲学结论呢

结论:①宇宙间不存在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②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

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即:1、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探究三:①你知值人类是如何进化而来的吗(播放视频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②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什么

(1)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老师:正是因为有了劳动,我们人才有了手脚分工,才产生了语言和意识,才形成了人与人的关系,并形成了人类社会。所以我们说,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为什么说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地理环境是物质的、人口因素是物质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①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是客观的、物质性的。

②构成人类社会的人口是客观的、物质性的,因为人类是在自然界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③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决定性条件——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具有物质性。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实体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物质的。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等,它们都是物质关系,具有物质性。人们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

举大跃进时候的故事来说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都是客观的。

教师:我们大跃进的时候说的,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可以吗我们当时说的,一只南瓜如地球,结在五岳山上头,把它放到大西洋,世界又多了一个洲。

可能吗生产力是客观的

3、人的意识就是社会的产物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总之,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课堂小结:

堂上练习:(多媒体放映)

教学反思:课是必修四《生活和哲学》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题的内容。本框题的两部分内容主要是: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这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原理和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也是贯穿全书的的一个基本概念和原理。本课的学习,对学生唯物主义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全面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

于它的物质性。教学重难点:(1)运用科学研究的成果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批驳上帝创世说的荒谬性;(2)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教学中能够积极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在讲授抽象常识时,利用典型的事例说明问题,将知识化繁为简;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例如:采用漫画、图表等直接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哲学知识概念多、原理多,又深奥抽象,不易理解掌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中注意运用漫画、图表等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这样能给学生提供直接形象的感知背景,有效地占领学生的思维空间,缩短认识理解知识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如在讲自然界的物质性时,应用视频天体起源或生命起源和进化来说明自然界事物的来源,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应用知识图表归纳哲学主干知识,有助于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进而全面的掌握知识。

教师版-鲁教版(五四制)化学九年级全一册1-3《物质的溶解性》导学案(含答案)

第一单元溶液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共2课时) 第1课时自学-诊断 一、自学目标:(根据目标读读、划划课本内容)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初步通过实验探究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学会对比试验; 3. 学会观察生活中,有关物质溶解性的现象,明确各物质溶解性规律。 二、问题导学: 1.固体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度大小的外在因素是:温度,大部分物质如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如食盐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不变,只有极少数物质如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g,其含义为:在20℃时,100g水中能最多溶解36g食盐,20℃时在50g 水中加入20g食盐,求所得溶液质量是70g ,其溶质质量分数是28.57%。 三、学情诊断: 【诊断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氯化钠溶液的溶解度是36g B.在20℃时,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6g C.氯化钠比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大 D.所有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答案】B 【诊断2】用“>”“<”“=”填空: (1)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体积 100mL (2)50℃时熟石灰的溶解度 20℃时熟石灰的溶解度 (3)20℃时40g氯化钠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形成溶液的质量 140g。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4)20℃时KNO3的溶解度为31.6g,则20℃时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1.6%。 【答案】(1)<(2)<(3)<(4)< 第1课时问题-探究 四、探究重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五、问题记录: 六、论证演练: 第1课时觉悟-发展 七、水平过关: 1.60℃时,KNO3的溶解度为110g。在60℃时,将60gKNO3投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是()A.54.5% B.37.5% C.52.4% D.47.5% 【答案】C

宽城三中 课题2溶解度导学案

宽城三中九年级化学导学案主备人:周建华审核人:裴庆敏 课题2 溶解度 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学习目标: 1.能区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了解晶体及晶体的形成过程,理解海水晒盐的流程图及其原理。 自主学习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定义:在一定________下,向一定量的_________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_______继续溶解时,所 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___________溶液,________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_________溶液。 注意: (1)描述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时,必须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饱和溶液是指条件不变时(填“能”或“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而(填“可能”或“不可能”)继续溶解其他溶质。如某温度下的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只是不能继续溶解________,还可以溶解______________等溶质。 2、判断方法: (1)观察法:当溶液底部有剩余溶质存在,且溶质的量不在减少时,表面溶液已经饱和。 (2)实验法:向该溶液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搅拌后,若能溶解,是______溶液,若_____ 溶解,是_______溶液。 3、相互转化: ()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饱和溶液与浓溶液:饱和溶液_________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_________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______. 练习: 1.在一定的和里还(填“能”或“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而在一定的和里还(填“能”或“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2.在一个大萝卜上挖个坑,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定时间后将食盐水倒出,在相同的温度下,发现倒出的溶液还能溶解少量的食盐,这说明倒出的溶液() A.是饱和溶液 B.是不饱和溶液 C.氯化钠溶解度升高 D.氯化钠溶解度降低 3.t℃时,有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下列做法一定不能使其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A.蒸发溶剂 B.降低溶液的温度 C.向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D.向溶液中加入t℃的饱和溶液 4如图所示,在室温下的饱和食盐水中放了一个塑料小球。(1)现加入少量食盐晶体,充分搅拌和静置后,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小球在液面沉浮情况有何变化,并简叙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在不用外力的情况下使小球略上浮,你准备采取的具体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探究)

教案1.4.5 物质的溶解性(探究) 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一、教学目标:1、知道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2、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变量控制法。 3、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教具准备:天平一台、烧杯一只、滴管一支、玻璃棒一根、药匙2个、食盐适量、冷热水、钟 一只(公用)。 三、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物质溶解性的一些知识,其实溶解这种自然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大家能举一写例子吗? 生:冲咖啡、冲奶粉、在菜里加盐和味精…… 师:大家举了很多例子,那么,既然溶解现象在生活中这么普遍,我想,我们应该更进一步地来观察它,比如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这一节课,就以食盐为例,我们来探究一下溶解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 [板书]科学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师:科学探究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了,在第一章学习中,我们一起做过三个探究,那,大家来回忆一下,当时我们是怎样来探究的,或者说探究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生: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假设,合作与交流[板书] 师:那么,我们就根据这个步骤,来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首先,我们要学会根据探究的主题提出问题,针对今天的主题,同学们认为今天这个探究活动你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或其近似的) 师:问题出来以后,我们就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的经验来进行猜测和假设。 生:可能和水温的高低有关;可能和食盐的粗细程度(颗粒大小)有关;可能和水的质量与食言的质量比有关;还可能和搅拌与否有关。[板书] 师:大家又是怎么想到的? 生:冲奶粉的时候一般都用热水,说明……;冲的时候,还要搅拌一下,说明……还有市场上出售的需要冲、泡的饮料。多数是研成细细的粉末,很少见到是大块大块的固体。师:经过同学们的互相补充,大致形成了这么几种猜测,但生活中的经验不等于科学结论,要知道这些猜想是否与事实相符,我们需要亲自验证一下,但在动手实验之前,我们还要怎么样? 生:设计实验方案 师:对。但老师有一个小小的疑问,这个溶解快慢该怎样判断呢? 生:溶解时间。时间越长表明溶解越慢,时间越短表明溶解越快。 师:大家可以回头看一下,实验室的后面有一面钟,大家可以根据它来判断时间的长短。

43.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导学案

寨河中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导学案印前签字:班级:姓名: 课题: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课时安排:一课时年级:九年级科目:化学设计者:马学军 内容学习注解学习目标: 知识: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 互转化;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技能:引导学生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知道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 其影响因素;认识溶解度、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用溶解度知识对一些问题的解释。 重点:饱和溶液及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绘制的探究;气体溶解度及其 影响因素。 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三者的 关系。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新课预习:根据要求,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1.溶解度是对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在理解固体物质和气体物质溶解度的 定义时,你认为应分别抓住哪些关键要素? 2.通过学习,你认为溶解度曲线可以表示哪些意义?有哪些应用?(提示: 可从溶解度曲线的点、线表示的意义以及物质结晶方法的选择上等方面进行归 纳) 3.要将一杯接近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变为饱和溶液,你可采用哪些方法?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溶液的形成》,现在我们先来回答下面几个 问题(板书):①什么叫做溶液;②溶液是由什么组成的;③什么叫做溶质、溶 剂。④蔗糖溶液中,它的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⑤氯化钠溶液中,它的溶质、 溶剂又分别是什么?我们知道氯化钠能溶于水中,但是否能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 量的水中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课题2《溶解度》,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33页, 快速阅读活动与探究的第一个实验。 三、课内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汇报: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阅读教材33—34页,完成下列表格) 操作现象结论 加入5g氯化钠,搅拌 再加5g氯化钠,搅拌 再加15mL水,搅拌 内容学习注解操作现象结论 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加热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冷却 结论: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大部分固体物质) 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 (三)浓溶液与稀溶液 在同量的溶液中:含溶质较多的溶液——; 含溶质较少的溶液——。 不同的溶质: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相同溶质、相同温度: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 (四)溶解度 1.固体溶解度 在下,某固体物质在里达到 状态时所溶解的的质量。 条件:一定温度 标准:100g溶剂(一般指水) 状态:饱和 单位:克 讨论:20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这句话的含义 温度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饱和溶液的质量 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课本P36上的资料卡片) 2.溶解度曲线 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用横坐标表示温度. 通过绘制、观察氯化钠溶解度曲线,你得到什么信息? 从溶解度曲线中,我们可以查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 解度,还有可以知道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的关系; 通过观察这两图可以知道有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 度的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钾、氯化铵。 只有少数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少,例如氯化钠。 也有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例如熟石灰

6.3物质的溶解性(学案)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三课时) 【复习回顾】 1.在下、里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的饱和 溶液;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下,该物质在里达到状 态时所溶解的。 3.下表提供了硝酸钾固体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1)由上表可以总结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是; 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是。 (2)20℃时向100g水中加入40g硝酸钾,要使硝酸钾完全溶解,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3)现有80℃的氯化钠饱和溶液138g,若降温至20℃,析出溶质氯化钠的质量约 g。【活动探究】 实验1:蒸发浓食盐水 现象: 实验2:冷却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 现象: 归纳小结:常见的结晶的方法有: (1)使溶质结晶析出;(2)冷却(也叫),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 实验反思: 对的固体物质,一般采用蒸发溶 剂的方法,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 对的固体物质,还可用冷却热饱 和溶液的方法,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 知识应用:简单的分离和提纯 1.混有泥沙的粗盐初步提纯的主要操作步骤是、、; 2.从硝酸钾混有少量氯化钠的混合物中分离出硝酸钾晶体的步骤是、 、。 反思归纳: 固体物质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小; ①当A中含有少量B时,提纯A,采用; ②当B中含有少量A时,提纯B,采用。

1.室温下,饱和食盐水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有少量固体析出,是因为( ) A.氯化钠溶解度变小 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C.溶剂质量变小 D.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2.将80℃饱和硝酸钾溶液300g 降温至30℃时,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 A .溶液的质量 B .溶剂的质量 C .溶质的溶解度 D .溶质的质量分数 3.根据右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 .t 2℃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和乙物质的饱和溶 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相等 C .将t 3℃时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 t 2℃时都会析出晶体 D .当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时,可采用冷却 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4.下列做法能改变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是 ( ) A. 将氯化铵的饱和溶液降温 B.将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升温 C. 把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 D.给蔗糖的饱和溶液中再加少量蔗糖 5.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现将两试管分别装入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再放进盛有冰水的烧杯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B .乙溶液中剩余的固体减少 C .试管里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都增大 D .试管里甲、乙两溶液中的溶质都减少 6.粗盐所含杂质主要是氯化镁、氯化钙等(均可溶于水),在提纯过程中常把粗盐粉碎后再用饱和的食盐水浸洗,再滤出食盐。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浸洗前后,粗盐中氯化镁、氯化钙的含量不变 B .浸洗后,食盐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增大 C .浸洗前后,食盐水中氯化钠的质量不变 D .浸洗用的饱和食盐水可以无数次的使用下去 6. 右图是a 、b 、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1)t 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2)将t 1℃时一定质量c 饱和溶液升温至t 2℃(不考虑水分蒸发), 此时该溶液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3)t 3℃时等质量的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 1℃, 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无晶体析出的是 。为使b 的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全部析出,可采用 结晶(填“蒸发” 或“冷却”)。 (4)t 2℃时等质量的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 1℃,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甲乙冰水溶解度(g)

沪教版(上海)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3.2 物质的溶解性 导学案

物质的溶解性 一、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引导学生探究溶质溶解在溶剂里能力,以学生动手 实验为手段、引导学生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以小组 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初步具有设计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感觉化学在自己的身边,从而培养热爱化学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对影响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的实验方案的设计 [教具准备]:相关实验用品的准备、PPT文稿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引导——探究模式

外因温度 气体 压强 课堂练习(见附录) 课后延伸 附录: 巩固练习: 1、固体物质的溶解性与下列因素无关的是………………………………………………() A、溶质的性质 B、溶剂的性质 C、温度的高低 D、压力的大小 2、气体物质的溶解性与下列因素无关的是………………………………………………() A、溶质的性质 B、溶剂的性质 C、气体的多少 D、压力的大小 3、清洗沾有油污的餐具,下列方法中,清洗效果最好的是…………………………() A、在冷水中加几滴洗涤剂 B、在热水中加几滴洗涤剂 C、只用热水 D、只用冷水 4、养鱼专业户张大伯,在闷热的夏天发现鱼塘里的鱼总是要游到水面上来,若不及时 采取措施,常常会出现大量鱼死亡的现象,请大家给张大伯想一些办法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课堂练习: 1、t1℃时,50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15克X物质,t2℃时,50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20克Y 物质,则X、Y在水中的溶解性…………………………………………………………() A、X>Y B、X

初四化学物质的溶解性学案

初四化学第一单元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溶解性的概念及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2、通过对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因素的实验探究,学会采用控制变量法设 计实验方案,培养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对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的分析得出溶解度的概念,初步理解其含 义,学会运用溶解度来描述不同物质的溶解性。 【重点和难点】 重点:1、溶解性的概念及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2、如何用溶解度来描述不同物质的溶解性 难点:溶解度概念的建立 【学习过程】 生活中处处都能发现溶液的影子,下面的生活现象,你能用已有的知识来解释吗? 1、把质量相等的面粉和蔗糖,分别放入一定量的水中,是否都能溶解? 2、衣服上沾了油污,用水洗不干净,但汽油却能洗去油污。 3、你泡速溶饮料的时候想要在短时间内更甜,用热水还是用冷水? 【学习活动一】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问题:1.什么是溶解性? 2.有哪些因素能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对问题2猜想: 实验一:溶质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用量筒各量取5ml水,分别加入两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食盐和碘各1g,振荡片刻,静置,观察物质的溶解情况。 序号溶质溶剂现象 1 食盐1g 水5ml 2 碘1g 水5ml 结论 实验二:溶剂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用量筒各量取5ml水和5ml酒精,分别加入两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1g碘,振荡片刻,静置,观察物质的溶解情况。 序号溶质溶剂现象 3 1g碘水5ml 4 1g碘水5ml 结论 实验三:温度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思路分析:在实验中需要改变的因素是,需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在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当升高温度时,硝酸钾晶体在水中的最大溶解量会;当降低温度时,其最大溶解量会。 【学习活动二】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溶解度 问题:1、用什么来描述物质的溶解性? 2、怎么用溶解度来描述不同物质的溶解性? 通过讨论、交流并归纳: 定量表示物质的溶解性的四要素:、、 、 溶解度定义: 讨论: 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g,这句话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跟踪练习: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1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一、导入: [教师演示]:汽油洗油漆的实验 提问:你知道汽油为什么能洗掉油漆吗? [学生回答]:是因为油漆能溶于汽油中 [教师问]:在生活中你对有关的物质溶解有什么现象和疑问吗? 二、[导出]新课《物质的溶解性》 学生提出疑问:如 1、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 2、例外物质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3、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变不变的吗? 4、蔗糖能溶解在所有的物质中吗? 5、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吗? 6、物质溶解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 [教师]:我们这堂课就来解决以上这些问题。 [教师]:科学探究有那些步骤? [学生]: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证据、得出结论、成果交流[教师]:根据科学探究的过程,我们现在已经提出了问题,然后应该怎么办? [学生]:建立假设。 [教师提问]:你能假设吗?

[学生回答]: [教师]:建立假设以后又该如何呢? [学生回答]:设计实验 [教师]:如何设计呢? [学生回答]: [教师]:好,接下来我们就对第一个问题进行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一(并完成表格):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学生得出结论: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无限的。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二(并完成表格):例外物质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学生得出结论:在相同条件下,例外物质的溶解能力例外的。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三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三(并完成表格):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变不变的吗? 学生得出结论:蔗糖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四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四(并完成表格):蔗糖能溶解在所有的物质中吗? 学生得出结论:某物质在例外的其它物质中溶解能力也例外 [教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五个问题的探究和收集证据 探索活动五(并完成表格):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吗? 学生得出结论:气体能溶解在液体中,并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的溶解能力逐渐减弱,所以大量气泡从水中冒出。

重庆市巴南区麻柳嘴镇先华初级中学九级化学下册《9.2溶解度》导学案4(无答案) 新人教版

重庆市巴南区麻柳嘴镇先华初级中学九年级化学下册《9.2溶解度》导学案4(无答 案)新人教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气体溶解度的涵义及影响因素; 2.知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前预习】 【情境导入】黎明时分,池塘里的鱼儿为什么在水面浮游呢? 二、自主探究: 知识点四:气体溶解度 一、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外在因素 【交流讨论】课本P38气体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系呢? 1.打开汽水盖,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有关; 2.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还与有关; 3.汽水中冒出的气体为CO2,你能用实验方法将其检验出来吗?。 【归纳小结】气体的溶解度与、有关,越高,溶解度越小;越大溶解度越大。 二、气体溶解度的涵义 【阅读】课本P38,气体溶解度的定义。 ⑴定义:气体在为101KPa和一定时,气体溶解在体积水里达到状态时的气体。如:在0℃时,氮气的溶解度为0.024。即:在101KPa和温度为0℃时,1体积水里。 ⑵五要素:101 kPa、一定温度、1体积水、饱和状态、气体体积。 ⑶影响因素:温度、压强。 【阅读】课本P39,知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1.烧开水时,加热不久在锅底会出现许多气泡,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2.采用什么方法可以增大汽水中CO2的溶解度?或。 3.天气闷热时,鱼塘里的鱼为什么总是接近水面游动?。 4.如何增加养鱼池中的含氧量?。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回顾反思】想想你有哪些疑惑?还有什么知识想进一步探究? 三、自我测评 【课堂练习】课本P40.1.~10. 1.打开汽水瓶盖,会有大量气泡从液体中冒出,此时气体溶解度,其原因。 2.20℃时,氧气溶解度为0.031,是指条件下,一体积水里溶解氧气即达到饱和。 3.(多选)下列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是() A.熟石灰 B.食盐 C.硝酸钾 D.氧气

九年级化学全册 6.3 物质的溶解性学案3(无答案)(新版)沪教版

物质的溶解性 【学习目标】 1、认识什么是结晶,知道常用的结晶方法。 2、学会蒸发结晶的操作要领,知道其作用。 3、针对具体物质的溶液能够选择恰当的结晶方法。 【学习重点】 1、学会蒸发结晶的操作要领。 2、针对具体物质的溶液能够选择恰当的结晶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结晶在实际生产中的重要性 导学过程 【活动一】联系生活,结合实验认识“结晶” 1.思考:夏天出过汗的衣服如果没及时洗涤,衣服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若将一份80℃时的硝酸钾溶液降温至20℃会看到什么现象? 2.观察老师演示P21上“活动与探究”中的两个实验,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归纳结论;整理蒸发操作的要领。 3.阅读课本P22,了解结晶的定义,归纳结晶常用的方法。 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常采用法结晶。 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常采用法结晶。 【巩固训练】 1.蒸发操作中,蒸发皿里液体的量不宜超过蒸发皿容积的。 2.蒸发操作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什么? 3.蒸发操作中什么时候停止加热?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降温一定析出晶体 B.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C.不饱和溶液降温一定不能析出晶体 D.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5.海水晒盐的原理是 () A.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氯化钠蒸发 B.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 C.利用日晒,使海水分解 D.利用日晒,使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小 6.如图所示,mgKNO3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直到有少量晶体析出。 在此变化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与时间t的变化关系正确的图示 ()

【活动二】探究用结晶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及方案设计 1.将90oC 溶剂是100g的硝酸钾和氯化钠的饱和溶液降温到 30oC,析出晶体最多的是______,析出晶体___ g。 2.要从硝酸钾这类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得到晶体,常采用的是 法;而要从氯化钠这类物质的 饱和溶液中得到晶体,常采用的是法。 3. 设计方案:若169g硝酸钾固体中混入了30g氯化钠固体, 怎样能从该混合物中得到纯净的硝酸钾晶体? 【课堂检测】 1.结晶的方法有;。 (1)蒸发溶剂的方法,适用于, 如:; (2)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 如:。 2.分离或提纯某物质时,常用到①溶解;②蒸发结晶;③冷却结晶;④过滤等操作方法,选择恰当的操作序号并按操作顺序填空。 (1)除去石灰水中的碳酸钙; (2)除去硫酸锌溶液中的水; (3)除去硝酸钾固体中的氯化钠; (4)粗盐提纯。 3. .NaCl、KNO3、Ca(OH)2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甲、乙所示。请回答: 甲乙丙 (1)由图甲可知,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________g;5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 ________(填“>”或“<”)硝酸钾的溶解度; (2)欲对含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固体进行提纯,可以使用的结晶方法是____________; (3)如图丙所示,20 ℃时,将盛有饱和石灰水的小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向水中 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后(放热),石灰水变浑浊,结合图乙分析其原因是氯化钠硝酸钾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3.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4.了解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5.认识气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体在水中的最大溶解量会。 投影探究要求,进行实验指导,组织填写实验记录。 [归纳板书] 1.影响固体物质的影响因素 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外因:温度 [问题] 同样是易溶的物质怎么比较溶解性的大小呢? [追问] 什么叫溶解度? 知道学生自学溶解度的概念。 [投影并板书] 2.溶解度的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概念再探] 指导学生思考填空。 溶解度概念四要素: (1)条件:在一定下; (2)标准:g溶剂; (3)状态:达到状态; (4)单位:质量单位是。 指导学生理解概念,并在2分钟内记住概念。 [问题] 看书回答:溶解度 思考。 自学。 明确溶解度的概念。 思考、回答。 引入主题。 培养自学能 力。 帮助学生理 解溶解度的概 念。

以下四句话错在哪里? (1)l00g水中最多溶解38g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8g。 (2)在10℃时,烧杯内水中最多溶有140g硝酸铵,所以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40g。 (3)在60℃,100g水中溶有75g硝酸钾,所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75g。 (4)60℃,100g水中最多溶解124g 硝酸钾,所以硝酸钾在这温度下的溶解度是124。 指导学生讨论、辨析、纠正错误,认识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完整意义。 [归纳总结] 3.溶解度的含义 (1)表示某温度时,100g水中溶解某物质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质量为多少。 (2)表示某温度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多少克某物质。 [追踪练习] ①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表示什么含义? ②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20℃时,100g水里最多溶解36g 氯化钠,所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B.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C.20℃时,在100g水中加入35g氯化钠完全溶解,则20℃时,氯化钠的溶解读概念。 思考、回答。 练习。 使学生强化 记忆概念。 使学生理解 溶解度的含义。 使学生加深 对溶解度的概念 及含义的理解。

溶解度导学案1(九年级化学)

课型:新授课主备人:陈培亮审核:化学备课组班级姓名家长签名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和分析溶解度曲线; 2.学会跟溶解度曲线有关的数据处理。 【温故知新】 1.溶解度的四个要素分别是、、、。 2.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是(内因)、(外因)。 3.气体溶解度大小的影响因素:压强越,气体溶解度越;温度越,气体溶解度越。 【参与学习】 一、了解和分析溶解度曲线 1.根据课本P36自己画的图,找出25℃和85℃时NaCl和 KNO3的溶解度。 2.右图是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P点的表示意义是什么? 在O点和Q点时, 溶液分别处于什么状态? 3.分析课本P37图9-12,思考: (1)溶解度的交点的表示意义是什么? (2)溶解度曲线越陡,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受什么因素影响越大?

3.除此之外,你还能从溶解度曲线图中获取什么信息? 练习:课本P40“练习与应用”第4题 二、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趋势以及溶质结晶方法的选择 1.分析课本P37图9-12和图9-13,归纳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 (1)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而,例 如等。 (2)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例如 等。 (3)极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而,例如等。练习:如图所示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是(填“A”或“B”)物质;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溶液。 2.如何在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得到硝酸钾固体?能否用相同的方法在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或者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得到固体,为什么? 从溶液中获得晶体的方法小结: (1)若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而升高而增大,通常采用(填结晶方法,下同)

九年级化学全册632物质的溶解性学案无答案新版沪教版

第6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2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物质溶解度是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牢记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四要素,并能根据溶解度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固体物质溶解性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3.能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绘制溶解度曲线,能依据溶解度曲线掌握物 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解决有关问题。 【学习重点】固体物质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的认识。 【学习难点】能用溶解度曲线解决有关问题。 【学习过程】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1、什么是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不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 2、饱和溶液有哪些方法转化为不饱和溶液?转化时溶质质量分数如何变化?不饱和溶液 有哪些方法转化为饱和溶液?转化时溶质质量分数如何变化? 【新知导学】: 1、以下是同学们在学习溶液知识的实验报告的部分内容,仔细分析后回答。 10mL水 (1)在同一条件下,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和有关; (2)除(1)中因素外,你认为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还与外界条件有关,如果外界条件和溶剂种类确定,要比较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能力,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因素。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活动一】请设计方案探究:常温下蔗糖和食盐在水中溶解性强弱。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阅读教材P18,根据固体溶解度的定义分析:

溶解度的四要素:(1)(2)(3)(4) ___ 思考:研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为什么要考虑上述四个要素? 2.判断下列各句是否正确,说明原因: ①20℃时,10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②20℃时,100克饱和食盐溶液里含有10克食盐,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③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3.3克氯化铵,则2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3.3克。 ④20℃时,131.6克NaNO3饱和溶液里含硝酸钾31.6克,则20℃时N aNO3的溶解度是31.6。 ⑤ 36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形成饱和溶液,所以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3.思考:氯化钠在20℃时的溶解度为36g,则在20℃时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为【活动二】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思考: (1)你能根据课本P18物质的溶解度说出它们的溶解性吗? Ca(OH)2Na2CO3NaCl NaNO3 NH4NO3 C12H22O11 (蔗糖) (2)根据20℃时,Ca(OH)2溶解度是0.165g,NaOH溶解度53g(CO2与NaOH溶液反应无明显现象),所以 用检验CO2,理由是 用吸收CO2效果较好,理由是 【活动三】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1)列表表示 (2)溶解度曲线 以物质的为纵坐标,以为横坐标,在坐标纸上先找出不同温度下相应溶解度的点,再用光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 观察与思考P20图6-13、图6-14: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完成下列填充 ①溶解度曲线上的任何一点表示 ②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中,交点表示的意义是 ③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如:

八年级科学上册15物质的溶解教案

课题:1.5物质的溶解 教学目标: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重点难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上面得到的就是该温度下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在不断加入硫酸铜之前的溶液都是硫酸铜的不饱和溶液。 思考、讨论:怎样判断一种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 ——加少量的溶质,溶质能继续溶解的是不饱和溶液,不能溶解的是饱和溶液。 思考、讨论:那么,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吗?不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饱和溶液吗? 如果能转化,怎样转化? 实验:取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 改变条件实验操作出现的现象结论 加溶质 蒸发溶剂 降低温度 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 降低温度 3、溶液和稀溶液:在溶液中,溶有较多溶质的叫做浓溶液;有的溶有较少溶质,称为稀溶液。 思考: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

实验: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的实验 现象:10克蔗糖在水中溶解了,溶液很浓,但可以继续溶解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得很少,溶液很稀,但已经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 结论: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物质而言,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引入:从上面得实验可以知道,蔗糖和熟石灰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蔗糖比熟石灰易溶得多。那么,我们能否用定量的方法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呢?实验室温下,10克食盐和10克氯酸钾溶于100克的水中 现象:氯酸钾未全溶,已达到饱和;食盐全溶解完,未达到饱和。 结论:这两种溶质的溶解能力不一样。 过渡:不同溶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一样,如何定量地判断溶质的溶解能力? 二、溶解度 (一)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即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是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点:(1)理解这个概念,抓住四个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一般为水)、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单位为克) (2)溶解度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练习:指出下列各句的含义及判断是非: 1、20℃,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表示。 2、20℃时,100克食盐溶液里含有10克食盐,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克。 3、在20℃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里含硝酸钾24克,则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4 4、在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9克氯化铵,则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9 5、在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9克氯化铵,则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9克 6、在30℃时,50克水里最多溶解20克硝酸钾,则硝酸钾的溶解度 (二)、溶解度曲线(P33图):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1、曲线上各点:表示该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表示溶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曲线的交点:表示这几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化学常见常见沉淀及溶解性口诀

常见沉淀 白色: BaSO4/BaCO3/CaCO3/AgCl/Ag2CO3/Mg(OH)2/Fe(OH)2/Al(OH)3/CuCO3/ZnCO3/MnCO3/ Zn(OH)2 Fe(OH)2 蓝色:Cu(OH)2 浅黄色:AgBr 红褐色:Fe(OH)3 沉淀鉴别 Cu(OH)2蓝色沉淀Fe(OH)3红褐色沉淀AgBr淡黄色沉淀AgI ,Ag3PO4黄色沉淀CuO 黑色沉淀Cu2O 红色沉淀Fe2O3 红棕色沉淀FeO 黑色沉淀FeS2 黄色沉淀PbS 黑色沉淀FeCO3 灰色沉淀Ag2CO3 黄色沉淀AgBr 浅黄色沉淀AgCl 白色沉淀Cu2(OH)2CO3 暗绿色沉淀BaCO3白色沉淀(且有CO2生成)CaCO3白色沉淀(且有CO2生成)BaSO4白色沉淀不溶的碳酸盐白色沉淀(且有CO2生成)不溶的碱、金属氧化物白色沉淀(且有CO2生成)Fe(OH)2为白色絮状沉淀(在空气中很快变成灰绿色,再变成Fe(OH)3红褐色沉淀) 相关口诀 钾钠铵盐硝酸盐均可溶 盐酸盐银不溶 硫酸盐钡不溶 白色沉淀: CaCO3. BaCO3 . BaSO4. AgCL. Mg(OH)2 蓝色沉淀: Cu(OH)2 红褐色沉淀: Fe(OH)3 不建议死记硬背,只需记住每个阴离子里哪个不溶即可,钾钠铵硝都溶 溶解性口诀一 钾钠铵盐溶水快,① 硫酸盐除去钡银铅钙。② 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硝酸盐溶液都透明。③ 氢氧根多溶一个钡④ 口诀中未有皆下沉。⑤ 注: ①钾钠铵盐都溶于水; ②硫酸盐中只有硫酸钡、硫酸铅不溶(硫酸钙硫酸银微溶也是沉淀); ③硝酸盐都溶于水; ④碱性物质中除了钾离子钠离子铵离子锂离子还有钡离子也可溶 ⑤口诀中没有涉及的盐类都不溶于水; 溶解性口诀二 钾、钠、铵盐、硝酸盐; 氯化物除银、亚汞; 硫酸盐除钡和铅; 碳酸、磷酸盐,只溶钾、钠、铵。 说明,以上四句歌谣概括了8类相加在水中溶解与不溶的情况。 溶解性口诀三 钾钠铵硝皆可溶、盐酸盐不溶银亚汞; 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碳磷酸盐多不溶。 多数酸溶碱少溶、只有钾钠铵钡溶 溶解性口诀四 钾、钠、硝酸溶,(钾盐、钠盐和硝酸盐都溶于水。) 盐酸除银(亚)汞,(盐酸盐里除氯化银和氯化亚汞外都溶。) 再说硫酸盐,不容有钡、铅,(硫酸盐中不溶的是硫酸钡和硫酸铅。) 其余几类盐,(碳酸盐、亚硫酸盐、磷酸盐、硅酸盐和硫化物) 只溶钾、钠、铵,(只有相应的钾盐、钠盐和铵盐可溶) 最后说碱类,钾、钠、铵和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钡和氨水可溶)另有几种微溶物,可单独记住。

教案精选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 设计 教案精选: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的影响;了解曲线的意义; 2.使学生对气体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3.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几种基本计算。 能力目标: 会利用曲线查找常见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和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情感目标: 通过对不同物质的比较和外界条件对物质的影响的分析,体会事物内外因关系和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 教学建议 关于曲线的意义 固体物质的随温度变化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列表法,如教材中表7-1;另一种是坐标法,即在直角坐标系上

画出坐标曲线,如课本图7-1。可以先向学生说明曲线绘制原理(不要求学生绘制),再举例讲解如何应用这种曲线图。 固体的曲线可以表示如下几种关系: (1)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的数值; (2)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数值; (3)物质的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4)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的大小等。 进行这些分析之后,教师还可以就某物质在曲线上的任一点,请同学回答其表示的含义,来验证学生是否已了解曲线。例如,横坐标是60,纵坐标是110的点表示什么含义。学生应该回答(1)代表60℃时硝酸钾在水中的是110克;(2)代表60℃时,100克水里,达到饱和时可溶解硝酸钾100克等等。当然,可以提出教材中表7-l中未列出的温度,例如让学生说出35℃时硝酸钾的是多少,这时学生可以利用曲线顺利地作出回答,使学生体会到曲线图在这方面所表现的特点。 关于溶解性和的区别与联系 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的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的概念,就必须先了解物质溶解性的知识,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概念。 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这种能力既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它跟溶剂之间的关系。不论其原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性练习(含答案)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性练习(含答案) 夯实基础 1.已知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此时,2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 ) A.36 g B.3.6 g C.7.2 g D.10 g 2.现有一杯20 ℃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能改变硝酸钾溶解度的操作是( ) A.加硝酸钾 B.充分搅拌 C.恒温蒸发水 D.升高温度 3.在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图K13-1 4.在粗盐提纯的实验操作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滤时用到的仪器:烧杯、玻璃棒、铁架台、滤纸 B.蒸发操作结束后,将蒸发皿放在石棉网上 C.用药匙将蒸发皿中的白色固体直接转移到纸上 D.实验结束后所得到的白色固体为氯化钠 5.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B.60 ℃时,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之比为11∶21 C.20 ℃时,10 g水中加入5 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再加入5 g水,前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D.将溶质质量分数为28%的硝酸钾溶液从60 ℃降温至20 ℃,没有晶体析出

6. 图K13-2 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K13-2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 2 ℃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2∶5 B.t 2℃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 1 ℃后,溶液仍饱和 C.t 1 ℃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D.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 2℃降温到t 1 ℃,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7.某盐化工厂生产的碳酸钠粗产品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如图K13-3所示,请回答: 图K13-3 (1)t 1 ℃时碳酸钠与氯化钠中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t 1℃时碳酸钠溶液升温至t 2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填“变大”“变 小”或“不变”)。 (3)除去碳酸钠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钠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8.根据下表中氯化钠和硝酸钾部分溶解度数据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