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培育快速反应能力 提高企业竞争优势

企业战略-培育快速反应能力 提高企业竞争优势
企业战略-培育快速反应能力 提高企业竞争优势

★★★文档资源★★★

摘要:随着企业竞争优势由企业规模、成本、质量向时间的转移,企业致力于提高自身快速反应的能力成为竞争中取胜的一个重要策略。本文在阐述其重要性的同时着重探索了企业培育快速反应能力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快速反应;时间;决策能力;研发;制造;销售

时间是继规模、成本、质量之后新的竞争优势来源,基于时间的竞争是在企业保持产品质量稳定、对顾客的需求有敏锐的洞察力、保持产品不断创新的情况下加速新产品上市、敏捷制造、对顾客的需求有立即做出反应能力的竞争。这种竞争策略的转移是企业能力更深层次的体现,企业致力于提高自身快速反应的能力是竞争中取胜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国际竞争中的一种发展趋势。

一、快速反应能力的内涵

企业快速反应能力是指企业面向市场变化,发掘市场机会,避免环境威胁,迅速适应市场要求,快速向市场提供具有竞争力产品(服务)的能力。快速反应能力要求企业拥有敏锐的环境分析能力、快速的产品创新能力,先进的产品制造能力和灵活的销售能力。它是企业综合素质和整体实力的体现。

快速反应能力是在不确定环境下新的核心能力。首先,快速反应能力能从顾客身上产生更大的价值。许多业务,用户需求的“时间弹性”很强,同样价格与质量、性能、服务的商品,提供给顾客所花的时间越短,顾客满足程度越高,需求也越大。缩短时间还可以提高价格,在变化激烈的时装界尤其讲究商品的“新鲜度”,一旦过期,即使是完全相同的商品也会价格暴跌。其次,由于短期预测比长期预测更精确、更贴近实际,所以缩短商品的开发期还可能生产出更符合顾客需求的商品。当今企业的经营能否取得成功,已经不再取决于企业的产品、市场的结构,而取决于其行为反应能力,即对市场趋势的预测和对变化中的顾客需求的快速反应。只有具备了这种快速反应能力,企业才能很快适应迅速的市场变化,满足顾客的需求,才能在顾客心目中将企业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企业提供产品给市场的速度以及适应市场变动而更新产品的能力,已经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二、快速反应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培育方法

据有关研究,从生产到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有效过程用去的时间不到实际花费时间的5%,其余95%的时间都没有增值。这些无效时间正好为时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挖潜的广阔空间。因而快速反应能力实施的基本思路是:增加增值的时间,缩短不增值的时间。

1.快速高效的企业决策能力。企业决策系统是企业的“大脑中枢”与核心部位。一个高效的企业决策系统是企业应对不确定性环境所需考虑的首要问题。美国学者西蒙曾断言: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即决策。决策的正确与否对企业将是决定成败的事情。特别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战略决策已不仅仅是正确与否的问题,决策的快与慢已成重要条件。

要提高企业快速高效的决策能力,首先要培育企业合理的市场预期能力,预测未来较长时期的市场需求状况,及早为企业的各项工作做出规划,争取主动权。更新决策观念,彻底改变过去习惯于说给顾客听,反应迟钝,行动缓慢的弊病。因为市场上的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市场机会稍纵即逝,而仅通过消费者调查并不能形成合理预期,消费者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清楚自己将来需要什么商品或服务。其次,建立和完善畅通的企业信息渠道,将高度发达的信息系统作为快速反应市场的重要手段,致力于将收集的数据和信息资料尽快服务于决策。第三,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结构的层次少、职能机构压缩,使决策层更

贴近执行层,它不但降低了企业管理的协调成本,还大大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满足用户的能力;它能使过去大型企业的管理结构层次多、信息传递慢、反应迟缓、效率低的情况得到根本改变。2.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能力。新产品是企业市场竞争致胜的利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若能根据需求不断推出新品,定能掌握竞争的主动权。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竞争的加剧,过去那种依靠一种技术,一种产品打天下的经营机制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了,企业只有对顾客越来越多的要求和选择作出快速反应,顺应市场变化,超前开发新品,才能在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

新产品日新月异及速度经济时代的到来,给新产品研究开发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品研发阶段应追求两个速度目标:一是压缩产品开发时间;二是缩短确认新产品设计与开发制造的时间间隔。即先后几个阶段的设计工作同时操作、交叉进行;联合企业各部门、各环节供应商和客户密切协作;发布产品设计、支持服务和商业过程方面的改进信息等。这样不但可以使企业缩短新产品开发的时间,还可以使企业获得忠诚顾客。另外企业还可以推行一系列组织性的技术:在产品创新方面,以对产品进行小幅度的改进为主,提高新产品推出频率;在产品设计阶段,使相关工艺、生产甚至客户参与进来,减少新产品重新设计和更改时间,使产品更适合客户的需求;在产品开发工作的组织方面,采用战略职能的合作团队取代以前的技术职能部门来执行。要实现新产品开发的真正优势,还应视新产品开发为一个连续的过程,以稳定持续的方式进行;积极投资那些支持加速产品开发的技术、设备和活动;创造充分发挥团队技能的开发环境;成立包含全部相关技能的产品开发小组,并赋予足够的权限。

3.生产制造能力。产品是构成市场经营活动的主体,是企业的基础,企业无论是占领市场还是获取效益均要靠产品,但一个好的产品无论是在创意、研发、还是推向市场,均要经过若干环节,特别是生产环节,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快速将产品生产出来才为竞争致胜之道。惠普公司的研究资料表明,如果一项新产品从创意到商品化的过程是5年,其间若“研究生产”延误半年,则利润就会减少50%。

快速响应市场,满足顾客的多元化需求,就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实行敏捷生产(AM)方式。传统的大规模流水生产制虽然是一种快速生产制,但已不能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所以企业首先应在成组技术(GT)基础上,建立多品种、小批量、类似于流水生产的短时柔性生产单元制(FMC),实现大规模的量身定制,快速满足客户需求的变化。要充分利用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使企业迅速生产新产品。只要依照新的产品设计,向上述制造系统输入新的参数,系统就能马上生产出相应的零部件,经组装即可上市;这样就省去了定购产品生产线及安装调试的程序,从而大大加快了产品供应上市的速度。另外,制造环节的流程再造也是进一步提高制造速度、降低成本的有效方法。要提高纵向的生产速度,实行集开发、生产和实物分销于一体的准时生产制(JIT)和精细生产(LP),在上道与下道工序之间实行看板管理,不断消除生产中的资源浪费与设备闲置。产品一旦完成,不进入库房,立即销售给用户。要尽量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纵向层次环节,通过网络协调设计,广泛采用并行工程,提高生产速度。最后,追求快速生产的同时,还要追求最佳的生产效益,在生产管理方式上要将生产、信息与管理技术融为一体,实行以物料需求计划(MRP)的供应链管理(SCM),达到生产“零库存”,质量“零缺陷”,交货“零周期”,服务“零报怨”的“四个零”要求。另外,尽力缩短批次时间的长度,加快生产完整的产品和产品组合的频率,改变传统的以加工技术为中心的生产布局,以产品来进行布局,把某个完整的产品或零部件的制造部门尽量安排紧凑,减少零件在不同技术中心之间传递与等候的时间。

4.快速销售的能力。由于市场变化快,一旦产品形成滞销,很难再启动市场进行补救,企业必须整合所有销售手段,发动全方位、快节奏、高强度的促销攻势。同时,要压缩销售

中处理问题的时间,如及时回答顾客问题和要求,尽快处理订单,密切与开发、生产等工作之间的衔接和配合等。

具体来说,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营销方式,建立以网络为基础的快速营销系统,实现企业与顾客之间的“零距离”。企业通过建立电子商务系统,实现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双向沟通与交流,对顾客的需求作出快速反应,实现网上营销。建立面向顾客的电子咨询系统、客户服务系统、客户反馈系统,对顾客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要求能迅速作出反应,并付之行动。建立网络化、时实化、快速化和全方位的产品分销与服务网络,使顾客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快速得到实体产品与售后服务。实行基于价值增加的分销战术(Value-added Distribution)。当时亨利福特利用这种延迟制造的方法来降低运输成本。在今天,这种战术不仅可以降低运输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对变化不定的顾客需求作出快速反应。该战术的指导思想是将整个供应链的活动分为两部分:基本生产(零件制造和部件装配)和二次生产(最终装配和销售)。而且,在制造过程中根据顾客的要求尽可能地延迟产品的最后成形时间,尽可能地使产品到达顾客手中之前的每一项工作,即使指最后一步,也能增加产品的价值,以此来保持生产的灵活性和降低库存。目前,这种分销战术在国际X围内已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它对于减少库存、提高反应能力的效果尤为明显。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企业快速反应能力可使企业从接受定单到把产品发送至零售商手中的时间明显缩短。从而导致商品流通、资金周转速度加快,库存减少,使生产者有更多的资金和精力开发高质量的新产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先进的设计、生产和通讯技术使新品开发周期缩短,新品上市的速度加快。

总之,企业在时间反应上所拥有的优势可以为获得其它竞争差异奠定基础,从而促使公司形成整体竞争优势。

围绕企业发展战略推进两化融合

围绕企业发展战略推进两化融合 本钢信息化工作经验介绍 前言 本钢的信息化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总结各方经验的基础上,丰富自身的发展。经过企业内部技术改造、企业各项配套自动化改造工程的实施,冷轧汽车表面板、X80热轧板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产品相继研制成功,使本钢成为国际级精品板材基地,进入了现代化生产企业行列,为实施信息化工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本溪钢铁公司借鉴世界先进钢铁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经验,紧密围绕“坚持管理创新、科学发展、以精品化、多元化和国际化为核心,全力建设品种全、质量高的精品板材基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制定了“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的本钢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制定以L1基础自动化、L2过程控制PCS系统、L3生产制造执行MES系统、L4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L5客户关系和数据仓库决策系统的组成5级基本信息化架构体系。 本钢信息化工程总体规划 本钢ERP项目是在贴近本钢生产实绩、满足本钢管理要求、融合国际先进管理思想的基础上规划的。 按照规划,本钢的制定了信息化系统“十一五”三期建设目标:

?一期工程包含:资讯作业管理系统、财务及会计管理系统、营业销售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购运储管理系统及设备系统七个部分; ?二期工程包含:特钢区域生产系统、三热轧MES系统、冷 轧超薄板系统、铁焦烧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 ?三期工程根据本钢“十一五”规划目标包含:转炉炼钢MES 系统、冷轧MES系统、特钢系统及能源管控中心等信息化建设项目。 本钢信息化工程实施情况 、、系统硬件及操作平台建设 2005年末完成了网络主体工程建设、机房建设,形成了以 IBM590、IBM570为数据应用主机系统、覆盖公司主体产线的硬件环境。 2006年4月份资讯作业管理系统投入运行。本钢ERP系统的操 作平台,采用JSP开发技术及多层次的数据访问模式,通过IBM的Websphere中间件技术,实现客户应用与数据分离;通过安全授权管理、操作保密,实现每个客户分权管理,保证不同业务、不同职能的信息操作安全。 、、以质量为桥梁、建立集中一贯的质量管理系统 根据本钢的产品特点编制炼钢板坯、特钢钢锭、热轧钢板、冷轧钢板、镀锌钢板、彩涂钢板和棒材等大类、产品形态;根据国际标准、

企业战略战略决定成败

★★★文档资源★★★如果我们的企业失败了,最大的可能是我们的战略错了。而只有建立在企业未来战略竞争力基础上的力量,企业的资源、能力才能像原子弹一样,发挥其威力。战略决定成败,赢在战略竞争。 一、战略的重要性 企业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经营环境,为取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规划。它是企业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企业经营范围内的科学制定;同时,企业战略又是制定各种计划的基础。更具体地讲,战略是在符合和保障实现企业使命的条件下,在充分利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机会和制造新机会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同环境的关系,规定企业从事的经营范围、成长方向和竞争对策,合理地调动企业结构和分配企业的全部资源,从而使企业获得某种竞争优势。从企业战略制定的要求来看,战略就是充分利用企业的机会和威胁去评价企业现在和将来的环境,用优势和劣势去评价企业内部条件,进而选择和确定企业总体目标,制定和选择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 (一)战略的迫切性 简要地透视一下本世纪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史,就可以清晰地发现战略管理产生的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经济发展对战略管理需求的迫切性。此时的企业发展有如下特征: 1、企业的规模日益壮大,管理层次越来越多,管理幅度也越来越大。 根据美国《福布斯》杂志的资料,早在1983年,世界上10个最大企业的年收入都在270亿美元以上。这种超大规模的经济实力连世界上许多小国

都望尘莫及。在企业内,从总经理到作业线的班组长的管理层,已不是几个层级可以描述的。在实际的管理跨度中,也是今非昔比,一个总经理往往要经营十几个事业部。这些方面的变化使大企业的有效性和管理性变得相当重要。 2、企业与社会的联系程度大大紧密,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大大提高。 虽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大小与企业的经营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但由于企业与社会的关系都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如果企业拒绝为社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那么社会就会通过法律或行政手段来迫使企业这么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种关系表现得更为显着。因此,企业在考虑未来发展时,必须充分注意它的活动对社会产生怎样的正面与负面影响,否则,企业将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3、企业发展已从一业为主向多元化经营发展。 为了避免或减少企业风险,获取规模经济或稳定收入,许多企业已在不同的行业寻找最佳发展机会。在这种条件下,产业间的相互关联和波及效果势必影响和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前景,对产业不进行战略分析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4、企业竞争已从本地化、国内化过渡到了国际化、全球化。所以,正是由于战略的迫切性,从而成为企业取胜的法宝。 (二)战略的重要性 公司战略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要解决影响组织未来发展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当一个组织在战略上出现了严重失误时,它可能要承担破产的后

谈谈企业如何推进战略管理

谈谈企业如何推进战略管 理 企业核心能力在实体构成上,必须以作为无形资产的卓越品牌为主导,大力实施、积极推进第四代R&D战略管理。 毫无疑问,实施品牌战略从而打造核心竞争力机制及其整个新型战略管理体系的构造,是关乎整个现代社会生产价值链条,即从产品设计开发、做成样品,到零部件生产、半成品组装、成品组装、产品的包装和运输、产品的分销,再到售后服务等所有环节。然而,又正是现代发达的社会生产运作机理告诉人们,这一整条价值链上的不同环节、不同部分对产品的价值增值功能是不同的:有大有小,有多有少。而最能增大价值额度的主要是上游的研发(R&D)和下游的营销。只要看看耐克(几乎全部利润来自研发和以

之为基础的品牌,自己根本无工厂生产)和可口可乐、百氏可乐(生产原料90%由本地供应,只有核心配方的主剂由总部供应)他们如何仅仅靠研发、配方和统一的广告、营销策划打造出卓越的核心竞争力来就可以了。显然,除了前面已谈过的通过营销抓核心能力的打造,并进而建构卓越的新型战略管理体系之外,另一大战略举措就是如何以创世界名牌为主导,大力推进R&D战略管理。从当前情况看来,首要应抓好的一点是,必须解决理念领域的一些不科学的、似是而非的认识问题。归结起来可以说,这有如下五个不等于:A、专业知识(技术)≠现实的生产力要素(杜拉克);B、核心技术≠核心能力。作为波音飞机的核心技术的发动机并不是他自己生产的,而是从通用那儿买来的;C、比较优势≠仅限于资源方面(劳力价格低等等)优势,它还尤其表现在核心能力上的相对比较优势上。如我国除劳力资本低,还有大容量市场,不逊色于别人的组装能力、制造能力,特别是在这背后显然存在着的资源整合,即侧重于制造业方面的核心能力;D、总体上看核心技术短缺≠在某个领域、某个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某时段内的R&D攻不出自主核心技术。长虹精显王的问世,已证明了这一点;E、自己没有自主核心技术不等于不可以通过凭借市

1-我国企业构建战略联盟的必然性

1-我国企业构建战略联盟的必然性

1 我国企业构建战略联盟的必然性 作为全球化经济竞争中的企业,为了加快自身企业实力的壮大,有条件构建企业战略联盟的企业必须着手实施这一企业成长战略。分析中国企业实施企业战略联盟的必然性,也即可以了解中国企业构建战略联盟的动机,这大致可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分析。 1.1 企业战略联盟形成的内部动因和利益 只有了解企业构建联盟的动因,才能更好地研究中国企业战略联盟。企业形成联盟的原因可能是为了研究开发新产品、市场营销、分销或管理,或者是加强协作,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等等。了解双方企业构建战略联盟的原因,可以提高企业战略联盟成功的可能性,从而鼓励人们继续支持此类关系。企业采取合作对策构建企业联盟对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以下益处: 1.1.1 资源方面 1)优化资源配置。企业战略联盟改变了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各企业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交换所需的特定资源。联盟各方利用协调、合作效应,在资源的交叉、融合中创造出高附加值的结合效应,从而使企业赢得强大的竞争力,增加新的市场机会与赢利机会。 2)获取外部资源。资源学派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持续的源泉是企业所拥有的稀缺性的、有价值的、难以模仿的资源。获取外部互补性资源是企业发展现有资源,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企业通过联盟,充分利用其他企业的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集中资源于自身核心业务,也就是集中在那些使他们真正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技能和知识上,而把其他一些虽然重要但不是核心的业务职能外包给世界范围内的“专家”企业,并与这些企业保持紧密合作的关系。从而使自己企业的整个运作提高到先进级别水平,变得更具竞争优势。 3)实现规模经济。当合作各方可以共享便利条件、设备等资源的时候,在联盟关系中实现规模经济就成为可能。规模经济是指当企业的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单位产品的成本便会下降并维持在最低点,从而实现企业以低成本进行生产经营的一种经济现象。企业联盟是企业争取规模经济的有效手段。

企业成功=战略×组织能力5.doc

企业成功=战略×组织能力 作者:李海涛 2010-3-11 10:07:07 有这样一句话:“一头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敌不过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绵羊。”粗看起来的是说:一个组织的成败取决于这个组织的领导人。领导人的魅力、魄力、预见力等个人特质决定了组织的成败。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个人对企业的影响在逐渐的被弱化,现代企业的成功与否不仅仅依赖组织领导人,检验企业在市场环境中是否有竞争力、能否常青,更多的是看企业战略与组织能力共同作用结果。 企业成功=战略×组织能力。 最初看到这个公式时我是有这样的疑问:企业成功=战略×组织能力,为什么是相乘关系?而不是加法关系呢?一个数学符号让组织能力的重要性突显出来。对于企业成功来讲,战略和组织能力都要强,企业发展不能瘸腿。好的战略每个企业都可以有,并且也容易被他人模仿,但强大的组织能力是不会被轻易模仿的,也是模仿不来的,这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素之一。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的成功企业,但成功的路却不尽相同的原因了。强大的组织能力就是要把企业超凡的抱负和理想变成平凡的规则和任务,通过平凡的人来成就不平凡的事业。强大的组织能力可以将绵羊武装成与狮子一样强。 如何将绵羊变成能战斗的狮子呢?从打造和提升组织能力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企业是一个组织,是由信仰不同、价值观不同、教育不同、经历不同、能力不同等诸多不同背景的一群人集合起来的组织。对于企业来说,组织能力是指开展组织工作的能力。是公司在与竞争对手投入相同资源的情况下,具有获得更高的效率和质量的能力,是将企业各种投入转化为产出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为实现战略目标服务的。在公司组织的领导力培训中,使我们这些大区负责人深刻的体会到:构建理想的组织能力要做到引领员工思维模式、切实提升员工能力、改善员工治理方式,这样看来组织能力的强弱与否确确实实是影响企业成功十分关键的要素。 构建理想的组织能力首先是要做到引领员工思维模式。那员工一般固有的思维模式是什么呢?员工工作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积极性不高,工作中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员工对薪酬总是不满意。这些问题可以归结是因为员工个人素质高低不同吗?答案是否定的,引领员工思维模式是组织首先要做的,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那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企业战略企业战略协同系统的分析与构建

★★★文档资源★★★内容摘要:本文从战略与战术的认识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区分战略与战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战略的网络生态体系。笔者认为,企业战略与构成其生态体系的元素之间有互动关系,通过对其中的元素进行分析,提出了用能力链来构建战略协同的生态系统的设想。 关键词:战略战略生态能力链 对于战略内涵与外延的认识,在理论界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一个比较普遍的认识是把战略作为企业长远或长期的发展方向,而忽视战略的阶段性,甚至把战略与战术对立,认为战略就是规划,是由高层管理者制定的,而战术属于具体的操作层面,是由员工执行的。这种把战略与战术分割开来的观点导致了企业战略管理认识的机械性,不利于对企业这种有机组织战略发展的把握。 战略与战术的再认识 战略与战术的区分来自于战略设计学派的观点。该学派认为,战略就是通过各种分析工具,比如PESTEL模型和波特的五力模型对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进行扫描,在此基础上分析企业所面临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内部具有的优势和弱点,对企业未来发展路径做出选择。这一学派重视战略的制定过程,而对战略的实施较少论及,因此产生了对如何实施战略的讨论,在研究中将有关战略实施的问题归结为战术问题,造成了对战略和战术的割裂。 事实上,对企业的各种经营行为进行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无论是从职能的角度,还是从资源的角度,每个人的日常行为都有战略性与战术性两层

含义。但是如果考察这种行为对将来的影响,对于该员工来说则可能是战略性的,或者说这个行为对这个人来说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那么战术是什么呢?可以认为就是行为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中不同层次的人都有战略性的行为。而且,战略与战术是不能分离的,那么企业战略就是企业行为的目的性。一个好的企业应该使个人的战略性与企业的战略性相一致。 如图1所示,对战略性与战术性行为的分割认识应该扩展到每种行为都有战略性与战术性两层含义。如果从这个角度思考,战略实际上在企业管理中是无处不在的。战术关注状态量,战略则关注趋势量。二者相互影响、互相转化。 企业生态系统的主体行为战略 企业的战略是由企业内外因素共同共用、共同演化、共生成长的一个过程。所有元素构成一个企业战略协同系统,如图2所示。在这个关系中,企业战略在内部主要受决策者、股东、企业员工战略的影响与作用,在外部主要受相关厂商战略、政府战略与社会公众战略的影响。 (一)企业内部影响因素 决策者战略。企业决策者的战略受到决策者自身的特质、企业绩效与决策者利益的关联度、决策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企业员工战略。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使员工的战略与企业的战略一致,这需要企业的战略设计与执行充分考虑员工的想法和需要。 股东战略。股东结构与股东关系会影响到企业战略,不同股东对于企业的发展方向经常出现意见分歧,在不同股东之间产生协同会对企业战略的执行产生积极作用。

企业战略关于推进企业民主管理的思考

★★★文档资源★★★ 摘要:开展民主管理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创新工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企业民主管理;政治权利 一、企业民主管理的现状 推进基层企业民主政治建设,实现和保障基层企业职工的民主政治权利,是全面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课题。当前企业职工实现和保障民主政治的特点是: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得到坚持和发展;厂务公开普遍推行;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初步建立;各项民主管理制度逐步完善;非公有制企业民主管理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但与此同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对民主管理存在模糊认识,认为“职代会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不适应市场经济”,认为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和独立的法人实体,而民主管理则是一个政治概念,企业应该集中精力于生产经营,建立高效的生产指挥和经营机制,而不应该搞民主管理。这些错误认识严重阻碍了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开展。此外,现行的有关企业职工民主管理的法律法规滞后,如《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是1986年颁发的,其基础是依据《企业法》,其适用范围以及对职代会的职权内容、组织机构、运行方式等方面的规定已经严重落后。而《公司法》对于职工董事、职工监事的有关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而且只限于国有控股公司,造成大量其它公司制企业职工代表难以进入董事会、监事会;有的企业经营者视职工为“打工者”,不重视民主管理,许多职工也感到自己没有主人翁的地位;非公有制企业民主管理工作开展困难,职工民主政治权利得不到实现和保障,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问题有的比较严重,有的短时间内很难解决。可见,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真正实现职工民主权利依然任重道远。 二、企业实现民主管理的重要性

(发展战略)企业发展能力分析最全版

(发展战略)企业发展能力 分析

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1、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分析: (1)含义:企业可动用的资金总额减去本期新增加的流动资金需求及上缴所得税和年终分红,也就是企业期末自我发展能力。 (2)计算: A、以主营业务利润为基础,加上有实际现金收入的其他各项收入和费用,减实际引起现金支出的各项费用: 企业可动用资金总额=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金融投资收入+营业外收入+固定资产盘亏和出售净损失+折旧费+计提坏账-其他业务支出-金融费用支出-营业外支出-固定资产盘盈和出售净收益-上缴所得税-收回未发生坏账 B、以税后利润为基础,加上不实际支出的费用,减去不实际收入: 企业可动用资金总额=税后利润+折旧费+固定资产盘亏和出售净损失+计提坏账准备-固定资产盘盈和出售净收益-收回未发生坏账 (3)表外筹资: A、分类:直接表外筹资和间接表外筹资。 B、直接表外筹资:是企业以不转移资产所有权的特殊借款形式直接筹资。如:租赁、代销商品、来料加工等,但融资租赁属于表内筹资。 C、间接表外筹资:是用另壹个企业的负债代替本企业负债,使得表内负债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最常见的是母X公司投资于子X公司和附属X公司。 D、企业仍能够通过应收票据贴现、出售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产品筹资协议等把表内筹资转化为表外筹资。 E、表外筹资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未予反映的筹资行为,利用表外筹资能够调

整资金结构、开辟筹资渠道、掩盖投资规模、夸大投资收益率、掩盖亏损、虚增利润、加大财务杠杆作用等,仍能够创造较为宽松的环境,为运营者调整资金结构提供方便。 (4)企业可持续增长速度: A、定义:指不增发新股且保持目前运营效率和财务政策条件下,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 B、计算: a、根据期初股东权益计算: 可持续增长率=股东权益增长率=股东权益本期增加/期初股东权益 =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收益留存率×权益乘数 注:权益乘数=期末总资产÷期初权益 b、根据期末股东权益计算: 可持续增长率=(收益留存率×销售净利率×权益乘数×总资产周转率)÷(1-收益留存率×销售净利率×权益乘数×总资产周转率) c、根据企业资产负债结构计算: G=〔M(1-D)(1+L)〕÷〔1/S-M(1-D)(1+L)〕 注:G:可持续增长率L:负债运营率S:总资产和销售收入之比 M:企业税后利润和主营业务之比营业净利率 D:企业分利所占税后利润的比例股利支付率 C、可持续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 如果企业实际增长速度低于可持续增长速度,表明企业自身有能力维持实际增长,且且有能力偿仍到期债务或提高分利水平;否则,如果高于的话,则企业必

企业战略-战略管理运行体系的构建

★★★文档资源★★★对企业发展战略及战略规划的重视,也是近两年企业界的趋势,无论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更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内地市场所带来的竞争压力,还是各行业目前激烈程度不同的竞争现状。如何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如何增强企业适应环境的能力……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必须面临的决策焦点。 从目前业界流行的组织变革、战略转型等话题中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决策者与管理者们已经意识到,仅仅重视常规的业务投资与运营管理,已经难以确保企业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日益意识到企业自身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等要素的重要性。 一、战略管理的重要性 那么,企业究竟如何发掘和培育企业自身的战略竞争力、构建自身在产业领域的竞争优势呢?这就取决于企业战略运行系统的连续性和目标一致性等问题。进一步讲,就是要求企业必须对宏观环境、行业竞争、市场空间、自身资源与业务能力等要素进行前瞻性的、系统的分析、计划,制定出企业明确可行的近期、中期及远期的运营目标与事业发展方向,而这种分析、评估、预测与计划的过程就是所谓发展战略规划。而只有拥有系统的战略规划,才能确保企业在日常运营与决策的连续性及目标一致性。 可见,我们必须清楚这样的逻辑关系:企业要想达到持续的增长盈余,必须在产业领域里具备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自身独特的战略竞争力,企业只有保持运营与管理的一贯性、连续性和目标一致性,才有可能逐步培育自身的核心能力。否则企业今天干这项机会业务,

明天又干那种赚钱的业务,似乎靠这种利润机会就可以获得眼前满意的利润。但关键的是,明天是否还具备这些机会?明天其他人是否没有发现这些机会(行业新进入者)?明天的机会您能否抓住(自身的资源能力是否匹配)? 要知道,缺少时间与行业经验的积累,企业的核心能力如何培育?没有核心能力,何谈战略竞争力?因此,做企业还得做长远打算,这种长远“打算”就是发展战略规划!只有基于明确的事业方向指引下,实实在在地发展和培育自身的战略竞争力,在行业里拥有强大的竞争优势,企业才有可能确保自己基业常青! 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对“运营与管理决策”这个环节比较重视,毕竟,这个环节直接可以给企业带来“眼见为实”的“真金白银”,与企业的收入成本有着直接的关联,直接决定企业能否继续生存!为此,不少企业管理人员说“我们企业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生存,还跟我谈什么战略?”,显然是一种“就事论事”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究其然,难道还会认为战略是“虚无缥缈”的概念吗?企业出现生存危机,就说明企业在这个行业没有战略竞争力与竞争优势。 而企业一旦不清楚自身的战略竞争力在哪里的时候,也就谈不上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战略规划了。要知道,所谓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必须要围绕企业的自身独一无二的资源与能力这个灵魂来进行规划。否则,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只是一些图有其表的分析文字或者是一些强词夺理的数据的文本而已。 在这里,企业决策者或管理者有必要理清一些观念误区:战略并不是“空

(发展战略)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1、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分析: (1)含义:企业可动用的资金总额减去本期新增加的流动资金需求及上缴所得税和年终分红,也就是企业期末自我发展能力。 (2)计算: A、以主营业务利润为基础,加上有实际现金收入的其他各项收入和费用,减实际引起现金支出的各项费用: 企业可动用资金总额=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金融投资收入+营业外收入+固定资产盘亏和出售净损失+折旧费+计提坏账-其他业务支出-金融费用支出-营业外支出-固定资产盘盈和出售净收益-上缴所得税-收回未发生坏账 B、以税后利润为基础,加上不实际支出的费用,减去不实际收入: 企业可动用资金总额=税后利润+折旧费+固定资产盘亏和出售净损失+计提坏账准备-固定资产盘盈和出售净收益-收回未发生坏账 (3)表外筹资: A、分类:直接表外筹资和间接表外筹资。 B、直接表外筹资:是企业以不转移资产所有权的特殊借款形式直接筹资。 如:租赁、代销商品、来料加工等,但融资租赁属于表内筹资。 C、间接表外筹资:是用另一个企业的负债代替本企业负债,使得表内负债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最常见的是母公司投资于子公司和附属公司。 D、企业还可以通过应收票据贴现、出售有追索权的应收账款、产品筹资协议等把表内筹资转化为表外筹资。 E、表外筹资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未予反映的筹资行为,利用表外筹资可以调整资金结构、开辟筹资渠道、掩盖投资规模、夸大投资收益率、掩盖亏损、虚增利润、加大财务杠杆作用等,还可以创造较为宽松的环境,为经营者调整资金结构提供方便。 (4)企业可持续增长速度: A、定义:指不增发新股并保持目前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条件下,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 B、计算:

如何推进企业战略布局

如何推进企业战略布局 企业不能仅局限于传统性成本管控,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不同视角,从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新视角和更大力度上提质降耗增效。 从战略布局中降成本费用 战略布局是企业对主营业务板块、地域分布、经济布阵等事物的全面规划和安排。在经济学上,就是对公司的全面发展有一个合理的、长远的规划,布局是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这就需要企业有布局发展的境界及意识,并发挥布局的协调功能、增效功能。在企业中战略布局的含义,主要指产业布局、区域布局和客户布局等,按照关联融合、临近集中、成本节省的原则,优化战略布局。 优化结构,各尽其才 企业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合、组织结构、人员结构、资产结构、资金结构、客户结构等。要按照优化调整、升级增效的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持续推进结构优化。同时,企业要按需用人,在员工类型、质量、数量构成上合理配备,减少人浮于事和窝工现象;同时规范员工行为,构建疏导、激励和约束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 增加可降费用 在生产过程中,可降成本费用之处也很多,要在地板生产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各道工序、各个岗位上等贯彻节约、降耗、提效的要求。要坚持管理降本与技术降本相结合,分专业、分系统对生产布局、工艺流程、生产环节进行科学优化,坚决消除各类无效损耗。坚持地板企业生产准时、均衡、安全、高效精益管理方针,建立企业生产精益管理的目标责任体系、岗位价值标准、工作制度流程和组织保障体系,实现生产全过程、全员精益化管理。 资金管理也有窍门 资金运行要实现“一活、二快、三节约”。加强现有资金管理,优化资金配置,根据资金流入流出节点,合理安排经营、投资、筹资,努力提高资金时间价值和使用效率。严格建设项目资金控制,同时建立重点项目资金投入跟踪管理机制,确保资金投入的时间和节点与资金总量、投资结构相匹配。注重加强债务管理,坚持“长债置短债、低息置高息”,进一步降低有息负债率和财务费用。 要创新营销战略 要根据本企业的区位、生产的地板品种、产能及其它产品情况,策划整个营销战略方针、目标、工作重点和对策。同时按照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要求,进行整个营销组合的工作,推进用户优化、地板品种优化、价格优化和流向优化。

企业战略-企业核心能力的系统性识别

★★★文档资源★★★ 摘要:企业核心能力的正确识别是培育核心能力的前提,也是核心能力理论在我国工商管理实践中得以有效运用的前提。针对目前存在的对核心能力以及相关概念的模糊认识,本文对企业核心能力进行了系统性识别,包括核心能力的概念识别、关系识别、特性识别及其识别程序。 关键词:核心能力,能力,竞争力,识别 自从C.K.Prahalad和Gary 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题为“公司的核心能力”一文后,“核心能力”随即成为当今国际工商管理界最热门的名词。企业培育和拥有的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取永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这一观点已经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研究者和工商管理实践者的共识。然而,关于核心能力的实施与应用,迄今为止,仍缺乏一种真正的实证基础和一种权威性的理论体系。许多专家学者对核心能力的定义难以统一,所以,造成了该理论概念上的模糊和应用上的困难。如国外有关核心能力的主要观点就可以归结为八大类——整合观、网络观、协调观、组合观、知识载体观、元件构架观、平台观和技术观等。尼古莱.J.福斯指出:尽管在近年来,有关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研究涌现出相当多的著述,但客观公正地讲,这一理论还不成体系,处于一种支离破碎的状态,……企业核心能力更多的是内涵界定并不十分清楚的概念和判断。特别是在我国,核心能力理论正处于研究和应用的初始阶段,这一状况表现得更加明显。为此,要使核心能力理论在我国工商管理实践中得以有效的广泛应用,首先必须对企业核心能力进行系统性识别。 一、核心能力的概念识别 “Thecore competence ofthe corporation”一词,在国内有两种常见的译法,一是企业核心能力;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前者的译法迎合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企业能力理论体系,而后者的译法更加接近于工商管理实践。在我国,核心能力的概念引入后,也产生了诸多与核心能力相关的名词,如能力、竞争(能)力、实力、特殊能力、核心专长、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行业一般能力、行业核心能力、板块核心能力等等,为了准确识别企业核心能力,有必要对与企业核心能力相关的名词进行区分、识别。 1.能力和竞争能力关于中文“能力”一词所对应的英文单词通常有两个:capability 和competence。Capability是指一般适宜做事的能力、才能,其中包含现实的、潜在的以及待开发的能力、才能。对于企业来说,通常所说的R&D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等指的都是“capability”意义上的能力。而Competence意为能力、胜任,指通过一定的努力具有获得利益、报酬或奖励的能力,有竞争、奋斗的内涵,是所有成功行为的核心,它对于企业经营之类的竞争性行为尤为重要。在我国,capability译为“能力”较好,而Compete nce译为“竞争能力”或“竞争力”更为贴切。 2.关于核心能力概念的两个具有影响力的解释对于什么是企业的核心能力,目前引用比较广泛的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原始概念的提出者C.K.Prahalad和Gary Hamel的解释,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能的学识”;另一种是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的解释:“企业核心能力是指企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 这两种概念的相同之处是:强调了核心能力是知识和技能的结合,核心能力具有整合性。不同之处是,前者由于是以电子和机械制造企业为基础上来提炼核心能力理论的,故结论上明显突出核心能力的技术成分,而后者将核心能力的概念在外延上大大拓展,核心能力不仅包括核心技术能力,企业的其他各种能力都可能成为核心能力。同时,后者把核心能力与“世

企业战略构建以战略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

企业战略构建以战略为 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文档资源★★★内容摘要: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合格的预算体系必须具备战略性意义才能经得起市场竞争的考验。价值链是企业实现增值的基础,以战略目标为导向将全面预算管理贯穿于企业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才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为了保证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理顺全面预算各参与主体的责、权、利关系。 关键词:全面预算战略价值链公司治理 加入WTO后,我国的企业己置身于信息化和全球一体化的经济环境中,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控制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就显得十分重要。预算是传统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对一个企业来说,预算管理在整个决策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许多事例告诉我们,一个合格的预算体系必须具备战略性意义,才能经得起市场、竞争的考验。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要求企业在战略目标指导下综合协调管理。如何使所有职能部门的子目标与企业整体目标相一致,实现企业所有职能部门的战略目标相趋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立足企业的战略目标构建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只有将全面预算管理跳出传统管理会计下的编制格局,只有将其置于一个战略高度,才能使多层委托代理关系下的累加代理成本最小,才能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效率。 战略导向与全面预算 战略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精神所在,在整个现代企业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正如德鲁克所说:没有战略的企业就像流浪汉一样无家可归,战略的作用就在于赋予企业果断把握机会的能力。在当前形势和

企业战略-树立正确观念以推进企业发展

★★★文档资源★★★ 【摘要】高层的观念正确与否决定企业成败,因此经营者应树立正确的观念,并将这些观念通过企业文化载体传播给职工,推动企业发展。 【关键词】观念;企业文化 1观念决定成败 观念是指客观事物在人们大脑中的影像,是人们对人、对事物的看法、思想。观念主宰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从而产生相应的结果。观念是中性词,可以用来形容正确的事情,也可以用来形容错误的事情。譬如,我国国民有个传统观念:男人比女人能干,因而就产生了重男轻女的现象。在家庭,会出现教育经费向男孩倾斜;在企业,出现性别歧视。这种观念就不是正确的,它会带来家庭与企业的不和谐,当然也不能推进企业与社会的发展。 先进的观念推进企业发展,落后愚昧的观念导致企业衰落,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如日本的松下幸之助:“实业报国”,促使他推行流水线生产、降低成本,让人人取得福利,即“规模生产以降低成本、提高技术水平以提高质量”,“追求普及化、提高社会福利”;松下幸之助的经典名言:“我们也制造产品”,促使他重视员工教育、设法改善员工福利。“认清我们身为企业家的责任,追求进步,促进社会大众的幸福,致力于社会文化的长远发展。”正是由于松下对规模化、技术化、对员工的重视,并将增加赢利与提高社会福利结合起来,创造了灿烂的企业文化,使松下公司在世界企业界长期独占鳌头。 中国创维集团的黄宏生:“别人都是不可靠的”,带来了对下属的不信任,“过分注重个人和家族利益”,人们说创维文化就是“人整人”的文化,引来了“老板与职业经理人的尖锐对立”,从而导致高层的集体跳槽与2000多位经销商易主。 2 企业家应树立哪些新观念 人们的素养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也日新月异。经营者的观念应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更新和发展,那么在当前的大环境下,企业经营者要取得成功,推进企业持续发展,应树立哪些新观念呢? 2.1符合实际的现代化大生产观念 在我国企业还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时,我国企业的现代化大生产程度还不很高,小生产方式仍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存在着,并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为此,我们的企业家要有要有专业化的分工协作思想,突破个体效率,追求由个体组织起来的系统效率。但是,企业家也应避免西安市中严重存在的追求“小而全、大而全”的思想。那种“万事不求人”的思想是小生产者的最高理想,而以各家之长补自己之短才是现代大生产的基本要求。因此企业家的现代化大生产观念是符合国情和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的,是使我国成为制造业强国的理念根基,是实现“中国制造”的思想基础。 2.2****远瞩的经营战略观念 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不是企业家的主观臆断,而是靠企业的经营战略来指导。我国企业失败的原因很多,但重要的一条却是缺乏战略管理。据调查,中国企业中缺少发展战略的占了80%。由于缺乏战略管理,或由于主要领导人不注重战略管理,或由于战略管理班子自身存在问题,使其在战略决策上接连失误。 2.3统筹兼顾的系统观念 企业作为一个系统,它不同于一般的系统,而是经过人工改造或人工创造的特殊系统,是一种能动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协调性就非常的重要,企业家必须把企业的决策、指挥、监

企业核心能力战略

奥联治理学习小组学习材料总第4期 2001年5月18日编 发 [内部讲义严禁扩散] ?本期题目:核心能力战略 ?目录: 一、理解竞争力:从内部寻求竞争优势 二、理解竞争力:把组织理解为学 习型系统 三、对核心竞争力进行治理,以求 公司更新 四、多角化竞争力 五、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正确定位 六、公司战略:寻求母合优势 七、跨业务单位建立核心竞争力 八、优秀实践经验在企业内部单位 间的转移 九、作为学习实验室的工厂 九、经营过程中的知识创新 十、跨业务单位发挥核心竞争力的 作用

核心能力战略 奥联网:金雄、杨泽民、肖暮雨 竞争力(competence ,也译作“能力”)或技能(skill)是所有成功行为的核心,在竞争性行为中显得尤为重要。竞争力分析法已成为考虑公司层面战略问题的一种有利工具,我们希望本文能关心经理们更好地理解用于分析公司战略优势和缺陷的技能分析法,并通过掌握它来关心经理人员建立横跨数个业务单位的技能和竞争力。 >>>返回目录 一、理解竞争力:从内部寻求竞争优势 SWOT框架(Strengths , Weaknesses , Opportunities , Threats ,意为实力、弱点、机会、威胁)所概括的,传统一贯认为是在开发环境机会、抵御环境威胁时,运用其内部实力同时避开内部弱点企业比其他类型的企业更有可能获得竞争优势。然而,在填补SWOT分析法造成的“内部空白”的过程中,治理人员必须把注意力集中于与企业资源和能力相关的四个重要问题上: (1)价值问题:企业的资源和能力通过开发机会和抵御威胁能否增加价值?如何以新的方式来利用传统实

力来开发机会和抵御威胁?通过回答价值问题,治理人员把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分析与环境机会和威胁的分析结合起来。企业资源在真空中是无价值的,仅当抓住机会和抵御威胁时,才显得有价值。 (2)稀缺性问题:尽管资源和能力成为竞争优势的源泉在竞争企业里是稀缺的,这并不意味着普遍的而有价值的资源不再重要。实际上,假如一个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有价值的、稀缺的,将至少能使企业获得短期的竞争优势。 (3)模仿能力问题:模仿关于理解产生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专门关键。与差不多获得资源和能力的企业相比,不具有某种资源和能力的企业也能够通过复制和替代等模仿方法来达到竞争均势。 (4)组织问题:企业组织起来开发、利用以上资源和能力才能使企业实现它的充分竞争优势。这些企业的组成部分被视为补充性资源。 另外,还要注意企业所在历史的重要性;注重许多小决策的重要性;注重社会性质复杂的资源的重要性。 >>>返回目录 二、理解竞争力:把组织理解为学习型系统 所有的组织关于知识的获得、共享和利用,它们都具有正式和非正式的过程和结构。而且,在每个公司里,我

企业战略-学习型企业的构建策略

★★★文档资源★★★ 内容摘要:国内企业构建学习型组织过程中,必须坚持“拿来主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依托已有的组织管理优势,借鉴成功经验,确立科学、有效的本土化构建策略。 关键词:组织管理模式学习型组织本土化策略 被喻为“21世纪的管理圣经”的“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不仅是当代组织管理理论的重要概念,而且也在组织实务上,指引企业组织追求长期的生存和成功。研究企业组织如何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全面提升竞争力,延长组织寿命,成为世界企业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Peter M.Senge (彼得·圣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通过对4000家企业的研究,吸收东西方管理文化的精髓,提出了以“五项****”为基础的学习型组织理念。随后,哈佛商学院戴维·加文教授的五种学习类型、马恰德的组织学习系统理论、德格斯的《长寿公司》以及井口吕野中的创新制胜理论,进一步激起了对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的研究热潮,大批优秀企业也积极推进组织学习或导入学习型组织项目,作为国内IT业领头羊的lenovo(联想),从小作坊转变为一家大规模的集团公司,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在于其具有特色的组织学习。显而易见,学习型组织逐渐成为组织管理模式变革的方向。 学习型组织是某一组织或某一群体成员在共同愿景指引下,持续进行组织学习的组织。综合中外文献,对于学习型组织的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学习方面:持续不断的学习、团队学习以及终身学习理念;组织方面:良好的组织文化、进步的文化、开放的文化、免除恐惧、支持的气氛等等;在个人方面:成就动机、专业能力提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系统思考等等;环境方面:资讯流通、感应环境、资源的利用等。学习型组织理论带给企业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但并不是一剂灵丹妙药。如何将这一组织管理模式成功地引入本土企业,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 学习型组织强调的是把学习转化为****,实现学习与工作的整合。国内企业构建学习型组织过程中,必须坚持“拿来主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依托已有的组织管理优势,借鉴成功经验,确立科学、有效的本土化构建策略。 创设人性化的学习情境 哈佛商学院戴维·加文认为:“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首要的步骤是培育一个有助于学习的环境。”创设人性化的学习情境,XX学者称之为人性化的情境企划(scenario planning),组织成员一起商讨组织未来的情境可能会如何,在每个人所想出的可能性中,其实就披露了个人对组织的优缺点,以及对整体大环境的看法,并且透过情境企划重新建立一套新的组织发展愿景。情境企划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开放,在一个互信开放气氛中,企业成员才能经验分享和沟通,人人愿意提供智慧、能力,增进彼此的学习成长,勇于面对革新,使企业成为不断改进创新的“学习型组织”;互动,学习需要双向沟通,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更需要互动,互动的核心是组织与员工的相互塑造,目的是激发组织内部每个成员的活力,进而使整个组织保持整体创新能力;反思,反思性学习包括有意识地学习以及努力寻找提高学习效率的途径。它的实质就是学习者的反省认知,并对学习者的行为有着极强的内在动力性。

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战略的推进方式“习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 1、企业战略联盟的层次可以分为()层。 A.3 B.4 C.2 D.5 正确答案:C 2、企业战略联盟的层次可以分为()。 A.公司级战略联盟、经营级战略联盟和职能级战略联盟 B.公司级战略联盟和经营级战略联盟 C.产权式战略联盟和经营级战盟 D.公司级战略联盟和非产权战略联盟 正确答案:B 3、以下哪种形式不属于非产权战略联盟?() A.特许经营 B.合作开发 C.合资企业 D.战略性外购 正确答案:C 4、以下哪种形式属于经营级战略联盟?() A.纵向与横向互补型战略联盟 B.特许经营 C.多元化战略联盟 D.协同效应战略联盟 正确答案:A

5、企业并购战略可以分为三种:() A. 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 B.产品扩张型并购、地域市场扩张型并购、纯粹混合型并购 C.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市场扩张并购 D.产品扩张型并购、地域市场扩张型并购、混合并购 正确答案:A 6、以下哪个并购案例不是横向整合战略?() A.海尔集团收购三洋公司白色家电业务 B. 优酷网与土豆网合并 C.滴滴收购快的与UBER D.美的集团收购德国库卡机器人公司 正确答案:D 7、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实体,以基本平等的方式组合成一个新的经济实体,原来的企业名称都消失了,这种交易可以称为: A.并购 B.兼并 C.重组 D.收购 正确答案:B 8、A公司购买了B公司的股份,并获取了其控制权,这种交易被称为: A.并购 B.收购 C.重组 D.兼并

正确答案:B 9、横向并购是指在同一产业中,处于价值链()环节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所进行的并购交易。 A.相同 B.任意 C.上下游 D.不同 正确答案:A 10、纵向并购是指在同一产业中,处于价值链()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所进行的并购交易。 A.上下游 B.相同 C.不同 D.任意 正确答案:C 11、混合并购是指处于()之间的并购,包括相关和不相关多元化并购。 A.不同地域的并购 B.不同产品的并购 C.同一行业间,不同价值链环节 D.不同行业间 正确答案:D 12、跨国并购不仅是企业外部成长的战略,也是企业实现()战略的途径。 A.一体化 B.多元化 C.纵向整合

关于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战略管理研究论文

关于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战略管理研究论文 摘 要:许多成功企业的实践表明,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在对宏观环境和行业竞争 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内部的核心能力的分析越来越重要。本论文借鉴企业管理学、 战略管理、经济学等课程的基本理论,在国内外研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自身的特点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环境特点,对企业核心能力和战略管理的涵义、特征进行了解释,提出了一些如何识别、培育和提升核心能力的思路和方法,并对企业核心能力与企业战略 管理之间的互动做了一定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核心能力的公司层和业务层两方 面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核心能力;企业管理;战略管理;竞争力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一大批新技术型公司和大批老牌企业不断更新、颇具发展后劲的现实,使许多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清楚的了解到,企业如果要取得长期发展其关键因素就是造就 和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 二、核心能力的相关理论 一企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1990年,帕汉尔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企业核心能力”一文,标志着核心能力理论的正式提出。他们在该文中指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①。 二企业核心能力的特性 1、独特性 企业核心能力的独特性是指企业利用组织内部的专有知识、稀缺资源、优秀人才、良好的企业文化来创造和发掘出更多的有别于竞争对手的发展机会,而且,这些都是竞争对手难于模仿的。 2、扩展性 扩展性是指企业能够从核心竞争力延伸出一系列新产品和新的服务。企业的核心能力就好象一个源泉,通过不断的发散作用,将能量源源不断地扩展到终端产品上。 3、不可分离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