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桃花源记教案

(完整版)桃花源记教案
(完整版)桃花源记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读懂课文大意。

作者陶渊明。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教学设想〗

通过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同学间互相进行试讲的方法,学生基本在指导下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

一、 介绍、了解作者陶渊明

教师介绍:

今天咱们来认识中国古代东晋时一位杰出的诗人一一陶渊明。他生于东晋后期,经历了晋宋易代的变化,当时 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少年起就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纷扰,出 仕到辞官归隐更是遇到了晋宋易代的变化,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的和不满的。 “不肯为五斗米折腰

后,安贫乐道,乐天知命,清高自赏,消极遁世,多写田园风光,文风清新质朴,恬淡自然,简洁含蓄而又富有韵

味。历代都有很多人为陶渊明的诗文作注,其人数仅次于杜甫。 二、 解题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小序,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的说明,用客观记叙的方 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 三、 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1、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2、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四、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强调局部字词的读音

生字:俨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诣、骥、津 多音字:豁然、衣着、间隔、舍、语、属 答还遂

通假字:要一邀

一词多义:志、寻、遂

一义多词:悉、并、具、咸、皆 古今异义:妻子、无论、交通、绝境、间隔

五、 学生两人一组,参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之后请几位学生起立说课文大意,老师和其他学生倾听并纠正他们翻

译得不够准确的地方 六、 作业1、读课文三遍; 2、整理课堂上找出的几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

1、 学习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他的所见所闻的记叙方法。

2、 学习巩固关于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今异义的区别以和一词多义等古汉语知识。

3、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社会理想,认识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教学重点〗

1、从分析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这一社会入手,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 语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桃花源这一社会理想 的实际意义。

〖教学设想〗

用指导自学、学生试讲、启发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 础上背诵全

文。

〖教学过程〗一、集体朗读课文

二、逐段分析课文

分析第一自然段:

1、 朗读。

2、 说本段的大意,注意几个地方的准确翻译:

⑴ 武陵人:五陵郡有一个人,二不是指整体 ⑵ 缘溪行:行,指乘船行

⑶ 忘路志远近:远近,偏义复词,实指忘了路多远 ⑷ 夹岸数百步:指两岸数百步之宽,不是指沿河多长。

⑸ 甚异之:之,是指桃花林的美景,具体是指文中的句子“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了解

。归隐

巩固古汉

⑹穷:走到头,穷尽

3、讨论明确几个问题:

⑴找出交代渔人行踪的语句:缘溪行一忽逢桃花林一复前行

⑵ 本段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哪些情况?(时间、地点、人物)

⑶ 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注:语言简洁,形象鲜明,是千古名句)

⑷ 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甚异之”)

⑸ 总结:桃花林的突然出现和渔人的欲穷其林,使读者发生了悬念。这是故事情节的开端。

分析第二自然段:

第一、以自学为主,学生理解内容,进行试讲,教师引导学生弄清以下的语言现象,翻译本段文字的大意:

1、句子成分的省略:

林尽(于)水源,……(小口)若有光。(渔人)便舍船,从口入。(山口)初极狭,……(渔人)复行,?… (山口)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

2、一词多义:

舍:舍船(舍弃);屋舍(房屋)

3、古今异义:

交通:今义指交通运输,而在文中指交错相通

4、然:做形容词的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5、同义词:

悉、全、都、并、一齐、都

第二:讨论分析:

1、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

明确: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2、文中写初入桃花源所见所闻,主要写了哪些事物?

明确:⑴ 写桃花源中的环境: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犬之声。

⑵桃花源中的人从事的工作、衣着和神态。

3、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

土地、屋舍、鸡犬之类的描写——和平宁静,社会安宁

人们往来种作——人人辛勤劳动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一丰衣足食,过着丰衣足食的愉快生活

4、作者写桃花源的初步见闻,有何意义?

明确:与实际生活能形成鲜明的对比:

实际——桃花源

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一一人人劳动,没有剥削压迫

人们生活困苦,谋生艰难一一,怡然自乐,生活快乐幸福

战祸四起,民不聊生——一派优美、宁静、安宁的景象

作用:明写桃花源,暗在讽刺实际,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实际生活的不满。

第三、齐读第一、二段,熟读成诵。

学习第三段:

第一、引导学生弄清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和一些词句的理解。

1、着重注意几个省略宾语的句子。

⑴ 问(渔人)所从来,便要(渔人)还家

⑵ 此人为(之)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

⑶ 余人各复延(余人)至其家

⑷辞(村中人而)去

2、古今异义: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无论(更不必说)

3、一词多义:

乃:乃大惊(就,表前后两个动词的连接)、乃不知有汉(竟,表出人意料之外)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 Q)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

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 e船,

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 b)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0俨(y a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

之属。阡(qi ?n陌(m b)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 b g)作,男女衣着(zhu 6),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0), 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 o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xi血)

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云:不

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j 1,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400 多年前,一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二、分步品味课文1.想像桃源之“美”。

(1)指名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

(2)提问: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

美,

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学生争相回答,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明确: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

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

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2.理解桃源之“乐” 。提问: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

学生明确:男女、老幼、渔人

提问: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学生明确:(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学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3.评读桃源之“奇”。

提问: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奇,那是因为”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学生明确:景奇、人奇、踪奇。

(1)景奇。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人奇。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踪奇。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三、深入研讨课文1.提问:桃源胜境究竟在什么地方?是真有实景还是纯属虚构?作者为什么要虚构?

学生思考,明确:本文纯属虚构。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为了寄托其政治理想。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在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纷扰,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这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

四、延伸阅读《桃花源诗》,诗文对读,深入体会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桃花源诗》,并指导学生理解诗意。

资料内容如下:

桃花源诗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教师点拨:诗文对读,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构成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诗比文更真实全面地反映了桃花源中的社会实况。

2.结合诗与文,谈谈你对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写法的理解。明确:本文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色彩,又有强烈的真实感人力量。这一方面是因为主题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作者始终注意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如文章首尾照应,加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如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路”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惝恍迷离,便是最堪寻味之笔。

不复得

板书:桃自然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花

源社会美:和平恬静怡然自乐

发现桃花源T进入桃花源T离开桃花源

现实社会:战乱频发

矛盾

理想社会:景美人美环境和平恬静

桃“美”环境幽雅;风景秀美;资源丰富;和谐安宁;

花“乐”平等和睦;安定;丰衣足食;民风淳朴;

源“奇”景物奇特;人奇特;踪迹奇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